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育与训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談教育與訓練

李遠哲院長

92.4.11

郭校長、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台東師院今年有兩大喜事,一是慶祝五十週年校慶,一是即將升格為台東大學,在此先向各位道賀。

來台東途中,在飛機上不禁回想五十五年前貴校成立時,自己當時情況為何?那時我是小學五、六年級,記得五年級時代表學校參加第一屆全少年棒球賽,每天想的是棒球,上學拿球棒、穿球衣,只上早上的課,下午打球不上課。六年級參加全省少年乒乓球比賽,校長對我們說:「你到學校跳繩、打對角,上不上課沒關係」,整天打乒乓,後來我們學校代表新竹縣參加比賽得到全省冠軍。常常有人問,小學教育到底要教多少?我在美國時,很多人說台灣小學教育一定不錯,告訴我您小學怎麼過的。我上小學已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尾聲,盟軍轟炸,躲到山上,整整兩年沒上課。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沒上過課,已是小學三年級,只會講日文。三年級開始學國語:「我是台灣人,你是台灣人,他是台灣人,我們都是中國人」,也學閩南語。五年級時已會看書,讀開明少年。回想小學六年,頭兩年在山上,後兩年打球,只有三、四年級真正上課學習,還是覺得頭兩年在山上的日子覺得最有意義,雖沒上課,從大自然學習許多事物。為了生活,身為家中長子,只有七歲,挑水、做許多農事,刻苦耐勞,活了六十多歲,覺得這兩年才真正活過,很不一樣。

在過去的五十五年,地球許多變化是很多人料想不到的,首先是科技進步帶來的影響。兩年前至紐西蘭參加由其總理舉辦的知識波會議(Knowledge Wave Conference),全世界有20位學者專家與會,他們要求我學毛利語,於會議上代表外國學者致詞。挑選我的原因是毛利族的傳說中,他們的祖先八百年前離開台灣這小島,遠渡太平洋來到紐西蘭,所以我是他們的親戚。我當時半信半疑,南島語系和原住民是有關係的,但紐西蘭的祖先是台灣人嗎?現在科學進步,可由基因追溯祖先,由細胞裡的Mitochondrial DNA(粒腺體)DNA追溯母女關係。這十年來由Mitochondrial DNA追溯南島語系如何移民,在毛利族的基因中發現他們在消化酒精方面的這對基因與台灣原住民的基因相同。所以六千至一萬年前他們的祖先由亞洲大陸移居台灣,海洋過海漂流到不同地方,六百年前乘坐獨木舟到紐西蘭。最近有人研究Y chromosome,發現毛利族男的祖先並非來自台灣原住民。上星期澳洲電視台有一節目名為「紐西蘭的祖先怎麼來的」,以前一起做研究的一位澳洲朋友看到後與我聯繫說:「你居然是毛利族的祖先」。我說:「我早就知道了,上次到紐西蘭,他們把我當成一位尊貴的客人」,所以通訊、交通等科技的進步,將我們帶至不同境界,使我們可追溯祖先來自何處。

其次,民主多元化對社會影響也非常深遠。我父親在新竹師範教書時,百分之七十的小學生來自農村,成長背景相似。現在社會趨向多元化,孩童六歲接受義務教育時,因成長背景不同,有的小孩英文、數學不錯,有的各方面都不錯,

有的什麼也不懂,差異之大很難想像。我在芝加哥教書時,當地雖有一所貴族學校,我仍將小孩送至公立學校就讀,其學生有一半是黑人。我老二上一年級時,校長每天打電話要求我太太去接小孩,校長說我小孩不聽話、帶頭胡鬧而處罰他面壁而坐。太太覺得小孩還算乖,問他為何不乖乖學習。我小孩上學時已會閱讀相當複雜的書籍,學校裡教的卻是ABC、123,小孩說:「為何我要坐在教室裡學我都會的ABC、123」,後來與校長商量從二年級唸起,情況就改善。在多元化社會中,小孩個別差異大,我們要因材施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學生背景不一,程度不一,最近在教改中主張小班制,以利老師掌握每一學生之學習情況,但班級人數究竟多少才算理想,視老師的能耐與學生差異而定。

此外,全球化的步伐亦加快。談到全球化,如貨幣無國界流通、產業掏空等,台商在大陸投資五百億美元,在大陸所創造之就業機會相當於台灣的人口數。又如最近SARS病毒快速傳播至加拿大、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因每天約有四千架飛機超越洲際飛行,疾病已無國界,所以不僅資訊、交通、經濟、環境問題全球化,疾病也全球化。科技發展、民主化及全球化對人類生活有很大影響,人類卻也面臨困境。回顧過去一百年歷史,人類物質生活改善乃因消耗許多石油與能源,因人口增加,消耗愈來愈多物質,森林、礦物、物種消失,地球上許多資源消耗帶進,生態環境亦遭破壞。台灣面臨許多困難與矛盾,國與國的競爭,跟隨歐美發展模式不可行,最近911美國世貿大樓被轟炸、伊拉克戰爭,即為人類能源使用方式與國與國競爭的問題,就此問題今天不想多談。

