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内容共31页文档
北魏孝文帝改革
地方宗主与中央的矛盾
北魏统一北方
淝水之战后, 前秦瓦解。386 年,拓拔部的首 领拓拔珪乘机复 国,改国号魏, 后来定都平城 (今山西大同), 历史上称为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 了北方,结束了 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北魏疆域图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统一北方 2、民族融合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
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
导
言
西晋灭亡后,少数民族贵族为了各自的利 益,连年混战,各族人民在长期的杂居相处中, 加快了各民族的交融。崛起于北方的鲜卑族拓拔 部,经过一系列的战争,统一北方。北魏孝文帝 独具慧眼,进行改革,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民族 的融合。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 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均田制
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思考:政府分配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可否 买卖?
禁
限
露田
北魏孝文帝改革简介
北魏孝文帝改革简介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鲜卑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北方民族,拓跋部是鲜卑族活动在大兴安岭北端东麓一带的一个分支。拓跋部不断南迁,在西晋时,部落首领拓跋猗卢因为帮助当时朝廷抗击刘渊、石勒有功,被皇帝封为代王,建立了代国。但不久,代国被兴起的前秦所灭,拓跋部的历史也暂时的中断了。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拓跋部的拓跋珪趁机复国,召开部落大会,即代王位,并改国号为魏,称皇帝,史称北魏。此后几代北魏统治者都致力于统一,发动兼并战争,先后灭掉了北方的大夏、北燕和北凉,于439年统一了北方。
五胡乱华以后,终由鲜卑族的拓跋氏统一华北,建立北魏,其时北魏历代君主都已重视汉文化之学习。到北魏孝文帝一代,已有冯太后与朝臣李冲的改革,建立均田制,重新建立以农业为主体的大帝国。由于孝文帝由属汉族的冯太后抚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即位后才有日后的汉化政策。
在民族征服的过程中,北魏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了民族歧视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在征服战争中也常常出现疯狂的民族杀戮,民族矛盾不断激化(改革的必要性)。到了北魏中
期,民族矛盾虽已日趋缓和,但由于统治阶级过度的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农民起义年年爆发,特别是公元445年(太平真君六年)在陕西杏城的卢水胡人盖吴领导的起义,发动了十余万群众参加起义,北魏政府派出6万骑兵前来镇压,统治者拓跋焘亲临指挥,最终盖吴被叛徒杀害,盖吴起义失败了,却使北魏统治者受到了极大的震动。
公元471年(皇兴五年),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此后,农民起义依旧有增无减,而朝廷残酷的镇压非但没有平息人民的起义,反而激发了更多矛盾和斗争。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统称为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改革的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社会相对安定,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
①北魏的崛起: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定都平城。
②统一黄河流域: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
2.改革的必要性: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矛盾尖锐,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①阶级矛盾尖锐:在拓跋政权的统治下,政治黑暗,租调徭役极为繁重,官吏贪污,兵役繁重,人民不满北魏的暴虐统治,不断举行起义。②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不仅使下层各族人民起义不断。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统治阶级内部汉族地主与鲜卑族地主常常发生矛盾。
3.改革的可能性: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
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对汉族文化十分敬佩和仰慕。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①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②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
二、孝文帝改革措施
(一)、推行均田制
⑴背景:①北魏将各族人民迁到京师附近定居,实行计口授田,“劝科农桑”,这是均田制雏形。
②由于战争和人口迁移,使北魏统治者掌握大量无主土地。(前提)
⑵时间:485年
⑶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⑷性质: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⑸内容:①农民:领露田(即无主荒地:死后归还,不得买卖)和桑田(即已耕种土地:可继承和买卖)
义务:农民要承担一定徭役杂税②官吏和地主:官吏可分到公田,地主原有土地不变。使统治阶级利益得到保障。
⑹作用:(1)积极:①均田制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对后代有很大影响,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莫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北魏孝⽂帝改⾰背景
1、北魏统⼀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2、北⽅少数民族多已从事农业⽣产。
3、北⽅出现了⼤量⽆主荒地。
4、孝⽂帝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进⾏改⾰。
背景
1,经济上:北魏的经济,⽂化相对落后社会发展⽔平落后,民族⽭盾尖锐。租调徭役极为繁重。
2,政治上:北魏崛起并统⼀北⽅,结束了北⽅分裂割据的政治局⾯,社会⽭盾尖锐。政治⿊暗。北魏官吏靠贪污和搜刮来维持⾃⼰的奢侈⽣活。
3,⽂化上:民族融合趋势出现。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中后期改革
• 2、革除旧俗 措施:a、穿汉服,改汉姓,说汉语,通婚 b、废鲜卑旧制,改行汉人的典章制度 意义:加速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得 到汉族地主的支持,推动汉王朝统治模式 的转化
四、改革影响
• 1、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农业和 商业) • 2、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尊儒崇 经,兴办学校,采用汉族封建制度) •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 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五、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革的性质和认识
性质: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 和文化的一场封建化的过程
认识:a、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b、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c、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三、改革内容
