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物理性质
疏松岩储层物理性质与油气运移的关系研究
疏松岩储层物理性质与油气运移的关系研究
疏松岩储层是一类常见的油气藏类型,其物理性质对油气运移具有重
要影响。本文旨在探讨疏松岩储层的物理性质与油气运移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疏松岩储层是指岩石孔隙度较高、孔隙连通性良好的岩石层,在地下
常常具有较高的储集能力。疏松岩储层具有较大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有利于油气的运移和储集。因此,疏松岩储层常常是油气藏的重要富集层。研究表明,疏松岩储层的物理性质对其中的油气运移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疏松岩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对油气运移速度起着决定性作用。孔隙度较高的疏松岩储层具有更多的孔隙空间可以储存油气,同时也有利于油气在储层内的运移。渗透率则决定了油气在储层内的渗流速度,渗透率高的储层可以更快地输送油气到井口,提高开采效率。
其次,疏松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对油气运移路径和方向有着重要影响。
疏松岩储层中的孔隙结构复杂多样,有些孔隙是连通的,有些孔隙是孤立的。油气在疏松岩储层中的运移路径往往是沿着这些连通的孔隙进行的,而孤立的孔隙可能形成油气的“囤积区”,影响油气的有效运移。
另外,疏松岩储层的毛细管压力也会影响其中油气的运移。毛细管压力是指在孔隙中存在的毛细管作用力,其大小与孔隙半径和表面张力有关。当毛细管作用力大于油气在孔隙中运移的压力时,油气将受到束缚无法自由
流动,影响油气的有效开采。
此外,疏松岩储层的孔隙流体性质也会对油气运移产生影响。疏松岩储层中孔隙流体的黏度、密度和表面张力等性质会改变油气在储层中的运移速度和流动特性,影响油气的最终回收率。
储层流体的物理性质
33 22.6 20.7 -
2.35 - 148 -
-
第一节 储层烃类的化学组成
3.石油的分类
低硫原油
含硫量 含硫原油
地
高硫原油
面
胶质沥青质含量
原
油
含蜡量
分 类
关键组分
相对密度
<0.5 0%.5~2%
>2%
第一节 储层烃类的化学组成
3.石油的分类
含硫量
地
少胶原油 < 8%
面
胶质沥青质含量 胶质原油 8~25%
4℃时水密度之比。
o
20 o
w4
第五节 地层油的高压物性
三、地层油的体积系数
又称原油地下体积系数,是指原油在地下体积(即地 层油体积)与其在地面脱气后的体积之比。
Bo
Vof Vos
一般地,Bo>1。
第五节 地层油的高压物性
四、地层油的等温压缩系数
定义: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单位体积地层油 随压力变化的体积变化值,1/MPa。
27.52 16.34 29.18 22.55 3.90 0.47 0.04 100.00 Mg =38.568 γg=1.331
注:Mg 表示天然气的视分子量,γg 为天然气的相对密度。
第一节 储层烃类的化学组成
3.天然气的分类
气藏气 矿藏 油藏气 (> C5H12)
第2章:2 储层流体的物理特性(天然气的高压物性)
• Relative density: the ratio of the density of natural gas to the density of dry air at standard condition(20℃, 1atm ): g M g g a 28.96 Standard condition: Engineering: 20℃, 1at; Laboratory: 0℃, 1at
pseudo correspondence pressure gas pseudo –critical temperature gas pseudo –critical pressure gas compressibility gas viscosity bubble-point
天 然 气 的 压 缩 因 子 图 版
维里方程 :
RT a 2 V b V RT B C P (1 2 ...) V V V p
范德华方程中a,b是取决于气体类型的常数 维里方程中的参数B、C分别为两、三个分子间的作用位
能
(2)天然气的压缩状态方程
表述真实气体的P、V、T之间的关系很多,油藏工程
上常用的是在理想气体状态中,加一个系数Z,即为:
Bg—天然气体积系数; Vsc—天然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V—同量的天然气在油气层中的体积。
2.求取
地面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
2 储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12. 什么是吸附?化学剂在储层中的吸附有哪几种?
13. 请解释阳离子交换吸附的概念。 14. 什么是粘土的水化膜?什么是粘土的水化作用?
