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第二章《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教材梳理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第二章《数学归纳法》知识梳理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第二章《数学归纳法》知识梳理

2.3 数学归纳法1.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2.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1.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个与正整数n 有关的命题,可按下列步骤进行:第一步,归纳奠基:证明当n 取______________时命题成立.第二步,归纳递推:假设____________时命题成立,证明当________时命题也成立. 只要完成这两个步骤,就可以断定命题对从n 0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 都成立.上述证明方法叫做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的第一步中n 的初始值怎样确定? 【做一做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a +a 2+…+a n +1=1-a n +21-a(a ≠1),在验证n =1时,等式左边为( )A .1B .1+aC .1+a +a 2D .1+a +a 2+a 3【做一做2】 设S k =1k +1+1k +2+1k +3+…+12k ,则S k +1为( )A .S k +12k +2B .S k +12k +1+12k +2C .S k +12k +1-12k +2D .S k +12k +2-12k +1【做一做3】 在应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凸n 边形的对角线有12n (n -3)条时,第一步验证n等于__________.2.数学归纳法的框图表示答案:1.第一个值n 0(n 0∈N *) n =k (k ≥n 0,k ∈N *) n =k +1 思考讨论提示:数学归纳法的第一步中n 的初始值应根据命题的具体情况而确定,不一定是n 0=1,如证明n 边形的内角和为(n -2)·180°时,其初始值n 0=3.【做一做1】 C 因为左边式子中a 的最高指数是n +1,所以当n =1时,a 的最高指数为2,根据左边式子的规律可得,当n =1时,左边=1+a +a 2.【做一做2】 C 因式子右边各分数的分母是连续正整数,则由S k =1k +1+1k +2+…+12k ,①得S k +1=1k +2+1k +3+…+12k +12k +1+12(k +1).②由②-①,得S k +1-S k =12k +1+12(k +1)-1k +1=12k +1-12(k +1).故S k +1=S k +12k +1-12(k +1),故选C. 【做一做3】 3 ∵三角形是边数最少的凸多边形, ∴需验证的第一个n 值为3. 2.n =n 0 n =k +1 正整数1.如何理解数学归纳法? 剖析:数学归纳法是专门证明与正整数集有关的命题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完全归纳法,是对不完全归纳法的完善.证明分两步,其中第一步是命题成立的基础,称为“归纳奠基”;第二步解决的是延续性问题,又称“归纳递推”.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有关命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两个步骤缺一不可.(2)在第一步中,n 的初始值不一定从1取起,也不一定只取一个数(有时需取n =n 0,n 0+1等),证明应视具体情况而定.(3)第二步中,证明n =k +1时,必须使用假设,否则就会打破数学归纳法步骤间的严密逻辑关系,造成推理无效.(4)证明n =k +1成立时,要明确求证的目标形式,一般要凑出假设里给出的形式,以便使用假设,然后再去凑出当n =k +1时的结论,这样就能有效减少论证的盲目性.数学归纳法的理论根据是皮亚诺的归纳公理:任何一个正整数集A ,若①1∈A ;②由k ∈A 可推出k +1∈A ,则A 含有所有的正整数.2.运用数学归纳法要注意哪些?剖析:正确运用数学归纳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验证是基础.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表明:第一个步骤是要找一个数n 0,这个n 0就是我们要证明的命题对象的最小自然数,这个自然数并不一定都是“1”,因此“找准起点,奠基要稳”是我们正确运用数学归纳法第一个要注意的问题.(2)递推是关键.数学归纳法的实质在于递推,所以从“k ”到“k +1”的过程,必须把归纳假设“n =k ”作为条件来导出“n =k +1”时的命题,在推导过程中,要把归纳假设用上一次或几次.(3)正确寻求递推关系.我们已经知道数学归纳法的第二步递推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如何寻求递推关系呢? ①在第一步验证时,不妨多计算几项,并争取正确写出来,这样对发现递推关系是有帮助的.②探求数列通项公式要善于观察式子或命题的变化规律,观察n 处在哪个位置.③在书写f (k +1)时,一定要把包含f (k )的式子写出来,尤其是f (k )中的最后一项.除此之外,多了哪些项,少了哪些项都要分析清楚.题型一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 【例题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14⎝⎛⎭⎫1-19⎝⎛⎭⎫1-116…⎝⎛⎭⎫1-1n 2=n +12n(n ≥2,n ∈N *). 分析:第一步先验证等式成立的第一个值n 0;第二步在n =k 时等式成立的基础上,等式左边加上n =k +1时新增的项,整理出等式右边的项.反思:在应用数学归纳法证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验证是基础:找准起点,奠基要稳,有些问题中验证的初始值不一定为1.②递推是关键:正确分析由n =k 到n =k +1时式子项数的变化是应用数学归纳法成功证明问题的保障.③利用假设是核心:在第(2)步证明中一定要利用归纳假设,这是数学归纳法证明的核心环节,否则这样的证明方法就不是数学归纳法.题型二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例题2】 已知函数f (x )=13x 3-x ,数列{a n }满足条件:a 1≥1,a n +1≥f ′(a n +1),(1)证明:a n ≥2n -1(n ∈N *). (2)试比较11+a 1+11+a 2+…+11+a n与1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分析:(1)求f ′(x )→得到式子a n +1≥(a n +1)2-1→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a n ≥2n -1(n ∈N *)(2)由a n ≥2n -1得1+a n ≥2n →11+a n ≤12n →利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成立 反思: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n 有关的不等式是数学归纳法的主要应用之一,应用过程中注意:①证明不等式时,从n =k 到n =k +1的推导过程中要应用归纳假设,有时需要对目标式进行适当的放缩来实现.②与n 有关的不等式的证明有时并不一定非用数学归纳法不可,还经常用到不等式证明中的比较法、分析法、配方法、放缩法等.题型三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几何问题【例题3】 有n 个圆,其中每两个圆相交于两点,并且每三个圆都不相交于同一点,求证:这n 个圆把平面分成f (n )=n 2-n +2部分.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在第二步中如何正确地应用假设.反思: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几何问题的关键是“找项”,即几何元素从k 个变成(k +1)个时,所证的几何量将增加多少,这需用到几何知识或借助于几何图形来分析,在实在分析不出来的情况下,将n =k +1和n =k 分别代入所证的式子,然后作差,即可求出增加量,然后只需稍加说明即可,这也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几何命题的一大技巧.题型四 易错辨析【例题4】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4+7+…+(3n -2)=12n (3n -1).错解:证明:(1)当n =1时,左边=1,右边=1,左边=右边,等式成立. (2)假设当n =k (k ≥1,k ∈N *)时等式成立,即1+4+7+…+(3k -2)=12k (3k -1),则当n =k +1时,需证1+4+7+…+(3k -2)+[3(k +1)-2]=12(k +1)(3k +2)(*).由于等式左边是一个以1为首项,公差为3,项数为k +1的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其和为12(k +1)(1+3k +1)=12(k +1)(3k +2),所以(*)式成立,即n =k +1时等式成立.根据(1)和(2),可知等式对一切n ∈N *都成立.错因分析:判断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学问题是否正确,关键要看两个步骤是否齐全,特别是第二步假设是否被应用,如果没有用到假设,那就是不正确的.错解在证明当n =k +1等式成立时,没有用到假设“当n =k (k ≥1,k ∈N *)时等式成立”,故不符合数学归纳法证题的要求.答案:【例题1】 证明:(1)当n =2时,左边=1-14=34,右边=2+12×2=34,∴左边=右边.(2)假设n =k (k ≥2,k ∈N *)时结论成立,即⎝⎛⎭⎫1-14⎝⎛⎭⎫1-19…⎝⎛⎭⎫1-1k 2=k +12k . 那么n =k +1时,利用归纳假设有:⎝⎛⎭⎫1-14⎝⎛⎭⎫1-19…⎝⎛⎭⎫1-1k 2⎣⎡⎦⎤1-1(k +1)2=k +12k ⎣⎡⎦⎤1-1(k +1)2=k +12k ·k (k +2)(k +1)2 =k +22(k +1)=(k +1)+12(k +1).∴即n =k +1时等式也成立.综合(1)(2)知,对任意n ≥2,n ∈N *等式恒成立. 【例题2】 (1)证明:∵f ′(x )=x 2-1, ∴a n +1≥(a n +1)2-1=a 2n +2a n .①当n =1时,a 1≥1=21-1,命题成立;②假设当n =k (k ≥1,k ∈N *)时命题成立,即a k ≥2k -1; 那么当n =k +1时,a k +1≥a 2k +2a k =a k (a k +2)≥(2k -1)(2k-1+2)=22k -1≥2k +1-1.即当n =k +1时,命题成立, 综上所述,命题成立. (2)解:11+a 1+11+a 2+…+11+a n<1. ∵a n ≥2n -1,∴1+a n ≥2n .∴11+a n ≤12n . ∴11+a 1+11+a 2+…+11+a n≤12+122+…+12n =1-12n <1. 【例题3】 证明:(1)当n =1时,分为两部分,f (1)=2,命题成立; (2)假设n =k (k ≥1,k ∈N *)时,被分成f (k )=k 2-k +2部分;那么当n =k +1时,依题意,第k +1个圆与前k 个圆产生2k 个交点,第k +1个圆被截为2k 段弧,每段弧把所经过的区域分为两部分,∴平面上增加了2k 个区域.∴f (k +1)=f (k )+2k =k 2-k +2+2k =(k +1)2-(k +1)+2,即n =k +1时命题成立, 由(1)(2)知命题成立.【例题4】 正解:证明:(1)当n =1时,左边=1,右边=1,左边=右边,等式成立.(2)假设当n =k (k ≥1,k ∈N *)时等式成立,即1+4+7+…+(3k -2)=12k (3k -1),则当n =k +1时,1+4+7+…+(3k -2)+[3(k +1)-2]=12k (3k -1)+(3k +1)=12(3k 2+5k +2)=12(k +1)(3k +2)=12(k +1)[3(k +1)-1], 即当n =k +1时等式成立.根据(1)和(2),可知等式对一切n ∈N *都成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3n≥n 3(n ≥3,n ∈N ),第一步应验证( ) A .n =1 B .n =2 C .n =3 D .n =42已知f (n )=11112n n n +++++ (21),则( ) A .f (n )共有n 项,当n =2时,f (2)=1123+B .f (n )共有n +1项,当n =2时,f (2)=111234++C .f (n )共有n 2-n 项,当n =2时,f (2)=1123+D .f (n )共有n 2-n +1项,当n =2时,f (2)=111234++3已知n 为正偶数,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111234-+-+…+11n -=1112242n n n ⎛⎫++⋅⋅⋅+ ⎪++⎝⎭时,若已假设n =k (k ≥2为偶数)时命题为真,则还需要用归纳假设再证( )A .n =k +1时等式成立B .n =k +2时等式成立C .n =2k +2时等式成立D .n =2(k +2)时等式成立4设平面内有n 条直线,其中任何两条直线不平行,任何三条直线不共点.若k 条直线将平面分成f (k )个部分,k +1条直线将平面分成f (k +1)个部分,则f (k +1)=f (k )+__________.5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222111111234n n+++⋅⋅⋅+<-(n ≥2,n ∈N *).答案:1.C 由题知,n 的最小值为3,所以第一步验证n =3是否成立,选C. 2.D 由题意知f (n )最后一项的分母为n 2, 故f (2)=2111232++,排除选项A ,选项C. 又f (n )=211101()n n n n n ++++++-…, 所以f (n )的项数为n 2-n +1项.故选D.3.B 因为假设n =k (k ≥2为偶数),故下一个偶数为k +2,故选B.4.k +1 第k +1条直线与原来的k 条直线相交,有k 个交点,这k 个交点把第k +1条直线分成k +1部分(线段或射线),这k +1部分把它们所在的平面区域一分为二,故平面增加了k +1部分.5.分析:证明:(1)当n =2时,左边=21124=,右边=11122-=. 因为1142<,所以不等式成立. (2)假设n =k (k ≥2,k ∈N *)时,不等式成立, 即2222111111234k k++++<-…, 则当n =k +1时,22222211111111234(1)(1)k k k k +++++<-+++… =22222(1)1(1)111(1)(1)(1)k k k k k k k k k k k k +-+++-=-<-+++ =111k -+. 所以当n =k +1时,不等式也成立.综上所述,对任意n ≥2的正整数,不等式都成立.。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章末复习总结课件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章末复习总结课件


