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走出瞒和骗的大泽《论睁了眼看》及其他
2019年鲁迅《论睁了眼看》阅读练习及答案word版本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鲁迅《论睁了眼看》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论睁了眼看鲁迅⑴虚生先生所做的时事短评中,曾有一个这样的题目:“我们应该有正眼看各方面的勇气”(《猛进》十九期)。
诚然,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倘使并正视而不敢,此外还能成什么气候。
然而,不幸这一种勇气,是我们中国人最所缺乏的。
⑵但现在我所想到的是别一方面——⑶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
我们的圣贤,本来早已教人“非礼勿视”的了;而这“礼”又非常之严,不但“正视”,连“平视”“斜视”也不许。
现在青年的精神未可知,在体质,却大半还是弯腰曲背,低眉顺眼,表示着老牌的老成的子弟,驯良的百姓,——至于说对外却有大力量,乃是近一月来的新说,还不知道究竟是如何。
⑷再回到“正视”问题去:先既不敢,后便不能,再后,就自然不视,不见了。
一辆汽车坏了,停在马路上,一群人围着呆看,所得的结果是一团乌油油的东西。
然而由本身的矛盾或社会的缺陷所生的苦痛,虽不正视,却要身受的。
文人究竟是敏感人物,从他们的作品上看来,有些人确也早已感到不满,可是一到快要显露缺陷的危机一发之际,他们总即刻连说“并无其事”,同时便闭上了眼睛。
这闭着的眼睛便看见一切圆满,当前的苦痛不过是“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为。
”于是无问题,无缺陷,无不平,也就无解决,无改革,无反抗。
因为凡事总要“团圆”,正无须我们焦躁;放心喝茶,睡觉大吉。
再说费话,就有“不合时宜”之咎,免不了要受大学教授的纠正了。
⑸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
中国婚姻方法的缺陷,才子佳人小说作家早就感到了,他于是使一个才子在壁上题诗,一个佳人便来和,由倾慕——现在就得称恋爱——而至于有“终身之约”。
第十讲 走出瞒和骗的大泽《论睁了眼看》及其他
走出瞒和骗的大泽——读《论睁了眼看》及其他《论睁了眼看》:鲁迅告诉我们,由于“我们的圣贤”一直在教人“非礼勿视”,“不但‘正视’,连‘平视’‘斜视’也不许”,这就造成了“弯腰曲背,低眉顺眼”的青年和“驯良的百姓”。
本文所要讨论的重点是,中国的“文人”,也即中国的知识分子与中国文学和这样的国民性的关系。
中国知识分子的顽症:“万事闭眼睛,聊以自欺,而且欺人,那方法是:瞒和骗。
”这也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学的根本性的弱点。
——鲁迅正是从这一角度考察中国传统小说,于是有了许多重大发现。
鲁迅指出,中国的才子佳人小说总是自欺欺人地编上一个“才子及第,奉旨完婚”的结局,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变成小说里的大团圆,眼睛一闭,就皆大欢喜。
提出两个极为严重的判断与概括:“瞒和骗”的国民,“瞒和骗”的文艺,而且二者之间又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提出了一个衡量人(知识分子、国民)和文艺的基本价值标准,即是“敢于正视人生”,还是“瞒和骗”。
这里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一是在鲁迅看来,《红楼梦》开辟的是文学的一个新的传统——从下文即可看出,鲁迅认为“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是他所期待的“崭新”的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
另一方面,鲁迅又提醒人们注意,旧的瞒和骗的传统完全可能在“新”的旗号下重现。
鲁迅对真正“崭新”的中国文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现代文学”)的期待:它应该是“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文学,是敢于“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具有创造性的文学。
《破恶声论》提出的“伪士”的概念:第一,他们骨子里是“无信仰之士人”,第二,他们却要使出一切手段来扼杀别人的信仰;第三,但他们又处处把自己打扮成有“信仰”者,而且还要充当“信仰”的捍卫者。
精神信仰与自由创造精神这两方面的缺失,就形成了“无精神”的特征,这正是“伪士”的本质。
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伪士”是必然和专制体制(既是国家的专制,又是众数的专制)联在一起的。
《马上支日记》提出了“做戏的虚无党”的概念。
荒谬的苦难哲学
荒谬的苦难哲学苦难并不总是使一个人变得坚强和伟大,在更多情况下,苦难毁坏了人的尊严,伤害了人的心灵,扼杀了天才的创造力。
把苦难升华为美学是残忍而荒谬的。
因为一切没有选择的行为,在道德上都没有价值。
表扬下岗工人勤俭节约,农民衣着朴素,就像表扬太监守贞操一样没有意义。
在皮鞭和棍棒下被动地从事一件他完全不得已的工作,和顶住舆论的严厉,毁家纾难,成就一项他认为有价值的事业,这两者是有天壤之别的。
只有当我们可以依照自己的良心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时,我们的“牺牲”才是有价值的。
如果不问选择和被迫,一味赞叹受难者的勤劳勇敢,即使他们的工作真的对后人有意义,也显得毫无心肝。
最好的办法是扩大选择的自由,尽量减少牺牲的程度和人数。
在个人选择个人负责的公民社会建立起来之前,迫切的任务是将道德从社会实际事务中剥离出来,不要一味怂恿年轻人吃喝玩乐,做新时代的“稻草人”;也不要一味宣扬“苦难美学”,让人们沉醉其中,无怨无悔。
狄马中国人喜欢赞美苦难,认为苦难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从而使一个人变得坚强和伟大。
过去有一句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因而,现在的“成功人士”都喜欢把自己的过去说得一无所有,几乎每一个企业家都是白手起家,告贷无门,最后忍辱负重,不惜腆颜事敌,终获成功。
流风所及,甚至一篇普通的中学生作文也总是喜欢讴歌母亲的任劳任怨,含辛茹苦,终将自己拉扯成人。
但母亲的苦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谁应该对这种苦难负责?做子女的在改善母亲的境遇方面做了什么?除非你打算继续让母亲享受苦难,否则,这些现实的问题是不容回避的。
但在这些作品里,现实的苦难远远没有浪漫的抒情重要,不但不重要,好像还应该感谢似的,因为如果没有这些苦难,母亲就没有发挥“忍耐”功夫的舞台。
由于和意识形态“捆绑销售”的时间太长,中国的文人学士喜欢把一切问题都“泛道德化”。
