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用透视学教案

艺用透视学教案
艺用透视学教案

《艺用透视学》

教案

授课时间:2009年第一学期

授课班级:2008级艺术设计专业

授课人:蒋娜

一、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第一章透视学的产生、发展及应用

第二章透视的定义及常用术语

第三章平行透视及其应用

第四章成角透视及其应用

第五章斜面透视及其应用

第六章倾斜透视及其应用

第七章曲线透视及其应用

第八章阴影透视

第九章反影透视及其应用

二、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三、成绩评价方式

闭卷,笔试为主,卷面成绩结合平时成绩进行考核,其中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

四、主要参考书目

1.薄新成著:《绘画与透视》,湖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2.殷光宇著:《中国艺术教育大系、透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3.李成君著:《实用透视画技法》,岑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第一章透视学的产生、发展及应用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授课类型】讲授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法、讨论法、传统教学法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

【教学内容】第一章透视学的产生、发展及应用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透视学发展简述、散点透视、透视学的应用的问题

【教学重点】透视学的产生、发展及应用

【教学步骤】

1、导入

透视学作为美术院校三大基础技法理论之一,是每位学生必须掌握和熟练运用的基本技能。它从理论上直观地解释了物体在平面上呈现三维空间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使初学者能很快地判断所画对象哪些线与面应该产生透视变化,哪些仅有大小变化。在写生和创作时,就可以很好地处理画面上人、物体、北景之间的远近、大小的空间透视关系。

2、新授

思考题:表现画面中景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可以用几种方法来表现?

1、图形重叠表现

2、明暗阴影

3、色彩关系

4、细节清晰度

表现空间距离的主要方法:达芬奇的“线透视”

色彩因大气的阻隔产生的变化称为大气透视,物体的明暗对比和清晰度随着距离增加而减弱称为消逝透视,场景中的远伸平行线看起来愈远愈拢直至汇合于一点称为线透视。

1.1 什么是透视?什么是透视学?

有一种现象,由于我们从小就己经习惯了,也就从不觉得奇怪,那就是:同样规格的电线杆本来是一样高的,但在路上看起来,却近高远低;同样型号的汽车本应是一样大小的,但在路上看起来却近大远小;所有的茶杯、水桶底本来都是平的,但我们时常看到的却是不同的弧线;火车的两条路轨本来都是一样宽的, 但我们时常看到的却是两条路轨向前延伸时,会越来越窄乃至合拢成一点等。这种视觉现象就是透视现象。这是一种视觉上的“错觉”,与人类眼睛的构造有关。正是这种错觉,使我们能有效地判断距离,而不至于天天碰壁。由此看来,所谓透视现象,就是现实世界在我们的视觉中,发生了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清楚远模糊等等变化,产生了压缩与变形。而我们如果想要在平面的纸上,表现出这种变化,表现出如我们视觉所反映出的、富有立体空间感的景物,简单的办法就是:固定你的眼睛位置,隔着透明玻璃窗将你所见的景物的形状依样描在玻璃上,这描下来的图形就会较准确地反映这种现象,就存在着客观的透视规律。因此,“透视”的含义就是:透过(假设的)透明平面去观察景物,研究物体在立体空间中的形态变化,即“透而视之”,用这种观察方法,可以在只有两度空间的透明平面上录画出具有三度空间特征的景物图形。这个图形叫透视图,最早研究透视的画家,就是采用这种办法来做的,这也是发现透视学原理的开始。所以,我们便将研究各种透视现象,在平面上如何来表现它的规律的科学,称为

透视学。

1.2 什么是艺用透视学?我们学习的目的?

在科学透视学中,透视的数学根据愈益精密,物体的大小,比例,结构以及在空间的位置和距离等等,通过一个严格固定的视点,可以极其精确地描绘在图纸上,工人和技术人员通过一定的识图方法,不仅可以看出物体的立体效果,而且可据以施工,制作产品,修建房屋和桥梁。这种高度严谨的透视学成了工程学特别是建筑学的必修课之一。

而艺术表现的主要目的和功能与工程制图和建筑设计大相径庭。尤其是中国绘画,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就曾有人指出,其目的不是为了“案城域,辨方洲,标镇阜、划浸流”。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利用视觉形象的透视变化,使画面上一切形体之间所构成的空间关系,最有利于主题的表现,所以我们又将在艺术范围里对透视的研究,称为艺用透视学。艺用透视学专门研究三维空间的视觉规律在艺术表现中的应用。

三维空间的表现,是画家、雕塑家必然遇到的问题,特别是绘画作为平面艺术,它的历史大部分是在表现空间。在绘画上表现景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有形状、明暗、色彩……诸方面的因素。艺用透视学是从“形”这一方面来研究平面上的图形如何表现景物的立体感、空间感的原理和规律的学科;所以又叫线透视或几何透视,如位置、大小、长短,宽窄、高矮、方向、角度、形状以及互相之间的关系等变化都是属于线透视。这就是本门课程的主要任务。

达·芬奇把透视分为三部分 (透视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研究物体的轮廓线。第二部分研究距离增加时色彩之淡褪。第三部分研究物体在不同距离处之模糊程度。——引自芬奇论绘画),研究物象的色彩变化、清晰情况等的称为色彩透视、空气透视,是一种光学解决方法。色彩学即是研究这方面的学科。此外,还有物体的明暗、阴影,当然就阴影的方向、位置、轮廓的变化来说,也应包括在线透视之中,但就它的轻重变化和明暗的过渡,则是表现立体空间的另一种有效方法。

绘画艺术从科学透视学的作图方法中,丰富和充实了自己表现物象立体感、空间距离和物体结构的技巧,使画面从二度平面表现三度立体的方法更臻完善。艺用透视在参与构思、构图以及创作中,力求尽可能丰富和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而不必过于追求物体形体结构,比例大小的绝对真实。在不影响画面艺术效果的前提下,那些繁琐复杂的作图方法,也尽可化繁为简,有时甚至省略不计。因为我们所要求的,不是精确地测量透视变化的大小,我们学习透视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掌握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景物的画法,更重要的是用它的规律来指导我们认识事物。因为透视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虽然也能感觉到,但是在没有懂得透视现象产生的道理时,对它的感觉将是不敏锐和不深刻的,单凭直观的感觉去作画,难免产生错误。因此,作为艺术家必须了解透视的原理和法则,以便

更有效地观察和记忆物体的形象,准确而艺术的表现物象,表达创作意图。而且,我们从事的艺术活动,不同于其他诸如音乐、舞蹈、电影、文学等艺术活动,它从观察到描绘到表现主题,一切都与视觉形象的变化紧密相关,都会在视觉的引导下引起各种不同的心理感应,所以,我们也将艺用透视学称为“艺术视觉法则”。

1.3 透视学的历史发展

透视学原理的发现,最早是在古希腊时期,公元前五世纪就有了关于透视画法的记载,即前面提到的在透明平面上用线依样描绘景物。而透视学真正作为一门学科,是从十五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约相当于我国元代至清初)开始的,当时的绘画、雕塑、舞台戏剧等艺术在人文主义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双重影响下蓬勃发展,绘画理论也逐渐形成。师法自然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们的行动纲领。为了能够真实、准确和生动地表现客观事物,他们不满足于依靠感官去认识世界,要求用理性去理解世界。于是他们以实验方法和数学方式武装起来,去观察自然界和人。艺术和科学结合,是这一时期的突出特征。艺术家们热心研究透视,还亲自解剖尸体,观察人体肌肉和骨骼的构造。透视学和解剖学成为该时代艺术的两大支柱。众多的画家、建筑师、雕塑家重视和研究透视学,并创立了一些科学的透视画法,如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杰出的建筑家、雕塑家兼工艺师布鲁内来斯基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透视原理,并教授给画家马萨乔,在绘画中加以运用。1435年,著名建筑师兼画家阿尔伯蒂,在《绘画论》中专门论述了透视学。在这一时期,还有乌切洛、曼泰尼亚那等很多画家从理论上、绘画实践上对透视作出了出色的贡献。而最有贡献的是画家弗朗切斯卡,在1485年,他所著的《绘画透视学》,把透视学发展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阿尔伯蒂与弗朗切斯卡的理论,象征着这一时期绘画最突出的成就——掌握了空间表达的规律。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达·芬奇,也十分注重透视学的研究,并将透视分为三个分支:线透视、空气透视、隐没透视,特别对光影作了深入研究。由于意大利绘画的影响和透视法的传播,当时欧洲还有很多民族的画家,如同时期有德国的丢勒等,还有后来的法国人戴萨格斯、荷兰人马洛仓雅斯、格拉维尚德、英国的数学家泰勒、柯尔松、画家基尔比、马尔东、瑞士人兰伯特也对透视作了深入研究和实际运用。直到1 9世纪,法国大数学家蒙若成为投影几何学的奠基人,对透视学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现在通用的各种透视画法就全部确立了。也就是说,随着研究的深入,建筑师、艺术家、数学家们不断有新的发现,人们不再停留在简单笨重的模仿方法上。经过许多代人的努力,逐渐总结出我们今天运用的各种透视理论与方法,从而帮助人类实现了在二维平面上,创造三维空间的真实幻象的美学追求。

