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瓦尔登湖》(人教版高二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四专题1.2【教学设计】《神的一滴》
《神的一滴》
。译者为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徐迟。选文共5个自然段,行文思路清晰,写景别致细腻,感情充沛丰富,语言别具魅力。作者对自然的钟情充分流露在字里行间。教学中,应在把握文章结构和主旨的基础上,深刻理解重要词句,进而对一些写景和议论段落能够鉴赏分析,最终理解本文的深刻内涵。但又不拘泥于原文,而是重视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感受,引导学生联想到归园田居构想世外桃源的陶渊明和那个没有更多奢求、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培养学生批判的精神和比较的研究方法。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读懂字音、成语,理清文章脉络
2、鉴赏精彩语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交流探究,领会作者对生态与环境深刻的忧患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把握作者的生态观念,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2、热爱自然,平等地看待万物,与自然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精彩语句的含义,把握作者的生态观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批判的精神和比较的研究方法
1、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读
2、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生态保护的名言警句
一、导入:
海子在1989年3月26日卧轨自杀时,身边放着四本书,其中一本就是梭罗的《瓦尔登湖》。那么这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呢?我们请看作者和《瓦尔登湖》。
梭罗,19世纪美国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哲学家,美国超验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主流社会思潮的弃儿,150年来,他的思想激励了寻求返璞归真的人。2006年,梭罗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之一(名列第65位)。梭罗的著作都是根据他在大自然中的体验写成。1839年他和哥哥在梅里马克河上划船漂游,写成《在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一周》(1849),发挥了他对自然、人生和文艺问题的见解。他的代表作《瓦尔登湖》(1854)记录了他于1845至1847年在康科德附近的瓦尔登湖畔度过的一段隐居生活。在他笔下,自然、人以及超验主义理想交融汇合,浑然一体。
高中语文《瓦尔登湖》教案及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必修二
《瓦尔登湖》教案及同步练习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作品《瓦尔登湖》。
2、体会和学习文中写景的技巧。
3、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理念和朴素的思想,学习梭罗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含意丰富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体会和学习文中写景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理念和朴素的思想。
四、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田园诗人陶渊明曾写了一篇《桃花园记》,在作者笔下,桃花园那种超然世外、宁静安逸的田园生活成了许多现代人向往的生活环境。在100多年前美国的诗人梭罗写了一此题为《瓦尔登湖》的散文随笔,里面的湖光山色美不胜收,也成了许多现代人追求的生活。现在,我们一起走进瓦尔登湖,看看他到底有什么吸引人之处。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亨利•梭罗,美国作家、哲学家。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毕业后他先教书后在著名作家爱默生的支持下开始写作。28岁时他抛开尘世生活,在瓦尔登湖畔自建小屋,自耕自食两年,《瓦尔登湖》是他对两年林中生活所见所思所悟的记录。他通过自己生活实验,鼓励人们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
〔三〕学习生字词:
1、字音
2、词义
湛蓝:深蓝〔多用来形容天空、湖海等〕。熠熠:闪光发亮。
