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技术规范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ε=n lim ∞
∑(x −m)
i=1 i
n
2
t
sx =
x
(xi − x)2 ∑
i=1
n
−
n
n −1
实验中先用贝塞尔公式计算测量列的标准偏差,然后,用t分布因 子对标准偏差进行修正,从而获得测量列的标准偏差.实验中常用 的t因子如表: 当n>6时,ε≈s 证明见后 ε=sχT0.683统误差大
准确度高
正确度好但精密度差 正确度好但精密度
不确定度(uncertainty) 不确定度
不确定度是测量结果带有的一个参数,用以表征合理赋予被测量值的分散性.不确定度提
供了测量分散范围的一个量度,它以很大的可能性包含了真值.它包含有A类不确定 度分量(随机误差统计分析所获)和B类不确定度分量(非统计方法所获).
δ仪
-δ仪 δ
Δ仪
均匀分布
对于正态分布:仪器不确定度 对于正态分布 仪器不确定度 u仪与仪器误差限的关系为 与仪器误差限的关系为:u 仪=kp×δ仪/C 为置信因子, kp为置信因子,在一倍标准偏 差下的置信概率0.683,C=3, 差下的置信概率0.683,C=3, 故uB=δ仪/3.
综上所述,所谓 类不确定度应由贝塞尔公式 算出有限次测量的标准偏差,然后 综上所述 所谓A类不确定度应由贝塞尔公式 算出有限次测量的标准偏差 然后 所谓 类不确定度应由贝塞尔公式S算出有限次测量的标准偏差 用平均标准偏差S 作为A类不确定度 类不确定度u 再由u 乘以因子t 用平均标准偏差 X作为 类不确定度 A = S X 再由 A乘以因子 p来求得扩展不 n 确定度UA.所以 确定度 所以: UA=uA×tP 所以 B类不确定度的评估 类不确定度的评估: 类不确定度的评估
JJF1027-08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技术规范(试行)(pdf 5页)
MV_RR_CNG_0293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技术规范(试行)1.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技术规范(试行)说明编号 JJF1027—1991名称(中文)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技术规范(英文)Technical Norm for Error of Measurements and Interpretation ofData归口单位北京市技术监督局起草单位主要起草人李慎安(国家技术监督局)钱钟泰(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刘智敏(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薛新法(北京市技术监督局)批准日期 1991年8月5日实施日期 1992年10月1日替代规程号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计量器具准确度的评定,及其平时结果的表达主要技术要求测量结果的误差评定:1.一般原理2.测量误差的种类3.误差来源及分解4.用统计学方法评定的不确定度5. 用非统计学方法评定的不确定度6.不确定度的综合方法与数据修约7.测量结果的最终表达形式计量器具准确度的评定8.计量器具随机误差的评定9.计量器具系统误差的评定10.计量器具的允许误差11.允许误差的表达方式12.准确度等级13.准确度级别表达14.计量器具的分等15.计量器具是否合格的评定是否分级 否检定周期(年)附录数目 5出版单位中国计量出版社检定用标准物质相关技术文件备注2.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技术规范(试行)摘要一 测量结果的误差评定1 一般原理由于存在一些不可避免对测量有影响的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中存在误差。
误差的准确值、总体标准差都是未知的,但可以通过重复条件或复现条件下的有限次数测量列的统计计算或其它非统计方法得出它们的评定值。
计算得到的误差和(或)已确定的系统误差,应尽量消除或对结果进行修正。
无法修正的部分,在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中作为随机误差处理。
2 测量误差的种类测量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之差。
它既可用绝对误差表示,也可以用相对误差表示。
按其出现的特点,可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粗大误差。
测量误差及据处理技术规范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技术规范JJG 1027—1991本技术规范对测量误差和数据处理中比较常遇到的一些问题做出统一的规定,以便正确地给出和使用测量结果。
本规范适用于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计量器具准确度的评定,及其评定结果的表达。
本规范所研究的测量结果的方差是有限的例如,在晶振频率的误差中,由于噪声导致理论方差发散,而是非有限的*。
除非特别指明,本规范所述处理方法与误差的分布无关。
一测量结果的误差评定1 一般原理由于存在一些不可避免对测量有影响的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中存在误差。
