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九年级物理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教案

合集下载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教学教案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教学教案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教学教案1.1分子动理论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可以认识直接感知的现象,也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2.分子运动和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课前准备香皂,香水,用化学方法制取的二氧化氮气体,广口瓶两个,小玻璃板一块,十天、二十天、三十天的硫酸铜溶液与清水之间扩散的实验样本,红墨水,烧杯,胶头滴管,热水,弹簧测力计,真空贴钩,小刀,铅柱,钩码,铁架台,自制分子作用力与分子间距演示器。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物质。

在远古时代,人们就猜想物质是由很多很小的微粒组成的。

现代的科学技术已证实古人的猜想,表面上看起来连成一片的水,其实是由一个个的水分子组成。

但是用我们肉眼是看不到的,分子体积很小。

那我们怎么能知道分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我们可以用高倍的显微镜来观察,这确实是个方法。

有没有其他方法呢,想一想,我们打开桌子上放的那瓶香水或打开那盒香皂,有什么感觉?我们很快就可以闻到香味。

为什么我们能够能闻到香水或香皂的香味?是不是因为香水和香皂的气味跑到鼻子里。

◆探究活动1:在教室内喷洒香水,请同学们讨论香味是如何传播的?盛夏时节,百花绽放。

四溢的花香引来了长喙天蛾,它们悬浮在空中吸食花蜜。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第1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第1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教案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第一节分子动理论【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能利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解释固、液、气三态之间的关系。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二、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板块一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自主阅读教材P2~31.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它能保持物质原来的性质。

2.分子非常小,如果把分子看成小球,那么,一般分子的直径大约只有10-10m,分子肉眼不能(选填“能”或“不能”)看见。

雪花、柳絮、灰尘不是(选填“是”或“不是”)单个的分子。

知识板块二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自主阅读教材P3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43.什么是扩散现象?答:由于分子的运动,某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的现象。

4.请你举出两个扩散现象的实例。

答:①八月桂花遍地香;②墙角堆煤,墙内变黑。

知识板块三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自主阅读教材P4~55.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就结合起来了,下面吊一重物都不能把它们分开,这是为什么?答:因为分子间有引力。

6.为什么固体和液体不容易被压缩?答:因为分子间有斥力。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1.今天我学到了些什么知识?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1.对学分享独学1~6题:①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

②对子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对子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2.群学研讨:①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

②针对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

三、交流展示生成新知方案把一块表面很干净的玻璃板水平地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手持弹簧测力计上端,读出测力计示数。

将玻璃板放到恰好与水槽内水面相接触,并慢慢向上提起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示数有什么变化?请你试着解释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见学生用书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第二节内能和热量第一课时内能【学习目标】1.了解物体的温度与热运动的关系。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利用热传递来改变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利用热传递来改变物体的内能》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利用动态模拟软件,展示不同温度下分子的运动状态,让学生观察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通过实验和模拟,帮助学生理解分子动理论与物体热现象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设想
1.创设生活情境: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如烹饪、取暖等,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热传递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设计简单的热传递实验,如制作简易的热空气上升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热传递的规律。
1.热传递方式的抽象性:热传递涉及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学生对这些方式的本质和区别理解不够深刻,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验来加深理解。
2.内能概念的理解:内能是本章的核心概念,学生对内能与物体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的关系认识不足,需要引导他们通过实例分析、实验探究等方法,逐步建立起内能的概念。
3.分子动理论的运用:分子动理论是解释热现象的基础,学生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分子运动与温度的关系了解有限,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动理论。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3.强调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观察生活中的热现象,并尝试运用热传递原理进行解释。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本第15页的练习题,重点是对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的区分与应用,以及内能概念的理解。通过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利用热传递来改变物体的内能?”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2.各小组根据讨论结果,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效果。
3.学生在小组内部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2023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1.1分子动理论教案(新版)教科版

