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及溶解度专题复习教案
初中九年级化学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教案
![初中九年级化学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065cd68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33.png)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2012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的第2课时,主要学习固体溶解度、气体溶解度以及混合物分离方法。
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和应用,并为以后学习溶液的浓度、酸碱盐的相关知识作了铺垫。
溶解度的教学主要涉及概念教学、定量分析方法教学、物质分离方法教学等,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关系。
本节内容属于化学核心素养的基本素养,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必需知识,在初中化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知道一些简单的转化方法,但是因为大多数的学生还处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导致学生定量分析溶液的能力的是有欠缺的。
这一阶段的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不能很好的联系化学知识,需要得到适当的引导。
他们对化学实验现象、未知领域以及与前认知相冲突的情境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情境教学活动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固体和气体溶解度的含义,利用溶解性表格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度,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掌握溶解度曲线中点、线、面的含义,能利用溶解度的知识分离混合物、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通过比较溶解能力大小的实验活动掌握定量分析的方法,从而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通过描绘溶解度曲线,提升数据处理和图形分析的能力,能根据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特征分析出物质提纯的方法。
3、通过对溶解度的学习,感知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对实际生活、生产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进一步的认识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探究的精神在探究过程的重要性。
【评价目标】1、通过对固体和气体溶解度的学习,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概念的认知水平(认知结构水平)。
2、通过溶解度表格和曲线的形式定量分析物质的溶解度,诊断并发展学生定量分析的科学探究能力(定量的探究发现水平)。
初三化学溶解度教案(5篇)
![初三化学溶解度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166e032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e9.png)
初三化学溶解度教案(5篇)初三化学溶解度教案篇1设计思想: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
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
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教学目标:1、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教学器材:胶片、幻灯机。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
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答:不同。
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
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讲授新课1、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
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
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1e5f517581b6bd97f19ea28.png)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
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
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情感目标:
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
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课题2 溶解度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器材:烧杯、试管多个、 NaCl、 KNO3、酒精灯、火柴、胶头滴管、氢氧化钙、试管夹等。
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探究环节活动内容备注。
中考化学1轮复习专题06 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解析版)
![中考化学1轮复习专题06 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10358cec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40.png)
专题06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知识网络】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组成:溶质和溶剂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固体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溶解度变化规律: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溶解度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 a(O H)2常用溶解度曲线表示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步骤:计算、称量、溶解定义:固体溶质从饱和溶液中析出的过程方蒸发溶剂,适于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的物质结晶法冷却热的饱和溶液,适于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大的物质放热,如:NaOH 浓H2SO4溶解现象吸热,如NH4NO3变化不明显,如NaCl乳化现象:洗洁精洗衣物和餐具上油污是发生了乳化现象【考点梳理】考点一、溶液、溶解现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溶液(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组成:溶质和溶剂。
(3)特征: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密度、浓度、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改变,溶液久置不出现沉淀,不分层。