在文艺复兴之前的绘画作品,大多是平面或浅浮雕效果的。抛开我们今天来品味和评判的角度与观念不谈,就视觉的真实性来讲,它们是失败的:画面呆板、人物僵化、缺乏立体感和空间感。所以,透视法在文艺复兴时代的出现,除了顺

应了当时人们追求真实、科学的文艺思潮外,也给画家和观众带来了由衷的喜悦和惊叹,达·芬奇曾经讲过:“写实绘画以透视学为基础,透视学是绘画的缰绳和舵轮。”并提出“青年人应该首先学习远近法”。由此可见,写实绘画的视觉真实感,是建立在透视构图的基础上的,它能使二维空间的画面,向人们展示出前所未有的魅力--理性的魅力、真实性的魅力。作为写实绘画在构图上的基石,西方的透视学从十五世纪建立起,直到印象派一直没有被动摇过。

“透视”这种方法并非首创于西欧,中国早在公元前三、四百年战国时期的《墨经》中已记载了对针孔成像现象的观察。公元4世纪晋朝顾恺之在《画云台山记》中有“山有面则背方有影。……下有涧,物影皆倒。”谈到阴影和水中倒影的透视规律。公元5世纪,南北朝时的宋山水画家宗炳就明确提出了“令张绡素以远映”,即眼睛通过近似透明的画面,在“方寸之内”观察到“昆阆之形”的方法与理论。他概述了眼睛与景物距离变化所引起的视觉形象的规律性变化,“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拉开一定距离,“则可围于寸眸”,更远时“则其见弥小”,在画面上“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到了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分析了山水画由于视点位置的变化所产生的高远、深远、平远的三种透视变化构图特点,这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以后历代画家对透视现象及其艺术的表现方法都.不乏精辟的论述和创造性的运用。

但由于我国长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高度集中的封建统治,始终没有产生适合科学发展的环境,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封建统治者重农抑商,鄙薄技艺,尊经崇古,实行科举取士,这些都严重的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加之中国传统的画家大多是文人士大夫,强调“体知”与“妙悟”之类直觉感受,而且好以一种超物质功利的,非科学的态度对待世界,较少认真对待透视学的规则,往往是随心所欲地处理自己的画面,在科学与自由面前,艺术选择了自由,透视学最终没有象西方那样发展成科学而完善的学科。

1.4两大透视体系与现代艺术

如果说西方对绘画透视的研究集中体现于焦点透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那么,中国绘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则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点的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则。也即是说透视学在东西方艺术家探索以平面表现空间的历史过程中,有着不同的发展方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两大透视体系:一方面,是西方大多数传统绘画所遵循的定点透视(即固定视点透视),也称焦点透视;另一方面,是东方大多数传统绘画所遵循的动点透视(即运动视点透视),也称散点透视,又称“活点法”。

从整个艺术史来看,艺术一次又一次的利用科学的成就,但同时又力图不受科学的羁绊。西方的透视画法因为能创造真实的三维空间,能取得栩栩如生的实际景物的效果,能为各种文化环境中具有不同修养和审美理想的人所接受,易于

传达某种观念、信息,易于被人理解,所以它仍具有特殊的艺术和应用价值,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直到今天,西方透视学仍然是许多类型的绘画和设计所不可缺少的,如写实绘画、工业造型、环境艺术、建筑设计等。而中国的透视构图所蕴含的空间观念、观察方法、审美趣味也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讲恰好是西方艺术所缺少的,因此从印象派之后,西方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东方艺术的启发和影响,才开始有了不同的面貌,同样,今天的中国艺术也在吸收和借鉴西方艺术的空间观念、观察方法、表现方法等,也有了不同的面貌。

总之,现代绘画吸收融和了东西方艺术的多种观念法则,自然也包括了透视构图法则。无论东西方的现代绘画,正是有意在定点或动点透视法则上加以突破,在二维、三维甚至四维空间中自由转换,或强调夸大因透视带来的变形,或反其道而行之,多视点并列、多视点组合、多视点切割重叠,甚至利用视错觉来使画面有出乎意料的视觉效果,使画面变得更强烈、更有感染力。客观地讲,今天的绘画一方面受着各种透视法则的指导,另一方面又不被透视法则所束缚。这一点正体现了人类的文化总是在对于自然法则的探求和突破中交替进步的。

第二章透视的定义及常用术语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授课类型】讲授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法、讨论法、传统教学法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

【教学内容】透视的定义及常用术语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透视的定义、透视三要素、透视的名词术语、透视的规律

【教学重点】透视的定义及常用术语

【教学步骤】

1、新授

透视学的名词概念

一、透视的三个基本构成因素

在构成透视关系的因素里,有三个最基本的因素,这就是,我们的眼睛、我们所见到的物体、将我们的眼睛所见到的物体反映出来或保留下来的平面。(这个平面,犹如将物象投影出来的银幕,或照相机的取景框,是物象得以显现的媒介,就象我们要将物象表现出来的画面一样)因此,简单地说,构成透视关系的三个最基本的因素就是:眼睛、物体、画面。

二、名词概念

A、与眼睛相关的名词:

1.视点----即观察者眼睛的位置。正常人都用双眼看东西,照理应有两个位置不同的视点,但由于定点透视要求在一个固定视点下观察物象,以便画出一个

明晰准确的形象,况且两眼之间的距离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在透视学中只讲单眼视物时的视觉规律。

2.视线----物体都有吸收和反射光的性能,光照射到物体上,一部分被反射出来,人在看东西时这些光就由瞳孔进入眼球,瞳孔(视点)与物体的任何部分皆可相连成假设的线,简单地讲视线就是视点与物体之间假设的连线。

3.视中线----从视点发出的无数视线中,有一条最短的视线,代表视点与透明画面间的垂直视距,叫视中线,又称中心视线。视点通过视中线与心点相连接,并与透明画面总是保持垂直关系。

4.视向----视中线所对的方向。即眼睛朝向的方向,可分为平视,斜仰视,斜俯视,正俯视,正仰视五种。

5.视足----视点在基面上的垂直落点,又称足点、停点。

6.视高----指视点的高度。即视点到视足的垂直距离。

7.视角----视点与任意两条视线之间形成的夹角。当视向固定不动时,两眼的视角重叠起来,最大范围在水平方向为180度,垂直方向为140度。

8.视椎----视线从视点放射出,呈放射性圆椎形,称视椎。

9.视域----固定视点时的最大可见范围,又叫可见视域、能见范围或视域圈,是视椎的底面。53度(也有说60度)以内视角的视域为舒适视域(或叫能辨范围)。(53度至28度视角之间的视域为最佳视域或最清晰范围)。

10.中心投影----在透视中,物体通过无数条视线(光线)投射到视点上的原理叫中心投影。

B、与物体相关的名词:

1.物体---即客观存在的一切人物或景物,也是我们观察描绘的对象。可把它们概括分为方、圆两大类,在透视作图中一般分为方形、圆形、棍棒形、斜面、镜面物体,几乎可以代表生活中所有复杂体的基本结构与外形。

2.基面---景物所在的地平面。

3.基线---透明画面与基面的相交线。

C、与画面相关的名词:

1.画面---是指介于眼睛与物体之间的透明平面。它是一切真实景物因透视缩小变形而留迹成象的介质或载体,也称“理论画面”,在概念上,不能混同于作画时的画幅(实际画面)。

2.心点---视中线与透明画面垂直相交的落点,是视觉中心,称心点。它正对视点,是视点的视向在画面上的反映,也是视点的高低、左右位置在画面上的反映,同时又是平行透视时的消失点。

3.视平线---与视点等高,与基面平行,代表视点至基面高度的水平线。在现象上,它是平视时的地平线、海平线;在学理上,它是视点高低位置在画面的反映。

4.正中线---通过心点与视平线垂直相交的直线。

5.距离圈---以心点为圆心,心点至视点的距离为半径在透明画面上所作的圆称距离圈。

6.距点---又称水平距点。是距离圈与视平线相交的左右两个交点。它反映了视点至画面的远近位置,同时又是与画面成45度角的变线的消失点。

7.灭点---又称消失点,凡是与画面成角度而彼此平行的直线,在透视图中向远方伸延,都会愈远愈靠拢,最后集聚于一点,这个点就叫灭点或消失点。

8.余点---在视平线上,除了心点和距点外,还有位置和数量均不固定的许多其它灭点,统称余点。

9.天点---凡在画面上处于视平线以上部分的灭点,统称天点。

10.地点---凡在画

面上处于视平线以下部

分的灭点,统称地点。

11.原线---即不会

产生消失变化的线。物

体上凡是与画面平行,

而与基面或平行或成角

度的直线,都不会改变

其形状、方向,所以称

为原线。

12.变线---即会产

生消失变化的线。物体

上凡是与画面成角度,

而彼此平行的直线,都

会改变其形状、方向,

最终在画面上集聚成一个踪迹点,所以称为变线。

13.真高(宽)线---在透视图中的最近空间或最近之物的立足点所画的一条代表物体实际高(宽)度的垂直线或水平线,以此作为不同远近物体透视变形的依据。

1、线段分类

原线——与画面平行的直线为原线,其透视方向保持原状,没有灭点。

变线——与画面不平行的直线为变线,其透视方向与原状不同,发生勒变化,它们指向一个灭点的方向,相互平行的变线,向同一个灭点方向聚拢、消失。2、三种原线的透视方向

(1)、原线的概念

原线是与画面品相的直线,其透视方向保持原状,没有灭点;原线按方向可

分为三种:

