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讲稿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5篇范文]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5篇范文]
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下篇课程与教学概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课程与教学的涵义,了解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深刻地把握课程与教学的相互关系,形成历史地看待课程于教学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课程与教学的多种涵义
2、难点:课程与教学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的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从不同角度理解课程的概念
(2)从不同角度理解教学的概念
(3)了解课程概念复杂多样的原因
(4)把握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2、技能目标:
厘清课程与教学的概念,在共同的视阈中探讨二者关系
四、教学内容:
一、课程的概念课程,是目前争议比较多的一个概念。随着西方课程理论的引进和我国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课程逐渐以一个独立的重要的研究领域而受到重视。尤其是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如何理解课程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1、课程的词源分析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虽然他对“课程”没有明确界定,但含义是很清楚的,即指功课及其进程,仅仅指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和规定,没有涉及教学方面的要求,因此称为“学程”更为准确。到了近代,由于班级授
课制的实行,赫尔巴特学派“五段教学法”的引入,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程序及设计,于是课程的含义从“学程”变成了“教程”。解放以后,由于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到80年代中期以前,“课程”一词很少出现。
在西方英语世界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这一解释在各种英文词典中很普遍,英国牛津字典、美国韦伯字典、《国际教育字典》都是这样解释的。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教学是任何社会进步的基础。而且,课程的重新评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持续不断的。大多数人认为,学生大多数的教学工作应该以学生为中心。随着技术变化,社会对他们希望学生学会的知识和技能也在不断变化。本文将讨论课程和教学论的主题,以及如何通过有效和有意义的方法去教学。
首先,课程的设计是教育的核心。课程设计必须有效才能有益于学生成长。课程设计必须建立在对学生需要和能力的准确估计上。而这个准确估计至关重要。课程设计需要考虑当前教育实践中必须涵盖的各个方面,如学科,道德认知,技术发展和全球视野。
其次,教学方法应该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和个人需求的。教学方法应该是课程设计的基础。同时,教学方法应该是适应多样化学生背景和实际情况下的教育要求。教学方法有赖于教师对学生需要和能力以及学科的深入了解。教学方法应该包含多个建立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成就上的实践项目。
第三,有效的课堂氛围是教育改革的先决条件。课堂氛围由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构成。课堂氛围决定了学生的积极投入
和学习成果。教师需要营造一个交流和讨论的平台,以便继续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然后,技术应该是现代的,全面的课程设计的一部分。技术是现代教育中的关键要素之一。正在发生的技术变革必须被视为教育的一部分,并且必须被广泛应用。技术应该是支持学生从事活动型学习和传授相关强调的艺术和技能的实践工具和平台。
最后,课程和教学论应该是相互联系的。课程和教学论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的。任何现代课程都需要被认为是构成现代教育改革的一部分。如何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和素养必然会影响课程设计和教学论。教育过程是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的个人成长而不断变化的。
课程与教学论讲稿
第一讲课程论概论
学习目标:
1、记住课程论的研究对象
2、明确划分课程论形成与发展阶段的标准,识记课程论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阶段
3、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课程论的学科地位和性质
4、识记课程论理论构建和发展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阅读一篇代表作
5、识记课程研究的具体方法
第一节课程论的旨趣
一、课程论的研究对象
课程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问题。
课程问题:反映到研究者头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课程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课程问题的存在不仅仅是教育事实的存在,同时也是教育价值的存在,因此,课程问题是事实与价值的统一。
课程事实和课程现象不是课程研究的对象。
因为,课程事实和课程现象是纷繁复杂的,课程研究不可能盲目的、不分主次的对所有课程现象进行研究,而要透过现象找到本质,抓住其中最关键问题和最主要矛盾进行研究,才能提高课程研究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课程研究的目的是要认识课程现象,探究课程问题,揭示课程规律,从而为课程实践提供思想上、理论上的指导。
因此,课程规律也不是课程研究的对象。
二、课程论的学科地位
课程论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隶属于教育科学,是教育科学系统中的一门分支学科。因为,他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大多数研究者承认的学科创始人,代表作和理论体系,适合于本学科的研究方法等。
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观点一:课程论包含教学论,教学论是课程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观点二:教学论包含课程论,课程论是教学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观点三:课程论与教学论是两门相对独立的学科,都是教育学的下位学科。
观点四:课程论与教学论有机整合成一门新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课件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如考试、作品评定、口头表达、自我评价等,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多元评价方式
教学方法与技巧
总结词
