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藏珠于渊赋第十二段赏析【北宋】欧阳修骈体文
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原诗、注释、翻译与赏析
![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原诗、注释、翻译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5bb533b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2a.png)
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原诗、注释、翻译与赏析【ԭʫ】紫案②焚香暖吹③轻,广庭清晓席④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⑤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⑥献贤⑦先德行,朝廷列爵⑧待公卿⑨。
自惭衰病⑩心神耗,赖11有群公12鉴裁13精。
【注释】①礼部:官署名,为六部之一,掌礼乐、祭祀、封建、宴乐及学校贡举的政令。
贡院:科举时代考试贡士之所。
②紫案:指京都贡院。
一作紫殿。
③暖吹:暖风,指春风。
④席:犹言列坐。
⑤衔枚:古代军旅、田役时,令口中横衔状如短筷的枚,以禁喧哗。
此处比喻人人肃静。
⑥乡里:犹言郡县。
⑦献贤:献举人才。
⑧列爵:分颁爵位。
《尚书武成》:列爵惟五,指公、侯、伯、子、男五等,此处代指官职。
⑨公卿:指执政大臣。
⑩衰病:衰弱抱病。
耗:无,尽。
11赖:幸亏。
12群公:指同时主持考试者如范仲淹、王安石、梅尧臣等人。
13鉴裁:指赏识人才、辨别是非。
【翻译】贡院里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阔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
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
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职,依赖着执政大臣。
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病心神已尽,选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
【赏析】封建时代的科考,是朝廷的一件大事,国家寄予厚望。
抡才大典,朝廷、考官、考生都是全力以赴的,本诗确切而生动地写出了这种景象。
宋初考试制度,大致承袭唐代,由州府举荐考生,入京应试,由礼部主持其事。
此诗即以一员考官的身份写出他的见闻与感受。
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增添祥瑞肃穆的气氛。
颔联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
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
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人对此景象不禁发生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
放招赋第十二段赏析【明代】卢柟骈体文
![放招赋第十二段赏析【明代】卢柟骈体文](https://img.taocdn.com/s3/m/b73520d2bceb19e8b9f6ba32.png)
国学 骈体文
放招赋
第十二段
明代 卢 柟
作品赏析
•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夏,暴雨大作,卢柟家的一道院墙倒塌。因偷场麦被责打逃遁的一 位长工被倒塌的墙压死,长工的老婆将卢柟告到县衙,状告卢柟为富不仁谋害长工致死。县令 蒋蒋虹泉包藏私心,借机报复,用大刑拷审卢柟,拷打了整整一天,卢柟被屈打成招。安葬长 工一事花了不少银钱,贿赂衙役使卢柟在狱中免受皮肉之苦又花不少银钱。几年时间卢柟在狱 中,家资几乎耗尽。卢太学的才气诗文,没有人再提起。是年浚县归大名府管辖,不久巡按樊 公大名府会审,认为卢柟以家长殴打长工至死,应从轻发落,判定罚谷千石,卢柟被释出狱。 次年,察院复按前事,估计蒋虹泉也做了不少工作,移檄复收卢柟,于是卢柟再次入狱,并被 械送大名府会审。六月,狱成,拟之大辟,也就是判为死刑,转回浚县狱。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卢柟(1507-1560年),字次楩,一字少楩,又字子木, 明代浚县人,著名文学家。卢柟的作品曾受到嘉靖 年间进士、刑部主事王世贞的高度赞扬;浚县父老 提起卢柟,为他的才华和文学成就感到骄傲,但也 为他的悲惨遭际感到痛心。卢柟遭际被冯梦龙编成 《卢太学诗酒傲王侯》,收入《醒世恒言》;《明 史》第二百八十七卷载有《卢柟传》;文学成就被 收入《河南文学史》。
• 在狱中,卢柟不停地向各级官员申诉自己的冤屈。先后多次上书大理寺陈龙泉、浚县新任县令 魏安峰、大名府推官李东岗、吏部主事吴少槐、侍御张鹅山、吏部主事郝南峰,历述此案经过 和自己被冤情状,以及近年家中的屡屡不幸。请求能秉公断案,为其申冤,卢柟得暂时免死。
作品赏析
• 明史•列传•卷一百七十五:卢柟,字少楩,浚县人。家素封, 输赀为国学生。博闻强记,落笔数千言。为人跅驰,好使 酒骂座。常为具召邑令,日晏不至,柟大怒,彻席灭炬而 卧。令至,柟已大醉,不具宾主礼。会柟役夫被榜,他日 墙压死,令即捕柟,论死,系狱,破其家。里中儿为狱卒, 恨柟,笞之数百,谋以土囊压杀之,为他卒救解。柟居狱 中,益读所携书,作《幽鞫》、《放招》二赋,词旨沈郁。
述梦赋第十段赏析【北宋】欧阳修骈体文
![述梦赋第十段赏析【北宋】欧阳修骈体文](https://img.taocdn.com/s3/m/7340f85ef61fb7360a4c6536.png)
•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 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 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 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修《新唐书》,并独撰 《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作品赏析
• 《述梦赋》便是一篇长歌当哭的悼亡之作。作者把大喜融人大悲之内,在爱与死的猛烈的撞击 下产生出炫人心目的光焰,传达了他刻骨铭心的爱的记忆与死的怀恋。
