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媒介批评对象的负性心理抵抗透视

合集下载

我国媒介批评展开层面的划分及反思

我国媒介批评展开层面的划分及反思

我国媒介批评展开层面的划分及反思媒介批评是指对媒介产品进行批判性评价的行为,它是社会的一种反思与观察。

近些年来,我国的媒介批评越来越多,批评的层面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从层面的划分和反思两个方面,对媒介批评进行探讨。

一、层面的划分在我国的媒介批评中,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进行分类:1. 音乐、电影、电视剧等艺术产品的批评这类媒介产品通常反映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是观众最为关注的。

媒介批评家会对其中的创意、制作、演绎等方面进行评价,从而指出其优点与不足。

例如,《战狼2》被批评家指出其过多的政治宣传,缺乏角色深度等问题。

2. 广告的批评广告是商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中也存在一些负面的元素,例如虚假宣传、不良的价值观等。

媒介批评家会评价广告的创意和效果,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之处。

例如,一些广告因其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等问题被批评家批判。

3. 新媒体的批评随着互联网与移动终端的普及,新媒体也成为社会热点。

它们包括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其传播速度、影响力远高于传统媒体。

媒介批评家会对新媒体的内容、真实性、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批评。

例如,一些不负责任的传播行为会受到公众和媒介批评家的批评。

二、反思媒介批评不仅仅是评价,更是一种反思和观察。

媒介批评家通过评价产品中的问题和不足,反思与观察社会现象,指出问题所在,从而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关心。

同时,媒介批评家也需要对自己进行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批评水平和技能。

媒介批评的反思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媒介产品与社会现象是互相影响、相互作用的。

通过对媒介产品的批评,可以深入发掘社会现象,发现其中的问题所在,从而引发公众的关注和反思。

2. 对媒介生产与消费的反思媒介批评不仅仅是对产品的评价,更是对生产和消费环节的反思。

通过批评,可以发现生产和消费中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方案。

3. 对自身的反思媒介批评家需要对自己的批评水平和技能进行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批评能力和批评水平。

媒介批评对象的负性心理抵抗透视

媒介批评对象的负性心理抵抗透视
现 ,固然 有批评对象 素质的 问题 ,但媒
心态 。第二 ,源于盲 目性。有些人的 性 格易于冲动 ,常诱发 心理 上 的盲从与 行为上的盲动,未将事物弄清,便表现 出明显的好恶态度。比方有些人对于受 到批评的_些出版物 ,常在不了解其内 容的情况下就情有独钟,进而产生趋近 行为。 其三, 这一类型的心理, 在年轻人
维普资讯
媒介批评与审读探索
“ 价值 的判 断” 1 价值 判断所 产生 。( ) 批评者居高临下,缺乏平视的角度与话 语的推心置腹 ;批评意见浮于表层,或 者结论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武断性 ,使 批评对象难以信服或不喜于接受。就批 评对象来讲,对媒介批评的内质尚欠正 确 的解读与把握 ,往往 以 “ 挑刺儿” 、 “ 无事找事”的误解来看待媒介批评 , 抵触情绪也就伴之而生了。当遇到批评 性的意见多次出现后,抵触情绪进入情 感层面 ,演化为心理抵抗 。 幼稚型。其表现是 ,传播者越肯定 的,传播对象就越远离 ;传播者越否定 的 ,传播对象也就越接近。于是 ,出 现了越批评 、越否定就 “ 越香” 越 、“
型抵抗 与 隐型抵 抗 。 显 型抵 抗 大体 有 :


常态型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拉扎斯 菲尔德在伊里调查中对IP P 指数进行分析
后 ,除 了提 出 “ 有 政 治倾 向” 的 观 既
点外,还提出了 “ 选择性 接触”的观


点 ,即受众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既有 立场 、态度 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 触 , 2 这必然会远离或拒绝那些与自 (’
遇 到信息接受对 象在认 知 、情感 、意 向 等方面 的心理抵触,从而使信息发出者
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着某种促进作用, 但对他们在社会化进程中布下的阴影却

网络编辑如何应对媒介传播的负导效应

网络编辑如何应对媒介传播的负导效应

发生 , 从“ 浦 江猪” 、 “ 陕西周 老虎” 到“ 房 姐” 、 “ 表叔” 等等 , 让 我们 清楚地看到 , 网 络 已经成 为社情 民意 的重要表达 渠道 , 网络舆论走 向影 响甚至决定着现实问题
的 发展 方 向 。 互 联 网 具 有 虚拟 性 、 隐 匿性 、离 散
传播 渠道上 , 多元 而共 生 。而今 网站提
供 给网 民发表 意见的渠道 越来 越多 , 微
博、 微信 、 Q Q、 贴吧 、 掘客等 , 网络舆论 的 传播不再是单一渠道的传播 ,而是多种
近几年 , 网络参 与社会政治生活 , 进
而 影 响 社会 民众 、改 变 规 制 的 事 件 频频
分散 。无论是谁 ,都可以在网上发布信
息、 展 开讨 论 、 表 达意见 。其次 , 表现在
而 网络的开放性使得传统“ 把关 人” 作用 削弱 , 网络舆论理智与非理智混 杂 , 建设 性与破坏性交织 ,话题五花八门但又鱼 龙混杂 , 泥沙俱下。
个体作为一个信源传播 能否在对 大众媒
体 形 成 一 点挑 战 的 同 时 又起 到一 个 对 大 条 新 闻 引 起 的 舆 情 的 变 化 和 引发 的舆 论 的 争 执 、受 众 认 知 情感 的 变 化 和其 最 终
呼吁政府来管束媒介又势在必 行。 诚然 ,
网络媒体 的出现对传统媒体形成 了一种
体在 网络发布信息 ,但是其影 响力始终 无法 与大众媒介抗衡 。所以 ,当下 的要 紧问题不是担 忧哪一 天报纸会消失 , 而 是媒介如何做到信息合理的发布以及媒 介应该承担 的责任和义务。笔者认 为大
媒体 负 导效 应 的产 生
很多人仍在使用 “ 负面效应 ”的说