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详细描述
讲授法是教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教师通过系统地讲解,使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知识点,并能够将知识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详细描述
教学评价与反馈
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建议。
课堂参与度
学习成果
学习态度
学生是否掌握了课程内容,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否认真,是否按时完成作业和参与课堂活动。
03
02
01
教师是否清晰地讲解了课程内容,是否覆盖了所有重要知识点。
教学内容
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促进其理解。
总结词:课程与教学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两个领域。课程规定了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教学则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同时,课程与教学也是相互制约的,课程的设置和改革往往需要相应的教学改革来配合,而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也会对课程设置产生影响。
课程设计的方法与技巧
课程目标应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能够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提供指导。
详细描述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它规定了学校教育的内容、目标和评价标准。课程管理是指对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的过程,其中涉及了国家、地方和学校等多个层面的参与。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课程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目标。
课程与教学论87281396
《课程与教学论》讲义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对象和基本内容
一般意义上,课程与教学论有两个指称,一是指高校里开设的一门科目,二是指教育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可以说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统一。作为一门科目,我们必须明确它的基本内容及其结构框架,为此又需要首先明确它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性质、主要任务和研究对象,梳理出它的合乎逻辑的内容结构范围。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目的和主要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一、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
从古到今,课程与教学现象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和发展过程,课程与教学论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认识纷繁复杂的课程与教学现象。在原始社会,就已经有教育,有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虽然正式的学校教育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但是教育是从人类社会出现之后就出现了。在原始社会为了种族的繁衍、社会风俗习俗的传承和劳动技能的获得,老一辈要把生活习俗和劳动技能、狩猎的本领教给年代一代,当时严格的课程还没有,到了奴隶社会出现了正式的学校,严格意义上的课程出现了,中国古代是六艺,西方是七艺,以及儒家文化的传世经典四书五经,此后一直是我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来的传统课程,后来西学东渐,西方的一些现代的课程地理、天文、物理、化学等实科内容也进入我国学校课程体系。后来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我们形成了现代的课程与教学体系,课程作为教学的载体,直接影响教学的形式和效率,教学作为课程传授的主要途径,在影响着课程。在这种纷繁复杂的教育实践中,认识纷繁复杂的课程与教学现象就是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首要任务。
《课程与教学论》串讲讲义
应考指导
一、考试相关情况说明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与教学论》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学专业(独立本科段)的必考科目,是为帮助考生获得关于课程与教学领域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指定教材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钟启泉、张华主编:《课程与教学论》,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本教材系统阐述和介绍了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史和基本理论。第一章、第二章、第八章专门讨论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则分别探讨“目标”、“选择”、“组织”、“实施”、“评价”这五个课程与教学领域的基本问题。在每一章中,本教材都试图把课程与教学整合起来。并且,本教材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将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三)重难点分布
从知识点分布来看,本课程试题覆盖了教材8章的全部内容。从整体来看,教材8章内容知识点分布不均匀,重点章节主要是第2章,第3章,第5章,第6章,第7章,第8章。第1章和第4章是知识点考查最少的两章,并且主要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四)试题难度
从试题难度来看,试题绝大部分属于大面知识。对于重点知识每年都会重复出现,只是以不同的形式,或者考查不同的内容。这一点大家要特别注意,不要以为以前考过的知识点就不会再考。虽然每年均有偏题出现,一般是属于课程涉及的较细的内容,但所占比例较低,属于正常情况。总体而言,试题较为容易。
整体上看,出题顺序基本上按照教材章节顺序来出题,但并不是特别规律。此特点有助于我们答题时准确把握考点所属章节,提高答题正确率。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ethodology
课程编码:16A04051 学分: 1.0 课程类别:教师教育课程
计划学时:16 其中讲课:16 实验或实践:0 上机:0
适用专业:全校师范类专业
推荐教材:刘欣,孙泽文,严权主编,《课程与教学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参考书目:1、黄甫全主编,《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施良方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9.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旨让师范类专业学生系统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基本价值和基本策略,正确认识和解释各种课程与教学现象,具备课程开发和实施、教学设计与评价的基本技能,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现状,初步学会分析课程与教学的现实问题,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掌握合理安排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活动的方法,为从事教学工作奠定的理论基础。
