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一二单元教案
六年级数学上册1-5单元教案
6.1.4分数乘法的简便算法(教案)
)
)
问:哪种方法更简便?为什么可以这样约分?思考:与例1的约分形式有什么不同?第(
分数乘法的简便算法先约分再计算
6.1.5 小数乘分数(教案)
6
个
6.1.6 分数乘法混合运算(教案)
个
6.1.7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教案)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阅读与理解
出示例8情境图:这个大棚共480 ㎡,其中一半种各种萝卜,红萝卜地的面积占整块萝卜地的。红萝卜地有多少平方米?
仔细读题,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呢? 整个大棚的面积是( )。
萝卜地的面积占整个大棚面积的( )。意思是说以( )为单位“1”,( )是( )的( )。
红萝卜地的面积占萝卜地面积的( )。意思是说以( )为单位“1”,( )是( )的( )。
要求的是( )的面积。
【审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了解题目中有哪些数学信息,有助于提高收集、处理、分析有效的数学信息的能力,继而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分析与解答
1. 分析:如果我们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来表示整个大棚,你能折出或画出红萝卜地的面积吗? 学生动手操作。
2. 解答:看着这张图,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尝试解决。)
3. 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解决的? (1)先求萝卜地的面积,算式是480×2
1=240(㎡);
再求红萝卜地的面积,算式是240×
4
1=60(㎡)。
师:求萝卜地的面积时,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整个大棚面积)
6.1.8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教案)
3. 交流解题思路。
学生结合线段图,在小组内交流解题思路。 4. 独立解答。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
单元教学内容:
面的旋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2、从多种角度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3、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4、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的思想。
5、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用活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初步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的性质,学习了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还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本单元主要通过五个活动,引导学生学习面的旋转(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等内容,并参与实践活动。本单元教材编写力图体现以下主要特点: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教材的第一个活动体现的内容是“由平面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几何体”,这不仅是对几何体形成过程的学习,同时体会面和体的关系也是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这也是教材将此课题目定为“面的旋转”的原因。教材呈现了几个生活中的具体情境,鼓励学生进行观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在结合具体情境感受的基础上,教材又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通过快速旋转小旗,引导学生结合空间想象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空间观念。教材还提供了若干由面旋转成体的练习。
六年级数学第二单元单元备课教案
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二)
教学目标
1.根据平面上一个点的位置说出它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会根据一个点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这个点的具体位置;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培养空间观念。通过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平面上的位置,初步感受坐标法的思想。
3.通过实例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在生活中活中应用数学。
2.解决问题......................1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精Hale Waihona Puke Baidu地描述位置与路线,以及两个点位置的相对性。
难点:精确地描述位置与路线,以及两个点位置的相对性。
核心素养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用方向和距离描述平面上两个点的相对位置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性经验。
课时安排
1.方向与位置....................1课时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
(三)15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3/5米=()厘米
75立方米=()立方分米500毫升=()升
(四)完成书上的练习五的第二题。
1.引导学生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圆柱和圆锥,看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2.在书中连线。
(五)看图计算。(单位:厘米)
(六)完成练习五的第三题。
四、课堂小结。
(一)找一个圆柱形和圆锥形的物体,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
(二)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
教学后记:
量呢?
