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生态与环境若干问题的研究进展及其展望
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与治理的新建议
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与治理的新建议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与治理的新建议太湖是我国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位于长江流域上游,涉及江苏、浙江和上海等地,其发展和保护对于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长期的无序发展和不合理利用,太湖流域的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已经成为该区域的突出问题。
本文将就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新的治理建议。
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化学污染:太湖流域的废水排放量大,不同类型的工业和农业活动导致大量的化学物质进入水体。
其中,农业使用农药和化肥过多,使得太湖流域的农田径流中含有大量的农药残留和养分物质,导致太湖水域富营养化的问题比较严重。
另外,工业废水排放的有机物、重金属物质等也对太湖的水质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二、生物污染:过量的养分物质导致太湖水域内的蓝藻和水华暴发频繁,这种水华不仅影响了水质,还严重影响了太湖流域的生态系统。
水华繁殖期间释放的有毒物质可能对水生动植物造成永久性损害,以及相关产业的损失。
此外,太湖流域的非法捕捞和不合理养殖也对生物多样性和水生植被造成了极大破坏。
针对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应采取以下治理建议:一、加强水体监测与控制:需要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太湖流域水质变化,为治理提供准确数据。
同时,加强与长江局的协调,对流域内的排污口进行跟踪监控,并严格执行国家排放标准,对违规排放者进行严厉的处罚,形成强大的震慑力。
二、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通过农田排水网络的优化调整,减少农业养分和农药物质的流失。
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鼓励使用有机肥料和合理利用化肥,控制农药使用量。
三、加强工业企业环保治理:对截留能力差、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企业进行重点监管,推动企业提升污染物处理技术,减少重金属和有机物排放。
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推动绿色制造,减少水环境污染。
四、加强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加强太湖流域湿地的保护,通过恢复湿地功能来净化太湖周边环境。
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与治理的新建议
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与治理的新建议太湖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其水环境质量一直备受人们关注。
然而,近年来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问题相当严峻,不仅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还对周边地区人民的生活和健康构成了威胁。
为了实现太湖流域水环境的有效治理和恢复,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建议。
首先,应加强水污染源监管和管理。
要加强对太湖流域污染源企业的监管力度,切实履行企业环境责任,加强污染物排放的监测和限制,并加大对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确保污染源的减排工作得到有效推进。
此外,还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合理制定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措施,限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推广有机农业,加强耕地保护,减少农田径流中的污染物输入量。
其次,要强化太湖流域水体水质监测体系。
建立健全太湖流域水体监测网络,包括实时监测站点和定点监测站点,并且实时共享监测数据和信息。
通过监测体系,能够及时获得水体水质变化信息,更好地判断水污染的来源和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同时,还要加强科学研究,加深对太湖流域水环境演变规律的认识,以指导后续的治理工作。
第三,要加强水环境治理工程建设。
在治理水环境污染方面,应注重防治结合,综合运用各种工程手段。
例如,建设雨水径流收集系统,收集和利用雨水,减少城市雨水径流对水体的污染负荷;修建湿地和人工植物滤池,通过湿地植物的吸附和生物降解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建设水质净化设施,如实施生态补水工程和修建取水口远离污染源等。
通过这些治理工程的建设,能够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水体污染物的输入,实现水环境的持续改善。
此外,还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节约利用。
太湖地区的水资源状况一直比较紧张,面临着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的压力。
因此,应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分配机制,合理规划和管理太湖流域的水资源,确保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同时,应提倡节约用水的理念,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利用,通过推广节水器具、制定水资源税收政策等措施,降低水资源消耗量。
太湖流域环境问题与措施
“湖泛”现象
❖ “湖泛”(亦称黑水团或污水团)是指湖泊富营养化 水体在藻类大量暴发、积聚和死亡后,在适宜的气 象、水文条件下,与底泥中的有机物在缺氧和厌氧 条件下产生生化反应,释放硫化物、甲烷和二甲基 三硫等硫醚类物质,形成褐黑色伴有恶臭的“黑水 团”,从而导致水体水质迅速恶化、生态系统受到 严重破坏的现象。目前,国内外关于‘‘湖泛”的 研究很少或刚开始,像太湖这样浅水型大水面的湖 泊发生“湖泛”还仅仅是处于及时发现、跟踪监测、 积累资料和初步研究机理的阶段。
加剧苏南湖泊环境问题 产生的因素分析
❖ 自然因素
湖区地势平坦,地表径流缓慢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季节分配不均 湖泊淤积 地面沉降
加剧苏南湖泊环境问题 产生的因素分析
❖ 人为因素
湖滩围垦 人为污水排入湖泊 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结论
由于自然和人为等多方面因素,太湖水环境问题日趋严 重。这种状况说明我们对于太湖生态环境演化的机理了解非 常不够。 正是由于基础研究的严重不足, 难以对湖泊污染 和富营养化治理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使得我国的湖泊 治理走了不少弯路。再加上国际上对大型浅水湖泊研究的整 体滞后,治理太湖成为了非常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
100%
80%
水 质 状 况 与
河
道
60% 40% 20%
污 污染河道长度 染
0% 1983ຫໍສະໝຸດ 19921996富营养化状况
繁引泊氮活水 殖起、、动体 而藻水磷的富 引类库等影营 起及、营响养 的其海养下化 水他湾物,指 质浮等质生的 恶游缓大物是 化生流量所: 现物水进需在 象迅体入要人 。速,湖的类
3
2008年5月“湖泛”期溶解 区
氧略高,高锰酸盐指数含量 南泉 0
有关苏州太湖水污染治理与保护的问题调研
有关苏州太湖水污染治理与保护的问题调研古人苏轼曾对太湖有过这样一段描写“具区吞灭三州界,浩浩汤汤纳千派。
从来不著万斛船,一苇渔舟恣奔快。
仙坛古洞不可到,空听余澜鸣湃湃,,”。
幽幽八百里太湖,总给人们心旷神怡的清新与滂沱。
昔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画面已然烟消云散,如今的太湖正面临着一个持久的嘴边话题――水环境污染。
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素有文化底蕴、历史悠久的鱼米之乡。
对于当前太湖流域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太湖流域人口、工业咼度密集,水质型缺水、水量型缺水现象并存,居民生活饮用水安全保障问题突出,需要进一步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落实供水安全应急职责。
二是太湖流域水污染形势严峻,直接影响到流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比其他流域更严格的水污染防治措施,实现流域排污总量控制。
三是太湖流域不同行政区域间水资源开发利用矛盾突出,破坏太湖岸线、占用太湖水域等现象比较突出,湖区淤积严重,需要通过立法建立有效的流域管理协调机制,强化对太湖水域、水资源的保护。
四是各部门、各地方在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例如加强流域防汛抗旱调度、以流域为单元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推行地区间生态效益补偿、实行流域水资源统一分配和调度等,需要通过立法加以规范化、法制化。
曾今的碧水蓝天,湖光倒影已经成为昨天的辉煌,今天的太湖不再拥有往日的游客熙攘,泊船瓜洲,只不过是过眼云烟。
泛舟湖上,你会发现眼前的湖面没有那么晶莹剔透、清澈见底。
鱼儿不再有它们往日嬉戏的水上天堂,茂密的芦苇、疯长的蓝藻(俗称水葫芦)挤占了它们的生活空间,,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如今太湖水质的下降呢?随着环太湖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太湖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四:一是由于工业和城乡生活污水量及农田化肥农药使用量逐年增加,处理水平较低,致使水资源污染严重。
如太湖流域的大量化工、印染、电镀、制药等高风险企业,还有一部分规模不大但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都没有将污水的处理标准放在首要的位置,工业废水没有完全达到有关部门的规定,就时不时的往太湖里排放,这就必然导致水质的不断下降,,当然,农业方面的农药化肥还没有得到合理的排放与处理,这也是导致太湖水质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
关于太湖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保护措施的探讨
3.水生植被被破坏情况严重。太湖的水生植被可以吸收沉 积物中的营养盐,提高水体对有机污染物与重金属的净化能 力,抑制藻类的过度生长,维持太湖流域的营养平衡,防止太 湖出现富营养化的状况。但是由于受到各种污染和营养盐的过 度输入,使得太湖流域的水生植被被破坏,导致太湖的水体富 营养化情况严重,以蓝藻为代表的藻类过度生长,使得太湖生 态环境的平衡被打破,其水质状况、渔业资源和交通运输等各 个方面收到的影响十分严重。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上接第64页)
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开封饮食文化的开发,必须明确开封旅游 餐饮业在建立旅游强市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议开封成立旅游饮 食文化开发相关部门,开展旅游餐饮文化产业政策研究,提出 扶持政策,促进其发展壮大,最终使饮食文化产品成为开封的 旅游中的拳头产品或品牌。当然还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应采 取“政府政策主导,多方配合,企业主角”的操作模式进行。
相结合的策略,让太湖的生态环境始终处于良性的休养生息循 环状态,在丰富渔业资源的基础上,维持其长久的发展。
3.恢复和保护太湖流域水生植被,发挥其净化水质和抑制 藻类的作用。水生植被对太湖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可忽略,因此 地方政府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恢复和保护太湖流域的水生植被, 时期发挥应有的作用。
依据水生植物生长需要充足光照条件的特点,地方政府可 以采取降低水位的方法,为水生植物的生长创造合适的光照条 件,以利于水生植物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减少太湖流域悬浮 物的浓度。同时,地方政府可以采取制造较小风浪的措施,以 去除附着在水生植物叶片与根茎上的生物,避免其对水生植物 的光合作用造成不利影响,并增加水生植物的叶片和水体之间 碳交换的频率,从而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效果得到强化,促进 其有力生长,进而净化太湖流域水质。
江苏太湖的生态环境和治理
第一组
黄洪逸 黄达譞 林文峰 谢贤忱 黄务俭
内 历史变化 容 污染现状
解决方法与展望
太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态
历史变化 污染现状 解决方法与展望
简介 变化
