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内容共31页文档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改革的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社会相对安定,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
①北魏的崛起: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定都平城。
②统一黄河流域: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
2.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矛盾尖锐,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①阶级矛盾尖锐:在拓跋政权的统治下,政治黑暗,租调徭役极为繁重,官吏贪污,兵役繁重,人民不满北魏的暴虐统治,不断举行起义。
②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不仅使下层各族人民起义不断。
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统治阶级内部汉族地主与鲜卑族地主常常发生矛盾。
3.改革的可能性: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
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对汉族文化十分敬佩和仰慕。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①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②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
二、孝文帝改革措施(一)、推行均田制⑴背景:①北魏将各族人民迁到京师附近定居,实行计口授田,“劝科农桑”,这是均田制雏形。
②由于战争和人口迁移,使北魏统治者掌握大量无主土地。
(前提)⑵时间:485年⑶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⑷性质: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⑸内容:①农民:领露田(即无主荒地:死后归还,不得买卖)和桑田(即已耕种土地:可继承和买卖)义务:农民要承担一定徭役杂税②官吏和地主:官吏可分到公田,地主原有土地不变。
使统治阶级利益得到保障。
⑹作用:(1)积极:①均田制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对后代有很大影响,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莫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2)局限:①抑制了土地兼并,但土地不均依然存在。
(国家控制的土地有限)②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地矛盾突出。
北魏孝文帝改革简介
北魏孝文帝改革简介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鲜卑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北方民族,拓跋部是鲜卑族活动在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的一个分支。
拓跋部不断南迁,在西晋时,部落首领拓跋猗卢因为帮助当时朝廷抗击刘渊、石勒有功,被皇帝封为代王,建立了代国。
但不久,代国被兴起的前秦所灭,拓跋部的历史也暂时的中断了。
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拓跋部的拓跋珪趁机复国,召开部落大会,即代王位,并改国号为魏,称皇帝,史称北魏。
此后几代北魏统治者都致力于统一,发动兼并战争,先后灭掉了北方的大夏、北燕和北凉,于439年统一了北方。
五胡乱华以后,终由鲜卑族的拓跋氏统一华北,建立北魏,其时北魏历代君主都已重视汉文化之学习。
到北魏孝文帝一代,已有冯太后与朝臣李冲的改革,建立均田制,重新建立以农业为主体的大帝国。
由于孝文帝由属汉族的冯太后抚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即位后才有日后的汉化政策。
在民族征服的过程中,北魏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了民族歧视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在征服战争中也常常出现疯狂的民族杀戮,民族矛盾不断激化(改革的必要性)。
到了北魏中期,民族矛盾虽已日趋缓和,但由于统治阶级过度的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农民起义年年爆发,特别是公元445年(太平真君六年)在陕西杏城的卢水胡人盖吴领导的起义,发动了十余万群众参加起义,北魏政府派出6万骑兵前来镇压,统治者拓跋焘亲临指挥,最终盖吴被叛徒杀害,盖吴起义失败了,却使北魏统治者受到了极大的震动。
公元471年(皇兴五年),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
此后,农民起义依旧有增无减,而朝廷残酷的镇压非但没有平息人民的起义,反而激发了更多矛盾和斗争。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统称为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改革措施迁都以前:进行政治经济的改革。
迁都洛阳:为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迁都以后:改用汉语;穿戴汉服改汉族姓氏(如:拓跋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
北魏孝文帝改革
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 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但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 地兼并,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地兼并,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பைடு நூலகம்于国家征 收赋税和徭役,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收赋税和徭役,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租调制
目的: 发展生产,缓和矛盾,巩固新生政权. 目的: 发展生产,缓和矛盾,巩固新生政权. 内容: 内容: 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粟二