误差的准确值、总体标准差都是未知的,但可以通过重复条件或复现条件下的有限次数测量列的统计计算或其它非统计方法得出它们的评定值。
计算得到的误差和(或)已确定的系统误差,应尽量消除或对结果进行修正。
无法修正的部分,在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中作为随机误差处理。
2 测量误差的种类测量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之差。
它既可用绝对误差表示,也可以用相对误差表示。
按其出现的特点,可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粗大误差。
2.1 系统误差在同一被测量的多次测量过程中,保持恒定或以可预知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的分量。
按其变化规律可分为两类:a 固定值的系统误差。
其值(包括正负号)恒定。
如,采用天平称重中标准砝码误差所引起的测量误差分量。
b 随条件变化的系统误差。
其值以确定的,并通常是已知的规律随某些测量条件变化。
如,随温度周期变化引起的温度附加误差。
2.2 随机误差在同一量的多次测量过程中,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分量。
它引起对同一量的测量列中各次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异,常用标准差表征。
对标准差以及系统误差中不可掌握的部分的估计,是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主要对象。
2.3 粗大误差指明显超出规定条件下预期的误差。
它是统计的异常值,测量结果带有的粗大误差应按一定规则剔除。
3 误差来源及分解任何详细的误差评定报告,应包括各误差项的完整材料,其中应有评定方法的说明。
3.1 误差来源设被测量的真值为Y0,而测量结果为Y,则绝对误差ΔY可表示为:ΔY=Y-Y0 (1.1) 本条叙述由测量绝对误差ΔY分解成可以评定的误差分量ΔYk的法则。
3.2测量误差和数据处理
若误差落在区间(-∞,+ ∞ )之中,则其概率 p=1; 若误差落在(-δ,+δ )之中,则上式可改写为:
将上式进行变量置换,设: 则: =2Φ(t)
在实践中常认为δ=±3σ的概率约等于1, 从而将±3σ 称为随机误差的极限误差 随机误差的极限误差。 随机误差的极限误差 即:
δlim=±3σ
算术平均值的极限误差: 算术平均值的极限误差:δlimL=±3σ L
——若某一|υi|>3σ ,则该残余误差为粗大误差,应剔除。 该准则主要适有用于服从正态分布的误差,且重复测量 次数又比较多的情况。
(2)狄克逊准则 ) (3)格罗布斯准则 ) (4)t检验法等 ) 检验法等
§3.2.6 等精度测量结果的处理
步骤如下: (1)判断有无系统误差存在 (2)求算术平均值 (3)计算残余误差 (4)计算标准偏差 σ (5)判断粗大误差并将其剔除 |υ ∣≤3σ (6)求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测量结果的表达式: (7)测量结果的表达式: 单次测量时: 单次测量时: L= li±3σ 多次测量时: 多次测量时: 例:(见书P.60)
二、随机误差的评定指标 1.算术平均值 .
对某量进行等精度测量时,由于随机误差的存在,其 获得的测量值不完全相同,此时应以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最 后的测量结果。即:
由正态分布的性质④可知,当测量次数n增大时,算术平均 值愈趋近于真值。因此——用算术平均值作为最后的测
量结果比用其它任一测量值作为测量结果更可靠。
1、测量器具误差 、 2、方法误差 、 3、标准件误差 、 4、环境误差 、 5、人为误差 、
§ 3.2.2
1.误差分类 .
误差的分类
(1)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 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值时,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 保持不变或按一定规律变化着的误差。 系统误差可分为定值系统误差 变值系统误差 定值系统误差和变值系统误差 定值系统误差 变值系统误差。 (2)随机误差 随机误差 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值时,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 预定的方式变化着的误差。误差的出现是无规律可循的。 (3)粗大误差 粗大误差 由于测量不正确等原因引起的大大超出规定条件下预计误差 限的那种误差。
测量误差和数据处理技术规范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技术规范JJG 1027—1991本技术规范对测量误差和数据处理中比较常遇到的一些问题做出统一的规定,以便正确地给出和使用测量结果。
本规范适用于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计量器具准确度的评定,及其评定结果的表达。
本规范所研究的测量结果的方差是有限的例如,在晶振频率的误差中,由于噪声导致理论方差发散,而是非有限的*。
除非特别指明,本规范所述处理方法与误差的分布无关。
一测量结果的误差评定1 一般原理由于存在一些不可避免对测量有影响的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中存在误差。
