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羟基多巴胺损伤早期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左旋多巴在治疗6-OHDA损毁制作的大鼠帕金森病模型中首次诱发明显运
1 材 料 和 方 法
1 . 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普通 级 S D大鼠 , 由武汉大学实验动物 中 心提供 , 体重 2 2 0 ~ 2 5 0 g , 雄性 , 共5 0只。除正常对照组( A组 , n = 8 ) 和假手术组 ( B组 , n = 8 ) 外, 其余 3 4只进行立 体定 向造模 后分 为两组 , 分 别为阿 朴吗啡检测 后 L — D O P A给药组 ( C组 , n = 1 7 ) , 经阿朴吗啡检测后 l 6只为合格 P D模 型 , 进一 步分为 L — D O P A 2 5 m g组( Cl 组, n = 8 ) 和 1 2 . 5 m g 组( C 2组 , n = 8 ) , 剩余 的作为阿朴吗啡检测前 L — D O P A给药组( D组 , n = l 6 ) , 进~步 分为 L — D O P A 2 5 m g组 ( D1 组, n = 8 ) 和L — D O P A 1 2 . 5 a r g组 ( D 2
摘要 : 目的 : 观 察 左 旋 多 巴首 次 治 疗 6 一 羟基 多 巴胺 ( 6 - h y d r o x y d o p a m i n e , 6 - O H D A) 损 毁 致 大鼠 帕金 森 病 模 型 诱 发 运 动 并发 症 的 表现。方法 : 将 成年雄 性 S D大鼠随机 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帕金 森病 组 , 帕金 森病组 用 6 一 O H D A损 毁进 行大 鼠帕金森病 ( P a r k i n — s o n ’ S d i s e a s e , P I ) ) 造模 。将 P D成 功模型 随机分 为左旋 多 巴胺 ( L e v o d o p a , L — D O P A) 给 药组和 生理 盐水 ( N s ) 给 药组 , 其 中L — D O P A 给 药 组 叉分 别分 为 阿朴 吗 啡检 测后 L — D O P A给 药 组 , 阿朴 吗 啡 检 测 前 L — D O P A给 药组 , 并各 分 为 不 同剂 量 标 准 。各 组 大 鼠首 次 给 药 后进 行 不 自主 运 动 ( a b l i o r n l a | i n v o l u n t a r y mo v e m e n t, A I M) 评分。结果 : L — D O P A给 药的 各 组 大 鼠 均 出现 了 不 同程 度 的不 自主运动, 而正常对照组、 N S 、 P D组均没有 出现 。结论 : 左旋 多巴胺可以在 6 - O H D A损毁致 大鼠帕金森病模 型首次治疗中 诱 发 明 显 不 自主运 动 。 关键词 : 首 次 治 疗 帕金 森病 运 动 并 发 症 不 自主 运 动 中 图 分 类号 : R7 4 2 . 5 文 献标 识 码 : B 文 章编 号 : 1 6 7 2 — 8 3 5 1 ( 2 0 1 4 J 0 5 — 0 0 7 5 — 0 2 2 5 m g / k g和 l 2 . 5 m g / k g 腹 腔 注射 。A组 、 B组 按 2 5 mg / k g 剂 量 标 准注射 L — D O P A。
6-羟基多巴胺所致急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复制
羟基 苯 乙 酸 ( O A 、 香 草 酸 ( V 、 乙 胺 D P C) 高 H A) 三
(E )1 A 、 庚烷磺酸钠( S ) T . H A 均购 自 S m 公 司, ia g 甲醇 和乙腈( c ) F hr A N 为 i e公司产 品, s 磷酸(A 、 P ) 乙二胺 四 乙酸 四钠 ( aE T 、 N4 D A) 高氯 酸 及 其 他 试 剂 均 为 国 产分析纯 , 水为重蒸水。
1 3 仪器 .
高效液相系 统 (狂 ) 括 岛津 L . A  ̄ 输 液 } 包 C1 D 0 泵, 岛津 C O1A柱温箱 , T .0 岛津 LE D6 -C .A电化学检测 器 , ye iG L 1 H prl O D C 8色 谱 柱 ( D u 10×4 s. O S 5m,5 .
6 m)玻璃碳工作 电极和 a r ,
,
本研究运用脑微透析技术 , 通过监测大 鼠纹状 体细胞外液中多 巴胺及其代谢产物含量 的变化 , 初
步 探讨 6O D -H A造 成急性 P D大 鼠模 型 的可行 性AC 参 Re.
