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足迹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合集下载

例析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

例析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

例析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东莞市在发展过程中既面临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沿海地區产业转移有序进行,珠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的挑战,2010年东莞市常住人口达到822万人,城市化水平为91.07%,而土地资源只有246001.03公顷,与此同时,东莞市土地利用中还存在着后备土地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粗放浪费现象严重、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下降、土地开发强度过高等一系列问题,随着东莞市的发展,未来建设用地的需求依然强劲,2011年,建设用地审批权又上收国务院,东莞市既要贯彻落实国家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又要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快速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亟须科学合理地制定东莞市发展战略,以解决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一、方法与数据(一)方法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区域生态系统供需平衡进行综合测度,通过计算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定量判断一个区域的发展现状是否处于该区域的生态承载范围之内。

1、生态足迹计算公式生态足迹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要维持某一消费水平下一定的人口持续生存所必须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其模型计算公式如下:EF = N·ef = N·rj·∑(aai)= N·rj·∑(ci/pi)式中:EF为总的生态足迹;N为人口数;ef为人均生态足迹;ci为i种商品的人均消费量;pi为i种消费商品的平均生产能力;aai为人均i种交易商品折算的生物生产面积,i为消费商品和投入的类型;rj为均衡因子。

2、生态承载力计算公式生态承载力则是一个区域能提供给人类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总和。

其计算公式为:EC=N·ec = N·∑aj·rj·yj(j = 1,2,3,……6)式中:EC为区域总生态承载力;N为人口数;ec为人均生态承载力;aj为人均生物生产面积;rj为均衡因子;yj为产量因子。

生态足迹知识:生态足迹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生态足迹知识:生态足迹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生态足迹知识:生态足迹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然而,自然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过度的使用和浪费将导致生态灾难的发生。

因此,生态足迹的概念应运而生,被认为是一种衡量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方法。

生态足迹通常被定义为“为满足人类生产和消费需求所需的生态系统面积和水资源的总和”。

它是一个度量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综合指标,包括生态系统的消耗、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碳排放和能源消耗等。

通过衡量我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使用,我们可以了解我们对环境的贡献和影响。

生态足迹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由Wackernagel和Rees 提出。

他们认为,地球只能承受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到一定限度。

如果人类持续利用和消耗自然资源,这将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进而威胁人类的生存。

因此,生态足迹被视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指标之一。

全球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不危及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因此,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平衡和协调。

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在于,生态足迹是一个对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估和监测的重要指标,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和全球社会更好地了解我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和使用。

此外,生态足迹也可以用来评估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性,为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和指导。

生态足迹的概念已经被广泛接受,并被应用于许多领域,如城市规划、产业和商业活动等。

通过测量生态足迹,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类型和规模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的增长,生态足迹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

我们需要意识到自然环境的有限性,并采取措施来减少我们对自然环境的压力。

通过提高能源和资源效率,推广可再生能源和循环经济,减少碳排放和浪费,我们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总之,生态足迹是衡量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重要指标,与全球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以生态足迹为基础的河北省可持续发展评价

以生态足迹为基础的河北省可持续发展评价

以生态足迹为基础的河北省可持续发展评价当前,可持续发展已不仅仅是世界各国的战略目标选择,亦成为判断、评价地区开发、运行状况的指标。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和谐社会的构建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也就是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实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河北省面临着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等各方面极为严峻的挑战,其迫切需要对我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状态有清醒的认识和定位。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对河北省可持续发展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进行了测度评价、实证评估,并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对策。

但是,大部分研究方法和测度手段都运用了主成分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方法和距离综合评价法,未能真切反映出作为资源型城市的河北各项资源的供给与消费,同时未包含人文发展状况,不能反映和谐社会构建的“人本思想”。

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基于生态足迹定量评价方法,结合人类发展指数评价方法,对河北省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

二、方法、数据和结果本文主要是运用生态足迹定量评价方法和人类发展指数评价方法。

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河北省统计年鉴、河北省国民发展公报、河北省统计局网站所公布的相关数据、资料。

1.生态足迹定量评价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是一种定量测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的评价方法,其主要包括生态足迹供给、生态足迹消费和贸易调整3个部分。

(1)生态足迹供给在计算生态足迹供给时,考虑到不同国家或地区间资源禀赋的差异以及单位面积同类型生物生产土地的生产力的差异,引入产量因子和均衡因子。

同时,根据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的建议,扣除了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

公式如下:SEFI=∑(sefi=ai×ri×yi)(i=1,2,3……n)其中,SEFI为生态足迹总供给,sefi为人均生态足迹供给,ai为人均生物生产面积,ri为均衡因子,yi为产量因子,i为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在生态足迹计算中主要指6类: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水域和CO2吸收用地。

生态学中的生态足迹评估

生态学中的生态足迹评估

生态学中的生态足迹评估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学科,而生态足迹评估是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性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介绍生态足迹评估的概念、方法和应用,并探讨其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生态足迹评估概述生态足迹评估是根据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需求进行量化和评估,以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资源的利用情况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其主要目的是评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性,即人类活动是否超过了地球所能提供的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二、生态足迹评估方法生态足迹评估的方法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生态足迹计算和生态足迹解读。

