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洲前缘相沉积体系主流带调剖模式研究

合集下载

三角洲体系概况

三角洲体系概况

沉积物
分 选 粒 度 变 细 、 磨 圆 变 好
较陡 较缓 缓
扇三角洲的一般特点
(1)向陆方向通常以断层为界。 (2)砂、砾粗碎屑比例较大。 (3)纵向上楔形,平面扇形,向盆地方向变薄、细。 (4)单个扇三角洲层序向上变粗。 (5)规模常较小,成群出现。
陡 坡 型 扇 三 角 洲 模 式
缓 坡 型 扇 三 角 洲 模 式
扇三角洲与三角洲的区别: 1. 地形坡降大,是三角洲的几-几十倍; 2. 陆地方向为冲积扇,甚至直达山根;
3. 岩性粗,砂砾岩发育;
4. 水下河道更发育,但河口坝发育差; 5. 常成群出现,纵剖面楔状,尖灭快; 6. 重力流沉积较发育,常见具有重力流沉积特色 的水下水道。
三、扇三角洲序列与沉积特征 Sequ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andelta
c
水下分流河道间
沉积物:灰、灰绿色水平层理泥岩、泥质粉砂岩、页 岩 夹薄层砂岩漫流的泥质砂岩、砂质泥岩、杂砂岩? 应较辫状河发育)。 构造: 小型层理、滑塌及变形构造常见。
垂向上:常被分流河道冲刷。
• (3)前扇三角洲 • 浪基面以下。 • 灰色波状、水平层 理泥岩、粉砂岩, 含介形虫等化石。
扇三角洲的实验模拟(张春生等,1997)
扇三角洲体系 Fandelta System
一、概况 1、定义(Definition):由于冲积扇直接提供物源,
在盆地边缘的水上和水下部分所形成的碎屑沉积体。近 源短程河流供给;直接与冲积扇过渡;水上部分为冲 积扇,水下部分为扇三角洲。
2、三角洲序列(A Series of Delta)
以三角洲为基本名称命名的沉积体系很多,如三角洲、 辫状平原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及扇三角洲等。上述沉积 体系命名的主要依据是沉积物供给体系类型及供给方式。

三角洲内前缘亚相沉积砂体解剖

三角洲内前缘亚相沉积砂体解剖

三角洲内前缘亚相沉积砂体解剖摘要:本文通过对三角洲内前缘亚相沉积砂体精细解剖和密井网条件下沉积砂体地质概念研究,建立了三角洲内前缘亚相各沉积微相单井测井相模式以及沉积砂体量化表征和微相组合方法,进而形成了三角洲内前缘亚相沉积模式,为精细刻画剩余油分布特征奠定地质基础。

关键词:三角洲内前缘测井相模式沉积模式前言中国主要的油田类型是砂岩油田,利用油田密井网测井资料和取心资料,基于大量现代沉积和地质露头研究成果,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研究建立三角洲内前缘亚相沉积模式[1],指导精细储层描述和剩余油研究,为油田精细调整挖潜提供依据。

1、沉积砂体地质概念研究通过建立三角洲内前缘沉积砂体岩相特征、测井响应特征的地质概念库,应用于指导沉积砂体精细识别。

三角洲内前缘砂体包括枝状三角洲内前缘相砂体、枝-坨过渡状三角洲内前缘相砂体和坨状三角洲内前缘相砂体。

枝状三角洲内前缘相砂体河道砂岩厚度在3~4m之间,有效厚度在2~3m之间,净毛比大于0.8,主要岩性为细粒砂岩和粉砂岩,河道发育中型交错层理,顶部渐变,底部突变,席状砂发育小型交错层理和波状层理,枝状三角洲内前缘相砂体以大型宽条带状水下河道砂体为主,主体大河道附近可能发育小型、特小型河道砂体。

枝-坨过渡状三角洲内前缘相砂体河道砂岩厚度在2~3m之间,有效厚度在1~2m之间,净毛比在0.6~0.8之间,主要岩性为细粒砂岩和粉砂岩,河道发育中型交错层理,顶部渐变,底部突变,席状砂发育小型交错层理和波状层理,枝-坨过渡状三角洲内前缘相砂体以中型条带状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

坨状三角洲内前缘相砂体河道砂岩厚度在1~3m之间,有效厚度在1~2m之间,净毛比在0.3~0.5之间,主要岩性为细粒砂岩和粉砂岩,河道发育中型交错层理,顶部渐变,底部突变,席状砂发育小型交错层理和波状层理,坨状三角洲内前缘相砂体以小型窄条带状水下河道砂体为主。