• 前期: 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1、均田制 2、整顿吏治 • 中后期: 特点:孝文帝主持,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1、迁都洛阳 2、革除旧俗
前期改革
• 1、均田制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 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影响:a、对统治阶级:增加财政收支,稳定社会秩 序,巩固统治地位 b、对农民:拥有土地 C、对社会经济:促进经济发展 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
二、改革背景
• 1、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 六国分裂割据局面 • 2、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 3、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中原比较先进 • 4、鲜卑贵族早期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阶 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社会动荡, 人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面临危机,必须 做出抉择 • 5、冯太后与孝文帝改变社会落后现状的决 心,学习汉文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主要措施、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的背景
(1)北魏的建立和崛起
386年,代国王族拓跋珪乘苻坚淝水之战兵败之机复国,称代王,同年改称魏王,定都盛乐,建立北魏。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正式称帝。其孙太武帝拓跋焘时,先后灭夏、北燕、北凉,统一北方。
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重建代国,不久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北魏建立后,势力日益强大。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正式称帝,是为道武帝,北魏历史进人了新的发展时期。
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471年,拓跋宏受父禅即帝位,成为北魏开国以来第六位君主——孝文帝,孝文帝是由祖母冯太后一手抚养成人。在冯太后的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对他后来推行的社会改革有着深刻影响。
(2)北魏的统治危机
当时,北魏社会的各种矛盾依然十然尖锐,局势动荡不安。赋税制度的混乱,徭役繁重,阶级矛盾激化。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导致了民族矛盾的激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孝文帝深深感到,要巩固统治,就必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但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于是他和冯太后一起,自上而掀起一场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改革运动。
改革前期主要措施
孝文帝改革的前期,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的。改革重点是建立各种新的制度,以取代旧制度。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北魏官吏原无俸禄,中央官吏按等级得到战争中获得的财物和劳动人口。地方官吏只要上缴一定数量的租税和绢帛等实物,就可以任意搜刮百姓。结果,吏治黑暗,贪污成风。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同时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规定凡贪污帛一匹及枉法者,一律处死。这些措施使吏治有所好转。
北魏孝文帝改革
16. 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最基本原因是 A、各民族间的战争 B、统治阶级的政治改革 C、各族人民的长期交往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7. 关于商鞅的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 述,错误的一项是 A.改革都取得成功 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改革的进展很顺利 D.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
均田制
3.北魏改革迫在眉睫的依据主要有①豪强地主隐 瞒赋税 ②农民负担沉重 ③汉族与鲜卑族矛盾 冲突 ④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②③④ 4.直接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改革措施是①俸禄制 ②均田制 ③三长制 ④租调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③ D.②④ 5.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从根本上推动封建化的措施 是 A.均田制 B.三长制 C.礼乐制度 D.九品官制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但 也不乏不同声音。 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20余 年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10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 西魏。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 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改革舍平城迁洛阳, 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 量,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 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缛腐朽,丢掉的恰恰是拓跋的 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 结合材料,谈谈不同的声音是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局限 性。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评价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评价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评价
1. 背景
在北魏孝文帝即位之前,北魏处于政治动荡和社会不稳定的状态。自
从鲜卑族首领拓跋珪建立魏国以来,政治、社会乱象、民不聊生的问
题层出不穷。这种情况在拓跋兴和其子拓跋衍统治时期进一步恶化。
然而,一切都在北魏孝文帝登基后发生了变化。
2. 内容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他果断地展开了一系列改革。他在政治上进行了
一系列的改革,整顿朝纲,清除官员的贪污腐化现象,推行法治,恢
复政府的威信,确立了以“大明”为基调的法治体系。孝文帝在军事
上也进行了革新,加强国防建设,整顿军队,提升了北魏的国防实力。他在文化教育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提倡儒学,注重教育,创立
了孝文帝时期的“文学复兴”时期。
3. 评价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被认为是我国古代政治改革的典范,他的改革不仅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对未来的政治、社会、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改革使得北魏在当时成为了一个相对强大和有序的国家,为后来的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孝文帝的改革尚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经济和民生方面的改革还不够全面,对底层民众的改善还需进一步加强。
