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故乡的野菜

合集下载

故乡的野菜汪曾祺

故乡的野菜汪曾祺
马齿苋南北皆有。我在北京的甘家口住过,离玉渊潭很近,玉渊潭马齿苋极多。北京人叫做马苋儿菜,吃的人很少。养鸟的拔了喂画眉。据说画眉吃了能清火。画眉还会有“火”么?
莼菜。第一次喝莼菜汤是在杭州西湖的楼外楼,一九四八年四月。这以前我没有吃过莼菜,也没有见过。我的家乡人大都不知莼菜为何物。但是秦少游有《以莼姜法鱼糟蟹寄子瞻》诗,则高邮原来是有莼菜的。诗最后一句是“泽居备礼无麋鹿”,秦少游当时盖在高邮居住,送给苏东坡的是高邮的土产。高邮现在还有没有莼菜,什么时候回高邮,我得调查调查。
明朝的时候,我的家乡出过一个散曲作家王磐。王磐字鸿渐,号西楼,散曲作品有《西楼乐府》。王磐当时名声很大,与散曲大家陈大声并称为“南曲之冠”。王西楼还是画家。高邮现在还有一句歇后语:“王西楼嫁女儿——画(话)多银子少”。王西楼有一本有点特别的著作:《野菜谱》。《野菜谱》收野菜五十二种。五十二种中有些我是认识的,如白鼓钉(蒲公英)、蒲儿根、马栏头、青蒿儿(即茵陈蒿)、枸杞头、野绿豆、蒌蒿、荠菜儿、马齿苋、灰条。江南人重马栏头。小时读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提到儿歌:“荠菜马栏头,姐姐嫁在后门头”,很是向往,但是我的家乡是不大有人吃的。灰条的“条”字,正字应是“藋”,通称灰菜。这东西我的家乡不吃。我第一次吃灰菜是在一个山东同学的家里,蘸了稀面,蒸熟,就烂蒜,别具滋味。后来在昆明黄土坡一中学教书,学校发不出薪水,我们时常断炊,就掳了灰菜来炒了吃。在北京我也摘过灰菜炒食。有一次发现钓鱼台国宾馆的墙外长了很多灰菜,极肥嫩,就弯下腰来摘了好些,装在书包里。门卫发现,走过来问:“你干什么?”他大概以为我在埋定时炸弹。我把书包里的灰菜抓出来给他看,他没有再说什么,走开了。灰菜有点碱味,我很喜欢这种味道。王西楼《野菜谱》中有一些,我不但没有吃过,见过,连听都没听说过,如:“燕子不来香”、“油灼灼”……。

《故乡的野菜》的语言特色

《故乡的野菜》的语言特色

《故乡的野菜》的语言特色
《故乡的野菜》语言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化:文章使用的语言非常生活化,多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用语,使文章显得更加亲切、自然。

比如文章开头写道:“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这种表述方式非常自然,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2、引用童谣:文章多次引用童谣,以童谣来赞美野菜,为不同的野菜配上不同的歌谣,极具童趣真淳,富于生活气息。

3、平淡自然:文章中使用的词汇和句子都非常平淡自然,没有过多的华丽修饰。

比如文中写道:“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

”这种表述方式非常简单自然,让人感到非常舒适。

4、语言质朴:文章的语言非常质朴,没有过多的修饰和修辞。

比如文中写道:“采了来,须用石灰腌藏,或煮或不煮,晒干了预备过年包饺子。

”这种表述方式非常朴实,让人感到非常真实。

5、雅俗共赏:文章既展现了民俗童趣,又展现了作者文人的本色。

文中既有通俗易懂的生活用语,又有文雅高深的文化表达。

这种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让文章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综上所述,《故乡的野菜》的语言特色主要表现为生活化、引用童谣、平淡自然、语言质朴以及雅俗共赏。

这种语言风格让
文章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作者对故乡和野菜的深厚情感。

汪曾祺《故乡的野菜》原文及赏析

汪曾祺《故乡的野菜》原文及赏析

汪曾祺《故乡的野菜》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汪曾祺《故乡的野菜》原文及赏析【导语】:故乡的野菜是汪曾祺写的一篇散文,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赏析吧故乡的野菜荠菜。

