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维果斯基社会文化观的主要观点与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维果斯基社会文化观的主要观点与对教育教学的启示维果斯基(Lev Vygotsky)是20世纪俄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被广泛认为是社会文化学派的奠基人之一、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观强调社会环境对个体认知与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类的心理过程是在社会互动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进行的。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观有以下主要观点:1.社会环境对个体认知与发展的影响:维果斯基认为,个体的思维和发展是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逐渐形成的。
孩子的学习和认知过程依赖于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通过语言和文化符号的使用,从社会互动中获得新的认知和思考方式。
2. 区分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维果斯基提出了“区域性发展水平”(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的概念,指的是一个人能通过他人的帮助而达到的认知和发展水平,而不能单独完成的水平。
他认为教育的关键是将教学与学生的ZPD相匹配,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促进学生在思维和发展上的进步。
3. 内部化:维果斯基提出了内部化(internalization)的概念,指的是个体通过社会互动和合作逐渐将外部的经验和知识转化为内在的心理结构和思维能力的过程。
个体通过语言、符号和工具的使用,将社会文化中的知识和技能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从而推动认知和发展的进步。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观对教育教学有以下启示:1.强调社会互动与合作:教育过程应该重视学生之间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社会互动和合作。
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创造积极的合作学习环境,鼓励学生通过交流和合作从他人中学习。
2.关注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要进行差异化教学。
通过在学生的ZPD范围内设置适当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师可以提供适度的支持,引导学生逐步发展。
3.重视语言和符号的使用:语言和符号是教育过程中的关键工具,通过语言的使用,学生可以表达和分享自己的思考,从他人的话语中获得新的知识和理解。
社会文化理论与二语习得研究 理论 方法与实践
此外,语料库研究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自然语境中的 语言使用情况,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学习者在实际语境中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实践应用
在社会文化理论指导下,二语习得研究已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和语言政策制 定等领域。以下是几个实践应用的案例:
1、教学实践:在社会文化理论 的指导下
2、语言政策制定:二语习得研 究对于制定合理的语言教育政策 和规划也具有指导意义
此外,语料库研究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自然语境中的 语言使用情况,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学习者在实际语境中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实践应用
在社会文化理论指导下,二语习得研究已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和语言政策制 定等领域。以下是几个实践应用的案例:
1、教学实践:在社会文化理论 的指导下
2、语言政策制定:二语习得研 究对于制定合理的语言教育政策 和规划也具有指导意义
社会文化理论与二语习得研究 理论 方法与实践
01 引言
03 研究方法 05 参考内容
目录
02 理论框架 04 实践应用
引言
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一直受到广大语言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近年来,社会 文化理论逐渐成为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框架之一。社会文化理论强调文化、社会 因素与语言学习的相互作用,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次演示将从理 论框架、研究方法与实践应用三个方面,对社会文化理论与二语习得研究进行深 入探讨。
理论框架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人类认知活动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强调社会因 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在二语习得领域,该理论主张语言学习过程受到学习者所 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以及学习者个体特征的综合影响。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因素对语言学习的促进作用。例如,社会交往可以促 进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从而促进二语习得。此外,社会文化理论还强调学 习者个体特征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如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自信心和焦虑 程度等。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Vygotsky's Sociocultural Theory)学习的社会文化理论起源于心理的文化-历史观,其基本观点是:人们所处的环境与人们的内部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所处的环境充斥着先辈们的文化以及与此相关的物化成果。
维果茨基关于社会文化的学习理论强调人类的智能来自于我们的社会或文化,个体的认知发展首先是通过人际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交互实现的,而不是首先通过内在的过程(内化过程)实现的。
由此,维果茨基对皮亚杰从生物学的观点看待儿童的发展,将儿童心理发展看成是受内部力量驱使的、由内在逻辑支配的过程提出了批评,他认为皮亚杰脱离了文化,脱离了儿童周围的环境考察儿童思维的发展,皮亚杰并没有真正理解和认识儿童发展的本质。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的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认知发展的潜力受限于"最近发展区"(ZPD)。
最近发展区就是学习者个体在能力更高的同伴、成人或工具的帮助下可以达到的行为区域。