3.意义 意义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封建化的进程 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并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民族大融合 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1、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 根本原因 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 2.孝文帝个人的胆略和卓识 孝文帝个人的胆略和卓识。 2.孝文帝个人的胆略和卓识。 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取得了广泛支持。 3、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取得了广泛支持。 措施得当。 4、措施得当。 涉及经济.政治.文化. 5、涉及经济.政治.文化.习俗等全方位的改革
有人认为: 例2 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 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 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他的文化路线是一 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 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 试评述这种史学观点。 试评述这种史学观点。 答案要点: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 否顺应历史趋势,促进历史前进, 否顺应历史趋势,促进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 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以某一少数民族的“ 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以某一少数民族的“衰 论道。 亡”论道。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吸取了汉族先进的政治制 度和先进文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度和先进文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 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拓跋族融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 中华民族的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 中华民族的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孝文帝 改革应充分肯定, 改革应充分肯定,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 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一、背景: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2、北方少数民族多已从事农业生产。
3、北方出现了大量无主荒地。
4、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进行改革。
二、内容: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为澄清吏治,巩固统治。
2、推行均田制: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
3、设立三长制: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与均田制相适应,保证税收。
5、迁都洛阳。
6、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三、意义:1、进一步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扩展资料:北魏孝文帝改革原因:孝文帝是北魏政权的第六位继承人,拓跋宏五岁时登基为孝文帝。
在母亲冯太后的帮助下,孝文帝亲政后,在北魏实行了大规模的改革运动。
孝文帝之所以有坚定的信心来实行改革,原因在于孝文帝看到了北魏社会暴露的弊端,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让北魏恢复活力。
孝文帝意识到了吏治的弊端,在政治上颁布了四方面的措施来恢复北魏朝廷的清明。
北魏帝在五岁时候登基为皇帝,朝中有些官吏乘着孝文帝年幼,借用职位之便来从中牟利。
百姓们苦不堪言,阶级矛盾日益突出。
孝文帝为了减轻百姓们的负担,重新制定了税收政策。
为了不让官吏们借机牟利,孝文帝简化了税收流程。
通过这项举措,重现让百姓对北魏朝廷恢复信心。
除此之外,孝文帝为了不压抑北魏官员的活力,实行了官位考核制度。
对于年满一年优秀的官吏,会进行提拔和升迁,对于政绩不好的官员会降级和处分。
孝文帝旨在通过吏治的革新,让官员们发挥积极主动性为北魏国家的繁荣而努力。
北魏孝文帝将都城前往洛阳的目的在于,让鲜卑族人更加便捷的学习汉族文化,以此来巩固北魏统治者的政权。
除此之外,洛阳处于黄河边,孝文帝将都城迁至洛阳后。
更加促进了南北方的融合,有利于孝文帝统一北方流域,更加扩大自己的政权。
孝文帝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改革,旨在焕发北魏国家的生命力,巩固统治者的政权。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1)、历史条件a.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加速发展,西晋与十六国时期那样剧烈的民族矛盾已渐渐随着民族融合而消除(北方民族学会农耕,走向农业定居生活,出现封建化趋势;汉人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业经验,丰富了生产知识;在共同反对各族统治者的压迫中密切了联系。
b.北魏内部的问题——阶级和民族矛盾的增进北魏强悍与统一北方就是孝文帝改革的基础。
北魏政权面临的问题。
如吏治败坏,赋税混乱,政府财政困难,北方草原的柔然对北魏的威胁很大,鲜卑贵族中保守势力还很强,皇权与旧贵族的矛盾加剧。
这些都表明,北魏仍用原有办法很难再统治下去了,必须实施改革;c.北方长期以来兵革汹涌,土地大量农作,这并使均田制的实行既有必要又具有可能将;鲜卑族原是游牧民族,文化较低,社会发展滞后,步入文明程度较高的中原地区以后,他们拒绝接受一流文化也就是历史的必然。
随着封建制度化后的程度增进,与旧有的滞后国家制度产生矛盾。
于是,在一些存有为、有志的统治者中产生了展开政治和社会改革的建议。
(2)、目的:面对民族融合的大趋势,为加强对各族的`统治,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进行汉化改革。
(3)、性质:把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变革为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北魏孝文帝看清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冲破保守势力、习惯势力的阻挠,放弃本民族的旧俗,接受先进文化,大力推行改革,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者。
重新认识:(这就是规律性的重新认识须要同学们可以应用领域)(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2)、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3)、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备曲折性。