故乡的野菜赏析

故乡的野菜赏析

故乡的野菜赏析《故乡的野菜》发表于1924年2月,也是周作人“平和冲淡”小品文的代表作。

作品分析:主题:周作人是一位颇重雅趣的作家,然而他笔下的雅趣往往脱胎于野趣,在这篇散文中,作者不惮其烦地介绍了习见于故乡的荠菜、马兰头、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紫云英,它们的形状、颜色与用途,以及围绕它们而展开的浙东民俗,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民俗画卷,民俗风情的描绘与民谣、童谣相映成趣,成了本文最亮丽的风景线。

艺术成就:首先,具有平和冲淡的文体风格。

思乡之情人皆有之,可作者偏说故乡对于他“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这乡情似乎淡得不能再淡,但对故乡的几种野菜都念念不忘,写得还那没富于情趣,无形中透露出用情之深,浓郁的乡情偏以平淡出之,正是周作人散文的一贯风格。

其次,舒缓自然的语言表达,夹叙夹议的抒写体制,是谈话风文体的典范。

周作人自称写文章是和“想象的友人”闲谈,“只是我的写在纸上的谈话”,他的文章带有家常闲话的随意性和亲切感,所谓“信口信腕,皆成律度”,随兴而谈,毫无拘束。

《故乡的野菜》从他的妻子买菜看到荠菜,想到浙东乡间妇女小儿买菜的事情以及小孩们唱的歌,引《西湖游览志》《清嘉录》的有关记载,又联想到鼠曲草和小孩赞美的歌辞,以至清明扫墓时所供的麻果和草饼等,在即兴闲聊中传达出一种优游自在的恬淡趣味,写野菜,写民俗,一切皆如行云流水,自然而然,没有任何人工雕饰的痕迹,细细品味,又觉得意境深远,耐人咀嚼。

他用自己的个性和才华,将西方随笔的谈论风格、中国散文的抒情韵味,以及日本俳句的笔墨情趣,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夹叙夹议的抒写体制,“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欲罢不能,欲删不得,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语如见其人”。

读周作人的散文,就象坐在“苦雨斋”中,听主人自由的,有趣的、温煦的闲谈,形成一种“名士谈心,野老闲游”式的自然节奏。

第三,具有言简意赅的结构章法。

短短三百字,简洁到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地步,却又如层峦叠翠,层次、变化尽在其中。

汪曾祺《故乡的野菜》原文赏读

汪曾祺《故乡的野菜》原文赏读

汪曾祺《故乡的野菜》原⽂赏读汪曾祺《故乡的野菜》原⽂赏读 我的故乡不⽌⼀个,凡我住过的地⽅都是故乡。

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会⾯,遂成相识,正如乡村⾥的邻舍⼀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

我在浙东住过⼗⼏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 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

荠菜是浙东⼈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只要有后园的⼈家都可以随时采 ⾷,妇⼥⼩⼉各拿⼀把剪⼑⼀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种有趣味的游戏的⼯作。

 那时⼩孩们唱道:“荠莱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

”后来马兰头有乡⼈拿来进城售卖 了,但荠菜还是⼀种野菜,须得⾃家去采。

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 以吴地为主。

《西湖游览志》云:“三⽉三⽇男⼥皆戴齐菜花。

谚云:三春戴养花,桃 李羞华。

”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芥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三蚂蚁上灶 ⼭之语,三⽇⼈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蚁。

侵晨村童叫卖不绝。

或妇⼥上 以祈清⽬,俗号眼亮花。

”但浙东⼈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 了。

黄花麦果通称⿏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微圆互⽣,表⾯有⽩⽑,花黄⾊,簇⽣ 头。

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

⼩孩们有歌赞美之云: 黄花麦果韧结结, 关得⼤门⾃要吃, 半块拿弗出,⼀块⾃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家--⼤约是保存古风的⼈家--⽤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 饼状,做成⼩颗如指顶⼤,或细条如⼩指,以五六个作⼀攒,名⽈茧果,不知是什么意 思,或因蚕上⼭时设祭,也⽤这种⾷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