第二章思考题
二、试证明在毛细管油藏模型中的渗透率k与孔隙度φ、迂曲度τ、以岩石
骨架为基准的比面等参数之间的关系为:
3 k= 2(1 )2 v2
(1)岩石颗粒尺度
第二章
假设储层由等直径球形颗粒的立方堆 积而成。若球形颗粒的半径为 r,其喉道
半径 R可以由下式精确计算得到。
2R
r
1 1 (2.1) R =r cos 45
储层的岩石颗粒尺度越大,其孔隙也越大。
第一节 储层的物理特性
r
=
(2.13)
第一节 储层的物理特性
2.1.3 渗透率
1. 渗透率与孔隙尺度的关系
第二章
① 流体在毛细管模型中的剪切速率
(2.13)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各式都是在牛顿流体 和 均匀毛细管 假设条件下 推导出的,无法描述非牛顿流体在结构复杂的储层孔隙中的真实流动。 因此,式 (2.13)不能用于精确计算流体在储层孔隙中的剪切速率,而只 能用于估算其数量级 。
V p ——储层的孔隙体积,cm 3 ; V T ——储层的总体积,cm 3; V g ——储层颗粒(骨架)体积,cm3 ;
第一节 储层的物理特性
021第2章 储层和盖层(第一节 储集层的物理性质)
绝对渗透率:岩石渗透不与之发生化学反应的、饱和度为100%的单相流体的渗 透率。亦即常称的渗透率。
注:(1)绝对渗透率是岩石孔隙几何学参数,与流体性质无关;(2)因为它常用气体测定,所以也 称气体渗透率。
4、有效相渗透性
有效相渗透性:当岩石被多 相流体同时通过时,其中某相 流体的渗透率,称为该流体的 有效相渗透率。如:油、气、 水的有效相渗透率,常分别用 符号Ko、Kg、Kw。
图2-6 含水饱和度与相对渗透率的关系曲线图 (转引自Levorsen,1954)
(三)储层渗透性分级
表2-3 储集层渗透率分级
级别
1 2 3 4 5 6 7
渗透率
>1000 1000—500 500—100
100—10 10—1 1—0.1 <0.1
油层
极好 好
中等 较差 差—可能 不渗透
评价
气层
Φf =2e/d
图2-2裂缝火柴杆模型
3、立方体裂缝模型 如图2-3所示,设三组相互垂直裂缝的间距分别为d1、d2
和d3,裂缝宽度分别为e1、e2和e3,则立方体 模型裂缝孔隙度按下式计算:
Φf = e1 /(d1+e1)+e2/(d2+e2)+e3/d3 ≈ e1 / d1+e2/d2+e3+/d3 当裂缝间距均为d,裂缝宽度均为 e时,则:
储层物理性质
孔隙直径<0.0002mm,裂缝宽度<0.0001mm 特点:在这种孔隙中,由于流体与周围介质之间存在巨大引力,在通常的温度和压力条 件下,流体在其中不能流动;增加温度和压力,只能引起流体呈分子状态扩散。 发育:粘土岩中的孔隙
孔隙度研究方法
➢直接法即利用地层中的岩石样品在实验室中直接测定而得, 通常在实验中测定的岩石孔隙度是在地表条件下进行的,其 测量结果往往大于地层中原始状态下的岩石孔隙度。 ➢间接法即利用各种地球物理参数,通过相应的公式计算地 层中原始状态下的岩石孔隙度。可分为测井法与地震法两类。
Ф :总孔隙度,% Vp:总孔隙空间体积,cm3 Vr:岩样总体积,cm3
有效孔隙度: 岩样中互相连通的,且在一定压差下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 孔隙总体积(即有效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Φ = e
Ve 100% V
Фe:有效孔隙度,% Ve:总有效孔隙空间体积,cm3
Фe≤Фt,生产中常用:Фe
渗透率的测定方法
➢直接测定法:利用储层的岩样在实验室中用各种渗透 率测定仪直接进行测定。一般先将岩样抽提、洗净、烘 干、预制成一定几何的形状,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 应用空气、氮气或水渗透岩样来直接测定。
➢间接测定法:主要是利用岩石渗透率与其它参数之间 的关系,应用一些经验公式,间接地计算出渗透率值。 如常用地球物理测井资料、水动力学试井资料计算储层 的渗透率值。
油田开发动态分析的基本技术内容和要求
压力系统。 天然能量充足,开发过程易形成水锥和气锥。
层状砂岩油藏
油层层数多,单层厚度相对小。 油层顶底界是不渗透的边界。 油藏的外边界是断层、边水、或岩性尖灭。 有油水边界、油气界面(带气顶),油水过渡带宽
中性储层油水渗流机理与亲油油藏一样。 润湿性影响注水开发全过程。 关系到开发后期三采方法选择。
储层敏感性对注水开发的影响