dn 2i ye 75 进样阀和 E2 0 色谱工作站( 7 C00 大连伊利特 公司) 。脑微透析系统主要使用美 国 : S40 型大 B 10 A
维普资讯
第 2 6卷 第 1 期 20 0 8年 2月
石 河子大 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Ju a o h ei nvrt( a rl c ne or l f i z U i syN t a Si c) n Sh ei u e
V 1 2 N . o .6 o1 Fb 08 e .2 0
森病大 鼠模型 。
关键词 :帕金 森病 ; - 6羟基 多巴胺 ; 纹状体 ;多巴胺 ; ,. 34二羟基苯 乙酸 ;高香草酸
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常用行为学实验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常用行为学实验研究进展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肌肉僵硬、震颤和运动协调障碍等症状。
目前,针对帕金森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物模型上,其中大鼠模型是最为常用的模型之一。
大鼠模型在帕金森病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对其行为学实验研究的进展备受关注。
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在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建立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给予动物神经毒性物质或者基因突变来模拟帕金森病的特征。
目前被广泛应用的神经毒性物质包括6-羟多巴胺、四氯哌嗪和α-甲基对苯二酚等,这些物质能够诱导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和死亡,从而导致运动障碍的表现。
基因突变模型也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
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或者基因转染技术,将与帕金森病相关的突变基因导入大鼠体内,使其表现出与帕金森病类似的症状。
这些方法的建立为帕金森病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动物模型,为后续的行为学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行为学实验主要通过观察动物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表现来评估其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和情绪状态等。
这些实验能够反映大鼠在帕金森病病理过程中不同方面的功能障碍,为深入理解疾病机制和评估治疗方法提供重要信息。
1. 运动功能评估实验在帕金森病大鼠模型中,运动功能的评估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实验。
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旋转实验、步态分析和运动协调实验等。
旋转实验通过记录大鼠在特定刺激下的旋转行为来评估其运动功能的损伤程度,步态分析则通过观察大鼠行走时的步态特征来评估其步态的协调性,而运动协调实验则可以通过观察大鼠在倒立杆测试或者平衡实验中的表现来评估其运动协调功能。
这些实验可以客观地反映大鼠在帕金森病进展过程中运动功能的改变,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除了运动功能,帕金森病还会伴随着认知功能的损害。
评估大鼠在认知功能方面的表现对于帕金森病的研究同样至关重要。
目前,常用的认知功能评估实验主要包括水迷宫实验、Barnes迷宫实验和双臂迷宫实验等。
6—羟基多巴胺损伤早期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6—羟基多巴胺损伤早期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作者:沈福玉施建生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02期摘要:目的观察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 6-OHDA)损伤早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大鼠行为学及黑质部位组织学的变化特点。
方法偏侧前脑内侧束注射6-OHDA,通过阿扑吗啡诱发旋转试验、跨步调节试验和姿势部对称试验评估注射后24 h、7 d及28 d大鼠行为学的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黑质部位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 TH)阳性细胞计数的变化。
结果 6-OHDA组大鼠跨步调节试验评分减少,姿势不对称试验评分增加,阿扑吗啡诱发大鼠向损伤对侧旋转,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统计学差异显著(P关键词:帕金森病;大鼠;6-羟基多巴胺帕金森病(PD)是常见的中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研究认为可能与遗传、环境因素、线粒体功能障碍、兴奋性氨基酸、氧化应激、过多的自由基形成及神经生长因子缺乏等有关,是多种机制协同作用的结果[1-2]。
偏侧6-OHDA 损毁模型是目前使用最多的PD动物模型之一,其在症状、病理、生化方面的表现与人类PD 有不少相似之处,但该模型的损伤程度因6-OHDA的剂量、浓度、注射位点不同而存有争议,特别是对损伤早期大鼠行为学方面的观察比较缺乏。
本实验通过观察6-OHDA损伤早期PD大鼠行为学及黑质部位组织学的变化特点,验证损伤早期PD大鼠模型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 250~300 g,由南通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6-OHDA、抗坏血酸干粉剂、盐酸阿朴吗啡(apomorphine)、抗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 TH)抗体均购于Sigma公司。
1.2方法1.2.1实验动物分组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①空白对照组(n=8);②6-OHDA模型组(n=24):分为24 h组(n=8)、7 d组(n=8)和28 d组(n=8)3个亚组;③假手术组(n=8)。
6-羟基多巴脑内注射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海 军 总医 院学报 2007年 6月第 20卷第 2期
75
6一羟基 多 巴脑 内注射 建 立帕 金 森病 大 鼠模 型 的 实验研 究
尹 丰 ,田增 民 ,赵 全 军 ,王亚 明 ,于 雪 ,刘 爽 (海军 总 医院神 经外 科 ,北 京 100037)
1 材 料与 方法 1.1 实验 动物 雌 性医 学 部 动 物 实 验 中心 )。将 30 只大 鼠随机 分为 实验组 (20只)及 对照 组 (10只 ),室 温 20 ̄22℃饲养 ,光线 12 h交 替 ,自由饮 水 、进食 。
所有 动物 经 多次 行 为测 试 ,确认 无 旋 转 行 为后 才 进 行下 一步 实验 。 1.2 实验 仪 器 脑 立 体 定 向 仪 (NARIsHICE— SN2,日本 ),牙 科 电 钻 (307—2B,宁 波 医 疗 器 械 总 厂),精 密分析 天平 A120S(D=0.1 mg,德 国 Sarori— US公 司),显微 镜 BX_50(日本 Olympus公 司),恒 冷 箱切 片机 (英 国 Shandon公 司 ),微 量 注 射 器 ,手 术 器械 。 1.3 实验试 剂 6一OHDA(2,4,5三 羟苯 乙胺 ,Sig— ma公 司),阿 扑 吗 啡 (APO,Sigma公 司 ),4 多 聚 甲醛 ,二 氨 基 联 苯 胺 (DAB),0.3 9/6过 氧 化 氢 甲醇 液 ,磷 酸缓 冲生 理盐 水 (PBS),2 戊 巴 比妥纳 ,注 射 用 青 霉素钠 盐 等 。 1.4 实验 步 骤 1.4.1 动物模 型制 备 大 鼠 腹 腔 内注 射 2%的戊
Key words:6一OHDA ;Parkinson disease;Rat
