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彦春论语:认知语言学的认知范畴

合集下载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理论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理论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理论篇一:认知语言学作业认知语言学概述摘要:本文主要根据研究认知语言学学者的研究成果中摘录了部分内容,试图通过他们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和总结帮助初学者了解认知语言学这门课程。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言认知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在最近十几年内受到了语言学界的青睐,国外关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国内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也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认知语言学向占主导地位的、以乔姆斯基为首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发起了挑战,语言学家也进一步地深入研究、证实。

本文主要阐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学界对认知语言学的评价等几个方面。

一、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基础1、哲学理论基础。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以客观为基础,主客观相结合的经验现实主义(简称经验主义)为哲学依据。

经验主义认为没有绝对客观的现实,也没有完全离开客观现实而独立存在的感知和思维。

经验主义强调经验在人的认知和语言中的重要性,而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大自然(物理的、生理的),人与人(社会的、文化的)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源于人类自身的感觉动力器官和智力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吃、穿、住、行)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等)。

但大脑不是象一面镜子一样一成不变地反映客观世界,而是具有自身的认识事物的结构和规律。

每一种经验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具有一定的结构,正是这种多维的结构构成了经验的完型。

因此,客观现实反映在大脑中形成了认知世界或认知结构。

认知语言学就是研究这一认知结构及其规律对语言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对传统的范畴理论、知识、意义、理解、语言、推理、真理等都提出新的解释。

(赵艳芳,2000)2、心理学理论基础。

认知语言学继承和发展了心理学中关于经验联想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一些观点,崇尚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批判其他人认为的大脑是人体的“指挥中心”的观点。

它从人的生理基础出发,认为大脑与人身不可分,提出了“身在心中,心在身中”观点,即认为大脑的认知是以自身为基础向外扩展的,大脑的思维开始于大脑所存在的、与外界发生作用的人自身。

认知语言学范畴观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几点启示

认知语言学范畴观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几点启示

如 前所述, 范畴分为基本层次范畴、 非基本层次范畴或上位范 畴 、下位范畴。基本层次范畴词构成了人类心理认知的最基本等 级, 在此等级上 , 大脑的经验范畴也最接近 自然界的客观范畴 , 人
竹 容易感知和记 。因此 : 碾 () 1教材编定方面 : 以基本层次范畴词的教学 为主 , 应范畴理论 . 2
在经验世界里, 事物被j 为不同的范畴。 吩 范畴『 本系表现 出某
种梯级层次 陛。 范畴可以向上扩展为上位范畴 , 也可以向下扩展为 下位范畴 , 上位范畴包含下位范畴, 同时又是另一个更高范畴的子 范畴。 在范畴体系中, 有些范畴处于基础地位, 构成基本层次范畴。 基本层次范畴由于最具有典型陛, 所以 , 往往在认知心理上有突显
文章编号 :6 32 1(0 20 - 07- 17 - 1 12 1 )50 8 -2 - 0 认知语言学认为 ,人的语言能力是建立在 自身对客观世界的 经验感知和慨 也 的基础之上。而语言, 正反映了这种经验世界的 范畴化慨念结构 。人类正是用概 念范畴来界定 各种相似但 又不同 的事物和现象 ,并进而建立了以概念范畴来描述客观世界和进行 思维的语言工具 。 范踌和范畴吖 野戗 吾言的发展和习得 , 对语言
词汇 。
工一 概念范畴一 语言符号” 一 一 。人们最终用语言符号系统将混杂的 世界万物转化为 清晰的信 息 秩序。范畴化能力是人类头脑中最重 要的认知能力之一,它建立了认知对象在思维领域中的归属和定 位。范畴观正是基于这一过程建立起来的。 认知语言学范畴观包 含原型范畴理论和基本层次范畴理论。
关键词 : 认知语言学; : 范畴 基本层次范畴词汇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H0 A
性, 即它们最容易为人们感知和应用。同时 , 由于它们是 日 常生活 中所熟见的, 具有具象} 容易掌握。如汉语中“ 、 之类的基本 生, 猫 狗”

认知语言学中认知的概念

认知语言学中认知的概念

认知语言学中认知的概念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结构和语言运用的学科,旨在探讨语言如何被思维和认知过程所影响,以及语言对认知的影响。

在认知语言学中,认知是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个体获取、处理和组织信息的心智活动,是人类思维和语言现象之间相互作用的关键。

认知的概念在认知语言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知觉、注意、记忆、理解、推理、解决问题等。

通过研究认知过程,我们可以揭示语言的运作方式,了解语言的发展和演变,探究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和认知能力的产物。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通过语言我们可以表达和交流想法、情感和信息。

在日常生活中,语言贯穿了我们的各个方面,包括学习、记忆、决策、推理等。

通过语言,我们能够思考、表达和理解世界,从而塑造我们的行为和认知模式。

认知语言学还关注语言知识的获取和处理过程。

认知过程涉及到信息的输入、处理和输出,通过这些过程,我们可以获取语言知识、理解语言信息、产生语言表达。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认知过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了我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认知语言学还研究语言对认知的影响。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表达工具,它还可以影响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认知能力。

通过语言,我们可以构建概念、理解抽象概念、解决问题、进行推理和思考。

不同的语言体系和语法结构会对个体的思维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也是语言和认知之间相互作用的体现。

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认知不仅仅局限于个体的心智活动,还包括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语言我们传递文化价值观念、观点和传统。

认知语言学强调在研究语言现象时要考虑到文化背景和文化差异,只有深入理解文化的影响,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语言和认知之间的关系。

