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Slater原子轨道

合集下载

关于斯莱特(slater)规则

关于斯莱特(slater)规则

关于斯莱特(slater)规则
斯莱特Slater JC定则(Slater's rules)用于计算有效核电荷的数值。

在多电子原子中,由于其它电子的屏蔽作用,每个电子都受到少于实际核电荷的正电荷吸引力。

对于原子中的某一个电子,斯莱特定则可以确定它的屏蔽常数(常用σ表示),并计算实际所受的有效核电荷。

这个半经验定则由约翰·C·斯莱特于1930年设计并发表。

屏蔽常数σ的确定如下:
1、主量子数大于n的电子忽略;
2、每个具有相同主量子数n的电子记0.35,(对于n = 1只记0.3);
3、主量子数为(n - 1)的电子:对于次量子数l = 0(s-轨道)和l = 1(p-轨道):每个0.85;对于次量子数l = 2(d-轨道)和l = 3(f-轨道):每个1.00;
4、主量子数为(n-2)或更少的电子记为1.0。

屏蔽
氢的第一电离能为1310 kJ·mol –1 而锂的第一电离能为520 kJ·mol –1。

锂的IE 较低有两个原因:
1、2 s 电子距原子核的平均距离大于1 s电子;
2、锂中的2 s 1电子被内核电子排斥,因此价电子很容易被去除。

出于#2 的原因,内核电子将价电子与原子核隔离开,因此最外面的电子只经历有效的核电荷。

在锂的情况下,1s 电子密度的大部分位于原子核和2s 1电子之间。

所以价电子“看到”电荷的总和或大约+1。

实际上,价电子所经历的电荷大于1,因为径向分布表明它们有一定的概率找到靠近原子核的2 s电子。

原子轨道知识点总结

原子轨道知识点总结

原子轨道知识点总结1. 原子轨道的概念原子轨道是描述电子在原子中活动轨迹的概念,是量子力学中的概念。

根据量子力学的描述,电子以波动的形式存在,不同波长的波表示不同能量的电子,而原子轨道则表示了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可能位置及其对应的能量。

2. 原子轨道的种类根据量子力学的描述,原子轨道可以分为主量子数、角量子数和磁量子数来进行分类。

主量子数表示了原子轨道所在的能级,角量子数表示了原子轨道的角动量大小,而磁量子数表示了原子轨道在磁场中的取向。

主量子数的取值通常为正整数,角量子数的取值通常为整数,而磁量子数的取值通常为整数或者负整数。

3. 原子轨道的形状及描述根据量子力学的描述,原子轨道的形状可以分为s、p、d、f等不同类型。

s轨道是球对称的,p轨道是沿着x、y、z三个坐标轴的轴线对称的,d轨道是沿着x^2-y^2、xz、yz、x^2-y^2-2z^2四个不同轴线对称的,而f轨道则是沿着xyz坐标轴上更多不同轴线对称的。

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对应不同的能量和角动量。

4. 原子轨道的能级原子轨道的能级是决定了电子在原子中的能量大小和分布的。

根据量子力学的描述,不同能级的原子轨道对应了不同的主量子数,能级越高对应的主量子数越大,对应的轨道也越远离原子核。

5. 原子轨道的填充规律原子轨道的填充规律遵循了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和奥伯规则。

泡利不相容原理指出了原子轨道中的电子组成要尽量避免具有相同的量子数,洪特规则则是指出了相同能级的原子轨道应该先填充成对的电子,而奥伯规则是指出了原子轨道的填充顺序应该根据能量的大小,先填充能量低的原子轨道。

6. 原子轨道的量子数原子轨道的数量有无限个,对于每一个原子轨道,都有一个对应的量子数。

这些量子数包括了主量子数、角量子数、磁量子数和自旋量子数。

这些量子数决定了原子轨道的能量大小和空间分布情况,从而决定了原子电子的行为。

7. 原子轨道的重叠与杂化原子轨道的重叠是指两个或者多个原子轨道在空间中发生重叠的现象。

原子轨道能级和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轨道能级和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轨道能级与核外电子排布薛万川叶其纲蒋栋成(广西师范大学,桂林)(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原子结构理论是现代化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但仍有许多问题,诸如:原子轨道和轨道能的概念、轨道能级高低次序、轨道的“填实孙顺序和电离顺序、原子基态时核外电子排布及其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等,在化学教学中是经常遇到的。

一、轨道近似与原子轨道能级对于多电子原子轨道能级高低次序目前有许多不同说法,这些说法的依据除去L. Paining建议的近似能级之外,主要是Hartree-Fock SCF轨道能、Thomas-Fermi轨道能和Slater轨道能。

这三种轨道能都是从多电子原子薛定愕方程的轨道近似法求解后得到的。

采用玻恩一奥本海默定核近似时,含有N个电子(N>2)原子序数为Z的原子体系非相对论性哈密顿算符为其定态薛定厄方程为原子结构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掌握原子中单个电子运动状态的信息。

轨道近似理论假设方程(2)的解—体系多电子波函数梦可用单电子函数的乘积或其组合近似表示,轨道近似假设要求(i)式中的[H〕用单电子算符【h;]的和近似表示,经过对电子间库仑排斥势能项1/r“的简化处理使其变成只与电子i的坐标有关,则单电子算符具有下述一般形式式中Y(r;)是在中心力场近似下核和其余(N - 1)个电子对电子‘的平均相互作用势能。

于是原子薛定i}方程(2)分离变最后得到单电子本征值方程确定势能函数V(r;)的不同处理方法:Hartree-Fock SCF法、Thomas-Fermi原子统计位能法和Slater半经验法代表不同的轨道近似理论。

