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邮电大学教育质量年度分析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邮电大学2003年度
教育质量年度分析报告
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遍应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已成为各个产业竞争力的基本支撑点,无论是现代工业还是农业以及服务业,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和高科技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竞争的制高点。
我国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进步背景下,加快实现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
我校是以通信、信息专业为优势和特色的理工科院校,在当今信息社会迅猛发展的历史时期,更应担负起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通信、信息等领域专业人才的历史重任。
我校一直重视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全校广大师生经受了2003年夏天“非典”的严峻考验,保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在教学改革、教学评估以及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积极开展专业建设
2003年我校设置的本科专业有28个。
近几年我校本科专业外延发展很快,适应了扩招的需要,同时专业结构得到优化,“多科性”明显加强。
我校根据教育部2001年5号文《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文件精神,在专业建设中提出了如下思路:遵循教育规律,注重本科专业内涵建设,加强各专业的师资、课程、教材、实验室等教学基本建设,充实办学条件,切实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加入WTO和科技发展新形势需要,改造提升经济管理、机械工程类传统专业;发展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材料科学等高新技术类专业;发展和扶持新兴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专业;强化电子信息类优势专业,突出专业特色,把我校优势和特色专业建成一流专业;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积极推进学分制改革,探索“理工融合”教育模式改革,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新机制;推动专业布局调整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布局结构。
因此,经过对社会需求的广泛调研,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我校在2003年申报了4个新专业:数字媒体艺术、网络工程、会计学、物流工程。
专业建设需要学校的政策支持,一是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要根据专业建设需要采取措施建设好学科专业学术队伍;二是要在经费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按照“校院两级管理、院为基础”的原则,学院今后要制订专业建设经费保障机制,学校每年应在经费预算中把当年学校新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所需经费列入预算,确保新建专业的质量及其健康发展。
专业建设还要强调学科基础,要依托我校优势学科办专业。
同时,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我校于2003年修订了本科专业培养计划。
基于21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我校总体定位与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我校院级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估,在总结我校近几年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及本科专业培养计划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制订了《北京邮电大学2003年修订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的实施意见》,学校组织对原有本科专业培养计划进行全面修订。
2003培养计划的修订,在1999年制订培养计划的基础上,强调了修订培养计划要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文件精神,坚持“质量至上”,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体现专业建设改革趋势;贯彻“理工融合”、“文理渗透”的教育理念,体现北京邮电大学“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重视实践,培养能力,激励创新,发展个性,讲究综合,提高素质”的教育思想;特别强调要加强实践教学,主要课程要安排课程设计或大型作业,加强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优化了各专业之间的关系,更加兼顾培养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003年修订专业培养计划后,各专业培养计划将能够保持相对稳定。
2003年本科专业培养计划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总体设计合理,培养计划中课内课程的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分比例为6:3:1;理工科类专业的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学分比例为7.5:2.5;其他专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为7:3,实践教学环节不少于32学分,课外培养16学分,课内、课外
培养保证了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
此外,我校多年来坚持通过开展辅修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近三年取得辅修专业证书的学生有91人,学生选择的专业主要集中在通信工程专业、计算机应用软件专业以及经济管理类专业。
今后学校还要创造条件加大辅修力度。
我校自2000年开始实行10%的转专业制度。
迄今为止,有177个学生实现了入学后改变专业的愿望。
我校2000级进行了个性化专业的试点,从46名报名学生中选拔出5名学生进行培养,其中3名学生被推荐为免试研究生。
二、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1.“电子与电气信息类专业理工融合教育模式及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通过专家鉴定