课程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知识,如教学目标、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课程与教学模式、课程和教学评价及课程开发等内容。
2、通过课堂讲授与观看优质课视频要求掌握说课的方法、掌握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技能。
3、要求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后能形成对课程与教学现象的问题意识和研究兴趣。要求学生完成说课的视频录制和作业,完成期末考试。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基本概述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旨在让学生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定位,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要素,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历
《课程与教学论》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课 程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以及教 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互动和 发展的规律。
其研究范围涵盖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 教育的各个阶段,以及不同类型的教 育机构、政策和实践中课程与教学的 现象和问题。
02
课程理论
课程设计的原则
系统性原则
目标导向原则
课程设计应遵循系统性原则,确保课程内 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层次结构清晰,形成 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课程设计应以目标为导向,根据学生的学 习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安排课程内 容和学习活动。
实用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
课程设计应注重实用性,确保课程内容与 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 应用水平。
课程设计应关注创新性,引入新的教育理 念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 造力。
课程类型与结构
01
02
03
04
综合课程
注重跨学科的知识整合,培养 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核心课程
强调基础知识和核心技能的培 养,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职业
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拓展课程
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拓 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实践课程
注重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提 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水平
。
课程开发的过程
《课程与教学论》 ppt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完整版本ppt课件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选择能 够最好地呈现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教学情况灵活调 整和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 的教学效果。
04
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
教学过程的本质与阶段
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的过程。它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既包括教师的教,也包括 学生的学。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与发展
早期课程与教学思想
01
古代教育家对课程与教学的思考和探索,为现代课程与教学论
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
02
随着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课程与教学
论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改革与创新
03
面对新时代的教育挑战,课程与教学论正在进行着改革与创新,
多样化教学方式
运用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 多样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
果。
课程与教学发展的趋势与展望
智能化教学
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精准教 学、个性化学习支持。
在线教育与混合式教学
在线教育蓬勃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 式教学成为趋势。
教育国际化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教育国际化进程。
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与教学论讲解
课程与教学论讲解
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讲解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概论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重要事
1632年,捷克夸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是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重要里程碑。
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之后的又一里程碑,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1949年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现代课程理论之父)(行为目标之父)《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课程的表现形式:
1)文本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