误差的准确值、总体标准差都是未知的,但可以通过重复条件或复现条件下的有限次数测量列的统计计算或其它非统计方法得出它们的评定值。
计算得到的误差和(或)已确定的系统误差,应尽量消除或对结果进行修正。
无法修正的部分,在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中作为随机误差处理。
2 测量误差的种类测量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之差。
它既可用绝对误差表示,也可以用相对误差表示。
按其出现的特点,可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粗大误差。
2.1 系统误差在同一被测量的多次测量过程中,保持恒定或以可预知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的分量。
按其变化规律可分为两类:a 固定值的系统误差。
其值(包括正负号)恒定。
如,采用天平称重中标准砝码误差所引起的测量误差分量。
b 随条件变化的系统误差。
其值以确定的,并通常是已知的规律随某些测量条件变化。
如,随温度周期变化引起的温度附加误差。
2.2 随机误差在同一量的多次测量过程中,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分量。
它引起对同一量的测量列中各次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异,常用标准差表征。
对标准差以及系统误差中不可掌握的部分的估计,是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主要对象。
2.3 粗大误差指明显超出规定条件下预期的误差。
它是统计的异常值,测量结果带有的粗大误差应按一定规则剔除。
3 误差来源及分解任何详细的误差评定报告,应包括各误差项的完整材料,其中应有评定方法的说明。
3.1 误差来源设被测量的真值为Y0,而测量结果为Y,则绝对误差ΔY可表示为:ΔY=Y-Y0 (1.1) 本条叙述由测量绝对误差ΔY分解成可以评定的误差分量ΔYk的法则。
测量误差理论及数据处理
第2章 测量误差理论及数据处理2.1 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的1.掌握测量误差的分类,随机误差、系统误差、粗大误差的概念和来源。
2.了解准确度、精密度、精确度,及它们与系统误差、随机误差、总误差的关系。
教学重点及难点1. 根据误差的性质,将测量误差分为随机误差、系统误差、粗大误差三类,给出了这三类误差的概念和来源。
2.与测量结果有关的三个术语:准确度、精密度、精确度,及它们与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总误差的关系。
教学方式:讲授 教学过程:2.1.1 测量误差的定义.分类根据测量误差的性质,测量误差可分为随机误差、系统误差、粗大误差三类。
1.随机误差随机误差的定义:在同一测量条件下(指在测量环境、测量人员、测量技术和测量仪器都相同的条件下),多次重复测量同一量值时(等精度测量),每次测量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都以不可预知的方式变化的误差,称为随机误差随机误差的产生原因:对测量值影响微小但却互不相关的大量因素共同造成。
这些因素主要是噪声干扰、电磁场微变、零件的摩擦和配合间隙、热起伏、空气扰动、大地微震、测量人员感官的无规律变化等。
随机误差的新定义:随机误差(i δ)是测量结果i x 与在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无限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平均值x 之差。
即i i x x δ=- (3-1)∑==+++=ni inxnnx x x x 1211 (n →∞) (3-2)定义的意义:随机误差是测量值与数学期望之差,它表明了测量结果的分散性 随机误差愈小,精密度愈高。
2.系统误差系统误差的定义:在同一测量条件下,多次测量重复同一量时,测量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都保持不变,或在测量条件改变时按一定规律变化的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是由固定不变的或按确定规律变化的因素造成的,这些因素主要有: 1) 测量仪器方面的因素:仪器机构设计原理的缺点;仪器零件制造偏差和安装不正确;电路的原理误差和电子元器件性能不稳定等。
如把运算放大器当作理想运放,而被忽略的输入阻抗、输出阻抗等引起的误差。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办法
系统误差不能用增加测量次数来减少。
随机误差:对某一参数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多次重复测量时,误差的符 号及大小变化无规律,呈现随机性的误差。
可用数理统计理论对随机误差进行研究,作出估计。
粗大误差:由于某些原因造成的使测量值受到显著歪曲的误差,可在 重复测量比较分析后消除。产生原因:测量者的粗心大意,环境的改 变,如受到振动、冲击等。
单次测量的极限误差:
limt
——t称为置信系数
其数值与误差出现的概率有关,设测量值x落在区间
[utxut]
的概率 P { u t x u t} 1
---σ称为显著水平 当t值不同时,概率不同,见P7 表2-1 若取t=1则p=68.26%
t=2,p=95.45% t=3,p=99.73% 接近于100% 而测量值超出[u-3σ, u+3σ ]的概率很小,认为不可能出现.