在总结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认知语言学中,认知是一个核心概念,涉及到个体的思维活动、语言知识获取和处理过程以及语言对认知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范畴观与原型理论对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认知语言学范畴观与原型理论对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认知语言学范畴观与原型理论对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引言随着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认知语言学范畴观和原型理论作为语言学习的新兴理论不断受到重视。

这两种理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对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优化和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范畴观和原型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这两种理论对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和指导意义,旨在为英语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路和方法。

1.1 认知语言学范畴观的基本理论认知语言学范畴观是基于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的交叉研究,认为人类的语言学习和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它强调语言的建构不是围绕着概念或事物的单一定义展开的,而是由一系列的认知范畴构成的。

这些概念可以通过一定的经验和感知事实来建立和调整。

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认知范畴观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认知模式,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词汇的认知构建过程。

1.2 认知语言学范畴观对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认知语言学范畴观提供了对词汇教学的新思路和方法。

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感知体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知、比较等方式来建立词汇的认知范畴。

我们应该注重词汇的联系和类别,帮助学生建立词汇之间的联系,形成词汇类别,有助于提高词汇的认知质量和深度。

我们应该注重词汇的联想和展开,帮助学生通过联想等方式拓展和深化词汇的认知范畴,促进词汇的内化和应用。

我们应该注重词汇的情境化教学,通过情境化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感知和掌握词汇,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词汇的认知深度和丰富度。

二、原型理论对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2.1 原型理论的基本理论原型理论是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认为人们对某一类对象或事物的认知是围绕着原型展开的。

原型是某一事物或概念的典型代表,具有最高的认知准确性和认知代表性。

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原型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认知模式,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词汇。

3.1 认知语言学范畴观与原型理论的理论融合认知语言学范畴观和原型理论都是围绕着认知对事物的认知和构建过程进行研究的,两者在理论内涵和研究对象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联系。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认知语言学为我们讨论语言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全新的方法,近二十几年来进展迅猛,一大批论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认知语言学'这个术语首先出现于1971年,原指真正讨论大脑中语言机制的学科。

〔参见Lamb,1998:381〕时下国内外学者所说的"认知语言学'与Lamb所说的讨论方法和内容并不相同。

目前盛行于欧洲、北美及其他国家的"认知语言学'指的是诞生于上个世纪70年月末、80和90年月得到迅猛进展、至本世纪已渐成主流的新兴语言学流派。

一般说来,认知语言学主要有以下3个主要来源,这些领域的重要学者也成为国外认知语言学界的主要代表人物:一、从转换生成学派中分裂出来的生成语义学家,如:Lakoff、Langacker、Fillmore等。

二、从认知和/或功能角度讨论语言的主要学者,如:Taylor、Dirven、Talmy、Geeraerts、Turner、Sweester、Rudzka-Ostyn、Givn、戴浩一、Brugman等,他们主见运用普遍的认知方式来解释语言的形式和功能,深入讨论语言表达背后的认知机制。

这一阵营中还包括讨论语言共性和类型学、或从类型学和认知角度讨论语义演化、语法化、象似性等现象的学者,如Haiman、Heine、Hopper、Traugott、Croft、Hawkins、Hnnemeyer等,也包括认知语用学家Sperber和Wilson等。

三、关注认知讨论的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等,主要有:Johnson、Putnam、Gibbs、Rosch、Piaget、Fauconnier、Labov、Rumulhart、MaClelland、Lamb、Lounsbury、Berlin和Kay。

笔者综合当前知名认知语言学家所讨论的基本内容、方法和观点,并依据自己的理解,权且将其描写定义为:认知语言学是一门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阅历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意义讨论为中心,旨在通过认知方式和学问结构等,对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规律做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

认知语言学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赵艳芳本书一共十二章,第一章是导论,首先介绍了什么是认知。

关于认知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但不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认知定义都认为思维是认知的核心。

第二节主要讨论了认知科学的基础,它既有哲学基础又有心理学基础。

第三节是认知语言学的内涵及研究对象,认知语言学把语言看作是一种认知活动,以认知为出发点,研究语言形式和意义及其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认知语言学的产生与创立。

认知语言学的认知结构完形的组织原则来源于格式塔心理学,它的主客观互动的信念显然来自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论。

对于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起重大作用的人是维果茨基和皮亚杰。

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来源于哲学,人类学等,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范畴理论和原型理论源于哲学家和认知人类学家的研究。

在基本范畴理论基础上,范畴可以分为上位范畴和下属范畴。

原型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所有概念的建立都以原型为中心。

第五节是认知语言学的形成,包括开端,发展和确立三个阶段。

第三章经验主义认知观。

第一节主要介绍了客观主义的认知观和经验主义认知观,经验主义强调经验在认识世界中的作用,同时也认为认知对经验能动的组织作用。

第二节对语言基本问题的重新认识。

分别探讨了语言和客观世界的关系,语言的任意性问题,范畴与概念,隐喻,多义现象,语言的形式与意义和推理。

第四章认知与语言的生理和物质基础。

在第二节中介绍了认知与语言的关系。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的理论主要有三种:思维决定论,语言决定论,思维独立于语言论。

最新的研究已否认了思维必须借助于语言外壳的说法,认为就同一事物而言,认知先于语言产生,也即存在前语言阶段的认知。

接着又介绍了颜色感知与语言,通感及隐喻的认知基础。

隐喻是人类认知重要的和基本的方式之一。

很大一部分隐喻来自空间概念。

第五章范畴化和认知模式。

一种事物及其类似成员可以构成一个范畴,一类事物及其包含事物可以构成一个范畴。

范畴指事物在认知中的归类。

范畴化的过程是复杂的,模糊的认知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明确的。

认知语言学中认知的概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认知语言学中认知的概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认知语言学中认知的概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认知语言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旨在探讨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