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势能函数,代人单电子方程求解得到不同类型的轨道能。

Thomas- Fermi法和Slater法计算结果〔,,2,表明这两种类型的轨道能级均随原子序数增大而变化(能级交叉情况有所不同)。

Pilar}3,根据V}'achters}'}的Hartree-Fock计算结果提出第四周期元素‘:总是高于,3a的说法。

第一章、量子化学积分一——Slater函数

第一章、量子化学积分一——Slater函数

绪论1.什么是量子化学量子化学是理论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应用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化学问题的一门基础学科。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我们主要在原子-分子这个层次上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化学反应。

电子、原子核这些微观物体的相互作用使原子组成了分子、形成了晶体、液体等形态的物质。

所以,化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归根结底是电子、原子核等微观物体的相互作用。

而微观物体的运动规律,我们已经了解清楚,这就是在1925到1926年间,发展起来的量子力学。

量子化学就是用量子力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化学问题。

由于量子力学是微观化学物质所遵循的根本规律,所以,量子化学是整个化学学科的理论基础。

实际上,量子化学的研究成果也已经深入到化学学科的各个分支。

2.量子化学的发展简况1927年,W.Heitler和F.London用量子力学方法研究了氢分子,人们往往把这作为量子化学的开端。

近80年来,量子化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60年代以前。

量子化学的主要成果在形成概念和理论方面,其中有Pauling 的价键理论,Hunt,Slater及Mulliken分子轨道理论,配位场理论,Eyring的过渡态理论;在具体计算方面则有即Hartree对原子轨道能量的计算。

第二阶段,1960年代至今。

在这个阶段,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可以把分子轨道理论的计算应用于几乎所有的各类分子,计算它们的性质,分析它们的反应。

另一方面,新的理论(如密度泛函理论)和新的计算方法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现在,量子化学的理论和计算已经深入到化学的各个分支学科。

在物理化学中,量子化学被用于计算分子的各种热力学函数(例如熵,焓和自由能等等);计算分子的结构性质(如键长、键角、电偶极矩、转动势垒、异构化能等等);计算化学反应的速率常数;解释分子间相互作用以及分子和固体中的成键情况。

有机化学家可以用量子化学估计分子的相对稳定性;研究化学反应的中间体;计算反应势垒、研究反应机理等。

分子的立体构型之杂化轨道理论

分子的立体构型之杂化轨道理论

杂化轨道理论为了更好地解释多原子分子的实际空间构型和性质,1931年鲍林和斯莱脱(Slater)在电子配对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杂化轨道理论(hybrid orbital theory),丰富和发展了现代价键理论。

1、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原子在形成分子时,为了增强成键能力,同一原子中能量相近的不同类型(s、p、d…)的几个原子轨道可以相互叠加进行重新组合,形成能量、形状和方向与原轨道不同的新的原子轨道。

这种原子轨道重新组合的过程称为原子轨道的杂化,所形成的新的原子轨道称为杂化轨道。

注意:①、只有在形成分子的过程中,中心原子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才能进行杂化,孤立的原子不可能发生杂化。

②、只有能量相近的轨道才能互相杂化。

常见的有:ns、np 、nd;(n-1)d 、ns、np;③、杂化前后,总能量不变。

但杂化轨道在成键时更有利于轨道间的重叠,即杂化轨道的成键能力比未杂化的原子轨道的成键能力增强,形成的化学键的键能大。

这是由于杂化后轨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电子云分布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成键时轨道重叠程度增大,成键能力增强。

④、杂化所形成的杂化轨道的数目等于参加杂化的原子轨道的数目,亦即杂化前后,原子轨道的总数不变。

⑤、杂化轨道的空间构型取决于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

不同类型的杂化,杂化轨道的空间取向不同,即一定数目和一定类型的原子轨道间杂化所得到的杂化轨道具有确定的空间几何构型,由此形成的共价键和共价分子相应地具有确定的几何构型。

☆什么叫杂化?同一原子的能量相近的原有的原子轨道“混杂”起来,重新组合形成新轨道的过程,叫做杂化。

☆什么叫杂化轨道?新组合的原子轨道叫做杂化轨道。

☆为什么要杂化?杂化轨道形成的化学键的强度更大,体系的能量更低。

☆杂化的动力:受周围原子的影响。

☆为什么杂化后成键,体系的能量降低?杂化轨道在一个方向上更集中,便于轨道最大重叠。

☆杂化轨道的构型决定了分子的几何构型:杂化轨道有利于形成σ键,但不能形成π键。

slater定理

slater定理

slater定理
Slater定理是关于电子排布的定理,其背景和基本概念是基于Hund规则和闭壳层原则。

Hund规则指出,当一个原子中有多个相同自旋方向的电子时,它们倾向于尽可能分布在不同的空间轨道上。

闭壳层原则表明,在排布电子时,先填满最内层的电子壳层。

Slater定理的表达式为Zeff=Z−σ,其中Zeff代表有效核电荷,Z代表核电荷数,σ代表屏蔽效应。

屏蔽效应是指内层电子对外层电子的屏蔽作用,减小了外层电子与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Slater定理的推导过程涉及到对各个电子壳层的不同屏蔽常数的计算,这依赖于离子的核电荷数和电子的位置。