1. 生态足迹计算生态足迹计算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步骤:(1)确定评估的地理范围:将评估的地理范围确定在特定的区域,如国家、城市、企业等。

(2)收集数据:收集相关的数据,包括人口数量、能源消耗、粮食产量、工业排放等各项指标。

(3)选择和计算指标: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和国际公认的计算方法,计算生态足迹指标,如碳足迹、水足迹等。

(4)统计和分析数据:对计算得出的生态足迹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以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

2. 生态足迹解读生态足迹解读是对生态足迹评估结果的解释和分析,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人群的生态足迹,可以评估其可持续发展性,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三、生态足迹评估的应用生态足迹评估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环境保护通过生态足迹评估,可以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从而制定合适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例如,通过评估不同地区的生态足迹,可以确定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较大的地区,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如改善能源利用效率、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等,以减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 可持续发展生态足迹评估可以评估人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性,即人类活动是否超过了地球所能提供的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通过比较生态足迹和生态容量的关系,可以确定人类活动是否超越了地球的可持续发展界限,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以“生态足迹分析法”度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以“生态足迹分析法”度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ae ) ra 。因此 ,任何一个 已知 人 ( 个个人 、 两者 密不 可分 。 某 第二类是个人消费量和公众消费量 , 划分 更加详细 。 有消费都 所 某个城 市或某个 国家) 的生态足迹 , 即是生产
相应人 I所消 费的所有 资源和消纳 这些人 I = 1 = 1 可能成为引起环境 问题的主要问题 , 然而其大 部分却与实体规划以及 很显然 , 消费量与居住群尤其是 居住在这 所产生的所 有废物所需 要的 ,包括陆地和水 可持续发展 方面关 系密切 。 域的生物生产面积。
这种行为每天都会发生 。这三种消费分类有个共同的特征 ,就是 量、 核能量以及水利 电力; 建筑用地包括各类 动 ,
4其他。例如用于 比较长 的假 日和休 闲旅程 人居 设施及道路所 占用的土地 。在估 算土地 它们都和实体规划相关 。 假 面积方面 ,上述每一类都有一种计算土地 面 的能源应用 。这种分类 已经被用于调查 诸如 “ 设赔 偿”中去 。这项
建筑并不是单 一的消费源 , 还包括建筑材料以及为了开发室内 ( 谷物 、 果、 水 蔬菜等 ) 以及非食用的食物 ( 为 来说 , 家具 、 相关设备 、 安装技术 、 电力器具等 ) 。 动物种植的谷物 、 棉花等 ) 牧草地适于发展 和室外区域所需 要的装备 ( ; 但是一旦将它们加起来消费量却 畜牧业 的土地 ,通过这 些用地人们可 以获取 虽然这些方面并不是主要 的消费源 , 95 on s指 0 亿的经费应用在革新和单 肉类、 牛奶产品以及羊毛产品; 林地是 指产出 极高 。据 1 9 年 R les 出,几乎有 30 3交通消 费量。或许 可以说 , 在最近几年消费模 木材产 品的人 造林或天然林 ;水域则指需要 独维修各种设备上 。 91 91 生产鱼类以及海产品的地区 ;化石能源 用地 式 中 日益增加的消费量主要集 中于交通方面 。从 15 年 到 19 年交 在这些交通消费 中家庭是最主要 的 指为了补 偿因化石能源消费而损失的 自然资 通方面的消费量增加 了七倍之 多 , 本存量 , 包括 了四类能源:化学燃料 、 生物数 方面 ,包括去工作 、日托 中心 、学校 、商店 、以及各式各样的休闲活

什么是生态足迹,为什么它很重要?

什么是生态足迹,为什么它很重要?

什么是生态足迹,为什么它很重要?生态足迹是一种衡量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压力的指标,它度量了我们使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的数量,以及消耗处理废物和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生态足迹已成为评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什么是生态足迹以及为什么它非常重要。

一、生态足迹的定义及计算方法生态足迹是指人类对自然环境造成压力的度量单位,是人类活动对地球资源的需求和利用量。

计算生态足迹时,需要考虑人类对土地、水、气候、生物多样性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其中,土地和生物多样性分别占据了生态足迹的40%和30%的比重。

二、生态足迹的意义和重要性生态足迹对于推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衡量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评估当代社会可持续性水平,并为制定政策提供重要参考。

以下是生态足迹的几个重要意义:1. 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生态足迹通过衡量资源使用和环境压力,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来监测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推动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持续保护。

2. 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生态足迹可以帮助制定政策和规划措施,推进城市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它可以为政策、法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为可持续的经济、社会、环境发展提供指导。

3. 衡量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生态足迹可以揭示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消耗之间的关系,评估经济发展在环境承载压力下的持续性。

在这个意义上,生态足迹可以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三、如何减少生态足迹减少生态足迹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这里,我们提出几个减少生态足迹的方法:1. 节约用水水是生态足迹的重要组成部分,减少用水可以降低生态足迹。