[思维点击] 先求定义域,然后求导. (1)中利用f′(x)>0及f′(x)<0求单调区间. (2)中利用x∈[1,2]时f′(x)≥0或f′(x)≤0恒成立.
[规范解答]
(1)当 a=1 时,f(x)=3x-2x2+ln x,其定义域
-4x2+3x+1 1 为(0,+∞),则 f′(x)=x -4x+3= x -4x+1x-1 = (x>0), x 当 x∈(0,1)时,f′(x)>0,故函数 f(x)在区间(0,1)上单调递 增; 当 x∈(1,+∞)时,f′(x)<0,故函数 f(x)在区间(1,+∞) 上单调递减. 所以 f(x)的单调递增区间为(0,1),单调递减区间为(1,+ ∞).
3.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设复合函数μ=g(x)在点x处可导,y=f(μ)在点μ处可导,则复合 函数f[g(x)]在点x处可导,且f′(x)=f′(μ)·g′(x),即yx′= yμ′·μx′.利用复合函数求导法则求导后,要把中间变量换成自变 量. [说明] 求导数时,先化简再求导是导数计算的基本原则.一 般情况下,有四类函数求导数在解题时较容易出错,需要特别注意, 即分式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和复合函数.
[说明] (1)函数y=f(x)在点x0处的导数f′(x0)是一个常数,而函 数y=f(x)在一个区间上的导数指的是这个函数在这个区间上每点处 的导数构成的一个函数,它实际上是“导函数”的简称; (2)函数y=f(x)和它的导数y′=f′(x)具有相同的定义域,并且 y′=f′(x)在定义域上点x0处的函数值就是函数y=f(x)在点x0处的导 数值,这样求函数在点x0处的导数值就可以先求出这个函数的导数, 再求这个导数在点x0处的函数值; (3)并不是所有的函数在其定义域上每一点处都有导数,如函数 y=|x|在点0处就没有导数,但这个函数在定义域的其他点处都有导 数.

高考数学二轮复习章节概述(人教版选修2-2)第二章

高考数学二轮复习章节概述(人教版选修2-2)第二章

数学·选修2-2(人教A版)
推理与证明
1.推理与证明是数学的基本思维过程,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2.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和类比等进行简单的推理,体会并认识合情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
3.结合已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体会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
4.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5.结合已学过的教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6.结合已学过的教学实例,了解间接证明的基本方法:反证法,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7.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教学案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教师版)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教学案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教师版)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了解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综合法、分析法; (2) 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3)了解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的思考过程与特点,会用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证明数学问题. 类型一、直接证明: 一. 综合法1.定义:从命题的条件出发,利用定义、公理、定理及运算法则,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2.思维特点:由因导果,即由已知条件出发,利用已知的数学定理、性质和公式,推出结论的一种证明方法3.框图表示:(P 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定理、公理等,Q 表示要证明的结论) 二.分析法1.定义:一般地,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断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2. 思维特点:执果索因步步寻求上一步成立的充分条件,它与综合法是对立统一的两种方法3.框图表示:(用Q 表示要证明的结论,P n 表示充分条件)4.分析法的书写格式:,经(; (①直接证明困难;②需分成很多类进行讨论.③结论为“至少”、“至多”、“有无穷多个” ---类命题; ④结论为 “唯一”类命题; (4)关键在于归缪矛盾:a 、与已知条件矛盾;b 、与公理、定理、定义矛盾;c 、自相矛盾。