按照维果茨基的观点,同伴之间的交互、脚手架和建模对于学生个体的认知发展和知识获得是非常重要的维果茨基理论可以概括为以下5个原理:1、人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社会实体,是社会历史产物。
2、人满足各种需要的手段是在后天通过不断学习掌握的。
3、教育与教学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形式。
4、人的心理发展是在掌握人类满足需要的手段、方式的过程中进行的。
5、人与人的交往最初表现为外部形式,以后内化为内部心理形式。
1. 心理发展观从起源上看:低级心理机能是自然的发展结果,是种系发展的产物。
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相对于个体来说: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际交往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维果茨基指出:人的心理发展的第一条客观规律是:人所特有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
人的心理发展的第二条客观规律是: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可能转移至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维果斯基(Lev S.Vygotsky ,1896--1934)
前苏联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
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 着重探究思维与言语、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他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一书是该学派的奠基之作,是 “维列鲁学派”(列昂节夫、 鲁利亚都)中的重要人物。
1、由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发展的四个表现; ⑴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⑵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⑶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 介 的心理结构
⑷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2、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 ⑴心理机能的发展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⑵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
7、评估学生的ZPD,而不是智商。
基于最近发展区,我们认为,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它一方面可以决定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和速度等,另一 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因为儿童的两种水平之间的差 距是动态的,它取决于教学如何帮助儿童掌握知识并促进 其内化。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儿童潜在的 发展水平变成实际的发展水平,同时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 展区。
维果斯基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发 展实质,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来说明的人的 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
低级心理机能是个体作为动物而产生的进化结果,是 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 特征,如基本的知觉加工和自动化过程 高级心理机能是作为历史产物的进化结果,即以符号 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如记忆的精细加工系统。
2、交互式教学模式(reciprocal teaching):是由教师及学生分 别扮演讨论团体中领导者的角色。主要用于训练阅读成绩低 落的学生阅读能力。首先由学生阅读文章,然后由教 师示范 讨论领导人。这位领导人的 主要工作是提一些问题,以将文 章做一摘要,或预测文章后续发展、或理清学生错误观念等。 接着,教师选择较简单的文章,让学生轮流担任讨论领导人 的角色。此时,教师不主动介入,而只是在学生的讨论走偏 时,才介入。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精选版课件ppt
8
最近发展区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指儿童现有的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 间的差距。维果斯基称每个人目前发表现出来的发展程度为 “现实发展水平”(level of actual development)。而个人在 学习之后所表现出来的为“潜在发展水平”(level of potential development),ZPD是潜在发展水平与现实发展水 平之差 。
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的特征。
初级心理机能
环境与教育
高级心理机能
两种心理机能精选版课件ppt
5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2.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 —心理工 具
维果斯基认为最重要的心理工具是语言,他认为儿童使 用语言不仅限于社会交往,而且也是以一种自我管理的 方式计划、指导和监控自己的行为。
精选版课件ppt
1
维果斯基(Lev S.Vygotsky ,1896--1934)
前苏联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
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 着重探究思维与言语、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他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一书是该学派的奠基之作,是 “维列鲁学派”(列昂节夫、 鲁利亚都)中的重要人物。
2、交互式教学模式(reciprocal teaching):是由教师及学生分 别扮演讨论团体中领导者的角色。主要用于训练阅读成绩低 落的学生阅读能力。首先由学生阅读文章,然后由教 师示范 讨论领导人。这位领导人的 主要工作是提一些问题,以将文 章做一摘要,或预测文章后续发展、或理清学生错误观念等。 接着,教师选择较简单的文章,让学生轮流担任讨论领导人 的角色。此时,教师不主动介入,而只是在学生的讨论走偏 时,才介入。
维果斯基社会文化理论
维果斯基社会文化理论
维果斯基社会文化理论,也被称为文化内涵理论,是由俄罗斯社会学家马克斯·维果斯基于20世纪20年代开展的社会学研究。
维果斯基认为,社会是由三种不同的文化形式构成的:社会思想、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
社会思想是社会的“灵魂”,它是抽象的,内在的文化形式,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社会思想可以通过宗教、哲学和其他形式来表达,它代表了一个社会的文化精神。
社会思想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影响社会的价值观、政治和经济等方面。