2.溶解现象(1)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①溶剂的温度:温度越高,溶解越快。
②固体溶质的颗粒大小:颗粒越小,溶解越快。
③搅拌加速溶解。
(2)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物质溶解时,往往会引起温度的改变。
溶解的过程发生两个变化:①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要吸收热量;②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过程,要放出热量。
当吸热大于放热时,溶液温度降低,反之升高。
(3)溶于水温度升高的物质:氢氧化钠、浓硫酸等,溶于水温度降低的物质:硝酸铵等。
3.正确区分乳化现象和溶解现象(1)乳化是使用乳化剂将植物油(的油珠)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存在于水中而不能聚集。
九年级化学复习课教案《水和溶液》
![九年级化学复习课教案《水和溶液》](https://img.taocdn.com/s3/m/1c1dacbe50e2524de5187e62.png)
九年级化学复习课教案《水和溶液》-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专题复习《水和溶液》复习目标1、理解水的组成和性质。
2、了解溶液、悬浊液、乳状液的区别和联系。
3、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浓溶液、稀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
4、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并能正确读懂溶解度曲线图。
复习重难点重点水的组成和溶液的性质特征,溶解度曲线图的理解。
难点培养学生复习、综合、分类、读图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前面的复习,同学们对水和溶液的有关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大家知道,天然水都是溶液,可知水和溶液是密不可分的,究竟为什么如此,我们复习完本节课我想大家会知道的。
专题一:水的电解与组成1、实验现象(1).在直流电的作用下,电极上均有气泡产生。
(2).正负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 1:2 ,质量比为8:1 。
(3).正极上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为氧气,负极上产生的气体能燃烧,火焰为淡蓝色,为氢气。
2、实验结论(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2)一个水分子由 2个氢原子和 1个氧原子构成。
3、化学方程式:专题二: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专题三: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在20℃时,四种氯化钠溶液(此温度下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思考:1 .第4号溶质质量分数为什么不是28.6%2.哪些是饱和溶液哪些是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小结]1.对于同一物质,相同温度,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2.对于不同溶质,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专题四:溶液的相互转化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条件。
专题五: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及意义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2、溶解度的四要素(1)条件:一定温度(2)标准:100g溶剂(3)溶解状态:饱和状态(4)单位: g3、固体溶解度曲线(如上图)及意义点:(1)曲线上的点表示某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溶解度教案(优秀5篇)
![溶解度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408d7ff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51.png)
溶解度教案(优秀5篇)《溶解度》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
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的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第一课时的重点、难点为以下三点:【重点、难点】1、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3、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及应用二、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并讨论分析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并会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rarr;建立假设rarr;设计方案rarr;动手实验rarr;观察记录rarr;分析现象rarr;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四、教学方法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准备采用启发再现,引导探究,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的教案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edf84e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06.png)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温度、溶剂、溶质)。
2. 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溶液的组成和变化。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溶解度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溶解度曲线及应用。
3.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与转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及应用。
2. 难点:溶解度曲线的分析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溶解度的内涵。
2. 利用实验、图片、动画等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溶解度概念。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溶解度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溶解度的定义、表示方法及四要素。
3. 案例分析:分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4. 课堂实验:安排学生进行溶解度实验,观察溶解度曲线的变化。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溶解度曲线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溶解度的认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剩余章节待您提供要求后,我将为您继续编写。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实验操作评估:检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