要证:⋯⋯ 只要证:⋯⋯ 只需证:⋯⋯ ⋯⋯显然成立 上述各步均可逆 所以,结论成立题型一 综合法:例1 已知a ,b ,c 是不全相等的正数,求证:c b a ac c b b a lg lg lg lg lg lg++>+++++例2 在△ABC 中,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 b ,c ,且A ,B ,C 成等差数列, a , b ,c转换成图形语言等.还要通过细致的分析,把其中的隐含条件明确表示出来. 练习:1、在△ABC 中,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A ,B ,C 成等差数列, ,,a b c 成等比数列,求证△ABC 为等边三角形.分析:将 A , B , C 成等差数列,转化为符号语言就是2B =A + C ; A , B , C 为△ABC 的内角,这是一个隐含条件,明确表示出来是A + B + C =π; a , b ,c 成等比数列,转化为符号语言就是2b ac =.此时,如果能把角和边统一起来,那么就可以进一步寻找角和边之间的关系,进而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余弦定理正好满足要求.于是,可以用余弦定理为工具进行证明.证明:由 A , B , C 成等差数列,有 2B=A + C . ① 因为A ,B ,C 为△ABC 的内角,所以A + B + C=π. ⑧由①② ,得B=3π. 由a , b ,c 成等比数列,有2b ac =. 由余弦定理及③,可得 再由④,得22a c ac ac +-=. 因此a c =. 从而A=C.由②③⑤,得 A=B=C=3π. 所以△ABC 为等边三角形.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要先作语言的转换,如把文字语言转换成符号语言,或把符号语言转换成图形语言等.还要通过细致的分析,把其中的隐含条件明确表示出来.2、已知,,+∈R b a 求证.ab b a b a b a ≥本题可以尝试使用差值比较和商值比较两种方法进行。

高中数学选修2-2知识点

高中数学选修2-2知识点

(3) 复数相等 :如果两个复数实部相等且虚部相等就说这两个复数相等
.
(4) 共轭复数 :当两个复数实部相等 ,虚部互为相反数时 ,这两个复数互为共轭复数 .
(5) 复平面 :建立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复数的平面叫做复平面
,x 轴叫做实轴, y 轴除去原点的部分叫做虚轴。
(6) 两个实数可以比较大小,但两个复数如果不全是实数就不能比较大小。
6 若 f ( x) ex ,则 f ( x) ex
7 若 f ( x)
log
x a
,则
f
( x)
8 若 f ( x) ln x ,则 f ( x)
2)导数的运算法则
1 x ln a 1 x
1. [ f (x) g( x)] f ( x) g ( x)
2. [ f (x) g( x)] f ( x) g( x) f ( x) g (x)
2
z
2
z
a2 b2;(4) z
z;(5) z
z
zR
(6)i 4n 1 i ,i 4n 2 1, i 4n 3 i , i 4n 4 1;
2
2
1i 1i
1i
(7) 1 i
i ;(8)
i,
i,
i
1i 1i
2
(9) 设
1 3i 是 1 的立方虚根,则 1
2
2 0 , 3n 1
, 3n 2
, 3n 3 1
5.复数的几何意义 复平面:用来表示复数的三章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一 :复数的概念
(1) 复数 : 形如 a bi (a R, b R) 的数叫做复数, a 和 b 分别叫它的实部和虚部 .
(2) 分类 : 复数 a bi (a R, b R) 中 ,当 b 0 ,就是实数 ; b 0 ,叫做虚数 ; 当 a 0, b 0 时 ,叫做纯虚数 .

选修2-2第二章《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

选修2-2第二章《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

学科教师辅导讲义讲义编号学员编号: 年 级:高三 课时数:3 学员姓名: 辅导科目:数学 学科教师: 课 题 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复习授课日期及时段教学目的1、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综合法和分析法,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2、了解综合法、分析法和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教学内容一、课前检测1、已知0,,≠∈b a R b a 且,则在①ab b a ≥+222;②2≥+b a a b ; ③2)2(b a ab +≤;④2)2(222b a b a +≤+ 这四个式子中,恒成立的个数是 (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答案:C2、已知c b a ,,均大于1,且4log log =⋅cb ca ,则下列各式中,一定正确的是 ( )A b ac ≥B c ab ≥C a bc ≥D c ab ≤ 答案:B 。

3、设M 是),,()(,30,32,p n m M f BAC AC AB ABC =︒=∠=⋅∆定义且内一点,其中m 、n 、p 分别是yx y x P f MAB MCA MBC 41),,21()(,,,+=∆∆∆则若的面积的最小值是( )A .8B .9C .16D .18 答案:D 。

4、某公司一年购买某种货物400吨,每次都购买x 吨,运费为4万元/次,一年的总存 储费用为4x 万元,要使一年的总运费与总存储费用之和最小,则x = 吨. 答案:205、给出下列四个命题:①若;11,0b a b a >>>则②若bb a a b a 11,0->->>则③若;22,0bab a b a b a >++>>则④ba b a b a 12,12,0,0+=+>>则且若的最小值为9.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把你认为正确命题的序号都填上) 答案:②④。

6、若c b a >>,*N n ∈,且ca nc b b a -≥-+-11恒成立,则n 的最大值是 。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教学案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学生版)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教学案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学生版)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了解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综合法、分析法;(2) 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3)了解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的思考过程与特点,会用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证明数学问题. 类型一、直接证明:一. 综合法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思维特点:由因导果,即由已知条件出发,利用已知的数学定理、性质和公式,推出 结论的一种证明方法3.框图表示:(P 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定理、公理等,Q 表示要证明的结论)二.分析法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思维特点:执果索因步步寻求上一步成立的充分条件,它与综合法是对立统一的两种 方法3.框图表示:(用Q 表示要证明的结论,P n 表示充分条件)4.分析法的书写格式::(;c 、下结论:由矛盾判定假设不成立,从而肯定命题成立。

(3)应用反证法的情形:①直接证明困难;②需分成很多类进行讨论.③结论为“至少”、“至多”、“有无穷多个” ---类命题;④结论为 “唯一”类命题;(4)关键在于归缪矛盾:a 、与已知条件矛盾;b 、与公理、定理、定义矛盾;c 、自相矛盾。

高中数学选修2-2主要内容

高中数学选修2-2主要内容
说明:〔1〕导数即为函数 y=f<x>在 x=x0 处的瞬时变化率
〔2〕 x
x x0 ,当 x 0 时, x
x0 ,所以
f (x0 )
lim
x0
f
(x) f (x0 ) x x0
当点 Pn 沿着曲线无限接近点 P 即Δx→0 时,割线 PPn 趋近于确定的位置,这个确定位置
的直线 PT 称为曲线在点 P 处的切线.
1.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在某个区间 (a ,b) 内,如果 f ' (x) 0 ,那么函数 y f (x) 在这个区间内单调递增;如果
f ' (x) 0 ,那么函数 y f (x) 在这个区间内单调递减.
特别的,如果 f ' (x) 0 ,那么函数 y f (x) 在这个区间内是常函数.
新疆 王新敞
奎屯
⑷极值只能在定义域内部取得,而最值可以在区间的端点处取得,有极值的未必有最值,有最 值的未必有极值;极值有可能成为最值,最值只要不在端点必定是极值. 利用导数求函数的最值步骤:
由上面函数 f (x) 的图象可以看出,只要把连续函数所有的极值与定义区间端点的函数值
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函数的最值了.
时, y x
f (xo x) x
f (xo ) 无限趋近于一个固定的常数 A,则称 f (x) 在 x xo 处可导,并
称 A 为 f (x) 在 x xo 处的导数,记作 f ' ( xo ) 或 f ' ( x) |xxo ,
函数 y=f<x>在 x=x0 处的瞬时变化率是:
我们称它为函数 y f (x) 在 x x0 出的导数,记作 f ' (x0 ) 或 y' |xx0 ,即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第二章推理与证明复习小结优质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第二章推理与证明复习小结优质

