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诊断冠心病的对比研究
血管内超声显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由浮动 的 结 构 。 Ⅵa b C型 三 型 可 合 并存 在 。 典 、、 型 的动 脉 粥 样 硬 化 的 血 管 反 映 了斑 块 的 一 些 特 性 。对 斑块 的 检测 ,VUS与病 理 研 究 证 实 , 者 I 两
有 很好 的相 关 性 … 1。
根 据病 理 学 研 究 , 国 心 脏病 协 会 将 冠 状 动 美 脉 粥样 硬化 的组 织 形 态 学 变 化 分 为 六 型 : I型 早 期 病变 ;I 为 脂 质 条 纹 ; I 为斑 块 前 期 ;V I型 l型 l I 型 为斑 块 期 。 V型 分 三 个 亚 型 : Va为 纤 维 脂 质 斑 块; Vb为钙 化 为 主 的斑 块 ; VC为胶 原 为 主 的斑 块 。 Ⅵ为复 合 病 变 , 三 个 亚 型 : a为破 裂 或 溃 分 4 1 疡; Ⅵb为壁 内血肿 或 出 血 ; ⅥC为血 栓形 成 。 应用 I VUS, 助 于 识 别 粥 样 斑 块 的病 理 改 有 变… : 1、 第 Ⅱ型 为 早 期 病 变 ,VUS不 能 检 出 I I 型病 变 ;I l 型病 变 显示 为 薄 的 内膜 增厚 , 所谓 的 l 呈 “ 层结 构 ” 现 , 三 表 Ⅱ型 病 变有 时 难 与 正 常 冠 状 动 脉区 分 ; Ⅲ型 病 变 表 现 为 局 部 内 膜 增 厚 , 心 第 偏 性 , 变组 织 回声均 匀 , 少 钙化 。 第 Ⅳ型 为粥 样 病 很 硬化斑 块 期 , 质 核 心 偏 心 斑 块 。 Va型 为 纤 维 脂
由浮 动 的结 构 ; C型 示 有 闪 烁 的 多 层 回声 区 和 Ⅵ
不规 则 的 内膜边 缘 , 时观 察 时 , 管 腔边缘 有 自 实 在 .
Ivus和OCT比较.pdf
冠状动脉造影被认为是诊断的“金标准”,但传统的冠状动脉直径狭窄率评价罪犯病变的方法和手段有时略显局限性,临床上十分需要特殊的血管内影像学技术来检测病变特性并指导介入治疗。
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ultrasound,IVUS)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作为血管内影像学检测技术,在冠状动脉介入领域越来越显示其优越性。
二者在基本原理、临床应用、特点方面有相似,也有不同之处,具有互补的作用。
一、基本原理血管内超声(IVUS)作为医学超声的一个分支,是利用超声原理探测血管内、血管壁及其周围组织的结构,是指导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有创性断层显像技术。
其广泛应用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
血管内超声(IVUS)的原理与传统B超相同,其区别在于IVUS将超声探头做的小到可以放入血管腔内,可以360°实时从内部观察血管壁的情况。
成像轴直径为″(BostonScientific),分辨率100μm,投射深度可达4mm~8mm,扫描范围10mm~15mm,由于IVUS利用的是声波的反射现象,因此有利于显示深部结构,而且不受血流影响,因此检测过程中不需要阻断血流,但对微细结构图像的分辨却受限。
但有研究者应用光谱分析对IVUS的射频资料进行分析,分别对斑块内纤维、纤维脂质混合、坏死核和钙化等四种组织成份进行绿、黄绿、红和白色四种颜色的标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组织特征的判断,所以也被称为虚拟组织学(virtualhistology,VH)。
VH分析钙化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已经得到了证实。
但也存在不足包括必须肉眼排除血管内血栓(会被标上与纤维组织一样的颜色)、部分钙化与坏死核都被染红(存在坏死性钙化)、及分辨率有限(100μm)等,更重要的是目前仍没有统一的鉴定标准,这也许是检测结果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是一门新兴的断层扫描成像技术,基本原理类似传统B超成像法,只不过OCT利用的是红外光代替声波。
冠状动脉痉挛的血管造影和血管内超声研究
A s a tobe t e T vs g t te eincaa t s c f oo a ps y nrv c l l ao n I U ) M e o s C r aysam b t c : jci : oi et a s h rc r t s rnr s am b t a ua U t su d( V S . t d : o n r p r v n i eh l o e i oc i y I as r r h o s
2 0例 , 痉挛 组 及 无 痉 挛 组 患 者 间性 别 、 烟 及 高 脂 血 症 有 明显 差 异 ( 0 0 ) 但 两 组 冠 状 动 脉 的 狭 窄 程 度 及 斑 块 的 大 小 无 明 显 差 吸 P< .5 ,
异 ( 0 0 ) 痉 挛 组 C G示 轻 、 P> .5 ; A 中度 局 限性 狭 窄 伴 血管 边 缘 不 光 滑 ,V S示 偏 心 性 纤 维 斑 块 , 血 管 正 性 重 构 。 结 论 : 状 动 脉 IU 伴 冠
,
,
P ae H s i l S iah a g 0 0 8 C ia . p r n fC r iv slg , o g rvn e Ama aa iHo pt fP A, e c o pt , hj zu n 5 0 2, hn ;2 De a me to ado aoo y Hy u o P o ic a i t g sk s i o L Amaa a i l a gs k 6 10 3Jpn 6 0 3 ,a a )
冠状动脉痉挛 的血管造影和血管 内超声研究
李俊峡 。鹰 津 良树 赵 玉英。 宫本 忠 司 永 井康 三 , , , , ‘ ( .解放 军 白求 恩 国际和平 医 院心血 管 内 科 , 1 石家 庄 0 0 8 ; .日本兵 库 县 尼 崎市 县 立 尼崎 病 院 心血 管 内科 , 502 2 日本 兵库 尼崎 6 10 3 60 3 )
基于冠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图像融合的虚拟血管镜系统
S u n Zh e n g , Ha n S h a o qi n
( D e p a r t me n t o f E l e c t r o n i c a n d C o m mu n i c a t i o n E n g i n e e i r n g , N o t r h C h i n a E l e c t i r c P o w e r U n i v e r s i t y , B a o d i n g He b e i 0 7 1 0 0 3 , C h i n a )