• 明道二年的四月,鸟语花香,可此刻的欧阳修却无心欣赏怡人的春景,因为胥氏夫人的突然去 世带给了他沉重的打击。正月胥氏夫人即将临盆,欧阳修却因公事外出汴京,并顺道前往随州 探望叔父欧阳晔。等到三月返回洛阳时,胥氏夫人生子未满月就因病去世,年仅十七岁。两人 未能见到最后一面。“昔共处兮堂上,忽独弃兮山阿。”天圣九年,欧阳修迎娶恩师胥偃之女, 作有《南歌子》,反映了二人的情深意浓。然而好景不长,新婚才一年多,胥氏夫人骤然因疾 去世,从此天人相隔,留下欧阳修与未满月的孩子。顿失爱妻的欧阳修痛苦不已,写下了《绿 竹堂独饮》。全诗共五十六句,首十句从残春无景赏、美酒不酌,长歌当哭引出爱妻的永诀; 次十四句,续写妻亡物在、睹物伤情的悲痛,“残花不共一日看,东风送哭声嗷嗷。洛池不见 青春色,白杨但有风萧萧”;后二十八句展现了欧阳修在亡妻去世后独居时对人生的思考。
李氏山园潜珍阁赋第三段赏析【北宋】苏轼骈体文
![李氏山园潜珍阁赋第三段赏析【北宋】苏轼骈体文](https://img.taocdn.com/s3/m/6b9bed67770bf78a64295459.png)
• 梅蟠又称“梅夫子”。唐庚谪居惠州,自谓“问学兼儒释,交游半士农”,与梅蟠经常往来,有《采药行赠梅蟠》诗,诗中说“先生 年来饭黄精,俗眼但白发但青”。既见梅蟠的清高人格,也道出了唐梅二人情谊投契的思想因由。
• 北宋年间,苏轼和唐庚被贬惠州期间,也分别和两位惠州人交好,留下了佳话。翟逢亨,归善人,家道清贫,在水东白鹤峰结茅而居。 事母孝,好饮酒,不善言谈,读书于嘉祐寺,学问博洽,邦人呼为翟夫子。苏轼卜居鹤峰,与翟为邻,二人经常把酒长对,情谊深挚。 苏轼有多篇诗文述及,其中以《白鹤峰新居欲成夜过西邻翟秀才》最为人所熟知。翟逢亨后来是否考取了功名史无可考,却因与苏轼 的交谊而名传千古,直至民国初年,白鹤峰仍有翟夫子舍纪念这位惠州先贤。
•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THANK YOU!
• 东坡为旷代奇才,万世宗仰,他为李氏潜珍阁作铭,遂使此阁名播天下,流传千 古。特别是他晚年亲书 之《潜珍阁铭帖》。据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描述:字“大如当 五钱,有颜、徐两家法”,世人宝之。 当时,惠人将其“真迹入石”,碑立阁中,遂成“龙 潭绝胜”。阁废碑失后,竟仍有人“求访百至”, 低徊慨慕(详见元·王恽《题潜珍阁铭后 》),亦可见其影响之深远。所谓“龙潭”,即“龙塘”,亦即今 之滨江公园一侧。日后 园中若能重建此阁,重书此铭,重立此碑,而其将重为惠州文化胜迹,提高公园 档次,促进 旅游发展,则是应可想见的事情。
鲁秉周礼所以本赋第十二段赏析【北宋】欧阳修骈体文
![鲁秉周礼所以本赋第十二段赏析【北宋】欧阳修骈体文](https://img.taocdn.com/s3/m/50c66d0c011ca300a7c3905d.png)
THANK YOU!
•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 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 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 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 《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作品赏析
• 鲁人都知道礼有“经国家,定社稷,利后嗣”的功能,因而他们认识到“服于有礼,社稷之卫也”、“无礼必亡”, 对周礼怀有极大热忱。《礼记·礼运》说:“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礼尚在,国便不亡,周礼关乎国泰民 安,于此可见。鲁闵公元年,齐欲伐鲁,齐公问“鲁可取乎”,其大夫仲孙湫说:“不可。犹秉周礼。周礼,所以本 也。臣闻之:国将亡,本必先颠,而后枝叶从之。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此时,鲁国正值庆父内乱,但尚秉周礼 就难以攻取,因为周礼可以起到一种协调人心的作用,在统治者内部,它可以防止和调节矛盾,而对下层人民来说, 周礼则既有慑服之威,又有收罗人心之用。
国学 骈体文
鲁秉周礼所以本赋 第十二段
北宋 欧阳修
作品赏析
• 《左传·闵公元年》:冬,齐仲孙湫来省难。书曰:“仲孙”,亦嘉之也。仲孙归曰:“不去 庆父,鲁难未已。”公曰:“若之何而去之?”对曰:“难不已,将自毙,君其待之。”公曰: “鲁可取乎?”对曰:“不可。犹秉周礼。周礼,所以本也。臣闻之,国将亡,本必先颠,而 后枝叶从之。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君其务宁鲁难而亲之。亲有礼,因重固,间携贰,覆昏 乱,霸王之器也。”
图片欣赏Βιβλιοθήκη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 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 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 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 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放凫赋第十二段赏析【明代】周是修骈体文
![放凫赋第十二段赏析【明代】周是修骈体文](https://img.taocdn.com/s3/m/f4bd8f7a172ded630a1cb60e.png)
………………………………………………………
………………………………………………………
《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桃花灼约,竹枝青青,三五只绿头 的鸭,从古典的诗中探出头来,吟哦之间,一股鲜活的色彩和春意顿时涌上心来。儿时,总以为 苏轼笔下的鸭是野鸭,长大才知道不是,而是肥头肥脑的家鸭。便觉蹊跷,这么美的诗,怎么能 钻出一群家鸭呢,岂不是毁了诗的意蕴,累了东坡的盛名?初唐的王勃是真正见过野鸭的,在鄱 阳湖边,滕王阁畔。落霞下,野鸭群飞,鄱阳湖,秋水荡漾,蓝天飘白云,泛霞戏波影。青年才 俊看痴了、望醉了,笔落文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从此,溢美于《滕王阁 序》中,流淌在历史长河之上。
国学 骈体文
放凫赋
第十二段
明代 周是修
作品赏析
• 凫,俗称“野鸭”,似鸭,雄的头部绿色,背部黑褐色,雌的全身 黑褐色,常群游湖泊中,能飞。
• 野鸭是水鸟的典型代表,野鸭是绿头鸭在北半球的俗名。野鸭属鸟 纲、雁形目、鸭科;其数量非常多,是多种野生鸭类的通俗名称, 有十余个种类。野鸭能进行长途的迁徙飞行,最高的飞行速度能达 到时速110公里。雌野鸭体型较小,体长50~56厘米,体重约1千 克;雏野鸭全身为黑灰色绒羽,脸、肩、背和腹有淡黄色绒羽相间, 喙和脚灰色,趾爪黄色。
• 他任王府纪普时,著《保国直言》和《贤王修己十箴》、 又有《戒惑箴》和《警随箴》
THANK YOU!
