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药药理学总论(药本)教学讲义ppt

合集下载

《中药药理学》全册配套教学课件2

《中药药理学》全册配套教学课件2

辛味药
化学成份: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 次 为苷类、生物碱等。
药理作用:发汗、改善微循环、抗 菌、抗病毒、解痉、镇痛
酸味药
化学成份:单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 单涩味药主要含鞣质。酸涩药也 含有大量的鞣质。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或使组织蛋白沉淀凝 固,在创面形成保护膜,起收敛止 泻、止血。
甘味药
证的实质还未得到揭示时, 要做到与证的研究结合尚 存在困难。
2.中药分类对比研究 解表药 辛凉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
清热药 清热解毒药 清热泻火药
同类药之间药理作用的异同
3.与中药功效相关的系统药理作用研究 中医的痰
狭义:有形之痰即呼吸道分泌的痰液
广义:无形之痰即水湿停聚于体内的各种病证 心-------- 心悸、神昏、癫狂、失眠 四肢------麻木、疼痛 咽喉------梗噎
《中药药理学》全册配套 教学课件2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
一、中药药理学
研究指导:中医理论指导 研究方法:现代科学的方法与手段 研究内容: 中药药效学
中药药动学
(一)中药药理学与中药学、药理学的关系
药理学
药物学 本草学
生化药理学 时间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
(二)为什么 中药药理学研究必须以中药药理论为指导
乌头:乌头碱(LD50=1.8mg/kg) 加热

中药药理学PPT

中药药理学PPT

动物实验:
大鼠痛阈值 和惊厥阈值
大鼠脑内 TH活性
温热药
热证模型 寒证模型
寒凉药
寒凉药具有中枢抑制作用(抗惊厥、解热、镇痛等) 温热药具有中枢兴奋作用(活动量↑等)
中药药理学
2. 植物神经系统功能 临床: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
热证 寒证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
改善
寒凉药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
第三节 环境因素
生物节律 ---- 时间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
第六章 中药复方药理
经典方剂---动物模型---揭示药、证的实质 组方的合理性
复方作用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 --- 功效
中药药理学
研究思路
• 结合证的研究 • 中药分类对比研究 • 与功效相关的系统药理研究 • 重新评价性研究
• 毒性研究
中药药理学
咸味药
化学成份: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药理作用: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泻下、补益
中药药理学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研究现状
• 药物的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和趋势 • 现代研究资料有限 实验:补中益气汤(柴胡、升麻)--- 子宫平滑肌
中药药理学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
• 药物作用选择性地归属于一定的脏腑经络 • 现代研究
4. 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 中药药动学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研究方法:药效法、毒理法、化学法 5. 中药作用的双向性 概念 影响因素:剂量、化学成分、机体状态 6. 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 一致性 差异性(传统认识与现代研究)

中药药理学(全套课件370P)

中药药理学(全套课件370P)

不良反应及 毒性问题
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中药毒理 作用研究有了较大发展,对雷公藤、关 木通、朱砂等中药的毒性问题,已引起 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35
药品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包括药品的副作用、毒性反应、 依赖性、特异质反应等方面,如服药后出现皮 疹、头痛、头晕、器官损害、致死等情况,都 属于药品不良反应。另外需要特别指出,使用 医疗器械(例如配戴隐形眼镜、使用用于人体 内的支架、关节等)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也属 于药品不良反应的范畴。
改善
寒凉药 温热药
中枢受抑状态(表现)
单胺类神经递质 兴奋 抑制 NA DA 5-HT
大鼠痛阈值 和惊厥阈值
大鼠脑内 TH活性
温热药
热证模型 寒证模型
寒凉药
寒凉药具有中枢抑制作用(抗惊厥、解热、镇痛等)
温热药具有中枢兴奋作用(活动量↑等)
48
2. 植物神经系统功能
临床: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
热证 寒证
18

③ Rudolf Buchheim (鲁道 夫)(1820-1879) 药物作用为细胞和药物相互作 用所致,“受体”理论前驱者。 建立第一个药理学实验室,写 出第一本药理学教科书,德国第 一位药理学教授。

19

④ Claude Bernard (克 劳德)(1813-1878)

中药药理学课件讲义

中药药理学课件讲义

中药药理学课件讲义

一、中药的定义与分类

中药是指以天然药材为基础,通过药用部分的提取、加工和制备,

运用中医药理论来预防、治疗疾病的药物。按照药材的不同特征和性能,中药可以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和化学药等几大类别。

