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生理

合集下载

《生理学》资料-循环系统b

《生理学》资料-循环系统b
存于大A内,管壁被扩张/大A弹性,形成上升支。
动脉脉搏的波形
下降支: 射血后期,进入A的血量﹤流向外周的血量,
动脉血压↓,形成下降支前段; 心室舒张,主A瓣关闭,血液逆流(降中峡),
倒流的血液弹回,使动脉压稍有上升,形成降 中波;此后,血液不断流向外周,形成较平坦 的后段。
动脉脉搏的波形
上升支: 斜率和幅度受心排血量、射血速度、外周阻力、 大A的可扩张性等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 血管生理
血压形成
动静脉血压
微循环
组织液生成
一、各类血管的结构及功能特点
(founctional parts of blood vessels)
弹性贮器血管(windkessel vessel)
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大分 支。管壁坚厚,含丰富弹性纤维, 故有弹性和可扩张性。(图)
分配血管(distribution vessel)
在封闭的系统中,各截面的流 量都相等,等于心输出量。
Q = △P/R = (P1 –P2) / R = PA / R
整体内 / 各器官
血流速度(velocity of blood flow) 各类血管的血流速度与总截面积成
反比。
各段血管的血压、血流速度、血管总截面积的关 系示意图
层流(laminar flow) 血管轴心处流速最快,血细胞数目最多。
欧姆定律: Q=△P/R Poiseuille law: Q=△P r4/8L
r对R的影响很大
η: 血液黏滞度
R= 8ηL/ πr4
r: 血管半径
L: 血管长度
半径r是决定血流量的主要因素。
小动脉及微动脉是产生外周阻力的主要部位。
总外周阻力中: 大、中动脉 小、微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解剖生理学血管生理

解剖生理学血管生理
第四节
血管生理
①弹性贮器血管 ②分配血管
③Cap前阻力血管
⑤交换血管
⑥Cap后阻力血管
⑦容量 血管
③Cap前阻力血管
⑥Cap后阻力血管
④ Cap前括约肌 ⑤交换血管 ⑧短路血管
一、血流动力学
P1
P2
A
(一)血流量(Q)和血流速度(V ) (了解)
1. 血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 面的血量。(容积速度,ml/min l/min)
平卧→直立:↓ 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泵) 5)呼吸运动(泵)
体 位 改 变 对 静 脉 回 流 的 影 响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骨骼肌 静脉瓣
肌肉(静脉)泵
五、微 循 环
(一)概念 微A和微V之间的血液循环
(二)组成 七部分
① 微A
②后微A
⑦ 微V
③Cap前 ④通血 ⑤真Cap 括约肌 Cap
⑥ A-V吻合支
(三)血压
(blood pressure,BP)
1. 概念
血管内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压强)
2. 单位
kPa, mmHg
1mmHg=0.133kPa
**二、动脉血压
(一) 概念:动脉血管内的血液对管壁的压强 (二) 正常值 p66
通常指主动脉压——肱动脉压代表
1. 收缩压(概念、正常值)100-120mmHg
2. 舒张压 : 60-80mmHg
3. 脉(搏)压 : 30-40mmHg
4. 平均动脉压 =舒张压+1/3脉压 100mmHg
(三)动脉血压的形成
1.基本前提:足够的血液充盈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21.)根概本念动:力:心脏射血 3心. 跳必、要血条流件停:止外时周,阻循环力系统中各处测得的

[生理学]循环(血管与调节)

[生理学]循环(血管与调节)

(3)主A与大A的弹性储器作用:
1/3 of SV to capillary, 2/3 in large arteries
2/3 of SV to capillary
∴弹性贮器血管的作用:
① 缓冲心动周期中ABP的波动幅度(缓冲SP——势能贮存, 缓冲DP——势能释放)。
② 使左心室间断的射血——变成动脉内连续的血流。
2. 数量(密度):人体Cap总数约400亿根。 ➢ 心脑肝肾:Cap密度高(2500-3000根/mm3) ➢ 骨骼肌:密度低(100-400根/mm3 ) ➢ 骨、脂肪、结蹄组织:更低。 ➢ 交换面积大:Cap半径3μ,平均长度750μ,则每根 Cap面积约14000μm2 ,加上微静脉交换面积,每根 可达22000μm2。 全身Cap交换面积约1000m2
(1)血管口径是形成血流R的主要因素。对器官来说,阻力 血管口径缩小,则器官血流量减少。(控制器官阻力血管 口径,实现血流量在器官间的分布)
(2)血粘度:其影响因素有 ①RBC比容:最重要因素
②血流切率:层流时相邻两层血液流速之差与血液层厚度的 比值。血流切率高则血粘度低,反之则反之。
③血管口径:一般不影响血粘度。但在直径<0.2-0.3mm的 微A中,在一定范围内将随口径变小而降低(此现象叫 Fahraeus-Lindqvist效应)。可降低小血管的血流阻力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一)动脉血压:
1. 动脉血压的形成:循环系统内的血液充盈、心脏射血、外 周R以及大A的弹性储器作用是ABP形成的基本条件。
(1)循环系统内足够的血液充盈:是形成ABP的前提条件。 其血液充盈度可用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表示。 ① 平均充盈压:心脏停止跳动,血流暂停后,循环系统 各处压力相等,此时测得的压力值。 意义:反映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之间的相对关系。 ② 正常值:7mmHg(狗)。人MCFP相似。

