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学解》教案

合集下载

进学解教案

进学解教案

进学解教案
标题:进学解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进学解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进学解填写方式和解题方法;
3. 培养学生解决进学解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掌握进学解填写方式;
2. 掌握进学解的解题方法。

三、教学难点:
学生解决进学解问题的能力培养。

四、教具准备:
1. 教材《数学进学解》;
2. 题目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学生回顾上一堂课学习的内容,进而引入新知识——进学解。

2. 讲授进学解的定义和分类:通过教材《数学进学解》讲解,让学生理解进学解的概念和类型。

3. 演示进学解的填写方式:以进学解的填写为例,通过黑板演示的方式给学生展示如何填写。

4. 合作学习:学生配对或小组合作,进行进学解的练习。

教师
及时巡回指导和解答学生疑问。

5. 教师点评:教师在黑板上展示学生完成的进学解,并进行点评和评分。

6. 拓展练习:为了加强学生的进学解解题能力,教师布置相关的拓展练习,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解题策略。

7. 总结: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堂课所学的内容,并强调今后学习中进学解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六、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进学解教学中,通过理论引入、演示、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加深对进学解的理解。

但是还可以在教学中加入一些趣味性的活动,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进学解(老师)

进学解(老师)

进学解班级组名姓名【前课准备】1、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课文,理解文中语句,勾画疑难点。

2、用二十分钟左右,C层同学完成自主学习部分,A、B层在完成自主学习部分的基础上思考合作题目,并形成文字答案。

3、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业,及时上交。

【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的一些实词、虚词。

理解句意、文意。

2. 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3.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4.理解文义,并积累出自文中的成语。

对话过程:【知识链接】:本文写于元和八年(813)。

《旧唐书·韩愈传》:“(愈)复为国子博士,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嘲。

执政览其文……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进”,即长进、进步。

“学”,包括“业”与“行”。

“业”指学业、事业,“行”指德行、品第。

“解”,辩解,论析。

“进学解”,意谓对增进业、行问题的辨析。

作者指出增进业、行的方法在于“勤”与“思”,目的是“业精”“行成”。

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

作者反复强调学子要埋头进德修业,不必考虑有司的明不明、公不公以及自己今后的遇不遇,从而曲折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不得意的牢骚,也暗寓着对当时执政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不明的讽刺。

自主对话【生本对话】1.辨明词义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随俗)。

占(具备)小善者率(都)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被任用)。

爬(梳理、整治)罗(搜罗)剔抉(选择),刮(改变)垢(缺点)磨光。

诸生业患(担心)不能精,无患有司(选拔人才的官员)之不明(明察)。

言未既(结束)。

手不停披(翻阅)于百家之编(诸子之书)。

记事者必提(概括)其要(纲要),纂言者必钩(探索)其玄(深奥的道理)。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舍弃)。

焚膏油以继晷(guǐ,日影),恒兀兀(劳累的样子)以穷(尽)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进学解-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进学解-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进学解-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一、课程概述本教案是针对高中文言文课程中的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一册中的文本《进学解》进行的教学设计。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进学解》的解读和分析,对学生进行古文阅读与理解的训练,同时通过该文章的内涵启发学生思考成长和学习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唐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掌握《进学解》的阅读方法及其内涵•熟悉典型的唐宋八大家散文的特点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古文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写作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启发学生思考自我成长和学习的多样化和重要性;•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重点•掌握《进学解》的意义和文学价值;•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学习和成长的观念;•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古文的能力。

四、预习导学1.课前预习在课前,需要学生自主阅读《进学解》全文,注重以下几点:•确定散文文章的基本体裁和文体特点;•了解文章作者载体、生平和文化背景;•理解文章选材原因和文章写作目的;•分析文章的结构、文本内容及其内涵。

2.预习问答在阅读和理解文章之后,学生需要通过以下问题进行思考和回答:•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本文为什么被称为“进学解”?有什么内涵?•你认为这篇文章有哪些特点?五、教学内容1.文本解析•文学体裁:古文散文•作者背景:欧阳修,字永叔,宋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

•文章主旨:阐述进学学习的重要性和难点,鼓励人们克服困难,勇往直前,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业水平。