Slater定理对于强对偶性的成立也具有重要意义。

当Slater条件成立且原问题是凸优化问题时,强对偶性成立。

Slater条件是指存在一点x∈rrelintD (D的相对内点集)满足 f i(x)<0,i=1,...,m,A x=b。

基态锂原子 2s电子 β自旋态 slater

基态锂原子 2s电子 β自旋态 slater

基态锂原子 2s电子β自旋态 slater
锂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它的原子具有2s电子的配置和β的自旋态。

这里,我们将讨论其基态的锂原子,并详细介绍下Slater解析。

一、基态锂原子
锂原子具有两个2s电子,这种配置的原子称为基态,它的总自旋为0,电荷数为3e-。

正是这种基态,使锂具有脆弱的结构,也使它成为电池
中储存能量的绝佳材料。

二、β自旋态
锂原子根据自旋态分为α和β两种状态,将2s电子分配给α态和β态,锂原子的α态具有Ms=0,Ml=+1/2的自旋态,而锂原子的β态具有
Ms=0,Ml=-1/2的态。

三、Slater解析
Slater解析是一种解析能量谱的方法,其原理是根据电子的空间配置,
将锂原子轨道拆分为两个价态,并根据Slater-Hänsch方程估算锂原子
的轨道能量。

与Hartree-Fock解析方法相比,Slater解析方法具有更好
的精确度,而且具有更高的计算效率。

四、结论
Slater解析是一种针对单原子解析能量谱的方法,它可以更好地估算基态锂原子的轨道能量,随着计算解析技术的发展,将为锂原子的结构研究提供更多的信息和精准的估算。

分子结构4-杂化轨道理论

分子结构4-杂化轨道理论
2.中心原子有几个原子轨道参加杂化就能形成 几个杂化轨道。—线性组合原理(如CH4)
4
(一)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
3. 杂化后①形状发生变化:一端变肥大→最大重叠, →成键能力增强; ②伸展方向改变, → 使轨道 在空间取最大夹角, →电子对之间斥力最小, →
形成的键更稳定。 —能量最低原理
等性杂化:中心原子的各杂化轨道都含有单电 子或都是空轨道;
角为104.5o,其解释显然与事实不符。 Pauling和Slater提出了杂化轨道理论
2
杂化轨道理论
一、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 二、杂化轨道类型与分子的空间构型
3
一、要点
1.中心原子的不同类型的轨道相混合,组成一 组新轨道,称为杂化轨道(sp、 sp2 、sp3 、 dsp2 、 d2sp3 、 sp3d2 、 sp3d )。 —杂交优 势原理
sp z 2py y 2pzz
y
1s sp
sp
sp x
sp
1s
x
7
2.sp2杂化
⑴轨道构成: 1个ns + 2个np → 3个sp2 ⑵杂化轨道夹角: 120o ⑶分子构型: 平面三角形
BF3分子的形成
8
sp2杂化:C6H6
C的价层电子构型:(↑↓) (↑ ) (↑ ) ( )
2s
2p
杂化后:(↑ ) (↑ ) (↑ ) (↑ )
不等性杂化:有孤对电子参与的杂化。
5
二、杂化轨道的类型与分子的空间构型
1.sp杂化
BeCl2分子的形成
⑴轨道构成:
1个ns + 1个np
→ 2个sp
⑵杂化轨道夹角: 180o
⑶分子构型:
直线形

slater定理 -回复

slater定理 -回复

slater定理-回复什么是Slater定理?Slater定理是量子力学中的一项基本定理,它用于计算多电子原子体系的电子排布。

该定理是由英国物理学家约翰·C·斯莱特(John C. Slater)在1929年提出的。

在量子力学中,原子的电子分布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原子的性质和化学反应能力。

斯莱特定理提供了一种计算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的方法,通过将原子中的电子分布转化为一系列具有更简单数学形式的问题,从而简化了计算的复杂性。

Slater定理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将一个多电子波函数分解为一组单电子波函数的积来近似描述电子的排布。

这些单电子波函数称为分子轨道,它们是原子轨道的线性组合。

斯莱特将原子轨道分为两类,核心轨道和原子外层轨道。

核心轨道是原子中最靠近原子核的电子所占据的轨道,它们对原子的化学性质贡献很小。

原子外层轨道则对原子的化学性质产生较大影响。

根据斯莱特定理,原子的外层电子排布可以近似看作是独立电子在有效核电荷场中运动。

有效核电荷场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排布共同决定的。

斯莱特引入了一个表示有效核电荷场的参数,称为斯莱特参数,用来描述原子中所有电子对外层电子产生的屏蔽效应。

斯莱特定理的具体计算步骤如下:1. 首先,确定原子中的核心电子和外层电子。

核心电子的排布是已知的,而外层电子的排布是需要计算的。

2. 根据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排布,确定每个外层电子所受到的有效核电荷场。

3. 使用斯莱特参数来计算每个外层电子的电子屏蔽系数。

斯莱特参数通常通过实验或理论计算获得。

4. 将每个外层电子的电子屏蔽系数乘以相应的原子轨道的占据数,得到每个外层电子所贡献的电子数。

5. 将每个外层电子所贡献的电子数相加,得到外层电子的总电子数。

6. 根据外层电子的总电子数,确定电子的排布。

7. 重复以上步骤,直到得到满足电子数守恒的排布。

斯莱特定理的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在计算化学中。

它不仅可以用于计算原子的电子排布,还可以用于计算分子的电子排布。

杂化轨道理论图解

杂化轨道理论图解

杂化轨道理论(图解)一、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二、共价键理论和分子结构㈠、共价键理论简介1、经典的化学键电子理论:1916年德国化学家柯塞尔(Kossel)和1919年美国化学家路易斯(Lewis)等提出了化学键的电子理论。

