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讲稿
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三章

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第一节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与功能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教育目的:是指教育的总体方向,它所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
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它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
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教育目的决定教育目标的状态,内容和方向,而教育目的又体现了一定的教育哲学的观点、教育目的是教育过程的长期目标,对于教育活动虽则提出了一般的方向,但同日常的学校和班级中的教育实践并无直接的关系、因此,教育目的必须加以具体化使之成为同课程开发,教学设计等有直接关系的教育目标。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美国麦克唐纳的教育目标的功能:1明确教育进展的方向2选择理想的学习经验3界定教育计划的范围4提示教育计划的要点5作为评价的重要基础就课程与教学目标而言,其主要功能是什么?1为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2为课程与教学的组织提供依据3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因此课程实施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是创造性地实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过程4为课程与教学评价提供依据第二节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取向类型:“普通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
一、“普遍性目标”取向1.“普遍性目标”取向: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这些宗旨或原则直接运用于课程与教学领域,成为课程与教学领域中的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
2、“普遍性目标”的特点:把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和课程教学目标等同起来,因而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可普遍运用于所有的教育实践中。
3、“普遍性目标”的价值取向:普遍主义的价值观,认为任何课程与教学目标都能够并应当运用于所有的教育情境。
4、“普遍性目标”的价值与局限:这种目标取向所给出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是一般性的宗旨或原则而不是具体的目标菜单,所以教育工作者可以对这些目标创造性地作出解释,以适应各具体教育实践情境的特殊需要、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这类目标在逻辑上往往不够彻底,不够完整,往往以教条的形式出现,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二、“行为目标”取向(一)“行为目标”取向概况1、“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形位的形式加以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表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5篇范文]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5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d276df0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18.png)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5篇范文]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课程与教学论》教案下篇课程与教学概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课程与教学的涵义,了解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深刻地把握课程与教学的相互关系,形成历史地看待课程于教学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课程与教学的多种涵义2、难点:课程与教学的相互关系三、教学的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1)从不同角度理解课程的概念(2)从不同角度理解教学的概念(3)了解课程概念复杂多样的原因(4)把握课程与教学的关系2、技能目标:厘清课程与教学的概念,在共同的视阈中探讨二者关系四、教学内容:一、课程的概念课程,是目前争议比较多的一个概念。
随着西方课程理论的引进和我国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课程逐渐以一个独立的重要的研究领域而受到重视。
尤其是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如何理解课程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1、课程的词源分析“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
虽然他对“课程”没有明确界定,但含义是很清楚的,即指功课及其进程,仅仅指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和规定,没有涉及教学方面的要求,因此称为“学程”更为准确。
到了近代,由于班级授课制的实行,赫尔巴特学派“五段教学法”的引入,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程序及设计,于是课程的含义从“学程”变成了“教程”。
解放以后,由于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到80年代中期以前,“课程”一词很少出现。
在西方英语世界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
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
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
这一解释在各种英文词典中很普遍,英国牛津字典、美国韦伯字典、《国际教育字典》都是这样解释的。
演示文稿课程与教学论课件

第二页,共393页。
学生具备必要的教育学通论和教育
心理学知识。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引导学
习并研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课
程与教学的概念、历史发展过程、形态,
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校本
课程,以及教学的功能、本质、教学目的
与任务、教学原则、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教材的使用、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教学
第十二页,共393页。
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也是西方课程与教 学思想的最初发源地。古希腊教育有雅典的“七艺” 和谐教育和斯巴达军体教育两种类型。
古希腊课程与教学思想有如下特点:培养目标上强 调理性;课程设置上重视和谐;强调教学要符合学 生的年龄特征;主张要启发式教学。
智者派,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和柏拉图;古罗马昆
授课制的优越性。
第十四页,共393页。源自1632年,捷克人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艺 术”,该书是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重要里程碑,第一次提出班 级授课和集体教学的优势;
该书在教育目的和课程内容上提倡泛智教育,主张把一切事务交给 一切人类,大教学论就是把一切事务教给一切人的艺术;较系统地 阐述教学原则问题、强调教学必须尊崇万物的严谨秩序,力求教的 彻底、迅速和愉快,并由此提出了一些了一系列具体要求;在理论 上首次论证了班级教学制度的优越性,主张采取集体教学的新形式; 还讨论了各级学校的管理和不同学科的教学方法问题。
3. 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硕士专业课)
教育经历
1992.9—1995.6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生,教育学博士 1989.9—1992.6 北京师范大学教学论专业硕士生,教育学硕士 1985.9—1989.6 北京师范大学学校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学学士
