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力偶系
合集下载
工程力学(静力学与材料力学)第三章力偶系详解
FB
r M2 0 ∑ M = 0 , FA sin
M 2 2r FA
M2 = 4M1 = 8kNm
2M 1 FO FB FA 8kN r
• 作业3-1,3-4,3-8
考虑CB部分为二力构件,得:
FC FA FB FC
例3-4
图示机构自重不记。圆轮上的销子 A 放在 摇杆 BC上的光滑导槽内。M 1 = 2kNm,OA = r = 0.5m 。图示位置OA⊥OB,α = 30°,且系统平衡。 求作用于摇杆 BC 上力偶的矩 M 2 及 O、B 支座的反 力。 解:受力分析
M1
R
F1
M
F2
2
M1 + M2 = rBA×F1 + rBA×F2 = rBA×( F1 + F2 ) = rBA×R = M
如有n个力偶,按上法依次合成, 最后得一力偶,合力偶矩矢为 M = M1 +M2 + … +Mn = ∑M I
B
rBA
A
F2
F1
任意个力偶可以合成为一个 合力偶,这个合力偶矩矢等于各 分力偶矩矢的矢量和。 M = M 1+ M 2+ … + M n = ∑M i
性质三
证:
力偶没有合力
仍用反证法,即假定力偶有合力,那么总可 找到一个与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作用线 共线的力与此力平衡,即力与力偶相平衡。与 性质二矛盾。
性质一、二和三告诉我们力偶只能与力偶等 效而不能与单个力等效。
•力偶只能与力偶相平衡 力偶只能与力偶相平衡
§3-4 力偶系的合成
设有两个力偶,由性质一,将 力偶中两力分别移到两力偶作用面 交线上的两点 A 和 B,可得到两个 汇交力系,其合力分别为R 、 R ’ 。
工程力学 第3章 力偶系
M 2 F2 , F2'
M F1'
r1
F F1 F2 F ' F1' F2'
F2' MR F, F '
F2
F1 F
M2
MR r F ' r (F1'F2 ') r F1'r F2 '
M1 M2
结论:两个力偶的合成仍然为力偶,且
第三章 力偶系
§1 力对点之矩矢 一、 平面力对点之矩(回顾)
力使物体绕某点转动的力学效应,称为力对该点之矩。 例如扳手旋转螺母。
BF
dA L
O
力F对O点之矩定义为: Mo(F)=±Fd
通常规定:力使物体绕矩心逆时针方向转动时,力矩 为正,反之为负。
第三章 力偶系
二、力对点之矩矢量 1、空间力矩三个要素:
一、力偶 在日常生活和工程实际中经常见到物体受动两个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平行力作用的情况。例如
第三章 力偶系
B d
F’
F A
M
B
F
rBA
F’ d A
1. 定义:在力学中把这样一对等值、反向而不共线的平行力 称为力偶,用符号 ( F , F′)表示。
两个力作用线之间的垂直距离 d 称为力偶臂, 两个力作用线所决定的平面称为力偶的作用面。
x (F ) y (F )
yFz zFx
zFy xFz
M
z
(F
)
xFy
yFx
力对点之矩在各坐标轴上的投影
MO z
O xr
河南理工大学《工程力学》课件3 力偶系
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工程力学
第三章 力偶系
例题3 的均布载荷的作用, 例题3-1:图示梁受到载荷集度为q的均布载荷的作用,求均 图示梁受到载荷集度为 的均布载荷的作用 布载荷的合力及其作用线位置。 布载荷的合力及其作用线位置。 解:这是一个平面力系。 这是一个平面力系。 根据合力投影定理,则合力的大小为: 根据合力投影定理,则合力的大小为:
y
r r M o ( F ) = xFy − yFz
z
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工程力学 (3)力对点之矩矢的基本性质 )
第三章 力偶系
作用于刚体上的二力对刚体产生的绕任一点的转动 效应,可以用该点的一个矩矢来度量, 效应,可以用该点的一个矩矢来度量,这个矩矢就等于 二力分别对该点矩矢的矢量和, 二力分别对该点矩矢的矢量和,即:
r M r F′ r d F
r M r F′ dr F (b)
r M
αF′
(c)
r
r αF
(a)
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工程力学
第三章 力偶系
(5)只要保持力偶矩不变,力偶可从其所在平面移至另一 )只要保持力偶矩不变, 与此平面平行的任一平面,对刚体的作用效果不变。 与此平面平行的任一平面,对刚体的作用效果不变。
v B F
A
h
O
工程力学
第三章 力偶系
v 定义: 为力对点之矩。 定义 MO(F) =±Fh 为力对点之矩。