我国媒介批评展开层面的划分及反思

我国媒介批评展开层面的划分及反思

我国媒介批评展开层面的划分及反思【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媒介批评展开层面的划分及反思。

在背景介绍中,说明媒介批评在当前社会中的重要性。

在首先介绍我国媒介批评展开的传统层面,包括传统媒体对新闻报道的评价和监督作用。

接着探讨媒介批评的现代层面,指出新媒体时代下公众参与和社交媒体的影响。

然后展望媒介批评的未来发展,提出随着科技发展对媒介批评的影响。

进行反思与展望,呼吁加强媒介批评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在总结了我国媒介批评的重要性及发展方向,强调其在社会监督和言论自由方面的作用。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增进对我国媒介批评展开层面的认识,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媒介批评、展开层面、划分、传统层面、现代层面、未来展望、反思、总结述评1. 引言1.1 背景介绍媒介批评既有传统层面,如对媒体内容的议论和评价,也有现代层面,如对媒体伦理与责任的探讨和监督。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传播技术的不断更新,媒介批评展开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变化,令人对未来的展望充满期待。

随着媒介批评的日益深入和广泛,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挑战。

如何平衡言论自由和舆论监督的关系,如何确保媒介批评的客观性和专业性,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媒介批评的未来将如何发展,也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探讨。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我国媒介批评展开层面的划分及反思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一问题,并试图给出一些新的思考和建议,以期能够推动我国媒介批评的健康发展。

2. 正文2.1 我国媒介批评展开层面的划分我国媒介批评展开层面的划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可以从媒介批评的对象划分层面,包括对媒体机构、对具体媒体作品以及对媒体人员的批评。

对媒体机构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其报道准确性、公正性、客观性等方面,这涉及到媒体的新闻价值观和职业道德。

对具体媒体作品的批评则主要关注其内容质量、表达方式、社会影响等方面。

对媒体人员的批评则涉及到其言行举止、职业操守等方面。

还可以从媒介批评的形式划分层面,包括公开批评、专业评估、内部监督等形式。

我国媒介批评展开层面的划分及反思

我国媒介批评展开层面的划分及反思

我国媒介批评展开层面的划分及反思媒介批评是指对媒介的内容、形式、传播方式等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评价的活动。

我国媒介批评在多年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多层面的划分,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探索。

本文将对我国媒介批评的展开层面进行详细的划分,并结合我国媒介批评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以期为我国媒介批评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媒介批评的展开层面1. 媒介内容批评媒介内容批评是对媒体所呈现的内容进行评价和批判。

这一层面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媒体所报道的新闻事件、社会问题、文化产品等方面。

内容批评的对象包括新闻报道准确性、公平性,文学艺术作品的价值取向,电视节目和广播节目的思想内容等。

媒介形式批评主要是对媒介的表现形式进行评价和批判。

对于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的制作技术、节目结构、界面设计等方面进行评价。

媒介形式批评也包括对于媒介传播方式的评价,如对于广告传播的道德性、对于新媒体传播的创新性等方面的批评。

媒介伦理批评是对媒体从业者和媒体机构的道德和行为进行评价和批判。

这一层面的批评主要关注媒体从业者的职业操守、道德标准,以及媒体机构的社会责任、公共利益等方面。

媒介伦理批评还包括对于媒体行为中的腐败、贿赂、虚假报道等不良现象的批评。

媒介影响批评主要是对媒体对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影响的评价和批判。

从媒介对公众舆论的引导,到媒介对社会价值观的传递,都是媒介影响批评的对象。

媒介影响批评还包括对于媒体对特定群体的影响,比如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等。

二、我国媒介批评的反思在我国,媒介批评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不仅仅是学术界对于媒体的研究课题,也是社会公众对于媒体的关注焦点。

在我国媒介批评的实践中,我们也需要对其进行反思和探索,以期更好地发展我国的媒介批评。

我国媒介批评需要加强对媒体内容的深入挖掘和分析。

当前,我国的媒体内容批评主要集中在对新闻报道和娱乐节目的评价上,但是对于文化产品、网络文学、广告等方面的批评仍然相对欠缺。

受众逆反心理浅析

受众逆反心理浅析

浅谈大众传播受众的逆反心理受众的逆反心理是指受众由于受某种原有立场、思维定势的影响,对传媒上宣传的观点从心理上产生抵制情绪,是一种感性的直觉状态的心理意识。

新闻受众出现这种心理活动时,表现出与新闻对立的思想感情,也就是反感,出现对新闻明显不信任的态度,产生抵触情绪。

逆反心理是态度引导的结果,是社会引导的负效应。

近几年来,受众逆反心理现象在传媒中屡屡出现,直接影响着传播效果,这应引起传媒的特别重视新闻受众逆反心理表现在:一、批驳心理。

新闻受众为了证明自己判断的正确,用推理或自己的观点驳倒新闻的观点。

二、怀疑心理。

它的表现是,怀疑新闻是虚假的,或者怀疑新闻背景有问题,往往要对新闻提出各种疑问。

三、厌烦心理。

新闻受众在接受新闻时,对新闻产生厌烦心理活动,认为没有必要再报道。

四、颠倒心理。

以自己认为的真实,否定新闻的真实,以自己认为的正确观点,否定新闻的观点。

其表现类型可分为以下三种:一是评价相反型。

即受众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现象和问题所持的判断呈相反性趋向。

二是情感相悖型。

即受众对所传事物蕴涵和表现的情绪和情感与传播者的情绪和情感相背离。

三是行为逆反型。

即受众在接受传播信息后,采取的行为方向与传播者所期盼的行为方向截然相反。

这三种类型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大众传播活动中,受众的逆反心理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对抗性。

