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导航科普:中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史

合集下载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历程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历程
GPS原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历程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英文名称: 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简称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 航系统,是全球四大卫星定位系统之一。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
全天候全天时
高精度高可靠
短报文通信功能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 发展历程
三步走
第一步:建设北斗一号系统
有源定
位体制
一号
系统
一号第一步
系统
定位、授时、
广域差分、短
报文通信服务
一号 系统
进一步增强 系统功能
第二步:建设北斗二号系统
增加无源 定位体制
第二步
定位、测在轨卫星已达39 完颗成19颗卫星发射组 网
第三步
都有了GPS可以使用,为 什么中国还要废很大力气 建设自己的北斗系统呢?
组建BDS定位系统的 原因
组建BDS定位系统的原因
GPS信号 突然中断
台海危机
组建BDS定位系统的原因 “银河号”事件
组建BDS定位系统的原因
强硬要求
组建BDS定位系统的原因
国家安全
避免受制
反制手段
组建BDS定位系统的原因
竞争性垄断
组建BDS定位系统的原因
经济效益
省去巨额资金
创造社会价值
深化国际合作
课后思考
我国建设自己的北斗还有哪些重要意义?
谢谢·观看 !

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展历程

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展历程

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展历程中国北斗导航卫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旨在为全球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

下面将从北斗导航卫星的起源、发展、应用等方面介绍其发展历程。

一、起源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当时,中国政府决定开展自主研发卫星导航系统的工作。

1994年,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批准了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研制计划。

随后,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组织了一支由多个单位参与的研发团队,开始了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研制工作。

二、发展1. 实验阶段在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发展过程中,首先进行了实验阶段的研究和试验。

1994年至2000年期间,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先后发射了4颗实验卫星,验证了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关键技术和性能指标。

2. 部署阶段在实验阶段的成功验证后,中国国家航天局与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决定进入部署阶段,逐步建立起北斗导航卫星系统。

2000年至2012年期间,中国陆续发射了一系列的北斗导航卫星,逐步形成了全球覆盖的导航卫星网络。

3. 完善阶段随着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建设不断完善,中国陆续发射了更多的导航卫星,提高了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2012年至2018年期间,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共发射了10颗北斗三号导航卫星,进一步提升了北斗系统的全球覆盖能力和服务质量。

三、应用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发展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广泛的应用。

主要应用领域包括但不限于:1. 交通运输领域: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广泛应用于汽车、船舶、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导航和定位服务,提高了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和效率。

2. 海洋渔业领域:北斗导航卫星系统为渔船提供精准的定位信息,帮助渔民确定渔场位置,提高了渔业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效率。

3. 精准农业领域: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结合地理信息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的导航和定位服务,帮助农民科学种植、施肥和农药喷洒,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4. 灾害监测和救援领域: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可以为灾害监测和救援提供准确的位置信息,帮助相关人员及时响应和处置灾害事故,提高了救援效率和成功率。

北斗导航系统的发展历程及前景浅议

北斗导航系统的发展历程及前景浅议

北斗导航系统的发展历程及前景浅议摘要:介绍了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卫星(BDS)全球定位导航系统,研制的国际背景以及该系统的技术特点、主要应用领域和发展历程。

关键词:北斗导航系统,发展历程,技术特点,应用领域。

一、北斗导航系统的发展的国际背景上世纪90年代,世界上建成并提供服务的卫星导航系统,有美国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GLONASS)和我国建立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美国建立的GPS卫星导航系统可向全球提供军用与民用服务;俄罗斯建立的格洛纳斯卫星导航早期也可提供此类服务,后期因经济衰退使卫星补网出现了困难,最少时只有7颗在轨卫星,使卫星导航服务大打折扣,但是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牢牢占据了先发优势,先后完成全球卫星组网,实现“一步建全球”。

二、北斗导航系统的特点2000年建成北斗一号试验卫星导航系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2000年发射了2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初步建成系统并投入使用,该系统采用有源定位体制,为中国用户可提供定位、授时、广域差分和短报文通信服务;2003年又发射了第三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进一步增强系统性能。

2012年建成为亚太地区提供服务北斗二号区域卫星导航系统。

2004年启动北斗二号系统工程建设于2012年底完成地球静止轨道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5颗和中圆地球轨道卫星4颗的发射组网,该系统在兼容北斗一号技术基础上,增加无源定位体制,可为亚太地区用户提供定位、测速、授时、广域差分和短报文通信服务。

2020年建成为全球服务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2009年启动北斗系统建设,在继承北斗一号和北斗二号有源服务和无源服务两种技术体系。

2018年,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提供基本服务;2020年前后完成全部35颗卫星发射组网,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

三、北斗导航系统的自主创新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多年的建设过程中,我国卫星导航研制人员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追求极致的发展道路,面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在没有自己的原子钟和导航芯片、全球建站困难等条件下,取得了一个个的技术突破,实现全球服务。