其中: 其中: O 为参考系中的某一点,称为矩心。 为参考系中的某一点,称为矩心。 h 为矩心至力 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称为力臂。 为矩心至力F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称为力臂。 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r r r = (yF − zFy )i +(zF − xF ) j +(xFy − yF )k x x z x
工程力学
第三章 力偶系
例题3 的均布载荷的作用, 例题3-1:图示梁受到载荷集度为q的均布载荷的作用,求均 图示梁受到载荷集度为 的均布载荷的作用 布载荷的合力及其作用线位置。 布载荷的合力及其作用线位置。 解:这是一个平面力系。 这是一个平面力系。 根据合力投影定理,则合力的大小为: 根据合力投影定理,则合力的大小为:
y
r r M o ( F ) = xFy − yFz
z
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工程力学 (3)力对点之矩矢的基本性质 )
第三章 力偶系
作用于刚体上的二力对刚体产生的绕任一点的转动 效应,可以用该点的一个矩矢来度量, 效应,可以用该点的一个矩矢来度量,这个矩矢就等于 二力分别对该点矩矢的矢量和, 二力分别对该点矩矢的矢量和,即:
r M r F′ r d F
r M r F′ dr F (b)
r M
αF′
(c)
r
r αF
(a)
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工程力学
第三章 力偶系
(5)只要保持力偶矩不变,力偶可从其所在平面移至另一 )只要保持力偶矩不变, 与此平面平行的任一平面,对刚体的作用效果不变。 与此平面平行的任一平面,对刚体的作用效果不变。
v B F
A
h
O
工程力学
第三章 力偶系
v 定义: 为力对点之矩。 定义 MO(F) =±Fh 为力对点之矩。
其中: 其中: O 为参考系中的某一点,称为矩心。 为参考系中的某一点,称为矩心。 h 为矩心至力 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称为力臂。 为矩心至力F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称为力臂。 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r r r = (yF − zFy )i +(zF − xF ) j +(xFy − yF )k x x z x
工程力学(第三章)
MR
y
MR Mz cos MR
§3-6
力偶系的平衡条件
M 0
平衡: 力偶系平衡的充要条件是 其合力偶矩矢为零。
即:力偶系平衡
一、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条件
M R M(代数和) i
M 0
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方程
§3-6
力偶系的平衡条件
M 0
平衡: 力偶系平衡的充要条件是 其合力偶矩矢为零。
力对点之矩矢
作用: 用来度量力使物体绕某点转动效应的量。
(代数量) 一、平面中力对点之矩(力矩)
F
O
h
定义:M O
F Fh
正负号规定: 力使物体绕矩心逆转为正,顺转为负。
作用: 用来度量力使物体绕某点转动效应的量。 1、平面问题
(代数量) 力矩作用面
矩心 O h
力臂
定义: M O F Fh
A
O x
y
Fx
z
y
Fy
x
A x, y, z ,
F Fx , Fy , Fz
(一)、力对点的矩
1、平面问题
MO
F Fh
MO F
O
h
z
F
F
2、空间问题
MO F r F
x
(二)、力对轴的矩
空间: 力偶对空间任一点的矩矢恒等于力偶矩矢, 而与矩心位置无关。
性质二 力偶可在其作用面内任意移转,或移到另
一平行平面,而不改变对刚体的作用效应。
= =
F
F
F
F
工程力学(静力学与材料力学)(第2版)教学课件第3章 力偶系
6
力偶的等效条件
作用于刚体上的两个力偶等效的条件是力偶矩矢相等, 即两个力偶矩矢相等的力偶等效。
力偶的性质
性质一 力偶不能与一个力等效,也不能与一个力平衡。 性质二 力偶可在其作用面或平行平面内任意移动,而 不改变力偶对刚体的作用效应。
性质三 只要力偶矩矢的大小与方向不变,即使改变力 与力偶臂的大小,均不改变力偶对刚体的作用效应。
工程力学(静力学与材料力学)
4
§2 力偶矩矢与力偶的性质
力偶
力偶-等值、反向、作用线平行的力F与F’组成的力系, 并用(F,F’)表示。
力偶作用面-两力作用线所在平面
力偶臂-两力作用线间垂直距离d
力偶系-作用于刚体上的一组力偶
平面力偶系-各力偶作用面的方位 相同的力偶系
空间力偶系-各力偶作用面的方位
工程力学(静力学与材料力学)
7
§3 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条件
力偶系的合成
刚体上两个力偶,力偶矩矢 M1与M2,转换至A与B点,得
M1rF1 M2 rF2
F F1F2 形成M
M rF r(F1F2) rF1rF2
M M1M2 MR
n
MR Mi
i1