2)实践形式: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1、与课程相关的概念
1)教学内容:指“教什么”的问题,而课程还包括“怎样教”的问题。两个概念的外延不一样。教学内容还存在形态的划分问题2)教学进程:是“怎么教”这个问题里的时间组合问题。教学进程还有计划的进程和动态的临时处置的进程。
3)学科:指教学科目。从各门科学领域里(文化领域里),以教育的视点选择部分内容(知识或技能),分门别类并以心理学视点系统化组织起来实施的课程,即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
4)科目:强调分科的形式,如课程表上的“语文”“体育”“音乐”等。科目与学科的区别主要是,后者强调了内容。
5)知识:与技能、价值观并列,是学校课程内容的一个主要方面。6)经验:是学校课程内容和实施的一个主要方面。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原创版)
目录
一、语文课程的重要性
二、语文教学的目标与原则
三、语文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四、语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正文
一、语文课程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的一门核心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不仅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升个人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语文教学的目标与原则
语文教学的目标主要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指学生应掌握的语文基本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指学生应形成的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指学生应形成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为本、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实践为基础的教学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语文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语文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践教学法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合作学习、分层教学等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四、语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语文课程的实施应注重课程的系统性、连续性和灵活性,确保学生在各个阶段都能得到有效的语文教育。在课程评价方面,应建立多元化、全过程的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变化。同时,教师应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与教学论》课件
实验法:通过 设置实验组和 对照组,对比 不同教学方法
的效果
问卷调查法: 通过发放问卷, 了解学生对课 程和教学的满
意度和需求
访谈法:通过 与教师和学生 进行访谈,了 解他们对课程 和教学的看法
和建议
课程开发:指根据教育目标、学生 需求、学科特点等,设计、实施和 评价课程的过程。
课程设计的流程:包括需求分析、 目标设定、内容选择、方法设计、 评价设计等步骤。
教学策略的分类: 包括讲授法、讨 论法、案例法、
角色扮演法等
选择教学策略的 原则:根据教学 内容、学生特点、 教学目标等因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进行选择
教学策略的选择方 法:可以通过观察、 访谈、问卷调查等 方式了解学生的学 习需求和特点,从 而选择合适的教学
策略
教学策略的应用: 在实际教学中, 需要根据实际情 况灵活运用各种 教学策略,以达 到最佳的教学效
课程内容的选择:根据教学目标、学生需求、学科特点等因素进行选择 课程内容的组织: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组织,如知识结构、学习顺序等 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采用多种形式,如图片、视频、案例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课程内容的评价与反馈:通过学生反馈、教师评价等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持续改进和优化
模式
研究趋势:注 重跨学科、跨 领域的合作研 究,推动教学 研究的创新与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概念介绍课件
课程改革的目标:
2 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创新人才
课程改革的内容: 课程结构、课程
3 内容、教学方法、 评价方式等方面 的改革
课程改革的实施:
4 政策支持、资源 投入、教师培训 等方面的支持
教师专业发展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课程与教学论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帮助 教师理解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提 高教学效果。
课程与教学论的核心内容
课程设计
课程目标:明确课程目标, 制定教学计划
A
教学方法:运用有效的教 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C
B
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教 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
D
课程评价:制定合理的评 价标准,评估课程效果
教学策略
01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02
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概念介绍课 件
演讲人
目录
01. 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 02. 课程与教学论的核心内容 03. 课程与教学论的应用
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
课程与教学论的定义
课程与教学论是研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方 法和技术的学科。
课程与教学论关注课程设计、实施、评价和改进 的全过程。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如何有效地组织、实施和评价 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程与教学论的教案5篇
课程与教学论的教案5篇
教案在书写的过程中,老师务必要强调文字表述规范,写教案可以帮助我们老师提升自己的教学效率,以下是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课程与教学论的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课程与教学论的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防溺水安全有关内容,家长要教育自己的孩子提高安全意识。
2. 提高安全意识,愿意自觉学习防溺水安全的有关知识,在学习中增强与同学合作交流意识。
3. 通过教育使学生自觉改掉生活中不遵守防溺水安全的不良习惯,提高对生活中违反安全原则的辨别。