我们可以通过减少浪费、节约用水、水资源的有效管理等方法减少用水,进而减少生态足迹。

2. 降低能耗减少能耗同样可以减少生态足迹。

我们可以通过选择高效节能的设备、以及更加节约用电、用气、用油等方式来减少能耗。

3. 节约用纸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可以尽可能少使用纸张,这样可以减少对森林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压力。

高中区域可持续发展易错易混点与复习方法

高中区域可持续发展易错易混点与复习方法

高中区域可持续发展易错易混点与复习方法高中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科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包括的内容较广泛,易错易混点较多。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和应对考试,本文将就高中区域可持续发展易错易混点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复习方法。

一、易错点:1. 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别可持续发展是指能够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会削弱未来的需求,也不会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式。

与之相比,经济增长则只关注在短期内的经济效益,不顾环境等其他因素对未来的影响。

2. 三大可持续发展维度可持续发展的三大维度包括经济、环境和社会,即只有在三个方面的协调和平衡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 生态足迹和碳足迹的区别生态足迹是指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占用和消耗,即以人类活动所需的土地面积、水资源和能源等资源消耗量来衡量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而碳足迹则是指人类对环境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的量,是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

4. 不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差异不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地域、人口、资源分配、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差异,而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

例如,发达国家在经济上发展迅速、人均资源消耗量大、环境保护意识较高等方面领先;而发展中国家则面临组织管理和资源分配、自然和人文环境保护、贫富差距等问题。

二、易混点:1. 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区别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而经济可持续发展仅涉及经济发展方面。

因此,在学习时需要明确它们的差别。

2. 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平衡与协调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在可持续发展中要求平衡和协调,而不是互相独立。

环境保护需要经济支持,发展经济需要社会和环境的合作和支持,社会稳定需要经济和环境支撑等。

3. 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发展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城市发展的全部。

在发展城市时,需要重视城市与农村、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以及城市环境保护等问题。

4. 不同国家、地区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差异高中学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涉及不同国家、地区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同的国家、地区和城市之间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治制度、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可持续发展面貌,需要我们在学习中更具体地分析和理解。

基于修正的生态足迹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

基于修正的生态足迹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
中图 分 类 号 : 2 X3 1 文 献 标 识码 : A
生 态足迹 是 一个 较好 的可 持 续 发 展定 量 分 析 指标 , 在世界 范 围 内得 到 了广 泛 的应 用 和认 可¨ . 原 2 但 ]
始 的生态足迹是 基于消费的资源量来核算得到的,
Re in l u t ia i t E au t n go a S san bl y v la i Ba e o 当其 应 用 于全 球 可 持续 评 价 时 , i o sd n 由于全 球 生态 系 统 Mo i e o o ia o t rn d f d Ec l g c lF o p i t i 是一 个 自给 自足 的封 闭系 统 , 费 的资 源 量 与生 产 消
文 章 编 号 : 2 33 4 (0 0 0 —180 0 5 7 X 2 1 )81 8 .6
D I1 .9 9 ji n 0 5 .7 x 2 1 .8 0 6 O :0 3 6 /. s .2 33 4 .0 0 0 . 1 s
基 于 修 正 的 生 态 足 迹 区域 可 持 续 发 展 评 价
杨 海真 , 爱梅 , 李 叶 田
( 同济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 院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上海 2 09 ) 0 02
摘要 : 针对传统的生 态足迹模型在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 中存 在的不足 , 将其分为 消费性生 态足迹 和生产 性生 态足迹 , 并 以苏州为案例 , 计算分析 了其 19 93年 ̄2 0 0 2年 的可持续发 展状况 , 测算 了其历年的生态经济 系统发展能 力. 结果表 明 :
04h , . m2人均 消费性生态赤 字则均 大于 0 4h 2 其 生态环 . m , 境是区域 可持续 、 全球不可持续 型, 且生态效 率逐年提 高 ; 生

应用生态足迹方法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优缺点

应用生态足迹方法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优缺点
有其他方法所不具有的优点 :1生态足迹是基于土地面积的量化指 ()