即传播效果不仅是零效果,而且是负效果。

表现为,形成心理对抗,受众对传播者或传播内容相抵触,采取“对着干”的态度。

二是情绪性。

受众的逆反心理带有较浓厚的情绪色彩,不同于自觉的不同意见的争论。

情绪、情感成分是其核心、不满、抵触、对立是其主要表现。

三是.顽固性。

逆反心理会强化成一种认知定势,甚至是一种偏见,从而对受众的后续受传行为产生影响。

四是持续性。

持逆反心理的受众,不只是对新闻媒介上传播、宣传的某一事或在某一时间内唱反调,有抵触情绪,而且具有普遍性与持续性。

受众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一、传播者形象的逆反效应;导致这种失衡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传播者的行为有背道德规范时,道德信誉降低,导致受众对传播产生怀疑、厌恶情绪。

我国媒介批评展开层面的划分及反思

我国媒介批评展开层面的划分及反思

我国媒介批评展开层面的划分及反思媒介批评是指对媒介产品、媒介制度和媒介组织进行的批评和评价。

随着我国媒介事业的快速发展,媒介批评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媒介批评的展开层面,包括对媒介产品的批评、对媒介制度的批评以及对媒介组织的批评。

本文将对我国媒介批评展开层面进行划分,并对其进行深入反思。

一、对媒介产品的批评对媒介产品的批评是指对媒介内容、媒介表现形式以及媒介传播效果进行的评价和批判。

在我国,媒介产品批评常常集中在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和权威性等方面。

对于新闻报道中的不实信息、偏颇观点以及夸大事实等问题,媒介批评者会进行有力的批评和批判。

影视作品、网络小说、广播节目等媒介产品也常常成为批评的对象。

对于涉及青少年教育的影视作品,对于歪曲历史事实的网络小说,对于违背社会价值观念的广播节目,媒介批评者也会进行积极的批评和抨击。

在这一层面上,媒介批评既是对媒介产品的监督和警示,也是对社会公众的教育和引导。

对媒介制度的批评是指对媒介管理体制、对媒介监管机构以及对媒介监管规定进行的评价和批判。

在我国,媒介制度批评常常集中在媒介管理体制的合理性、媒介监管机构的公正性以及媒介监管规定的科学性等方面。

在媒介管理体制方面,人们常常关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记者协会等媒介管理机构的运行和作用。

对于这些机构的工作效率、管理水平以及服务质量,媒介批评者会进行公正的评价和严肃的批判。

在媒介监管规定方面,人们也会关注新闻法、广电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对于这些法律法规的适用性、可操作性以及公平性,媒介批评者也会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批评。

对媒介组织的批评是指对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台、网络新闻网站等媒介组织的经营管理、新闻采编、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的评价和批判。

在我国,媒介组织批评常常集中在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媒介产品的质量以及新闻人员的职业操守等方面。

在新闻人员的职业操守方面,人们也会关注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以及职业责任。

《媒介批评》课件

《媒介批评》课件

受众定位分析
分析受众的年龄、性别、地域、文化背景等特征 ,探究其对媒介内容的接受和反应。
受众行为分析
分析受众对媒介内容的消费行为、参与行为和反 馈行为,探究其对媒介内容的接受和反应。
ABCD
受众心理分析
分析受众的心理需求、认知结构和情感体验,探 究其对媒介内容的接受和反应。
受众价值判断
对受众的价值观念、审美标准和道德观念进行判 断和评价。
符号学
从符号的角度分析媒介内容,探究符号背后的意义与权力关 系。
媒介效果理论
研究媒介如何影响受众,揭示媒介背后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 。
媒介批评的社会学基础
社会建构主义
认为媒介内容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同 时也是社会现实的建构者。
文化研究
关注媒介如何传播与再生产文化,对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媒介内容进行比较 分析。
《媒介批评》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媒介批评概述 • 媒介批评的理论基础 • 媒介批评的方法和技巧 • 媒介批评的实践应用 • 媒介批评的未来发展 • 案例分析
01 媒介批评概述
CHAPTER
媒介批评的定义
1
媒介批评是对媒介产品、媒介行为、媒介现象以 及媒介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媒介法规等进行深 入分析和理性评价的过程。
影视产业现象的反思
媒介批评对影视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如商业化、娱乐化等进行反思 和批判,促进影视产业的健康发展。
05 媒介批评的未来发展
CHAPTER
媒介批评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媒介融合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媒介融合成为媒介批评的重要发展方向。媒介融合将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媒介批评提供更多 元化的平台和渠道。

我国媒介批评展开层面的划分及反思

我国媒介批评展开层面的划分及反思

我国媒介批评展开层面的划分及反思【摘要】中国的媒介批评在展开层面上有传统和拓展两种形式。

传统展开层面主要包括新闻报道、电视节目评论等,而拓展展开层面则包括社交媒体评论、网络舆论等。

目前我国媒介批评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缺乏独立性和客观性等。

未来,希望能够加强对媒介批评的监督和引导,提高其独立性和客观性。

建议在培养批评人才方面做出努力,加强对批评内容的监管,以确保其合法性和准确性。

通过以上努力,可以提升我国媒介批评的质量和影响力,更好地引导公众的观点和态度。

【关键词】媒介批评、展开层面、定义、重要性、传统展开层面、拓展展开层面、现状、问题、未来展望、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媒介批评作为对各类媒体内容和传播方式的分析和评价,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媒介的批评和反思,可以促使媒体更好地发挥其社会责任,提高内容质量,增强社会影响力。