在认知语言学中,认知指的是个体的思维过程,包括知觉、思维、学习、记忆等心理活动。

语言则是人类特有的交流工具,通过语言我们能够表达思想、感情和意图。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语言的认知结构、语言习得、语言运用等方面。

通过对认知过程的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产生和使用机制,揭示语言习得的规律,促进语言教学和语言治疗的发展。

本文将就认知语言学中认知的概念进行深入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会概述认知语言学中认知的概念,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接着在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探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分析认知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以及探讨认知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认知语言学中认知的概念,介绍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意义,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这样的结构,希望能够全面深入地探讨认知语言学中认知的概念,为读者提供更多的认知角度和理解认知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1.3 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认知语言学中认知的概念,以及认知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介绍,我们将探讨认知对语言习得的影响,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人类语言能力的本质。

同时,本文还将总结认知语言学中认知的概念,探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意义,以及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进一步探讨语言习得与认知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和启示。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希望让读者对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性有更深入的认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2.正文2.1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习得和使用过程中认知机制的学科。

在认知语言学中,认知指的是指认知过程,即个体对信息的感知、思考、理解和记忆等心理活动。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习得和使用离不开认知过程,语言是认知活动的产物。

范畴理论是非辨——认知语言学学理批判之三

范畴理论是非辨——认知语言学学理批判之三

“ 非 ” 新 本原 。 是 的
2 .两 种 范 畴 观 的 龃 龉 与 定 位 自亚 里 士 多 德 提 出 范 畴 理 论 以 来 , 观 主 义 、 客
为划分 范畴 的根据 , 为 范 畴与 原 型处 于 不 同 的层 因
次 , 性 质上是 截然 不 同 的 : 畴 指 涉 思 维规 律 ; 在 范 原
o o ntv ig itc . fc g iie ln u sis K e o ds: o ni v i g itc yw r c g t e ln u sis;c e o h o ;e s n e; p e ome a i atg r t e r y y se c hn n
理 性 的 泥 潭 。 而 且 , 们 也 不 应 在 “ 非 ” 间 作 出 我 是 之
re , ti p rh l st a he ca sc c tg r he y a h O c l d p oo y ae o h o r n di e e tf oi g i s h spa e o d h tt l s i ae o t or nd t e S — al r ttpe c tg r t e r a e o f r n o tn s: y e y y f te fr ram sa s e c sa d te lte al n p no n h o me i te s n e n h a trflso he me a,a ha r ttpe ,at o h e sig,c nn tb rt ra fr nd t tp ooy s lh ug xitn a o e c ei o i
t e ca sc c t g r h o .Wi n a a y i o e n t r f ae o isa d ac mp r o f h a i e eso e t o t e — h l si ae oy t e r y t a n l s ft au eo tg re n o a s n o e b sct n t f h w o h s h c i t t h

赵彦春论语:认知语言学——认知画面的前景

赵彦春论语:认知语言学——认知画面的前景

赵彦春论语:认知语⾔学——认知画⾯的前景认知语⾔学——认知画⾯的前景关于语⾔认知的研究虽然早有其事,但是作为⼀门独⽴的学科,即认知语⾔学却是20世纪后半叶才兴起的——它出现在⼈类认知画⾯的前景。

认知语⾔学的研究可谓洋洋⼤观。

就影响⽽⾔,它的确可以称作该派学者所⾃诩的“语⾔学⾰命的⾰命”,也就是对乔姆斯基语⾔学⾰命⽽发起的⾰命。

认知语⾔学发端于乔姆斯基⼤旗之下的⽣成语义学,就认知语⾔学这⼀阵营⽽⾔可以说实现了从⽣成论(generativism)到认知论(cognitivism)的范式转变。

这⼀转变⾃然也不是⼀夜之间发⽣的。

作为⼀个语⾔学学派或⼀种新的研究⽅法,它始于⼆⼗世纪七⼗年代,其渐趋成形的重要标志是1989年春由德尔⽂(Dirven)组织在德国杜伊斯堡举⾏的第⼀次国际认知语⾔学会议。

随后于1990年创办了《认知语⾔学》杂志,并成⽴了国际认知语⾔学学会。

此后,有关认知语⾔学的书籍、⽂章便⼤量涌现——这门学科渐成主流。

如果说⽣成语⾔学是对语⾔机制的纵深挖掘,如通过X’、vP等技术⼿段的拟定试图将⼈类语⾔纳⼊到⼀个统⼀的运算模式,那么认知语⾔学则基本上是在语⾔意义或语⾔使⽤这⼀平⾯向度上的扩展,从词素到语篇,从⼼理到语境,从功能到起源,⼏乎⽆所不包。

⽽且,这种扩展还发展到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或融合,产⽣了诸如认知语⽤学、认知诗学、隐喻学等相关学科。

我们似乎可以说,认知语⾔学借鉴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和⽅法,解释或重新解释语⾔现象,对语⾔学体系进⾏脱胎换⾻的改造。