生态足 迹及模 型简 介
标, 直观明 了, 形象地反映 了人类对地球 的影响 , 资料相对容 易获 且 取、 计算方法 的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强 , 并可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 ~, 可以较好地揭示 自然资本和经济发展之间的互补关系 ;2 生态足迹 () 方法提 出了生物生产性土地 的概念 , 对各种 人类消费和 自然 资源进 行 了标准化的处理 , 生物生产性土地 的概念 有效地表达 了支 持人类
要: 因其直观 、 简便 和容 易被人理 解, 态足迹被广泛地应用于定量反 映一 个国家或地 区的可持 续发展程 生
度 。 介 绍 了生 态足 迹 分析 模 型 , 究 了模 型 的优 缺 点 , 研 并针 对其 缺 陷提 出 了相 应 的改 进 方 法 。 关键 词 : 态 足迹 ; 型 ; 持 续发 展 ; 点 生 模 可 缺 中图 分 类号 :0 2 文 献标 志 码 : 文 章 编 号 :6 3 2 1 2 0 )6 0 l一 2 F6 . 2 A 1 7 — 9 X(0 9 0 — lO 0
生 活 所 必 需 自然 资 源 和 土 地 面 积 的有 限性 1;3 生 态 足 迹 方 法通 过 3( ) ]
可 持续发展生态评 估的实质 , 就是筛选 、 界定和度量 人类生态
影响和地球生命系统吸纳这些 影响的能力 , 生态足迹 分析就是对
这一概念框架 的有益尝试, 虽然提 出来时间并不长 , 但是在近年内迅
力 下 的 等 值 面 积 ;4) 种 土 地 的 作 用 类 型 是 单 一 的 , 标 准 英 亩 代 ( 各 每
引入平衡因子和产 出因子进一步实现了各 国各地 区各类生物生产性 土地的可加性和可比性 。它通过测量人类 对 自然生态服务 的需求与 自然所能提供 的生态服务之 间的差距 , 提供 了一个核算个人 、 企业 、 地 区、 国家和全球 自然资本利用 的简明框架 , 可以使政策制定者和公

生态足迹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生态足迹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生态足迹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已成为各国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但是,过度追求经济发展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损害,大量的能源消耗和排放的废气污染会严重影响自然生态环境。

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已成为人们思考的问题。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衡量人类生活方式对自然的侵蚀程度的重要指标,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1、生态足迹的定义生态足迹是指人类活动中占用土地、水资源、能源等自然资源所形成的压力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程度。

它是以占用和使用各种资源(包括生态系统提供的和无界限的人造资源)的面积为基础的衡量标准。

生态足迹的计算包括人类和其生产、消费活动对土地、水和海洋资源的利用,同时也包括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和造成的生物多样性损失。

2、生态足迹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生态足迹是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从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减少物质浪费等方面,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以下影响:(1)推动绿色生产。

绿色生产是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损害,生态足迹能够帮助企业了解其造成的生态损害,协助企业实施生产过程中的环境管理、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环保措施,推进绿色生产发展。

(2)促进绿色消费。

生态足迹可以反映出人类对环境的依赖,以及人类生产、消费活动对自然资源的侵蚀程度。

通过对生态足迹的测算,可以让人们意识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可能会对自然生态造成怎样的影响,同时推动人们转变生产、消费理念,鼓励绿色消费并向绿色低碳发展模式转型。

(3)减少物质浪费。

生态足迹还可以反映人类活动中资源的浪费程度。

当人们意识到浪费了多少自然资源后,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浪费,实现资源的节约利用,降低生态足迹。

3、生态足迹计算的局限性生态足迹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指标,但其计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地域依赖性。

由于不同地区的资源结构和环境状况存在巨大差异,所以生态足迹的计算结果会受到地域性的影响。

(2)数据不确定性。

基于生态足迹时序分析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基于生态足迹时序分析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A g 20 u . 0 6
基于生态 足迹时 序分析的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 —
以江 苏 省 为例
易理 强 , 晓斌 ,周 寅康 金
( 京大学 城市与资源学 系, 南 江苏 南京 209 ) 103

要 i运用 生态 足迹 时序 账 户对 江苏 省 18- 20 99 03年 可持 续发 展状 况进 行定 量 测度 ,结果 表 明
快速 的工 业化 加剧 了生态足 迹 的高速 增 长 :近 1 5年来 江 苏省 年 均 生 态足 迹 为 165h cp . 1 m /a ,生 态承 载力 为 050 m / a ,年 均 生态 赤字 为 105 m /a 。 生态足 迹 日益 增大 的 同时生 态承 载 力 .4 h cp .7 h cp 却 以微 弱的 幅度逐 年 下 降 ,江 苏省 社会 经济 发展 的生态环 境压 力 日趋增 大 。
社 会经 济 发展 有重 要意 义 ,而传 统 的评 价方法 在 理 论 以及 实 际操 作侧 重于 经济 和人 文 等 因素 ,在资 源 和生 态环 境 的可持 续发 展 目标定 量测 评 方面 存在 明 显缺 陷 。从 2 0世 纪 9 o年代 初 ,一些 国 际组织 及 有 关研究 人 员 开始努 力 探寻定 量 衡量 国家 或者 地 区范 围发展 可 持续 性 的新 方 法 。 19 96年 Wakmae M ce gl 等 提 出的生 态 足 迹 (cl i lotr t 方法 为 eoo c opi ) gaf n 可持 续发 展 的定量 评 价提 出 了一种 全新 的思路 。此 后大 量学 者 对模 型进 行 了有 益 的改 进 , 自 20 0 1年 H l t 等 首 次 提 出生 态 足 迹 时 序 账 户 以 来 , e mu H 越来 越 多 的学 者 认 识 到 生 态 足 迹 时 序 分 析 的 重 要

生态足迹知识:生态足迹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生态足迹知识:生态足迹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生态足迹知识:生态足迹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生态足迹是一个用来衡量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的指标。