血管生理

血管生理

五、微循环
(一) 微循环的组成和血流通路:
1. 典型的微循环单元由以下七部分组成: 微动脉(控制微循环血量) 后微动脉(metarteriole)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控制真毛细血管血量) 真毛细血管(物质交换) 通血毛细血管(直捷通路,thoroughfare channel) 动-静脉吻合支(动-静脉短路,arteriovenous shunt) 微静脉(后阻力血管,影响毛细血管压)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一) 动脉血压
1. 正常值:90~140mmHg /60~90 mmHg 1) 收缩压:心缩中期动脉血压的最高值。 2) 舒张压:心舒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 3) 脉压: 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 4) 平均动脉压:整个心动周期中各瞬间动脉血压的 平均值。 平均动脉压 = 舒张压+1/3 脉压
(3) 淋巴回流: 丝虫病→淋巴管阻塞→淋巴回流↓→组织液聚集 (4) 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 过敏反应、炎症→毛细血管壁通透性↑→血浆蛋 白入组织液↑→血浆胶体渗透压↓ →组织液胶体 渗透压↑→滤过↑、重吸收↓→组织液↑
七、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淋巴系统是组织液向血液回流的一个重要辅助系统 胸导管5/6 毛细淋巴管→集合淋巴管→ 右淋巴导管1/6 淋巴循环的生理意义: 回收蛋白质:维持血管内外胶体渗透压及水的平衡 运输脂肪、脂溶性Vit: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 防御功能:清除组织液中的细菌和大分子物质等 平衡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120ml/h淋巴液流入血液 →静脉
3. 外周阻力
舒张期血液流向外周↓↓→Q/V↑↑ →舒张压↑↑ 外周阻力↑
收缩期流向外周血↓ → Q/V↑ → 收 缩压 ↑ 脉压↓
主要影响舒张压的大小 舒张压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4.主动脉和大动脉管壁的弹性贮器作用: 减少脉压

血液循环 第3节 血管生理

血液循环 第3节 血管生理
(CVP)。正常值:4~12cmH2O(0.4~1.2kpa)。 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
心血量之间的关系。在临床上输液时,如果CVP升高, 提示输液过快或心脏射血功能不全;CVP降低,提示输 液不足。
2.外周静脉压
各器官静脉的血压称为外周静脉压
28
3.重力对静脉血压的影响 直立时:由于血液本身
35
3.动-静脉短路: 主要存在于手掌、足底、耳廓等处。
路径:微A →动-静脉吻合支→微V 特点:管壁厚,流速快,一般不开放,完全无 交换作用。 作用:控制皮肤散热量,调节体温。
36
(三)微循环血流的调节
1. 代谢产物的作用:
局部代谢产物↑ → 后微A、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


微循环血流↓
真毛血管开放
的动力取决于组织液和毛细淋巴管中淋巴液之间 的压力差。 (二)淋巴液回流的生理意义
1.回收蛋白质 2.运输脂肪及其它营养物质 3.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4.清除组织中红细胞,细菌及其它微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真毛细血管关闭
微循环血流↑


后微A、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 ← 局部代谢产物↓
2. 微A、后微A、微V还受交感神经支配
37
(四)血液和组织血液之间物质交换 1.扩散(溶质分子); 2.吞饮(大分子的物质,如蛋白质); 3.滤过和重吸收(组织液的生成)
38
六、组织液的生成
(一)组织液的生成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的滤过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之
指微静脉。舒缩活动影响毛细血管前、后阻力的 比值,改变血管内和组织间隙内的分配。 7.容量血管(capacitance vessel)