3.关于民族融合的基本理论民族融合就是指相同民族之间在民族迁徒、杂居相处、长期相处、矛盾斗争的过程中,相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扩散,就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它就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
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孝文帝改革鲜卑旧俗的内容不包括 A.改穿汉族服装 B.改用汉姓,学说汉话 C.提倡与汉族通婚 D.重用汉族知识分子
2.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 A.按全国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 民 C.对广大农民平均分配土地 D.不侵犯地主阶级的土地占有
①理由:民族之间差异很大,且民风强悍,难以文治; 柔然经常南下进犯;洛阳经济文化发达,迁都洛阳有利 ①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孝文帝提出迁都的理由(不得摘 于政治统治。(3分,每点1分) 抄原文)。(3分)你认为孝文帝迁都的主要目的是什 目的:学习先进文化,接受中原文明;更好地推进改革, 么?(2分) 维护统治
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异同点。
不同点:1)社会风俗改革:商鞅变法改革社会风 俗习惯有利于革除陋习,推动社会进步;孝文帝改 革主要配合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改革,有利于推动 改革的深入发展 2)土地制度: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按 军功授爵,实质是推行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推 行均田制,国家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受田 者要交租、服役,实质上是推行土地国有制
经济
均田制、租调制
俸禄制、三长制、 汉族封建统治 制度
易服装、讲汉话、改 汉姓定门第等级、 通婚姻、改籍贯; 尊儒崇经,兴办 学校;恢复汉族 礼乐制度
促进了经济的复 苏与繁荣 有力推动了政权 的封建化
政治
文化 风俗
加强了民族的交 流与融合
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 都获得了成功; 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 都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
北魏孝文帝及其改革的评价
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鲜 卑族的统治。从改革的背景、内容及作用 来看,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吸取了汉 族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文化,加速了北 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 大融合,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孝文帝在改革过程中,表现出了超群的 胆略和卓识。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 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对其改革应予以 充分肯定。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评价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评价1. 背景在北魏孝文帝即位之前,北魏处于政治动荡和社会不稳定的状态。
自从鲜卑族首领拓跋珪建立魏国以来,政治、社会乱象、民不聊生的问题层出不穷。
这种情况在拓跋兴和其子拓跋衍统治时期进一步恶化。
然而,一切都在北魏孝文帝登基后发生了变化。
2. 内容北魏孝文帝即位后,他果断地展开了一系列改革。
他在政治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整顿朝纲,清除官员的贪污腐化现象,推行法治,恢复政府的威信,确立了以“大明”为基调的法治体系。
孝文帝在军事上也进行了革新,加强国防建设,整顿军队,提升了北魏的国防实力。
他在文化教育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提倡儒学,注重教育,创立了孝文帝时期的“文学复兴”时期。
3. 评价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被认为是我国古代政治改革的典范,他的改革不仅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对未来的政治、社会、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改革使得北魏在当时成为了一个相对强大和有序的国家,为后来的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孝文帝的改革尚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经济和民生方面的改革还不够全面,对底层民众的改善还需进一步加强。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我认为其改革在当时确实达到了相当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北魏孝文帝是一位杰出的君主,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使得北魏走出了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的局面,为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他的改革还存在一些短板,没有解决国家的根本问题,致使北魏最终未能摆脱政治异动的命运。
我们在评价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时,既要看到其成就,也要看到其不足之处,这样才能更全面、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这段历史。
总结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评价时,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改革给北魏带来了政治、军事和文化各个方面的全面进步,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作为一个我国古代政治改革的典范,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北魏孝文帝改革之背景探究
魏晋南北朝史专题研究北魏孝文帝改革之背景探究社会发展学院10级历史学刘园园1011114091北魏孝文帝改革之背景探究摘要:名垂千古的北魏孝文帝改革事件,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魏王朝的封建化,使得北魏一时之间强大起来。