2023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1.1分子动理论教案(新版)教科版
教学策略:教师可以通过实际例子、动画演示和实验观察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能的概念及其与分子运动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3)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存在以及它们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教学策略:教师可以通过实际例子、动画演示和实验观察等方法,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存在以及它们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科学思维:通过学习分子动理论,学生将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逻辑思维分析分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2. 科学探究:学生将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探究分子运动和内能的变化规律,培养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3. 科学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分子动理论,学生将能够理解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培养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以及对科学知识的尊重和应用意识。
4. 科学交流与合作: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验过程中,将能够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观点和经验,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分子的运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内能的概念。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强调,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概念。
此外,还需要准备教学PPT或教案课件,以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讲解和演示。同时,准备课后作业和练习题,以便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和进行自我评估。最后,准备教学反馈表或学生评价表,以便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和评价,以便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教学策略。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2023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1.1分子动理论教案(新版)教科版

2023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1.1分子动理论教案(新版)教科版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分子动理论和内能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分子动理论和内能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分子动理论和内能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在new_text新课呈现结束后,对分子动理论和内能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分子动理论和内能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练习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基于这些反思,我将制定一些改进措施,并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实施。
首先,我将在课堂上更加注重实验的讲解和演示。通过使用模型和动画,一些辅导环节,以便在学生遇到难题时提供个别指导。我可以组织课后辅导时间,或者利用学校的在线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额外的学习资源和支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分子动理论和内能的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分子动理论和内能的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如关于分子动理论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内能与生活节能的联系等文章,让学生通过阅读深入了解分子动理论和内能的广泛应用和意义。

教科版九上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word教案

教科版九上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word教案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和内能第一节分子动理论教学目标a.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在一般物体里含有的分子数非常多.b.能识别并会解释扩散现象 ,知道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c.知道分子间存在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有关,知道一些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实例.d.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建议“分子动理论”教材分析分析一:本节首先介绍了有关分子和分子运动的初步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了讨论,使学生对分子体积小、数量大留下深刻印象。

然后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去探索微观世界的思路,依次介绍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相互作用力。

分析二:分子运动论是从本质上认识各种热现象的理论。

按照分子运动论的观点,一切热现象都是由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温度就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

利用分子运动论,可以成功地解释大量的热现象。

分析三: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内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体积极小,直径只有 10-10 米左右,一滴水约含有1.6 >1021个水分子,分子之间有空隙,气体分子的间隙最大,液体次之,固体分子间隙最小;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与温度有关,一般温度高的物体内部分子运动剧烈,所以人们把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例证;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位置时,斥力等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小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由于分子间的引力,使固体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而由于分子间的斥力,使分子间保持一定的空隙,也使得固体和液体较难压缩。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法建议建议一:可以从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的实验引入课题,例如关掉动力的汽车慢慢停下来,掉到地面的乒乓球最终停在地面,它们的机械能到哪儿去了?从而将学生注意力从宏观分析转移到微观分析上来。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2内能和热量教案(新版)教科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2内能和热量教案(新版)教科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2内能和热量教案(新版)教科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பைடு நூலக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2内能和热量教案(新版)教科版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的第二个知识点“内能和热量”。具体内容包括:
5.学生可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内能与热量的科普文章或研究报告。
6.学生可利用课后时间,参与内能与热量相关的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经验。
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
2.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数学计算等方法分析内能和热量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科学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内能和热量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科学交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1.内能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内能的计算:引导学生利用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计算公式,计算简单物体的内能。
3.热量的传递:介绍热量在物体间的传递方式,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热量传递的条件。
4.热量公式:讲解热量公式Q=cmΔt,使学生掌握热量计算的方法。
2.讨论法:在讲解内能的计算方法和热量公式的应用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法:在讲解分子动理论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如分子运动实验,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内能的关系。