课程与教学论讲稿

第一讲课程论概论学习目标:1、记住课程论的研究对象2、明确划分课程论形成与发展阶段的标准,识记课程论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阶段3、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课程论的学科地位和性质4、识记课程论理论构建和发展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阅读一篇代表作5、识记课程研究的具体方法第一节课程论的旨趣一、课程论的研究对象课程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问题。
课程问题:反映到研究者头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课程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课程问题的存在不仅仅是教育事实的存在,同时也是教育价值的存在,因此,课程问题是事实与价值的统一。
课程事实和课程现象不是课程研究的对象。
因为,课程事实和课程现象是纷繁复杂的,课程研究不可能盲目的、不分主次的对所有课程现象进行研究,而要透过现象找到本质,抓住其中最关键问题和最主要矛盾进行研究,才能提高课程研究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课程研究的目的是要认识课程现象,探究课程问题,揭示课程规律,从而为课程实践提供思想上、理论上的指导。
因此,课程规律也不是课程研究的对象。
二、课程论的学科地位课程论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隶属于教育科学,是教育科学系统中的一门分支学科。
因为,他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大多数研究者承认的学科创始人,代表作和理论体系,适合于本学科的研究方法等。
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观点一:课程论包含教学论,教学论是课程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观点二:教学论包含课程论,课程论是教学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观点三:课程论与教学论是两门相对独立的学科,都是教育学的下位学科。
观点四:课程论与教学论有机整合成一门新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论与教学论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1、课程不能等同于教学内容。
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与课程相关,但不是课程的全部。
2、课程实施也不能等同于教学。
课程实施所涉及的范围比教学要广,课程实施是执行一项或多项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涉及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课程知识的更新、教学过程的改变、校长和教师角色的更新。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是任何社会进步的基础。
而且,课程的重新评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持续不断的。
大多数人认为,学生大多数的教学工作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随着技术变化,社会对他们希望学生学会的知识和技能也在不断变化。
本文将讨论课程和教学论的主题,以及如何通过有效和有意义的方法去教学。
首先,课程的设计是教育的核心。
课程设计必须有效才能有益于学生成长。
课程设计必须建立在对学生需要和能力的准确估计上。
而这个准确估计至关重要。
课程设计需要考虑当前教育实践中必须涵盖的各个方面,如学科,道德认知,技术发展和全球视野。
其次,教学方法应该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和个人需求的。
教学方法应该是课程设计的基础。
同时,教学方法应该是适应多样化学生背景和实际情况下的教育要求。
教学方法有赖于教师对学生需要和能力以及学科的深入了解。
教学方法应该包含多个建立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成就上的实践项目。
第三,有效的课堂氛围是教育改革的先决条件。
课堂氛围由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构成。
课堂氛围决定了学生的积极投入和学习成果。
教师需要营造一个交流和讨论的平台,以便继续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然后,技术应该是现代的,全面的课程设计的一部分。
技术是现代教育中的关键要素之一。
正在发生的技术变革必须被视为教育的一部分,并且必须被广泛应用。
技术应该是支持学生从事活动型学习和传授相关强调的艺术和技能的实践工具和平台。
最后,课程和教学论应该是相互联系的。
课程和教学论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的。
任何现代课程都需要被认为是构成现代教育改革的一部分。
如何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和素养必然会影响课程设计和教学论。
教育过程是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的个人成长而不断变化的。
综上所述,课程和教学论在现代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教学方法都需要适应现代社会和学生的个人需求。
技术,包括网络和移动设备,是适应当前教育变革的关键工具。
同时,个人的学习和成就是教育改革中心,必须放在首位。
教育需要是有意义和有效的,以符合每个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PPT课件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概述1.1 课程与教学论的定义解释课程与教学论的概念强调课程与教学论的重要性和价值1.2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概述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介绍重要的课程与教学论思想和理论1.3 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内容解释课程与教学论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强调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第二章:课程设计2.1 课程设计的概念与意义解释课程设计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课程设计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2.2 课程设计的原则与方法介绍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强调课程设计的灵活性和适应性2.3 课程设计的实践案例提供课程设计的实践案例分析强调课程设计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第三章:教学策略与方法3.1 教学策略的概念与意义解释教学策略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3.2 教学策略的类型与选择介绍常用的教学策略类型和选择原则强调教学策略的个性化和差异化3.3 教学方法的应用与实践提供教学方法的应用实践案例强调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有效性第四章:课程评价与反思4.1 课程评价的概念与意义解释课程评价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课程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4.2 课程评价的原则与方法介绍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强调课程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4.3 课程反思的实践与策略提供课程反思的实践案例和策略强调课程反思在教学成长中的重要性第五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应用5.1 课程与教学论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解释课程与教学论在学校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强调课程与教学论在提高教育质量中的作用5.2 课程与教学论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解释课程与教学论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具体应用强调课程与教学论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性5.3 