• 狭义的野鸭系指绿头鸭,别名为大绿头、大红腿鸭、大麻鸭等,是 最常见的大型野鸭、也是除番鸭以外的所有家鸭的祖先,是开展人 工驯养的主要对象。
作品赏析
• 秋末深冬,是野鸭出现的时节。薄雾绕河,秋凉如水,大 地一片萧瑟。它不顾寒凉,不顾寂寞,出现了。在晨雾缭 绕的河面,或是撩翅,或是凫水,或是什么也不干,浮在 水面,悠闲而自得。在青苔荡漾的池塘,在秋收后的稻 田中,亦步亦趋,寻觅、啄食农人遗漏的谷穗。在蒿草之 中,绿头,白羽,身体麻黄或者暗绿,衬着枯败的蒿草, 亮眼而鲜艳。随意一瞥,宛若见古典国画,白雪苍茫之处, 立一株红梅,令人惊喜。
监试玉不琢不成器赋第一段赏析【北宋】欧阳修骈体文
![监试玉不琢不成器赋第一段赏析【北宋】欧阳修骈体文](https://img.taocdn.com/s3/m/d487e142ba0d4a7303763a18.png)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礼记·学记》。欧阳修特别重视 这句话,他在早年的国子监考试中曾经就以《良玉非琢安得成器》为题,写作 了一篇轰动一时的赋文,文中写道“性虽本善,不学则弗至于道;质虽至美, 不琢则弗成其饰”,他一生都以此来激励自己和教育子弟。他认为,从个人角 度来讲,学习是一种修养,是去除遮蔽,发扬良善本性之道。人如果不终身坚 持学习,就可能变坏,危害社会。正如北宋进士袁采对子弟的教育一样,他认 为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学习都是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学习“自有所谓无用之用 者存焉”。这个认识与欧阳修相同,都认为不读书学习易使人走向堕落。
作品赏析
• 欧阳修的家训《诲学说》也流传至今,影响广泛。他在《诲学说》中对儿子说:“玉不琢,不 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 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意思是说,如果玉不精心雕琢,就不 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努力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 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 响则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会放弃修炼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 小人。欧阳修以此来告诫儿子要经受雕琢磨砺,努力学习,提升学识修养与品德内涵,进而有 所作为。
至宝虽美,因人乃彰,欲成器而斯尚,由载琢以为良。 瑕玷弗施,始中含于温润。
进拟御试应天以实不以文赋第九段赏析【北宋】欧阳修骈体文
![进拟御试应天以实不以文赋第九段赏析【北宋】欧阳修骈体文](https://img.taocdn.com/s3/m/d2d9f76f6529647d262852b2.png)
THANK YOU!