10:25 PM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办法
11
误差与测量
2.2 不等精度测量
2.2.1 等精度测量与不等精度测量
μ称为电工仪表的等级[指数],共7级:0.1、0.2、0.5、1.0、1.5、2.5、5.0。 使用μ级精度仪表时可保证:Δ<Δmax=Xm·μ%
在相同误差Δ下,显然,X越接近Xm,相对误差越小。(Δ/X)≥(Δ/X m)。
10:25 PM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办法
3
误差与测量
2.1.2 测量误差的分类
含粗大误差的测定值应根据一定的客观标法
4
N
lim
n
i
i 1
0
误差与测量
2.1.3 随机误差的特点及估计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技术规范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技术规范JJG 1027-1991本技术规范对测量误差和数据处理中比较常遇到得一些问题做出统一规定,以便正确地给出和使用测量结果。
本规范适用于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计量器具准确度的评定,及其平时结果的表达。
本规范所研究的测量结果的方差是有限的,例如,在品振频率的误差中,由于噪声导致理论方差发散,而是非有限的*。
除非特别指明,本规范所述处理方法与误差分布无关。
1.一般原理由于存在一些不可避免对测量有影响的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中存在误差。
误差的准确值、总体标准差都是未知的,但可以通过重复条件或复现条件下的有限次数测量列的统计计算或其它非统计方法得出它们的评定值。
2.测量误差的种类测量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之差,它既可用绝对误差表示,也可以用相对误差表示。
按其出现的特点,可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粗大误差。
2.1系统误差在同一被测量的多次测量过程中,保持恒定或以可预知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的分量。
按其变化可分为两类:a 固定值的系统误差。
其值(包括正负号)恒定。
如,采用天平称重中标准砝码误差所引起的测量误差分量。
b 随条件变化的系统误差。
其值以确定的,并通常是已知的规律随某些测量条件变化。
如,随温度周期变化引起的温度附加误差。
2.2随机误差在同一被测量的多次测量过程中,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的分量。
它引起对同一量的测量列中各次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异,常用标准差表征。
对标准差以及系统误差中不可掌握的部分的估计,是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主要对象。
2.3粗大误差指明显超出规定条件下预期的误差。
它是统计的异常值,测量结果带有的粗大误差应该按一定规则剔除。
3.误差来源及分解任何详细的误差评定报告,应包括各项误差的完整材料,其中应有评定方法的说明。
3.1误差来源及分解设被测量的真值为0Y ,而测量结果为Y ,则绝对误差Y ∆可表示为:0Y Y Y -=∆ (1.1)本条叙述由测量绝对误差Y ∆分解成可以评定的误差分量K Y ∆的法则。
(完整word版)第4课时 第三章 测量数据处理 第一节 测量误差的处理
知识点:计量器具误差的表示与评定(重点内容)(一)最大允许误差的表示形式计量器具又称测量仪器。
测量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是由给定测量仪器的规程或规范所允许的示值误差的极限值。
它是生产厂规定的测量仪器的技术指标,又称允许误差极限或允许误差限。
最大允许误差有上限和下限,通常为对称限,表示时要加“±”号。
最大允许误差可以用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引用误差或它们的组合形式表示。
1.用绝对误差表示的最大允许误差例如,标称值为1ω的标准电阻,说明书指出其最大允许误差为±0.0lω,即示值误差的上限为+0.01ω,示值误差的下限为-0.01ω,表明该电阻器的阻值允许在0.99ω~1.01ω范围内。
2.用相对误差表示的最大允许误差相对误差表示的最大允许误差是其绝对误差与相应示值之比的百分数。
例如:测量范围为lmv~10v的电压表,其允许误差限为±1%。
这种情况下,在测量范围内每个示值的绝对允许误差限是不同的。
如1v时,为±1%×1v=±0.01v,而10v时,为±1%×10v=±0.1v。
最大允许误差用相对误差形式表示,有利于在整个测量范围内的技术指标用一个误差限来表示。
测量范围为lmv~10v的电压表,其允许误差限为±1%。
这种情况下,在测量范围内每个示值的绝对允许误差限是不同的。
如1v时,为±1%×1v=±0.01v,而10v时,为±1%×10v=±0.1v。
最大允许误差用相对误差形式表示,有利于在整个测量范围内的技术指标用一个误差限来表示。
4.组合形式表示的最大允许误差组合形式表示的最大允许误差是用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引用误差几种形式组合起来表示的仪器技术指标。
例如:一台脉冲产生器的脉宽的技术指标为±(p×10%+0.025μs),就是相对误差与绝对误差的组合;又如:一台数字电压表的技术指标:±(1×10—6×量程十2×10—6×读数),就是引用误差与相对误差的组合。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实验报告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实验报告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实验报告引言:在科学研究和实验中,测量误差是无法避免的。
无论是物理实验、化学实验还是生物实验,测量误差都会对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正确处理测量误差并进行数据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探究测量误差的来源、影响以及如何进行数据处理。
一、测量误差的来源1. 仪器误差:仪器的精度和灵敏度决定了测量的准确性。
例如,在测量长度时,使用一个精度为0.01mm的卡尺比使用一个精度为0.1mm的卡尺更准确。
2. 人为误差:人为因素也会导致测量误差的产生。