(2)提出问题:像这个土豆,你准备怎样测量它的体积呢?(学生自由发言说方案)
(3)总结引领:填写表格。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5)反馈交流
2.活动二:测量计算铁快的体积。
(1)谈话:我们通过计算上升的水的体积知道了土豆的体积,现在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分别测量两块铁快的体积,并用天平称一称它们的质量,再填写下表。
(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反馈交流。
(4)算一算:运用以上知识,称出第三快铁快的质量并计算出它的体积。
三、拓展延伸
1.谈话:金属在人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你们知道吗?不同的材料,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出示下表)
2.组织活动
3.交流反馈。
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
第一课时面的旋转
教学目标:
1.通过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点:
1、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
2、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教学用具:各种面、圆柱和圆锥模型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如图:将自行车后轮架支起,在后车车条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车轮,观察并思考彩带随着车轮转动后形成的图形是什么?学生根据发现的现象(彩带随着车轮的转动形成了圆)说明自己的想法,并体验:点动成线
活动二观察下面各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风筝的每一个节连起来看,形成了一个长方形;雨刷器扫过后形成一个半圆形学生体验:线动成面。
活动三如图:
用纸片和小棒做成下面的小旗,快速的旋状小棒,观察并想象旋转后形成的图形,再连一连。 1、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然后根据想象的图形连线 1——1(圆柱) 2——3(球) 3——4(圆锥) 4——2 (圆台) 2、介绍:圆柱、圆锥、球的名称。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点。指名请学生说。
小结: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学习的圆柱、圆锥和球也是立体图形,只是与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围成的图形上可能有曲面。
找一找请你找一找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教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第二单元教案
1、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负数的意义,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
2、初步建立数轴的模型,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初步体会用负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1、会读写负数,比较负数的大小。
2、能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教学难点:
在数轴上表示负数,并能够比较负数的大小。单元课时安排:5课时第一课时负数的意义、读法和写法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4页例
1、例2。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教学重、难点:负数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1)引入实例。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①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②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③ 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优秀5篇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优秀5篇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篇一
第一单元位置
第二单元分数乘分数
第一课时分数乘以整数
第三课时运算定律的应用
5×6+7×3 壹五×(34-29)
第七课时:倒数的认识
第二课时解决问题
第四课时: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教学内容:“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课文第37的例1,38页完成“做一做”的题目和练习十的第1~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方程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方法,加深对分数除法意义的理解,提高学生解答含有分数的简易方程的技能,为今后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打好基础。
重点难点: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分数除法法则是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2.一个数的5倍是32,这个数是多少?
(要求学生列出简易方程,说出根据什么这样列)
二、新授。
1.出示题目:电脑呈现课文例题拼图
师:从题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回答,出示)
生: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
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
小明体内有28G的水分;
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体重的7/壹五。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第一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师:用哪些信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经过寻找,筛选出有用的信息,整理成一道应用题。
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小明体内有28千克的水分,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①数量关系
a.4/5表示什么?
B.画线段图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篇二
教学内容:
根据课本第9页至第10页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作用能用圆规设计简单的图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一、二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扇形统计图
第 1 课时认识扇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读懂扇形统计图,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自己进行简单的分析,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
2. 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扇形统计图中读出必要的信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找一找生活中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说说它们的特点。
请学生说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我们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学习的基础上来学习[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二、交流共享
1.自主学习例1。
出示:教材例1情境图。
导入: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与问题,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导学单:
(1)图中的圆被分成了几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什么形状?
(2)这个圆表示什么?各部分呢?
(3)算出各类地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填入表格
(4)从这个统计图中你还了解到些什么?
在学生自学的同时,教师收集学生交流的不同情况,备用。
2.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单:
(1)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呢?
(2)扇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呢?
3.全班交流。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来介绍小组学习扇形统计图的成果。
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呢?
(1)圆代表总体;
(2)扇形代表总体中的不同部分;
(3)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
扇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呢?
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量之间的关系。
三、反馈完善
1.第2页练一练。先独立思考1分钟,然后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你从中国人口占世界的19.6%与中国耕地面积占世界的9.9%的比较中你想到了什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单元教案-6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单元
教案
(一)、导入
1、说出下面各题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各题
1/2×2=2/5×3=2/3× 1/2=3/4× 5=
2、说出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应该把谁看着单位“1”。然后再给每题补充一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使它成为一道一步计算的分式乘法应用题。
母牛的头数是公牛的 1/3,公牛头数的2/3 和母牛相等。
母牛的头数相当于公牛头数的 3/4,公牛的头数相当于母牛头数的 1/2。
小组完成,集体订正。
(二)、教学实施
1.板书:公牛有30头,母牛的头数相当于公牛的1/3 ,小牛的头数相当于木牛的2/5 ,小牛有多少头?(认真读题,弄清题意)
2.指导学生画线段图: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要求小牛的头数,就要知道哪个量?(母牛的量)母牛的头数又和哪个数量有关?(公牛的头数)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哪个数量?(公牛的头数)崽化一条线段,表示哪个数量?(母牛的头数)画多长?根据什么?表示小牛的头数的线段应该怎样画?板书:
公牛: | | | | | | | | | | | 30头
母牛: | |
小牛:
?头
3.分析数量关系:
求小牛有多少头,必须先求什么?(母牛的头数)求母牛的头数应该怎样做?解答这道题需要几步?