太湖,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水域面积排第三,位于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 北部交界处,有“包孕吴越”之称。太湖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 基地之一,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太湖生态 历史变化
现状
污染现状
原因
解决方法与展望
困境
富 导致蓝藻水华泛滥 营 导致沉水植物的消亡 养
影响微生物种群组成和营养盐循环
化
太湖生态 历史变化
现状
污染现状
原因
解决方法与展望
困境
二次污 染
船舶运 输
工业污 染
污染源
生活污 染
农业污 染
水产养 殖污染
太湖生态 历史变化
现状
污染现状
原因
解决方法与展望
2007年5月30日,太湖因为蓝藻污染事件污染严重,造成无锡 自来水发臭,无法正常使用,市民纷纷抢购纯净水。
2013年8月1日,《谁在污染太湖流域?》报告中称富士康科 技集团、鼎鑫的污染排放给太湖流域部分河流造成严重污染。 对此,江苏昆山市环保局8月2日起,就所涉企业启动全面监 测调查。
2007年5月29日开始,入夏以来,无锡市区域内的太湖水位出现50年以来最低值, 再加上天气连续高温少雨,太湖水富营养化较重,从而引发了太湖蓝藻的提前暴发,影 响了自来水水源水质。无锡市民纷纷抢购超市内的纯净水,街头零售的桶装纯净水也出 现了较大的价格波动。
1111年,太湖结冰,冰层厚到可通行车马,此为首次见于中国史载 之太湖结冰事件。
太湖生态与环境若干问题的研究进展及其展望
J. Lake Sci.(湖泊科学), 2009, 21(4): 445-455. E-mail: jlakes@©2009 by Journal of Lake Sciences太湖生态与环境若干问题的研究进展及其展望∗秦伯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南京 210008)摘 要: 本文着重就太湖水动力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太湖沉积物及其内源污染问题和太湖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及其蓝藻水华等热点问题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 在水动力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方面, 初步摸索出一套适合太湖这样大型浅水湖泊的研究方法, 即通过沉积物悬浮过程的研究, 把风浪与水体光照透明度、内源释放、水土界面的氧化还原环境等过程和要素联系起来. 获得了太湖理化要素随深度变化的内部结构特征, 确立了三维水动力模拟模型在太湖应用中的必要性. 建立了太湖光照和透明度与悬浮物的关系, 及基于悬浮物浓度的太湖初级生产力计算模型. 在太湖沉积物与内源污染问题上, 初步弄清了太湖沉积物分布与污染物质分布的特征, 太湖沉积物悬浮的动力作用的来源与大小. 太湖水动力对内源释放的影响, 进一步提出了适于太湖内源污染控制的判断方法. 对于太湖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及其蓝藻水华问题, 在蓝藻水华爆发过程假设的基础上, 进一步通过营养盐阈值、休眠孢子复苏等方面对此进行了完善. 研究还发现了富营养化导致生态系统退化, 生物趋于小型化且多样性下降的现象, 营养盐循环速率加快, 加重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进一步通过附着生物的研究, 揭示了富营养化导致草型生态系统向藻型生态系统转化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生态恢复应该首先降低营养盐负荷、其次才是生态恢复的新观念, 以及湖泊治理必须先控源截污、后生态恢复的新思路. 最后, 就这几个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展望.关键词: 太湖; 水动力; 沉积物与内源污染;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蓝藻水华Progress and prospect on the eco-environmental research of Lake TaihuQIN Boqiang(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hpy and Lim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210008, P.R.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ree hot topics associated with Lake Taihu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researches in the recent ten years, i.e. hydrodynamics and its effects on the lake environment and ecosystem, lake sediment and internal pollution loadings, lake ecologic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related to algal bloom. In the aspect of hydrodynamics and its effects, a field approach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ydrodynamic parameter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as developed. We found hydrodynamical intensity quantitatively related to sediment erosion and suspension, and further related to the transparency, internal loading and oxidation-deoxidization conditions at water-sediment interface.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hydrodynamics in Lake Taihu has been achieved, so that the necessity of three dimensional hydrodynamic model has been built instead of two-dimensional hydrodynamic model for this large shallow lake. Relation functions of light penetration and intensity distribution as well as transparency related to seston have been established. Primary production estimate model of Lake Taihu based on the seston has been developed. In aspect of sediment and internal loading, the distributions of sediment and the pollutant in sediment have been clearly revealed. The main force which makes sediment resuspension was identified. The effects of hydrodynamics on the sediment resuspension and further on the nutrient releasing were investigated. A conceptual mode of nutrient releasing for large shallow lake was proposed and the criteria for internal loading control were put forward. In aspect of lake ecosystem and algal bloom, based the hypothesis of algal bloom formation, the understanding of algal bloom formation has been improved via the findings of nutrient thresholds and restoration of∗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730529)、国家杰出青年基金(40825004)、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性项目(KZCX2-YW-419)和中国科学院重大交叉项目(KZCX1-YW-14)联合资助. 2008-12-31收稿; 2009-02-17收修改稿. 秦伯强, 男, 1963年生, 博士, 研究员; E-mail: qinbq@.J. Lake Sci.(湖泊科学), 2009, 21(4) 446dormancy algal spores. Investigations also revealed the phenomena that eutrophication leads to degradation of ecosystem and biota tends to small sizes. The nutrient cycling will speed up and more available nutrient will be imported which in turn enhances the eutrophicating. After investigation of periphyte effects on the submerged macrophyte, the mechanism on macrophyte disappearance was clarified.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new idea on eutrophic lake control and ecosystem restoration was proposed, i.e. reducing the nutrient loading firstly and restoring ecosystem secondarily. Finally, the paper made perspectiv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se aspects.Keywords: Lake Taihu; hydrodynamics; sediment and internal loading; eco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lgal bloom 十年前, 我曾经写过一篇“太湖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动态及初步进展”[1], 发表在《湖泊科学》1998年第10卷第4期上. 到如今正好又是一个10年. 在这十年间, 太湖的水环境问题不但没有好转, 反而其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愈演愈烈, 直至2007年5月29日, 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无锡太湖蓝藻危机事件[2]. 太湖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举世瞩目的问题[3]. 从1998年到今, 国家在太湖治理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措施, 包括1998年的达标排放[4], “十五”期间国家“863”重大水专项[5], 以及最近太湖的控源截污工作. 太湖的污染和富营养化治理经历了一条曲折而充满争议的过程. 至今, 太湖水质仍然是劣V类(主要是氮超标)为主, 蓝藻水华依然在夏季时频频出现. 所有这一切, 都只能说明我们对于太湖生态环境演化的机理了解非常不够. 正是由于基础研究的严重不足, 难以对湖泊污染和富营养化治理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使得我国的湖泊治理走了不少弯路. 太湖的污染和富营养化是1990年代开始趋于严重的. 在这之前, 我们在太湖所做的主要工作是湖泊资源的开发利用, 特别是水产养殖和水体农业方面[6]. 真正围绕太湖的富营养化机理进行研究始自本世纪初前后, 屈指算来也不过十来年. 而我们所面对却是湖沼学上非常复杂的大型浅水湖泊. 这类湖泊, 在传统的湖沼学教科书中都鲜有描述[7-8]. 原因是其生态环境演变机制过于复杂而知之甚少. 复杂的原因正是“水浅”. “水浅”使得水体受上边界(水-气界面)和下边界(水-土界面)影响极大, 也可以说是边壁效应很大, 这对水体生态系统有深刻而复杂的影响. 由上边界驱动的风浪导致下边界的沉积物不断悬浮, 影响到营养盐的释放和内源负荷的大小; 进一步还影响水-土界面的氧化还原环境, 使得对有机物降解和矿化作用甚大的微生物不断发生变化, 使得其降解的最终产物也在不断变化; 沉积物悬浮也影响到水体光照和透明度, 并进一步表现在光合作用和初级生产力, 水生植物分布等一系列生态效应上. 这些是浅水湖泊生态与环境系统复杂的原因所在.但是, 不可否认这十年, 也是太湖生态环境研究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时期. 在国家科技部、江苏省、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 围绕太湖水环境演化和富营养化机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形成了许多新的认识和成果, 使得我们对太湖富营养化问题的认识极大地得到了深化. 2005年还在南京成功地召开了以太湖富营养化为重点的大型浅水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的国际研讨会, 又分别在《中国科学》(D辑)和Hydrobiologia杂志上出版了专辑[9-11], 较系统地论述了大型浅水湖泊富营养化的过程与机理, 有效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 初步明确了太湖这样大型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战略思路. 