上溯:从现在往上推〔过去的年代〕。嬉戏:游戏。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如许:如此这样。
罕有其匹:很少有与它相当的。
〔四〕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瓦尔登湖的?全文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明确: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瓦尔登湖的面积、周围环境及湖水的特点。
高中语文必修3瓦尔登湖-教材分析
瓦尔登湖-教材分析
一、内容详解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湖水的特点及周围的环境。
首先交代瓦尔登湖以深邃和清澈驰名,并一一介绍其所处位置、大小、拥抱湖泊的树木以及四周的山峦,为下文的展开作好铺垫,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5自然段),作者通过各个角度来描写湖水的奇幻的颜色和清澈纯净。
第一层次(第2自然段),作者先是告诉我们康科德所有湖泊起码有两种颜色和变化,一种是远眺而观的,另一种是近观而见的,它更接近本色。这样写是为了和瓦尔登湖的颜色进行对比,从而更体现出瓦尔登湖的颜色变化更为出奇。甚至站在同一点上,湖水的颜色也忽蓝忽绿,同时具备两种颜色。如果从不同的地点如山顶、湖边、再远一点,不同的时间如在阳光的映衬下、晴空万里时,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湖水颜色的变化则更为明显,变化万端,清新空灵,给人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美妙感受。
第二层次(3~5自然段),作者接着又重点写了湖水的清澈。首先从盛满水的玻璃杯的颜色导入,并且用“我们这里的河水”直接下望的颜色和瓦尔登湖的颜色形成对比,表明瓦尔登湖水很深并且晶莹清澈;接着又通过写在很深的湖底的东西历历可数,还可以看到成群的鲈鱼和银鱼,甚至连鲈鱼的横行条纹都清晰可辨来强化这一点。为了更能体现这一点,作者又写了自己亲自经历的一件事,把斧子掉在25英尺的水里,作者都能清楚地看到,并且能用树枝把斧子钩了上来,充分表现了湖水的清澈纯净。下一段作者又写在湖中游泳的感受,湖水清可见底,没有一处是污浊的,并且居然连一棵水草都没有,即使在湖边所见到的很少的水草也和湖水一样清净无垢。这里作者换了另一个角度描写湖水的清澈见底。
瓦尔登湖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瓦尔登湖》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总7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瓦尔登湖》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瓦尔登湖》教案(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文中含意丰富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体会和学习文中写景的技巧。
3、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理念和朴素的思想。
一、作者及作品:课本.教参
二、写作背景
1845年,28岁的梭罗撇开金钱的羁绊,在爱默生的林地中的瓦尔登湖畔自建一个小木屋,自耕自食两年有余。美国的国庆节那天,梭罗住进了自己盖起来的湖边小屋。在木屋里他独立地生活了两年又多一点时间。梭罗对工业文明、喧嚣社会挤压人类、侵蚀人性心怀忧虑,他认为人类只有过简单淳朴的生活,才能享受到内心的轻松和愉悦。原始、平淡的自然生活,适宜人们在其中进行观察、思考和写作。作者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的发自肺腑的呼声。
三、关于《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出版于1854年,是19世纪美国文学非小说著作中最受读者欢迎的书籍。女作家乔治艾略特称“《瓦尔登湖》是一
本超凡入圣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丧失了田园的宁静,所以梭罗的著作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在中国有好几种版本,已经流传50年了。《瓦尔登湖》至少影响了中国两代人。一本100多年前出版的书,在另一个国度里仍然让许多人痴迷。据说,诗人海子去山海关自杀时带着4本书,其中有一本是梭罗的《瓦尔登湖》,这和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到死不放王羲之的《兰亭序》颇为相似。
高中语文《瓦尔登湖》导学案粤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瓦尔登湖》导学案粤教版必修3
《瓦尔登湖》学案
一、学习目标:
重点:1、整体把握课文,学会写景的方法
难点:2、理解梭罗积极倡导的简朴生活的观念。
二、课前预习
(一)字词正音
汆水(cuān)黝黑(yǒu)漪澜(yīlán)黯淡(àn)拂拭(shì)鞭挞(tà)黑魆魆(xū)吞噬(shì)深邃(suì)
(二)背诵重要成语(上课老师抽查)
1、俯仰之间:一低头、一抬头的工夫。形容时间极短。