胶结物、粘土矿物含量及成份,在注水开发过程 中,对储层渗流特征影响较大。
水敏:粘土矿物中蒙脱石遇水后膨胀,使渗透率 下降。(随温度增加蒙脱转变为伊利石呈针状晶体, 使孔隙半径变小、孔隙结构复杂)
45cm
单注单采实验
样号
1#
3# 1# 4#
渗透率 md 5.41 19.85 79.24 165.3
孔隙度%
含水 98% 时采收率
%
15.5 0
17.31 19.1 19.35 31.32 40.7 34.33
层间非均质影响水驱动用状况
水退沉积的三角洲和河口坝,储层渗透率顶高 底低,注水开发过程由于重力作用,层内波及体积 大(初期不宜高速注水,后期周期注水)。 河流相沉积储层渗透率顶低底高,层内波及体 积小,平面上高渗带呈带状分布。 较大型的湖泊沉积,储层相对稳定,注水开发 效果比较好。
储层物性特征
地区
层位 砂体类型 砂岩累厚 孔隙度 渗透率 伊 盟地 区
西
部 东 部
西缘逆冲带
天环北段
陕北中段
陕北南段
渭北
晋西
4.3 储层物性特征
争论区石炭~二叠系砂岩储层属于一套低渗、特低渗透致密型、非均质性格外强的储集层。孔隙度一般<1%~21%,渗透率<0.01×10-3μm 2~561×10-3μm 2 之间,争论区南北,东西都具有很明显的差异。不同的区块,不同的沉积相带, 储集物性差异较大(表5〕。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各地区、不同沉积相带物性统计表 表5
(m) 〔%〕 〔×10-3μm 2〕 下石盒子组 河道砂体 60~150 7~13 0.3~1.3 山西组 冲积扇砂体 20~80 5.5~8.0 0.1~0.6 太原组 扇三角洲砂体 40~90 6~11 0.1~0.4
下石盒子组 河道砂体
40~100
8~20
>0.6 山西组 冲积扇砂体 25~55 6~10 0.3~2.5 太原组 扇三角洲砂体 10~30 5~10 0.1~1.0 上石盒子组 湖泊三角洲砂体
50~80 12~16 6.9 下石盒子组 河道砂体
50~70 6~16 6.6 山西组 河道、分流河道砂体
20~80 4~12 5.0 太原组 扇三角洲砂体 60~90 7~12 15.0 下石盒子组 扇三角洲砂体 50~60 5~8 0.3~2.8 山西组 近海三角洲砂体
20~30 2~4 0.1~0.8 太原组 潮坪砂坝
10~20 2~3 0.1~3.0 下石盒子组 河道砂体、分流河道砂体 40~80 6~11 0.3~2.0 山西组 分流河道砂体、河口砂坝 30~50 4.5~8.0 0.15~1.3 太原组 潮夕砂坪、障壁砂坝 10~20 5~10 0.25~2.0 下石盒子组 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 40~70 5~10 0.4~2.0 山西组 湖泊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
储层“四性”关系与电测油层的解释
五、储层“四性”关系与电测油层的解释
(一)、储层的“四性”关系
储层的“四性”关系是指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与电性之间的关系。沉积相是控制岩性、物性和含油性的主要因素,电性是对其三者的综合反映,不同的沉积相带,决定了不同岩性、物性和含油性,并决定了不同的电性特征。只有正确地认识岩性,准确地掌握沉积环境、沉积规律和所处的沉积相带,认清各种岩性在电测曲线上的反应,才能正确地认识它的物性和含油性,才能与电性特征进行有机的结合,正确地进行油水层判断,提高解释符合率和钻井成功率。
测井曲线能反映不同的岩性,尤其对储集层及其围岩有较强的识别能力。南泥湾油田松700井区长4+5、长6储集层测井显示:自然电位曲线为负异常,自然伽玛低值,微电极两条曲线分开,声波时差曲线相对较低,而且比较稳定,电阻率曲线随含油性不同而变化。泥岩表现为:自然电位为基线,自然伽玛高值,微电极两条曲线重合,声波时差曲线相对较高,且有波动,电阻率曲线表现为中-高阻。过渡岩性的特征界于纯砂岩与泥岩之间。储层的钙质夹层显示为,声波时差低值,自然伽玛低值,电阻率高值;而泥质、粉砂质夹层显示为,自然伽玛增高,电阻率增大。普通视电阻率曲线的极大值对应高阻层底界面。感应曲线及八侧向曲线在储集层由于侵入而分开,而在泥岩及致密层3条曲线较接近。但是,由于该区大部分井采用清水泥浆,所以,井径曲线在渗透层曲线特征不明显,微电极曲线在渗透层特征不明显。
长4+5储层岩性致密,渗透率值比较集中,在渗透性较好的储层段,一般含油性较好。长4+5油层组含油层的曲线特征比较明显,油、水层的特征总体上便于识别。