回到教育議題,台東師院升格為台東大學是件好事也是大事。1994至1996年我曾擔任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召集人,走遍全省各地與教師及家長座談,1996年撰寫諮議報告書呈行政院、教育部,希望進行教育改革。1996年教改會解散後即未直接參與教育改革工作,但一直很關心教育問題。

因升學考試主導教育,1994至1996年民間教育改革團體於411大遊行中,要求廣設高中、大學以紓解升學壓力。當時台灣18歳年輕人約有18%可進四年制大學,美國為50%,澳洲為40%,日本及韓國為30%。但澳洲因大學一直擴充,University of Sydney 等研究大學感受到隨著大學的增加,高等教育每人平均的資源減少,許多從事尖端科技研究者覺得澳洲大學已無競爭力,而至美國謀職。隨著生產力提升及平均壽命增長,接受大學教育人口增加,大學教育已由從前的精英教育變為普及教育。教育部談到目前台灣提供學士學位四年制大學有146所,大學容量再過幾年會超過士林人口數的百分之一百,使每人都能進大學,這點我還是存疑。大學數目確實在增加,18歳年輕人進入大學機會愈來愈多,但是大學數目增加並沒紓解升學壓力,因為好的國立大學數目不多,因此每人都希望進入明星高中以進入好的大學,以便將來找到好工作,所以競爭仍然存在。

我小時候上幼稚園時還須考試,我母親為新竹第二幼稚園園長,幫我補習,因為考上幼稚園即是精英,從此一帆風順。後來我考新竹中學時,當時新竹中學招收兩班學生,共一百名,由新竹縣、桃園縣、苗栗縣考生報考,考上者為精英

份子,畢業時九十九位考上國立大學,其中五十六位考上台灣大學。除筆試外還須口試,小學校長告訴我說口試一定會問:「將來長大要做什麼?」,我回答說要當科學家,還被校長取笑不長進,應該說要當總統,否則考不上。

許多人認為辦大學的目的在於幫年輕人實現人生夢想,希望進入大學學習能力,得到學位後於社會上找到理想工作。有人談到升學公平性,認為教育機會如不平等,則陳總統也無法當總統,這種以高等教育變成社會領導精英的想法現在已非如此,因大學教育已非精英教育。現在考上大學已非精英份子,但社會仍有一迷思:一定要進明星高中、有名的大學才有美好的人生,此迷思應予打破,升學競爭激烈,扭曲整個教育。1994至1996年推動教育改革,採多元入學方式,有一位家長告訴我:他的小孩不僅補習英文、數學,還去補習籃球與音樂,每天清晨兩點才睡。為何家長要將自己的小孩送進好的大學,乃因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尤其社會保險制度不健全,希望將來靠孩子奉養,孩子將來不會賺錢,父母生活無保障。

今日教育雖已由德、智、體三育並進發展為德、智、體、美、群五育並進,五十年前教育學家葉聖陶談到中國一千多年來受到科舉制度之荼害,光緒五年主張廢科舉、興學校,科舉雖已廢除學校已興,但筆試仍然控制莘莘學子。雖說德、智、體三育並進,但學校中以智毀德,以智毀育,以試毀智,三者皆毀。然而為何考試競爭並未培養好的學生,須探討教育與訓練之間的差別。

我覺得一個人如無道德,沒有存在的價值。從事教育者,期盼學生在學校受教育能學會做人,有人文素養,有能力解決問題,有能力學習新的知識。教育學生乃以學生學習為主,希望學生成人、成材,成為社會中堅份子,能擔當責任、解決問題,所以教育下一代與訓練學生考試不一樣。我們在教育過程中太重視以筆試評量個人,以便在人與人競爭中做一取捨。我鄰居有一小孩非常不錯,照顧生病的祖母,熱心幫助別人,考試考98分;另有一學生依賴父母但考99分,學校錄取較高分者,對嗎?通常入學考試,懂不懂不重要,重要的是解題速度,如果是愛因斯坦,頂多考上高中,因為他每一題目都會想很久。目前的教育是懂了還不夠,希望迅速解題,我們希望訓練學生在很短時間內解決很多問題,為得高分,為求熟練而多做參考書與考題,愈注重考試,愈將教育當訓練,學生重複做相似的考題,漸趨熟練,但失去好奇心與創造力。

教育與訓練是兩回事,教育乃是培養學生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所以我很反對學校教育未能好好教育學生,而只是在訓練學生。今天在此與各位共勉,在座的各位,不久將站在教育第一線,如何培養學生成為有道德、有能力、與人相處良好、能解決問題,不要讓學生反覆練習只為應付考試。但如果升學壓力未紓解,競爭仍然存在,則無法免除訓練學生應付考試,教育之理想也無法達成。

台東師院變成台東大學後,對地方年輕學子有幫助。希望隨著時間消逝,升學壓力能紓解,否則辦那麼多大學,年輕學子還是很痛苦。談到紓解升學壓力,不禁要問:究竟我們對學生大學畢業後的期盼為何?有立委說台北市從屋頂掉落東西,被砸死的都是大學畢業生。如果社會需要各式各樣的人,如果生產力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