北斗导航系统发展史

北斗导航系统发展史

北斗导航系统发展史摘要:2016年6月12日,中国在西昌成功发射了第23颗北斗导航卫星。

此次成功发射的卫星将与其他的在轨卫星共同提供服务,为北斗导航系统从亚太区域系统转向全球服务奠定了基础。

作为我国自主开发建设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与俄罗斯的GLONASS,美国的GPS以及欧洲的GALILEO并誉为四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虽然在这四大导航系统中,北斗是最“年轻”的,但其正借着后发优势迎头赶上。

北斗已经同高铁一样,成为中国在世界上一张亮眼的名片。

回顾北斗系统发展的历程,不仅能让人体会到个中艰辛。

更能为我国科技建设提供值得参考的经验。

1.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起源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sputnik。

这颗卫星的构造非常简单,只是在密封的铝制外壳密封了一个化学电池、一只温度计和一台双频发报机。

但在当时,这颗卫星却引起了全世界科学家的关注。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W.Guier和G.Wieffembach博士通过跟踪、检测该卫星所发出的信号发现:由于卫星与地面之间有着相对运动,接收到的电磁波信号存在多普勒频移。

如果在地面上位置已知点检测接收到的多普勒频移曲线,就可以计算出卫星的运行轨道。

但是反过来,如果已知了卫星的运行轨道,就能通过多普勒算出用户的位置,这就是卫星导航系统的最初构想。

如何在茫茫大海上定位军舰,对于美国海军来说一直是个大问题。

在苏联发射第一颗卫星之前,海军使用的是罗兰无线电远程导航系统。

罗兰是一种陆基双曲无线电导航系统,船舶通过计算出接收陆地上两个发射台信号的时间到达差,就可以将自己位置确定在以两个发射台为焦点的双曲线上。

再利用另外两个发射台,可以将位置确定在另一条双曲线上。

通过计算出双曲线的两个交点,采用估计位置排除出其中一个即可实现定位。

相较GPS,罗兰系统的作用范围有限(最远2000km),定位精度低(百米级),而且只能提供二维定位,在GPS出现后很快就逐渐被淘汰。

北斗发展历史范文

北斗发展历史范文

北斗发展历史范文北斗导航系统(英文全称: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简称BDS)是我国自主研发并建设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下面将详细介绍北斗的发展历史。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994年-1999年)北斗系统的起步阶段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

当时,我国意识到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对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性,并开始了相关技术研究工作。

1994年,我国正式提出了建设北斗系统的计划,并启动了系统的初步设计工作。

在这一阶段,我国学习了美国的GPS系统,并在研究基础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第二阶段:系统建设阶段(2000年-2024年)在第二阶段,北斗系统的建设工作加速进行。

在2000年,我国开始了北斗卫星的首次试验发射。

2003年,我国成功发射了“北斗一号”试验卫星,并取得了一定的导航定位精度。

在此之后,我国陆续发射了一系列的北斗试验卫星,并逐步完善了系统的设计和性能。

2024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正式使用的北斗导航卫星,标志着北斗系统正式进入运行阶段。

第三阶段:全球布局阶段(2024年-2024年)2024年,我国启动了北斗全球系统的建设工作。

在这一阶段,我国陆续发射了多个北斗导航卫星,实现了全球组网,并向全球用户提供了导航和定位服务。

2024年,北斗系统开始提供全球服务,成为与GPS、GLONASS和Galileo并列的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2024年,我国宣布北斗全球系统建设完成,北斗系统正式进入全面服务阶段。

第四阶段:精细化建设阶段(2024年至今)在北斗系统进入全面服务阶段后,我国开始了精细化建设工作。

2024年,我国发射了一颗全球系统卫星,进一步提高了北斗系统的导航精度和服务质量。

目前,北斗系统已经兼容了GPS、GLONASS和Galileo等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用户可以同时接收不同卫星系统的信号,从而提高了导航精度和可用性。

除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系统还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农业、测绘、水文、通信等领域。

北斗科普知识

北斗科普知识

北斗科普知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 系统由空间端、地面端和用户端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计划第一步:2000年建成了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第二步: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12年左右形成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服务能力,并试运行,在小部分范围提供测试性服务。

截止到2012 年底,在轨工作卫星有5颗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4 颗中圆地球轨道(MEO)卫星和5 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

第三步:2020年左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形成全球覆盖能力,并完成全球的定位与服务工作。

到时空间星座部分将由5颗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和30 颗非地球静止轨道(Non-GEO)卫星组成。

北斗1号:“北斗1号”卫星定位系统由两颗地球静止卫星(2000年发射)、两颗在轨备份卫星(2003、2007年发射)、中心控制系统、标校系统和各类用户机等部分组成。