新教科版物理九年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word教案

新教科版物理九年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word教案
2.内能大小与温度有关。
(1)演示实验,
(2)实验表明什么(教师作适当启发)。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激烈,物体内能就越大。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称为热运动。内能也常称为热能。
3.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任何情况下都具有)。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让学生讨论,并归纳回答,教师作启发诱导)
(2)纠正学生错误认识:“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温度”
(3)强调: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才会体现出来。没有热传递就没有热量,不能说成“物体含有多少热量”
三.布置作业:《课课通》
回答问题
学生举例
概括
总结
课题
第三节比热容(2课时)
执教
教学
目标
1.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比热容,知道比热的单位及其读法。
2.知道比热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会查物质的比热表。
8.知道热传递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常见的物理现象。
9.知道热量的初步概念及热量的单位——焦耳
10.知道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重点
内能的概念和其与温度有关。改变内能的方式:做功;热传递和内能改变的关系
难点
内能,物体的内能是另一种形式的能;
用做功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摩擦生热等常见的物理现象
(2)公式的应用。
例:(幻灯显示)。
注:1、学生容易把t0和t混淆,所以要告诉学生记忆的方法:有标脚“0”的就可想到“一切从零开始”就表示开始的温度即初温。没有标脚的就是末温。)
2、区别“升高”、“升高了”、“升高到”和“降低”、“降低了”、“降低到”
3各种能的相互转化:机械能转化成电能,光能转化成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等。
3.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例子:锯条温度上升了)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 第1节 分子动理论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 第1节 分子动理论教案

区中学20 -20 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物理备课组这个问题,早在2000多年前人类就已经提出,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在探索研究物体组成的奥秘。

请同学们自学教材“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这一部分,并交流讨论。

课程讲授二、进行新课。

(一)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问题:1.物质是由大量的________组成的,它能够保持物质原来的性质。

(分子)2.分子非常小,如果把分子看成小球,它的直径用________m来度量。

(10-10)为了进一步让学生认识组成物质的分子的数目是“大量的”,也就是感知分子是非常小的,除了阅读讨论教材第3页中“草叶上的一颗小露珠,就有1021个水分子”以外,还可以提供以下事例材料: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极小的微粒。

如果把分子看做球形,它的直径约10-10m。

这是一个极小的长度,不仅肉眼看不到,即使用现代的显微镜也看不清分子。

由于分子极小,所以物体含分子数目大得惊人。

通常情况下,1cm3空气里大约有2.7×1019个分子,如果人数数的速度能达到每秒数100亿个,要数完这个数,也得用80多年。

(二)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1.趣味演示:教师用毛笔蘸酒精在黑板上书写问题:“我现在用什么写字?”生:酒精。

师:你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生:闻到酒精的气味。

等黑板上的字迹消失以后,教师再提问。

师:请看,写在黑板上的字迹慢慢消失了,用来写字的酒精到哪里去了?生:被蒸发到空气中去了。

小结:酒精是由酒精分子构成的,本实验表明酒精分子在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演示:气体扩散实验。

操作:如图1-1-1所示,上、下两个广口瓶分别装有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去玻璃板。

现象:抽去玻璃板会发现红棕色的气体逐渐运动到上边的瓶子里,而下边瓶子里气体颜色逐渐变浅;过一段时间,两个瓶子中气体颜色相同,且非常均匀。

分析: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下边瓶子里。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word教案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word教案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理解比热的概念
教学难点
根据水的比热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
教学方法
讲述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
提问:热传递的实质是什么?什么叫做热量?为什么热量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
二.引入新课
大家都有这方面的经验: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需要的热量多,把一壶水烧开比烧成温水需要的热量多。可见,水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和水的质量有关,和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并,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别的物质也是这样的 。那么,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是不是跟水一样多呢?
(2)分析现象:瓶塞跳起是水蒸汽对瓶塞做功,那么水蒸气的内能就减小,温度就降低,水蒸气就液化成小水珠,就是我们看到有雾的产生。
3.内能的改变可用做功来量度。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实质是机械能与内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4.小结: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小。
5.练习、布置做业。
板书设计
5.通过实例认识做功过程、热传递过程都是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改变内能的方式:做功;热传递和内能改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做功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摩擦生热等常见的物理现象
判定内能改变的方式
教学方法
讲述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1)什么叫做物体的内能?(2)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
教学反思
科目
物理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品】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品】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教案全集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6课时)第二章改变世界的热机(3课时)第三章磁与电(4课时)提问:图中未画磁感线的地方有无磁场?小结观察铁屑的分布和小磁针的指向.如图:轻轻敲板,四、小结第四章认识电路(2课时)第五章探究电流(8课时)第六章欧姆定律第一节:欧姆定律【仪器材料】电源、开关、导线、定值电阻(5Ω、10Ω)、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和电流表等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使学生学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