空间力偶系可合成为一合力偶,其力偶矩矢等于
系内各分力偶矩矢的矢量和 。
MO (F )Fd
MO (F ) 2ABO
平面力对点之矩是代数量,使刚体绕矩心沿逆时针
方向转动者为正,反之为负。
工程力学(静力学与材料力学)
2
力对点之矩矢
空间力系各力,使刚体绕同一点转动的转轴方位不 同, 力对点之矩应该用矢量表示,即力对点之矩矢。
MO (F ) r F
r-A点对于O点的矢径 rF Frsin Fd
理论力学第3章-力偶系
例 3-1 图示机构,各杆自重不计,在两力偶作用下处于平 衡。已知:M1 = 100 N · m,O1A = 40 cm,O2B = 60 cm。 试求力偶矩M2的大小。 B A FB F B FA
30 o
B
O1
B
A FA M2
M1 FO1 O1 A M1
M
2
O2
O2
FO2
解:取O1A杆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所示,
若两个力偶对刚体的作用效应相同,则称这二力 偶等效。
两力偶的等效条件 :力偶矩矢相等,即
M1 M2
(3-2) FR'
B'
证明:
A'
FR F1 FR F'
A B
FR' F1'
F
力偶(FR,FR' ) 代了原力偶(F,F' ) 并与原力偶等效。
A'
FR
FR'
B'
D F' C
比较(F,F')和(FR,FR')可得 M(F,F')=2△ABD=M(FR,FR') =2 △ABC
合力偶矩矢的大小和方向余弦为
M ( M x )2 ( M y )2 ( M z )2 (280)2 1602 (800)2 862.55 kN m
M cos( M , i )
280 0.3246 M 862.55 My 160 cos( M , j ) 0.1855 M 862.55
1 3 200 280kN m 5 5 4 M y M y M 1 y M 2 y 0 200 160kN m 5 2 M z M z M1z M 2 z 400 5 0 800kN m 5 M x M x M1x M 2 x 400 5
第三章 力偶系
(2)再将Q, F合成R, Q', F'合成R', 得到新力偶(R, R'),
QA RF
F' R'
B Q'
(3)将R, R'分别移到A', B'点,则(R, R')与原力偶等效
(4)最后将力偶(R, R')的力臂调整到与原力偶相等
19
§3-5、力偶系的合成
设作用于刚体上的任意两个力偶M1,M2, 总能将其等效为两个共力臂的力偶:
z
Fz
力 F 对 z 轴之矩:
M z (F ) xFy yFx
F
Fy
k Fx z
ij
x
y
x
y
Fx
Fxy
力 F 对 x 轴与 y 轴之矩: M x (F ) yFz zFy
M y (F ) zFx xFz
10
问题:力对轴之矩与力对轴上一点之矩有什么关系?
z
力对轴之矩 M x (F ) yFz zFy M O M Oz
力偶(F, F’ )是特殊的力系,对O点 的合力矩为:
F ' F
F
B rBA
A d
F’
rB
rA
O
MO MO(F) MO(F')
rA F rB F '
rA F rB (F )
(rA rB ) F rBA F
M
M = Fd
B rBA
F’
力偶矩矢
F A
注:力偶矩矢垂直于力偶所在的平面,其大小和方向与取矩点 无关。
合力偶的方向:
cos(MR, i)
Mx MR
cos(MR, j)
My MR
QA RF
F' R'
B Q'
(3)将R, R'分别移到A', B'点,则(R, R')与原力偶等效
(4)最后将力偶(R, R')的力臂调整到与原力偶相等
19
§3-5、力偶系的合成
设作用于刚体上的任意两个力偶M1,M2, 总能将其等效为两个共力臂的力偶:
z
Fz
力 F 对 z 轴之矩:
M z (F ) xFy yFx
F
Fy
k Fx z
ij
x
y
x
y
Fx
Fxy
力 F 对 x 轴与 y 轴之矩: M x (F ) yFz zFy
M y (F ) zFx xFz
10
问题:力对轴之矩与力对轴上一点之矩有什么关系?
z
力对轴之矩 M x (F ) yFz zFy M O M Oz
力偶(F, F’ )是特殊的力系,对O点 的合力矩为:
F ' F
F
B rBA
A d
F’
rB
rA
O
MO MO(F) MO(F')
rA F rB F '
rA F rB (F )
(rA rB ) F rBA F
M
M = Fd
B rBA
F’
力偶矩矢
F A
注:力偶矩矢垂直于力偶所在的平面,其大小和方向与取矩点 无关。
合力偶的方向:
cos(MR, i)
Mx MR
cos(MR, j)
My MR
第3章 力偶系 (1)
M ox i M oy j M oz k
静力学
第3章 力偶系
四、合力矩定理
若作用在刚体上的力系存在合力 {F1 , F2 ,, Fn } {FR }
则有: M O ( FR ) M O (Fi )
i 1
n
z
F1
F2
z
F2
rn
Fn
y
FR
rR
O
r2 O
y
n
rR
Fn
x
r1
F1
F
M O ( F ) M O ( F ' ) F ( x d ) F 'x
F d
B A d
x
O
F'
量纲:力×长度,牛顿•米(N•m).