一座诺大的城市十里不见厕所,市民忍耻到墙角排泄,论者归结为“素质低”,而全然不管市政当局的不作为;一个乡村教师三十年如一日,省吃节用,自费买砖,亲自手提肩背,将一座学校背上山,媒体高度赞扬“刘老汉”的“主人翁精神”,而只字不提教育部门的失职对一个老人的身心摧残;一个云南乡村的女邮电员工资不够坐车,步行穿山,独自往返数百公里,好多地方要靠溜索穿越,记者采访完毕,只是一个劲地称赞她的任劳任怨……这种冷血文化培养出的冷血道德鲁迅称之为“瞒和骗”。
鲁迅题库
1.鲁迅在其思想发展过程中,曾经深受下述哪种学说的影响(进化论)。
2.在《摩罗诗力说》,鲁迅通过介绍摩罗诗人的创作,竭力鼓吹(浪漫主义)。
3.(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4.《斯巴达之魂》是一篇有着浓厚浪漫主义情调的小说。
5.《怀旧》是鲁迅早年所作的一篇作品,其体裁属于下面哪一种(文言小说)6.下列关于《呐喊》的说法正确的是:和《彷徨》一起称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集结了鲁迅1918年——1922年的15篇小说;1923年集结出版;《孔乙己》出自《呐喊》7.关于《伤逝》下列理解正确的是:是男主公涓生的“手记”;人们通常用《娜拉走后怎样》来阐释《伤逝》有一定道理。
8.吕纬甫是哪篇小说中的主人公《在酒楼上》9.鲁迅同果戈里创作的一个最大的共同点,是关心现实生活的重大问题,敢于揭露社会黑暗,批判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
10.鲁迅的小说《药》受俄国安特莱夫的影响很大。
11.《啊Q正传》与显克微支《胜利者巴尔代克》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相似。
12.在《故事新编》中,所谓“油滑”写法首先出现于下列哪一篇《补天》13.《铸剑》的故事相传出自《搜神记》《列异传》14.《铸剑》的主人公是:眉间尺,晏之敖者15.《气死》对鼓吹“无是非观”的庄子(虚无主义)哲学进行了小说化和戏剧化。
16.鲁迅说《故事新编》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17.下列选项中出自《故事新编》的作品有:《奔月》《理水》《非攻》《出关》18.下列选项中对《不周山》的理解正确,表述正确的有:是作者从“古代”采集题材创作小说的开端;是开始使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进行文学创作的尝试;是鲁迅有意识的尝试用精神分析进行创作的开端;是以“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为题材。
19.鲁迅的《呐喊·自序》里曾提到过一位“金心异先生”,实际上指的是(钱玄同)20.鲁迅曾戏称他的一段学习生活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指的是(南京求学期间)21.鲁迅认为“失学”无知的原因是:摹古、伪智、泥于习、惑于常。
批判与接受:鲁迅与胡适对梅兰芳的文化选择
批判与接受:鲁迅与胡适对梅兰芳的文化选择摘要:在以“改良旧戏和创造新戏”为指向的中国现代戏剧改良运动中,鲁迅和胡适都曾对中国传统“旧戏”进行过激烈的批判,但是由于个人性格、审美旨趣、处世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对于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鲁迅的批判呈现浓重的“个人批判”色彩,而胡适则采取了与鲁迅迥然不同的态度。
关键词:鲁迅;胡适;戏曲批评;梅兰芳;审美差异;文化性格把同为戏曲“门外汉”的胡适放在鲁迅批判“旧戏”以及鲁迅与梅兰芳是非曲直的文化背景中加以比较,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鲁迅和胡适都曾对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旧戏” 持鲜明的批判态度。
鲁迅认为中国“旧戏”太陈旧,脱离现实人生,死板矜持,缺乏生机,尤其反感梅兰芳的“男人扮女人”,被士大夫“篡改”;认为“旧戏”的出路在于继承中求革新。
崇尚西化的胡适认为中国“旧戏”内容浅薄,说谎作伪,形式僵化难懂,主张以西方戏剧为模本加以改良,支持梅兰芳赴日本、欧美、苏联演出交流。
鲁迅在批判中国“旧戏”正走向没落的[JP2]同时,锋芒对“戏”更对人,批评梅兰芳直言不讳,无所顾及;胡适的批判也很尖锐,但他对“戏”不对人,在积极的交往中鼓励帮助梅兰芳出国访问演出,以改良中国“旧戏”。
不同的文化性格及其批评方式都对梅兰芳产生了非同寻常的影响。
一、鲁迅和胡适对中国“旧戏”的审美感受1.鲁迅认为中国“旧戏”被罩上了“玻璃罩”,与现实人生分离;胡适认为中国“旧戏”远离现实,远离生活,说谎作伪,思想浅薄。
鲁迅和胡适都崇尚文学的写实主义,认为中国戏曲要睁开眼睛看,老老实实把现实再现出来,这样的戏曲才有艺术生命力。
鲁迅认为,由于中国戏与现实人生存在很深的隔膜,特别是中国戏在封建社会长时期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统治阶级的直接控制和封建思想的毒害,内容上的糟粕和形式上的陋习很多,鲁迅在情感上、思想上都自觉不自觉地对其进行否定和排斥。
他感叹“戏剧还是那样旧,旧垒还是那样坚”,“先前欣赏那汲Ibsen之流的剧本《终身大事》的英年,也多拜倒于《天女散花》、《黛玉葬花》的台下了”,〔1 〕(P172)他惊叹上海市民在“尧皇出世”的时代让孩子看《开天辟地》和《封神榜》这些旧戏,而新戏却只有《黄慧如产后血崩》这样的作品。
论睁了眼看教案
《论睁了眼看》教案(一课时)时间:【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研读作品,能了解并深刻认识到“瞒和骗”这一国名劣根性的历史根源和实质,并能结合作品和现实做出自己的评价。
2、使学生通过研读和探讨,能理解“睁了眼看”的深刻含义,进而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
3、通过学习探究,联系已学过的作品,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教学重、难点】1、鲁迅是如何深刻地提示“瞒和骗”的文学传统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的?2、“文艺是国名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名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教学过程】导入《论睁了眼看》作于192.5年7月22日,初刊于是年8月30日出版的《语丝》周刊第38期,后收入杂文家《坟》。
鲁迅撰写这篇杂文的直接原因是看了“虚生先生所做的时事短评”。
“虚生”即徐炳昶,时为北大教授兼女师大讲师、进步期刊《猛进》主编。
他在该刊第19期发表《我们应该有正眼看各方面的勇气》一文,又一次引发了鲁迅长久萦怀的关于“国名性”问题的思考,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反对“瞒和骗”的思想与文艺、堪称鲁迅现实主义文学观之总纲的文章。