2、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3、了如指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好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
4、举世无双: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
(三)典故传说(作文材料积累)
1、伊甸园:西方宗教传说中上帝的花园,是早期人类无忧无虑的乐园。
2、喀斯塔里亚灵感之泉:指的是“缪斯之泉”。根据传说,这泉是在南方的希腊,是灵感的源泉,谁饮了谁就能获得赋诗的灵感。
三、文本学习:
1、阅读全文,寻找全文的主旨句。
方法提示:(1)文章以散文的笔调将瓦尔登湖所具有的特点描写了出来,建议同学们尝试分层阅读,将重要的部分重点阅读几遍。
(2)注意文章中间一些特别优美的句子,可以用笔标注出来。
(3)留意主旨句一般会出现在文章的什么位置。
全文的主旨句在文章第一小节:“这个湖以深邃和清澈而驰名远近,值得大书特书。”之所以说这一句是全文的主旨句原因有二:(1)文章内容始终围绕湖水的颜色和湖水的清澈着笔,从清澈展
开去,又回到了清澈,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开“清澈”二字。
(2)全文的触发点就是“值得大书特书”,作者的确做到了大书特书,在深邃和清澈上做足了文章。
诗意地栖居——《瓦尔登湖》教学设计
在 笔者 所教 班级 中 , 《 尔登 湖》 本 , 就 瓦 文 学
生 在 预 习过 程 中 的 相 关 情 况 如 下 :
人 们 热 爱 自然 、 近 自然 。 到 与 自然 和 谐 的 诗 亲 达 意 生 存 。 再 次 , 罗 注 重 生 活 的 自 由 , 喜 欢 在 梭 他 大 自然 中 过 简 朴 生 活 , 是 他 对 自 由 、 个 人 价 这 对
景 色 描 写 部 分 独 具 特 色 , 人 寻 味 , 论 的 文 字 耐 议 也充满诗 情画意 。
《 尔 登 湖 》 是 作 者 梭 罗 在 美 国 前 工 业 革 命 瓦 时 期 只 身 投 入 大 自然 怀 抱 的 所 观 、所 闻 、所 感 、 所 思 . 其 当时 生 活 与 思 想 的 真 实 记 录— — 简 朴 是 生 活 、 居 林 中 、 意 的 添 补 、 活 在 何 处 、 为 隐 诗 我 我
美 景 .那 么 瓦 尔 登 湖 对 于 作 者 有 何 意 义 ”等 问
题。
态 度 .引 导 学 生 探 究 作 者 关 于 “ 与 自然 的 关 人
系 ” 思考 。 的
教师 : 示学 生 问题。 者 梭罗 为我们 呈 现 展 ‘ ‘ 作:
舟 ” 4 同 学 提 出 “ 篇 文 章 最 后 的 诗 歌 是 否 可 .位 这
压 人 类 、 蚀 人 性 心 怀 忧 虑 , 为 人 类 也 许 只 有 侵 认 过 简 单 淳 朴 的生 活 . 能 享 受 到 内心 的轻 松 和 愉 才
高中语文《神的一滴》说课稿
《神的一滴》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叫,来自江苏。我说课的题目是:《神的一滴》,选自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中的第三个板块“湖山沉思”。本专题的学习方法是“文本研习”。接下来我就把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及理念给大家谈谈,稚嫩与不足之处恳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要“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而亲近大自然,无疑是进行审美教育的良好途径之一。本专题编选的六篇文章可以说是“古今中外兼而有之”,但都向我们展示了自然的魅力,同时又有着不同的侧重。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主要引导学生欣赏和讲述自然之美;第二板块“感悟自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并表达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第三板块“湖山沉思”则主要是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神的一滴》选自美国作家梭罗的名作《瓦尔登湖》,译者是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徐迟。选文共6个自然段,行文思路清晰,写景别致细腻,感情充沛丰富,语言别具魅力。作者对自然的钟情充分流露在字里行间。教学中,应在把握文章结构和主旨的基础上,深刻理解重要词句,进而对一些写景和议论段落能够鉴赏分析,最终理解本文的深刻内涵。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出于这样的考虑,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以下三点:
知识目标:品味鉴赏本文精妙的景物描写,揣摩语言;
能力目标: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提高分析鉴赏散文的能力;
华师大版高中语文高二语文下册《瓦尔登湖》评课稿
华师大版高中语文高二语文下册《瓦尔登湖》评课稿