⾃从⼗⼆三岁时外出不 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了。

⽇ 本称作“御形”,与齐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也采来做点⼼⽤,状如艾饺,名⽈“草 饼”,春分前后多⾷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本风味,不复是⼉时的黄花麦果 糕了。

《故乡的野菜》的语言特色

《故乡的野菜》的语言特色

《故乡的野菜》的语言特色
《故乡的野菜》是一篇充满地方色彩的散文,其语言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方言用词。

文章中多次使用了方言,如“藤椒掌”,“担耙农”,突出了文章的乡土气息,也增强了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亲切感。

2.形象生动的描写。

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对野菜的描写,生动形
象地展现了家乡的自然环境和居民生活,如“大叶菜心似岑参,润泽青丝似芙蓉”,令人感受到家乡的美好和野菜的独特。

3.用词简单自然。

作者的用词很朴实自然,没有过多修饰和雕琢,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对野菜的喜爱之情。

4.写作方式情感真挚。

文章既传达了作者对家乡野菜的热爱,
也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既感性又理性。

整篇文章情感真挚,动人心弦。

故乡的野菜阅读附答案

故乡的野菜阅读附答案

故乡的野菜阅读附答案故乡的野菜阅读附答案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都要用到阅读附答案,借助阅读附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附答案才是规范的吗?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故乡的野菜阅读附答案1 故乡的野菜周作人①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钩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

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②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口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

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

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

”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

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

《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

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

以厌虫蚁。

侵晨村童叫卖不绝。

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

”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③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

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

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④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有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

《故乡的野菜》阅读附答案

《故乡的野菜》阅读附答案

《故乡的野菜》阅读附答案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故乡的野菜周作人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

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

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

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莱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

”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

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

《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齐菜花。

谚云:三春戴养花,桃李羞繁华。

”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芥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

侵晨村童叫卖不绝。

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

”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

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

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

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

日本称作“御形”,与齐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大学语文:《故乡的野菜》周作人

大学语文:《故乡的野菜》周作人

作者从这些野菜身上看到了自己家乡 的人情风俗,更看到了家乡的环境打在 他身上的烙印。 这正是作者行文的风格特色:冲淡平和, 在看似不经意的叙谈中表达无限的深 意。
2.《故乡的野菜》写故乡的风俗时引 述的童谣,使得文章野趣十足; 引用了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顾 禄的《清嘉录》,是以古证今,从历 史纵向的角度把浙东的民俗推广到深 厚的文化背景里去;
1.这一片段中,作者表现的是 什么? 2.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流露出 来的“失望”感?
1、借回味儿时吃过的故乡的野菜表现 对故乡的思念。 2、作者现在异地吃到用野菜做成的 “草饼”,感觉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 糕了,不免有些失望。这种“失望”之 情中恰恰包含着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和眷 念。也隐含了作者对某种已逝去的文化 形态的追忆,隐含了他的启蒙救国愿望 失落之后的反思与伤感。
散文集:
《自己的园地》 《雨天的书》 《苦茶随笔》 等
周作人与妻子羽太信子合影, 左一为羽太信子,左二为周作 人。
“两个鬼”
周作人曾用“两个鬼”来比拟自己的人 格矛盾,一个是“流氓鬼”,一个是 “绅士鬼”,也可以称为“叛徒”与 “隐士”
文学特色
1.散文成就与风格 周作人散文艺术的主要成就,在于创造 了“平和冲淡”这种独特的散文艺术风 格。影响所及,形成了与鲁迅为代表的 战斗杂文相对峙的另一散文流派。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由北京的现实生活情境转 入对故乡的回忆,引子是什么?
2.这篇散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作者在文中想起了哪些野菜?
1.由妻子买菜买回荠菜引入家乡吃 荠菜的风俗. 2.通过对家乡野菜的描写,勾勒了 一幅幅浙东古朴清纯的民俗画卷, 流露出品花赏草的闲适情趣,也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怀念。