•分析内容:文章从“正心诫勉”、“为学使人”、“学若不优”、“治学之方”、“学习的阶段”、“划一方便”、“求师心切”、“勤学为良伴”等方面进行论证与阐述。

•文章特点:内容充实生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了。

适合初学者阅读,让人理解和接受。

2.重要难点•把握主旨,理解进学的内涵;•熟悉古文的写作方法和阅读技巧。

3.教学策略•师生对话: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对话,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思考。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精品教学案:专题二第1课进学解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精品教学案:专题二第1课进学解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精品教学案
专题二第1课进学解
[专题概说]
本专题共有三篇文章。

《进学解》是作者的感叹怀才不遇、自抒愤懑之作。

《名二子说》表达对爱子的劝诫与勉励。

《日喻》阐述了作者的内心感悟和思想感受。

《进学解》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先生解释,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的牢骚,字里行间饱含抑郁,也反映了对社会的批判。

文中不少成语、名句值得细细品味。

《名二子说》这篇文章苏洵通过对为二子命名的解说,说明了苏轼、苏辙两兄弟不同的性格特征,对他们的一生做了十分准确的预言,表现了对儿子的担心和希望。

《日喻》运用两个内容相近但又有连续性、发展性的寓言故事构成富有变化的结构,使寓言的主旨更趋深入,丝丝入扣,环环相接,体现了苏轼在散文创作方面的创新精神。

第1课进学解
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2.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进学解》3.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山石》。

高中语文 专题二 第5课 进学解学案 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

高中语文 专题二 第5课 进学解学案 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
7.窥陈编以盗窃
古义:抄袭剽窃
今义:用不合法的手段秘密取得
8.指前人之瑕疵
古义:这里指职位在自己之上的人
今义:古人或以前的人
三、一词多义
1.立
2.治
3.披
4.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辞
6.修
7.行
8.于
四、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国子先生晨入太学在清晨
②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每月
每年、年年
(2)名词作动词
“杂说〞可以说是一种议论文,是杂文最早的形态。《四库全书总目录杂家类一》说:“杂家之义广,无所不包,……议论而兼表达者谓杂说。〞另外,因为杂说文体比拟灵活,有些文章并没有以“说〞命题,但也属于杂说文体。如韩愈的《进学解》。
“解〞也是文体名,指那些解释疑难的文章。“解〞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作者借问答方式,先借假托者之口提出某些疑问,然后自己加以解答,借此说明身世,发泄某种不平或发表某种观点。汉代扬雄的《解嘲》开此类文章之先河,韩愈的《进学解》就集中表达了这类文章的特点。由于这类文章的写作多从作者的生活感受出发,表达了作者的某种思想倾向或感情,因而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另一类是具有解说性质的文章,如解释书中的某些语句或问题等,这类文章在于它的学术价值,一般不具文学色彩。
3.“诸生〞是从哪几方面对“国子先生〞给予评价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文意感知
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作者反复强调学子要埋头进德修业,不必考虑有司的明不明、公不公以及自己今后的遇不遇,从而曲折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不得志的牢骚,也暗寓着对当时执政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不明的挖苦。

韩愈《进学解》教案

韩愈《进学解》教案

韩愈《进学解》教案教案:韩愈《进学解》一、教学目标:1. 了解《进学解》的背景和作者韩愈;2. 理解《进学解》的主要内容和思想;3. 分析《进学解》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进学解》的背景和作者韩愈;2. 《进学解》的主要内容和思想;3. 《进学解》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进学解》的背景和作者韩愈,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学习阅读(15分钟)学生阅读《进学解》的全文,并标注重点内容和难点。

3. 分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进学解》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韩愈在《进学解》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和观点?- 你认为《进学解》的观点对当今社会还有启示吗?4. 总结讲解(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讨论结果,并对《进学解》的主要内容和思想进行讲解和解读。

5. 分析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进学解》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并解释其作用和效果。

6. 文学鉴赏和批判思维培养(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活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进学解》的价值和意义,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7. 总结反思(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并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

四、教学资源:1. 《进学解》的文本;2. 相关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

五、教学评估:1.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2. 学生对《进学解》的理解和评价;3.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文学鉴赏中的表现。

六、拓展延伸:1. 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或座谈,深入探讨《进学解》的意义和影响;2.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活动,如写读后感、写议论文等;3. 配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提供更多的背景知识和文献资料。