第二讲血管生理

第二讲血管生理
小动脉 微动脉
富含弹性 纤维
富含平滑肌
弹性大
弹性贮备
舒缩性大
产生阻力的 主要部位 (调节阻力,阻力血管) 物质交换 (交换血管) 容量贮存 (容量血管 60-70%贮存)
毛细血管
仅一层内皮 细胞 壁薄、 管腔大
通透性大
小静脉、 大静脉
扩张性大 容量大
◆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1.弹性贮器血管:主A、肺A及大动脉 2.分配血管:中动脉(如肾动脉) 3.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小A及微A 4.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起始部 5.交换血管:真毛细血管 6.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微V 7.容量血管:静脉(容量大,可扩张性大) 8.短路血管:动-静脉短路(参与体温调节)
பைடு நூலகம்
血流动力学的几个问题
4. 压力:血液作 用于单位面积血 管 壁上的 侧压力 。 循环系统平均充 盈压:表示循环系统
中血液充盈的程度. 7 mmHg.
Mean Circulatory Filling Pressure
各段血管 的压力梯度: 主A:100mmHg 小A:85mmHg Cap:30mmHg
(∵平卧回心量↑→前负荷↑→肺郁血↑→呼吸困难)
③久蹲突站→血滞留下肢→ V 回心量↓→心输 量↓→ Bp↓→ 脑、视网膜供血不足→暂时的头晕、
昏厥,视物不清。
回心血量的影响因素:
(1)体循环平均压: 血量 体循环平均压 回心血量 (2)心肌收缩力: →舒张期心室内压低→回心血量 (3)体位改变: 卧位转为立位→总V回心量↓ 立位转为卧位→总V回心量↑ (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肌肉收缩,静脉血流入心脏; 舒张时,利于回流。 (5)呼吸运动: 吸气时,胸腔负压增大,CVP降低, 回心血量增多;呼气时,相反。

血管生理

血管生理

动脉血压影响因素
Sp DP 脉压 Bp
搏出量
(明显)
心率
(明显)
外周阻力
(明显)
有效血量
(明显) (明显)
大A弹性
(明显)
四.静脉血压与血流 (一)静脉血压
1.分类: (1)外周静脉压:各器官的静脉压。当心脏 射血功能降低,静脉回流降低时,血液将留 滞在外周静脉,静脉压升高。 (2)中心静脉压:胸腔内大静脉或右心房的 压力。正常值为4~12cmH2O。 2.特点:①近心端低,远心端高:
(三)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 1.微循环对血流的阻力
微循环中的血流一般为层流。毛细血管 血压的高低取决于毛细血管和前阻力和毛细血管 后阻力的比值。一般说来,当这一比例为5:1时, 毛细血管的平均血压约为2.7kPa(20mmHg)。这一 比值增大时,毛细血管血压就降低;比值变小时 毛细血管血压升高。由于在总的血流阻力中微动 脉处的阻力占较大比例,故微动脉的阻力对血流 量的控制起主要作用。
推血继续流动
血液对动脉壁的侧压 上升到最大值=收缩压
血液对动脉壁的侧压 降低到最小值=舒张压
几点说明:
①弹性贮器血管的作用:缓冲SP(势能贮存) 维持DP(势能释放) ②心搏功能量消耗: 动能:推血流 + 大A扩张 势能:管壁侧压力 + 克服外周阻力
③SP:主要反映搏出量
DP:主要反映外周阻力
2.正常值
注:Q:单位时间的液体流量 △P:两端的压力差 R:管道内的阻力 r:血管半径 L:血管长度(常数,不变) η:与①血细胞比容 ②血流切率 ③血管口径 ④温度⑤血浆蛋 白成分和浓度有关。
血流速度: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直线速度,即一 质点(例如一个红细胞)在血液前进的速度。 公式:V∝Q/S (注:S为血管横截面积) 2.血流方式: 层流:Q∝ΔP/R 湍流:Q∝√ΔP/R (二).血流阻力: 层流 湍流 4 公式:R=8ηL/πr