然而,这一事件的背后又是多少人和事的努力而促成的呢?本文就分析一下孝文帝改革之前的北魏王朝的现实背景,主要从北魏建立之后的状况及封建化进程,当时政治、经济、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和王朝前期对孝文帝的影响这些方面来探讨改革的条件。
关键词:封建化、宗主督护、税制混乱、民族矛盾、文明冯太后、各地起义一、北魏建立初期封建化进程公元386年四月,少年气锐、志向远大的代国国王拓跋珪毅然诏告草原各部,将代国国号更改为魏,自称魏王,改元立国,北魏国建立。
拓跋珪在建立北魏和进取中原过程中,对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便适应中原地区的需要,并促进鲜卑的封建化和向农业定居过渡。
首先,解散拓拔部的部落组织,改为划分土地定居下来,由游牧生活转入农业生活,即所谓“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 。
从此,拓拔部人民大都居住在都城平城以及平城周围,由“八部帅”加以统辖,变作向政府纳贡服役的编户齐民。
其次,又把被征服的汉族人民及其他各族人民数十万迁到平城,发给耕牛,“计口授田”,对他们进行封建剥削。
再次,拓跋珪注意延揽人才,吸收汉族士人(如任用当时的名士崔宏),制定朝廷典章制度,按照周秦以降中原王朝的规模,建立北魏朝廷。
在保存汉人原来的社会制度和采用汉人原有的租税制度的同时,拓跋氏与汉族世家豪强也逐渐相互交融结合。
同时,还注意培养人才,通过设立太学,用儒家文化教育青年子弟,太学生多时达到3000人。
439年,北魏重新统一了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拓拔部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受到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随着黄河流域的重新统一,自拓跋珪时就已开始的封建化进程在拓拔焘统治时期出现了一个飞跃。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内容共31页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END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内容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
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界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且
为后来的世界文明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04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与 反思
改革的积极评价
顺应历史潮流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在北方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进行的,符合了 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有利于推动北方社会的进步。
促进民族融合
《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 》
2023-10-28
目录
•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与反思 •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遗产与纪念
01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北魏王朝的建立与扩张
北魏王朝的起源和建立
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珪在公元386年建立的,初期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 浩特市),后来迁都洛阳。
历史上一个民族融合的高潮。
文化交流活跃
03
改革促进了中原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
涵。
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
01
孝文帝的改革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对当时的欧亚
大陆产生了积极影响。
促进了欧亚文化交流
02
通过与邻国的交往,孝文帝的改革对欧亚大陆的文化交流起到
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博物馆、文化村等形式,展示北魏孝文帝时期的传 统文化、艺术和风俗,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这一历史时 期的文化遗产。
建立文化线路
将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的重要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串联 起来,形成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旅游线路,吸引游客了 解和体验这一时期的文化魅力。
学术研究与纪念活动的开展
学术研究
鼓励学者和专家对北魏孝文帝改革进行深 入研究,挖掘更多有关这一历史事件的信 息和资料,推动学术交流和研究成果的发 布。
北魏孝文帝改革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 (2分)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 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 些改革措施?(3分)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 革对后世的影响。(4分)
(1)按人口分配土地。 (2)整顿吏治;迁都洛阳;文化习俗全面汉化 (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 ,学习汉族典章制度)。 (3)溯源: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 影响: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 ;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 融合。(注:此答案不全面。)
平城
洛阳
3、意义:使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打击保守势
力,保证改革的深入;有利于巩固对中原的统治,促 进民族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北魏迁都洛阳后,对洛阳加以扩建,东西20里,南北15 里,“十万九千户”,约60万人口,是这一时期世界范围内 最大的城市。该城以里坊制度布局管理,其格局为隋唐长安城、 洛阳城所仿效。
1、拓跋鲜卑--骑在马背上的民族
游牧为生流动性强 擅长射猎骑兵凶猛 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 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 刻木纪契„„” 《魏书·序记》
问题1:根据材料和图片,你 问题2:你认为造成这种差异 能分别描绘长城南北人民的生 的原因是什么? 产、生活方式吗?