二、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与要点

1.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生物体所产生的主要效应和作用机制的学科,是中药药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体内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中药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是中药药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3. 药物的毒副作用:中药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研究药物

的毒副作用对中药的安全应用十分重要。

三、中药药理学的实验方法

1. 动物实验:通过对小鼠、大鼠和猴子等动物进行实验观察,研究

中药的药理学作用。

2. 细胞实验:通过对细胞进行实验观察,了解中药对细胞的影响和

作用机制。

3. 体外药效学实验:通过分离、纯化和鉴定药物成分,深入研究中

药的药效和作用机制。

四、中药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1. 中药的药效和作用机制:近年来,有许多研究发现中药对多种疾病具有独特的治疗作用,研究人员逐渐揭示了中药的作用机制。

2. 中药与现代药物的结合: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药与现代药物的结合可以产生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3. 中药的安全性评价:中药的安全性评价是中药药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确保中药的安全性,才能更好地应用中药。

五、中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1. 中药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方面的应用:中药在治疗慢性疾病、肿瘤和免疫调节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2. 中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中药在现代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应用。

中药学总论ppt中药学总论课件

中药学总论ppt中药学总论课件
中药的采集-植物药材
全草类叶类花类果实种子类根及根茎类树皮和根皮类
中药的采集-动物、矿物
蜈蚣桑螵蛸鹿茸朱砂
中药的采集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茵陈当柴烧生长年限:西洋参中人参皂甙,在1~4年递增较大,第5年虽有所增长,但幅度甚小,故宜在第4年后采集。随月份改变:人参总皂甙以生长5年最好,同一年又6~9 月份最高。黄连中小檗碱大幅度增高6年,同一年中又以7月份含高。与时辰改变相关:曼陀罗中生物碱的含量,其叶在早上最高,而根则在傍晚最高。
采用三品分类法
《本草经集注》
作者:陶弘景
《炮炙论》
南北朝时期
发展状况
增列诸病常用药载药730种
中药知识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确立了综合性本草模式采用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方法
作者:雷敩
我国第一部炮制学专著
《新修本草》
作者:李绩 苏敬
《本草捡遗》
隋唐时期
发展状况
第一部官修本草载药844种
中药知识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四气
反映药物补泻敛散作用性质,是中药性能的一部分。 辛 能散,能行 甘 能补,能缓,能和 酸 能收,能涩 苦 能泄,能燥 咸 能软能下
五味
表示药物作用部位的一种性能。以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以药物所治病证为依据而确定的。掌握归经理论,对于性味功效相同,而主治不尽一致的药物,可以增强用药的准确性,提高临床疗效。比如:清热药

药理学药理学总论 ppt课件

药理学药理学总论 ppt课件
药物毒理学
……
药理学--药理学总论 PPT课件
7
药理学与其它药学学科的关系
药物化学(合成) 天然药物化学(提取、分离)
药理学
药物制剂学
药效学
毒理学
药动学
药物分析
体内药分
质量标准
药理学--药理学总论 PPT课件
8
学习药理学的目的要求
掌握药理学总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掌握每类药物具有共性的基本理论和基本
简称药动学,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 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体内过程是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包括转运 (吸收、分布、排泄)和生物转化(代谢), 其中代谢和排泄又被合称为消除。 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过程(又称 速率过程)可用数学公式或图解表示。
药理学--药理学总论 PPT课件
12
半衰期 清除率 表观分布容积 生物利用度 第七节 药物剂量的设计和优化
维持量 负荷量
药理学--药理学总论 PPT课件
13
跨膜转运模式图
吸收
组 织 间 隙
消化道
皮肤
肺泡
静脉
血 液
皮下 肌肉
分布
组织器官


肝脏代 谢
生物转 化
肾脏排 泄
消除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一节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
一、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滤过(水溶性扩散):属于被动转运;仅水、