教学重、难点:防溺水安全常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生命安全高于一切,父母给“我”的生命只有一次,因此每个都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时刻注意安全。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珍爱生命,防溺水安全教育》。
二.学习新知
1. 回忆溺水死亡事例。
在其他校园曾经有一些同学因去游泳未经家长同意发生了溺水死亡,我们听到这些溺水事例,不会感到轻松,但我们会感叹、惋惜,一个生命就这样消失了。
2.向家长们宣传防溺水知识
三.严格遵守。
无论在炎热的夏季还是秋季,孩子们们都喜欢游泳,但因为缺少安全常识而溺水死亡,再加上某种因素导致溺水死亡,今年秋季雨水较多,学生喜欢到有水的地方去玩,会引发溺水事故,因此,家长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四不”。
一不:未经家长、老师不准去。
二不:没有会水性的大人陪同不准去。
三不:有水的地方远离不准去。
四不:不到沟、渠、水库、塘等深水处玩。
四.齐探讨原因。溺水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不会水性。
2. 意外调入水中,室息死亡。
3. 在水突发病尤其心脏病。
课程与教学论第1-2讲
2.关于课程本质的不同观点: 关于课程本质的不同观点:
⑴知识维度,即课程是知识。 其特点是: ●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 ●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 ●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 ●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且凌驾于学习者之 上的。
⑵经验维度,即课程是经验。 经验维度,即课程是经验。
其特点是: 课程往往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设计的; 课程是与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的; 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
1.课程的词源分析 1.课程的词源分析
课程一词源于拉丁语,意为“跑道”。指学习 课程一词源于拉丁语,意为“跑道” 学科内容的进程。在西方,斯宾塞在《 学科内容的进程。在西方,斯宾塞在《什么知识 最有价值》一文中,首先提出“课程”这一术语, 最有价值》一文中,首先提出“课程”这一术语, 并将之概念化为“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 并将之概念化为“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斯宾 塞将“课程”术语引入教育中, 塞将“课程”术语引入教育中,很快被西方教育 者所普遍采用。最先使用“课程” 者所普遍采用。最先使用“课程”这一术语的是 夸美纽斯。夸美纽斯把课程理解为一切学科。 夸美纽斯。夸美纽斯把课程理解为一切学科。20 世纪初,杜威对课程的含义发表了一种新见解, 世纪初,杜威对课程的含义发表了一种新见解, 即把课程看做经验。 即把课程看做经验。
( 3)价值中立现象。从学科、目标、经验 等角度入手界定课程Baidu Nhomakorabea质上是将课程视为 一种实现人类知识再生产的手段。课程研 究也就限定在课程的组织实施与评价等技 术领域,课程研制被视为是一种价价值中 立的技术活动。对于教什么和为什么教的 问题不予重视。事实上脱离开社会、政治、 文化,孤立的探讨课程问题是不利于社会 和学生个体发展的。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素质。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了解到教学的基本要素,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评价以及教学中的个别差异和多样性。同时,本课程还将重点关注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角色,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及如何应对教学中的挑战和困难。
二、课程目标
1. 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 掌握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4. 培养学生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教学能力。
5. 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课程内容
1. 课程与教学论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 课程的定义和内涵
- 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 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2.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教学目标的设置和层次
- 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选择
- 教学方法和教具的运用
- 教学评价的设计和实施
3. 学生学习的个别差异和多样性
- 学生的认知差异和学习风格
- 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 学生个性与学习动机的培养
- 包容性教育与差异化课堂的构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课程论概论
学习目标:
1、记住课程论的研究对象
2、明确划分课程论形成与发展阶段的标准,识记课程论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阶段
3、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课程论的学科地位和性质
4、识记课程论理论构建和发展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阅读一篇代表作
5、识记课程研究的具体方法
第一节课程论的旨趣
一、课程论的研究对象
课程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问题。
课程问题:反映到研究者头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课程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课程问题的存在不仅仅是教育事实的存在,同时也是教育价值的存在,因此,课程问题是事实与价值的统一。
课程事实和课程现象不是课程研究的对象。
因为,课程事实和课程现象是纷繁复杂的,课程研究不可能盲目的、不分主次的对所有课程现象进行研究,而要透过现象找到本质,抓住其中最关键问题和最主要矛盾进行研究,才能提高课程研究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课程研究的目的是要认识课程现象,探究课程问题,揭示课程规律,从而为课程实践提供思想上、理论上的指导。
因此,课程规律也不是课程研究的对象。
二、课程论的学科地位
课程论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隶属于教育科学,是教育科学系统中的一门分支学科。因为,他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大多数研究者承认的学科创始人,代表作和理论体系,适合于本学科的研究方法等。
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观点一:课程论包含教学论,教学论是课程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观点二:教学论包含课程论,课程论是教学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观点三:课程论与教学论是两门相对独立的学科,都是教育学的下位学科。