帕金 森病 (PD)是好 发 于 中老年 人群 的 以震 颤 、 肌强 直 、运 动减 少 及姿 势 平 衡 障 碍 为 主 要症 状 的 中 枢神 经系 统变 性疾病 ,主 要病 变在 黑质 和纹 状 体 ,症 状 的产生 与黑 质多 巴胺 能 神 经元 的丧 失 ,靶 区失 神 经支 配有关 。建立稳 定 的能模 拟 人类 帕金 森病病 理 学 和 行为学 改 变 的动 物 模 型 ,对今 后有 关 PD 的发 病 机 制和 治疗 等方 面的研 究具 有 重要 的意 义 。本 实 验 探 索 了两点 注射法 建立 稳 定 的 PD大 鼠模 型 的可 行 性 和 有 效 性 。
百可利对6-羟多巴胺不同注射位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
百可利对6-羟多巴胺不同注射位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何国荣;穆鑫;李晓秀;王月华;方莲花;孙岚;吕扬;杜冠华【摘要】目的:观察百可利对6-羟多巴胺(6-OHDA)内侧前脑束(MFB)和纹状体尾壳核(CPu)两个不同注射位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两个注射位点模型分别记为:MFB-M,CPu-M。
方法运用6-OHDA两点注射法,损毁大鼠左侧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制备PD模型。
记录大鼠后肢肌电(EMG)信号频率观察肌肉震颤;测定大鼠自主活动;电化学法检测纹状体内多巴胺(DA)及其代谢产物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脑内酪氨酸羟化酶(TH)、OX-42表达;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给药3周后,两个注射位点的模型组行为改变趋势一致,百可利在两个注射位点的模型动物上药效表现不同,在CPu-M组可明显提高PD大鼠自主活动数(P<0.05)。
EMG信号分析显示,在MFB-M组,给予百可利,肌电频率降低55%;在CPu-M组,给予百可利,肌电频率降低60%。
EMG时效研究表明,在 CPu-M组,百可利药效持续420 min以上。
纹状体递质水平显示,两个注射位点的模型组DA递质水平差异很大,在CPu-M组,百可利能够明显升高DA水平(P<0.05)。
两个注射位点的模型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趋势一致,在CPu-M组,百可利有更明显神经元保护作用(P<0.05),在MFB-M组,百可利抑制小胶质细胞过度激活作用更强(P<0.01)。
结论不同注射位点制备的PD模型能够反映不同时期PD的病理变化,百可利可通过抑制炎性介质生成和释放、保护残存神经元、恢复神经元功能等机制改善PD不同发病时期模型动物的行为学症状。
%Aim To explore the therapeutical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baicalein on two 6-hydroxydopamine (6-OHDA ) induced Parkinson′s disease (PD ) rat models,which received unilateral lesions of the left medialforebrain bundle (MFB ) or caudate putamen (CPu ) made by stereotaxic injection of 6-OHDA (MFB-M,CPu-M).Methods PD rat modelswere established by microinjection of 6-OHDA into MFB or CPu.The anti-tremor effect of baicalein on PD rat models wasexamined.Spontaneous activity was recor-ded. Dopamine (DA ), dihydroxyphenylacetic acid (DOPAC)and homovanilic acid (HVA)in striatum were quantified by HPLC-ECD.The tyrosine hydroxy-lase (TH)and OX-42 positive cells were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The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of the neurons was confirmed by analysis at an ul-trastructural level.Results Baicalei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spontaneous activity in CPu-M.The elec-tromyography (EMG ) recordings revealed that com-pared with 6-OHDA group,the tremor frequency in ba-icalein group was decreased by 55% in MFB-M,and by 60% in CPu-M.6-OHDA treatment decreased DA levels in the striatum,while treatment with baicalein attenuated the DA decreases in CPu-M.Moreover,ba-icalein treatment could increase TH-positive neurons and decrease OX-42-postive microglia compared with 6-OHDA group in both MFB-M and CPu-M.Conclu-sions In the present study,it is illustrated that ①micr oinjection of 6-OHDA into the MFB and the CPu could cause different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PD, which is important for efficacy evaluation;②baicalein showed the ability to alleviate the behavior symptoms in PD-rats at different stages by improving motor function and attenuating muscle tremor;③therapeutic effect of baicalein was produced by inhibiting theinflammatory medium production and release,anti-apoptosis,chan-ging dopamine catabolism, and inhibiting dopamine turnover.【期刊名称】《中国药理学通报》【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8页(P623-629,630)【关键词】百可利;帕金森病;6-羟多巴胺;黑质纹状体通路;内侧前脑束;纹状体尾壳核;神经保护【作者】何国荣;穆鑫;李晓秀;王月华;方莲花;孙岚;吕扬;杜冠华【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药物靶点研究与新药筛选”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5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药物靶点研究与新药筛选”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5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药物靶点研究与新药筛选”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5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药物靶点研究与新药筛选”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5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药物靶点研究与新药筛选”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5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药物靶点研究与新药筛选”