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力矩分配法
结构力学-力矩分配法
MB=150-90=60
2)去掉约束,相当于
m -150 A-15
M-1-50175
200kN150M-B 90 20kN/m
MB
-3B0 151020
-30↓↓↓↓↓↓↓↓↓↓↓ --12900
C
在结点加上负的不平衡
力矩,并将它分给各个 175
杆端及传递到远端。
mBA 300
mBC 120 -MB=-6090
注意:
• ①结点集中力偶m顺时针为正,产生正的分配弯矩。 • ②分配系数 μ1j 表示1j杆1端承担结点外力偶的比率,它
等于该杆1端的转动刚度S1j与交与结点1的各杆转动刚度 之和的比值,即:μ1j=S1j/ΣS1j ,且Σ μ1j=1 (3)
• ③只有分配弯矩才能向远端传递。
• ④分配弯矩是杆端转动时产生的近端弯矩,传递弯矩 是杆端转动时产生的远端弯矩。
• 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多结点的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只要 逐次放松每一个结点,应用单结点的基本运算,就可逐 步渐近求出杆端弯。以图1所示连续梁为例加以说明。
转动刚度
在确定杆端转动刚度时:近端看位移(是否为单位位移)
远端看支承(远端支承不同,转动刚度不同)。
下列那种情况的杆端弯矩MAB=SAB
MAB
MAB
θ MAB
1
√ ① ②
1
MAB
1
③④
1
Δ
转动刚度SAB=4i是( )
A
i
B
A
i
√ √ B ①
③
A
i
B
④
A
i
4i>SAB>3i
√B ②
A
i⑤ B
i
返回
结构力学第9章__力矩分配法(新)
9-2 单结点的力矩分配——基本运算
①求固端弯矩; ②将会交于结点的固端弯矩之和按分配系数分配给每一个杆端。 ③各杆按各自的传递系数向远端传递。 ④将固端弯矩和分配(或传递的弯矩)相加,得杆端最后弯矩。
9-2 单结点的力矩分配——基本运算
例题
12kN/m
i
6m
16kN
2i
3m
3m
0.4 0.6
固端弯矩 -36
第9章 渐进法及超静定力的影响线 9-1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概念 9-2 单结点的力矩分配法 9-3 多结点的力矩分配法 9-4 计算结果的校核
9-1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概念
M
4
2 i12 1
i14
i13
3
4i12Δ1
2i12Δ1
i13Δ1 i13Δ1
3i14Δ1
M12 4i121 M13 i131 M14 3i141
M
1 M21 2 M12 M31 M13 M41 0 M14
9-1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概念
1 转动刚度:梁端发生单位转角产生的弯矩。
M ik Sik 1
4iik 远端为固定端
S ik
3iik iik
远端为铰支端 远端为平行支链杆
0 远端为自由端
2 分配系数:与转动刚度成正比
ik
96 64 → 32
-23.6 ← -47.3 -47.3 → -23.6 14.2 9.4 → 4.7
-1.2 ← 0.7 0.5 →
-2.3 -2.3 → -1.2 0.3
-0.1 -0.2
200.9 -200.9
237.3 -237.3 87.7
200.9
237.3
87.7
第九章-力矩分配法原理
等截面直杆的传递系数
CAB=1/2 SBA=2i
A
i
B
CAB=0
SBA=0
A
i
B
CAB= -1 SBA=-i
A
i
B
i
4
§9-1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概念
等截面直杆的转动刚度和传递系数如下表:
固定支座
4i
1/2
铰支座
3i
0
定向支座
i
-1
问题:下列那种情况的杆端弯矩MAB=SAB?