4. 个人观点和理解
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我认为其改革在当时确实达到了相当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北魏孝文帝是一位杰出的君主,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使得北魏走出了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的局面,为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我们也要看到,他的改革还存在一些短板,没有解决国家的根本问题,致使北魏最终未能摆脱政治异动的命运。我们在评价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时,既要看到其成就,也要看到其不足之处,这样才能更全面、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这段历史。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内容
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
巩固: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为进行 其它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 利的政治局面的是:
A、均田制 C、三长制
B、宗主督护制 D、整顿吏治
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变 化
北wk.baidu.com政府 宗主
农民 北魏政府 州郡 邻长里长党长 农民
宗主督护制
材料 《魏书·李冲传》曰:“旧无三长,惟立宗主 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 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 强侵弱”。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3、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 改革的可能性
①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 进文化的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 ②孝文帝受到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 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 后有深刻的认识。
巩固: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 定基础的是( )
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 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 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 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 推行的均田制。
国家掌握大量可供支配的无主荒地。
有利于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以南征为借口,反映了改革面临很大的的阻力。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改革的措施
1.建立各种新的制度(冯太后改革)
⑴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⑵推行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土地不得买卖。均田制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第二、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 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 束长期分裂割据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 朱彦山
一、改革的背景Baidu Nhomakorabea北魏孝方帝改革的背景有哪些?
1.有利的社会条件
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分裂的局 面,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加速发展。 ⑵北魏参照汉族政权的一些统治措施,鲜卑拓拔部由游牧 生活转向农业为主和定居生活。
⑶北魏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 进文化。
⑷通婚姻: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通过这种联姻把两族统 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巩固统治。
⑸改籍贯:凡已经迁至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⑹仿效汉族的政治(礼乐和官制)制度
三、改革的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的前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1)北魏的崛起
386年建立政权——北魏
398年迁都平城(山西),399年拓拔珪称帝(道武帝)
(2)拓拔珪的汉化改革
(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改革的必要性:尖锐的社会矛盾:
(1)政治制度的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宗主督护制
(2)民族歧视和压迫造成民族矛盾激化
(3)人民起义,社会动荡
3、改革的可能性:冯太后掌权并培养孝文帝学汉文化
1、前期:冯太后主持,建立新制度取代旧制度
(1)俸禄制
内容:官吏自筹——国家统一筹集
作用:吏治好转,为改革创造有利政治局面
(2)均田制
前提:政府控制着大量无主荒地
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土地不得买卖
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影响:恢复经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
巩固政权(利于赋税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
民族融合(推动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动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影响深远(后世沿用长达三百年)、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奠定物质基础(3)租调制
目的:发展生产,缓和矛盾,巩固政权
内容: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粟二石,帛或布一匹
作用:农民负担减轻,增加政府的收入
(4)三长制
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2、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1)迁都洛阳
a.原因:平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政治: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经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军事:北方柔然的威胁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有一次,孝文帝问大臣怎样才能够平定盗贼,有 大臣回答说,盗贼也是人,为贼实属无奈。如果地方 官吏称职,治理有方,盗贼自然就会平息了。
北魏贵族墓志
颁行俸禄制度不一定 就能达到防止官吏贪污的 目的。还必须建立一套有 效的监督机制配合,使制 度、执行与监督三者相互 结合才可能有效地防止官 吏的贪污受贿。
——魏书·孝文帝 借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
探究:迁都洛阳,对进一步改革有什么影响?