这对于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浅水湖泊湖沼学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对太湖过去十年间有关湖泊水动力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湖泊沉积物及其内源污染和湖泊生态系统演化及其蓝藻水华等热点问题的研究作一回顾, 并对今后的发展作出展望. 需要说明的是, 在太湖的生态环境研究方面, 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成果, 限于篇幅, 没有包括在本文中. 文章所引用的文献, 也只限于本人接触到的材料, 难免挂一漏万, 敬请谅解.1 太湖的水动力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由欧美科学家主导的传统的湖沼学实质上是淡水生物学或生态学. 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小型湖泊或深水湖泊[7]. 对于物理过程、沉积物环境等对湖泊生态系统有巨大影响的大型浅水水体较少涉及. 这也是传统湖沼学的一大不足. 当北美五大湖出现问题时, 传统的湖沼学方法和理论就无法应用. 这也是国际上现在开始重视大湖生态环境研究的原因, 如伊利湖(Lake Erie)国际野外研究计划[11]等. 而大湖与小型水体的本质的区别就是, 前者具有复杂水动力过程的影响而后者没有.秦伯强: 太湖生态与环境若干问题的研究进展及其展望447太湖(面积2425km2, 平均水深2.1m)就是典型的大型浅水湖泊. 水动力在太湖生态环境演变中, 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就我们的工作基础和研究积累而言, 从湖泊物理环境入手都是必然的选择. 在这方面, 过去十年间的最重要成果是建立了水动力与生态环境之间联系较系统的研究方法. 该研究方法进一步揭示风浪与沉积物悬浮之间的关系[13]. 通过2002年7月在太湖梅梁湾中心水域一次风浪过程观察, 在测定风速、波浪和湖流等情况下, 利用公式确定了波浪与湖流产生的作用于水-沉积物界面上的剪切力. 结果意外地发现, 在许多情况下, 波浪产生的剪切力要远高于湖流产生的剪切力. 风浪越大, 其波浪产生的剪切力越强. 这完全改变了以往所认为的湖流是主要水动力过程的概念. 由此可以看出, 沉积物悬浮的动力主要来自波浪而非湖流[13-14]. 这个工作使得我们得以认识到, 在太湖这样的大型浅水湖泊中, 风浪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远较湖流重要.2003年7月, 在太湖乌龟山附近架设SonTek ADCP测流仪, 开展湖流垂直结构的观察. 结果发现, 即使太湖这样水深不足3m的浅水湖泊, 也存在湖流分层的现象(图1). 而且, 连续几天, 都可以观察到表层湖流与底层湖流存在切变的现象(罗潋葱, 未发表的数据). 这个发现, 完全改变了我们以往认为浅水湖泊是上下理化性质均匀, 没有分层这样的概念. 使得以往许多用二维水动力模型[15-17]模拟浅水湖泊湖流及其它水质要素迁移扩散的方法需要重新认识.图1 2003年7月14日10:27-13:47太湖梅梁湾口外湖流随深度的变化(深度包括65, 80, 95, 110, 125, 140, 155, 170, 185, 200, 215cm), 测定间隔是10min, 水深是2.4m; 仪器为SonTek ADCP测流仪Fig.1 Lake currents observed on 10:27-13:47, July 14, 2003 at the open Meiliang Bay, Lake Taihu(depths varied between 65-215cm) with a interval of 10min and depth 2.4m by SonTek ADCP而与这种湖流分层相联系的是水体中的悬浮物浓度也随着深度变化, 存在着分层的现象. 监测显示, 通过分层采样分析悬浮物浓度(SS)获得的风速与悬浮物浓度随深度变化[18], 可以看出在接近湖底20-50cm范围内, 悬浮物浓度变化剧烈, 完全不同于表层水体中的悬浮物浓度. 这是浅水湖泊一个有别于深水湖泊的重要特征.为了确定太湖梅梁湾沉积物悬浮的临界剪切力, 取梅梁湾的底泥放在实验水槽中, 放进水, 搅动底泥使之充分悬浮, 再静止数日, 形成与野外相同的沉积结构, 再迭加造波机产生的波浪, 观察波浪从弱到强过程中沉积物的悬浮过程[19]. 最后经过公式计算确定梅梁湾沉积物悬浮的临界剪切力是0.038N/m2[13]. 对比野外观测的风浪导致底泥悬浮的过程, 此临界剪切力大致相当于野外风速5m/s左右.通过多次波浪观测, 发现太湖大多数波浪过程的最大波高(H max)和1/3波高(H1/3)统计值均很小, 其中80%累计频率, H1/3波高不超过8cm, 98%累积频率, H1/3不大于20cm. 只有约5%的波浪过程, 其最大波高大于40cm[20]. 依据观测资料得到的波高(H1/3), 风速(W)和持续时间(T)之间的经验关系[21]. 利用2001年9月定点观测资料, 揭示了太湖1/10频率大波波高、1/3大波波高及平均波高与风速相关系数均大于0.85,J. Lake Sci.(湖泊科学), 2009, 21(4) 448说明风速大小是波高大小的主要控制因子[22].长期以来, 有关太湖表层湖流的主要特征一直不是很清楚. 困难在于无法在同一时间获得覆盖全湖的湖流流向和流速. 但是, 利用装备先进的多普勒测流仪, 可以获得短时间内局部水域的湖流特征. 通过对梅梁湾表层湖流的调查, 发现无论冬夏季节, 梅梁湾都存在一个顺时针的环流[23-24], 在湾的东北部, 存在一个逆时针的环流. 正是这个环流的存在, 使得梅梁湾中心偏东沿岸, 常常是蓝藻水华堆积严重的水域[23], 而这也是对这个区域水质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25].获得面上湖流分布特征的另外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模型的数值试验. 通过三维水动力模型的构建, 获得了太湖地区冬、夏二季盛行风条件下太湖流场的特征[26-30]. 东南风是太湖地区夏季的盛行风向. 在8.0m/s 东南风持续作用下, 在稳定状态下, 太湖整层平均湖流存在两大环流系统: 占据太湖西南部的顺时针环流, 所占面积接近整个太湖的1/5; 围绕洞庭西山逆时针环流, 占居太湖约1/2水面. 环流沿岸带流速较大, 可达6-7cm/s. 此外在梅梁湾的北部和贡湖湾顶还各存在一规模较小的逆时针环流,与观测结果一致[27,30]. 利用水动力模型进行了马山围垦对北太湖梅梁湾换水的影响. 模拟结果显示, 流场结构及环流分布位置与围垦前相同, 说明并未对梅梁湖湾及竺山湖湾口区域流场造成太大的影响[28]. 此外, 还进行了“引江济太”对太湖水环境的影响模拟研究. 结果显示实况调水与不调水方案相比较, 贡湖湾只有叶绿素a浓度改善范围超过50%, 其他所有水质指标都谈不上显著改善; 在梅梁湾, 只有叶绿素和总氮改善的范围超过50%, 其他指标也不明显. 就全湖而言, 也只有叶绿素有所改善, 其他水质指标改善并不显著[31]. 利用水动力模型, 进行风浪对蓝藻水华漂浮、堆积的影响. 模拟结果显示, 当风速达3m/s以上时, 由于水下混合作用, 水华很难漂浮堆积[32-33].浅水湖泊水动力扰动的一个直接效应就是改变水柱中及水土界面上的氧化还原环境. 根据太湖站边上高密度连续观察结果发现, 只要有数小时的风平浪静, 就会在水柱中形成厌氧环境(Hypoxia), 即溶解氧浓度低于3mg/L的水环境. 一旦有风浪, 厌氧环境就会立刻转为好氧环境[34]. 这样一种间氧环境, 会强化太湖的硝化-反硝化过程, 从而增强水体的脱氮效应, 这在实验中也已经证实[35].浅水湖泊水动力扰动引起悬浮物浓度显著提高造成了水体光谱紫、蓝光衰减最强烈, 红光其次, 黄、绿光衰减最弱, 随深度增加光谱中黄、绿光的比例明显上升[36-37]. 这有利于蓝藻充分利用光谱中桔红光进行光合作用, 这可能是蓝藻在浅水湖泊中光竞争优势的原因之一. 调查还发现太湖中各种物质对光吸收和衰减的总贡献率中, 贡献最大的都是悬浮颗粒物, 尤其是风浪作用引起的非色素颗粒物增加[38]. 导致水体透明度、漫射衰减系数、真光层深度变化的主要因子是无机颗粒物而非浮游植物等有机颗粒物, 这对于提高透明度、恢复水生植物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太湖真光层深度(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最大深度)最小的区域位于湖中心和西南水域, 平均为1.1m, 其次是梅梁湾、五里湖和贡湖湾北部, 平均为1.4m, 最大值在东太湖和胥口湾, 平均达2m. 这样的分布格局完全与悬浮物浓度及透明度分布一致, 也与水生植物分布相一致. 说明太湖水生植物分布主要受真光层深度的控制, 而真光层深度分布主要受悬浮物浓度控制, 即主要受水动力的控制[38]. 最后, 利用悬浮物浓度、太湖辐射等参数, 获得了太湖梅梁湾初级生产力的计算公式[39]. 通过公式计算得到了梅梁湾1995-2003年间生产力变化, 发现43%的生产力来自夏季3个月的贡献, 而最高值出现在1996和1997年, 最低值出现在2001和2003年. 这与野外观测到的叶绿素浓度变化相一致[39].上述有关浅水湖泊水动力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许多工作刚刚开始. 但是随着工作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 水动力过程与太湖的许多生命过程联系密切, 包括蓝藻水华爆发的机制. 相信这个领域将逐步推动太湖生态环境机理等方面研究的深入.2 太湖沉积物与湖泊内源污染负荷有关太湖沉积物的研究源自对内源污染的争论[40]. 国际上, 有关湖泊内源污染问题, 都是在深水湖泊中获得的[41-42]. 这样的湖泊, 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没有水动力扰动的问题, 使得问题就变得较简单. 从这样的湖泊中获得的内源污染的结论显然不适用于太湖. 太湖的内源污染究竟有多严重?调查发现, 太湖沉积物覆盖范围约占太湖水域面积的48%, 蓄积量约10×108m3[43]. 发现在太湖沉积秦伯强: 太湖生态与环境若干问题的研究进展及其展望449物中主要的磷形态为有机态磷, 活性磷占10%-30%不等[44-45]. 在污染严重的北部水域高于其他水域. 太湖表层底泥生物可利用磷(AAP)含量范围为7-363mg/kg, 平均值为42mg/kg. AAP含量的极值出现在梅梁湾北部, 其余大部分区域的AAP含量都低于80mg/kg. 小梅口及大浦口这两个太湖最大的入湖河流入口处, 表层沉积物的AAP含量却未出现显著升高的现象[44-45]. 这说明, 梅梁湾和竺山湾由于其入流主要来自无锡市和常州市, 承纳了大量的城市污水, 底泥中的污染物蓄积量显著高于苕溪和宜溧河这两个太湖最大的入湖河口处.研究发现, 太湖沉积物表层5-10cm的范围内, 各项物理化学指标都明显区别于其他下伏的沉积物的指标, 说明在太湖这样的浅水湖泊中, 表层5-10cm是不断参与上覆水交换的活动层, 当风速大于5m/s 时, 沉积物就会大量悬浮. 导致大量的营养物质被释放进入上覆水中. 分析还发现, 沉积物孔隙水中的营养盐浓度远高于上覆水中营养盐浓度[13]. 但是, 并非所有的营养盐随着沉积物的悬浮都会释放出来并为生物所利用. 根据野外调查的结果, 在太湖梅梁湾, 随着风速的增加, 水柱中的悬浮物浓度、总氮、总磷都随之增加而增加, 但是如溶解性的氮磷和COD浓度却不完全, 随风速增加而增加, 有的甚至随风速增加, 反而下降[46]. 在实验室进行的沉积物悬浮试验也完全证实了上述现象(图2)[19]. 即在悬浮开始发生时, 水柱中的悬浮物浓度、总氮、总磷浓度都会增加, 溶解性的生物活性磷也会少量增加, 但是随着悬浮强度的加大, 以及时间的延长, 溶解性营养盐不再随悬浮增加而增加.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 原因是如果沉积物中富含铁、锰等金属元素, 在悬浮过程中得以氧化, 从而强化了其吸附溶解性磷的作用, 使得水柱中的溶解性活性磷反而会减少[19].图2 水槽试验波浪、沉积物悬浮与上覆水中营养盐浓度的变化(其中波浪强度用波高来表示, 悬浮物浓度(SS)、溶解性氮(DTN)、溶解性磷(DTP)、总氮(TN)和总磷(TP)分别有表层和底层2个采样位置浓度表示[19])Fig.2 Wave height and contents of SS, DTN, DTP, TN, TP in overlying water in the wave flume experiments[19]根据上述研究, 提出了有关浅水湖泊内源释放的概念性模式, 即在风浪较小的情况下, 沉积物悬浮的数量很小, 释放数量主要靠沉积物与上覆水的浓度差, 通过分子扩散而实现, 当扰动很强时, 沉积物发生大量悬浮, 大量的营养盐释放进入上覆水中, 增加水柱中总氮、总磷的浓度, 溶解性的氮磷释放开始也有增加, 其后取决于沉积物中铁、锰等金属含量及动力扰动的复氧强度[13,46-47]. 一般情况下, 如果动力扰动与复氧都很强烈的情况下, 虽然水柱中总氮、总磷增加很大, 但是对富营养化有贡献的溶解性氮磷增加不会很大, 而风浪过后, 许多营养盐会随着悬浮颗粒的沉降而沉入水底. 实际上, 像太湖这样的浅水湖泊, 水柱中的总磷J. Lake Sci.(湖泊科学), 2009, 21(4) 450浓度, 并不能很好地代表水体富营养化的情况[48]. 在没有动力扰动的情况下, 沉积物中营养盐将按照浓度差的分子扩散而释放, 成为静态释放. 由于静态释放主要是氨氮和无机磷, 因此, 对水体富营养化有直接影响, 特别是当沉积物中有机物含量很高, 在厌氧环境下降解矿化, 可以源源不断地提供给内源释放. 沉积物中的有机污染物, 归根结底是陆地上的工农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排入的结果. 因此, 大型浅水湖泊底泥内源污染控制的判断标准, 即首先需要控制的是那些有机质含量丰富(污染严重)而动力扰动较弱的水域, 其次是有机质含量高而动力扰动强的水域, 对于有机质含量低而扰动很强的水域则不需要考虑控制.目前普遍采用底泥疏浚的方法来控制内源污染. 研究发现, 这样的方法虽然短期内(约半年时间)可以显著降低底泥的内源释放, 但是, 随着时间的延长, 底泥上会出现新生的污染底泥, 或称“活化”[49]. 这些新“活化”的污染底泥, 实际上是外源污染没有切断的情况下, 外源污染输入后沉积在底部形成的. 丹麦对Sobygaad湖的研究发现, 在外源输入没有控制的情况下, 水土界面的营养盐的化学平衡是向下的. 此时, 内源释放受到遏制, 沉积物成了外源污染输入后的蓄积库; 而在外源污染控制后, 其营养盐的化学平衡向上, 此时, 内源释放开始显现[50]. 可以预见, 越是污染重的水域, 如果外源污染不切断, 疏浚后的沉积物“活化”得越快. 从这个意义上讲, 控制内源污染, 首先必须先控制外源, 其次, 才能实施内源污染控制.关于太湖底泥内源释放的数量, 目前仍然有争议. 根据实验室试验结果, 在静态条件下, 太湖全湖一年的NH4+-N释放量达10000t左右, PO43--P释放量达900kg左右[46]. 