2、沉积微相单井测井相模式研究通过建立三角洲内前缘沉积砂体单井测井相的模式,应用于单井沉积微相识别与划分。

三角洲沉积体系 共86页

三角洲沉积体系  共86页

湿地
定义:指海洋和内陆常年有浅层积水或土壤过 湿的地段。
表达湿地的词约有30个左右,但学术上有个比较 统一的名词———沼泽.
在湿地研究影响最大的英语国家中比较普遍的 名词有四五个,如swamp, marsh, bog, moor, fen 等.某些文献中指出其间有些差别,例如swamp 指木本植物多于marsh而排水情况优于bog的一 种湿地; marsh指软、湿、低的草本覆被为主 的有由水过渡到陆的趋势的湿地; marsh土常 多碱性,而bog常多酸性; moor常指较开阔、地 势较高、排水较差、有小灌木丛以致泥炭的湿 地; fen则是英国常用的名词等.
The principal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include braided channels(辫状河道), meandering channels(曲流河道), lacustrine delta fill, backswamps, and floodplain environments such as swamps, marshes, and freshwater lakes(淡水 湖泊) (Coleman and Prior, 1982).
This plain includes the active distributary system of the delta, as well as abandoned distributary-fill deposits, and may be flanked by marginal-basin or bay-fill deposits. Distributary channels are numerous, but environments between channels make up the largest percentage of the lower delta plain.

三角洲沉积体系

三角洲沉积体系
推荐使用的术语
Based on delta-building processes:
三角洲平原 delta plain 上部 高潮面以上
下部 低潮面以上
三角洲前缘 delta front
浪基面以上
前三角洲 prodelta
浪基面以下
水上三角洲 水下三角洲
所有三角洲都可以分 为水上三角洲(三角 洲平原:又分上部和 下部)和水下三角洲 (三角洲前缘和前三 角洲)
(1)三角洲平原 (DELTA PLAIN)
Lower Delta Plain Sediments
Affected by both fluvial and basinal processes. The width of the lower delta plain is greatest on deltas where tidal range is large.
1.三角洲的亚环境和沉积特征 2.三角洲的主要类型、沉积相组合、
沉积旋回及演化
1.三角洲的亚环境和沉积特征
两套术语(two sets of terms for deltas) ))
Based on gradient of delta profile(吉尔伯特,美国,1885): 顶积层或三角洲台地 topset or delta platform 前积层或三角洲斜坡 foreset or delta slope 底积层或前三角洲 bottomset or prodelta
第三章 三角洲沉积体系
DELTA SYSTEMS
第一节 三角洲的环境特点及其沉积作用 第二节 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 第三节 特征及沉积模式
一、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三、扇三角洲沉积体系

大庆油田主要储集评价报告

大庆油田主要储集评价报告

粒 间 孔
,
a 孔隙较发育, 连通性较好
b 孔隙中充填高岭石, 高岭石晶形较差
c 粒间孔, 孔隙中充填次生石英,
d 长石颗粒被溶蚀, 形成次生孔隙
5.影响储层发育的因素及储层评价
根据孔隙度、 渗透率、排驱压力、 孔隙喉道 半径平均值和进汞饱和度 5个参数, 可以把葡萄 花油层储层类型共分为如下 4类


观看葡 Ⅰ组平面、剖面图得到的结论:
(1) 研究的目的层为下白垩统姚家组一段的葡萄花油层, 其岩 性主要为深灰、绿灰色泥质粉砂岩、灰色灰棕 色 粉 砂 岩 和 细 砂 岩, 油 层 厚 度 在 3210 ~5615 m之间, 沉积类型为 三角洲前缘沉积,发育水下分流河道、 席状砂、 河口砂坝、 水下分流 间湾等微相类型。是在经历了湖面下降、湖面稳 定、湖面上升的沉积环境背景下形成的,具有多级次沉积旋 回. (2)依据水动力和时空沉积演化规律研究, 可进一步细分为湖 退型外前缘、湖退型过渡相、湖退型内前缘、稳定型内前缘 、湖进型内前缘、湖进型过渡相和湖进型外前缘7种细分亚 相,,其中三角洲内前缘以水下分流河道砂沉积为主,具有明显 的多期河流冲刷、充填特征,呈稳定条带状,单层厚度大;三角 洲外前缘以席状砂和透镜状砂为主,分布广而薄.

松 辽 盆 地是 一 个 板块 内部 发 育 起 来 的 中新 生 代断 陷 一 坳 陷 型 含 油 气盆 地。盆 地 的 基 底 为 古 生 界 变质 岩 和 海 西 期 花 岗岩。1)断 陷 阶段(燕山运动),在 中侏罗 世 晚期 或 晚侏罗 世 早 期。2)坳 陷 阶段 。盆 地 转 入 坳 陷 期 , 泉头 组 和 青 山 口 组 为 快 速 沉 降。姚 家组 和 嫩 江 组 为 持 续沉 降 时 期。3)盆 地萎 缩 褶 皱 时期。约在 中 自至 世 末 期,日本 海 开 始 扩 张, 给大 陆以 向西 的 挤压 力 。影 响到 松辽 盆 地 ,产 生 褶 皱背 斜 带与 凹 陷 相间排列的构造格局 。