①、垂直原线

②、水平原线

③、倾斜原线

(2)、三种原线的透视方向

①、垂直原线——垂直

②、水平原线——水平

③、倾斜原线——倾斜

3、五种变线的透视方向

变线——与画面不平行

1、90度角平变线——灭点——心点

2、45度角平变线——灭点——距点

3、其余角度平变线——灭点——余点

4、上斜变线——近底远高——升点

5、下斜变线——近高远底——降点

二、灭点位置的寻求

1、五种灭点的作用

心点——画者中视线与画面相交点是心点,在视平线中央,是直角平变线的灭点。

距点——是45度角平变线的灭点

余点——在视平线上,除了心点、距点之外的灭点,都称为余点;余点是其他角度平变线的灭点,不同角度平变线有各自的余点位置。

升点——视平线上的灭点都是升点。

降点——视平线下方的灭点都是降点。

八种线的放置状况和透视方向:

第四节地平线和视平线

【教学内容】第四节地平线和视平线

【教学目标】地平线和视平线的关系

【教学重点】地平线和视平线的关系以及地平线和视平线在画面中的作用

【教学步骤】了解地平线和视平线的概念,知道地平线和视平线对于物面的透视关系的影响

第四节地平线和视平线

1、地平线和视平线的位置

不同视向的视平线和地平线的位置关系:

平视:视平线和水平线在一条直线上。

斜仰视:视平线在地平线的上方

斜俯视:视平线在地平线的下方

正仰视:没有地平线

正俯视:没有地平线

总之,不论视向如何,视平线总是通过心点横贯取景框中央,地平线位置则随着视向不同而变化。平视的地平线与视平线重合,在取景框内,斜仰视的地平线在视平线下方。和斜俯视的地平线在视平线上方。正仰视和正俯视在画面上,只有视平线,没有地平线。

2、地平线

平坦地面或平静水面伸展到远方,可以看见一条天地或水天相交的水平线,称为地平线。远方的地平线作为一条“线”并不存在,它只是远方大片地面或水面投射带视网膜上的图像,也是映现在玻璃板上的透视图像。

地平线:古人叫它天涯。

英文中“地平线”是horizon ,sky line。英文中horizon又用来表示海平面、海拔0,引申义是某某是的起点、最初。

《现代汉语词典》对地平线的解释:向水平方向望去,天跟地交接的线。

1. 从地面上一点所看到的形成地球表面部分的限界的圆周

2. 向水平方向望去,天地相交的地方

3. 距天顶90°的大圆圈,构成地平坐标系统的赤道

有地平线的地方一定是个辽阔的地方,在天地的尽头,梦想的终点。向着地平线延伸的方向奔跑的人,一定是胸怀梦想的人。天有多广大,地有多开阔,地平线就有多绵长……

汪国真有这样一首诗描述过地平线:

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1、地平线和眼等高

2、地平线控制水平线段和水平物面的透视状态

地平线的作用:地平线是所有水平面的灭线,画着能见到的水平物面的顶面还是底面,以及这些物面透视是宽是窄,均有物面与地平线灭线的位置关系决定;由近向远伸去的品行线段,它们的灭点都在地平线上,线段透视走向是平是斜,均有线段与地平线的灭线的位置关系决定。

3、视平线

视平线,是透视的专业术语之一,简称H.L,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地平线和视平线都在画面上,画面上的地平线与画者眼睛等高,过目点作一水平面,水平面与画面的相交线,就是地平线,画着的中视线、目点和目线所在的平面为视平面,视平面与画面垂直相交的线,就是视平线。

视平线决定被画物的透视斜度,被画物高于视平线时,透视线向下斜,被画物低于视平线时,透视线向上斜。

不同高低的视平线,产生不同的效劳。视平线对画面起着一定的支配作用。低视平线构图:视平线在人物的腹部以下,或处于地面一带,造成画面上对大部分物体的仰视效果。

高视平线构图:视平线在人物的头部以上,视平线高会使视野开阔,描绘的景物更多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中视平线构图:视平线在人物的胸部到头部一带,造成身临其境的效果。

视平线是视平面的垂直相交线,视平线是视平面的灭线。

灭线:与画面不平行的无限远申,在画面上最终交予一点并消失在灭线上(地平线消失在灭线地平线上),相互平行的平面只有一条共同的灭线(如所有水平面的共同灭线是地平线)平行于某平面的各种角度的变线,它们的灭点都在该平面的灭线上(如平行于地面的各种变线,灭点都在地平线上)

视平线的作用:在画着个人的透视空间里,不论是平视、俯视、仰视,或处于太空无所谓俯视仰视的失重状态下,都以视平面为测定被画线段是平是斜的基准。

客观的水平的方格地面,在画者主观的透视空间力里,不都是平置状。只有在平视时呈现平置状,水平地面向纵深伸展;在斜俯视中呈现上斜状,与竖立面的取景框对照,如同上坡路;在正俯视中呈现上斜状,与取景框平行,如同垂直挂着的格子床单。呈现为何种状态,取决于被画线段、平面对视平面的平斜关系,取决于它们的灭点与视平线的位置关系

第三章平行透视及其应用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授课类型】讲授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法、讨论法、传统教学法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

【教学内容】平行透视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透视学中有关平行透视的名词术语,能正确运用平行透视绘制效果图

【教学重点】透视学所包含的基本特征、原理

【教学步骤】

新授

第一节平行透视的定义

平行透视又叫一点透视、焦点透视

第二节平行透视的画法

一、正方形平行透视的画法(距点求深法)

二、正立方体的画法

边长不相等的立方体画法

三、求物体平面透视深的画法

第四节、平行透视的应用

求物体平面透视的不同方

1、正方形对角线画深宽不

等的长方形平面透视图

正方形对角线分割成多个

小方格形式表现透视深

正方形对角线分割成多个

小方格形式表现透视深

由里向外画室内透视

确定窗、门的宽度

作业:用平行透视的画法绘制一幅客厅效果图

第四章成角透视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授课类型】讲授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法、讨论法、传统教学法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

【教学内容】成角(余角)透视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成角透视的概念以及成角透视的作图

【教学重点】成角透视以及测点法的作图

【教学步骤】

导入:

阅读课本,请思考

什么是成角透视?

平行透视有什么特征,成角透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怎样寻找成角透视中的两个灭点?怎样寻找视距的长度?

成角透视有什么样的画面特点?

什么是测点,什么是成角透视的“测点法”?

测点法的运用。

成角透视的定义

当平放在水平基面GP上的立方体,与垂直基面的画面构成一定夹角关系时(不包括0°、90°、180°这样的立方体与画面构成平行透视),称之为成角透视(余角透视)

成角透视的基本特征

比较成角透视和平行透视的特征

1、向左边消失的线,交与地平线上的左余点

2、向右边消失的线,交与地平线上的右余点

3、垂直向下和画面平行的原线,没有灭点

成角透视运用的理论就是“两条平行线向远处纵

深延长,共同消失到一个点”的人眼视觉原理,

来求得两个灭点VP1和VP2

测点法基本图法(求正方形水平面)

第五章斜面透视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授课类型】讲授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讲

授法、讨论法、传统教学法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

【教学内容】斜面透视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斜面透视的概念

以及斜面透视的作图

【教学重点】平行斜面透视和余角斜面透

视的作图

【教学步骤】

导入:

复习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

新授:

方形景物中的斜面是与水平面的放置面倾

斜的面。平视时景物空间中的斜面是由一组倾斜边线和一组水平边线构成,采用

垂直水平放置面的平行线对外面投影,得到放置面上的投影称为基面。把倾斜边对应的基面边线称为基线。

被画方形斜面,基面为平行透视的,称为平行斜面透视。基面为余角透视的,称为余角斜面透视

斜面透视的基本特征

一、倾斜线的消失特点:

1、平行透视中的倾斜线为变线时,表现为近高远底和近底远高两种状态。通过确定消失点的方法基线垂直于透视画面,在视心倾斜线的消失点分别在过视心的垂线上。在地平线上方的消失点称为天点,在地平线下方的称为地点。

2、平行透视中的倾斜线为原线时,保持原状。

3、余角透视中的倾斜线为变线,也表现为近高远底和近底远高两种状态。通过确定消点的方法基线消点为VP1时,倾斜线的消点分别在过VP1的垂线上,垂线为倾斜线与基线所在的余角面的消线。

4、斜面上的变线消失在外面的消线上。

二、天点或地点距离地平线越近,说明斜面的倾斜角越小,反之倾斜角越大。

三、平行透视、余角透视中的斜面透视,会为其构图画面加动感,使画面结

楼梯台阶的画法(余角斜面透视)

第六章倾斜(仰俯)透视及其应用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计划课时】6课时

【授课类型】讲授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法、讨论法、传统教学法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