苏教版选修《进学解》教案

苏教版选修《进学解》教案

进学解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3.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4.理解文义,并积累出自文中的成语。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教学方法:自学与讨论一、文章简析本文写于元和八年(813)。

《旧唐书·韩愈传》:“(愈)复为国子博士,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嘲。

执政览其文……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进”,即长进、进步。

“学”,包括“业”与“行”。

“业”指学业、事业,“行”指德行、品第。

“解”,辩解,论析。

“进学解”,意谓对增进业、行问题的辨析。

作者指出增进业、行的方法在于“勤”与“思”,目的是“业精”“行成”。

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

作者反复强调学子要埋头进德修业,不必考虑有司的明不明、公不公以及自己今后的遇不遇,从而曲折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不得意的牢骚,也暗寓着对当时执政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不明的讽刺。

二、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第一部分(第1段):写先生训示。

1、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

行成于思毁于随治具毕张占小善率以录庸扬有司2、翻译句子行成于思毁于随盖有幸而获选,熟云多而不扬3、分析课文作者先提出一个观点:“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对学子提出“业精”“行成”的“进学”标准。

这是韩愈对于“学”的问题长期体察、思考所形成的真知灼见,以此勉励弟子进学,希望世人进学。

接着称颂政治清明,“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有司选拔任用公正,选取贤能而去不肖,“拔去凶邪,登崇俊良。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对英才的教化得法,“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进学解

进学解

答案
3题中你想问的实词是哪一个?未做标记。

(可以从后面的译文中找一下。


4、古今异义
(1)作为文章作为:写作起
(2)沉浸醲郁,含英咀华含英咀华:仔细地品尝咀嚼其中精英华采
(3) 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博士:此文中是官职的名称
(4) 言虽多而不要其中不要:不切合要旨
(5) 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盗窃:东抄西抄
(6) 指前人之瑕疵前人:官长上司
5、词类活用
(1)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晨: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2)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月、岁:名词作状语,每月,每年。

(3)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细、大:形容词作名词,细小的东西,大的东西(4)投闲置散,乃分之宜闲、散:形容词作名词,闲散的位置上。

(5)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幽眇:形容词作名词,精深微妙的义理。

6乘马从徒,安坐而食从:使动用法,使仆人跟从。

6、特殊句式
(1)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宾语前置
(2)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判断句(3)惟器是适者宾语前置句
(4)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
(5)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被动句
(6)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扬?被动句
(7)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被动句
(8)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省略句
(9)逃谗于楚,废死兰陵省略句。

进学解教案

进学解教案

进学解教案第一篇:进学解教案进学解教学目的: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理解文义,并积累出自文中的成语。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教学方法:阅读、串讲、讨论、品味。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今河南省孟县)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

后触怒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

他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曾和柳宗元携手倡导古文运动。

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其论说文多以明儒道反佛教为主要内容,逻辑性强、观点鲜明、锋芒毕露,能体现他的文风。

代表作有《师说》、《原毁》、《争臣记》等。

二、题解本文写于元和八年(813)。

《旧唐书·韩愈传》:“(愈)复为国子博士,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嘲。

执政览其文……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进”,即长进、进步。

“学”,包括“业”与“行”。

“业”指学业、事业,“行”指德行、品第。

“解”,辩解,论析。

“进学解”,意谓对增进业、行问题的辨析。

作者指出增进业、行的方法在于“勤”与“思”,目的是“业精”、“行成”。

三、阅读感知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

在课文中,作者反复强调学子要埋头进德修业,不必考虑有司的明不明、公不公以及自己今后的遇不遇,从而曲折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不得意的牢骚,也暗寓着对当时执政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不明的讽刺。

四、串讲分析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先生训示。

1、重点字词:行、随、张、占、率、录、庸、扬、有司2、重点句子:行成于思毁于随;盖有幸而获选,熟云多而不扬3、分析归纳(1)提出进学标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

进学解

课题进学解备课时间: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2.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3.理解文义,积累文中的词语。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3.理解文义,积累文中的词语。

教学难点:1.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指导理解文义,积累文中的词语,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一、解题,简介写作背景。

“进”,即长进,进步。

“学”,包括“业”与“行”,“业”指德行、品第。

“解”辩解,论析。

“进学解”,意味对增进业、行问题的辨析。

写作背景:二、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结构、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先生训示提出观点: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业精(目的),勤(方法);行成(目的),思(方法)。