对我国媒介批评展开层面的划分及反思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首先探讨我国媒介批评的定义与重要性,然后对媒介批评展开层面进行详细划分,并分析传统展开层面和拓展展开层面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将对我国媒介批评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剖析,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我国媒介批评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对我国媒介批评展开层面的划分及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探讨媒介批评在中国传统和拓展展开层面上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对未来发展和改进的展望。

具体目的包括:一、探讨媒介批评的定义和重要性,明确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二、分析我国媒介批评的展开层面的划分,对传统展开层面和拓展展开层面进行详细阐述;三、剖析我国媒介批评的现状和问题,深入挖掘存在的挑战和瓶颈;四、展望未来,提出对我国媒介批评发展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通过对这些研究目的的探讨,旨在为我国媒介批评的发展和提升提供理论支持和启示,促进我国媒介批评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全面进步。

2. 正文2.1 我国媒介批评的定义与重要性我国媒介批评是指对媒介内容、形式、传播方式等进行审查和评价的一种学术活动,旨在发现媒介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提出改进和优化的建议。

我国媒介批评展开层面的划分及反思

我国媒介批评展开层面的划分及反思

我国媒介批评展开层面的划分及反思近年来,我国的媒介批评展开层面愈加广泛,从一开始只停留在官方媒体之内,到现在逐渐涵盖社交媒体、网络媒体等多个渠道。

这种扩大化的媒介批评展开层面,给我们带来了更加多元化的观点和声音,也促进了媒体的进步。

这种扩大化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问题和反思。

我们需要划分媒介批评的展开层面。

根据批评的对象不同,可以将媒介批评分为官方媒体批评、社交媒体批评和网络媒体批评三种形式。

官方媒体批评主要是指对于官方媒体的监督和批评,这种批评形式主要由政府或官方机构发起,目的是促进官方媒体的良性发展。

官方媒体批评的好处是可以通过改善官方媒体的不足之处来提高其公信力和影响力,但也存在着政府干预媒体自由的风险。

社交媒体批评是指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的批评行为,这种形式的批评主要由个人或群体发起,其优势在于传播迅速,覆盖面广。

社交媒体批评也存在着信息不完全和恶意传播的问题,需要加强相关监管和规范。

网络媒体批评是指通过网络媒体平台进行的批评形式,其特点是信息来源广泛、专业性强。

网络媒体批评可以为公众提供更多的信息和观点,促进舆论的多元化。

网络媒体批评也容易陷入煽动性和谣言的泥沼,需要加强监管和引导。

我们需要反思媒介批评的展开层面。

多元化的媒介批评展开层面给我们带来了更加开放的言论空间和更多的观点选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反思。

首先是媒介批评的偏颇性。

由于不同平台的媒介批评受众群体和取向不同,对于同一事件的评价往往相差悬殊。

这样的偏颇性会导致信息片面化和思维定势,需要我们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其次是媒介批评的公平性。

由于平台的资金和资源不平衡,一些声音和观点可能得不到充分的关注和传播。

这种不公平性对于社会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影响,需要我们加强平台监管和公正评估。

最后是媒介批评的责任和规范。

媒体是社会舆论的引导者和信息的传播者,媒体批评的质量和影响力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公共利益和发展。

受众的逆反心理 [新闻受众的逆反心理浅析]

受众的逆反心理 [新闻受众的逆反心理浅析]

受众的逆反心理[新闻受众的逆反心理浅析]传播效果是新闻传播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受传者、信息、受众等诸多因素影响,其中受众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传播效果最终只能通过受众的心理接受进而转化成行动才能实现。

然而,在新闻实践中,受众并不总是与传播者的意愿相一致,传播内容也未必总会得到受众的接受和喜欢,相反,有时甚至会出现相互对立、相互背逆的现象,致使新闻传播的效果无法实现、目的无法达到。

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受众的逆反心理无疑在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新闻受众及其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属于态度范畴,是个体对外界态度的一种持相反方向的反应。

新闻受众的逆反心理则是指受众受已有意识的支配和思维定势的影响,对新闻传播内容或传播者产生不满、怀疑、反感、抵触乃至否定、排斥的情绪,是一种感性的直觉状态的心理意识。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它是新闻受众对传播信息作简单的逆向思维和反面理解的心理意识,因而会在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筑起一道抵御信息顺向传播的心理防线,使传播者的本意受到歪曲、变性,使信息传播的力度减弱、转向,使传播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产生零效果或负效应。

新闻受众逆反心理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做出逆向评价――认知层面。

受众对传播的事实判断或价值判断,与传播者所持的判断呈相反性趋向,即传播者持正面态度的,受众却持反面态度,传播者持反面态度的,受众却持正面态度;传播者作为真实的新闻所进行的传播,受众却当做虚假的新闻加以否定或排斥;传播者宣扬的正面形象,受众反而持反面的评价,等等。

二是产生逆反情绪――情感层面。

传播者在传播中所蕴涵和表现的情绪或情感,不仅未被受众所接受,反而激起受众的反感。

如传播者喜欢,受众却厌恶;传播者褒扬,受众却贬斥等。

三是做出逆向选择――行为层面。

传播者希望受众采取某种行为,而受众却反其道而行之。

如某种商品暂时出现短缺,居民纷纷抢购,传媒告诉大家不要抢购,结果抢购风潮反而更加盛行。

新闻受众的逆反心理带有较强的感情色彩,而且还会强化成一种定势,如果传播多次导致受众产生逆反心理,其逆反心理会成为一种心理定势,以致在今后类似的条件下,即使受众还没有具体了解传播内容,便已经产生了抗拒情绪。

我国媒介批评展开层面的划分及反思

我国媒介批评展开层面的划分及反思

我国媒介批评展开层面的划分及反思批评是一个社会进步的动力,对于媒介而言也是如此。

媒介批评可以促使媒体改善报道质量和服务,保持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在我国的媒介批评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进行展开层面的划分和及时反思是必要的。