3、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感悟用“控制变量”来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2、体验探究欧姆定律的实验过程,并掌握实验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2、通过实验探究,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3、通过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探索新事物的积极性。

重点与难点本节课,是通过实验去发现电流和电压、电阻的关系,同时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得出规律。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数据的分析,建立欧姆定律。

【教学难点】做好实验,利用数学方法正确得出实验结论,理解欧姆定律是本节课教学重点。

【【 已学的电学物理量:电流I 、电压U 、电阻R 。

猜测三者之间的关系:I =UR 、I =U /R 、I =U -R 、……实验所需器材:电源、开关、导线、电阻、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

实验电路图:见图-10记录表格:结论:(欧姆定律)【教学反思】本课重点即定律的内容不是老师强加到学生脑中,而是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在一定思考和推理情况下学到知识,因此我们设计教学一定要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该讲的还是要讲,该放的一定要放。

相信学生能行,能做好,有能力做好。

只有转变了思想认识,摆正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猜想——实验——验证”严密的科学探究方法,才能培养学生能力,真正发挥实效。

教科版九上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教案

教科版九上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教案

教科版九上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教案第一节分子动理论教学目标a.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在一般物体里含有的分子数非常多.b. 能识别并会解释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c. 知道分子间存在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有关,知道一些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实例.d.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建议“分子动理论”教材分析分析一:本节首先介绍了有关分子和分子运动的初步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了讨论,使学生对分子体积小、数量大留下深刻印象。

然后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去探索微观世界的思路,依次介绍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相互作用力。

分析二:分子运动论是从本质上认识各种热现象的理论。

按照分子运动论的观点,一切热现象都是由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温度就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

利用分子运动论,可以成功地解释大量的热现象。

分析三: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内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体积极小,直径只有10-10米左右,一滴水约含有1.6×1021个水分子,分子之间有空隙,气体分子的间隙最大,液体次之,固体分子间隙最小;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与温度有关,一般温度高的物体内部分子运动剧烈,所以人们把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例证;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位置时,斥力等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小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由于分子间的引力,使固体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而由于分子间的斥力,使分子间保持一定的空隙,也使得固体和液体较难压缩。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法建议建议一:可以从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的实验引入课题,例如关掉动力的汽车慢慢停下来,掉到地面的乒乓球最终停在地面,它们的机械能到哪儿去了?从而将学生注意力从宏观分析转移到微观分析上来。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第1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第1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教案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上册教学设计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目录1 分子动理论 (1)第一课时 (1)第二课时 (4)2 内能和热量 (6)第一课时 (6)第二课时 (10)3 比热容 (12)第一课时 (12)第二课时 (14)第三课时 (16)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1 分子动理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明白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知道分子特点。

2.掌握扩散现象的实质,哪些现象属于分子扩散现象。

教学重难点扩散现象的实质及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过程由课本P2引言引出本节新课。

一、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1.概念:能够保持物质原来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我们称它为分子。

分子直径极小,通常用10-10m来量度。

2.分子的特点:体积小、质量小、数量多3.剖析说明:(1)分子用肉眼是看不到的;(2)分子还可以再分,但再分就不能保持物质原来的性质;(3)物质原来性质是指化学性质;(4)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例:下列关于物质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原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B.水和冰是由同种分子组成的C.干冰和冰是由同种分子组成的D.铜块和铜球是由不同分子组成的二、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1.由不同物质三态时的扩散现象引出:由于分子运动,某种物质逐渐进入到另一种物质中的现象,叫做扩散。

的有效例证,也是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一种宏观表现。

2.剖析说明(1)扩散现象发生的条件:两种不同的物质必须互相接触。

如果两种物质相同或不互相接触都不能发生扩散现象或发生的不是扩散现象,如热水和冷水属于布朗运动。

(2)扩散现象并不是某种物质的分子单向进入另一种物质,而是彼此同时进入对方的现象。

(3)扩散现象可以发生在不同物质的不同状态之间,即在气体和液体、气体和固体、液体和固体之间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如蒸发、糖的溶解。

(4)扩散现象说明了:①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隙;③分子具有动能。

(5)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①物体的状态,在相同条件下,气体扩散最快,固体扩散最缓慢;②温度,在相同条件下,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020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1.1分子动理论教案