认知语⾔学中的认知,是相对于乔姆斯基认知的新⼀代认知,即第⼆代认知。

两者的认识论和⽅法论均不相同,形成了截然对⽴的态势。

其实,在⼈类语⾔系统内两者是不应该⽭盾的。

如果刨除意识形态上的差别,我们可以说第⼀代认知诉诸算法(algorithm),⽽第⼆代的认知则倾向意指(semiosis)。

有⼀点值得反思的是,对这新⼀代的认知我们不可望⽂⽣义,亦不可随风起舞。

范畴理论是非辨_认知语言学学理批判之三

范畴理论是非辨_认知语言学学理批判之三

2010 年第 6 期 的范畴化能力, 首先体现为对事物的基本区分, 以 “判断一个特定的事物是或不是某一具体范畴的事 ( Jackendoff, 1983 : 77 ) , 例” 其次是分门别类的层级 1987 : 6 ) 对范畴化能 体系的建构。 莱考夫( Lakoff, : “没有范畴化能力, 力的重要性也有过这番评述 我 们根本不可能在外界或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中 ” 兰盖克补充说: 一种生物也必需能够识 发挥作用。 别同类, 这至少是交配和繁殖所需要的 。 ( Langacker , 2002 : 9 ) 只是在人类这里, 范畴化成了人类高级 范畴经由系动词 认知 活 动 的 基 础。 在 古 希 腊, ( linking verb ) 或曰媾词( copula verb ) 的连接, 引发 出形而上学体系的建构, 并在演绎思维的引领下提 炼出纯粹的逻辑系统 。 自后期维特根斯坦伊始学术界对于范畴的认 识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并涌现了一股颠覆经典范畴 。 理论的潮流 问题集中于范畴成员是否平等、 范畴 边界是否明晰、 范畴是层级性的( hierarchical ) 还是 等等。这是当前原型范畴理论与 辐射状的( radial) , 经典范畴理论的分歧所在, 也是 CL 与生成语言学、 结构语言学冲突的焦点所在 。 经典范畴理论是以西方古典哲学, 即客观主义 哲学为依托的。古典哲学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 理性是抽象的、 不具身的、 直义的 ( literal ) , 命题具 有客观性, 非真即假。 概念和推理是超拔的, 即它 们都超越任何生物体的身体局限性 。 概念和推理, 尽管可能体现于人体、 其他生物, 乃至机器, 但它们 独立于任何特定的体验。 经典范 却抽象地存在着, 畴理论完全体现了这些特点。 亚里士多德一语道 : “范畴是抽象的容器” 。 破天机 CL 摈弃经典范畴理论而推崇原型范畴理论 。 1980 ) 一扫经典 莱考夫和约翰逊( Lakoff & Johnson , 哲学尘埃, 纵身现象, 放任感觉, 推出了肉体中的哲 学, 即 体 验 哲 学。 对 于 亚 氏 体 系, 莱 考 夫 ( Lakoff 1987 : xvi) 如此诟病 : “关于心智的错误观念已伴随 我们两千多年了, 必须加以改正 …… 观念的转变会 带来 一 系 列 的 转 变: 这 是 一 个 蕴 含 其 他 变 化 的 变 ” 知识、 意义、 理性, 甚至语法观念的变化。 化: 真理、 在莱 考 夫 看 来, 经典范畴理论并非实证研究的结 果, 而是一种基于先验猜测的哲学观, 这样定义出 来的范畴自然是绝对的 、 离散的。 体验哲学的基本点可以概括为: 理性以肉体为 基础, 是想象性的, 以隐喻、 转喻和意象为核心; 想 象机制是范畴建构的核心。 与之相对应, 原型范畴 理论的基本点便是: 范畴中存在可以称作原型的最 佳样本, 而这些样本取决于: ( 1 ) 感知、 肌动、 文化; ( 2 ) 隐喻、 转喻、 意象。在 CL 看来, 认知是客体作用 于主体的结果, 是大脑经过加工重新认识客观世界 的过程, 大脑的经验是客观世界在大脑中的重现 。 人们通过感官经验直接形成具体事物, 通过在具体

赵彦春论语:权重的失衡——语言学的“语言游戏”(一)

赵彦春论语:权重的失衡——语言学的“语言游戏”(一)

赵彦春论语:权重的失衡——语言学的“语言游戏”(一)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See You Again Wiz Khalifa;Charlie Puth - Furious 7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权重的失衡——语言学的“语言游戏”摘要: 家族相似性是认知语言学所依据的基础理论之一,是维特根斯坦对语言及范畴问题的全新阐释。

它以解构“本质”为旨归, 否认范畴成员之间的共性,认为其间只有相邻相似的关系。

家族相似性直接或间接地催生了原型理论。

两者在表述上虽不尽相同,但其认识论与方法论却是一脉相承的,集中表现于模糊观。

本文认为,模糊观之于语言研究有两大问题:(1) 模糊了语言的离散性、层级性和递归性,崩解了语言的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张力,使得其系统混乱而弥散;(2) 对语言的连续统分析又不得不以类的方式进行,其本身是悖论性的。

本文旨在论证家族相似性的皮相性和方法论上的片面性,以此反证经典范畴理论的超拔及其对语言研究的重大意义。

1.本质复归前的逡巡谈到本质的瓦解, “家族相似性”应该是这个思潮的关键词之一。

后期维特根斯坦(1996;1953) 顺应颠覆传统客观主义哲学的大潮,搏击于后现代哲学的洪峰。

维氏以解构经典范畴理论为契机,提出了“家族相似性”学说,他以“家族”和“游戏”为例论证了范畴边界的模糊性——范畴成员之间有中心性与边缘性的差别以及隶属度的差异。

“家族相似性”催生了原型理论,为语言科学的新时代做好了经验论的铺垫,在很大程度上开启了语言学的“认知范式”。

不过,语言研究在转向“语言游戏”之时也就从深层的逻辑浮到了表面的琐碎。

新的学科范式并不必然带来新的秩序,在貌似强大解释力的外表下潜藏着无法回避的矛盾——逻辑发出无声的雄辩:“家族相似性”所揭示的只是诉诸我们感官的语言表象上的联系,语言研究呼唤本质的复归。

2.家族相似性之于本质前期维特根斯坦到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转向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转向——从演绎逻辑的明晰转向了模糊逻辑的含混。