国学 骈体文
进拟御试应天以实不以文赋 第九段 北宋 欧阳修
作品赏析
• 《资治通鉴∙齐纪一》:有司以天文失度,请禳之。上曰:“应天以实不以文。我克已求治,思隆惠政; 若灾眚在我,禳之何益!”唐·赵蕤《长短经·运命》:“语曰:‘应天以实不以文。’言上天不以伪动也。 易日:善不积,不足以成名。” “应天以实不以文”,谚语,意思是指对上天要诚实,不能虚浮、掩饰。
图片欣赏Biblioteka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 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 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 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 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之模拟题汇编——课内外诗歌对比鉴赏含答案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之模拟题汇编——课内外诗歌对比鉴赏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ead9543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8c.png)
一、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2-14题。
(共12分)兰陵王·赋一丘一壑辛弃疾一丘壑。
老子风流占却。
茅檐上、松月桂云,脉脉石泉逗山脚。
寻思前事错。
恼杀晨猿夜鹤。
终须是、邓禹【1】辈人,锦绣麻霞坐黄阁【2】。
长歌自深酌。
看天阔鸢飞,渊静鱼跃。
西风黄菊芗【3】喷薄。
怅日暮云合,佳人何处,纫兰结佩带杜若。
入江海曾约。
遇合。
事难托。
莫击磬门前,荷蒉人过,仰天大笑冠簪落。
待说与穷达,不须疑著。
古来贤者,进亦乐,退亦乐。
注释:【1】邓禹:东汉中兴名将,佐刘秀称帝,二十四岁即官拜大司徒。
【2】黄阁:借指宰相官署。
【3】芗:同“香”。
12.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丘壑”两句,写词人占尽一丘一壑之景,意态风流。
B.“鸢飞”“鱼跃”既可看作现实景象,也可视为内心幻象。
C.“西风”一句,营造出一种秋风肃杀、菊花败落的氛围。
D.“遇合”一词,意为能遇到知人善任的伯乐,获得重用。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脉脉”句用一“逗”字,写出了山泉灵动活泼的情态。
B.词人以兰、杜若等香草自喻,突显自己虚怀若谷的品性。
C.“莫击磬门前”一句,词人用典故表达自己不想求仕之心。
D.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词人形象不尽相同。
14.本词结尾句说“进亦乐,退亦乐”,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进亦忧,退亦忧”。
请结合本词和《岳阳楼记》结尾段内容,分别谈谈你对辛弃疾之“乐”与范仲淹之“忧”的理解。
(6分)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答案】12.(3分)C13.(3分)B14.(6分)答案要点:辛弃疾之“乐”:①享受幽居美景,生活潇洒自在;②建功立业,实现政治抱负;③不以穷达为怀,不看重仕进。
柳州白水瀑泉赋第十二段赏析【南宋】刘克庄骈体文
![柳州白水瀑泉赋第十二段赏析【南宋】刘克庄骈体文](https://img.taocdn.com/s3/m/7bf7b329cc22bcd126ff0cc6.png)
作品赏析
• 龟山茶出名,与其得天独厚的水土分不开。那里有“三紫凌云”等群峰环抱,雾浓露重,气候 阴凉。加上方圆两里许,到处泉水淙淙。这里大小山泉都向龟蛇双峰之间的幽涧汇合,然后经 如狮似像的两峰之间奔流而出,到紫云山东侧悬崖处倾泻而下,“万仞飞流如练”,形成三紫 山上又一胜景——“西淙瀑布”。《莆舆纪胜》中载:“莆泉水以瀑布名者非一,而西淙最 奇。”西淙“瀑流悬崖如练”,宋代大词家刘克庄曾赋诗赞曰:“苍山七百亩,……于时积雾 开,素瀑挂青汉。”“攫拿起云气,喷薄苏岁旱。”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刘克庄(1187年9月3日—1269年3月3日 ),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福建 省莆田市人。南宋豪放派诗人、词人、诗论家。
• 初为靖安主簿,后长期游幕于江、浙、闽、广等地。诗属江湖诗派,作品数量 丰富,内容开阔,多言谈时政,反映民生之作,早年学晚唐体,晚年诗风趋向 江西诗派。词深受辛弃疾影响,多豪放之作,散文化、议论化倾向也较突出。 刘克庄生前曾自编文集,嘱林希逸为序,继有后、续、新三集,其季子山甫汇为 《大全集》 200卷。《四部丛刊》收《后村先生大全集》196卷,系影印抄本。 词集有《宋六十名家词》本《后村别调》 1卷,《后村丛书》本《后村长短句》 5卷。
国学 骈体文
柳州白水瀑泉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十二段
南宋 刘克庄
作品赏析
• 《柳州白水瀑泉赋 》序云:昔列子夸吕梁之懸水兮,太白詫香炉之瀑布。後淂西淙千丈之瀑於吾里兮, 尤澎湃而犇注。謂天下之美盡于是兮,驚喜而為之賦。可知柳州白水瀑泉即庐山三紫山西淙瀑布。
• 庐山年雾日期260天,山高林密,泉水漫流。这多云雾多甘泉的气候、地理特点,与龟山正相吻合——其 地的“龟洋积雾”,与 “三紫凌云”并称。山顶多雾,山盆就更易积雾了。山下,木兰溪中段的溪畔巨 岩上,还赫然留有“兴云镇水”的古石刻。宋着名诗人刘克庄吟三紫山的西淙瀑布曰:“苍山七百亩, 主人新买断。于时积雾开,素瀑挂青汉。泠泠瑟初铿,璀璀珠乍贯。久晴雨瓢翻,忽暖冰柱泮。恍如白 浪涌,翔舞下凫雁。又疑黄河决,萗祭沉玉瓒。不然蟒出穴,或是虹吸涧。客言下有潭,龙伏不可玩。 攫拿起云气,喷薄苏岁旱……”
《进拟御试应天以实不以文赋》赏析
![《进拟御试应天以实不以文赋》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7a4eded551810a6f52486b7.png)
进拟御试应天以实不以文赋并引状推诚应天,岂尚交饰臣伏睹今月十三日御试《应天以实不以文赋》,题目初出,中外群臣皆欢然,以谓至明至圣,有小心翼翼事天之意。