一、引言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高中语文教材中一篇重要的散文课文。本文旨在对华师大版高二语文下册中的《瓦尔登湖》进行评课,从教材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细化分析,以期全面了解该篇课文的教学价值和影响。
二、教材设计
1.教材背景介绍:在语文教学中,通过阅读文学作品
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批判思维和写作能力,同时也能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瓦尔登湖》作为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可以为学生打开通向自然、人生和自我认知的大门。
2.教材目标:通过学习《瓦尔登湖》,使学生能够理
解并欣赏梭罗的人文主义理念,感受自然的伟大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
3.教材内容:本篇课文以梭罗在瓦尔登湖度过两年两
个月的野外生活为主要情节,以及对自然、社会、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通过梭罗的行文方式,探索个人内心的感悟和对自然界的认知。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瓦尔登湖》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掌握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风格;
•了解梭罗的思想观点和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优秀散文作品的
理解和欣赏水平;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和分析复杂文本;
•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够发现并思
考文本中的深层含义。
3.情感目标:
•通过《瓦尔登湖》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和对生活的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文化修养,提高对美好生活
中美母语教材课文设计的比较研究——以《瓦尔登湖》为例
阅读这两篇课文 , 可 以发 现两者 的侧重点完全
围, 只针对狭义 的文字注释 , 《 神的一滴》 和《 瓦尔登 湖( 节选 ) 》 有不少 共性 , 但两者 的差异也非常 明显 。
( 一) 作者与创作背景
不同: 《 瓦尔登湖 ( 节选 ) 》 突 出的是作 品的社会批评
教 师不厌其繁地在课堂上补充 ,而且更 多情况 下 , 教 师讲 的 内容可能 比这上千字 的介绍要生动得多 。
整个著作来说也是 冰山一角 , 但是却牢牢把握 了这
部作 品 中最 不同寻常 的思想 , 也是最 为精髓 之处 。
比如这篇课文就 突出了作者通过简化 自己的需要 ,
去体验一种生活 , 以此来探索人类和 自然 之间的精 神联 系的这样一种深刻生活态度 。
如在 课后 提 问栏 目的 “ 文 本研 习 ”中 的第 三题 :
“
… …
中心 思想 。 而 看美 国教科 书 中的这些课 文 , 作 者 的 创作 目的以及 课文 的中心思想 绝对不 是神秘 的东 西, 课 本 已经慷慨地作 出 了很 大程度 的提示 , 所 以 这种事情不用学生太伤脑筋 。
的, 梭 罗对 文章 中的段 落进行 组织 , 使 得 所有的 句
子一起积蓄至一个 高潮。 爱默 生很 赞赏梭 罗的风格 ,与爱默生一样 , 大 多数 当代 的读 者和评 论 家都 为梭 罗的写作 中的力 量和 活 力感到 惊讶 。 在 他最有 效 的段 落 中 , 句子 产
新人教高中语文必修2瓦尔登湖背景介绍
新人教高中语文必修2瓦尔登
湖背景介绍
新人教高中语文必修2瓦尔登湖背景介绍
一本静静的书——《瓦尔登湖》译序〔节选〕〔徐迟〕
《瓦尔登湖》是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如果你的心没有安静下来,恐怕你很难进入到这本书里去。我要告诉你的是,在你的心静下来以后,你就会思考一些什么。在你思考一些什么问题时,你才有可能和这位亨利,戴维·梭罗先生一起,思考一下自己,更思考一下更高的原则。
这位梭罗先生是与孤独结伴的.他常常只是一个人。他认为没有比孤独这个伴儿更好的伴儿了。他的生平十分简单,十分安静。
1817年7月12日梭罗生于康科德城,就学并毕业于哈佛大学〔1833—1837年〕,回到家乡,执教两年〔1838—1840年〕。然后他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家里〔1841-1843年〕当门徒,又当助手,并开始尝试写作.到1845年,他就单身只影,拿了一柄斧头,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独居到1847年才回到康城。1848年他又住在爱默生家里;1849年,他完成了一本叫作《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的书.差不多同时,他发表了一篇名为《消极反抗》〔On Civil Disobedience〕的极为著名的、很有影响的。按字面意义,这也可以译为“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后面我们还要讲到它。然后,到了1854年,我们的这本文学名著《瓦尔登湖》出版了。本书有了一些反响,但开始的时候并不大。随时间的推移,它的影响越来越大.1859年,他支持了反对美国蓄奴制度的运动;当这个运动的领导人约翰·布朗竟被逮捕,且被判绞刑处死时,他发表了为布朗辩护和呼吁的演讲,并到教堂敲响钟声,举行了悼念活动。