这篇文章无情地批判了“瞒和骗”的思想与文艺,告诫人们要有正视现实的勇气,从“瞒和骗”中走出来,建设中国真正的新文艺。
课文分析1、文中一共有14个自然段,(问学生可以划分几个部分)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自然段)先写为文的缘起,即看虚生先生的时事短评有感而作。
感的是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文中的第3自然段。
“(第3自然段)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接下来三段就从批判国民性入手(在此可以解释一下“国民性的含义:国民性或民族性,就是国民素质,最基本的就是其思想道德素质,或者说国民性与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一般情况下是通用的。
它们的基本内涵都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及相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尺度、性格特质、道德规范、思维方式乃至于心理、风俗习惯等等。
云南省全日制专升本《大学语文》鲁迅专题
云南省全日制专升本《大学语文》鲁迅专题相关试题1.周树人用笔名“鲁迅”于()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A.1917B.1918C.1919D.1920B2.1902年在日本仙台学医,后弃医从文的作家是()A.冰心B.巴金C.鲁迅D.老舍C3.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倾向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家,成为中国文化革命的巨人的作家是()A.鲁迅B.陈独秀C.胡适D.茅盾A4.《论睁了眼看》是鲁迅的一篇()A.散文B.日记C.小说D.杂文D【解析】《论睁了眼看》无情地批判了“瞒和骗”的思想和文艺。
5.下列关于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成就,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迅创作了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短篇白话小说B.鲁迅创造了“杂文”这一富有生命力的文体范式C.鲁迅的《呐喊》《彷徨》达到了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艺术高峰D.鲁迅的《热风》开了中国现代散文诗创作的先河D【解析】《热风》是鲁迅先生的杂文集,开创中国现代散文诗创作的先河的是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
6.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是()A.班固B.韩愈C.鲁迅D.茅盾C7.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是( )A.胡适B.茅盾C.鲁迅D.巴金C8.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于( )A.1917年B.1918年C.1919年D.1921年B9.鲁迅小说《风波》的线索是()A.辫子事件B.赵七爷的竹布长衫C.九斤老太的唠叨D.张勋复辟A10.在鲁迅小说中,以农民为写作对象的作品是()A.《孔乙己》B.《伤逝》C.《风波》D.《狂人日记》【解析】C《风波》通过1917年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水乡所引起的一场风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深刻地说明了辛亥革命并没有给中国农村带来根本变革,广大民众仍然缺乏民主主义觉悟,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精神上依然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的境地。
11.鲁迅的《风波》选自( )A.《闲书》B.《呐喊》C.《朝花夕拾》D.《往事》B12.《风波》中反复说“一代不如一代”的人物是()A.赵七爷B.七斤C.八一嫂D.九斤老太D13.鲁迅《风波》的历史背景是()A.张勋复辟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二次革命A14.鲁迅哪篇小说具有“出走—返乡—再出走”的深层结构( )A.《狂人日记》B.《阿Q正传》C.《故乡》D.《药》C【解析】鲁迅的小说《故乡》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体现了“出走—返乡—再出走”的深层结构。
2016北师大版语文必修三第12课《论睁了眼看》阅读练习及答案
鲁迅《论睁了眼瞧》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论睁了眼瞧鲁迅⑴虚生先生所做的时事短评中,曾有一个这样的题目:“我们应该有正眼瞧各方面的勇气”(《猛进》十九期)。
诚然,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倘使并正视而不敢,此外还能成什么气候。
然而,不幸这一种勇气,就是我们中国人最所缺乏的。
⑵但现在我所想到的就是别一方面——⑶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就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
我们的圣贤,本来早已教人“非礼勿视”的了;而这“礼”又非常之严,不但“正视”,连“平视”“斜视”也不许。
现在青年的精神未可知,在体质,却大半还就是弯腰曲背,低眉顺眼,表示着老牌的老成的子弟,驯良的百姓,——至于说对外却有大力量,乃就是近一月来的新说,还不知道究竟就是如何。
⑷再回到“正视”问题去:先既不敢,后便不能,再后,就自然不视,不见了。
一辆汽车坏了,停在马路上,一群人围着呆瞧,所得的结果就是一团乌油油的东西。
然而由本身的矛盾或社会的缺陷所生的苦痛,虽不正视,却要身受的。
文人究竟就是敏感人物,从她们的作品上瞧来,有些人确也早已感到不满,可就是一到快要显露缺陷的危机一发之际,她们总即刻连说“并无其事”,同时便闭上了眼睛。
这闭着的眼睛便瞧见一切圆满,当前的苦痛不过就是“天之将降大任于就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为。
”于就是无问题,无缺陷,无不平,也就无解决,无改革,无反抗。
因为凡事总要“团圆”,正无须我们焦躁;放心喝茶,睡觉大吉。
再说费话,就有“不合时宜”之咎,免不了要受大学教授的纠正了。
⑸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与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
