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
人际关系心理学讲授提纲(部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概念(一)什么是人际关系1、人际关系的理解:从狭义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
结论: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解释:第一,人际关系主要注意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
第二,人际关系是由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的。
它既有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也有行为成分。
第三,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积极地进行交往,是建立、巩固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
2、人际关系包含成分:一是认知成分,反映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认知和理解,是人际知觉的结果,是理性条件;二是情感成分,是对交往的评价态度,是关系双方在情感上满意的程度和亲疏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基础;三是行为成分,是双方实际交往的外在表现和结果,即能表现个性的一切外在行为。
(二)什么是人际关系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科学分支。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与人关系的各种社会心理现象,包括魅力、遵从、侵犯和亲社会行为、社会交换、社会比较、社会纠葛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协作和竞争、公平和公正等。
研究范围: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一)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性质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关于行为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二)人际关系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和过程人际关系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是社会现实需要的结果,也是现代社会节奏加快、社会变化加剧对心理学提出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既包括正向的发展(人际关系的优化),也包括负向的发展(人际关系的恶化)。
一、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一)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章 人际关系学概述
第一章人际关系学概述一、名词解释1、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2、人际关系学:是一门研究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并以此规律指导人们实践,优化人际关系的科学。
3、文献法:指的是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查阅图书资料的等获取相关的信息,从而全面、广泛、系统地了解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4、观察法:指的是研究者通过感官,对被调查对象进行观察和记录,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5、实验法:指的是有目的地控制某些条件,观察和研究被试对象的活动和变化情况。
6、社会调查法:指的是通过直接向被调查对象提问而获取信息的方法7、社会测量法:指的是通过制定量表对研究对象的人际关系加以测量的方法8、统计法:指的是对经由研究者调查、访问、测量而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二、选择题1、在人际关系交往中,情感上的“亲疏”与地位上的“尊卑”是人际关系中两个最基本的维度2、人是社会的人,人类本身具有社会性3、人的社会性正是人际关系的本质属性4、人际关系的历史性特点体现在人际关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的5、人的情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结合性情感,另一类属于分离性情感6、人际交往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交往,社会环境的形成因素无时不刻在发生变化,如政治因素、经济因素、道德因素、文化因素、科技因素等都处在不断变化中7、网际关系具有许多新特点:多维性、全球性、虚拟性、不确定性、非中心化等8、美国心理学家梅奥等学者通过“霍桑实验”的研究,提出人际关系学说9、人际关系学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10、人际关系的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人群关系和人际需要理论;角色、戏剧和交换理论;相互作用和认识平衡理论等11、文献既包括文字资料,也包括图象资料、有声资料(录音带等)、电子资料、实物资料12、人际关系评估法包括:社会测量法、参照测量法、人物推定法、自然观察评估法、心理测评法13、社会测量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J.Morenno)于20世纪30年代创立的14、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对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进行了补充和发展,提出了参照测量法三、简答题1、怎样理解人际关系的定义?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人际关系学 课件(共96张PPT)
问题1:小王为什么要提出辞职申请? 问题2:换了你,该怎么做?
人际关系的一项原则:提意见不要越级
人际关系无处不在
★有人就有人际关系
在办公室:
同事们要小张请客,上个季度销售业绩突出,
得到了公司的奖励,小张说:没时间。心想: 我的业绩好是我能力强,也是我努力的结果, 凭啥请你们的客。
讨论:拍马屁是否应该提倡?