它是人类活动所需的土地和海洋面积的度量,包括城市、森林、农田、草地和渔业等各种活动占用的土地和海洋面积。

通过这个指标,我们可以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并通过对生态足迹的监测和管理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人类需求的同时,不影响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平衡。

因此,生态足迹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指标之一,其中生态、经济和社会是相互影响的三个方面。

其中,生态是指人类所需的各种自然资源,如森林、农田、草地和水源等。

这些资源是我们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如果过度采伐、污染或破坏这些资源,将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而生态足迹就是一种用来衡量我们对这些资源的消耗和损失的指标。

通过这个指标,我们可以了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消耗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自然资源。

经济则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生态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经济活动的目标是为人类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然而,经济活动也是一种消耗资源的过程,如消耗大量的能源、水源和原材料等。

如果经济发展不可持续,将会对环境和社会造成严重影响,并威胁人类未来的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保护自然资源、尊重环境和平衡社会。

社会则是生态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社会需要公正、安全、健康和和谐的环境,以实现人类的幸福和发展。

社会也是资源消耗的重要来源,如人类在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口增长等过程中消耗了许多生态资源。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保护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平衡,保障社会的发展需求同时制定合理的资源利用计划。

综上,生态足迹是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核心指标。

生态、经济和社会是相互影响的三个方面,它们必须互相协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监测和管理生态足迹,我们可以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高中生物生态足迹知识点

高中生物生态足迹知识点

高中生物生态足迹知识点1.定义:生态足迹是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的综合指标,用于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压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计算方法:生态足迹通常以单位面积或单位人口的方式计算。

它考虑了人类对土地、水资源、能源等自然资源的使用情况,以及对环境的废物排放和污染物的影响。

3.影响因素:生态足迹的大小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人口数量、消费模式、生产方式、能源利用效率等。

发达国家和城市地区的生态足迹通常较大,而发展中国家和农村地区的生态足迹相对较小。

4.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生态足迹的概念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当人类的生态足迹超过地球的可持续承载能力时,就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5.生态足迹的意义:通过计算生态足迹,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

它也有助于引导人们改变不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迈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6.生态足迹的国际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态足迹差异较大。

发达国家通常有较高的生态足迹,而发展中国家的生态足迹相对较小。

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地区的资源利用和环境管理水平。

7.减少生态足迹的途径:为了减少生态足迹,人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使用,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促进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农业等。

8.生态足迹的局限性:①简化指标:生态足迹只是衡量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综合指标,无法全面反映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它忽视了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生态过程的复杂性。

②地区差异:生态足迹是以地理边界为基础计算的,因此无法完全反映地区之间的资源转移和环境影响。

例如,发达国家可能通过进口大量资源来满足其消费需求,这在其国内生态足迹中没有体现出来。

③数据不确定性:生态足迹的计算依赖于大量的数据和估算,这些数据可能存在不确定性和误差。

不同数据源和估算方法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影响对生态足迹的准确度和可比性。

生态学中的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学中的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学中的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我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然而,与之相关的环境问题也愈发凸显,影响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和未来生存。

生态足迹是生态学中一个极具实际意义的概念,它被定义为人类在地球上生产和消费全部资源,所占据的生态面积,即人类生活所造成的资源和环境的负担。

生态足迹针对资源消耗和生态恢复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估,是判断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平衡的影响的重要指标。

一、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生态足迹是将人类对各种资源的消耗转化成单位面积的土地面积。

这个面积用于支撑一定的消费水平与生产活动。

因此,生态足迹的单位通常是全球公顷(gha)或全球亩(gac),即每人每年需要多少公顷或亩的生态资源来支撑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

通过计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我们可以根据国家和地区的生态承载能力来衡量其现阶段是否能够持续发展,也可以提出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框架。

计算生态足迹的主要部分包括食品、纤维、水和木材等四类资源,以及能源和其他污染物排放等,即绿色、蓝色和灰色生态足迹。

绿色生态足迹指的是由植物提供的生物质资源,用于食品和其他生产用途。

蓝色生态足迹指的是水资源,包括内陆水和外陆水。

灰色生态足迹主要是用来评估由于污染物排放引起的环境影响。

能源生态足迹是生产和消费所需的能源单位面积的总和。

通过计算各个地区和国家的生态足迹,我们可以得到全球的生态足迹,了解人类生产和消费所占据的全球地面积,以及全球生态承载能力的状况。

二、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生态足迹和可持续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生态足迹是评估人类对自然资源消耗的指标,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性质更广泛的概念,是指保证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保障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确保未来世代的生存品质。

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

如果各国人均的生态足迹大大超过其自身生态承载能力,那么可持续发展就会被破坏,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将会是不可避免的结果。

环境科学中的生态足迹:探索生态足迹的概念、计算方法与在可持续发展评估中的应用

环境科学中的生态足迹:探索生态足迹的概念、计算方法与在可持续发展评估中的应用

环境科学中的生态足迹:探索生态足迹的概念、计算方法与在可持续发展评估中的应用摘要生态足迹作为一种衡量人类对地球资源需求和环境影响的指标,在可持续发展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深入探讨了生态足迹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在可持续发展评估中的应用。