2020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1.1分子动理论教案

知识与技能
课时
1
课型
讲授课
①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知道分子的体积和 质量都非常小,一般物体含有的分子数非常多。
②了解扩散现象的重要意义,能识别扩散现象,并会解释扩散现象。
过程与方法
③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并知道一些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事 例。 观察气体和液体的扩散现象, 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扩散现象联 系起来。 学会从观察实验、 分析宏观现象出发, 通过推理探索微观世界的方法。
墙角数支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问:闻香识梅说明有肉眼看不到的东
西在运动, 那么它到底有多小?又是
如何运动的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
要学习的内容, 走进微观世界— -- 分
子动理论
请大家阅读教材 p2 和 p3 上面的相关
内容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历程,
然后再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 1)、物质是由大量
训练 内化
请大家阅读第四页相关知识, 了解分
子间的引力和斥力。
由于分子作用力的不同, 物质在自然
界中呈现三种状态,请大家观察图
1-1-11 物质三态的模型。
训练: 1、两滴水靠近后能自动结合
成一滴较大的水, 这一现象说明分子
间存在着
。将盐放入水中,能
使水变咸,这是
现象,这一现
象表明

2、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不停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关心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扩散现象。
教学 重难

重点 难点
分子热运动的初步知识 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提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实验 器材

2023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1.2内能和热量教案教案(新版)教科版

2023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1.2内能和热量教案教案(新版)教科版
视频:播放有关内能和热量的实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和理解实验过程。
在线工具:利用在线工具,如互动问答、讨论区等,方便学生提问、交流和分享学习心得。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内能和热量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内能和热量是什么吗?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内能和热量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内能和热量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改变内能方式:
做功:外力对物体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发生改变。
热传递: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使物体的内能发生改变。
3.内能的单位
重点知识点: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
板书设计:
内能单位:
焦耳(J):与功和热量的单位相同。
具体内容包括:
1.内能的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内能与热量的关系:热量是指在热传递过程中,能量的转移量。内能的改变可以通过吸收或放出热量来实现。
3.改变内能的方式:做功和热传递。做功是指外力对物体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发生改变;热传递是指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使物体的内能发生改变。
3.随堂测试:通过随堂测试评估学生对内能和热量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包括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的的物理上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教案.doc

九年级的的物理上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教案.doc

一. 教学内容: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2.内能和热量( 2)
3.比热容
二.重点、难点:
1.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2.知道燃料热值及相关计算
3.理解比热容概念、物理意义及有关的因素
4.能用比热容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热量的计算
三.具体内容:
(一)物体内能的改变
1.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互相接触,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

这个过程,叫
做热传递。

在热传递过程中,低温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高温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

单位是焦耳,符号J。

物体吸热,内能增加;物体放热,内能减少。

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改变越大。

特别说明:热量是过程量,只能说“吸收”或“放出” ,不能说“具有” 、“含有”或“× ×的”。

就是说热量的大小与物体内能的多少,物体温度的高低没有关系。

2.除了热传递外,做功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

冬天搓手可使双手变得暖和,是因为做功,使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新版教科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新版教科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新版教科版:
分子运动论
斥力,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固体和液体很难压缩、固体较难被拉伸,都是由于分子间作用力的原因.
五、思考题(能力提高)
扩散快慢跟什么因素有关?计算机模拟演示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计算机模拟演示扩散过程
教师讲解
做铅块间分子作用力的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比较红墨水在冷水和热水中扩散快慢实验
作业:
“分子动理论”探究活动
专题讨论:哪些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专题调查研究活动: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微小事物?可上网或图书馆查询相关资料,或请教专家,将这些方法的原理、特征及优、缺点写成科技小文章相互交流.。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教案

分子动理论一、教材分析生活经验和《科学》知识使八年级学生知道了扩散现象等,但由于无法用肉眼观察到分子的状态,学生很难很直观地认识到“分子在运动”和“分子间的作用力”等。

因此本节教学需要以生活中的感性现象、宏观实验现象或模拟实验等为依据,学生在感受到现象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猜想和推理分子的运动状况,最后建立起分子动理论知识。