3. 课后作业评估: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溶解度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掌握溶解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2. 反思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反思课堂氛围:营造积极、轻松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拓展1. 溶解度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探讨溶解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2年中考化学总复习专题08溶液与溶解度-
![2022年中考化学总复习专题08溶液与溶解度-](https://img.taocdn.com/s3/m/e80ca777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50.png)
专题08 溶液与溶解度考点归纳一、溶液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 一、 的 。
2.溶液的组成及其特征:溶液由 和 ,最常用的溶剂是 ;另外常用的溶剂还有 、汽油。
溶液的基本特征是 、 、 。
3.溶解过程: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 过程,此过程热量,另一种是 过程,此过程 热量,氢氧化钠、 、生石灰等物质溶于水放热, 等物质溶于水吸热, 、蔗糖等物质溶于水温度不变。
4.乳化现象:洗洁精、洗发液等因为具有 作用,所以可去油污,它们使油类物质以细小的液滴的形态分散在水中,形成不易分层、比较稳定的混合物这种现象叫做 现象。
(用汽油洗掉油污是 作用,形成 ;用洗涤剂洗油污是 作用,形成 。
)5.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 ; 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的 。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对大多数固体物质)、减少溶质、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增加溶质、 、改变温度二、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1.溶质质量分数定义:定量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化学上常用 来表示溶液的组成。
它是溶质与 溶液的质量之比。
2.其定义公式为: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溶质质量×100%。
3.变形公式:溶质质量= × ;溶剂质量= 的质量—的质量4.溶液的稀释问题(1)通过向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中加入水或蒸发水,改变其溶质质量分数,在此过程中,浓稀溶液中的质量不变。
(2)稀释前浓溶液质量×浓溶液=稀释后稀溶液质量× 稀溶液三、配制溶液(例如:配制50g16%的氯化钠溶液)1.步骤(1)计算;需要食盐克;需要水克;即42毫升。
(2)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食盐8g,用量取42毫升水。
(3)溶解;先将食盐放入烧杯中,然后将量取的水加入,并用不断搅拌。
(4)装瓶存放;将配好的溶液放入试剂瓶中,注意标签(注明药品的名称和)向外。
初中化学课堂教案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实验分析方法总结
![初中化学课堂教案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实验分析方法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359df93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da.png)
初中化学课堂教案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实验分析方法总结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溶解度与饱和溶液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掌握了溶解度的实验分析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溶解度与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与科学思维。
针对这一课程内容,下面将对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实验分析方法进行总结。
实验一:溶解度的测定实验目的:通过测定不同温度下的溶质溶解在相同质量溶剂中所能达到的质量浓度,确定其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原理:根据固体溶解于液体的溶解规律,将不同温度下的溶质加入相同质量溶剂中,通过过滤去除未溶解的固体,测量溶液的质量浓度,得到溶解度的数据。
实验步骤:1. 准备试剂:分别称取一定质量的溶质与溶剂。
2. 加热:将试管中的溶剂加热至一定温度。
3. 溶解:将一定质量的溶质加入试管中,用玻璃杯搅拌器充分搅拌。
4. 过滤:将溶液过滤,去除未溶解的固体。
5. 测量:用天平测量溶液的质量,计算质量浓度。
6. 记录:记录实验数据,并制作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图。
实验二:饱和溶液的制备与鉴别实验目的:通过制备饱和溶液,观察和鉴别饱和溶液与非饱和溶液的特征。
实验原理:在一定条件下,固体或液体溶解于液体中的过程达到动态平衡,该状态下的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实验步骤:1. 准备试剂:选取不同溶质和溶剂的组合,如饱和食盐溶液、饱和砂糖溶液等。
2. 溶解:将溶质加入溶剂中,搅拌均匀。
3. 观察:观察溶液中是否还有未溶解的溶质,判断是否为饱和溶液。
4. 鉴别:将溶液放置一段时间后,观察是否出现结晶,进一步确认其为饱和溶液。
实验三: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数据,探索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并解释其原因。
实验原理:在一定条件下,溶质溶解于溶剂中,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
实验步骤:1. 准备试剂:选取某一溶质与溶剂的组合。
2. 加热:将试管中的溶剂加热至一定温度。
3. 溶解:加入一定质量的溶质,用玻璃杯搅拌器充分搅拌。
4. 过滤:将溶液过滤,去除未溶解的固体。
溶液及溶解度专题复习教案
![溶液及溶解度专题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142c29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e0.png)
溶液及溶解度专题复习教案第一篇:溶液及溶解度专题复习教案溶液及溶解度专题复习【教学目标】(有目标有方向,才会有收获)1.知识与技能:①巩固溶液的涵义和溶液的组成,加深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相互关系。
②加深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并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和使用溶解度曲线。
掌握溶解度的简单计算,形成良好的解题策略。
③巩固晶体、结晶等概念,并掌握混合物分离的常见方法。
2.过程与方法:①学会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②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把握概念要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增进求知欲,提高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进行正确的成就归因。
②通过归纳,分析,比较等复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上课,同学们好(班长领读)同学们,上课的学习用品准备好了吗?上课的状态准备好了吗?全力以赴,努力学习准备好了吗?非常好,请坐。