中国婚姻方法的缺陷,才子佳人小说作家早就感到了,她于就是使一个才子在壁上题诗,一个佳人便来与,由倾慕——现在就得称恋爱——而至于有“终身之约”。
但约定之后,也就有了难关。
我们都知道,“私订终身”在诗与戏曲或小说上尚不失为美谈,实际却不容于天下的,仍然免不了要离异。
请不要闭眼——读《论睁了眼看》有感
星约在与周尔怡交谈中,我能清晰 的感觉到她叙述的条理性,她使我 不觉得自己是在和一位初中生交谈, 她的阅读水平、她的归纳能力、她的 谈吐无不让我感受到她的优秀。
从小就备受赞扬的尔怡 却始终 有不骄不躁的性情,对于未来她充 满了期待,她会一步一步踏踏实实 地走。
我想,理想之花会在彼岸等 着她开放。
的历史换一种方式生存。
曾经的横街,在空间上与快节 奏的都市生活共处一处。
我以为, 这才是相容,因为它们完整地各自 存在。
而事实告诉我,虽然横街现 在被拆了,可它非但没有消逝,反 而它象征着的古老换了一种方式, 更深地融入了现代的角角落落。
街 中的青石板、砖瓦会在建设城市中 重新发挥作用;那些台门将在博物 馆里迎接游人;店主们走进繁华城 市,生意更加红火;而老头老太太们搬进崭新的公寓,在小区的花园 里继续晒太阳、拉家常、打盹。
很 多生活一如既往,横街的血液依然 在 流 动。
一 切融 合 得 更加 悄 无声 息,更加美丽。
横街依然是一位古稀老人,置 身于摩登都市中,看着自己不再隐 在一个地方,而是活在城市很多角 落。
他在阳光下眯着眼笑了,皱纹 变成好看的菊花。
(本文为2008 年浙江省第二届 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获奖作品)附 :周 尔 怡 作 品 选 登《消 逝的 横街》 节选我默默地祭奠,开始找一篇小 学时写的作文——《走进横街》。
我想让回忆更加清晰,以此逃避横 街被拆的现实。
父母看着我翻箱倒 柜 , 似乎 看 穿 了我 的 心 事 ,告 诉 我:“诸暨在旧城改造,所以很多 地方都拆了,包括横街、老的火车 站,还有你学了十年书法的地方。
” “那,那拆掉之后干吗呢?” 声音不由自主地颤抖。
“ 会 造 一 些 中 式 建筑 的 步 行 街,有点带仿古风格的那种,还会 有一些住宅区。
” 我抑制不住激动的情绪:“既 然要造仿古风格的,为什么不留着 横街呢?它本来就是古代的。
为什 么不留着那些老建筑呢?拆掉难道 不可惜吗?” “当然可惜。
《论睁了眼看》导学案
《论睁了眼看》导学案导入:“五四运动”一个大家都不陌生的名词,这是一个封建主义和马克思思想决胜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我们不得不提起的一位就是鲁迅,而我即将说的文章,也正是这篇鲁迅启蒙主义的开端的经典文章—《论睁了眼看》。
在1919年,北京发生了一件对于中国近代非常关键的一件事—五四运动。
在巴黎和会上,中国被迫要求签署一份丧权辱国的条约,因此,爱国的有志青年们和鲁迅这般人物,发起了爱国的“五四运动“,也正是因此,中国并未在巴黎和会上签署条约。
而正是在这个大环境下,鲁迅先生毅然投身到解放国民思想的第一线中去,用一支笔,向封建主义、旧社会宣战!《论睁了眼看》这篇文章,鲁迅先生撰写的直接原因是看了“虚生先生所做的时事短评”。
他发表的《我们应该有正眼看各方面的勇气》一文,又一次引发了鲁迅长久萦怀的关于“国民性”就是“瞒和骗”这个问题的思考,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反对“瞒和骗”的思想与文艺、堪称鲁迅现实主义文学观之总纲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无情地批判了当代大部分中国人的“瞒和骗”的错误思想,想要告诫广大的中国人们要有正视现实的勇气,从“瞒和骗”中走出来,不能一味的去相信那些子虚乌有的东西,不能去遵从旧社会的条条框框,只有吸取科学主义思想、努力发展自身,才能建设属于中国真正的新文艺。
教学重、难点1、鲁迅是如何深刻地提示“瞒和骗”的文学传统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的?2、“文艺是国名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名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写作背景:《论睁了眼看》作于192.5年7月22日,初刊于是年8月30日出版的《语丝》周刊第38期,后收入杂文家《坟》。
鲁迅撰写这篇杂文的直接原因是看了“虚生先生所做的时事短评”。
“虚生”即徐炳昶,时为北大教授兼女师大讲师、进步期刊《猛进》主编。
他在该刊第19期发表《我们应该有正眼看各方面的勇气》一文,又一次引发了鲁迅长久萦怀的关于“国名性”问题的思考,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反对“瞒和骗”的思想与文艺、堪称鲁迅现实主义文学观之总纲的文章。
论睁了眼看
论睁了眼看“五四运动”一个大家都不陌生的名词,这是一个封建主义和马克思思想决胜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我们不得不提起的一位就是鲁迅,而我即将说的文章,也正是这篇鲁迅启蒙主义的开端的经典文章—《论睁了眼看》。
在1919年,北京发生了一件对于中国近代非常关键的一件事—五四运动。
在巴黎和会上,中国被迫要求签署一份丧权辱国的条约,因此,爱国的有志青年们和鲁迅这般人物,发起了爱国的“五四运动“,也正是因此,中国并未在巴黎和会上签署条约。
而正是在这个大环境下,鲁迅先生毅然投身到解放国民思想的第一线中去,用一支笔,向封建主义、旧社会宣战!《论睁了眼看》这篇文章,鲁迅先生撰写的直接原因是看了“虚生先生所做的时事短评”。
他发表的《我们应该有正眼看各方面的勇气》一文,又一次引发了鲁迅长久萦怀的关于“国民性”就是“瞒和骗”这个问题的思考,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反对“瞒和骗”的思想与文艺、堪称鲁迅现实主义文学观之总纲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无情地批判了当代大部分中国人的“瞒和骗”的错误思想,想要告诫广大的中国人们要有正视现实的勇气,从“瞒和骗”中走出来,不能一味的去相信那些子虚乌有的东西,不能去遵从旧社会的条条框框,只有吸取科学主义思想、努力发展自身,才能建设属于中国真正的新文艺。
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开头就提到了“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
”这句话很明显的就揭示了鲁迅先生对于当代中国人的“国民性”的态度。
“国民性”的“瞒和骗”的社会历史根源——孔孟之道长久的精神统治,讽刺了中国文人闭着眼睛“便看见一切圆满”的文艺思想。
鲁迅先生非常善于抓取类型,画出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使议论和形象相结合。
他在文章中的第四段中打了一个比方,“一辆汽车坏了,停在马路上,一群人围着呆看,所得的结果是一团乌油油的东西。