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5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晶型药物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50;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5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药物靶点研究与新药筛选”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50;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2;R322.81;R282.71;R745.705.31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现有的治疗药物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副作用,因此建立能够反映PD临床病因、病理过程的动物模型,寻找新的有效防治PD的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6-羟基多巴胺诱导帕金森病动物模型及其研究进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0 0 6 — —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 0 1 3 年1 1 月第 1 9 卷第 1 1 期C h i n J R e h a b i l T h e o r y P r a c t . N o v . 2 0 1 3 V o 1 . 1 9 . N o . 1 1
1 6 - OHD A模 型 及 其 评 估 1 . 1 6 - O HD A模 型
6 - O H DA是 神经递质 多巴胺 的羟基化衍生物 ,于 1 9 5 9 年首 先被 S e n o h 等成 功分 离 ,能高选择地引起交感 神经 肾上腺素能 神经末 梢急性 溃变 。1 9 6 8 年 ,U n g e r s t e d t 的研究显示 ,向黑质 致 密部注 射 6 - OH D A能导致 黑质 纹状体 多 巴胺 系统 顺行性 变 性 ,从而生成第一个动物模 型的制备一 。 6 - O H DA不能通过血脑屏障 ,需立体定 向注入脑 内。经典 的方法是 向黑质致密部 、黑质纹状体或 内侧前脑束注射 ,能够 产生 巨大甚至完全 的黑质 多巴胺细胞体损伤 。当6 - O HD A注射 至大 鼠纹状体后 ,可被 多巴胺神经元末梢通过轴突逆转运至黑 质 内的细胞体 内;注射至大 鼠黑质 内时,6 - O HD A与多 巴胺竞
Ke y wo r ds :Pa r ki ns o n ’ S d i s e a s e ; a ni ma l mo de l ; p a t h ol og y; me di c a t i o n;r e v i e w
【 中图分类号J R 7 4 2 . 5 【 文献标识码l A 【 文章编号J 1 0 0 6 — 9 7 7 1 ( 2 0 1 3 ) 1 l - 1 0 0 6 — 0 4 I 本 文著录格式l 杨谦谦 ,孙 芳玲 ,艾厚喜 ,等. 6 一 羟基 多巴胺 诱导帕金森病动物模 型及其 研究进展【 J ] . 中国康复理论 与实践,
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常用行为学实验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常用行为学实验研究进展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肌肉僵硬、静止位置的震颤和运动迟缓。
针对这种疾病,医学研究人员已经发展出了一些实验模型,以便通过行为学实验研究其病理生理学机制。
本文将会介绍其中一些常用的实验模型及其对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第一类模型:化学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化学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是目前在帕金森病研究领域中最为常用的模型之一。
这种模型通常是通过注射氯丙嗪和环丙嗪这两种药物来制造的。
这两种药物的作用方式是,通过抑制多巴胺神经元的释放,从而减少多巴胺的水平,使得大鼠出现运动障碍和其他帕金森病相关的症状。
在这种模型中,大鼠通常会卷曲成球状,出现颤抖、跑步不稳和行动缓慢等症状。
研究人员可以测量它们的步态、步幅和动作快慢度等因素,以评估其帕金森病状态的程度和进展情况。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其行为的直接观察和记录,来研究神经肌肉系统的变化和神经元的退化程度。
毒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是一种较新的实验模型,通过注射毒素物质如6-氨基嘌呤(6-OHDA)或甲基苯丙胺(MPTP)等,来损伤大鼠的多巴胺神经元,从而制造出类似于帕金森病的症状。
在这种模型中,大鼠通常会出现运动障碍、肌肉僵硬和震颤等症状。
研究人员可以利用这些症状,进行定量测量和观察。
此外,通过对神经元逝去的数量和位置进行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神经元死亡的原因和机制。
遗传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使得大鼠产生与人类帕金森病类似的遗传变异,从而制造出模拟人类帕金森病的模型。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对遗传突变基因的研究,发现与帕金森病相关的基因,并研究它们的作用方式和机制。
总结通过使用这些实验模型,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帕金森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并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未来,研究人员还可以使用新兴的技术,如光遗传学、单细胞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深入探究帕金森病的神经科学机理。
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常用行为学实验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常用行为学实验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系统退化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多巴胺神经元的损伤和黑质神经元的丢失。
目前尚无治愈帕金森病的方法,但是有一些药物和手术治疗可以改善症状。
因此,研究帕金森病模型动物对于发现新的治疗方式和研究该疾病的病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大鼠是研究帕金森病模型的常用动物。
研究者可以利用各种方法诱导大鼠产生帕金森病的症状,例如神经毒素的注射、全脑损伤、基因突变等。
然后可以通过行为学实验评估大鼠的运动障碍、认知功能、情绪失调等行为表现,以及大鼠脑组织的生化和形态学变化等。
以下是常用的行为学实验及其研究进展:
1. 旋转行为测试:这是一种测量大鼠动作协调性和运动能力的方法。
将大鼠放入一个圆形容器中,观察其的旋转行为。
在帕金森病模型大鼠中,该行为表现为向一侧旋转,旋转速度明显快于正常大鼠。
目前这种行为已被广泛用于评估帕金森病模型的有效性和药物治疗效果。
4. 穿越醇脱皮测试:这是一种测量大鼠感觉和协调性的方法。
将大鼠放在一个狭窄的横杠上,观察其是否能够平稳地穿越,以及误差的大小。
在帕金森病模型大鼠中,该行为表现为穿越误差较大、失去平衡等。
此测试可以用来研究帕金森病对大鼠协调能力的影响和药物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大鼠模型是研究帕金森病的关键实验工具之一。
通过行为学实验,可以对大鼠的行为表现和基础生理进行评估,并研究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副作用。
鉴于其可以提供许多有用的信息,特别是药物开发和安全评估,这一方法应继续得到广泛应用和进一步改进。
6_OHDA损毁帕金森大鼠模型和_省略_诱导帕金森小鼠模型的比较_综述_王刚
第30卷第3期2010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ACTA UNIVERSITATIS MEDICINALIS NANJING (Natural Science )帕金森病(Parkinson ’s disease ,PD )又称为震颤性麻痹,在老年人群中多发。