第三节血管生理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二、血流量、血流

第三节血管生理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二、血流量、血流
液平衡
4.防御功能
六、静脉血压和静脉回流
静脉的舒缩可有效地调节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 (一)静脉血压(venous pressure)
1)外周静脉压:各器官或肢体的静脉血压
2)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 CVP) : 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压力 正常值:0.4-1.2kPa(4-12cmH2O)
3、外周阻力 外周阻力↑→心舒期血流速度↓→心舒期A血量↑ SP↑(不明显)
心缩期血 流速度↑
↓ ABP↑ ↓ DP↑(明显)
因此,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4、大动脉管壁弹性↓→ 缓冲血压的作用↓ ↓ 收缩压↑舒张压↓→脉压↑↑ 5、循环血量/血管容积的比例改变
如: 失血性休克→循环血量↓ →血压↓(显著) 过敏性休克→血管容积↑→回心血量↓→血压↓
(二)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
微循环血流量取决于血管的舒缩活动。在神经体液 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不断地发生交替性收缩和舒张。
毛管开放
代谢产物增多 代谢产物滞留 毛管血停流
毛管血流动
代谢产物被带走
代谢产物减少 毛管关闭
(三)毛细血管内外的物质交换
物质交换的方式
1、扩散:主要方式 2、滤过和重吸收:对物质交换的作用小,主 要在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中起重要作用 3、胞饮:大分子物质如血浆蛋白,需耗能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一)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ABP)** 1.动脉血压及正常值(以肱动脉血压为准)
(1)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SP) :心室收缩时ABP 的最高值。 正常值:13.3~16.0kpa(100~120 mmHg)

血管生理

血管生理
充盈压↑
↑ ↑↑ ↓ ↑ ↑↑ ↓

↓ ↑↑
循环血量和血
管容量

↑↑
备注
一般收缩压的高低反 映心脏每搏输出量的
多少
一般舒张压的高低反 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四)动脉脉搏 1. 动脉脉搏(arterial pulse):
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心室的收缩和舒张引起 动脉扩张和回缩,这种有节律的动脉搏动, 称为动脉脉搏。 2. 脉搏的强弱与心输出量、动脉的顺应性、外周阻力 有密切关系,是反映心血管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
△P = (P1-P2) : The pressure gradient between the two ends of vessels R = radius : The radius of the vessel L = length : the length of the vessel = viscosity : The viscosity of the blood
2. 神经调节: 微循环的血管平滑肌受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支配
3. 体液调节:缩血管活性物质(NE, Adr等) 舒血管活性物质(局部代谢产物)
五、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
(二)微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微循环学流量调节
代谢产 物堆积
毛细血管前 括约肌舒张
毛细血管 血流量增多
毛细血管 血流量减少
(一)心脏的神经支配
—心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双重支配 1. 心交感神经 ② 心交感神经兴奋时:
正性变时(窦房结P细胞)
NE+ β1-R → Gpro-AC-cAMP-PKA → T-钙通道开放 → 4期钙内流增加 → 4期去极化加快 → 自律性增强 → HR加快

血管的生理调节

血管的生理调节

血管的生理调节血管是人体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在于输送氧气和养分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并回收代谢产物。

为了维持血管内部环境的稳定,人体内存在多种生理调节机制,以适应不同的生理状态和环境变化。

本文将探讨血管的生理调节过程。

一、血管舒缩调节血管的舒缩是血管生理调节的核心过程,影响着血液的流动速度和血压。

血管收缩时,血管腔径减小,血液流速增快,血压升高;血管舒张时,血管腔径扩大,血液流速减慢,血压降低。

这一过程主要由神经系统和激素系统共同调控。

1. 神经调节神经系统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血管进行调节。

交感神经释放的肾上腺素能够刺激血管平滑肌收缩,导致血管收缩和血压升高;副交感神经释放的乙酰胆碱则能够促使血管舒张,血压降低。

这种神经调节对血管的舒缩起着重要作用,帮助人体适应生理和环境的变化。

2. 激素调节激素也在血管舒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肾上腺素是一种重要的血管收缩剂,其能够通过对肾上腺素受体的作用,促使血管平滑肌收缩,引起血管收缩和血压升高。

而一些其他激素如一氧化氮、去甲肾上腺素则具有血管舒张作用,能够导致血管扩张和血压降低。

二、血流自动调节除了血管的舒缩调节外,血流自动调节也是维持血管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机制。

在某些情况下,人体需要根据血流需求来调节血管阻力,保证各个组织器官获得足够的血液供应。

1. 组织代谢产物调节在组织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一些代谢产物如乳酸、碳酸等,这些代谢产物可以被检测到,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血管舒缩。

当代谢产物堆积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血管扩张,增加血流量,从而提供足够的氧和营养物质给组织器官。