最新《中药药理学》课件23209ppt课件

最新《中药药理学》课件23209ppt课件
《中药药理学》课件23209
中药药理学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 中药药理学(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TCM)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 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药:是按照中医理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天然药材。 机体:人体、动物体、微生物体。
第四节 归经的现代认识 中药的归经理论:是指中药对某一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 用。 1.中药归经与药效学关系 如归肝胆、肠经的药物对 肝、胆肠的药理作用相吻合如平肝(抗惊厥和泻下药等)。 2.中药归经与药动学关系 归经与药物在脏腑经络中 分布,不尽相同。这与现代对中医脏腑经络的认识有关。 3.中药归经与微量元素和受体关系 微量元素与组织 的亲和力如铜、铁、锌富集于肝;附子归心经与β1有关。
第三节 环境因素 地理条件、气候、饮食、起居不同、昼夜节律性、激素 分泌、神经活动等。
第四章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路 第一节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1.中药作用的两重性 (1)标本兼治 (2)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2.中药作用的差异性 (1)种属差异 (2)个体差异
第三节 中药升降浮沉的现代认识 中药升降浮沉有二个含义: 1.作用趋向与药理作用 升浮:作用上行向外。用于泻下、崩漏、脱肛、下垂、 表症不解等。药理作用对汗腺、平滑肌的影响。 沉降:作用下行向内。用于咳、喘、吐、便秘等症。药 理作用对中枢和平滑肌的影响。 2.质地轻重: 升浮:多为花叶质轻。 沉降:多为矿石、果实质重。

《中药药理学》课件

《中药药理学》课件

中草药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
了解中草药质量控制的基本标准和要求。
中草药的常见污染物及检测方法
了解中草药常见的污染物及其检测方法。
第二章 中药药理学基础
中药对生物体的影响
探索中药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 和影响。
中药对生物体的剂量依赖性 中药对脏器的选择性作用
了解中药对剂量的依赖性以及剂 量的影响。
探索中药在不同脏器中的选择性 作用。
《中药药理学精选》PPT 课件
这是一份精选中药药理学的PPT课件,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药的药理学 知识。通过本课件,您将了解中草药的鉴别与质量控制、中药药理学基础以 及典型中药药理学研究等内容。
第一章 中草药的鉴别与质量控制
中草药的来源及分类
探索中草药的起源和不同的分类方式。
中草药的鉴别方法
学习如何鉴别中草药的真伪和纯度。
总结与展望
1 中药药理学的未来发 2 中西医结合在中药药 3 小结
展方向
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前

