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型及治疗进展

合集下载

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随着人口老龄化,它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该病的治疗方法总体分为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及对疾病认识的不断完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改进,但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千差万别,本文对各种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方法进行对比,就其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标签:股骨粗隆间骨折;保守治疗;手术治疗

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femur,IFF)指股骨颈基底到小粗隆下平面区域内的骨折,为关节囊外骨折,多发生于老年人,与骨质疏松有关,多由跌倒引起,老年人多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等,因此病死率较高。随着生物力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内固定材质的不断改进、手术操作技术的逐渐提高,IFF 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降低。目前IFF的治疗方法很多,但治疗效果千差万别。本文综合国内外文献,对IFF的治疗作简要阐述。

1 保守治疗

对于IFF,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保守治疗方法为牵引,牵引治疗简单、实用。该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IFF,是本病一种必不可少的治疗方法[1]。保守治疗适用于一般情况太差,无法耐受手术及麻醉,拒绝手术的患者,尤其是移位不明显的稳定型骨折伴有较严重的内科疾病不能接受手术的患者。保守治疗相对手术治疗,对于骨折处周围的血运损伤较小,但增加了患者的卧床时间,加重了护理工作,期间容易发生许多并发症,如坠积性肺炎、压疮、血管栓塞、泌尿系统感染等,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对于IFF,越来越多的学者趋向于手术治疗[2]。

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型及治疗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型及治疗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型及治疗进展

发表时间:2013-05-14T14:50:59.5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8期供稿作者:张东鹏

[导读] 总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病例在增加,因此对该病的治疗日益受到关注。

张东鹏 (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 122000)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8-0417-05

股骨粗隆间骨折又称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随着社会的老龄化,人均寿命的延长,骨质疏松人数的增加,老年人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概率呈上升趋势。粗隆间骨折一旦发生,采取保守治疗,患者须卧床,而卧床所带来的并发症,如肺部感染、褥疮等对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来说是致命的。因此目前大多数学者主张采取手术治疗,仔细研究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分型有利于对骨折程度作出更准确的判断,以选择更加适合的治疗方法和判断预后。

1 临床分型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分型很多,目前得以应用的有以下12种:Evans分型(1949),Boyd—Griffin分型(1949),Ramadier分型(1956),Dxcoulx-Lavarde分型(1969),Ender分型(1970),Tronzo分型(1973),Jensen分型(1975),Deburge分型(1976),Kyle分型(1979),Briot分型(1980),AO分型(1981),北京军区总院的分型。任何骨折分型必须应用简便,并能指导治疗,同时提示预后才能具有临床意义。目前AO分型、Evans分型、Boyd—Griffin分型、Jensen分型、Tronzo分型、北京军区总院的分型以及Kyle分型为大家熟知并广泛应用。现介绍如下: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进展(综述)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进展(综述)
2 手术治疗
并发症预防的充分协调是骨科 医师面临的挑 战。 目 临床上 前
最常应用的是动力髋螺钉 ( H ) D S 。动力髋螺钉是 由股骨头 内 的拉力螺钉和贴附于股骨干外侧的钢板组成 。其 不但有静力
性和动力性加压作用 , 而且有 张力带作用 , 始终维持骨折的轴
向加压 , 固定坚 强可靠 , 可有效抵抗 顺转子间骨折 的剪切应力
2 外 固 支架 固定 . 1 定
这是一种介于手术与非手术 之间的半
侵入穿针外 固定方法 。 其操作简单不用切开 , 不损伤骨膜及髓 内血运 , 保护骨折 的局部血供 , 有利于骨折愈合。术 后 1 即 周 可在床上活动 , ~2月后 即可下地负重 , 1 避免 了长期 卧床所致
的肺炎及褥疮等并 发症 。而且骨折愈合后 直接拆除外 固定支
临 床 医学
中 城乡 业 国 企 卫生2 8 2 第6 ( 第1 期 0 年1 月 期 总 2 ) 0 8
股骨粗 隆问骨折 的治疗进展 ( 综述)
天津市静海县 医院骨科 (060 刘锡步 邓 中兴 3 10 )
关键词: 股骨粗隆 间骨折; 保守治疗 ; 手术治疗
股骨粗隆 间骨折是 老年 人常见的骨折,随着社会 的老龄 化, 人均寿命 的延长 , 骨质疏松人数 的增 加, 老年人发生股骨粗 隆间骨折的机率呈上升趋势. 国内外关 于股骨粗隆间骨折 的治 疗方法报道有很多, 现将其综述如下: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严重的骨折类型,在骨科临床中比较常见。这种骨折通常发生在老年人身上,主要是由于髋部摔倒或者是髋关节强力撞击引起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较为复杂,且复发率较高,病人的康复过程较长。近年来,关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治疗方法和康复方案。本文将介绍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以及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