盖自四年来,天灾频见[1],故陛下欲修应天以实之事。
时谓出题以询多士,而求其直言。
外议皆称,自来科场只是考试进士文辞,但取空言,无益时事。
亦有人君能上思天戒,广求规谏以为试题者。
此乃自有殿试以来,数百年间最美之事,独见于陛下。
然臣窃虑远方贡士乍对天威,又迫三题,不能尽其说以副陛下之意。
臣忝列书林,粗知文字,学浅文陋,不自揆度,谨拟御题撰成赋一首。
不敢广列前事,但直言当今要务,皆陛下所欲闻者。
臣闻古者圣帝明王,皆不免天降灾异,惟能修德修政,则变灾为福,永享无穷之休。
臣不胜大愿。
其赋一首,谨随状上进。
天灾之示人也,若响应声;君心之奉天也,惟德与诚。
固当务实以推本,不假浮文而治情。
彼虽不言,谪见以时而下告;吾其修德,祸患可销于未萌。
臣闻天所助兮,惟善则降祥;德苟至兮,虽妖而不胜。
皆由人事之告召,然后天心之上应。
若国家有阙失之政,则当频见于众灾,欲人主知戎惧之心,所以保安于万乘[2]。
臣请述当今之所为,引近事而为证。
至如阳能和阴则雨降,若岁大旱,则阳不和阴而可推;(去年大旱。
)阴不侵阳则地静,若地频动,则阴干于阳而可知。
(去年河东地频动。
)又如黑者阴之色,晦者阴之时,或暴风惨黑而大至,白昼晦冥而四垂。
(康定元年三月,黑风起,白日晦。
)日食正旦,雨冰木枝。
(今春二月。
)如此之类,皆阴之为。
盖阴为小人与妇人,又为大兵与蛮夷。
若四者之为患,则群阴之失宜。
故天象以此告吾君,不谓不至;陛下所宜奉天戒,不可不思。
是谓应以实者,臣敢列而言之。
若夫慎择左右而察小人,则视听之不惑;肃清宫闱而减冗列,则恭俭而成式。
况乎远佞人者,孔宣父之明训[3];放宫女者,唐太宗之盛德[4]。
又若西师久不利,宜究兵弊而改作;叛羌久未服,宜讲庙谋之失得[5]。
在陛下之至圣,行此事而不忒;庶天意之可回,虽有灾而自息。
御试拟张衡天象赋第十二段赏析【清代】阮元骈体文
![御试拟张衡天象赋第十二段赏析【清代】阮元骈体文](https://img.taocdn.com/s3/m/feeea7eff5335a8103d2204f.png)
•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卒于扬州康山私宅,谥“文达”,享寿八十六岁。入 祠乡贤禂、浙江名宦祠。
THANK YOU!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阮元(1764-1849年),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今扬州)人,著名经学 大师。祖父阮玉堂,武进士,官至参将。父阮承信是学者,为阮元讲成败治乱 和战阵谋略,并教射箭。阮元5岁从母学字,6岁进学。8岁能作诗。
•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次年散馆,取一等第一名,授 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大考翰詹,又取得一等第一。乾隆召见 后曰:“不意朕八旬外复得一人!”历任少詹事,南书房行走,詹事,行政, 侍郎,经筵讲官,浙江、河南、江西巡抚,国史馆总纂。
国学 骈体文
御试拟张衡天象赋 第十二段
清代 阮 元
作品赏析
• 阮元研究传统天文学体系的代表作是《御试拟张衡天象赋》,描述 了张衡 ”以下又记十二纪、五行星、四仲中星等,极尽详备。 此 文的文体为赋,对仗工正,韵脚齐整,读之琅琅 。
• 《御试拟张衡天象赋》是阮元在乾隆辛亥年大考时所作的文章,可 算是阮元入皇帝法眼的成名之作。该赋的题目就是出自《文选》, 阮元幼时即从李晴山先生学《文选》之学,张衡的《天象赋》的熟 悉自不待言,而其精彩之处在于在理解“ 此刘向之疏意也” 的基 础上,又结合古今时势之不同,提出自己的一番见解。论述合情合 理,丝丝人扣,皇帝亲自将他改为一等一名,下谕旨说,“ 第二名 阮元比一名好,疏更好,是能作古文者。”
惟角、亢之七宿,升苍龙而上跻。正天门与衡柱,有角首之杓 攜。虚、女殷乎北位,为子丑之端倪。
殿试藏珠于渊赋节选【北宋】欧阳修骈体文
![殿试藏珠于渊赋节选【北宋】欧阳修骈体文](https://img.taocdn.com/s3/m/3bdcd4900029bd64783e2c45.png)
THANK YOU!
骈体文
殿试藏珠于渊赋 节选
北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欧阳修
第一段
• 〈君子非贵,难得之物。天圣八年〉 稽治古之敦化,仰圣人之作君,务藏珠而弗宝,俾在渊而 可分。效乎至珍,虽希世而弗产;弃于无用,媲还浦以攸 闻。得《外篇》之寓言,述临民之致理。
第二段
• 将革纷华于偷俗,复芚愚于赤子。谓非欲以自化,则争心 之不起。盖贱货者为贵德之义,敦本者由抑末而始。示不 复用,虽至宝而奚为;舍之则藏,秘诸渊而有以。诚由窒 民情者在杜其渐,防世欲者必藏其机。使嗜欲不得以外诱, 则淳朴于焉而可归。
第三段
• 将抵璧以同议,谅弹雀而诚非。照乘无庸,尽遗砢岸之侧; 连城奚取,皆沉媚水之辉。用能崇俭德以外昭,复淳风而 有谓,民心朴以归本,物产全而靡费。珍虽无胫,俾临渊 而尽除;事异暗投,永沉川而不贵。然而道既散则民薄, 风一浇而朴残,玩好既纷乎外役,质素无由而内安。故我 斥乃珍奇之用,绝乎侈靡之端。将令物遂乎生,老蚌蔑剖 胎之患;民知非尚;骊龙无探颔之难。
第四段—第五段
省略
作者简介
•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 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 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 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 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 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 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 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 《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赤壁赋第十二段赏析【北宋】苏轼骈体文
![赤壁赋第十二段赏析【北宋】苏轼骈体文](https://img.taocdn.com/s3/m/76f3abbf4afe04a1b171de16.png)