谈谈必修阶段的课堂教学
三题作业:
(1)要求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2)选出潘庆舲译本中“瓦尔登颂”,与课 文中徐迟译文比较鉴赏;
(3)在原作“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 和“结束语”中分别选了若干节文字,组成 “《瓦尔登湖》选读”,供一般同学阅读, 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则鼓励他们课外阅读原作。
wenku.baidu.com
品质 1、找出小说关键细节,体会人物性格和 思想; 2、从变与不变的角度,理解造成悲剧的 原因; 3、研读小说结尾,探究人物困境中坚守 的可贵品质。
谈必修阶段课堂教学
南京十三中 曹勇军 8月18日 扬州培训
◆要辩证全面认识课堂教学
◆我们对课堂教学的认识永远是有限的
◆教师不是专家,教师是有思考的实践者
◆教师实践性知识(Teacher’s Practical Knowledge ,简称PK)
◆ “实践性知识”—— 教师真正信奉的、实际使用的、教师职 业特有的、具有身体化、个性化、情境性、 非理论性的知识。 ◆还有一个“学科教学知识”,简称PCK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
预习题: 一、小说写的是我与鞋匠格斯拉的交往。写了 几次他们的交往?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 的基本情节。 二、这篇小说故事简单,语言朴实,但有冲击 力。请选出2~3最让你感动难忘的片段,并加 以鉴赏。 三、改成“靴子”或者“”好不好,为什么? 用一句话概括格斯拉的性格。
高中语文粤教必修3学案第1单元2瓦尔登湖节选Word含解析
高中语文粤教必修3学案第1单元2瓦尔登湖节选Word含解
析
2瓦尔登湖(节选)
本课话题——诗意地生活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而瓦尔登湖更为出奇,甚至站在同一点上,湖水也忽蓝忽绿。俯仰于天地之间,它同时兼备了两种颜色。从山顶看去,它呈现蓝天的色彩,走近湖边,看到岸边细沙浅水处,水泛着黄澄澄的水波;再远一点,呈现淡绿,愈远色泽愈深,最后水波荡漾呈现一色的黛绿。
面对自然万物,置身尘嚣之中,请看:有人陶醉在“人定胜天”的论调之中,有人在百无聊赖地苟生。可是,当你读一读梭罗的美妙文字,感受一下瓦尔登湖的美丽,融身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妙境界之中时,你是否还会如此呢?只见湖水清澈纯净,清可见底;又见梭罗身处美景,悠然自得,既无尘世杂音扰耳,又无世俗杂念烦心,他将自己的一颗真心融于自然,自然滋润他的心灵,平静、自在而坦然。所以,在自然面前,不要以“主人”自居,让我们用真心对待自然,让自己诗意地栖居在美丽的“瓦尔登湖”畔吧!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
蓦然回首,生命微笑
读书破万卷的杜甫,选择了诗意的生活,于是便让汗青里多了一位诗中圣哲。纵然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凄苦;纵然是“老病有孤舟”、“凭轩涕泗流”的悲凉;纵然是“卷我屋上三重茅”、“高者挂罥长林梢”的窘境;少陵亦不改己志,用一支如椽巨笔,还原了历史本相与民生疾苦,一只小船,一席凉被,让杜甫探索到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人,当诗意地栖居。
——海德格尔遵照道德准则的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在世界上我们只活一次,所以应该爱惜光阴。必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的课程标准认为应“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它要求教师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广泛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领会语言规律,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课堂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对话――生成”的教学观,强调学生的自主构建、个性化多元化解读,突出学生的活动。但这绝不意味着忽视或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实际阅读教学中,学生随意解读乃至曲解课文得不到矫正,有的教师放弃了自己的职责,把学生初始化阅读当成课堂阅读等现象时有发生。某权威教学杂志曾刊登一个《我与地坛》的课例,在上此课时老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教师又读了一篇类似的感人文章,学生非常感动。该教师认为,虽没讲什么内容,但这节课很成功,他从学生眼中读出了感动、理解。实际上,教师的作用可忽略不记(仅仅是读篇文章),这样的课要教师干什么?