合作交流和接受性学习等方式的有机整合是本节课的教学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观察宏观现象、模拟活动、探究交流等过程中,感受观察、猜想、推理、建模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并体验学习的乐趣,懂得交流与合作的重要。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

(2)知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知道分子间存在间隙。

(3)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现象推测分子动理论的过程,感受从宏观现象看微观本质的科学方法。

(2)通过“红豆与沙的混合”和“改变小球间弹簧的长度”等模拟活动,感受建立模型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现象和感受活动推测分子动理论,懂得善于观察生活并发现问题的重要性。

(2)通过视频展现“物质世界的尺度”、“天宫的扩散现象”等,了解人类对宏观、微观世界的努力探索,激发探索知识的欲望,并领略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知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难点: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四、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糖块、松香、金属块、三杯水(温度不同)、红墨水、黄沙、红豆、细绳、粉笔、塑料针筒、弹簧链接的小球等。

2.演示实验器材:装有水和酒精的特制细管、胶头滴管、铅块、钩码、笔袋、西瓜、弹簧链接的小球等。

3.自制模拟演示PPT幻灯片、数字故事、“神十”教学视频。

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以及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等三部分。

本节课的基本设计思路是:首先,通过数字故事及“尝一尝细糖、闻一闻松香粉末”的活动,引入物体是由分子组成;接着,通过一系列小活动、实验及模拟实验等,感受到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然后,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体验到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随后,通过解释“室内甲醛浓度为什么会超标”实例,反馈巩固教学效果;最后,在地面和“天宫”扩散现象的比较中,一方面巩固知识,另一方面激发学习兴趣和扩大学习空间的欲望。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教案: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第三节比热容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教案: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第三节比热容

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教案: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第三节比热容教案:分子动理论与内能——比热容我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设计这节活动的意图是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幼儿能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让幼儿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比热容的特性。

3. 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让幼儿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难点:让幼儿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比热容的特性。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热水、冷水、石头、铝块、温度计、烧杯等。

2.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个笔记本,用于记录实验现象和思考。

活动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 向幼儿展示热水和冷水,让幼儿用手触摸,感受热水的温度比冷水高。

2. 向幼儿解释,这是因为热水的比热容大于冷水,相同质量的热水和冷水,热水能放出更多的热量,所以热水的温度比冷水高。

二、实验观察(10分钟)1. 给每个幼儿发放实验材料,让幼儿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2. 实验步骤:(1)将石头和铝块放入热水中,观察石头和铝块的温度变化。

(2)将石头和铝块放入冷水中,观察石头和铝块的温度变化。

(3)将石头和铝块放入常温水中,观察石头和铝块的温度变化。

三、实验分析(5分钟)1. 让幼儿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结果,讨论石头和铝块的温度变化规律。

2. 引导幼儿分析,为什么石头和铝块在热水中的温度变化大于在冷水中的温度变化,而在常温水中温度变化最小。

四、知识讲解(5分钟)1. 向幼儿讲解比热容的概念,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表示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能力。

2. 解释比热容的特性,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比热容大的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多,温度变化小。

五、随堂练习(5分钟)1. 让幼儿根据比热容的特性,分析下列现象:(1)夏天,为什么海边凉爽,而内陆地区炎热?(2)为什么冬天,湖边的树木容易冻死,而湖里的鱼却能生存?六、活动重难点(5分钟)1. 重点:让幼儿能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1.分子动理论教学目标知识要点课标要求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能简单地说明物体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知道分子的直径大小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常见现象3.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教学过程情境导入神奇的“软蛋”星期天,小明来到爷爷家过周末,发现爷爷家的食品柜里有一瓶醋泡蛋,蛋壳已经泡没了,只剩一层蛋膜包着鸡蛋,爷爷说这是一种保健食品。

调皮的小明趁爷爷不注意,将“软蛋”冲洗干净后放在了清水中,奇怪!“软蛋”竟一点点地长“胖”了。

这其中的奥妙,你能解释吗?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提出问题:出示玻璃杯,想一想如果把此杯子打碎,碎片是否还是玻璃?如果经过多次分割,颗粒会越来越小,如果不停地分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交流讨论:小组之间交流讨论物质的变化情况以及将物质无限度地分下去时出现的情景。