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 (一)理解人情世故 ◦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中西方人际关系比较:
西方人:个体重于群体,个体先于群体
中国人:群体重于个体,群体先于个体
西方人:强调平等
中国人:追求合理的不公平 西方人:其文化以科学、法律、宗教为主; 中国人:其文化以道德和艺术为及时 西方人:求真,重视证据、数字和事实 中国人:求善,重视直觉、感受和仿效
下的交往,即社会交往。
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之 间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
二、人际交往与生产力 马克思不仅强调社会因素对人际交往的制
约性,而且指出了交往对生产力的作用。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专门指出交往与生产力。
三、交往的发展趋势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
(2)安全的需要
(3)社交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自尊和他尊)既包括渴
望自由与独立、获得知识与能力,从而感 到自信与自豪的需要,又包括对权力、地 位、荣誉的向往和追求。
(5)自我实现的需要(被称为创造性的 需要)
(6)认识与理解的需要
(7)追求完美的需要
2、舒兹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 第三次课 人际关系和人际吸引
实际上,从深层心理学的角度说,通常意义的个人隐私实际上 并不是个人自我最深层次的内容。根据自我价值定向理论,自我的 更深层次的内容,应当是连个人自身都不接受的,与个人的自我价 值相对立的经验、冲动和行为经历。
第二节 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的规则 *爱情
一、人际吸引规则
(一)、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 (二)、人际吸引与个人特征 (三)、相似规则 (四)、互补规则 (五)、人际吸引规则的协同
• (一)、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
1、熟悉与人际吸引
(1).熟悉引起喜欢
扎琼克(Zajonc,1968)向学生们展示了他人的面部照片,有些 图片被呈现达25次之多,有些则仅仅被呈现一两次。结果发现,一个人的 照片被呈现次数越多,被试对照片就越喜欢,对照片上的人也是越喜欢。
简言之,人际吸引的增减规律表现为:肯定维度“新的爱更有 吸引力”现象和否定维度“失去的抛却得更彻底”现象。
–弗里德曼等人( Freedman, 1981)的解释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提供的满意解释
3、保护他人的自我价值
人们对自我评价的敏感和强烈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说明, 在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维持上,我们必须遵守自我价值保护 原则,即必须在同别人的交往和关系维持中作为别人的自我 支持力量而存在,只有支持别人的自我价值,才可能被别人 接受和赢得别人。
(2).熟悉对象的性质与喜欢
熟悉不是影响喜欢的唯一变量。所接触对象的性质,也影响 着人们喜欢的程度。Perlman & Oskamp与1971选择三种类型的人的照片作 为研究素材。一类为正面人物,一类为穿着运动服的中性人物,另一类则 为反面人物。结果表明,熟悉增加了被试对于正面与中性对象的喜欢水平, 但对于反面对象,却没有这种效应。
人际关系心理学(一)ppt课件
;.
23
二、人际特质理论 ★ ● 人际特质的定义 ● 代表人物:修茨 ● 内容: ■ 三种需要:包容、控制、感情 ■ 三种需要影响人际关系 ① 包容需要强 ② 包容需要强、感情需要强 ③ 控制需要、无包容及感情需要 ● 评论
;.
24
三、人际激励理论 ★
(一)需要理论
1. 需要层次理论 ★
;.
7
(二)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 产生 ● 根本性质的决定 ● 变化 ● 复杂性
三、人际关系研究的必要性
● 四个有利于
;.
8
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一)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 注意阶段 ● 接触阶段 ● 融合阶段
;.
9
图解
人际关系状态
零接触 单向注意 双向注意 表层接触 轻度卷入 中度卷入 深度卷入 良好交往关系的发展过程
相互作用水平 弱
强
10
(二)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 ★
● 冷漠阶段 ● 疏远阶段 ● 人际关系状态
相互作用水平
漠视
强
冷淡
疏远
分离
弱
人际关系的恶化过程
12
二、各年龄阶段人际关系的发展 (一)童年期人际关系的发展 ★
● 从父母或抚养人开始 ● 垂直关系为主 ● 班集体和少先队组织的
■ 把五种基本需要分为两类;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低层次的需要; 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为高层次的需要 ■ 需要层次论的核心是自我实现。
;.
26
2. ERG理论 ● 奥德弗 ● 内容: ★ ■ E,存在需要 R,相互关系需要 G,成员发展需要
3. 成就激励理论 ● 麦克利兰
人际关系学第一章
定西师专 霍夏梅
第一章
人际关系学概论
人际关系概述
知 识 结 构
人际关系的特点
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与变革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人际关系
的演变过程,掌握人际关系的含义、实质和特
点,理解人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及趋势。
教学重难点:人际关系实质、特点;人际关
系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举例法、
(二)人际需要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舒茨人际需要理论
提出者:社会心理学家舒茨(W.Schutz)1958年提出人际需要的三
维理论。 主要观点: 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 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 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交往的类型分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两大类。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 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物质交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它的主要形式是工业生产、商品 交换和武力战争。物质交往是精神交往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物质交往 就没有所谓的精神交往。物质交往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交往,
格式塔心理学与平衡理论