社会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它指的是人们之间的交流、合作和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通过社会组织、家庭和社会结构等方式来实现。
社会关系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影响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等。
最后,社会结构是指一个社会的实体结构,它反映了社会的实际运作情况。
社会结构可以通过官僚体系、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等多种形式来体现,它可以影响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等方面。
总之,根据维果斯基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是由三种不同的文化形式构成的:社会思想、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
这三种不同的文化形式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社会,共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简要阐释文化“四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要阐释文化“四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文化“四层次”理论,也称为基础文化理论,是由美国政治学家、实施学学者马瑞尔威尔斯和马克萧尔斯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理论模式,它把文化可以分为四个层面去理解:情绪、价值观、社会结构和规范以及象征系统。
在这个理论模式中,文化从最底层开始,从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开始,然后逐渐层层传递,最后形成象征系统。
情绪是社会文化的最根本的层次,它指的是一个共同的情绪在一个社会文化中普遍存在的情绪,例如,某社会文化群体中的成员可能都有同样的愤怒、害怕、悲伤或欢乐等情绪。
这种共同的情绪是基于相类似的生活经验以及文化价值思想形成的。
价值观是一个社会或文化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体现了一个文化群体对待某事物的态度和看法,比如面对一个行为是允许还是反对。
特定文化群体的价值观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他们的行为和行动,比如他们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甚至政治观点等。
社会结构和规范指的是一个社会或文化群体维持和管理自己的规则,其中包括诸如政府机构、宗教组织、社会机构和个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
这些社会结构和规范可以把一个特定文化群体拉紧联系,形成一个团结一致的社会系统。
象征系统指的是特定文化群体普遍存在的象征系统,它可以是想象图像、文字、声音、行为或物象等等。
这些象征体现了他们在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普遍共同的感受和价值观。
象征形式更多的是习俗,如文字特有的文字、音乐、舞蹈、食物等,它们可以表达情感,传递思想,并凝聚文化群体的凝聚力及统一感。
文化“四层次”理论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特定文化群体的价值观、思想和行为。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一理论也为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某一社会文化的客观途径。
这种理论最重要的优点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一个特定文化群体的历史、价值体系、思想和行为习惯等。
总之,文化“四层次”理论是研究特定文化群体的一种有效的理论入口,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化的本质,以便更好地掌握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着眼于研究如何影响人们的文化和思想大纲。
社会文化理论是一种以实证方法和研究方法论为核心的理论,它试图以更全面的方式来理解一个社会或社会阶层的文化和思想结构,以及这些社会文化结构如何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行为。
社会文化理论提出通过人类的文化行为来理解和解释社会行为,它相当于一个框架,将人类文化行为与社会结构联系在一起。
社会文化理论试图解释社会现象的宏观和微观视角,即从社会文化实践的实证研究出发,从文化假说,文化特征,文化群体等诸多视角,着重考察文化社会结构视角,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社会结构。
社会文化理论可以说是一种综合性的学术理论,因为它将文化、政治学、经济学等各种学科结合在一起。
因此,它比其他形式的理论更具深度和广度,可以指导日常生活,为其他理论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在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中,它具有重要的作用。
社会文化理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欧洲思潮。
社会文化理论倾向于反对人类主
义思学,它主张从客观文化现象来解释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行为。
20世纪30年代,社会文
化理论成为显著学术运动,如布尔斯沃茨社会学派和法国学者拉德蒙社会学派等。
当时,这些学者认为人们的文化习俗反映出当下社会的文化格局和特征。
通过对这些文化现象的研究,他们开始形成一种新的理论形式,社会文化理论就是其中最与众不同的一种。
20世纪50年代,社会文化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它开始运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如文化人
类学、分析社会、日常行为角色和性别研究等,从而进一步发掘出新的文化现象。
此外,社会文化理论也涉及到社会结构、认知发展和人类行为等领域,以及。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
学前教育学第五章 学前儿童的发展|学习单元三 维果斯基的的社会文化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生态系统理论主要内容社会文化理论主要研究文化,即一个社会群体的信念、价值观、传统和技巧是如何代代相传的。
维果斯基认为,社会交互作用,特别是儿童和更有知识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合作性对话,是儿童获得构成社会文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所必需的。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一维果斯基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心理发展观维果斯基认为心理机能从出生到成年是由低级逐渐转向高级化的过程。
人的心理机能可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
低级心理机能:自然的,不经过学习就能获得的能力。
高级心理机能:主要体现在运用语言以及思考与推理中。
(二)思维与语言的发展语言使思维具有存在的可能性。
语言不仅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基础,而且也是“意识”的根本要素。