例.已知a、b、c 为 不相等正 数,且abc 1, 1 1 1 证 求 :a b c . a b c
a、b、c 为不相等正 证 法2 :
数,且abc 1,
1 1 1 a b c bc ca ab
1 1 1 1 1 1 1 1 1 b c c a a b . 2 2 2 a b c
2.间接证明 反证法:假设原命题 不成立 ,经过正确的推理, 矛盾 最后得出 ,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了原 命题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反证法.
基础知识梳理
(一).综合法 例.已知a、b、c 为不相等正 数,且abc 1,
1 1 1 证 求 :a b c . a b c
06 0 6 成立.
a - 5 - a - 3 a - 2 - a 成立.
(三)反证法
例:已知a>0,b>0,且a+b>2,
1 b 1 a 求证: a , b
中至少有一个小于2.
分析 命题中有“至少……”“不都……”“都 不……”“没有……”“至多……”等指示性语句,在 用直接方法很难证明时,可以采用反证法.
B
O
O
D
C
例3:用三段论证明函数y=-x2+2x 在(-∞,1]上是增函数. 证明:任取x1、x2∈(-∞,1],且x+2x2) =(x2-x1)(x2+x1-2). 因为x1<x2,所以x2-x1>0; 因为x1<x2≤1,所以x2+x1-2<0. 因此,f(x1)-f(x2)<0,即f(x1)<f(x2). 于是根据“三段论”,得f(x)=-x2+2x在(-∞,1] 上是增函数.
证 法1: a、b、c 为 不相等正 数 ,且abc 1,

高中数学选修2-2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数学选修2-2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数学选修2-2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导数1.函数的平均变化率为xf xy xx f x x f x x x f x f )()()()(111212注1:其中x 是自变量的改变量,平均变化率可正,可负,可零。

注2:函数的平均变化率可以看作是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2、导函数的概念:函数)(x f y 在0x x处的瞬时变化率是xx f x x f xy x x )()(limlim000,则称函数)(x f y在点0x 处可导,并把这个极限叫做)(x f y在0x 处的导数,记作)(0'x f 或|'x xy ,即)(0'x f =xx f x x f xy xx )()(limlim 00.3.函数的平均变化率的几何意义是割线的斜率;函数的导数的几何意义是切线的斜率。

4导数的背景(1)切线的斜率;(2)瞬时速度;5、常见的函数导数函数导函数(1)y c 'y 0(2)ny x*n N1'n y nx(3)xy a 0,1a a 'ln x y a a (4)xy e'xy e(5)log a y x 0,1,0aa x 1'ln y x a (6)ln y x 1'y x (7)sin y x 'cos y x (8)cos yx'sin y x6、常见的导数和定积分运算公式:若f x ,g x 均可导(可积),则有:和差的导数运算'''()()()()f xg x f x g x 积的导数运算'''()()()()()()f xg x f x g x f x g x 特别地:''Cf xCf x商的导数运算'''2()()()()()(()0)()()f x f x g x f x g x g x g x g x 特别地:21'()'g x g xgx复合函数的导数xu xy y u 微积分基本定理baf x dx F(a)--F(b)(其中'F xf x )和差的积分运算1212[()()]()()bbbaaaf x f x dxf x dxf x dx特别地:()()()b b aakf x dxkf x dx k 为常数积分的区间可加性()()()()b c baacf x dx f x dxf x dx a c b 其中.用导数求函数单调区间的步骤:①求函数f(x)的导数'()f x ②令'()f x >0,解不等式,得x 的范围就是递增区间. ③令'()f x <0,解不等式,得x 的范围,就是递减区间;[注]:求单调区间之前一定要先看原函数的定义域。

高中数学选修2-2(从导数到微积分) 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理科班课件

高中数学选修2-2(从导数到微积分) 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理科班课件
只需证 即证
a b 2 ab 0
( a b )2 0

由于 ( a b )2 0 显然成立, 因此原不等式成立
例1、试证基本不等式
ab ab (a 0, b 0) 2
证明: 因为 ( a b )2 0
所以 a b 2 ab 0 从而 a b 2 ab 也即
P Q1 Q1 Q2 Q2 Q3 … Qn Q
证明题题型——不等式、立体几何、解析 几何问题、三角问题、数列、函数等
直接证明之二:分析法
【探究】 E为ΔABC的中线AD上任意一点
B >C,求证:EBC >ECB
A E B
C
D
目标:EBC >ECB 因为 BD =DC , ED =ED 因为 BD =DC , AD =AD
【分析法】.(逆推证法)(执果索因法)
从结论出发,寻找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 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 个明显成立的条件。 要证: 要证:

格 式
只要证: 只需证:
显然成立
上述各步均可逆

所以 结论成立
所以 结论成立
ab 例1、试证基本不等式 ab (a 0, b 0) 2 ab 为了证明 ab 2 只需要 a b 2 ab 分析
2 2 2 2
证明: 因为b c 2bc, 且a 0
2 2
所以a(b c ) 2abc,
2 2
又因为c a 2ac, 且b 0
2 2
所以b(c a ) 2abc,
2 2
因此a(b c ) b(c a ) 4abc
2 2 2 2
例2、如图所示:已知 PA 于A , PB B ,

人教版高中选修(B版)2-2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课程设计

人教版高中选修(B版)2-2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课程设计

人教版高中选修(B版)2-2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本课程是人教版高中选修(B版)2-2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共计5个学时。

本课程原本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采用了系统的教学方法来对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进行详细介绍,让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掌握证明思想与方法,提高数学素养,也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二、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两个部分,分别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讲解:1. 直接证明•直接证明的定义和原理•直接证明的方法和技巧•直接证明的实践操作2. 间接证明•间接证明的定义和原理•间接证明的方法和技巧•间接证明的实践操作三、课程设计本课程的教学设计采用了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的教学法,以问题为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

具体设计如下:1. 开始设计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如下问题:•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分别是什么?•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的区别是什么?•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的联系是什么?2. 探究设计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老师将提供两个问题,学生自己选择用直接证明或间接证明来解决。

•问题1:证明一个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内角都是60度•问题2:证明两个角分别是垂直角和锐角的三角形,第三个角一定是钝角3. 实践设计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的应用。

老师提供一组数据,学生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数据:假定在一个三角形ABC中,AB=5,AC=6,BC=9•问题:证明三角形ABC是钝角三角形四、课程评价针对本课程,将会采用二元评价模型,分别从过程与结果两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

具体评价如下:1. 过程评价•是否能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是否能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是否能主动提出疑问并寻求解答•是否能合理安排时间并高效完成课堂任务2. 结果评价•是否能准确理解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的概念和区别•是否能掌握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的方法和技巧•是否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是否能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总结本课程通过PBL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实践应用,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大有裨益。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教学讲义学生版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教学讲义学生版