1. 骨折类型分类:股骨粗隆间骨折可分为不稳定型和稳定型两种。其中不稳定型骨折往往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而稳定型骨折则可采用保守疗法。

2. 手术治疗方法:对于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是首选。近年来,骨科医生采用了一系列的手术方法,包括内固定术、骨折复位固定术、髋臼替换术等,以提高手术效果和减少术后并发症。

3. 保守疗法:对于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常采用保守疗法进行治疗。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使用石膏固定脚部,同时配合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来恢复肌肉力量和关节功能。

4. 术后康复: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术后康复是非常关键的一步。通过早期主动和被动运动,可以帮助患者减少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的发生。一些研究还发现,对于老年患者,及早进行功能锻炼和步态恢复训练可以有效提高生活质量和减少康复时间。

5. 并发症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过程中,患者常常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创伤性关节炎、肺部感染等。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过程中应该非常重视并发症的治疗,以减少病人的痛苦和提高康复效果。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骨折分类、手术治疗方法、保守疗法、术后康复和并发症治疗等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骨科医生的不断努力,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法和康复技术也将不断进步和完善。

综述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外科治疗进展

综述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外科治疗进展

综述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外科治疗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IFF),又被称为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髋部骨折。IFF多发于老年患者,流病学统计显示,IFF占髋部骨折36%,占全身骨折的3.51%。随着我国人的寿命的延长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IFF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由于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和疗效的要求不断提高,IFF的治疗理念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完善。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早期手术治疗是IFF的首选方法。手术治疗的原则是将骨折准确复位、坚强固定并尽早下地活动,最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综述了近年来IFF的手术方式和内固定材料,旨在为临床更好地治疗IFF提供参考。

01外固定支架固定

外固定支架治疗IFF常采用闭合复位方法,因此对骨折局部血运影响较小,有利于骨折的愈合,而且还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以及创伤小等优点。外固定支架是一种半侵入的弹性外固定法,介于手术和非手术之间,可认为是治疗IFF的微创手术。徐先纯等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了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IFF的力学特点,为临床疗效提供了力学依据。丛波等比较了外固定支架与Intertan髓内针治疗IFF的临床效果,认为外固定支架更适合合并内科疾病等手术风险较大的老年患者的骨折治疗中。髋关节横向弯矩产生的剪应力使IFF出现内翻短缩愈合,外固定将两根螺纹钉一同钉在股骨颈内,可以更好地控制剪应力,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骨折分离和髋内翻畸形的发生率。因此外固定支架治疗多用于髋部软组织损伤、局部感染等IFF,亦可用于反转子间粉碎的Evans-JensenⅤ型骨折。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若外固定支架护理不当,容易引起针孔感染,甚至造成骨感染。并且对于康复期患者来说,外固定支架对髋、膝关节功能锻炼造成的影响较大,骨折愈合后髋关节Harris评分较差。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发生在人体股骨远端髁突之间的骨折。它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特

点是骨折处于低位,难以固定和愈合。近年来,针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逐渐增多,不

断有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得到应用和改进。本文将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

和总结。

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诊断和分型,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传统的诊断方法主要

依靠X线片进行,但在一些复杂的骨折中,X线片往往无法准确显示骨折的位置和程度。

目前有学者提出了基于CT扫描和磁共振成像等高分辨率影像学检查的方法,以辅助骨折的诊断和分型。还有学者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重建技术的骨折分型方法,通过重建患者的髋

关节模型和骨折片的形态来判断骨折的类型和稳定性。

针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法也有了较大的改进和创新。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保

守治疗,即使用石膏固定和休养,但这种方法存在局限性,如固定效果不稳定、骨折不易

愈合等。现在,随着骨科手术技术的发展,包括开放复位内固定、锁定钢板和螺钉等在内

的各种手术治疗方法逐渐被广泛应用。这些手术技术能够更精确地复位和固定骨折,为骨

折的愈合提供了更好的机会。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使用生物活性物质和生物材

料来促进骨折的愈合,以及通过物理力学方法来加速骨折的修复过程。

关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并发症和预后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由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特殊