根据Silbergeld 提出的PD 动物模型标准,目前以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 ,6-OHDA )制备的大鼠模型和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 ,MPTP )制作的小鼠模型进行研究应用最广。
两者在基本原理、制备方式、检测评价、适用范围等方面各有不同,在此予以比较。
16-OHDA 损毁的PD 大鼠模型6-OHDA 是神经递质多巴胺(dopamine ,DA )的羟基化衍生物,能高选择地引起交感神经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急性溃变,竞争性抑制DA ,阻滞黑质线粒体呼吸链[1],氧化应激增强,多巴胺能神经元(dopaminergic neuron ,DN )选择性缺失、α-synuclein 蛋白聚集、泛素水平增加[2]。
6-OHDA 不能通过血脑屏障,需立体定向注入脑内,目前多采用黑质致密部(substantia nigra pars compacta ,SNc )、纹状体(corpora striate ,CS )、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ltegmental area ,VTA )、前脑内侧束(medial forebrain6-OHDA 损毁帕金森大鼠模型和MPTP 诱导帕金森小鼠模型的比较(综述)王刚,郑静1*(陕西中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系,陕西咸阳712046;1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系,上海201203)[摘要]帕金森病动物模型是研究帕金森病病因、病机、病理、症状体征、神经保护、药物治疗的必备工具。
6-羟基多巴胺制作帕金森大鼠模型的研究进展
应 用价 值 。
关键词: 帕金 森 病
6 羟基 多巴胺 一
模 型 综述
6- h dr x ldo a i s m a uf c u e t e Pa ki o wo d i o s o e he r s a c e e o m e - y o y p m ne n a t r h r ns n o s b g m u e m d lt e e r h d v l p nt
立稳 定有 效 的 帕金 森 模 型 l , 此 模 型是 目前 唯 一 一 种 可 以 对 2 且 ]
1rm, 骨表 面 下 (. 士 0 1rm; ) a 颅 76 .) a ②腹 侧 被盖 区前 囟后 (. ± 46
0 1 m 矢状 缝 左 侧 ( . 士 0 1 m 颅 骨 表 面 下 ( . ±0 1 . ) m, O 9 . ) m, 75 . )
w o d nm a o lt a e a s m ma y,a d d s u s s isa lc i a u . o s a i lm de o m k u r n ic s e t ppiat on v l e Ke wo d ThePa k n o o tsc 6 一 t dr xy op m i M o l S y r s: r i s n wo dsge ik hehy o ld a ne de um ma y r
m od lu e ne a e e e s s o tpr s ntmos o l fe - 0 HDA heda a e p e r ton’ tm desa t r6 t m g r pa a i S PD ,i ie r la l t ist r ns od squ t ei be sude hePaki on wo s
单点注射6-羟基多巴胺成功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转且旋转圈数 >20r 0mn 1 3 i 置注入生理盐 水。免疫组化 对
法观察成 功模型毁损侧黑质酪氨 酸羟化酶 ( H) T 阳性神经元 的形 态及 数量变化 。结果 ( ) 为学检测 : 1行 模 型组与对照组手术后 分别死亡 2只及 1只 , 实验组 7 8只大 鼠中 3 6只左侧恒定旋 转圈数 >2 0r3 n 造模 1 0mi, / 成功率为 4 . % , 维持 时间长 。( ) 6 2 并且 2 免疫 组化 : 功大 鼠模 型毁 损侧黑质 区 T 成 H阳性 的神经元较对侧及 对照组 明显减少( P<00 ) . 1 。结论 大鼠中脑 V A单点 注射 6O D T - H A制作 P D大 鼠模型 , 易于定 位 , 操作 简
神经内科 ( 胡玉英)
作者简介 :盘晓荣( 96一) 女 , 16 , 大学本科 , 医学学士, 副主任 医师 , 研究方向 : 缺血性疾病的高压氧基础与临床研究 。Ema :axo @ - i p nrn l
1 3. o 6 c m
[ 摘要 ] 目的
探 讨成 功建立 帕金森病 ( akno ’ i aeP 大鼠模型的快速有效 方法。方法 P risn Sd es ,D) s
dsaeMe os Att 2Wia rt w r r dmyd ie t epr et r p n= 0 ndcn o gop i s . t d a o 9 s r a ee a o l vddi o xei na go ( 8 )a ot l ru e h o f l t s n i n m l u r ( 1 ) 6O D a n c dit rt’dx a md r bv evnr g et ra V A)b t etee n= 2 ,-H A w si et n a j e o s et l ib r Mnaoet et t m na ae ( T h l a e l ys ro t e ai t ho g n pm rhn ( P e nl yadao opie A e)W i nb t proel netno ,, n ek f r -H A i e— c o s v a g e yi r e t a ij i n123ad4w esa e 6O D je na i n co t n
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以方测证研究
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以方测证研究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肌肉僵硬、震颤、运动缓慢、平衡困难等症状。
为了深入了解其病理机制、寻找治疗方法以及评价药物的疗效,科学家们广泛使用动物模型来模拟帕金森病的症状和病理学改变。
其中,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是最常用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1.MPTP(1-甲基-4-苯基哌啶)模型:MPTP是一种常见的引起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神经毒素,通过注射或给予大鼠口服,可以损伤多巴胺能神经元。
MPTP进入大鼠脑后,被转化为MPP+,这种物质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进入多巴胺能神经元并导致细胞凋亡。
该模型能够重现帕金森病患者的神经元丢失和病理学变化,并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等症状。
通过该模型,科学家可以研究药物对多巴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和对症状的改善效果。
2.ROTENONE模型:Rotenone是一种植物源性杀虫剂,可模拟帕金森病神经系统中线粒体损伤的情况。
通过给予大鼠灌胃或腹腔注射,可以引起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进而导致细胞死亡和帕金森病症状的出现。
Rotenone模型模拟了神经系统中线粒体损伤的重要特点,为研究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以及开发线粒体保护剂提供了有力工具。
3.6-OHDA模型: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 6-OHDA)是一种神经毒性物质,常用来引起帕金森病动物模型。
通过在大鼠脑内或特定区域注射6-OHDA,可以选择性地损伤多巴胺能神经元。
该模型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可以准确地模拟帕金森病的病理学改变和症状,为研究帕金森病的机制和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以上三种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均已广泛应用于研究该疾病的病理学、病机学以及药物的疗效评价。