思维和言语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等同。
言语思维既不能包括所有的思维形式,也不能包括全部的言语形式。
内部语言是使思想成为可能的言语,言语的形式发展到内部言语阶段,儿童掌握的言语结构才构成了他思维的基本结构。
维果斯基把语言的发展分为连续发展的三个阶段:社会(外部)言语阶段、自我中心言语阶段、内部言语阶段。
(三)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学校教学是发展的源泉”。
维果斯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现有的发展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看到儿童正在发展的过程,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二、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环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 ·布伦纳于1979年提出的。
他强调从人的生态环境出发研究儿童的发展,要特别重视人“发展的生态学”问题。
生态系统理论二布朗芬·布伦纳认为环境是“一组嵌套结构,每一个嵌套在下一个中。
”发展的个体处在从直接环境(像家庭)到间接环境(像宽泛的文化,如社区、学校)的几个环境系统的中心或嵌套于其中。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一、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是维果斯基在20世纪20-30年代提出的,关注文化与智慧的传递,强调社会环境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阅读专栏2-1维果斯基——心理学界的莫扎特列夫•谢苗诺维奇•维果斯基(1896-1934),白俄罗斯人,前苏联(俄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
维果斯基出生于比罗卢西亚的一个小镇——奥沙,自幼聪颖好学,机敏过人。
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沙尼亚夫斯基大学历史哲学系,曾先后工作于莫斯科实验心理学研究所、缺陷研究所、莫斯科心理学研究所,并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哈尔科夫等城市的许多高等学校讲授心理学。
1934年维果斯基因患肺结核逝世,年仅38岁。
维果斯基的主要贡献是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该理论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的活动中借助语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维果斯基为后世留下了186种计200万字的著作。
主要著作有:《意识是行为心理学的问题》、《儿童期高级形式注意机制的发展》、《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精神分裂症的概念障碍》、《心理学讲义》、《思维与语言》。
被誉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之一。
(一)心理发展观维果斯基提出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对人类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影响,揭示了人类心理发展的本质,是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由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维果斯基指出在社会交往中,发展出人类特有的心理机能(如随意注意、逻辑思维等),使具有低级机能的生物个体变为具有高级机能的人,同时个体的生物基础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而在这个过程中言语起着特殊的作用。
(二)高级心理机能维果斯基将心理机能分为两种,即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
前者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如感觉、知觉、不随意注意等,是消极适应自然的心理形式。
低级心理机能具有以下几个特征:这些机能是不随意的、被动的、由客体引起的;就反映水平而言,它们是感性的、形象的、具体的;就实现过程的结构而言,它们是直接的、非中介的;就这些心理机能的起源而言,它们是种系发展的产物,是自然发展的结果,因而受生物学规律的支配;它们是伴随生物自身的结构的发展尤其是神经系统的发展而发展的。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论
5
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的挑战与 争议
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的挑战与争议
尽管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理 论在心理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但它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以下是对这些挑战和争议的详细 介绍
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的挑战与争议
实证研究的缺乏
维果斯基的理论主要基于观察和 文化传统的判断,缺乏实证研究 的支持。虽然有一些研究支持了 社会文化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 用,但这些研究往往缺乏足够的 样本和严谨的方法,难以完全证 明维果斯基的理论
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的挑战与争议
维果斯基的理论强调了社会文化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 普遍作用,但忽视了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每个个体 的心理发展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 经验等。因此,虽然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发展具有重 要影响,但个体差异也是不可忽视的
总之,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虽然为心理学领 域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验证和完善这一理论,以更好地 解释和指导心理发展的研究和实践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论
-
1 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概述 2 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的核心观点 3 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的意义 4 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的贡献 5 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的挑战与争议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论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 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强调了社会文化因素在人
