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emann's theorem for quantum tilted rotors

合集下载

lieb晶格中量子自旋霍尔态的有限尺寸效应

lieb晶格中量子自旋霍尔态的有限尺寸效应

lieb晶格中量子自旋霍尔态的有限尺寸效应Lieb晶格是一种特殊的量子晶体结构,其中的自旋系统表现出许多有趣的物理性质。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深入探讨lieb晶格中量子自旋霍尔态的有限尺寸效应,分析其对物质的影响以及可能的应用。

1. 理论背景Lieb晶格是一种由三种不同类型的原子(A、B、C)组成的晶格结构,被广泛用于研究自旋系统的量子性质。

其中,量子自旋霍尔态是指在量子自旋系统中出现的一种类似于经典霍尔效应的现象,其具有独特的拓扑性质和导电行为。

在lieb晶格中,量子自旋霍尔态的出现受到了有限尺寸效应的显著影响。

2. 有限尺寸效应对量子自旋霍尔态的影响在实际的物质中,lieb晶格往往存在着一定的有限尺寸效应,这主要是由于晶格的实际宏观形态和微观结构与理想的无限尺寸晶格存在一定的差异所导致的。

这种有限尺寸效应对lieb晶格中量子自旋霍尔态的性质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3. 导电行为的变化在有限尺寸的lieb晶格中,量子自旋霍尔态的导电行为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由于边界效应和尺寸约束的影响,量子自旋霍尔态的拓扑性质会发生改变,导致量子霍尔电导的大小和方向出现显著变化。

这种变化使得有限尺寸的lieb晶格具有了不同于无限尺寸情况下的独特电子输运行为,这对其在微纳电子器件和量子计算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4. 自旋自相互作用的调控另外,由于有限尺寸效应的存在,lieb晶格中的自旋自相互作用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在无限尺寸情况下,自旋自相互作用可以被看作是均匀的,但在有限尺寸的lieb晶格中,由于空间局域效应的存在,自旋自相互作用会呈现出不均匀的特性,这可能导致量子自旋霍尔态的一些独特性质在有限尺寸情况下得到进一步的调控和优化。

5. 应用前景基于有限尺寸效应对lieb晶格中量子自旋霍尔态的影响,可以预见lieb晶格的应用前景。

通过精心设计和控制,可以利用有限尺寸效应来调控量子自旋霍尔态的性质,实现对其在微纳电子器件、量子计算和拓扑量子计算等领域的应用。

研究粒子物理学的最新进展

研究粒子物理学的最新进展

研究粒子物理学的最新进展粒子物理学,即高能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基本粒子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近年来,粒子物理学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突破和进展。

本文将重点介绍其中的一些最新进展。

一、弦论与超对称性弦论是现代粒子物理学的重要分支,被认为是统一了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的理论。

弦论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物理学观点,即将基本粒子看作是一维弦的振动模式。

近年来,研究者们在弦论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

其中之一是超对称性的发展。

超对称性是一种将玻色子和费米子进行对应的对称性。

近年来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表明,在高能物理学的研究中,超对称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通过超对称性的应用,研究者们成功地解释了一些现象,如暗物质和引力。

二、大型强子对撞机的运行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是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位于瑞士和法国边界。

近年来,LHC的运行为粒子物理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2012年,LHC实验宣布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这是对物质质量起解释作用的一种基本粒子。

LHC的运行不仅提供了证据支持标准模型,也为寻找新物理现象提供了契机。

例如,通过高能量的对撞实验,LHC揭示了一些新奇的现象,如强子间的关联效应以及喷注形成。

这些发现为基本相互作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三、暗物质的研究暗物质是组成宇宙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本质至今仍然未知。

研究者们通过观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银河系和星系团等多种方式,对暗物质进行研究。

其中,暗物质的探测实验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许多实验设备被用来寻找暗物质粒子的直接或间接证据。

例如,地下实验室中的暗物质探测器、粒子加速器和宇宙射线观测等手段,都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

这些实验数据为暗物质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证基础。

四、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量子力学的发展也在粒子物理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针对传统计算机所面临的计算能力和效率限制,量子计算作为一种新的计算模式正在崭露头角。

量子计算的理论和技术进展对于未来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粒子物理学中的新进展及其研究方向

粒子物理学中的新进展及其研究方向

粒子物理学中的新进展及其研究方向1. 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使得科学家们深入研究微观粒子和宇宙诸多奥秘。

其中,粒子物理学作为研究微观世界的重要领域,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粒子物理学中的新进展及其研究方向。