性和复杂性,手术治疗后常常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感染、神经损伤和关节僵硬等。对于

这些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在治疗完成后,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和肢

体功能的恢复也是评价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通过临床随访和评估,对于股骨粗

股骨粗隆间骨折分类

股骨粗隆间骨折分类
定义
• 股骨粗隆间骨折又名股骨转子间骨折,是 指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之间的骨折, 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
病因
• 骨折多为间接外力引起。下肢突然扭转、 跌倒时强力内收或外展,或受直接外力撞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均可发生,骨折多为粉碎性。
• 老年人骨质疏松,当下肢突然扭转、跌倒 造成骨折。
分型依据:股骨粗隆间骨折是否 稳定
Evans分型
• Jensen对于Evans分型进行了改进,基于大 小粗隆是否受累及复位后骨折是否稳定而 分为五型。Ⅰ型:2骨折片段,骨折无移位。 Ⅱ型:2骨折片段,骨折有移位。Ⅲ型:3 骨折片段,因为移位的大粗隆片段而缺乏 后外侧支持。Ⅳ型:3骨折片段,由于小粗 隆或股骨矩骨折缺乏内侧支持。Ⅴ型:3骨 折片段,缺乏内侧和外侧的支持,为Ⅲ型 和Ⅳ型的结合。Jensen研究发现Ⅰ、Ⅱ型骨 折94%复位后稳定;Ⅲ型骨折33%复位后
• a)内侧弓的完整性(小粗隆是否累及); • b)后侧皮质的粉碎程度(大粗隆粉碎程度)。 • 另外,逆粗隆间骨折非常不稳定。
小粗隆骨折使内侧弓骨皮质缺损而失 去力学支持,造成髋内翻。大粗隆骨折则 进一步加重其矢状面不稳定,其结果造成 股骨头后倾。逆粗隆间骨折常发生骨折远 端向内侧移位。
Jensen分型
AO分型
Evans分型
• Evans根据骨折线方向分为两种主要类型。 Ⅰ型中,骨折线从小粗隆向上外延伸;Ⅱ 型中,骨折线是反斜形。其中Ⅰ型1度和Ⅰ 型2度属于稳定型占72%,Ⅰ型3度、Ⅰ型4 度和Ⅱ型属于不稳定型占28%。Evans观察 到稳定复位的关键是修复股骨转子区后内 侧皮质的连续性,简单而实用,并有助于 理解稳定性复位的特点,准确的预见股骨 转子间骨折解剖复位和穿钉后继发骨折移 位的可能性。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研究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研究进展
浙江临床医学2 0 1 3 年1 月第 l 5 卷第 1 期

1 2 7・
股骨粗隆问骨折的治疗研究进展
罗鹏明 ( 综述 ) 杜胜利 ( 审校 )
股 骨粗隆 间骨折 亦称转 子间骨折 ,系指 股骨颈 基部 至小 转子水平 以上部 位 的骨折 ,好发 于伴有 骨质疏 松 的
隆和骨折 是否移位而将股骨粗隆间骨折分为五型 。 I 型:
骨折 ,可有股 骨颈及 大转 子冠状 面爆裂 骨折 。V型 : 最
为少见 ,逆转子 间骨 折 ,转子 下骨折 。其 中 I型 Ⅱ型为
稳定型 ,其余 为不稳定 性。
1 . 3 A O分 型 1 9 9 0年 A O / A S I F组 织提 出 了一 种综合 的
分类 方式 ,该分 类方 法既考 虑到解 剖部位 ,又考虑 到骨 折形态及 损伤程度 ,将 骨折分为 3型 9组 2 7亚组 ,股骨 转子间骨折属于 3 1 一 A型。3 1 一 A 1 骨折线单纯经过转子间 :
分为两种主要类 型。 I 型: 骨折线从小 粗隆 向上外延伸 。 Ⅱ型 : 骨折线 是反斜 形 。其 中 I 型1 度和 I 型2 度属 于
稳定型 ( 占7 2 %) , I型 3 度 I 型 4度和 Ⅱ型属 于不稳
Baidu Nhomakorabea
2 股骨粗隆 间骨折的治疗
股 骨 粗 隆 间骨 折 的治 疗 分 为 非手 术 治疗 和手 术 治

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型有哪些

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型有哪些

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型有哪些

股骨间隆间骨折不是一种很常见的骨折疾病,这个股骨粗隆间骨折出现的患者人群大都是中老年人。而且这个骨折发生的原因也是因为出现了大的猛烈的撞击造成的,所以一般不是很常见,但这不是代表没有出现过。其实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类型也是有很多,很多人都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这里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关于这个的内容。