赵彦春论语:认知语言学的认知范畴

赵彦春论语:认知语言学的认知范畴

赵彦春论语:认知语言学的认知范畴赵彦春论语:认知语言学的认知范畴应该说,是认知语言学把范畴问题推到了学术的前沿。

认知语言学摈弃经典范畴理论而推崇原型范畴理论。

经典范畴理论与原型范畴理论各有其哲学上的依托。

谈经典范畴理论,可以抛开原型范畴理论,但谈原型范畴理论就必须参照经典范畴理论,因为它是在颠覆后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经典范畴理论自然是以西方古典哲学,即客观主义哲学为依托的。

古典哲学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理性是抽象的,是脱离肉体的,是直义的(literal),命题具有客观性,非真即假。

概念和推理是超拔的,即它们都超越任何生物体的身体局限性。

概念和推理,尽管可能体现于人体、其他生物,乃至机器,但它们却抽象地存在着,独立于任何特定的体验。

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理论完全体现了这些特点。

亚里士多德一语道破天机:“范畴是抽象的容器”。

与此相应,范畴的基本点便是范畴成员享有共同的特征,可归纳为三点:(1)范畴成员独立于范畴建构者的身体本身,即独立于经验;(2)范畴本质中没有融入莱考夫等人所说的想象机制,如隐喻、转喻、意象等;(3)范畴成员之间体现出由充要条件所决定的边界清切性。

作为古典哲学的对立面,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 & Johnson 1980)提出了与原型范畴理论相融合的体验哲学。

体验哲学的基本点可以概括为:理性以肉体为基础,是想象性的,以隐喻、转喻和意象为核心;想象机制是范畴建构的核心。

与之相应,原型范畴理论的基本点便是:范畴中存在可以称作原型的最佳样本(best examples),而这些样本取决于以下因素:(1)感知、肌动、文化;(2)隐喻、转喻、意象。

经典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既然基于两种根本对立的哲学观,自然也就体现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对立。

莱考夫(Lakoff 1987:xvi)认为前者是错误的,指出:“关于心智的错误观念已伴随我们两千多年了,必须加以改正。

”(It is vital that the mistaken views about the mind that have been with us for two thousand years be corrected.)而且,“观念的转变会带来一系列的转变:这是一个蕴含其他变化的变化:真理、知识、意义、理性,甚至语法观念的变化。

语言认知的多维视角

语言认知的多维视角

Perspectives of Cognition
作者: 赵彦春
作者机构: 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研究中心,重庆400031
出版物刊名: 外国语文
页码: 89-94页
主题词: 语言学;认知规律;内在结构;外在感知;张力
摘要:认知是一个广义概念,包括“第一代认知语言学”和“第二代认知语言学”所谓的认知规律以及人类试图穷尽宇宙妙理所依赖的其他方面的认知规律。

语言的认知体现为内在结构和外在感知的相反相成、互斥互补,即逻辑(即我们的思维规律)的离散性、层级性和递归性与感觉的模糊性、扩展性和完型性的相摩相荡。

语言,就小言而言是人择原理的体现,就大言而言是万物本原的归结。

“第一代认知语言学”所谓的认知是深层的,处于经验和先验的接口;“第二代认知语言学”所谓的认知,主要处于感知系统,受制于经验或体验。

综观之,人类的语言及其逻辑是一个无限的递归机制,是通往宇宙妙理的入口。

尽管如此,人类只能借助有限的参照系把“自在之物”纳入实践体系之中,成为“为我之物”,使其自身成为诗性的存在,处于逻各斯和秘索斯的张力之间。

认知语言学 概念系统

认知语言学 概念系统

认知语言学概念系统介绍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和认知间关系的学科,通过深入分析语言的认知过程来探讨人类思维方式的运作。

概念系统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表达了人们对于事物、事件和关系的描述和理解。

本文将围绕认知语言学概念系统展开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探讨。

什么是概念系统?概念系统是指人类大脑中对于不同事物和关系的分类和组织方式。

它包括了认知和语言两个层面。

在认知层面,概念系统是指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将外界事物和关系归类、组织和存储的方式。

在语言层面,概念系统是指人们在进行交流和表达时使用的符号体系,其中包含了词汇、语法和语义等元素。

概念系统的构建概念系统的构建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化的过程,它受到个人经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概念系统构建的几个关键要素:1. 认知范畴认知范畴是概念系统中最基本的单位。

它是对一类事物或关系的心理表示,可以是具体的实体对象,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

例如,人们将动物分为狗、猫、鸟等不同的认知范畴,同时将它们归入动物这一更抽象的范畴中。

2. 语言映射语言映射是指概念系统中认知范畴和语言符号之间的关联关系。

不同语言中对于相同概念的描述可能存在差异,这是由于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的影响所致。

例如,汉语中的“母狗”对应英语中的“bitch”,尽管它们都指代同一概念,但语言映射却存在一定差异。

3. 语义网络语义网络是概念系统中概念之间的关联网络。

它通过将相关的概念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网络结构,反映了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例如,人们将“猫”和“狗”连接起来,表示它们属于同一类别的动物,而将“猫”和“鸟”分别与它们连接,表示它们之间的区别。

概念系统的作用概念系统对于人们的思维和语言表达具有重要影响。

以下是概念系统的几个重要作用:1. 基础认知工具概念系统是人类构建认知模型的基础认知工具。

它帮助人们将外界复杂的信息进行分类、组织和理解,从而提供认知的基础。

2. 知识共享与传承概念系统作为语言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语言传递和共享人们的知识与经验。