2. 新进展2.1 赛默飞-哈登斯实验赛默飞-哈登斯实验(SHE)是一种用于精确测量粒子质量的实验方法。

该实验于2012年首次成功,使用的仪器是重离子对撞机ALICE。

实验中,研究人员对亚原子的重离子进行对撞,并测量其产生的粒子在磁场中的轨迹。

通过分析这些轨迹数据,研究人员得出了粒子质量的非常准确的测量结果。

2.2 Higgs粒子的发现201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科学家宣布,他们已成功研制出粒子撞击器并发现了预测已久的Higgs玻色子。

Higgs 粒子被认为是维持宇宙万物存在的基础粒子之一,由此宣告了粒子物理学一个重要的进展。

2.3 B介子的异常B介子是一种由玻色子组成的异性粒子,其质量较大。

最近的一份研究发现,B介子在不同方向和不同角度的发射速率存在异常。

这些异常数据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以确定它们是否表示新的物理现象。

3. 研究方向3.1 寻找暗物质暗物质是一种神秘的物质,它不与电磁波发生作用,因而很难被观测到。

不过,它对宇宙的引力却是有明显影响的。

目前,粒子物理学家的研究重点是寻找暗物质的粒子。

通过探测器的技术,我们可以估计它们的质量和活动能力,为暗物质粒子的探测提供帮助。

3.2 夸克结构夸克是组成质子和中子的基本粒子。

在高能物理学领域,夸克结构的研究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研究人员利用不同的技术手段来探测和研究夸克的行为和结构。

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质子和中子的组成。

3.3 反物质探究反物质是与普通物质互为反物,在宇宙中只出现在极少的地方,而且不易观察。

研究人员希望通过反物质的研究,更好地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为此,反物质的制备和探测技术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超级透镜”为纳米级光学成像打开大门

“超级透镜”为纳米级光学成像打开大门

“超级透镜”为纳米级光学成像打开大门
佚名
【期刊名称】《《光机电信息》》
【年(卷),期】2005(000)005
【摘要】伯克利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创造出一种“超级透镜”,能够克服以往光学成像分辨率在物理方面的限制。

【总页数】1页(P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H74
【相关文献】
1.美国天基微透镜阵列r干涉光学成像技术发展初探 [J], 刘韬
2.面向超分辨光学成像的浸没微球透镜控制 [J], 陈涛;孟凯;杨湛;刘会聪;孙立宁
3.医保统筹大门打开之后评《特慢病药店,打开医保统筹大门》 [J], 逄增志
4.基于液体透镜的仿生视觉光学成像系统 [J], 孟晓辰;樊凡;祝连庆;娄小平
5.单层超透镜研究助力光学成像技术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发现和合成量子点简单介绍一下

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发现和合成量子点简单介绍一下

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发现和合成量子点引言1. 量子点(Quantum Dots)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纳米材料。

它们具有独特的光学和电学性质,因此在显示技术、生物成像、太阳能电池和光电子器件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2. 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者对量子点的发现和合成做出了重要贡献,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带来了突破性进展。

第一部分:量子点的发现3. 量子点最早由美国物理学家Louis E. Brus在1984年提出,他发现了半导体纳米晶体在光激发下呈现出尺寸依赖的光学性质。

这一发现开启了量子点研究的大门,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4. 随后,许多科学家对量子点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它们的量子限制效应和色调依赖性质,为量子点的合成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量子点的合成5. 量子点的合成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早期的研究主要使用离子束沉积、化学气相沉积和溶液法等方法,但存在着合成难度大、成本高和产率低的问题。

6.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不断探索新的合成方法,如微乳液法、热分解法、离子交换法等,逐渐实现了高效、低成本的量子点合成,为量子点的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

第三部分: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7. 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在量子点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对其发明和发现做出了杰出贡献。

8. 他们的研究不仅推动了科学理论的发展,还为量子点在荧光标记、生物成像、光催化和电子器件等方面的广泛应用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结论9. 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颁发,标志着量子点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于促进纳米材料科学和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0. 量子点的发现和合成不仅丰富了人们对纳米材料的认识,还为未来的科研和应用提供了无限可能,有望在多个领域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量子点(Quantum Dots)是一种具有独特光学和电学性质的纳米材料,是纳米技术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首次观察到量子条件下的化学反应

首次观察到量子条件下的化学反应

首次观察到量子条件下的化学反应
佚名
【期刊名称】《分析测试学报》
【年(卷),期】2012(31)11
【摘要】在量子条件下观察到化学反应的进行,这是科学家们在半个世纪前就开始寻求得到的“真相”。

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团队现在利用两束低温超声束的“合并”,以实验第一次证明,在超低温条件下化学反应的速率可以发生戏剧性变化;其也为反应动力学学科提供一个超灵敏的探测器;
【总页数】1页(P1415-1415)
【关键词】化学反应;量子条件;超低温条件;科学研究所;力学学科;科学家;超声束;以色列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643.1
【相关文献】
1.首次观察到光合作用中能量转化的量子机制 [J], 科技日报
2.科学家首次观察到化学反应过渡态的形成 [J], ;
3.芝加哥大学首次观察到几何缩放量子态 [J], 董丽
4.量子显微镜首次观察到纳米光晶体内光的动态 [J],
5.科学家观察到量子条件下的化学反应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温连续激射2μm波段锑化物量子阱激光器

