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唐太宗论弓矢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唐太宗论弓矢阅读附答案

唐太宗论弓矢阅读附答案

唐太宗论弓矢阅读附答案

【原文】

唐太宗论弓矢

上(李世民)谓太子师萧璃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者轮值中书省,数延见,问之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改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

①弓矢:弓箭。②弓工:造弓的工匠。③中书省:朝廷的决策机构。

【问题】

12.选出与“问之以民间疾苦”中的“以”意思不同的一项【】。(2分)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咨臣以当世之事

13.解释以下加点的词。(共4分)

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⑵数延见【】。

14.翻译句子:况天下事务,其能遍知乎!(3分)

15.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一名明君,本文所揭露的他的英明主要表现在:(3分)

⑴【】。

⑵【】。

⑶【】。

【参考答案】

12.A

13.⑴从前

⑵多次

14.何况对天下事务,我莫非能全体通晓吗?(补出主语1分,语气1分,“况”、“遍”1分)

15.能自我检讨

能够触类旁通

能听取不同意见

能关切民间疾苦(“擅长治理国家”等空泛内容不得分)

《贞观政要》卷一·论政体原文及译文

《贞观政要》卷一·论政体原文及译文

《贞观政要》卷一·论政体原文及译文

卷一·论政体

贞观初,太宗谓萧瑀曰:“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近得良弓十数,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也。’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正,则脉理皆邪,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朕始悟焉。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多矣,而犹不得其理。况朕有天下之日浅,得为理之意,固未及于弓,弓犹失之,而况于理乎?”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贞观元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卿辈特须在意防也。隋日内外庶官,政以依违,而致祸乱,人多不能深思此理。当时皆谓祸不及身,面从背言,不以为患。后至大乱一起,家国俱丧,虽有脱身之人,纵不遭刑戮,皆辛苦仅免,甚为时论所贬黜。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二年,太宗问黄门侍郎王珪曰:“近代君臣治国,多劣于前古,何也?”对曰:“古之帝王为政,皆志尚清静,以百姓之心为心。近代则唯损百姓以适其欲,所任用大臣,复非经术之士。汉家宰相,无不精通一经,朝廷若有疑事,皆引经决定,由是人识礼教,治致太平。近代重武轻儒,或参以法律,儒行既亏,淳风大坏。”太宗深然其言。自此百官中有学业优长,兼识政体者,多进其阶品,累加迁擢焉。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通鉴纪事本末-唐太宗论弓矢》(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通鉴纪事本末-唐太宗论弓矢》(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通鉴纪事本末·唐太宗论弓矢》

(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元年,闰三月,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

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

贞观四年,七月,上问房玄龄、萧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飧而食;虽性非

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郡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有愆违,莫敢谏

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

贞观二十二年,正月,上作《帝范》十二篇以赐太子,曰《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戒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且曰:“修身治国,备在其中。一旦不讳,更无所言矣。”又曰汝当更求古之哲王以为师如吾不足法也。夫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吾居位已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

初中课外文言文导读《唐太宗论弓矢》阅读答案附翻译

初中课外文言文导读《唐太宗论弓矢》阅读答案附翻译

唐太宗论弓矢

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①,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②,弓虽动而发矢

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③,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④,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导读:唐太宗治下的贞观盛世,其主要成因就是他能够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治理天下是这样,读书上进不也如此吗?

注释:①近以示弓工: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②脉理皆邪:木头的纹理都不正。脉理,指木纹。③务:事务。⑩数延见:经常召见。数(shu ),屡次。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 2。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3.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 4.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5.联少好弓矢( )()

二、翻译

1.自谓无以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唐太宗说: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1.识之犹未能尽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这段话评价唐太宗的为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太宗论弓矢

皇上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少时喜欢弓箭,得到好弓数十张,自认为没有比这些更好的了,近来把它们给造弓的工匠看,却说‘都不是良材’,我问那原因.工匠说:

唐太宗论弓矢文言文阅读理解附译文答案

唐太宗论弓矢文言文阅读理解附译文答案

唐太宗论弓矢文言文阅读理解附译文答案

唐太宗论弓矢文言文阅读理解附译文答案

唐太宗论弓矢

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①,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②,弓虽动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③,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④,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导读:唐太宗治下的“贞观盛世”,其主要成因就是他能够“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治理天下是这样,读书上进不也如此吗?