定义:股骨粗隆间骨折系指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小转子)下缘之间的骨折。

概述: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约为1.5:1,属于关节囊外骨折。美国每年发生超过25万例髋部骨折,总的的治疗费用估计超过80亿美元,其中股骨粗隆间骨折

约占1/2,我国统计股骨粗隆间骨折患病年龄平均为70岁,比股骨颈骨折患者高5~6岁,高龄患者长期卧床引起并发症(肺炎;褥疮;泌尿系感染)较多,病死率为15~20%。股骨粗隆部有许

多肌肉附着,所以局部的血液供给丰富,加以骨折的接触面积大,因此,骨折后愈合连接一般不成问题。主要问题是有发生髋内翻的趋势,形成畸形连接,造成跛行,并由于承重线的改变,可能在后期引起患肢创伤性关节炎。

病因及危险因素:

1.直接暴力:大粗隆受到直接打击。

2.间接暴力:下肢突然扭转、跌倒时强力内收或外展。

3.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本身不是单独的危险因素,但绝经后妇女增加锻炼、激素替代治疗并摄入足够的钙质能够降低股骨粗隆间骨折(髋部骨折)的发生率。

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型的相关内容就是上面介绍的那些内容,特别提醒的就是一定要注意对老人的照顾,避免老人在下雨天时候外出。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手术治疗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手术治疗进展

所采 用 , 但其缺点是手术创 口较大 , 骨折剥离面 积大 , 易 影 响血运 , 应力遮挡效应 明显等 , 负重后 容易造 成钢 板松动 、 折断 , 进 而导致髋 内翻畸形 。 1 . 2 动力髁螺钉板 系统 ( D C S ) 又名动力髁 螺钉板系统 , 其设计角度为 9 5 。 , 作 用特 点是将 动力髁 螺钉 板从 大粗 隆
人工关节置换 , 患者 可尽 早下 床活 动 , 更 是避 免 了坠积性 肺炎 、 髋 内翻等并发症 发生 。 ’ , 尤 其适用 于高龄属 不稳 定的粉碎粗隆间骨折 。作 者经查 阅资料发 现 , J a m e s P .等 人通过实施人工关节 置换术成 功治疗 I F F患者 1 0 2例 , 优
钉置入 困难 , 以及 股骨 颈 内的螺钉 钻孔 直径 较大 , 骨 量丢
内固定技术 的进步 , 多数学者均 以手术 疗法治疗 股骨粗 隆
间的骨折 。临床 上 主要采 用外 固定 架手 术 与 内固定两 种 方法治疗股骨 粗 隆间 骨折 。外 固定 主要 通过 外 固定架 进 行 固定 ; 内固定分为钢板 内固定 及髓腔 内固定 。钢 板 内 固定器械 主要 包括 解剖 钢板 、 D H S 、 D C S ; 髓 腔 内固定器 械 主要包括 G a m m a钉 、 P F N 、 P F N A、 人 工 关节 置换 。每种 固 定方法各有优 缺点 , 术 前应根 据患者 的骨折 类 型 、 移 位情 况、 患者年龄 和全 身情况 , 分别 采取适 当的治疗 方 法。 目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进展
b e e n d e v e l o p e d.W i t h t he de ve l op me nt o f i nt e r na l f i x a t i on ma t e r i a l s a nd t he c o nt i nuo us u nd e r — s t a n di n g o f t he d i s e a s e, t h e t r e a t me nt i s a l s o i mp r ov i n g c on s t a nt l y .Di f f e r e nt t r e a t me nt me t h o ds

9 6 ・
2 0 1 6年 第 1 7卷 第 l 0期
Pr a c t i c a l Cl i n i c a l Me d i c i n e,

!!
股 骨粗 隆 间骨 折 的治 疗 进 展
撒 忠秋 , 周 熙
( 昆山 市花桥 人 民医院骨科 , 江苏 昆 山 2 1 5 3 3 2 )
v a n c e s i n t he t r e a t me n t o f I TF.
KEY W ORDS:i n t e r t r oc ha n t e r i c f r a c t ur e;c o n s e r v a t i ve t r e a t me n t ;s ur g i c a l t r e a t me nt