《故乡的野菜》阅读理解附答案

《故乡的野菜》阅读理解附答案

《故乡的野菜》阅读理解附答案《故乡的野菜》阅读理解附答案故乡的野菜周作人①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钩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

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②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口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

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

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

”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

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

《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

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

以厌虫蚁。

侵晨村童叫卖不绝。

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

”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③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

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

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④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有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www.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

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铜陵黄花麦果的影子了。

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故乡的野菜

故乡的野菜

故乡的野菜故乡的野菜故乡的野菜在童年里芬芳。

童年绚烂,然而菜色。

饥馑的童年结识了野菜,遂为杵臼交。

庄稼凋零,野菜璀璨。

野菜飨我以盛宴,朝餐野露,夕食菊英,像我们的祖先神农氏一样遍尝百草。

上坡拔菜,回家择菜,洗菜,煠菜,煮菜,蒸菜蛋儿。

大嚼。

不期然而然的嚼了菜根,不了其然不懂其所以然更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的嚼尽了《菜根谭》,草根已嚼,遑论菜根。

因了这,和野菜息息相关,生死以之。

不知过了多少年,罹几世几劫,野菜依旧晔然我的童年。

血脉里还是野菜的汁液和根须。

粲然在眼前的还是童年的野菜。

野地里,山坡上,阡陌边,童年与野菜依稀。

青青菜。

大概因为它从小到老颜色青青,故得此名。

田埂、地头、沟边、山坡、荒地、路旁或田间、湿地,到处可见它的倩影。

春天一到,它便钻出地面,先露尖尖角,继出两叶,三四叶时便可采食,五六叶时,高约四指,最佳。

再高,叶子益多,渐渐老了。

叶子边缘生有细密的针刺或刺齿,嫩时刺软柔,无妨,老后刺尖扎手,已不可食。

五六月间开花,紫红色,状钝陋,气微,味微苦,无人吃亦无人赏。

花后结一小果,球状,也是青色。

秋天,孩童们常常摘下球果,剖开,里面则有一蛆虫,不知是什么昆虫的寄生,大多如此,人皆恶之。

是以自开花时,就没有人再理它了。

青青菜味美嫩叶,可烹炒,煮食,做粥,蒸菜蛋,最美的是馇渣豆腐。

把叶子洗净,煠烂,再淘洗,攥干,剁细,放上豆面焅馇即成。

味清而香,扒上三碗,可以当干粮。

秋天的青青菜别有味道,秋后,麦田里常常与小麦一块长出一茬新的青青菜,鲜嫩异常,倍受青睐。

青青菜以鲜吃为佳,也可以晒干了保存起来,以为储粮。

至今还清清楚楚的记得,读三年级时的教室大殿里,后面囤着一囤晒干了的青青菜,那是我们班课外劳动的成果。

一天,矮个子大队长站在讲台上,鼻涕一把泪一把的嘟哝了一会儿,那囤青青菜后来不见了。

青青菜学名小蓟,还是一味中药。

味甘,微苦,性凉,可以止血。

小时候在坡里营生,谁鼻子流血了,拔几棵青青菜揉碎,捏得汁液欲滴,塞进鼻孔就可以止住。

故乡的野菜阅读答案

故乡的野菜阅读答案

故乡的野菜周作人①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钩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

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②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口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

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

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

”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

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

《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

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

以厌虫蚁。

侵晨村童叫卖不绝。

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

”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③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

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

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④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有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www.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

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铜陵黄花麦果的影子了。

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故乡的野菜批注

故乡的野菜批注

故乡的野菜批注
以下是对周作人《故乡的野菜》的批注:
文章主题:本文主要描述了故乡的野菜以及与之相关的童年回忆和乡愁情感。

写作风格:周作人运用了细腻、感性的文字,通过野菜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修辞手法:周作人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情感表达:周作人通过野菜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乡土气息的热爱。

文化内涵:本文蕴含着丰富的乡土文化和历史内涵,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生活状况。