类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以下是对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的详细介 绍
1
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概述
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概述
维果斯基是苏联心理学家,他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提出了关于人类心理发展的独特观 点。他认为,人的心理发展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生物因素,另一方面是社会 文化因素。然而,与遗传因素相比,社会文化因素在心理发展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史论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的主要内容
社会建构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人的 心理活动是社会建构 的产物。他认为人的 思维、情感、行为等 都是社会建构的结果 ,而不是自然现象。 他认为社会建构是一 个动态的过程,是一 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的主要内容
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方法。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研 究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方法,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方法。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研 究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方法
3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 史理论的贡献与局限
性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性
贡献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性
(1)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他的理论强调了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为心理 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2)维果茨基的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有重要的贡献。他的理论 强调了社会实践在人的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相 呼应,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的现实应用
心理咨询和治疗中的应用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在心理咨询和 治疗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心理咨询师可以 通过了解来访者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因 素,更好地理解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和行为特 点,从而制定更有效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方案
同时,维果茨基的理论也为心理咨询师提供 了新的咨询方法。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引导 来访者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改变其不适应的 文化环境,从而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 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4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 史理论的影响与启示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的影响与启示
简要阐释文化“四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要阐释文化“四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文化“四层次”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奥尔本(NeilJ.Smelser)提出的一种关于文化分析的概念。
他主张,文化应该看做是一个由四个层次和多个要素组成的网络,而不是一个独立的凝聚体。
它的四个层次包括:文化特征、社会层次、行动层次和系统层次。
文化特征是指具有普遍性的、社会化的、相互关联的、共同持有的看法、信念、态度、价值观、实践模式和行为方式,如语言、艺术、宗教、传统等,这些共同构成一个社会文化的基本框架。
在这个框架下,一个特定的文化只是在一组特定文化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组合,形成一种特定的文化格局,这就是社会层次。
例如,中国的中国传统的文化实践是基于中国传统的文化特征上的重新组合,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层次。
社会层次也包括创造和接受者这两个概念。
行动层次由文化特征和社会层次组成,包括普遍行动发生的社会环境、文化特征的实施及其效果,以及此类行动的频率、同时发生的其他行动的准确数量及其构成的文化系统的分布情况。
最后,系统层次,是指与文化相联系的全球性范畴,它包括不同社会团体之间的文化形式以及这些文化形式与其他各种文化形式之间的关系。
它还包括每个文化形式在内部的协调功能,以及各个文化形式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与外部文化形式的关系。
总之,它就是文化形式之间的更加深入的分析,用于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与外部文化形式的关系。
文化“四层次”理论的最大特点是强调文化的复杂性,不再把文化看做一个独立的凝聚体,而是把它看做一个系统,该系统是由四个层次和多个要素组成的,这些层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文化的网络。
四个层次分别是文化特征、社会层次、行动层次和系统层次,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可以把它们看做是一个网络,它们共同构成文化的复杂性。
奥尔本的文化“四层次”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文化理论思想,从而为文化的多重性和复杂性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范例。
它也使得文化分析更容易,因为它把文化分析分解为多个因素,这样分析就更容易和更有针对性了。
国际社会的文化理论
国际社会的文化理论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认知发展是如何作为同一文化成员间社会交互的结果的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对于世界的理钟是通过和成人及其他儿重种决问题的互动而获得的。
当儿童和他人一起游戏和合作时,他们学到了什么是自己所处社会中重要的东西,同时,他们对世界的理种有了认知上的进步。