例如,观察者的视力、握持仪器的稳定性等都会对测量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3. 环境误差: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等也会对测量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在测量液体体积时,由于液体受温度影响会发生膨胀或收缩,因此需要进行温度修正。
二、测量误差的影响测量误差的存在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准确性:测量误差会使得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存在差异,从而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准确性是评价实验数据是否可靠的重要指标。
2. 精确度:精确度是指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和重复性。
测量误差会使得测量结果的离散程度增大,从而降低实验的精确度。
3. 可重复性:测量误差会使得同一实验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进行时产生不同的结果,从而降低实验的可重复性。
三、数据处理方法为了减小测量误差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数据处理方法:1. 平均值处理:对于多次测量的数据,可以计算其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平均值可以有效地减小随机误差的影响。
2. 标准差处理:标准差是用来衡量数据的离散程度的指标。
通过计算标准差,可以评估数据的精确度,并判断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3. 曲线拟合处理:对于实验数据中存在的规律性变化,可以采用曲线拟合方法进行处理。
通过拟合曲线可以更好地描述实验数据的变化趋势。
4. 系统误差修正:对于已知的系统误差,可以进行修正。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课程标准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本课程是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专业学生在完成高等数学、测绘基础、控制测量等课程的学习任务后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学生完成该课程学习后,能够应用测量平差知识解决控制网平差计算问题。
二、课程目标通过《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使用测量误差基本知识,并掌握对数据进行平差的基本能力。
为今后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基础。
1.知识目标(1)了解本课程的任务及内容;(2)掌握误差分类及误差来源;(3)了解数学期望、方差和、协方差和相关系数的含义;(4)掌握随机变量的数字特质;(5)掌握最小二乘原理及误差传播定律的应用方法;(6)掌握条件平差原理及应用方法;77)了解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原理及应用方法;(8)掌握间接平差原理及应用方法;99)了解附有限制条件的间接平差原理及应用方法;(10)掌握误差椭圆和相对误差椭圆元素计算;10能力目标(1)会进行期望、方差和协方差的计算;(2)具有应用误差、权倒数、协因数传播率解决测量中实际问题的能力;(3)能应用条件平差完成控制网平差计算;(4)能应用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完成控制网平差计算;(5)能应用间接平差完成控制网平差计算;(6)能应用附有限制条件的间接平差完成控制网平差计算;(7)具有准确计算误差椭圆、相对误差椭圆的三个参数并画出略图的能力;(8)具有应用平差软件进行控制网平差的能力;11素质目标(1)具有诚实敬业、专研业务、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2)具备一定的计划、组织与沟通、协作的能力;(3)具备一定的个人专研能力;(4)具备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能力三、课程设计1.设计思想I、本课程的设计总体要求是:以务实基础、适应岗位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尽可能形成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2、本课程通过典型控制网的平差项目案例分析,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按工作过程组织教学,设计教学情境。
2.课时分配课程单元描述课程单元(一)《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课程评价及方式说明学生的成绩评定以主要根据理论知识的掌握(为总结性考核,占40%)、平时表现(占20%),作业(占10%)、项目(占20%),素质考核(占10%)等六方面构成。
大学物理-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2
n 1
(1) 偶然误差较大时: 仪器误差
可不考虑
Sx
t x x n
x
n i 1
i
x
2
n 1
(2)偶然误差与仪器误差相差不大时:
S Δ2 x源自2 I(3)只测一次或偶然误差很小:
只取仪器误差
ΔI
仪器误差
(1)对仪器准确度未知的
一般取:最小刻度(分度值)的1/10、1/5、1/2 或最小刻度
大学物理实验 误差理论
一、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一)测量与误差的基本概念
1、测量:
把待测量与作为标准的量(仪器)进行 比较,确定出待测量是标准量的多少倍。
测量可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2、真值: 物理量客观存在的大小。
3、误差ε: 测量值x与真值a之间的偏差称为(绝对) 误差,即: ε= x – a 由于真值的不可知,误差实际上很难计算
3、测量结果的表达
测量值及 不确定度
x x
Ex
(单位)
相对误差
x
100%
百分误差
E0
x x0 x0
100%
(1)测量值及不确定度
x x
例:算得σ=0.21cm 取σ=0.3cm
σ 只取1位,
下一位0以上的数一律进位
x 的末位与σ所在位对齐,下1位简单采取4舍5入
例:
R=910 2
t=10.13 0.02s
(2)相对误差
L1 80.23 0.04cm 与 L2 200.00 0.05cm
哪个测量误差小?