引用与拓展:在文中引用了许多古诗词和民间谚语,使文章更具文化底蕴。

同时,周作人的写作风格和思想也影响了后来的许多作家和学者。

个人观点:我认为周作人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的文字既简洁明了又不失深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对故乡和童年的描绘也非常感人,让我感受到了他对乡土气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总结评价: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是一篇充满乡土气息和人文关怀的散文佳作。

通过对故乡野菜的描绘,他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文化追求。

这篇
文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人文意义,值得我们反复品读和学习。

故乡的野菜

故乡的野菜

春风时拂,我踏足故乡的郊野,又一次干起了老行当———采野菜,花了半天功夫,采得满当当一篮子野菜,回家几经下厨烹调,那上桌的野菜鲜香味美,惹人品尝。

提起野菜,回想起著名作家汪曾祺的《故乡的野菜》一文,汪老对故乡的野菜如数家珍,那充溢字里句间的野菜美味,足让人品味不已。

此时,不禁想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都有自己故乡的野菜,我也不例外,更何况我出生于农村,就读农业大学时又学过《植物学》,对故乡的野菜,因此而多了一份情缘、多了一份认识。

岁月悠悠,我想念故乡的野菜,思念故乡野菜的味道。

我的故乡地处江南,那儿依山抱江,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空气清新,十分适宜野菜的生长。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野菜,在这良好的环境中,伴随几场潇潇春雨,野菜冲破春寒,欢快地吐出幼小嫩芽,自由地伸展嫩绿身姿,有的还不时绽放出小花朵。

在不知不觉中,野菜稚嫩的身影已遍及田埂地头、山间路旁,溪畔河边,悄悄地向人们传递春的信息,慷慨地为人间送来一种又一种绿色食品、天赐美味。

野菜是个大家族,拥有许许多多成员,我凭借学过的知识,对故乡的野菜品种作个粗浅分类,就依所采用的野菜器官不同,可分为:全株均可食用的全株类,如荠菜、苦菜、蒲公英、马齿苋;以食用嫩叶为主的叶菜类,如蕨菜;以根可供食用的根菜类,如牛蒡等等。

每当从故乡的原野上看到野菜家族中的这些成员,心中不由感叹:野菜之美,在于“野性”,它无需人家照料,无需化肥农药,自然生长,是难得绿色食品;野菜之美,在于“奉献”,当人们需要时,它心甘情愿地献出自己,丰富人家生活。

生于斯,长于斯,一个人对故乡野菜的偏好,也许源自小时候舌尖上的记忆。

家里餐桌上用野菜烹制的下饭菜,那是母亲的厨艺,是故乡的味道。

于是,长大后的我,舌尖接触到一种儿时野菜滋味时,脑海中就会不经意间想起母亲下厨烹调野菜的情景;远在他乡的我,味蕾品到一种野菜韵味时,脑际间就会闪出故乡原野上野菜的身影。

故乡,故乡,啥是故乡的味道?我想,野菜承载着故乡的许多记忆,母亲用野菜烹制出来的佳肴就是故乡的味道,慰藉着远方子女的心。

《故乡的野菜》阅读答案

《故乡的野菜》阅读答案

《故乡的野菜》阅读答案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

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

小编整理了《故乡的野菜》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故乡的野菜周作人①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钩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

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②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口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

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

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

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

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

《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

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

以厌虫蚁。

侵晨村童叫卖不绝。

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

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③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

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

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④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有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

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铜陵黄花麦果的影子了。

故乡的野菜

故乡的野菜

故乡的野菜故乡的野菜我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山村,这里四季如春,风景美丽,也是野菜的天堂。

每当我回到故乡,我都会迫不及待地寻找这些熟悉而美味的野菜,让味蕾重温那份纯粹的滋味。

在我小时候,我常常和我的家人一起去山上寻找野菜。

记得那时,我们都是一大家子人,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姑姑叔叔。

我们途径崎岖的山路,寻找各种各样的野菜。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一株叶子翠绿的雪里红,有时候又会发现一个新的竹笋孕育之中。

