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名词解释
★耳鼻喉科名解简答题集锦(温医09级)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名词解释集锦
1.危险三角区:将鼻根与上唇之间的三角形区域称为危险三角区,此处皮肤感染可造成致命的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2.利特尔区:由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系统的分支在鼻中隔最前下部分黏膜内血管汇集成丛,为鼻出血的好发部位,包括鼻腭动脉、腭大动脉、上唇动脉、筛前动脉和筛后动脉。
3.嗅裂:以中鼻甲前部下方游离缘水平为界,其上方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间隙称为嗅裂,也称嗅沟。
4.窦口鼻道复合体(OMC):以筛隐窝为中心的一组解剖结构,包括中鼻甲、钩突、筛泡、半月裂、筛漏斗以及额窦、前组筛窦和上颌窦的自然开口等。
5.脑脊液鼻漏:脑脊液经颅前窝底、颅中窝底或其他部位的先天性或外伤性骨质缺损、破裂处或变薄处,流入鼻腔,称之为脑脊液鼻漏。
6.眶尖综合征:因病变影响到视神经孔和眶上裂,累及II、III、IV、VI脑神经出现眶周皮肤感觉障碍、上睑下垂、眼球固定、复视甚至失明等症状。
7.萎缩性鼻炎:一种以鼻黏膜萎缩或退行性变为组织病理学特征的慢性炎症,特征为鼻黏膜萎缩、嗅觉减退或消失和鼻腔多量结痂形成,严重者鼻甲骨膜和骨质亦发生萎缩,多有呼气特殊腐烂臭味,也称“臭鼻症”。
8.Ohngren线:Ohngren提出自下颌角至同侧内眦部作一假想平面,又称“恶性平面”,将上颌窦腔分为前下和后上两部分,然后再通过该侧瞳孔作一垂直平面,与恶性平面一起将上颌窦腔分为前下内、前下外、后上内、后上外4部分。上颌窦癌起自于前下内者易早期发现,预后较好;起自后上外者易侵入眼眶、颞下窝,预后较差;来自后上内者,症状出现晚,易早期侵入眼眶、颅内,难以完整切除,预后最差。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
利特尔区(利特尔动脉丛):鼻中隔
前下部的粘膜内动脉血管汇集成丛
称为利特尔区,此处粘膜常发生上皮
化生,并呈现小血管扩张和表皮脱落,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
OMC窦口鼻道复合体:以筛漏斗为中
心的一组解剖结构,包括中鼻甲、钩突、筛泡、半月裂、筛漏斗以及额窦和上颌窦的自然开口等。
克氏静脉丛:鼻中隔前下部的静脉构成静脉丛,称之为克氏静脉丛(Kiesselbach plexus),为该部鼻
出血的重要来源。
吴氏鼻-鼻咽静脉丛(woodruff plexus):老年人下鼻道外侧壁后部
近鼻咽处有表浅扩张的鼻后侧静脉丛,常是后部鼻出血的主要来源。
咽淋巴环(Waldeger淋巴环),为黏
膜下丰富的淋巴组织所形成,呈环形排列,主要有腺样体、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咽侧索、咽后壁淋巴滤泡及舌扁桃体等构成内环,同时这些淋巴流向颈外淋巴环,即外环,有咽后壁淋巴结、下颌角淋巴结、颌下淋巴结、颏下淋巴结等构成,内外环之间互相沟通。
腺样体面容(adenoid face):儿童
腺样体肥大时,由于鼻塞影响呼吸而长期张口呼吸,影响面骨发育,上颌骨变长,硬腭高拱,牙列不齐,上切牙突出,唇厚,缺乏表情,出现所谓“腺样体面容”。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睡眠时上气道反复发生塌陷阻塞引起的呼吸暂停和通气不足,伴有打鼾、睡眠结构紊乱,频繁发生血氧饱和度下降、白天嗜睡等病症。梅尼埃病(Meniere’s disease)是以膜迷路积水为基本病理基础,以发作性眩晕、耳聋、耳鸣和耳胀满感为临床特征的特发性内耳疾病。
传导性聋:因声波传导进入外耳、中耳病变的导致的听力障碍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一、鼻窦炎
鼻窦炎是指鼻窦黏膜的炎症,常见的有额窦炎、筛窦炎、蝶窦炎等。其病因通常为细菌、病毒感染,或因过敏、鼻息肉等引起。常见症状
包括鼻塞、鼻涕、头痛等,严重时还可出现面部压力感、发热等。治
疗主要为清除病因、抗感染、改善通气。
二、喉癌
喉癌是喉部恶性肿瘤的一种,其发病率在头颈肿瘤中居前,男性患
者多于女性。常见症状包括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颈部肿胀等。治疗
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个体化治疗方案需根据病情确定。
三、扁桃体
扁桃体是位于咽部的一种淋巴组织,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它
们的主要功能是产生抗体以抵抗病菌,但有时也会发生扁桃体发炎,
即扁桃体炎。扁桃体炎常见症状为咽痛、发热、咽部红肿等。治疗主
要为抗生素、局部消炎药、镇痛等,严重病例可能需要扁桃体切除手术。
四、声带息肉
声带息肉是指声带黏膜上的肿物,可以单发或多发。其病因可能为
声带过度使用、声带损伤等。常见症状为声音嘶哑、声音沙哑等。治
疗主要为保护嗓子,避免过度使用声带,并有时需要手术切除。
五、鼻咽癌
鼻咽癌是起源于鼻咽部组织的一种恶性肿瘤,常见症状为鼻塞、流