称颂政治清明: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有司选拔任用公正,选取贤能而去不肖:拔去凶邪,登崇俊良。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对英才教化得法: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人才尽其能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勉励诸生一心尽学。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有幸获选被任用的人,不在少数;无幸入围者则占多数;“患”与“无患”形成尖锐对比,暗伏与字面相反意思。

第二部分(第2段):虚拟学生诘难。

分两层推倒先生的说法:第一层:赞颂先生业精、行成。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博学→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于外:行成: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第二层:不被重用,遭遇可悲公得不到信任,私得不到帮助仕途坎坷,进退无由不能保证妻儿无饥无寒至此虽未有斥有司之不明、不公,但已隐含此意。

第三部分(第3-5段):先生自责。

匠人选木料、医师选药材“俱收并蓄”各类贵贱药材,是为了引出宰相用人是“登明选公”“惟器是适”,即量财录用。

(段末假托对匠人、医师的指责,表面上是为了说明自己的“投闲置散,乃分之宜”,实际上是指斥有司选人不公。

韩愈《进学解》教案设计

韩愈《进学解》教案设计

韩愈《进学解》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关于“道”与“文”关系的思想,理解“惟陈言之务去”、“文以载道”等观点的现实意义。

2.体会本文设问、答难、议论的风味,提高学生古文阅读能力。

3.感受作者对后学的殷切期望和热情鼓励,激发学生求新知、做新文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解“惟陈言之务去”、“文以载道”等古文思想在当时和现在的意义。

难点:深刻理解本文的设问、答难、议论的方式,体会古文在表达方式上的魅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韩愈在古文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和《进学解》的相关背景。

2.朗读课文,正音、正字、正句。

3.师生共同疏通文意,强调重点词句。

4.小组合作,分析文章结构,总结各段大意。

5.探究思考:本文主要阐述了哪些观点?你认同这些观点吗?为什么?6.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如何看待“惟陈言之务去”和“文以载道”在当前时代的意义?7.课堂练习:选取一段古文,模仿本文的设问、答难方式,进行改写或扩写。

8.作业布置:阅读相关文献,写一篇关于“文以载道”或“惟陈言之务去”的读后感或评论。

9.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强调重点和难点,布置作业。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朗读法: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断句能力。

2.讲解法:教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提高分析能力。

4.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5.多媒体辅助:使用PPT等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选择一段难度适中的古文,模仿本文的设问、答难方式进行改写或扩写。

学生完成后进行交流和点评。

2.作业布置:阅读相关文献,写一篇关于“文以载道”或“惟陈言之务去”的读后感或评论。

要求观点鲜明、逻辑清晰、语言流畅。

作业完成后进行互评和教师点评。

3.评价方式:综合运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既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态度。

进 学 解教案

进 学 解教案

进学解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3.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4.理解文义,并积累出自文中的成语。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教学方法:自学与讨论一、文章简析本文写于元和八年(813)。

《旧唐书·韩愈传》:“(愈)复为国子博士,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嘲。

执政览其文……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进”,即长进、进步。

“学”,包括“业”与“行”。

“业”指学业、事业,“行”指德行、品第。

“解”,辩解,论析。

“进学解”,意谓对增进业、行问题的辨析。

作者指出增进业、行的方法在于“勤”与“思”,目的是“业精”“行成”。

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

作者反复强调学子要埋头进德修业,不必考虑有司的明不明、公不公以及自己今后的遇不遇,从而曲折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不得意的牢骚,也暗寓着对当时执政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不明的讽刺。

二、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第一部分(第1段):写先生训示。

1、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

行成于思毁于随治具毕张占小善率以录庸扬有司2、翻译句子行成于思毁于随盖有幸而获选,熟云多而不扬3、分析课文作者先提出一个观点:“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对学子提出“业精”“行成”的“进学”标准。

这是韩愈对于“学”的问题长期体察、思考所形成的真知灼见,以此勉励弟子进学,希望世人进学。

接着称颂政治清明,“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有司选拔任用公正,选取贤能而去不肖,“拔去凶邪,登崇俊良。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对英才的教化得法,“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进学解教案