高温连续激射2μm波段锑化物量子阱激光器
该 工 作 对 理 解 润 湿 理 论 非 常 重 要 ,对 于 设
计 智 能 表 面 ,如 微 流 体 设 备 等 ,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此 外 , 以上 研 究 工 作 在 微 流 体 无 损 耗 运 输 、 智 能 涂 层 、 白清 洁 表 面 和 密 封 防 护 等 工 程 领域 具 有重 要意 义 。
该 研 究小 组首 先利 用 聚合 物材 料成 功 制备 了拥 有 复 杂 微/ 米 二 元 结 构 和 深 度 分 布 的超 纳
疏 水/ 油涂 层 材 料 ,通 过 改 变 疏 水 涂 层 中亲 疏 水 性 组 分 的 含 量 实 现 了 水 滴 在 该 表 面 上 粘 附 性 的调 控 。 接 着 ,该 研 究 小 组 又 利 用 阳 极 氧 化 法 在 工 程 材 料 钛 表 面 构筑 了有 序 二 氧 化 钛 纳 米 管 阵 列 ,通 过 紫 外 光 照 射 和 热 处 理 的方
配其 禁 带 宽度 可 以覆盖 1 ~ .l . 44a 7 m波 段 。锑化 物 光 电器 件 的独 特 优 势 日益 受 到 广 泛 重 视 成 为 目前 国 际前 沿 和 热 点 研 究 方 向 。 半导 体所 纳米 光 电子 实验 室 和超 晶格 国家 重 点实验 室 分 子束 外 延( E 课 题 组首 先 深入 MB )
并准 备发 表 。 ( 中国陶瓷网 )
压 水 滴 在 响应 性 聚 合 物 刷 修 饰 阳 极 铝 上 的 动 态 润 湿 性 能 。 结 果 表 明 ,稀 释 分 布 在 表 面 的 接 枝 响 应 聚 合 物 没 有 明显 改变 表 面 的润 湿 性 能 , 但 导 致 了表 面 响 应 性 润 湿 性 能 的转 换 和 滞 后 性 。 当水 滴 与 聚 合 物 相 互 作 用 、成 为水 合 物 时 ,润 湿 性 能可 轻 易 从C si 式 转 换 为 as 模 e We zl 式 , 呈 现 高 滞 后 且 接 触 角 降 低 。如 n e模 水 滴 不 与 聚 合 物 发 生 作 用 ,水 滴 则 处 在 稳 定 的C si润湿 模式 。 as e

2012诺奖量子力学

2012诺奖量子力学

法美科学家因首次“活捉”粒子分享物理诺奖2012年10月10日03:24新京报金煜邓琦我要评论(313)字号:T|T瑞典皇家科学院9日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法国物理学家塞尔日·阿罗什和美国物理学家戴维·瓦恩兰,以表彰他们在量子物理学方面的卓越研究。

2012年诺贝尔奖法美科学家分享物理学奖所属分类:新闻新功能放大观看“不可想象”的突破当天上午,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诺尔马克在皇家科学院会议厅宣读了获奖者名单及其获奖成就。

他说,这两位物理学家用突破性的实验方法使单个粒子动态系统可被测量和操作。

他们独立发明并优化了测量与操作单个粒子的实验方法,而实验中还能保持单个粒子的量子物理性质,这一物理学研究的突破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随后,诺贝尔物理学奖评选委员们介绍了获奖者的研究成果。

他们说,通过巧妙的实验方法,阿罗什和瓦恩兰的研究团队都成功地测量和控制了非常脆弱的量子态,这些新的实验方法使他们能够检测、控制和计算粒子。

单个粒子极难俘获在基本粒子所处微观层面上,单个粒子一方面难以与周围环境分离;另一方面是一旦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随即失去量子特性;另外,如果两个粒子相互作用,即使两者分离,互动作用会继续存在。

瑞典皇家科学院也认为,单个粒子很难从周围环境中隔离观测,一旦它们与外界发生交互,通常会失去神秘的量子性质,使得量子物理学中很多奇特现象无法被观测到。

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量子物理学理论所预言的诸多神奇现象难以在实验室环境下直接“实地”观测和验证,只存在于研究人员的“思维实验”中。

评委会认定,两人“开启量子物理学实验新时代的大门,显示不必损毁量子粒子个体,就可以直接观测它们”。

两位获奖者的实验方法有很多相似之处,瓦恩兰困住带电原子或离子,通过光或光子来控制和测量它们;而阿罗什却让原子通过一个陷阱,从而控制和测量被困光子和光的粒子。

经济危机致奖金缩水阿罗什和瓦恩兰将分享800万瑞典克朗(约合114万美元)的奖金。

量子光学之父和精密光谱学大师——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量子光学之父和精密光谱学大师——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量子光学之父和精密光谱学大师——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005年10月4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半奖金授予美国量子光学家罗伊·格劳伯,以表彰他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做出的贡献;另一半奖金则颁发给美国量子激光学家约翰·霍尔和德国量子光学家特奥多尔·亨施,以表彰他们对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做出的贡献。

罗伊·格劳伯1925年出生于纽约,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1949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52年成为哈佛大学助理教授,1956年获得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之职,现仍供职于哈佛母校。

他成为第42个荣获诺贝尔奖的哈佛大学教授。

约翰·霍尔1934年出生于美国丹佛,1961年获卡内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64年获匹兹堡剑桥技术学院物理学博士学位,现供职于科罗拉多大学,同时兼任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高级科学家。

特奥多尔·亨施1941年出生于德国海德堡,1969年获海德堡大学博士学位,目前担任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下属的量子光学研究所所长,同时担任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物理学教授。

光是什么?—光的量子性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对自身赖以生存的神秘的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它的本质是什么?究竟是粒子还是波?18世纪中叶,牛顿认为,光是由很小的物质微粒组成,从发光体发出,犹如一群飞行的子弹,从而建立了光的微粒说。