我们用小铁锹小心地挖取野菜,并将它们放入背篓中。

每次采摘完野菜,我们都会兴奋地往家里走,期待着美味的大餐。

故乡的野菜丰富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是野蘑菇。

蘑菇长在阴湿的地方,形状各异,有的像一个小笼子,有的像一只小蘑菇。

它们的色彩绚丽多样,有的是白色的,有的是淡黄色的,有的是红色的。

蘑菇的味道鲜美,富含丰富的营养物质,常常被当地的居民用来制作各种美食,如蘑菇火锅、蘑菇炒肉等。

除了野蘑菇,故乡的野生菜也是人们喜爱的美食。

比如野蒜苗,它生长在山沟沟壑之中,初春时节抽出翠绿的叶子,散发出浓郁的蒜香味。

野蒜苗可以用来做蒜苗炒肉,鲜嫩的蒜苗配上鲜美多汁的肉,每一口都让人垂涎欲滴。

还有山泉菜,这是一种在山泉旁生长的野生蔬菜,它的叶子肥厚而饱满,十分清脆可口,常常被当地人用来炒菜或者做汤。

在野菜的世界中,还有一种叫做野苋菜的美味佳肴。

野苋菜生长在山坡上,它的叶子细腻而嫩绿,带有一种独特的香气。

野苋菜可以用来做凉拌菜或者炒鸡蛋,口感鲜嫩,营养丰富,是农村人们非常喜欢的一道家常菜。

除了常见的野菜,故乡还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野菜,例如野茄子、野豌豆等等。

野茄子的外形略微与普通茄子有所不同,颜色往往偏紫,口感也更加绵软。

野豌豆则像枝繁叶茂的藤蔓,结出饱满的豌豆荚,里面装满了嫩绿的豌豆粒。

这些野菜虽然不为大众所熟知,但却是故乡人们饭桌上的美味佳肴。

在寻找野菜的过程中,我不仅能够享受大自然的美丽风景,还能够体验到劳动的乐趣。

每次回到家中,我都会将野菜仔细清洗并加工,用它们制作出一道道美味的佳肴,将故乡的美味与亲友们分享。

故乡的野菜赏析

故乡的野菜赏析

故乡的野菜赏析每当我想起故乡,就会想起那满山遍野的野菜。

其实我家附近的山上有许多野菜,像蒲公英、荠菜等都是山上的特产。

所以每到周末,我和妈妈便去采野菜,挖野菜,带回家吃。

我最喜欢吃的是荠菜。

因为它长在山坡上,所以挖的时候必须弯下腰来,慢慢地向下挖,一寸一寸地往下移动。

如果动作太快,它就躲到土里去了;如果动作太慢,它又钻出来了。

每次挖得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才能挖出一点。

我和妈妈边挖边说笑:“你知道吗?其实它并不难吃。

只要清洗干净,放在开水里烫一下,再用冷水浸泡一会儿,然后再炒着吃,吃起来格外香呢!”妈妈笑着说:“这么好吃呀!怪不得小动物们也很喜欢它呢!”奶奶在摘野菜时一定是这样说的:“可别小瞧了这些普通的野菜啊!”我听了之后,立刻将一把菜放进嘴里,发现口感非常好。

我刚吃完一株草莓叶,就马上大声叫:“奶奶,奶奶,快来尝尝这个。

”奶奶一听,急忙跑过来,还不停地夸奖我:“真棒,真棒!”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