静力学
第3章 力偶系
§3-3 力偶的等效条件和性质 力偶的三要素
(1)力偶矩的大小; (2)力偶的转向; (3)力偶的方位。 一、力偶等效条件
rBA
F
A
静力学
第3章 力偶系
力偶矩
F x
d O F
其转动效应——力对点之矩,即用力偶中的两个力 对其作用面内任一点之矩的代数和来度量。
M ( F , F ' ) Fd 或 M Fd
+ —
静力学
第3章 力偶系
力偶对其所在平面内任一点的矩恒等于力偶矩,而 与 矩心的位置无关,因此力偶对刚体的效应用力偶 矩度量。
•作用于刚体上的两个力偶等效的条件是它们的力偶矩矢相等。 在同一平面内的两个力偶,如它们的力偶矩的大小相 等,而且转向相同,则此两力偶等效。 例如:方向盘
FP
C
F'
B FP '
第三章 力偶系
M M
M(+)
M M M
(-)
注意:力偶的转向与力偶矢方向的区别与关联! M
§3-5 力偶系的合成(简化)
设作用于刚体上的两个力偶M1, M2:
M1 F1, F1'
F1
M2 F2, F2'
Q F F1 F2
F2
F ' F1' F2'
MR F, F '
F
M F1' F ' 1
MR M1 M2 ... Mn M
M1Fn
F1 o
Fn’ F2
= M1
F1’
F2’
§3-5 力偶系的合成(简化)
合力偶矩矢:
z
MR M1 M2 ... Mn M
将上述矢量式对坐标轴投影得:
M Rx M1x M2x ... Mnx M x M Ry M1y M2 y ... Mny M y M Rz M1z M2z ... Mnz M z
二个力偶的等效条件是它们的力偶矩矢相等。
M1
M2
B rBA
F1'
A
M1 rBA F1
F1
M1 M2
D
rDC
F2
F2'
C
M 2 rDC F2
0.4m
60N
0.4m
60N
40N 0.6m
M=24N.m
§3-4 力偶的等效条件和性质 二、力偶的性质
性质一: 力偶不能与一个力等效(即力偶无合力),因 此也不能与一个力平衡。
MO MO (F1) MO (F2 ) 力对点之矩矢服从矢量的合成法则 对空间力系(F1, F2, …, Fn),有:
MO MO (F1) MO (F2 ) ... MO (Fn )
静力学 第03章 力偶系
M y (F = zF − xF ) x z Mz (F = ) zFy − yFx
§3-2 力对轴之矩
力对轴之矩的方向确定
力对轴之矩是代数量,表示力矩的大小和转向,并按右 手规则确定其正负号,如图所示,拇指指向与 轴一致为 正,反之为负。
§3-2 力对轴之矩
力对轴之矩与力对点之矩的关系
FA = M a 2 + b2
FB
作
业
3-1 3-2 3-5 3-8
§3-1 力对点的矩矢
[例] 曲拐OAB。已知 OA﹑AB﹑θ﹑P,求MO ( P )。 解法一 依定义解
M o P =P × OB ⇒ M o P =P × OB × sin θ
( )
( )
∴ |MO ( P )| =P× (OA2+AB2 )1/2 ×sin θ
∑
n i =1
mi
§3-5 力偶系的合成
合力矩
P2’
M = rBA × FR = rBA × P 1+P 2 = rBA × P 1 + rBA × P 2 = d1 × F1 + d 2 × F2 = M1 + M 2
(
)
S1 F1’
ΣMy
力偶系合成的结果: 仍然是一个力偶,其力 偶矩矢量等于原力偶系中 所有力偶矩矢量之和。即
ΣM x
M=Σ Mxi+ Σ Myj+ Σ Mzk
M
§3-6 力偶系的平衡条件
力偶系平衡的充要条件是:力偶系各力偶 矩矢的矢量和等于零,即M=Σ M i=0,或者 ΣMx= ΣMy= ΣMz=0(即力偶系各力偶矩矢分 别在三个坐标系投影的代数和等于零)。 例题3-1:三铰刚架由两直角刚架组成,AC 部分上作用一力偶,其力偶矩为 M, 自重 不计, 且 a : c = b : a,求A、B支座 的反力。
工程力学(人民交通出版社)第3章 第2节力偶系
Fy
F
C
B D
b
Fx x
a
MA( F ) MA( Fx ) MA( Fy ) Fx b Fy a F cos b F sin a Fa sin Fb cos
F Fx Fy
Fx F cos Fy F sin
Mo (F , F ' ) Mo (F ) Mo (F ' ) F (d x ) F ' x F d
⑦正负规定:逆时针为正 ⑧单位量纲:N m 或 kN m
二、力偶与力偶矩
2、力偶的特点 ⑨力偶的三要素: 力偶矩的大小、力偶的转向、力偶的作用面 ⑩力偶矩矢 用一个矢量表达三要素:力偶矩矢。
§3-2
力矩与力偶理论
一、力对点之矩 二、力偶与力偶矩 三、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
一、力对点之矩
1、平面中力矩的概念
力对物体可产生运动效应,在一般情况下,既可能产生移动(平动)效应, 也可能产生转动效应,或者同时产生这两种运动效应。力的移动效应取决于 力的大小和方向,而力使物体绕某点的转动效应,则用力对该点的矩来度量, 简称力矩。
2)合力矩定理 将力Fn分解为切由合力矩定理得:
M o (Fn ) M o (Ft ) M o (Fr ) Fn r cos 0 Fn r cos