4.列式解答:根据以上分析,这道题应该怎样解答?怎样列综合算式解答?板书:30× 1/3× 2/5=
根据综合算式让学生说说每一步分别求的是什么,每一步分别是把哪个数量看着单位“1”。同时强调:分数连乘不必像整数,小数连乘那样,逐次计算,可以一次计算,遇到整数和分数相乘,要用整数与分数的分母约分,不能约分的直接与分数的分之相乘。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认识负数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在一至四年级的数学教材里,“数与代数”领域主要教学整数的知识,这些整数都是自然数(0和正整数)。本单元教学负数,是过去小学数学里没有的内容。在小学数学里教学负数的知识(只涉及负整数的初步认识)出于两点考虑:第一,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是比较多的,学生经常有机会在生活中看到负数。让他们学习一些负数的知识,有助于他们理解生活中遇到的负数的具体含义,从而拓宽数学视野。第二,适量知道一些负数的知识,扩展对整数的认识范围,能更好地理解自然数的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教学负数提出的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根据这一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第一部分是结合现实情境教学负数的意义,让学生初步认识负数,初步能认、读、写负数;第二部分是负数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应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练习一的第1~6题配合第一部分的教学,第7~10题配合第二部分的教学。“你知道吗”介绍我国古代认识和使用负数的情况。
(二)教学目标
1.联系温度和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初步教学负数的意义。
本单元教学负数的重点是理解它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生活中有许多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如上升与下降的距离、收入与支出的金额、盈余与亏损的数量……怎样用数学的方法清楚、简便地表示并区分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于是人类发明了负数。这些既是负数产生的历史过程,也是教学负数时可采用的素材。本单元教学的第一部分,选择学生经常接触到的气温和具有形象特征的海拔高度为素材,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单元教案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二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位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懂得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经历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情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准备:投影仪、本班学生座位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初步感知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能介绍自己座位所处的位置吗?
学生介绍位置的方式可能有以下两种:
(1)用“第几组第几个”描述。
(2)用在我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来描述。让学生先说说
2、我们全班有48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3、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知探究
1、教学例1(出示本班学生座位图)
(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自己的位置吗?
学生对照座位图初步感知,说出自己的位置。个别汇报,集体订正。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正方体)教案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正方体)教案六年级数学学科教案
第一单元主题:长方体和立方体的理解。第一个教学时间就是第一个教学计划。教师:教学内容:P1~2册,案例1和案例2,实践和实践1~4。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
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通过在活动中建立图形表现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积累空间和图形的学习经验,增
强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和区别。
课前准备:投影仪、教学CD-ROM、教师准备的多媒体课件、一个稍大的纸盒和一个两面相对的纸盒,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长方形纸盒,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立方体。教学前提:
第一,先学习,先探索
1.找一个长方体,指一指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数一数、量一量并填一填:
长方体有()个面,另一面是();
长方体有()条棱,相对的棱();有()个顶点。2.用同样的方法,填一填:
立方体有()个面,每个面();有()条边,每条边();有()个顶点。3.长方
体和立方体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面边顶点是相同但不同的长方体长方体II。交流与分享(一)学习情境预测
1.学生对面、棱、顶点的认识应该是有生活基础的,可能对棱的定义比较模糊,教学
时应该明确。
2.边和面的数量应该没有问题,但如何计算会因人而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体验好的
方法。(2)教学后预设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一、二单元教案
三、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P4第2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教师出示简单的文字介绍)。
2、看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3、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吗?
(1)交流:珠穆朗玛峰——+8844.43米或8844.43米。
吐鲁番盆地的海拔——-155米。
(2)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155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四、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1、学生分类
2、学生交流、讨论。
3、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
4、小结:0就象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但它谁都不属于。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是必不可少。我们把象+4、4、+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象-4、-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五、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
2、3题
2、你知道吗:
水沸腾时的温度是____。水结冰时的温度是____。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是。
3、讨论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1)存折上的-800表示什么意思?
(2)电梯里的1和-1表示什么意思?老师现在要到33层应该按几?要到地下3层呢?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作业本P1
八、板书设计:
负数
+4℃(4℃)0℃-4℃
+8844.43米(8844.43米)-155米
教学反思: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到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到第三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位置
教学内容:P2~3 位置
教学目标:1、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及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数对确定位置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我们在前几年的课程中多次学习了位置与方向,说一说我们以前是怎样确定位置的。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位置,看一看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确定位置。
2、教学例1。
(1)出示P2例1,观察主题图。
(2)问:教师是怎么知道确定张亮的位置的?
(3)介绍操作台的情况。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第几列是从左往右数,第几行是从前往后数。这是一种约定。
(4)你能指出哪个是张亮同学吗?