通过分析生态足迹的理论基础、计算模型和应用案例,本文旨在阐明生态足迹在评估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影响方面的价值,为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引言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球资源的需求和环境影响日益加剧。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衡量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作为一种衡量人类对地球资源需求和环境影响的指标,应运而生。

生态足迹通过计算人类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废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来评估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需求和压力。

生态足迹的概念生态足迹是指支持特定人群或活动所需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和水域面积。

它包括六个主要组成部分:1. 耕地足迹:生产食物和纤维所需的耕地面积。

2. 牧草地足迹:饲养牲畜所需的牧草地面积。

3. 林地足迹:提供木材、纸张和其他林产品所需的林地面积。

4. 渔业足迹:捕捞水产品所需的水域面积。

5. 建筑用地足迹:建设基础设施和居住用地所需的土地面积。

6. 碳足迹:吸收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所需的森林面积。

生态足迹的大小取决于人口数量、消费水平、技术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等因素。

一个地区的生态足迹越大,表明该地区对地球资源的需求和环境影响越大。

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1. 组成法:将不同类型的消费品和服务转化为相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然后将这些面积加总,得到总的生态足迹。

2. 投入产出法:基于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不同经济部门对生态足迹的贡献,然后将这些贡献加总,得到总的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在可持续发展评估中的应用生态足迹在可持续发展评估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评估资源消耗:通过比较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Biocapacity),可以评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资源消耗是否超过了地球的承载能力。

生态足迹知识: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生态足迹知识: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生态足迹知识: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生态足迹是指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所留下的足迹,包括土地、水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以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等。

生态足迹是一个综合性指标,涵盖了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需要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必须同时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

生态足迹是环境方面的指标之一,反映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

因此,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表现在对于资源的利用。

生态足迹是反映人类活动对资源的利用的指标,而可持续发展要求在满足当代需要的前提下不损害未来世代的资源需求。

因此,生态足迹的大小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密切,如果人类活动的生态足迹超过了地球可承受的范围,就会导致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非可持续发展的后果。

其次,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表现在对于环境的保护。

生态足迹包括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的影响,而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丰富性。

因此,减少生态足迹对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最后,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表现在对于经济的发展。

生态足迹可以反映人类活动对经济的贡献和影响,而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的发展不仅要考虑短期利益,还要考虑长期的可持续性。

生态足迹的大小与经济发展并不完全对立,相反,减少生态足迹可以促进经济的转型和升级,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减少生态足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需要采取措施从多个方面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自身的生态足迹,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共同追求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共处。

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分析

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分析

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分析在当今社会,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这两个概念紧密相连,对人类的未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我们生活在一个资源有限的地球上,而人类的活动却在不断地消耗着这些资源,并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

理解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寻找一种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的发展方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生态足迹。

简单来说,生态足迹就是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地球所能提供的资源之间的差距。

它通过计算维持人类的生活方式所需的土地和水域面积,来反映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比如,我们吃的食物、使用的能源、居住的房屋等,都需要一定的土地和水资源来生产和支持。

当我们的需求超过了地球的可再生能力时,就会出现生态赤字;反之,如果在地球的承受范围内,就是生态盈余。

可持续发展则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它强调的是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平衡发展,追求的是长期的、稳定的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在不破坏生态平衡、不耗尽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那么,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一方面,生态足迹是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如果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生态足迹过大,意味着其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超过了自然的再生能力,这显然是不可持续的。

例如,过度的砍伐森林用于木材和开垦农田,会导致森林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壤侵蚀和气候变化等问题。

大量开采矿产资源会导致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

这些行为都会增加生态足迹,破坏生态平衡,阻碍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可以帮助减少生态足迹。

通过推广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如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带来的生态足迹。

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也能有效地减轻对环境的压力。

此外,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引导人们采取更加环保和节约的生活方式,如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绿色出行等,也有助于控制生态足迹的增长。

生态足迹知识:生态足迹和环境可持续性的关系

生态足迹知识:生态足迹和环境可持续性的关系

生态足迹知识:生态足迹和环境可持续性的关系生态足迹是一种衡量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指标。

它是通过计算人类活动所需的生物暴击(即土地、水和空气等资源)来衡量的。

生态足迹的概念最早由加拿大环保科学家威廉·里斯在1990年代提出,并逐渐成为环保领域的热门话题。

环境可持续性是指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破坏未来世代满足他们需要的资源和生态系统的能力。

与生态足迹密切相关。

生态足迹的大小与环境可持续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生态足迹大于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那么就会破坏环境可持续性。

在这种情况下,未来的世代将无法获得足够的资源和生态系统,这将导致社会和经济的崩溃。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以确保生态足迹不会超出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并保证环境的可持续性。

首先,我们需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鼓励人们采取更加环保的方式生活和工作。

例如,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注意垃圾的处理方式,垃圾分类和回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其次,政府应该采取一些措施,以减少生态足迹的大小并保护自然环境。