19世纪中叶,波更斯和菲涅尔等人通过对光的反射、折射、干涉和衍射的广泛研究,认定光是一种波。

之后,麦克斯韦提出了电磁波的理论,认为光本身就是一定波长范围的电磁波。

光就是电磁波,光的量子性,确切地讲应该是电磁场的量子性,这就是量子力学研究的范畴。

德国人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量子假说,并于1906年建立经典量子论的理论基础,即能量只能取某一基本量(即能量子或作用量子)的整倍数,这一作用量子也称普朗克常数(h),是微观世界的基本标志。

凝聚态物理相关诺贝尔奖(可编辑修改word版)

凝聚态物理相关诺贝尔奖(可编辑修改word版)

凝聚态物理相关诺贝尔化学奖1970-1985 年赫伯特·豪普特曼(美)杰罗姆·卡尔勒(美)在测定晶体结构的直接方法上的贡献2000 年艾伦·黑格(美)艾伦·麦克迪尔米德(美/新西兰)白川英树(日)对导电聚合物的研究2011 年丹·谢赫特曼(以)准晶的发现[5]凝聚态物理相关诺贝尔物理学奖1970-1972年约翰·巴丁美国“他们联合创立了超导微观理论,即常说的BCS 理论”"for their jointly developed theory ofsuperconductivity, usually called theBCS-theory"[73]利昂·库珀美国约翰·罗伯特·施里弗国美1973年江崎玲于奈日本“发现半导体和超导体的隧道效应”"for their experimental discoveriesregarding tunneling phenomena insemiconductors and superconductors,respectively"[74]伊瓦尔·贾埃弗挪威国英 “他理论上预测出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性质,特别是那些通常被称为约瑟夫森效应 布赖 的现象” 恩·戴"for his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of the 维·约瑟 properties of a supercurrent through a 夫森 tunnel barrier, in particular those phenomena which are generally known as the Josephson effect"[74]1977 年菲利普·沃伦·安德森国美“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理论研究”"for their fundamental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s of the electronicstructure of magnetic and disorderedsystems"[78]内维尔·莫特 国英约翰·凡扶累克 国美年彼得·列昂尼多维奇·卡皮查苏联“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 "for his basic inventions and discoveries in the area of low- temperature physics"[79]1982 年肯尼斯·威尔逊美国“对与相转变有关的临界现象理论的贡献”"for his theory for critical phenomena in connection with phase transitions"[83]1985 年克劳斯·冯·克利青德国“发现量子霍尔效应”"for the discovery of thequantized Hall effect"[86]特·鲁斯卡德国“电子光学的基础工作和设计了第一台显微镜"for his fundamental work in electron optics,electron microscope"格尔德·宾宁德国“研制"for their design of the scanningtunneling microscope"海因里希·罗雷尔瑞士约翰内斯·贝德诺尔茨德国“在发现"for their important break-through the discovery of superconductivity ceramic materials"卡尔·米勒瑞士皮埃尔吉勒纳法国“发现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的方法可以被推广到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特别是推广到"forfor studying order phenomena in simple systems can be generalized to morecomplexliquid crystals and polymers"1996年戴维·李美国“发现了在氦-3 里的超流动性”"for their discovery ofsuperfluidity inhelium-3"[97]道格拉斯·奥谢罗夫美国罗伯特·理查森美国2000年若雷斯·阿尔费罗夫俄罗斯“发展了用于高速电子学和光电子学的半导体异质结构”"for developing semiconductorheterostructures used in high-speed-and optoelectronics"[101]赫伯特·克勒默德国杰克·基尔比美国“在发明集成电路中所做的贡献”"for his part in the invention of theintegrated circuit"[101]2001年埃里克·康奈尔国美“在碱性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凝聚态物质属性质的早期基础性研究”"for the achievement of Bose-Einsteincondensation in dilute gases of alkaliatoms, and for early fundamental studiesof the properties of the condensates"[102]卡尔·威曼国美沃尔夫冈·克特勒国德2003年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美国俄罗斯“对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做出的先驱性贡献”"for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tothe theory of superconductors andsuperfluids"[104]维塔利·金俄罗斯兹堡安东尼·莱格特英国美国2007 年艾尔伯·费尔法国“发现巨磁阻效应”"for the discovery of giant magnetoresistance"[108]彼得·格林贝格德国2009 年高锟英国 美国 [110] “在光学通信领域光在纤维中传输方面的突破性成就” "for groundbreaking achievementsconcerning the transmission of light infibers for optical communication"[111]威拉 德·博伊尔 美国“发明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 "for the invention of an imaging semiconductor circuit – the CCD sensor"[111]乔治·史密斯美国2010 年安德烈·海姆荷兰俄罗斯“在二维石墨烯材料的开创性实验”"for groundbreaking experimentsregarding the two-dimensionalmaterial graphene"[112]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英国俄罗斯。

riemann问题精确解及程序实现

riemann问题精确解及程序实现

Riemann问题精确解及程序实现在流体力学和计算流体动力学中,Riemann问题是一个经典的数学物理问题,对于理解激波、稀疏波和激波-叠加问题等都有重要意义。

Riemann问题的精确解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初始条件下,精确地求解出Riemann问题得到的解析解。