s y s t e m c a n b e u s e d i n t h e d i a g n o s i s o f c o r o n a r y a r t e y r d i s e a s e s , i n t h e s t u d y o n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a t h e r o s c l e r o s i s , i n t h e e v a l u a t i o n o f i n t e r v e n t i o n a l t r e a t me n t a n d i n t h e t r a i n i n g o f me d i c a l
e n d o s c o p i c l f y - t ro h u g h wi t h v i t r u a l r e a l i y t mo d e l i n g l a n g u a g e . S u c h a v i r t u a l c o r o n a y r a n g i o s c o p e
冠心病应用冠状动脉CT_血管成像的诊断效果及灵敏度探讨
冠心病应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诊断效果及灵敏度探讨蒙有明1 龚长春2(1.平凉市崆峒区中医医院,甘肃 平凉 744000)(2.甘肃省医学院附属医院,甘肃 平凉 744000)【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应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诊断效果及灵敏度。
方法:纳入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我院放射科接受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的15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检查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作对比,分析CTA对冠心病患者的诊断效能及灵敏度。
结果:CAG结果显示:158例受检患者中100例确诊为冠心病,其中58例为非冠心病;CTA结果显示:158例受检患者中95例确诊为冠心病,63例为非冠心病,两种检查方式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CAG结果为“金标准”,CTA检查的灵敏度95.24%(100/105)、特异度为92.06%(58/63);CTA检查下,患者的冠脉狭窄3~5级90.53%(86/95)与CAG 检查下92.00%(92/1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检查的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图像伪影占比、图像噪声占比均优于CA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TA与CAG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较高,但相比之下,CTA的成像质量更好,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手段,更有利于临床医生快速作出诊断,可更好适应患者的临床随诊需求。
【关键词】冠心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冠脉血管造影;诊断效能【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2)29-0165-04冠心病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管腔狭窄或完全闭塞后所致的心肌缺氧、缺血症状,此病好发于40岁以上中老年群体,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此病发病正呈年轻化趋势。
冠脉斑块积聚过多是冠心病的基本发病机制,目前临床认为,除不可控的年龄因素外,可导致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可控的疾病因素[1]。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与心脏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的对比分析
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 。目前选择性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是冠心 病诊 断的金标准 , 但在 临床应用 中 , 因为其有 创性和价格 原 因而受到一定限制 。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 , 多层螺旋 C T
技术 的出现 , 作为一种效价 比好 、 重复性强 的无创技术 , 其在
ml / m i n 。采用 团注跟踪触动方法 , 在注射开始 5 s 后 进行 同层
g r e a t e r c u r v a t u r e . J Ch i r I a s i , 2 0 0 7, 3: 2 6 9 — 2 7 3 .
(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0 9 — 2 0 )
6 4 排螺旋 C T冠状 动脉血管造 影 与心脏冠状 动脉血管造影的对 比分析
及 丰富血流信号 。③ 胃溃疡穿孔 : 胃溃疡穿孔周围可有纤维
组织包裹形成假包膜 , C D F I 示 假包 膜无血流信号 , 另浅表探 头 可见包膜 与 胃壁不相连 。④左 肾上腺 区肿物 : 可通过充盈 胃腔及变化体位 , 肿物不随 胃底移动 , 结合 C D F I 及超声造影
可鉴别 。 3 . 6 超声 的诊 断价值 :虽然 x钡餐造影公认 是诊断本病可 靠 的方法 , 但对于 口径狭小或 已闭合消化道造影不能发现 的
跟踪扫描 。 测量 出造影剂 的峰值 时间 , 根据峰值 时间进行 回 顾性 的心 电门控冠状动脉造影扫描 . 选择探测器 6 4排× 0 . 6 2 5
冠心病检查 中得到广泛应用 , 但 其临床应 用的可行 性和诊断 的准确性有待深入研究 。 在行 6 4排螺旋 C T冠状动脉血管造 影患者 中. 随机选 择 5 9例患者 的影像资料 。 与其 心脏冠脉血
冠状动脉病变与冠心病临床表现的关系:血管内超声的研究
中华心血管病 杂志 20 l 月第 3 02年 0 鲞箜 塑
型 ! ! ! ! ! ! !