因此,为了理解发展的过程,我们必须考虑。
对于一个生定文化中的成员,什么是有意义的。
社会文化理论更为强调的是:发展是儿童与其所在环竟中的个体之间的相互文流。
人和环境影响着儿竟,而儿童也反过来影响着人和环境。
<自我思考: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所受的在会之化环境影响主要有,家庭文化环境、班级化现竟及社会文化环境。
一个学生来到班级,带着他自身家庭环境人特质,他既受班做化环境:影响,又因自身特质影响着班级。
例如一名家教不是甚好一学生,他受班使良好文化家围影响的同时,感亲到班级之化对他的束薄搏,他的痛苦,他的博扎,他的双重人格纽区扭曲,因而对这样不孩》来说,班级化对他塑造与影响就比较艰难。
因而,班级文化也的制定,也应让每个学生的家庭知晓每个家庭都来维护、持执行班级文化,创造与班仅同样:文化氛围,安校合力,才能更好地对学生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效果。
根据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
根据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维果茨基是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一套社会文化理论,对于人的发展、学习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于个体思维和行为的影响,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也关注了个体对于文化的塑造和创造。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主要包括两个重要概念:区域发展和近发展区。
区域发展是指个体在无外部帮助的情况下可以完成的任务和能力水平。
近发展区是指个体在得到他人的帮助和引导下可以完成的任务和能力水平。
根据维果茨基的理论,教育和学习的关键是要将学习任务放在个体的近发展区,通过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促进学习的发展。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人的发展和学习不是独立于社会和文化环境的,而是与之密切相关的。
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文化活动,逐渐获得思维方式、语言能力、情感态度等社会文化的产物。
维果茨基认为,个体的思维和行为是在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内化和建构的过程形成的。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对于教育和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教育中,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包括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他们的近发展区,通过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让学生逐渐接近和超越自己的区域发展,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对于学习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和技能,更是一种社会化和文化化的过程。
学习者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和文化活动,逐渐掌握思维方式、语言能力、情感态度等社会文化的产品。
学习者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对于学习的进程和成果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学习者应该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和文化活动,积极与他人合作和交流,以推动自己的学习和发展。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对于教育和学习的意义不仅仅是理论上的,也是实践上的。
很多教育实践和教育都受到了维果茨基的影响。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的知识建构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讲稿-6.3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发展理论
第三节6.3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发展理论主讲人:牟书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发展理论一、低级心理机能与高级心理机能维果斯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低级心理机能,这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如感觉、知觉、机械记忆、无意注意以至形象思维、情绪等心理过程;另一种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如逻辑记忆、有意注意、概念思维等心理过程。
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是在环境其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二、内化与语言内化是维果斯基思想中的重要概念。
个体的心理发展要经历从外部到“内化”的过程。
在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化过程中,语言符号系统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儿童在早年不能使用语言这个工具来组织自己的心理活动,此时心理活动的形式是“直接的和不随意的、低级的、自然的”;只有在掌握语言这个工具之后,才能转化为“间接的和随意的、高级的、社会的”心理技能。
新的高级的社会的心理活动形式,首先是作为外部形式的活动而形成的,以后才“内化”,转化为内部活动才能“默默地”“在头脑中进行”。
儿童的自言自语在其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直接促进了其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作为一种与自己交流的方式,自言自语可以帮助儿童计划和组织自己的行为。
如,一个3岁的小男孩,当他画画时,他会跟自己说:“现在,我要画一个人,在这里画一个木棒,这是他的魔法棒,现在他就可以使用魔法了。
啊,画得不太像,再重新画一个。
”大约在7岁左右,自言自语开始内化为内部语言,然后成为思维。
三、维果斯基的发展观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以成熟和发展为前提,但更重要的是,教学必须首先建立在正在开始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
为了说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思想。
维果斯基认为,在教学前,至少要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
第一种水平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第二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别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社会文化知识