通过这些模型,科学家们可以深入了解帕金森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神经环路的损害以及炎症反应等方面的变化。
此外,适当的干预可以通过这些模型提供对药物疗效的实验性证据,为药物研发和治疗帕金森病提供指导。
6-羟多巴胺诱导帕金森病大鼠模型行为学评价方法的探讨
6-羟多巴胺诱导帕金森病大鼠模型行为学评价方法的探讨杨谦谦;孙芳龄;艾厚喜;张丽;王文【摘要】Objective:To systematically evaluate 6-hydroxydopamine(6-OHDA)-induced behavioral alteration as a rat model of Parkinson’s disease. Methods:6-OHDA was microinjected into the left side of the substantia nigra striatum to damage the dopaminergic neurons in the SD rats. Three weeks later,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of apomorphine(APO)to observe the rotational behavior. The motoric function of animals was analyzed with rotarod test and open field test, and the rat’s muslce vibration frequency and amplitude were determined using the myoelectricity test. The severity of the behavioral alterations of the individual animals was also categorized. Results:The time of rats that remained on the rotarod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model group as compared to sham group. In the open field test,the horizontal travel distance was decreased in the model group. The myoelectricity test result showed that the muscle vibration frequency and amplitude was increased in animals receiving 6-OHDA microinjection. Conclusion:These results provided behavioral evidence in future studies to evaluate and categorize Parkinson-like behaviors in rats.%目的:复制帕金森病(Parkinsonʼs disease,PD)大鼠模型并根据行为学检查结果对此模型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价,以期建立治疗此疾病的新型实验平台。
6-OHDA致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疼痛行为学的性别差异
GENDER DⅡ1 ’ ERENCE I N PAI N BI 狂 VI oR o ’ R I ’ S W n’ H 6 - oHDA DUCED 1 . ARKl NS oN ’ S
DI SEAS E}
S UN Zh i . Ho n g . XU Yl a - Xi . GUO Ka i
中 国疼 痛 医 学 杂 志 Ch i n e s e J o u ma l o f P a i n Me d i c i n e 2 0 1 7 , 2 3 f l 1
・ 819 6 9  ̄ . i s s n . 1 0 0 6 - 9 8 5 2 . 2 0 1 7 . 1 1 . 0 0 3
程差异。方法 :实验分 为正常组、手术组和假 手术组 ,每组 1 2只大 鼠 ( 雌雄各 6 只) 。采用脑立体定 位仪 注射 4 I x l 6 . OH D A 至成年 s D 大 鼠黑质 区 ( s u b s t a n t i a n i g r a p a r s r e t i c u l a t a , S N r ) 建立 P D模 型。检测
机械刺激缩足 阈值和热刺激缩足 潜伏期。结果 :6 - O H D A 可成功复制 P D 并弓 l 起疼痛。正常组与假 手 术组无显著性 的整体性别差 异 ( 机械痛 敏:F=1 . 1 0 3 ,P=0 . 3 6 8 >0 . 0 5 ; 热痛敏:F=0 . 9 3 9 ,P=0 . 5 1 0 > 0 . 0 5 ) 。手术组机械痛敏:雌 鼠术后 2 4 h出现显著性差异,疼 痛持 续至 5 6 d ;雄 鼠术后 7 d出现显著性 差异,2 8 d后恢 复。手术组热痛敏 :雌 、雄 大 鼠发 生疼痛 的时间窗 口与机械痛敏 的时间一致 。雌 鼠比
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制作方法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制作方法研究进展陈子方,吴海妹,沈凡艺,谭慧,郭沛鑫,解宇环云南中医药大学,昆明650500摘要:帕金森病(PD)是以多巴胺神经元变性、坏死导致多巴胺缺乏为病因,以运动障碍为典型症状的神经退行性病变。
PD动物模型对于疾病发病机制、新型治疗方案及药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常用PD大鼠模型主要有有神经毒素诱导模型、脂多糖诱导模型、转基因模型、基因敲除模型、蛋白酶体抑制剂诱导模型、乙型脑炎病毒所致模型等。
然而以上PD模型均存在一定局限性,并不能完全契合临床的实际状况。
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模型结合、共同评价的方式进行。
关键词: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模型;大鼠模型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1.08.024中图分类号:R74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66X(2021)08-0093-04帕金森病(PD)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的、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病变之一。
PD病因及机制极其复杂,目前多巴胺(DA)神经元变性坏死所导致的多巴胺分泌严重不足被认为是主要发病原因。
PD患者常可见神经元内α-突触核蛋白(α-SYN)及路易小体的积聚。
PD的发病机制、新型治疗方案及药物等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热点,上述研究也推动了契合临床的PD模型研究。
PD的灵长类动物模型能较好模拟临床症状,但花费较多,不利于前期的药物筛选和实验研究;而某些啮齿类小动物如小鼠等由于其脑部体积较小,不易区分相关脑区,手术操作难度较大,针对特定脑区的研究存在局限性。
PD大鼠模型制作经济实惠且能较好模拟临床病变。
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也发现,在某些PD模型如6-羟基多巴胺(6-OH⁃DA)所致的PD模型复制过程中,大鼠的存活率和造模成功率明显高于小鼠,且操作更为简便。
目前常用PD大鼠模型主要有有神经毒素诱导模型、脂多糖诱导模型、转基因模型、基因敲除模型、蛋白酶体抑制剂诱导模型、乙型脑炎病毒所致模型等[1]。
6-羟基多巴定向注射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及MRI成像分析
6-羟基多巴定向注射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及MRI成像分析摘要】目的:建立简单、易行、成功率高的偏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
方法:SD大鼠80只,注射同等剂量的6-羟基多巴胺(6-OHDA)于内侧前脑束不同部位。
位点1:前囟后1.8mm、右侧2mm、硬膜下8.5mm;位点2:前囟后1.8mm、右侧2mm、硬膜下7.5mm,制作黑质完全损伤型PD大鼠模型,运用阿朴吗啡诱发旋转试验及免疫组化检验模型是否成功。
磁共振活体检测PD大鼠黑质、纹状体的毁损情况。
结果:注射6-OHDA后第4周内有54只大鼠诱发明显的旋转行为,且旋转次数>7转/min,模型成功率为75%。