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改革中的应用解释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改革中的具体应用强调课程与教学论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第六章: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6.1 课程标准的概念与意义解释课程标准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6.2 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制定介绍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制定方法强调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可衡量性6.3 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的实施与评估提供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实施与评估的案例强调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第七章:课程资源与教学材料7.1 课程资源的概念与分类解释课程资源的概念和分类强调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7.2 教学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介绍教学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方法强调教学材料的适宜性和有效性7.3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提供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的案例强调课程资源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第八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8.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与意义解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8.2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介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案例强调信息技术的创新和有效性8.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策略提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策略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第九章:多元智能与课程设计9.1 多元智能理论的概念与意义解释多元智能理论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9.2 多元智能与课程设计的关联介绍多元智能与课程设计的关系和方法强调多元智能理论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9.3 多元智能课程设计的实践案例提供多元智能课程设计的实践案例强调多元智能课程设计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第十章:课程与教学论的未来发展趋势10.1 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趋势探讨课程与教学论的未来发展趋势强调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改革中的角色10.2 课程与教学的创新与变革介绍课程与教学的创新和变革方向强调课程与教学创新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性10.3 教师在课程与教学论发展中的角色探讨教师在课程与教学论发展中的角色和责任强调教师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关键作用第十一章:课程与教学论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11.1 特殊教育的概念与挑战解释特殊教育的定义和面临的挑战强调特殊教育的重要性与独特性11.2 课程与教学论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介绍课程与教学论在特殊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强调个性化教学和适应性课程设计的重要性11.3 特殊教育中的创新教学策略与方法提供特殊教育中创新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案例强调特殊教育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创造力第十二章:课程与教学论在跨文化教育中的应用12.1 跨文化教育的概念与意义解释跨文化教育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跨文化教育在多元社会中的作用12.2 课程与教学论在跨文化教育中的应用介绍课程与教学论在跨文化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强调文化敏感性和包容性的重要性12.3 跨文化教育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探讨跨文化教育中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强调跨文化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和能力第十三章:课程与教学论在终身教育中的应用13.1 终身教育的概念与理念解释终身教育的定义和理念强调终身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13.2 课程与教学论在终身教育中的应用介绍课程与教学论在终身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强调灵活性和适应性的重要性13.3 终身教育中的挑战与机遇探讨终身教育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强调终身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第十四章:课程与教学论在在线教育中的应用14.1 在线教育的概念与特点解释在线教育的定义和特点强调在线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14.2 课程与教学论在在线教育中的应用介绍课程与教学论在在线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强调互动性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14.3 在线教育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探讨在线教育中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强调在线教育对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第十五章: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政策与改革中的应用15.1 教育政策与改革的概念与目标解释教育政策与改革的目标和意义强调教育政策与改革对教育体系的重要性15.2 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政策与改革中的应用介绍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政策与改革中的具体应用强调课程与教学改革对教育质量的提升作用15.3 教育政策与改革中的挑战与前景探讨教育政策与改革中面临的挑战和前景强调教育改革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和未来发展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主要内容、设计原则与方法、评价与反思、应用领域、未来发展趋势等。
2024课程与教学论完整版本ppt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完整版本ppt课件•课程与教学论概述•课程的理念与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目录•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课程资源与教学环境•课程与教学改革与发展趋势课程与教学论概述课程与教学论的定义与性质定义性质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研究对象任务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是揭示课程与教学的内在规律,为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与发展早期课程与教学思想01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02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改革与创新03课程的理念与目标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需求、兴趣和发展。