社会文化知识社会文化知识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关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涵盖了各个领域,如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宗教、艺术、传统习俗等等。
掌握社会文化知识对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理解社会现象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社会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和涉及的内容。
一、历史知识了解历史知识是理解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的基础。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能够了解各个时期的社会制度、政治事件、战争、经济发展等重要的历史事件,从而更好地理解现在社会的运行规律和未来的可能性。
历史知识使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也能够增强我们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
二、地理知识地理知识是了解世界各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因素的重要途径。
地理知识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资源分布和经济特点,促进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地理知识还可以提高我们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认知,通过研究地理现象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
三、政治知识政治知识是了解国家政治制度、政治组织、政治思想等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知识对于培养公民的政治意识、参与和监督政府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了解政治知识还能够让我们更加客观地看待国内外政治事件,增强我们作为公民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四、经济知识经济知识是理解和参与经济活动的基础。
掌握经济知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市场经济的运作原理、企业管理和金融投资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经济知识还能够提高我们的理财能力和经济风险意识,为个人的财富增长和长期发展提供帮助。
五、宗教与文化知识宗教和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宗教和文化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各个文化群体的价值观、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
这有助于增强人们之间的交流与理解,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
六、艺术与娱乐知识艺术与娱乐知识能够拓宽我们的审美视野,增强我们欣赏艺术作品和参与文化活动的能力。
了解艺术与娱乐知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各种艺术形式和文化现象的背后,从而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交流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调节论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在个人与社会发展过程中,语言起到了不可忽视的调节作用。
(一)维果茨基(1987,转引自Mitchell and Myles,2004)指出,正像人类作用与物质世界一样,人类通过符号工具调节与他人的关系,调节自己的行为。
这些符号中,语言是最重要的调节工具,是连接社会和个体的桥梁。
(二)调节论早期主要用于解释儿童心理的发展。
从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来看,儿童是在社会环境中和他人交流,学会知识与技能,其中语言是他们的交流工具,起到了调节语言交际和调解人际关系的作用。
1、儿童认知阶段
客体调控(完全被环境左右)→他人调控(别人协助)→自我调控(能够控制自己的高级认知功能:记忆、注意、高级思维)
→人类的高级认知是在参与社会文化活动中通过语言的调节形成的。
对于社会文化理论来说,学习过程也是在语言的调解下实现自我调控的过程。
学习者通过第二语言与目的语者交流,参与外部的社会文化活动,不断地将外在的语言形式内化,直到成为自己思维的一部分。
二、最近发展区
(一)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发展水平有两个层面:
1、实际发展水平:儿童已经具备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潜在发展水平:还没形成,可以在成人的帮助下独立解
决问题的能力。
3、最近发展区: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二)维果茨基的观点,这些处在最近发展区的知识最容易被习得,所以教学应该走在发展水平的前面,激活位于最近发展区内的语言知识。
激活方法:社会互动(语言为调节工具)
(三)维果茨基认为,通过社会互动,学习者不断接触到知识,并在指引下把外在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从社会层面内化为为自己的知识。
“支架”学习法:合作学习逐步达到独立学习的过程
核心:交流和互动中,教师等有经验的人通过指导性的语言帮助学习者发现知识的特征,使学习者克服困难,逐步搭建起自己的知识结构。
对于第二语言习得,二者同样存在
最近发展区:一些语言知识或技能学习这还不能独立运用,但可以在别人的帮助下独立掌握。
“支架”学习法:教师等有经验的母语者可以通过与学习者的交流互动,引导学习者关注语言的特征,并在交流中促进学习者把语言特征内化到自己的语言体系中,对语言实现从他人调控到自我调控。
(四)“支架”作用:
1、换回学习者的兴趣;
2、使学习任务简单化;
3、督促学习者始终保持自己的目标;
4、对学习者的语言进行评判;
5、调整学习者的情绪;
6、想学习者提供最佳答案。
三、个体话语和内在语言
(一)高级认知功能形成过程(调节论)
客体调控→他人调控→自我调控
高级认知功能形成语言
社会语言→个体话语→内在言语
维果茨基认为言语发展:
开始阶段:社会性→以自我为中心→内部言语
(二)第二语言:
1、形成初级阶段:带有明显的社会性(为了实现和他人的交流)
2、个体话语:
学习者的自言自语(于他人互动增多,慢慢感
悟到语言特征,还不能完全掌握)个体话语是学习者自我调节的表现,引导者学习过程。
标志:语言从社会层面向个人层面过度学习者掌握语言的能力正在提高。
3、内在言语:成为学习者学习者语言体系的一部分,
同时也成为学习者思维的工具
完全掌握语言,个体语言会自动消失,内化为内在言语。
四、活动理论
(一)创立:维果茨基
发展:Leontiev 和Engestrom
(二)活动:社会文化环境中的集体互动、交流合作等社会实践。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1、活动是一种纽带
(外部社会+内部个人发展)
2、人的认知实现途径:活动
(三)对二语习得者来说:社会性的活动为学习者提供了机会,使学习者能够接触语言的知识和技能,把外界的语言形式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体系。
(四)社会文化理论中的“活动”要素:
1、活动的主体
2、活动的目标和动机(尤为关键)(活动之间的主要区别)
3、达到目标的行动
4、行动的操作手段
活动会因为以上要素的不同而不同
(五)任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