政府可以向人们提供更多的公共交通设施,以鼓励人们减少汽车使用,减少空气和土地的污染。

政府还可以采取一些政策,如税收政策和能源政策,以鼓励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最后,我们需要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资源和自然环境是有限的。

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来保护环境,以确保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够享有这个美丽的星球。

我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浪费资源,或将我们的生活方式建立在破坏环境的基础上,而应该采取可持续的方式生活和工作。

总之,生态足迹和环境可持续性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需要采取行动来减少生态足迹的大小,并确保环境的可持续性。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我们的星球的美丽和繁荣,同时,保证我们子孙后代也能够享有丰富的资源和生态系统。

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城市发展的关系

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城市发展的关系

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城市发展的关系在当今社会,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其中生态环境问题尤为突出。

而“生态足迹”这一概念,为我们理解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

那么,什么是生态足迹呢?简单来说,生态足迹就是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地球生态系统所能提供的资源之间的差距。

它通过计算人类活动所消耗的资源,如土地、水、能源等,并将其转化为相应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来表示。

当我们探讨可持续城市发展时,生态足迹的概念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应该是在满足当前居民生活需求的同时,不会对未来世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威胁。

而生态足迹的大小,直接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发展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首先,生态足迹与城市的土地利用密切相关。

随着城市的扩张,大量的土地被用于建设住宅、商业区和基础设施。

如果规划不合理,就会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例如,过度的城市蔓延会占用大量的农田和森林,不仅减少了粮食生产和生态服务功能,还增加了交通需求和能源消耗,从而扩大了生态足迹。

相反,如果能够进行紧凑和混合的土地利用规划,促进公共交通的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就可以有效地减少生态足迹,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能源消耗是影响城市生态足迹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城市中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居民生活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

传统的化石能源不仅是有限的,而且其开采和使用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

为了降低生态足迹,城市需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

同时,通过提高能源效率,推广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也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水资源管理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城市的生活、工业和农业用水需求不断增加,而水资源的供应却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

如果水资源利用不当,会导致水资源短缺和水生态系统的破坏。

因此,城市需要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加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环境,以减小生态足迹,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供应。

全球生态足迹的趋势

全球生态足迹的趋势

全球生态足迹的趋势全球生态足迹是一个衡量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消耗和对地球环境影响的指标。

它用于衡量人类对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全球生态足迹反映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压力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消费模式的变化,全球生态足迹呈现出一些明显的趋势。

首先,全球生态足迹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导致生态足迹的增长。

根据数据统计,自1980年以来,全球生态足迹呈现了持续增长的态势。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生态足迹增速更快,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

其次,全球生态足迹呈现出区域性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态足迹存在明显的差异。

发达国家的生态足迹往往比发展中国家要高。

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拥有更高的消费水平和更高的人均资源消耗量。

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生态足迹正在迅速增长,这主要是由于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导致的资源消耗增加。

再次,全球生态足迹呈现出资源不平衡的趋势。

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分配却是不均衡的。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生态足迹远远超过了其可持续生态能力,导致了生态赤字的出现。

这些国家和地区依赖于进口资源,从其他地区获取所需的资源,加剧了全球资源压力。

最后,全球生态足迹呈现出应对气候变化的趋势。

气候变化是目前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全球生态足迹也受到了其影响。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采取措施减少碳排放和提高能源效率,以应对气候变化。

可持续能源的发展和推广也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为减少生态足迹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总结起来,全球生态足迹在近年来呈现出不断增加、区域差异、资源不平衡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趋势。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各国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减少生态足迹,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利用资源,推动生态平衡的达成。

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合作,制定和执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行动计划,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我们才能确保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可持续发展, 2019, 9(2), 161-164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9 in Hans. /journal/sdhttps:///10.12677/sd.2019.92022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RegionalSustainable DevelopmentYan Chu, Qian Sun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Dianchi College of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Received: Mar. 20th, 2019; accepted: Apr. 9th, 2019; published: Apr. 16th, 2019AbstractEcological footprint is a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o measure the degree of human utilization of nature. By analyzing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a region, we canjudge whether the development of a region is within the scope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thatis, ecological deficit or ecological surplu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and calculation me-thod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status in China and abroad, and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KeywordsEcological Footprint,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生态足迹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储雁,孙倩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云南昆明收稿日期:2019年3月20日;录用日期:2019年4月9日;发布日期:2019年4月16日摘要生态足迹是一种测量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定量研究方法。

通过分析区域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通过二者的比较可以判断出一个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内,即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

本文介绍了生态足迹分析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生态足迹分析的特点。

储雁,孙倩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可持续发展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了一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文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一个区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意味着必须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考虑到环境的承载能力,杜绝过度开发,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进而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1]。

20世纪80年代,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首次提出一个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于94年“可持续发展战略”被纳入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

2015年,联合国193个会员国在可持续发展峰会上一致通过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目标。

《“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我国“十三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明确了“行动指南”。

2018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首尔政策中心主任侯法拾·巴拉拾表示,“一带一路”的倡议和联合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两者存在内在联系。