鼻血、颈部淋巴结肿大等。治疗主要为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式,
个体化治疗方案需根据病情确定。
六、听神经瘤
听神经瘤是一种来源于听神经鞘细胞的良性肿瘤,常见症状为耳鸣、听力减退、头晕等。治疗主要为手术切除,必要时辅以放疗。
七、喉痉挛
喉痉挛是喉部平滑肌过度收缩所导致的一种症状。常见症状为呼吸
困难、声音哽噎、发痒等。治疗主要为缓解焦虑、舒缓肌肉,并根据
耳鼻喉科名解简答题集锦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名词解释集锦
1.危险三角区:将鼻根与上唇之间的三角形区域称为危险三角区,此处皮肤感染可造成致命的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2.利特尔区:由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系统的分支在鼻中隔最前下部分黏膜内血管汇集成丛,为鼻出血的好发部位,包括鼻腭动脉、腭大动脉、上唇动脉、筛前动脉和筛后动脉。
3.嗅裂:以中鼻甲前部下方游离缘水平为界,其上方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间隙称为嗅裂,也称嗅沟。
4.窦口鼻道复合体(OMC):以筛隐窝为中心的一组解剖结构,包括中鼻甲、钩突、筛泡、半月裂、筛漏斗以及额窦、前组筛窦和上颌窦的自然开口等。
5.脑脊液鼻漏:脑脊液经颅前窝底、颅中窝底或其他部位的先天性或外伤性骨质缺损、破裂处或变薄处,流入鼻腔,称之为脑脊液鼻漏。
6.眶尖综合征:因病变影响到视神经孔和眶上裂,累及II、III、IV、VI脑神经出现眶周皮肤感觉障碍、上睑下垂、眼球固定、复视甚至失明等症状。
7.萎缩性鼻炎:一种以鼻黏膜萎缩或退行性变为组织病理学特征的慢性炎症,特征为鼻黏膜萎缩、嗅觉减退或消失和鼻腔多量结痂形成,严重者鼻甲骨膜和骨质亦发生萎缩,多有呼气特殊腐烂臭味,也称“臭鼻症”。
8.Ohngren线:Ohngren提出自下颌角至同侧内眦部作一假想平面,又称“恶性平面”,将上颌窦腔分为前下和后上两部分,然后再通过该侧瞳孔作一垂直平面,与恶性平面一起将上颌窦腔分为前下内、前下外、后上内、后上外4部分。上颌窦癌起自于前下内者易早期发现,预后较好;起自后上外者易侵入眼眶、颞下窝,预后较差;来自后上内者,症状出现晚,易早期侵入眼眶、颅内,难以完整切除,预后最差。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名词解释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名词解释
1.鼻阈: 鼻前庭与固有鼻腔交界处的一弧形隆起,又称鼻内孔。
2.利特尔区(利特尔动脉丛):鼻中隔最前下部的粘膜下血管密集,分别由颈内
动脉系统和颈外动脉系统的分支汇聚成血管丛,称为利特尔区,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
3.嗅沟(嗅裂):以中鼻甲前部下方游离缘水平为界,其上方鼻甲与鼻中隔之间
的间隙称为嗅沟或嗅裂。
4.总鼻道:中鼻甲前部下方游离缘水平以下,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不规则腔隙
称为总鼻道。
5.OMC:以筛漏斗为中心的一组解剖结构,包括中鼻甲、钩突、筛泡、半月裂、
筛漏斗以及额窦和上颌窦的自然开口等,称之为“窦口鼻道复合体”。也可解释为中鼻甲和中鼻道及其附近区域结构。OMC区域局限的阻塞可导致相邻鼻窦广泛而严重的病变。
6.克氏静脉丛:鼻中隔前下部的静脉构成静脉丛,称之为克氏静脉丛
(Kiesselbach plexus),为该部鼻出血的重要来源。
7.吴氏鼻-鼻咽静脉丛:老年人下鼻道外侧壁后部近鼻咽处有表浅扩张的鼻后侧
静脉丛,常是后部鼻出血的主要来源。
8.生理性鼻甲周期(鼻周期):正常人体鼻阻力呈现昼夜及左右有规律的和交替
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受双侧下鼻甲充血状态的影响,约间隔2-7h出现一个周期,称之为鼻周期。其生理意义是促使睡眠时反复翻身,有助于解除疲劳。
9.鼻肺反射:以鼻粘膜三叉神经末梢为传入支,广泛分布至支气管平滑肌的迷
走神经为传出支,以三叉神经核和迷走神经核为其中枢核团,形成反射弧。
鼻肺反射是鼻腔局部刺激和病变引起支气管病变的原因之一。
10.喷嚏反射:当鼻粘膜的三叉神经末梢受到刺激时,发生一系列的反射动作,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知识点总结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知识点总结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头颈部的疾病和损伤,包括耳鼻喉疾病、颈部肿瘤、颅底疾病等。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知识点总结。
1. 鼻窦炎
鼻窦炎是指鼻窦黏膜的炎症,常见的症状包括鼻塞、流涕、头痛等。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鼻用药物、手术等。
2. 中耳炎
中耳炎是指中耳黏膜的炎症,常见的症状包括耳痛、听力下降、耳鸣等。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止痛药、手术等。