小结力偶和力偶矩
1. 力矩是力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度量力对物体的转动 效应:
即有: Mx mx My my Mz mz 同理: M Mx 2 My 2 Mz 2
( Mx ) ( My ) ( Mz )
2 2 2
z
MZ
第3章(力偶系)
MO (F ) 与矩心的选择有关,为定位矢量
2. 力对点之矩矢的解析表达式
MO ( F ) r F
xi yj zk (Fx i Fy j Fz k ) ( ) i j k x y z Fx Fy Fz ( yFz zFy )i ( zFx xFz ) j ( xFy yFx )k [ MO (F )]x i [ MO (F )]y j [ MO (F )]z k
FA FA
OA O1 A sin 30o
解得: M 2 4 M1
作业 P46 3-1 c 3-2 3-5 3-8
二、力对坐标轴 之矩的解析表达式
M x (F ) Mx (Fy ) Mx (Fz ) zFy yFz M y (F ) M y ( Fz ) M y (Fx ) xFz zFx Mz (F ) Mz (Fx ) Mz (Fy ) yFx xFy
M Rz M z = M 2 M3 cos30 48.5 N.m
合力偶矩矢MR的大小和方向余弦分别为:
2 2 2 M R M Rx M Ry M Rz 7.22 202 48.52 52.95 N.m
cos( M R cos( M R cos( M R
M , i)
解:各杆受力图如图,由几何关系可得FA 、FC 垂直于AC 。建立平衡方程 M FA a 2 b 2 0 M 0: 解得:
FA M a 2 b2
FB FC FC FA M a 2 b2
例:图示机构,套筒A 穿过摆杆 O1B ,用销子连接在曲柄OA 上,已知长为 a ,其上作用有力偶 M1 。在图示位置β=30o ,机 械能维持平衡。不计各杆自重及摩擦,试求在摆杆 O1B 上所加力 偶的力偶矩 M2 。
力偶系
A rBA rA rB F d B rA
rB
O
M称为力偶矩矢,用以衡量力偶对刚体的转动效应。
2、力偶转动效应三要素
力偶矩大小
力偶矩矢长度 力偶 矩矢 三要素
力偶 转动 效应 三要素
转向
力偶矩矢指向
作用面方位
力偶矩矢法线
3、力偶的解析表示式 选取坐标轴Oxyz,力偶矩矢可表示为:
C
C
FC FA FB FC
M a b
2 2
FA
A
FB
B
例题 3-3 各构件不计自重,在构件BC上作用一力偶矩为 M的力偶。试求支座A的约束力。 解:1)以BC构件为研究对象,画出分离体及其受力图。 根据力偶平衡条件,列平衡方程 :
M 0,
M FC l 0
M2
FD
D
例题 3-2 图示机构在图示位置处于平衡。 已知,a:b=c:a,不计杆重,求A,B两点的约束力。 解:1)画受力图,BC为二力杆。 2)列平衡方程: a b c
M
A
C B
M 0,
M FA a 2 b 2 0
FA M a 2 b2
M
FC FC
工程力学
•第三章 力偶系
第一章
力偶系
§3-1 力偶的概念和工程实例 §3-2 力对点之矩矢及其基本性质 §3-3 力偶系及其性质 §3-4 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
§3-1 力偶系概念及工程实例
一、工程实例
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力偶, 比如:用手拧钥匙、汽车司机双
手转动驾驶盘等。 力偶的概念:作用于刚体上大小
( yFx zFy )i ( zFx xFz ) j ( xFy yFx )k
第3章_力偶系
目录
3
§3.1
力对点之矩矢
平面中力对点之矩
两个要素:
1.大小:力F 与力臂的乘积
2.方向:转动方向 力矩的定义——力 F 的大小乘 以该力作用线到某点 O 间距离 d ,并加上适当正负号,称为 力F 对O 点的矩。简称力矩。
B
O d A
目录 4
F
§3.1
力对点之矩矢
力矩的表达式:
Mx Mx , M y M y , M z M z
合力偶矩矢的大小和方向余弦
M ( M x ) 2 ( M y ) 2 ( M z ) 2
Mx cos M
cos
My M
Mz cos M
目录
20
§3.6
力偶系的平衡条件
空间力偶系平衡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合力偶 矩矢等于零,即
力对点之矩矢在通过该点之轴上 的投影,等于力对该轴之矩。
目录
12
§3.3
力偶矩矢
M M O ( F ) M O ( F ) rA F rB F rA F rB F ( rA rB ) F rBA F
M 0
M
零。
x
0
M
y
0
M
z
0
--称为空间力偶系的平衡方程. 对于平面问题:力偶系各力偶力偶矩的代数和等于
M 0
目录 21
§3.5
例3-1 已知
力偶的合成
M 1 2kN m, OA r 0.5m, θ 30 ;
求:平衡时的 M 2 及铰链O,B处的约束力.