北京邮电大学承担的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电子与电气信息类专业理工融合教育模式及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于2000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立项研究,任晓敏副校长任项目负责人。
该项目经过三年的研究与实践,在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方面均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目前该项目已通过教育部成果鉴定。
2003年9月下旬——10月中旬,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的主持下,来自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学校的专家,对该项目进行了鉴定,清华大学袁德宁教授担任鉴定专家组组长。
鉴定专家经过认真审议,认为该项目的选题有时代意义;理论研究系统、全面、深入,对“理工互动与融合”理念做了较为深刻的分析与阐述,是国内高校关于“理工结合”问题理论上研究阐述得最为系统、深入的课题之一,在国内高教界关于“理工结合”、“理工交叉”的一般观念基础上,有创新的进展;进行了大面积的实践试点,取得了积极的实践效果,学生受益面大;项目组管理严谨,富有成效。
(1)理论研究成果
本项目率先全面、系统、深入地阐明了“理工融合”的教育理念,体系严谨,富有特色。
理念 1:理工融合,势在必行
长期以来,在我国高等理工科教育格局中,理工分离、重工轻理现象比较普遍,这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为理科学生知行脱节,哀叹“英雄无用武之地”;工科学生后劲不足,痛感“书到用时方恨少”。
从世界范围来看,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学科之间交叉渗透、融通汇流的趋势日益彰显。
调整我国现有的理工科教育格局,促进理工互动与理工融合,以建立一种新的理工科教育模式,是我们在21世纪初必须取得突破的一项重大使命。
理念 2 :理工融合,贵在求是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理工科教育实践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和多样化的原则,实施“理工融合”所循主要途径为:
1)理工同校,相得益彰——先决条件
实施理工融合的先决条件在于理工同校。
所谓理工同校,就是要在尽可能多的高校中实现理工并举,使之既拥有相当强的理科专业,又拥有相当强的工科专业,理学和工学两大学科有机互动、相得益彰。
2)工借理势,理势工发——主体模式
这是针对现有专业实现理工融合的主体模式。
“工借理势”是指工科专业应通过强化科学基础教育来使受教育者获取一种可以在工程实践中终身受益的理论功底、科学素养和发展后劲;“理势工发”是指理科专业应借助强化工程背景教育来培养受教育者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和学风,从而使受教育者的理学优势能够在工程意识的引导和促进下得以充分发挥。
3)理工交叉,亦理亦工——前瞻之举
这是针对现有专业目录中既可授予理学又可授予工学学位专业实施“理工融合”的前瞻之举。
在某些领域,理学和工学之间的界限正在趋于模糊,将这样一些理、工科专业根据其内在的联系整合起来,构建出若干亦理亦工、理工交叉的新专业,无疑是一种前瞻性的选择。
4)交融互动,不拘一格——开放体系
理工融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开放体系,针对现有专业设置模式存在的问题,不拘一格,进行多种尝试,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譬如采取个性化专业培养模式,也是理工融合的有效途径之一。
理念 3 :理工融合,重在神兼
知识是“貌”,方法为“神”,“理工融合”不仅是知识的融合,在其本质上是科学方法与工程方法的融合,是科学精神与工程素养的融合,我们将后者称之为“神兼”,这是“理工融合”的实质和关键。
(2)改革实践成果
1)构建理工互动的学科架构
按照理工融合的教育理念,我们优化了学科专业布局,营造了良好的育人“学科生态”环境,为北邮从一所单科性重点高校向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全国重点大学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尝试理工融合的多种模式
在构筑理工互动的学科架构基础上,分别按照“工借理势、理势工发、亦理亦工、个性化专业培养”等模式进行改革试点工作,制订试点专业培养计划并逐步付诸实施,试点专业占北邮本科专业数的近四分之一,学生受益面大。
3)实施理工兼备的方法论教育
在优化知识结构的同时,重视方法论教育,通过各个教学环节在不同程度上使学生受到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以及工程意识、工程方法等方面的熏陶和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探索主干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按照“理工融合”教育理念,改革数学、物理、电子电路等基础与专业基础主干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编写、出版了配套教材。
理工融合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代表了21世纪高等理工科教育的发展方向,我们将使这一理念不断得以深化,使这一模式不断得以完善,藉此提高北邮理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进一步在高等学校发挥辐射和示范作用,为我国高等理工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2.继续进行个性化专业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北京邮电大学在2001年率先从2000级学生中选拔少数个性鲜明、成绩优秀的学生自主设计专业、制订培养计划,进行全新的“个性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实践工作。
经过两年的研究与实践,个性化专业改革试点已初见成效。
参加试点改革的5位同学在认知领域、情感领域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我们对个性化专业的认识、个性化专业培养模式的特点与基本理念以及实施个性化培养模式试点过程中的专业设计、培养计划的制定、导师的指导、教学方式以及开展个性化专业培养模式所需要的支持环境等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
个性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和个性,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专业,制定培养计划,在修满培养计划所要求的全部学分并通过毕业设计答辩后,经审核合格,即可毕业,并授予相应的学位。
个人培养计划(Individual Program)在国外已有先例,如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均有尝试,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在农业和生命科学学院、文理学院以及教育学院等三个学院开展了个性化专业(Individual Major)的实践。