【教学内容】倾斜透视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

解倾斜透视的概念以及

倾斜透视的作图

【教学重点】俯视和仰

视方体空间的透视理论

掌握绘制

这种方体空间的绘图技

巧,进而深化空间表达

能力,培养立体思维方

【教学步骤】

导入:

什么是倾斜透视

与平行、成角透视相对照,当平放在水平基面GP上的立方体与不垂直的画面PP构成一定夹角关系时,我们称之为倾斜透视。简单讲,就是仰视或俯视。

判断

有人以地平线在画中的位置作为分辨平视和仰视、俯视的依据,以为地平线位置高的是俯视,地平线位置底的是仰视,也有人认为在同一幅画中,处在地平线下方的景物是俯视,处在地平线上方的是仰视。

得出结论

有的画中地平线很高或很低,看去所有仰视或俯视的感觉,但由于画者的中视线仍平行于地面,画面垂直于地面,被画楼房的竖立边线仍是垂直原线,每层楼的高度仍然相等,故这些画的透视性质仍属于平视。

平视与俯视、仰视的根本区别,在于画者中视线的朝向,中视线平行于地面是平视,中视线垂直于或倾斜于地面是俯视和仰视。

倾斜透视的基本特征

一、地平线和视心CV分离

二、倾斜透视的画面特点

三、立方体空间或物体的高度线消失于VP3

在倾斜透视中,立方体空间或物体的高度线,在画面中不再像平行透视,成角透视那样平行于画面并且无消点,而成为透视边线,并且消失到VP3,即他不平行画面,形成左右两个方向之外的第三个方向的消失线。

消失点根据倾斜方向的不同,通常有1-3个消失点

1、完全仰视和完全俯视倾斜方向

立方体空间或物体只有一个灭点,这种透视画图法与平行透视完全相同,只是由于画者站立的角度、方位不同。

(一)平行仰视

平行仰视是指方形物体竖立面改变平行透视视向,使透视画面对方形物体竖立面向上倾斜且有一条水平边与画面平行的透视。

(一)平行俯视

平行俯视是指方形物体竖立面改变平行透视视向,使透视画面对方形物体竖立面向下倾斜且有一条水平边与画面平行的透视。

2、平行仰视和平行俯视倾斜方向

立方体空间或物体,有一种边平行画面,没有消点。另外还有两种边,分别消失于正前方地平线上的CVO水平心点和vp3点。仰视时VP3在CV上方,俯视时VP3在CV的上方。也就是平行仰视和平行俯视有两个消点。

(三)仰视时,方形物体三组边线的消失规律

2. 成角仰视:与基面垂直的线消失于天点,与基面平行,和画面成角的两

组线,一组消失于左余地点或左距地点,另一组消失于右余地点或右距地点。

一、俯视透视的概念及特点

(二)成角俯视

成角透视是指方形物体的竖立面改变成角透视视向,使透视画面对方形物体竖立面向下倾斜,且方形物体的所有的水平线及竖立线都不与画面平行、垂直,并呈一定角度的透视。

3、成角仰视和成角俯视倾斜方向

立方体空间或物体,没有任何一种边平行画面,边线除了消失在左右的VP1、VP2之外,还有向下(或者向上)的消失方向变线,即高度线消失于VP3(不同于平行透视、成角透视中高度线平行画面,没有消点)。这样,成角仰视、成角俯视实际上有3个消点。

平方地面立方体的三组边线,在倾斜俯视和倾斜仰视中的透视方向为:

平行俯视:水平、向升视心点、向降点

平行仰视:水平、向降心点、向升点

余角仰视:向左降余点、向右升余点、向降点

余角俯视:向左降余点、向右降余点,向升点。

倾斜透视的基本画法

倾斜透视的画法,实际上运用的就是平行透视的“距点法”和成角透视的“测点法”,主要采用等腰直角相似三角形和等腰相似三角形原理。

第三节倾斜透视的基本画法

一、倾斜透视中的完全仰视和完全俯视画法

二、平行俯视透视的画法

三、平行仰视画法

成角

(完整word版)透视学教案_图文(精)

教案纸系环艺专业 08艺术1 班级任课教师 章节 第章 节题目透视的基本概念、平行透视 时间2008年 9 月 22日星期一第三四节 教学 目的 认识透视的概念与用途;初步了解平行透视(一点透视) 教学重点 (结合高职特点提出重点思路)1、透视图的形成原理 2、视域、画面、物体与视点的关系 3、近大远小与消失 4、平行透视中的消失点的变化 教学难点(提出解决难点的思路)1、视域、画面、物体与视点的关系 2、近大远小与消失 3、掌握透视的基本原理及透视中几个重要关系 4、平行透视中的消失点的变化

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拟采用的教学方法)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先让学生亲自感受,再进行边画边讲,在最后示范给学生看总结。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不同程度的教学方法,且要重复讲述。 教 具、 图表 投影仪、计算机、黑板 板书设计及讲解要点教学内容及设计时间分配 1、透视图的形成原理 "透视”是一种绘画活动中的观察方法和研究视觉画面空间的专业术语,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归纳出视觉空间的变化规律。客观物体占据的自然空间有一定的大小比例关系,然而一旦反映到眼睛里,它们所占据的视觉空间就并非符合原来的大小比例关系了。正如一只手与一幢高楼相比微不足道,手在远处几

乎观察不到,但若将其向眼前移动,它的视觉形象就会越来越大,最后竟能遮住高楼,甚至整个蓝天,这就是常言所说一手遮天的道理。根据这个道理,可以通过玻璃窗子,向外观察,外面的景物,或树木,或山峰,或高大建筑,或人群,都可以在很小的窗框内看到。如果一只眼睛作固定观察,就能用笔准确地将三度空间的景物描绘到仅有二度空间的玻璃面上,这个过程就是透视过程。用这种方法可以在平面上得到相对稳定的具有立体特征的画面空间,这就是"透视图”。把这个透视图转画到纸面上就叫做写生。从透视图中推导出的视觉形象近大远小、缩形的变化规律,就构成了绘画中特定的"透视学”。 一、基本术语: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

艺用透视学教案

《艺用透视学》 教案 授课时间:2009年第一学期 授课班级:2008级艺术设计专业 授课人:蒋娜 一、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第一章透视学的产生、发展及应用 第二章透视的定义及常用术语 第三章平行透视及其应用 第四章成角透视及其应用 第五章斜面透视及其应用 第六章倾斜透视及其应用 第七章曲线透视及其应用 第八章阴影透视 第九章反影透视及其应用 二、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三、成绩评价方式 闭卷,笔试为主,卷面成绩结合平时成绩进行考核,其中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 四、主要参考书目 1.薄新成著:《绘画与透视》,湖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2.殷光宇著:《中国艺术教育大系、透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3.李成君著:《实用透视画技法》,岑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第一章透视学的产生、发展及应用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授课类型】讲授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法、讨论法、传统教学法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 【教学内容】第一章透视学的产生、发展及应用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透视学发展简述、散点透视、透视学的应用的问题

【教学重点】透视学的产生、发展及应用 【教学步骤】 1、导入 透视学作为美术院校三大基础技法理论之一,是每位学生必须掌握和熟练运用的基本技能。它从理论上直观地解释了物体在平面上呈现三维空间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使初学者能很快地判断所画对象哪些线与面应该产生透视变化,哪些仅有大小变化。在写生和创作时,就可以很好地处理画面上人、物体、北景之间的远近、大小的空间透视关系。 2、新授 思考题:表现画面中景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可以用几种方法来表现? 1、图形重叠表现 2、明暗阴影 3、色彩关系 4、细节清晰度 表现空间距离的主要方法:达芬奇的“线透视” 色彩因大气的阻隔产生的变化称为大气透视,物体的明暗对比和清晰度随着距离增加而减弱称为消逝透视,场景中的远伸平行线看起来愈远愈拢直至汇合于一点称为线透视。 1.1 什么是透视?什么是透视学? 有一种现象,由于我们从小就己经习惯了,也就从不觉得奇怪,那就是:同样规格的电线杆本来是一样高的,但在路上看起来,却近高远低;同样型号的汽车本应是一样大小的,但在路上看起来却近大远小;所有的茶杯、水桶底本来都是平的,但我们时常看到的却是不同的弧线;火车的两条路轨本来都是一样宽的, 但我们时常看到的却是两条路轨向前延伸时,会越来越窄乃至合拢成一点等。这种视觉现象就是透视现象。这是一种视觉上的“错觉”,与人类眼睛的构造有关。正是这种错觉,使我们能有效地判断距离,而不至于天天碰壁。由此看来,所谓透视现象,就是现实世界在我们的视觉中,发生了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清楚远模糊等等变化,产生了压缩与变形。而我们如果想要在平面的纸上,表现出这种变化,表现出如我们视觉所反映出的、富有立体空间感的景物,简单的办法就是:固定你的眼睛位置,隔着透明玻璃窗将你所见的景物的形状依样描在玻璃上,这描下来的图形就会较准确地反映这种现象,就存在着客观的透视规律。因此,“透视”的含义就是:透过(假设的)透明平面去观察景物,研究物体在立体空间中的形态变化,即“透而视之”,用这种观察方法,可以在只有两度空间的透明平面上录画出具有三度空间特征的景物图形。这个图形叫透视图,最早研究透视的画家,就是采用这种办法来做的,这也是发现透视学原理的开始。所以,我们便将研究各种透视现象,在平面上如何来表现它的规律的科学,称为