论语体学的认知语言观

论语体学的认知语言观

论语体学的认知语言观
认知语言观作为一种学术活动,诞生于20世纪末,它的研究目标是以先进的
认知科学知识为基础,总结不同的语言活动的相关规律,并基于先进的认知知识体系深入探索语言的跨文化特点。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着重于分析语言的结构与功能,从而提出分析及精确描述语言表达的内涵和层次结构。

认知语言观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主要从语言本身表现出来的认知特征,以及认知机制如何影响和造成语言现象两个维度来考察语言表达。

认知语言观所展示出来的语言具有象征手段,可以表达语言表述者无法直接表
达的知识和情感。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着重于探讨象征手段,如何影响语言的表达结果,以及语言选择的受控性。

认知语言观主要通过调查,实验等形式,来研究语言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语言澄清与曲解等方面,正确读取用言,恰当搭配言语与语境,实现意图表达的能力。

认知语言学突出的观点在于语言是思维的象征,思维的象征可以转换为已有的
信息存储形式,并形成语言学习的助力,从而能够有效的构建和运用新的语言表达方式。

认知语言观的研究能够使得跨语言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得以深入,进而有效提高语言能力。

总之,认知语言观是一种研究语言规律,分析语言结构与功能,以及探究语言
表达模式的学术活动,通过其研究可以从认知知识的角度,理解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并有效地应用到实际语言学习中。

认知语言学范畴(课堂PPT)

认知语言学范畴(课堂PPT)

乙:得,折腾了半天,表白填了。
(3)她衣服已经买到了。
她又把衣服卖掉了。
我书已经看完了。
他已经把书看完了。
31
句法结构赋义规律: 对于没有任何修饰语的光杆名词,以谓 语中心动词为参照点,动词之前的被 赋予有定的特征,之后的被赋予无定 的特征。3224源自toe breath way
代词化
+
+
+
空位
+
+
_
复数
+
+/-
_
受被动成 分修饰
+
_
_
time _ _ _ _
25
toe breath
way
time
1、分布上,名词性功能递减
2、语义上,抽象程度递增
3、名词性功能与抽象程度成反比
26
例二: 1、编辑 指挥 掩护 翻译 借口 保障 花费 2、一张网——网鱼
分析
28
例三: *盛碗里鱼 *打破玻璃 *走来老太太 *吃了苹果 *叮了小王大包
盛碗里两条鱼 打破一块玻璃 走来一个老太太 吃了一个苹果 叮了小王两个大包
在/着 时间段 马上/一下 不/没
29
30
例四:
(1)水开了。
发水了。
火着了。
着火了。
我要请客。
客来了。
(2)甲:填表也没有用,今天没房了。
20
词法范畴:由词的变化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 是一种狭义的语法范畴,主要指有形态变 化的语言中的一些语法意义类型;
句法范畴:由结构变化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 是一种广义的语法范畴,即句法范畴,也 叫句法语义范畴。
21
toe breath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作业
心理与教育科学学院2011级本科1班学前教育专业赵艳坤
1、语言范畴:从语法形式上看,包括所有显性语法形式和隐性语法形式,从语法意义上看,包括所有结构意义、功能意义和表述意义。

狭义语法范畴是词的形态变化表示的语法意义的概括,又称形态语法范畴。

语法意义是从各种具体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中进一步抽象出来的高度抽象的意义。

广义语法范畴是一个比语法意义更广的概念。

语言范畴就是语法意义的类,由词的变化形式所表示的意义方面的聚合,由词形的变化表现出来的语法范畴,是有形态变化的语言所具有的。

2、范畴:最一般的概念,这些概念反映着客观现实现象的基本性质和规律性以及规定着一个时代的科学理论思维的特点。

部分语言的性范畴具有显在的语音形式,而部分语言的性范畴并不具有显在的语音形式。

部分语言的显在性范畴形式在时间的流程中退化,而部分语言的性范畴则在时间的流程中从零性范畴形式转化为显在性范畴形式。

3、认知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

习惯上将认知与情感、意志相对应。

4、认知模式是指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处理的模式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认知模
式例如有的学生能对周围环境进行分析将认识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有的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则易受处于优势状态的环境影响。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理论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理论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理论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理论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诞生的一个新的语言学流派。

作为对乔姆斯基所创立的转换生成语义学为代表的形式主义语言学的反叛,认知语言学更侧重于对语言和思维之间关系的研究,抛弃了在此之前占主导地位的语义和句法的研究,转而从认知的角度来寻求解释人类语言普遍规律的途径。

人类对语言的使用与人类的思维、体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传统的语言学认为语言首先是一种交流工具,是对人类思维的反映和表述。

而认知语言学则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也是一种认知工具,除了能够表达思维,还能帮助人类去更好地认识世界,获得新的知识。

认知是指人感知世界和对世间万物形成概念的方式,以及在此过程中获得和形成的经验和体验。

认知语言学的核心观点就是:语言的创建、学习及运用,基本上都必须能够透过人类的认知而加以解释,因为认知能力是人类知识的根本。

在人类的思维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步骤,即是对宇宙中的所有物体、事件、现象以及人类的经验和感觉进行分类,认知语言学把这个分类的过程称为范畴化。

而语言正是范畴化这一思维过程中的首要工具。

传统的语言学把语言符号称为能指,所表达的意思是所指,而真正指代的内容是独立于语言的参照物。

认知语言学则是对语言符号和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概念是指我们对事物及其存在方式的理解。

①简单地说,概念可以指一个单个的事物:如苹果。

也可以指一系列的事物:如水果。

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的概念时,要认识它、了解它,首先做的就是把这个新概念归类。