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注重课程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展实践性开放性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类设计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的对应确保每一项教学活动都与教学目标相对应,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同时注重学习成果的评价和反馈。
多元化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笔试、口试、实践操作、作品展示等,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
评价结果的运用将评价结果作为改进教学和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依据,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选择原则组织方式教学内容的具体化030201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讲授法教师主导,系统传授知识,效率高,但学生参与度低。
案例法以案例为基础,通过分析、讨论、解决问题等方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讨论法实验法明确教学目标,选择最适合实现目标的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考虑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学习风格等因素,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选择能够最好地呈现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
《课程与教学论》串讲讲义

应考指导一、考试相关情况说明(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与教学论》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学专业(独立本科段)的必考科目,是为帮助考生获得关于课程与教学领域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指定教材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钟启泉、张华主编:《课程与教学论》,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本教材系统阐述和介绍了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史和基本理论。
第一章、第二章、第八章专门讨论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
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则分别探讨“目标”、“选择”、“组织”、“实施”、“评价”这五个课程与教学领域的基本问题。
在每一章中,本教材都试图把课程与教学整合起来。
并且,本教材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将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三)重难点分布从知识点分布来看,本课程试题覆盖了教材8章的全部内容。
从整体来看,教材8章内容知识点分布不均匀,重点章节主要是第2章,第3章,第5章,第6章,第7章,第8章。
第1章和第4章是知识点考查最少的两章,并且主要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四)试题难度从试题难度来看,试题绝大部分属于大面知识。
对于重点知识每年都会重复出现,只是以不同的形式,或者考查不同的内容。
这一点大家要特别注意,不要以为以前考过的知识点就不会再考。
虽然每年均有偏题出现,一般是属于课程涉及的较细的内容,但所占比例较低,属于正常情况。
总体而言,试题较为容易。
整体上看,出题顺序基本上按照教材章节顺序来出题,但并不是特别规律。
此特点有助于我们答题时准确把握考点所属章节,提高答题正确率。
从具体题型来看,单选题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人物性知识点常考,如某人的理论、观点,或者评述什么的;第二,年份时代性知识点常考,如某年的什么事件;第三,独特性知识点常考,如唯一,第一,首次,典型,标志,最重要,最早等等;第四,概念性知识点常考;第五,基本知识性知识点常考。
课程与教学论讲解

课程与教学论讲解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讲解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概论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重要事1632年,捷克夸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是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重要里程碑。
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之后的又一里程碑,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1949年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行为目标之父)《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课程的表现形式:1)文本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2)实践形式: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1、与课程相关的概念1)教学内容:指“教什么”的问题,而课程还包括“怎样教”的问题。
两个概念的外延不一样。
教学内容还存在形态的划分问题2)教学进程:是“怎么教”这个问题里的时间组合问题。
教学进程还有计划的进程和动态的临时处置的进程。
3)学科:指教学科目。
从各门科学领域里(文化领域里),以教育的视点选择部分内容(知识或技能),分门别类并以心理学视点系统化组织起来实施的课程,即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
4)科目:强调分科的形式,如课程表上的“语文”“体育”“音乐”等。
科目与学科的区别主要是,后者强调了内容。
5)知识:与技能、价值观并列,是学校课程内容的一个主要方面。
6)经验:是学校课程内容和实施的一个主要方面。
7)活动:是学校课程的内容;也是课程实施的途径和方式。
8)计划或方案:有人认为计划即课程;但计划是静止的,课程还有实施的动态意义。
课程与计划有密切相关。
2、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课程类型)1)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和社会本位课程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3)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5)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3、现代课程形成于17世纪的原因:1)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2)科学知识大发展3)现代学制的确立4)现代教学制度的确立。
课程与教学论的教案5篇

课程与教学论的教案5篇教案在书写的过程中,老师务必要强调文字表述规范,写教案可以帮助我们老师提升自己的教学效率,以下是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课程与教学论的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课程与教学论的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 初步了解防溺水安全有关内容,家长要教育自己的孩子提高安全意识。
2. 提高安全意识,愿意自觉学习防溺水安全的有关知识,在学习中增强与同学合作交流意识。
3. 通过教育使学生自觉改掉生活中不遵守防溺水安全的不良习惯,提高对生活中违反安全原则的辨别。
教学重、难点:防溺水安全常识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课题。
生命安全高于一切,父母给“我”的生命只有一次,因此每个都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时刻注意安全。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珍爱生命,防溺水安全教育》。
二.学习新知1. 回忆溺水死亡事例。
在其他校园曾经有一些同学因去游泳未经家长同意发生了溺水死亡,我们听到这些溺水事例,不会感到轻松,但我们会感叹、惋惜,一个生命就这样消失了。
2.向家长们宣传防溺水知识三.严格遵守。
无论在炎热的夏季还是秋季,孩子们们都喜欢游泳,但因为缺少安全常识而溺水死亡,再加上某种因素导致溺水死亡,今年秋季雨水较多,学生喜欢到有水的地方去玩,会引发溺水事故,因此,家长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四不”。