对于Riemann问题的精确解以及在计算流体动力学中的程序实现,我们将深入探讨并提供一些观点和思考。

一、Riemann问题的基本概念1. Riemann问题的基本描述Riemann问题最初由德国数学家Bernhard Riemann提出,是一类包含一个跨越一维空间的虚线和其两侧分别是不同状态的初始值问题。

它被广泛地运用在气体动力学、流体力学、等离子体物理、弹性力学等领域。

Riemann问题的基本描述是求解一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解析解,问题的初值包含两个不同的宏观态。

这个问题在数值计算和模拟中具有重要意义。

2. Riemann问题的物理意义Riemann问题是一维激波的基本问题,对于理解一维激波和稀疏波结构以及它们在多维情况下的相互作用有着重要的物理意义。

它的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气体动力学、流体力学等领域中的复杂现象。

二、Riemann问题的精确解1. 常见的Riemann问题常见的Riemann问题包括Euler方程、Navier-Stokes方程等,它们描述了流体的运动、压力、密度等物理量。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使用不同的数值方法来求解它们的精确解,如Lax-Friedrichs方法、Roe方法等。

2. 求解Riemann问题的精确解对于一维的Riemann问题,可以通过计算它的特征线和跃度条件来求解其精确解。

在特征线上,可以得到一维激波的解,而跃度条件则用来确定激波的速度和压力等物理量。

这些方法对于理解和解决Riemann问题非常重要。

三、Riemann问题的程序实现1. 基于数值方法的程序实现在计算流体动力学中,为了求解Riemann问题的精确解,可以使用基于数值方法的程序实现。

铁磁纳米粒子复合金纳米粒子双功能纳米酶

铁磁纳米粒子复合金纳米粒子双功能纳米酶

铁磁纳米粒子复合金纳米粒子双功能纳米酶在当今科技发展迅猛的时代,纳米技术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特别是铁磁纳米粒子和金纳米粒子的复合应用以及双功能纳米酶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关注。

本文将对这一领域进行深入探讨,从基础概念到前沿应用,以期能为读者呈现一幅清晰而有价值的图景。

一、铁磁纳米粒子复合金纳米粒子的基本概念从名字上看,铁磁纳米粒子与金纳米粒子似乎毫不相关,但它们的复合却可以带来奇妙的化学和物理性质。

铁磁纳米粒子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表现出磁性,而金纳米粒子则以其优异的催化性能闻名。

将这两种纳米粒子复合起来,不仅可以同时具备磁性和催化性,还能为其他领域的研究提供更多可能。

文章将深入探讨这种复合的制备方法、结构特征和性质表现。

二、双功能纳米酶的研究与应用纳米酶是一种与天然酶相似的纳米颗粒,具有优异的生物兼容性和催化性能。

而双功能纳米酶则是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改良,同时具备了铁磁性和催化功能。

这种新型纳米酶在生物医学、环境治理和能源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文章将对双功能纳米酶的制备、性能和应用进行详细介绍,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潜在贡献和挑战。

三、个人观点和展望从我的角度来看,铁磁纳米粒子复合金纳米粒子双功能纳米酶的研究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际应用价值。

这种双功能纳米酶的出现,为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和环境领域的应用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

未来,我期待更多的科研机构和企业能够投入到这一领域的开发中,推动铁磁纳米粒子复合金纳米粒子双功能纳米酶的商业化应用,为人类的健康和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结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对铁磁纳米粒子复合金纳米粒子双功能纳米酶这一课题应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我们从基础概念出发,逐步展开对这一课题的分析和讨论,最终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爱好者提供一定的指引和启发,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纳米技术日新月异,铁磁纳米粒子和金纳米粒子的复合应用以及双功能纳米酶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关注。

科学家研制出纳米尺度光子晶体

科学家研制出纳米尺度光子晶体

科学家研制出纳米尺度光子晶体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粉体工业》
【年(卷),期】2013(000)005
【摘要】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和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弗里德里希·亚历山大大学(FAU)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通过模仿蝴蝶翅膀的微观结构,开发出一种小于人类头发丝宽度的纳米级光子晶体设备,能同时适用于线性和圆形偏振光,使光通信更迅捷更安全。

该光子晶体可以同时分割左、右圆形偏振光,其设计灵
【总页数】1页(P46-4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734
【相关文献】
1.澳德科学家开发出纳米尺度光子晶体 [J], 无;
2.科学家开发出纳米尺度光子晶体 [J], 无
3.模仿蝴蝶翅膀的微观结构科学家开发出纳米尺度光子晶体 [J],
4.科学家成功研制出由单光子控制的全光晶体管 [J],
5.模仿蝴蝶翅膀的微观结构科学家开发出纳米尺度光子晶体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科学家发现抗老新法