学生讲义轨迹;(3)因用综合法证明命题“若A 则D ”的思考过程可表示为:故要从A 推理到D ,由A 推演出的中间结论未必唯一,如B 、B 1、B 2等,可由B 、B 1、B 2进一步推演出的中间结论则可能更多,如C 、C 1、C 2、C 3、C 4等等.所以如何找到“切入点”和有效的推理途径是有效利用综合法证明问题的“瓶颈”.2.综合法证明不等式时常用的不等式(1)a 2+b 2≥2ab (当且仅当a =b 时取“=”号);(2)2a b ab +≥(a ,b ∈R*,当且仅当a =b 时取“=”号); (3)a 2≥0,|a |≥0,(a -b )2≥0;(4)2b a a b +≥(a ,b 同号);2b a a b+≤-(a ,b 异号); (5)a ,b ∈R ,2221()2a b a b +≥+, (6)不等式的性质定理1 对称性:a >b ⇔b <a .定理2 传递性:a b a c b c >⎫⇒>⎬>⎭. 定理3 加法性质:a b a c b c c R >⎫⇒+>+⎬∈⎭. 推论 a b a c b d c d >⎫⇒+>+⎬>⎭. 定理4 乘法性质:0a b ac bc c >⎫⇒>⎬>⎭. 推论1 00a b ac bc c d >>⎫⇒>⎬>>⎭. 推论2 0*n n a b a b n N >>⎫⇒>⎬∈⎭. 定理5 开方性质:0*n n a b a b n N >>⎫⇒>⎬∈⎭. 3.分析法这种边分析边综合的证明方法,称之为分析综合法,或称“两头挤法”.分析综合法充分表明分析与综合之间互为前提、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辩证统一关系,分析的终点是综合的起点,综合的终点又成为进一步分析的起点.命题“若P则Q”的推演过程可表示为:要点二:间接证明间接证明不是从正面确定命题的真实性,而是证明它的反面为假,或改证它的等价命题为真,间接地达到目的,反证法是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定义:一般地,首先假设要证明的命题结论不正确,即结论的反面成立,然后利用公理,已知的定义、定理,命题的条件逐步分析,得到和命题的条件或公理、定理、定义及明显成立的事实等矛盾的结论,以此说明假设的结论不成立,从而证明了原命题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反证法的基本思路:假设——矛盾——肯定①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②做出与命题结论相矛盾的假设.③由假设出发,结合已知条件,应用演绎推理方法,推出矛盾的结果.④断定产生矛盾结果的原因,在于开始所做的假定不真,于是原结论成立,从而间接地证明原命题为真.反证法的格式: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若p则q”时,它的全部过程和逻辑根据可以表示如下:要点诠释:(1)反证法是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它是先假设要证的命题不成立,即结论的反面成立,在已知条件和“假设”这个新条件下,通过逻辑推理,得出与定义、公理、定理、已知条件、临时假设等相矛盾的结论,从而判定结论的反面不能成立,即证明了命题的结论一定是正确的.(2) 反证法的优点:对原结论否定的假定的提出,相当于增加了一个已知条件.反证法的一般步骤:(1)反设:假设所要证明的结论不成立,假设结论的反面成立;(2)归谬:由“反设”出发,通过正确的推理,导出矛盾——与已知条件、已知的公理、定义、定理、反设【变式2】在△ABC中,若a2=b(b+c),求证:A=2B.例3.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正方形,侧棱PD⊥底面ABCD,PD=DC,E是PC的中点,作EF⊥PB交PB于点F.求证:(1)P A∥平面EDB;(2)PB⊥平面EFD.举一反三:【变式1】如图,设在四面体PABC中,90==,D是AC的中点.∠=o,PA PB PCABC求证:PD垂直于ABC∆所在的平面.【变式2】如图所示,在四棱锥S—ABCD中,底面ABCD是正方形,SA平面ABCD,且SA=AB,点E为AB的中点,点F为SC的中点.求证:(1)EF⊥CD;(2)平面SCD⊥平面SCE.类型二:分析法证明例4. 设0a >、0b >,且a b ≠,用分析法证明:3322a b a b ab ++>.举一反三:【变式1】设a ,b ,c ,d ∈R ,求证:2222ac bc a b c d +≤+⋅+.【变式2】求证:123(3)a a a a a --<---≥【变式3】用分析法证明:若a >0,则212122-+≥-+aa a a .例5. 若a ,b ,c 是不全相等的正数,求证:lg2b a ++ lg 2c b ++ lg 2a c +>lg a +lg b +lg c .举一反三:【变式1】设a 、b 是两个正实数,且a ≠b ,求证:3a +3b >22ab b a +【变式2】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成等差数列,求证:113a b b c a b c+=++++类型三:反证法证明例6.证明357,,不可能成等差数列.举一反三:【变式1】求证:函数3()cos f x x =不是周期函数.【变式2】设{a n}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S n为它的前n项和.(1)求证:数列{S n}不是等比数列.(2)数列{S n}是等差数列吗?为什么?【变式3】已知数列{a n}的前n项的和S n满足S n=2a n-3n (n∈N*).(1)求证{a n+3}为等比数列,并求{a n}的通项公式;(2)数列{a n}是否存在三项使它们按原顺序可以构成等差数列?若存在,求出一组适合条件的项;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例7. 已知a,b,c∈(0,1),求证:(1―a)b,(1―b)c,(1-c)a中至少有一个小于或等于14.举一反三:【变式】已知,,,0,1a b c R a b c abc∈++==,求证:,,a b c中至少有一个大于3 2 .例8.已知:直线a以及A∉a.求证:经过直线a和点A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举一反三:【变式】求证: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交点.励学国际学生课后作业年级:上课次数:作业上交时间:学员姓名:辅导科目:数学学科教师:宋冰洁作业内容作业得分作业内容【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4.14.在△ABC中,∠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a、b、c三边的倒数成等差数列,求证:∠B<90°.15. 如图,已知两个正方形ABCD和DCEF不在同一平面内,M、N分别为AB、DF的中点.(1)若平面ABCD⊥平面DCEF,求直线MN与平面DCEF所成角的正弦值;(2)用反证法证明:直线ME与BN是两条异面直线.。

高中数学 第二章 第2节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学案 新人教A版选修2-2

高中数学 第二章 第2节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学案 新人教A版选修2-2

第二章第2节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一、综合法与分析法课前预习学案预习目标:了解综合法与分析法的概念,并能简单应用。

预习内容:证明方法可以分为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1.直接证明分为和2.直接证明是从命题的或出发,根据以知的定义,公里,定理,推证结论的真实性。

3.综合法是从推导到的方法。

而分析法是一种从追溯到的思维方法,具体的说,综合法是从已知的条件出发,经过逐步的推理,最后达到待证结论,分析法则是从待证的结论出发,一步一步寻求结论成立的条件,最后达到题设的以知条件或以被证明的事实。

综合法是由导,分析法是执索。

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课内探究学案学习目标让学生理解分析法与综合法的概念并能够应用二、学习过程:已知a,b∈R+,求证:例2.已知a,b∈R+,求证:例3.已知a,b,c ∈R ,求证(I)课后练习与提高1.(A 级)函数⎩⎨⎧≥<<-=-0,;01,sin )(12x e x x x f x π,若,2)()1(=+a f f则a 的所有可能值为 ( )A .1B .22-C.1,2-或 D.1,22.(A 级)函数x x x y sin cos -=在下列哪个区间内是增函数 ( )A .)23,2(ππ B .)2,(ππC .)25,23(ππ D .)3,2(ππ 3.(A 级)设b a b a b a +=+∈则,62,,22R 的最小值是 ( ) A .22- B .335-C .-3D .27-4.(A 级)下列函数中,在),0(+∞上为增函数的是 ( )A .x y 2sin =B .xxe y = C .x x y -=3D .x x y -+=)1ln( 5.(A 级)设c b a ,,三数成等比数列,而y x ,分别为b a ,和c b ,的等差中项,则=+y cx a ( )A .1B .2C .3D .不确定6.(A 级)已知实数0≠a ,且函数)12()1()(2a x x a x f +-+=有最小值1-,则a =__________。

高中数学 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复习总结 新人教A版选修2-2 (2)