MAB
MAB
θ MAB
1
8m
4m
4m
最后弯矩 0
86.6 -86.6 124.2 -124.2
15
§9-2 多结点的力矩分配
例9.2 力矩分配法计算并画M图。
A 15kN/m
↓↓ ↓↓↓ ↓
B
150kN ·m ∑MCg =-140 10kN
C
D
E
i=3
i=1
i=2
4m
8m
8m
2m
μ
Mg 40
3/7 4/7 ∑MBg =108 80
1、转动刚度S:表示杆端对转动的抵抗能力。 使AB杆件的A杆端发生单位转角时在A端所需施加的力矩,记作SAB 习惯上将发生转动的杆端称为“近端”,而杆件的另一端称为“远端
当远端是不同支承时,等截面杆的转动刚度AiB
1
A
i
B
1
A
i
B
1
A
BB
2
§9-1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概念
如果把近端改成固定支座,转动刚度SAB的数值不变, 此时SAB表示当固定支座发生单位转角时在A端引起的杆端弯矩。
09第九章_力矩分配法
09第九章_力矩分配法第九章力矩分配法本章的问题:A.力矩分配法的适用条件是什么?B.什么叫固端弯矩?约束力矩如何计算?C.什么是转动刚度、分配系数和传递系数?D.什么是不平衡力矩?如何分配?E.力矩分配法的计算步骤如何?F.对于多结点的连续梁和无侧移的刚架是如何分配和传递弯矩的?力矩分配法是位移法的渐近法。
适用于连续梁和无结点线位移的刚架。
§ 9-1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概念力矩分配法的理论基础是位移法,属于位移法的渐近方法。
适用范围:是连续梁和无结点线位移的刚架。
针对本方法,下面介绍有关力矩分配法的几个相关概念。
1、名词解释(1)转动刚度转动刚度表示杆端对转动的抵抗能力。
杆端的转动刚度以S表示,它在数值上等于使杆端产生单位转角时需要施加的力矩。
图9-1给出了等截面杆件在A端的转动刚度S AB的数值。
关于S AB 应当(1)在S AB(2)S AB在图9-1中,由图9-1远端固定:远端简支:远端滑动:远端自由:i图9-1各种结构的转动刚度(2)分配系数图9-2所示三杆AB 、AD 、AC 在刚结点A 连接在一起。
远端B 、C 、D 端分别为固定端,滑动支座,铰支座。
假设有外荷载M 作用在A 端,使结点A 产生转角θA ,然后达到平衡。
试求杆端弯矩 M AB 、 M AC 、 M AD 。
由转动刚度的定义可知:M AB = S AB θA = 4i AB θA M AC = S AC θA = i AC θA M AD= S AD θA = 3i AD aθM A θ=式中将A θ即:杆AB的转动刚度与交于A点的各杆的转动刚度之和的比值。
注意:同一结点各杆分配系数之和应等于零。
即Σμ=μAB+μAC+μAD=1总之:作用于结点A的力偶荷载M,按各杆端的分配系数分配于各杆的A端。
(3)传递系数在图9-2中,力偶荷载M作用于结点A,使各杆近端产生弯矩,同时也使各杆远端产生弯矩。
由位移法的刚度方程可得杆端弯矩的具体数值如下:M AB = 4i ABθA M B A = 2i ABθAM AC = i ACθA M CA =-i ACθAM AD =3i ADθA M DA = 0由上式可看出,远端弯矩和近端弯矩的比值称为传递系数用C AB表示。
力矩分配法
iAB=EI/8=3i iBC=EI/6=4i
4(3i) /[4(3i) 3(4i)] 1/ 2
, 3(4i) /[4(3i) 3(4i)] 1/ 2 BC
BA
将分配系数写在B结点下方的方框内。
(2) 计算各杆端的固端弯矩MF(查表8-1)。
ql2 1282
MF
64kN m
AB
12
图见图9-4(b)所示 。
为了计算更加简单起见,分配弯矩Mμ,及传递弯矩MC的具体 算式可不必另写,而直接在图9-4表格上进行即可. 例9-2 计算图9-5(a)所示刚架的M图。
解: (1) 计算分配系数 。
设i=EI/4, iAB=EI/4=i, iAC=EI/4=i, iAD=2EI/4=2i。
BA
BA
BA
AB
AB
AB
以上就是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思路,概括来说:先在B结点加上附加 刚臂阻止B结点转动,把连续梁看作两个单跨粱,求出各杆的固端弯矩 MF,此时刚臂承受不平衡力矩MB(各杆固端弯矩的代数和),然后去掉