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有目标、高质量的个性化学习行为。教师的缺席或作用的弱化必使课文阅读教学衍变成课外自由阅读。如此,教学效率和质量得不到保障,
新课改也将难以真正有效开展。重新思考、审视新课标下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将使我们澄清错误认识,高效地开展阅读教学。
1、引申原始体验,推动学生发展。课堂阅读应关注学生的初始化阅读。在学生没有接触文本时,不宜设计教学活动;在接触文本、获得原始体验之后,教师应通过各种活动了解原始体验、矫正原始体验、引申原始体验,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在学生原始体验的基础上生成、引导、训练。这样的教学才是符合学情的,才是真正能够使学生语文素养得以提升的。如学生自读《故都的秋》后,让大家畅谈感受,有学生认为倒数第三段的议论是横插一杠子,也有学生认为所写景太不起眼。这些都是我们教学的宝贵触发点。以此为契机展开的教学不仅对学生促进最大,而且还能发现我们教学的盲点。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和学生交流、参与讨论、察言观色等多种形式,把握学生的原始阅读体验以更好地开展教学。在学生刚刚接触到文本时,就播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实则是以师者的理解、体验融进朗读之中直接传递给学生,是对学生阅读理解的严重干扰。
第七单元 大单元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大单元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
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2019)必修上第七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在实施新课标、新教材的过程中,教学设计的“变身”势在必行。“老剧本”显然不能演绎“新剧情”,特别是“大单元”的教学设计,早已不是先前“教学目标、重难点、课堂导入”等等单线流水式的若干步骤所能呈现的。那么,“三新”视域下,大单元的助学设计以什么样貌呈现最适恰
一、教学时段:
大单元学习设计应以“课时-学段-单元”梯度呈现教学时段,而不是先前一律等分的课时。
比如必修上第七单元总共9 课时,分为4个学段:启动课(第一课时)--立项课(第二课时)--探究课(第三到第八课时)--写作课(第九课时)。其中,第三学段分为群文阅读,包括《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3课时);比较阅读,包括《赤壁赋》《登泰山记》(3课时)。
二、统整式设计:
相比之前的链条式教学设计,大单元助学案在设计上更倾向于全面性、立体化、动态感的统整式学习设计。
(一)抓大放小
统整式学案设计的着眼点不是一节一堂的教学目标,而是从顶层着眼,层层下放:立德树人--四层四翼--核心素养--任务群--单元目标--学段目标--课时目标。这种“层层下放”式的设计视域,要求教师有一种自上而下的设计格局,树立“大概念”,抓住“大单元”,尽量以“大任务”“大项目”“大活动”引领整合“大课堂”。
不是说“知识目标”流于碎、小就不重要了,而是自下而上,延用字--词--句--段--篇章--文意的线性学习模式过于单一且效能低下。课堂是宝贵的学习场、生命场,课堂是促成思维萌动、碰撞、生长的生成地;不是单纯让学生摄取信息,识记知识点,重复某种技能的训练场。“小”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应予各种“任务”“作业”的形式,安排在课前或课后让学生尽量独立完成。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教学的建构路径
-027-2022
年
第10期(总第314期)
教改一、“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教学的要求及实施必要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文
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学习占2.5学分,要求安排45课时、写作次数不少于8次,可以说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头戏。任务群教学以项目式学习为导向,在任务的指引下,学生通过比较多文本资源,完成活动解决方案。任务群教学呈现出专题式学习的特征,它以真实、复杂、开放的情境为载体,串联起学生课前课后的学习时间,为高效的课堂学习提供保障。
课程标准提出,“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新课标采用“文学阅读”这一说法,意在表明语文学习的一大要义是文学欣赏,教师以学习任务群组织教学,可以在任务梯度的推进中让学生厚读文本,进行深度学习。同时,将文学阅读与文学写作并置于同一个任务群中,能提高包括文学评论、文学创作在内的文学写作的价值地位[1],充分体现文学阅读与写作的相生关系。由此可见,有着充分审美功能、育人功能的“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在整个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
二、“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教学的实施困境在具体教学实施中,“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教学仍然面临诸多困境。
一是教师教学的热情与精力的问题。不少教师对学习任务群这个新理念的意义和策略抱有困惑,表现为不作为和难作为,其课堂教学沿用“老脚本”。二是教师在实施学习任务群教学时存在理解误区,在情境设置上只考虑日常交流应用,思维导图、手抄报等形式泛滥,提到学习活动就只有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三板斧”。三是课堂教学的困难。日益复杂的学科知识加重了教师的备课压力,课堂讨论考验着教师的控班能力,学生在作品成果交流后的收获也有待教师检测,还有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问题。繁杂的活动加上教师理解不当、实施不力等因素,任务群教学容易陷入脱离文本、忽略基础知识的误区,使教师回到“只讲干货,绝不造作”的老路。
2024年瓦尔登湖读书笔记优秀文章范文(3篇)
2024年瓦尔登湖读书笔记优秀文章范文
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当然,一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观照梭罗的这条起伏的心灵历程,不知能否多一份理解和感悟。在这个丰富多彩的时代里,要一个人对生活无所求,那是苛刻,但对“所求”多一些节制,则是理性。我们无法也无需戒绝自己对生活的“所求”,但同时是否也该有些出世的精神来面对这个不复简单的世界?在越来越考究的生活中,心灵的罗盘仍固执地指向简单和质朴。因此,斑斓的VCD节目和浓酽的咖啡之外,读一读《瓦尔登湖》,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份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其实已不是时髦,而是必需。
种豆、筑屋、焙制面包,对大多数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来说,都是些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来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谁向往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来越紧张,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萎缩的今天,有此梦想的人又能到何处实现呢?