注释:①近以示弓工: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②脉理皆邪:木头的纹理都不正。脉理,指木纹。③务:事务。⑩数延见:经常召见。数(shu ),屡次。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 ) 2.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

3.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 ) 4.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

5.联少好弓矢( )( )

二、翻译

1.自谓无以加。

2.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三、唐太宗说:“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1.“识之犹未能尽”指的是什么?

2.从这段话评价唐太宗的为政。

【参考译文和答案】

92.唐太宗论弓矢

皇上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少时喜欢弓箭,得到好弓数十张,自认为没有比这些更好的了,近来把它们给造弓的工匠看,却说‘都不是良材’,我问那原因。工匠说:‘木心不直,则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弓虽然强劲,但射出的箭不直。’我这才明白先前的分辨不精了。我凭弓箭平定天下,辨别它还不能详尽,何况天下的事务,能够都知道吗?”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多次召见,向他们询问民间的疾苦、朝政事务的得失。

中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唐太宗论弓矢》

中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唐太宗论弓矢》

中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唐太宗论弓矢》

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①,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②,弓虽动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③,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④,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导读:唐太宗治下的“贞观盛世”,其主要成因就是他能够“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治理天下是这样,读书上进不也如此吗?

注释:①近以示弓工: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②脉理皆邪:木头的纹理都不正。脉理,指木纹。③务:事务。⑩数延见:经常召见。数,屡次。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

2.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3.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

4.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5.联少好弓矢

二、翻译

1.自谓无以加。

2.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三、唐太宗说:“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1.“识之犹未能尽”指的是什么?

2.从这段话评价唐太宗的为政。

一、1.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2.从前3.不正4.事务5.皇帝自称箭

二、l.自认为没有比这些更好的了。2.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在中书省值

班休息,经常召见,询问民间百姓的疾苦、国家政事的得失。

三、1.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2.这段话说明唐太宗不但能正视自己的不足,而且善于触类旁通,从自己的不足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以此来改进自己的执政手段,这样他治天下可以说“虽不中,亦不远矣”。这也是形成唐代贞观之治的主要原因吧。

弓与矢文言文翻译和注释

弓与矢文言文翻译和注释

弓与矢文言文翻译和注释

1. 《唐太宗伦弓矢》文言文的译文

【原文】

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动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⑿,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译文】

皇上对教太子读书的官员萧璃说:“我小时候喜好弓箭,拥有好弓十几把,自己觉得没有比这些再好的了,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工匠却说‘都不是好弓’,我就问他原因.他说:‘木心不是直的,那么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即使弓有力但射出的箭也不会直.’我才想到熟悉的东西也不能分辨出好坏.我靠着弓骑平定四方统一全国,但都不能做到十分了解,况且天下事物,岂能全都知道?”于是命令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员轮换住在中书省,多次邀请(这些官员)觐见,问他们民间的疾苦,政治上的得与失。

2. 《唐太宗伦弓矢》文言文的译文

【原文】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

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动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⑿,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译文】皇上对教太子读书的官员萧璃说:“我小时候喜好弓箭,拥有好弓十几把,自己觉得没有比这些再好的了,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工匠却说‘都不是好弓’,我就问他原因.他说:‘木心不是直的,那么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即使弓有力但射出的箭也不会直.’我才想到熟悉的东西也不能分辨出好坏.我靠着弓骑平定四方统一全国,但

唐太宗论弓矢原文翻译

唐太宗论弓矢原文翻译

唐太宗论弓矢原文翻译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成语大全、谜语大全、汉语拼音、美文、教案大全、实用模板、话题作文、写作指导、试题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dioms, riddles, pinyin, American writing, lesson plans, practical templates, topic essays, writing instructions, test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materials Format and writing, please pay attention!

唐太宗论弓矢的阅读附答案

唐太宗论弓矢的阅读附答案

唐太宗论弓矢的阅读附答案

唐太宗论弓矢

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璃日:“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③,乃日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日: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④,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⑤,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上:君主,这里指李世民。②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③弓工:造弓的工匠。④邪:不正。⑤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更,轮流。中书内省,属朝廷决策的机构。

1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唐太宗论弓矢》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唐太宗论弓矢》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唐太宗论弓矢》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唐太宗论弓矢

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①,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②,弓虽动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③,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④,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导读:唐太宗治下的“贞观盛世”,其主要成因就是他能够“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治理天下是这样,读书上进不也如此吗?

注释:①近以示弓工: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②脉理皆邪:木头的纹理都不正。脉理,指木纹。③务:事务。⑩数延见:经常召见。数(shu ),屡次。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 ) 2.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

3.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 ) 4.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

5.联少好弓矢( )( )

二、翻译

1.自谓无以加。

2.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三、唐太宗说:“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1.“识之犹未能尽”指的是什么?