我校进行个性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据了解在国内尚属首创。
为了更好地开展这项试点工作,学校修订了《北京邮电大学个性化专业培养实施意见》和《 2001年个性化专业培养实施细则》,规定了学生参加个性化专业培养的资格和选拔、审批程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相关政策。
2001年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通过答辩和全面考核,从46位正式报名的学生中首批选拔了5名学生进行了个性化专业培养试点。
学校为每个学生配备3位指导教师,提供专项试点经费。
学生所在学院主管教学院长直接负责此项工作,并兼任指导教师。
5个学生设计的个性化专业分别是:生物物理与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与语言学、计算机通信与IT经济、机电工程与项目管理等,这几个专业都是跨学科专业。
5个参加个性化专业培养试点的学生于2001年秋季学期开始按照自己设计的专业进行学习。
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专业及培养计划,在全校范围内自主选课,他们还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学校选学相关课程。
教务处在每学期初、中、末都要组织召开参加个性化专业培养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的课程安排及学习情况,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
经过两年的个性化专业培养,这几位同学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发展,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都有很大收获。
他们的知识面宽、知识结构合理、学习成绩优秀;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工作能力等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特别是意志得到磨练。
这几位同学都表示
个性化专业培养的过程本身,就是自己人生历程中一份难得的宝贵财富。
现在他们已进入四年级,正在继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目前已有3名学生经学校考核被推荐免试攻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现在学校正在总结个性化专业试点实践的经验,今后将继续研究个性化专业的理论问题,并完善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2004年春季学期将开展个性化专业的第二轮试点。
3.推进学分制改革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2003年秋季学期我校启动了有关学分制的研究和改革工作。
教务处已组织有关人员到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西南交大、重庆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进行了调查研究,对我校学分制改革的条件、难点、可行性方案进行了充分论证。
目前正在起草有关学分制实施方案以及相应配套的管理文件和实施细则。
学分制改革工作是在总结现有学分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有关高校经验,充分体现我校“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重视实践,培养能力,激励创新,发展个性,讲究综合,提高素质”的教育思想,实行按学分选课、按学分收费、按学分毕业的教学管理制度。
按着“提高认识,创造条件,稳步推进,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方针,认真规划,循序渐进,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适应我校实情的教学管理制度。
4.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我校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工作,曾在全校建成了24门校级一类课程。
教育部开展“质量工程”提出建设10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北京市建设500门市级精品课程后,2003年6月2日校长办公会批准了《北京邮电大学关于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意见》,学校决定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学校规划建成20门左右校级精品课程,争取5至10门成为市级以上精品课程。
每门校级精品课程学校一般支持3至4万元,每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学校一般支持6至8万元。
教务处组织在学院申报基础上,经课程建设委员会评审,从51门申报课程中选出20门列为学校规划建设精品课程项目,这20门规划建设精品课程项目已正式启动,首拨经费每门课程1万元。
在建设校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我们积极申报市级精品课程,我校田宝玉教授主讲的《信息论》课程已被评为了北京市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务处当前和今后一项重点工作,将切实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精品教材建设以及教学实验室建设,进而促进我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5.教学管理规范化
我校在原有教学管理文件基础上,结合教学评估工作,根据学校“两级管理,院为基础”的管理改革原则,修改和补充本科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完善本科教学管理文件,制订教务处主要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做到教学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提高工作效率。
2003年12月编印出了《北京邮电大学本科教学管理文件汇编》和《北京邮电大学教务处管理工作规范》,经过向学院和相关单位征求意见、进一步修改后,拟报请学校批准实施。
三、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估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建工作精神,我校2003年评建工作的重点是在去年开展的院级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估基础上,落实整改工作。
2003年2月,各学院参照校评估专家组的评估反馈意见提交了整改报告,校评建办公室相继组织召开了“北京邮电大学院级教学优秀评估整改措施审定会”,由校评估专家组全面审定各学院的整改报告,提出修改意见。