科学家发现抗老新法

科学家发现抗老新法
佚名
【期刊名称】《品牌与标准化》
【年(卷),期】2011(000)023
【总页数】1页(P5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细胞》:英国科学家发现阻止衰老新法 [J],
2.科学家发现构筑超轻高弹性石墨烯宏观体新法 [J], 刘万生;
3.科学家发现阻止衰老新法 [J],
4.冰岛发现首个可抗老年痴呆症的基因变异 [J],
5.谈谈物理学上的创造思维已经失败了1200次了”他回答说:“我已成功地证明了1200种材料不能作灯丝”六是综合思维科学家既是发明家又是综合家,在发现中综合,在综合中发现科学的发现总是集体劳动的产物,只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作出新的进展、新的突破因此必须综合利用他人的思维能 [J], 刘香茹;尤景汉;薛瑞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Riemann 猜想漫谈(九)

Riemann 猜想漫谈(九)

Riemann 猜想漫谈(九)作者:卢昌海从纸笔到机器Riemann-Siegel公式的发表大大促进了人们对Rieman nζ函数非平凡零点的计算。

如我们在第十一、十二两节的介绍及实际运用中看到的,Riemann-Siegel公式中的求和的项数是由n2(t/2π)这一条件确定的,这表明用Riemann-Siegel公式计算一个位于s=1/2+it附近的零点所需的计算量为O(t1/2)。

而在这之前人们所用的Euler-Maclaurin公式计算同一零点所需的计算量约为O(t),两者在计算量上的差别——也就是Riemann-Siegel公式相对于Euler-Maclaurin公式的优越幅度——随着t的增大而变得越来越明显。

因此Riemann-Siegel公式对于Riem annζ函数非平凡零点的大规模计算来说,要比Euler-Maclaurin 公式有效得多。

Riemann-Siegel公式发表之后大约过了四年,Hardy的学生、英国数学家EdwardTitchmarsh(1899-1963)就成功地计算出了Riemannζ函数的前1,041个零点——如所预料的,它们全都位于临界线上。

这是十一年来数学家们首次突破我们在第八节提到过的138个零点的记录。

Titchmarsh的工作在Riemannζ函数非平凡零点计算史上的地位是双重的:从计算方法上讲,它是数学家们首次运用Riemann-Siegel公式取代Euler-Maclaurin公式进行的大规模零点计算;从计算手段上讲,Titchmarsh的计算使用了英国海军部用来计算天体运动与潮汐的一台打孔式计算机(punched-cardmachine),这是数学家们在零点计算上首次使用机器计算取代传统的纸笔计算。

这两个转折是数学与技术相辅相成的结果,它奠定了直到今天为止人们对Riemannζ函数非平凡零点进行计算的基本模式。

Titchmarsh之后零点的计算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中断了十几年。

黎曼的科学精神和贡献

黎曼的科学精神和贡献

黎曼的科学精神和贡献作为19世纪最重要的数学家之一,Bernhard Riemann (1826- 1866)对数学和物理学领域做出了深刻的贡献,并且他的作品至今仍旧是当今数学和物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范畴。

黎曼承认现代数学的基石是抽象和逻辑,他的科学精神影响了许多学者并促进了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

黎曼是数学家,他为二元函数学,数论和物理学的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在数学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科学原理的发展和对流形的研究上。

它对物理学的影响也很大。

他推动了数学和物理学界形成了广泛的研究领域。

黎曼的贡献之一是它的研究流形。

流形被看做一种具有无限多个高嵌数的超平面的结构。

它是数学和物理学中不可或缺的方法和理论。

黎曼开创了现在我们所说的流形上微积分的基础,为现代数学的基础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微积分的语言,让大家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现象和规律。

黎曼的第二项重要贡献是对分析数论问题的研究。

他的版本区别于欧拉和高斯的方法,他采用函数论的手段证明知名的素数假设。

虽然这一假设到今天仍然几乎没有被证明,但是黎曼的工作为后来人提供了很好的阐述和基础。

黎曼还和热分子和电磁理论相关的研究。

他在这一领域展示了极其重要的物理学思想,使得多个领域学者都能够加深对热或电磁规律的理解。

例如,他的磁场理论演示了他只关注任何点处的物理变量时的特殊情况。

这一原则是今天物理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思想方式之一。

黎曼的科学精神不仅仅体现在他的工作中,但也体现在他的行为上。

他并没有像当时的大多数科学家那样只关心自己的成就和研究,而是在对亚非人口的虐待和歧视上开展了广泛的研究。

他在他的课堂上探讨了人类社会和社会进步的研究,并指出它们与科学和技术进步的关系密切相关。

总之,黎曼是数学和物理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之一。

他的研究推动了数学和物理学近代化的进程。

他开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参考点,使得后来人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解决它已被发现的问题。

国外科学家基于石墨烯和量子点造太阳能电池

国外科学家基于石墨烯和量子点造太阳能电池

国外科学家基于石墨烯和量子点造太阳能电池
佚名
【期刊名称】《新材料产业》
【年(卷),期】2018(0)1
【摘要】据报道,俄罗斯大学和日本法政大学学者组成的一个国际小组开始启动在石墨烯和量子点基础上制造混合平面结构的工作。

【总页数】1页(P86-86)
【关键词】量子点;太阳能电池;石墨;科学家;国外;平面结构;俄罗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471.1
【相关文献】
1.石墨烯量子点与有机太阳能电池 [J], 胡勇; 谢观水; 张哲泠; 张坚
2.新型石墨烯量子点及其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J], 张淑瑶; 张哲泠; 黄有欢; 胡勇; 张坚
3.用于高分子太阳能电池的石墨烯量子点电极界面材料 [J], 丁自成; 张璐; 刘俊
4.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石墨烯量子点掺杂材料的优化 [J], 孙强;范思大;董金鹏;苏和平;王丽娟;李占国;曲轶
5.外国专家基于石墨烯和量子点造太阳能电池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名单