•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 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 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 第五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 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 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作品赏析
• 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 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两个 问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问道:“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胜问道:“此非孟德之困 于周郎者乎?”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当年,浩 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 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已不知去处,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是自己 ,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 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 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乐水图赋节选【元代】袁桷骈体文
![乐水图赋节选【元代】袁桷骈体文](https://img.taocdn.com/s3/m/b04e9aea8bd63186bcebbcbe.png)
乐水图赋 节选
元代 袁桷
第一段
• 东坡先生脱逺游之履,衣紫丝之衣。与黄冠师,跪坐息机。 临清泠之渊,憩巨樾之隂。意消言忘,其得在心。飞泉琮 琤,寒源杳深。悲尘寰之隘险,抱奇璞而莫陈。将以善夫 济世之极乐,至理以自新。维兹水之无倪,非智者莫能以 鉴。彼河伯之好夸,终望洋而浩叹。繄西海之沈羽,竟其 説以怪诞。小大不同,其病则通。骇于所闻者忽所见,诚 哀乎举世之盲聋。
第二段 省略 第二段
• 余尝披神禹之地图,考先生之辙迹而诵之。方其发轫于瞿 塘,千里一泻。鉴燕安之酖媒,悟孤孽之非祸。虽盛气之 飘忽,巳足穷物理之化。迨其中年倦趋,分符东上。慨河 流之奔驶,城不没者三板。先生胼胝以先,激而返之,有 以遏其性之狂悍。
第三段—第四段 省略
作者简介
•
•
•
袁桷(1266—1327)元代学官、书院山长。字伯长,号清容居士。庆元鄞县(今属浙江)人。始从戴表 元学,后师事王应麟,以能文名。 元代学官、书院山长。字伯长,号清容居士。庆元鄞县(今属浙江)人。始从戴表元学,后师事王应麟, 以能文名。20岁以茂才异等举为丽泽书院山长。大德元年(1297),荐为翰林国史院检阅官,时初建南郊 祭社,进郊祀十议,多被采纳。升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请购求辽、金、宋三代遗 书,以作日后编三史的史料。延祐年间(1314—1319),迁侍制,任集贤直学士,未几任翰林直学士,知 制诰同修国史。至治元年(1321)迁侍讲学士,参与纂修累朝学录,泰定元年(1324)辞归。卒赠中奉大夫、 江浙中书省参政,封陈留郡公,谥文清。喜蓄典籍,继承曾祖父袁韶、祖父袁似道、父袁洪三世之业, 广藏书卷。有藏书楼“清容居”,藏书之富,元朝以来甲于浙东。又搜书万卷,编有《袁氏新旧书目》。 卒后,保管不当,被仆人窃去或转卖者颇多,或为婢妾所毁者过半。
疑赋第十二段赏析【明代】李梦阳骈体文
![疑赋第十二段赏析【明代】李梦阳骈体文](https://img.taocdn.com/s3/m/ef28f0a3cc7931b764ce1501.png)
TH1473年1月5日—1530年1月28日),字献吉,号 空同,汉族,祖籍河南扶沟,出生于庆阳府安化县(今甘 肃省庆城县),后又还归故里,故《登科录》直书李梦阳 为河南扶沟人。 他善工书法,得颜真卿笔法,精于古文词。 明代中期文学家,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提倡“文必 秦汉,诗必盛唐”,强调复古,《自书诗》师法颜真卿, 结体方整严谨,不拘泥规矩法度,学卷气浓厚。李梦阳所 倡导的文坛“复古”运动盛行了一个世纪,后为袁宗道、 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的“公安派”所替代。文集: 《乐府古诗》三十六卷、《疏书碑志序集文》二十七卷、 《空同集》八卷刊行与世。
漁者一旦獲尋丈之魚,見之者猶捩頸流涎,思刼之也。而憾不 漁者,而況懷千金之寳,抱徑寸之珠,吾誠不能筮以決子之疑。
……………………………………………………… ………………………………………………………
《左传襄公八年》:“《周诗》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杜预注:“言人寿促而河清迟。”三 国.魏.应璩《与从弟君苗君胄书》:“历观前后,来入军府,至有皓首犹未遇也。俟河之清,人 寿几何?”黄侃《释侠》:“光复之事,久不能集,凡我汉民,死丧无日,不平之气,充塞于禹甸之 中。侠者其焉能忍此终古耶?俟河之清,人寿几何?誓捐一死,以少尽力于我同类。”也单引 〔俟 河之清〕。宋.欧阳修《感春杂言》:“侯河之清不可得,聊自歌此讥愚顽。”清.陈恭尹《广州客 舍夜雪歌》:“俟河之清尚有时,如粤之雪难再得。”
国学 骈体文
疑赋
第十二段
明代 李梦阳
作品赏析
• 《疑赋》描写了种种奇怪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 抒发了作者郁 郁不得志的忧愤之情。