三角洲前缘浊积体成因及分布规律研究

三角洲前缘浊积体成因及分布规律研究

三角洲前缘浊积体成因及分布规律研究鄢继华;陈世悦;姜在兴【摘要】在室内水槽模拟实验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三角洲前缘浊积体的形成机制、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三角洲前缘浊积体的形成过程可概括为滑塌前的沉积物积累、触发机制作用、沉积物的二次搬运和浊积体的最终沉积4个阶段.多种成因机制综合分析表明,浊积体主要分布在三角洲前缘至深水区之间的4个有利区带内,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三角洲前缘深水洼陷区沉积的与地震作用相关的二级滑塌浊积体是最有利的岩性油气藏类型之一.触发机制,三角洲前缘沉积物组成及特征、前三角洲地区沉积底形形态、盆地水体深度以及水平面的升降、沉积物供应通量等因素都在不同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浊积砂体的形成和分布.【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08(030)001【总页数】5页(P16-19,25)【关键词】浊积体;分布规律;控制因素;触发机制;三角洲前缘【作者】鄢继华;陈世悦;姜在兴【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7061;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7061;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地质系,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三角洲前缘是浊积体发育的有利场所[1,2],尤其是我国东部的陆相断陷盆地,各类浊积体广泛发育在三角洲体前方的深水盆地内部,形成了储量可观的岩性油藏[3~7]。

但这些浊积体规模可大可小,距离三角洲前缘主砂体可远可近,或成带或分散,形态各异,且砂体物性差别明显[8,9]。

因此,探讨三角洲前缘浊积体的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对于指导陆相盆地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和预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实验室内开展沉积模拟实验理论研究是沉积学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开展定量沉积学研究的重要途径。

本文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10,11],通过多期室内实验模拟对三角洲前缘浊积体的形成过程、成因机制及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对广大地质工作者进一步研究该类浊积体有所启发。

不同沉积体系的构型分析2018

不同沉积体系的构型分析2018

储层构型分析—曲流河(点坝)
如何理解泥质层的四种类型? 侧积层:产状(倾向、倾角); 侧积体:半连通; 废弃河道:突然废弃、逐渐废弃; 泛滥平原沉积标志一次沉积事件的结束,填 平补齐作用。
储层构型分析—辫状河(心滩坝)
看图内容:
平面上辫状河形态; 剖面上心滩与河道的关系; 剖面上砂体接触关系、几何形态;
一、曲流河沉积储层构型分析
1、胜利孤岛油田
曲流河构型分析流程(复合河道 ----单一河道---点坝---侧积层---侧积体分布---三维构型模型 1. 三维网格模型建立
一、曲流河沉积储层构型分析
孤岛油田河流相对比模式 1. 三维网格模型建立
标准层等高程对比模式
1、胜利孤岛油田
砂体下切对比模式
储层构型分析—层次性、结构性
储层构型地质思想:
纵向上:砂层组---小层---单层; 平面上:复合微相----单一微相---单一
微相内部(流动单元、渗流屏障);
学会看图?
• • • • • 平面上曲流河的形态; 剖面上砂层组—小层、5-6级界面; 点坝内部3-4级界面; 岩芯上观察1-2级界面; 剖面上砂体几何形态、接触关系?
c. 简单河道低弯曲度小边滩发育型 d. 简单河道高弯曲度大边滩发育型
基于卫星影像建立曲流河地质知识库及应用(石油大学 王志章2015)
e. 多河道低弯曲度小边滩发育型 f. 多河道高弯曲度大边滩发育型
基于卫星影像建立曲流河地质知识库及应用(石油大学 王志章2015)
重点理解以下六个专业术语:
单一曲流带宽度 河道宽度
野外露头要重点关注砂体几何形态(纵横规模:长、宽、长宽比)
山西保德扒楼沟剖面二叠系曲流河砂体(石油大学 陈世悦2016.4)

三角洲体系及其相模式

三角洲体系及其相模式

第五节 三角洲沉积砂体的构形特征 二、三角洲的基本构形要素
第六节 各种三角洲的沉积机理及储 层特征
一、河控三角洲
(一)长形(或鸟足状)三角洲 (二)朵状三角洲
第六节 各种三角洲的沉积机理及储 层特征
二、浪控三角洲
(一)沉积机理 (二)砂体储层特征
第六节 各种三角洲的沉积机理及储 层特征
三、潮控三角洲
第一节 三角洲的分类及其模式 一、三角洲的分类
第一节 三角洲的分类及其模式 二、三角洲的模式
第二节 三角洲形成的水动力状态及 沉积作用特点
一、河口作用
第二节 三角洲形成的水动力状态及 沉积作用特点
二、水动力状态
(一)正常细粒三角洲的水动力状态 (二)陆相断陷湖盆粗粒三角洲内部的水动力状态