我曾经跟爸爸妈妈去过田地里采野菜。

春天,正是播种希望的季节,但在北方农村,还是有许多农民要到山上采野菜来吃。

那时正是阳光明媚的好天气,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山上采野菜。

爸爸先发现一簇绿油油的东西,我和妈妈跟着他一路往上走,一路惊喜不断。

那是一簇簇毛茸茸的野菜,圆圆的,胖胖的,又柔软又嫩。

妈妈高兴地大声说:“啊,是野葱!这里面可都是宝啊!”她叫爸爸赶紧拔几棵,留着慢慢吃。

爸爸却看见一棵黄豆大小的茎叶,把它轻轻拔出来,一下子就拽出好几根。

过了不久,我们便采了满满一篮子野菜,兴高采烈地回家了。

晚上,我把它们清洗干净,切成碎片,和腊肉一起炒,加入盐和酱油,又放了点辣椒,可香啦!看着自己亲手做的饭菜,心里美极了。

看着采来的野菜,我想:这么普通的野菜也能变成人间的美味佳肴,而且这么好吃,那我以后一定要多采野菜,多吃野菜。

爸爸看着我小脸红扑扑的,笑眯眯的,高兴地问:“今天不上学?”我认真地回答:“今天休息。

”妈妈问:“为什么呢?”我歪着头想了想,说:“因为我吃了那么好吃的野菜,明天要让我上学。

故乡的野菜散文(经典5篇)

故乡的野菜散文(经典5篇)

故土的野菜散文〔经典5篇〕故土的野菜散文篇一在他乡的日子里,我的心上长满了思念,写下故土的点滴,以此祭奠消失的故土……——题记一、故土的野菜如今野菜竟然开始种植了,而且是种在塑料大棚里,逻辑有些逆转。

看着一棚又一棚的荠荠菜,我心里五味杂陈,这是时光倒流,还是怀旧?郁郁葱葱的荠荠菜,在这个出口气冒白烟的冬日里,如一缕春色,映照着那时的岁月……故土丹江连年涨水,日子过得薄凉,父老乡亲们多以野菜裹腹。

我这一生只要还有记忆,能想到的就是那些数之不尽的野菜了。

刚刚能挎动篮子的时候,我就跟在母亲或者村里大婶大娘的身后,看着她们用镰刀割掉一棵一棵的野菜,就像课堂上的老师指着黑板一个字一个字的教。

“牤牛疙瘩〞这是一种野菜名称,村子前边的寨坡上很多,它们生长都是一大片一大片,不会单独生长,一簇一簇的,和荠荠菜大小差不多,就是叶子有分别,叶子小而圆。

这种野菜的根是黑色的,所以挖这种野菜很费事。

挖出来后,要一棵一棵地把根给彻底削平了,要是带有一点根,也得用指甲把根上边的黑色给扣掉,直到全部是白色为止。

这种野菜很好吃,叶子光滑,在大锅里煮熟,放进大缸里斡酸后,和红薯叶的味有点相似。

由于“牤牛疙瘩〞好吃,所以每年春天待它抽枝发芽时,寨坡上便蹲满了挎着篮子的女人,她们像是不约而同,也像是在赶赴一场约会,为了家里的烟囱能冒烟儿,你争我抢,在山坡上忙碌着。

还有一种野菜叫“红萝卜英〞。

这种野菜不挑环境,沟沟坎坎都能生长,和家种的红萝卜英十分相似,唯一不同是野生的有韧性,入口不够柔和,所以为了入口不扎嘴,野生的红萝卜英我们都是蒸着吃。

野菜洗干净后,放在篦子上蒸,菜上边撒上一层苞谷面,待闻到一股蒿子的味道冒出锅沿,便可以掀开锅盖,用筷子拌蒸熟的红萝卜英,直到把包谷面融合在一起,然后浇上提前用石臼搉好的蒜汁,滴上两滴香油,那香香的味道,沁入心脾,回味绵长。

“面条菜〞,生长在小麦廓里。

长得很肥实,叶子粗扁,捏着在手里瓷实,挖起来有一种踏实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周作人把妇女小儿采野菜说是一种有趣 味的工作。把乡间一种枯燥无味的劳作形 容得如此意兴盎然,让读者有一股亲自下 田间采野菜的冲动。读到这一段的时候, 我们脑海很自然地呈现出一幅妇孺采荠菜 图来,图中呈现的是一片其乐融融,生机 勃勃的景象。给人一种温馨,和谐的感觉。 自然而然地引起人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课文分析
• 第一段: 阐明自己的故乡观。 • 第二--四段: • 1.回忆荠菜,说浙东的荠菜和吴地有关荠
菜的风雅传说。 • 2.回忆黄花麦果,以及相关的。 • 3.作者提浙东的黄花麦果时,又提起北京、
东京的草饼,将现实情境与故乡的回忆交 错在一起。
• 文中那随意道来的语言风格,很自然地 把人带回了故乡。平平常常的事物、平平 常常的生活经周作人细细品味,其中便另 有一番情趣与哲理。
散文集: 《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苦茶随笔 》
周作人
• •