一不:未经家长、老师不准去。
二不:没有会水性的大人陪同不准去。
三不:有水的地方远离不准去。
四不:不到沟、渠、水库、塘等深水处玩。
四.齐探讨原因。
溺水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 不会水性。
2. 意外调入水中,室息死亡。
3. 在水突发病尤其心脏病。
4. 盲目游入深水漩涡。
五.救护需知。
未成年人若发现有人溺水,不能冒然下水营救,应立即大声呼救,或让大人来营救。
同时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成年人不能参加抢险营救等危险性活动。
六.家长和老师交流。
家长们,要教育孩子珍爱我们的生命吧!珍爱生命就等于珍爱自己,请举例子说一说怎样注意安全、珍爱生命。
七、总结:家长们生命只有一次,幸福快乐每一天。
课程与教学论第1-2讲

2.关于课程本质的不同观点: 关于课程本质的不同观点:
⑴知识维度,即课程是知识。 其特点是: ●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 ●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 ●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 ●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且凌驾于学习者之 上的。
⑵经验维度,即课程是经验。 经验维度,即课程是经验。
其特点是: 课程往往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设计的; 课程是与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的; 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
4.原因: 4.原因: 原因
一是课程自身的复杂性; 二是课程研究者的出发点和研究角度不同
5.理解课程定义时应注意的要点 5.理解课程定义时应注意的要点
历史性 知识观 层次性 总结以上对课程定义的描述, 总结以上对课程定义的描述,吸收前人的 研究成果,我们把课程定义为: 研究成果,我们把课程定义为: 课程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 课程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在教育 者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 者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受教育者与 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 的全部教育内容。 的全部教育内容。
2.前学科时期的课程研究特点 2.前学科时期的课程研究特点
(1)前学科时期的课程研究处于孕育与萌芽阶段, 前学科时期的课程研究处于孕育与萌芽阶段, 并没有科学的概念及系统的理论体系。 并没有科学的概念及系统的理论体系。 (2)课程研究思想都交织在哲学、伦理与政治等 课程研究思想都交织在哲学、 论述中。 论述中。 (3)课程研究仅仅停留在描述上,并没有把课程 课程研究仅仅停留在描述上, 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 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 (4)已经初具现代课程的雏形。 已经初具现代课程的雏形。
(二)课程研究的系统理论时期
17世纪到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生产力的发 17世纪到 世纪 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世纪到19世纪, 科学技术的进步, 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古典中心课程的垄断地位面 临挑战,加之教育科学、心理学的迅速发展与运用,使学 临挑战,加之教育科学、心理学的迅速发展与运用, 校课程有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系统理论。 校课程有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系统理论。 1.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1.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 17世纪的夸美纽斯——泛智主义课程理论 17世纪的夸美纽斯 世纪的夸美纽斯——泛智主义课程理论 17世纪的洛克————感觉主义课程理论 17世纪的洛克 世纪的洛克————感觉主义课程理论 19世纪的赫尔巴特——主知主义课程理论 19世纪的赫尔巴特 世纪的赫尔巴特——主知主义课程理论 19世纪的斯宾塞———分科课程理论 19世纪的斯宾塞 世纪的斯宾塞———分科课程理论 20世纪的杜威————经验课程理论 20世纪的杜威 世纪的杜威————经验课程理论
课程与教学论演示文稿

• 1、学科的含义
• 定义:学科是按照领域性质对知识所划分的门类。
• 存在条件:确定的对象、严密的知识体系、相对稳定的研究者队伍、有标志 性的研究成果
• 层次结构:宏观—— 一级学科(如教育学)
•
中观—— 二级学科(如教育技术学)
•
微观—— 方向(如计算机辅助教育)
第32页,共81页。
• 2、学科与科学 • 学科和科学都是人们对某一知识领域的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都是有
2022/2/16
第27页,共81页。
谢谢
2022/2/16
第28页,共81页。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基 础
第29页,共81页。
• 学科基础概述• 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 社会学基础
主要内容
第30页,共81页。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基础概述
第31页,共81页。
一、学科基础的含义
• (一)学科的含义及其与科学的关系
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 按适用范围大小分为:个别方法、特殊方法、一般方法 • 按认识过程的阶段性分为:感性方法、理性方法、创新性方法
是个体的。
第14页,共81页。
(二)学者关于课程定义的分析
(1)课程即教学科目
☆把课程等同于教学科目,在历史上由来已久。
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七艺
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音 乐、天文学。西方的学校课程体系
这种概念重视学科知识体系,而忽视儿童的生活世界。 有的教育学教材、 很多校长教师们持这种观点,在教学上关注教材而忽视儿 童的生活世界。教师重点研究教材而不是学生。
• 2、研究的停滞(60年代中期-70年代后期) • 3、研究的繁荣(70年代后期-90年代后期)
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第六章

课程与教学论》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四、教学环境的优化 (一)教学环境优化的依据 1、学校培养目标 3、学校实际状况 5、外部环境的变化 2、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4、教学情境的要求
课程与教学论》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二)优化教学环境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实用性原则
第一节
课程实施的涵义与研究价值
一、课程实施的涵义 课程实施是把某项课程变革计划付诸实践的具体 过程。 课程实施是课程变革正式启动的第二个阶段,它 关注课程实践中实际发生的变革的程度及影响变革的 因素。
课程与教学论》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二、课程实施的研究价值 1、了解课程变革的实际; 2、理解课程变革失败的原因; 3、对学习结果以及影响学习结果的可能的决定因 素作出解释; 4、不至于将课程实施与课程变革过程的其他方面 相混淆。
课程与教学论》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学生眼中的好老师:
--一位美国教育家的问卷调查 一位美国教育家的问卷调查 1、友善的态度 3、仁慈和宽 5、兴趣广泛 7、良好仪表 9、幽默感 11、坦率 2、尊重课堂内的每一个人 4、耐性 6、良好的品性 8、公正 10、对个人的关注 12、有方法
课程与教学论》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从课程实施三种取向之关系看我国课程改革: 1、应把课程实施研究纳入课程变革之中。 2、课程变革应将具体教育和社区情境因素纳 入自身之中。相应地政策应具有变通性。 3、课程变革必须最大限度地弘扬教师和学生 的主体参与精神。
课程与教学论》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三节
课程实施的基本模式
一、“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 研究、开发与传播” “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简称“RD&D” 模式,它体现的是忠实取向。该模式把课程变 革视为一种技术化、理性化的过程,这个过程 包括四个分离的、有顺序的步骤:研究 -- 开 发传播--采用。