目录
工程力学第三章力矩力偶系
M ( F ) r F sin O
定理:如果力系存在合力,则合力对某一点的矩等于力 系中各分力对同一点的矩的矢量和。
即:若作用在刚体上 { F , F , , F } { F } 1 2 n R
则:
M ( F ) M ( F O R O i)
i 1
n
例 水平梁 AB 受按三角形分布的载荷作用。载荷的最 大值为 q ,梁长为 l 。试求合力作用线的位置。
0
将 Q 和 q(x) 的数值代入可得
xC
2 l 3
§3-2 力偶理论
一.力偶和力偶矩
1、力偶 · 力偶的作用 效果 ·力偶的第一性质
力偶的定义:由大小相等,方 向相反且不共线的两个平行力 所组成的力系,称为力偶。记 之为: ( F, F ' )
F
hபைடு நூலகம்
F
'
h——力偶臂
力与力偶的作用效果比较:
FA
第三章 力矩 力偶系理论
§3-1 力对点之矩(力矩) 力对刚体的移动效应用力矢量来度量 力对刚体的转动效应用力矩来度量 一、力对点之矩
B F O
定义:
r
h
A
M r F oF
矢量积形式
M r F oF
二、 合力矩定理
大小: r F F h 2 OAB 方向: 由右手定则判定
25 N 0.4 m
M=10 Nm
25 N
§3-3 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
力偶系合成的结果为一合力偶
{ M , M , , M } { M } 1 2 n R
n
即:
M R Mi
i 1
力偶平衡的充分必要条件:
静力学03.第三章 力偶系
此也不能与一个力平衡;
性质二、力偶可在其作用面内任意转移,或移到另一平 行平面,而不改变对刚体的作用效果,力偶矩 矢是自由矢量; 性质三、保持力偶转向和力偶矩的大小(力与力偶臂的
乘积)不变,力偶中的力和力偶臂的大小可以
改变,而不改变对刚体的作用效果。
§3.4
力偶的等效条件和性质
力偶不能合成一个力, 或用一个力来等效替换; 力偶也 不能用一个力来平衡。因此, 力和力偶是静力学中两个基 本要素 力偶对物体的作用效应是引起物体的转动 力偶矩: 力偶的两个力对其作用面内某点的矩的代数和 MO(F , F') = MO(F )+MO(F') =F· aO-F'· bO =F (aO-bO) =F d F
空间力系中,力 F 对刚体产生的绕某点 O 的转动效应 取决于三个要素: (1)转动效应的强度 Fh;
(2)转动轴的方位,即力的作用线和矩心 O 所决定的平面的 法线方位; (3)转向,即: 使刚体绕轴转动的方向。
§3.1 力对点之矩矢
这三个要素可以用一个矢量来表示: 矢量的模等于力与力臂的乘积Fh 矢量的方位就是转轴的方位 矢量的指向根据右手规则由力F绕轴转动的方向确定。 力对点之矩矢,表示为MO(F),过矩心O的定位矢量。
ΣMx= 0, ΣMy= 0 , ΣMz= 0;
力偶系平衡条件的应用。
FR
l 0
q ( x )d x
l 0
q0
x l
dx
1 2
q0l
求合力作用线位置。设合力FR 的作用线距A端的距离 为h,在微段dx上的作用力对点A的矩为-(qxdx)x,全部分 布载荷对点A的矩为
l 0
大学工科工程力学第三章 力偶系
= F3 d − F4 d
= M1 − M 2
结论:
在同平面内的任意个力偶可合成 一个合力偶,其合力偶矩等于各 个力偶矩的代数和。
M =
∑M
i =1
n
i
b、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条件 充要条件:
∑M
i =1
n
i
=0
即:所有力偶的合力偶矩的代数和等于零。
根据力偶理论,一个力偶与一个力是不可能平衡的。
M
r O
第三章
力偶系
本章主要内容
力对点之矩矢 力对轴之矩 力偶矩矢 力偶的等效条件和性质 力偶系的合成和平衡条件
力偶的定义
A
F′
B
F
大小相等,方向相 反,不共线的两个力所 组成的力系。
力 偶 实 例
§3-1 力对点之矩矢
一、平面中力对点之矩(力矩) 力对物体可以产生: 移动效应--取决于力的大小、方向 转动效应--取决于力矩的大小、方向
§3-3 力偶矩矢
一、平面力偶矩 用以衡量力偶对刚体的转动效应
B A
O
x
d
F´
平面有一个力偶,将它们对O 点取矩 根据力对点之矩,力偶对O 之矩为:
F
M = mo ( F ) + mo ( F ′) = − Fx + F ′( x + d ) = Fd = F ′d
M = ± Fd
力偶矩与矩心的位置无关。
M ∑ cos α = M
xi
M ∑ , cos β = M
yi
M ∑ , cos γ = M
zi
空间力偶系的平衡条件是:合力偶矩矢为零
∑M ∑M ∑M
x y z
=0 =0 =0
= M1 − M 2
结论:
在同平面内的任意个力偶可合成 一个合力偶,其合力偶矩等于各 个力偶矩的代数和。
M =
∑M
i =1
n
i
b、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条件 充要条件:
∑M
i =1
n
i
=0
即:所有力偶的合力偶矩的代数和等于零。
根据力偶理论,一个力偶与一个力是不可能平衡的。
M
r O
第三章
力偶系
本章主要内容
力对点之矩矢 力对轴之矩 力偶矩矢 力偶的等效条件和性质 力偶系的合成和平衡条件
力偶的定义
A
F′
B
F
大小相等,方向相 反,不共线的两个力所 组成的力系。
力 偶 实 例
§3-1 力对点之矩矢
一、平面中力对点之矩(力矩) 力对物体可以产生: 移动效应--取决于力的大小、方向 转动效应--取决于力矩的大小、方向
§3-3 力偶矩矢
一、平面力偶矩 用以衡量力偶对刚体的转动效应
B A
O
x
d
F´
平面有一个力偶,将它们对O 点取矩 根据力对点之矩,力偶对O 之矩为:
F
M = mo ( F ) + mo ( F ′) = − Fx + F ′( x + d ) = Fd = F ′d