• 正德元年,武宗即位,宦官刘瑾等“八虎”当权,横行无忌,引起 朝中群臣不满,但多敢怒不敢言。唯李梦阳胆气过人,毅然为户部 尚书韩文写《代劾宦官状疏》,揭发刘瑾等人的恶行。此疏 上呈, 李梦阳被强令降为山西布政司。正德二年(1507年),他被放归老家, 在被谪途中,他写了《疑赋》,借文学之笔排 遣心中无限愤懑之 情。 。第二年五月,刘瑾得知劾章为李梦阳代写,即将李梦阳从开 封抓回北京下狱,欲杀之而后快。这是李梦阳第三次下锦衣卫狱, 幸大臣康海等极力说情,他才免了一死。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 被诛,李梦阳才被平反,官复原职,升任江西提学副使。
洞庭春色赋第六段赏析【北宋】苏轼骈体文
![洞庭春色赋第六段赏析【北宋】苏轼骈体文](https://img.taocdn.com/s3/m/40c40dadb90d6c85ed3ac677.png)
• 拖尾有元人张孔孙。明人黄蒙、李东阳、王辞登、王世懋、王世贞、张孝思题跋,以及乾隆皇 帝的题跋和题诗。乾隆时入清内府,在此之前,流传有绪,钤诸家鉴藏印记数十方。《平生壮 观》、《书画记》、《墨缘舡观》、《石渠宝笈续编》、《壮陶阁书而录》等书著录。并刊刻 于《秋碧堂帖》、《敬一堂帖》、《三希堂帖》、《壮陶阁帖》等丛帖中,有影印本传世。
国学 骈体文
洞庭春色赋
第六段
北宋 苏 轼
作品赏析
• 洞庭春色”和“中山松醪”均为酒名。作者藉此抒发他因仕途坎坷而郁结在心中的不平:“曾 日饮之几何,觉天刑之可逃。”文章豪放畅达,想象丰富:书法沉雄劲健,一气呵成,珠联璧 合,堪称双绝。作者往后记中写道:“……绍圣兀年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 书此。”绍圣元年(1094年)作者十l=十九岁,书於被贬谪岭南途中的襄邑(今河南睢县)。
我洗盏而起尝,散腰足之痹顽。尽三江于一吸,吞鱼龙 之神奸,醉梦纷纭,始如髦蛮。
……………………………………………………… ………………………………………………………
橘中之乐:语出《玄怪录.巴邛人》,巴邛人在自己的桔园中,发现有两个桔子特大,剖开后看到 每个桔子里有两个白发红颜老人在其中游戏,以为桔中之乐,不减商山四皓,只可惜不能根深蒂 固,以致被愚人摘下。他们随即从袖中抽出一草根,化为飞龙,四人乘龙高飞远去。作者由此得 出结论,人生是虚幻的,世界之大,其实只是一个斑点,一片枣叶,可以纳入小小的芥子之中: “吾闻桔中之乐,不减商山。岂霜余之不食,而四老人者游戏于其间?悟此世之泡幻,藏千里于一 班;举枣叶之有余,纳芥子其何艰!宜贤王之达观,寄逸想于人寰。”这是地地道道的佛家观点。 尚在太守任上,苏轼已陷入佛家的泥潭中去了。
醉赋第十一段赏析【明代】贝琼骈体文
![醉赋第十一段赏析【明代】贝琼骈体文](https://img.taocdn.com/s3/m/98fd411a6529647d26285282.png)
国学 骈体文
醉赋
第十一段
明代 贝 琼
作品赏析
• 周敦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 “文以载 道”是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文以明道”发展,经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解释得 到完善。后经王夫之、顾炎武、魏源等发展,认为写文章既要文以载道又要经世致用,道用结 合。所谓文章千古事,说的就是文以载道。所谓“道”者,既能为“庙堂”所谋,更须为“江 湖《汉书·货殖传序》:“富者土木被文锦,犬马餘肉粟。” 唐 柳宗元 《答吴武陵<非国语 >书》:“是犹用文锦覆陷阱也。”《警世通言·庄子休鼓盆成大道》:“ 楚威王 闻 庄生 之 贤,遣使持黄金百鎰、文锦千端、安车駟马,聘为上相。” 清 吴伟业 《和杨铁崖天宝遗事 诗》:“给来妙服裁文锦,赏就新诗赐饼金。””所用,即经世致用之意。
THANK YOU!
作品赏析
• 《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是柳宗元在永州时,就吴武陵对《非国语》一书所提出的一些问题所 作的回答。柳宗元重视文学的经世致用作,但承认文学的作用是有限的, “仆之为文久矣, 然心少之,不务也,以为是特博弈之雄耳”。这是他宦海浮沉,几经沧桑,特别是改革失败被 贬永州后的沉重的反思。柳宗元认为,尽管不能对文学的作用抱太大的奢望,但是毕竟仍须勉 力为之,尽量使之有用。“故在长安时,不以是取名誉,意欲施之事实,以辅时及物之道”。 这里的“施之事实”和“辅时及物之道”,说得浅近一些,就是要求写文章要经世致用,切中 时弊,有益于时代和社会。由此可见,虽然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都重视“文”与“道”的 关系,但柳与韩的“道”还是有所区别的。柳之“道”虽也以《书》、 《诗》、《礼》、 《春秋》、 《易》等五经为其“取道之原”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但他更注重文章所反 映的现实内容,即本篇中所谓的“辅时及物之道,不可陈于今,则宜垂于后”。这一后,在他 的《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中的“道之及,及于物而已耳”;和《与杨海之第二书》中的“且 子以及物行道为是耶非也?伊尹以生人为己任,管仲衅浴以伯济天下,孔子仁之。凡君子为道, 捨是宜无以为大者也”;都可以作为印证。柳宗元激烈地反对不切合实际而徒具形式的作品。 他说:“夫为一书,务富文采,不顾事实,而益之以诬怪,张之以阔诞,以炳然诱后生,而终 之以僻,是犹用文锦覆陷井也。不明而出之,则颠者众矣。”他反对“文胜质”并不等于不要 文。 “言而不文则泥,然则文者固不可少耶!”本篇中还流露出“不愿为人师”的情绪,与《答 韦中立论师道书》是一致的。
后破械赋第一段赏析【明代】徐渭骈体文
![后破械赋第一段赏析【明代】徐渭骈体文](https://img.taocdn.com/s3/m/e29042b8cfc789eb162dc826.png)
• 曾担任胡宗宪幕僚,助其擒徐海、诱汪直。胡宗宪被下狱后,徐渭在忧惧发狂 之下自杀九次却不死。后因杀继妻被下狱论死,被囚七年后,得张元忭等好友 救免。此后南游金陵,北走上谷,纵观边塞阨塞,常慷慨悲歌。晚年贫病交加, 藏书数千卷也被变卖殆尽,他自称“南腔北调人”,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去世,年七十三 。
• 徐渭得意时少,失意时多,但他在倒霉时也能自得自适,这是从王阳明那里学 来的。他在狱中本来是披枷戴锁的,当他被允许解除枷锁时,居然还写了《前 破械赋》和《后破械赋》!对徐渭来说,最大的人生危机在于杀妻入狱。当其 破械生还之时,他欣喜莫名,遂作《前后破械赋》,对给他带来莫大痛苦达四 年之久的枷械发出这样带泪的戏遽。
THANK YOU!