提出者:德国心理学家韦特墨(M.Wetheimer,1880~1943)、苛勒 (W.kohler,1887~1967)和考夫卡
主要观点:旨在解释人类的行为是如何与视觉经验产生关联的。 格式塔理论解释了我们的眼睛对一个事物及对象的理解是一个综 合的体验,而不仅仅是我们所见的简单叠加,它还包括我们以前 对该事物及对象曾经有过的感受。
人际关系概念
人际关系概念
人际关系是指个体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社会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存在于家庭、社交、工作等各个领域,对于个体的生活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人际关系的概念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相互依存:人际关系意味着个体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彼此相互影响、相互支持或相互制约。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需要与他人交往,从而满足自身的情感、社会和心理需求。
2、沟通和互动: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离不开有效的沟通和积极的互动。
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双方能够真诚地表达自己、倾听对方的想法,并在相互之间建立信任和理解。
3、社会支持:人际关系可以为个体提供各种形式的支持,包括情感上的支持、实质性的帮助以及信息分享等。
这些支持可以增强个体的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
4、影响和塑造:人际关系对于个体的态度、行为和价值观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是个体自我认知和身份建构的重要来源。
5、规范和冲突:人际关系中存在各种规范和期望,同时也可能产生冲突和矛盾。
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是人际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人际关系学_自考笔记自考资料
科目人际关系学名词解释题目录1.1人际关系1.2人际关系学 1.3系统性原则 1.4文献法 1.5观察法1.6实验法 1.7社会调查法1.8社会测量法1.9统计法 1.10第一手文献 1.11第二手文献2.1人际交往 2.2人群关系理论2.3安全的需要2.4尊重的需要 2.5角色扮演 2.6角色期望2.7角色实现2.8戏剧交往理论2.9剧班 2.10人际交换理论 3.1宗法关系3.2先决条件 3.3具体条件3.4悦纳 3.5时间条件3.6冷淡 3.7网际关系 4.1人际关系的结构4.2交往主体 4.3交往对象4.4交往手段4.5语言手段4.6交往情境4.7单线式交往4.8多线式交往4.9人际关系的功能4.10社会化4.11自我意识 4.12整体效应4.13互补 5.1经济关系5.2生产关系5.3交换关系 5.4消费关系 5.5政治关系 5.6道德关系5.7社会公德5.8职业道德 5.9法律关系5.10宗教关系5.11血缘关系5.12夫妻关系5.13代际关系5.14地缘关系5.15业缘关系5.16趣缘关系 5.17非对抗关系 5.18平等型关系5.19对立型关系5.20主从型关系5.21合作型关系 5.22竞争型关系5.23主从一竞争型5.24亲密型关系5.25冲突型关系 6.1人际关系的内在因素6.2生理需要6.3健康6.4需要 6.5动机 6.6兴趣6.7理想 6.8信念6.9价值观6.10能力6.11性格6.12自我概念6.13社会地位6.14职业类别6.15知识层次 6.16交往的频率6.17道德 6.18法律 6.19社会制度 6.20群体6.21群体规范6.22群体压力7.1原则7.2平等原则7.3诚信原则7.4礼貌原则7.5互利原则7.6人道原则7.7择善原则7.8适度原则7.9态度适度7.10表情适度7.11相容原则7.12积极原则7.13理解原则7.14换位思考7.15自律原则8.1羞怯心理8.2自卑心理8.3嫉妒心理8.4自私心理8.5猜疑心理8.6孤僻心理8.7报复心理8.8辅助语言符号系统8.9空间和时间符号系统8.10人际认知8.11首因效应8.12近因效应8.13晕轮效应8.14刻板印象8.15归因8.16交往互动8.17自我意识8.18人格8.19自我修养9.1自我挫伤9.2抱负水平9.3自我介绍9.4驱惧9.5制怒9.6体态语9.7说服10.1同学关系10.2班集体10.3亲属10.4朋友11.1代际关系11.2代沟11.3竞争11.4涉外名词解释题答案1.1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资料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2、什么是人际关系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始于本世纪二十年代,主要是莱维特等对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研究,纽科姆等对人际关系结构的研究,梅奥等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的大部分研究方法都适用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包括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现场研究等。
3、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性质: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关于行动的科学.人际关系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4、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涵义: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广义上的人际关系,指人们在共同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
5、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关系:人际关系和客观社会关系是同时产生的,人际关系以开始就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影响,社会关系存在于人际关系之中。
6、人际关系研究的必要性:第一,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第三,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第四,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
7、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第一,注意阶段。
在注意阶段,交往的双方都希望给对方留下。
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试图为彼此的人际关系的发展获得一个良好的定向。
第二,接触阶段。
即由注意逐渐向情感探索,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转向,此时开始建立初步的心理联系。
第三,融合阶段。
即由接触而导致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扩大,进入稳定交往阶段。