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

多数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生年龄在66—76岁之间。比股骨颈患者高5岁,女性发生率较男性高三倍。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如仅考虑骨折愈合,保守治疗即可奏效。但由于老年患者的死亡率较高,保守治疗后肢体活动长期受限,骨折合并症较多。因此,近年来一致认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原则是骨折的坚强内固定及病人术后早期肢体活动。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已成为首选方法。

骨折分型:

股骨粗隆间骨折稳定与否取决于两个因素:1.内侧弓的完整性(小粗隆是否累及);2.后侧皮质的粉碎程度(大粗隆粉碎程度)。另外,逆粗隆间骨折非常不稳定。小粗隆骨折使内侧弓骨皮质缺损而失去力学支持,造成髋内翻。大粗隆骨折则进一步加重其矢状面不稳定,其结果造成股骨头后倾。逆粗隆间骨折常发生骨折远端向内侧移位,如复位不良则会造成内固定在股骨头中切割。骨折的不稳定是内固定失效(弯曲、断裂、切割)的因素之一。

Jensen-Evans分型(由Jensen 于1975年通过改良Evans分型而来)基于大、小粗隆是否受累及骨折是否稳定首先分为顺粗隆间骨折和逆粗隆间骨折两类,前者分为五型

Ⅰ型: 2部分骨折,骨折无移位。

Ⅱ型: 2部分骨折,骨折有移位。

Ⅲ型: 3部分骨折,由于大转子骨折块移位而缺乏后外侧支持。

Ⅳ型: 3部分骨折,由于小转子或股骨矩骨折缺乏内侧支持。

Ⅴ型: 4部分骨折,缺乏内侧和外侧的支持,为Ⅲ型和Ⅳ型的结合。

治疗

保守治疗:国内外已经很少采用非手术治疗,现多主张对有条件的患者尽早手术治疗,以获得稳定的复位,牢固的内固定,使患者早日恢复功能。但在手术条件不具备时(体质差无法耐受手术及麻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仍可采用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应纠正下肢短缩,外旋和髋内翻畸形。牵引疗法:牵引8周,然后活动关节,用拐下地,但患肢负重须待12周临床骨折愈合坚实之后才可,以防髋内翻的发生。

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要点总结

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要点总结

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要点总结

一、概述

也称转子间骨折,为关节囊外骨折。以局部疼痛、肿胀明显,瘀斑广泛,患者不能站立或行走,患肢明显缩短、内收、外旋畸形,髋关节任何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受限等为主要表现的股骨大小转子间骨折。

二、分型

Ⅰ型:单纯转子间骨折骨折线由外上斜向内下,无移位稳定。

Ⅱ型:移位合并小转子撕脱骨折,但股骨距完整(股骨距是位于小转子深

部股骨颈、体连接部的内后方的致密骨板。

Ⅲ型:合并大转子骨折,骨折累计股骨距,有移位,常伴有转子间后部骨折。

Ⅳ型:3部分骨折合并小转子粉碎骨折,可出现股骨颈和大转子冠状面的爆裂

骨折。

Ⅴ型:骨折后外侧和内侧不支持(III型和IV型组合)

R:为反转子间骨折,骨折线由内上斜向外下,可伴有小转子骨折,股骨距破坏。

三、保守治疗方法

牵引疗法,对于无移位的稳定性骨折并有严重内脏疾患不适合手

术者,对于Ⅰ、Ⅱ型患者牵引八周,然后活动关节、用拐下地,但患者负重须待12周临床骨折愈合坚实后才可,以防髋内翻的发生。

空心拉力钉:如果大粗隆完整,三枚带螺纹导针呈△形经股骨颈到股骨头下皮质,X线透视见三枚导针位置适宜后,钻孔拧入适宜长度三枚空心螺钉。

四、手术类型

1. DHS治疗

DHS:比较适用于稳定性骨折,如Ⅰ型Ⅱ型选择大粗隆与股骨干的移行处稍偏后进钉点,用DHS135°颈干角定位器定位,沿股骨颈前面经软组织插入1枚克氏针,与这根针平行的方向即是前倾角的方向,从进针点打入1根平行的定位针,进入约8 cm。以C臂机进行股骨颈正轴位透视,证实该针在其正中央,并在股骨头下1.0 cm,以测深器测量定位针进入深度确定髋螺钉长度,即可沿定位针引导下钻孔开槽,置入髋螺钉,依次上钢板、螺钉及螺栓。