覆盖范围:北纬5°一55°,东经70°一140°之间。

定位精度:水平精度100米(1σ),设立标校站之后为20米(类似差分状态)。

短报文通信:北斗系统用户终端具有双向报文通信功能,用户可以一次传送40-60个汉字的短报文信息。

可以达到一次传送达120个汉字的信息。

优势:北斗1号导航系统具有卫星数量少、投资小、用户设备简单价廉、能实现一定区域的导航定位、通讯等多用途,可满足当前我国陆、海、空运输导航定位的需求。

缺点:第一,覆盖范围也不过是初步具备了我国周边地区的定位能力,与GPS的全球定位相差甚远。

第二,北斗导航系统三维定位精度约几十米,授时精度约100ns。

(GPS三维定位精度P码己由16m提高到6m,C/A码己由25-100m提高到12m,授时精度日前约20ns。

细数中国北斗的发展历程

细数中国北斗的发展历程

细数中国北斗的发展历程中国北斗导航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历经30年。

在这30年里北斗导航起起伏伏经历了很多风雨。

今天小编就要分三段来介绍中国北斗导航系统上世纪80年代到2000年试验阶段,覆盖我国周边一、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就开始了关于卫星导航与定位的研究,后来由于受文化大革命影响,研究一度中断直到70年代末才恢复。

二、1983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名为“双星快速定位系统”的卫星导航与定位方案。

随后,我国著名航天专家陈芳允院士正式提出,在国内利用两颗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实现区域快速导航定位的设想。

三、1989年,在陈芳允院士的带领下,我国首次利用通信卫星展开了双星定位演示验证试验,证明了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技术体制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四、此后,1994年中国正式启动了该项目的系统建设和发展,并更名为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系统。

双星定位示意图该阶段以2000年成功发射的两颗“北斗一号”为结束,两颗卫星成功构成了北斗导航系统,形成了区域的有源服务能力。

“北斗一号”是利用地球同步卫星为用户提供快速定位、简短数字报文通信和授时服务的一种全天候、区域性的卫星定位系统。

随着2003年和2007年又成功发射了两颗“北斗一号”备份卫星,标志着完整的第一代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已经完成,今后将转入长期的在轨管理阶段。

虽然第一代北斗系统缺陷很明显,但它是我国独立自主建立的首个卫星导航系统,打破了美、俄在此领域的垄断地位。

而此阶段也是北斗计划最艰难的时期,在缺少人力、物力的情况下,以及当时国外对我国的技术封锁,中国科学家们仅能用少量卫星在地球同步静止轨道来完成试验任务。

在国外专家看来,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通过该阶段研究,为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积累大量技术经验,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并研发了一些地面应用的基础设施。

性能点评在第一阶段,北斗与美国GPS还有很大差距。

首先覆盖范围不过是初步具备了我国周边地区的定位能力。

其次是定位精度低,定位精度最高20米,且无法定位高速移动的目标。

北斗导航定位系统的发展状况及功能

北斗导航定位系统的发展状况及功能

北斗导航定位系统的发展状况及功能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卫星导航系统是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中国高度重视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一直在努力探索和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系统。

2000年,首先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测绘、电信、水利、渔业、交通运输、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和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汶川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与发展,满足全球应用需求,我国启动实施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

与国外其它导航系统相比,我国北斗导航定位系统更具备导航定位和通信的优势:包括独有可传送多达120个汉字信息的通信功能,可让用户在无通信信号覆盖的区域通过短信进行通信和及时传送位置信息等,已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核心技术的射频芯片、多模导航基带模块以及具有有中国特色的应用方案等。

2011年,我国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开始进入民用导航领域,标志着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产业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2012年,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网卫星将达到16颗,定位精度达到亚米级,实现对我国及周边地区信号的全覆盖并具备持续服务的能力,极大提高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对传统GPS定位导航系统的竞争力,为创新北斗位置服务的应用模式和商业模式创造条件。

北斗导航定位系统的四大功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短报文通信:北斗系统用户终端具有双向报文通信功能,用户可以一次传送40-60个汉字的短报文信息。

●可以达到一次传送达120个汉字的信息。

在远洋航行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精密授时:北斗系统具有精密授时功能,可向用户提供20ns-100ns时间同步精度。

中国导航卫星发展史

中国导航卫星发展史

中国导航卫星发展史
中国导航卫星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

以下是中国导航卫星发展的主要里程碑:
1. 1989年:中国开始启动自主研制卫星导航系统的计划,并
设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办公室。

2. 1994年:中国发射了第一颗试验性质的北斗导航卫星,标
志着北斗项目的正式启动。

3. 2000年:中国成功发射北斗一号导航卫星,实现了国内卫
星导航系统的全球覆盖。

4. 2003年:中国正式启动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项目,计划
建设一个包括35颗卫星的导航系统。

5. 2011年:中国成功发射北斗二号首发星,开始逐步建设北
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

6. 2012年:中国成功发射北斗三号卫星,进一步完善北斗卫
星导航系统。

7. 2015年:中国正式宣布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开始向全球提供
服务,并向国内外用户提供导航信号。

8. 2018年:中国成功发射北斗三号组网卫星,实现了北斗导
航卫星系统的全球组网。

9. 2020年:中国成功发射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标
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

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欧盟的伽利略等系统并列。

它可以为世界各国的用户提供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时间服务,并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农业、港口航运、测绘、灾害
救援等领域。

同时,中国还将进一步发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和更广泛的应用。

中国北斗卫星发展史

中国北斗卫星发展史

中国北斗卫星发展史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

以下是中国北斗卫星发展的主要里程碑:
1. 初步研究阶段(1980年代末至1994年):
-在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开始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初步研究。

