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中的现象,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和自制分子模型,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理解物理变化的本质。
3.通过分子模型化学变化过程的演示,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及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
二、过程与方法
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动手能力。3.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方法
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
情景激学。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读唐诗、撕纸片、拟人自述、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模型构建。用蔬菜搭建起分子、原子的模型,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分子与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案例)
《分子与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案
例)
《分子与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分析:
《分子和原子》属于2011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构成物质的奥秘”中的课程内容,本主题旨在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人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中的内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化学科学的基本要素,前两章内容着重让初三刚接触化学的学生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并从宏观的角度——周围的空气成分出发,特别是氧气的性质和制取的详细介绍让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研究的内容和方式有了直观的认识。而本课内容则是微观的角度出发,学习内容比较抽象,需要通过生活经验、实验、图像、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微粒的基本性质,将宏观和微观紧密联系起来,建立微粒的概念,即“微粒观”。为以后学习化学,掌握化学变化的本质、化学用语的书写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在进入本课内容学习前,学习化学仅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仅对化学学习的内容有粗浅的认识,仅停留在宏观层次。对于构成物质微粒——分子和原子仅局限于苏科版物理8年级下册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中第一部分《走进分子世界》的关于分子的简单认识,缺乏宏观和微观物质的深刻认识,授课时有必要通过生活实践出发,通过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图像展示、讨论等多种方式对分子和原子这两种微粒的共性进行讲解和强调。对于刚学习化学不足一个月的学生来说,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认知仍处于较低水平,需要选择易于学生接受,操作相对简单的实验供学生观察、实践,并在实验前、实验中、实验
初中化学_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_课题1分⼦和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1《分⼦和原⼦》教学设计
⼀、学习⽬标
1、从物质结构的微粒性了解分⼦、原⼦,知道分⼦存在的事实。
2、了解分⼦的基本性质,并⽤分⼦观点来解释⼀些简单的⽣活和实验现象及纯净物和混合物等。
3、⽤分⼦观点来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道分⼦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粒⼦;原⼦是化学变化中的最⼩粒⼦.
4、通过学习,形成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和物质可分与不可分的辩证统⼀的思维⽅法。
重点:
认识分⼦、原⼦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形成分⼦和原⼦的概念。
知道分⼦、原⼦的特征。
难点:
从微观的⾓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提出问题实验感知分析信息得出结论运⽤理解巩固练习(⼀)、导⼊质疑:
【展⽰图⽚】:花⾹、湿⾐服晾⼲。
【提出问题1】:为什么会闻到物质的⾹味?湿⾐服会⼲?
(⼆)合作解疑:
【快乐探究1】:
取两个100mL⼩烧杯,分别倒⼊约60mL
冷⽔、60mL热⽔,各加⼊4-5粒品红,静
置,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
【展⽰分⼦、原⼦照⽚】证明分⼦、原⼦真实存在,并知道分⼦、原⼦是构成物质的⼀种微粒。
【提出问题2】分⼦、原⼦真实存在,它们有哪些性质呢?
(1)听播放的“分⼦⾃述”,得出分⼦性质(1)分⼦的质量和体积都很⼩
【快乐探究2】—氨分⼦运动现象
1.先取⼀张滤纸⽚,滴加酚酞试液,观察现象;再⽤滴管向滤纸⽚上滴加氨⽔,观察现象。
2.另取两⽚滤纸⽚,分别滴加酚酞试液,将⼀张滤纸⽚放在表⾯⽫上;另⼀张放在试管中,向⼀团棉花滴10滴浓氨⽔塞住试管⼝,对⽐现象,试解释原因。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处于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的第二课时。该节课主要涉及的内容是分子的构成以及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解释物理、化学变化。该节课的重点是分子的构成以及从分子原子角度解释物理、化学变化;难点是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联系。该节课是继分子和原子之后继续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是关注分子、原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的不同情况,由此引出分子、原子的定义。正确理解这些基本概念,熟练运用有关化学术语和用语,是学习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和化学基本计算等其他知识板块的重要基础和工具。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知道分子的构成。
(3)会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解释物理、化学变化。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微观粒子视频等方法,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2)通过分析、讨论、类比等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想象、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逐渐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体会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统一性。
三、学情分析
该节课是继分子和原子之后继续对分子的探究和认识。学生刚刚接触分子、原子的相关知识,而学生的抽象思维也才属于起步阶段,因此学生对于微观的抽象知识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再加上部分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理解则是缩小了的宏观世界,所以能让学生明白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统一性这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更加困难了。
四、教学设计特点
通过对课标和教材的分析,进一步的深挖教材,本节课教学设计的特点如下:(1)借助多媒体教学,使微观粒子宏观化,宏观反应微观化,降低学生对微观世界理解的难度。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课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教学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节课内容选自初中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课题1。
2、教材的地位和和作用:
①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②是学生继续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是化学与物理、生物的一个结合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从微观角度认识蒸发、挥发、扩散等宏观现象。
学生分析:
分子和原子对学生来说,并不完全陌生,在物理课中已有所涉及。但是,并没建立准确的概念。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粒子,比较抽象,很难理解,因此本课题是学生学习化学以来的第一次分化点。所以如何让学生能比较轻松愉快地接受微观知识,对后续学习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即宏观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
认识分子;
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的观点分析比较
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宏观现象来想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的概念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本溪市第十中学2021年9月2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能够相互结合成分子。
(4)运用微粒的观点说明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说明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2)渗透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明白得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教学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明白得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1、糖块溶于水为何不见了?