! !:
! :
.
临床 研 究 .
冠 状 动 脉 病 变 与 冠 心 病 临 床 表 现 的关 系 : 血 管 内超 声 的研 究
2IU . S所示 各组 病 变 形 态及 性 质 比较 : 表 1 V 见 。
一一 组 一 一~ 一 源自钙 化 性 92 ( 0)
冠状 动 脉 综合 征 ( C ) 3 A S 组 3例 [ 括 不稳 定 性 心绞 包
痛( A2 U )6例 , 急性 心肌 梗 死 7例 ] 。 2 检 查 方 法 :1 . 16例 均 行 选 择 性 C G及 IU A V S 检查 。多体 位 投 照 。 行 C G后 , 用 7 A 换 F指 引 导 管 至冠 状 动 脉 口 , 透 视 下 将 32 (0 z 超 声 导 管 在 .F 3 MH ) 沿 0 0 4英 寸 导 丝 送 至 病 变 远 端 , 械 自动 回撤 导 .1 机 管 ( m / )最 狭 窄 处 电影 记 录导 管 的位 置 , 1m s, 回撤 到 血 管 近端 起 始处 中止 , 复 检 查 一 次 。I U 重 V S测 定 方 法 :) ( 横截 面 积 : 截 面 积 [ 弹 力 膜 面 积 ( E ) , 1 总 外 E L ] 管 腔 面 积 +斑 块 面 积 。 ( 面 积狭 窄 率 ( , 块 面 2 ) %) 斑 积/ 总截 面积 ×10 0 %。偏 心指 数 为 ( 1 =斑 块 最 小 E) 直 径/ 块最 大 直 径 , . 斑 <0 5时 为 偏 心 性 斑 块 。 斑 块
注 : 块 形 态 : A组 与 S 斑 C A组 比较 , P<0 0 : A组 与 A S组 比 .l C C 较, P<0 0 。 斑 块 性 质 : A组 与 A S组 比 较 , .5 C C P<0 0 ; A组 与 A S .lS C 组 比较 , P<0.5 括 弧 内为 % , 2同 此 表 0; 表
冠脉造影、血管内超声成像及虚拟组织学检测易损斑块的进展
全球每年约有 2 000 多万人出现突发性心脏事件,包括急 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 和( 或) 心脏性猝死。ACS 的主要启 动机制是罪犯血管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和伴随的血栓形成。近 几年来提出“易损斑块( vulnerable plaque) ”这一概念,即将导 致急性心血管事件的斑块统一命名为易损斑块。目前认为,动 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和预后主要取决于斑块类型而不是斑 块大小〔1〕。早期发现不稳定易损斑块,对斑块进行干预治疗, 稳定斑块,防止斑块破裂,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本 文对目前易损斑块的有创检测方法做一综述,以便早发现、早 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冠脉造影、血管内超声成像及虚拟组织学检测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
王丽珊 王智慧 吴丽霞 李 波 (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吉林 长春 130041)
〔关键词〕 冠脉造影; 血管内超声; 虚拟组织学; 易损斑块 〔中图分类号〕 R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9202( 2012) 01-0208-03; doi: 10. 3969 / j. issn. 1005-9202. 2012. 01. 103
评价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TA)技术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应用效果
评价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TA)技术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应用效果发布时间:2022-10-26T05:10:03.798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15期作者:蔡红[导读] 目的:研究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时应用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技术的效果。
蔡红启东市中医院放射科,江苏启东226200【摘要】目的:研究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时应用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技术的效果。
方法:将本院自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收治的62例冠心病患者当做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需进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和冠状动脉造影,对比诊断结果。
结果:两种方式没有明显的差别(P>0.05)。
结论: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可以为临床诊断做参考数据,确保及时为患者治疗,值得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造影近几年老龄化日益加重,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导致冠心病发生率逐渐增加,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产生影响,降低生活质量,甚至在严重的时候威胁患者生活[1]。
所以在患者出现症状之前对其进行冠状动脉病变诊断能够起到预防和尽早治疗的作用。
虽然冠状动脉造影有较高的准确率,但是其为有创操作,对患者有一定的伤害。
相关研究发现[2],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在无创的基础上检出准确率更高,并且属于无创操作,对患者影响较小,更容易接受。