进学解教案

进学解教案教案:进学解一、教学内容1. 进学解的含义和背景;2. 进学解的制定过程;3. 进学解的主要内容;4. 进学解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进学解的含义和背景,知道它是我国古代教育制度中的一种考试制度;2. 通过分析进学解的制定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它在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的必要性;3. 让学生掌握进学解的主要内容,理解它对我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进学解的含义和背景,以及它在我国古代教育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2. 教学重点:进学解的制定过程,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历史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的历史情景,引导学生关注进学解这一历史事件。

2. 自主学习(1)什么是进学解?(2)进学解是在什么背景下制定的?3. 课堂讲解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课堂讲解,重点讲解进学解的制定过程、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4. 史料分析让学生分析进学解的制定过程,理解它在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的必要性。

5. 随堂练习(1)简述进学解的含义和背景。

(2)概括进学解的主要内容。

(3)阐述进学解的历史意义。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阅读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进学解在我国古代教育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一、含义与背景1. 含义: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2. 背景: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二、制定过程1. 创立:隋炀帝大业年间2. 完善:唐太宗、武则天时期三、主要内容1. 考试科目:进士、明经等2. 考试方式:诗词、经义、策论等四、历史意义1. 选拔人才:提高官员素质2. 促进教育:繁荣古代教育3. 社会影响:深入人心七、作业设计资料一:进学解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

进学解教案

进学解教案

进学解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

2. 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3. 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4. 理解文义,并积累出自文中的成语。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2. 难点: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方法
阅读、串讲、讨论、品味。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介绍作者韩愈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呈现: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3. 课堂总结:学生分享学习感受,教师总结文章的主旨和表达技巧。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同时,要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进学解》讲解及文学常识详解讲课教案26页PPT

《进学解》讲解及文学常识详解讲课教案26页PPT
《进学解》讲解及文学常识详解讲课 教案
11、不为五斗米折腰。 12、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 贞秀姿 ,卓为 霜下杰 。
13、归去来兮,田蜀将芜胡不归。 14、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15、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26

进学解教案

进学解教案

进学解——自黑是门艺术一、题解:(一)进,长进、进步。

“学”,包括文中的业与行。

业,学业、事业;行,德行,品第。

“进学”,使学生在学业、德行上有所进步。

(二)“解”,即辩解、解释、论析,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的名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

(论、说、议、辨、原)(三)“进学解”,指对学业德行的进步作出辨析。

作者指出增进业、行的方法在于“勤”与“思”,目的是“业精”“行成”。

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这样定能得到朝廷的任用。

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

二、写作背景韩愈仕途坎坷,大起大落,而几次起落都是由于参与政治,关心时局,对朝政发表意见,最终遭受打击。

这样的经历使他对读书人的遭遇,对人才使用问题非常重视。

《旧唐书·韩愈传》:“复为国子博士,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嘲。

执政览其文……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显然这是韩愈有感于自己的仕途遭遇,而抒发自己遭到贬斥不被重用发牢骚的一篇文章。

三、课文解读1、国子先生清晨来到太学,把学生们召集来,站在学舍之下,教导他们说:“学业由于勤奋才精通,而它的荒废由于嬉戏;德行因为思考才能形成,败坏是由于因循随俗。

2、当今朝廷,圣明的君主与贤良的大臣遇合到了一起,法令制度全都建立起来了,(它们能)铲除奸邪,提拔贤俊。

略微有点儿优点的人都会被录用,能治一种经书的人没有不被任用的。

梳理搜罗人才,改变他们的缺点,磨练造就人才。

只有才行不够而侥幸被选拔上来的人,哪里会有学行优秀却没有被推举的人呢?3、各位学生,只怕你们的学业不能精湛,不要担心选拔人才的人眼睛不亮;只怕你们的德行无所成就,不要担心他们做不到公平!”1、话还没说完,队列中有个人笑着说:“先生是在欺骗我们吧。

学生跟着先生,到今天也有些年了。

2、先生口里就没有停止过吟诵六经之文,手里也不曾停止过翻阅诸子之书;记事的一定给它概括出主要内容来,立论的一定探索出它的奥妙之处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选修(三)唐宋八大家——杂说课题《进学解》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理解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观点及其对我们修业进德的现实意义。