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名单

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名单2017年10月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团队的核心成员雷纳·韦斯(Rainer Weiss)、巴里·巴里什(Barry Clark Barish)和基普·索恩(Kip Stephen Thorne)。

事实上,自2016年2月11日LIGO宣布探测到引力波以来,其捧走诺奖已是众望所归。

LIGO之所以错过2016年的诺奖,很可能只是时间窗上的问题。

三位获奖科学家简介雷纳·韦斯(Rainer Weiss),1932年出生于德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物理学家,1966年便设想出一种探测引力波的方法,2015年9月1000名利用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开展研究的物理学家在两个巨大黑洞位于距地球10亿光年的地方相互围绕着旋转时,探测到其辐射出的脉冲波。

LIGO是两台分别位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利文斯顿和华盛顿州汉福的巨大探测器。

巴里·巴里什(Barry Clark Barish),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领导了LIGO建设及初期运行,建立了LIGO国际科学合作,他把LIGO从几个研究小组从事的小科学成功地转化成了涉及众多成员并且依赖大规模设备的大科学,最终使引力波探测成为可能。

基普·S·索恩Kip Stephen Thorne(1940年6月1日-),美国理论物理学家,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引力物理和天体物理学领域,很多活跃于相关领域的新一代科学家都曾经过他的培养和训练。

索恩和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以及美国天文学家、科普作家、科幻小说作家卡尔·萨根保持了长期的好友和同事关系。