当我们找合适的语言符号来表述这一新概念时,这个客观范畴就转变成了语言范畴。

当然人类的语言还远不能做到表达自然中的一切,但它在人的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显而易见。

本文尝试对认知语言学中范畴理论进行讨论。

首先介绍范畴的内部结构和原型的概念,其次将讨论范畴所受到的语境和文化因素的影响,最后讨论范畴的层次化理论在语言使用和认知过程的应用。

一范畴和原型范畴并不是认知语言学新创造出来的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彦春论语:认知语言学的认知范畴赵彦春论语:认知语言学的认知范畴应该说,是认知语言学把范畴问题推到了学术的前沿。

认知语言学摈弃经典范畴理论而推崇原型范畴理论。

经典范畴理论与原型范畴理论各有其哲学上的依托。

谈经典范畴理论,可以抛开原型范畴理论,但谈原型范畴理论就必须参照经典范畴理论,因为它是在颠覆后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经典范畴理论自然是以西方古典哲学,即客观主义哲学为依托的。

古典哲学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理性是抽象的,是脱离肉体的,是直义的(literal),命题具有客观性,非真即假。

概念和推理是超拔的,即它们都超越任何生物体的身体局限性。

概念和推理,尽管可能体现于人体、其他生物,乃至机器,但它们却抽象地存在着,独立于任何特定的体验。

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理论完全体现了这些特点。

亚里士多德一语道破天机:“范畴是抽象的容器”。

与此相应,范畴的基本点便是范畴成员享有共同的特征,可归纳为三点:(1)范畴成员独立于范畴建构者的身体本身,即独立于经验;(2)范畴本质中没有融入莱考夫等人所说的想象机制,如隐喻、转喻、意象等;(3)范畴成员之间体现出由充要条件所决定的边界清切性。

作为古典哲学的对立面,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 & Johnson 1980)提出了与原型范畴理论相融合的体验哲学。

体验哲学的基本点可以概括为:理性以肉体为基础,是想象性的,以隐喻、转喻和意象为核心;想象机制是范畴建构的核心。

与之相应,原型范畴理论的基本点便是:范畴中存在可以称作原型的最佳样本(best examples),而这些样本取决于以下因素:(1)感知、肌动、文化;(2)隐喻、转喻、意象。

经典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既然基于两种根本对立的哲学观,自然也就体现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对立。

莱考夫(Lakoff 1987:xvi)认为前者是错误的,指出:“关于心智的错误观念已伴随我们两千多年了,必须加以改正。

”(It is vital that the mistaken views about the mind that have been with us for two thousand years be corrected.)而且,“观念的转变会带来一系列的转变:这是一个蕴含其他变化的变化:真理、知识、意义、理性,甚至语法观念的变化。

”(It is a change that implies other changes: changes in the concepts of truth, knowledge, meaning, rationality -- even grammar.)范畴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从经典范畴理论到原型范畴理论的发展过程,但愿这是人类理性的提升。

如果不是提升,那么它会给我们什么启示呢?莱考夫曾形象地将经典范畴理论的实质概括为容器,这与亚里士多德“范畴是抽象的容器”之论在字面上倒显得十分契合,但意向却是相反的。

莱考夫的意思是:经典范畴理论中的范畴像一个容器,具备定义性特征的个体就放在里边,不具备的就放在外边。

他认为经典范畴理论并非实证研究的结果,而是一种基于先验猜测的哲学观。

这样定义出来的范畴自然是绝对的、离散的。

早在莱考夫等人之前,瓦解经典范畴理论的努力就开始了,如维特根斯坦和奥斯汀。

至于早于亚里士多德两百来年的赫拉克利特,他的“逻各斯”之下的对立同一(identity of opposites)观念更是超出了经典范畴理论,因为他的视野在人类思维这一范围之外,处于创生“各从其类”并超然其上的宇宙本原层面。

维特根斯坦以游戏来隐喻语言的特征,把游戏作为其语言分析的起点,提出了“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学说。

这一思想在哲学界、心理学界、语言学界和文化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20世纪70年代,拉波夫和罗施先后发表了他们对于自然范畴的实验研究结果,以此证明家族相似性原理适用于描述自然界中的许多范畴。

原型范畴理论实际上滥觞于伯林和凯伊(Berlin & Kay 1969)对颜色词的调查。

伯林和凯伊的研究经罗施(Rosch 1975; Rosch 1978)发展而成为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

原型理论之所以大受青睐,是因为它基于感官和联想的经验论取向与解构本质的后哲学背景密切相关,而且确实能够迎合感官的感受。

而且,它与日常语言学派,如上文提到的后期维特根斯坦理论及奥斯汀的言语行为(speech act)理论等思想也能够完全融通。

与此同时,旨趣相投的模糊数学(fuzzy mathmatics)和实验心理学渐成风潮,许多学者的思想受到了革命的洗礼。

罗施等人发现,在范畴化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原型,他们把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这些自然范畴称为原型范畴。