高中数学 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复习总结 新人教A版选修2-2 (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复习总结在前面我们已经知道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都是根据某些已知判断来确定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其中演绎推理在大前提小前提都正确的情况下所得的结论一定正确,而合情推理(归纳、类比等)所猜测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必须通过逻辑(演绎)推理的方式加以证明.下面就研究两类基本的证明方法———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一、综合法和分析法是直接证明中最基本的两种证法,也是证明数学问题时最常用的思维方式.1.综合法: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的证明方法.又叫顺推证法或由因导果法.其推理方式可用框图表示为:其中P 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公理、定理等,Q 表示所要证明的结论,12Q Q ,,表示中间结论.综合法常用的表达格式为:P ∵,1Q ∴;又∵,2Q ∴;,n Q ∴;又∵,Q ∴.2.分析法: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对其进行分析和转化,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到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的证明方法.又叫逆推证法或执果索因法.其推理方式可用框图表示为:其中Q 表示要证明的结论,1230Q Q Q Q ,,,,分别表示使12n Q Q Q Q ,,,,成立的充分条件,0Q 表示最后寻求到的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分析法常用的表达格式为:要证Q ,只需证1Q ,只需证2Q ,,只需证0Q ,由于0Q 显然成立,所以Q 成立. 综合法、分析法都是直接利用已知条件或定义、公理、定理等与所要证明的结论之间的关系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或寻求出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故均属于直接证法.二、反证法是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对于某些看来明显成立而又不便知道根据什么去推导(综合法),甚至难于寻求到使之成立的充分条件(分析法)的“疑难”证明题,一般地,可在假设原命题不成立的前提下,经过正确的逻辑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了原命题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简易逻辑部分中四种命题间的关系领悟得好的同学不难悟出反证法的原理不外乎“互为逆否命题的两个命题真假一致”,即:“P Q ⇒”⇔“Q P ⌝⇒⌝”.用反证法证题的格式一般为:假设Q 不成立,若()Q ⌝,,则p ⌝,这与已知P (定义、公理、定理等)相矛盾, ∴假设()Q ⌝不成立,Q ∴成立.1.综合法的每一步都是三段论(或其简略形式),大前提一定要正确,否则证明易出错.2.使用分析法时一定要注意对所要证明的结论是以“分析”的语气对待的,因而证明格式上应体现出“分析”探讨性(“要证…,只需证…”),而非直接肯定结论. 例1错证:22<∴,1020+∴,5,2125<∴,显然原不等式成立. 错因:对分析法的原理不理解,以至于将所要证明的结论当成已知条件来用了. 正:只需将“∵”改为“要证”,“∴” 改为“只需证”.3.综合法和分析法往往不是单一地使用的,而是结合兼用的,特别是较为复杂的证明(教科书99P 例3).一般是先用综合法由已知条件P 推出一个中间结论M ,再用分析法探求,发现M 正是使所要证结论Q 成立的充分条件.证明过程用框图1表示;或者先用分析法寻求出使所要证明的结论Q 成立的充分条件M ,再用综合法由已知条件P 推出M .证明过程用框图2表示.或例2 教科书中对99P 例3的证法是先综合后分析,证明过程如框图1的形式;我们还可以改用框图2的形式,先分析后综合来证.证明:要证22221tan 1tan 1tan 2(1tan )αβαβ--=++, 只需证22222sin sin 11cos cos sin sin 121cos cos βαβααβαβ--=⎛⎫++ ⎪⎝⎭, 即证22221cos sin (cos sin )2ααββ-=-即证22112sin (12sin )2αβ-=-, 即证224sin 2sin 1αβ-= ③.另一方面,因为2(sin cos )2sin cos 1θθθθ+-=,所以将已知中的①②代入上式, 即得224sin 2sin 1αβ-=与③相同,于是问题得证.4.综合法与分析法当所用的证据相同时形式上是互逆的,因此往往可以互相改写,但须注意二者表达格式的迥异.5.反证法也经常与综合法或分析法结合使用.例3=,下面(用分析法)证明只需证22≠,即证10≠5,即证2125≠,而该式显然成立,≠=,下面(用综合法)证明2125≠∵,5,10∴,即3720+≠, 即2≠,5。

高二理数 选修2-2 第2章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Word版含解析

高二理数 选修2-2 第2章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Word版含解析

第章.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综合法()综合法的的定义:一般地,从命题的已知条件出发,利用公理、已知的定义及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综合法的思维框图:用表示已知条件,为定义、定理、公理等,表示所要证明的结论,则综合法可用框图表示为:(已知)(逐步推导结论成立的必要条件)(结论).分析法()分析法的定义:一般地,从需要证明的命题出发,分析使这个命题成立的充分条件,逐步寻找使命题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所寻求的充分条件显然成立(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或由已知证明成立,从而确定所证的命题成立的一种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分析法的思维框图用表示已知条件和已有的定义、公理、公式、定理等,所要证明的结论,则用分析法证明可用框图表示为:(结论)(逐步寻找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已知).反证法证题()反证法定义:一般地,首先假设要证明的命题结论不正确,即结论的反面成立,然后利用公理,已知的定义、定理,命题的条件逐步分析,得到和命题的条件或公理、定理、定义及明显成立的事实等矛盾的结论,以此说明假设的结论不成立,从而证明了原命题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反证法的一般步骤:()反设:假设所要证明的结论不成立,假设结论的反面成立;()归谬:由“反设”出发,通过正确的推理,导出矛盾——与已知条件、已知的公理、定义、定理、反设及明显的事实矛盾或自相矛盾;(2)结论:因为推理正确,产生矛盾的原因在于“反设”的谬误,既然结论的反面不成立,从而肯定了结论成立.、你知道综合法与分析法之间的关系吗?、使用分析法、反证法需要注意那些方面?.【河南洛阳期末】用反证法证明“,如果、能被整除,那么中至少有一个能被整除”时,假设的内容是().不能被整除.不能被整除.都不能被整除.中至多有一个能被整除.【安徽太和中学期中】设、、为锐角的三个内角,,,则()....、大小不确定.【甘肃高台一中期中】要证,只要证().....【安徽合肥一中期中】若且,则和的值满足().和中至少有一个小于.和都小于.和都大于.不确定.【山西晋中榆社中学期中】现有个命题::函数有个零点.:面值为分和分的邮票可支付任何分的邮资.:若,,则、、、中至少有个为负数.。

人教版高中选修(B版)2-2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课程设计 (2)

人教版高中选修(B版)2-2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课程设计 (2)

人教版高中选修(B版)2-2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课程名称:高中选修(B版)2-2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适用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教材版本:人教版•课程性质:必修课程•课程时长:2学时本课程是数学选修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介绍了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的概念和方法。

课程内容广泛,包括证明方法的基本概念、命题和命题的逆否、矛盾和排中律等相关知识。

本课程还涉及到数学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提高数学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1.掌握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的概念和方法。

2.理解数学证明的逻辑基础,提高数学推理能力。

3.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1.掌握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分别运用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方法进行问题求解。

3.理解数学证明的逻辑基础,提高数学推理能力。

4.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四、教学难点1.熟练运用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方法。

2.理解和掌握数学证明的逻辑基础。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启发式教学方法,在问题求解中运用创造性思维。

五、课程设计1. 教学内容1.1 直接证明1.直接证明的基本概念和思想。

2.直接证明的方法和步骤。

3.直接证明中常用的思路方法。

1.2 间接证明1.间接证明的基本概念和思想。

2.间接证明的方法和步骤。

3.间接证明中常用的思路方法。

2.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同时还涉及到数学证明的方法论、问题解决和思维方式等问题的探讨。