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型

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型
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型
邯郸市中医院骨科 蒿俊行
• 定义 • 局部解剖 • 骨折分型
转子间定义
• 范围:股骨颈基底部至小转子下缘
局部解剖:
股骨干与股骨颈的交界处,承受剪式应力大,为了适应力的传导, 股骨粗隆部发育出了适应力传导的骨小梁及股骨距
• 骨小梁 • 股wenku.baidu.com距
骨小梁
• 压力骨小梁 • 张力骨小梁
股骨距
• 股骨距位于股骨颈、股骨干连接部的内后方,是小转子深部骨小梁 增粗形成的纵行骨板-增强粗隆部承受应力
轴位
冠状位
矢状位
颈干角与前倾角
127°-142°(平均135°)
0°-25°(平均15°)
骨折分型
• AO分型 • EVENS分型
Jensen JS, Michaelsen M. 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s treated with McLaughlin osteosynthesis. Acta Orthop Scand. 1975 Nov;46(5):795-803.
Evans分型 (原版)
根据骨折线方 向
Evans-Jensen 分型(改良Evans)
• Jensen JS发表在Acta Orthop Scand的文章(Jensen JS, Michaelsen M. 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s treated with McLaughlin osteosynthesis. Acta Orthop Scand. 1975 Nov;46(5):795-803.)对 Evans分型进行了改良,称为Evans-Jensen 分型。这一分型方法将 股骨转子间骨折分为5型, Ⅰ型: 2 部分骨折,骨折无移位。 Ⅱ型: 2部分骨折,骨折有移位。 Ⅲ型: 3部分骨折,由于大转子骨折块移位而缺乏后外侧支持。 Ⅳ型: 3部分骨折,由于小转子或股骨矩骨折缺乏内侧支持。 Ⅴ型: 4骨折片段,缺乏内侧和外侧的支持, 为Ⅲ型和Ⅳ型的结合。

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型

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型

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型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发生在股骨粗隆部位,是股骨骨折中最常见的一种。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生的原因是由于股骨粗隆抗拉力不足导致,其症状特征是股骨压痛、膝关节局部肿胀,进一步检查可以发现股骨粗隆位置处有异常的活动度,和X线片显示的骨折特征。

股骨粗隆间骨折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例如卢克斯分型、STA分型、AO分型、Garden分型等,可以更精确地分析骨折情况,并有利于确定治疗方案。

上面提到的卢克斯分型是一种常用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型,它将骨折分为B1、B2和B3三类,这三类分别表示的是不同的骨折情况:

B1:股骨头和股骨尺有一定的缓冲,可以用于保护骨头,但也伴有股骨轴的裂隙,但是没有股骨轴的性质的改变;

B2:股骨头完全离开股骨尺,形成股骨头断裂,并可能伴随股骨轴改变,股骨轴也可能有缺损;

B3:断裂深入股骨轴,且伴有股骨尺的断裂和股骨轴的改变。

针对不同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类型,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对于B1类型的骨折,一般采用内固定技术进行治疗,例如压紧钉固定等;对于B2类型的骨折,一般采用内固定技术与外固定技术相结合进行治疗;而B3类型的骨折,一般需要结合外科手术来进行修复。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要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疗,

必须确定骨折类型,根据不同的病情和骨折类型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有效的治疗只有在充分的治疗中才能取得,关键在于及早发现骨折,正确诊断,正确安排治疗,并坚持治疗到康复,才能让骨折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1. 引言

1.1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引言》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复杂且危险的骨折类型,常见于高能量外

伤或骨质疏松等情况下。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

深入,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

进展。

在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方面,学者们逐渐认识到股骨粗隆间骨

折的发生与年龄、性别、骨质密度等因素密切相关。一些基因与遗传

因素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易感性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骨

折发生的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诊断方法的改进与发展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影像学技术如CT、MRI等在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医生准确评

估骨折类型和严重程度,从而制定更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策略的探讨也是股骨粗隆间骨折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

的手术治疗方式如内固定术、髓内钉固定术等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

随着微创技术和生物材料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的治疗方案被引

入到临床实践中。

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和并发症及预后的研究也吸引了学者们的关注。通过加强公众的健康教育和骨质密度监测,可以有效降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率和提高患者的康复率。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预防措施,但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挑战。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机制和治疗策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和护理。

2. 正文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病因及发病机制是股骨粗隆间骨折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研究表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病机制与外力作用、骨质疏松、骨折部位解剖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型及治疗进展