-1994年,中国政府正式批准启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

2. 系统建设阶段(1994年至2012年):
-在这一阶段,中国着手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2000年,北斗一号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北斗系统正式进入了建设阶段。

-随后陆续发射了北斗二号、北斗三号等一系列卫星。

-2012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始向全球用户提供服务。

3. 全面建成运行阶段(2012年至今):
-在这一阶段,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逐步完善,提供更加精准和可靠的导航服务。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不断更新卫星、地面设施和导航信号,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用户需求和技术要求。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涵盖了交通运输、农业、渔业、地质勘探、精准定位等多个领域。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多年的持续努力和技术创新,在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支持的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
国在空间技术领域的实力和成就。

北斗导航科普:中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史

北斗导航科普:中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史

中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发展史中国北斗,我国自主建设的卫星导航系统。

自1994年北斗一号立项以来,历经二十六载,从无到有,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2020年7月31日,中国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已全面建成,中国北斗自此开启高质量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崭新篇章。

它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同世界一起书写时空服务新篇章。

抗击疫情,分秒必争。

北斗“交通”打通火线运输线,确保防疫物资及时送达;国庆阅兵,举世瞩目。

北斗“标齐”大显身手,受阅方队、装备“米秒不差”,阅出了军威、国威;在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北斗为中国攀登者完成高程测量提供主要数据;在惊涛骇浪的南海,中国渔民无论行驶到哪块海域都在中国北斗的俯瞰之中;在山洪频发的山区,“北斗+气象”让居民早知晴雨,更好地开展生态保护、资源开发和探险旅游;在川流不息的马路,北斗让人们自由穿梭于大街小巷……这就是中国北斗,我国自主建设的卫星导航系统。

它是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信息基础设施,是大国地位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中国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已全面建成,中国北斗自此开启了高质量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崭新篇章。

从此,中国北斗正式走出国门,成为服务全球的卫星导航系统,它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同世界一起书写时空服务新篇章。

命名“北斗”1994年,世界首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PS全面建成;也是这一年,我国开始独立自主研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并以祖先们用于识别方向的“北斗星”命名从无到有,北斗走过的这条路殊为不易。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从事“两弹一星”的先驱们就已经认识到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重要性。

他们曾在卫星导航领域苦苦摸索,在理论探索和研制实践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立项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灯塔计划”可以说是北斗工程的前身,尽管这个计划最终因技术方向转型、财力有限等原因而终止,然而它如同一盏明灯,为后来上马的北斗工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展历程

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展历程

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展历程一、北斗导航卫星的起步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

中国在当时考虑到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决定自主建设卫星导航系统,以减少对美国GPS系统的依赖。

二、北斗一号导航卫星中国的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于2000年10月发射升空,这是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起步。

北斗一号导航卫星采用了双星定位方式,可以满足国内的陆地、海洋和航空等不同领域的导航需求。

三、北斗二号导航卫星为了进一步提升北斗导航系统的性能和覆盖范围,中国在2009年开始研发北斗二号导航卫星。

北斗二号导航卫星采用了三星加四星的星座结构,可以实现全球覆盖和全天候定位。

2012年12月,北斗二号导航卫星开始提供初步服务,为中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用户提供导航、定位和时间服务。

四、北斗三号导航卫星为了进一步提升北斗导航系统的性能和服务水平,中国在2015年启动了北斗三号导航卫星的研发工作。

北斗三号导航卫星采用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最新技术,包括高精度原子钟、宽频段导航信号和高速数据链路等。

2018年11月,北斗三号导航卫星开始提供全球服务,将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加精准和可靠的导航定位服务。

五、北斗导航卫星的应用随着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发展,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已经被应用于交通运输、农业、气象、地质勘探、海洋监测、电力通信等多个领域。

例如,在交通运输领域,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可以提供车辆定位和导航服务,帮助提高交通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性。

六、北斗导航卫星的国际合作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在发展过程中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中国与巴基斯坦、泰国、老挝等国家签署了卫星导航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在亚洲地区的应用。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卫星导航合作组织,与美国、欧洲、俄罗斯等国家的导航卫星系统进行合作和交流。

七、北斗导航卫星的未来展望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及应用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及应用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及应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是中国自行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旨在提供可靠的定位、导航和时间服务。

北斗系统由卫星组成,地面控制系统以及用户终端设备三部分组成。

北斗系统以其技术创新和广泛应用领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认可,并且在世界导航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斗系统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

最初,北斗系统的建设目标是为中国国防和民用应用提供定位导航服务。

北斗一号系统于2000年开始建设,2000年第一颗北斗一号卫星成功发射,2003年北斗一号系统达到了基本运行能力。

2006年,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准开展北斗二号系统的建设,而且在2012年初实现全球服务能力。

到2020年,北斗系统已经陆续发射了48颗卫星,并成功建成了全球16颗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系统具有诸多功能和特点。

首先,北斗系统具备高精度定位导航能力。

通过多颗卫星的组合定位技术,北斗系统能够提供优质的定位导航服务,对于普通用户的定位精度可达数米级,对于特定用户的定位精度可达到亚米级。

其次,北斗系统具备全天候工作能力。

无论是在日间、夜间、晴天还是阴天,北斗系统都能够持续为用户提供稳定可靠的导航定位服务。

此外,北斗系统还具备高度的鲁棒性和抗干扰能力,能够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下保持良好的定位性能。