3.学习本文反话正说,巧于避忌,机智得体的表达技巧。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唐宋八大家散文是唐宋古文运动的产物,堪称中国古代散文中的优秀篇章,影响深远。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进入唐宋八大家散文的专题学习。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散文这种体裁:PPT:散文是文学体裁之一,散文这个名称,随着文学的发展,它的含义和范围也在不断地演变。

1.古代散文: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先秦散文——两汉散文——唐宋散文——明代散文——清代散文2.现代散文: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游记、传记、见闻录、回忆录、报告文学等。

近年来,由于传记、报告文学、杂文等已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文体,所以散文的范围又趋于缩小。

书本:《唐宋八大家选读》第111-113中的“附录”,了解唐宋八大家的由来。

二、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

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其散文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①论说文,如最有代表性的《师说》、《马说》。

②杂文,如《进学解》通过设问设答的方式,反话正说,全文多用辞赋铺陈的手法排比对偶,行文轻松活泼。

③序文(即赠序),大都言简意赅,别出心裁,表现对现实社会的各种感慨,如《张中丞传后叙》、《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等。

韩愈的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

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

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

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2.韩愈传世名言:(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

(2)亲之割之不断,疏者属之不坚。

(3)少年乐相知,衰暮思故友。

(4)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5)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7)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8)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9)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10)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三、解题“进”,即长进,进步。

“学”,包括“业”与“行”,“业”指德行、品第。

“解”辩解,论析。

“进学解”,意味对增进业、行问题的辨析。

二、整体感知(一)诵读全文,正音断句(二)梳理文本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先生训示第二部分(第2段):虚拟学生诘难。

分两层推倒先生的说法:第三部分(第3-5段):先生自责。

三、文本研习下面我们来看一看韩愈是怎样通过对话的形式写别人,来嘲讽自己的失意,借以大发仕途不得意的牢骚的。

(基础性问题,由学生在学习小组内部质疑,交流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文中的一些关键语句)1.诵读、理解词语——先生训示(1)2.探讨分析:【思考1】找出作者关于“进学”的主要观点,并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对我们读书治学非常有启发价值,作者强调了“勤”与“思”的重要性。

【思考2】找出本段中能概括作者命运的词语。

注意“有幸”二字,有幸获选被任用的人,当在少数,无幸入围者则占多数,作者不谈无幸的一面,而让下段学生自己的遭遇证之,从而使得本段的结句中“患”与“无患”所揭示的尖锐对比,实际上已经暗伏了与字面相反的意思。

因此,“幸”是理解本段真意的一个关键字。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1.诵读、理解词语——学生诘难(2)2.探讨分析:【思考1】学生针对学生的训示,进行了有力的反驳,该反驳可分为几层?第一层:赞颂先生业精、行成第二层:先生“无幸”被重用,遭遇可悲。

【思考2】“诸生”是从哪几方面评价“国子先生”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1)①治学之勤恳②儒学的功绩③文章的境界④为人的成功(2)①先生在公务上得不到别人的信任,私交上得不到朋友的帮助;②仕途坎坷,进退无由;③甚至沦落到都不能保证妻儿无饥无寒的悲惨境地。

本段虽未直斥有司之不明、不公,但已隐含此意。

【思考3】对比诵读第1、2段,体会“国子先生”和“诸生”对话时不同的情绪,说说你对作者内心思想感情的理解。

第一段多为挥洒自如的散句,语调不疾不徐,舒缓轻快,先生的情绪显得比较平和而内敛。

而第二段则多为骈偶句,语调短促,节奏紧迫,情绪强烈。

透过这样的对话,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己不受重用、反遭贬谪的不满,对当权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的愤慨。

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品读学习了“先生训示”和“学生对先生的训示表示诘难”的部分,本节课,我们来看一下先生是怎样面对学生的质问的。

二、文本研读1.诵读、理解词语——先生自责(3-5)2.探讨分析:【思考1】先生是如何面对诸生的质疑的?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在表达感情方面有什么作用?(1)匠人选木料、医师选药材“俱收并蓄”各类贵贱药材,是为了引出宰相用人是“登明选公”“惟器是适”,即量财录用。