基于此,本院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时应用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技术的效果进行了研究,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将本院自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收治的62例冠心病患者当做研究对象。
男32例,女30例,平均年龄(53.62±6.85)岁。
1.2方法冠状动脉血管造影:为患者进行检查的时候使用64排螺旋扫描仪,并使用心电门控技术。
参数设置为:电压120kv,层厚0.75毫米,间隔0.4毫米。
扫描之前需要让患者口服美托洛尔,剂量为25毫升至75毫升。
检查心率,控制在每分钟53次至75次。
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为患者注射碘海醇,剂量为40毫升,流速为每秒6毫升,并以相同的流速注射生理盐水,剂量为20毫升至30毫升。
血管内超声用于冠心病诊断中的效果评价
质以及危 险程度进行判断 。近几 年超声检查的应用逐渐广泛 , 使 得血管 内超声 检查 在冠心病诊断 中发挥 了一定 的作用[ 1 ] 。该研究
中出于对血管 内超声 在冠心病诊断 中的临床价值进行 评价分析 的 目的 , 对该院 2 0 1 0年 4月一2 0 l 3年 4月收 治的冠心病患者分
诊断冠心病 中具有重要 的临床价值 , 其对钙化病灶和偏心病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 值得关注 。 【 关键词】 血管 内超声 ; 冠脉造 影 ; 冠心病 ; 诊断; 临床价值
【 中图分类号】R 4 7 3 . 7 4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6 7 4 — 0 7 4 2 ( 2 0 1 3) 1 2 ( a ) 一 0 1 8 7 — 0 2
2 . 2 两种 检 查 方 法 对 钙 化 灶 和 偏 心 病 变的 检 出情 况 比较
经统计 .血管 内超 声检查对钙化灶 和偏 心病变 的检出率较 冠脉造影发生显著升高 , 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 P < 0 . 0 5 ) , 见表 2 。
患者 中包 括不 稳定性心绞痛 者 2 2例 , 心肌梗 死 l 6例 , 稳定 性心
变、 局部血流紊乱等诸 多病变无法确定 . 而经血管 内超 声检查对 上述病变 可予 以准确检 出,为临床确定狭窄程度 提供 可靠 的参 考依据 。通过临床经验分析和研究对 比我们发现 , 血管 内超声检
1 0 mm的位置 , 同时采取 自动 回撤装置 , 在0 . 5 m m / s 的频率 自动
( 下转第 1 8 9页 )
C h i n a&F o r e i g n Me d i c a l T r e a t me n t 中外医疗 1 87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 1 一 般 资料
FFR与心脏CT血管造影在冠心病诊断中的比较研究
不同诊断方法优缺点比较
超声心动图
优点为无创、可重复性好 ;缺点为对操作者技术要 求高,且受患者体型等因
素影响。
心脏磁共振成像
优点为无辐射、软组织分 辨率高;缺点为检查时间
长、费用较高。
01
02
03
04
05
心电图
优点为简便易行、价格低 廉;缺点为对部分冠心病
患者敏感性不足。
心脏CT血管造影
优点为无创、分辨率高、 可多角度观察;缺点为对 心率和呼吸要求较高,且
FFR(血流储备分数)和心脏CT血管造影是 两种常用的冠心病诊断方法,但它们在诊断 准确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等方面存在差异。
比较研究FFR与心脏CT血管造影在冠心病诊 断中的价值,有助于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 、有效的诊断手段,改善患者预后。
研究目的和假设
研究目的
比较FFR与心脏CT血管造影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准确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研究假设
FFR在诊断冠心病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而心脏CT血管造影则具有更高的安 全性和经济性。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确定这两种方法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优 势和局限性,从而为临床医与心脏CT血管造影技术概述
FFR技术原理及操作流程
FFR(Fractional Flow Reserve)技术原理
2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手 术和药物治疗带来的副作用和并发症, 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联合应用FFR 与心脏CT血管造影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和治疗针对性,有助于减少患者的痛苦 和不便,提高生活质量。
3 降低再狭窄率和死亡率
通过联合应用FFR与心脏CT血管造影, 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狭窄的严重程度 和临床意义,从而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 案。这有助于降低再狭窄率和死亡率, 提高患者的长期预后和生活质量。
冠状动脉造影与血管内超声的对比研究
冠状动脉造影与血管内超声的对比研究目的比较冠状动脉造影(CAG)与血管内超声(IVUS)在判断临界病变直径狭窄程度的差异及对不同斑块性质检出率的差异。
方法对CAG显示临界病变的患者行IVUS检查,分别用CAG和IVUS两种方法对临界病变处血管进行定量分析,根据直径狭窄程度分为40%~50%,50%~60%,60%~70%,比较两种方法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同时比较两种方法在临界病变处斑块性质的检出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CAG在临界病变血管直径狭窄程度的检出率及对不同斑块性质的检出率低于IVU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标签: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临界病变;直径狭窄程度;斑块性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是指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管腔直径狭窄≥40%且≤70%的病变。