附加刚臂,即相当于在B结点作用一个反向的不平衡力矩(-MB),求 出各杆端的分配弯矩及传递弯矩MC,叠加各杆端弯矩即得原连续 梁各杆端的最后弯矩。连续梁的M、FS图及支座反力则不难求出。 用力矩分配法作题时,不必绘图9-3(b)、(c)所示图,而是按一定的格 式进行计算,即可十分清晰地说明整个计算过程,举例如下。
第一步放松C结点。
C结点的不平衡力矩MC=60-88=-28kN·m,将其反号分配:
M 283/ 7 12kN m M 28 4 / 7 12kN m
CD
CB
80kN
60kN
11kN/m
(a)
第九章力矩分配法原理
∑MAg = -45
MABg
M=15
- 50
50
- 80
10 1/2 20 10 15
A MADg
- 40
70 10 - 65
70 65
-1
-10
40 100
- 10 C
B
A
D
10
80
M图(kN ·m)
C
§9-2 多结点的力矩分配
力矩分配法计算多结点结构,只要逐次放松每一个结点,应用单结 点力矩分配法的基本运算,就可逐步地渐近地求出杆端弯矩。
2、传递系数C: 当杆件的近端发生转动时,其远端弯矩与近端弯矩的比值:
C M远 M近
∴远端弯矩可表达为: M BA CAM B AB
等截面直杆的传递系数
CAB=1/2 SBA=2i
A
i
B
CAB=0
SBA=0
A
i
B
CAB= -1 SBA=-i
A
i
B
i
§9-1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概念
等截面直杆的转动刚度和传递系数如下表:
§9-1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概念
2、单结点结构在跨中荷载作用下的力矩分配法
1)锁住结点,求固端弯矩及 结点不平衡力矩
200kN
20kN/m
↓↓↓↓↓↓↓↓↓↓↓
M AB g
结2点00不 6平衡1力50kN 矩要8反号分配.
m μ
A
3i
3m
M BA g
20结0点 6不平15衡0k力N矩 m
=8固端弯矩之和
A
④
⑤A
i
B
i
B
i
B
i 4i>SAB>3i
9力矩分配法
CB 1
CD 0
③传递系数
1 CCB 2
CBC 0
第9章 力矩分配法
§9-3 对称结构的计算
取一半结构进行计算,注意杆件截半后,线刚度增倍。 例9-3-1 求矩形衬砌在上部土压力作用下的弯矩图。
q
A EI1 F
B
EI2
K
l2
C
解:设梁的线刚度为i1=EI1/l1 柱的线刚度为i2=EI2/l2
⑸最后一轮循环最后一个结点分配后只向其他结点传递。
第9章 力矩分配法
⑹不能同时放松相邻结点(因定不出其转动刚度和传递系数), 但可以同时放松所有不相邻的结点,以加快收敛速度。
A
B
C
D
E
B、D同时分配后向C传递,C分配后再同时向B、D传递,如此循 环。
A
B
C
D
E
F
B、D同时分配后同时向C、E传递,C、E同时分配后再同时向B、 D传递,如此循环。
A
B
15.86 3m 3m
C M (kNm) 6m
结点
A
B
C
解:① 不平衡力矩
m
g AB
Pl 8
20 6 8
15
m
g BA
Pl 8
15
mBgC
ql2 8
9
mBg
m
g BA
mBgC
6
杆端
AB
BA BC CB ②分配系数
分配系数
4/7 3/7
固端弯矩 -15
15
-9 0
平衡
分配传递 -1.72 -3.43 -2.57 0
第9章 力矩分配法
§9-1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概念
第9章 力矩分配法
§9.3
多结点的力矩分配法
【例9-2】 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图9.6(a)所示两结点多跨超静定梁,
画出梁的弯矩图。
【解】(1)固定结点。固 定结点B和C,计算各杆的固 端弯矩。 (2)计算B、C结点上的不 平衡力矩。 (3)计算分配系数。分别 计算相交于结点B和结点C的 各杆杆端的分配系数。 (4)放松结点,计算分配 弯矩和传递弯矩,填入计算 表中,如图9.6(b)所示。 (5)停止分配、传递计算 后,将杆端所有固端弯矩、 分配弯矩、传递弯矩(即表 中同一列的弯矩值)代数相
