以平等和尊重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概述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平等和尊重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概述语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问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到现在的核心课题之一。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易事,价值观问题也与理论体系有所区别,与一般意义上的逻辑问题以及政治口号都有所区分。要确立怎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问题首先在于弄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身的生命边界,其次在于弄清楚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逻辑;意识形态;平等;尊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问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到现在的核心课题之一。固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树立困难而艰险,但国家无小事,有所作为才是国家存在的理性依据。爱国之士,当为国家之头脑、肌肤、喉舌、爪牙。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观逻辑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单纯从逻辑上来讲,“社会主义”和“核心”两个词汇都是修饰辞。固然,修饰辞往往是体现着某种更为重要的内容,但修饰辞和被修饰词语之间的联系往往又会直接体现出某种有机的自然逻辑,故而不可不查之。

仅仅就“价值观”一词而言,其在现实中的体现,必须成为人们的人生信念方可具备长久生命力。于是,要竖立一种价值观,其过程往往是从目标人群中寻找出某种大家都具备或都可能具备的人生信念后再加以阐述、分析、深化,并最终合理引申到竖立价值观的标的。古今中外无不如是。

另一方面,由于人们都是生活在经验世界,传统经验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人生信念,所以,具备传统的民族和国度,在一般情况下,只要其教育内容不是有意完全避开传统的东西,该民族和国度最终要竖立的价值观也往往含有极深刻的传统经验的影子。

很显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竖立,难免要与传统经验和传统文化水乳交融。这是一种客观规律。

同时,“社会主义”一词又在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必须在价值观构建中占据关键地位,而且,由于是“核心价值观”,其内容必须首先统摄国家主要构成人群的共同人生信念。就中国而言,由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较狭义的逻辑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需要统摄的就是中国共产党全体党员共同的人生信念。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逻辑分析

在较为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的逻辑世界里,处处充满了共产党人作为非执政团体如何对抗以资本主义世界各种政党为主体的反对和

敌视共产主义信仰的诸多政治团体的方法和途径,这也是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缔造者马克思、恩格斯两人本身具有客观意义上的时代局限性的最大体现。所以,较为狭义的马克思主义于执政后中国共产党而言,其最为核心的作用之一就在于给中国共产党塑造出一种人生信念。

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共产主义信仰不应该成为人生信念:

因为,作为一种人生信念,其首先的功用必然是给个人的生活提供行为指引,即具备一定直接的现实实用性,所以,共产主义信仰不可能也不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人生信念,因为该信仰在目前尚无法具备直接的对个体的现实实用性,所以,共产主义信仰也不可能也不会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旦强制把共产主义信仰定义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人生信念、甚至强制把它定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结果只会造成虚无主义和寄生主义在广大中共党员中泛滥。这首先是一种客观事实,其次也是一种现实逻辑。

那么,什么样的说法可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人生信念呢?这一点,从1921年至当今的2012年,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和不同规模的共产党员中有着各种不同的说法,这些说法包括共产主义信仰。——回顾历史,笔者认为,这些说法中最为关键的内容可以从“共产主义一定会到来!”(即共产主义信仰)、“自由和民主”、“民主、民权和民生”、“立党为公”、“反剥削、反压迫!”、“提倡公有制,消灭私有制!”这几个口号中体现,——它们又一个共同点:都是政治口号。于是,一个问题产生了,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竖立是否意味着一种新的政治口号的建立呢?笔者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就当前中国而言,没有明确的在严格意义上可以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直接革命对象的事物,而革命对象的存在正是政治口号生存的基础。但这并非意味着这些政治口号在我们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没有参考价值;以笔者的眼光来看,这些口号在本质上集中体现了一种理念:人人平等。这也正是笔者所

属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材料之一。

三、谈谈人人平等的问题

将“人人平等”作为人们的人生信念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人人平等”的理念与马克思主义并不冲突,甚至可以说“人人平等”的理念正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最基本的立足点之一。近现代人类的普遍觉醒自“人人平等”的口号开始,却在各种统治集团遇到既得利益时戛然而止,因为各种既得利益会在“人人平等”的口号前变成公共利益而无法被少数人占有,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对国家本质的某种直白表述。只有在“人人平等”的逻辑基点上,“自由”、“民主”、“反剥削、反压迫”、“提倡公有制,消灭私有制”等口号才可以得到最为合理的解释,否则它们就只能成为单纯的口号或者成为某种带有欺骗色彩的话语。

但是,现实世界中要实现“人人平等”会出现一个极大的障碍: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各种差异性会使得人们在单独处理人际问题时

表现出各种不同效果,进而社会选择会改变各人的社会评价,当个体之间的相对社会评价得以稳定,社会利益分配结果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而社会利益分配结果一旦长期保持不变的话,人与人之间就会因为所得利益的差距产生阶级分化的倾向,——另一方面,这一阶级分化的产生过程却又是那么地自然而然。那么,问题出在哪里了呢?为什么以“人人平等”为基点会推演出“阶级分化合情合理”的结论呢?这是由于,“人人平等”应该是结论,而不是其他,因为人们只有“人人平等”的逻辑期望事实,却无“人人平等”的现

实逻辑事实,甚至可以说“人人平等”在人类历史上从来就没有真正实现过。

从逻辑上来讲,只有当“人人平等”成为结论,它才具备功用,否则,它要么是一个虚假的被认为是事实的材料,要么是一个空洞的误导人们的口号。只有当“人人平等”成为结论,社会利益公共占有才有道理,剥削和压迫才是错误,自由和民主才可以成为人们用以对现实各种管理现象进行标度的依据。

但是,如果只是单纯地追求人人平等的社会效果,就会出现整个社会的运转以具体利益的分配为核心,进而极易造成泛社会的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从而使得整个社会充满不信任和相互倾轧,社会的深层次结构变得丧失活性和易于断裂,整个社会的运营成本加大,最终影响社会的进步,甚至会因某些意外发生社会的畸变,使得原本社会成为腐朽的需要被推翻的对象。

或者说,摒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要素单纯追求理念上纯粹的平等,本身就是反人类和反社会的。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除了人人平等的材料,还需要某种属于人类情感的要素。在这一点上,笔者认为可采用尊重之理念。

之所以采用尊重之理念,原因在于,人人相互尊重的理念与人人平等的理念可谓相辅相成:人类社会有两个文明,一个是物质文明,一个是精神文明,人人平等虽然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先进性,又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先进性,但它往往会在现实中被单纯地用以规范物质文明的问题,因为物质文明是一个社会存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