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
课件出示:你是否赞同推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
师:前几周,学校给大家发了一个借阅光盘,主要是想推行儿童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诵读活动。

也就是让大家从小背诵、了解文言文和古诗词。

对这种做法你们是赞成还是反对呢?理由又是什么?请大家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1:我觉得诵读古文可以积累知识,陶冶人的情操。

所以我赞成。

生2:我认为在当今21世纪我们已经很少能用到古诗文,学了用处不大。

师:(问持赞成态度的学生)你对他的观点是怎么看的?
(两名学生站起来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


生1:我觉得古代人和现代人应该有相通之处,
生2:虽然有相通之处,但我们现在用的都是白话文,在我们的作文中,在许多学术论文里面还能见到向古诗文那样的写法吗?
生1:很多古文都是经典,是中华几千年来留下的文化呀。

生2:可是它现在已经被白话文所代替了。

生1:现在很多的文章中还引用了一些古文的词句。

生2:(欲辩无言)
(全班鼓掌)
师:说得很好,做到了言之有理,还有谁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3:我持反对意见。

古代的人写书都用文言文,一般老百姓都没有
文化。

但从鲁迅先生开始推行白话文以来,老百姓的文化知识水准就提高了很多。

所以,没有必要推行文言文。

我还想针对论语说一说。

论语说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以及人与人相处的礼仪。

但现今社会,在推行国际化礼仪。

如果再把论语找出来,那我们的礼仪行为就不能和国际合拍。

师:首先给她的这一段滔滔不觉地发言鼓掌。

作为一个六年级的学生,能有如此见地。

老师很佩服!
师:还有谁来说说?
生:我赞成推行,但是听哥哥说文言文很难。

古文中一个字代表了许多的意思,不好理解。

而且文言文也很难读,拗口,像绕口令一样。

师小结: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时间关系,我们只能辩到这里。

到底孰是孰非,让我们试着在本节课后给出明确的答案。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刚才同学们各执一词、以理据争、唇枪舌剑、短兵相接,此乃辨也!今天就让我们去聆听一场两千六百多年前的辩论。

请大家齐读课题──
(课件出示课题:“两小儿辩日”“辩”用篆体编排,并放大字号突出。

背景是课文插图)
生齐:“两小儿辩日”
师:这个题目用今天的话怎么说?
生:两个小孩在辩论关于太阳的话题。

二、读通、读准。

1、配乐范读课文。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

刚才课前辩论中有同学提到了文言文很难学,不容易懂。

说文言文读起来很拗口,像绕口令一样。

我们今天的学习就从朗读开始。

首先,请听老师读一遍课文。

(课件出示课文,文字似竹简竖行排列。


师:配乐范读课文。

(学生鼓掌)
2、自由练习,读正确,注意停顿断句。

师:大家好好练习一定会比老师读得更好。

现在请大家自己读一读文章,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3、指名轮读课文。

生1:(第一段中的“斗”读成“dou”)
师:“斗”是多音字,联系“辩斗”的意思想一想,这儿应该怎么读。

(学生纠正为“dou”。


师:你能再读一遍吗?
(生1读正确了)
生2:(第二段,未能流畅准确地读出)
师:“请你跟老师来读一遍。


(师带领该生读)。

生2:(再读,还有两处磕巴)
师:提示“日初出”的意思,再次领读强调停顿和节奏。

(生2终于读好了。

其他学生鼓掌)
师:这第二段,要读好还真不容易。

请同学们一起读一遍。

(全班朗读第二自然。


生3:读第三段。

生4:读第四段。

4、再次自由大声读课文。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课文,把文章读准确、通顺。

(学生自由放声读课文)
三、读懂课文,理解大意,读出韵味。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圈点笔记,自己尝试读懂文言文,划出不懂的问题。

师:这篇文言文很短,但后面的注释很多,意思理解起来也很难,大家有没有信心看着注释自己理解呢?现在大家细心地把文章读一读,结合注释,看看文章讲了什么。

(学生结合注释读课文。


2、同桌交流。

师:“读完的同学可以和同桌说说。

有问题可以互相商量解决。


3、点名说课文的大意。

(重点强调解析──“东游”“去”“汤”“车盖”“盘盂”)
4、配乐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律美。

师:同学们了解了课文的意思。

让我们再试着读一读,看看能不能读准课文的停顿,读出他的韵味儿。

(学生朗读。

不少学生摇头晃脑,读得很有滋味儿。


四、走进辩论,读出内涵,读出情趣。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两小儿不同的观点和理由。

2、学生交流,老师板书。

生:一个小孩说太阳在早晨的时候离人近,中午的时候离人远。

师:用课本上的话怎么说?
生: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板书晨近午远)
师:另一个呢小孩的观点呢?
生: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就是说早晨的时候太阳离我们远,中午的时候,离我们近。