摘要: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分型及治疗进展情况作一综述。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型;治疗;综述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人均寿命的延长,骨质疏松人数的增加,老年人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概率呈上升趋势。采取保守治疗时患者须卧床,而卧床所带来的并发症对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来说是致命的。因此目前大多数学者主张采取手术治疗。仔细研究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分型有利于对骨折程度作出更准确的评价,以选择更加适合的治疗方法和更准确地判断预后。

1 临床分型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分型很多,目前为大家熟知并广泛应用的有以下5种:Evans分型(1949),Boyd-Griffin分型(1949),Jensen分型(1975),Kyle分型(1979),AO分型(1981)。任何骨折分型都必须应用简便,并能指导治疗,同时提示预后,才能具有临床意义。现将5种分型分别介绍如下。

1.1 AO分型[1]

AO将股骨粗隆间骨折纳入其整体骨折分型系统中,归为A类骨折。

A1型:经转子的简单骨折,内侧骨皮质仍有良好的支撑,外侧骨皮质保持完好。

①骨折线延伸至粗隆间线;②骨折线通过大粗隆;③骨折线位于小粗隆下部。

A2型:经转子的粉碎骨折,内侧和后方骨皮质在数个平面上破裂,但外侧骨皮质保持完好。

①有一内侧骨折块;②有数块内侧骨折块;③向小粗隆下延伸超过1cm。

A3型:反粗隆间骨折,骨折线通过骨外侧骨皮质。

①近端、斜形;②简单、横形;③粉碎。

1.2 Evans分型[2]

Evans根据骨折线方向分为2种主要类型。其中I型又进一步分4个亚型。

I型:骨折线从小粗隆向外、向上延伸。

Ia型:骨折无移位,小粗隆无骨折,骨折稳定;

Ib型:骨折有移位,小粗隆有骨折,复位后内存皮质能附着,骨折稳定;

Ic型:骨折有移位,小粗隆有骨折,复位后内存骨皮质不能附着,骨折不稳定;

Id型:粉碎骨折,至少包括大小粗隆4部分骨折块,骨折不稳定。

Ⅱ型:骨折线自小粗隆斜向外下方,骨折不稳定。

1.3 Jensen分型[2-4]

Jensen对于Evans分型进行了改进,该分类系统随着小粗隆和大粗隆骨折数量的增加,骨折稳定性下降。

I型:单纯2部分骨折,为稳定骨折。

Ia型:没有移位的骨折;

Ib型:有移位的骨折。

Ⅱ型:为3部分骨折,骨折有移位。

Ⅱa型:有大粗隆分离骨折的3部分骨折,因为移位的大粗隆片段而缺乏后外侧支持;

Ⅱb型:有小粗隆分离骨折的3部分骨折,因小粗隆或股骨矩骨折缺乏内侧支持。

Ⅲ型:为合并有大粗隆和小粗隆骨折的4部分骨折,缺乏内侧和外侧的支持,稳定性最差。

1.4 Kyle分型[5]

Kyle提出改良Evans分类法,按解剖部位分为颈基部、粗隆间、粗隆下3类。粗隆间骨折又分作4型。

Ⅰ型:粗隆间骨折,无移位,骨折稳定。

Ⅱ型:粗隆间骨折伴小粗隆撕脱骨折,有移位,骨折较稳定。

Ⅲ型:骨折呈粉碎伴大、小粗隆撕脱骨折,有移位,骨折不稳定。

Ⅳ型:Ⅲ型加骨折线延及粗隆下部,骨折最不稳定。

1.5 Boyd—Griffin分型[6]

1949年Boyd和Griffin将股骨粗隆间骨折分为4型,包括了从股骨颈的关节囊以外部分至小粗隆下方5cm的所有骨折。

I型:沿着大小粗隆间线所发生的骨折,稳定无移位,复位简单。

Ⅱ型:粉碎性骨折,主要骨折沿着粗隆间线。骨皮质可有多处骨折,伴有移位,复位困难。有一种特殊骨折——粗隆间前后线型骨折,只能在侧位片上看到。

Ⅲ型:基本属于粗隆下骨折,至少有一骨折线横过近端股骨干小粗隆或紧靠小粗隆的下端部位,可有不同程度的粉碎,不稳定,常常很难复位,并发症较多。

Ⅳ型:粗隆部和近端股骨干至少2个平面出现骨折,股骨干多呈螺旋形斜形或蝶形骨折,骨折包括粗隆下部分,不稳定。

股骨粗隆间骨折稳定与否取决于两个因素:①内侧弓的完整性(小粗隆是否累及,股骨矩是否完整);②后侧皮质的粉碎程度(大粗隆粉碎程度)。逆粗隆间骨折非常不稳定,骨折常发生骨折远端向内侧移位。骨折的不稳定是内固定失效(弯曲、断裂、切割)的因素之一。Jin[7]等让5位有经验的医生分别用AO、Evans、Kyle 和Boyd分型对40例粗隆间骨折进行分类,并用Kappa值来评估比较他们的差异,结果发现用AO分型的平均Kappa值为0.82,高于其它任何一种分型,建议应用AO 分型来指导诊断和治疗。然而没有哪种分型是非常可靠的。