2. 在静定结构中,除了荷载作用以外,其他因素如支座移动、温 度改变、制造误差等,都不会引起内力。在超静定结构中,任何上述
§9.4
超静定结构的特性
3. 静定结构在任一约束遭到破坏后,即丧失几何不变性,因而就不 再承受荷载。而超静定结构由于具有多余约束,在多余约束遭到破坏 后,仍能保持其几何不变性,因而还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
4. 局部荷载作用对超静定结构比对静定结构影响的范围大。 例如图9-8a)所示连续梁,当中跨受荷载作用时,两边跨不仅发生 弯曲变形,且产生内力。而图9-8b)所示多跨静定梁,受同样荷载作 用时,两边跨只随着转动,但不产生内力。因此,超静定结构比静定 结构的内力分布要均匀些。
小结 力矩分配法是建立在位移法基础上的一种数值逼近法,不 需要求解未知量。对于单结点结构,计算结果是精确结果; 对于两个及以上结点的结构,力矩分配法是一种近似计算方 法,但其误差是收敛的,即是可以循环计算直至误差在允许 范围内。 力矩分配法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 在运用力矩分配法解题的过程中,变形过程被想象成两 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固定结点,加载,得到的分配法求杆端 弯矩,并作M图。
分配系数 固端(A)
9力矩分配法
21.4
6.1
-9.2 -12.2 -6.1
1.8
6.1
1.8 3.5 2.6
… … ...
14
q 12kN / m
A
EI
1 EI
10m
10m
2 EI
10m
BA
q 12kN / m
1
B 2
q 12kN / m
A
M
u 1
ql2 / 8
1
ql2 / 12
M
u 2
2
B MF 0
28.6
100
-28.6 -57.1 -42.9
分0
配
21.4
6.1
传 递
0.429 0.571 0.571 0.429 150 -100 100 0 0 -28.6 -57.1 -42.9 0 -9.2 -12.2 -6.1 1.8 3.5 2.6 0 -0.8 -1.0
-9.2 -12.2 -6.1
1.8
6.1
SAB 4i
AiB SAB 3i
对等直杆,SAB只与B端的
支撑条件有关。
A端一般称为近端(本端),
AiB
B端一般称为远端(它端)。
SAB i
4
M
d BA
SBA B
M
d BC
SBC B
M
u B
M
d BA
M
d BC
0
B
S BA
1 SBC
(
M
u B
)
M
d BA
S BA SBA SBC
q 12kN / m B
第九章 力矩分配法和近似法PPT课件
数。
M B AC A BM A B (91 )
5
第九章 力矩分配法和近似法
SAB = 4i
三、弯矩分配系数m
如用位移法求1解:
D 设iAAD点M 有iA力AZ C1 矩iAMB ,B 求MMAB、MAC和MM M M ADA A A B C D 4 3 iiA iA A C B SD SAABA A B=A =11 3 iiS S S A A A B C D Z Z Z 11 1
m Aj 1
A
7
第九章 力矩分配法和近似法
例9-1: 试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图示刚架,EI为常数。
解1)AE的内力是静定的,原结
E
20kN
构可转换为9-3b图进行计算
4m
C
2)计算A结点各杆的弯矩分配系数
A
80
D
SAB
4EI 4
EI
S AC
EI 4
4m
SAD
3EI 4
3EI 4
由(9-2)式计算各杆的分配系数
近端
A
fA l
MBA = 2 iAB fA
远端
B
远端固定
CAB
MBA MAB
1 2
远端铰支
MAB = 3iABfA
A
fA
MAB= iABfA
A
fA
MBA = 0
B
MBA = - iAB fA
B
CAB
MBA MAB
0
远端定向
CAB
MBA MAB
1
杆AB仅在近端A有转角时,引起远端B的弯矩MBA称为传 递弯矩,各杆远端弯矩分别等于各杆近端弯矩乘以传递系