第二节 三角洲形成的水动力状态及 沉积作用特点
第四节 三角洲沉积环境及相的划分 一、上三角洲平原
第四节 三角洲沉积环境及相的划分 二、下三角洲平原
第四节 三角洲沉积环境及相的划分 三、三角洲前缘
第四节 三角洲沉积环境及相的划分 四、前三角洲泥
第五节 三角洲沉积砂体的构形特征
一、成因单元的划分方式
(一)、界面分级系列 (二)、岩相组合研究特征
第六节 各种三角洲的沉积机理及储 层特征
四、不同类型三角洲的主要沉积与储层特 征比较
(一)沉积特征比较 (二)各自的储油特点
第七节 三角洲的层序特征 一、河控三角洲的层序特征
第七节 三角洲的层序特征 二、浪控和潮控三角洲层序特征
第八节 三角洲砂体储层特征及实例
一、三角洲的构型特征及其层内非均质性
三、沉积速率
第二节 三角洲形成的水动力状态及 沉积作用特点
四、三角洲的沉积作用

三角洲内前缘亚相沉积砂体解剖

三角洲内前缘亚相沉积砂体解剖

三角洲内前缘亚相沉积砂体解剖作者:刘鹤来源:《科学与财富》2013年第03期摘要:本文通过对三角洲内前缘亚相沉积砂体精细解剖和密井网条件下沉积砂体地质概念研究,建立了三角洲内前缘亚相各沉积微相单井测井相模式以及沉积砂体量化表征和微相组合方法,进而形成了三角洲内前缘亚相沉积模式,为精细刻画剩余油分布特征奠定地质基础。

关键词:三角洲内前缘测井相模式沉积模式前言中国主要的油田类型是砂岩油田,利用油田密井网测井资料和取心资料,基于大量现代沉积和地质露头研究成果,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研究建立三角洲内前缘亚相沉积模式[1],指导精细储层描述和剩余油研究,为油田精细调整挖潜提供依据。

1、沉积砂体地质概念研究通过建立三角洲内前缘沉积砂体岩相特征、测井响应特征的地质概念库,应用于指导沉积砂体精细识别。

三角洲内前缘砂体包括枝状三角洲内前缘相砂体、枝-坨过渡状三角洲内前缘相砂体和坨状三角洲内前缘相砂体。

枝状三角洲内前缘相砂体河道砂岩厚度在3~4m之间,有效厚度在2~3m之间,净毛比大于0.8,主要岩性为细粒砂岩和粉砂岩,河道发育中型交错层理,顶部渐变,底部突变,席状砂发育小型交错层理和波状层理,枝状三角洲内前缘相砂体以大型宽条带状水下河道砂体为主,主体大河道附近可能发育小型、特小型河道砂体。

枝-坨过渡状三角洲内前缘相砂体河道砂岩厚度在2~3m之间,有效厚度在1~2m之间,净毛比在0.6~0.8之间,主要岩性为细粒砂岩和粉砂岩,河道发育中型交错层理,顶部渐变,底部突变,席状砂发育小型交错层理和波状层理,枝-坨过渡状三角洲内前缘相砂体以中型条带状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

坨状三角洲内前缘相砂体河道砂岩厚度在1~3m之间,有效厚度在1~2m之间,净毛比在0.3~0.5之间,主要岩性为细粒砂岩和粉砂岩,河道发育中型交错层理,顶部渐变,底部突变,席状砂发育小型交错层理和波状层理,坨状三角洲内前缘相砂体以小型窄条带状水下河道砂体为主。

大情字油田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研究

大情字油田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研究

大情字油田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研究摘要:黑46区块是大情字井油田的主力区块,通过岩心观察及沉积相标志分析,黑46区块青一段属于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

主要沉积微相有河口沙坝、前缘沙坝、滨外沙坝、沙席四种。

分析了沉积相的平面分布规律。

沉积相控制着油水的运移,本文运用地质建模与油藏数值模拟一体化技术,研究了不同沉积相下控制的剩余油,对下一步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大情字井油田;沉积微相;剩余油The research about the delta front microfacies of Daqingzi oil field-----take the Hei46 block as an exampleZhangdahong①(①College of Geolog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gdao266510)[第一作者简介:张大红,古生物与地层学专业,主要从事油藏精细描述研究,Email:zdhjzy@]Abstract:Hei46 block is the main block in Daqingzi oil field. By observing the rock core and analysing the sigh of sedimentary facies. The Qingshankou formation of Hei46 block is delta front sedimentary, including river mouth bar,front sandbar,offshore bars,sad mat. Sedimentary facies controls the oil migration.By application geological modeling and numerical reservoir simulation integration technology,this research studies the remaining oil controlled by different facies. This study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remaining oil potential tapping.Key words: Daqingzi oilfield; Microfacies; Remaining oil大情字井油田位于吉林省乾安县大情字井乡境内,位于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长岭凹陷的中部。

河控浅水三角洲前缘席状砂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探讨--以黄河口凹陷渤中34地区明下段为例

河控浅水三角洲前缘席状砂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探讨--以黄河口凹陷渤中34地区明下段为例