在教学中还会遇到一些具体的问题,例如:“如何使用数学符号来构建有效的证明?证明中的反证法和分步证明是如何实现的?我们如何在证明过程中把握好逻辑思维?”等问题进行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庖丁巧解牛知识·巧学一、综合法和分析法1.综合法一般地,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用P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公理、定理等,Q表示所要证的结论,则综合法可用框图表示为:要点提示①综合法是“由因导果”.即由已知条件出发,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等式或不等式成立,综合法又叫做顺推证法或由因导果法.②综合法的格式——从已知条件出发,顺着推证,由“已知”得“推知”,由“推知”得“未知”,逐步推出求证的结论,这就是顺推法的格式,它的常见书面表达是“∵,∴”或“⇒”.2.分析法一般地,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这种证明的方法叫做分析法.用Q表示要证明的结论,则分析法可用框图表示为:要点提示①分析法是“执果索因”,一步步寻求上一步成立的充分条件,因此分析法又叫做逆证法或执果索因法.②分析法格式——与综合法正好相反,它是从要求证的结论出发,倒着分析,由未知想需知,由需知逐渐地靠近已知(已知条件,已经学过的定义、定理、公理、公式、法则等等).这种证明方法的关键在于需保证分析过程的每一步都是可以逆推的,它的常见书写表达式是“要证…,只需…”或“⇐”.知识拓展有时解题,需一边分析,一边综合,称之为分析综合法,或称两头凑法.两头凑法充分表明分析与综合之间互为前提、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辩证统一关系.分析的终点是综合的起点,综合的终点又成为进一步分析的起点.辨析比较综合法与分析法的区别与联系分析法的特点是:从“未知”看“需知”,逐步靠拢“已知”,实际上要寻求它的充分条件;综合法的特点是: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向“求知”,逐步推理,实际上是寻求它的必要条件.分析法与综合法各有特点.有些具体的待证命题,用分析法或综合法都可以证出来,人们往往选择比较简单的一种.事实上,在解决问题时,我们经常把综合法与分析法结合起来使用:根据条件的结构特点去转化结论,得到中间结论Q;根据结论的结构特点去转化条件,得到中间结论P.若由P可以推出Q成立,就可以证明结论成立.二、反证法反证法一般地,假设原命题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了原命题的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深化升华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若p则q”时,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①导出非p为真,即与原命题的条件矛盾;②导出q 为真,即与假设“非q 为真”矛盾;③导出一个恒假命题.知识拓展 用反证法证明问题的步骤①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即假设结论的反面成立.②从这个假设出发,经过推理论证,得出矛盾.③从矛盾判断假设不正确,从而肯定命题的结论正确.知识拓展 适宜用反证法证明的数学命题①结论本身是以否定形式出现的命题.②关于唯一性,存在性的命题.③结论以“至多”“至少”等形式出现的命题.④结论的反面比原结论更具体,更容易研究的命题.问题·探究问题1 综合法与分析法各有怎样的特点?思路:明确综合法与分析法的定义是关键.它们都是用来证明数学命题的基本方法,二者虽有区别,但证题的过程中又是密不可分的.探究:综合法是由原因推出结果的思维方式.分析法是由结果追溯到这一结果的原因的思维方式.问题2 桌面上有3枚正面(有面额的那面)朝上的硬币,每次用双手同时翻转2枚硬币,那么无论怎样翻转,都不能使硬币全部反面朝上,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思路:本题若从正面入手考虑,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此时我们不妨利用间接法(反证法)来说明这个问题.探究:假设经过若干次翻转可以使硬币全部反面向上,由于每枚硬币从正面朝上变为反面朝上,都需要翻转奇数次,所以3枚硬币全部反面朝上时,需要翻转(3×奇数)次,即要翻转奇数次,但由于每次用双手同时翻转2枚硬币,3枚硬币被翻转的次数只能是2的倍数,即偶数次,这个矛盾说明假设错误,所以原结论成立.问题3 用反证法证明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在证明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如何反设?思路:反证法的本质是:由证明p ⇒q 转向证明q ⌝⇒r ⇒……⇒t,t 与假设或与某个真命题矛盾,q ⌝为假,推出q 为真的方法.以上由定义可以得出,围绕定义不难得出这几个问题的答案?探究:从逻辑角度看,命题“若p 则q”的否定是“若p 则q ⌝”.由此进行推理,如果发生矛盾,那么“若p 则q ⌝”为假,因此可知“若p 则q”为真.可以看出,反证法与证逆否命题是不同的.由于受“反证法就是证逆否命题”的错误影响,在否定结论后的推理过程中,往往一味寻求与原题设的矛盾,而不注意寻求其他形式的矛盾,这样就大大限制和影响了解题思路.反证法中常用的“结论词”与“反设词”如下:(1)等于——不等于;(2)大于——小于等于;(3)小于——大于等于;(4)结论对所有的x 成立——存在某个x 使结论不成立;(5)至少有一个——一个也没有;(6)至多一个——至少两个;(7)至少n 个——至多n-1个;(8)至多n 个——至少n+1个;(9)p 或q ——p ⌝且q ⌝;(10)p 且q ——p ⌝或q ⌝.典题·热题例1(2005全国高考卷Ⅱ)锐角三角形的内角A 、B 满足A 2sin 1=tanB,则有( ) A.sin2A-cosB=0 B.sin2A+cosB=0C.sin2A-sinB=0D.sin2A+sinB=0思路解析:由已知得BB A A A A cos sin cos sin 21cos sin =∙-, ∴AA A cos sin 21sin 22-=tanB.∴A A 2sin 2cos -=tanB. ∴-cot2A=tanB.∴tan(2A+2π)=tanB. ∴2A+2π-π=B. ∴2A-B=2π.∴2A-2π=B.∴sin(2A-2π)=sinB.∴cos2A-sinB=0. ∴cos(2A-2π)=sin2A.∴sin2A=cosB. ∴sin2A-cosB=0.答案:A例2(2005全国高考卷Ⅲ)若a=55ln ,33ln ,22ln ==c b ,则( ) A.a<b<c B.c<b<aC.c<a<bD.b<a<c思路解析:a-b=6163ln 22ln 333ln 22ln =-=-(ln8-ln9)<0,所以a<b. 同理,可得c<a,因而c<a<b.答案:C例3设a>0,b>0,a+b=1.求证:(1)abb a 111++≥8; (2)(a+a 1)2+(b+b 1)2≥225. 思路分析:要证的不等式是在已知条件下成立的,从不等式的结构及与已知的关系考虑,可用综合法证之.证明:(1)∵a>0,b>0,a+b=1,∴ab1≥4. ∴a 1+b 1+ab 1=(a+b)(a 1+b 1)+ab 1≥ab ·2ab1+4=8. ∴a 1+b 1+ab1≥8. (2)∵2b a +≤222b a +,则222)2(2b a b a +≥+.∴(a+a 1)2+(b+b 1)2≥2(211b b a a +++)2=2252)121(2)111(22≥+≥++ab b a . ∴(a+a 1)2+(b+b 1)2≥225 深化升华 利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可利用已经证过的不等式作为基础,再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出所要证的不等式.但要注意防止在推证中盲目套用公式和错用性质,要把握住不等号方向始终如一的正确性.例4已知x>0,y>0,求证:31332122)()(y x y x +>+.思路分析:本题若直接运用综合法,则不易发现与已知不等式的关系,因而可试用分析法. 证明:要证明31332122)()(y x y x +>+只需证(x 2+y 2)3>(x 3+y 3)2,即证x 6+3x 4y 2+3x 2y 4+y 6>x 6+2x 3y 3+y 6,即证3x 4y 2+3x 2y 4>2x 3y 3.∵x>0,y>0,∴x 2y 2>0,即证3x 2+3y 2>2xy.∵3x 2+3y 2>x 2+y 2≥2xy,∴3x 2+3y 2>2xy 成立. 故31332122)()(y x y x +>+深化升华 该例用分析法将一个较为复杂的不等式转化为简单的不等式,从而找到使它成立的条件.当然,该例也可以用分析综合法证明.例5若tan(α+β)=2tanα,求证:3sinβ=sin(2α+β).思路分析:本题存在三角函数的角的形式的联系:β=(α+β)-α,2α+β=(α+β)+α,这是本题的切入点.