北斗系统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首先,北斗系统在交通运输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北斗系统可以提供高精度的导航服务,帮助驾驶员准确找到目的地,并规划最佳路径。

在公共交通和物流管理中,北斗系统可以实时监控车辆或物资的位置,提供实时的信息和调度指导,提高运输效率和安全性。

其次,北斗系统在灾害应对与防范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北斗系统可以提供灾害预警、紧急救援等服务,为应对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提供帮助。

此外,北斗系统还在资源管理、农业、渔业、环境保护、海洋监测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进展、贡献与挑战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进展、贡献与挑战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进展、贡献与挑战一、本文概述1、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简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全天候、全天时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并且具有短报文通信能力,特色鲜明。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制,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已成功发射了数十颗导航卫星,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广泛的覆盖和应用。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技术特点主要体现在高精度、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和高服务性能等方面。

其定位精度达到了亚米级,甚至厘米级,能够满足各种高精度应用需求。

同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还具有强大的抗干扰能力和高可靠性,能够在复杂环境下稳定运行,为用户提供连续、稳定的服务。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还采用了多重加密和安全防护措施,确保用户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和应用,不仅提升了中国在全球卫星导航领域的地位,也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覆盖范围和服务性能不断提升,已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农业、气象、国土资源等多个领域,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服务。

然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竞争的加剧,如何进一步提升系统的性能和服务质量,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协同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BDS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中的地位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已经确立了自己不可或缺的地位。

作为一个成熟且不断发展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BDS不仅为中国,也为全球用户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

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简介

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简介
北斗导航系统。
成独立自主、开放兼容、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的覆盖 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 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 美国 GPS:成熟 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目前世界 上应用最广泛,也是技术最成熟的导航定位系统。 GPS 空间部分目前共有 30 颗、 种型号的导航卫星。 4 1994 年 3 月,由 24 颗卫星组成的导航“星座”部 署完毕,标志着 GPS 正式建成。 欧洲伽利略:精准 伽利略定位系统是欧盟一个正在建造中的卫星定 位系统,有“欧洲版 GPS”之称。伽利略定位系统总 共发射 30 颗卫星,其中 27 颗卫星为工作卫星,3 颗 为候补卫星。该系统除了 30 颗中高度圆轨道卫星外, 还有两个地面控制中心。 俄罗斯格洛纳斯:抗干扰能力强 格洛纳斯由 24 颗卫星组成,也是由军方负责研 制和控制的军民两用导航定位卫星系统。尽管其定位 精度比 GPS、伽利略略低,但其抗干扰能力却是最强 的。格洛纳斯项目是苏联在 1976 年启动的项目。
CHINA RADIO 2012.3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端、地面端和用户端三 部分组成。空间端包括 5 颗静止轨道卫星和 30 颗非 站。用户端由北斗用户终端以及与美国 GPS、 俄罗斯 “格洛纳斯” (GLONASS) 欧洲 、 “伽 利略”(GALILEO)等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终 端组成。 发射卫星:10 颗北斗导航卫星 中国此前已成功发射 4 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和 10 颗北斗导航卫星 (其中, 北斗 -1A 已经结束任务) , 将在系统组网和试验基础上,逐步扩展为全球卫星导 航系统。 服务性能:定位精度 10 米 经前期系统测试,北斗系统试运行服务期间主要 性能如下:(1)服务区:东经 84 度到 160 度,南 纬 55 度到北纬 55 度之间的大部分区域。(2)位置 精度:平面 25 米、高程 30 米。 (3)测速精度: 每秒 0.4 米。(4)授时精度:50 纳秒。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研究与发展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研究与发展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研究与发展第一章:绪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航天领域的一项重大成果。

该系统由一组卫星组成,利用点对点的定位计算技术,为全球提供导航、定位和时间同步服务。

本文将从系统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技术特点和应用前景四个方面来探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研究与发展。

第二章:历史背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中国开始筹备该系统的研究和设计。

经过多年的努力,2000年第一颗北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该系统的正式启动。

此后,中国国家航天局采取了多个步骤,包括建设综合地面测试系统、发射运行卫星、加强产品开发、完善服务系统等,逐步完善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使其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认可。

第三章:发展现状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其应用领域已经从初始的民用导航延伸到军事、交通、气象、能源、渔业等多个领域。

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从宽带导航系统发展成为全球定位系统,实现了全球、全天候服务,并与美国的GPS系统、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和欧盟的伽利略系统并列为世界四大卫星导航系统。

第四章:技术特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许多特点,如:1.国产自主:这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最大的特点,它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所有的关键技术均为中国国家自己研制,能够独立运行、独立发展、独立运维。

2.多频段支持: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同时支持多种导航频段,包括L1、L2、L5等多个频段,相比GPS等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单一频段支持,有更好的抗干扰和精度控制性能。

3.多系统融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还支持多个卫星导航系统的融合,在多系统融合的调度管理下,形成了强大、安全、高效的多卫星导航服务体系。