其后的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现代范畴理论,即原型范畴理论。

认知语言学家对原型范畴理论的解释主要有如下几点:(1)范畴内存在最佳成员或典型代表。

罗施把原型解释为一个比同一概念的成员有更多共同特征的实例,这个典型代表对于识别范畴起着重要作用。

(2)范畴由两个因素所决定,即最佳实例以及一套最佳实例进行操作的规则。

这就是范克斯和布兰斯福特(Fanks&Bransford)提出的“原型加转换”这一观点。

兰盖克则对原型和图式做了区分,认为原型是范畴中的典型事例,而图式是一种抽象的特征。

(3)范畴核心具有图式化的心理表征或者一种认知参照点(cognitive reference point),在此意义上,最佳成员只是原型的例示。

丽德(Reed 1973)认为原型是范畴的平均特征或集中趋势,是对范畴进行概括的表征。

泰勒认为原型是一种图式表征,它是范畴的概念核心,并认为具体的实体不是原型,而仅仅例示原型。

以此可见,认知语言学内部对原型的认识并不一致。

(1)和(2)表明原型是实例,即最佳成员或典型代表;而(3)则表明原型是抽象的图式表征。

这种具体与抽象的纠缠必然导致论述的混乱。

根据原型范畴理论,人类主要是依靠典型样本、基于家族相似性原则来组织范畴并以此来认知世界的,是根据基本层次范畴来学习和组织知识的。

一个范畴内部的各成员之间其地位是不平等的,它们具有不同的隶属度。

原型范畴理论关于“地位不平等”、“隶属度”等等应该说是就具体的现象层面而言的,可它却把抽象的本质层面的概念看作人类思维的基本单位,认为把物质世界和心理世界中的客体、时间和内在关系联系和组织起来的正是概念。

这种具体与抽象、现象与本质的错位或含混降低了理论上的说服力。

认知语言学内部的分歧姑且不论,我们可以抛开具体之物而专注于作为图式表征的原型。

可以肯定的是,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其理念与体验主义哲学完全契合——这是为适应这一理论而提出的哲学观,当然是契合的了。

在语言学研究中,原型范畴理论起初只用于词汇(主要是名词)的分类,后来则扩展到其他现象,泰勒(Taylor 1989)就认为原型范畴理论可用来解释语言中的很多现象。

在原型模型中,概念的内涵是按它与实物原型的相似程度来进行心理表征的。

词汇实际上就是人类对概念的表征,从任一角度着眼我们都可以发现其典型性或凸显性。

既然语言形式是无穷的,那么从理论上讲词汇本身也可以分成无数种原型。

词汇关系存在于词形之间,语义关系则存在于词义之间。

根据原型范畴理论的图式观,人对客观世界范畴化的过程中,是以建立事物在大脑中的原型为基础的,即范畴化有不同的层次。

原型是一个范畴中最典型的代表,对范畴的确定是围绕原型建构的一个模糊的识别过程。

原型范畴具有以下特点:(1)决定范畴内涵的属性及其数目是不确定的,是相对于人的认知需要而有所变化的;(2)特征是有区别的,有中心的、重要的区别属性和边缘的、非重要的区别属性,其中心属性有更大的区别性,其边缘属性与邻近范畴属性相交叉;(3)范畴成员之间具有互相重叠的属性组合,即所有成员享有部分共同属性,形成家族相似性;(4)成员之间的地位不是平等的,具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而具有更多共同属性的成员便是中心成员。

原型范畴理论与实用主义哲学、认知科学相汇合,它给人的印象是:有力地挑战了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范畴理论。

以下观点的确具有颠覆性:(1)范畴是凭借它的典型特征而不是凭什么充要条件建立起来的;(2)一个范畴的成员具有“核心”和“边缘”之分,彼此之间地位并不平等,具有不同的隶属度,核心成员具有特殊地位,被视为范畴的典型成员,边缘成员则根据其与典型成员的相似程度被赋予不同程度的非典型成员地位;(3)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

基于此,人类主要是依靠典型样本、基于家族相似性原则来组织范畴和认知世界的,是根据基本层次范畴(basic level category)来学习和组织知识的。

原型范畴理论所说的原型,就是一个概念范畴或语言范畴中最具有凸显性、代表性的成员,所有其他成员与原型都具有相似性。

原型范畴与基本层次范畴的关系是:原型范畴在基本层次范畴中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原型最大限度地利用基本层次范畴的效能。

两者互相依存,共生于人类的认知机制之内。

除了原型范畴和相应的基本层次范之外,上位范畴与下属范畴也是认知语言学中关于范畴的重要概念。

上位范畴寄生于基本原型范畴之上,它依赖基本范畴而获得完型和大部分属性;下属范畴是在基本范畴之上进一步的切分,也是寄生范畴。

原型范畴观被认知语言学家全盘接受,成为认知语言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石,如前所言,泰勒(Taylor 1989)认为原型范畴理论可用来解释语言中的很多现象,特别是语义现象。

语义范畴就是原型范畴,具有明显区别特征的该范畴的不同子范畴(subcategory)就是该范畴所代表的词的不同义项。

义项成员之间地位不等,有中心的典型的义项和边缘的非典型的义项。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认知是客体作用于主体的结果,是大脑经过加工重新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大脑的经验是客观世界在大脑中的重现。

人们通过感官经验直接形成具体事物,通过在具体事物和意向的基础上加工、综合而形成抽象事物。

经过加工后的世界是主客观结合的产物,不是完全客观的。

“这种主客观相互作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即范畴化,其结果就是认知范畴(cognitive category)。

”(Taylor 1989:55)由此可见,原型范畴理论以人的认知心理为出发点,以经验、感觉、认知等因素为重要标准,着重研究映现在大脑中的主观世界,而不是跳越主观蔽障来研究客观世界。

从这个角度讲,原型范畴纳入了主观因素,与排除主观因素的经典范畴截然相反。

两者似乎都有道理,但在后现代主义的风潮中原型范畴理论成了时代的强音,而经典范畴理论却犹如过时凤凰。

的确,从认知角度看所有范畴都是模糊的。

其一,同一范畴的所有成员由家族相似性所决定,而非由共同特征所决定,也就是说成员之间虽然享有某些共同特征,但这些共同特征不是平均分配的,所以其相似性是模糊的;其二,享有更多共性的成员为此范畴的典型或中心成员,即原型,其他成员则成为非典型成员或边缘成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