第一篇 第三章 储层流体的物理特性
第三章储层流体的物理特性
所谓储层流体,这里指的是储存于地下的石油、天然气和地层水。其特点是处于地下的高压、高温下,特别是其中的石油溶解有大量的气体,从而使处于地下的油气藏流体的物理性质与其在地面的性质有着很大的差别。
例如,当储层流体从储层流至井底,再从井底流至地面的过程中,流体压力、温度都会不断降低,此时会引起一系列的变化—原油脱气、体积收缩、原油析蜡;气体体积膨胀、气体凝析出油;油田水析盐—即离析和相态转化过程,而这一系列变化过程对于油藏动态分析、油井管理、提高采收率等都有重要的影响。
又如,进行油田开发设计和数值模拟时,必须掌握有关地下流体的动、静态物理参数,如石油和天然气的体积系数、溶解系数、压缩系数、粘度等;在进行油气田科学预测方面,如在开采初期及开采过程中,油田有无气顶、气体是否会在地层中凝析等,都需要对油气的物理化学特性及相态变化有深刻的认识,才能作出判断。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了解石油、天然气和水的性质及其问的相互关系,不掌握它们的高压物性参数,那么,科学地进行油田开发、采油及油气藏数值模拟等便无从讲起。
第一节油气藏烃类的相态特征
石油和天然气是多种烃类和非烃类所组成的混合物。在实际油田开发过程中,常常可以发现:在同一油气藏构造的不同部位或不同油气藏构造上同一高度打井时,其产出物各不相同,有的只产纯气,有的则油气同产。在油气藏条件下,有的烃是气相,而成为纯气藏;有的是单一液相的纯油藏;也有的油气两相共存,以带气顶的油藏形式出现。在原油从地下到地面的采出过程中,还伴随有气体从原油中分离和溶解的相态转化等现象。
储层物性特征范文
储层物性特征范文
储层物性特征指的是描述储层岩石和流体性质的一系列参数和特征。
这些特征对于石油和天然气储层的勘探、开发和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下面
将详细介绍储层物性特征,包括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孔喉结构和岩
石力学性质等。
首先,孔隙度是指储层岩石中的孔隙体积与总体积之比。它是评价岩
石贮藏岩石孔隙系统开发利用的重要物性参数。高孔隙度的岩石具有更大
的储层容量,可以储存更多的石油和天然气。孔隙度通常使用插入管法、
水饱法和密度法等方法进行测量。
其次,渗透率是指储层岩石中流体通过岩层的能力。它反映了岩石对
流体流动的阻力大小。渗透率是衡量储层岩石储集性能的重要指标,也是
评价岩石渗流性质和油气开采条件的关键参数。渗透率的测量常使用压汞法、导纳法和核磁共振法等。
第三,饱和度是指储层中孔隙内所含有的有效流体体积与总孔隙体积
之比。饱和度可以分为原油饱和度和水饱和度。它对评价石油和天然气藏
的丰度和储层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测量饱和度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推算法、测井法和实验测定法等。
此外,孔喉结构是指储层岩石中孔隙和孔喉的尺寸、形状和连通程度。不同的孔隙结构对流体的储集和流动具有不同的影响。例如,细颗粒和细
孔喉可以增加流体的剪切力和黏滞力,降低渗透率和渗透能力。孔隙结构
的表征可以使用孔隙度、渗透率、孔喉直径分布和孔隙连通度等参数。
最后,岩石力学性质是指储层岩石的抗压强度、抗剪强度和变形特性。它们对地层的稳定性和流体运移具有重要影响。例如,岩石的抗压强度决
定了储层的破坏压力,而抗剪强度则影响储层的剪切破裂。测定岩石力学性质的常用方法包括三轴压缩试验、剪切试验和变形试验等。
储层流体的物理性质
主要内容
储层烃类系统的相态 ●油气的溶解与分离 ●天然气的高压物性 ●原油的高压物性 ●地层水的高压物性
●
石油
●储层流体
储层烃类
烷烃、环烷 烃和芳香烃
天然气
地层水
一些分子结构相似的碳氢 化合物的混合物和少量非 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
●储层流体的特点:
(1)高温高压,且石油中溶解有大量的烃类气体;
液相区 气相区 气液两相区 反常凝析区
泡点 露点
AC线以上 BC线右下方 ACB线包围的区域 PCT线包围的阴影部分
油藏 气藏 油气藏 凝析气藏
AC线上的点,也称饱和压力点 BC线上的点
六点
临界点 C点,泡点线与露点线的交点 临界凝析压力点 P点,两相共存的最高压力点 临界凝析温度点 T点,两相共存的最高温度点 第二露点 气体在等温降压过程中出现的露点