M = ± Fd
力偶矩与矩心的位置无关。
M ∑ cos α = M
xi
M ∑ , cos β = M
yi
M ∑ , cos γ = M
zi
空间力偶系的平衡条件是:合力偶矩矢为零
∑M ∑M ∑M
x y z
=0 =0 =0
第章力偶系
解: CD为二力杆,取踏板
由杠杆平衡条件
F cos yB F sin xB FCD l 0
解得
FCD
F
cos
yB
l
F
sin
xB
例3-3 已知:q,l;
求: 合力及合力作用线位置。
解: 取微元如图
q x q l
P
l
0
x l
q
dx
1 2
ql
由合力矩定理
Ph
l
q dx x
0
l
0
x2 l
已知: F=1400N, θ 20 , r 60mm
求:
M F . O
解: 直接按定义
M F F h F r cosθ O 78.93N m
按合力矩定理
M F M F M F
O
O
t
O
r
F cosθ r 78.93N m
例3-2 已知:F,, xB, yB,l; 求: 平衡时,CD杆的拉力。
F1
M 2
F
d
2
M
n F
d
n
M Fd
1
1
M Fd
2
2
M F d
n
n
=
=
F F F F
R
1
2
n
F F F F
R
1
2
n
=
=
=
M Fd R
F1d F2d Fnd
n
M
Mi
M i
i1
M M M
1
2
n
§3-6 力偶系的平衡条件 平面力偶系平衡的充要条件 M=0
即 Mi 0
由杠杆平衡条件
F cos yB F sin xB FCD l 0
解得
FCD
F
cos
yB
l
F
sin
xB
例3-3 已知:q,l;
求: 合力及合力作用线位置。
解: 取微元如图
q x q l
P
l
0
x l
q
dx
1 2
ql
由合力矩定理
Ph
l
q dx x
0
l
0
x2 l
已知: F=1400N, θ 20 , r 60mm
求:
M F . O
解: 直接按定义
M F F h F r cosθ O 78.93N m
按合力矩定理
M F M F M F
O
O
t
O
r
F cosθ r 78.93N m
例3-2 已知:F,, xB, yB,l; 求: 平衡时,CD杆的拉力。
F1
M 2
F
d
2
M
n F
d
n
M Fd
1
1
M Fd
2
2
M F d
n
n
=
=
F F F F
R
1
2
n
F F F F
R
1
2
n
=
=
=
M Fd R
F1d F2d Fnd
n
M
Mi
M i
i1
M M M
1
2
n
§3-6 力偶系的平衡条件 平面力偶系平衡的充要条件 M=0
即 Mi 0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MO(F)
k
A(x,y,z)
F
(2)力矩的转向; 转向; )力矩的转向
i
O
j h
r
y
作用面方位。 (3)力矩作用面方位。 )力矩作用面方位
x
MO(F )
MO(F) =Fh=2△OAB = rFsina = r×F ★ 须用一矢量表征
M O (F ) = r × 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力对点的矩矢的性质
作用于刚体上的二力对刚体产生的绕任一点的转 动效应,可以用该点的一个矩矢来度量, 动效应,可以用该点的一个矩矢来度量,这个矩矢等 于二力分别对该点之矩矢的矢量和。 于二力分别对该点之矩矢的矢量和。
Mo Mo(F2) Mo(F1)
F3 Fn F2
F1 F2
o
o
F1
MO = MO (F ) + MO (F2 ) 1
对于平面力系
MO (FR ) = MO (F ) + MO (F2 ) + L + MO (Fn ) = ∑MO (Fi ) 1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3. 力矩与合力矩的解析表达式
y
Fy
x O
α
F
A y
Fx
x
v MO(F) = MO(Fx ) + MO(Fy ) = xFy − yFx
x
Fx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3.力对点之矩与力对轴之矩的关系 3.力对点之矩与力对轴之矩的关系
i j k MO (F) = r × F = x y z Fx Fy Fz
Mx (F) = yFz − zFy My (F) = zFx − xF z Mz (F) = xFy − yFx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第 3章 力 偶 系
基本问题: 基本问题:
(1)力对点之矩矢的概念及计算 力对点之矩矢的概念及计算; 力对轴之矩矢的概念及计算; (2)力对轴之矩矢的概念及计算 (3)力偶矩矢的概念; 力偶矩矢的概念; 力偶的性质、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 (4)力偶的性质、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 汇交力系 力偶系 基本力系
2. 力对轴之矩的解析表达式
F = Fx + Fy + Fz = Fxi + Fy j + Fz k
Mz (F) = MO (Fxy ) = MO (Fx ) + MO (Fy ) = xFy − yFx
i
z
Fz F
A(x,y,z) B
Fy
k O
Fx y
j
y
a
x Fxy b
Fy
Mx (F) = yFz − zFy My (F) = zFx − xFz Mz (F) = xFy − yFx
Fy = −F cosα cos β Fz = F sinα