看到同学们准备这么充分,上课的信心这么足,我想同学们这节课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过渡)今天和同学们初次见面,带了点小礼物,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几种饮料,来缓解同学们学习上的疲劳和补充一些能量,现在同学们可以打开,品尝喝一喝,生说老师谢谢你。
(不用谢,只要同学们把你的热情、把你的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展示出来,就是最好的礼物。
)同学们在品尝这些饮料时,你想到与我们化学有关的什么知识?喝的这些饮料都是溶液吗?你是怎么判断的?看那组判断的最快。
举手回答探究一溶液知识让学生说说什么饮料+是不是溶液+为什么?得出溶液的特征:让同学们看是溶液的饮料标签中的成分,追问:溶液中的这些物质可以分为哪两类?那请同学们判断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同学们先做题,板演化学式;(二位同学)在回答,提问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然后投影归纳溶质、溶液的判断刚才题目中的溶液都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熟悉的,下面请同学们在看2个例子播放视频无土蔬菜改变传统种菜方式并缩短了生长周期,还绿色环保。
教师演示实验硫酸铜+氢氧化钠反应先固体后溶液,二生演示利用溶液可以加快反应速度(过渡)有这几个实例,同学们可以感知到人类通过研究、利用溶液,在日常生活、生产中起到非常着重要的意义。
溶液及溶解度专题复习教案教学提纲
![溶液及溶解度专题复习教案教学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581561b45901020206409c68.png)
溶液及溶解度专题复习【教学目标】(有目标有方向,才会有收获)1.知识与技能:①巩固溶液的涵义和溶液的组成,加深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相互关系。
②加深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并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和使用溶解度曲线。
掌握溶解度的简单计算,形成良好的解题策略。
③巩固晶体、结晶等概念,并掌握混合物分离的常见方法。
2.过程与方法:①学会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②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把握概念要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增进求知欲,提高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进行正确的成就归因。
②通过归纳,分析,比较等复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上课,同学们好(班长领读)同学们,上课的学习用品准备好了吗?上课的状态准备好了吗?全力以赴,努力学习准备好了吗?非常好,请坐。
看到同学们准备这么充分,上课的信心这么足,我想同学们这节课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过渡)今天和同学们初次见面,带了点小礼物,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几种饮料,来缓解同学们学习上的疲劳和补充一些能量,现在同学们可以打开,品尝喝一喝,生说老师谢谢你。
(不用谢,只要同学们把你的热情、把你的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展示出来,就是最好的礼物。
)同学们在品尝这些饮料时,你想到与我们化学有关的什么知识?喝的这些饮料都是溶液吗?你是怎么判断的?看那组判断的最快。
举手回答探究一溶液知识让学生说说什么饮料+是不是溶液+为什么?得出溶液的特征:让同学们看是溶液的饮料标签中的成分,追问:溶液中的这些物质可以分为哪两类?那请同学们判断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同学们先做题,板演化学式;(二位同学)在回答,提问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然后投影归纳溶质、溶液的判断刚才题目中的溶液都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熟悉的,下面请同学们在看2个例子播放视频无土蔬菜改变传统种菜方式并缩短了生长周期,还绿色环保。
教师演示实验硫酸铜+氢氧化钠反应先固体后溶液,二生演示利用溶液可以加快反应速度(过渡)有这几个实例,同学们可以感知到人类通过研究、利用溶液,在日常生活、生产中起到非常着重要的意义。
化学:第七章第三节《 溶液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人教版九上)
![化学:第七章第三节《 溶液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人教版九上)](https://img.taocdn.com/s3/m/fea674036f1aff00bfd51e89.png)
科目化学年级初三文件 jiaoan173.doc标题溶解度章节第七章第三节关键词溶液/溶解度内容教学目的知识:使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使学生对气体溶解度及其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归纳的能力。
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
重点难点重点: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用具仪器:天平、砝码、量筒、烧杯、玻璃棒、酒精灯、石棉网、三角架、温度计。
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其它:蔗糖、色拉油、汽油、蒸馏水、火柴。
教学过程附1:课堂练习一1.物质的溶解度大小跟、的性质有关。
2.在同一条件下,食盐溶解在水里却不溶解在酒精里,说明同一物质在中的能力是不同的。
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
附2:课堂练习二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把20克某物质溶解在100克水里恰好制成饱和溶液,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就是20克。
20℃时10克氯化钠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故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
20℃时10克氯化钠可溶解在100克水里,故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
20℃时36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中恰好饱和,故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食盐的溶解度是20℃,据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食盐的溶解度是36℃(B)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C)食盐的溶解度是100克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
在60℃时50克水中溶解硝酸钾55克恰好饱和。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硝酸钾的溶解度是55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克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55克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克附3:课堂练习三不溶物就是绝对不溶于水的物质。
此话是否正确?20℃时碳酸钙的溶解度是0.0013克,所以碳酸钙是溶物质。
2022年中考化学总复习:第九单元 《溶液》教学安排
![2022年中考化学总复习:第九单元 《溶液》教学安排](https://img.taocdn.com/s3/m/e729aec03968011ca200910e.png)
环节3:结晶