4.开放运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开放运营方面具有优势,它采用开放式的高度可视化平台,提供了一种灵活、安全、可靠的开放运营模式,可以为用户提供更为便利的定位、导航和时序服务。

第五章:应用前景作为国际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有较广的应用前景。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前世今生——从“灯塔计划”到北斗三号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前世今生——从“灯塔计划”到北斗三号

主题单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前世今生——从"灯塔计划"到北斗三号固潘晨付毅飞北斗导航系统开启全球服务,标志着我国向全球组网的目标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北斗系统已成为中国实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第十三届大会的贺电中如此评价。

回首来路,不论是先驱者“灯塔计划”的未果而终,双星定位系统概念的提出,还是北斗一号系统从无到有,北斗二号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再到北斗三号以昂扬的姿态走向世界……穿越激荡的40余年,北斗踵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在导航领域成就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东方传奇。

立项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灯塔计划”作为先驱者,虽然最终因技术方向转型、财力有限等原因终止,却如同黑夜中的一盏明灯,为我国积累了宝贵的工程经验。

1983年,以陈芳允院士为代表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利用2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来测定地面和空中目标的设想。

通过大量理论上和技术上的研究工作,双星定位系统的概念逐步明晰。

接下来,北斗是一步跨到全球组网还是分阶段走?当时引发了争议。

最终,“先区域,后全球”的思路被确定下来,“三步走”的北斗之路由此铺开。

北斗一号系统于2003年建成,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3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面对快速增长的应用需求,北斗二号迈开了提升性能的第二步。

2004年,北斗二号卫星工程正式立项研发,随后导航系统工程被列入我国16项国家重大专项工程之一。

2012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成为国际卫星导航系统四大服务商之一。

站在前两代星座的肩膀上,北斗第三步迈得无比自信。

星间链路、全球搜救载荷、新一代原子钟等新“神器”闪耀亮相,整体性能大幅提升……今日之北斗已经梦想在握。

推开新时代的大门,中国北斗初心不变,力争2020年服务范围覆盖全球,2035年建设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

(选自2019年第6期《科学导报》,本刊有删改)。

北斗导航的前世今生

北斗导航的前世今生

大国重器
从应用层面看,北斗系统取代GPS,就像微信取代LINE,微博取代推特,优酷取代YouTube一样。 从战略角度看,在中美贸易战前景未明的背景下,北斗导航系统肩负着位置信息服务自主化的重任。 北斗定位系统历经十年后,才发射了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之后,我国加快了发射的进程,在十年间发射了31颗 卫星,才基本完成了北斗卫星的布局。这一结果凝聚了我国科学家大量的心血,来之不易。 在1992年台海危机军事演习的时候,中国使用GPS给导弹导航,美国使坏修改数据,导弹都打偏了。这让中国军 方痛定思痛必须发展自己的导航系统。 目前北斗导航只能在亚太地区使用,预计到2020年就可以提供全球导航服务了。届时,中国将是继美国和俄罗斯 之后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建成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这也意味着,我们将不必在国防与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和 建设等方面使用他国的导航系统,以防止信息泄露,受制于人。
目前我国北斗产业最值得关注的市场是交通 运输、农业(农业机械的自动化和精细化作业)、 智慧城市(地下管网、智能建筑等信息化建设) 等领域的行业应用。
北斗产业未来更广阔的市场在于大众应用, 包括基于手机、或者车载设施的应用,不过这块 市场是和互联网、大数据、共享经济等伴生的, 北斗系统能占其中多大市场还取决于其服务能力。
高精度位置服务运营商, 自动驾驶核心受益环节。
北斗国防市场
高精度从专业市场拓展至大众消费市场,市场规模极大增加。 以千寻位置为重要开端,位置服务运营商开始出现,产业发展 迈向成熟,大众市场有望大爆发。
北斗关系国家安全,从市场发展的历史及海外相关 公司分析,有望维持高估值
北斗垂直行业应用
传统测绘行业向精准农业、智能驾考等多领域辐射
中游终端和系统集成市场:可以区分为军用市场和民用市场,主要产品包括国防安全终端、行业终端、 车载移动终端和软件系统集成。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国版gps发展历程揭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国版gps发展历程揭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国版GPS发展历程揭密“北斗”定位系统示意图。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包括“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北斗一号”)和“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二号”)。

继2007年4月和2009年4月第一、二颗“北斗二号”卫星成功发射后,今年年初,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第三颗“北斗二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这标志着四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之一的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建设又迈出重要一步。

“北斗二号”卫星发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预示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网正按计划稳步推进。

我国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历程导航定位是人类社会所必需的。

从古至今,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发明了多种导航方法。

例如,天文导航是通过观测天体的位置来确定自身的位置和航向,此法设备简单,但受到气象条件的限制;无线电导航是接收海岸电台发出的无线电波来确定舰船自身的位置,它虽不受气象条件的影响,但由于无线电波的传播距离有限,故用于远航时有困难。

其他导航方法也不尽如人意。

从目前的技术水平和可以预见的将来看,卫星导航技术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导航工具。