如何评价和处理临界病变仍然是心血管医生必须面对的一个挑战。
血管内超声(IVUS)通过对病变程度、性质、累及范围的精确判断,可用于指导介入治疗的过程,并帮助监测并发症,目前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通过比较冠状动脉造影(CAG)与血管内超声(IVUS)在判断临界病变直径狭窄程度的差异及对不同斑块性质检出率的差异,旨在探讨IVUS在冠状动脉疾病介入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冠状动脉造影(CAG)示临界病变(直径狭窄程度40%~70%)的患者118例。
1、1、1基本资料:男性68例,女性50例,年龄33岁~78岁,平均年龄(61.77±9.99)岁。
1、1、2临床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67例,稳定型心绞痛21例,陈旧性心肌梗死18例,疑诊冠心病者12例。
1、1、3病变部位:共129处病变,其中左主干15处,前降支82处,回旋支8处,右冠24处。
1、1、4入选标准:CAG结果示临界病变的患者。
1、1、5排除标准:先心病、瓣膜性心脏病、心肌病、严重肝肾疾病、恶性肿瘤。
1、2 方法1、2、1選择性CAG应用Siemens公司的冠状动脉造影X射线诊断设备,由心内科专业医师操作,经桡动脉或股动脉入路,Judkins法取多体位行冠状动脉造影,计算机定量测定狭窄程度,病变直径狭窄比例40%~70%为临界病变。
血管内超声对冠脉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
血管内超声对冠脉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对冠脉病变的临床诊断意义与价值。
方法180例诊断为冠心病或可疑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90例,分别进行血管内超声和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方法对冠脉病变的检查结果。
结果血管内超声评价的冠脉病的长度及狭窄率明显分别为(39.26±6.32)mm;(30.36±7.41)%低于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的(69.75±5.43)mm;(58.29±6.1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管内超声对冠脉病变的临床诊断意义与的价值显著。
关键词血管内超声;冠脉病变;冠状动脉造影术;临床诊断;价值冠状动脉疾病是由于脂肪沉着堆积在冠状动脉内膜细胞内并导致血流阻塞的疾病。
在两条主要冠状动脉(包绕于心脏表面并给心脏供血)的大分支中,脂质沉积逐渐扩展,这个过程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形成的粥样斑块凸向动脉管腔,使动脉管腔狭窄。
当粥样斑块逐渐增大时,部分可以发生破裂并进入血流,或在其表面形成小血凝块[1]。
所有种族的人都可能受到冠状动脉疾病的影响,但在白种人中该病的发生率极高。
但与生活方式相比,种族本身似乎并不是一个主要的危险因素。
高脂饮食、吸烟和习惯静坐的生活方式等会增加发生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
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讨血管内超声对冠脉病变的临床诊断意义与的价值[2]。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在本院诊断为冠心病或可疑冠心病的180例患者,其中男108例,年龄43~88岁,平均年龄65.6岁;女72例,年龄34~87岁,平均年龄56.5岁。
随机分成两组,每组90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是自愿参加。
1. 2 检查方法两组分别进行血管内超声和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方法对冠脉病变的检查结果。
血管内超声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指导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效果比较
论著Article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类型,危害极大,发病后需及早采取干预措施[1]。
以往多将冠状动脉造影作诊断冠心病及指导介入治疗的金标准,其能呈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整体轮廓,但难以有效鉴别疾病性质,导致其无法满足临床需求[2~3]。
随着影像技术发展,血管内超声逐渐在临床得到应用,且取得了一定效果。
本研究选取94例择期行支架植入术的冠心病患者,探究血管内超声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指导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效果。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抽取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本院94例择期行支架植入术的冠心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组,各47例。
对照组男31例,女16例;年龄47~64岁,平均(55.2±4.9)岁。
研究组男30例,女17例;年龄45~65岁,平均(54.9±5.2)岁。
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研究价值。
1.2方法:对照组经冠状动脉造影指导治疗,取平卧位,经血管内超声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指导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效果比较范晓莹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文章编号:1006-6586(2016)05-0009-02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内容提要: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指导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效果。