媒介批评可以从政治和经济层面展开。

政治层面的媒介批评主要关注媒体对政府和政治体制的监督和引导作用。

这一层面的批评是公众对政府的维权表达,可以促使政府更加透明和公正地行使权力。

政治层面的媒介批评通常受到政府的限制和干预,导致批评内容不够深入和公正。

经济层面的媒介批评主要关注媒体对商业行为的监督和教育作用。

这一层面的批评可以促使媒体维护公众权益,提高商业道德和行业规范。

媒体在商业利益的引导下,往往无法全面而准确地履行这一角色。

媒介批评可以从媒介内容和媒介形式两个层面展开。

媒介内容的批评主要关注媒体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和立场偏见等方面。

这一层面的批评可以促使媒体遵循新闻伦理和专业原则,提供真实的信息和意见。

媒体在报道中往往会存在选择性报道和夸大事实的问题,导致批评内容缺乏客观性和全面性。

媒介形式的批评主要关注媒体在传播方式、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等方面的问题。

这一层面的批评可以促使媒体关注读者的需求和传播管道的多样性,提供更好的传播服务。

媒体在形式上往往存在刻意迎合时尚潮流和低俗化需求的问题,导致批评内容过于功利和商业化。

媒介批评可以从整体和个别两个层面展开。

整体层面的媒介批评主要关注媒体系统的运行和发展问题。

这一层面的批评可以提供对整个媒体行业的分析和建议,促使媒体进行自我改革和发展。

整体层面的批评通常缺乏具体的案例和分析,使得批评内容不够具体和可操作。

个别层面的媒介批评主要关注个别媒体和个别媒体从业者的问题。

这一层面的批评可以促使媒体更加负责任和专业化,提高整个行业的声誉和形象。

个别层面的批评往往被一些媒体解读为攻击和打压,妨碍了批评的公正和客观。

针对我国媒介批评展开层面的划分,需要进行一些反思。

媒介批评复习资料

媒介批评复习资料

媒介批评复习资料第一章媒介批评的定义:(名词解释)对媒介运作的正误、得失作出评价,褒贬媒介行为、媒介作品、媒介工作者或媒介制度,揭示媒介传播的倾向和利弊,包括报刊批评、影视批评、出版批评和网络批评。

广义上看,媒介批评既包括对媒介现象的肯定与赞许,也包括对其弊端与危害的否定。

狭义上看,媒介批评是一种否定思维,主要是对媒介的负面问题进行反思,指正媒介传播或媒介制度的错失。

本书主要在狭义上使用媒介批评的概念。

填空题✧媒介批评的核心是批评者的反思与价值判断。

✧媒介批评是一种价值判断✧提升受众的解读原则、方法和评价理念,对于媒介批评的成功与否,是举足轻重的环节✧新闻理论是新闻传播活动的第一层反思。

✧媒介批评是新闻传播活动的第二层反思。

✧媒介批评以解读新闻及其传播活动为支点,对媒体和新闻作品展开一系列评价活动。

✧受众对新闻报道的反响,是一种原生的媒介批评形态。

✧媒介批评理论是对媒介批评实践和批评法则与方法的总结,是总结对媒介行为、媒介作品或媒介制度及相关问题如何评价的知识和理论。

✧媒介观念是人们对各类大众传播媒介总的认识,包括对媒介的产生、运作、机制、制度、功能和传播效果的看法,也包括对各种媒介知识和原理的评价。

✧媒介批评流派划分为杂感批评流派、学理批评流派、历史主义批评流派和西方批判理论流派。

✧透视社会及其变化,以及媒体如何认识社会,是媒介批评的域外对象✧媒介批评只停留在媒介自身及其作品,以其反映世界的内容与形式为唯一对象,很少论及媒介与作品之外的世界,则称作媒介批评的域内对象✧媒介贯彻传播政策和措施,媒介工作人员的操守,媒介举办的社会活动,媒介的违法和不光彩举动,以及媒介作品等动态,都属于媒介行为✧新闻传播活动:口头批评——文字批评——系统理论化批评自发批评——自觉批评✧媒介批评的三个层面:文化层面、本体层面、现象层面✧媒介批评的范围:1.对新闻传播活动质量的评价 2.对新闻传播社会影响的评价 3.对媒体的评价第二章1.媒介批评功能:一、信息载体的新视角•大众传媒的作用在过去是被忽视的。

媒介批评的标准概述

媒介批评的标准概述

媒介批评的标准概述媒介批评是对媒体内容、报道和表现的评估和分析,旨在评判其质量、准确性和公正性。

媒介批评的标准可以用来评估不同类型的媒体,包括新闻报道、电视节目、电影、广告和社交媒体。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媒介批评标准:1. 真实性:媒介报道的真实性是评估的重要标准。

这包括事实准确性、信息来源可靠性以及报道是否基于客观事实而不受个人或政治立场的影响。

2. 公正性和平衡性:媒介批评应关注报道的公正性和平衡性。

这意味着媒体应该提供多个观点的平衡报道,避免偏袒特定利益群体或偏见。

公正性还包括避免对个人或团体进行无根据的攻击或污名化。

3. 透明度和道德:媒介的透明度和道德行为是批评的重要标准。

媒体应该明确披露其所有人、资金来源和潜在利益冲突。

此外,媒体应遵循道德准则,例如尊重隐私权和不歧视原则。

4. 内容质量:内容质量是评估媒介的重要方面。

这包括评估媒体的专业水平、研究深度和意见表达的质量。

批评还应关注媒体是否提供充分的背景信息和文化敏感度,以便读者或观众能够全面理解报道。

5. 可信度和可靠性:媒介的可信度和可靠性是衡量其价值的关键标准。

这包括评估媒体的良好声誉、专业资质和前后一致的报道。

可靠性还与事实核实的方法息息相关,媒体应该准确地报告与实际情况一致的信息。

6. 社会责任:媒体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批评应关注其社会责任。

这包括评估媒体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以及其对社会和公共利益的关注程度。

综上所述,媒介批评的标准涉及真实性、公正性、平衡性、透明度、道德行为、内容质量、可信度和可靠性,以及社会责任。

这些标准有助于评估媒体的质量和对公众传播信息的影响。

媒介批评是对媒体内容和表现的评估和分析,旨在评判其质量、准确性和公正性。

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通过传播信息和影响舆论,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媒体进行批评和评估非常重要,以确保公众接收到准确、公正、有价值的信息。