8、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第一,冷漠阶段;第二,疏远阶段;第三,终止阶段。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与方法1、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心理学研究(1)莱维特为了探讨人际关系中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A、圆形传递;B、轮式传递;C、链式传递;D、Y式传递。
人际沟通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人际沟通的相关理论 教案
人际沟通第一章绪论[目标要求]1.了解学习人际沟通的重要性2了解人际沟通与人际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3.掌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意义4.了解培养护士良好人际沟通能力的必要性[重点、难点]掌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意义、了解学习人际沟通的重要性、必要性[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
[课时]2学时。
参考书:(1)主编:栗启艾,人际沟通,东南大学出版社ISBN7-81050-443-6(2)主编:李继平,护理人际关系与沟通教程,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ISBN7-5304-2739-3/R·638(3)主编:王斌,人际沟通,人民卫生出版社ISBN7-117-06121-9 教科书:主编:冷晓红,人际沟通[M],人民卫生出版社,ISBN7-117-0748-4。
第一章绪论沟通是事业成功的金钥匙;沟通是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沟通是个人身心健康的良好保证;沟通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了解自己,了解别人。
”是沟通的核心功能,也是沟通的基本目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人生理与心理健康都有很大帮助⏹积极的、支持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安全、自尊、自信、愉悦,而成为快乐、健康的人人类是需要沟通的,沟通是形成人际关系的手段。
人们通过与周围的社会环境相联系,而社会是由人们互相沟通所维持的关系组成的网。
沟通就象血液流经人的血管系统一样流经社会系统,为整个有机体服务。
现代社会是一个沟通的时代,沟通不再是谈判家的专利,而是每个人必备的能力。
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但是快乐生活的源泉,更是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据成功学家们的研究表明,一个正常人每天花60-80%的时间在“说、听、读、写”等沟通活动上。
人生的幸福就是人情的幸福,人生的幸福就是人缘的幸福,人生的成功就是人际沟通的成功。
第一节学习人际沟通课程的重要性一、人际沟通与人际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人际沟通是人际关系发展和形成的基础人际沟通是建立在人际关系的基础上,是形成和发展人际关系的途径。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第一章绪论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2、“人际关系”作这专用名词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最先提出来的。
3、人际关系作为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也称(人群关系论),1933年由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创立。
4、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5、在人际关系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中,提出群体动力学的心理学家是(勒温),提出人际特质理论的心理学家是(修茨)。
6、弗罗姆提出的理论流派是(期望理论),海德和凯利提出的理论是(归因理论)。
7、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就测量法而言,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
8、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9、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心理学联系尤其密切。
10、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11、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12、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三个阶段是:(注意)阶段、接触阶段和(融合)阶段。
13、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包括:冷漠阶段、(疏远)阶段和终止阶段。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1、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实验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
2、(莱维特)为了探索正式群体中个体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人际关系沟通模式。
3、人际沟通四种模式包括:圆形传递、(轮式传递)链式传递和(Y式传递)。
4、对非正式群体的人际关系交往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戴维斯)。
5、在非正式群体中存在的四种人际关系交往模式分别是:(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和(流言型)。
6、对人际关系的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的心理学家是(纽科姆)。
7、人际关系从其结构组成来说可以分为五类: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和活动型。
8、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性的经典实验——霍桑实验是心理学家(梅奥)和他的学生一起进行的。
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教案
导课:“地球上只留我一个多好”一个小伙子惧怕人际交往。
于是异想天开:“假如地球上只留我一个人多好啊!再也没有与人打交道的烦恼了,多好,自由自在!”有好事者问:“没有老婆不寂寞吗?”“那就留一个女人做老婆,比翼双飞,多快乐!”小伙子美滋滋的说。
“快乐不会太久的,没有人给你们烤面包!”好事者冷冷地说。
“那就再留一个面包师”小伙子搭腔应答。
“地球上只留我一个多好”“没有人给面包师提供面粉,它烤不了面包”“那就再留一个农夫”小伙子不耐烦的说“没有人给他打农具”好事者不紧不慢的说“留铁匠!!!”小伙子大声吼道。
“没炭”“好了好了,别说了,全都留下来吧”请看以下几种情况:1、马上要快考试了,我还没有学习笔记,怎么办?2、早晨我病了,实在起不来去向导员请假,怎么办?3、我想要考研,但我不知道我想报学校和导师的相关信息。