特点:脱气是在系统组成不断变化的条件下进行的。
多级脱气
油气分离与溶解曲线的差异
三、相态方程
1.相态方程的建立
设:油气体系中液相和气相混合物的总物质的量 为1mol,在压力为P,温度为T时,两相达到热力学 平衡;液相中总物质的量为Nl;气相中总物质的 量为Ng;则:
(1) 如果油气体系中有m个组分,任一组分在气相中的 N l N g 1( mol ) 摩尔分数为yi,在液相中的摩尔分数为xi,在体系中 的摩尔分数为ni,则:
油层物理知识点总结
油层物理知识点总结
一、油气储层的物理性质
1. 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
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是指岩石在外部作用下表现出来的物理特征,主要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孔隙连通性等。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直接影响着岩石的储集能力和渗流性能。孔隙度是指储层岩石中孔隙空间所占的比例,其大小直接影响着岩石的储集能力。渗
透率是指流体在岩石中运移的能力,它受孔隙度、孔隙连通性和岩石孔隙结构的影响。孔
隙结构是指储层岩石中孔隙的形态和大小分布特征,它直接影响着岩石对流体的储集和运
移能力。孔隙连通性是指储层岩石孔隙之间的互相连接程度,对于流体的渗流性能具有重
要影响。
2. 储层流体的物理性质
储层流体的物理性质包括油气的密度、粘度、饱和度、渗透率等。油气的密度是指油气的
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它直接影响着油气在地下的运移和驱替过程。粘度是指液体的内摩擦力,它直接影响着油气在储层中的流动能力。饱和度是指储层岩石中的孔隙空间中含有流
体的比例,它直接影响着储层中的流体储集能力。渗透率是指储层流体在岩石孔隙中渗流
的能力,它受孔隙度、孔隙连通性和流体的物理性质的影响。
3. 储层的物理模型
储层的物理模型是指将储层岩石和流体的物理性质用数学模型来描述,以便进行评价和预
测储层的性质和行为。常见的储层物理模型包括孔隙模型、细观模型、孔隙介质模型等。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地质学家和工程师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储层的物理性质,为油气田的勘探
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二、油层物理测井技术
1. 测井装备和工具
油层物理测井是研究储层的物理性质和流体性质的一种技术,主要通过在井孔中使用测井
西南油层物理教材-第二章 储层流体的物理特性
第二章储层流体的物理特性
储层流体是指储存于油(气)藏中的石油、天然气和地层水。由于其处于几千米深的地下,原始状态储层流体处于高压、高温状态。高压下原油溶解有大量的天然气,从而使处于地下的油气藏流体的物理性质与其在地面的性质有着很大的差别。在储层流体从储层中渗流至井底、再从井底流至地面的过程中,流体的压力、温度、体积不断发生变化(温度、压力降低),并伴随着原油脱气、体积收缩、原油析蜡、气体体积膨胀等变化;这些变化对石油天然气生产均有一定的影响,研究生产过程中的物性变化是正确确定和优化生产工艺参数的必然要求。
在勘探或开发设计阶段,必须根据流体物性进行油气田科学预测,例如判断油藏类型、油藏有无气顶、气藏气体是否会在地层中凝析等,这些都需要对油气的物理化学特性及相态变化规律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做出正确判断和设计。
油田开发过程中,必须掌握有关地下流体的动、静态物理参数,如石油和天然气的体积系数、溶解系数、压缩系数、粘度等,才能进行油藏工程研究和生产管理。
因此,了解和掌握石油、天然气和地层水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掌握它们的高压物性参数,是科学、高效地进行油气藏开发的必然要求。
第一节油气藏流体的化学组成与性质