MO (F) = Fbsin α i −Fasinα j + (Fbsin α sin β − Fasin α cos β) k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2) 利用力矩关系
Mx (F) = Fb = Fbsinα z My (F) = −Fza = −Fasinα Mz (F) = Fb − Fy a x = Fbcosα sinβ − Fa cosα cosβ
MO (F2 ) =2∆OAD = OA⋅ Od
MO (FR ) = MO (F ) + MO (F2 ) 1
F1
C
MO (FR ) = ∑MO (Fi )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对于作用于刚体上n个力组成的力系 对于作用于刚体上 个力组成的力系
M O (F ) = r × 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力对点之矩矢的解析表达式
z B
r = xi + yj + zk F = Fxi + Fy j + Fzk
i j k MO (F) = r × F = x y z Fx Fy Fz = ( yFz − zFy )i + (zFx − xFz ) j + (xFy − yFx )k i
MO (FR ) = MO (F ) + MO (F2 ) +L+ MO (Fn ) = ∑MO (Fi ) 1
证明: 证明: b c O A d D F2 FR B x FR= F1 + F2 而: Ob = Oc + Od
MO (FR ) =2∆OAB = OA⋅ Ob
MO (F ) =2∆OAC = OA⋅ Oc 1
Fb Fb Fb MD (F) = i+ j+ k 2 2 2 2 2
z
C
F
O D A
r
b AC = − i + bk
rB
B
y
[ MD(F)]AC = MD(F) ⋅ rAC
Fb Fb Fb = i+ j+ k .(−bi + bk) 2 2 2 2 2 Fb2 Fb2 = − 2 2 2 Fb2 = 2 2
v MO (FR ) = ∑(xi Fyi −yi Fxi )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例 题
已知: 已知:Fn,α,r
求:力 Fn 对轮心 的力矩。 对轮心O的力矩 的力矩。 :(1) 解:( )直接计算
O
MO (Fn ) = Fnh = Fnr cosα
h
O —— 矩心 h —— 力臂 力矩单位: 力矩单位:
“+ ”—— 使物体逆时针转时力矩为正; + 使物体逆时针转时力矩为正; 使物体顺时针转时力矩为负。 “-” —— 使物体顺时针转时力矩为负。 牛米(N·m),千牛米 千牛米(kN ·m) 牛米 千牛米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例 题
已知: 已知: F 、 a、b、c 求:力F 对OA轴之矩 轴之矩
z
解:(1)计算 MO(F) :( )
i j k MO (F) = r × F = 0 b 0 0 0 F r = Fbi
(2)利用力矩关系
A c O
2. 力对点的矩矢
空间的力对O点之矩取决于: 空间的力对 点之矩取决于: 点之矩取决于 大小; (1)力矩的大小; )力矩的大小
z
B
MO(F)
k
A(x,y,z)
F
(2)力矩的转向; 转向; )力矩的转向
i
O
j h
r
y
作用面方位。 (3)力矩作用面方位。 )力矩作用面方位
x
MO(F )
MO(F) =Fh=2△OAB = rFsina = r×F ★ 须用一矢量表征
MO = MO (F ) + MO (F2 ) +L+ MO (Fn ) = ∑MO (F) 1
如果对于平面力系,则上式全部使用代数量。 如果对于平面力系,则上式全部使用代数量。
合力矩定理
合力对任一点之矩矢等于所有各分力对于该点之 矩矢的矢量和。 矩矢的矢量和。
MO (FR ) = MO (F ) + MO (F2 ) +L+ MO (Fn ) = ∑MO (F) 1
力对点之矩矢的解析表达式
z B
r = xi + yj + zk F = Fxi + Fy j + Fzk
i j k MO (F) = r × F = x y z Fx Fy Fz = ( yFz − zFy )i + (zFx − xFz ) j + (xFy − yFx )k i
2 2 F =− Fj + Fk 2 2 b rB = − i + bj 2
MD (F) = rB × F i = −b / 2 0 j b k 0
x
A
z
C
F
O D
rB
B
y
−F / 2 F / 2
Fb Fb Fb = i+ j+ k 2 2 2 2 2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2)利用合力之矩定理计算 ) F Fn
α
h
MO (Fn ) = MO (Fr ) + MO (F) = MO (F) = Fnr cosα
Fr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3-2 力对轴之矩
1. 力对轴之矩的概念 Mz(F) = MO(Fxy) =±Fxy h = ±2 △OAb ★ 力对轴的矩等于力在垂直 x 于该轴的平面上的投影对轴 与平面交点的矩。 与平面交点的矩。
力偶的作用效应是使刚体的转动状态发生改变。 力偶的作用效应是使刚体的转动状态发生改变。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3-1 力对点之矩矢
1.平面中力对点之矩 平面中力对点之矩
B
F
MO (F) = ±F ⋅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