2.从这段话评价唐太宗的为政。

【参考译文和答案】

92.唐太宗论弓矢

皇上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少时喜欢弓箭,得到好弓数十张,自认为没有比这些更好的了,近来把它们给造弓的工匠看,却说‘都不是良材’,我问那原因。工匠说:‘木心不直,则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弓虽然强劲,但射出的箭不直。’我这才明白先前的分辨不精了。我凭弓箭平定天下,辨别它还不能详尽,何况天下的事务,能够都知道吗?”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多次召见,向他们询问民间的疾苦、朝政事务的得失。

唐太宗论弓矢文言文翻译

唐太宗论弓矢文言文翻译

唐太宗论弓矢文言文翻译

原文

上①谓②太子少师③萧瑀曰:“朕④少好⑤弓矢⑥,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⑦,乃曰‘皆⑧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⑨,则脉理皆邪⑩,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15)悟向⑾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⑿,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⒀,数延见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注释

1、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李世民。

2、谓:对...说,告诉。

3、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老师。

4、朕:皇上的自称,我。

5、好:爱好。

6、矢:箭。

7、近以示弓工: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弓工:造弓的工匠。

8、皆:全、都。

9、直:笔直

10、脉理皆邪:木头的纹理都不正。脉理,指木纹。邪:不正。

11、向:从前的`。

12、务:事务。

13、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更:轮流。中书内省,属朝廷决策的机构。

14、数延见:多次邀请(这些官员)觐见。数(shuò),屡次。延,邀请。

15.始:才。

16、直:竖直。

翻译

皇上对教太子读书的官员萧璃说:“我小时候喜好弓箭,拥有好

弓十几把,自己觉得没有比这些再好的了,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工匠却说‘都不是好弓’,我就问他原因.他说:‘木心不是直的,那么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即使弓有力但射出的箭也不会直.’我才想到熟悉的东西也不能分辨出好坏.我靠着弓骑平定四方统一全国,但都不能做到十分了解,况且天下事物,岂能全都知道?”于是命令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员轮换住在中书省,多次邀请(这些官员)觐见,问他们民间的疾苦,政治上的得与失。

古诗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翻译赏析

古诗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翻译赏析

古诗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翻译赏析

“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出自《唐太宗论弓矢》,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原文】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动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翻译】皇上对教太子读书的官员萧璃说:“我小时候喜好弓箭,拥有好弓十几把,自己觉得没有比这些再好的了,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工匠却说‘都不是好弓’,我就问他原因.他说:‘木心不是直的,那么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即使弓有力但射出的箭也不会直.’我才想到熟悉的东西也不能分辨出好坏/b/21937.我靠着弓骑平定四方统一全国,但都不能做到十分了解,况且天下事物,岂能全都知道?”于是命令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员轮换住在中书省,多次邀请(这些官员)觐见,问他们民间的疾苦,政治上的得与失。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唐太宗论弓原文翻译

唐太宗论弓原文翻译

唐太宗论弓原文翻译

唐太宗论弓原文翻译

李世民于隋文帝开皇十七年十二月戊午日,出生在武功的李家别馆,父亲是时任隋朝官员的李渊,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唐太宗论弓原文翻译,一起来看一下吧。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

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庙号太宗。唐太宗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李世民早年随父李渊征战天下,为大唐开国立下汗马功劳。“玄武门政变”夺权称帝后,积极听取群臣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杰出的政治家与一代明君。唐太宗开创了中国历史著名的“贞观之治”,虚心纳谏,经过主动消灭割据势力,在国内厉行俭约,使百姓休养生息,各民族融洽相处,终于使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兴盛,为后来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

唐太宗论弓矢原文

上①谓②太子少师③萧瑀曰:“朕④少好⑤弓矢⑥,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⑦,乃曰‘皆⑧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⑨,则脉理皆邪⑩,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15)悟向⑾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⑿,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⒀,数延见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注释:

1、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李世民。

2、谓:对...说,告诉。

3、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老师。

4、朕:皇上的自称,我。

5、好:爱好。

6、矢:箭。

7、近以示弓工: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弓工:造弓的工匠。

8、皆:全、都。

9、直:笔直

10、脉理皆邪:木头的纹理都不正。脉理,指木纹。邪:不正。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唐太宗论弓矢(含答案)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唐太宗论弓矢(含答案)

唐太宗论弓矢

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①,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②,弓虽动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③,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④,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导读:唐太宗治下的“贞观盛世”,其主要成因就是他能够“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治理天下是这样,读书上进不也如此吗?