2. 血流自动调节机制血管内壁的内皮细胞能够感知血液的流速和压力变化,进而调节血管舒缩。

当血流速度加快时,内皮细胞会释放一氧化氮等物质促进血管扩张;而当血流速度减慢或存在压力下降时,则减少血管扩张物质的释放,血管收缩程度增加,以保持血流量的稳定。

三、局部调节机制血管的局部组织环境也会对血管舒缩产生调节作用。

生理学:第三节--血管生理(完整版)

生理学:第三节--血管生理(完整版)

1、直捷通路:
微动脉 后微动脉
通血毛细血管
微静脉
这条通路经常处于开放状态,血流速度较快,使一 部分血液能迅速通过微循环而回流到心脏。在骨骼 肌内,这类微循环通路较多。
2、迂回通路:
微动脉 后微动脉
毛细血管 前括约肌
毛细血管管壁薄、通透性大,血流缓慢,是物 质交换的场所,故又称“营养通路”。真毛细 血管网是交替开放的。
假如不存在外周阻力,心室射出的血液将全部流至外周, 即心室收缩释放的能量可全部表现为血流的动能,因而 对血管壁的侧压不会增加。
动 心脏射血

血 压
外周阻力
共同作用 的结果
心 脏 约70ml血 射 血
主 、
仅约23ml血在0.25s内

外周血管
动 脉
(由于①强大的外周阻力;②仅0.25s)
0.25s
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有每分钟约5-10次的交替性 收缩和舒张。在安静状态下,骨骼肌组织中在同一时间内 只有20%-35%的真毛细血管处于开放状态。
暂储
剩余的约47 ml血
主、大动脉被动扩张,容纳约47 ml血


主、大动脉弹性回位


驱动约47 ml血 流向外周血管
主动脉和肺动脉主干及其较大分支心缩时,被动 扩张容量增大,将一部分血液暂时贮存起来;心 舒时弹性回缩,将射血期中多容纳的那一部分血 液继续向外周推动输出。这类血管通常称之为弹 性贮器血管。
静 脉 血 流 加 快
5.呼吸运动
吸气时胸内负压加大
胸腔内大静脉和 右心大静脉和右心 房更为扩张 程度↓
静脉回心血量 ↑ 静脉回心血量 ↓
五、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

动物生理学 第3节 血管生理 图文

动物生理学 第3节 血管生理 图文
3 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小动脉和微动脉。 富含平滑肌,通过管径的变化, 调节各脏器的血量。
4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起始部平滑肌环绕。 决定某一时间内毛细血管的开放数量。
5 交换血管----真毛细血管---单层内皮细胞 。 血液和组织液进行交换的场所。
6 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微静脉。 7 容量血管—静脉。数量多、口径粗、管壁薄。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1 动脉血压—主动脉血压。 收缩压:心室收缩时主动脉血压达到最高值; 舒张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血压下降到最低值。 脉搏压/脉压:收缩压-舒张压。
平均动脉压:约等于舒张压+1/3脉压 =2/3舒张压+1/3收缩压
主动脉/弹性贮器血管的作用:
一方面可使心室间断地射血变为动脉内持续的血流;另一方面还 能缓冲血压的波动,使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变化幅度远小 于心室内压的变化幅度。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
增加-收缩压2)心率:加快-心舒期短,主动脉内存血量增多,舒张压升高,
收缩压升高不明显-导致脉压减小。
3)外周阻力:升高-动脉中血量增多,舒张压升高,收缩压升高
不明显-导致脉压减小。 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动物衰老时血管壁弹
层流现象:液体每个质点的流动方向都一致,与 管道的长轴平行。但各质点的流速不同。管道轴 心处流速最快。
湍流现象:当血流速度加快到一定程度,就会发 生湍流,此时血液中各质点流动方向不一致,出 现旋涡。 条件:Re=ρVD/η>2000时
发生湍流时,血流量与血管两端压力差的平方根 成正比。
3 血流阻力—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所遇到的阻力。
静脉回心血量:依赖于静脉与右心房间的压力差