4、刚开始参加工作,我就遇到了一个重病号的抢救,虽然理论上学习过,但实践中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我不知道怎样应对?5、病人的血管太细了,我连续给病人静脉穿刺了两次,可是仍没有穿刺成功,我和病人都着急的满身是汗,这时怎么办?6、一个人在寝室呆着太无聊了,好想找个人陪我说说话,逛逛街。
7、我想买台电脑,可是商场按标价卖,听我一个朋友说他买电脑就便宜了不少,找找他帮忙问问。
可见,无论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处处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释迦牟尼就问过大家一个问题: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所以就想人一样,必须融入到这个人群中,与人建立起人际关系,人才能得以延续和发展。
第三章人际关系基础理论第一节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理论一、人际关系的含义(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What i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R)?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相互认知、情感互动和交往行为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作为个体心理过程的微观层面,是指个体的人在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作为社会的层面,是一种交往的需要作为信息传播的层面,是一种“沟通”或“人际传播”的沟通过程作为文化的精神层面,从深层次反映了人的文化积淀从不同角度看人际关系⏹从心理学角度人与人交往的本身是为了交流有关认识性、情绪性、评价性的信息而相互作用的过程,交往双方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着对观念、思想、兴趣、心境、性格等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人际关系名词解释
第1章一一第12章名词解释第一章: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2、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本质上,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正在形成的社会心理学分支或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
3、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第二章:1、人际特质:心理学家认为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个体的人格体系形成过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称之为人际反应特质。
2、符号相互作用论:又称象征性交往理论,是一种强调人类生活和行为意义的社会生活理论观。
符号相互作用论重视语言符号在交往中的作用,强调对他人行为倾向的预测、估计,要求人们按照自己在交往活动中所担任的角色来行事,并注重行为效果的反馈。
3、自我呈现论:是人们运用多种策略控制和反馈自己外在印象的理论。
自我呈现也可称为印象管理。
是在戈夫曼以及其他人广泛研究基础上形成的观点。
它属于社会相互作用理论中的一种,主要阐述人际交往中的自我暴露问题。
4、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的,这种理论旨在社会比较中探讨个人所作的贡献与他所得到的报酬之间如何平衡的一种理论。
它侧重于研究公平性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因此,这个理论也称为社会比较理论,是社会交换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5、归因:是一个观察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
6、归因理论:是关于知觉者推断他人与自己行为的一组理论。
它侧重于对人的活动因果关系进行分析。
人们通过这种理论来理解、预测和控制他们的环境,以及随这些环境而出现的行动,从而达到有效地控制人际关系的目的。
7、通俗心理学:是海德提出来的,海德认为每一个正常人都是心理学家,都有一些关于人类行为因果解释的基本理论,这些理论是由生活经验积累形成的,就叫作通俗心理学。
8、社会测量法:又称为社交测量法。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整理归纳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整理归纳第一章绪论1.人际关系: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2.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实践任务: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发展新型人际关系;纠正畸形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联系尤其密切。
可以说,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从社会心理学中脱胎而来,两者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
如果把社会心理学比作一棵树的主干,那么人际关系心理学就是它的枝干之一。
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的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
而人际关系心理学是探索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学规律。
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他们既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相互区别。
这表现在人际关系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一个独立学科,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是相互交叉的,但不能相互代替。
3.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1)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2)社会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第二,人际关系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第三,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第四,个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与方法1.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研究。
⑴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心理学研究莱维特的人际沟通模式:圆形、轮式、链式和Y 式传递。