通过观察冷却热硝酸钾溶液得到晶体得出结晶概念。播放海水晒盐场景让学生讨论结晶条件,从而引出结晶的方法。并展示课本35页海水晒盐流程图,初步了解工业生产中流程图绘制。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分数
环节1:溶液稀释前后溶质、溶剂、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规律
引导学生理解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教会学生通过列表方法找出溶液稀释或者增浓中变量和不变量进行计算;
前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分数
后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分数
环节2:有关溶液综合计算
举例,落实解题思路和答题规范。
4.在总结实验事实的基础上,知道溶解时常伴有吸热或放热现象。
5.能列举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6.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环节1:溶液的形成
演示实验9-1,增加高锰酸钾溶于水的实验,让学生通过细致观察和宏观的“有形”实验体会溶液形成过程,结合蔗糖、氯化钠溶解的动画过程,让学生清晰地理解物质溶解的过程也是微粒间作用的过程。通过设置以下几个问题:1.哪些物质混合能形成溶液?2.为什么这些固体会“消失”在水中?——粒子在不断运动3.观察高锰酸钾溶液颜色深浅各处是否相同?—溶液具有均一性4.形成溶液后,有固体与液体分离吗?——溶液具有稳定性5.此时,溶液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还能再溶解其他物质吗?引导学生归纳溶液概念、特征和知道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课题2溶解度
3课时
溶液和溶解度专题
![溶液和溶解度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fe873b60a98271fe910ef993.png)
《溶液溶解度》专题要点梳理:一、溶液1.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特征(1)均一性:是制溶液各部分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2)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等),溶剂的量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气体。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概念:(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溶解某种绒织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意义在于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且可以相互转化: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以及溶解度曲线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解里的溶解度。
2.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1)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2)温度3.溶解度曲线(1)溶解度曲线的意义:①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②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溶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此时,溶液必定是饱和溶液。
③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在该温度下,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④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⑤在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过饱和溶液,也就是说,在溶液中存在未溶解的溶质。
(2)溶解度曲线变化的规律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一般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比较“平缓”,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下降,如熟石灰。
四、结晶的方法:(1)蒸发结晶(蒸发溶剂法):将固体溶质的溶液加热(或日晒,或在风力的作用下)使溶剂蒸发,使溶液又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再继续蒸发溶剂,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初中化学_【课堂实录】溶液专题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课堂实录】溶液专题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be42099b4daa58da1114a78.png)
课题:《溶液》专题复习【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习题训练、师生思维对话,加深对溶液形成过程的认识和理解,能主动地从微观角度认识到溶质是以分子、原子、离子的形式扩散到溶剂中,从而形成均一稳定的溶液,能熟练判断一种常见溶液中的微粒种类,并进一步理解分散颗粒的大小不同决定了溶液、乳浊液、悬浊液这三种物质分散体系的稳定性和均一性的差异;通过与化学反应的放热进行对比,进一步理解溶解这一物理变化过程中为什么会伴随能量变化,对初中阶段几种特殊物质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达到熟练掌握。
2.通过习题训练、师生思维对话,进一步熟练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并进一步理解结晶其实质是在饱和溶液的基础上通过蒸发溶剂和改变温度促使溶质分离的过程,能把结晶的两种方法进行灵活的实际应用。
3.通过习题训练、师生思维对话,进一步体会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能熟练地说出溶解度的四要素以及粗略划分溶解性的标准;并能熟练运用某一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计算该温度下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4.通过习题训练、师生思维对话,进一步熟练掌握溶解度曲线上的点的含义,能通过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特点选择恰当的结晶方法、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并进一步熟练地把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等相关知识与计算综合运用到溶解度曲线图的解题过程中。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习题训练、思维对话,进一步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以及浓溶液和稀溶液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溶液的两种分类方法,分类的标准不同,所以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2.通过习题训练、思维对话,进一步理解溶解度是对物质溶解性大小进行的一种定量精确的衡量方法,而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是对其进行的一种粗略划分。