证明:∵tan(α+β)=2tanα,∴ααβαβαcos sin 2)cos()sin(=++. 2sinαcos(α+β)=cosαsin(α+β).又3sinβ=3sin [(α+β)-α]=3sin(α+β)cosα-3cos(α+β)sinα=3sinαcos(α+β),sin(2α+β)=sin [(α+β)+α]=sin(α+β)cosα+cos(α+β)sinα=3sinαcos(α+β).∴3sinβ=sin(2α+β).深化升华 综合法证题是从“已知”看“可知”逐步推向“未知”,它的逐步推理,是在寻找它的必要条件.例6如图2-2-2所示,AB 为⊙O 的直径,⊙O 在平面γ内,SA ⊥平面γ,∠SBA=30°,动点P 在圆O 上移动(不重合于A,B 两点),以N 和M 表示点A 在SP,SB 上的射影,∠BAP=α,求证:图2-2-2(1)△SPB 是直角三角形;(2)AN ⊥平面SPB.思路分析:熟练掌握空间垂直的判定定理是成功解题的关键.证明:(1)∵SA ⊥平面APB,P 为圆周上的一点,∴AP ⊥PB.又∵AP 为SP 在平面γ上的射影,∴SP ⊥PB.∴△SPB 是直角三角形.(2)∵PB ⊥SA,PB ⊥SP,SA∩SP=S,∴PB ⊥平面SAP.又AN ⊂平面SAP,∴PB ⊥AN.又∵SP ⊥AN,PB∩SP=P,∴AN ⊥平面SPB.深化升华 在高中数学的证明题中,立体几何占有很大的一部分.其中以综合法为主,主要是培养大家的逻辑推理能力.拓展延伸如图2-2-3所示,四棱锥P —ABCD 中,PC ⊥平面ABCD,PC=2,在四边形ABCD 中,∠B=∠C=90°,AB=4,CD=1,点M 在PB 上,且PB=4PM,PB 与平面ABC 成30°角.图2-2-3(1)求证:CM ∥平面PAD;(2)求证:面PAB ⊥面PAD.证明:(1)以C 为原点,以CD 、CB 、CP 所在的直线分别为x 、y 、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PBC=30°,|PC|=2,|BC|=32,|AB|=4,不难得出D(1,0,0),B(0,32,0),P(0,0,2),M(0,23,23). 设43=⇒+=x DA y DP x CM ,y=41. ∴,,共面. ∵CM ⊄平面PAD,∴CM ∥平面PAD.(2)作BE ⊥PA 于E,∵|PB|=|AB|=4,∴E 为PA 中点.∴E(2,3,1),则BE =(2,3-,1).∴DA BE ∙=0.∴BE ⊥DA.又BE ⊥PA,∴BE ⊥面PAD.∴面PAB ⊥面PAD.深化升华 在空间中证平行、垂直时,可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通过向量的坐标运算来证明问题,这是空间向量的一个重要应用.例7设n ∈N ,求证:1+12313121222+≥+++n n n . 思路分析:把结论分解为两部分进行考查.证明:设x n =1+12313121222+≥+++n n n, 则有Δx n =x n+1-x n =2)1(1+n >0,Δy n =y n+1-y n =1)1(432-+n >0. 可知,数列{x n }与{y n }都是单调递增数列.再运用综合法,先寻求两个数列的联系.x 1=y 1=1,1)1(432-+n <2)1(44+n =2)1(1+n ,把这种关系概括为Δx n ≥Δy n . x n+1=x 1+Δx 1+Δx 2+…+Δx n ;y n+1=x 2+Δy 1+Δy 2+…+Δy n .显然,x n+1≥y n+1,即1+12313121222+≥+++n n n . 深化升华 上述思考过程的前半部分运用了分析法,后半部分运用了综合法.例8(2005江苏高考)设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已知a 1=1,a 2=6,a 3=11,且(5n-8)S n+1-(5n+2)S n =An+B,n=1,2,3,…,其中A 、B 为常数.(1)求A 与B 的值;(2)证明数列{a n }为等差数列;(3)证明不等式n m m a a a -5>1对任何正整数m 、n 都成立.(1)解:由已知得S 1=a 1=1,S 2=a 1+a 2=7,S 3=a 1+a 2+a 3=18.由(5n-8)S n+1-(5n+2)S n =An+B 知,⎩⎨⎧-=+-=+⎩⎨⎧+=-+=--.482,28,2123,732312B A B A B A S S B A S S 即 解得A=-20,B=-8.(2)证法一:由(1)得(5n-8)S n+1-(5n+2)S n =-20n-8,①∴(5n-3)S n+2-(5n+7)S n+1=-20n-28,②②-①得(5n-3)S n+2-(10n-1)S n+1+(5n+2)S n =-20,③∴(5n+2)S n+3-(10n+9)S n+2+(5n+7)S n+1=-20,④④-③得(5n+2)S n+3-(15n+6)S n+2+(15n+6)S n+1-(5n+2)S n =0.∵a n+1=S n+1-S n ,∴(5n+2)a n+3-(10n+4)a n+2+(5n+2)a n+1=0.又∵5n+2≠0,∴a n+3-2a n+2+a n+1=0,即a n+3-a n+2=a n+2-a n+1,n≥1.又a 3-a 2=a 2-a 1=5,∴数列{a n }为等差数列.证法二:由已知,S 1=a 1=1,又(5n-8)S n+1-(5n+2)S n =-20n-8且5n-8≠0,∴数列{S n }是唯一确定的,因而数列{a n }是唯一确定的.设b n =5n-4,则数列{b n }是等差数列,前n 项和T n =2)35(-n n , 于是(5n-8)T n+1-(5n+2)T n =(5n-8)2)35()25(2)25)(1(---++n n n n n =-20n-8. 由唯一性得b n =a n ,即数列{a n }是等差数列.(3)证明:由(2)可知a n =1+5(n-1)=5n-4, 要证n m m a a a -5>1,只要证5a mn >1+a m ·a n +n m a a ∙2,因为a mn =5mn-4,a m ·a n =(5m-4)(5n-4)=25mn-20(m+n)+16,故只要证5(5mn-4)>1+25mn-20(m+n)+16+n m a a ∙2,即只要证20m+20n-37>n m a a ∙2. 因为n m a a ∙2≤a m +a n =5m+5n-8<5m+5n-8+(15m+15n-29)=20m+20n-37,所以原命题得证.深化升华 本小题主要考查等差数列的有关知识,不等式的证明方法,考查思维能力,运算能力.例9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2a n -3n(n ∈N *).(1)求{a n }的通项公式;(2)数列{a n }中是否存在三项,它们按原顺序可以构成等差数列?若存在,求出一组适合条件的项;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思路分析:存在性探索题可运用反证法的思想,先假设存在,若推出矛盾,即假设存在不成立;若推出符合存在性的条件,则存在性成立.解:(1)a 1=S 1=2a 1-3,则a 1=3.由⇒⎩⎨⎧-=+-=++n a S n a S n nn n 32)1(3211a n =S n+1-S n =2a n+1-2a n -3⇒a n+1+3=2(a n +3), ∴{a n +3}为等比数列,首项为a 1+3=6,公比为2.∴a n +3=6·2n-1,即a n =3·2n -3.(2)假设数列{a n }中存在三项a r ,a s ,a t (r<s<t),它们可以构成等差数列,且a r <a s <a t .∴只能是a r +a t =2a s ,即3(2r-1)+3(2t-1)=6(2s-1).∴2r +2t =2s+1.∴1+2t-r =2s+1-r .(*)∵r<s<t,r,s,t 均为正整数,∴(*)式左边为奇数,右边为偶数,不可能成立.∴数列{a n }中不存在可以构成等差数列的三项.误区警示 在解答(2)时,易错取三项a n-1,a n ,a n+1.事实上,适合条件的三项并不一定是连续的.例10若下列三个方程:x 2+4ax-4a+3=0,x 2+(a-1)x+a 2=0,x 2+2ax-2a=0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根,试求a 的取值范围.思路分析:上述三个方程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根的情况较多,考虑起来比较复杂;如果考虑其反面,即“三个方程都无实根”,则就简单多了,这样求得a 的集合为A,那么命题所要求的a 的范围即为 A.解:三个方程都无实根⇔230231121230)2(4)2(04)1(0)34(4)4(2322221-⇔⎪⎪⎪⎩⎪⎪⎪⎨⎧<<->-<<<-⇔⎪⎩⎪⎨⎧<--=∆<--=∆<+--=∆a a a a a a a a a a 或<a<-1. 设A={a|23-<a<-1},则A={a|a≤23-或a≥-1}. 故所求的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a|a≤23-或a≥-1}. 方法归纳 考虑问题的反面,求出a 的范围,从而求出原命题要求的a 的范围,是“正难则反”的解题策略的运用.这种解题策略在数学中随处可见,大家应注意掌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