归纳总结:(1)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作分子或者原子。

(2)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组成的。

(3)分子的大小用分子的直径来度量,通常用10-10m为单位来度量分子的大小。

探究点二: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活动1演示实验1:教师打开盛有香水的香水瓶,让附近的学生闻一下。

提出问题:能不能闻到香味?为什么?演示实验2:我们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

观察并思考:上面空瓶有红色现象说明了什么?将空瓶与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颠倒放置,重做这个实验能否得出相同的结论?学生回答:上面空瓶有红色,说明二氧化氮气体分子运动到了上面空瓶中,分子是运动的。

这个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

颠倒放置时不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因为二氧化氮密度比空气大,在重力作用下会向下运动,无法证明分子是运动的。

归纳总结: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作扩散。

交流讨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小组之间交流讨论一下,能否举出几个例子?活动2提出问题:气体可以发生扩散,那么液体和固体是否可以发生扩散呢?演示实验:向一个盛有水的烧杯中,用滴管滴入两滴红墨水。

观察并思考: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整杯水都变成红色,说明液体之间也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知识拓宽:结合演示实验,阐述课本P3的图1-1-7中现象说明的问题。

实验中如果将水注入硫酸铜溶液的下方,是否能够影响实验效果?活动3提出问题:固体分子之间能否发生类似的现象,请同学们交流、讨论并举例说明。

归纳总结:(1)说明了气体、液体、固体在相互接触时,都能彼此进入到对方内部,这种现象叫扩散现象。

(2)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时刻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典例剖析:东亚文化之都——泉州,风景秀丽。

如图所示的情景,能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是()【点拨】分子运动是微观上的运动,肉眼是看不见的,它是通过宏观的颜色、气味、味道来间接的反映出来的;机械运动是宏观上的运动。

由此展开分析、解答。

【自主解答】B归纳总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不能够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到,它是通过宏观的颜色、气味、味道来间接地反映出来的,我们只要是看得到的运动都属于宏观的机械运动。

我们平时所见到的阳光下尘土飞扬、浓烟滚滚都不能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探究点三: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提出问题1:固体、液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又有间隙,但为什么分子不会飞散开,反而聚合在一起呢?演示实验1: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块铅就会结合起来,在下面逐个加挂钩码,挂很多个都不能把它们分开。

演示实验2:拿出准备好的注射器,拧下针头,拉开活塞,用大拇指堵住针头的一端,用力压活塞,有什么感觉?将活塞中的空气换成水,再做一做同样的实验,又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演示实验3:让学生取一根弹簧,感受拉和压时作用于手的力。

然后教师拿两个乒乓球,中间连接一根弹簧,告诉学生用这个模型来比拟两个连着的分子,教师操作,让学生来回答。

当弹簧拉长,分子间的距离增大,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当弹簧压缩,分子间的距离缩小,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弹簧不用力时,引力=斥力。

归纳总结:(1)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两个力是同时存在,又是同时消失的。

(2)不同情况下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若d指“分子间的距离”,r指“分子间的平衡距离”,则有:①当d=r时,F引=F斥,处于平衡距离处。

②当d<r时,F引<F斥,斥力起主要作用。

③当d>r时,F引>F斥,引力起主要作用。

④当d>10r时,分子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不计。

提出问题2:结合P5的图1-1-12,讨论交流物质三态的分子模型。

用表格的形式比较三种物态下分子排列的不同特点。

归纳总结:物态微观特性宏观特性分子间的距离分子间的作用力有无一定形状有无一定体积固态较小很大有有液态较大较大无有气态很大很弱无无典例剖析:从分子作用力的角度说一说“破镜重圆”能否真的发生。

【点拨】分子间的作用力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当分子间的距离大到一定程度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

【自主解答】不能,因为裂隙之间的分子距离太大,分子间作用力十分微弱。

板书设计1.分子动理论2.内能和热量教学目标知识要点课标要求1.温度与热运动知道热运动的概念;能简单地描述温度与热运动的关系2.内能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地描述温度与内能的关系3.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知道热量的概念及单位4.做功和内能的改变知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能举出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小的一些实例5.温度、热量、内能的区分学会区分温度、热量、内能6.改变物体内能方式的等效性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关于玩具回力汽车运动的情况,知道其动能是从弹性势能转化而来的,而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动能从何而来?原来真正的汽车开动时它的能量来源于燃料燃烧释放的内能。