观点四:课程论与教学论有机整合成一门新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论与教学论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1、课程不能等同于教学内容。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与课程相关,但不是课程的全部。
2、课程实施也不能等同于教学。课程实施所涉及的范围比教学要广,课程实施是执行一项或多项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涉及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课程知识的更新、教学过程的改变、校长和教师角色的更新。
三、课程论的学科性质
在课程论领域,课程论是怎样的一种理论形态?有学者认为,课程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探讨课程现象较深层次的普遍规律,一般强调课程论应该有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有确定的被公认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事实,持这种观点的人通常把课程论看成是可以反映客观事实、揭示普遍规律的经验科学理论;有学者认为,课程是事实与价值的统一,课程论不仅是追问课程本质的解释之学,更是规范课程的价值之学;有学者认为,课程论是可以为课程实践提供规范和指导的实用理论。
由于对课程论是怎样一种理论形态有不同的认识,所以对课程论学科性质的回答也存在不同的见解,有学者认为,课程论是理论学科,有学者认为课程论是应用学科,有学者认为,课程论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
标准:一、判断一门科学的性质,首先要考察其研究取向,考察其与实践的关系。
二、判断一门科学的性质,还需要联系该门学科本身的发展情况来考虑。
第二节课程论的形成与发展
根据以上对课程论学科性质的划分标准,我们将课程论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前学科化研究时期(1890—1917年)
二、学科化研究的形成时期(1918—1948年)
标志:博比特他于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被认为是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诞生的里程碑,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特点:课程研究表明专门化的学科领域已经形成,出现了专门的研究人员、专门的学科专业、专门的著述、专门的实验。这一时期,课程研究的理论框架尚未形成,学术水平仍不高。
三、理论体系的建构于发展时期(1949年以后)
(一)20世纪50年代以前
1、泰勒原理
1949年,美国学者泰勒的专著《课程于教学的基本原理》正式出版,被公认为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是现代课程研究领域最有影响的理论构架。
四个基本问题:(1)学校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教育目标
(2)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得以实现
这四个问题也是课程编制过程的四个基本步骤。
2、20世纪50、60年代
美国课程论学者比彻姆在1961年出版的《课程理论》一书,是探索课程理论体系建构的一次有益尝试,在课程理论界有一定的影响。
3、20世纪70年代以后
开始走向多元化,逐步打破了泰勒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认为:课程研究关注的不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也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而是学生的学习起因,即学生学习的情感、信念和意图等。如果课程内容对学生没有什么个人意义的话,学习就不大可能发生。他们把课程看成是满足学生成长和个性整合学要的自由解放的过程,主张学校课程要为学生提供一种促使他们去学习的情景,这种学习会成为学生个人经验的一部。
课程目标指向人的自我实现,通过课程培养完整的人。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遵循“适切性”原则,要适合学生的生活、要求和兴趣。
课程结构的组织要注意“整合”,即学习者心理发展要与教材结构吻合。
课程的实施设计“合成教育”,人际交往训练、创造活动法等。
课程的评价采用陈述性报告,学习档案法、自我评价法等多元评价方法,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为评价的宗旨。
第三节课程研究方法
新方法:课程的民族志研究、课程的解释学研究、课程的社会学研究、课程的政治学研究、课程的自传方法研究
第二讲课程设计
学习目标:
1、说出课程设计的含义,辩识其与相关概念的差异
2、明确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课程设计的层次及不同层次的设计任务
3、理解课程的客观基础及其与思想基础的差异,能从宏观上把握客观基础、思想基础对课程设计的价值意义
4、陈述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及二者之间的差异
5、熟悉课程目标设计、内容设计、结构设计的原理,并可实际运用到教学实践
6、了解并关注我国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末课程设计的基本特点合新世纪发展的趋势
第一节课程设计概述
一、课程设计的概念
(一)什么是课程设计
1、影响最为广泛的是《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中对课程设计的界定,认为“课程设计是指拟定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合组织结构”并指出,广义层次包括基本的价值选择,具体层次包括技术上的安排合课程要素的实施。显然,广义层次的课程设计主要对应于课程组织形式的确定,狭义的课程设计主要关注课程要素的结构组织。
2、《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设计”界定为:是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订方法,图样等。由此,对课程设计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是课程设计从大的属性范围来说,隶属于课程建设的系统工程;二是课程设计必然包括和强调设计的结果,当然也包括设计的目的或价值旨趣,设计的规范、方法和策略。
3、廖哲勋教授的观点,认为“课程设计是按照育人的目的要求和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的必然联系而制定一定学校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编制各类教材的过程,是课程建设系统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更全面、科学)
(二)相关概念辨析
1、课程设计与课程编制
课程设计(curriculum design)课程编制(curriculum making\construction)
有人认为:课程编制包含课程设计;有人认为:课程编制与课程设计各有侧重,体现着研究者不同的课程观;有人认为:课程设计是一个更上位的概念,包含者课程编制。
我认为区别如下:
(1)从它们之间的逻辑顺序来看,课程设计是一个更上位的概念。在任何工作正式开始之前,都需要一个的计划、安排,在课程领域就称之为——课程设计,在此之后,才谈得上对过程中涉及要素的安排、技术上的支撑以及涉及的结果的等,也才有具体的课程编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