3. 喉癌
喉癌是指喉部的恶性肿瘤,常见的症状包括声音嘶哑、咳嗽、吞咽困难等。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
4. 甲状腺结节
甲状腺结节是指甲状腺内的肿块,常见的症状包括颈部肿块、声音嘶哑等。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药物治疗等。
5. 颈部淋巴结肿大
颈部淋巴结肿大是指颈部淋巴结增大,常见的症状包括颈部肿块、疼痛等。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手术等。
6. 鼻咽癌
鼻咽癌是指鼻咽部的恶性肿瘤,常见的症状包括鼻塞、流涕、喉咙疼痛等。治疗方法包括放疗、化疗、手术等。
7. 颅底疾病
颅底疾病是指颅底部的疾病,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视力下降、面部麻木等。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药物治疗等。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是一个广泛的领域,涉及到许多疾病和治疗方法。对于患者来说,及时就医、正确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耳鼻喉复习必背终结版
耳鼻喉头颈外科学
绪论
一、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定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是研究耳鼻咽喉、气管、食管及头颈诸器官的解剖、生理和疾病现象的一门科学。
二、四炎一聋即中耳炎、鼻及鼻窦炎、咽炎及扁桃体炎、喉炎和耳聋。
三、鼻的应用解剖
鼻分为外鼻、鼻窦、鼻腔。鼻窦包括额窦、上颌窦、筛窦(前组、后组)和蝶窦。
外鼻:支架骨:额骨鼻部鼻骨上颌骨额突和腭突
软骨: 隔背软骨、大翼软骨、鼻副软骨
皮肤 :鼻根和鼻背皮肤,薄而松弛,可以移动
静脉回流: 内呲静脉和面静脉
神经 : 三叉神经一,二支
淋巴回流: 颌下及腮腺
鼻腔:鼻前庭前界:前鼻孔后界:鼻阈
固有鼻腔内侧壁、外侧壁(上、中、下鼻甲及上、中、下鼻道)、顶壁、底壁、前鼻孔、后鼻孔
鼻腔粘膜嗅区粘膜 :假复层无纤毛柱状上皮
呼吸区粘膜: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后2/3)
鼻腔血管眼动脉:筛前动脉及筛后动脉
颌内动脉在翼腭窝内分出蝶腭动脉、眶下动脉、腭大动脉
静脉回流:颈内外静脉及眼静脉。克、吴氏区。
中鼻甲及中鼻道:1中鼻甲基板2鼻丘3钩突、筛泡、筛漏斗4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 complex OMC) ★☆★窦口鼻道复合体:以筛漏斗为中心的邻近区域结构,包括:中鼻甲、钩突、半月裂、前筛、上颌窦自然口、鼻囟门
★☆★鼻部生理 1 通气2 过滤3 清洁4 加湿5 加温6共鸣7 嗅觉8 反射
鼻症状学:1鼻阻塞、2鼻漏、3嗅觉障碍、4鼻音、5鼻出血
鼻阻塞原因
鼻漏
嗅觉障碍
常见的嗅觉障碍有:
1. 嗅敏感度降低—嗅觉减退
2. 对某个或某些嗅素嗅觉丧失—部分性嗅觉缺失或失嗅;对全部嗅素嗅觉丧失—完全性嗅觉缺失或失嗅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名词解释~~~
利特尔区little area:鼻中隔最前下部粘膜下血管密集,分别由颈内动脉系统和颈外动脉系统的分支汇集成血管丛,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嗅沟/裂:中鼻甲前部下方游离缘水平为界,其上方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间隙.总鼻道:中鼻甲前部下方游离缘水平以下,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不规则腔隙.窦口鼻道复合体OMC:以筛隐窝为中心的解剖结构,包括中鼻甲,钩突,筛泡,半月裂以及额窦,前组筛窦和上颌窦的自然开口等.咽淋巴内环:咽粘膜下淋巴组织丰富,较大淋巴组织团块成环状排列,称咽淋巴环,主要由咽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咽侧索,咽后壁淋巴滤泡以及舌扁桃体构成内环,内环淋巴流向颈部淋巴结,后者又互相交通,自成一环,称外环,主要由咽后淋巴结,下颌下淋巴结,颏下淋巴结等组成.腺样体面容:腺样体肥大导致长期张口呼吸,影响面骨发育,上颌骨变长,腭骨高拱,牙列不齐,上切牙突出,唇厚,缺乏表情.任克间隙Reinke:声带内侧游离缘附近的粘膜下游易疏松潜在腔隙,在外伤和炎症情况下,易充血水肿,影响声带的发育及引起呼吸困难.OSAHS: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睡眠时上气道反复发生塌陷阻塞引起的呼吸暂停和通气不足,伴有打鼾,睡眠结构紊乱,频繁发生血氧饱和度下降,白天嗜睡等病征.外耳道软骨切迹Santorini裂:外耳道软骨在前下方常有2~3个垂直的,由结缔组织充填的裂隙,称外耳道软骨切迹,内有纤维组织,并有血管和神经通过,它可增加耳廓的可动性,亦系外耳道与腮腺之间感染互为传播的途径.