第二节 血管生理

第二节 血管生理

• 对于一个器官来说,如果血液粘滞度不变, 则器官的血流量主要取决于该器官的阻力 血管的口径。
• 阻力血管口径增大时,血流阻力降低,血 流量就增多;反之,当阻力血管口径缩小 时,器官血流量就减少。
• 血液粘滞度是决定血流阻力的另一因素。 全血的粘滞度为水的粘滞度的4-5倍。血液 粘滞度的高低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 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流动的一系列物理学 问题属于血流动力学的范畴。
• 血流动力学的基本研究对象是流量、阻力 和压力之间的关系。
• 由于血管是有弹性和可扩张的而不是硬质 的管道系统,血液是含有血细胞和胶体物 质等多种成分的液体,而不是理想液体, 因此血流动力学除与一般流体力学有共同 点之外,又有它自身的特点。
• 2.心率
• 如果心率加快,心舒期缩短,在心舒期内 流至外周的血液就减少,故心舒期末主动 脉内存留的血量增多,舒张期血压就升高。
• 主要影响舒张压的高低。
• 3.外周阻力
• 外周阻力加大,心舒期中血液向外周流动 的速度减慢,心舒期末存留在主动脉中的 血量增多,故舒张压升高。
• 可见,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 大小。另外,血液粘滞度也影响外周阻力。
• 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个瞬间动脉血压的平 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
• 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压
• (二)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
• 1.每搏输出量
• 如果每搏输出量增大,心缩期射入主动脉 的血量增多,心缩期中主动脉和大动脉内 增加的血量变多,管壁所受的张力也更大, 故收缩期动脉血压的升高更加明显。
• 反之,当每搏输出量减少时,则主要使收 缩压降低,脉压减小。可见,收缩压的高 低主要反映每搏输出量的多少。
第二节 血管生理
一、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二、血流速度和血流阻力 三、动脉血压 四、静脉血压与静脉血流 五、毛细血管的功能 六、组织液

第八讲-血管生理学

第八讲-血管生理学

二、血流动力学(hemodynamics)
(一)血流速度与血流量成正比,与血管的横截面积成 反比
•泊肃叶定律(Poiseuille’s law)
Q
π△Pr 8ηL
4
也可表示为:Q=K
r4 L
(P1
P2
)
Q是液体流量,ΔP是管道两端的压力差,r为管道半 径,L是管道长度,η是液体的黏滞度,K为常数,与 液体黏滞度η有关
(必要条件 )
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
1.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的形成
•心血管系统有足够的血液充盈是动脉血压形成的前提条件 •心室收缩射血为血压形成提供能量 •循环系统的外周阻力使血流减慢及血压升高 •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可减小动脉血压的波动幅

主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示意图
一、血管有不同的分类,除运送和交换物质的 作用外还具有内分泌功能
(一)血管可按其生理功能的不同进行分类
•弹性贮器血管(windkessel vessel) •分配血管(distribution vessel) •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precapillary resistance vessel)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precapillary sphincter) •毛细血管(capillary) •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postcapillary resistance vessel) •容量血管(capacitance vessel) •短路血管(shunt vessel)
2 .动脉血压的测量方法
听诊法间接测量肱动脉的收缩压和舒张压
3.动脉血压可用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和平均动脉压等数 值表示,并在一定范围内正常波动
•平均动脉压大约等于舒张压加1/3脉压

第三节血管生理

第三节血管生理

第三节血管生理第三节血管生理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不论体循环或肺循环,由心室射出的血液都流经由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相互串联构成的血管系统,再返回心房。

在体循环,供应各器官的血管相互间又呈并联关系。

从生理功能上可将血管分为以下几类:1.弹性贮器血管指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发出的最大的分支、这些血管的管壁坚厚,富含弹性纤维,有明显的可扩张性和弹性。

左心室射血时,主动脉压升高,一方面推动动脉内的血液向前流动,另一方面使主动脉扩张,容积增大。

因此,左心室射出的血液在射血期内只有一部分进入外周,另一部分则被贮存在大动脉内。

主动脉瓣关闭后,被扩张的大动脉管壁发生弹性回缩,将在射血期多容纳的那部分血液继续向外周方向推动。

大动脉的这种功能称为弹性贮器作用。

2.分配血管从弹性贮器血管以后到分支为小动脉前的动脉管道,其功能是将血液输送至各器官组织,故称为分配血管。

3.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小动脉和微动脉的管径小,对血流的阻力大,称为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微动脉的管壁富含平滑肌,后者的舒缩活动可使血管口径发生明显变化,从而改变对血流的阻力和所在器官、组织的血流量。

4.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在真毛细血管的起始部常有平滑肌环绕,称为毛细血管前括肌(precapillary sphincter)。

它的收缩或舒张可控制毛细血管的关闭或开放,因此可决定某一时间内毛细血管开放的数量。

5.交换血管指真毛细血管。

其管壁仅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外面有一薄层基膜,故通透性很高,成为血管内血液和血管外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6.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指微静脉。

微静脉因管径小,对血流也产生一定的阻力。

它们的舒缩可影响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比值,从而改变毛细血管压和体液在血管内和组织间隙内的分配情况。