相对误差
Ex
x
第二章测量数据处理及测量误差分析
第二章测量数据处理及测量误差分析测量数据处理及测量误差分析是科学实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涉及到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处理以及对测量误差进行分析、评估的过程。
本章主要包括数据的整理、数据处理的常用方法、误差分析和误差处理方法等内容。
一、数据的整理在进行数据整理之前,首先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明确需要获得的数据类型和数据量,有针对性地进行数据测量和记录。
数据整理主要包括:1.数据记录:将实验过程中获得的原始数据按照一定的格式记录下来,包括数据名称、数据值、测量单位等。
2.数据清洗:对记录下来的数据进行初步的筛选和清理,去除明显的异常值和错误数据,保留有效和可靠的数据。
同时,要注意将数据转换为适当的统计量,如平均值、中位数、标准差等。
二、数据处理常用方法数据处理是对记录下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加工的过程,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有:1.统计分析:包括计算数据的平均值、中位数、众数等统计量,分析数据的分布特征,进行图表的绘制和描述。
2.走势分析:通过时间序列数据的走势分析,观察数据的变化规律,判断数据是否存在趋势性、周期性等特征。
3.相关分析:用于研究两组或多组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包括相关系数的计算和相关关系的绘图等。
4.假设检验:通过已知的数据样本对一些假设的合理性进行检验,判断假设是否成立并进行统计推断。
三、误差分析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它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通过分析和处理来减小误差的影响。
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种。
1.系统误差:主要源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和实验设计的不确定性,它会导致测量结果的整体偏移,常常是可检测和可纠正的。
调整测量仪器的零点、校正仪器的偏差、改进实验设计等方法可以减小系统误差的影响。
2.随机误差:主要源于测量过程中的各种随机因素,如环境的变化、测量操作的不精确等。
随机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通过多次重复测量可以获得多组数据,然后进行数据的平均处理和统计分析,可以减小随机误差的影响。
测量误差分析和实验数据处理
《力学实验原理与技术》复习提纲(参考)第二章测量误差分析和实验数据处理本章內容:1.测量误差基本概念2.随机误差3.系统误差4.间接误差5.测量结果的表示和不确定度6.实验数据处理2.1 测量误差基本概念1. 测量——比较∙测量的方式:(1)直接测量:米尺量桌子可直接知道桌子长度。
(2)间接测量:由直接测量的数据,通过一定的函数关系,计算求得结果的测量方法∙静态测量与动态测量:按照被测量在测量过程中的状态是否随时间变化判断静态/动态,常规、稳态/过程、瞬态2. 误差——测量的质量∙真值: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某物理量的理想值,表达为A。
真值仅为理想概念。
真值可以用修正过的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代替。
∙误差的表达方法:绝对误差: 测量值与被测量物理量的真值的差示值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与真值的百分比测量值相对误差:绝对误差与测量值x的百分比[例1] 仪表的精度用额定相对误差(满度误差)表示。
额定相对误差:绝对误差与仪器满度值A0的百分比。
A0——表盘上的最大值(满度值)。
仪器工作在满度值2/3以上区域。
思考题2:用万用表测电池电压1.5V,选2V档?200V档?允许误差更小?3. 误差分类∙系统误差——多次测量同一被测量量过程中,误差的数值在一定条件下保持恒定或以可预知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的分量。
来源于测量仪器本身精度、操作流程、操作方式、环境条件。
∙随机误差——多次测量同一被测量量过程中,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着的测量误差的分量。
具有随机变量特点,一定条件下服从统计规率的误差。
来源于测量中的随机因素:实验装置操作上的变动性、观测者本人的判断和估计读数上的变动性等。
2.2 随机误差1.随机误差的特点随机变量——依赖随机因素,以一定概率取值的变量,如:交通事故随机误差——随机变量的一种具体形式,2.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1)随机误差分布特点:等精度条件下,对一物理现象测量N 次,得x1……xN 个值(i=1, N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技术规范JJG 1027—1991本技术规范对测量误差和数据处理中比较常遇到的一些问题做出统一的规定,以便正确地给出和使用测量结果。