兄 弟
周 作





4.周作人散文的特点:
• ( 1 )内容繁杂。 • 上至人生,下至苍蝇,无不入文
章之中。
( 2 )冲淡平和。
• 对读者保持人格与心理的平等,形成委婉、 平和、温润的“谈话风”。
• 其散文,不只是写作,而是一种人生态度, 一种境界,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 步。《吃茶》、《谈酒》、《乌蓬船》、 《故乡的野菜》等名篇所写都是平平常常 的事物,平平常常的生活,然而经周作人 细细品味,其中便另有一番情趣和哲理。 这种将雅趣与野趣融合、提炼而成的闲适 冲淡的艺术趣味,是周作人散文的个性和 灵魂。
• 周作人(1885-1967)
周作人生平
1901年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学习; 1906年赴日本留学,1911年回到浙江; 1917年起任北大、燕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 学、中法大学等校教授; 1931年任北大日文组主任; 1937年抗战爆发后,留居北平,在日本侵略者 统治下的华北任北大图书馆馆长、文学院院长, 后又任伪华北教育总署督办、南京汪精卫政府国 府委员、日伪华北综合调查研究所副理事长。抗 战胜利后,以汉奸罪被捕入狱; 1949年1月被保释出狱; • 建国后居家从事翻译与写作,并出版了一些有 关鲁迅家庭及青少年时代生活和文学创作的资料。
• 这样就使得本文雅趣与野趣融合,提炼出闲适冲和 的艺术真趣,是周作人散文的个性和灵魂。
• 第五段:详细介绍故乡的另一种野 菜——紫云英,引证日本的相关文
献记载,结合故乡上坟民俗的描写, 传递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问题思考
•本文作者处处为家却又极 念旧怀乡的情怀,在本文 何处可见?由此可见作者 的哪种文章风格?
• 北京的荠菜
家乡吃荠菜的风俗
其他野菜
浙东民俗
热爱、深忆、钟情、引申
文章风格
风俗,进而 想到其他野菜,以及围绕它们展开的浙东民 俗,作者一一道来,如数家珍,看似家常闲谈, 其实却蕴含对家乡的极大热爱,没有这种热 爱,不会对家乡的这种小事有如此深刻的记 忆;不是这种热爱,不会对这些上不得台面 的东西有这般钟情和文化的引申。
• 这正是作者行文的风格特色:冲淡平和, 在看似不经意的叙谈中表达无限的深意。
•作者在文中,引用童谣、顾 禄《清嘉录》、日本《俳句 大辞典》,融合文言、白话, 这样的引用好不好?为什么?
• 写故乡的风俗时引述的童谣,使得文章野趣十足;
• 引用了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顾禄的《清嘉 录》,是以古证今,从历史纵向的角度把浙东的民 俗推广到深厚的文化背景里去;
• 引用日本的《俳句大辞典》是由于作者独特的生活 体验,喜欢以东洋的习俗与中土的进行比照,同时 体现作者渊深的常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又把 浙东的民俗放置一个横向的文化比较的剖面了。
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
考点
• 理解本文运用比较、烘托方 法所抒发的眷念故乡的情感。
• 分析本文运用民歌、谚语来 点染、抒发情感的作用。
一、周作人
• 郁达夫认为,在新文学 的第一个十年里,“中国
现代散文的成绩,以鲁迅、
周作人两人的为最丰富最 伟大”。
• 1.周作人生平:
1885年生于浙江绍兴 人,鲁迅兄弟。
周作人的文学创作
早年致力于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介绍, 五四时期,参加新文化运动,1920年底参 与筹组文学研究会,起草了《文学研究会宣 言》,倡导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文学。 1921年后写了许多针砭时弊、批判封建文 化的散文。
文笔朴素流畅,舒徐自如,略带幽默和轻松, 对五四以来的散文创作有较大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