灯塔征: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鼓膜开始穿孔时甚小,可见穿孔处元鼓膜有闪烁搏动的亮点.FESS原则:通过微创手术.解除鼻窦窦口的机械性阻塞,借助鼻腔及鼻窦正常的粘液纤毛清除功能,恢复鼻窦窦口正常通气引流和鼻腔鼻窦粘膜的功能,从而解决广泛鼻窦病变.利特尔动脉丛:鼻腭动脉,筛前动脉,筛后动脉,上唇动脉和腭大动脉,在鼻中隔前下部的黏膜下交互吻合,形成动脉丛,为鼻出血常见部位.克氏静脉丛:鼻腔的静脉主要汇入颈内外静脉,鼻腔上部静脉则经眼静脉汇入海绵窦,亦可经筛静脉汇入颅内的静脉和硬脑膜窦,鼻中隔前下部的静脉构成静脉丛,为该部位出血的主要来源。吴氏鼻-鼻咽静脉丛:老年人下鼻道外侧壁后部近鼻咽处有浅表扩张的鼻后侧静脉丛,是老年人鼻出血的好发区.鼻周期:正常人体鼻阻力呈现昼夜及左右有规律的和交替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受双侧下鼻甲充血状态的影响,约间隔2~7h出现一个周期,称生理性鼻甲周期.鼻肺反射:以鼻粘膜三叉神经末梢为传入支,广泛分布至支气管平滑肌的迷走神经为传出支,以三叉神经核和迷走神经核为其中枢核团
耳鼻喉头颈外科学名词解释
耳鼻喉头颈外科学名词解释
1,危险三角区:面部静脉无瓣膜,血液双向流动,鼻部皮肤感染可造成致命的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鼻根部与上
唇三角形成区域。
2,利特尔区:鼻中隔最前下部的粘膜下血管密集,颈内、外动脉系统的分支汇聚成血管丛,鼻出血的好发部位。
3,中鼻甲基板:中鼻甲后部向后延伸,附着处发生方位改变,前部的前后位转向外侧附着在鼻腔外侧壁的后部,使中鼻
甲的后附着部呈从前上向后下倾斜的冠状位。
4,窦口鼻窦复合体(OCM):以筛隐窝为中心的解剖结构,包括中鼻甲、钩突、筛泡、半月板、额窦、前组筛窦和上颌窦
的自然开口。
5,利特尔动脉丛:鼻腭动脉、筛前动脉、筛后动脉、上唇动脉、腭大动脉,在鼻中隔前下部的黏膜下吻合成动脉丛,鼻
出血最常见的部位。
6,生理性鼻甲周期:正常人体鼻阻力呈现昼夜规律的变化,受双侧下鼻甲充血状态的影响,间隔2-7小时出现一个周期。促使睡眠时反复翻身、解除疲劳。
7,钩突:中鼻道外侧壁上有两个隆起,前下者呈弧形嵴状隆起。
8,鼻阈:鼻内孔,鼻翼内侧弧形的隆起,一般的鼻腔指固有鼻腔,后者经鼻内孔与鼻前庭交通。
9,鼻疖:鼻前庭或鼻尖部的毛囊、皮脂腺或汗腺的局限性急性化脓性炎症,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致病菌。多因挖鼻、拔
鼻毛使鼻前庭皮肤损伤,可继发于鼻前庭炎。
10,慢性鼻炎:鼻腔粘膜和粘膜下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是鼻腔粘膜肿胀、分泌物增多,无明确致病微
生物感染、病程持续数月以上或反复发作。
11,变应性鼻炎:发生在鼻粘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分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季节性变应性鼻炎。临床特征是鼻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名解,填空,大题,有答案
耳鼻喉外科学名解及大题
名解:
1.利特尔区:在鼻中隔的前下方粘膜内动脉血管丰富,交织成网,为鼻出血的好发部位。称之。
2.脑脊液鼻漏:脑脊液经前颅底,中颅底或它处先天性或外伤缺损处流入鼻腔。
3.脑脊液耳鼻漏:中耳乳突天盖或咽鼓管骨部骨折,延的脑脊液经咽骨管流到鼻腔。
4.窦口鼻道复合体(OMC):以筛漏斗为中心,包括中鼻甲、中鼻道、钩突筛泡、半月裂、筛漏斗、额
窦前筛、上颌窦自然开口的区域,该区域解剖变异成病变可致鼻室炎引流障碍而引起鼻窦炎,称之。
5.克氏静脉丛:鼻腔的静脉主要汇入颈内静脉,鼻腔上部静脉则可经眼静脉汇入海绵窦,或经筛静脉
汇入颅内的静脉和硬脑膜窦,鼻中隔前下部的静脉亦构成血管丛,称之。
6.利特尔动脉丛(little area):鼻腭动脉、筛前动脉、筛后动脉、上唇动脉和腭大动脉,在鼻中隔前
下部的黏膜下交互吻合,形成动脉丛。为鼻出血常见部位。
7.鼻-鼻咽呈氏静脉丛:老年人下鼻道外侧壁后部近鼻咽处有浅表扩张的鼻后侧静脉丛,是老年人鼻出
血的好发区。
8.听骨链:即锤骨、钻骨和镫骨,是人体最小的一组骨头,三者以关节连接成链。
9.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和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本病较常见,尤以冬春季
多见。
10.眩晕:多呈突发性旋转性,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物体沿一定的方向与平面旋转,或感摇晃、升降或
漂浮。同时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泠汗等症状。
11.梅尼埃病(美尼尔氏病):以膜迷路积水为主要病理特征的内耳病,以发作性眩晕,波动性耳聋和耳
鸣为其主要症状的特发性内耳疾病,常见于青壮年。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Little area :又称利特尔区,鼻中隔最前下部的粘膜内动脉血管汇聚成丛,称为Little area,该区就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故又称为“易出血区”。