《课程与教学论》专题讲座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第一章绪论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第一章绪论
1.引言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科的重要分支,旨在研究和探讨课程设计、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等教学领域的问题。
本教案旨在对课程与教学论的第一章绪论进行详细讲解,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对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基础和认知框架。
2.课程与教学论的概述
2.1 课程与教学论的定义
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对教育课程、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的学科,它探索如何设计和组织教育课程,以及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
2.2 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
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教育哲学和教育实践,随着教育理论和教育科学的发展,课程与教学论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历经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如经验论与理性论阶段、行为管理阶段、反思与批判阶段等。
3.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内容
3.1 课程设计理论
课程设计理论是课程与教学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涉及课程的目标设定、内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等方面。
研究者通过构建合理的课程设计模型和原则,以指导教师设计和改进教育课程。
3.2 教学理论
教学理论是指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研究和探讨,包括课堂教学、学生评价、教师指导等。
教学理论不仅关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还关注教师角色、学生参与、教学效果等方面。
3.3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对于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4.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
4.1 实证研究方法。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6篇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6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通过听《海娃的歌》、《劳动歌》,唱《不再麻烦好妈妈》、《种玉米》,理解劳动的喜悦与欢乐。
二、结合口风琴的键盘位置认识字母谱f、s,并能准确地吹奏。
三、能主动投入编创歌词、编创动作、填充字母谱、编创旋律等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重难点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教学磁带等教学过程一、聆听《劳动歌》1、初听前,教师可讲述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引起学生听音乐的兴趣。
听后提示:《劳动歌》给你什么样的感受?2、复听时,自编动作表演,可分小组设计动作,尤其对“用力”的表现。
使学生通过动作表现、理解劳动内容。
二、表演《不再麻烦好妈妈》1、听歌曲录音或教师范唱感受歌曲。
2、启发学生叙述妈妈对自己的呵护、辛劳,指导学生用柔和的声音、真挚的情感演唱歌曲。
3、歌曲中的妈妈可以理解为其他和辈,再将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编创成新歌词演唱。
4、边唱边表演,看谁表演得好。
三、编创与活动1、结合键盘图认识字母谱,知道手的位置。
让学生看图说出f 用4指,s用5指演奏。
2、教师带着学生依次吹奏五个音,让学生动脑想一想,还可以怎样吹奏这五个音,吹奏的方法有多样。
3、在三个音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组填写唱名字头,以小组为单位填充旋律,看哪一组填充得好、唱得准确。
4、可以在教室里画上格子,填上字母谱边走边唱。
看谁唱出的旋律多。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篇2活动目标:1、了解火的用途,知道用火不当会给人们带来灾难。
2、使幼儿认识“严禁烟火”、“安全出口”、“火警119” 等标志,知道它们的含义,学会简单的自我保护方法。
3、教育幼儿懂得最基本的安全防火知识,做到在日常生活中不玩火。
4、增强安全意识,克制自己的好奇心,不去危险的地方玩耍。
5、助幼儿初步建立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活动准备:1、“严禁烟火”、“安全出口”标志各一张。
2、有关火燃烧的图片(烧饭菜、水,炼制钢铁,照明、取暖、发电)。
活动过程:1、谈谈火的用处。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对象和基本内容一般意义上,课程与教学论有两个指称,一是指高校里开设的一门科目,二是指教育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可以说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统一。
作为一门科目,我们必须明确它的基本内容及其结构框架,为此又需要首先明确它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性质、主要任务和研究对象,梳理出它的合乎逻辑的内容结构范围。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目的和主要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一、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从古到今,课程与教学现象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和发展过程,课程与教学论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认识纷繁复杂的课程与教学现象。
在原始社会,就已经有教育,有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虽然正式的学校教育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但是教育是从人类社会出现之后就出现了。
在原始社会为了种族的繁衍、社会风俗习俗的传承和劳动技能的获得,老一辈要把生活习俗和劳动技能、狩猎的本领教给年代一代,当时严格的课程还没有,到了奴隶社会出现了正式的学校,严格意义上的课程出现了,中国古代是六艺,西方是七艺,以及儒家文化的传世经典四书五经,此后一直是我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来的传统课程,后来西学东渐,西方的一些现代的课程地理、天文、物理、化学等实科内容也进入我国学校课程体系。
后来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我们形成了现代的课程与教学体系,课程作为教学的载体,直接影响教学的形式和效率,教学作为课程传授的主要途径,在影响着课程。
在这种纷繁复杂的教育实践中,认识纷繁复杂的课程与教学现象就是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首要任务。
(一)课程与教学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就课程与教学现象的产生而言,首先会出现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内容的选择问题,与之相连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教学,(也就是说,首先要选择教学的内容,另外还要明白为什么选择这些内容,而不选其他内容呢)这些问题在古代学校就存在,但是在古代学校决定教什么和为什么教的人是统治者。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讲第一节

第一讲课程与教学论概要1明确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2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史3理解并掌握当代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本讲学习目标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当大家第一次看到“课程与教学论”这个课程名称时,会想到什么?一、课程论的研究对象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课程论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小学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