MRI显示模型大鼠第1周后毁损侧黑质较对侧出现了明显的MRI低信号区,且随着时间的延长低信号区逐渐减小,至第3周已基本消失。
结论:应用6-OHDA小剂量两点毁损内侧前脑束制备的偏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具有较高的成功率,是帕金森病研究较为理想的模型。
MRI扫描可以活体连续观察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毁损情况,是客观评价和检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一种有效工具。
【关键词】 6-羟基多巴磁共振帕金森病【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6-0028-03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以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特征性缺失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目前确切的病因不明。
建立稳定且科学的能模拟人类帕金森病病理学和行为学改变的PD动物模型,能为揭示帕金森病的确切病因、帕金森病药物疗效观察、细胞移植治疗以观察神经元再生和功能恢复情况提供了条件和实验依据。
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是制作偏侧帕金森病动物模型常用的神经毒剂[1]。
由于结构与多巴胺(Dopamine,DA)类似,常被误作为递质摄入到多巴胺能神经元内,通过形成羟自由基和抑制线粒体氧化呼吸链复合物Ⅰ和Ⅳ,干扰ATP合成,选择性引起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2]。
6-羟基多巴诱发偏侧帕金森病样大鼠模型的制作和特征
6-羟基多巴诱发偏侧帕金森病样大鼠模型的制作和特征薛毅珑;罗芸;崔忻【期刊名称】《解放军医学院学报》【年(卷),期】1999(020)003【摘要】目的:了解6-OHDA注入大鼠一侧中脑黑质区所导致的行为、生化和组织学改变及该种帕金森病样大鼠模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方法:采用雌性SD大鼠,在脑立体定位技术下,将6-OHDA注入大鼠右侧中脑黑质区,以损毁黑质多巴胺能细胞。
用小动脉旋转行为监测仪记录Apomorphine诱发的大鼠异常旋转行为、脑组织液生化和组织形态的变化。
结果:发现6-OHDA注入大鼠右侧中脑黑质后,大鼠向损毁对侧的旋转次数明显增加(大于280圈/40min),PD模型成功率为50.5%。
PD鼠损毁侧脑组织液中多巴胺代谢产物DOPAC和HVA明显低于未损毁侧(P<0.05)。
PD阳性鼠右侧黑质致密斑和腹侧背盖区处TH阳性细胞消失;而PD阴性鼠右侧仍部分存在。
连续观察十个月PD样模型大鼠的异常旋转行为无自发性恢复。
结论:6-OHDA可损毁黑质多巴胺能细胞,造成与帕金森患者相似的基本病理变化。
【总页数】1页(P164)【作者】薛毅珑;罗芸;崔忻【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6-羟基多巴胺诱发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制作和评价 [J], 刘毅;杨明会;窦永起;王海明2.应用斜面汉密顿微量注射器针头脑内注射6-羟基多巴胺制作大鼠帕金森病模型[J], 沈岳飞3.6-羟基多巴胺两点注射法建立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行为学与组织病理学特征 [J], 肖春苟;郭国庆;沈伟哉;李校堃4.纹状体内注射6-羟基多巴胺制作帕金森病大鼠模型 [J], 孙超;尹寿玉5.6-羟基多巴胺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制作和行为学评价 [J], 张耀芬;段德义;徐群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羟基多巴胺损伤早期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作者:沈福玉施建生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02期摘要:目的观察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 6-OHDA)损伤早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大鼠行为学及黑质部位组织学的变化特点。
方法偏侧前脑内侧束注射6-OHDA,通过阿扑吗啡诱发旋转试验、跨步调节试验和姿势部对称试验评估注射后24 h、7 d及28 d大鼠行为学的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黑质部位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 TH)阳性细胞计数的变化。
结果 6-OHDA组大鼠跨步调节试验评分减少,姿势不对称试验评分增加,阿扑吗啡诱发大鼠向损伤对侧旋转,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统计学差异显著(P关键词:帕金森病;大鼠;6-羟基多巴胺帕金森病(PD)是常见的中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研究认为可能与遗传、环境因素、线粒体功能障碍、兴奋性氨基酸、氧化应激、过多的自由基形成及神经生长因子缺乏等有关,是多种机制协同作用的结果[1-2]。
偏侧6-OHDA 损毁模型是目前使用最多的PD动物模型之一,其在症状、病理、生化方面的表现与人类PD 有不少相似之处,但该模型的损伤程度因6-OHDA的剂量、浓度、注射位点不同而存有争议,特别是对损伤早期大鼠行为学方面的观察比较缺乏。
本实验通过观察6-OHDA损伤早期PD大鼠行为学及黑质部位组织学的变化特点,验证损伤早期PD大鼠模型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 250~300 g,由南通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6-OHDA、抗坏血酸干粉剂、盐酸阿朴吗啡(apomorphine)、抗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 TH)抗体均购于Sigma公司。
1.2方法1.2.1实验动物分组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①空白对照组(n=8);②6-OHDA模型组(n=24):分为24 h组(n=8)、7 d组(n=8)和28 d组(n=8)3个亚组;③假手术组(n=8)。
1.2.2动物模型模型组大鼠用复合麻醉剂(含戊巴比妥钠、丙二醇、硫酸镁等,0.25mL/100 g体重)腹腔注射麻醉,待大鼠后肢回缩反射及角膜反射消失后,将其头部水平位固定在脑立体定位仪上,剪除颅顶鼠毛,碘酒、酒精消毒皮肤,沿中线切开一长约2cm切口,充分暴露前囟,参照Paxinos & Watson(1996)《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确定左侧前脑内侧束(mfb)三维坐标位置,选取mfb区坐标:前囟后2.8 mm,中线左侧2.0 mm,硬膜下8.2 mm。
根据注射位点确定钻颅部位,手术刀尖小心钻开一直径约2 mm颅骨孔,微量进样器缓慢进针至靶点,留针10 min,以9 ng/s的速度注入2 μg/μL 6-OHDA 4 μL(含0.02%抗坏血酸),注射完毕后留针5min,以1mm/min的速度退针。
手术完毕,用明胶海绵堵塞颅骨孔,适量青霉素涂敷创口,消毒缝合皮肤,放回笼中饲养。
并于24 h、7 d、28 d分别检测大鼠行为学和组织学的改变。
假手术组同法予含0.02%抗坏血酸的生理盐水4 μL,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
1.2.3行为学检测1.2.3.1跨步调节试验[3] 将大鼠身体的后半部分拖起,并使大鼠身体重量仅由一侧前肢支撑,记录10s内大鼠这一前肢走步次数,然后同法检测另一前肢的情况,以损伤对侧前肢行走次数所占比例(损伤对侧前肢行走次数/(损伤对侧前肢行走次数+损伤侧前肢行走次数))为评价指标。
1.2.3.2姿势不对称性试验[4] 握住鼠尾的中后部将其提起,悬空于实验台上方约10 cm 处,使大鼠头向下处于垂直状态,以其偏离垂直轴不超过10°为垂直位(标准位),记录大鼠头或上身左右摆动的情况,以摆动偏离垂直位并再返回到垂直位记数为1次。
观察45 s内大鼠头或身体转动的方向和次数,以向损伤对侧摆动的次数所占比例(损伤对侧摆动的次数/(损伤对侧摆动的次数+损伤侧摆动的次数))为评价指标。
1.2.3.3阿扑吗啡诱发旋转试验模型组分别于术后24 h、7 d、28 d于动物腹腔内注射阿扑吗啡0.5 mg/Kg 诱发大鼠向右侧(健侧)旋转,于阿扑吗啡注射后5 min开始记录,持续记录30 min。