第38卷第2期2020年4月Vol.38No.2Apr.2020 DOI: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27文章编号:1000⁃0550(2020)02⁃0429⁃11沉积学报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河控浅水三角洲前缘席状砂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探讨——以黄河口凹陷渤中34地区明下段为例秦润森,岳红林,周凤军,吴穹螈,雷源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天津300459摘要黄河口凹陷渤中34地区明化镇组下段下部河控浅水三角洲前缘席状砂较发育。

为进一步认识前缘席状砂体的发育规律,通过岩芯、钻井、生产动态、黏土矿物等分析对席状砂体沉积特征、控制因素及沉积模式进行综合研究。

席状砂主要表现为薄层或薄互层特征,根据发育位置可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边部及河道末端席状砂两种类型。

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以基准面短期旋回为时间区间,将席状砂体的沉积模式划分为三种类型:湖水上升初期的河道弱席状化模式、湖水上升期至最大湖平面时期河道末端面状流增长模式以及最大湖平面时期席状化改造模式。

随着基准面的下降,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类型亦从席状砂体向水下分流河道演化。

暖湿气候、一定的水体规模及地形坡度条件是前缘席状砂体大面积分布的控制因素。

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加快明下段河控浅水三角洲前缘席状砂的勘探开发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三角洲前缘;席状砂体;沉积模式;明化镇组;黄河口凹陷第一作者简介秦润森,男,1982年出生,硕士,高级工程师,油气储层地质,E⁃mail:cfk⁃*********中图分类号P618.13文献标志码A0引言河控浅水三角洲是河流作用在浅水三角洲建设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三角洲类型。

Fisk[1]最早提出河控浅水三角洲的概念,并将河控三角洲划分为深水型及浅水型三角洲[2]。

近年来,随着我国陆相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松辽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及现代的鄱阳湖等湖盆均发现有浅水三角洲沉积[3⁃5],其中以河流作用为主的河控浅水三角洲占有较大比例。

退积型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

退积型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

Advances in Geosciences 地球科学前沿, 2023, 13(8), 849-857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g https:///10.12677/ag.2023.138081退积型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以松辽盆地北部齐家–古龙凹陷葡萄花油层为例代开宇,严 菲,孙逸杰,崔饶溪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收稿日期:2023年7月5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10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22日摘 要齐家–古龙凹陷葡萄花油层发育典型退积型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砂体,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然而因为储层的厚度薄,发生变化快,使得后期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难度增大。

因此,本文对葡萄花油层沉积特征研究,明确退积型浅水三角洲沉积充填演化规律,研究地区主要发育浅水三角洲–湖泊相的沉积相类型,其中,以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主,并且进一步可划分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席状砂微相,河口坝以及支流间湾微相。

在葡萄花油层的沉积时期,物源的分布在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的外前缘区较远的区域,较少的沉积物被搬运到外前缘区,受到河流作用的影响比较小,以湖泊作用为主,席状砂分布规律与“浪控型”的发育相同,形成“水下分流河道末端席状砂”模式,研究成果为后续寻找隐藏性的岩性油气藏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关键词松辽盆地,葡萄花油层,退积型浅水三角洲,沉积控制因素A Study on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Main Control Factors of the Front of the Retreating Shallow-Water Delta—A Case from the Putaohua Oil Layer in the Qijia-Gulong Depression, Northern Songliao BasinKaiyu Dai, Fei Yan, Yijie Sun, Raoxi Cui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Yangtze University, Wuhan Hubei代开宇 等Received: Jul. 5th , 2023; accepted: Aug. 10th , 2023; published: Aug. 22nd , 2023AbstractThe Putaohua oil layer in Qijia Gulong Depression has developed typical retreating shallow-water delta front sedimentary sand bodies, which have great resource potential. However, due to the thin thickness of the reservoir and rapid changes,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ithological oil and gas reservoirs in the later stage is more difficult. Therefore,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sedi-mentary of the Putaohua oil layer and clarifies the sedimentary filling and evolution rules of the retreating shallow-water delta. The study area mainly develops sedimentary facies types of shal-low-water delta lake facies, among which the shallow-water delta front subfacies are the main ones, and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namely typical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sheet sand, mouth bar, and tributary bay microfacies. During the sedimentation period of the Pu-taohua oil layer, the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 sources was in a relatively distant area of the outer front area of the shallow-water delta front subfacies. Less sediment was transported to the outer front area and was less affected by river action, mainly lake actio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sheet sand was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wave controlled” type, forming an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end sheet sand” pattern,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an important geological basis for the subsequent search for hidden lithological oil and gas reservoirs. KeywordsSongliao Basin, Putaohua Oil Layer, Retreating Shallow-Water Delta, Sedimentary Control Factors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licenses/by/4.0/1. 引言近几年中岩性油气藏在油气勘探方向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而浅水三角洲沉积类型的发现,不仅丰富了陆相湖盆沉积体系的研究内容,更是开拓了岩性油气藏开采的新领域[1]。