首先,媒介批评的标准之一是真实性。

媒介批评应该更宽容

媒介批评应该更宽容

让媒介与媒介批评同行——以微博网络谣言为例随着媒介的实力一天天壮大,媒介批评的重要性也随即表现出来。

然而相对于媒介的强势,媒介批评却没有完全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在我国,媒介批评的理论仍不完善,媒介批评的实践也处于无序的状态,然而媒介批评依然拥有与媒介相制衡的能力。

因此讨论媒介与媒介批评如何实现同行就是本文的主题。

一、媒体的强势造成的难题自近代报纸产生之后,以报纸为代表的媒介一直在争取和维护新闻与出版自由。

因有了这种自由,媒介的确在人类发展史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号称“无冕之王”。

不可否认的是,媒介的强势也在另一方面给社会和公众带来了某些“威胁”。

《华盛顿邮报》的水门事件报道迫使尼克松总统下台……谣言在网络上的传播日益增加,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因日本地震而引发的抢盐风波,受众的从众心理、窥私心理等复杂的心理状态推动着谣言从发布、轻信、增添到扩散成为焦点。

网络谣言若得不到正确引导与控制,对受众、各类组织乃至公众人物造成不良影响。

因而,当今传媒让我们看到的是:(1)绝对权力带来了绝对腐败。

可见,需要另一种力量和声音去制衡日益强势的媒体。

这种重要的力量和声音就是人们寄予厚望的媒介批评。

(2)媒介批评是以解读新闻作为范畴支点,对媒体和新闻作品展开一系列评价活动。

(3)媒介批评可以对媒介的方方面面进行审视和评价,以确保媒介的发展与社会、历史相协调,尽可能地减少媒介发展中的偏差,使得受众能够在信息洪流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二、媒介批评的弱势与困境媒介批评的实践与媒介批评的理想间的距离非常明显。

媒介批评任重道远。

首先,媒介批评要评价新闻内容及其理念的表达,即新闻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要达到的程度。

要完成这一点的困难在于,虽然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但新闻永远只是事实的部分再现,而非全部。

媒介批评者通常要依靠媒介来获得更多的事实。

媒介批评主体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渠道去接触事实,所以就没有简便、准确的方法去检验一则新闻与事实的距离。

《2024年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媒介批评》范文

《2024年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媒介批评》范文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媒介批评》篇一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其内容和形式对公众的观念、态度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媒介批评,旨在探讨媒介内容中性别角色的呈现、性别歧视的存在以及其对女性形象和权益的影响。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对媒介进行深入批评,以期促进媒介内容的公平、公正和多元化。

二、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呈现在许多媒介内容中,女性形象往往被局限在传统的家庭角色或性对象中。

例如,在电视广告中,女性常常被描绘为家庭主妇或性感对象,缺乏独立自主的形象。

这种呈现方式不仅限制了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也强化了性别刻板印象。

此外,许多电影和电视剧中的女性角色也缺乏深度和复杂性,往往成为男性角色的附属品。

这些媒介内容无疑对女性的自我认知和期待产生负面影响。

三、性别歧视在媒介中的表现除了对女性形象的呈现外,性别歧视在媒介中还表现为对女性话题的忽视和偏见。

在一些新闻报道和纪录片中,关于女性议题的内容往往被边缘化或淡化处理。

此外,一些媒体在报道社会事件时,往往从男性的角度出发,忽视女性的声音和需求。

这种性别歧视不仅剥夺了女性在媒介中的平等地位,也限制了公众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和认识。

四、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媒介批评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媒介批评旨在揭示媒介内容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并呼吁媒体从业者和社会大众共同关注和改变这一现状。

首先,媒体应更加关注女性话题,充分展现女性的多元角色和价值。

其次,媒体应摒弃性别刻板印象,为女性塑造更加独立、自主的形象。

此外,媒体还应关注女性的声音和需求,让女性在媒介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五、推动媒介公平、公正和多元化为了实现媒介内容的公平、公正和多元化,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媒体从业者应提高性别意识,自觉抵制性别歧视和刻板印象。

其次,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对媒体的监管和审查,确保其内容符合公平、公正和多元化的原则。

此外,公众也应提高对媒介内容的关注度,积极参与到媒介批评的活动中来。

传播学媒介效果理论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媒介效果理论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媒介效果理论知识点总结在传播学领域,媒介效果理论是研究媒介如何对受众产生影响的重要部分。

这些理论帮助我们理解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效果,对于我们认识和分析社会中的传播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一、魔弹论魔弹论也被称为“皮下注射论”,它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能够迅速、直接地影响受众的思想和行为。

在这种理论视角下,受众被视为完全被动的接受者,没有任何抵抗力和自主性。

魔弹论产生于 20 世纪初,当时大众传播媒介如广播、报纸等刚刚兴起,人们对其影响力还缺乏深入的了解。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受众并非如此被动,魔弹论逐渐被其他更复杂的理论所取代。