7.容量血管静脉和相应的动脉比较,数量较多,口径较粗,管壁较薄,故其容量较大,而且可扩张性较大,即较小的压力变化就可使容积发生较大的变化。

在安静状态下,循环血量的60%-70%容纳在静脉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单选
1.重度营养不良引起水肿的主要原因是 A.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B.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C.组织液静水压降低 D.组织液胶体渗透压降低 E.毛细血管,微静脉管壁通透 性增加
2.右心衰竭时,发生组织水肿的 原因是 A.血管胶体渗透压降低 B.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C.组织液静水压降低 D.淋巴回流受阻 E.毛细血管血一)弹性贮器血管: 主动脉和大动脉的管壁厚,含 丰富的弹性纤维,具有弹性贮血 作用。 (二)分配血管: 中等动脉 (三)阻力血管: 小动脉和微动脉口径小,形成 血流外周阻力。
(四)交换血管 毛细血管的口径小,血液在毛细血管中 流速很慢;毛细血管管壁通透性很大。 (五)容量血管 静脉血管口径较大而管壁较薄,其容量 较大且易扩张。起着贮血库的作用。 (六)短路血管 小动脉和小静脉之间的直接吻合支
组织液的生成和循环:
在毛细血管的动脉端: 有效滤过压为正值,有组织液 生成。 在毛细血管的静脉端: 有效滤过压为负值,有组织液 回流。 一少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 ,成 为淋巴液。
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毛细血管血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淋巴液回流 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毛细血管血压
毛细血管血压↑→有效滤过压 ↑→组织液生成↑。 如右心衰竭时→静脉回流受阻→ 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生成↑→ 水肿。
(三)血压
血压是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 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单位为mmHg(或kPa)
三、动脉血压 (一)动脉血压的概念与正常值
1.动脉血压: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 2.收缩压: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的最高值 3.舒张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的最低值 4.脉压:收缩压-舒张压 5.平均动脉压: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 压的平均值。 6.平均动脉压=舒张压+ 1/3脉压
3.某患者出现颈静脉怒张、肝肿 大和双下肢水肿,最可能的心血管 疾病是 A.左心衰 B.右心衰 C.肺水肿 D.高血压 E.中心静脉压降低
4.肾病综合征时,导致组织水肿的原 因是 A.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C.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增高 D.淋巴回流受阻 E.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7.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收缩压:100~120mmHg 舒张压:60~80mmHg 脉压:30~40mmHg
异常血压
高血压: 成年人安静时收缩压高于140mmHg, 或舒张压持续高于90mmHg 低血压: 成年人安静时收缩压低于90mmHg, 或舒张压持续低于60mmHg。
8.动脉血压相对恒定的生理意义
外周阻力
其他因素不变,外周阻力↑→动脉血 压↑,以舒张压增高为主,脉压减小。 舒张压的高低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动脉血压与外周阻力成正比,与小动 脉口径的4次方成反比。 1 R ∝ —— r4
大动脉管壁的弹性
当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减低时,收缩 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
循环血量和血管容积
(三)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搏出量 心率 外周阻力 循环血量和血管容积 大动脉管壁的弹性
(三)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收缩压 舒张压 脉压
搏出量(↑)
心率(↑) 外周阻力(↑)
↑↑
↑ ↑