松南西斜坡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岩沉积相及展布规律

松南西斜坡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岩沉积相及展布规律

松南西斜坡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岩沉积相及展布规律
松南西斜坡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岩沉积相及展布规律
三角洲是以沉积物为主的岸线凸出部分,位于陆地和海洋交界处,是地球上常见的地形类型之一。

三角洲前缘是三角洲最前沿的部分,是沉积物堆积的主要区域。

本文将着重探讨松南西斜坡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岩的沉积相及展布规律。

松南西斜坡位于东海陆架边缘带的东北部,是一个大型三角洲沉积体系。

三角洲前缘是该沉积体系的最前沿部分,位于海底斜坡区域。

因为海水深度较大,对于采取传统地质勘探方法,难度较大,因此本文采取地球物理勘探手段,了解三角洲前缘的地质情况。

地球物理参数群数据显示,三角洲前缘主要展布着滑塌浊积岩,这种沉积岩通常形成于滑塌活动期间。

根据其展布的规律,可以发现它主要分布在距三角洲顶部3500~5000米的斜坡上,呈带状分布,分布方向与海底斜坡长轴相一致。

滑塌浊积岩的沉积相主要有两种:滑塌物和沉积物。

滑塌物主要是不同沉积体相互转换时,发生不稳定性而形成的巨型滑块,其成因与沉积活动有关。

而沉积物则是在滑动面底部,由败坡的沉积物构成,其主要成因是底部沉积物因地震、海浪等因素而发生滑动。

沉积物与滑塌物共同形成滑塌浊积岩,既有沉积物的性质,又具有滑坡形态,因而常常规模较大。

通过对松南西斜坡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岩的研究,我们可以
了解到在三角洲前缘地区,滑塌浊积岩的沉积相主要是沉积物和滑塌物。

滑塌浊积岩在三角洲前缘地区主要分布在带状区域上,分布方向与海底斜坡长轴相一致,其沉积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对于该地区的地质勘探来说,了解这种规律,可以帮助更好地预测油气资源的分布,避免资源浪费。

三角洲前缘相油藏的注采调整分析及认识

三角洲前缘相油藏的注采调整分析及认识
2剩余油分布认识2.1层间剩余油评价。沉积影响,小层的渗透率和沉积厚度差别较大,主力层的渗透率及沉积厚度明显好于非主力层,也就是主力层的物质基础好于非主力层。而单元目前采出程度已达33.98%,主力层较非主力层采出程度高,但主力层剩余地质储量为971×104t,远高于非主力层123×104t,剩余油仍集中在主力层上。饱和度测井6井次,钻遇新井14井次的资料,单元平均含油饱和度为35.8%。主力层的含油饱和度相对较高,但采出程度高,剩余油只能在高含水的情况下采出。
1.1构造特征坨28断块为东北部抬起,向西开口的负向簸箕状构造。除4条边界大断层外,内部还有8条次一级小断层,断层均为南掉,均为正断层,边界断层落差30-500m,内部断层落差只有10-30m。边界断层1、3、4、5号断层封闭性较好,1号断层和5号断层封闭性最好。
1.2沉积特征坨28下7-8层系沉积类型为三角洲沉积,其中7砂层组为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可划分为分流水道,天然堤、废弃水道和泛滥平原四种微相;8砂层组为三角洲前缘亚相反韵律沉积,可划分为水下分流水道、河口坝、远砂坝、水下天然堤、水下分流水道间及坝间六种微相。主力层(74、81、82、83)砂体全区分布,厚度较厚,平面上变化小。平均渗透率范围0.2~0.8μm2。从层间看,各小层之间渗透率差异明显,在700-3300mD之间,主力层74、81小层渗透率远高于82、83小层。从STT28XJ1的岩心资料得出的沙二81-83小层的沉积相剖面图可看出,沙二81-83层整体物性较好,砂层较厚,为反韵律沉积,岩性以粉砂岩为主。
3.2坝主体调整3.2.1调剖。针对坝主体的高渗透层水窜严重,存在大孔道的现象,对坝主体微相的注水井进行调剖。分井区调剖思路如下:西南井区:针对层间、平面动用不均衡的现状,实施整体调剖。注聚区外围井区:均衡注聚区外围流线,扩大波及系数。零散小砂体:改善局部井区平面、层间差异。

浅水湖泊河口坝型三角洲前缘沉积特征与模式———以文安斜坡西5井区沙河街组三段为例

浅水湖泊河口坝型三角洲前缘沉积特征与模式———以文安斜坡西5井区沙河街组三段为例

浅水湖泊河口坝型三角洲前缘沉积特征与模式———以文安斜坡西5井区沙河街组三段为例范璎宁;李胜利;梁星如;杜新江;崔刚;徐丽强【摘要】受控于不同的水流特征、物源供给和地形坡度,浅水三角洲河口坝发育程度和特征具有较大争议。