• 《后破械赋》云:多其高义, 随我四年, 徐渭得以解下刑具是在入狱四年以后, 破械说明案 情有了重大转机, 死的阴影退去, 他的心头重新燃起生的希望。 赋一开头引用吴起为西河守, 有功于魏国, 后为楚宗室残害致死的悲剧和东海孝妇孝于姑婆却以杀姑罪名被处死的冤案, 既以告诫司刑官“生死径庭, 可不慎乎” ( 《后破械赋》 ), 又在与历史的对比中庆幸自 己没有重蹈故辙。 其后数语, 节奏欢快, 在与“昨日” 的对比中进一步表达了“今日” 侥 幸不死的喜悦。 这一庆幸和喜悦的心情是完全真实的,‘死虽免, 漫长的牢狱生活还等着他 一天天挨过, 在这灰暗冷寂背景的反衬之下, 他在此赋中所表达的对于生的渴望尤显得感人。
爰有一物,制亦自斑鹳喙,琴体乏弦。乃偕二友,木窦金纽, 与之为三脰,及足手一人,迩之不棺,而朽多其髙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 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 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 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 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 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 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 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 《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国学 骈体文
殿试藏珠于渊赋 第十二段
北宋 欧阳修
作品赏析
• 《藏珠于渊赋》 题出自《庄子天地》 : “若然者, 藏金于山, 藏珠于渊, 不利货财, 不 近富贵。 ” 据记载欧阳修等人开始并不知此题的出处和题意, 经上请皇帝及考官解释后方得 知。 他充分利用上请得知文学研究的庄子原文的寓意, 把讽涑之意发挥得淋漓尽致。当 然, 歌颂与讽谏必须得体, 主要是摸准皇帝的心思, 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 天圣八年(1030年),殿试于三月十一日在崇政殿举行,由仁宗皇帝赵祯亲自主持。殿试必 须在一天之内完成赋、诗、论三种科目的考试,考题是“藏珠于渊赋”、“博爱无私诗”、 “儒者可与守成论”。可惜的是欧阳修殿试的诗、论都已散逸,只有《殿试藏珠于渊赋》还保 存着,全文计四百四十个字,格式规整,文意疏畅而语句变化有致,本来排名第一,但欧阳修 在文章中寄寓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深义,借题发表时论,抨击朝政,讽喻君王,要统治者不仅要 惜物更要恤民,因此考官给了他并不是很高的名次。三月十四日,仁宗皇帝主持殿试放榜唱名 仪式,知贡举呼唤殿试合格者的姓名,军头司站在殿陛下依次传呼,这也就是科举考试中所谓 的“传胪”。殿试合格者录取为进士,分为三甲,一甲第一、二、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 花。按照“传胪”惯例,省试名列前茅的考生,在殿试唱名超过三人以后,如果没有传呼到自 己,就可以站出来大声自报姓名,即使考分排队靠后,也可以升高等级,提前唱名。当时欧阳 修在殿外正焦急地等待着,可是迟迟不见传呼自己的名字。因为欧阳修省试是第一名,因此他 不得不站出来越队声明,最终皇帝钦点他为甲科十四名。
彼捐金者由是类矣,摘玉者可同言之。谅率归于 至理,实大化于无为。
………………………………………………………
………………………………………………………
天圣八年(1030年)正月,欧阳修参加礼部贡举(也称“省试”),主考官是曾任枢密副使、现 任御史中丞、著名文学家、江西老乡晏殊。欧阳修的答卷《省试司空掌舆地图赋》至今还完整地 保留了下来,全文四百零六个字。文章开宗明义,紧扣题目叙说:“率土虽广,披图可明。命乃 司空之职,掌夫舆地之名。”其意义就在于“上以体国而经野,下以建邦而设都”,最终达到 “九州有宜”、“四民奠居”、“限华夷而靡爽”、“赞大君之永图”,即促进皇图永固的目的。 句式四六为主,两两相对,平稳而工整。尚和他自己信心满满,对殿试充满期待。
作品赏析
• 《藏珠于渊赋》属治道类,通过深渊藏珠的寄寓来陈述政见 • 根据刘德清等所著的《欧阳修传略》,这一年殿试的诗、赋、论分
别考《藏珠于渊赋》《博爱无私论》等题目,欧阳修的《藏珠于渊 赋》只有短短400余字,其中写道: • "故我斥乃珍奇之用,绝乎侈靡之端。……不宝于远,则知用物之足; 不见其欲,则无乱心之惑。上苟贱于所好,下岂求于难得?" • 这篇赋行文工整,内容与形式俱佳,但在言辞之间假托古代之事, 抨击当时朝廷的奢靡生活,其锋芒和犀利可见一斑。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