(2)极力褒扬孟子、荀子在儒家思想发展中的巨大贡献,并极力渲染他们的不遇于世的悲惨遭遇。

(3)言自己才学远不如二儒,却沾恩泽,“投闲置散,乃分之宜”。

表面上是为古人抱不平,实际上是以孟、荀自况,以儒家的卫,道者自居,宣扬自己远继儒家道统的功绩,并委婉含蓄地抒发自己不见信于有司的愤郁不平之情。

【思考2】关于人才,韩愈在他的《杂说》中的《说马篇》就有了自己的看法,在《进学解》中他又是怎样探讨人才这一话题的呢?请结合文本探究。

作者在《进学解》中列举了不同的木材有不同的用途,良匠可以各尽其材。

不同的药材能治不同的疾病,良医可以利用其特性治病,可以药尽其用。

接着列举了古代圣贤虽各有所长,但均未能见用。

说明不论什么样的人都有特长,但材有高低,术有短长,只要有识才之人,就可以用其所长,发挥作用,否则未能见用,不是人才不好,而是不遇明世。

他这种思想和“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立论完全一致,同样是说人才的使用,其意思是说掌权的人应该知人善任,否则天下人才虽多,亦不见其用,反而说天下无才岂不荒谬。

【思考3】韩愈在《进学解》中简明生动的排比句法,阐述了各种古代典籍的特点,从文章内容上看是为了说理的需要,但联系韩愈这样一位儒学大师以及古文运动倡导者的身份,恐怕另有用意,这用意识什么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指导学生以简明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韩愈真不愧是一位儒学大师,任何时候都不忘指导学生学习儒家经典。

三、拓展探究【探究1】你是如何理解作者“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一进观点的?该观点对我们修业进德有何现实意义?这句话看似平常,却说出了决定学习成败的规律,现在已经成为大家熟悉的学习格言,不少人把它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前进。

【探究2】《进学解》开头“先生训示”部分鼓励学生努力进取,在今天对我们青年学生有教育意义吗?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鼓励学生努力进取,不要过多地考虑政府是否公正,过多地考虑个人是否被录用,能否得到较好的社会地位。

从学习要求上看是积极的,有利于青年学生的成才。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四、小结【思考】从语言或结构的角度就某一点谈谈你对这篇文章写作手法的评价。

1.文章幽默中见深刻,含蓄中显丰赡。

讽刺和批判是这篇文章的基调。

2.文章以问答形式抒发不遇之感。

3.辞采丰富,语言警策。

4.大量短句的使用,排比修辞手法的使用,使得文本音节铿锵,对偶工切,虽属赋体,然而气势奔放,语言流畅,摆脱了汉赋、骈文常有的艰涩呆板、堆砌辞藻等缺点。

五、资料链接《进学解》中的成语:一、被后人直接用做成语:1.业精于勤:学业的精通是由于勤勉2.行成于思:事情成功在于反复思考3.爬罗剔块:广泛搜集,仔细挑选4.刮垢磨光:比喻仔细琢磨,精益求精5.贪多务得:原指学习上务求尽量多地获得知识。

后泛指越多越好,务必求得。

6.细大不捐:①指各种各样的东西都兼收并蓄。

②无论大小、多少都不放弃。

7.补苴罅漏:原为弥补儒学的缺漏,后泛指弥补文章、理论中的缺陷或漏洞。

8.旁搜远绍:广泛地搜集引征资料,穷本溯源地说明来历,以进行论证。

9.含英咀华:比喻仔细体会文章的精华。

10.佶屈聱牙:形容文辞艰涩,读不顺口。

11.同工异曲:①比喻不同的艺术作品都有很高的造诣。

②比喻不同的做法获得同样的效果。

12.动辄得咎:形容处境艰难,动不动就获罪或遭受无理指责。

13.头童齿豁:形容人衰老的容貌。

14.牛溲马勃:本指极普通的草药。

比喻虽然微贱,却又用处的东西。

15.败鼓之皮:虽为废物,古代医家用之入药。

16.卓荦为杰:才能超绝外露的是优秀人才。

17.优入圣域:优异得足以进入圣人的行列。

18.投闲置散:不予重用或不被任用。

二、经过后人浓缩和提炼,演化而成的成语。

1.提要钩玄:指读书要提出书中的要点,探索精微的含义2.焚膏继晷;形容夜以继日地发愤读书或努力工作。

3.力挽狂澜:比喻尽力挽回险恶的局势。

4.闳中肆外:形容思想丰富,发挥充分。

5.号寒啼饥:形容生活极为困苦。

6.兼收并蓄:把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性质的东西都吸收进来。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