绘画透视教案

素描中的透视原理 教学目的:透视一直是绘画初学期的难点,本章讲述了细致的透视原理及在透视中我们常用到概念,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绘画中基本透视理论知识、了解绘画基础知识中透视的重要性并基本掌握绘画中的透视原理,为绘画及设计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介绍透视中所包含的各个概念,并将这些概念配合图形讲述清楚,让学生能够及时在图形中理解并记忆这些内容。 教学难点:透视原理中所涵盖的概念比较多,将这些概念理解并应用是本章的难点。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1)《绘画》.谷嶙编著.中国纺织出版社. 参考书目:(1)《素描基础》. 张恒国编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教学内容与过程:

素描写生的时候观察到的景物及其状,因为有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的透视变化,不是单凭视觉和感受就能画得正确的,而是需要借助于一些科学理论知识(如透视学)才能画正确。透视学是根据眼睛视物成像的原理,讲述透视规律和画法有关知识。在写生时,要运用这些知识深入分析错综复杂的现象,得出正确的认识,把物象的形状画正确,反复练习,不断提高观察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这样,即使所想象设计的物象尚未做成,也可用透视画法将它预先正确如实的画出来。 一、透视的类型 透视有三种:平行透视、成角透视、散点透视。(前两种又叫焦点透视) 1.平行透视:平行透视也叫一点透视,即物体向视平线上某一点消失。 2.成角透视:成角透视也叫二点透视,即物体向视平线上某二点消失。 3.散点透视:散点透视也叫多点透视,即不同物体有不同的消失点, 这种透视法在中国画中比较常见。

二、透视在绘画中应注意的一些特性 1.近大远小:近大远小是视觉自然现象,正确利用这种性质有利於表 现物体的纵深感和体积感,从而在二维的画面上来表现 出三维的体积空间。 2.近实远虚:由於视觉的原因,近处的物体感觉会更清晰,而远处的 物体感觉会有些模糊,这一现象在绘画中也经常用来表 现物体的纵深感.事实上,在绘画过程中,往往会对近 实远虚更加以强调。(另外应注意的是:并非在所有的 绘画过程中都遵守"近实远虚"这一规则,在一幅作品中 主与次的关系往往更为重要,主体物的实和次体物的虚 是更好的视觉导向,这也是艺术优於现实的取舍和区 别。)

透视学教案

《透视》教案 课程名称:透视学 教学班级:艺术设计环艺0902班 授课教师:王赟 授课时间:2009-2010年度第二学期15-16周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艺术与设计系

第一部分基础透视 第一章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西方透视的发展和区别,并对透视的常用术语有基本的了解。 【教学重点】 1、西方透视的发展。 2、透视学的常用术语和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 透视学的常用术语和基本原理。 【计划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西方透视学发展简述 一、透视的由来 透视学,perspective,原意为透而视之。 所谓透视,即是在绘画中,眼睛通过一块假想的透明平面来观察对象,并借此研究在一定视觉空间范围内,物体图形产生原理、变化规律,以及作图方法的一门学科。 二、视觉中的空间反映 从某种意义上,绘画是一种以平面为载体,通过人的视觉观察来反映一定空间内容的艺术,因此,对于空间的认识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三、透视的三要素 (一)物体(二)画幅(三)眼睛 四、透视的三种类型 (一)色彩透视法因为空气阻隔,同样颜色的物体距离近则色彩鲜明,距离远则色彩灰淡。 (二)消逝透视物体在不同距离上的明暗对比和清晰度的减弱的现象,例如处在同样距离处,物体小,映入人眼的夹角(视角)就小,视角越小就越不容易知觉,所以远方的物体细部就会隐去。物体越远越模糊。 (三)线透视指一定范围内向远处延伸的平行线,会随着距离的推远越聚越拢并最终集于一点的现象。 五、透视学发展简史 (一)文艺复兴前 原始时期:在岩画和洞窟壁画上,通过上下错位的排列、大小刻画的手法吧一些表示距离远近的关系反映出来。 古埃及时期:在湿壁画上通过人物横向并列排序的手法来完成。 古希腊时期:与古希腊较相似。 古罗马时期:对平行透视的表现和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 中世纪:继承了古希腊人研究线透视的成果,并试图解决深远空间的表现手法,但未取得多大进展。 (二)文艺复兴期间 布鲁内莱斯奇发现了失传的“中心透视法”,并在消失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

透视学 复习资料

1、15世纪,意大利画家皮耶罗.德拉.弗兰西斯卡继续发扬马萨乔的显示主义传统,他与1485年写的《绘画透视学》一书为系统地研究透视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2、散点透视是我国传统绘画中应用透视理论的一种提法 3、透视就是透过透明平面来观察景物,从而研究它们的形状的意思。 4、物体、画面、眼睛是构成透视图形的三个要素。 5、画者眼睛做在的位置叫做视点。 6、作画时假设竖在物体前面的透明平面,是构成透视图行比备的条件,叫做画面。 7、以灭点为圆心,以灭点到视点的距离为半径所作的圆与视平线的交点,叫做测点M 。 8、中心视线与画面垂直的交点,叫做视心。 9、不平行与画面的直线无限远的投影点,叫做灭点。在地平线以上的叫天点,在地平线以下的叫地点。 10、固定视点做能见到的空间范围,叫做视域,绘画上通常采用60度以内对此作画。 11、变线,凡是与画面不平行的直线均称变线,此种线段必定消失。 12、原线,凡是与画面平行的直线均称原线。此种线段在视圈内永不消失。 13、灭线,又称消失线,画面种景物变线与消失点连接的线段称灭线。 14、物体的透视特征:等高的物体近大远小;等宽的距离近宽远窄。构成透视图中的物体在一定的视距内,越远越模糊,越近越清楚。 15、、同远近的景物,距离视平线远时所见面积宽,反之所见面积窄,等高缩窄为一条直线。 16、、视向总体上可分为平视、仰视和俯视三种。 17、、凡在空间相互平行但不平行于画面的水平线段,看起来都愈远愈相互靠拢(呈射线状),到无穷远时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 18、从透视原理来讲,一幅画只能有一个视向。作透视图和作画之前都必须首先固定视点的位置和确定注视的方向,因为这是作画和作透视图的先决条件。 19、成角透视又叫余角透视,是由于物体与画面构成角度,所以形成了一条向左边消失的线,另一条向右边消失的线,还有第三种垂直向下和画面平行,没有形成消失点。我们习惯把成

透视学论文

绘画艺术的舵轮——透视学 一、阐述透视学的概念。 透视学是绘画、设计等视觉艺术的一门基础技法理论学科,他从理论上解释了物体在二维平面上呈现三维空间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掌握透视学知识,能够使我们判断出所描绘对象的形体应该发生何种变化,怎样变化,从而在绘画的创作和设计构思过程中,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透视法则,表现出丰富、多元的视觉效果,使得绘画和设计作品能够更准确、更具艺术感染力。 二、透视学与绘画的关系。 第一,缩形透视,研究物体在不同距离处的大小(即线透视)。 绘画以透视学为基础,透视学不是别的,只不过是关于我们肉眼功能的彻底的知识。眼睛的功能很简单:在一个锥体中摄进一切摆在眼前物体的形状和颜色。 线透视研究视线的功能,并借助测量发现第二物比第一物缩小多少,第三物比第二物缩小多少,依次类推到最远的物体。我们实验发现,几件大小相同的物体若第二物体与眼睛的距离是第一物体与眼睛的一倍,则大小只有第一物体的一半;再者,第三物体距离与第二物体距离第一物体的距离相等,则大小只及第一物体的三分之一,依次按比例缩小。 像平面——透视无非是从一片光滑透明的玻璃后面观看某一地点。在玻璃面上可以描绘下在它后面的一切物体,这些物体形成一个锥形射入我们的肉眼。 在这里举个例子:两匹马沿着平行的跑道奔跑至同一个目标,假使眼睛从两条跑道的中间望去,可见它们越跑越相互靠拢,这是因为映在眼睛上的马的像往瞳孔表面的中心移动了。速度相等的物体之间,离眼睛远的显得慢,而离眼睛近的显得越快。 亮度和背景对透视具有一定的影响。同样远近、同等大小的几个物体之中,被照的最亮的一个物体显得最近、最大。 远处看许多发光物体,虽然它们是相互分开的,但是看上去会连成一片。 物体一远看就失去了自己的比例。这是因为较明亮的部分比较暗的部分以较强的光线向眼睛发射它的形象。就好比一个女人身上穿着黑衣,头上缠着白布巾,她的头似乎比穿黑衣的肩部宽两倍。 如果不是由于物体的边缘尽出和界限处背景的差别,人眼就不能和正确判断任何一件可见物体。月亮虽然距离太阳很远,但是在日食的时候正介于太阳和我们的眼睛之间,以太阳为背景,人眼看去时,月亮似乎连接在太阳上一样。

透视学教案[1]