卫星导航技术是指利用一组导航卫星,对地面、海洋和空间用全户进行精确的定位。

它具有全时空、全天候、高精度、连续事实地提供导航、定位和授时的地点,已成为应用广泛的导航定位技术。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可提供高精度的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能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我国高度重视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一直努力探索和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系统。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我国就开展了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制工作,但由于诸多原因而夭折。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国内开展了探讨适合国情的卫星导航系统的体制研究,先后提出过单星、双星、三星和3-5星的区域性系统方案,以及多星的全球系统的设想,并考虑到导航定位与通信等综合运用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方案和设想都没能得以实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发展史中国北斗,我国自主建设的卫星导航系统。

自1994年北斗一号立项以来,历经二十六载,从无到有,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2020年7月31日,中国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已全面建成,中国北斗自此开启高质量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崭新篇章。

它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同世界一起书写时空服务新篇章。

抗击疫情,分秒必争。

北斗"交通”打通火线运输线,确保防疫物资及时送达:国庆阅兵,举世嘱目。

北斗"标齐”大显身手,受阅方队、装备“米秒不差”,阅出了军威、国威:在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北斗为中国攀登者完成髙程测量提供主要数据:在惊涛骇浪的南海,中国渔民无论行驶到哪块海域都在中国北斗的俯瞰之中:在山洪频发的山区,"北斗+气象”让居民早知睛雨,更好地开展生态保护、资源开发和探险旅游:在川流不息的马路,北斗让人们自由穿梭于大街小巷……这就是中国北斗,我国自主建设的卫星导航系统。

它是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信息基础设施,是大国地位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中国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已全而建成,中国北斗自此开启了高质量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崭新篇章。

从此,中国北斗正式走出国门,成为服务全球的卫星导航系统,它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同世界一起书写时空服务新篇章。

命名“北斗”1994年,世界首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PS全面建成:也是这一年,我国开始独立自主研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并以祖先们用于识別方向的"北斗星”命爼从无到有,北斗走过的这条路殊为不易。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从事"两弹一星”的先驱们就已经认识到卫星导航泄位系统的重要性。

他们曾在卫星导航领域苦苦摸索,在理论探索和研制实践方而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立项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灯塔计划”可以说是北斗工程的前身,尽管这个计划最终因技术方向转型、财力有限等原因而终止,然而它如同一盏明灯,为后来上马的北斗工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加快了经济发展的脚步,卫星导航定位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上的重要价值再一次被科学家提出。

但是当时,美国已经凭借着GPS在卫星定位系统领域一家独大, 俄罗斯的GLONASS也完成了全球组网,以我国当时的国情,龙欧美国家的老路只能永远做一名追赶者,唯有另辟蹊径才能拥有超车的机会。

究竟该怎样打造自主可控的国之重器?第一代北斗建设者们一致认为,最迫切的需求是先解决"有无问题”。

1983年,以陈芳允院士为代表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利用2颗地球同步轨适卫星来测左地而和空中目标的设想。

"双星泄位”建设方案的原理是把地心视为一颗虚拟卫星,再发射两颗地球同步卫星构成星座,经地面控制中心计算处理,实现对区域内地而目标的快速左位。

这一方案用当时中国最成熟的航天技术,以最小星座、最少投入、最短周期,实现了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自主可控,为后续发展坚泄了必胜信心,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积累了丰富工程经验。

是否一步跨到全球组网?这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建成覆盖全球的导航左位系统,至少需要24颗卫星,美、俄用了20多年时间。

但是,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刻不容缓,中国拖不起、等不得,必须在最短时间内让北斗发挥岀最大效益。

怎么办?"两弹元勋”、东方红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北斗工程首任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创造性提出"分步走"战略,先试验后建设,先国内后周边,先区域后全球。

路,终于打开了。

北斗工程"三步走”发展蓝图被确立下来:第一步,先建立双星左位试验系统,形成区域有源左位与导航服务能力:第二步,完成3种轨道10余颗卫星发射,建成区域导航系统,形成区域无源服务能力,向亚太地区提供泄位、导航、授时以及短报文通信服务:第三步,建成由3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形成全球无源服务能力。

什么是"有源”和"无源"?北斗一号系统总指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究员李祖洪曾经有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有源"与"无源"之间的差别就相当于对讲机和收音机一样。

有源就像对讲机, 既可以接收信号又可以发送信号,而无源就像收音机,只接收卫星信号,不再向外发送信号。

孙家栋院士说,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设计将"有源"和"无源”非常巧妙地结合起来,以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这是中国北斗的最大特色和亮点,也是北斗的优势所在。

1994年,无论在世界还是中国的卫星导航发展史上都是极具特殊意义的一年。

这一年,世界首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PS全而建成;也是这一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独立自主研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重大战略决策,并以炎黄子孙的祖先们用于识別方向的"北斗星”命名,中国开启了第一代卫星导航系统研制建设的漫漫征程。

摸着石头过河回望自北斗一号开始的漫漫征程,由于国外技术封锁,北斗人一路拓荒前行,"摸着石头”寻找国产化发展之路回顾我国北斗工程建设历程,北斗一号实现了中国导航卫星从无到有,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导航卫星的国家。