以24 h诱发旋转次数210次/30 min为合格模型。
1.2.4组织学检测1.2.4.1动物灌注、固定、取材、切片各组大鼠在最后一次行为学检测后,用复合麻醉剂麻醉,剪开大鼠胸腔,经主动脉快速灌注生理盐水(37℃)150~200 mL冲洗,至大鼠肝脏发白,流出液基本无色为止。
随即灌注4%甲醛(4℃)先快速灌注 200 mL,再缓慢灌注300 mL,至头与四肢均已发硬。
断头取脑,置于4%甲醛,放4℃冰箱固定4 h,再依次置入20%及30%蔗糖磷酸盐缓冲液内,存4℃冰箱至脑块沉入瓶底。
取中脑黑质组织块进行冠状连续冰冻切片,片厚20 μm。
1.2.4.2抗TH染色作漂片SABC法染色,具体步骤依次为:冰冻切片用0.01 M(pH7.4)磷酸盐缓冲液(PBS)漂洗3次,5 min/次。
0.3% H2O2抑制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活性, 0.02 mol/L EDTA(95℃)复性(2 min),非免疫的正常羊血清,室温下孵育30 min,抗TH抗体(1∶1000,抗体稀释液稀释),37℃孵育4 h, SABC试剂,室温下孵育1 h, DAB显色(阳性产物为棕黄色)。
以上各步骤之间均以0.01M(PH7.4)PBS漂洗3次,5 min/次,正常羊血清与抗TH抗体孵育之间不漂洗。
显色后贴片,自然风干,梯度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片。
1.2.4.3 TH阳性神经元记数各组大鼠取包含黑质致密部最明显的中脑切片,在×100倍显微镜下计数两侧黑质有完整细胞体的TH阳性细胞,计算左侧与右侧黑质TH阳性细胞数的百分比(左侧黑质TH阳性细胞数/右侧黑质TH阳性细胞数×100% )。
参照蔡文琴等[5]介绍的神经细胞计数方法进行细胞计数。
1.2.5统计学分析数据结果均使用 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数据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
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性检验,P2结果2.1行为学观察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大鼠经阿扑吗啡诱发后无旋转行为,也未出现非药物诱发的行为学改变。
模型组大鼠在注射6-OHDA后数小时即出现损毁侧肢体动作减少,身体重心偏向损毁侧,并出现身体向损毁侧缓慢旋转,不能进行直线或随意爬行。
2.1.1跨步调节试验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大鼠两侧前肢10 s内跨步次数基本相同,模型组大鼠在左侧前脑内侧束注射6-OHDA后24 h跨步调节试验评分出现有意义减少,7 d及28 d评分进一步减少,见表1。
2.1.2姿势不对称试验在左侧前脑内侧束注射6-OHDA后24 h,姿势不对称试验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头部和身体出现向右侧转动次数有意义增加,7 d及28 d姿势不对称试验评分进一步增加,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大鼠头部和身体向两侧转动次数大致相同,见表2。
2.1.3阿扑吗啡诱发旋转试验在注射6-OHDA后24 h,阿扑吗啡腹腔注射诱发大鼠以右侧后肢为支点,首尾相接向右侧旋转,30 min旋转次数210次/30 min,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大鼠未诱发出旋转行为,见表3。
2.2组织学检测抗TH染色结果显示,在左侧前脑内侧束注射6-OHDA后24 h,大鼠左侧黑质TH阳性神经元数目出现有意义减少,高倍镜下见少部分神经元出现胞体肿胀、核膜界限消失等变性征象,部分神经轴突断裂、错乱;7 d和28 d时大鼠左侧黑质TH阳性神经元几乎消失,残留的TH神经元表现出染色质浓缩坏死现象,神经轴突散在稀疏;模型组大鼠右侧黑质TH阳性神经元数目同时也有部分减少;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大鼠两侧黑质TH阳性神经元无明显改变,见表4,图1。
3讨论研究PD需要建立稳定可靠的模型。
6-OHDA是一种选择性中枢儿茶酚胺能神经元毒性物质,具有很强的呼吸链抑制作用,偏侧6-OHDA损毁模型是目前使用最多的PD模型之一。
1970年Ungerstedl[6]首先报道了应用6-OHDA成功制备大鼠偏侧PD模型,这种模型能够在多巴胺能药物的诱发下产生旋转行为,以便于判断模型成功与否。
阿扑吗啡是多巴胺(dopamine,DA)受体激动剂,能够引起该模型向健侧旋转,这是由于损伤侧纹状体多巴胺含量下降,多巴胺D2受体代偿性大量增加,且敏感性增高,出现超敏现象[7],此时应用DA 受体激动剂使损伤侧兴奋作用占优势而产生向健侧旋转。
PD的神经保护治疗需要早期进行,评估6-OHDA损伤早期大鼠行为学变化,可进一步明确模型是否成功及神经保护性治疗是否有效。
阿扑吗啡诱发旋转试验结合非药物诱发的行为学试验,其评估结果更加有效、可靠[8]。
在偏侧前脑内侧束注射6-OHDA后数小时,大鼠出现肢体动作减少,身体重心偏向损毁侧,并出现身体向损毁侧不自主旋转,不能进行直线或随意爬行,6-OHDA注射后24 h大鼠跨步调节试验和姿势不对称试验出现有意义改变,腹腔注射阿扑吗啡后可诱导大鼠在原地向健侧旋转,以健侧后肢为支点,首尾相接,形成环状,但旋转次数偏侧前脑内侧束注射6-OHDA后24 h大鼠出现行为学和组织学方面的变化,为检测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实验设立6-OHDA损伤后7d和28d组。
结果显示:大鼠行为学改变较24 h组更加显著,阿扑吗啡诱发旋转次数>210次/30 min,符合成功PD模型标准;7 d和28 d时大鼠左侧黑质TH阳性神经元减少90%。
偏侧前脑内侧束注射6-OHDA后,损伤对侧有部分DA能神经元丢失,可能与药物的渗透作用或经血液循环等有关。
综上所述,通过早期行为学检测,可为神经保护性研究确立合格的PD模型,避免了药物提前干预存在的药物显效与模型失败之间的争议。
参考文献:[1]Cookson M R. The Biochemistry of Parkinson's Disease [J]. Annu Rev Biochem, 2005,74: 29-52.[2]Levy O A, Malagelada C, Greene LA. Cell death pathways in Parkinson's disease:proximal triggers, distal effectors, and final steps [J]. Apoptosis, 2009, 14: 478-500.[3]Olsson M, Nikkhah G, Bentlage C, et al. Forelimb akinesia in the rat Parkinson model:differential effects dopamine agonists and nigral transplants assessed by a new stepping test [J]. J Neuroecience, 1995, 15(5-2): 3863-3875.[4]Roghani M, Behzadi G, Baluchnejadmojarad T. Efficacy of elevated body swing testing the early model of Parkinson disease in rat [J]. Physiology & Behavior, 2002, 76(4-5): 507-510.[5]蔡文琴,王泊沄.实用免疫细胞化学及核酸分子杂交技术[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80-191.[6]Ugerstedl U, Arbuthnott G. Quantitative reording of rotational behavior in rats after 6-hydroxydopamine lesions of the nigrostriatal dopamine system [J]. Brain Res, 1970, 24: 485.[7]何建成,袁灿兴,卫洪昌.6-羟基多巴胺制备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神经行为学特点[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9):68-69.[8]张耀芬,段德义,徐群渊.6-羟基多巴胺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制作和行为学评价[J].解剖科学进展,2005,11(1):49-50.编辑/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