方法:抽取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本院94例择期行支架植入术的冠心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组,各47例。
对照组经冠状动脉造影指导治疗,研究组经血管内超声指导治疗。
对比两组支架置入率,术后1年随访,统计两组再狭窄率及病死率。
结果:两组再狭窄率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支架置入率93.62%高于对照组76.60%,病死率2.13%低于对照组17.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血管内超声技术指导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置入率,降低病死率。
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和血管内超声融合算法的研究
advancing fronts[J]. Proc nat Acad Sci VSA,1996,93(4):1591-1595. [2] Marquering HA,Dijkstra J.Coronar y CT angiograghy-IV US image
经 过投影图像的相互匹配,使得CTCA和I V US的血管中心线 有了相互对应的关系,通过 影像较 好的诊断了患者的冠心病。 3 讨论
在 过 去 的 冠 状 动 脉 介入 治 疗 手 术中,一 般 都 会 用 到 3 种 影 像 模 态,第 一 种 是 C T C A,第 二 种 是 冠 状 动 脉 造 影,第 三 种 是 I V U S [2]。它们 都 各自拥 有 其 相 应 的 优 点:C T C A 能 够 获 取 冠 状 动脉的 形 状 是比 较 真 实的,而 冠 状 动脉 造 影能 够 实时的获 得影 像,I V US 能够 把 血管壁和斑块以及板块内部的具体 结 构呈现的 很 清 晰。
冠 心 病 是 导 致 人 类 死亡的 首要 疾 病 之一,在我 过 发 病比 较 高,并且 随 着人 们 生活 水平的 水平 提 高 而 增 加。高 螺 旋 C T 所 运 用的是滑 环 技 术,是 把电源以及信号 线等和 金 属环能 够相连 运 动的 X 射 线 管 和 探 测 器的 滑 动电 刷与金 属环相 导 联。这 样 球 管 以及 探测器 都 不 再受到电缆长度的限制。螺 旋C T 能够连 续的匀 速 旋 转并且 是 沿 着人体长 轴 运转,与此同时 扫描 床 能 够同步 匀 速的跟 随 递 进,螺 旋 C T 扫描的 轨 迹 是 呈现 螺 旋 状 般 前进,可以 快 速 地、不 间断 地 完 成 全 部 扫 描 [1]。因为 螺 旋 C T具 有比 较 高的 分 辨力,这 样 就可以使 得 所 需 扫 描的 器官以及 结 构 清 楚 显 影, 能 清 楚 显 示出 具 体 的 病 变。C T 冠 状 动 脉 造 影 和 血管内超 声是 介入 冠 心 病手术 治疗 最为常用的影像。在 本 次 研 究中选 择 该院 在 2 010 年10月— 2 011年 9月收 治的 8 0 例 冠 心 病 患者,采 用 融 合 C T C A和I V US的方 法,来提 供 更多患者的影像资 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 般资 料
冠状动脉造影与常规心电图检查的比较
冠状动脉造影与常规心电图检查的比较黄聪;赵仙先【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CHD)心电图的诊断价值,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的639例住院患者中,对常规心电图(ECG)检查进行CHD诊断价值的分析比较.并使用Spss 11.0统计软件分析包对数据进行R×C表χ2检验.结果 ECG检查的敏感性为77.2%,特异性为50.0%,假阳性率为50.0%,假阴性率为22.8%,阳性预测值为62.7%,阴性预测值为66.8%.心电图检查的阳性检出率随痛变支数的增多而增高,冠状动脉狭窄单支病变为64.6%.双支病变为87.9%.三支病变为89.3%.结论 ECG可作为CHD筛选检查的首选方法,具有实用价值,用于发现院外及日常生活中的心肌缺血.是其他检查方法无法替代的.【期刊名称】《中国疗养医学》【年(卷),期】2009(018)009【总页数】2页(P839-840)【关键词】常规心电图;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作者】黄聪;赵仙先【作者单位】266071,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200433,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冠心病(CHD)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常规心电图(ECG)在CHD诊断中有重要意义,是诊断CHD常用的无创性检查方法,而冠状动脉造影(CAG)则是CHD诊断的金标准。
CAG能准确地判断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脉狭窄的程度和病变支数。
本文以CAG结果为金标准,阐述CHD无创性检查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1.1 对象临床初步诊断疑为CHD,行CAG检查,并排除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其他心脏疾病。
CAG检查639例,均行ECG,男413例,女226例;年龄14~98岁,平均(59.52±10.23)岁。
CAG阳性333例,阴性306例。
以上病人均有详细的病历资料和CAG结果,并去除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病例。
Ivus和OCT比较
冠状动脉造影被认为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但传统的冠状动脉直径狭窄率评价罪犯病变的方法和手段有时略显局限性,临床上十分需要特殊的血管内影像学技术来检测病变特性并指导介入治疗。