”先生以这个比方说明了中国人遇到问题只围观不解决,甚至无视掉的坏习惯,而这个习惯不正是“国民性”的劣根所在么?国民遇到事情不理睬的这种做法可能能获得一时的清闲,然而由本身的矛盾或社会的缺陷所生的苦痛,即使不正视,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的避开,也是要身受的,因为社会是人组成的,每个人都是组成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人影响着社会的动态,社会的进步或残缺也将直接影响到人的生活。
论睁了眼看
论睁了眼看2014-12-11 杂文选刊虚生先生所做的时事短评中,曾有一个这样的题目:《我们应该有正眼看各方面的勇气》(《猛进》十九期。
诚然,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倘使并正视而不敢,此外还能成什么气候。
然而,不幸这一种勇气,是我们中国人最所缺乏的。
但现在我所想到的是别一方面——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
我们的圣贤,本来早已教人“非礼勿视”的了;而这“礼”又非常之严,不但“正视”,连“平视”“斜视”也不许。
现在青年的精神未可知,在体质,却大半还是弯腰曲背,低眉顺眼,表示着老牌的老成的子弟,驯良的百姓,——至于说对外却有大力量,乃是近一月来的新说,还不知道究竟是如何。
再回到“正视”问题去:先既不敢,后便不能,再后,就自然不视,不见了。
一辆汽车坏了,停在马路上,一群人围着呆看,所得的结果是一团乌油油的东西。
然而由本身的矛盾或社会的缺陷所生的苦痛,虽不正视,却要身受的。
文人究竟是敏感人物,从他们的作品上看来,有些人确也早已感到不满,可是一到快要显露缺陷的危机一发之际,他们总即刻连说“并无其事”,同时便闭上了眼睛。
这闭着的眼睛便看见一切圆满,当前的苦痛不过是“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于是无问题,无缺陷,无不平,也就无解决,无改革,无反抗。
因为凡事总要“团圆”,正无须我们焦躁;放心喝茶,睡觉大吉。
再说废话,就有“不合时宜”之咎,免不了要受大学教授的纠正了。
呸!我并未实验过,但有时候想:倘将一位久蛰洞房的老太爷抛在夏天正午的烈日底下,或将不出闺门的千金小姐拖到旷野的黑夜里,大概只好闭了眼睛,暂续他们残存的旧梦,总算并没有遇到暗或光,虽然已经是绝不相同的现实。
中国的文人也一样,万事闭眼睛,聊以自欺,而且欺人,那方法是:瞒和骗。
中国婚姻方法的缺陷,才子佳人小说作家早就感到了,他于是使一个才子在壁上题诗,一个佳人便来和,由倾慕——现在就得称恋爱——而至于有“终身之约”。
论睁了眼看——精选推荐
论睁了眼看“五四运动”一个大家都不陌生的名词,这是一个封建主义和马克思思想决胜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我们不得不提起的一位就是鲁迅,而我即将说的文章,也正是这篇鲁迅启蒙主义的开端的经典文章—《论睁了眼看》。
在1919年,北京发生了一件对于中国近代非常关键的一件事—五四运动。
在巴黎和会上,中国被迫要求签署一份丧权辱国的条约,因此,爱国的有志青年们和鲁迅这般人物,发起了爱国的“五四运动“,也正是因此,中国并未在巴黎和会上签署条约。
而正是在这个大环境下,鲁迅先生毅然投身到解放国民思想的第一线中去,用一支笔,向封建主义、旧社会宣战!《论睁了眼看》这篇文章,鲁迅先生撰写的直接原因是看了“虚生先生所做的时事短评”。
他发表的《我们应该有正眼看各方面的勇气》一文,又一次引发了鲁迅长久萦怀的关于“国民性”就是“瞒和骗”这个问题的思考,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反对“瞒和骗”的思想与文艺、堪称鲁迅现实主义文学观之总纲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无情地批判了当代大部分中国人的“瞒和骗”的错误思想,想要告诫广大的中国人们要有正视现实的勇气,从“瞒和骗”中走出来,不能一味的去相信那些子虚乌有的东西,不能去遵从旧社会的条条框框,只有吸取科学主义思想、努力发展自身,才能建设属于中国真正的新文艺。
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开头就提到了“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
”这句话很明显的就揭示了鲁迅先生对于当代中国人的“国民性”的态度。
“国民性”的“瞒和骗”的社会历史根源——孔孟之道长久的精神统治,讽刺了中国文人闭着眼睛“便看见一切圆满”的文艺思想。
鲁迅先生非常善于抓取类型,画出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使议论和形象相结合。
他在文章中的第四段中打了一个比方,“一辆汽车坏了,停在马路上,一群人围着呆看,所得的结果是一团乌油油的东西。
”先生以这个比方说明了中国人遇到问题只围观不解决,甚至无视掉的坏习惯,而这个习惯不正是“国民性”的劣根所在么?国民遇到事情不理睬的这种做法可能能获得一时的清闲,然而由本身的矛盾或社会的缺陷所生的苦痛,即使不正视,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的避开,也是要身受的,因为社会是人组成的,每个人都是组成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人影响着社会的动态,社会的进步或残缺也将直接影响到人的生活。
论睁了眼看教案
《论睁了眼看》教案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研读作品,能了解并深刻理解到“瞒和骗”这个国名劣根性的历史根源和实质,并能结合作品和现实做出自己的评价。
2、使学生通过研读和探讨,能理解“睁了眼看”的深刻含义,进而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
3、通过学习探究,联系已学过的作品,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1、鲁迅是如何深刻地提示“瞒和骗”的文学传统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的?2、“文艺是国名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名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作者简介鲁迅(1881.9.25~1936.10.19),家中排行老大,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
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2、杂文创作最充分体现鲁迅先生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还应该首推他的杂文。
“杂文”古已有之,在外国散文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证,但只有到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到了鲁迅的手中,“杂文”“是匕首、是投枪”,这种文体才表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