近年来,生态足迹的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区域的生态承载力评价,对区域的发展和规划启到了指向作用,相关研究成果也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肯定和借鉴。

2. 生态足迹的概念及理论基础2.1. 生态足迹的概念生态足迹是指维持一个人、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指能够容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

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规划与资源生态学教授里斯(Willian E. Rees)提出[2]。

生态足迹将每个人消耗的资源折合成为全球统一的、具有生产力的地域面积,通过计算区域生态足迹的总供给与总需求,求出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差值,当数值大于0称为生态盈余,反之,数值小于0为生态赤字,来准确地反映不同区域对于全球生态环境现状的贡献[3]。

生态足迹一方面反映出个人或区域的资源消耗强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区域的资源供给能力和资源消耗数量,同时揭示了人类持续生存与区域持续发展的生态阈值。

因此,生态足迹的研究与探索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2.2. 生态足迹分析的理论基础生态足迹的分析方法是从区域的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来进行比较,通过计算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来评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4]。

1) 生态足迹分析()i i EF N ef N c p =⋅=⋅Σ (1)EF :研究区域总的生态足迹,单位:hm 2Open Access储雁,孙倩N :研究区域人口数ef :人均生态足迹,单位:hm 2/人i :评价资源类别c i :第i 类生态资源的需求量,单位:kg/hm 2p i :第i 类生态资源的供给量,单位:kg/hm 22) 生态承载力分析()i i i EC N ec N r a Y =×=×Σ×× (2)EC :研究区域总的生态承载力,单位:hm 2N :为研究区域人口数r i :第i 类生态资源均衡因子a i :第i 类生态资源人均种植面积,单位:hm 2/人Y i :第i 类生态资源为产量因子3) 生态赤字分析ED EF EC =− (3)ED :生态状况EF :研究区域总的生态足迹,单位:hm 2EC :研究区域总的生态承载力,单位:hm 2区域生态足迹如果超过了区域所能提供的生态承载力,则出现生态赤字;如果小于区域的生态承载力,则表现为生态盈余。

区域的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反映了区域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也揭示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 生态足迹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国际上关于生态足迹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从2000年以来,每两年公布一次世界各国的生态足迹资料。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每年都发布年度政策报告,2016年度政策报告名为《生态文明:中国与世界》,也标志着中国对于生态建设的重视。

另外,《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0技术手册》的发布,其中概括了生态足迹的基本核算方法与原则,这对于生态足迹评价方法的推广有着积极的意义。

Willian Rees 的博士生Wackernagel 等对世界上52个国家和地区1997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

此外,各国学者纷纷开始对本国城市的生态足迹分析,包括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意大利、法国、韩国、西班牙、印度等。

WWF 公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16》显示:在2012年对233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的生态足迹跟踪调查发现,碳足迹是其中145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生态足迹组分。

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对生态足迹的基本理论、计算方法和分析模型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进行了实践性运用,分析了包括四川省、江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南京市、株洲市等区域的生态足迹。

其中部分学者也指出生态足迹模型仍具有一定的缺陷,例如指标选择偏向性、足迹测度静态性、计算项目偏颇性等问题。

因此,对于生态足迹的深入探索以及模型的修正,有利于推动我国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4. 生态足迹分析的优缺点4.1. 优点1) 生态足迹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思路相一致,是对一个区域环境供给能力与需求能力综合性的储雁,孙倩评价指标;2) 通过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比较,可以反映出当下人类经济活动与环境承载阈值之间的差距,对于区域未来发展方向的制定可以提供参考;3) 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数值的比较可以测算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和能力。

4.2. 缺点1) 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结果只反映出了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忽略了土地利用过程中的一些其它影响因素,因此测算出来的区域生态状况可能存在误差;2) 生态足迹模型只计算人类的生态足迹需求和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服务,没有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所涉及到的其它方面作出全面的分析,因此模型的运用仍需进行修正[5]。

5. 结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前提和保障,区域的发展不仅离不开生态环境的稳定,同时生态环境还可以为区域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以及废弃物的消纳空间。

生态足迹是一种科学地、定量地计算区域生态供给、生态需求,以测度生态环境是否出现赤字或盈余的分析方法。

通过区域生态足迹与实际的生态承载力的对比,揭示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为制定区域的整体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1]郭荣中, 申海建. 基于生态足迹的株洲市可持续发展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17, 56(20): 3955-3970.[2]Rees, W.E. (1990) The Ecolo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Ecologist, 20, 18-23.[3]高鹭, 张宏业. 生态承载力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 17(2): 19-26.[4]韩召迎.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以江苏省为案例[D]: [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12.[5]张志强, 徐中民, 程国栋. 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J]. 生态经济, 2000(10): 8-10.知网检索的两种方式:1. 打开知网页面/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WWJD下拉列表框选择:[ISSN],输入期刊ISSN:2160-7540,即可查询2. 打开知网首页/左侧“国际文献总库”进入,输入文章标题,即可查询投稿请点击:/Submission.aspx期刊邮箱:s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