以河北霸县凹陷文安斜坡西5井区沙河街组三段为例,采用井震心综合研究方法,以岩心相、测井相、地震相为标志,识别研究区浅水三角洲沉积微相类型;结合相对海平面升降变化,沉积微相、亚相的展布特征和演化规律,以及对古地貌和古水流分析其沉积控制因素和沉积模式,解释浅水河口坝型三角洲发育规律。

结果表明:西5井区位于三角洲前缘末端,水动力较弱,砂泥比较低,河道相对稳定,属于缓坡河口坝型浅水三角洲,且地形坡度较缓、物源供给适中或不充分、水动力条件较弱、湖平面上升等因素控制浅水三角洲河口坝的发育程度。

该结果对于厘清浅水三角洲河口坝形成的因素,指导该类型三角洲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名称】《东北石油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41)004【总页数】11页(P43-52,98)【关键词】湖泊浅水缓坡;河口坝型三角洲前缘;沙河街组三段;沉积特征与模式;文安斜坡;霸县凹陷【作者】范璎宁;李胜利;梁星如;杜新江;崔刚;徐丽强【作者单位】[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2]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河北任丘0625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浅水湖泊三角洲常发育在湖盆缓坡环境中,具有砂体发育面积较大、连续性较好的特点,是我国油气勘探的重点[1]。

Fisk H N提出浅水三角洲的概念,将浅水三角洲分为深水型三角洲和浅水型三角洲[2]。

Friedman G M将三角洲的沉积环境总结为河口伴生的过渡环境,说明河口作用在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性[3]。

Postma G结合惯性、摩擦和浮力因素,考虑蓄水体的深浅程度、地形坡度的陡缓程度、水体注入速度的大小等,对河口作用类型进行分类和描述,其中浅水河口坝型三角洲主要以摩擦和浮力共同作用为主[4] 。

胶南风河河口浪控三角洲前缘—滩坝沉积体系的现代沉积特征研究

胶南风河河口浪控三角洲前缘—滩坝沉积体系的现代沉积特征研究

胶南风河河口浪控三角洲前缘—滩坝沉积体系的现代沉积特征研究
扈永杰赵鸿皓陈立炯邱隆伟
【摘要】:山东省黄岛胶南地区的风河河口环境中发育浪控三角洲-滩坝沉积体系。

风河河口三角洲前缘发育了水下曲流河道、河口砂坝、远砂坝、席状砂等沉积微相,其中席状砂占据了该三角洲前缘80%以上的面积。

席状砂地势平坦、分布广,以波浪改造为主要的沉积构造特点,席状砂之上发育了水下浅滩和砂坝。

水下浅滩总体处于水下沉积环境,低潮时可短暂暴露,其形态平行于岸线分布,平面上呈椭圆形,剖面上呈向海平缓、向岸陡峭的不对称形态,沉积构造上以浪成波痕、交错层理为主,叠置了冲洗层理;砂坝具有稳定的水上部分,呈新月形产出,是几期砂坝所形成的砂坝复合体,沉积构造以冲洗层理、低角度楔状层理及风成沉积构造为主。

水下浅滩和砂坝是海浪对三角洲前缘席状砂中的沉积物改造和重新分配的结果,也是浪控三角洲沉积环境中具有成因意义的沉积组合。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关键词】:三角洲前缘席状砂砂坝沉积模式现代沉积
【分类号】:P512.2
【正文快照】:
胶南风河河口浪控三角洲前缘—滩坝沉积体系的现代沉积特征研究@扈永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 @赵鸿皓$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 @陈立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 @邱隆伟$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 I, I I 高 V四个层 系 , 用反九 点法 正方 形 面积 井 I 采
开发调整 效果 的 好坏 , 要 决定 于地 质 因素—— 古 主 水流方 向 。研 究 古 水 流分 布规 律 、 行储 层 描 述 。 进 在沉积 微 相 内划 分 古 水 流 , 古 水 流 内完 善 注 采 在
模型 _ 。 1 J
图 1 渗 流地 质模 型 三 角 洲 系 统席 状 砂 体 古 水 流分 布 机 理 图
1 主 流带 ;一 次 流 带 ;一 滞 流 带 ;一 横 流 带 ;一 水 下 淤 泥 ; 一 2 3 4 5
6 一主体席状砂 ;一非主体席状砂 7
在储层精 细解 剖 基 础 上 建 立 南 一 区高 台子 油
次 流带 (eo d r f w b l : 层砂 中 , scn ayl e ) 薄 o t 古水 流 流速
t下 降 7t日产油 由 5 下 降到 4 , 降了 9t综 , , 6t 7t下 ,
合 含水 由 8 . % 上升 到 8 . % , 43 6 5 上升 了 2 2 。井 .%
各单 元 储 层 发 育规 模 较 小 , 分 单 卡余 地 小 , 油 田开 发 调 整 带来 困难 。 应用 在 前 缘 相 沉 积 体 系渗 流 特 征 和 化 学 浅调 剖 技 术 细 给 结合 上 进 行 了探 索和 研 究 , 立 了前 缘 相 沉积 体 系主 流 带调 剖 模 式 。提 出 了前 缘 相 调 剖 的 新 思 路 , 方 法 。深 化 了注 水 结 构 建 新 调整 , 制 了前 缘 相 沉 积体 系 的含 水 上 升速 度 , 到 了 明显 的 技 术 经济 效 果 , 有广 阔 的 应用 前 景 。 控 见 具
第1卷 第 1 1 期 21 年 1 01 月
17 一 1 1 2 1 ) —120 6 l 8 5( 0 1 10 4 —4