石油与天然气从化学组成上讲为同一类物质。现已确定石油中烃类主要是由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这三种饱和烃类构成。原油中一般未发现非饱和烃类,如烯烃、炔烃。烷烃又称石蜡族烃,其化学通式为C n H2n+2。烷烃由于其分子量大小不同,存在的形态也不同。在常温常压下,C1~C4为气态,它们是构成天然气的主要成分;C5~C15是液态,它们是石油的主要成份;而C16以上的烷烃为固态,即所谓石蜡。石油中固态烃能以溶解或结晶状态存在于石油中。因此,石油与天然气在化学结构上说均为烃类,只是分子量不同而已。
储层地质学(中国石油大学)-3储层的主要物理性质
(3)缩小的粒间孔隙
因为颗粒变形、化学压实作用、粒间基质的收缩作用、 粒间未充填满的胶结作用,以及上述次生加大胶结作用等原因 造成。 (4)扩大的粒间孔隙
碎屑颗粒边缘的溶蚀,早期胶结物、次生加大胶结物及
其交代矿物的局部溶蚀,以及颗粒骨架的收缩作用形成的孔隙。 (5)胶结物晶间微孔隙 胶结物晶体之间的孔隙。 (6)贴粒缝
分为3大类15种基本类型。
2、根据碳酸盐岩储渗条件的孔隙分类 主要考虑储层孔隙对流体的储集与渗滤影响,采用根据
空隙空间的形状和大小分为孔、洞、缝三类:
(1)孔 孔径小于2mm,岩石中细小的孔隙。 (2)洞 直径大于2mm,但大小极为悬殊。
(3)缝
裂缝,一般为伸长形,大小不一,多数不受组构控制, 可分成岩缝、构造缝。
储层地质学——储层孔隙结构
一、孔隙结构的基本概念 1、孔隙空间是储集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岩石中除颗粒、基质、胶结物、交代以及自生矿物之外的
空间可统称为空隙空间。相对较大的空间称为孔隙,将两个
孔隙联结起来的相对较小的空间称为喉道。 3、孔隙结构:岩石中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及其相互 连通和配置关系。 4、储集岩储渗特性的关键因素:喉道的大小、分布、几何形 态及连通状况。
结物的颗粒 之间发育, 孔隙大部分 反映了颗粒 外形(粒间 孔隙)。
(5)孔隙主要由裂缝组成。
油层物理-储层流体的物理性质
压缩性
流体在压力作用下体积变 小的性质,单位为立方米/ 立方米。
溶解性
流体与另一种物质混合形 成溶液的能力,单位为克 /100克。
03
油层物理特性
油层压力
静压力
由于地层岩石和流体的重 力作用产生的压力。
异常压力
由于地层岩石的孔隙度和 流体的压缩性等因素产生
的压力异常。
压力梯度
地层中压力随深度的增加 而增大的速率。
油藏监测和评估
压力监测
通过监测储层流体的压力变化,可以了解油藏的动态变化,为油 田开发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
产量监测
通过对油井产量的监测,可以了解油藏的产出状况和采收率情况, 为油田开发效果的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储层评估
根据储层流体的物理性质和动态监测数据,可以对储层的品质进行 评估,为油田开发方案的优化提供参考。
详细描述
流体的温度越高,油层的温度也会相应升高。这种温度变化可能会改变岩石的物性、流体的粘度和相态等,进而 影响油层的开采效率和采收率。
流体对油层岩石物性的影响
总结词
储层流体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状态对油层岩石的物性有重要影 响。
详细描述
流体的化学成分可能和岩石发生反应,改变岩石的矿物组成 和孔隙结构。此外,流体的物理状态如液态、气态等也会影 响岩石的润湿性和孔隙空间的充填状态,进而影响油层的渗 透率和开采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
QL
F P1 P2 t
K:岩样的绝对渗透率,μm2 Q:流体在t秒内通过岩样的体积,cm3 P1、P2:岩样前、后端压力,atm F:岩样截面积,cm2 L:岩样长度,cm μ:流体粘度,cP t:流体通过岩样的时间,s
有效渗透率: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某一流体的渗透率。 与多相流体的性质、岩石本身的微观孔隙结构特性相关。
kx
Qx L
F P1 P2 t
Kx:某一流体的有效渗透率,μm2 Qx:某一流体在t秒内通过岩样的体积,cm3
相对渗透率:多相流体共存时,某一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绝 对渗透率的比值。与流体性质、岩石本身的微观孔隙结构特 性相关。
Kxr=Kx/K