文明冲突:北魏崛起与统一北方
1.迁都原因:
⑴政治: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旧都保守势力强 大,阻挠改革 ⑵经济: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⑶军事: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⑷地理: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目的:推进汉化政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2、迁都过程:
高中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高频考点】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条件;宗主督护制;北魏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知识要点】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北魏的崛起1、建立:386年拓跋珪公元338年,拓跋部首领什翼犍建立代政权,都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逐渐强大起来。
公元376年,前秦王苻坚攻代,什翼犍战死,代灭。
公元386年,鲜卑拓跋珪(什翼犍之孙)恢复代政权,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2、迁都:398年盛乐→平城(今山西大同,第一次迁都)。
3、统一:439年,北魏灭北凉,统一了黄河流域。
4、统治:北魏统治者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使北魏政权雄踞于北方。
(1)道武帝拓跋珪的统治政策:①实行编户,定居生产:对拓跋鲜卑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部族制度进行改革,“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使各个民族都成为北魏的编民,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②计口授田,劝课农桑:在继续注重发展畜牧业的同时,“务农息民”、“劝课农桑”、“计口授田”,在黄河以北、五原、云中、代郡等地(今内蒙古中西部和山西省部分地区)大兴农业,开立屯田,而且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稳固了北魏的经济基础,加速了拓跋鲜卑封建化的进程。
③重用汉族地主,仿汉制设官;④设立太学,培养人才。
(2)太武帝拓跋焘的统治政策:①重用汉族儒生,完备国家机构:拓跋焘积极吸取汉族传统的统治经验和政治制度。
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着力整顿吏治,多次下诏令严厉制止官吏的贪残行为,通过巡行察访了解官吏政绩,不称职者罢免,有恶行者处之以法;进一步修订律令,征用汉族士人崔浩、游雅、高允等先后三次更订律令,大量吸收中原汉族律令条文,使之更适合汉族情况。
这样,拓跋族的封建化在政治上逐步加深。
②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拓跋焘倡导儒学,崇尚文教,兴办学校,整理经籍,修编国史。
拓跋焘采取的崇尚文教政策,使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很快地为拓跋部所熟悉和接受,因此,后人司马光和胡三省都说:北魏自平凉后,儒风始振。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内容共31页文档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 高二A 段下期历史 导学案★★★魏孝文帝改革第二节改革的措施课标要求: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重点: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难点:冯太后与孝文帝改革的关系知识梳理一、北魏孝文帝改革分为两个阶段:冯太后主持下的改革和孝文帝亲政后的改革。
(一)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创建新制编写人 陈辉 审核人 吕静 班级 姓名 编号 ----------(二)后期:孝文帝亲政后的改革合作探究1、改革的有机组成——迁都洛阳政治: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经济: (1) 迁都原因军事: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威胁。
地理; (2)迁都目的:(3)过程:493-495年由平城迁到洛 (4)影响孝文帝借迁都打击了保守势力,加强了对中原的统治;有利于对汉文化的学习,进一步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为深入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移风易俗、推行汉制(汉化)2、孝文帝主持 继续推行均田制重视人才的使用和官员的考核课堂小结: 北魏中期冯太后和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冯太后主持——重点创建新制,孝文帝主持——重点在移风易俗。
尽管孝文帝的改革损害了鲜卑贵族的利益, 引起了他们的强烈不满。
但却没有动摇孝文帝改革的决心,改革之势不可阻挡, 继续在全国推行。
同步测试选择题1.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商法必行,肇革旧规,时多奉法”。
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B 移风易俗 C 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 D 迁都洛阳2.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A 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B 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C 将荒地收归国家,招募流民耕种D 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3北魏三长制的推行①巩固了中央集权②调整了中央官僚集团内部的关系③取代了宗主督户制A ①②正确,③错误B ①③正确,②错误C ②③正确,①错误D ①②③皆正确4、(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
北魏孝文帝改革共33页PPT资料
思考1:
改革的前提是什么? 有什么必要性和可能性? 为何实行汉化政策?
⑴冯太后(441~490) 北魏文成帝皇后,汉
人,深受中原文化影响, 太和元年(477)至十四年 间一系列改革的实际主持 者。她聪明果决,猜忍而 长于权术,以重管、重罚 驾御群臣,为其所用。
冯太后为其孙孝文帝 的治国方略和改革思路奠 定了基础。
北
魏
孝
文
帝 改 革 与
第 5 课
民
族
融
合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 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 永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先进终究要战胜落后!
北魏两尊骑马武士 陶俑图
原因、内容、职能、影响
2、整顿吏治
原因、措施(内容)、影响
4.北魏均田制的最大特点是
A.计口授田
B.劝课农桑
C.授田可以买卖
D.官民平等
5.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
A.把农民原有的土地拿来重新分配
B.把官僚多占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
C.把政府掌握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
D.对全国所有的耕地重新进行分配
6.被北魏孝文帝比喻为“如身之使手,干之总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 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 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 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 之本。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 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 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 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 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 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 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