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率论第一章13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是
P( A) 1 P( A) 1 0.695 0.305
例 1.3.2 抛掷一枚均匀硬币 5 次, 试求既出现正面又出现反面的概率. 解 记
A =“抛掷 5 次既出现正面又出现反面”.

A =“抛掷 5 次全出现正面或全出现反面”.
易见 A 及 A 都不简单,但再引入记号
B =“掷 5 次全出正面” ,

P( A B) P( A) P( B) .
推论(概率的单调性)若 B A ,则 P( A) P( B) .
Proof 利用概率的可减性及非负性,得
P( A) P( B) P( A B) 0 .
从而有
P( A) P( B) .
Remark 单调性的逆命题,若 P( A) P( B) ,则 B A 不成立。
1.3.2 概率的单调性 性质 1.3.4 若 B A ,则 P( A B) P( A) P( B) (概率的可减性) Proof 由 B A ,可将 A 表示为如下互斥并形式
A B ( A B) .
利用有限可加性,得
P( A) P( B) P( A B)
P( A) P( A) 1 .
Proof 注意到 A A ,利用正则性和有限可加性,得
1 P() P( A) P( A) .

P( A) P( A) 1 .
Remark 概率的互补性的效用: 面对复杂的事件 A ,转而考虑 A ,发现简单易得 P( A) , 用 P( A) 1 P( A) 达到求 P ( A) 之目的!
n
n


P( A ) P( A )
i i i 1 i n 1


P ( A ) P ( )
i i 1 i n 1
n


P( A ) .
i i 1
n
因此
P(
A ) P( A ).
i i i 1 i 1
n
n
性质 1.3.3(概率的互补性) 对任意事件 A ,有
反例:向区间 [0,1] 随机投点,记
A “该点落入区间 [0,0.5] ” ,
B “该点落入区间 [0.6,0.7] ”.
利用几何方法,易见
P( A) 0.5 , P( B) 0.1 .
显然 P( A) P( B) ,但 B A 也显然不成立. 性质 1.3.5(弱可减性)对任意事件 A , B ,有
解 记
Ak =“取出的 m 只球中最大号码为 k
直接计算 P( Ak ) 不容易.考虑以下事件
” , k 1,2, , m .
A “取出的 m 只球中最大号码小于等于 k ” ,
B “取出的 m 只球中最大号码小于等于 k 1 ”.
则,易见 B A ,且
Ak A B .
而由古典方法,得
km ( k 1) m P ( A) = m , P ( B ) = . n nm
于是
P( Ak ) P( A B) P( A) P( B)
k m (k 1) m , k 1,2, , m nm
Remark P.34. n 6 , m 3 的具体计算结果及说明
i i j i j k i 1 1i j n 1i j k n
n
n 1
P( A1 A2 An ) .
Proof
i ) 对任意事件 A , B ,易见可将 A B 表示为“互斥并”形式为
A B ( A B) B .
1.3.3 概率的加法公式(解决任意事件并的概率计算) 性质 1.3.6(加法公式)
i ) 对任意事件 A , B ,有
P( A B) P( A) P( B) P( AB) ;
ii) 对 n 个任意事件 A1, A2 ,, An ,则有
P( Ai )
i 1

n
P( A ) P( A A ) P( A A A ) (1)
P( A B) P( A) P( AB) .
Proof 由 A B A AB ,且 AB A ,由可减性,得
P( A B)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P( A AB) P( A) P( AB) .
Remark 面对复杂事件的概率计算,也可巧妙运用可减性来解决!如下例. 例 1.3.3 口袋中有编号为 1,2, , n 的 n 只球,从中有放回地任取 m 次, 求取出 m 只球中最大号码为 k 的概率.
例 1.3.1 36 只灯泡中 4 只 60W,32 只 40W, 现从中任取 3 只,求至少取到 1 只 60W 灯泡的概率. 解 记
A =“任取 3 只中至少有一只 60W 灯泡”.
A 较复杂,而 A =“任取一只中全为 40W 灯泡”的概率,
由古典方法容易求得为
3 C32 P( A) 3 0.695 . C36
C =“抛掷 5 次全出现反面”.
则 B 、 C 简单,且 A B C ,且先由古典方法容易求得:
P( B) P(C)
于是
1 25 .
P( A) 1 P( A) 1 P(B C)
1 ( P( B) P(C )) 1 ( 1 1 15 ) 25 25 16 .
1.3.1 概率的可加性 Remark 概率的可加性包括可列可加性 (基本性质之一)和有限可加性(以下性质 1.3.2).
1 , A2 ,, An 性质 1.3.2(有限可加性) 若事件 A 为同一样本空间 下的互斥事件列,则
P(
Proof
A ) P( A
i i 1 i 1
n
n
i
).

An1 An 2 .
则 且 A1, A2 ,, An , An 1, An 2 ,
A A .
i i 1
n

i
i 1
为同一样本空间下的可列互斥事件列, 于是,由可列可加性及不可能事件的概率零性,得
P( Ai ) P ( Ai )
i 1
i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