迁都使改革进一步摆脱了旧贵族的束缚, 为进一步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迁都影响: 南朝将领刘庆之 出使洛阳,目睹了洛阳的
风貌后感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 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 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 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 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这对他后来 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
4、改革的可能性
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对 汉文化的仰慕。
(二)改革的目的
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与 阶级矛盾,巩固统治
⒊迁都洛阳
请阅读课文,思考: ⒈北魏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 ⒉他采用了什么方法最终达到目的? ⒊迁都的作用是什么?
迁都原因: 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
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 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北魏孝文帝改革
影响
A.对贪赃枉法严惩不怠,相对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B.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北魏政 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改革的内容 ⒈均田制 ⒉整顿吏治 ⑴原因:吏治腐败,影响经济收入, 激化阶级矛盾 ⑵内容:俸禄制、任期考核制
吏治改善,缓和阶级、民族矛盾
⑶影响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必然性:北魏统一后,面临严重的社会问题 (1)阶级矛盾:政治制度的欠缺,导致广大农民 负担沉重,矛盾日益激化; (2)民族矛盾:矛盾尖锐,威胁统治; (3)社会矛盾: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不断, 沉重打击北魏的统治。 2、可能性: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②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 ③前人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④冯太后与孝文帝的努力?
北魏基层行政组织:三长制
改革前 北魏政权 宗主 农民
改革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农民
改革后
北魏政权
影响:健全了基层政权,完善了行政体制,有利于中 央集权; 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均田制颁布后,三长制和新的租调制,是 一条锁链上的三个环节,通过均田制将劳动人 手编制于土地上从事生产。通过租调制来剥削 农民的剩余产品,通过三长制来检察户口,催督 租调。三长制的设立代替过去的宗主督户制, 将荫隐人户争取到政府手中,以保证租税收入。 新的租调制是与均田制相适应的赋役制度, 因为受田是以一夫一妇来受田,故交税即以一 夫一妇为单位计算,而不是以过去的户为单位 计算。一夫一妇只交调帛一匹,租粟二石,比 均田前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 石,要少得多。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地方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混乱
●阶级矛盾尖锐
●民族矛盾尖锐
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1、前期:重点:创建新制度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2)实行均田制
原因: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土地不得买卖
(3)设立“三长制”
(4)实行新的租调制
2、中后期
(1)迁都洛阳
原因:①政治上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平城故地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②经济上地处偏僻经济比较落后
③军事上强敌柔然时常骚扰很不安全
④地理上难以有效控制中原地区
(2)学习汉族生活方式
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
(3)学习汉族典章制度方面
定门第等级
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1 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
2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3 改革不加选择,全盘汉化,没有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导致日后北魏的衰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强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拓跋族汇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孝文帝改革应该充分肯定,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一、历史背景(危机四伏,内忧外患)
•1、社会矛盾激化:放任地主兼并土地;赋税沉重;战事连年;自然灾害频繁
民族矛盾尖锐:与辽、西夏战事不断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改革派与保守派
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
•积贫:“三冗”,冗官、冗兵、冗费
积弱:集中军权、行政权,强干弱枝
•3、庆历新政昙花一现
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为什么说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 的必然产物?改革有那些有利条件? 1、必然性:
①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 ②制度不完善,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③民族矛盾激化; ④社会动荡,起义不断。
2、有利条件:
①拓跋珪改革打下基础; ②冯太后推动统治者学习汉族文化; ③孝文帝深感鲜卑族的落后。
二.改革的必要性
---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2、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3、人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⑴原因: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 ⑵表现:445年陕西人民起义(汉族、羌族),百余年 间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沉重打击了北魏的统治。
三.改革的推动力
1、冯太后
---统治者的因素
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
⑵措施:(经济、政治、文化)
①解散部落组织,实行编户,使部落成员定居下来; ②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③仿汉制设官制,重用汉族儒生; ④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⑶意义
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 定居生活,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
二.改革的必要性
长城——
两种文明的分隔线? 农耕文明的防卫线?
“秦长城长度超过万里,标志着万里长城的
开始;同时也代表着中华大地上两种不同文化 形态共存的开始。”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的政权变迁 北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Hale Waihona Puke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