↑↑ ↑↑

小 小
循环血量(A) 血管容积(B) 大动脉管壁的弹性 ( ↓ )
A↓或 B↑,动脉血压↓ ↑ ↓ 大
六、静脉血压与静脉血流
(一)外周静脉压: 指各器官或肢体的静脉血压
(二)中心静脉压
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压力。 4~12cmH2O 中心静脉压与静脉回流成正比, 与心肌的收缩力量成反比。
(二)中心静脉压
意义 可做为临床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 量的依据。 中心静脉压过高,反映输液量 过多,心脏负担过重或心力衰 竭; 中心静脉压过低,反映循环血 量减少或输液量不足。
5.炎症反应时导致局部组织水肿 的主要原因是 A.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B.组织液静水压降低 C.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 D.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E.淋巴回流受阻
四、简答
1.影响组织液生成(水肿)的因素 有哪些? 2.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有哪些? 3.微循环的通路及意义。
(三)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心肌的收缩力量 体位的改变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呼吸运动
心肌的收缩力量。
心肌收缩力↑→搏出量↑→心舒期 室内压↓→抽吸心房、大静脉的作 用↑→中心静脉压↓静脉血流↑。 相反,右心衰竭时→右心收缩力 ↓→搏出量↓→中心静脉压↑→静 脉回流↓→静脉系统淤血→颈静脉 怒张、肝肿大、下肢浮肿。
(五)动脉脉搏
在每个心动周期中,随着心脏的舒 缩活动,动脉血压发生周期性变化, 所引起的动脉管壁的搏动。 可反映心率和心律。
搏出量 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搏出量↑ →动脉血压↑,以收缩压升高为主, 脉压增大。 收缩压的高低反映搏出量的多少。
心率
若其它因素不变,心率↑,动脉血 压↑,以舒张压↑为主,脉压↓。
二 、血流量、血流阻力、血压
(一)血流量: 在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 的血量,也称容积速度。 通常以每分钟通过的血液毫升数 或升数来表示。 血流量与压力差成正比,与血流 阻力成反比。
(二)血流阻力
1.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所遇到的阻力。 2.血流阻力来源于血液流动时血液与 血管壁之间的摩擦力和血液内部的摩 擦力。 3.在机体内,血液的粘滞度主要取决 于血液中的红细胞以及血浆中的蛋白 含量。
直捷通路
血液由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 细血管→微静脉 此通路经常处于开放状态,血流速 度较快,保证一部分血液迅速回心。
动-静脉短路
血液由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 静脉 此通路经常处于关闭状态,多分布 于皮肤、手掌、足底、耳廓等部位, 有调节体温的作用。
五、组织液生成 • 组织液来源:血浆 • 组织液生成的动力: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 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 压+组织液静水压)
5. 收缩压_____,舒张压____ ,脉 压 ____。 三、简答 1.动脉血压是如何形成的? 2.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四、微循环
概念: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 循环。 基本功能: 实现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微循环的血流通路
迂回通路 直捷通路 动-静脉短路
迂回通路
途径 血液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 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 真毛细血管的管壁薄,通透性强, 血流速度慢,是物质交换的场所。
血浆胶体渗透压
如肝肾疾病→血浆蛋白质↓→血 浆胶体渗透压↓→有效滤过压↑ 组织液生成↑→水肿。
淋巴液回流
当淋巴液回流受阻时→组织液积 聚→水肿。 例如:丝虫病或肿瘤压迫
毛细血管通透性
如烧伤、过敏反应→毛细血管通 透性↑→血浆蛋白进入组织间隙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 体渗透压↑→有效滤过压↑→局 部水肿。
淋巴液的生成
从毛细血管滤出的液体约90%被重吸收。 余下的10%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 液。 毛细淋巴管管壁无基膜,仅有一层内 皮细胞,呈单向活瓣开放。 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的动力是组织 液与毛细淋巴管压之间的压力差。
淋巴循环的意义
回收蛋白质 运输脂肪及其它营养物质 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 衡 清除组织液中的红细胞、细菌及 其他微粒(防御和屏障作用)
动脉血压正常是维持组织、器官血流量正常 的重要条件 动脉血压过低,可致各器官血流量减少,特 别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可因缺血、缺 氧造成严重后果 动脉血压过高 则因心肌后负荷过重,出现心室肥厚,甚 至发生心力衰竭。 长期高血压容易损伤血管壁,可造成脑出 血。
(二)动脉血压的形成 1.前提条件 心血管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 2.根本因素 心肌收缩的动力和外周血管的阻力, 两者的相互作用 3.大动脉管壁的弹性 缓冲收缩压 维持舒张压 促进血液连续流动
体位改变
平卧位时,静脉回流量较多 直立时,静脉回流量减少
骨骼肌的交替舒缩
骨骼肌的节律性舒缩挤压血管加 之静脉瓣的作用,有利于静脉回 流。
呼吸运动
吸气时,静脉回流量增多 呼气时,静脉回流量减少
一、解释 中心静脉压 二、填空 1.中心静脉压取决 于 和 之间的相互关系。 2.组织液生成的动力是____,有效 滤过压=____。 3. 微循环的功能是____。
循环血量减少,血管容积不变时, 动脉血压下降。 例如:大失血 血管容积增大,而循环血量不变时, 动脉血压下降。 例如:药物过敏
一、解释 动脉血压 二、填空 1.在一般情况下,影响舒张压最主要的因素 是 。 2.在一般情况下,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 。 3.影响外周阻力最重要的因素是 。 4.大动脉的弹性贮器功能对动脉血压有 作用,如果大动脉管壁硬化, 使 升高, 降低,脉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