各学院根据专家组提出的意见,重新修订整改报告,制定整改建设规划,对于未达标的评估项目采取有力措施进行重点建设。
此外,校评估专家组在对电路中心、体育部、信息网络中心、图书馆完成现场考察基础上于今年4月份完成评估意见反馈工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提出整改建议。
9月,校评建办公室制定了“北京邮电大学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教学评估工作安排”,重新调整校评估专家组并组建校评估常务专家组,在11月和12月重点检查了各学院整改落实情况及各职能处室的评建工作。
专家们普遍反映,经过一年的整改建设,学院的教学工作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提高,各学院普遍加大了对教学经费的投入,有的还自筹经费建设教学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加强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健全了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学生评教、专家听课等多渠道收集教学反馈信息,与教师奖惩挂钩,一些学院采用“高职低聘、低职高聘”,亮“黄牌”等方法,强化激励与竞争机制,鼓励广大教师重视教学工作,课程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有的学院积极探索、攻克当前教学改革的难点,如
生产实习、学生实践基地建设等问题。
经济管理学院举办学生创业大赛,把信息产业界的知名专家、校友请来举办学术报告,召开专题研讨会,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实践能力;有的学院和企业联合建立虚拟实验室,接纳学生开展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组织学生到教师创办的企业实习,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场所等多种途径的实验,在改革学生专业实习,已收到明显成效。
12月初学校评估专家组完成了对各职能部门评估工作的检查,在此基础上评估专家组对全校总体情况进行评分并向校党委常委会作了汇报,明确了今后学校评建工作的重点。
为了全面提高各学院教学管理及教学质量监控方面的水平,促进学院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校评建办于10月底在电信院、计算机学院现场组织召开了全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控经验交流会。
校领导、相关职能处室领导、校评估专家组部分专家、各学院主管教学副院长及教务员代表参加了交流会,在会上对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与交流,收到良好效果。
为了落实教学工作在我校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校评建办正在进一步完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
该体系包括组织机构、教学各环节的规章制度、工作机制、信息收集、管理、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信息反馈、奖罚规定等一系列内容,将构成一个闭环的自主调控、不断丰富完善的系统。
四、教学质量的基本评价
1.生源情况
多年来,我校一直是全国考生重点关注的高校之一,每年都有一大批优秀的学生被录取到我校深造。
我们一直非常重视招生工作,严格执行各年度的招生计划,在专业设置上突出信息科技特色,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满足科技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录取工作中,我校多年来严格执行招生纪律,以对社会、对考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公平、公正地开展录取工作,使我校招生工作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我校在31个省区面向社会招生,包括保送生、特长生、少数民族预科班。
2003年在“非典”造成的严重不利因素影响下,仍然按计划较高质量完成了招生任务。
从高考录取总的情况看,我校在绝大多数省区录取分数名列前茅,生源质量仍处于非常高的水平。
我校每年在北京市的招生比例一直保持在10%以上。
2.基础课程教学效果
我校学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都掌握得比较好,反映在重要基础课的考试之中。
见下表。
近三学年重要基础课考试情况统计表
注:60分以上为通过,90分以上为优秀。
3.外语水平
我校在英语教学中坚持四年不断线的原则,在为一、二年级学生开设大学英语的基础上,于三年级上学期为学生开设情景英语和科普英语,在三年级下学期或四年级上学期开设专业英语,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建立了《本科四年级学生英语听力、口语测试制度》,并在培养计划中列为必修学分。
我校大学英语四、六级水平考试的通过率在北京地区高校中一直名列前茅。
(见下表)
4.学科竞赛情况
我校历年来在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学科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2003年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1)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共有7个代表队参赛,获得1个一等、5个二等奖,另外1个队获得成功参赛奖。
(2)在全国大学英语竞赛中我校有91人获奖,其中特等奖6人、一等奖14人、二等奖25人、三等奖46人。
(3)在北京市教委主办、我校承办的“200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北京赛区)”中,我校有4个队获全国一等奖、8个队获北京市二等奖、3个队获北京市三等奖。
(4)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3个队获得全国一等奖、4个队获得北京一等奖、3个队获得北京二等奖。
(5)在第20届北京市大学生物理(非物理专业)竞赛中,我校有1人获特等奖、12人获一等奖、17人获二等奖、61人获三等奖、1人获C组(文科类)一等奖。
5.毕业与就业
我校多年来本科生培养质量非常高,近三年毕业率在98%以上,学位授予率在94%以上。
其中2003年的情况如下:
2003届北邮本科毕业生、结业生情况统计
2003届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情况统计
我校每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考上研究生,继续深造,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2001年----2003年本科生考研比例
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其中通信、计算机、信息类等专业近三年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如此高的就业率反映了我校在培养信息领域人才方面的强大优势。
学生就业去向主要为国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