他目前担任加州理工学院费曼理论物理学教授,是当今世界上研究广义相对论下的天体物理学领域的领导者之一。

1895年11月27日,阿尔弗雷德·诺贝尔(Alfred Nobel)签署了他最后的遗嘱,将财产中的最大一份给了一系列奖项,即诺贝尔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r X i v :n u c l -t h /9210012v 1 19 O c t 1992Riemann’s theorem for quantum tilted rotorsG.Rosensteel and A.L.GoodmanDepartment of Physics,Tulane University,New Orleans,Louisiana 70118The angular momentum,angular velocity,Kelvin circulation,and vortex velocity vectors of a quantum Riemann rotor are proven to be either (1)aligned with a principal axis or (2)lie in a principal plane of the inertia ellipsoid.In the second case,the ratios of the components of the Kelvin circulation to the corresponding components of the angular momentum,and the ratios of the components of the angular velocity to those of the vortex velocity are analytic functions of the axes lengths.PACS:21.60.Ev,21.60.FwTypeset Using REVTEXA classical Riemann rotor is a uniform density fluid with an ellipsoidal boundary and a velocity field that is a linear function of position.Riemann fluids model rotating stars and galaxies,[1,2]spinning gas clouds,[3]and rotating nuclei.[4,5]Since linear velocityfields spanthe dynamical continuum from rigid rotation to irrotational flow,the Riemann model is sufficiently general to model most collective rotational systems.The vector observablesthat measure the character of the rotation are the angular momentum Land the Kelvin circulation C ;[5–8]the vector variables conjugate to L and C are the angular velocity ωand the vortex velocity λ.Tilted nuclear rotors for which ωis not aligned with a principal axis are a topic of continuing interest.[9–17,?,19,20]Recently,a quantum theory of Riemann rotors was formulated by simultaneous angular and vortex cranking of the nuclear mean field Hamiltonian,H ω λ=H 0−ω· L + λ· C,(1)where the mean field is approximated by the anistropic oscillator potential,H 0=−¯h 22m (ω2x x 2+ω2y y 2+ω2z z 2).(2)Inglis’s cranking formula determines the collective energy of an A -nucleon system,[21,22]T ( ω, λ)= ph | p | ω· L − λ· C|h |243 k =1[(a 2i +a 2j )(ω2k +λ2k )−4a i a j ωk λk ],(5)where i,j,k are cyclic,a1,a2,a3are the axes lengths of the inertia ellipsoid in units of R, and the moment of inertia of a sphere of radius R and total mass M=mA is I0=(2/5)MR2. If the nuclear volume is set equal to the spherical value4πR3/3,then the product of the dimensionless axes lengths equals unity,a1a2a3=1.Note that if the vortex velocity vanishes, then the self-consistent collective energy equals the rigid body energy,a well-known result.[24]In addition,the quantum expectations of the angular momentum and Kelvin circulation equal their classical Riemann rotor values,[1]I0L k =2 2a i a jωk−(a2i+a2j)λk .(6) These expectations are given by derivatives of the kinetic energy with respect to the angular velocity and the vortex velocity[25]L k = ∂T∂λk .(7) The collective energy may be expressed as1T( ω, λ)=˜E( ω, λ+δ λ)−˜E( ω, λ)=ǫ(ˆn× λ)· C +O(ǫ2)(10)=ǫˆn·( λ× C )+O(ǫ2)(11)Hence,at equilibrium,ˆn·( λ× C )=0for all directionsˆn,or λ× C =0.Riemann[26]proved in1860that the classical rotors in equilibrium fall into three classes:1.Rigid rotors(λ=0)which encompasses the Maclaurin spheroids and the Jacobi triaxialellipsoids,2.S-type ellipsoids for which the directions of ωand λare aligned with a principal axis,and3.Tilted ellipsoids for which the directions of ωand λlie in a principal plane.The case where ωand/or λdo not lie in a principal plane is specifically excluded.It is remarkable that Riemann’s theorem is also true for quantum cranked Riemann rotors.To prove the theorem,substitute the explicit formulae for the expectations of the angular mo-mentum and Kelvin circulation,Eq.(6),into the parallelism conditions,Eqs.(9a,9b).If the angular velocity vector ωis neither aligned with a principal axis nor lies in a principal plane,thenω1,ω2,ω3are all nonzero and the parallelism conditions constitute a set of six simultaneous equations in the three unknown ratios,λ1/ω1,λ2/ω2,λ3/ω3.It can be shown that only four of these equations are independent.Therefore,this simultaneous system is overdetermined for the three unknown ratios.Since the assumption that all three compo-nentsωk are nonzero implies a contradiction,one of the angular velocity components must vanish,sayω1.But,writing out the y-component of Eq.(9a),0=ω3 L1 =−2a2a3ω3λ1, one concludes thatλ1must also vanish.Hence, ωand λlie in a principal plane of the inertia ellipsoid.Ifω2andω3are both nonzero,then the parallelism conditions produce two independent equations in two unknown ratios whose solution isλ2/ω2=(4a21−a22+a23±q)/4a1a3λ3/ω3=(4a21+a22−a23±q)/4a1a2,(12)whereq2=(4a21−(a3+a2)2)(4a21−(a3−a2)2).(13)If only one of the components of ωis nonzero,then the angular velocity,vortex velocity, angular momentum,and Kelvin circulation vectors are all aligned with a single principal axis.The ratioλ/ωis undetermined for such an S-type ellipsoid.This completes the proof of Riemann’s theorem.Since q cannot be imaginary,there are only three types of tilted rotors.Choosing an ordering of the axes lengths in the principal plane,say a3≥a2,yields the following:•Type I.2a1≥a3+a2•Type II.2a1≤a3−a2and a2≤a1•Type III.2a1≤a3−a2and a1≤a2.Type II and Type III tilted rotors are ultradeformed prolate-like solutions for which the ratio of the longest to the shortest axis is at least three to one.Type I solutions are tilted oblate-like rotors;these have been studied in the classical macroscopic approximation where the potential energy is a sum of the attractive surface energy plus the repulsive Coulomb potential.[5]REFERENCES1S.Chandrasekhar,Ellipsoidal Figures of Equilibrium,(Yale University Press,New Haven,1969).2Norman R.Lebovitz,Ann.Rev.Astr.Astrophys.5,465(1967).3 F.J.Dyson,J.Math.Mech.18,91(1968).4R.Y.Cusson,Nucl.Phys.A114,289(1968).5G.Rosensteel,Ann.Phys.(N.Y.)186,230(1988).6O.L.Weaver,R.Y.Cusson,and L.C.Biedenharn,Ann.Phys.(N.Y.)102,493(1976). 7P.Gulshani and D.J.Rowe,Can.J.Phys.54,970(1976).8G.Rosensteel and D.J.Rowe,Ann.Phys.(N.Y.)96,1(1976).9H.Frisk and R.Bengtsson,Phys.Lett.B196,14(1987).10Alan L.Goodman,Phys.Rev.C45,1649(1992);Nucl.Phys.(to be published).11W.Nazarewicz and Z.Szymanski,Phys.Rev.C45,2771(1992).12 D.J.Thouless and J.G.Valatin,Nucl.Phys.31,211(1962).13 E.R.Marshalek,Nucl.Phys.A331,429(1979);in Proceedings of the Symposium onContemporary Physics,Philadelphia,1991(unpublished).14I.N.Mikhailov and D.Janssen,Phys.Lett.B72,303(1978);D.Janssen and I.N.Mikhailov,Nucl.Phys.A318,390(1979).15M.G.Vassanji and M.Harvey,Nucl.Phys.A344,61(1980).16 A.K.Kerman and N.Onishi,Nucl.Phys.A361,179(1981).17 F.Cuypers,Nucl.Phys.A468,237(1987).18 A.Klein and M.G.Vassanji,Phys.Rev.Lett.42,436(1979).19 F.D¨o nau,Nucl.Phys.A517,125(1990).20S.Frauendorf and T.Bengtsson,in Proceedings of the Workshop on Nuclear Structure in the Era of New Spectroscopy,Part B,Copenhagen,1989(unpublished).21 D.R.Inglis,Phys.Rev.96,1059(1954).22Peter Ring and Peter Schuck,The Nuclear Many-Body Problem,(Springer-Verlag,New York,1980).23G.Rosensteel,Phys.Rev.C,in press.24Aage Bohr and Ben R.Mottelson,Nuclear Structure,(Benjamin,Reading,1975)Vol.II.25R.P.Feynman,Phys.Rev.56,340(1939).26 B.Riemann,Abh.K.Ges.Wis.G¨o ttingen9,3(18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