(5)说一说其他同学的位置。
(6)张亮的位置可以用(2,3)表示出来。
张亮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
(2,3)中的数字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7)小结:可以用有顺序的两个数组成数对表示出一个确定的
位置:用括号把列数和行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个逗号,
把两个数隔开。
(8)试一试:用数对表示出其他同学的位置。
(9)张亮的位置用(3,2)表示可以吗?
注意:用数对表示位置时,一般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
3、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一说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P3例2
(1)观察动物园示意图,这幅图和以前见过的示意图有什么不同?
①动物园的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各场馆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
②表示各场馆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第一课时:分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第1~2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1-7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复习题。(投影片)
(1)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2)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3)计算:
=++636261 =++10
3103103 计算10
3103103++时向学生提问:这道题的什么特点?计算时把什么做分子?使学生看到三个加数都相同,计算时3个3连加的结果做分子,分母不变。
2.引出课题。
分数加法是否也有简便算法?今天我们学习分数乘法。(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出示例1,指名读题。
(1)分析演示: 师:每人吃9
2块蛋糕,每人吃的够一块吗?(不够一块)接着出示如课本的三个扇形图。问:一个人吃了
92块,三个人吃了几个92块?使学生从图中看到三个人吃了3个9
2块。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答3个人一共吃了多少块?(教师在3个扇形下面画出大括号并标出?块)订正时教师板书:
92+92+92=9
222++=96=32(块),(教师将3个双层扇形图片拼成一个一块蛋糕的32
图片)
(2)观察引导:
这道题3个加数有什么特点?使学生看到3个加数的分数相同。教师问:求三个相同分数的和怎样列式比较简便呢?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教师板书:392⨯。再启发学生说出39
2⨯表示求3个92相加的和。 (3)比较39
2⨯和12×5两种算式异同: 提示:从两算式表示的意义和两算式的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展开讨论)。
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出:
相同点: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 不同点:39
2⨯是分数乘整数,12×5是整数乘整数。 (4)概括总结:
教师明确: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两算式的意义?(引导学生说出都是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教学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推导算理:
由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导入。 问:39
2⨯表示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求3个92的和。板书:92+92+92。学生计算,教师板书:9
222++。提示:分子中3个2连加简便写法怎么写?学生答后板书:3
296932==⨯(块)教师说明:计算过程中间的加法算式部分是为了说明算理,计算时省略不写。(边说边加虚线)
(2)引导观察:
932⨯的分子部分、分母与算式392⨯两个数有什么关系?(互相讨论) 观察结果:9
32⨯的分子部分2×3就是算式中92的分子2与整数3相乘,分母没有变。
(3)概括总结:
请根据观察结果总结39
2⨯的计算方法。(互相讨论) 汇报结果:(多找几名学生汇报)使学生得出39
2⨯是用分数92的分子2与
整数3下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根据39
2⨯的计算过程,明确指出: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约分进约得的数要与原数上下对齐。然后让学生将39
2⨯按简便方法计算。 (启发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学习总结、归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反馈练习:
(1)看图写算式: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乘法中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2)口答列算式:
4
3434343+++=( )×( ) 3个101是多少? 5个10
3是多少?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3)计算:
4152⨯ 812
5⨯ 先让学生讲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然后教师提示:乘的时候如果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若乘得的结果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四)作业。
练习一5、6题。
第二课时:一个数乘以分数
教学内容:课本第4-6页,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2)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3)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推导算理,总结
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510
1⨯ 185⨯ 273⨯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2.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二、新课。
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人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板书课题:一个数乘以分数)
1.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 (1)第一幅图:一瓶桔汁重5
3千克,3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 指名列式,板书:35
3⨯ 问:35
3⨯ 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板书:求3个53或求53的3倍。 (2)出示第二幅图:一瓶桔汁重5
3千克,半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怎样表示半瓶? 指名回答:半瓶用21表示;式子为:2
153⨯。 说明:2
153⨯是求53的一半是多少,也就是求53的21是多少。板书:求53的2
1。 (3)出示第三幅图:一瓶桔汁重53千克,3
2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 指名回答,板书:3253⨯ ,问:3
253⨯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板书:求53的3
2。 2.引导学生小结。
①.指出三个算式都是分数乘法,比较三个算式的不同点:
第一个算式与第二、三个算式中乘数有什么不同?
想一想:第一个算式与第二、三个算式中乘法的意义有没有不同。有什么不同?
学生齐读课本的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