他们根据稀有气体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特别稳定这一事实,提出各元素原子总是力图(通过得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使其最外层具有8电子的稳定结构。

柯塞尔用电子的得失解释正负离子的结合。

路易斯提出,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而形成的化学键称为共价键(covalent [k?u`veilent]bond[b?nd])。

用黑点代表价电子(即最外层s,p轨道上的电子),可以表示原子形成分子时共用一对或若干对电子以满足稀有气体原子的电子结构。

为了方便,常用短线代替黑点,用“-”表示共用1对电子形成的共价单键,用“=”表示2对电子形成的共价双键,“≡”表示3对电子形成的共价叁键。

原子单独拥有的未成键的电子对叫做孤对电子(lone[l?un]pair[pε?]electron[i`lektr?n])。

Lewis结构式的书写规则又称八隅规则(即8电子结构)。

评价贡献:Lewis共价概念初步解释了一些简单非金属原子间形成共价分子的过程及其与离子键的区别。

局限性:①、未能阐明共价键的本质和特性;②、八隅规则的例外很多。

PCl5SF6BeCl2BF3NO,NO2…中心原子周围价电子数10 12 4 6 含奇数价电子的分子…③、不能解释某些分子的性质。

含有未成对电子的分子通常是顺磁性的(即它们在磁场中表现出磁性)例如O2。

2、1927年德国的海特勒Heitler和美籍德国人的伦敦London两位化学家建立了现代价键理论,简称VB理论(电子配对法)。

1931年,鲍林在电子配对的基础上提出了杂化轨道理论的概念,获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

3、1928年-1932年马利肯由于建立和发展分子轨道理论荣获得1966年诺贝尔化学奖。

MO法和VB法是两种根本不同的物理方法;都是电子运动状态的近似描述;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具有等价性。

高中化学原子轨道

高中化学原子轨道

高中化学原子轨道一、原子轨道的基本概念原子轨道是描述电子在原子中运动的空间区域,每个原子轨道对应一个特定的能量。

根据量子力学理论,原子轨道是通过求解薛定谔方程得到的波函数解,用于描述电子的概率分布。

原子轨道的主要特点包括:轨道的形状、轨道的能量、轨道的量子数等。

二、原子轨道的特性1. 轨道的形状原子轨道的形状是由薛定谔方程的解决定的。

根据轨道的形状,可以将原子轨道分为s轨道、p轨道、d轨道和f轨道等。

s轨道呈球状,p轨道呈双球状,d轨道呈双叶状,f轨道呈多叶状。

2. 轨道的能量原子轨道的能量是由轨道所对应的波函数的解析式决定的。

原子轨道的能量与轨道的主量子数、轨道的形状以及原子核电荷数有关。

一般来说,轨道的能量随着主量子数的增加而增加。

3. 轨道的量子数原子轨道的量子数是用来描述轨道特性的一组数值。

主量子数n决定了轨道的能级,角量子数l决定了轨道的形状,磁量子数ml决定了轨道在空间中的方向。

主量子数n的取值范围为1, 2, 3, ...,角量子数l的取值范围为0, 1, 2, ..., n-1,磁量子数ml的取值范围为-l, -l+1, ..., l-1, l。

三、主要类型的原子轨道1. s轨道s轨道是最简单的原子轨道,呈球状分布。

s轨道的主量子数为n,角量子数为0,磁量子数为0。

s轨道只有一个方向,所以每个轨道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

常见的原子中,1s轨道是能量最低的轨道。

2. p轨道p轨道是呈双球状分布的原子轨道,有三个方向。

p轨道的主量子数为n,角量子数为1,磁量子数为-1, 0, 1。

每个p轨道最多可以容纳6个电子,分布在三个不同的方向上。

3. d轨道d轨道是呈双叶状分布的原子轨道,有五个方向。

d轨道的主量子数为n,角量子数为2,磁量子数为-2, -1, 0, 1, 2。

每个d轨道最多可以容纳10个电子,分布在五个不同的方向上。

4. f轨道f轨道是呈多叶状分布的原子轨道,有七个方向。

f轨道的主量子数为n,角量子数为3,磁量子数为-3, -2, -1, 0, 1, 2, 3。

类氢原子轨道与slater型轨道

类氢原子轨道与slater型轨道

类氢原子轨道与slater型轨道类氢原子轨道和Slater型轨道都是用来描述原子或分子中电子的运动状态的波函数模型。

它们在量子化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用于计算和解释电子的行为和性质。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类氢原子轨道。