鲁迅的杂文能够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史诗”,它不但记录了鲁迅一生战斗的业绩,同时也记录了鲁迅那个时代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
本文《论睁了眼看》就是选自《坟》中的一篇,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3、写作背景《论睁了眼看》作于192.5年7月22日,初刊于是年8月30日出版的《语丝》周刊第38期,后收入杂文家《坟》。
鲁迅撰写这篇杂文的直接原因是看了“虚生先生所做的时事短评”。
“虚生”即徐炳昶,时为北大教授兼女师大讲师、进步期刊《猛进》主编。
他在该刊第19期发表《我们应该有正眼看各方面的勇气》一文,又一次引发了鲁迅长久萦怀的关于“国名性”问题的思考,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反对“瞒和骗”的思想与文艺、堪称鲁迅现实主义文学观之总纲的文章。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三12【教学设计】《论睁了眼看》
《论睁了眼看》本篇课文是鲁迅杂文集《坟》中的一篇。
他无情地批判了“瞒和骗”的思想与文艺,告诫人们要有正视现实的勇气,从“瞒和骗”中走出来,建设中国真正的新文艺。
在写作特色上,本文保持了鲁迅杂文的一贯风格:议论的形象化、议论的理趣化和议论的抒情化。
学习本课时,应在其朴素简洁、幽默诙谐的语言中体会其深沉冷峻的思想内涵。
【知识与能力目标】1、使学生通过研读作品,能了解并深刻认识到“瞒和骗”这一国名劣根性的历史根源和实质,并能结合作品和现实做出自己的评价;2、使学生通过研读和探讨,能理解“睁了眼看”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探究,联系已学过的作品,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1、鲁迅是如何深刻地提示“瞒和骗”的文学传统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的?2、“文艺是国名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名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教学难点】1、鲁迅是如何深刻地提示“瞒和骗”的文学传统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的?2、“文艺是国名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名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这句话该如何理解?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一、旧知导入:在我国文学界,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是我们的“名族魂”。
他曾经带我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过《故乡》,见到过《阿长与山海经》,结识过《孔乙己》。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跟随鲁迅的笔触,领会鲁迅长久萦怀的关于“国名性”问题的思考。
二、扫清障碍:1、主要作品。
(1)小说创作。
1918年5月15日,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它奠定了新文化运动(1919),推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
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先生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
(2)杂文创作。
鲁迅论睁了眼看PPT课件
▪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 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 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 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 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 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 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 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 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 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 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 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 建的鲁迅墓题字。
▪ (二)指出蔡元培、胡适等早在鲁迅之前已 经批判过旧文学中的“团圆主义”, 这并 不减损鲁迅《论睁了眼看》一文的重要思 想价值, 相反我们正可以从比较中见出鲁 迅批判的独特深刻性和战斗性。
▪ 1、鲁迅更深刻地揭示了“大团圆”文学思 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 2、 鲁迅更彻底地看到了“大团圆”文学 思想深广的流毒和影响。
▪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 合译《域外小说集》
▪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 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 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 的基石。
▪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 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 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 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 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 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 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 朽杰作。