在动态释放条件下, 一次大的动力扰动导致的释放, 虽然有一些估算, 但是仍然有争议. 可以肯定的是, 其释放的数量级可以和外源年输入量相当[46].虽然太湖的“大”和“浅”的特征, 使得风浪导致的复氧有利于去除水柱中的一部分营养盐; 但是, 水浅, 也意味着单位面积的沉积物上水体体积小, 环境容量低. 使得这样的湖泊, 很容易富营养化. 这样的水体, 在夏季高温下, 水土界面的温度常常也会较高, 微生物活跃, 使得没有风浪情况下, 很容易出现厌氧环境而有机物降解速率加快, 内源污染加重. 因此, 不管有无风浪的影响, 沉积物中营养盐的释放都会加重水体的负荷,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这样的湖泊一旦富营养化后, 治理起来非常困难.像太湖这样治理困难的富营养化湖泊不止一个.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有许多浅水的富营养化湖泊[44,51]. 这些湖泊之所以营养水平较高, 除了水浅这个特性外, 还与其地处低洼的盆地或河流尾端, 营养背景较高有关[52]. 利用沉积物中硅藻化石所代表的种群组合重建的太湖历史时期的营养水平显示, 太湖在1980s年代以前, 水体的总磷浓度就达到了60μg/L左右, 处于中营养水平. 1980年代以后, 迅速增加, 富营养化加快[53]. 说明太湖在历史上就处于一个营养水平较高的状态. 类似的湖泊还有长江下游的龙感湖、太白湖等[54]. 以上所有的迹象都显示, 像太湖这样的大型浅水湖泊, 很容易富营养化, 而一旦富营养化后, 治理起来难度会更大.3 太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与蓝藻水华湖泊富营养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蓝藻水华暴发. 长期以来, 有关蓝藻水华暴发的机制一直不是很清楚. 概括而言, 既有环境因子的原因, 也有蓝藻生理生态特性方面的原因. 但是, 最主要的是营养盐的富集. 这里的环境因子包括水体的面积和体积、水的滞留时间、水体的垂直混合程度、光的衰减特性、底泥的再悬浮作用等; 蓝藻自身的生理与生态因子, 如伪空泡、无机碳浓缩机制、固氮能力、抗拒紫外伤害和低光胁迫的藻胆体等[1,55-56]. 孔繁翔等 [57]在太湖野外长期观测的基础上, 提出了蓝藻水华形成的四阶段假设. 该假设认为, 蓝藻的生长与水华的形成可以将其分为越冬、复苏、生长和上浮集聚形成水华4个彼此相对独立但是又相互连续的4个阶段. 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主导生态因子. 特定湖区中蓝藻水华是已经确立了优势的蓝藻在合适的水文气象条件下的水平漂移集聚的结果, 并非是生物量在短时间的暴发增长. 因此只要确定影响水华蓝藻在越冬、复苏、生长和上浮漂移形成蓝藻水华等不同阶段的主导生态因子及其阈值, 就有可能对蓝藻水华进行预测预警.但是, 最新的研究表明, 蓝藻水华复苏主要不是发生在沉积物中, 而是在水柱中[58]. 这也不难理解,。
太湖生态与环境若干问题的研究进展及其展望
太湖生态与环境若干问题的研究进展及其展望姚钰清摘㊀要:太湖是一种大型浅水胡泊,对它的水动力和生态环境的研究,需要摸索一套特殊的方法㊂文章对太湖的生态环境和水污染问题进行了深度的研究,对蓝藻水华等问题进行了分析㊂关键词:太湖生态与环境问题;建就进展;展望一㊁太湖的水动力和生态环境欧美科学家提出的湖沼学在我国被称为淡水生物学,它的研究范围是各种淡水湖泊,对于大型浅水胡泊研究的比较少,所以欧美的湖沼学存在很大的缺陷㊂由于太湖的生态环境不断的出现问题,所以引起了普遍的重视大型胡泊有复杂的水动力㊂太湖面积大平均水深2m左右是一个大型的浅水湖,水动力对于太湖的生态演变发挥了很大作用,通过对胡泊物理环境的研究分析了水动力和生态环境变化的联系㊂通过研究发现湖流不是主要的水动力过程,波浪才是沉积物悬浮的动力,因此在太湖中波浪对生态环境可以产生很大影响㊂科学家在太湖龟山架设了测流仪,对湖流的垂直结构进行观察,发现对于太湖这样的浅水湖也会出现湖流分层问题,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表层湖流和底层湖流存在切变,这个发现推翻了以往人们认为浅水湖不存在分层的认识㊂因此以前所做的一些分析都要进行重新考虑㊂随着湖流分层的变化水中的悬浮物也发生了浓度变化,出现了分层的现象,通过分层采样分析发现了风速和悬浮物的深度都会引起悬浮物浓度的变化㊂通过采样分析发现在接近湖底的范围内,悬浮物的浓度最高这是浅水湖和深水湖的区别㊂以前对于太湖表层湖流的特点不了解,因为得不到同时代表整个湖的流向和流速,现在采用多普勒测流仪可以得到短时间局部水域的湖流特点,通过调查梅梁湾表层湖流,发现有个顺时针的环流无论冬夏都出现在梅梁湾㊂也引起了蓝藻水华的严重堆积㊂通过模型试验也可以得到湖流分布的特征,建立了三维水动力模型以后,可以得到冬夏两季太湖流场的特点㊂太湖夏季流行东南风在东南风的作用下,太湖的湖面出现两大环流,太湖的西南部有一个小型的顺时针环流,还有一个洞庭湖西山的逆时针环流占很大面积㊂通过实验分析当风速很大的情况下水华难以堆积㊂浅水湖的水动力可以改变水面的氧化环境,通过连续的观察发现只要风浪平静一段时间,就会在水中形成厌氧环境,如果出现风浪厌氧环境就要发生转化,这个特点会加强太湖的硝化过程,使水体加强脱氮效果㊂二㊁太湖沉积物与湖泊内源污染对太湖沉积物的研究引发了内源污染争议,外国内源污染都发生在深水湖中,这种湖泊的最大区别就是没有水动力扰动,因此问题并不复杂但是这样的环境和太湖的特点大相径庭,因此结论也不适合对太湖研究㊂通过观察发现太湖的沉积物面积接近总面积的一半,太湖的沉积物中有机磷比活性磷要多很多,北部水域是污染最严重的因为这个水域的入口来自无锡和常州市,大量的城市污水造成了太湖的大面积水污染㊂通过化验分析发现太湖的表层沉积物中,各项物理化学指标都很高,说明对于太湖这种浅水湖地表层含有大量沉积物,沉积物水中的营养盐比上覆水的浓度高,营养盐没有全部随着沉积物的漂浮释放出来,根据调查发现太湖梅梁湾地区,随着风速的变化水中的悬浮物,氮㊁磷的浓度都要增加,但是溶解性的氮磷浓度却不会增加,而且还会随着风俗的增加而减小㊂为了证实这个现象在实验室中进行了验证,这种现象是因为沉积物中含有铁锰等元素,这些元素在悬浮中进行氧化,所以对磷进行了吸附溶解因此活性磷减少了很多㊂通过这些研究发现了浅水湖内源释放的模式,在风浪小的时候沉积物的悬浮量也不大,沉积物的释放通过分子扩散进行,如果遇到大风大浪沉积物发生大扰动,上覆水中进入大量营养盐水中的氮磷浓度增加,溶解性氮磷也开始大量释放,如果遇到动力扰动很大的情况溶解性氮磷也不会增加,风平浪静之后营养盐随着悬浮物沉到水底,由于太湖是个浅水湖水中的磷含量不能代表水体的营养情况,由于太湖面积大水浅风浪可以去除一些营养盐,由于水浅使湖水更容易营养化,在夏天的时候水土温度很高,微生物开始大量繁殖在风浪小的情况下由于出现厌氧环境,内源污染加剧所以这种富营养的胡泊很难治理㊂三㊁太湖生态系统结构和蓝藻水华蓝藻水华疯长是由于胡泊营养化所造成的,以前对于蓝藻水华疯长的原因不清楚,总的来说有环境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最主要是由于营养盐过剩,蓝藻的生长和水华生成分为几个阶段,不同的阶段主导生态因子也不同,蓝藻水华的疯长不是一个偶然现象,是由于合适的水文气象条件所形成的㊂通过研究发现蓝藻水华不是发生在沉积物中,是在水柱中产生的,这是由于太湖的地理环境造成的,太湖冬天不会出现湖面完全结冰,所以水中蓝藻孢子不会受到破坏,开春以后就会由于条件适宜发生疯长㊂四㊁展望太湖的水动力和生态环境是对太湖进行生态环境研究的重点,沉淀物和蓝藻水华以及内源污染,都是治理太湖污染的重点课题,这些困扰太湖的环境问题是由于太湖的自然条件所形成的,太湖的大和浅都对治理太湖的环境污染形成了一种威胁,水动力和生态系统的联系需要一个重要的纽带,通过对沉淀物的长期研究得到了水动力和水环境的联系,但是距离对生态的治理还有很大的距离,只有建立了双方的联系才能找到控制蓝藻水华疯长的方法㊂所以要采取措施改变环境条件,通过控源截流来治理太湖的生态环境㊂参考文献:[1]秦伯强.太湖水环境面临的问题㊁研究动态和初步成果[J].湖泊科学,2018,10(4).[2]秦伯强,王小冬,汤祥明等.太湖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引起的饮用水危机:原因与对策[J].地球科学进展,2017,22(9).[3]贺军.科学治理:太湖将重放异彩[J].中国水利,2016(17).作者简介:姚钰清,苏州市苏城环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㊂49。
太湖地区生态循环农业小流域治理模式探讨
太湖地区生态循环农业小流域治理模式探讨太湖地区位于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著名的淡水湖泊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和经济区域。
由于长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太湖地区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农业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
为了解决太湖地区农业生产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展生态循环农业小流域治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太湖地区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太湖地区是中国的粮食生产重要基地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农业产业在当地具有重要的地位。
长期以来,由于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乱排放污水等行为,导致农田和周边水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农田土壤的理化性质恶化,水质呈现持续恶化的趋势,造成了严重影响农作物健康生长和水生态环境的问题。
农业面临的固体废弃物、农药残留等问题也十分突出。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太湖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也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有必要对太湖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开展治理工作,以实现农业的绿色发展。
二、生态循环农业小流域治理模式的意义生态循环农业小流域治理模式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型治理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实现生态循环利用,减轻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在太湖地区开展这种治理模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生态循环农业小流域治理模式有利于减轻农业对环境的污染。
通过合理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可以降低农田和水体的化肥、农药使用量,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水域生态环境。
生态循环农业小流域治理模式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在生态循环农业生产过程中,可以减少对农产品的化学物质残留,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有利于推进农产品的绿色有机生产。
生态循环农业小流域治理模式有利于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
通过实施生态循环农业小流域治理模式,可以提升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循环农业小流域治理模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多样性。
通过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可以增强土壤的生态功能,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有利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恢复。
青海太湖治理情况汇报
青海太湖治理情况汇报青海太湖是我国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也是青海省的重要生态资源。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太湖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为了保护太湖的生态环境,加强太湖的治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太湖水质监测情况。
自去年开始,我们对太湖的水质进行了全面监测,监测结果显示,太湖水质整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主要表现在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水质浑浊,藻类过度生长等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太湖的生态平衡和水生物的生存繁衍。
二、太湖治理工作进展。
为了改善太湖的水质和生态环境,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首先,加强了对太湖周边的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推广了农田生态工程,减少了农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有效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对太湖的影响。
其次,加强了太湖流域的污水处理工作,新建了多个污水处理厂,对太湖周边的污水进行了有效处理,减少了城镇污水对太湖的直接排放。
另外,我们还加强了对太湖的水生态修复工作,大量引入了水生植物,加强了对太湖水质的净化和修复。