(针对正式群体)戴维斯人际交往模式: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流言型。
(针对非正式群体)⑵人际关系结构的心理学研究人际关系就其结构组成的分类: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活动型。
人际关系心理学课程设计
人际关系心理学课程设计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探讨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理论和实践,并培养学生在社交场合中的沟通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管理人际关系,从而提高生活和工作效率。
知识体系本课程知识体系包括:1.人际关系心理学理论基础2.社交场合中的沟通技巧3.自我认知与情绪管理4.解决人际冲突的策略5.强化人际关系的技巧课程设计第一章人际关系心理学理论基础这一章节将介绍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概念、意义和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性格类型在人际交往中的优缺点,并介绍经典的人格理论,如 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等。
第二章社交场合中的沟通技巧本章将探讨社交场合中的沟通技巧,包括身体语言、口头表达、话题选择等;介绍有效的听取与反馈技巧,以及处理意见分歧的技巧。
第三章自我认知与情绪管理本章将以情绪智商为据,探讨自我与他人情绪的识别、理解与管理,并介绍自我调节的技巧,如深度呼吸、放松训练等。
第四章解决人际冲突的策略本章将介绍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冲突类型,如价值观、利益、权利等方面的冲突;介绍冲突的解决策略和原则,如借助第三方、妥协等。
第五章强化人际关系的技巧本章将以创造性思维为据,介绍如何提高人际交往的自信与信任,如自我营销、表达认可等。
实践教学除了教学流程中的课堂讲解与讨论之外,本课程还将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活动一:进行人格测验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格测验,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所需的个人素养。
活动二:模拟社交场合在课程中模拟社交场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人际关系沟通技巧。
活动三:组织人际冲突解决案例讨论在课堂中组织真实的人际冲突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在团队合作和决策方面的能力。
评价方式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包括期末考试、小组讨论、综合报告等。
其中,期末考试占50% 的分数,小组讨论占 30% 的分数,综合报告占 20% 的分数。
三章节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人际交往的需求:
主动
舒茨《人际行为三维理论》
包容的需求
被动
控制的需求
情感的需求
第二节 人际认知理论
一、概念及特征: 概念:人际认知是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
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的理性分析与判断的过 程,包括感知、判断、推测和评价等心理活 动过程。
三、认知印象的形成:
第一印象:是指人与人之间初次接触后留下
的对客体的感性迹象或形象,又称初次印象
属于感性认识。※
直接获取
第一印象的获取
间接获取
第一印象的特点:
可能终身难忘 可能是唯一印象 可能带来人生机遇 信息有限
总体印象:经过反复或长期接触后,对他人 产生的比较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和评价。
安德森总体印象 定量评价模式
投射效应: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着相同的特性
第三节 人际吸引理论
一、人际吸引的含义:个体之间主观感受到的 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个体间在感情方面相互 喜欢和亲和的现象。
二、人际吸引的过程
注意
认同
接纳
交往
三、人际吸引的规律
接近吸引
时间、空间接近 观点、态度接近 职业、背景接近
互惠吸引:主要有五种表现形式
主要内容及教学目标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概念:掌握 特点:掌握 分类:熟悉 行为模式:了解
人际交往理论
人际交往动机:了解 人际交往需求:了解
主要内容及教学目标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第三节人际吸引理论
概念及特征:掌握 内容:了解 认知印象形成:掌握、熟悉 心理效应:掌握
含义:熟悉 过程:了解 人际吸引规律:掌握
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
近因效应recent-impression effect
(也叫新因效应)
概念:对客体的印象形成上, 最新获得的信息比以前获得的 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原因:最后留下的印象是最深刻(前提-足以引起注意)
影响:认知结构简单者,易出现;
时间间断易出现 熟人易出现
应该:既注意第一印象,也注意平时和最后印象。
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
首因效应first-impression effect
(也叫最初印象)
概念: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 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 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的现象。
原因:信息输入大脑顺序,最先则作用最大
影响:有一定的稳定性;
其产生与社会经历、社交经验的丰富程度有关
应该:将首因效应得到控制或控制在最低限度
知觉信息的选择性 认知行为的互动性 印象形成的片面性
看世界的主观性与选择性
看世界的主观性与选择性
看世界的主观性与选择性
人际认知理论
3.人际认知内容
自我认知 他人认知 人际环境认知
自我认知-self-consciousness)
1.概念:人在社会实践中,对自 己生理、心理、社会活动 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 进行认知。
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
社会刻板效应social prejudice effect
概念:社会上的一部分成员对于某 一类事物或人群持有的一种固定不 变、概括笼统、简单评价的现象。 表现:主观、机械地归类(如职业;中国足球;地域) 原因:社会基础;复杂信息简单化;认知习惯;突出特征; 影响:积极作用;消极作用(偏差;新事物的认识) 应该:既有群体认知,有不忽视个体的认知;对新事物的认识;
人际吸引的规律
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
首因效应
这个实验表明第一印象形成的肯定的心
理定势,会使人在后继了解中多偏向发 掘对方具有美好意义的品质。若第一印 象形成的是否定的心理定势,则会使人 在后继了解中多偏向于揭露对象令人厌 恶的部分。
晕轮效应
(二)晕轮效应
(二)晕轮效应