mAB
8 0.39 84.58
第九章 力矩分配法
BC ( M B ) M BC
例1. 用力矩分配法作图示连续梁 (1)B点加约束 的弯矩图。 167.2 M图(kN· m) 200 6 115.7 F 200kN 150 kN m MAB = 20kN/m 8 90 300 F= 150 kN m M BA EI EI C B A 2 20 6 90kN m MBCF= 3m 6m 3m 8 MB= MBAF+ MBCF= 60 kN m 200kN 60 20kN/m (2)放松结点B,即加-60进行分配 C 设i =EI/l B A 计算转动刚度: -150 150 -90 SBA=4i SBC=3i + -60 4i 0.571 0.429 BA 0.571 分配系数: 4i 3i C A -17.2 -34.3 B -25.7 0 0.571 A -150
Hale Waihona Puke 第9章 力矩分配法【例9-6】设图示连续梁支座A顺时针转动了0.01rad,支座B、C分别下沉了
ΔB =3cm和ΔC =1.8cm,试作出M图,并求D端的角位移θD。已知 EI=2×104kN· m2。
A =0.01rad
B A EI
B
C EI =3cm 4m EI
C =1.8cm
D
4m 3.47 A
分 配 与 传 递
-5.72
+2.86 +2.86 -0.41 +0.21 +0.20 -81.93 +81.93
-11.43 -8.57
4i 0.625 4i 3 0.8i DE BA 0.375
2、计算固端弯矩
F M DE 2kN m F M DC 5.62kN m F M CD 9.38kN m
第9章 力矩分配法
2ql
11 32
l
A
l
l
结点 杆端
B B1
A A1
1 1A 1B 1C 1/2 3/8 1/8
C C1
2ql
ql 2 / 4
MF 0 所得的结果是 分配 0 传递 近似解吗? M 0 q
-1/4 1/4 1/8
0
0
3 64
3 64
3 3 9 3 16 32 64 64
11 32 1 16 1 3 64 64
练习
20 kN / m 40 kN .m
求不平衡力矩
A
EI
B
EI
C
6m
20 kN / m
4m
40 kN .m
60
A
60
B
40 kN .m
u MB
C
M 60 40 100kN.m
u B
作图示梁的弯矩图(利用传递系数的概念)
20kN.m A
EI
60
40kN.m
10 kN
B
EI
C
6m
4m
练习:作弯矩图
1.固定结点,计算固端弯矩 f M AB ql2 / 12 100kN.m f M BA 100kN.m
q 12kN / m
A
EI
B
EI
C
M M 0 分配系数: 4i 4 BA 0.571 4i 3i 7 3i 3 BC 0.429 4i 3i 7 2.放松结点 不平衡力矩:M B 100kN.m 分配弯矩:
… … ...
A
q 12kN / m
EI
1
力矩分配法
21.4
6.1
21 0.571 2B 0.429
-9.2 -12.2 -6.1
放松结点1(结点2固定):
1.8
6.1
S12 4i S1A 3i
12 0.571 1A 0.429
1.8 3.5 2.6
… … ...
q 12kN / m
A
EI
1 EI
2 EI
B A q 12kN / m
R1
转动刚度:使AB杆的A端产生单位转动,在A端所需施加
的杆端弯矩称为AB杆A端的转动刚度,记作SAB。
1S AB
Ai B
1 4i A
i
B
S AB 4i A iB
对等直杆,SAB只与B端的 支撑条件有关。
S AB 3i
A端一般称为近端(本端),
A iB
B端一般称为远端(它端)。
S AB i
一.基本概念 固定状态: 固端弯矩---荷载引起的单跨梁两
数总和恒等于1。
SBA 4i SBC 3i
BA 4i /(3i 4i) 4 / 7 0.571 A
B
M
u B
B
C
BC 3i /(3i 4i) 3 / 7 0.429
M
d BA
BA
(
M
u B
)
57.1
M
C AB
CM
d BA
0.5 (57.1)
2
1
3
B
q 64 1
C 64
1
16
l
2ql
EI C
11
A
结构力学 第二十九讲力矩分配法和近似法