V 11 N . Jn 2 l o. 1 o 1 a . 01
Sce c c oo y a g n ei g in e Te hn lg nd En i e rn
2 1 S i ehE gg 0 c T c. nn. 1 .
三 角洲 前缘 相沉 积体 系主 流 带调剖 模 式研 究
季 霞
( 大庆 油 田有 限 责任 公 司 第 一采 油 厂 , 大庆 130 ) 6 0 要手段。南一 区高台子油层为三角洲前缘相沉积 , 层纵 向层 间矛 盾突出, 储 但
组 日产液 由 5 9t 降 到 5 7 t 日产 油 由 9 下 降 9 下 9 , 2t
低 于主流 带 , 于滞 留带 的部 位 。滞 留带 ( lgi 高 s gs u h l e : f w bl) 薄 层 砂 中与 尖 灭 的过 渡 带 , 水 流 流 速 o t 古 低, 或不 流动 地带 , 为低 渗 透 带 。横 流 带 ( anf w mil o bl : e ) 垂直 于主 流带 , 透率 变化 从 主 流 带 向两 侧 , t 渗
或河道砂 与尖 灭 过 渡边 界 。流 速较 低 , 或不 流 动 。
为低渗透 带 。横 流线 : c s n urn) 直于 主流 ( r s gc r t垂 oi e
1期
季 霞 : 三角洲前缘 相沉积体 系主流带调剖模式研究
13 4
线, 渗透 率 变 化 从 主 流 线 向两 侧 , 由高 到 低 。 主 流 带 ( a o e ) 薄 层 砂 中, 水 流 流速 高 部 位 。 m i fwbl : nl t 古
位 , 水 流 高 速 带 , 渗 透 带 。 次 流 线 (eodr 古 高 scna y
cr n) 古 水流 流速 低 于 主 流线 , 于滞 流 线 。滞 ur t : e 高 流线 (lgi urn) 河 道砂 与 薄 层砂 过 渡 边界 , s gs c r t : u h e
关键词 化学浅调剖技术 中图法分类号 T 37 6 E5. ;
前缘相沉积 文献标志码
前缘相调剖 A
含水上升速率
内在联 系的储积 体 。在井 网一定 的条件 下 , 田 油
1 研究 区地质背景
南一 区属 于大 庆长 垣 萨尔 图 构造 中部 , 中开 萨 发 区南部 , 一区 乙块 高 台子油 层 纵 向上 共 分 4个 南 油层 组 ,6个 砂岩 组 ,2个小 层 , 2 9 开发 分高 I高 I, , I
2 储层精细解剖及渗流特征研究
南一 区高 台子油层 纵 向上划 分 9 2个 沉积单 元 , 平 面上细分 4个 沉积微 相 : 流河道砂 体 , 内席状 分 表 砂 , 外席 状 砂 , 下 淤 泥 。建 立 了南 一 区高 台子 表 水 油层河 流—— 三角洲 精 细地 质模 型 : 角洲 内前 缘 三 枝状砂 体模型 , 角洲 内前缘 枝一 坨过 渡状 砂体 模 三 型 , 角洲 内前 缘 坨 状 砂 体 模 型 , 角 洲 外 前 缘 稳 三 三 定 型 砂 体 模 型 , 角 洲 外 前 缘 不 稳 定 型 砂 体 三
关系 。
南 一区高 台子油 层 古水 流 微相 划 分 如下 : 角 三
洲 内前缘 相水下 分流河 道砂分 为 4种流 线 : 主流 线 、
网开采 。高 台子 油 层 具 有 油 层 多 , 透 率 级 差 大 , 渗
非均 质较严重 的特点 。
次流线 、 流线 、 流线 , 状砂 分 为 : 流带 、 流 滞 横 席 主 次 带、 横流带 、 滞流带 ( 1 。 图 )
主 流 线 ( i ur t : 般 为 河 道 砂 中 心 部 ma cr n ) 一 n e
层渗 流地质模 型 (aoego g a moe) vds el i l d1。渗流 地 o c 质模 型是 研 究 影 响 流 体 流 动 的岩 性 的 和 岩 石 的 物
理 的性 质 , 述 古 水 流 、 流 速 度 、 淹 、 积 特 征 描 渗 水 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