那么,什么是内能?从而引入新课。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温度与热运动提出问题:温度对扩撒有怎样的影响呢?演示实验:温度对扩散的影响观察并思考: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热水中的红墨水扩散得比冷水中快,扩散的快慢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归纳总结:温度反映了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剧烈程度。

人们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探究点二:物体的内能活动1:出示挂图:展示运动员头顶足球图片和分子运动图片(如图所示)。

活动2:用乒乓球与弹簧模拟分子间作用力。

弹簧形变时具有势能,两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

类比机械能,得出内能的定义和单位,以及机械能和内能的区别。

归纳总结: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作物体的内能。

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

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如运动的快慢、高度、位置等)有关,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跟物体整体运动状态无关。

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活动3:引导学生利用类比法理解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内能是储存在物体内部的能量。

同一物体,温度越高,物体内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动能越大,内能也会越大。

例如,一杯水的温度由10℃升高到20℃,那么,这杯水的内能一定也增加了;南极的年平均气温是-25℃,这里的冰山也同样具有内能。

归纳总结: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一个确定的物体,分子总数是固定的,其内能大小由温度和体积决定;如果物体不确定,那么其内能大小由质量、温度、体积、种类来决定。

探究点三:改变内能的方式——热传递活动:出示课件,分析下列现象中物体内能是否改变?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是什么?使物体温度升高时的特点分别是什么?结论:利用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热量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

归纳总结:(1)当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或温度不同的同一物体的不同部位相互接触时,内能发生转移,高温物体的内能减小,低温物体的内能增加。

(2)条件:存在温度差。

(3)最终结果:直到温度相同。

(4)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作热量。

其单位是焦耳,符号是J。

探究点四:改变内能的方式——做功演示实验1:让学生相互搓手,说一下感觉。

学生回答:手心变热。

演示实验2:如图所示,让一学生来回弯折铁丝,并让另一学生感觉一下弯折处的温度变化。

学生回答:一学生对铁丝做功,另一学生感觉铁丝弯折处的温度升高,其内能增加了。

归纳总结:对物体做功,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内能,物体的内能增加。

演示实验3:如图所示,玻璃瓶内有一些水,水的上方有水蒸气,给瓶内打气,当瓶塞跳出时,瓶内出现“白雾”。

学生回答:当瓶塞跳起时,可看见瓶内出现“白雾”,水蒸气液化成了小水滴,在此过程中,气体膨胀对外做功,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归纳总结:物体对外做功,内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物体的内能减小。

交流讨论:学生交流、讨论,列举出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例。

典例剖析:关于温度、内能和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内能越多,放热一定越多B.温度相同的物体,其内能一定相等C.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要吸收热量D.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其内能一定增加【点拨】本题综合考查了对温度、内能和热量的理解。

【自主解答】D归纳总结:要注意联系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影响因素来进行区分。

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但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物体吸收了热量,内能增大(如晶体的熔化、水的沸腾),但内能增大,不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注意:温度一般用“降低”、“升高”等来表述;热量一般用“吸收”、“放出”等来表述;内能一般用“有”、“具有”、“增大”、“减少”等来表述。

探究点五:燃烧:放出热量活动1:自学课本P10图1-2-10 中篝火,交流讨论在篝火旁为什么会感到温暖?从微观上来看,篝火周围空气分子的热运动变得剧烈了,这意味着空气内能增加了,那么这些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呢?归纳总结:燃料的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在燃烧过程中,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在现代社会,人类所用的大部分能量仍然来自各种燃料的燃烧。

活动2:自学课本P11,可得出不同燃料释放热量的能力是不一样的,那么如何比较燃料释放热量的能力呢?进而引入热值的概念及单位、公式及各物理量所代表的物理意义。

归纳总结:(1)把某种燃料完全燃烧释放出的热量与其质量之比,叫作这种燃料的热值。

(2)热值的单位是J/kg、J/m3。

(3)煤油的热值是4.6×107J/kg,代表的物理意义是1kg的煤油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是4.6×107J。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