其实,关于课程论的研究对象,学术界还有一些不同的观点。
代表性观点如下:课程现象说。
即课程论就是研究课程及其现象的学科。
课程问题说。
即课程论是研究中小学课程问题的学科。
“教学论应该为解决教学问题而研究一般教学规律;以研究一般教学规律来帮助解决教学问题。
”(王策三, 1985)“现代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在于探讨教学的本质与有关规律,寻求最优化的教学途径与方法,以达到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目的。
”(李秉德, 1991)“教学理论是对教学活动规律的探索与研究,是对‘教’的规律的描述;但相对于描述性理论的学习理论来说,教学理论在整体上属于规定性理论。
”(王逢贤, 2000)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教学论主要研究中小学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
学术界还有一些对教学论研究对象的不同表达如下: 二、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三、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作为教育科学中相对较新的一个分支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主要研究中小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
其实,课程与教学论是教学论与课程论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进行领域整合的结果。
西方学者多持“要素论”立场,认为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各种具体的课程教学变量和教学要素。
(黄甫全, 2002)苏联和我国的学者则较为侧重于“规律论”的观点,认为课程与教学论是研究有关课程与教学的现象、问题,并揭示教学规律的学科。
(陈旭远, 2012)目前国内不同的课程与教学论内容体系小结Ø课程论的研究对象:课程论主要研究中小学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
比如:课程计划、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论-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计划表
精精品品课课程程 《《课课程程与与教教学学论论》》
现行课程
三
四
五
六
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
社会
社会
社会
自然
自然
自然
自然
语文
语文
语文
语文
数学
数学
数学
数学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音乐
音乐
音乐
音乐
艺术
艺术
艺术
艺术
美术
美术
美术
美术
劳动
劳动
劳动
劳动
3、目标模式存在的局限:
忽视了人的自主性。忽视了教育本身具有的内在价值。
精精品品课课程程 《《课课程程与与教教学学论论》》
体育与健康
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数学艺术(音乐、美术)地方与学校课程
体
育
外
语
科
学
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科 学(生物、物理、化学)外 语
思想品德
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 生活
9
8
1
课程门类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利用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的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在呈现教学内容之前介绍。有利于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两类组织者:说明性组织者,用于提供适当的类属者比较性组织者:整合和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
外语
外语
外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课程论概论学习目标:1、记住课程论的研究对象2、明确划分课程论形成与发展阶段的标准,识记课程论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阶段3、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课程论的学科地位和性质4、识记课程论理论构建和发展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阅读一篇代表作5、识记课程研究的具体方法第一节课程论的旨趣一、课程论的研究对象课程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问题。
课程问题:反映到研究者头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课程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课程问题的存在不仅仅是教育事实的存在,同时也是教育价值的存在,因此,课程问题是事实与价值的统一。
课程事实和课程现象不是课程研究的对象。
因为,课程事实和课程现象是纷繁复杂的,课程研究不可能盲目的、不分主次的对所有课程现象进行研究,而要透过现象找到本质,抓住其中最关键问题和最主要矛盾进行研究,才能提高课程研究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课程研究的目的是要认识课程现象,探究课程问题,揭示课程规律,从而为课程实践提供思想上、理论上的指导。
因此,课程规律也不是课程研究的对象。
二、课程论的学科地位课程论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隶属于教育科学,是教育科学系统中的一门分支学科。
因为,他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大多数研究者承认的学科创始人,代表作和理论体系,适合于本学科的研究方法等。
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观点一:课程论包含教学论,教学论是课程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观点二:教学论包含课程论,课程论是教学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观点三:课程论与教学论是两门相对独立的学科,都是教育学的下位学科。
观点四:课程论与教学论有机整合成一门新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论与教学论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1、课程不能等同于教学内容。
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与课程相关,但不是课程的全部。
2、课程实施也不能等同于教学。
课程实施所涉及的范围比教学要广,课程实施是执行一项或多项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涉及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课程知识的更新、教学过程的改变、校长和教师角色的更新。
三、课程论的学科性质在课程论领域,课程论是怎样的一种理论形态?有学者认为,课程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探讨课程现象较深层次的普遍规律,一般强调课程论应该有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有确定的被公认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事实,持这种观点的人通常把课程论看成是可以反映客观事实、揭示普遍规律的经验科学理论;有学者认为,课程是事实与价值的统一,课程论不仅是追问课程本质的解释之学,更是规范课程的价值之学;有学者认为,课程论是可以为课程实践提供规范和指导的实用理论。
由于对课程论是怎样一种理论形态有不同的认识,所以对课程论学科性质的回答也存在不同的见解,有学者认为,课程论是理论学科,有学者认为课程论是应用学科,有学者认为,课程论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
标准:一、判断一门科学的性质,首先要考察其研究取向,考察其与实践的关系。
二、判断一门科学的性质,还需要联系该门学科本身的发展情况来考虑。
第二节课程论的形成与发展根据以上对课程论学科性质的划分标准,我们将课程论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一、前学科化研究时期(1890—1917年)二、学科化研究的形成时期(1918—1948年)标志:博比特他于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被认为是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诞生的里程碑,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特点:课程研究表明专门化的学科领域已经形成,出现了专门的研究人员、专门的学科专业、专门的著述、专门的实验。