教案纸

1、 透视图的形成原理 "透视”是一种绘画活动中的观察方法和研究视觉画面空间的专业术 语,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归纳出视觉空间的变化规律。客观物体占据的 自然空间有一定的大小比例关系,然而一旦反映到眼睛里,它们所占 据的视觉空间就并非符合原来的大小比例关系了。 正如一只手与一幢 高楼相比微不足道,手在远处几乎观察不到,但若将其向眼前移动, 它的视觉形象就会越来越大,最 后竟能遮住高楼,甚至整个蓝天,这 就是常言所说一手遮天的道理。根据这个道理,可以通过玻璃窗子, 向外观察,外面的景物,或树木,或山峰,或高大建筑,或人群,都 可以在很小的窗框内看到。如果一只眼睛作固定观察,就能用笔准确 地将三度空间的景物描绘到仅有二度空间的玻璃面上, 这个过程就是 透视过程。用这种方法可以在平面上得到相对稳定的具有立体特征的 画面空间,这就是"透视图”。把这个透视图转画到纸面上就叫做写 生。从透视图中推导出的视觉形象近大远小、缩形的变化规律,就构 成了绘画中特定的"透视学”。 一、基本术语: 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 心点:就是画者眼睛正对著视平线上的一点。 视点:就是画者眼睛的位置。 视中线:就是视点与心点相连,与视平线成直角的线。 消失点:就是与画面不平行的成角物体,在透视中伸远到视平线心点 两旁的消失点。 天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体(房子房盖的前面),消失在视平线 以上的点。 地点:就是近高远低的倾斜物休(房子房盖的后面),消失在视平线 以下的点。 设 计 及 讲 解 要 占 八

平行透视:就是有一面与画面成平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物体的透视。 这种透视有整齐、平展、稳定、庄严的感觉。 成角透视:就是任何一面都不与平行的正方形成长方形的物体透视。 这种透视能使构图较有变化。 视平线心点視中拔 視点 涓失点天庖 地点 位址示意图 二、透视类型: 1、单点透视又称为平行透视,在透视的结构中,只有一个透视消失 点。平 2、 两点透视又称为成角透视,,有两个透视消失点。 成角透视是指 观者从一个斜摆的角度,而不是从正面的角度来观察目标物。因此观 者看到各景物不同空间上的面块,亦看到各面块消失在两个不同的消 失点上。这两个消 鼻中H ? 4 *

绘画透视学-复习资料

绘画透视学 -- 3、透视学常用名词术语及原理 (1)、常用名词术语(图1-3-1) ●视点E(Eye Point):视者眼睛的位置。又叫目点。 ●停点S(Standing Point):视点在基面上的垂直落点。又叫站点、立点。 ●主点CV(Center of Vision):中视线与画面的垂直交点。又叫心点、视心。 ●画面PP(Picture Plane):作画时假设竖在物体前面的透明平面,平行于画者的颜面, 垂直于中视线。 ●画幅(Picture):在60~视角的视圈线范围以内选取的一块作画面积。 ●中视线(Central Visual Ray):视点到画面的垂直连线,是视域圆锥的中轴线。又叫中 心视线。 ●视垂线CL(Central Line):过视心所 作的视平线的垂线。又叫中心线。 ●视平面(Horizon Plane):视平线所在 的水平面。 ●视平线、地平线HL(Horizon Line): 过视心所作的水平线。平视时,视 平线与地平线重叠,即视平线等于 地平线;仰视、俯视时,视平线与 地平线分离。 ●水平视心CVO:过视心位置的垂直线与地平线相交的点,称水平视心。由视点至水 平视心的视线与中视线的夹角为仰视或俯视角。 ●视高H(Height):视点到停点的垂直距离。 ●视距VD(VisualDistance):视点到视心的垂直距离。 ●视线SL(Sight Line):视点到物体上各点的连线。

●视角(Sight Ang]e):任意两条视线与视点构成的夹角,绘画中采用的视角不超过60。。 ●视域(VisualThreshold):视点看出去的60。空、司范围。在此范围内的视域称为正 常视域。 ●视向(V1sion Direction):作画时所看的方向,分为平视、仰视、俯视三种。 ●基面GP(Ground Plane):物体所在的平面,也是停点所在的面。 ●基线GL(Ground Line):画面与基面的交接线。 ●灭点V(Vanlshlnq PoInt):不平行于画面的直线的投影点。又叫消失点、消点。 ●测点M(Heasurlnq PoInt):以灭点为圆心,以灭点到视点的距离为半径所作的圆与 视平线的交点。又称量点。 ●距点D(Distance Point):在视平线上,距视心和视距相等的点。 ●天点(Above Horizonta]Point):在地平线以上的灭点。 ●地点(Below HorizontalPoInt):在地平线以下的灭点。 ●余点(Rest Point):成角透视在视平线上,除距点和视心点以外的其他灭点都叫余点。 ●真高线:在透视图中能反映物体或空间真实高度的尺寸线。 二、平行透视 1、平行透视的特征 什么叫平行透视 日常生活中的物体,不管它们的形状结构多么复杂, 均可归纳为个或数个正平行六面体。以立方体为例,只 要存在着与画面平行的面,其他与画面垂直的平行线必 然只有一个主向灭点:主点。在这种情形下的作图称平 行透视。由于平行透视只有一个灭点,所以又称“一点 透视”。 2、平行透视的画法 作透视图的实质就是如何表现各种线段在纵深关系中的距离和长度的变化。在透视的纵深关系中,不同透视方向的线段有两类:一类是与画面成垂直关系的线段;另一类是与画面成倾斜关系的线段。平行透视图中,测定与画面垂直的线段透视长度可采用距点法。 距点法是运用距点来测量的方法,就是利用45。直角三角形原理,在平行透视图上来测量垂直于画面线段长度的画法。距点用“D”表示,它到主点的距离和视点到主点的距离相等,位于视平线上主点的左侧和右侧。 (1)、正方体的画法 距点法作图步骤:(图2—2—1) ●定视点E,视平线HL,主点CV。画与画面平行的 正方形A B C D。从ABCD各引消失线至主点CV。 ●延长CD线得E点,CD—DE。由E点引线至距点D 得F点(即DCV线与印线交叉点),DF之长就是正方 形伸向远方的透视长(深)度。

最新透视学-教案

电子教案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课程的性质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说,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含实践)。课程采用边讲边练、讲练结合、边学习边实践的教学方法,辅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基础理论扎实,能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透视学的基本概念,使学生能根据不同环境绘制出透视图的基本技能。 1.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透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术语和构图方式; (2)掌握绘制的物体空间的尺寸,为绘制透视图的比例打下基础; (3)掌握特定环境的透视变化因素; (4)掌握几种透视图的制图方法。 (5)根据实践案例、项目能独立完成设计。 2.能力培养目标 (1)初步具有徒手作图能力; (2)具有根据不同条件完成透视图的能力; (3)具有灵活运用所学透视技法的能力。 3.素质教育目标 (1)具有较强的设计意识; (2)具有艺术的.科学的.严谨的态度与思想。 三.教学内容: (一)理论教学1: 1.透视的基本概念 2.透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术语 3.透视的基本规律(法则) 4.确定物体形状的基本透视方法 5.平行透视(一点透视) 平行透视概念;平行透视设计构图画面特点;构图画面框架建立过程;物体比例的设置;室内或室外场景平行透视。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剖析典型案例。 教学实施: 一.透视的定义 “透视”(Perspicere)即“透而视之”。就是透过透明平面看前方的景物,使三维的景物投影到二维的透明平面上,形成立体的图像,这就是透视。

二.透视三要素 透视学是研究如何把看到的立体的景物转换成平面的透视图,即研究在平面上进行立体造型规律的。而要在平面上取得立体的透视图非要借助假定的“画面”不可。因为透视图形是视线(眼睛到景物之间的连线)通过画面是留下的轨迹。物体的大小.画面离眼睛的远近以及眼睛对物体的角度都将决定透视图形的变化。 物体.画面.眼睛这是构成透视图形不可缺一的三要素。 眼睛——透视的主体,是眼睛对物体的观察构成透视的主观条件。 物体——透视的客体,是构成透视图形状的客观依据。 画面——透视的媒介,是构成透视图形的载体。 三.透视的名词术语 1.视点EP(Eye Point):画者眼睛所在的位置。 2.停点SP(Standing Point):视点在基面上的垂直落点,也称驻点。 3.画面 PP(Picture Piane ):作画时假设竖在物体前面的透明平面,是构成透视图形必备的条件。 4.中心视线CVR(Central Visval Ray):视点到画面的垂直连线,是视域圆锥的中轴线,又叫视中线.中视线.视轴。 5.视心CV(Center Of Vision):中心视线与画面的垂直交点。又称心点.主点.视心点。 6.视平线VH(View Horizon):过视心所作的水平线。 7.视平面HP(Horizontal Piane):视平线所在的水平面 8.视高H(Height):视点到立点的垂直距离。 9.视距D(Distance):视点到视心点的垂直距离。 10.视线SL(Sight Line):视点到物体上各点的连线。 11.基面GP(Grand Plane):物体所在的平面,也是立点的所在面。 12.基线GL(Grand Line):画面与基面的交接线。 13.灭点VP(V)(Vanishing Point):不平行于画面的直线无限远的投影点,也称消失点。 14.中心视线CL(Central Line):过视心点所做的视平线的垂线,也叫中垂线。15.测点M(Measvring):以灭点为圆心,以灭点到视点的距离为半径所作的圆与视平线的交点,也称量点.测量点。 16.视角SA(Sight Angle):任意两条视线与视点构成的夹角。绘画上采用的视角不超过60°,当视角过大时,透视图形会产生不正常的变形。 17.视域(Visual Threshold):固定视点所能见到的空间范围。绘画上通常采用600以内的视域作画。60°视角左右的视域叫舒适视域。 18.地平线HL(Horizon Line):平原上看到的天空与地面的交接线。投影在画面上与视平线重合。 19. 距点DP(Distance Point):以视心为圆心,视距长为半径作圆称作视距圆,圆上的任意一点都可以称为距点。常用到的是视距圆与视平线的两个交点。是所有平行于地面.与画面成45°角的平行直线的灭点。 20.余点RP(Rest Point):余角透视中在视平线上,除了距点和视心点以外的其它灭点都叫余点。 21.内余点IP(Inside Point):余角透视中在视平线上视心与距点之间的灭点。