二、有限效果论有限效果论是对魔弹论的修正和发展。

它认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效果是有限的,而不是像魔弹论所认为的那样强大和直接。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进行的“伊里调查”是有限效果论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

研究发现,大众传播在改变选民投票意向方面效果有限,人际传播的影响更为显著。

这表明,受众并非完全被媒介所左右,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既有观念、社会关系等因素来对媒介信息进行选择性理解和接受。

克拉帕在《大众传播效果》一书中提出了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而是众多中介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既有态度的强化;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受众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条件以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三、适度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在有限效果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其中,议程设置理论是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

麦库姆斯和肖的研究表明,大众传播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即通过新闻报道和信息传递,影响公众对某些议题的关注度和重要性的认知。

媒体虽然不能直接决定人们怎么想,但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媒介批评对象的负性心理抵抗透视会上常有这种现象:信息发出者遇到信息接受对象在认知、情感、意向等方面的心理抵触,从而使信息发出者的意图无法实现,甚至出现与其意图相悖的结果,社会心理学称这种现象为心理抵抗。

心理抵抗有正性与负性两种,前者是对错误意见的抵制,后者则相反,是对正确意见的抵制。

在媒介批评研究中,有的学者的观点很有见地,认为媒介批评的本质是“价值的判断”。

(1)价值判断所产生的观点,有褒扬性的,有批评性的,也有中性的。

负性心理抵抗往往是在批评性的意见之下产生的。

本文从媒介批评所引发的社会刺激角度,着重探析负性心理抵抗问题。

一、负性心理抵抗的类型透视负性心理抵抗,应先将其进行分类。

笔者认为,负性心理抵抗包括显型抵抗与隐型抵抗。

显型抵抗大体有:常态型。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在伊里调查中对IPP指数进行分析后,除了提出“既有政治倾向”的观点外,还提出了“选择性接触”的观点,即受众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2)这必然会远离或拒绝那些与自己立场、态度相悖的内容。

当媒介遇到批评性的意见时,因其与自己原有立场、态度不一致乃至相对立,其采取远离或拒绝接受的态度,也就较为多见了。

“忠言逆耳”一词对这一现象的见证,不仅囊括的事例难以数计,而且这种见证从古代一直延续至今。

常态型心理抵抗较为普遍,它往往以潜在形式存在于包括批评对象在内的普通人的心理之中,对于批评对象常态型心理进行刺激与诱发,就易于使其从潜在形态转化为显在形态。

因而,常态型心理的出现,固然有批评对象素质的问题,但媒介批评主体对这一问题缺乏足够的考虑,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媒介批评中,不乏这种现象:一是较少对批评对象进行必要的心理引导;二是批评方法欠当:例如批评性的意见或者不着边际,或者不关痛痒,甚至出现批评不确指的非批评化与以吹捧、拔高为特征的批评的变异等等,助长了常态型心理抵抗的频发,也刺激其心理抵抗强度的加大。

逆反型。

指的是信息接受者的态度向传播者意图相反方向变化的心理状态。

从其发展过程来看,大体经过不愿接触、不愿接受、反感、拒绝、对抗等阶段的演进,逆反心理的强度也随之而递增;从其覆盖面来看,由点滴反感到局部反感再到全面反感。

这类心理状态的产生是复杂的。

就批评主体来说,批评者居高临下,缺乏平视的角度与话语的推心置腹;批评意见浮于表层,或者结论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武断性,使批评对象难以信服或不喜于接受。

就批评对象来讲,对媒介批评的内质尚欠正确的解读与把握,往往以“挑刺儿”、“无事找事”的误解来看待媒介批评,抵触情绪也就伴之而生了。

当遇到批评性的意见多次出现后,抵触情绪进入情感层面,演化为心理抵抗。

幼稚型。

其表现是,传播者越肯定的,传播对象就越远离;传播者越否定的,传播对象也就越接近。

于是,出现了越批评、越否定就“越香”、“越出名”的奇异现象。

这样的心理虽然“幼稚”,但其产生的原因是多维的:第一,这一心态萌芽于好奇心。

因为大众传播所肯定的,较常见;而所否定的,较少见。

“少见多怪”与好奇心的一拍即合,滋生了“看个究竟”的心态。

第二,源于盲目性。

有些人的性格易于冲动,常诱发心理上的盲从与行为上的盲动,未将事物弄清,便表现出明显的好恶态度。

比方有些人对于受到批评的一些出版物,常在不了解其内容的情况下就情有独钟,进而产生趋近行为。

其三,这一类型的心理,在年轻人中极易激起并蔓延迅猛。

之所以如此,与青年人这一群体的生活阅历有关。

他们大都涉世未久、缺乏历练。

当今,人们处于社会环境信息化、信息环境环境化的背景下,对于外界事物较少亲身感受,大都通过拟态环境的提供来体验。

这导致年轻一代对于电子媒介尤其是对电视、网络的迷恋。

当然,这对他们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着某种促进作用,但对他们在社会化进程中布下的阴影却不可少觑。

不少学者对此作了研究,其中日本学者林雄二郎、中野收等人提出的“电视人”、“容器人”等概念颇有代表性。

(3)“电视人”、“容器人”沉湎于电子媒介而不能自拔,其行为方式是“跟着感觉走”,孤立、封闭,较少与现实世界互动,不善于对事物进行思考。

幼稚型心理,正是不善于思考的产物。

在缺乏思考的情景下,“跟着感觉走”也就成了他们懵懵懂懂、糊里糊涂的选择。

利益型。

一些媒介产品格调低下,一些媒介有意无意地违规违纪,大都源于利益的驱动。

当外界依据伦理要求与相关规定,对其提出中肯的批评性意见时,媒介的利益往往对媒介的态度取向起着主导作用,其结果常常是媒介对于批评意见不做是非判断便将其搁置一旁;有的即使进行了是非判断并感到批评意见有根有据、切中要害,但却为了自身利益,逆着批评意见而为,出现了屡受批评但依然我行我素的现象。