2、利特尔动脉丛(little area):鼻腭动脉、筛前动脉、筛后动脉、上唇动脉与腭大动脉,在鼻中隔前下部的黏膜下交互吻合,形成动脉丛。为鼻出血常见部位。
3、窦口鼻道复合(OMC):鼻与鼻窦炎性及的发病机理与病理生理学现代概念认为:中鼻甲、中鼻道及其附近区域的解剖结构的生理异常与病理改变为关键,以筛漏斗为中心,包括中鼻甲、中鼻道、钩突筛泡、半月裂、筛漏斗、额窦前筛、上颌窦自然开口的区域,该区域被称为窦口鼻道复合体。功能性内窥镜手术就就是以中鼻甲、钩突与筛泡作为手术标志与进路的。
4、嗅沟:又名嗅裂,位于中鼻甲游离缘水平以上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间隙。
5、鼻-鼻咽吴氏静脉丛:老年人下鼻道外侧壁后部近鼻咽处有浅表扩张的鼻后侧静脉丛,就是老年人鼻出血的好发区。
6、克氏静脉丛:鼻腔的静脉主要汇入颈内静脉,鼻腔上部静脉则可经眼静脉汇入海绵窦,或经筛静脉汇入颅内的静脉与硬脑膜窦,鼻中隔前下部的静脉亦构成血管丛,称之。
7、EB-VCA-IgA:EB病毒壳抗原免疫球蛋白A
8、鼻中隔偏曲:凡鼻中隔偏离中线或呈不规则的偏曲,并引起鼻功能障碍或产生症状者,如鼻塞、鼻出血、头痛等,称鼻中隔偏曲。
9、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手术以剔除中鼻道为中心的附近区域(窦口鼻道复合体)病变,特别就是前组筛窦的病变,恢复窦口的引流与通气功能。
10鼻周期(nasal cycle):正常人体鼻阻力呈现昼夜及左右规律性与交替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受双侧下鼻甲充血状态的影响,间隔2~7小时出现一个周期,称为生理性鼻甲周期或鼻周期。鼻周期促使睡眠时反复翻身,有助于解除疲劳。
最新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Little area :又称利特尔区,鼻中隔最前下部的粘膜内动脉血管汇聚成丛,称为Little area,该区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故又称为“易出血区”。
2.利特尔动脉丛(little area):鼻腭动脉、筛前动脉、筛后动脉、上唇动脉和腭大动脉,在鼻中隔前下部的黏膜下交互吻合,形成动脉丛。为鼻出血常见部位。
3.窦口鼻道复合(OMC):鼻和鼻窦炎性及的发病机理和病理生理学现代概念认为:中鼻甲、中鼻道及其附近区域的解剖结构的生理异常和病理改变为关键,以筛漏斗为中心,包括中鼻甲、中鼻道、钩突筛泡、半月裂、筛漏斗、额窦前筛、上颌窦自然开口的区域,该区域被称为窦口鼻道复合体。功能性内窥镜手术就是以中鼻甲、钩突和筛泡作为手术标志和进路的。
4.嗅沟:又名嗅裂,位于中鼻甲游离缘水平以上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间隙。
5.鼻-鼻咽吴氏静脉丛:老年人下鼻道外侧壁后部近鼻咽处有浅表扩张的鼻后侧静脉丛,是老年人鼻出血的好发区。
6.克氏静脉丛:鼻腔的静脉主要汇入颈内静脉,鼻腔上部静脉则可经眼静脉汇入海绵窦,或经筛静脉汇入颅内的静脉和硬脑膜窦,鼻中隔前下部的静脉亦构成血管丛,称之。
7.EB-VCA-IgA:EB病毒壳抗原免疫球蛋白A
8.鼻中隔偏曲:凡鼻中隔偏离中线或呈不规则的偏曲,并引起鼻功能障碍或产生症状者,如鼻塞、鼻出血、头痛等,称鼻中隔偏曲。
9.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手术以剔除中鼻道为中心的附近区域(窦口鼻道复合体)病变,特别是前组筛窦的病变,恢复窦口的引流和通气功能。
10鼻周期(nasal cycle):正常人体鼻阻力呈现昼夜及左右规律性和交替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受双侧下鼻甲充血状态的影响,间隔2~7小时出现一个周期,称为生理性鼻甲周期或鼻周期。鼻周期促使睡眠时反复翻身,有助于解除疲劳。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3版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3版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Otorhin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是一门专门研究耳、鼻、咽喉、头颈部疾病的医学学科。本文将围绕《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3版》这一主题,介绍该学科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临床应用。