2、湿衣服什么缘故能晾干?
3、为何能闻到远处的花香?
[得出结论] 物质差不多上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板书]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图像展现] 苯分子、硅原子图片。
1、学生进行猜想、讨论
2、学生从实例中逐步感知到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观粒子构成的。从日常的现象感知微观世界,建立微观粒子的表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传授新课—引导学生探究发觉
一、分子[提出问题]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那这些微小粒子都有些什么样的性质呢?
课题1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课型】新授课
【课时】共两课时,此为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学习后续知识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设计实验验证得到相关实验结论;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
认识微粒的特点。培养对实验设计,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能力。
【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教学方法】
实验启发式
【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
试管若干,锥形瓶,橡胶塞,100mL烧杯若干,1000ml烧杯一个, 500ml烧杯一个,酸式滴定管一个,注射器若干
实验药品:
氨水,酚酞溶液,红墨水,冷水,热水,乒乓球若干,黑豆,水,无水酒精多媒体课件
有哪些性质?
二、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一滴水中有数以亿计的水分子)物体受热膨胀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的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的认识。我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如演示实验、改进实验、补充实验、设计三维动画等。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激趣──质疑──驱动──反馈四步程序教学法。
教学程序:创设问题情景,激趣──提出问题,质疑──引导探究,驱动──引导分析。形成想象──巩固深化,反馈交流。
学习程序:明确问题,产生疑问──观察实验,记录现象──分析现象,透析本质──借助三维动画,形成想象表象──根据想象,形成概念──理解概念,迁移运用,表达交流。
二、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单位:永和中学
姓名:王庚文
日期:2011、10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以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小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用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演示实验→得出结论→活动探究→学生讨论→总结归纳。
教具准备
1.教师用具:投影仪、分子模型及挂图、品红溶液、水、烧杯。
2.学生用具:三个相同的小烧杯、一个大烧杯、量筒、蒸馏水、酚酞试液、浓氨水、酒精、水。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分子的存在及其特点。
第二课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问题情境]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下列问题:
1.盛放在敞口容器里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如果受热会减少得更快,这是为什么?
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
《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的构成及性质。通过实验活动,使学生观察和理解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对化学科学的基本认知,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及合作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明确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其相互关系,理解微观世界的化学变化过程。
难点:掌握抽象的微观概念,理解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规律,并能够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三、教学准备
为确保本节课的顺利进行,需要准备的教学资源包括:化学实验器材、分子模型、多媒体课件、实验演示视频等。同时,需要提前准备一些与分子和原子相关的实验活动,如分子扩散实验、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实验等,以供学生观察和操作。此外,还需准备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习题和练习题,以供课后巩固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首先,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沸腾、香气的扩散等,并提问学生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接着,通过简短的讲解和引导,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二、知识讲解
(一)分子概念介绍
1. 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通过举例说明,如水的化学性质由水分子保持,引导学生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
2. 分子的结构:通过模型或多媒体动画展示分子的结构,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分子内部的组成。
(二)原子概念引入
1. 定义: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它保持着元素的所有化学性质。通过对比分子与原子的不同,使学生理解原子的概念。
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学习以后知识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
(3)学习运用实验、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
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
(4)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3.重点、难点
(1)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的特征,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
(2)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二、教法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三、教学程序
进入情景,认识物质微粒性展示目标,
[引入新课]介绍生活中的现象
引言:生活中无数现象让我们产生
疑问“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下
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微观世界。
展示图片:放大1000万倍的酒精图
片、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
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
过渡:同学们,眼见为实。今天我
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4)学习类比、模型等方法,培养抽象、想象、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
(2)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特征,形成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教学准备
1、准备氨的扩散等实验的仪器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很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案例)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的一级主题之一,也是初中化学理论性知识最集中的一个主题。其中课题一“分子和原子”是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的起始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构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向微观认识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不仅可以把以前学过的知识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等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的更加深刻,而且还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让学生能从学科的微粒观来认识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宏观、微观和符号这“三重表征”的学习模式。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特点;理解分子的构成和特征。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归纳、想象、类比、推理等方法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并学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探究过程中的乐趣;通过微观粒子的探究,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①分子的特征
②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发生的两类变化
上述概念是支撑和构建初中化学知识结构的重要结点,是学习其他知识板块的重要基础和工具,进而学会运用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去解决实际问题。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内丘县第四中学刘素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②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认识分子的特性。
③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分子特点的学习,培养学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现象的
方法。
②通过对课本实验的改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①对分子特点的理解。
②能用分子的观点来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
★难点:①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②对微观粒子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的认识。
【教法、学法】
★教法:创设教学情境,组织探究实验,培养缜密思维,发展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学法: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充分想象,将宏观知识形象化,微观知识表面化。
【教学准备】
①品红在冷水、热水中的扩散实验。
②50ml酒精和50ml水的混合实验。
③热胀冷缩实验(细玻璃管中装入酒精水浴加热)。
④改进的氨分子扩散试验。
⑤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微观世界的开始,而分子、原子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大多数学生对于生活中湿衣服的晾晒、蔗糖溶解、闻到花香、等现象司空见惯,在初中物理也学习了物质的三态变化、物质热胀冷缩等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知识上的铺垫。
但有些已有的宏观表象,可能对微观想象的发展有阻碍,分子是初中生首次接触的微观粒子,在此之前学生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理性的认识,因此对本节课知识理解起来仍有一定的困难。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课题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贺州市八步区信都镇第一初级中学彭美玲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节课内容选自初中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物质够成的奥秘》的第一课题。
2、教材的地位和和作用: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论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
(一)知识技能:
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二)过程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的有关性质。
2.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
1.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
2.探究分子的基本性质。
四、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五、学情分析: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九年级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充分利用实验、多媒体等手段,帮学生完成对分子基本性质的认识。
六、教法分析
?