(板书晨远午近)
师:好,大家读一下他们的观点。

生:……
师:谁能说说他们各自的理由又是什么?
生:第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很大,而中午比早上又小很多。

近了大,远了小。

所以早上太阳离人近,而中午离人远。

师:第二个小孩呢?
生:第二个小孩认为日出的时候天气是非常凉爽的,但是到了中午,如同把手伸到热水里一样,十分热。

所以说早晨太阳离人远,中午离人近。

师:两个的观点听起来似乎都有道理,现在请大家用“~~~”画出第
一个小孩的观点和理由,用“──”画出第二个小孩的观点和理由。

2、分组读两小儿的观点和理由。

师:好,男同学来读第一个小孩的观点和理由,女同学来读第二个怎么样?叙述的语言我们可以省略不读。

(男女生互读)
3、引导辩论。

(1)同桌读文辩论
师:大家明白了两个小孩的观点和理由。

同桌之间能不能用课本上的话像两个小孩来那样来辩一辩吗?
(临坐的学生开始“辩论”,场面热烈。


(2)分成大组进行辩论。

师:同学们“辩”完了吗?现在大家分为两大组,楚河汉界,分开读。

看看能不能读出辩论的感觉,行吗?
( 第一大组学生读第一个小孩的观点和理由。

)
师:(第一大组读完,老师及时评价)“观点鲜明,立场坚定。

”。

(第二大组学生读第二个小孩的观点和理由。


师:好,老师看到有的同学眉毛都竖起来了,有一种不容辩驳的气势。

师:现在,让我们把理由和观点分开读。

再辩一辩。

(两个大组的学生伸脖仰头,互相对视,气氛热烈。


(3)推举代表辩论。

师:两组辩论,都很精彩,难分高下。

我建议,进行第二轮的辩论比赛。

请两个小组各推荐一名能言善辩者,进行一对一的辩论,好吗?
(生推选出代表。


师:真正的辩论要看着对方。

目光的交流也是一种争辩。

好,大家来看这俩小儿的辩论。

(两名学生语速、语调颇有辩论的感觉,也有了目光的交流。

其他学生为他们鼓掌。


4、情境表演,读出情趣。

师:两位同学果然厉害。

但是老师觉得还有点读课文的感觉。

这和文中的这两个小孩当时的辩论还不太相同。

这样,大家给你们的选出的代表出出主意──语气,神态,动作,都应该注意什么。

(很多学生为两名学生出主意,献技献策,有的还亲自示范。

老师也融入其中。


师:好了,现在有请“两小儿辩日”。

师:这次准备好了吗?有没有信心?
生1:(微笑着、语速较慢,手势夸张表示远近)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生2:(连连摇手)非也,非也。

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句末语调上扬)
(其他学生笑,并鼓掌)
生1(边说边用手比划,语气坚定)日初出大如车盖,及其日中如盘盂。

此不为近者大,而远者小乎。

(先看着对方,说完,扬起头笑着。

)生2(双手叉腰,语速急切)“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做“探汤”的动作,其他同学大笑)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假装捋着胡须。

)两位童子为何争辩啊?
生1(看着老师,先一愣。

然后会心地笑着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生2:(抢着)“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这……这……”
生1:“孔先生,听说你博学多才,你来评评理。


师:(不好意思地)“我不能决也。


生1(笑着):“孰为汝多知乎?”
生2(笑着):“就是,就是,孰为汝多知乎?”
(学生长时间鼓掌)
5、回顾课文,读出内涵。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讲主要内容讲的是两小儿辩日,文章写孔子的笔墨并不多。

但从这些不多的介绍中,你能读懂孔子的什么呢?
生1:我认为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自己不知道也敢于承认。

师:好,他用孔子的话来评价孔子,谁再来谈谈看法。

生2:孔子虽然知道的东西很多,但他仍然不知道太阳离我们是远还是近。

这也让我再一次认识到学无止境。

生3:老师我觉得孔子也是一个善于提问的人。

他看见两个小孩在辩论,他就上前问其究竟。

师:对呀。

孔子曾说,“敏而好学──”
生(齐):“不耻下问。


五、总结课文。

同学们,在幽幽古琴、琅琅书声中,在大家精彩的辩论中,我们似乎领略到了两千六百年前春秋时期那百家争鸣、先哲辈出、扬思善辩、彰显智慧的时代风貌;也对大学问家孔子的修养品质、人格魅力有了简单的了解。

此时我们再回顾课前的辩论,我觉得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诵读经典,传承文明。

(课件出示:“诵读经典,传承文明。

”)同学们,读古文其乐无穷,读古人其获无穷也!下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