类氢原子轨道是一种简化的模型,通常用于描述多电子原子中的电子行为。

在类氢原子轨道模型中,假设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作用效果相同,与氢原子相似。

这样,我们可以将多电子原子的波函数拆分为一系列单电子波函数的乘积。

每个单电子波函数,也称为类氢原子轨道,描述了相应电子在原子核引力场中的运动状态。

类氢原子轨道可以用一系列量子数来描述。

其中最常见的是主量子数n,角量子数l和磁量子数m。

主量子数n决定了轨道的能量和大小,角量子数l则决定了轨道的形状,而磁量子数m则规定了轨道在空间中的排列方式。

根据这些量子数的组合,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不同形状和能量的类氢原子轨道。

例如,当n=1时,l只能取0,对应的是1s轨道;当n=2时,l可以取0或1,对应的是2s和2p轨道。

与类氢原子轨道相比,Slater型轨道更为精确和复杂。

Slater型轨道是基于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作用效果不相同的假设。

与类氢原子轨道不同,Slater型轨道考虑了电子间的排斥作用和屏蔽效应,从而更准确地描述了多电子原子的电子行为。

Slater型轨道的形式由Slater提出,它是通过对多个高斯函数进行线性组合而得到的。

高斯函数是一种具有钟形分布的函数,可以表示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分布概率。

通过选择适当的高斯函数参数,可以得到多样化的Slater型轨道,以适应不同体系中电子的运动。

Slater型轨道的参数化是通过优化过程进行的。

常见的优化方法包括Hartree-Fock方法和密度泛函理论等。

这些方法通过计算能量、电子密度等物理量的变分,来寻找最佳的轨道参数,从而获得最精确的Slater型轨道描述。

与类氢原子轨道相比,Slater型轨道的优点在于它能够更精确地描述多电子原子和分子中的电子行为。

类氢原子轨道与slater型轨道 -回复

类氢原子轨道与slater型轨道 -回复

类氢原子轨道与slater型轨道-回复类氢原子轨道和Slater型轨道是量子化学中常用的描述电子分布的数学模型。

它们在解析化学、计算化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关于类氢原子轨道和Slater型轨道的问题,并对它们的应用进行讨论。