3. 通过习题训练、思维对话,促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加以内化,并进一步主动归纳、总结,从而形成知识体系和框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情境创设和习题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溶液与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并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都经常伴随能量的转化。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九单元《溶液及溶解度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九单元《溶液及溶解度专题复习》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2d0a3dd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11.png)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7.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实验操作、课后作业等环节,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了溶液的基本概念和简单实验操作。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有初步的了解,但可能对溶解度曲线的理解和应用仍存在困难。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缺乏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4.知识整合,强化应用:
a.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溶解度知识与其他化学知识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b.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运用溶解度知识进行问题分析,提高应用能力。
5.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a.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b.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实验事实,遵循客观规律。
2.讲授新知:教师按照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地讲解溶液及溶解度相关知识,配合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3.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及溶解度曲线的规律。
4.课堂练习:教师设计针对性练习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和情感态度三个层面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回顾溶液及溶解度的相关知识,形成知识框架。
3.实践探究:进行溶解度实验,让学生观察溶解过程,分析溶解度曲线,总结溶解度变化规律。
4.小组讨论:讨论溶解度与温度、压力、溶剂性质等因素的关系,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初中化学课堂教案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实验制备
![初中化学课堂教案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实验制备](https://img.taocdn.com/s3/m/a90274cc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47.png)
初中化学课堂教案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实验制备初中化学课堂教案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实验制备引言:化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科学,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验内容。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教案旨在通过实验,帮助学生了解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学会制备饱和溶液。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的进行,使学生能够:1. 了解溶解度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2. 掌握制备饱和溶液的方法;3. 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推理。
二、实验原理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
饱和溶液则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物质量达到动态平衡的溶液。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器材准备:烧杯、少量溶质(如食盐)、蒸馏水。
2. 实验操作:a. 将适量的蒸馏水倒入烧杯中;b. 逐步加入少量食盐,同时用玻璃棒搅拌,直到无法再溶解为止,并记录食盐的质量;c. 在饱和溶液中再加入少量食盐,观察是否能继续溶解;d. 冷却并观察饱和溶液中是否有晶体析出。
四、实验结果分析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我们记录了食盐的加入量,进一步观察到了饱和溶液是否可以再次溶解以及是否有晶体析出。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当加入的食盐无法再溶解时,饱和溶液已达到溶质在此温度下的溶解度;2. 饱和溶液中加入更多的溶质无法再溶解,此时可能发生溶质的沉淀反应;3. 饱和溶液的溶解度与温度有一定的关系,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五、实验扩展与应用1. 实验过程中我们选取了食盐作为溶质,如果将其他物质作为溶质进行实验,是否会得到相同的结果呢?可以进行对比实验,探究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差异;2. 在实验中观察到饱和溶液中晶体的形成,我们可以进一步延伸讨论晶体生长的过程及条件。
例如,可以探究晶体的大小与时间、温度等因素的关系。
六、实验安全提示1. 在实验中使用玻璃棒搅拌时,要注意动作轻柔,以避免玻璃器皿破裂或玻璃棒折断;2. 饱和溶液中可能存在剩余的溶质,避免接触眼睛或皮肤时带来不适,实验后要注意及时洗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液及溶解度专题复习
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溶液及溶解度专题复习
【教学目标】(有目标有方向,才会有收获)
1.知识与技能:
①巩固溶液的涵义和溶液的组成,加深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相互关系。
②加深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并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和使用溶解度曲线。
掌握溶解度的简单计算,形成良好的解题策略。
③巩固晶体、结晶等概念,并掌握混合物分离的常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学会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②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把握概念要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增进求知欲,提高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进行正确的成就归因。
②通过归纳,分析,比较等复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上课,同学们好
(班长领读)
同学们,上课的学习用品准备好了吗?
上课的状态准备好了吗?
全力以赴,努力学习准备好了吗?