本规范适用于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计量器具准确度的评定,及其评定结果的表达。
本规范所研究的测量结果的方差是有限的例如,在晶振频率的误差中,由于噪声导致理论方差发散,而是非有限的*。
除非特别指明,本规范所述处理方法与误差的分布无关。
一测量结果的误差评定1 一般原理由于存在一些不可避免对测量有影响的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中存在误差。
误差的准确值、总体标准差都是未知的,但可以通过重复条件或复现条件下的有限次数测量列的统计计算或其它非统计方法得出它们的评定值。
计算得到的误差和(或)已确定的系统误差,应尽量消除或对结果进行修正。
无法修正的部分,在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中作为随机误差处理。
2 测量误差的种类测量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之差。
它既可用绝对误差表示,也可以用相对误差表示。
按其出现的特点,可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粗大误差。
2.1 系统误差在同一被测量的多次测量过程中,保持恒定或以可预知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的分量。
按其变化规律可分为两类:a 固定值的系统误差。
其值(包括正负号)恒定。
如,采用天平称重中标准砝码误差所引起的测量误差分量。
b 随条件变化的系统误差。
其值以确定的,并通常是已知的规律随某些测量条件变化。
如,随温度周期变化引起的温度附加误差。
2.2 随机误差在同一量的多次测量过程中,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分量。
它引起对同一量的测量列中各次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异,常用标准差表征。
对标准差以及系统误差中不可掌握的部分的估计,是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主要对象。
2.3 粗大误差指明显超出规定条件下预期的误差。
它是统计的异常值,测量结果带有的粗大误差应按一定规则剔除。
3 误差来源及分解任何详细的误差评定报告,应包括各误差项的完整材料,其中应有评定方法的说明。
3.1 误差来源设被测量的真值为Y0,而测量结果为Y,则绝对误差ΔY可表示为:ΔY=Y-Y0 (1.1) 本条叙述由测量绝对误差ΔY分解成可以评定的误差分量ΔYk的法则。
绝对误差可认为是各分量ΔY k的代数和:k 1nk Y Y =∆=∑Δ (1.2)分项时应使(1.2)式充分满足。
为此,应特别注意主要误差项不应重复或遗漏,并不得混入不应有的成分。
可以近似地认为,误差分量ΔY k 与其产生的原因ΔQ k 之间成线性关系,即ΔY k =C k ·ΔQ k (k =1,2,…,m ) (1.3)式中:ΔQ k 是引起ΔY k 的量;而其标准值为Q k N ;Q k 为误差原因的取值。
有:ΔQ k =Q k -Q kN (k =1,2,…,m ) (1.4)(1.3)式中C k 为误差原因Q k 的传播系数。
当忽略误差高次项时,同一原因产生的各项误差往往是十分接近线性关系的。
而由不同的并独立控制的原因产生的误差项则是相互独立的。
如将一个误差原因引起的误差合并为一个误差项后,则各个误差项亦将彼此独立。
引起误差的原因通常可分为:a 测量装置(包括计量器具)的基本误差;b 在非标准工作条件下所增加的附加误差;c 所用测量原理以及根据该原理在实施测量中的运用和实际操作的不完善引起的方法误差;d 在标准工作条件下,被测量值随时间的变化;e 被测量因影响量变化引起的变化;f 与观测人员有关的误差因素。
3.2 间接测量的误差传播系数设被测量Y 系通过以下函数关系式,自直接测得的量X 1;X 2;…X n 计算出:Y =f (X 1,X 2,…,X n ) (1.5)其中,各个量X k 的误差ΔX k ,均将成为ΔY 的一个误差原因,在这些原因彼此相互独立的情况下,各误差原因的传播系数为:/k k C f X =∂∂ (1.6)4 用统计学方法评定的不确定度(A 类不确定度) 本规范建议在数据处理中,以最小二乘法所得结果为准,并建议测量列的自由度不小于5。
以下被测量Y 既可以是直接测量中的被测量,也可以是间接测量中的直接测量量Y k (1.2节)。
对于Y k ,则有对应的期望估计值E ∧(Y k )和标准差s k 等。
4.1 重复条件下的测量列在重复条件下,对被测量Y 多次测量,获得测量列y i (i =1,2,…n ),于是,可得期望估计值E ∧(Y );标准差s(Y )。
E ∧(Y )可认为是削弱了随机误差(但还带有恒定系统误差)的Y 值。
期望估计值的标准差用s (Y )估计。
4.2 误差原因传播系数C i 的实验估计在一个误差原因Q i 变化而其他原因不变时,对被测量Y 和ΔQ i 进行测量,获得测量列{y ij ;ΔQ ij },可得回归直线:y i =C i ·ΔQ i +ΔY o i (1.7)这里的C i 即为(1.3)式中的误差原因传播系数的实验估计值。