此外,利益型心理抵抗还表现在,媒介往往将媒介批评同自己发行量与广告量链接起来,误以为批评性的意见会影响自身这方面的经济收益,因而泛起反感或抵抗心理。

利益型虽然有时表现为隐型心理抵抗的形式,但大多数情况下是以显型形式出现的。

隐型心理抵抗,主要表现为顺从与屈从。

虽说顺从、屈从与服从、从众、众从,均属于相符行为的范畴,然而顺从、屈从与后三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前二者是在巨大舆论压力下不得不在行为上相符,内心的态度并未改变,依然处于不服状态。

其中,顺从是面对舆论压力所采取的应变性策略,屈从则是在舆论压力面前妥协退让的无奈选择,其不服状态中还夹杂抱怨与不满的成分。

当批评对象以这样的心境对待批评性的意见时,则处于隐型心理抵抗状态。

一旦舆论压力减弱,隐型心理抵抗就会丢掉表面相符的面纱而转化为显型心理抵抗。

此时,夹杂着抱怨与不满成分的屈从,在压力释放时,其转化的速度与强度会超越顺从状态。

但当这种现象发生,媒介批评已经取得的效果,也就开始消弭乃至冰消雪散,个别情况下还会出现反弹,即隐型心理抵抗者在错误的道路上比原先走得更远。

二、负性心理抵抗产生的深层原因在对以上心理抵抗分类与梳理中,笔者试图站在第三者的客观立场上,对其分别进行浅层归因。

在媒介批评的实际进行中,批评对象对上述问题的归因,往往是站在本媒介的立场进行的。

常出现的情况是,媒介对自身的业绩进行“个人倾向归因”,即认为主要由于自身的努力所致,将社会情境为其业绩取得所提供的一切,置于次要的或十分次要的地位;媒介对于自身存在的问题,则往往进行“社会情境归因”,认为问题主要不是出于自身而是出于客观原因。

这样的归因,必然放大了自身的业绩并掩饰了自身的问题,在评价标准的把握与评价结果的判断上,和站在客观立场正确地进行观察、评价与判断,存在较大的分野。

因此,对于媒介批评主体正确的批评意见也就难以接受了,这是上述各种类型心理抵抗产生的深层原因之一。

构建和谐社会是个动态过程,即对于不和谐因素与现象不断消除、对于和谐因素与现象不断增强的过程。

因其处于“进行时”状态,不和谐因素与现象必然存在并且发挥作用,浮躁心理便是其外显性的突出表现,它是与物质上尚不和谐同时并存的精神上的不和谐现象。

作为媒介批评对象,其浮躁心理的表现,一是对于批评性的意见并未进行正确解读与确切把握,便急不可耐地迸发出不服心态;对于批评性的意见把握后有一定的认知,但仍在情感态度层面扭不过来;一旦听到有什么批评性的意见,不分青红皂白便产生暴跳如雷、兴师问罪等情绪化行为。

二是对于吹捧、拔高,不但欣然受之,而且心存感激。

“吹捧、拔高”与“心存感激”的碰撞与融合,更加助长了心理的浮躁程度。

因而,精神上尚存在的不和谐现象,是各类心理抵抗产生的深层原因之二。

此外,经济利益的驱动,是媒介心理抵抗的又一深层原因。

学者们对此已有深论,在此故不赘述。

三、媒介批评应从心理层面切入媒介批评,带有一定的动机性,即通过批评,帮助批评对象弃劣变良或者由良变优。

如果批评对象产生心理抵抗,批评主体的正确意图与良好愿望就难以实现乃至出现相反的结果,媒介批评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意义。

媒介批评的动机性,是借助一定的舆论压力实现的。

这种舆论压力的形成,就其横向讲,可能是某一批评主体与某个批评对象的一对一地进行,也可能是多个批评主体与单个批评对象的多对一地进行,从而使批评对象感到压力而自愿或不自愿地改变自己的理念与行为;就其纵向讲,随着媒介批评的开展,逐渐形成良好的媒介批评氛围,使批评对象在这种批评氛围的浸染中自觉改正自身的不足。

舆论压力不仅要使批评对象消除显型心理抵抗,而且要使媒介批评对象心悦诚服而不出现隐型心理抵抗。

若要如此,媒介批评主体在施行批评时,就应从心理层面切入。

要从心理层面切入,就不能不对批评对象的心理状态予以分析,继而在此基础上对批评方式进行选优。

笔者依据上述分析认为,批评方法的选优大体应从如下方面入手:首先,加强与批评对象的心理沟通。

经常了解批评对象的所思所想,把握他们的心理状态,并让对方了解批评主体的心理状态,以达互相间的心理零距离接近。

这样,可避免各类误解的发生,便于扫除媒介批评实施过程中的心理障碍。

其次,进行移情式的批评。

所谓移情,较权威的说法是“不仅能看到他人的情感,而且还能用心灵感受到他人的情感” 。

(4)移情式的批评,一是包括将自身的情感移入对方,即在进行批评时注入自己的情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避免教训人的口气与带有霸气的话语;二是“能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设想,体验对方的情绪情感”,(5)与对方进行感情交流。

这样,方可在心理整合原则、心理相容原则的基础上互相理解、彼此协作、密切配合,(6)形成互补的心理和谐气氛,从而将媒介批评的效果推向最大化。

注释:(1)王君超:《媒介批评起源、标准、方法》,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6页(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1-152页(4)孟昭兰:《情绪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1页(5)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7页(6)时蓉华:《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60-363页(若文系陕西省出版物审读中心审读员,编审;杨静系江苏大学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