三、太湖治理效果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工作,太湖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水质监测结果显示,太湖的水质呈现出逐渐好转的趋势,水体透明度明显提高,水质浑浊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藻类过度生长现象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太湖周边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水生物种群得到了有效保护和繁衍。
四、下一步工作展望。
在太湖治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太湖的治理力度,进一步完善太湖治理工作的长效机制,加强对太湖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太湖水质和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同时,我们还将加强对太湖流域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推动太湖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方向发展。
总之,太湖的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太湖的治理力度,努力保护太湖的生态环境,为太湖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太湖流域的水环境与生态农业的若干思考
水环境治理现状
治理措施
治理挑战
太湖流域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水环境治 理措施,包括建设污水处理厂、推行 生态养殖、加强工业污染治理等。
太湖流域的水环境治理面临着诸多挑 战,如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水平不高 、管理不到位等。这些问题制约了治 理工作的深入推进。
治理成效
经过多年的治理,太湖流域的水环境 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然 存在不少问题,如水质不稳定、水生 态系统破坏严重等。
生态农业在太湖流域的实践案例
太湖流域的生态农业实践案例包括稻 鱼共生、稻虾共生、有机蔬菜种植等 多种模式。
例如,稻鱼共生模式通过在稻田中养 殖鱼类,实现了稻田营养物质的循环 利用和鱼类的增收,同时减少了化肥 和农药的使用量。
这些实践案例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 同时,也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水环境 和生态系统。
关于太湖流域的水环境与生 态农业的若干思考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30
目录
• 太湖流域水环境现状 • 生态农业在太湖流域的实践与
挑战 • 太湖流域水环境与生态农业的
互动关系
目录
• 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与生态农 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太湖流域水环境与生态农业的 未来展望
01
太湖流域水环境现状
太湖流域的农业污染主要来自化 肥、农药的使用以及畜禽养殖废 弃物的排放。这些污染物通过农 田径流和雨水冲刷进入水体,造
成水体富营养化。
工业污染
太湖流域的工业污染主要来自化 工、印染、造纸等重污染行业的 废水排放。这些废水未经处理或 处理不达标就排入河道,对水环
境造成严重破坏。
生活污染
生活污染主要来自居民生活污水 、垃圾等废弃物的排放。这些废 弃物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造
关于太湖流域的水环境与生态农业的若干思考
两者互动发展的优势与挑战
优势
太湖流域的水环境和生态农业具有高度的互补性,水环境的质量对于生态农业的 发展至关重要,而生态农业的发展反过来又能改善水环境。
挑战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太湖流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 压力,如何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和改善水环境和生态农业是一大挑战。
水质改善
生态农业的发展有助于改善水 质,通过减少污染物排放和加 强水土保持,提高水体的自净
能力。
03
太湖流域水环境与生 态农业的互动关系
水环境质量对生态农业的影响
肥力维持
水环境中的营养物质是农 作物生长的重要养分来源 ,水质恶化会影响农作物 的生长和产量。
病虫害控制
良好的水质有助于抑制病 虫害的发生,从而降低农 药的使用。
构建科学的监测体系与信息平台
环境监测
01
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实时监测太湖流域的水质、土壤、
气象等环境指标,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信息共享
02
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监测、市场信息等数
据的共享,提高信息利用效率,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预警机制
03
建立预警机制,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警和
02
生态农业在太湖流域 的实践
生态农业的核心理念
01
02
03
生态平衡
生态农业强调在自然系统 中保持生态平衡,通过优 化生物群落结构,维护生 态系统的稳定性。
资源节约
生态农业注重资源的高效 利用,减少化肥和农药的 使用,降低能源消耗,保 护土地和水资源。
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谋求经济、社会 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 现经济繁荣、农民增收和 生态改善的有机结合。
太湖治理调研报告
太湖治理调研报告太湖是我国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位于江苏、浙江两省交界处。
然而,多年来太湖一直面临着严重的水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太湖周边地区的环境质量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为了解决太湖水污染问题,我进行了一次太湖治理调研。
在调研过程中,我首先了解了太湖的污染情况。
太湖水污染主要来源于农业、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
特别是太湖流域大面积的农田和农村地区,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得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工业园区和城市的废水处理设施不完善,大量污水直排湖泊;此外还存在大量机动船只和渔业养殖业的污染等问题。
针对太湖的污染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首先,加强了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改建,提高了废水排放的处理能力。
其次,加强了太湖周边地区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倡绿色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另外,政府还进行了太湖水域的清淤工作,除去了大量的底泥污染物。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太湖的监测和管理,对违规行为进行了处罚,形成了一定的监督机制。
通过这次调研,我也看到了一些治理成果。
太湖的水质有了一定的改善,水中污染物的浓度明显下降。
太湖周边地区的水生态系统逐渐恢复,水生物种类和数量也在增加。
此外,太湖的游客数量有所增加,环境也得到了改善,对当地的经济和旅游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太湖治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治理成本较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持续的维护。
其次,一些企业和个人对治理措施执行不力,仍然存在一定的违规行为。
此外,太湖周边地区的农民和渔民的生活和收入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综上所述,太湖的治理任重而道远。
虽然在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未来,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进一步加大对太湖治理的力度,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太湖的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保护太湖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与治理的新建议
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与治理的新建议太湖流域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也是具有丰富生态系统和重要经济价值的地区。
然而,近年来,太湖流域水环境面临严重的污染问题,已成为影响当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
为了改善太湖流域的水环境质量,必须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本文将介绍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的现状,并提出几项新的治理建议。
首先,人为污染是太湖流域水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需要加强太湖周边城市和农村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废水处理的效率和质量,减少废水排放对太湖流域的影响。
同时,要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监管,严格执行相关环保法规,确保工业废水的合规处理和排放。
其次,农业活动也是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农业用水过程中常常使用农药和化肥,这些农药和化肥的过量使用和不当使用会导致农药和养分的污染物流入太湖。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加强农业非点源污染的防控,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提高施肥技术的科学性,避免养分流失。
此外,大气污染也对太湖流域水环境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大气中的污染物可以通过降雨等方式进入太湖,造成水环境的污染。
因此,应加强大气污染的治理工作,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加强大气环境监测和预警,有效防止大气污染对水环境的污染。
最后,要加强太湖流域的生态修复工作。
太湖流域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对太湖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应加强湿地保护,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划定湿地保护区,加强对湿地的管控和管理。
同时,要加强水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保持湖泊生态的平衡和稳定。
综上所述,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是一个复杂严重的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治理措施。
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善工业废水处理和排放监管,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加强大气污染防控,加强生态修复工作,是改善太湖流域水环境质量的关键举措。
政府部门、企业和公众都应共同努力,为太湖流域的水环境治理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太湖流域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但通过加强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控、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量、提高施肥技术的科学性、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加强太湖流域生态修复工作等综合治理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水环境质量。
太湖调研报告
太湖调研报告太湖是中国东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位于江苏、浙江两省交界处。
作为中国四大淡水湖泊之一,太湖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自然景观,还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
为了更好地了解太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对太湖进行了一次调研。