对课件内容进行简要总结
展望中药药理学领域未来
并强调重点。
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探讨中西医结合在中药药
理学研究中的潜在应用前
景。
第三章 典型中药药理学研究
1
当归对血液系统的调节作用
研究当归对血液系统的调节作用及可能
丹参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中药药理学的任务 1、探讨中药防病治病的现代科学原理 (1)验证中药疗效 如:清热药—降低发热动物体温。
补益药—增强机体免疫力。 活血化瘀药—改善血液浓、粘、凝、滞;
纠正心、脑血管病理状态; 改善微循环wk.baidu.com碍。
(2)探讨其作用机理与环节
中药抗肿瘤
干扰致癌物代谢:人参抑制多环芳香烃进 入人体后的代谢过程,从而减低或消除其致癌 作用;
中草药 1995V26N10 546-549
资 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39100139)
摘 要: 采用化学成分定性、定量四谱(UV、IR、 MS和NMR)法、2维和3维HPLC法, 发现经不同途 径给药后,方剂在体内化学成分的动力学特征与 “证”、临床疗效、中药配伍、制剂与给药时 间有明显关系。从定量构效关系、药动学一药 效学结合模型、代谢产物动力学、生物活性物 质、中医辩证施治药动学与临床药动学等方面 进行了研究。
经济利益问题——是国家确定的我国新 的经济增长点
我国1997年底通过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 行动计划》。此后,国家科技部、计委、经贸部、 农业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自然基金委分别 出台了相关措施。
科技部“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研究”第一批、第 二批、第三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02年起列重大项目资助
2、阐明中医药理论的现代科学本质(治则、 治法、脏腑、气血等)
例1:异病同治法 活血化瘀法可以治疗肿瘤、关节炎、子 宫内膜异位证、动脉粥样硬化(瘢块)、 糖尿病(视网膜增生)、肾小球肾病……
例2:中医基础理论 肾阳虚 中医肾 主管生长发育、生殖、温养脏腑、
主管水液代谢、主管纳气。 肾阳虚 发育迟缓、早衰、生理功能低下、
大补元气、挽救虚脱——强心、抗心肌缺血、调节血压、抗休克 补脾气——促进蛋白质及核酸合成、调节内分泌、抗应激反应 益肺气——增强或调节免疫、延缓衰老 益气而活血——扩张血管、抗凝血、降血脂、抗肿瘤 益气而养血——促进造血系统功能 益气扶正而驱邪——抗肿瘤、增强免疫 生津——降低血糖 安神——镇静、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 益智——增强学习记忆、缩短神经反射潜伏期、延缓衰老
中药药理学总论(药本)
第一章 绪 论 一、中药药理学的概念
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 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 律的科学。
是介于传统中药学(临床中药学)与现代 药理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
研究方法 中药药理学不同于传统中药学之处,是在 于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进行研究。 如运用药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细胞 学、分子生物学、天然药物化学等技术和方法。 借助现代科学的理论,分析中药试验结果, 阐释传统功效,并发现新的作用。
(2)中药药理学承担的工作 主要药效学研究(对中医证候
模型、西医病理模型、症状、体征的改 善);
药动学、急性毒性、长期性毒性研 究;
建立符合中医证候特点的实验动物 病理模型。
建立中药非临床实验安全性评价中 (GLP);
建立规范化中药药理实验室。
抑制癌基因表达:丹参酮可明显降低人宫 颈癌细胞株ME180中的癌基因C-myc、Ha-ras 的表达。
干扰癌细胞核酸代谢:黄连、黄柏中的小 檗碱可插入癌细胞DNA双螺旋结构,使其不能 正常地复制和转录,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繁殖。
中药抗肿瘤
抑制癌细胞的代谢 大青叶中靛玉红可诱 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中的脂质分解,使胆 固醇/磷脂比值增大,降低膜脂质流动性使膜 蛋白恢复正常;促进膜酶活性、载体的运转以 及各种受体的功能,抑制癌细胞生长和增殖。
怕冷、水肿、虚喘。 温肾壮阳中药 淫羊藿、制首乌、鹿茸、
枸杞子、菟丝子、紫河车 温肾壮阳方剂 右归丸、首乌延寿丹等 温肾壮阳中药方剂能改变上述肾阳虚症状。
温肾壮阳方药机理: 对肾阳虚患者和老年人具有以下作用
(1)改善下丘脑—垂体—各靶腺轴功能 (2)改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
(对NET网络多层次、多环节、多途径的整体 调节,调控中心在下丘脑。作用于下丘脑的分 子水平——CRFmRNA的表达) (3)可能选择性地下调“死亡因子”FASL,降
( 2004年国际药物学术会议专题十五 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复方拆方分析
当归芦荟丸治湿热—→青黛抗急性粒细胞 性白血病—→靛玉红—→靛玉红衍生物
(国家基金委2002-2007重大研究计划之一 “中医药学几个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
(4)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
方剂化学成分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抑制肿瘤血管形成,阻止肿瘤生长和转移 川芎嗪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因子VEGF在肺癌、 肝癌细胞的表达,抑制VEGF受体与其配体的 结合,从而肿瘤血管的新生,起到阻止肿瘤细 胞的生长与转移的作用。
(3)分析中药药效物质
单味药成分分析 青蒿抗虐疾——青蒿素及衍生物蒿甲醚 五味子保肝——五味子素、联苯双酯 延胡索止痛——延胡索乙素(生物碱) 麻黄平喘——麻黄碱
人参 现代研究结果 主要成分:人参皂苷、挥发油、有机酸、多糖、
多肽…….等 药理作用:强心、抗心肌缺血、扩张血管、
调节血压、抗休克、促进内分泌、 增强免疫、抗凝血、促进造血、 降低血糖、促进蛋白质及核酸合成、 降血脂、抗肿瘤、增强抗应激能力 增强记忆、调节中枢神经、抗衰老
人参传统功效与现代药理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
低过早、过量的T细胞凋亡,从而延缓免疫衰老。
3、结合现代药理学观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在辨证施治的原则下,充分利用中药的
现代药理作用,提高疗效。 首选既符合辨证施治原则,又对现代临
床医学诊断指标有针对性的药物。
4、研究开发中成药、改良中药剂型; (1) 现实意义
知识产权问题——研制开发具有我国自 主知识产权的新药
影响癌细胞膜信号转导 靛玉红分子可作 用于慢性粒细胞病人癌细胞表面具有受体功能 的糖蛋白或糖脂,减少膜负电荷,从而改变膜 对氨基酸、糖、核苷、无机盐的通透性,使癌 细胞内的物质代谢发生障碍。
中药抗肿瘤
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地黄多糖可提高免疫 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及NK细胞活力,相对 提高荷瘤小鼠IL-2分泌能力,及CTL细胞活力, 从而发挥免疫抑瘤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