这一时期,课程研究的理论框架尚未形成,学术水平仍不高。
三、理论体系的建构于发展时期(1949年以后)(一)20世纪50年代以前1、泰勒原理1949年,美国学者泰勒的专著《课程于教学的基本原理》正式出版,被公认为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是现代课程研究领域最有影响的理论构架。
四个基本问题:(1)学校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教育目标(2)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得以实现这四个问题也是课程编制过程的四个基本步骤。
2、20世纪50、60年代美国课程论学者比彻姆在1961年出版的《课程理论》一书,是探索课程理论体系建构的一次有益尝试,在课程理论界有一定的影响。
3、20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走向多元化,逐步打破了泰勒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认为:课程研究关注的不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也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而是学生的学习起因,即学生学习的情感、信念和意图等。
如果课程内容对学生没有什么个人意义的话,学习就不大可能发生。
他们把课程看成是满足学生成长和个性整合学要的自由解放的过程,主张学校课程要为学生提供一种促使他们去学习的情景,这种学习会成为学生个人经验的一部。
课程目标指向人的自我实现,通过课程培养完整的人。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遵循“适切性”原则,要适合学生的生活、要求和兴趣。
课程结构的组织要注意“整合”,即学习者心理发展要与教材结构吻合。
课程的实施设计“合成教育”,人际交往训练、创造活动法等。
课程的评价采用陈述性报告,学习档案法、自我评价法等多元评价方法,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为评价的宗旨。
第三节课程研究方法新方法:课程的民族志研究、课程的解释学研究、课程的社会学研究、课程的政治学研究、课程的自传方法研究第二讲课程设计学习目标:1、说出课程设计的含义,辩识其与相关概念的差异2、明确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课程设计的层次及不同层次的设计任务3、理解课程的客观基础及其与思想基础的差异,能从宏观上把握客观基础、思想基础对课程设计的价值意义4、陈述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及二者之间的差异5、熟悉课程目标设计、内容设计、结构设计的原理,并可实际运用到教学实践6、了解并关注我国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末课程设计的基本特点合新世纪发展的趋势第一节课程设计概述一、课程设计的概念(一)什么是课程设计1、影响最为广泛的是《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中对课程设计的界定,认为“课程设计是指拟定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合组织结构”并指出,广义层次包括基本的价值选择,具体层次包括技术上的安排合课程要素的实施。
显然,广义层次的课程设计主要对应于课程组织形式的确定,狭义的课程设计主要关注课程要素的结构组织。
2、《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设计”界定为:是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订方法,图样等。
由此,对课程设计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是课程设计从大的属性范围来说,隶属于课程建设的系统工程;二是课程设计必然包括和强调设计的结果,当然也包括设计的目的或价值旨趣,设计的规范、方法和策略。
3、廖哲勋教授的观点,认为“课程设计是按照育人的目的要求和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的必然联系而制定一定学校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编制各类教材的过程,是课程建设系统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更全面、科学)(二)相关概念辨析1、课程设计与课程编制课程设计(curriculum design)课程编制(curriculum making\construction)有人认为:课程编制包含课程设计;有人认为:课程编制与课程设计各有侧重,体现着研究者不同的课程观;有人认为:课程设计是一个更上位的概念,包含者课程编制。
我认为区别如下:(1)从它们之间的逻辑顺序来看,课程设计是一个更上位的概念。
在任何工作正式开始之前,都需要一个的计划、安排,在课程领域就称之为——课程设计,在此之后,才谈得上对过程中涉及要素的安排、技术上的支撑以及涉及的结果的等,也才有具体的课程编制工作。
(2)从它们各自涉及的范围来看,二者也存在区别,设计需要关注到问题的各个方面,甚至于“课程编制”的过程、要素、技术以及需要关注的问题等,也需要预先的设计,因此,我们认为,课程设计相较之课程编制来说是一个更上位得概念。
2、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有学者对课程设计和课程开发作了如下区分:“开发”意味着发展、形成,是一个不断改进得过程,“课程开发”探讨的是形成、实施、评价和改变课程的方式和方法,课程开发是一种决定课程、改进课程的活动、过程,显然,这其中包括了课程设计以及设计的背景。
我们认为,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会涉及很多因素和环节,课程设计可以具体到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和环节,也可以是关于总体的“课程开发”进行设计,因此二者之间的层次划分是很困难的,因为课程开发是一个很笼统的指称,而课程设计本身有着不同的层次之分。
只能说,在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中,都离不开课程设计;而课程设计的结果,也可以视为一种课程开发。
3、课程设计与课程组织(curriculum organization)【课程组织】是在一定教育价值观引导下,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地组织成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地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
课程设计的结果——课程内容(宏观)二、课程设计的取向及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课程设计取向】:把某种课程取向应用于具体的课程设计时即为课程设计取向。
【课程取向】:人们对课程的总的看法和认识,是人们对课程在哲学层面上的认识。
五种课程设计取向的比较启示:1、课程设计取向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在课程设计和实施中减少盲目性,增强课程设计与实施中的主动性。
比如,在具体的课程中,怎样处理知识、技能与各种能力的关系,怎样安排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分量;以那些内容为安排课程的主线。
这些问题都与采取什么样的课程设计取向有关。
2、借鉴国外关于课程设计取向的研究成果时,须注意到社会背景的差异,结合我国的实际分析应用有关成果,避免照搬照抄。
本土化问题,任何课程的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都会产生不同的课程,五类课程设计取向是否适合我国的具体课程设计,对于我国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是否可以作为一种分析课程设计取向的适当方法?如何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来设计课程。
比如,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中小学整体改革实验中的课程设计,素质教育研究中的课程设计。
三、课程设计的层面课程设计的三个层面第二节课程设计的基础一、课程设计的客观基础三大基础:社会发展的要求、学生成长的需要、知识增长的影响二、课程设计的思想基础哲学基础、社会学基础、心理学基础一、目标模式【目标模式】:也称“工艺学模式”,是20世纪初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它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立、实现及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
目标模式的经典形态——泰勒模式泰勒,本名为拉尔夫·泰勒,他是八年研究的主要负责人,八年研究使美国的课程科学化研究在实践中正式展开。
泰勒在对八年研究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课程设计的基本程序、步骤和方法。
很多人将泰勒原理的四个基本问题进一步简化为:目标的确立、经验的选择、经验的组织和结果的评价。
(1)目标的确定第一,三个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