▪ 3、鲁迅更尖锐地指出了“大团圆”文学思 想的严重危害。
鲁迅《论睁了眼看》原文欣赏
鲁迅《论睁了眼看》原文欣赏鲁迅《论睁了眼看》原文欣赏虚生先生所做的时事短评中,曾有一个这样的题目:“我们应该有正眼看各方面的勇气”(《猛进》十九期)。
诚然,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倘使并正视而不敢,此外还能成什么气候。
然而,不幸这一种勇气,是我们中国人最所缺乏的。
但现在我所想到的是别一方面——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
我们的圣贤,本来早已教人“非礼勿视”的了;而这“礼”又非常之严,不但“正视”,连“平视”“斜视”也不许。
现在青年的精神未可知,在体质,却大半还是弯腰曲背,低眉顺眼,表示着老牌的老成的子弟,驯良的百姓,——至于说对外却有大力量,乃是近一月来的新说,还不知道究竟是如何。
再回到“正视”问题去:先既不敢,后便不能,再后,就自然不视,不见了。
一辆汽车坏了,停在马路上,一群人围着呆看,所得的结果是一团乌油油的东西。
然而由本身的矛盾或社会的缺陷所生的苦痛,虽不正视,却要身受的。
文人究竟是敏感人物,从他们的作品上看来,有些人确也早已感到不满,可是一到快要显露缺陷的危机一发之际,他们总即刻连说“并无其事”,同时便闭上了眼睛。
这闭着的眼睛便看见一切圆满,当前的苦痛不过是“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为。
”于是无问题,无缺陷,无不平,也就无解决,无改革,无反抗。
因为凡事总要“团圆”,正无须我们焦;放心喝茶,睡觉大吉。
再说费话,就有“不合时宜”之咎,免不了要受大学教授的纠正了。
呸!我并未实验过,但有时候想:倘将一位久蛰洞房的老太爷抛在夏天正午的烈日底下,或将不出闺门的千金小姐拖到旷野的黑夜里,大只好闭了眼睛,暂续他们残存的旧梦,总算并没有遇到暗或光,虽然已经是绝不相同的现实。
中国的文人也一样,万事闭眼睛,聊以自欺,而且欺人,那方法是:瞒和骗。
中国婚姻方法的缺陷,才子佳人小说作家早就感到了,他于是使一个才子在壁上题诗,一个佳人便来和,由倾慕——现在就得称恋爱——而至于有“终身之约”。
鲁迅作品十五讲
鲁迅作品⼗五讲鲁迅作品⼗五讲
钱理群
提⽰
确定要取消发布吗
确定取消
鲁迅作品⼗五讲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
作者简介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编审委员会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本书系编审委员会
前⾔
第⼀讲从《兔和猫》读起
第⼆讲鲁迅笔下的两个⿁
——读《⽆常》、《⼥吊》及其他
第三讲 “游戏国”⾥的看客
——读《⽰众》、《孔⼄⼰》、《药》及其他
第四讲 “最富鲁迅⽓氛”的⼩说
——读《在酒楼上》、《孤独者》及其他
第五讲诡奇、荒诞的背后:鲁迅的另⼀类⼩说
——读《铸剑》及其他
第六讲对宇宙基本元素的个性化想象
——读《死⽕》、《雪》、《腊叶》及其他
第七讲反抗绝望:鲁迅的哲学
——读《影的告别》、《求乞者》、《过客》及其他
第⼋讲 “⽴⼈”:鲁迅思想的⼀个中⼼
——读《⽂化偏⾄论》、《科学史教篇》、《摩罗诗⼒说》及其他
第九讲 “保存我们”是“第⼀义”的
——读《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亲》、《〈⼆⼗四孝图〉》及其他第⼗讲⾛出瞒和骗的⼤泽
——读《论睁了眼看》及其他
第⼗⼀讲 “掀掉这⼈⾁的筵席”
——读《灯下漫笔》及其他
第⼗⼆讲结束“奴⾪时代”
——读《论照相之类》及其他
第⼗三讲 “真的知识阶级”的历史选择
——读《关于知识阶级》及其他
第⼗四讲 “其中有着时代的眉⽬”
——读《伪⾃由书》、《准风⽉谈》、《花边⽂学》⾥的杂⽂
第⼗五讲 “希望是在于将来的”
——读《导师》及其他
后记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第⼀批选⽬(52种)
本书系最新推出作品
作者语。
鲁迅·论睁了眼看共21页
怎样思想,就有怎样的生活
鲁迅作品
❖ 小说集:《彷徨》《呐喊》《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 《坟》《 准风月谈》《南腔北调集》《且介亭 杂文》《三闲集》等。
❖ (入选中小学教材篇目) 《呐喊》:《狂人日记》《孔乙已》《药》《故乡》
❖ 《狂人日记》《阿Q正传》《社戏》 ❖ 《彷徨》:《祝福》
五、艺术分析
❖ 本文体现出鲁迅杂文的风格特征: ❖ (一)论旨明确,见解深刻; ❖ (二)善用比喻,多有暗示; ❖ (三)句式参差而富于变化; ❖ (四)语言犀利,口语和文言并用,庄谐并出, 准确朴实; ❖ (五)描摹世态人心,无不淋漓尽致,穷形极相。
六、延展资料
❖关于作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文化传统、社会心理是具有延伸性的,请结合社 会及你本人的实际,谈谈“睁了眼看”的现实意义?
❖ (二)蔡元培、胡适等早在鲁迅之前已经批判过 旧文学中的“团圆主义”, 这并不减损鲁迅《论睁 了眼看》一文的重要思想价值, 相反我们正可以从 比较中见出鲁迅批判的独特深刻性和战斗性。
❖1. 鲁迅更深刻地揭示了“大团圆”文学思想产生的 社会历史根源。
❖2. 鲁迅更彻底地看到了“大团圆”文学思想深广的 流毒和影响。
关于国民性问题的探讨
❖ 在上一个世纪之交,梁启超等启蒙先驱提出了中国国民
性问题,鲁迅接过他们的大旗,对国民性问题进行了深刻独 到的剖析,形成了他最具思想史价值的改造国民性思想,它 主要集中在揭露和批判国民性的弱点上,具体为四个方面: “奴才相”与“专制相”; 瞒和骗;冷漠看客心态;阿Q 式的精神胜利法。
❖ 1.鲁迅杂文总是从现实中事件出发,如本文中的纪念五 卅惨案,而引起关于文学的纪念总是转向歌咏而使人们忘 却惨案之痛,又联想起历史上很多类似的人物和事件,人 们倾向于忘却事实,忽视本质,用文学加以粉饰,或是转 移视线,欺瞒自己,哄骗他人,这是不敢面对现实麻醉自 己的方法古已有之至今不息实,麻醉自己的方法,古已有 之,至今不息。“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 正视淋漓的鲜血”。
鲁迅精神
鲁迅精神第一,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
“中国人向来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由这文艺,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甚而至于已经自己不觉得。
”(《坟》:《论睁了眼看》)这种思想其实反映着中国的最黑暗的压迫和剥削制度,反映着当时的经济政治关系。
科学式的封建等级制度,给每一个“田舍郎”以“暮登天子堂”的幻想;租佃式的农奴制度给每一个农民以“独立经济”的幻影和“爬上社会的上层”的迷梦。