注释:①近以示弓工: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②脉理皆邪:木头的纹理都不正。脉理,指木纹。③务:事务。⑩数延见:经常召见。数(shu ),屡次。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上谓太子少师

..萧瑀曰( ) 2.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 3.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 ) 4.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

5.联.少好弓矢.( )( )

二、翻译

1.自谓无以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唐太宗说:“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1.“识之犹未能尽”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这段话评价唐太宗的为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和答案】

92.唐太宗论弓矢

皇上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少时喜欢弓箭,得到好弓数十张,自认为没有比这些更好的了,近来把它们给造弓的工匠看,却说‘都不是良材’,我问那原因。工匠说:‘木心不直,则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弓虽然强劲,但射出的箭不直。’我这才明白先前的分辨不精了。

《唐太宗论弓矢》原文及答案

《唐太宗论弓矢》原文及答案

《唐太宗论弓矢》原文及答案

《唐太宗论弓矢》原文及答案

唐太宗论弓矢选自《资治通鉴·唐纪》,讲述从讨论弓箭的品质好坏得出治理国家的得与失的故事。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唐太宗论弓矢》原文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

上①谓②太子少师③萧瑀曰:“朕④少好⑤弓矢⑥,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⑦,乃曰‘皆⑧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⑨,则脉理皆邪⑩,弓虽动而发矢不直。’朕始(15)悟向⑾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⑿,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⒀,数延见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阅读练习

【注释】:①近以示弓工: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②脉理皆邪:木头的纹理都不正。脉理,指木纹。③数延见:经常召见。数(shuo),屡次。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 )

2.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

3.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 )

4.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

5.联少好弓矢( )( )

二,翻译

1.自谓无以加.

2.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三,唐太宗说:"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1."识之犹未能尽"指的是什么

2.从这段话评价唐太宗的为政.

参考答案

一、1.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 2.从前 3.不正 4.事务 5.皇帝自称箭

二、

1.自认为没有比这些更好的了。

2.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在中书省值班休息,经常召见,询问民间百姓的疾苦、国家政事的得失。

三、

1.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唐太宗论弓矢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唐太宗论弓矢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唐太宗论弓矢的文言文阅读答案唐太宗论弓矢的文言文阅读答案「篇一」

唐太宗论弓矢

上谓太子少师萧r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①,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②,弓虽动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③,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④,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导读:唐太宗治下的贞观盛世,其主要成因就是他能够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治理天下是这样,读书上进不也如此吗?

注释:①近以示弓工: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②脉理皆邪:木头的纹理都不正。脉理,指木纹。③务:事务。⑩数延见:经常召见。数(shu ),屡次。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上谓太子少师萧r曰

2.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3.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

4.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5.联少好弓矢

二、翻译

1.自谓无以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唐太宗说: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1.识之犹未能尽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这段话评价唐太宗的为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太宗论弓矢

皇上对太子少师萧r说:我年少时喜欢弓箭,得到好弓数十张,自认为没有比这些更好的了,近来把它们给造弓的工匠看,却说都不是良材,我问那原因。工匠说:木心不直,则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弓虽然强劲,但射出的箭不直。我这才明白先前的分辨不精了。我凭弓箭平定天下,辨别它还不能详尽,何况天下的事务,能够都知道吗?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多次召见,向他们询问民间的疾苦、朝政事务的得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唐太宗论弓矢翻译赏析

文言文《吴广素爱人》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动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注释】①上:皇上,这里指李世民。②谓:对说,告诉。

③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老师。④朕:皇上的自称,我。

⑤好:爱好。⑥矢:箭。⑦近以示弓工: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弓工:造弓的工匠。⑧皆:全、都。⑨直:笔直⑩脉理皆邪:木头的纹理都不正。脉理,指木纹。邪:不正。【翻译】皇上对教太子读书的官员萧璃说:“我小时候喜好弓箭,拥有好弓十几把,自己觉得没有比这些再好的了,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工匠却说‘都不是好弓’,我就问他原因.他说:‘木心不是直的,那么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即使弓有力但射出的箭也不会直.’我才想到熟悉的东西也不能分辨出好坏.我靠着弓骑平定四方统一全国,但都不能做到十分了解,况且天下事物,岂能全都知道?”于是命令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员轮换住在中书省,多次邀请(这些官员)觐见,问他们民间的疾苦,政治上的得与失。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