非常好,请坐。
看到同学们准备这么充分,上课的信心这么足,我想同学们这节课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过渡)今天和同学们初次见面,带了点小礼物,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几种饮料,来缓解同学们学习上的疲劳和补充一些能量,现在同学们可以打开,品尝喝一喝,生说老师谢谢你。
(不用谢,只要同学们把你的热情、把你的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展示出来,就是最好的礼物。
)同学们在品尝这些饮料时,你想到与我们化学有关的什么知识?喝的这些饮料都是溶液吗你是怎么判断的看那组判断的最快。
举手回答
探究一溶液知识
让学生说说什么饮料+是不是溶液+为什么?得出溶液的特征:
让同学们看是溶液的饮料标签中的成分,追问:溶液中的这些物质可以分为哪两类?
那请同学们判断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
同学们先做题,板演化学式;(二位同学)在回答,提问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然后投影归纳溶质、溶液的判断
刚才题目中的溶液都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熟悉的,下面请同学们在看2个例子播放视频无土蔬菜改变传统种菜方式并缩短了生长周期,还绿色环保。
教师演示实验硫酸铜+氢氧化钠反应先固体后溶液,二生演示
利用溶液可以加快反应速度
(过渡)有这几个实例,同学们可以感知到人类通过研究、利用溶液,在日常生活、生产中起到非常着重要的意义。
那我们同学们也有责任学好化学,为社会的发展储备知识。
那下面我们接着回想生活中的一个常见的实例,请同学们看漫画。
问:第二杯糖水,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那第一杯糖水,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如何判断
快乐探究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学生回答
追问:一瓶不饱和溶液通过什么方法可以转变成饱和溶液?学生去说
投影归纳
(提升)在溶液间相互转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变量,而控制其余几个变量不变,从而改变溶液的状态。
这种控制变量法是初中化学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同学们应该慢慢熟悉并会运用。
(过渡)前面我们利用升温、降温的方法对溶液进行转变,其实就是改变了溶解度,那有关溶解度的知识同学们掌握了多少?
下面请同学们判断这些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快乐探究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学生说,对错并说明理由;追问在理解、描述溶解度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总结固体溶解度的四个要素缺一不可
教师在出示
(过渡)因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人们为了直观、形象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引入了溶解度曲线。
结合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哪些信息呢?
总结:先学生说、补充
巩固练习
(提升):把数字转化为图像,能更直观形象、简明清晰地体现出化学知识的本质。
图像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知识,弄清这些信息便可循序渐进地依次将问题解决。
这也是近几年比较热的题型之一。
(过渡)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一道图像题。
例题:如图为氯化钠、碳酸钠(俗称纯碱)在水中的溶解曲线。
(1)在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碳酸钠的溶解度。
(2)在40℃时,100g水中放入40g碳酸钠,此时形成的溶液为(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温度从40℃降到10℃时,析出碳酸钠晶体 g.
想把氯化钠晶体从溶液中析出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请同学们先看视频
同学们在看视频的时候看到食盐从海水中析出,这是用了什么方法?
点拨结晶的两种方法
解释:其中的道理
(提升):结晶可以使溶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前面我们还学过哪些分离方法呢?还有过滤和蒸馏。
过滤是分离不溶性固体与液体的方法;结晶是从溶液中分离易溶固体的方法;另外还有蒸馏是根据沸点不同分离物质的方法等。
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方法我们到了高中阶段在继续学习。
(过渡)通过刚才几个问题的学习,同学们又有了哪些新的收获?你能不能把学到的知识点用图的形式系统的画出了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图呢呢,便于我们去记忆呢
思维导图:找2个学生画的投影展示
由于对画图还不熟练,很多同学还没有完整的构建好知识,但是这种利用图、线条、符号把知识点进行连接起来,构建思维导图对本节本单元进行整体的把握,可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为以后我们对知识的整合、归纳,有着很大帮助的。
这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同学们要坚持下去。
(过渡)下面同学们就作挑战自我,看看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否已完成
学生说出答案并有地讲解
提升:总结通过做题同学们能感觉到本专题的重要知识是溶解度曲线。
例如:刚才做的巩固练习题就是今年中考原题。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不仅知识上有了新的认识,而且还学会了几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一定会给你的学习注入新的血液。
最后送同学们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