一、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基本概念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是医学中的一个细分学科,主要研究耳鼻咽喉头颈部位的解剖、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和治疗等内容。它涉及的疾病范围广泛,包括耳部疾病、鼻部疾病、咽喉疾病、头颈部肿瘤等。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古埃及时期就有对耳鼻咽喉疾病的治疗记载。现代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发展与解剖学、生理学、免疫学、微创技术等学科的进步密切相关。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更新。
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研究内容
1. 耳部疾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主要研究耳部疾病,包括耳聋、耳鸣、中耳炎、耳石症等。通过对耳部解剖结构和听觉生理学的研究,可以有效诊断和治疗耳部疾病。
2. 鼻部疾病:鼻部疾病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另一个重点研究领
域。鼻窦炎、鼻息肉、鼻出血等常见鼻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属于该学科的范畴。鼻部解剖结构的复杂性和鼻腔生理功能的研究对于治疗鼻部疾病至关重要。
3. 咽喉疾病:咽喉疾病指的是咽部和喉部的疾病,如扁桃体炎、喉炎、声带息肉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研究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咽喉疾病,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4. 头颈部肿瘤:头颈部肿瘤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该学科通过对头颈部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头颈部肿瘤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知识点汇总
1、腺样体面容:腺样体肥大时,患者长期张口呼吸,影像面骨发育,上颌骨变长,腭骨高 拱,牙列不奇,上切牙突出,唇厚,缺乏表情,出现所谓“腺样体面容”。 2、AHI: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是指平均每小时睡眠中呼吸暂停和低通气的次数(单 位:次/小时)。
3 、四凹征:吸气性呼吸困难,其主要表现为吸气时间延长,由于吸气时空气不易进入肺内, 此时胸腔内负压增加,出现胸廓周围软组织凹陷,如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剑突下出现凹陷, 临床上称之为三凹征,严重者肋间隙也可发生凹陷。统称为四凹征。
3、鼻窦的组成及开口部位 :依照窦口引流的位置和方向以及各个鼻窦的位置,将鼻窦分为前后两组。前组鼻窦包括上 颌窦、前组筛窦和额窦,窦口均为于中鼻道;后组鼻窦包括后组筛窦和蝶窦,前者窦口位于 上鼻道,后者窦口位于上鼻道后上方的蝶筛隐窝
4、变异性鼻炎的临表、分类分度及分级治疗原则 1.临床表现: ⑴鼻部的四大典型症状:喷嚏、鼻痒、鼻溢液、鼻塞。①喷嚏。反射性动作, 阵发性几个到几十个不等。②鼻痒。鼻黏膜感觉神经末梢受到刺激后发生于局部的特殊感觉。 ③鼻涕。大量清水样(鼻分泌亢进)。④鼻塞。程度不一,季节性鼻炎水肿明显,鼻塞常很 重。⑤嗅觉减退。 ⑵身体其它部位的症状也很突出,包括:眼部症状;鼻窦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 2、分类 :①症状持续时间——间歇性、持续性②是否影响生活质量——轻度、中-重度 3.治疗原则: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Little area :又称利特尔区,鼻中隔最前下部的粘膜内动脉血管汇聚成丛,称为Little area,该区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故又称为“易出血区”。
2.利特尔动脉丛(little area):鼻腭动脉、筛前动脉、筛后动脉、上唇动脉和腭大动脉,在鼻中隔前下部的黏膜下交互吻合,形成动脉丛。为鼻出血常见部位。
3.窦口鼻道复合(OMC):鼻和鼻窦炎性及的发病机理和病理生理学现代概念认为:中鼻甲、中鼻道及其附近区域的解剖结构的生理异常和病理改变为关键,以筛漏斗为中心,包括中鼻甲、中鼻道、钩突筛泡、半月裂、筛漏斗、额窦前筛、上颌窦自然开口的区域,该区域被称为窦口鼻道复合体。功能性内窥镜手术就是以中鼻甲、钩突和筛泡作为手术标志和进路的。
4.嗅沟:又名嗅裂,位于中鼻甲游离缘水平以上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间隙。
5.鼻-鼻咽吴氏静脉丛:老年人下鼻道外侧壁后部近鼻咽处有浅表扩张的鼻后侧静脉丛,是老年人鼻出血的好发区。
6.克氏静脉丛:鼻腔的静脉主要汇入颈内静脉,鼻腔上部静脉则可经眼静脉汇入海绵窦,或经筛静脉汇入颅内的静脉和硬脑膜窦,鼻中隔前下部的静脉亦构成血管丛,称之。
7.EB-VCA-IgA:EB病毒壳抗原免疫球蛋白A
8.鼻中隔偏曲:凡鼻中隔偏离中线或呈不规则的偏曲,并引起鼻功能障碍或产生症状者,如鼻塞、鼻出血、头痛等,称鼻中隔偏曲。