当时国外对我国实施严格的技术封锁,国内的部件厂家尚未成熟,北斗人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长期稳左运行是卫星导航系统的根本。

而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影响卫星长期稳左运行的控制分系统三大部件一一红外地球敏感器、动量轮和太阳帆板驱动机构都没有实现国产化。

研制团队从关键技术、关键材料、关键工艺着手,历经8年多时间,几经波折,三大部件终于在北斗一号的备份星上实现了首飞,自主解决了卫星的“眼睛'"腿脚"和"肩关节”问题。

北斗一号最初启用我国研制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虽然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三轴稳泄控制方案和双组元统一推进方案,但由于国外对我国的关键技术封锁和禁运,实现这些方案必须依靠自身条件。

据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专家回忆,当时五院聚集国内优势力量,短短几年时间便完成了控制分系统的星载计算机、中心控制线路、推进分系统的大容量表而张力贮箱、490牛顿推力发动机等产品的技术攻关,最终,北斗一号卫星推进分系统65台部件产品“全部实现了国产”。

如果将卫星导航系统比喻成一棵大树,那么技术就如同它的树根,而频率资源则是大树赖以生长的上壤。

如果没有频率,卫星导航系统将如同无地生根的大树,设计得再好也没有施展本领的舞台。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卫星导航左位总站高级工程师谭述森回忆,在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初始阶段,频率资源相对充沛,建设时间较早的GPS系统和GLONASS系统不存在频率资源的冲突问题,然而到了北斗系统建设的时候,发达国家已经将卫星导航频率瓜分得所剩无几,频率资源争夺非常激烈。

北斗第一代科学家经过与几十个国家300多次艰苦的谈判,创造性地提岀卫星导航信号兼容性评估准则,证明了北斗与英他卫星导航系统频率重叠时互不影响,赢得频率共用的"世界共识”,为国家争取了宝贵的频率资源。

然而,国际电联规定,各国均可平等申请新资源使用权,但必须在7年有效期内发射导航卫星,并成功接收传回信号,逾期则自动失效。

为保住2007年4月17日这一最后“窗口", 北斗工程上下进行全系统总动员和大会战,抢在当年2月底完成卫星研制。

然而临射前,卫星上的应答机突现异常。

为确保万无一失,工程试验队果断将已盘立塔架的星箭组合体拆开,取岀卫星应答机,72小时不眠不休,成功排除故障。

2007年4月14日4时11分,这颗肩负重要使命的卫星发射成功:17日20时许,北京淸晰地接收到来自这颗卫星的信号。

这一刻,距离频率失效最后时限已不到4个小时。

中国北斗在最后时刻"压哨破门",拿到了进军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俱乐部的“入场券”。

翻越“腊子口”无"钟"之困、缺"芯”之忧、布"站"之难……自主创新的过程注泄是艰苦的,但只有坚左不移地建下去,才能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无"钟"之困、缺"芯"之忧、布"站"之难……在北斗系统一路走来的过程中,最不缺少的就是一个又一个难题和难关。

自主创新的过程注立是艰苦的,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发人员深知关键核心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即使买来了也是不可靠的,引进仿制的路子也走不远,只有坚泄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才能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阳光总在风雨后,面对没有自己的原子钟和芯片、区域布站条件下实现全球服务等看似难以逾越的"娄山关”"腊子口”,北斗人凭借滚石上山的毅力和勇气,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追求卓越的发展道路。

"现在几点了?"这是我们生活中每天都要而对的问题。

而为我们提供答案的不是身边的钟表,而是天上的导航卫星。

授时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

跨海大桥、海底隧道, 许多台起重机一起合作,动辄上千米的作业面,时间上差一点,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授时精度取决于导航卫星的“心脏”——原子钟。

由于星载原子钟机理复杂、技术难度极大,美国、俄罗斯、瑞士等少数国家曾长期垄断这项技术。

遗憾的是,我国科研团队为北斗卫星设讣的第一台原子钟效果差强人意,不仅任工作时经常岀现"突跳",精度与国际水平也相差甚远。

能否突破原子钟技术瓶颈,关系到我国北斗系统建设的成败。

在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梅刚华的办公室里,至今收藏着几抽屉的试验品,它们被梅刚华视若珍宝,见证着课题组20年来的艰难求索。

"原子钟的核心部件微波腔只有一个胶卷大小,要在里面特左位宜打几个槽,测量宽度和深度,在当年没有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时,只能一点点摸索、一点点打磨。

”梅刚华说,仅这一项技术,他们就进行了上百次试验。

最终,具有全新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开槽管式微波腔研制成功,这一研究利用小体积原子气室激励出髙强度原子跃迁信号,获得了中、美两国发明专利授权。

除了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之外,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科工集团二院203 所等单位也对星载铀原子钟一系列关键技术开展攻关。

这是一项非常"熬人"的工作,为了保证24小时不间断测试,科研人员经常是白天调试,晚上盯在测试仪器前,观察数据,一测就是一整夜。

在日夜兼程进行调试的阶段,大家就像上了发条的“钟”一样连轴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