Kxr:某一流体的相对渗透率,小数 Kx:某一流体的有效渗透率,μm2 K:岩样的绝对渗透率,μm2
渗透率与孔隙度的关系
研究区不同类型砂岩孔渗交汇图
大量资料表明,岩石的孔100隙度与渗透率之间有一定岩屑的砂岩相关 关者之系间,通常规常储没层有相严关格性的较函好数,关致系密。Ⅰ类储层相关性较差岩石屑英。石砂英岩但砂岩两
10
岩石的渗透性除受孔隙度影响外,还受孔道截面Ⅱ大类 小、形 状、连通性以及流体性能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渗透率的测定方法
直接测定法:利用储层的岩样在实验室中用各种渗透 率测定仪直接进行测定。一般先将岩样抽提、洗净、烘 干、预制成一定几何的形状,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 应用空气、氮气或水渗透岩样来直接测定。
间接测定法:主要是利用岩石渗透率与其它参数之间 的关系,应用一些经验公式,间接地计算出渗透率值。 如常用地球物理测井资料、水动力学试井资料计算储层 的渗透率值。
流体饱和度
储集岩的孔隙空间中,通常为各种流体所占据,某种流、体 占孔隙空间体积的百分数称之为该流体的饱和度。
SO
Vo VP
Vo φ Vr
100%
Sg
Vg VP
Vg φ Vr
100%
Sω
Vω VP
Vω φ Vr
100%
油、气、水饱和度是油气田勘探和开发阶段一个很重要的 参数,但这一参数并非一个常数,特别是在开发阶段流体 饱和度变化是相当大的。在勘探阶段所测的流体饱和度称 之为原始含油、含气、含水饱和度,是储量计算最重要的 参数。在开发阶段所测定的流体饱和度,称之为目前油、 气、水饱和度,是开发方案调整的重要参数。
c、微毛细管孔隙
孔隙直径<0.0002mm,裂缝宽度<0.0001mm 特点:在这种孔隙中,由于流体与周围介质之间存在巨大引力,在通常的温度和压力条 件下,流体在其中不能流动;增加温度和压力,只能引起流体呈分子状态扩散。 发育:粘土岩中的孔隙
孔隙度研究方法
直接法即利用地层中的岩石样品在实验室中直接测定而得, 通常在实验中测定的岩石孔隙度是在地表条件下进行的,其 测量结果往往大于地层中原始状态下的岩石孔隙度。 间接法即利用各种地球物理参数,通过相应的公式计算地 层中原始状态下的岩石孔隙度。可分为测井法与地震法两类。
通常以干燥空气或氮气为流体,测定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k=
2P2qμ A P12
百度文库
L P22
渗透性:指在一定压差下,岩石本身允许流体通过的能力。 控制产能大小→受控于形成条件和工艺改造措施:压裂、酸 化等
绝对渗透率:当单相流体充满岩石孔隙,流体不与岩石发生 任何物理和化学反应,流体的流动符合达西定律时,所测得 的岩石渗透能力。绝对渗透率与流体性质无关
据孔隙或裂缝大小及其对流体流动的影响, 将孔隙划分为三种类型:
a、超毛细管孔隙
孔隙直径>0.5mm,或裂缝宽度>0.25mm
特点:在这种孔隙中,流体在重力作用下可以自由流动,服从静水力学的一般规律。
b、毛细管孔隙
孔隙直径介于0.5~0.0002mm,裂缝宽度介于0.25~0.0001mm之间 特点:在这种孔隙中,由于受毛细管力的作用,流体已不能在其中自由流动,只有在外 力大于毛细管阻力的情况下,流体才能在其中流动。
Ф :总孔隙度,% Vp:总孔隙空间体积,cm3 Vr:岩样总体积,cm3
有效孔隙度:
岩样中互相连通的,且在一定压差下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 孔隙总体积(即有效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Φ
=
e
Ve 100% V
Фe:有效孔隙度,% Ve:总有效孔隙空间体积,cm3
Фe≤Фt,生产中常用:Фe
实验测定法:精度最高 测井解释法:精度居中 地震和试井解释法:精度最差
不同精度的孔隙度应用于不同的研究范畴。在实际应用中, 应将直接法和间接法相互验证,补充、取长补短。
裂隙率
指岩石中裂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Φ
=
c
Vc 100% V
测定裂隙率的方法有几何公式法,曲率法,面积法等各种
方法,其中面积法应用比较广,既可以适用于室内显微镜
绝对渗透率 有效渗透率 相对渗透率
110-3m2 = 1.013md
绝对渗透率测定:岩心(实验分析)? 测井(孔--渗关系)? 试井(大范围平均值) 地震(?)