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晕轮效应的作用吃了 大苦头。他狂热地爱上了被晕轮效应称为“莫斯科 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娜坦丽容 貌惊人,但与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当普希金每次 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 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 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 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 还为她决斗而死,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在 普希金看来,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 和高贵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种现象被称 为晕轮效应。
四、公平理论
2014-10-16
甲、乙两人一同大学毕业后进了同一家企业
并同在一间科室工作,两人的工资也被定在 同一档次:每月1000元。一年试用期过后, 甲的工资被定为每月1200元,而乙的工资被 定为每月1500元。甲拿到1200元工资后很高 兴,因为比原来工资增加了200元,但当他 得知乙的月工资是1500元后,则十分气愤, 工作积极性明显下降。
第三节 对人的归因理论
一、海德的通俗心理学
二、相应推理理论
三、控制源理论
第四节 人际吸引理论
第四节 人际吸引理论
一、人际吸引基本理论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一、人际吸引基本理论
一、强化理论
二、相互作用论 三、得失理论 四、相等理论
一、强化理论
1、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奖赏自己的人,
人际关系心理学教学大纲
《人际交往心理学》教学大纲学时:51学时学分:3学分理论学时:45学时实验或讨论学时:6学时适用专业:心理学专业大纲执笔人:方双虎大纲审定人:心理学系集体审定一、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人际交往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从课程性质上,人际交往心理学是一门正在形成的社会心理学分支或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
其学科框架由人际关系理论和人际关系实践两部分组成。
人际交往心理学的任务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其理论任务就是要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楚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建立人际交往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术语、范畴体系,为进一步完善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为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积累素材。
其实践任务是将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为社会现实生活服务,为目前的改期开放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同时还要纠正现实社会中某些畸形的人际关系,减少和堵截人际冲突、人际内耗,进而增强群体内聚力,用科学的人际交往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处理、调整和改善不良的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新型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使学生通过对人际交往心理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了解人际交往心理学的对象、任务、方法,明确人际交往心理学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要求学生联系社会现实问题,运用掌握的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现象及问题,能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效调整人际关系、不断改善人际关系和发展新型人际关系,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心理学课程及相关学科课程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护理人际沟通项目13练习
《护理人际沟通》项目1・3练习项目一人际关系的基础理论一、选择题1、患者主动配合,积极反映情况,与护士共同探讨某些护理措施的取舍,这种类型模式是A、主动一被动式B、指导一合作式C、指导一参与式D、共同一参与式E、消极一被动式2、护际间的关系沟通,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A、护理人员之间的交往与沟通B、护理人员与医生之间的交往与沟通C、护理人员与医技人员之间的交往与沟D、护理人员与营养科人员之间的交往与沟通E、护理人员与医院行政后勤人员之间的交往与沟通3、护际间的关系沟通,下列哪一点是错误的A、护长应以身作则,合理调配工作,一视同仁B、护长平易近人,关心体贴护士,以情服人,以理服人C、年长的护士对年轻的护士做好传帮带的工作D、年轻的护士不体谅年老年护士在体力等方面问题E、护士尊重理解护长,为护长分忧解难4、我们医务工作者应该将放在中心的位置。
A.工作B.患者C.声誉D.名利E.医院5、对于农民,我们采用沟通的方式是A.主动一被动式B.指导-合作式C.共同参与式D.消极被动式E.以上都不是 6.下列哪一种是最佳的医护关系类型A.主动-被动式B.指导"合作型C.主角•■配角型D.并列-互补型E.以上都不是7、下列有关护患关系的内容中,哪一项构成了护患关系的基础()A.道德关系B.技术性关系C.利益关系D.法律关系E.文化关系8、患者男性,67岁,大学教授,因高血压住院治疗,适用于该患者的最佳护患关系模式为()A.指导型B.被动型C.共同参与型D.指导一合作型E.主动一被动型9、下列有关护患关系基本模式的说法,错误的是哪一项。
()A.护患关系的行为模式,依据护理人员和患者双方在共同形成的人际关系结构中各自所具有的心理方位、所发挥作用的程度等特点的不同而划分的B.主动-被动模式的特征是“护理人员教会患者做什么”C.主动-被动模式过分强调了护理人员的权威,忽略了患者的主观能动作用D.主动-被动模式适用于对意识丧失的患者(如全麻、昏迷)、婴幼儿护理时的护患关系E.主动-被动型模式是一种最常见的单向性模式10、下列哪一项是非技术性关系中最重要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际关系
狭义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 社会中所有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 系的所有方面。
在社会实践中,个体为了满 足自身的发展及生存的需要, 通过一定的交往媒介与他人 建立及发展起来的、以心理 关系为主的一种显在的社会 关系。