太湖调研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太湖的生态环境、水质状况、生物多样性以及对当地经济的影响等。
首先,我们关注了太湖的生态环境。
太湖周围的土地主要用于农业生产,而农业活动对湖泊的影响不可忽视。
我们调查发现,太湖流域的农业活动主要是种植水稻、蔬菜和水果等作物,同时也有一部分养殖业。
这些农业活动所使用的化肥和农药会通过农田径流进入太湖,造成水质污染。
此外,由于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太湖周边还存在部分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源,对太湖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我们关注了太湖的水质状况。
根据我们的调查,太湖的水质较差,主要表现为富营养化和水体蓝藻水华问题。
太湖周边的农田和养殖业的废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会进入湖泊,导致水体中营养物浓度升高,使太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富营养化现象。
同时,水体富营养化也为蓝藻的生长提供了条件,导致了太湖时常出现的水华现象。
水质问题需要得到有效的监管和治理,以保护太湖的生态系统健康。
此外,调研中我们还注意到太湖的生物多样性问题。
太湖虽然存在一定的水质问题,但仍然是许多珍稀物种的栖息地。
我们发现太湖中有多种鱼类、鸟类、浮游生物等。
然而,由于环境污染和乱捕乱杀的原因,太湖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一定的破坏。
保护太湖的生物多样性是保护太湖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任务。
最后,我们还关注了太湖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太湖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也是当地居民的重要收入来源。
太湖周边的钓鱼、养殖、旅游等产业都与太湖紧密相关。
然而,由于水质问题的存在,太湖的渔业和旅游业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对当地经济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因此,保护太湖的生态环境,改善水质是保护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综上所述,太湖的生态环境、水质状况、生物多样性以及对当地经济的影响都需要得到关注和保护。
研讨太湖源生态资源保护利用与开发
加强立法和监管
通过加强立法和监管力度,确保太湖源生态资源 的保护和利用合法合规。
强化宣传教育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太湖源生态资源的认 识和保护意识。
倡导绿色发展
积极倡导绿色发展理念,推广生态旅游等绿色产 业,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加强合作与交流
积极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引进 先进的生态保护利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理念和技术,推动太湖源生 态资源保护与利用事业的发展。
太湖源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
历史沿革
太湖源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早在明清时期,太湖源就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之一,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和吟咏。
发展现状
近年来,太湖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建立了太湖源国家森林公园,并 积极推动生态旅游和农家乐等产业的发展,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 赢。
02
太湖源生态资源保护与利用
过度开发和污染
太湖源地区的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过度开发和污染的现象,如非法捕捞、垃圾处理不规范等。
缺乏有效监管
对于太湖源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导致一些不法行为难以得到遏制。
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冲突
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太湖源生态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策略探讨
研讨太湖源生态资源保护利 用与开发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太湖源基本情况介绍 • 太湖源生态资源保护与利用 • 太湖源生态资源开发的前景展望与建议
01
太湖源基本情况介绍
太湖源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地理位置
太湖源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地处太湖之滨,吴江区的 最南端,紧邻浙江省。
自然环境
研讨太湖源生态资源保护利用与开发
土地资源
太湖源的土地资源丰富,包括农田、 林地、草地等,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基 地
生物资源
太湖源的生物资源丰富,包括野生动 植物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护 区
旅游资源
太湖源的旅游资源丰富,包括自然景 观、人文景观等,是重要的旅游目的 地
02
太湖源生态资源保护利用现状及 问题分析
太湖源生态资源保护利用现状
太湖源生态资源开发的潜力与优势
政策支持
政府对生态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 展给予了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 为太湖源生态资源的开发提供了
有利条件。
地理位置优越
太湖源位于长三角生态创新示范 城市和旅游度假胜地,具有得天 独厚的地理优势,便于吸引周边
客流。
生态环境优美
太湖源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良 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向往的休
太湖源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原因分析
工业污染
随着太湖源头地区工业的发展,工业污染对太湖源头生态环境的影响逐渐增大 ,一些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等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生活污染
随着人口增加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对太湖源头生态环境 造成的影响也逐渐增大。
03
太湖源生态资源开发的价值与潜 力
日期:
研讨太湖源生态资源保护利用与开 发 汇报人:
目录
• 太湖源生态环境概述 • 太湖源生态资源保护利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 太湖源生态资源开发的价值与潜力 • 太湖源生态资源保护利用与开发的对策建议 • 案例研究与经验借鉴
01
太湖源生态环境概述
太湖源地理位置与环境特征
位于中国江苏省南部 ,地处长江三角洲南 翼
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和优美的生态环境
地处中亚热带北缘, 气候温和湿润,四季 分明
太湖流域环境问题与措施
特别是1987年以后, 污染趋势更为严重。
重污染(Ⅴ) 0%
0.8%
1993-1994 15% 70% 14% 1%
河道污染
太湖地区河道污染是从苏州河开始的。据记 载,1920 年苏州河已开始污染, 致使原来从苏州 河取水的闸北水厂于1928 年迁移至黄浦江。 20 世纪60 年代, 黄浦江市区段由于污染出现黑 臭。江南运河, 在50~60 年代还是沿河居民的 日常生活水源, 到70 年代水质开始下降, 80 年 代水质黑臭。太湖地区其它地区的河道水质, 从50 年代到70 年代, 整个水网都是清水悠悠的 良好水源。
1.92 8.17
2008年太湖宜兴近岸水 域“湖泛”的基本特征
2008年5月26日一6月10日在太 湖无锡宜兴近岸水域发生“湖 泛”,“湖泛”面积每日有所变 化,平均为7.5km2。湖泛区内 时有气泡冒出,水体浑浊,颜色 为浆褐色,有清晰的界限,并伴 有似下水道恶臭和硫化氢的气味, 湖面漂有以湖鳅为主的死鱼。
100% 80% 60% 40% 20% 0% 1983
1992
1996
污染河道长度
繁引泊氮活水 殖起、、动体 而藻水磷的富 引类库等影营 起及、营响养 的其海养下化 水他湾物,指 质浮等质生的 恶游缓大物是 化生流量所: 现物水进需在 象迅体入要人 。速,湖的类
近 30 年来在人类活动强烈影响下 ,湖泊生态系统稳定有序的物质 -能量循 环过程破坏 ,突出表现在湖泊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水质状况
水质状况 1980-1981 1987-1988
8 0年代初期太湖水质 以Ⅱ类为主; 80年代 较清洁(Ⅱ) 69%
后期水质由Ⅱ类向Ⅲ
59.4%
类过渡并开始出现了 Ⅳ类水质即轻污染;
太湖生态系统演化与环境容量评价研究的开题报告
太湖生态系统演化与环境容量评价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太湖作为中国第三大淡水湖泊,一直以来被视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和生态发展的重要支柱。
然而,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太湖生态环境遭受了极大的破坏和污染,使得湖泊水质变差、水生生物消失等问题日益突出。
根据2017年环境保护部发布的《全国水环境质量状况公报》,太湖整体水质仍然处于劣V类,超过50%的区域水质为黑臭水体,严重威胁了人类社会的生存。
因此,对太湖生态系统的演化和环境容量进行评价研究,对推进太湖污染治理和保护工作,建设美丽太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围绕太湖生态系统演化和环境容量展开深入探讨,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太湖生态系统演化过程分析:通过搜集太湖地理、地质、生物和气候气象等数据,对太湖生态系统演化进行综合分析,揭示湖泊演化历程和趋势。
2.太湖环境容量评价:通过考察太湖水质、沉积物质量、营养元素、重金属等指标,分析太湖环境容量,并对其进行评价,呈现太湖环境现状。
3.影响太湖环境的主要因素分析:通过对太湖周边城市、乡镇和企业生产、排污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找出主要影响太湖生态环境的因素。
4.太湖保护和治理方案研究:结合上述分析结果,提出可行的太湖保护和治理方案,指导太湖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提升。
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数据收集与整理、实验分析、模型模拟及案例研究等,充分综合运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环境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
三、研究预期结果和贡献通过对太湖生态系统的演化和环境容量进行评价研究,本研究预期能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结果和贡献:1.全面系统地分析太湖演化和环境容量现状,呈现太湖生态环境的现状和趋势。
2.确定影响太湖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具有重要的政策建议意义。