达西定律 单位时间内通过岩石截面积的液体流量与压力差和截面积的 大小成正比,液体通过岩石的长度以及液体的粘度成反比。
q=k A Δ P μ ΔL
渗透率(10-3μm2)
一般来说,有效孔隙度大1,则绝对渗透率也高,在有效孔
隙度相同的条件下,孔隙直径小的岩石比直径大的岩石渗 透率低;孔隙形状复杂的岩石比孔隙形状简单的岩Ⅲ石类 渗透
率低。孔隙和喉道的不同0.1配置关系,也可以使储层呈现不
同的性质。
0
3
6
9
12
15
18
孔隙度(%)
1、储集层孔隙性 2、储集层渗透性 3、流体饱和度
无效孔隙:微毛管孔隙、死孔隙
(D=< 0.2m)
死孔隙:孤立、彼此不连通的孔隙。 在死孔隙中流体不能渗流。 成因可能有二种:压实→孔隙喉道堵 塞,胶结→孔隙喉道堵塞
衡量孔隙性大小→孔隙度:反映岩石中孔隙的发育程度
总孔隙度: 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之比:
Φ
=
t
Vp 100% V
下的薄片鉴定统计,也可以适用于野外地质测量和井下岩
心描述。面积法是根据裂缝的长度、宽度应用数理统计的
方法计算裂隙率。
n
bi Li
Φc
i 1 n
Si
i 1
1、储集层孔隙性 2、储集层渗透性 3、流体饱和度
严格地讲,自然界的一切岩石在足够大的压力差下都
具有一定的渗透性。通常情况下所称的渗透性岩石与非渗透 性岩石是指在地层压力条件下流体能否通过岩石。渗透性岩 石与非渗透性岩石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是一相对概念。
有效含油饱和度
计算流体饱和度时,有意义的应当是储存于岩石有效孔隙 中的油、气饱和度。这一饱和度称之为有效含油饱和度。
Seo
VO φ e Vb
100%
剩余油饱和度
油田开发的过程中,随着原油的采出,注水开发的油田将 从低含水期进入到中含水期或高含水期,油层岩石的储集 空间中,油、气、水饱和度的分布亦将随之变化。此时测 得的含油饱和度称为目前含油饱和度,也可称之为某时刻 的剩余油饱和度,即剩余在油层中石油体积占油层孔隙体 积的百分数。
包括:各种孔隙(狭义)、溶孔、溶洞、裂缝、成岩缝
孔隙空间
指储集岩中未被固体物质所充填的空间,是储集流体的场所, 也称为储集空间。
岩石中各种 孔隙、孔洞及裂 缝组成的储集空 间,其中可储存 流体。
所有具有孔隙的的岩石均可成为储集岩?
总孔隙: 有效孔隙:连通的毛管孔隙及超毛管孔隙
(D= 0.2~500m) (D>500m)
残余油饱和度
当油藏能量枯竭,不能够继续产出工业油流的时候,仍留在 油层中的石油体积占油层孔隙体积的百分数,则称之为残余 油饱和度,又称之为在目前工艺技术条件下,油层中不可降 低的含油饱和度。
剩余油饱和度和残余油饱和度很难严格区分。因为残余油饱 和度除与地质条件有关外,还与工艺技术条件密切相关,现 今残留在油层中不能采出的石油,在将来的先进工艺技术条 件下,仍有一部分可采出,也就是说,今天的残余油饱和度 可能是未来的剩余油饱和度。
储层物理性质
1、储集层孔隙性 2、储集层渗透性 3、流体饱和度
储集层孔隙性
因储集层中具有大大小小的孔隙而使得储集层具备储存流 体的能力,称为储集层的孔隙性。 储集层孔隙性是储集层的基本属性===必要条件。
1)储集空间(广义孔隙): 指储集岩中未被固体物质所充填的空间部分。 储集空间→控制储能大小→受控于形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