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作为血管内影像学检测技术,在冠状动脉介入领域越来越显示其优越性。
二者在基本原理、临床应用、特点方面有相似,也有不同之处,具有互补的作用。
一、基本原理血管内超声(IVUS)作为医学超声的一个分支,是利用超声原理探测血管内、血管壁及其周围组织的结构,是指导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有创性断层显像技术。
其广泛应用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
血管内超声(IVUS)的原理与传统B超相同,其区别在于IVUS将超声探头做的小到可以放入血管腔内,可以360°实时从内部观察血管壁的情况。
成像轴直径为0.028″(Boston Scientific),分辨率100 μm,投射深度可达4 mm~8 mm,扫描范围10 mm~15 mm,由于IVUS利用的是声波的反射现象,因此有利于显示深部结构,而且不受血流影响,因此检测过程中不需要阻断血流,但对微细结构图像的分辨却受限。
但有研究者应用光谱分析对IVUS的射频资料进行分析,分别对斑块内纤维、纤维脂质混合、坏死核和钙化等四种组织成份进行绿、黄绿、红和白色四种颜色的标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组织特征的判断,所以也被称为虚拟组织学(virtual histology,VH)。
VH分析钙化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已经得到了证实。
但也存在不足包括必须肉眼排除血管内血栓(会被标上与纤维组织一样的颜色)、部分钙化与坏死核都被染红(存在坏死性钙化)、及分辨率有限(100 μm)等,更重要的是目前仍没有统一的鉴定标准,这也许是检测结果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是一门新兴的断层扫描成像技术,基本原理类似传统B超成像法,只不过OCT利用的是红外光代替声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诊断冠心病的对比研究姜 婕,虞华鹏,赵成军,赵 震,高成志(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山东济南250031) [摘要] 对38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血管内超声(I V US)检查。
结果经CAG检查未发现冠脉有明显狭窄病变8例,而I V US检查均发现不同程度斑块形成;CAG、I VUS的平均直径狭窄率分别为71.21%±9.81%、74.77%±8.58%,P<0.01;CAG、I VUS的平均面积狭窄率74.36%±10.75%、80.88%±7.77%,P<0.01。
提示CAG可能低估冠脉病变狭窄程度,I V US可作为有益补充,协助早期诊断。
[关键词] 冠心病;血管内超声;冠状动脉造影[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266X(2008)2020082202 40多年来,冠状动脉造影(C AG)一直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临床发现CAG无明显异常者可发生急性冠脉事件[1],尸检发现患者已存在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
血管内超声(I V US)检查通过导管将超声换能器放入血管内,在血管内超声成像,能直接观察血管壁和粥样硬化斑块。
2006年7月~2007年8月,我们采用上述两种方法诊断冠心病并进行了比较,旨在探讨I VUS诊断冠心病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38例冠心病患者,男25例,女13例;年龄(60.15±7.38)岁。
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命名及诊断标准,排除严重肝肾疾病、恶性肿瘤、近期大创伤史、自身免疫性疾病、脑血管病等,均行C AG和I VUS检查。
1.2 方法1.2.1 CAG检查 采用Judkins法穿刺右侧股动脉,将左右冠状动脉导管经骼动脉、腹主动脉至送主动脉根部左右冠状动脉口,手推优维显(370)4~8 m1/次。
左冠状动脉依次采用左前斜位50°、头30°位,左前斜位50°、足30°位,右前斜30°、头30°位,右前斜30°、足30°位;右冠状动脉采用左前斜50°和右前斜30°两个体位。
测量病变最窄处直径(D1)、病变近端直径(D2)和远程直径(D3),参照血管平均直径(D)=(D1+D2)/2×100%;直径狭窄率(D%)=(D-D1)/D×100%,以每一支血管多角度影像的平均值作为该血管狭窄程度结果。
观察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冠脉狭窄程度>5%作为有意义病变。
1.2.2 I V US检查 采用血管内超声成像仪(美国Endos onic公司),导管为相控阵式,探头外径2.9F,探头频率为30MHz。
景深半径为5mm。
I V US测量横截面面积用mm2表示,包括管腔截面积、总截面积(血管腔面积和斑块面积之和)、斑块面积。
面积狭窄率=斑块面积/总截面积×100%。
直径狭窄率=(血管平均径-管腔平均径)/血管平均径×100%,血管平均径=血管总截面(最大径+最小径)/2,管腔平均径=(管腔最大径+管腔最小径)/ 2。
根据超声的回声特征可分为软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混合斑块4型。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 AS6.1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 m an检验。
检验水准α=0.01。
2 结果本组8例患者CAG检查未发现冠脉有明显狭窄病变,但I VUS检查均有不同程度斑块形成,其中软斑块13例,纤维斑块8例,钙化斑块6例,混合斑块11例。
经C A G确诊的30例冠心病患者,CAG、I VUS的平均直径狭窄率分别为71.21%±9.81%、74.77%±8.58%,P<0.01;CAG、I V U S的平均面积狭窄率74.36%±10.75%、80.88%±7.77%,P< 0.01。
CAG平均直径狭窄率与I VUS平均面积狭窄率显著相关(r=0.663,P<0.01)。
3 讨论本研究结果显示,CAG对冠脉狭窄率测量值明显低于I VUS,主要原因是①G均参考邻近“正常”血管节段来测量管腔直径的相对狭窄率,而这 山东医药2008年第48卷第20期 0:CA 28些“正常”的参考血管本身可能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故以此为“标尺”衡量管腔狭窄程度不可靠。