3.提出可行的太湖保护和治理方案,为太湖生态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4.积累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管理学科的新知识,也为我国湖泊生态环保工作作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 Lake Sci.(湖泊科学), 2009, 21(4): 445-455. E-mail: jlakes@©2009 by Journal of Lake Sciences太湖生态与环境若干问题的研究进展及其展望∗秦伯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南京 210008)摘 要: 本文着重就太湖水动力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太湖沉积物及其内源污染问题和太湖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及其蓝藻水华等热点问题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 在水动力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方面, 初步摸索出一套适合太湖这样大型浅水湖泊的研究方法, 即通过沉积物悬浮过程的研究, 把风浪与水体光照透明度、内源释放、水土界面的氧化还原环境等过程和要素联系起来. 获得了太湖理化要素随深度变化的内部结构特征, 确立了三维水动力模拟模型在太湖应用中的必要性. 建立了太湖光照和透明度与悬浮物的关系, 及基于悬浮物浓度的太湖初级生产力计算模型. 在太湖沉积物与内源污染问题上, 初步弄清了太湖沉积物分布与污染物质分布的特征, 太湖沉积物悬浮的动力作用的来源与大小. 太湖水动力对内源释放的影响, 进一步提出了适于太湖内源污染控制的判断方法. 对于太湖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及其蓝藻水华问题, 在蓝藻水华爆发过程假设的基础上, 进一步通过营养盐阈值、休眠孢子复苏等方面对此进行了完善. 研究还发现了富营养化导致生态系统退化, 生物趋于小型化且多样性下降的现象, 营养盐循环速率加快, 加重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进一步通过附着生物的研究, 揭示了富营养化导致草型生态系统向藻型生态系统转化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生态恢复应该首先降低营养盐负荷、其次才是生态恢复的新观念, 以及湖泊治理必须先控源截污、后生态恢复的新思路. 最后, 就这几个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展望.关键词: 太湖; 水动力; 沉积物与内源污染;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蓝藻水华Progress and prospect on the eco-environmental research of Lake TaihuQIN Boqiang(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hpy and Lim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210008, P.R.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ree hot topics associated with Lake Taihu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researches in the recent ten years, i.e. hydrodynamics and its effects on the lake environment and ecosystem, lake sediment and internal pollution loadings, lake ecologic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related to algal bloom. In the aspect of hydrodynamics and its effects, a field approach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ydrodynamic parameter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as developed. We found hydrodynamical intensity quantitatively related to sediment erosion and suspension, and further related to the transparency, internal loading and oxidation-deoxidization conditions at water-sediment interface.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hydrodynamics in Lake Taihu has been achieved, so that the necessity of three dimensional hydrodynamic model has been built instead of two-dimensional hydrodynamic model for this large shallow lake. Relation functions of light penetration and intensity distribution as well as transparency related to seston have been established. Primary production estimate model of Lake Taihu based on the seston has been developed. In aspect of sediment and internal loading, the distributions of sediment and the pollutant in sediment have been clearly revealed. The main force which makes sediment resuspension was identified. The effects of hydrodynamics on the sediment resuspension and further on the nutrient releasing were investigated. A conceptual mode of nutrient releasing for large shallow lake was proposed and the criteria for internal loading control were put forward. In aspect of lake ecosystem and algal bloom, based the hypothesis of algal bloom formation, the understanding of algal bloom formation has been improved via the findings of nutrient thresholds and restoration of∗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730529)、国家杰出青年基金(40825004)、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性项目(KZCX2-YW-419)和中国科学院重大交叉项目(KZCX1-YW-14)联合资助. 2008-12-31收稿; 2009-02-17收修改稿. 秦伯强, 男, 1963年生, 博士, 研究员; E-mail: qinbq@.J. Lake Sci.(湖泊科学), 2009, 21(4) 446dormancy algal spores. Investigations also revealed the phenomena that eutrophication leads to degradation of ecosystem and biota tends to small sizes. The nutrient cycling will speed up and more available nutrient will be imported which in turn enhances the eutrophicating. After investigation of periphyte effects on the submerged macrophyte, the mechanism on macrophyte disappearance was clarified.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new idea on eutrophic lake control and ecosystem restoration was proposed, i.e. reducing the nutrient loading firstly and restoring ecosystem secondarily. Finally, the paper made perspectiv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se aspects.Keywords: Lake Taihu; hydrodynamics; sediment and internal loading; eco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lgal bloom 十年前, 我曾经写过一篇“太湖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动态及初步进展”[1], 发表在《湖泊科学》1998年第10卷第4期上. 到如今正好又是一个10年. 在这十年间, 太湖的水环境问题不但没有好转, 反而其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愈演愈烈, 直至2007年5月29日, 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无锡太湖蓝藻危机事件[2]. 太湖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举世瞩目的问题[3]. 从1998年到今, 国家在太湖治理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措施, 包括1998年的达标排放[4], “十五”期间国家“863”重大水专项[5], 以及最近太湖的控源截污工作. 太湖的污染和富营养化治理经历了一条曲折而充满争议的过程. 至今, 太湖水质仍然是劣V类(主要是氮超标)为主, 蓝藻水华依然在夏季时频频出现. 所有这一切, 都只能说明我们对于太湖生态环境演化的机理了解非常不够. 正是由于基础研究的严重不足, 难以对湖泊污染和富营养化治理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使得我国的湖泊治理走了不少弯路. 太湖的污染和富营养化是1990年代开始趋于严重的. 在这之前, 我们在太湖所做的主要工作是湖泊资源的开发利用, 特别是水产养殖和水体农业方面[6]. 真正围绕太湖的富营养化机理进行研究始自本世纪初前后, 屈指算来也不过十来年. 而我们所面对却是湖沼学上非常复杂的大型浅水湖泊. 这类湖泊, 在传统的湖沼学教科书中都鲜有描述[7-8]. 原因是其生态环境演变机制过于复杂而知之甚少. 复杂的原因正是“水浅”. “水浅”使得水体受上边界(水-气界面)和下边界(水-土界面)影响极大, 也可以说是边壁效应很大, 这对水体生态系统有深刻而复杂的影响. 由上边界驱动的风浪导致下边界的沉积物不断悬浮, 影响到营养盐的释放和内源负荷的大小; 进一步还影响水-土界面的氧化还原环境, 使得对有机物降解和矿化作用甚大的微生物不断发生变化, 使得其降解的最终产物也在不断变化; 沉积物悬浮也影响到水体光照和透明度, 并进一步表现在光合作用和初级生产力, 水生植物分布等一系列生态效应上. 这些是浅水湖泊生态与环境系统复杂的原因所在.但是, 不可否认这十年, 也是太湖生态环境研究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时期. 在国家科技部、江苏省、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 围绕太湖水环境演化和富营养化机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形成了许多新的认识和成果, 使得我们对太湖富营养化问题的认识极大地得到了深化. 2005年还在南京成功地召开了以太湖富营养化为重点的大型浅水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的国际研讨会, 又分别在《中国科学》(D辑)和Hydrobiologia杂志上出版了专辑[9-11], 较系统地论述了大型浅水湖泊富营养化的过程与机理, 有效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 初步明确了太湖这样大型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战略思路. 这对于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浅水湖泊湖沼学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对太湖过去十年间有关湖泊水动力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湖泊沉积物及其内源污染和湖泊生态系统演化及其蓝藻水华等热点问题的研究作一回顾, 并对今后的发展作出展望. 需要说明的是, 在太湖的生态环境研究方面, 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成果, 限于篇幅, 没有包括在本文中. 文章所引用的文献, 也只限于本人接触到的材料, 难免挂一漏万, 敬请谅解.1 太湖的水动力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由欧美科学家主导的传统的湖沼学实质上是淡水生物学或生态学. 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小型湖泊或深水湖泊[7]. 对于物理过程、沉积物环境等对湖泊生态系统有巨大影响的大型浅水水体较少涉及. 这也是传统湖沼学的一大不足. 当北美五大湖出现问题时, 传统的湖沼学方法和理论就无法应用. 这也是国际上现在开始重视大湖生态环境研究的原因, 如伊利湖(Lake Erie)国际野外研究计划[11]等. 而大湖与小型水体的本质的区别就是, 前者具有复杂水动力过程的影响而后者没有.秦伯强: 太湖生态与环境若干问题的研究进展及其展望447太湖(面积2425km2, 平均水深2.1m)就是典型的大型浅水湖泊. 水动力在太湖生态环境演变中, 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就我们的工作基础和研究积累而言, 从湖泊物理环境入手都是必然的选择. 在这方面, 过去十年间的最重要成果是建立了水动力与生态环境之间联系较系统的研究方法. 该研究方法进一步揭示风浪与沉积物悬浮之间的关系[13]. 通过2002年7月在太湖梅梁湾中心水域一次风浪过程观察, 在测定风速、波浪和湖流等情况下, 利用公式确定了波浪与湖流产生的作用于水-沉积物界面上的剪切力. 结果意外地发现, 在许多情况下, 波浪产生的剪切力要远高于湖流产生的剪切力. 风浪越大, 其波浪产生的剪切力越强. 这完全改变了以往所认为的湖流是主要水动力过程的概念. 由此可以看出, 沉积物悬浮的动力主要来自波浪而非湖流[13-14]. 这个工作使得我们得以认识到, 在太湖这样的大型浅水湖泊中, 风浪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远较湖流重要.2003年7月, 在太湖乌龟山附近架设SonTek ADCP测流仪, 开展湖流垂直结构的观察. 结果发现, 即使太湖这样水深不足3m的浅水湖泊, 也存在湖流分层的现象(图1). 而且, 连续几天, 都可以观察到表层湖流与底层湖流存在切变的现象(罗潋葱, 未发表的数据). 这个发现, 完全改变了我们以往认为浅水湖泊是上下理化性质均匀, 没有分层这样的概念. 使得以往许多用二维水动力模型[15-17]模拟浅水湖泊湖流及其它水质要素迁移扩散的方法需要重新认识.