2 治疗方法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可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前者住院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高,愈合后较多发生髋内翻、髋外旋及短缩畸形或膝关节僵硬。近年来,更多医生主张早期内固定治疗,非手术治疗已很少应用。内固定治疗主要有髓外固定和髓内固定。

稳定或不稳定性骨折,无明显手术禁忌证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治疗。手术目的是尽可能达到解剖复位,恢复股骨矩的连续性,增加骨折稳定性,矫正髋内翻畸形,坚强内固定,早日活动,避免并发症。近年来用于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法、器械很多,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2.1 外固定架

外固定架是一种介于手术与非手术之间的半侵入式穿针固定方法。外固定架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手术和麻醉风险低、创伤小、可早期活动等优点;其缺点是钢针外露,体外携带不便及有发生固定针松动、退出、针道感染、患膝屈曲受限等并发症的可能。

2.2 侧方钉板类

2.2.1 Richard钉

又称滑动髋螺钉(DHS),最初用于治疗股骨颈骨折。1964年美国Calwson首先报道用于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Jacobs[8]等通过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应用,证实DHS具有静力加压与动力加压的双重功效,能保持良好的颈干角,允许早期部分或完全负重。该固定方法主要优点为:内固定作用强,即使在骨质疏松的情况下亦能有效固定,套筒内的滑动机制可避免钉道穿透股骨头或髋臼,负重的压力直接传导至全骨,保持骨折部位嵌紧,减少不愈合,术后可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是目前治疗粗隆间骨折的金标准。Richard钉最大的缺点是无有效抗旋转能力,范卫民等[9]通过实验证实DHS抗旋转强度仅3.3kg·m。患者的年龄、骨折类型、Singh指数、Garden复位指数、手术技术、内固定材料强度、手术适应证的选择等是失败的主要原因[10]。

2.2.2 角钢板

角钢板其角度与正常颈干角一致,结构为一整体,无静力性与动力性加压作用,固定不牢靠,不能早期下床活动,易发生钢板弯曲、髋内翻等,从而影响患者的功能锻炼。胥少汀等[11]通过生物力学实验,证实角钢板一次性载负仅40kg,股骨上端连续切片示角钢板在股骨外侧骨小梁破坏最重。目前已较少应用。

2.2.3 动力髁钢板(DCS)

AO初始的设计是将95DCS螺钉用于股骨远端的髁间骨折,近年来已扩大到股骨粗隆周围骨折的应用。DCS类似悬臂梁系统,符合髋部的生物力学要求。有学者[12]认为,DCS适用于所有不稳定骨折,尤其适用于股骨近端的粗隆下骨折,对术中内固定造成大粗隆游离时,可改用DCS固定补救,对首次行DHS螺钉内固定失效、骨折不愈合的患者,DCS可为其翻修术的一种方法被应用。

2.3 髓内钉系统

2.3.1 Gamma钉

Gamma钉更具有静力加压作用,其髓内钉上下两端分别有斜向、横向螺丝钉锁在股骨颈及其骨股干上,可以防止骨折端的移位和髓内钉的旋转下沉。Rosenblum等[13]通过生物力学实验认为,Gamma钉符合股骨上端力学特点,能将股骨头颈部与股骨干牢固固定,允许骨折部嵌插,从而增加稳定,有效克服了由于大粗隆部骨质粉碎局部无支撑点这一力学缺陷。通过髓腔固定,缩短了力臂,减少了弯距,抗弯应力强。需要注意的是,Gamma钉钉尖部易形成应力集中,有导致应力骨折的危险,术中及术后并发股骨干骨折的发生率较高,且股骨头颈内为单根拉力螺钉,抗旋转作用不足,拉力螺钉可穿出股骨头或拉力螺钉位置不佳,造成髋内翻畸形,导致内固定失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