9.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手术以剔除中鼻道为中心的附近区域(窦口鼻道复合体)病变,特别是前组筛窦的病变,恢复窦口的引流和通气功能。
10鼻周期(nasal cycle):正常人体鼻阻力呈现昼夜及左右规律性和交替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受双侧下鼻甲充血状态的影响,间隔2~7小时出现一个周期,称为生理性鼻甲周期或鼻周期。鼻周期促使睡眠时反复翻身,有助于解除疲劳。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1.危险三角区:面部静脉无瓣膜,血液可以双向流动,鼻部皮肤感染可造成致命的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临床上将鼻根部与上唇三角形成区域称为危险三角区。
2.利特尔区:鼻中隔最前下部的粘膜下血管密集,分别由颈内动脉系统和颈外动脉系统的分支汇聚成血管从。该区即利特尔区,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
3.中鼻甲基板:中鼻甲后部向后延伸,其附着出逐渐发生方位的改变,由前部的前后位转向外侧附着在鼻腔外侧壁的后部,使中鼻甲的后附着部呈从前上向后下倾斜的冠状位,这部分中鼻甲称为中鼻甲基板。
4.窦口鼻道复合体(OMC):以筛隐窝为中心的解剖结构,包括中鼻甲,钩突,筛泡,半月板,以及额窦、前组筛窦和上颌窦的自然开口等称为窦口鼻道复合体。
5.利特尔动脉从:鼻腮动脉、筛前动脉、筛后动脉、上唇动脉和腮大动脉,在鼻中隔前下部的粘膜下交互吻合,形成动脉从,是临床上鼻出血最常见的部位。
6.生理性鼻甲周期:正常人体鼻阻力呈现昼夜及左右规律的和交替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受双侧下鼻甲充血状态的影响,约间隔2~7小时出现一个周期。意义是促使睡眠时反复翻身,有助千解除疲劳。
7.钩突:中鼻道外侧壁上有两个隆起,前下者呈弧形峙状隆起。
8.鼻阐:鼻翼内侧弧形的隆起,也称鼻内孔,一般所指鼻腔是指固有鼻腔,后者经鼻内孔与鼻前庭交通。
9.鼻疗:鼻前庭或鼻尖部的毛囊、皮脂腺或汗腺的局限性急性化脓性炎症,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的致病菌。多因挖鼻、拔鼻毛使鼻前庭皮肤损伤所致,也可继发千鼻前庭炎。
10.慢性鼻炎:是鼻腔粘膜和粘膜下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以鼻腔粘膜肿胀、分泌物增多,无明确致病微生物感染、病程持续数月以上或反复发作为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Little area :又称利特尔区,鼻中隔最前下部的粘膜内动脉血管汇聚成丛,称为Little area,该区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故又称为“易出血区”。
2.利特尔动脉丛(little area):鼻腭动脉、筛前动脉、筛后动脉、上唇动脉和腭大动脉,在鼻中隔前下部的黏膜下交互吻合,形成动脉丛。为鼻出血常见部位。
3.窦口鼻道复合(OMC):鼻和鼻窦炎性及的发病机理和病理生理学现代概念认为:中鼻甲、中鼻道及其附近区域的解剖结构的生理异常和病理改变为关键,以筛漏斗为中心,包括中鼻甲、中鼻道、钩突筛泡、半月裂、筛漏斗、额窦前筛、上颌窦自然开口的区域,该区域被称为窦口鼻道复合体。功能性内窥镜手术就是以中鼻甲、钩突和筛泡作为手术标志和进路的。
4.嗅沟:又名嗅裂,位于中鼻甲游离缘水平以上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间隙。
5.鼻-鼻咽吴氏静脉丛:老年人下鼻道外侧壁后部近鼻咽处有浅表扩张的鼻后侧静脉丛,是老年人鼻出血的好发区。
6.克氏静脉丛:鼻腔的静脉主要汇入颈内静脉,鼻腔上部静脉则可经眼静脉汇入海绵窦,或经筛静脉汇入颅内的静脉和硬脑膜窦,鼻中隔前下部的静脉亦构成血管丛,称之。
7.EB-VCA-IgA:EB病毒壳抗原免疫球蛋白A
8.鼻中隔偏曲:凡鼻中隔偏离中线或呈不规则的偏曲,并引起鼻功能障碍或产生症状者,如鼻塞、鼻出血、头痛等,称鼻中隔偏曲。
9.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手术以剔除中鼻道为中心的附近区域(窦口鼻道复合体)病变,特别是前组筛窦的病变,恢复窦口的引流和通气功能。
10鼻周期(nasal cycle):正常人体鼻阻力呈现昼夜及左右规律性和交替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受双侧下鼻甲充血状态的影响,间隔2~7小时出现一个周期,称为生理性鼻甲周期或鼻周期。鼻周期促使睡眠时反复翻身,有助于解除疲劳。
11、中鼻甲气化:中鼻甲内含有气房时称为中鼻甲气化,也称泡状中鼻甲,是一种常见的解剖变异。中鼻甲气化可部分或完全阻塞鼻中隔与鼻腔外侧壁之间的间隙,妨碍中鼻道各窦口开放及引流,是造成鼻窦炎的解剖学基础之一。
12、中鼻甲曲线反常:也称“反向弯曲”。在正常情况下,中鼻甲凹面向外。如果中鼻甲向外侧突出,凹面朝向鼻中隔,凸面朝向鼻腔外侧壁,即为中鼻甲反向弯曲,或称之为中鼻甲曲线反常(paradoxic curve of the middle turbinate)。中鼻甲曲线反常可以阻塞中鼻道入口,是鼻窦感染的原因之一。