《透视学》课程教学大纲

《透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透视学是美术学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法理论课程。它是在平面上研究如何把我们看到的物象投影成形的原理法则的科学。是高等院校绘画、环境艺术、工业造型和建筑设计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平面上表现景物的立体感与空间感,有形状、明暗、色彩……诸方面的因素,透视学是从“形”这一方面研究平面上的图形表现景物的立体感与空间感的原理和规律,又称为线透视。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透视的基本原理和法则,掌握基本的透视画法,理解透视形变化的规律,在绘画和设计实践中,能有效地观察和分析物体的形象,准确而艺术地表现物象,表达其创作和设计意图,并能适应艺术教育工作的需要。 (二)教学基本要求 1、讲授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俗易懂。 2、尽可能利用模型、挂图、幻灯、录像等进行教学,使学生对抽象的透视原理有形象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把透视理论的学习与绘画、设计实践结合起来。结合讲授内容和专业特点,安排写生、作图、设计等作业。帮助学生解决在专业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4、本课程以课堂讲授和课堂练习为主。可配合教学进行一些专题讲座和学术讨论活动。(三)学时分配

二、教学内容 绪论 本章重点、难点 1、什么是透视现象和透视学 2、透视学在解决画面空间问题上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透视学 第二节透视学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学习透视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章透视的基本概念 本章重点、难点 1、透视图形成的基本原理 2、视点、画面、景物三者的关系 3、原线与变线的区别、种类与特征 4、变线迹点与灭点的确定原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透视图形的产生及特征 1、透视图形的产生 2、透视图的特征和基本规律 第二节透视的基本术语 1、常用术语 2、心点、主点、视平线 3、物距、视距、主距、距点 第三节视向和透视图分类 1、视向的种类 2、视向与透视图分类 第四节直线的透视 1、原线 2、变线 第二章透视图与多面正投影图本章重点、难点 1、中心投影法与透视的关系 2、平行投影的多面正投影图的形成、画法及其与透视的关系

解剖透视教案

《解剖·透视学》课程教案 解剖部分 第一章人体解剖知识应用的历史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人体解剖知识应用历史。不同认识产生的不同变化。 教学内容: 透视是一种极为复杂的视觉认知现象,在造型艺术领域,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它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这样说它是人类观念的体现,也是造型艺术革命的先导。因此,全面地认识透视现象,把握透视基本规律,关注透视的发展变化是每一位学生学习过程极为重要的一环。 人体作为大自然最完美的造物,集中体现了自然界最微妙、最生动、最均衡、最和谐的美。 艺术作品在展示人体艺术魅力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艺术家们对人体的自然形态—骨骼与肌肉、结构与比例、形体与运动等人体解剖结构知识的精通与深刻的理解。 造型艺术以表现人物为中心,离开了人这个前提就无法满足最基本的创作要求。在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处处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创作要求。 ▲不同历史时期造型艺术的发展 《威林道夫的女雕像》、《持角杯的女巫》反映了受历史条件的影响,艺术家无法关注人身上肌肉、骨骼相关的信息,不可能运用一定

的解剖知识来解决人物造型问题。 古埃及“正面律”的人物造型程式:《书吏凯伊坐像》。 古希腊健壮的人物表现:米隆《掷铁饼者》,利西普斯《赫拉克力斯》。 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被缚的奴隶》、《垂死的奴隶》,通过人体的表现让人感到身体内蕴涵的无比强大的反抗力量。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对人体的解剖研究极为深刻,在当时几乎每一个艺术家都对人体艺术及解剖关系作过深入研究。达.芬奇《肌肉解剖图》《斗士》,拉斐尔《三个美神》《阿波罗习作》,丢勒《手的习作》,米开朗基罗《腿的习作》《利比亚巫女的习作》 17、18世纪:贝尼尼《阿波罗和达芙尼》,乌东《女猎神狄安娜》。 19世纪末20世纪初:贾科梅蒂《步行的男子2号》,摩尔的《女人体》,莱布朗《女人体》,毕卡索《生命》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形式:理论讲授与作品欣赏 第二章人体解剖学姿势、基本术语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解剖学中的一些基本姿势和术语,为欣赏和创作、设计作品做好准备。 教学内容: 一、了解解剖学的姿势。 人体标准的解剖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两脚并立、足

透视学基础知识

透视学基础知识 作为构图的一个基础部分,采用何种透视技法会对画面风格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甚至这也成为个人风格的一部分。这里我就收集整理了一些网上的资料,希望对大家有些帮助。 焦点透视分三种:线透视、色彩透视、隐没透视。这是对人眼真实观察的近似客观反映。 线透视是一种把立体三维空间的形象表现在二维平面上的绘画方法,使观看的人对平面的画有立体感,如同透过一个透明玻璃平面看立体的景物,然后直接把轮廓描画在玻璃上。说白了就是近大远小,透视方向上线条汇聚。这是西方绘画中最常用的透视方法。 色彩透视,也成为空气透视,用颜色的鲜明度的大小表现物体的远近:近处物体色彩鲜明,越远的物体越失去原来的颜色。 隐没透视,用物体清晰度的大小表现物体的远近,所谓“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树无枝,远人无目”。 这里举个例子,其实我在PS的时候,在原图线透视的基础上加上了,色彩透视和隐没透视效果。

散点透视法 在绘画中,透视的出现的时期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由达.芬奇发现并对其进行研究,发展之后就传承下来了。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认为只有西洋画有透视,传统的中国画没有透视。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传统的中国画是有透的但它的透视方法与西洋画的透视方法有很大的不同,西洋画讲究焦点透视法,传统的中国画讲究散点透视法。 散点透视法不拘泥于一个观点,它是多视点的,在表现景物时,它可以将焦点透视表现的近大远小的景物,用多视点处理成平列的同等大小的景物。散点透视法,可以比较充分地表现空间跨度比较大的景物的方方面面,这是传统中国画的一个很大的优点。

“散点透视法”符合心理的真实,是种内在的真实。“焦点透视法”符合视觉的真实,是种外在的真实。这两种结构法的差异,从文化积淀角度看,也许正透露出了一者更重视内心(主体),一者更重视环境(客观)的东西文化差异的消息。 散点透视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它用散点透视的多视点原理,把古代汴京东郊以虹桥为中心的风景、人物、城郭、街道、桥梁。船只等等丰富内容的场面散点在一个画面,给予了充分详尽的表现。如果采用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法,它只能突出地表现画家确定的一个视点周围的景物,也只能将其它许多景物根据近大远小的原则虚隐掉。 因此传统的中国画并不是不重焦点透视,它不过是在一幅画中根据需要采用多个焦点透视而已。这是传统中国画区别于西洋画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国古代确实没有系统的透视学,但对于科学的焦点透视法,也早有朴素的深刻认识。早于德国透视画家丢勒一千多年的六朝刘宋时期的宗炳,就曾写过一篇《画山水叙》说明了透视学中按比例远近布置物景的法则。但中国画家多喜欢表现空间跨度大的山川江河,甚至想把整条长江都画到一幅画中,他们不满足于用一个焦点来束缚自己的视野,因此,中国画家多采用移动式、减距式、以大观小的散点透视法来表现无限丰富的景象。这种手法给画家带来了空间处理上的极大自由度。 中国画在的透视学应用: 1)多视点 中国画善于表现丰富的情节,西方绘画注重单视点(类似于摄影).中国画讲求的丰富情节用单视点是不能完成的.因此,中国画用(类似于把摄象的多镜头分割 再重新组合)多视点来表现 2)高视高 采用微俯的视角表现,"远山即高"高山往往是画在远处的,其间再用云雾缭绕加以衔接.表现一种人比山高的心情.中国画是不采用近距离仰视来表现高山的.