第一部分:类氢原子轨道1. 什么是类氢原子轨道?类氢原子轨道是指与氢原子轨道在形式和性质上相似的电子轨道。

虽然类氢原子轨道会有特定的形式,但它与真正的氢原子轨道不同,因为类氢原子轨道考虑了更为复杂的电子相互作用。

2. 如何得到类氢原子轨道?得到类氢原子轨道的一种常用方法是通过求解薛定谔方程。

在这个方程中,势能项会考虑核电荷和电子间的静电斥力。

通过求解薛定谔方程,可以得到类氢原子轨道的波函数和能级。

3. 类氢原子轨道的性质有哪些?与氢原子轨道类似,类氢原子轨道也具有一些重要的性质。

首先,类氢原子轨道是本征态,因此其波函数可以被用于描述电子的状态。

其次,类氢原子轨道由一组量子数来描述,包括主量子数、角量子数和磁量子数等。

最后,类氢原子轨道的能级是量子化的,故而只有特定的能量值是允许的。

第二部分:Slater型轨道1. 什么是Slater型轨道?Slater型轨道是一种用于描述多电子体系的波函数模型。

它是类氢原子轨道的一种推广形式,考虑了多电子之间的排斥作用,并添加了一个屏蔽项。

2. 如何得到Slater型轨道?Slater型轨道可以通过利用Slater行列式来得到。

Slater行列式是一种多电子波函数的表示形式,其中每个电子占据一个轨道。

每个Slater型轨道由一组量子数来描述,包括主量子数、角量子数、磁量子数和自旋量子数等。

3. Slater型轨道的性质有哪些?Slater型轨道有一些重要的性质。

首先,Slater型轨道可以在描述多电子体系的基态和激发态中发挥作用。

其次,Slater型轨道的系数可以通过量子化学计算方法进行优化,以获得最佳波函数。

最后,Slater型轨道还可以用于描述分子轨道、反应机理等。

类氢原子轨道与slater型轨道 -回复

类氢原子轨道与slater型轨道 -回复

类氢原子轨道与slater型轨道-回复什么是类氢原子轨道?类氢原子轨道是一种描述多电子原子中电子运动的数学模型。

它基于氢原子轨道的结构和性质,并做出了一些简化和近似的假设。

在这个模型中,我们将原子核视为一个带正电荷的点,电子在这个点周围运动。

与氢原子不同的是,类氢原子中的核电荷不仅来自于原子核,还包括其他电子的排斥效应。

类氢原子轨道的主要特点是:每个电子的轨道是三维的,并且可以用一组量子数来描述。

这些量子数包括主量子数(n)、角量子数(l)、磁量子数(ml)和自旋量子数(ms)。

利用这些量子数,可以确定一个电子的轨道形状和位置,以及它在空间中的分布情况。

在类氢原子模型中,轨道由主量子数(n)决定,n的取值范围可以是任意正整数。

与氢原子不同的是,根据核电荷的增加,能量水平会发生多种变化。

在一个给定的主量子数(n)下,还可以通过角量子数(l)来进一步细分轨道。

角量子数的取值范围为0到n-1,每个角量子数对应一个不同的轨道形状。

例如,当n=1时,只有一个轨道,被称为1s轨道;当n=2时,有两个不同的角量子数,分别为0和1,对应着1s和2s轨道。

对于给定的主量子数和角量子数,还可以通过磁量子数(ml)确定轨道的方向。

磁量子数的取值范围为-l到l,每个磁量子数对应轨道的不同方向。

例如,对于n=2和l=1的情况,磁量子数可以取-1,0和1,分别对应着2p轨道的x、y和z方向。

自旋量子数(ms)描述了电子的自旋状态,它可以是+1/2或-1/2。

对于多电子原子,由于有多个电子,所以每个电子的四个量子数不一定相同。

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电子,且它们的自旋量子数必须相反。

需要注意的是,类氢原子轨道是一种近似模型,它忽略了一些真实多电子原子的复杂性。

尽管如此,类氢原子轨道仍然是理解多电子原子结构和性质的重要工具。

什么是Slater型轨道?Slater型轨道是一种常用的数学函数形式,用于描述多电子原子中电子的运动。

类氢原子轨道与slater型轨道 -回复

类氢原子轨道与slater型轨道 -回复

类氢原子轨道与slater型轨道-回复类氢原子轨道与Slater型轨道是量子力学中描述原子内电子运动的数学函数。

这两种轨道都是经验函数,通过数学表达描述了电子在原子核附近的可能空间分布。

本文将对类氢原子轨道与Slater型轨道进行详细介绍,并探讨它们在量子力学中的应用。

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类氢原子轨道。

在早期量子力学中,研究者希望通过类氢原子模型来近似描述多电子原子。

类氢原子是指只有一个电子围绕一个无穷大的正电荷球进行运动的模型。

其数学描述为:Ψ(r,θ,φ) = R(r)Y(θ,φ)其中,Ψ表示波函数,r表示电子到核的距离,θ和φ分别表示电子相对于坐标轴的角度。

R(r)是径向部分的波函数,代表了电子在距离为r处的可能空间分布,而Y(θ,φ)是角向部分的波函数,描述了电子在角度上的分布。

类氢原子轨道以径向量子数n和角向量子数l来标识,用于描述电子在类氢原子中的运动方式。

类氢原子轨道的波函数可以表示为:Ψ_{n,l}(r,θ,φ) = R_{n,l}(r)Y_{l,m}(θ,φ)其中,n表示主量子数,取整数,l表示轨道角量子数,取0到n-1之间的整数,m表示角动量在z轴上的投影,取-l到l之间的整数。

在类氢原子轨道模型中,波函数Ψ_{n,l}是通过求解径向方程和角向方程得到的。

而这两个方程的解是复杂的,需要使用数值计算或近似方法来求解。

尽管如此,类氢原子轨道仍然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原子内电子运动的基础。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Slater型轨道。

Slater型轨道是基于类氢原子轨道的近似形式,用于描述多电子原子中电子的运动状态。

Slater型轨道的数学形式为:Ψ(r1,r2,...,rn) = N * F(r1)F(r2)...F(rn) * e^{-Zeff(r1+r2+...+rn)}其中,N是归一化因子,F(r)是由复杂的数学关系得出的类氢原子轨道的单电子波函数(称为因子波函数),Zeff是有效核电荷数。

slater定理 -回复

slater定理 -回复

slater定理-回复Slater定理Slater定理源自物理学家John Slater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固体物理和化学领域。

它提供了一种计算多电子原子的基态能量和电子结构的方法。

在本文中,我将详细解释Slater定理,并逐步回答涉及该定理的相关问题。

第一步:了解Slater定理的背景和基本概念Slater定理是由John Slater于1930年提出的,用于描述多电子原子的基态能量。

在原子中,电子相互作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由于电子间的相互作用,每个电子的运动状态会受到其他电子的影响。

这使得计算多电子原子的能量和电子结构变得非常困难。

Slater定理的核心概念是将多电子波函数分解为一个或多个单电子波函数的乘积形式。

这种分解使得计算波函数和能量成为可能。

第二步:解释Slater行列式为了进一步理解Slater定理,我们需要了解Slater行列式。

斯莱特行列式是将多电子波函数表示为一系列单电子波函数的乘积形式的数学工具。

它用于描述多个电子在不同的空间和自旋轨道中的运动状态。

Slater行列式的形式为:Ψ= 1/√n! ϕ₁(1) ϕ₂(2) ... ϕn(n) 〉其中,ϕ₁,ϕ₂,...,ϕn是n个不同电子的单电子波函数,(1), (2), ...,(n)是对应的空间和自旋坐标,而〉表示整个系统的态矢量。

第三步:计算多电子原子的基态能量使用Slater定理可以计算多电子原子的基态能量。

这可以通过对每个电子的波函数进行数值计算来实现。

最低能态可以通过分析一个或多个可能的电子排布来确定。

首先,我们需要选择适当的单电子波函数。

常用的选择是使用Slater波函数,它与电子的主量子数、自旋量子数和电荷密度相关。

然后,我们需要将这些波函数带入Slater行列式,并进行数值计算以获得多电子波函数。

确定多电子波函数后,可以应用Hartree-Fock方法或密度泛函理论来计算基态能量。

这些方法试图通过优化电子的运动状态来获得系统的最低能量态。

第四节 Slater原子轨道

第四节 Slater原子轨道
全充满壳层的总轨道
则:S 的取值只能取 0(即:S态)
角动量量子数、总自旋
量子数和总角动量量子 数均为零。
总角动量量子数 J = (L+S),(L+S-1),„,∣L-S∣
= 0 + 0 = 0 即,ns2 组态的光谱项为: 1S 谱项
1S 0
支谱项
【示例2 —— np 组态】
① np1 组态 —— 基态硼原子 B (1s)2,(2s)2,2p1
旋磁量子数 ms 的矢量和。即:
S = Σms
i
原子中,两个价电子自旋耦合所得的总自旋量子数与单个价电子的
自旋量子数 s1、s2 有如下的取值关系:
S = (s1 + s2),(s1 +s2 - 1),…,∣s1 - s2∣
其值可能为:
1 3 S = ± ,±1,± ,± 2,„ 2 2
⑶ 总角动量量子数 J
σ= 0.85
n-2层(及其以内)电子对 n 层电子的屏蔽作用更强。
σ= 1.00
(nd)或(nf)组
由于“钻穿效应”的影响,所有“左侧”的电子对(nd)或(nf)电子 的屏蔽作用很强。
σ= 1.00
例如:(4s4p)组的电子对(4d)电子的屏蔽,σ= 1.00; (4d)组的电子对(4f)电子的屏蔽,σ= 1.00。 同层电子之间的屏蔽 同层电子间也有屏蔽作用,但比内层电子的屏蔽作用相对较弱。其 屏蔽常数的取值一般在σ= 0.30 - 0.35。 1s 电子组内:σ= 0.30
3.谱项与支谱项的推求示例 ⑴一般步骤
原子
确定
原子组态
确定
(推求谱项的依据)
总轨道角动量 确定 量子数L
总角动量 量子数J