一、转动刚度S(劲度系数、抗弯刚度):
表示杆端对转动的抵抗能力。 在数值上 = 仅使杆端发生单位转动时需在杆端施加的力矩。
SAB=4i
SAB=3i
11对等直杆,源自AB与杆的i(材料的S性AB质=i、横截面1的形状和尺寸、杆长)
= ∑S1j
式中∑S1j代表汇交于结点1的各 杆端转动刚度的总和。
Z1 1 4i12
2
4
2i12 3i13 1 i14
解典型方程得:
Z1=
3
(c) M1图
按叠加法
计算各杆端的最后弯矩。
结点1的各近端弯矩为:
M12=
M13=
M14= 以上各式右边第一项为荷载产生的弯矩,即固端弯矩。 第二项为结点转动Z1角所产生的弯矩,这相当于把不 平衡力矩反号后按转动刚度大小的比例分配给近端,因 此称为分配弯矩,m12 、m13 、m14 等称为分配系数, 其计算公式为
及远端支承有关,而与近端支承无关。
SAB = 4i
二、弯矩分配系数m
如用位移法求1解:
D
设iAAD 点M 有iA力AZC1矩iAMB ,B 求MMAB、MAC和MMMMADAAABDC
4iABSZAB1=3iS ABZ1
iAC Z1 1 SAC Z1 3iADSZAB1=1i SAD Z1
目录
第九章 力矩分配法和近似法
§9-1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概念 §9-2 用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和
无结点线位移的刚架 §9-4 多层多跨刚架的近似计算
教学内容
第九章 力矩分配法和近似法
教学内容: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概念,用力矩分配法计算连 续和无结点线位移的刚架,多层多跨刚架的近似计算,反 弯点。 教学要求: 1、理解力矩分配法的物理意义,转动刚度、分配系数、 传递系数概念的物理意义,多层多跨刚架的近似计算; 2、掌握力矩分配法中正负号规定,能够根据远端的不同 支承条件熟练地写出各种情形的杆端转动刚度、向远端的 传递系数,并计算分配系数;掌握力矩分配法的主要环节, 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和无结点线位移刚架。 重点: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原理,连续梁和无结点线位移 刚架的计算。 难点:多层多跨刚架的近似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1
E1 E2
ni1
在刚架串联中两个中间柱子的变形相同,故可合二为一,其线刚度为两个相邻 柱线刚度之和,内力等于两个柱之和。
合成条件为:各单跨对称刚架的线刚度及结点水平荷载应符合倍数关系。二、计算步骤 例: 10源自N 23 2 ② ③ 9 4
三、应用条件
结构中有线位移的杆件其剪力是静定的。 即:刚架中除了无侧移杆外,其余有侧移杆件全是剪力静定杆。
P D PC PB A P P D P
P
PC
2P
3P
P PB A 柱剪力图
剪力分配法 (按侧移刚度分配)
例题1、用无剪力分配法求图示刚架的弯矩图。
5kN B 1kN/m C i1=4 i2=3 A 2m 2m 4m B
B
SBA
SBC 1
B
i2
1
i2
C
0.2 0.8
3i1
-2.67 -3.75 1.28 5.14
-1.39 1.39 -5.33
i2 A
CBA 1
1.39
1.39 5.70
S BA i2 3 S BC 3i1 12
3 BA 0 .2 3 12 12 0.8 BC 3 12
无剪力分配法的应用——符合倍数关系的多跨刚架
在一定条件下多跨刚架可以分解成几个单跨对称刚架,多跨刚 架的变形(内力)状态可以分解成几个单跨对称刚架的变形 (内力)状态。先讨论刚架在什么条件下才可能合并成一个多 跨刚架。 P1 A B1 nP1 B2 C 一、倍数定理
独立倍数刚架 D
i1
i2
ni2
-1.28 -6.61
M图(kN·m) 6.61
四、多层单跨剪力静定刚架
1、施加刚臂约束节点的转动,用于求固端弯矩。
MAB P1 D P1 P1
A P2
B E P2
A MBC
MBA
B
P1+P2
B
C MCB
C