4.3 测量列测量结果的期望估计值对重复条件下的测量列y i (i =1,2,…,n ),测量列的测量结果期望估计值E ∧(Y )是算术平均值y :E ∧(Y )=y =11n yi i n=∑ (1.8)4.4 从测量列计算标准差重复条件下的测量列y i (i =1,2,…,n ),其标准差s 的计算方法如下: 4.4.1 贝塞尔法这是本规范建议的基本方法。
()s s Y == 4.4.2 其他方法在测量结果接近正态分布,而且测量列中的次数n 一般不小于5(应尽可能大)时,为便于计算,还可采用下列方法:a 最大残差法s =C n max |v | (1.10)b 最大误差法s =C n max |ΔY | (1.11)c 分组极差法当测量列分为m 组,每组包括n 个测量结果时,每组均有一个极差。
设这m 个极差的平均值为w ,则:1=s wC (1.12)以上(1.10)式中v 为残差;(1.11)式中ΔY 为测量误差。
在(1.10)与(1.11)式中,均取其绝对值。
C n ,C ′n 以及C 值见附录2,3,4。
4.5 期望估计值的标准差当误差原因导致测量结果独立随机变化时,由测量列的标准差s 乘以1,可得期望值E ∧(Y )的标准差。
4.6 两相关测量列协方差、相关系数的计算同时测量两个量,得y i 和ΔQ i (i =1,2,…,n ),则其协方差及其相关系数分别估计为:相关协方差()OV 111nii C Y Q yi Q n =⎧=⎨-⎩∑∧,ΔΔ-Δ111n yi Q i n i i n==∑∑⎛⎝ ⎫⎭⎪⎛⎝ ⎫⎭⎪⎫⎬⎭ (1.13)相关系数ov C ()()()()Y Q Y Q s Y s Q ρ∧∧,Δ,Δ·Δ (1.14)4.7 对同一量具有不同不确定度的测量列的期望估计值及标准差若对同一量Y 进行了n 个不同不确定度的测量,结果为y i (i =1,2,…,n ),则Y 的期望估计值E ∧(Y)应为各y i 的加权平均值:E ∧(Y )=p y pi ii n ii n==∑∑11/ (1.15)上式中,p i 是测量结果y i 的权。
p i 反比于y i 的方差值v (y i )。
(1.15)式所得E ∧(Y )的标准差s 0作如下估计:0()s s E Y ∧={上式中,v i 为测量结果y i 的残差,即v i =y i -E ∧(Y ) (1.17)而测量结果y i 的标准差s i 可按下式计算:()i i s s y s ==5 用非统计学方法评定的不确定度(B 类不确定度)按(1.3)式,误差项可表示为ΔY k =C k ·ΔQ k式中,ΔQ k 是引起误差项ΔY k 的原因;C k 为误差原因传播系数,ΔY k 可用下述非统计学方法评定:5.1 如能按置信概率p ≥0.95确定ΔY k 的极限值max(ΔY k )和min(ΔY k ),则1()max()+min()2k k k E Y Y Y ∧Δ={ΔΔ}(1.19)ΔY k ——扣除其期望后的变量()k k k Y Y E Y ∧Δ=Δ-Δ (1.20)的测量总不确定度为:U Y Y Y k k k ()max()min()Δ={ΔΔ}~12 (1.21)5.2 期望估计值E ∧(C k )与E ∧(ΔQ k )引起的E ∧(ΔY k )及其U (Δ~Y k )如能以概率p ≥0.95确定误差传播系数C k 的极限值max(C k )和min(C k )以及误差原因ΔQ k 的极限值max(ΔQ k )和min(ΔQ k ),则E C C C k k k ∧={}()max()+min()12 (1.22)()max()min()U C C C k k k ~={-}12 (1.23)E Q Q Q k k k ∧Δ={ΔΔ}()max()+min()12 (1.24)()max()min()U Q Q Q k k k Δ={Δ-Δ}~12 (1.25)用它们估计:E Y E C E Q k k k ∧∧∧Δ=·Δ()()() (1.26)()()()+()U Y U Q E C U C k k k k Δ=Δ{||}∧~~(1.27)5.3 标准差u k 的获得由(1.21)及(1.27)式所得U(Δ~Y k )可除以相应的置信因数k ,得到类似于s i 的标准差u k 。
因数k 的选择如下:a 原来的置信概率p =95%时,取2;b 原来的置信概率p =99.73%时,取3;c 如果ΔY k 变化是由某个有规律变化原因起主要作用,则按该原因确定其概率分布,并根据概率分布确定置信因数k 。
分布类型k 两点分布1.0反正弦分布1.4均匀分布1.7 5.4 ΔY k 的期望估计及其标准差如已知C k 与ΔQ k 的期望E (Q k )与E (ΔQ k ),以及其总体标准差的估计算σ(Q k )与σ(ΔQ k ),则按下式估计误差期望及其标准差:E Y E E Q k k ∧∧∧Δ=·Δ()(Ck)() (1.28)()()k k k u Y Q σσ∧=ΔΔ(1.29)6 不确定度的综合方法与数据修约按(1.2)式,误差ΔY 可分解为:ΔYkk m=1∑而ΔY k =C k ·ΔQ k (按1.3式)。
根据第4和5条,分别可确定ΔY k 的期望估计值E ∧(ΔY k )及其标准差估计值s k 或u k 。
6.1 已掌握的系统误差的综合E Y E Y k m k ∧∧Δ=Δ()()=∑1(1.30)6.2 标准差的综合合成不确定度u 按下式给出u s uC Y Y jk k ll =Δ,Δ∧<i2ov l +()22+∑∑∑∑ (1.31)其中C ∧ov (Y k ,,Y l )为ΔY k 与ΔY l 两分量间协方差的估计值,当各项彼此独立时,根号下的第三项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