原子轨道及四个量子数

原子轨道及四个量子数

【一】原子轨道:原子中单个电子的空间运动状态函数,叫做原子轨道。

原子轨道的含义与玻尔轨道的含义完全不同,也不是经典意义上的固定轨迹,原子轨道由三个量子数(n/l/m)确定。

【二】四个量子数
电子原子来说,原子轨道的能量只取决于主量子数。

【2】角量子数(电子亚层数)l(是小写的L)
n=1 l=0(s)
n=2 l=0(s);1(p)
n=3 l=0(s);1(p);2(d)
n=4 l=0(s);1(p);2(d);3(f)
n=5 l=0(s);1(p);2(d);3(f)
n=6 l=0(s);1(p);2(d)
n=7 l=0(s);1(p)
l=0(s),有一个原子轨道;l=1(p),有三个原子轨道;l=2(d),有五个原子轨道;l=3(f),有七个原子轨道。

〖※〗能级:原子轨道能量的数值,对氢原子来说只有n决定,对其它原子来说有n和l决定。

能级大小约为E = n + 0.7 l。

【3】磁量子数(磁场存在时,轨道的空间伸展方向)m
l=0 m = 0
l=1 m = +1 0 -1
l=2 m = +2 +1 0 -1 -2
l=3 m = +3 +2 +1 0 -1 -2 -3 【4】自旋量子数ms
ms = +1/2(↑)-1/2(↓)
处于同一原子轨道上的电子自旋运动状态只有两种,分别用符号↑和↓来表示。