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现代教育新理念。
分子和原子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一课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
一、教材内容分析
(一)、课程标准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组成的;
2、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通过对日常生活实例的介绍和小组实验探究,讨论等方法,学会自己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常见的生活现象。
(二)、教材分析
《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课题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了宏观世界的变化之后,迈向微观世界的变化的开端,开始初步探究构成物质世界的奥秘。本节课是学生形成微观想象力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学式和化合价、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保障,因此本节课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一)、知识基础
学生在学习本课题之前,主要是通过看得见的现象来认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对于物质变化的内在实质比较陌生,本课题的内容也比较抽象。但是学生在物理和生物学科中对于物质的微观构成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微粒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等,加上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因此教师只需通过实验、Flash动画、生活中的具体实例等将抽象的东西多加具象化,学生也不难理解。
(二)、思维特点
本次课的授课学生为九年级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初步学习化学,接触化学实验,对于他们而言,通过自主探究来得出结论具有一定的热情和好奇,并且他们乐于追求自我表现,求知欲强,但是看待问题有大多只停留于表面现象,缺乏深思,因此可以通过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观察得出结论,以及理论联系实际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多角度多方面思考的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本溪市第十中学 2019年9月2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成分子。
(4)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2)渗透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教学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1、糖块溶于水为何不见了?
2、湿衣服为什么能晾干?
3、为何能闻到远处的花香?
[得出结论] 物质都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板书]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图像展示] 苯分子、硅原子图片。
1、学生进行猜想、讨论
2、学生从实例中逐渐感知到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观粒子构成的。从日常的现象感知微观世界,建立微观粒子的表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传授新课—引导学生探索发现
一、分子[提出问题]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那这些微小粒子都有些什么样的性质呢?[情景感知]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板书] (一)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探究活动一]
分子是运动的吗?氨分子运动扩散接触到酚酞试液,使酚酞溶液变红的过程。
[板书] 2.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思考]湿衣服为何在阳光下比在阴凉的地方容易干?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现象列举]让学生列举与分子运动相关的生活实例。
[探究活动二]分子间有间隔吗?
1、将红墨水滴到粉笔上,墨水为何能渗入粉笔内?
2、堵住注射器的出口,活塞为何能被推入?
[板书] 3.分子之间有间隔。
[讨论1]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块糖,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液面比原来水平线降低了。这一现象能用分子的知识解释吗?
[讨论2]温度计的水银柱为何能热升冷降?
[讨论3]压瘪的乒乓球如何复原?
[结论4]气体、固体、液态物质的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小。
1、学生对微观世界充满好奇,并认识到分子的微小。
2、学生参与探究活动,通过分析、比较,感受到分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的相关性质。运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究活动,由学生的感官认识来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并用所学知识来解释一些相关的现象和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授新课—引导学生探索发现
[探究活动三]分子还能再分吗?
[比较现象] (1)水→水蒸气(2)水→氢气+氧气
[分析]变化(1)中,只是分子的间隔发生改变,分子本身不变,水和水蒸气仍是同种物质,化学性质没有改变;变化(2)中,水与氢气、氧气是不同的物质,水的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氢气和氧气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了。即分子变化了,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就变化了。
[板书](二)分子的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的最小粒子。
[分析推理]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1、学生对分子的可分性进行大胆猜想。
2、学生讨论水变化的两种不同现象的原因。
3、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自己的分析比较理解了分子的概念。通过探究活动,由学生的感官认识来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认识。通过讨论和生活实例的列举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知识。
传授新课—引导学生探索发现
二、原子[播放动画]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过程介绍)[板书]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类比]原子与分子相似,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都具有质量和体积小、不停的运动、彼此间有间隔等特征。通过动画展现分子的变化过程,学生发现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进行了重新组合,从而建立原子的概念。学生对化学变化进行讨论,认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微观区别,并理解分子与原子的区别。通过探究活动,由学生的感官认识来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认识。通过讨论和生活实例的列举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知识。
小结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