人际关系的特征 1.互动性:人际关系的互动性主要表现为个人性、直接性及情感 性三个方面。 2.心理性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状态,是由社会需 要的满足程度决定的。 3.明确性 :每一种人际关系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明确的,如果相互 之间的关系不明确,就无法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 4.渐进性:人际关系的发展需要经过一系列有规律的阶段或顺序。
(四)情境控制原则
在人际交往中,平等待人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 提。只有这样,才能深交。在交往中,注意用对等、 求同、交友和谈心等方式去寻求平等,建立良好的 人际关系。
(五)信誉原则
在人际交往中,要注意:①要守信;②要信任友人, 信任是友情的基础,也是取信于人的方法;③不轻 易许诺,这是守信的重要保证,也是取信于人的方 法;④要诚实,以诚待人是获取信誉、取信于人的 积极方法。讲信誉,在交往中给人以稳重、可靠的 感觉,就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习导入
王红是某三甲医院刚入职的新护士,刚工作几天便出现很 多烦恼,面对各个年龄和级别的护士同事与各个部门的工作人 员不知如何与他们沟通,与病人和病人家属的交流也出现了问 题。
思考: 1.作为护士应与哪些类型的人进行交往? 2.在护理工作中,护士怎样建立有效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概述
广义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二)互利原则
按照人际交往的互利原则,我们同别人交往时,必 须注意关系的维护。无论怎样亲密的关系,我们都 不能一味地只利用不“投入”。否则,原来再亲密 的关系也会转化为疏远的关系,使我们面临人际关 系的困难。
(三)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当自己获得成功时,会倾向于将成功的原因归于自 身,以显示自己优越于别人。而当别人获得成功时, 会将别人的成绩归因于外部条件,以说明别人的自 身条件并不比自己优越。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只接 纳那些喜欢自己、支持自己的人,而对否定自己的 人则倾向于排斥。
人际关系的发展与策略
一、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定向阶段
彼此探索双方在哪些
彼此之间建立了稳
方面可以建立真实的
固的信任关系
情感联系
人际关
情感探索阶段 情感交流阶段 稳定交往阶段
系的发
展过程
确定交往对象 的心理过程
在交往中自我暴露 的深度和广度加大
此时的交往已出现困
关系的终止可能是
难,双方自发的沟通
立即完成的,也可
注意 阶段
接触阶段
融合 阶段
(一)注意阶段
由零接触过渡到单向注意或双向注意的定向阶段。 当两个人彼此没有意识到对方存在的时候,双方 关系处于零接触状态。 如果一方开始注意到另一方,或双方彼此产生了相 互注意,则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开始。
(二)接触阶段
由注意转向情感探索、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 转向,此时初步建立心理联系。 此阶段双方彼此没有强烈的吸引力。
(六)相容原则
在交际中应培养自己的相容品格。其方法有:①将心比心。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理解他人,体谅他人; ②大事清楚,小事糊涂。林则徐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心中有大目标和原则,就不会因小失大,不计较小的得失, 不为小事而发怒、失态;③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多看别人 长处与优点,就能广交朋友,争取事业的成功。
护理人际沟通
主编:雷良蓉、解红 日 期:2017.10.09
第一章 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人际关系概述 人际关系的发展与策略 护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学习目标
此处添加标题
掌握人际关系和护理人际关系的 概念,人际关系的交往原则和护 理人际关系的基本规范。
能与不同类型的交往对象建立良 好的人际关系。
培养学生在护理工作中建立有效 的人际关系。
(三)融合阶段
由接触而导致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 断扩大,进入稳定的交往阶段。 随着双方沟通的深入和扩展,在心理上形成了依恋 和融合,标志着人际关系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三、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第一印象 身体因素 认知水平 个性品质 社交技巧
(一)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指交往双方第一次接触式对对方的直觉观 察和归因判断。 初次见面时,对方的表情、体态、服装、言谈、流 露的性格特征等形成了我们对对方的第一印象,它 决定了人际关系的继续还是终止。
(四)个性品质
个性品质是影响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相对稳定因 素。 个体良好的性格对人际关系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人们愿意与真诚、坦率、幽默的人交往。
(五)社交技巧
社交技巧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必不可少的因素,在 人际关系成功的人往往都具有较高的社交技巧,可 以通过后天的培训习得,主要包括倾听的技巧、沟 通的艺术、情绪的控制、礼仪修养等。
减少 分歧阶段 收敛阶段
冷漠逃避阶段
能拖延很久 终止阶段
人际关 系的恶 化过程
双方不同点扩 大,心理距离 的加大和彼此 的接纳性下降
人际关系变得冷淡, 人际交往的双方会 尽可能地相互回避
二、人际关系的交往原则
交互原则 互利原则 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情境控制原则 信誉原则 相容原则
(一)交互原则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首先遵循交互原则。对于 同我们发生交往的人,我们应首先接纳他们,保持 在人际关系上的主动地位。不然,我们就会在人际 关系上困难重重,甚至为别人所拒绝。
人际关系的特征 5.多面性:由于每个人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知识结构、性格、 需要等多方面因素不同,必然会表现出个性心理及行为上的多面 性。 6.动态性:人际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 7.复杂性:人是由自然属性及社会属性组成的统一体,复杂的生 理、心理及社会因素导致了个人的复杂性。
二、人际关系的形成过程
(二)身体因素
身体因素指个体神经、感觉、运动系统和生命重要 脏器的结构功能状态。 健美的体貌具有较强的人际吸引力,形体缺陷者可 能会产生交往心理障碍。疾病期也会影响人际交往。
(三)认知水平
交往主体对自身、他人以及自身与他人关系的认知 水平,也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个体在交往中会推测与判断他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理状态、行为动 机及意向。 不准确的认知,容易给交往对象带来误会,影响人 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