即同一原子轨道上最多容纳自旋方向相反的两个电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旋磁量子数 ms 的矢量和。即:
S = Σms
i
原子中,两个价电子自旋耦合所得的总自旋量子数与单个价电子的
自旋量子数 s1、s2 有如下的取值关系:
S = (s1 + s2),(s1 +s2 - 1),…,∣s1 - s2∣
其值可能为:
1 3 S = ± ,±1,± ,± 2,„ 2 2
⑶ 总角动量量子数 J
其余电子组内:σ= 0.35 例如:(1s)电子对(1s)电子的屏蔽,σ= 0.30;(2s2p)组的电子
对(2s2p)组电子的屏蔽,σ= 0.35。
四、Slater公式的应用示例
Exampl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ormula of Slater
1.估算原子轨道能级 (Z-σ)2 Ei= - 13.6 (eV) *2 n
全充满壳层的总轨道
则:S 的取值只能取 0(即:S态)
角动量量子数、总自旋
量子数和总角动量量子 数均为零。
总角动量量子数 J = (L+S),(L+S-1),„,∣L-S∣
= 0 + 0 = 0 即,ns2 组态的光谱项为: 1S 谱项
1S 0
支谱项
【示例2 —— np 组态】
① np1 组态 —— 基态硼原子 B (1s)2,(2s)2,2p1
1 EiΨi=[▽i2 - Vi(ri)]Ψi 2
方程中因势能 Vi(ri)项(包含吸引势能和排斥势能)只是 r的函 数,其角度部分仍然与氢原子的等同。 这样,我们可根据 Pauli 原理和 Hund规则,并按能级顺序用光 谱符号将原子的电子填充情况表示出来。这种填充方式反映了其波动 方程的近似解,称为组态。 例如: H 1s1 He 1s2 基组态 Be 1s2,2s2 C 1s2,2s2,2p2 Be 1s2,2s1,2p1 C 1s2,2s1,2p3 激发组态
2.Slater 规则
为了解决屏蔽常数(σ)和有效主量子数(n*)问题,Slater根据
实验结果对σ和 n* 的取值做了如下规定:
⑴轨道分组 在运用Slater公式时,先将原子轨道进行分组。 (1s),(2s2p),(3s3p),(3d),(4s4p),(4d),(4f)„
⑵ n* 与 n 的对应关系:
动量量子数 L = 0,1,2,3 „等状态。
由于原子能级的高低,与其总自旋量子数 S 的大小有关。我们把 2S+1 个数值记在 L 的左上角,即:
2S+1L
原子的光谱项
又因,轨道运动和自旋运动的相互作用,必然使得原子的能级因总 角动量量子数 J的不同,而产生微小差别。我们把 J 的数值记在 L 的
2S+1P J J
总轨道角动量量子数
总自旋量子数
L = l1 = 1 S = s1 = 1/2
2P
总角动量量子数
J = 1 + 1/2,1 + 1/2 - 1 = 3/2 ,1/2
即,np1 组态(基态硼原子)的光谱项为:
2P 2P 3/2 2P 1/2
谱项
支谱项
① np2 组态 —— 基态碳原子 总轨道角动量量子数
C
(1s)2,(2s)2,2p2
L = l1 + l 2 , l1 + l 2 - 1 , l1 + l2 - 2 = 2, 1, 0 即:
2S+1D J 2S+1P J 2S+1S J
总自旋量子数 S = (s1 + s2),( s1 + s2 - 1) ,„,∣s1 - s2∣ = (1/2 + 1/2),( 1/2 + 1/2 - 1) = 1 ,0 即:
之所以可以认为原子光谱
项就对应能级,它是由于具有
部分充满的外壳层的电子组态 引起的,因为光谱就源自于电
子在谱项之间的跃迁。
ICP-OES电感耦合等离子
原子发射光谱仪
氢原子光谱的巴 耳末系
1.原子光谱项与光谱支项
原子的每一个谱项都与一个确定的能态相对应,而原子的能态可以 用量子数 L、S 和 J 来描述。 与描述电子一样,我们用 S、P、D、F„ 等符号分别表示总轨道角
2S+1D J J J 3D 3P 3S J J J 1D J 1P J
因受 Pauli 原理的限
2S+1P 2S+1S
制,实际只有 3P、1D和 1S
三个谱项存在。
1 1S J J
总角动量量子数 J 1D 谱项 J L 则: J 3P 谱项 J L 则: J
1S J
= (L + S),(L + S - 1),„,∣L- S∣ = 2, S = 0 = 2 + 0 = 2 = 1, S = 1 = 1 + 1 ,1 + 1 –1 ,1 + 1 –2 = 2 ,1 ,0 支谱项: 支谱项:
在运用Slater公式时,有效主量子数(n*)与主量子数(n)有如下
对应关系: n = 1, n* = 1 , 2, 2, 3, 3, 4, 5, 6 „ „ 3.7, 4.0, 4.2
⑶屏蔽常数的取值 ☆外层电子对内层电子的屏蔽作用很小,可以不考虑。即:
σ= 0
☆内层电子对最外层电子屏蔽作用较强,不能忽视。 (ns np)组 n-1层电子对 n 层电子的屏蔽作用较强。
第四节
Slater能级公式
Formula of Slater energy level
一、电子组态
二、原子光谱项* 三、 Slater公式 四、 Slater公式应用示例 五、轨道能级*
一、电子组态
electron configuration
前面我们在讨论氦原子的波动方中,得到其多电子原子的单电子 波动方程。即:
右下角,即:
2S+1L J
原子的光谱支项
2.原子的量子数与角动量耦合 ⑴ 总轨道角动量量子数 L
总轨道角动量量子数(L),其数值为外层价电子角量子数l的矢量 和。即:
L = Σli
i
两个价电子耦合所得的总角量子数与单个价电子的角量子数 l1、l2 有如下的取值关系:
L = (l1+l2),(l1+l2-1),„,∣l1-l2∣
= 0 记为 S 态
总自旋量子数 S = (s1+s2),(s1+s2-1),„,∣s1-s2∣
s1 = 1/2
s2 = 1/2 注意:在基态氦原子中,因为两个电子同在 1s 轨道上,其自旋必 须相反。 ∵ 电子的自旋磁量子数 ms1 = 1/2 ,ms2 = - 1/2
∴ 总自旋磁量子数 Ms = Σms = 0
nd2、nd8 nd3、nd7 nd5
2D
1S、1D、1G、3P、3F 1S、1D、1F、1G、1I 3P、3D、3F、3G、3H、5D 2S、2P、2D、2F、2G 2H、2I、4P、4D、4F、4G、6S
10
45 210 252
三、Slater公式
Slater formula
1.Slater能级公式
例:基态钾原子中的最外电子是填入 3d 轨道还是 4s 轨道? K 电子组态:
K [1s2,2s2,2p6,3s2,3p6,4s1,3d0 ]
或: K [1s2,2s2,2p6,3s2,3p6,3d1,4s0 ] ☆根据 Slater 规则对原子轨道进行分组
比较4s轨道与3d轨 道能级的高低
K [(1s)2,(2s,2p)8,(3s,3p)8,4s1,3d0 ] 或:
3.谱项与支谱项的推求示例 ⑴一般步骤
原子
确定
原子组态
确定
(推求谱项的依据)
总轨道角动量 确定 量子数L
总角动量 量子数J
确定
总自旋 量子数S
L = Σli
S = Σms
得到谱项
2S+1L
J =Σ(Li+ Si)
得到支谱项
2S+1L J
⑵推求示例 【示例1—— ns 组态】
① ns1 组态——基态氢原子 总轨道角动量量子数 L = l1 + l2,l1 + l2 - 1,„,|l1 - l2| = l1 = 0 记为 S 态 总自旋量子数 S = (s1 + s2),(s1 + s2 - 1),„,∣s1 - s2∣ = s1 = 1/2 记为:2S —— ns1 组态的光谱项 H 1s1
K [(1s)2,(2s,2p)8,(3s,3p)8,3d1,4s0 ]
σ= 0.85
n-2层(及其以内)电子对 n 层电子的屏蔽作用更强。
σ= 1.00
(nd)或(nf)组
由于“钻穿效应”的影响,所有“左侧”的电子对(nd)或(nf)电子 的屏蔽作用很强。
σ= 1.00
例如:(4s4p)组的电子对(4d)电子的屏蔽,σ= 1.00; (4d)组的电子对(4f)电子的屏蔽,σ= 1.00。 同层电子之间的屏蔽 同层电子间也有屏蔽作用,但比内层电子的屏蔽作用相对较弱。其 屏蔽常数的取值一般在σ= 0.30 - 0.35。 1s 电子组内:σ= 0.30
1D 2
3P
谱项 L = 0, S = 0 则: J = 0 + 0 = 0
2
3P
1
3P
0
支谱项:
1S
0
原子中各电子组态的光谱项
组态 ns1 ns2
2S 1S
光谱项
独立状态数 2 1
np1、np5
np2、np4 np3
2P
1 S 、1 D 、3 P 2 P 、 2 D 、 4S
6
15 20
nd1、nd9
二、原子光谱项
Term of action spectrum of atom
当某一原子由高能级 Ei 跃迁到低能级 Ej 上时,发射出与两能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