1)AB、BC杆是剪力静定杆,由静力条件求出杆端剪力; 2)将杆端剪力作为杆端荷载,按该端滑动、另端固定求杆 件固端弯
2、逐次释放节点转角,反号分配不平衡弯矩并传递
A SBA= iAB B SBE=3iBE C Q=0 D
A
Q=0
A
CBA= -1
A
D
Q=0
E MBC= iBC
A
A
CBC= -1 Q=0 -MBC
B
A
A
MBA= iAB
B
B
E
同前述单层刚架,在结点力矩作用下,剪力静定的杆件其剪
力均为零,也就是说在放松结点时,弯矩的分配与传递均在 零剪力条件下进行,这就是无剪力分配法名称的来源。
解:选取结点角位移为基本 未知量,加刚臂成基本体系, 竖杆为剪力静定杆件,可用 无剪力分配法。
(1)求固端弯矩MF
A
MF BC
3 5 4 3.75 16
5KN
M
F BA
B
C
MF AB
ql 2 1 4 2 2.67 6 6 ql 2 5.33 3
(2)求杆端转动刚度S 、分配系数和传递系数C
i1
E1
E2
ni1
1 2
ni1
F
刚架Ⅰ和刚架Ⅱ线刚度成1:n 刚架Ⅰ和刚架Ⅱ 荷载成1:n
位移
A
A B B C
B1
B2 C
内力成1: n 的关系 结论表明:两个刚架的线刚度与荷载均成比例时, 内力也成比例而变形相等。
h
独立倍数刚架
P1
A i2 D i1
A
图(C)
B
A
A
图(D)
B
A
加刚臂阻止转动 放松节点使产生真实转角 A
A
C
A
C SAB= iAB
SAC= 3iAC
A
B
A
B
(节点A处产生 不平衡力矩)
(A处不平衡力矩 反号后待分配) MAB A
B 右1图因节点A,C 同时 水平移动,AC 杆作 刚体平 移不引起内力
SAB=iAB A 右2图A处实际转角时, 水平杆在A端有转动 Q=0 CAB=-1 刚度,AB杆受弯 -MAB B (参与A节点不平衡 力矩的分配)
由以上知:
1)此类结构中侧移杆皆为剪力静定杆的有侧移刚架可采用力
矩分配法(不这样称呼),此剪力静定杆在力矩分配和传递时 剪力为零,因此称为无剪力分配法。
2)求剪力静定杆的固端弯矩时,对节点角位移处施加刚臂,
按该端滑动、远端固定的杆在杆端剪力和杆上荷载共同作用下 通过查载常数表确定固端弯矩 (若某剪力静定杆上无直接作用荷载则可先由平衡条件求出杆 端剪力;将杆端剪力看作杆端荷载,按该端滑动、远端固定杆 件计算固端弯矩) 3)剪力静定杆件的转动刚度 S=i;传递系数 C= -1 。 4)AC杆的计算与以前一样。
9.4 无剪力分配法
一、两个概念
1、有侧移杆与无侧移杆
杆件两端没有垂直于杆轴的相对线位移,称无侧移杆
杆件两端在垂直杆轴的方向上有相对线位移,称有侧移杆
2、剪力静定杆 杆件内的各截面剪力可以 由静力平衡条件唯一确定 的杆称为剪力静定杆
B
A C
A
图(A)
二、无剪力分配法
1、刚架特点:竖杆为剪力静定杆,节点A水平移动时,竖杆除 受本身的弹性约束外无其他杆件或支座的约束。 位移法解题:一般A处加刚臂,C点加支杆,基本结构如右下图 力矩分配法:通常只适用于计算仅以节点角位移为基本未知量
的结构。是位移法解决基本未知量中无节点线位
移的结构其内力的一种近似方法 如果某结构为有节点线位移的结构,但 独立的节点线位移可以不作为位移法基 本未知量,而只以角位移为基本未知量, 因而也可以用力矩分配法计算。
C
A B 图(B)
图示刚架,若只取节点A的转角为基本未知量,也就是只在节 点A施加刚臂控制节点转动、不加水平链杆控制节点水平位移, 则竖杆AB成为上端定向支承、下端固端支承的单跨梁;梁BC仍 可看作左端固定、右端铰支的单跨梁(因A、C两点同时等量左 右移动时不引起内力,无侧移杆)。此时图D仍是各基本单跨 梁的组合体,可用位移法(留为作业),因此也可直接用力矩 分配法。 C C A
B1 i1
nP1
B2 ni1
ni2
C ni1
内力成比例而变形(位移)相等 刚架的串联 B1 B2 A i2 ni2 P=(1+n)P1 D i1
E1
E2
C ni1 F
F
刚架串联且荷载叠加后,两个刚架的内力和位移(变形)与原分开时相 同(刚度成比例时荷载也按比例分配)。 B A C 多跨刚架 P=(1+n)P i2 ni2 1 D i1 (n+1)i1 E ni1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