透视教案

教案 教学内容:平行透视 教学目的:掌握平行透视的透视规律,并熟练运用该规律制作室内透视效果图。 教学方法:讲授与辅导 教学重点:1、平行透视的透视规律 2、正方体的画法 3、室内平行透视效果图的制作 教学难点:室内平行透视效果图的制作 教学内容 一、平行透视概述 平行透视又叫“一点透视”。我们在60°视域中观察正方体,不论正方体在什么位置,只要有一个面与可视画面平行,其他与画面垂直的平行线必然只有一个主向灭点——心点。这种情况下,立方体和画面所构成的透视关系就叫平行透视(图1。 正方体的平行透视最少能看见一个面,最多可以看见三个面;只要有一个面距离观察者最近,肯定有一对竖直面与画面平行。 以立方体为例将平行透视的透视规律总结如下(图2-2、图2-3): (1)如果心点正处在立方体正面上或正面的边上,只能看到一个面。 (2)如果立方体的位置在视中线上、下移动或在视中线上左右移动,就可看到正面和另一个直立面两个面。 (3)如果立方体离开视中线和视平线就可看见正面、侧面和顶面三个面。 (4)立方体的顶面、底面和侧面,离视平线和视中线越近越窄,越远越宽。

(5)立方体的顶面、底面和侧面,正处在视平线和视中线上,这面就成了一条直线。 (6)立方体如果处在视平线以下,远高近低,不能见到底面。如果处于视平线以上,远低近高,不能见到顶面。 (7)方形平面的透视形有两边是平行画面的直线,另两边在心点消失。 (8)方形平面上下位置移动时,越靠近视平线越扁平。如果与视平线重叠,透视形就成了一条水平直线。 (9)方形平面左右位置移动时,正对视中线时,近处两角成小于90°的锐角。一侧边与视中线重叠时,这一边就成了与视平线垂直的直线。在左右两侧时,靠近视平线的两角偏斜于心点。 (10)方形平面离视平线越近就越小。 在绘画与设计中,平行透视表现的范围非常广泛。一是因为它只有一个灭点,形成一个视觉中心,所以能较突出地表现主题形象;二是因为它能使画面产生平衡稳定之感,对称感和纵深感强,通常适于表现庄重、严肃的大场景或大场面题材,并为题材主题配景。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视心点位置选择不好,容易使画面显得呆板。 图2-2 平行透视规律(一) 第二节平行透视中正方体的画法 平行透视中正方体有一个由原线组成的可视的平行面,其透视形状不变;只有一种水平变线,而视域中心是它的灭点,并且位置永远不变,作图原理较为简单。作透视图的实质就

高中美术鉴赏《学些美术鉴赏知识》教案2篇

高中美术鉴赏《学些美术鉴赏知识》教案2篇 High school art appreciation "learn some art appreciation kno wledge" teaching plan

高中美术鉴赏《学些美术鉴赏知识》教案2 篇 前言:美术指创作占有一定平面或空间,且具有可视性的艺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形态。本教案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艺术审美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高中美术鉴赏《学些美术鉴赏知识》教案 2、篇章2:高中美术鉴赏《学些美术鉴赏知识》教案 篇章1:高中美术鉴赏《学些美术鉴赏知识》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美术的特点和主要功能。 (2)认识美术欣赏的意义、作用及其学习方法。 2、情感目标:

激发、增强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 美术的特点和主要功能。 课型: 概述课、新授课。 教法: 讲解法、引导式教学等。 学法: “听、看、想、讲”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自我介绍。(让我们一起将高中美术进行到底) 2、高中美术课的特点: 小学、初中美术课注重操作,培养实践、动手能力。高中美术课的重点是艺术鉴赏课,提高鉴赏能力。 3、课程安排:

透视学-教案教学内容

透视学-教案

透视学教案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课程的性质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说,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含实践)。课程采用边讲边练、讲练结合、边学习边实践的教学方法,辅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基础理论扎实,能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透视学的基本概念,使学生能根据不同环境绘制出透视图的基本技能。 1.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透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术语和构图方式; (2)掌握绘制的物体空间的尺寸,为绘制透视图的比例打下基础; (3)掌握特定环境的透视变化因素; (4)掌握几种透视图的制图方法。 (5)根据实践案例、项目能独立完成设计。

2.能力培养目标 (1)初步具有徒手作图能力; (2)具有根据不同条件完成透视图的能力;(3)具有灵活运用所学透视技法的能力。3.素质教育目标 (1)具有较强的设计意识; (2)具有艺术的.科学的.严谨的态度与思想。 三.教学内容: (一)理论教学1: 1.透视的基本概念 2.透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术语 3.透视的基本规律(法则) 4.确定物体形状的基本透视方法

5.平行透视(一点透视) 平行透视概念;平行透视设计构图画面特点;构图画面框架建立过程;物体比例的设置;室内或室外场景平行透视。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剖析典型案例。 教学实施: 一.透视的定义 “透视”(Perspicere)即“透而视之”。就是透过透明平面看前方的景物,使三维的景物投影到二维的透明平面上,形成立体的图像,这就是透视。 二.透视三要素 透视学是研究如何把看到的立体的景物转换成平面的透视图,即研究在平面上进行立体造型规律的。而要在平面上取得立体的透视图非要借助假定的“画面”不可。因为透视图形是视线(眼睛到景物之间的连线)通过画面是留下的轨迹。物体的大小.画面离眼睛的远近以及眼睛对物体的角度都将决定透视图形的变化。 物体.画面.眼睛这是构成透视图形不可缺一的三要素。

透视学-教案

透视学教案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课程的性质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说,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含实践)。课程采用边讲边练、讲练结合、边学习边实践的教学方法,辅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基础理论扎实,能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透视学的基本概念,使学生能根据不同环境绘制出透视图的基本技能。 1.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透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术语和构图方式; (2)掌握绘制的物体空间的尺寸,为绘制透视图的比例打下基础; (3)掌握特定环境的透视变化因素; (4)掌握几种透视图的制图方法。 (5)根据实践案例、项目能独立完成设计。 2.能力培养目标 (1)初步具有徒手作图能力; (2)具有根据不同条件完成透视图的能力; (3)具有灵活运用所学透视技法的能力。 3.素质教育目标 (1)具有较强的设计意识; (2)具有艺术的.科学的.严谨的态度与思想。 三.教学内容: (一)理论教学1: 1.透视的基本概念 2.透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术语 3.透视的基本规律(法则) 4.确定物体形状的基本透视方法 5.平行透视(一点透视) 平行透视概念;平行透视设计构图画面特点;构图画面框架建立过程;物体比例的设置;室内或室外场景平行透视。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剖析典型案例。 教学实施: 一.透视的定义 “透视”(Perspicere)即“透而视之”。就是透过透明平面看前方的景物,使三维的

景物投影到二维的透明平面上,形成立体的图像,这就是透视。 二.透视三要素 透视学是研究如何把看到的立体的景物转换成平面的透视图,即研究在平面上进行立体造型规律的。而要在平面上取得立体的透视图非要借助假定的“画面”不可。因为透视图形是视线(眼睛到景物之间的连线)通过画面是留下的轨迹。物体的大小.画面离眼睛的远近以及眼睛对物体的角度都将决定透视图形的变化。 物体.画面.眼睛这是构成透视图形不可缺一的三要素。 眼睛——透视的主体,是眼睛对物体的观察构成透视的主观条件。 物体——透视的客体,是构成透视图形状的客观依据。 画面——透视的媒介,是构成透视图形的载体。 三.透视的名词术语 1.视点EP(Eye Point):画者眼睛所在的位置。 2.停点SP(Standing Point):视点在基面上的垂直落点,也称驻点。 3.画面 PP(Picture Piane ):作画时假设竖在物体前面的透明平面,是构成透视图形必备的条件。 4.中心视线CVR(Central Visval Ray):视点到画面的垂直连线,是视域圆锥的中轴线,又叫视中线.中视线.视轴。 5.视心CV(Center Of Vision):中心视线与画面的垂直交点。又称心点.主点.视心点。 6.视平线VH(View Horizon):过视心所作的水平线。 7.视平面HP(Horizontal Piane):视平线所在的水平面 8.视高H(Height):视点到立点的垂直距离。 9.视距D(Distance):视点到视心点的垂直距离。 10.视线SL(Sight Line):视点到物体上各点的连线。 11.基面GP(Grand Plane):物体所在的平面,也是立点的所在面。 12.基线GL(Grand Line):画面与基面的交接线。 13.灭点VP(V)(Vanishing Point):不平行于画面的直线无限远的投影点,也称消失点。 14.中心视线CL(Central Line):过视心点所做的视平线的垂线,也叫中垂线。15.测点M(Measvring):以灭点为圆心,以灭点到视点的距离为半径所作的圆与视平线的交点,也称量点.测量点。 16.视角SA(Sight Angle):任意两条视线与视点构成的夹角。绘画上采用的视角不超过60°,当视角过大时,透视图形会产生不正常的变形。 17.视域(Visual Threshold):固定视点所能见到的空间范围。绘画上通常采用600以内的视域作画。60°视角左右的视域叫舒适视域。 18.地平线HL(Horizon Line):平原上看到的天空与地面的交接线。投影在画面上与视平线重合。 19. 距点DP(Distance Point):以视心为圆心,视距长为半径作圆称作视距圆,圆上的任意一点都可以称为距点。常用到的是视距圆与视平线的两个交点。是所有平行于地面.与画面成45°角的平行直线的灭点。 20.余点RP(Rest Point):余角透视中在视平线上,除了距点和视心点以外的其它灭点都叫余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