这都是几百年来的“空前伟大的”烟幕弹。
而另一方面,在极端重压的没有出路的情形之下,散漫的剥夺了取得智识文化的可能的小百姓,只有一相情愿的找些“巧妙”的方法去骗骗皇帝官僚甚至于鬼神。
大家在欺人和自欺之中讨生活。
统治阶级的这种“文化遗产”甚至于象沉重的死尸一样,压在革命队伍的头上,使他们不能够迅速的摆脱。
即使“到处听不见歌吟花月的声音了,代之而起的是铁和血的的赞颂。
然而倘以欺瞒的心,用欺瞒的嘴,则无论说A和O,或Y和Z,一样是虚假的”(同上)。
鲁迅是竭力暴露黑暗的,他的讽刺和幽默,是最热烈最严正的对于人生的态度。
那些笑他“三个冷静”的人,固然只是些嗡嗡翁的苍蝇。
就是嫌他冷嘲热讽的“不庄严”的,也还是不了解他,同时,也不了解自己的“空城计”式的夸张并不是真正的战斗。
可是,鲁迅的现实主义决不是第三种人的超然的旁观的所谓“科学”态度。
善于读他的杂感的人,都可感觉到他的燃烧着的猛烈的火焰在扫射着猥劣腐烂的黑暗世界。
“世界日日改变,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时候早到了;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同上)第二,是“韧”的战斗。
“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久不断,而且注重实力。
……我们急于要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但同时,在文学战线上的人还要…韧‟。
”(《二心集》:五六页)“野牛成为家牛,野猪成为猪,狼成为狗,野性是消失了,但只足使牧人喜欢,于本身并无好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出瞒和骗的大泽——读《论睁了眼看》及其他
《论睁了眼看》:
鲁迅告诉我们,由于“我们的圣贤”一直在教人“非礼勿视”,“不但‘正视’,连‘平视’‘斜视’也不许”,这就造成了“弯腰曲背,低眉顺眼”的青年和“驯良的百姓”。
本文所要讨论的重点是,中国的“文人”,也即中国的知识分子与中国文学和这样的国民性的关系。
中国知识分子的顽症:“万事闭眼睛,聊以自欺,而且欺人,那方法是:瞒和骗。
”这也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学的根本性的弱点。
——鲁迅正是从这一角度考察中国传统小说,于是有了许多重大发现。
鲁迅指出,中国的才子佳人小说总是自欺欺人地编上一个“才子及第,奉旨完婚”的结局,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变成小说里的大团圆,眼睛一闭,就皆大欢喜。
提出两个极为严重的判断与概括:“瞒和骗”的国民,“瞒和骗”的文艺,而且二者之间又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提出了一个衡量人(知识分子、国民)和文艺的基本价值标准,即是“敢于正视人生”,还是“瞒和骗”。
这里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一是在鲁迅看来,《红楼梦》开辟的是文学的一个新的传统——从下文即可看出,鲁迅认为“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是他所期待的“崭新”的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
另一方面,鲁迅又提醒人们注意,旧的瞒和骗的传统完全可能在“新”的旗号下重现。
鲁迅对真正“崭新”的中国文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现代文学”)的期待:它应该是“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文学,是敢于“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具有创造性的文学。
《破恶声论》提出的“伪士”的概念:第一,他们骨子里是“无信仰之士人”,第二,他们却要使出一切手段来扼杀别人的信仰;第三,但他们又处处把自己打扮成有“信仰”者,而且还要充当“信仰”的捍卫者。
精神信仰与自由创造精神这两方面的缺失,就形成了“无精神”的特征,这正是“伪士”的本质。
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伪士”是必然和专制体制(既是国家的专制,又是众数的专制)联在一起的。
《马上支日记》提出了“做戏的虚无党”的概念。
鲁迅多次谈到,“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鲁迅首先讨论的也是“面子”。
——这也是鲁迅长期关注的一个国民性命题。
除本文外,还有《两周氏谈:“面子”和“门钱”》,以及《说“面子”》等。
而在《马上支日记》里,鲁迅所强调的却是他从中感到的民族危机:外国人正在“精深圆熟”地利用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官员)的面子观念,以取得他们在外交上的“胜利”,比如,明明是干涉中国的邮政,但只要将“邮政局”改为“邮务局”,“外国人管理一点邮‘务’,实在和内‘政’不相干,这一出戏就一直唱到现在”。
——这也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戏”。
他首先将其概括为一种“做戏”现象——这是一个演戏者与看戏者(看客)的合谋,为使瞒和骗的“戏”得以“做下去”,自然要将不做戏、并要揭穿做戏的真的人(知识分子)如鲁迅者,视为“扫兴”者、异己者而加以排斥,甚至放逐。
对于那些既无真的信仰,又无特操(道德坚守),打着西方新旗号的“伪士”,鲁迅命名为:“做戏的虚无党”或“体面的虚无党”。
在1928年与创造社、太阳社的论争中,鲁迅又发现了“革命”旗号下的“瞒和骗”。
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诸君子的论战,有两个焦点。
其一是敢不敢正视现实的黑暗?其二是敢不敢正视自身思想的黑暗?鲁迅因此而提醒人们注意:在追求革命的队伍中,确有真的革命者,但也有一些“颓废者”,“因为自己没有一定的理想和无力,便流落而求刹那的享乐;一定的享乐,又使他发生厌倦,则时时寻求新刺戟,而这刺戟又须利害,这才感到畅快。
革命便也是那颓废者的新刺戟之一”。
还有一些“毫无定见,因而觉得世上没有一件对,自己没有一件不对,归根结蒂,还是现状最好的人们”。
鲁迅也给他们一个命名,叫做“急进”的“非革命”的“个人主义的论客”。
——所谓“急进”,不过是表演的姿态,其实是“非革命”的,因为他们既“没有理想”,又“毫无定见”,也就是从根底上缺乏信仰,所有的演戏都是为了掩盖自己骨子里的“个人主义”:到“革命”中来寻求私利,即鲁迅所说,视“造反”为“最有大利的买卖”。
这就是说,我们又遇到了“伪士”,不过这回是“革命的伪士”。
鲁迅就这样与形形色色的“伪士”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始终不渝地反对“瞒和骗”。
他的追求集中到一点,即是他在《记念刘和珍君》里的一句话,这是使无数人的灵魂为之震撼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