②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可发生代偿性扩张以保护管腔(Glagov现象,即血管正性重构),当斑块负荷> 40%时,管腔才出现狭窄[3],因此C A G可能低估病变。
I V US可直接观察管腔和管壁结构,评估血管重构现象,正确区分正常、病变血管。
③CAG仅显示二维管腔结构,而I VUS能检测管腔360°横截面,确定斑块类型、性质及稳定性。
④C A G受投射角度和重叠血管的影响,对重叠血管、较短血管无法准确测量。
⑤CAG难以评估左主干病变,原因为造影剂的冒烟现象使开口处的病变模糊不清;有时血管较短,无正常段可对比;左主干远程的病变可因处在分叉口而被忽略。
I V US可克服C A G不足。
目前,I VUS诊断冠心病并无统一标准,对CAG 无明显狭窄的可疑冠心病患者行I V US检查,若发现冠脉病变处有异常内膜增厚(内膜厚度>500μm)或有不同性质的斑块(软斑块、硬斑块,混合性斑块、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夹层等),结合心肌缺血临床表现,可诊断冠性病。
I VUS可作为诊断冠心病的新金标准[4]。
I VUS检查对狭窄病变行介入治疗的指征尚无统一标准,目前认为血管(直径>2.5 mm)病变斑块面积狭窄率>50%或管腔面积<4 mm2,有偏心或不稳定性斑块,属于严重病变,结合相应部位心肌缺血表现,可考虑行介入治疗。
目前,冠心病研究的重点已从传统的“冠状腔学”逐渐转向斑块生物学,稳定斑块治疗也成为热点。
因此,对CAG无明显狭窄者,若患者有心肌缺血症状,尤其是冠脉造影有潴留,存在冠心病易患因子者,需进一步行I V U S检查,有利于冠心病早期诊断,有助于及早行干预性防治。
但I VUS检查依赖于回声强度,因不同斑块回声图像可重叠,使得斑块性质难以准确判断;I VUS不能通过比导管小的病变,不能评估血管弯曲及病灶的角度。
总之,I VUS可弥补C A G 的不足,但尚不能常规取代CAG。
[参考文献][1]Pre m S,R ay m ond TE,Gordon D,et al.Enhanced detecti on of re2versible p erfusi on defect s by Tc299m s esta m ibi compared t o99Tc2m t etrof o s m in during vas od il at o r stress SPECT i m agi ng in m ild2t o2mod2 erate coronary artery diseas e[J].J Am Coll Card i ol,2001,37(2): 4582462.[2]L e onard S,M artial GB.Eval uati on of p ati ents with chest pai n andnor m al c o r onary angi ogram s[J].A rch Intern Med,2001,161(15):182521833.[3]Ilke SE,Murat T,Paul S,et p ensat ory enlarge m ent of humancoronary art eri es du ring progressi on of atheros cler osis is un rel ated t o atheroma burden:serial intravas cu l ar ultras ound observations from t he REVER S AL tri al[J].Eu r Heart J,2006,27(14):166421670. [4]Guedes PF,Keller P L,A llier L,et al.Long2ter m s afety of i n travas2cular ul tras ound in nont rans p lan t,non intervened,ather o s clerot i c coronary arteries[J].J Am Co ll Cardi o l,2005,45(4):5592564.(收稿日期:2008204220)临床札记流行性腮腺炎伴发脑膜炎20例临床分析王宏心(兖矿集团总医院,山东邹城273500) 近年来,我院收治20例流行性腮腺炎伴发脑膜炎患者治疗满意。
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20例患者,男13例,女7例;年龄6~32岁,平均11岁。
1例为成年男性,余均为学龄儿童。
腮腺肿大至出现神经系统体征为3~10d,其中在腮腺炎期间15例,腮腺炎消退后5例。
患者表现为起病急、发热、头痛、呕吐,其中抽搐1例,嗜睡2例,并发心肌炎出现心悸、胸闷2例。
双侧腮腺肿大8例,单侧腮腺肿大12例。
颈抵抗20例,克氏征阳性18例,布氏征阳性19例。
外周血白细胞(3~10)×109/L为18例,2例<3×109/L。
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压力为200~240mmH2O,白细胞(30~500)×106/L,多数以淋巴或单核细胞为主。
蛋白潘氏实验+~++例,蛋白质~6L。
脑脊液生化未见异常。
本组均给予20%甘露醇(1~3m l/kg)5~7d,脱水、控制颅内压;地塞米松(0.5~2mg/kg)5~7d,抗炎、抗毒,期间逐步减量至停药,以及应用中成药莪术油(0.1g~0.2g/d)7~14d抗病毒治疗,并辅以改善脑代谢及营养脑细胞药物。
1~2周痊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脑脊液压力、细胞学、蛋白质含量均正常)。
讨论:腮腺炎伴发脑膜炎多为腮腺炎病毒所致神经系统并发症。
据文献报道,流行性腮腺炎病毒为嗜神经和嗜腺体病毒,除侵犯腮腺外,常侵犯中枢神经系统。
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特殊的亲和力(高达25%~50%),可引起脑组织炎症水肿或脱髓鞘病变,表现为脑炎、脑膜炎、脊髓炎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变。
本组病例特点:①90%为学龄儿童;②均有腮腺炎感染病史;③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呕吐和脑膜刺激征,发生抽搐及意识障碍较少;④脑脊液检查表现为压力高、白细胞增高,以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增多为主,蛋白轻度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