图1 2003年7月14日10:27-13:47太湖梅梁湾口外湖流随深度的变化(深度包括65, 80, 95, 110, 125, 140, 155, 170, 185, 200, 215cm), 测定间隔是10min, 水深是2.4m; 仪器为SonTek ADCP测流仪Fig.1 Lake currents observed on 10:27-13:47, July 14, 2003 at the open Meiliang Bay, Lake Taihu(depths varied between 65-215cm) with a interval of 10min and depth 2.4m by SonTek ADCP而与这种湖流分层相联系的是水体中的悬浮物浓度也随着深度变化, 存在着分层的现象. 监测显示, 通过分层采样分析悬浮物浓度(SS)获得的风速与悬浮物浓度随深度变化[18], 可以看出在接近湖底20-50cm范围内, 悬浮物浓度变化剧烈, 完全不同于表层水体中的悬浮物浓度. 这是浅水湖泊一个有别于深水湖泊的重要特征.为了确定太湖梅梁湾沉积物悬浮的临界剪切力, 取梅梁湾的底泥放在实验水槽中, 放进水, 搅动底泥使之充分悬浮, 再静止数日, 形成与野外相同的沉积结构, 再迭加造波机产生的波浪, 观察波浪从弱到强过程中沉积物的悬浮过程[19]. 最后经过公式计算确定梅梁湾沉积物悬浮的临界剪切力是0.038N/m2[13]. 对比野外观测的风浪导致底泥悬浮的过程, 此临界剪切力大致相当于野外风速5m/s左右.通过多次波浪观测, 发现太湖大多数波浪过程的最大波高(H max)和1/3波高(H1/3)统计值均很小, 其中80%累计频率, H1/3波高不超过8cm, 98%累积频率, H1/3不大于20cm. 只有约5%的波浪过程, 其最大波高大于40cm[20]. 依据观测资料得到的波高(H1/3), 风速(W)和持续时间(T)之间的经验关系[21]. 利用2001年9月定点观测资料, 揭示了太湖1/10频率大波波高、1/3大波波高及平均波高与风速相关系数均大于0.85,J. Lake Sci.(湖泊科学), 2009, 21(4) 448说明风速大小是波高大小的主要控制因子[22].长期以来, 有关太湖表层湖流的主要特征一直不是很清楚. 困难在于无法在同一时间获得覆盖全湖的湖流流向和流速. 但是, 利用装备先进的多普勒测流仪, 可以获得短时间内局部水域的湖流特征. 通过对梅梁湾表层湖流的调查, 发现无论冬夏季节, 梅梁湾都存在一个顺时针的环流[23-24], 在湾的东北部, 存在一个逆时针的环流. 正是这个环流的存在, 使得梅梁湾中心偏东沿岸, 常常是蓝藻水华堆积严重的水域[23], 而这也是对这个区域水质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25].获得面上湖流分布特征的另外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模型的数值试验. 通过三维水动力模型的构建, 获得了太湖地区冬、夏二季盛行风条件下太湖流场的特征[26-30]. 东南风是太湖地区夏季的盛行风向. 在8.0m/s 东南风持续作用下, 在稳定状态下, 太湖整层平均湖流存在两大环流系统: 占据太湖西南部的顺时针环流, 所占面积接近整个太湖的1/5; 围绕洞庭西山逆时针环流, 占居太湖约1/2水面. 环流沿岸带流速较大, 可达6-7cm/s. 此外在梅梁湾的北部和贡湖湾顶还各存在一规模较小的逆时针环流,与观测结果一致[27,30]. 利用水动力模型进行了马山围垦对北太湖梅梁湾换水的影响. 模拟结果显示, 流场结构及环流分布位置与围垦前相同, 说明并未对梅梁湖湾及竺山湖湾口区域流场造成太大的影响[28]. 此外, 还进行了“引江济太”对太湖水环境的影响模拟研究. 结果显示实况调水与不调水方案相比较, 贡湖湾只有叶绿素a浓度改善范围超过50%, 其他所有水质指标都谈不上显著改善; 在梅梁湾, 只有叶绿素和总氮改善的范围超过50%, 其他指标也不明显. 就全湖而言, 也只有叶绿素有所改善, 其他水质指标改善并不显著[31]. 利用水动力模型, 进行风浪对蓝藻水华漂浮、堆积的影响. 模拟结果显示, 当风速达3m/s以上时, 由于水下混合作用, 水华很难漂浮堆积[32-33].浅水湖泊水动力扰动的一个直接效应就是改变水柱中及水土界面上的氧化还原环境. 根据太湖站边上高密度连续观察结果发现, 只要有数小时的风平浪静, 就会在水柱中形成厌氧环境(Hypoxia), 即溶解氧浓度低于3mg/L的水环境. 一旦有风浪, 厌氧环境就会立刻转为好氧环境[34]. 这样一种间氧环境, 会强化太湖的硝化-反硝化过程, 从而增强水体的脱氮效应, 这在实验中也已经证实[35].浅水湖泊水动力扰动引起悬浮物浓度显著提高造成了水体光谱紫、蓝光衰减最强烈, 红光其次, 黄、绿光衰减最弱, 随深度增加光谱中黄、绿光的比例明显上升[36-37]. 这有利于蓝藻充分利用光谱中桔红光进行光合作用, 这可能是蓝藻在浅水湖泊中光竞争优势的原因之一. 调查还发现太湖中各种物质对光吸收和衰减的总贡献率中, 贡献最大的都是悬浮颗粒物, 尤其是风浪作用引起的非色素颗粒物增加[38]. 导致水体透明度、漫射衰减系数、真光层深度变化的主要因子是无机颗粒物而非浮游植物等有机颗粒物, 这对于提高透明度、恢复水生植物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太湖真光层深度(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最大深度)最小的区域位于湖中心和西南水域, 平均为1.1m, 其次是梅梁湾、五里湖和贡湖湾北部, 平均为1.4m, 最大值在东太湖和胥口湾, 平均达2m. 这样的分布格局完全与悬浮物浓度及透明度分布一致, 也与水生植物分布相一致. 说明太湖水生植物分布主要受真光层深度的控制, 而真光层深度分布主要受悬浮物浓度控制, 即主要受水动力的控制[38]. 最后, 利用悬浮物浓度、太湖辐射等参数, 获得了太湖梅梁湾初级生产力的计算公式[39]. 通过公式计算得到了梅梁湾1995-2003年间生产力变化, 发现43%的生产力来自夏季3个月的贡献, 而最高值出现在1996和1997年, 最低值出现在2001和2003年. 这与野外观测到的叶绿素浓度变化相一致[39].上述有关浅水湖泊水动力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许多工作刚刚开始. 但是随着工作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 水动力过程与太湖的许多生命过程联系密切, 包括蓝藻水华爆发的机制. 相信这个领域将逐步推动太湖生态环境机理等方面研究的深入.2 太湖沉积物与湖泊内源污染负荷有关太湖沉积物的研究源自对内源污染的争论[40]. 国际上, 有关湖泊内源污染问题, 都是在深水湖泊中获得的[41-42]. 这样的湖泊, 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没有水动力扰动的问题, 使得问题就变得较简单. 从这样的湖泊中获得的内源污染的结论显然不适用于太湖. 太湖的内源污染究竟有多严重?调查发现, 太湖沉积物覆盖范围约占太湖水域面积的48%, 蓄积量约10×108m3[43]. 发现在太湖沉积秦伯强: 太湖生态与环境若干问题的研究进展及其展望449物中主要的磷形态为有机态磷, 活性磷占10%-30%不等[44-45]. 在污染严重的北部水域高于其他水域. 太湖表层底泥生物可利用磷(AAP)含量范围为7-363mg/kg, 平均值为42mg/kg. AAP含量的极值出现在梅梁湾北部, 其余大部分区域的AAP含量都低于80mg/kg. 小梅口及大浦口这两个太湖最大的入湖河流入口处, 表层沉积物的AAP含量却未出现显著升高的现象[44-45]. 这说明, 梅梁湾和竺山湾由于其入流主要来自无锡市和常州市, 承纳了大量的城市污水, 底泥中的污染物蓄积量显著高于苕溪和宜溧河这两个太湖最大的入湖河口处.研究发现, 太湖沉积物表层5-10cm的范围内, 各项物理化学指标都明显区别于其他下伏的沉积物的指标, 说明在太湖这样的浅水湖泊中, 表层5-10cm是不断参与上覆水交换的活动层, 当风速大于5m/s 时, 沉积物就会大量悬浮. 导致大量的营养物质被释放进入上覆水中. 分析还发现, 沉积物孔隙水中的营养盐浓度远高于上覆水中营养盐浓度[13]. 但是, 并非所有的营养盐随着沉积物的悬浮都会释放出来并为生物所利用. 根据野外调查的结果, 在太湖梅梁湾, 随着风速的增加, 水柱中的悬浮物浓度、总氮、总磷都随之增加而增加, 但是如溶解性的氮磷和COD浓度却不完全, 随风速增加而增加, 有的甚至随风速增加, 反而下降[46]. 在实验室进行的沉积物悬浮试验也完全证实了上述现象(图2)[19]. 即在悬浮开始发生时, 水柱中的悬浮物浓度、总氮、总磷浓度都会增加, 溶解性的生物活性磷也会少量增加, 但是随着悬浮强度的加大, 以及时间的延长, 溶解性营养盐不再随悬浮增加而增加.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 原因是如果沉积物中富含铁、锰等金属元素, 在悬浮过程中得以氧化, 从而强化了其吸附溶解性磷的作用, 使得水柱中的溶解性活性磷反而会减少[19].图2 水槽试验波浪、沉积物悬浮与上覆水中营养盐浓度的变化(其中波浪强度用波高来表示, 悬浮物浓度(SS)、溶解性氮(DTN)、溶解性磷(DTP)、总氮(TN)和总磷(TP)分别有表层和底层2个采样位置浓度表示[19])Fig.2 Wave height and contents of SS, DTN, DTP, TN, TP in overlying water in the wave flume experiments[19]根据上述研究, 提出了有关浅水湖泊内源释放的概念性模式, 即在风浪较小的情况下, 沉积物悬浮的数量很小, 释放数量主要靠沉积物与上覆水的浓度差, 通过分子扩散而实现, 当扰动很强时, 沉积物发生大量悬浮, 大量的营养盐释放进入上覆水中, 增加水柱中总氮、总磷的浓度, 溶解性的氮磷释放开始也有增加, 其后取决于沉积物中铁、锰等金属含量及动力扰动的复氧强度[13,46-47]. 一般情况下, 如果动力扰动与复氧都很强烈的情况下, 虽然水柱中总氮、总磷增加很大, 但是对富营养化有贡献的溶解性氮磷增加不会很大, 而风浪过后, 许多营养盐会随着悬浮颗粒的沉降而沉入水底. 实际上, 像太湖这样的浅水湖泊, 水柱中的总磷J. Lake Sci.(湖泊科学), 2009, 21(4) 450浓度, 并不能很好地代表水体富营养化的情况[48]. 在没有动力扰动的情况下, 沉积物中营养盐将按照浓度差的分子扩散而释放, 成为静态释放. 由于静态释放主要是氨氮和无机磷, 因此, 对水体富营养化有直接影响, 特别是当沉积物中有机物含量很高, 在厌氧环境下降解矿化, 可以源源不断地提供给内源释放. 沉积物中的有机污染物, 归根结底是陆地上的工农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排入的结果. 因此, 大型浅水湖泊底泥内源污染控制的判断标准, 即首先需要控制的是那些有机质含量丰富(污染严重)而动力扰动较弱的水域, 其次是有机质含量高而动力扰动强的水域, 对于有机质含量低而扰动很强的水域则不需要考虑控制.目前普遍采用底泥疏浚的方法来控制内源污染. 研究发现, 这样的方法虽然短期内(约半年时间)可以显著降低底泥的内源释放, 但是, 随着时间的延长, 底泥上会出现新生的污染底泥, 或称“活化”[49]. 这些新“活化”的污染底泥, 实际上是外源污染没有切断的情况下, 外源污染输入后沉积在底部形成的. 丹麦对Sobygaad湖的研究发现, 在外源输入没有控制的情况下, 水土界面的营养盐的化学平衡是向下的. 此时, 内源释放受到遏制, 沉积物成了外源污染输入后的蓄积库; 而在外源污染控制后, 其营养盐的化学平衡向上, 此时, 内源释放开始显现[50]. 可以预见, 越是污染重的水域, 如果外源污染不切断, 疏浚后的沉积物“活化”得越快. 从这个意义上讲, 控制内源污染, 首先必须先控制外源, 其次, 才能实施内源污染控制.关于太湖底泥内源释放的数量, 目前仍然有争议. 根据实验室试验结果, 在静态条件下, 太湖全湖一年的NH4+-N释放量达10000t左右, PO43--P释放量达900kg左右[46]. 在动态释放条件下, 一次大的动力扰动导致的释放, 虽然有一些估算, 但是仍然有争议. 可以肯定的是, 其释放的数量级可以和外源年输入量相当[46].虽然太湖的“大”和“浅”的特征, 使得风浪导致的复氧有利于去除水柱中的一部分营养盐; 但是, 水浅, 也意味着单位面积的沉积物上水体体积小, 环境容量低. 使得这样的湖泊, 很容易富营养化. 这样的水体, 在夏季高温下, 水土界面的温度常常也会较高, 微生物活跃, 使得没有风浪情况下, 很容易出现厌氧环境而有机物降解速率加快, 内源污染加重. 因此, 不管有无风浪的影响, 沉积物中营养盐的释放都会加重水体的负荷,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这样的湖泊一旦富营养化后, 治理起来非常困难.像太湖这样治理困难的富营养化湖泊不止一个.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有许多浅水的富营养化湖泊[44,51]. 这些湖泊之所以营养水平较高, 除了水浅这个特性外, 还与其地处低洼的盆地或河流尾端, 营养背景较高有关[52]. 利用沉积物中硅藻化石所代表的种群组合重建的太湖历史时期的营养水平显示, 太湖在1980s年代以前, 水体的总磷浓度就达到了60μg/L左右, 处于中营养水平. 1980年代以后, 迅速增加, 富营养化加快[53]. 说明太湖在历史上就处于一个营养水平较高的状态. 类似的湖泊还有长江下游的龙感湖、太白湖等[54]. 以上所有的迹象都显示, 像太湖这样的大型浅水湖泊, 很容易富营养化, 而一旦富营养化后, 治理起来难度会更大.3 太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与蓝藻水华湖泊富营养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蓝藻水华暴发. 长期以来, 有关蓝藻水华暴发的机制一直不是很清楚. 概括而言, 既有环境因子的原因, 也有蓝藻生理生态特性方面的原因. 但是, 最主要的是营养盐的富集. 这里的环境因子包括水体的面积和体积、水的滞留时间、水体的垂直混合程度、光的衰减特性、底泥的再悬浮作用等; 蓝藻自身的生理与生态因子, 如伪空泡、无机碳浓缩机制、固氮能力、抗拒紫外伤害和低光胁迫的藻胆体等[1,55-56]. 孔繁翔等 [57]在太湖野外长期观测的基础上, 提出了蓝藻水华形成的四阶段假设. 该假设认为, 蓝藻的生长与水华的形成可以将其分为越冬、复苏、生长和上浮集聚形成水华4个彼此相对独立但是又相互连续的4个阶段. 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主导生态因子. 特定湖区中蓝藻水华是已经确立了优势的蓝藻在合适的水文气象条件下的水平漂移集聚的结果, 并非是生物量在短时间的暴发增长. 因此只要确定影响水华蓝藻在越冬、复苏、生长和上浮漂移形成蓝藻水华等不同阶段的主导生态因子及其阈值, 就有可能对蓝藻水华进行预测预警.但是, 最新的研究表明, 蓝藻水华复苏主要不是发生在沉积物中, 而是在水柱中[58]. 这也不难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