13、Haller气房:指位于筛泡以下,上颌窦上壁和筛骨纸样板最下部的气房,包括筛漏斗外侧壁的气房,最早有Alber Von Haller描述。Haller气房临近上颌窦自然开口,容易造成上颌窦开口狭窄而引起上颌窦炎。
14、Onodi气房:即最后组筛窦气房的过度气化,同时伴视神经管的明显突入。Onodi气房是蝶窦切除术不彻底的原因之一。
15、功能性鼻阻塞:鼻腔宽大,呼吸气流压力降低和鼻粘膜感觉神经萎缩,患者自觉通气不畅,故称“假性鼻阻塞”或功能性鼻阻塞。常见于萎缩性鼻炎。
16、特发性鼻出血:部分鼻出血病人,在疾病的全过程均找不到鼻出血的确切病因,但鼻出血控制后未再出血。将此类鼻出血称为特发性鼻出血。
17、击出性骨折:也称眶底骨折,是当眼部受钝器伤后,眶内压力骤增,致使眶底薄弱处骨折,骨折片、眶内软组织、眼肌随之疝入上颌窦,称为击出性骨折。
18、击入性骨折:暴力来自眶外侧,击中眶外侧壁或颧部,使额颧缝骨折,并延续到眶下壁。冲击力使上颌骨转动,导致部分眶底向上旋进入眶内。
19、脑脊液鼻漏:脑脊液经颅前窝、颅中窝底或其他部位或外伤性骨质缺损、破裂或变薄处,流入鼻腔,称之为脑脊液鼻漏。
20、花粉症:季节性变应性鼻炎多发生于花粉播散的夏秋季又称为花粉症。
21、特应型个体:带有与变应性鼻炎发病相关基因的个体称特应型个体。
22.咽峡(faux):是由上方的悬雍垂和软腭游离缘,下方舌根、两侧腭舌弓和腭咽弓所围成的环行狭窄部分。
23..喉阻塞:喉及其邻近器官的病变,引起声门狭窄或阻塞而发生呼吸困难。
24. 咽淋巴内环:由咽扁桃体(腺样体)、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咽侧囊、咽后壁淋巴结泡及舌腭扁桃体构成内环。
25.扁桃体周围脓肿:为扁桃体周围间隙的化脓性炎症,早期发生的是蜂窝织炎,继之形成脓肿而成。
26.咽隐窝:咽鼓管圆枕后上方有一凹陷区,称咽隐窝,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且该处接近颅底,鼻咽部恶性肿瘤常从此径路入颅。
27、咽旁间隙:亦称咽上颌间隙(pharyngomaxillary space),位于咽后间隙两则,左右各一,呈三角形漏斗状,内含疏松蜂窝组织,上界为颅底,下达舌骨大角处,后壁为椎前筋膜,内壁为颊咽筋膜、咽上缩肌,与扁桃体窝相隔,外侧壁为上颌骨升支内壁及其附着的翼内肌与腮腺包囊。茎突及其附着肌肉将此间隙分为茎突前隙和茎突后隙两部,前者较小,内侧与扁桃体窝仅隔一咽上缩肌,故扁桃体的炎症常扩散至此间隙;茎突后隙较大,其内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副神经及交感神经等穿过,内有颈深淋巴结上群,因此咽部感染,可以从颈深淋巴结向此隙蔓延。
28.声门裂:声带张开时,出现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裂隙,空气由此进出,为喉最狭窄处。
29.喉阻塞:喉及其邻近器官的病变,引起声门狭窄或阻塞而发生呼吸困难,称为。
30.四凹征:喉阻塞时,因吸气时空气不易通过声门进入肺部,胸腔负压增加,乃出现胸骨上窝、锁骨上、下窝、胸骨剑突下或上腹部、肋间隙的吸气期凹陷。
31.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lls):睡眠时上气道反复发生塌陷阻塞引起的呼吸暂停和通气不足、伴有打鼾、睡眠结构紊乱、频繁发生血氧饱和度下降、白天嗜睡等特征。
32.喉弹性膜:此膜为一宽阔的弹性组织,左右各一被喉室分为上下两部,上部称为方形膜,下部称弹性圆锥。方形膜位于会厌软骨外缘和小角软骨,木勺状软骨声带突之间,上下缘游离,上缘构成木勺会厌韧带,下缘形成室韧带,其表面覆盖粘膜分别为木勺会厌皱襞和室带。方形膜外侧面为粘膜覆盖,形成梨状窝上部。弹性圆锥也称三角膜,前端附在甲状软骨板交角线的内面近中线处。后端位于木勺状软骨声带突下缘。前后附着游离缘边缘增厚形成声韧带,向下附着在环状软骨上缘中前部形成环甲膜,其中央部分增厚形成环甲中韧带。
33.喉返神经(recurrent laryageal nerve):是喉的主要运动神经。迷走神经进入胸腔喉在胸腔上部分出喉返神经,左侧喉返神经绕主动脉弓,右侧绕锁骨下动脉,继而上行行走于甲状腺深面的器官食管沟内,在环甲关节后房入喉。支配环甲肌以外的喉内各肌运动。
34喉喘鸣:指喉或气管发生阻塞,病人用力呼吸,气流通过喉或气管狭窄处发出的特殊声音。
35. 声门旁间隙:是指前外界为甲状软骨,内下界是弹力圆锥,后界为梨状窝粘膜之间的间隙。
36喉内肌:是位于喉内部的肌肉(环甲肌侧外),其主要功能是与声带运动有关。声带外展肌是环杓后肌,声带内收肌是环杓侧肌和杓间肌,声带紧张肌是环甲肌,声带松弛肌是甲杓肌,使会厌活动的肌肉,杓会厌肌(将会厌拉向后下方,使喉入口关闭)和甲状会厌肌(将会厌拉回前方使喉入口开放)。
37喉外肌:是喉与周围结构相连的肌肉,与喉的上、下运动及固定有关,有升喉肌群(甲状舌前肌、下颌舌骨肌、二腹肌、茎突舌骨肌)和降喉肌群(胸骨甲状肌、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所组成。
38.声门上区:是喉腔声带以上的部分,包括喉前庭(喉入口和室带之间的部分)、室带、喉室(室带和声带之间腔隙)。
39声门区:是两侧声带之间的区域,包括两侧声带,前连
合和后连合。
40.声门下区:是声带以下的喉腔部分,其下界为环状软骨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