书中,他描写到,他的工具仅有一个斧头,但他很快便造好了一座坚实得足以避风挡雨的小木屋。原来,找着住的地方,是那么简单。随后,这间木屋的前后填充了他自种的蔬果地。原来,填饱肚子,是那么简单。再后,他不定期地用这些收成去和村民物物交换,原本空旷的屋子由此装点得颇具姿彩。原来,构筑起一个心灵的港湾,还是那么简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教《瓦尔登湖》(人教版高二教学案例)
教学设想
《瓦尔登湖》是美的,然而初读《瓦尔登湖》是难的。起初它甚至令我也难以卒读,很难想象它能让高一学生接受,所以它一直让我有些怀疑教材编者是否有点眼高手低。但是,后来我接受并喜欢上了她。起初,只是缘于我极想揭开一个谜——它何以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之一!读了几遍,开始觉得里面的景物描写很美妙,继而觉得美妙景物的背后有一颗梭罗的心;再后来,接触到有关它的一些背景资料,再走进《瓦尔登湖》,仔细聆听梭罗的心音,我不禁觉得要被她的纯真、纯美俘获。她,给了我一个朴素淡泊的心地。
我们这个世界的喧嚣和浮躁需要经典来过滤和沉淀,然而经典的深邃往往令人望而却步。对于经典,中学生是向往甚至神往,然而对很多经典绝对又感到可望而不可即,他们刚一踏上森林的边缘便迷路了,他们需要有切身经历的导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初涉瓦尔登湖的足迹或许能给学生亲历经典的旅程以一些帮助。
身边的很多老师对《瓦尔登湖》是尽量回避的,编者也在2007年第2版中把它删去。但我们还是不能回避文学经典的森林——不能怕迷路就绕过它,我想带学生勇敢地走一遭,同时也期待着更多的经典回归教材,回归我们的课堂。
三维目标
1、感受瓦尔登湖美丽的湖光水色,学会从写景手法着眼欣赏文中美妙的景物描写。
2、领会作者丰富深刻的感受,能具有追求简朴、宁静、纯洁、高尚的生活的欲望。
3、通过本文的阅读实践,了解较深邃的经典著作的一般读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欣赏文中美妙的景物描写,了解较深邃的经典著作的一般读法。
2、难点:理解文中一些较晦涩的语句,领会作者的丰富深刻的感受。
教学方法
对话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经典
教师活动:(1)导入:诗人海子卧轨自杀时身边带了4本书,其中就有一本梭罗的《瓦尔登湖》。这本书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之一,是当代西方被广泛阅读的经典散文作品之一。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部远离人间烟火的作品到底何以具有如此巨大而经久的魅力呢!(2)板书:瓦尔登湖梭罗
设计意图:有关语句出自课后练习三,学生已知道,再次强调,以引起学生更强烈的阅读冲动。
二、感受欣赏
教师活动:(1)请学生速读课文,划出文中(重点从“一个平静的九月下午”和“十一月中的一个下午”两部分)自己认为较美妙的景物描写的句子,感受瓦尔登湖美丽的湖光山色,并选择一处,分析好在哪里。(2)提示:可从写景的角度,修辞手法等角度思考。不会读或不理解的词语自己查词典。(3)与学生交流,对学生未找出的符合要求的句子进行适当补充。安排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景物之妙。可结合课后练习二。(4)板书:景角度:远、近全、微动、静修辞:比喻(根据实际适时调整)
学生活动:(1)速读课文,边读边划。(2)独立思考分析,然后先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认识,再与老师交流。
对话方式: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
设计意图:快速直入文章精彩的语句,尽快进入美境,暂时忽略晦涩处,减少对经典的阅读畏惧感。学会从写景手法着眼欣赏美妙的景物描写,培养学以致用独立思考能力,并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共享的乐趣。
三、体会探究
教师活动:(1)请学生找出文中直接抒情或议论的语句加以体会,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2)提示:若想透过这些抒情议论的语句领会作者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绝非易事,给学生一些关于梭罗以及《瓦尔登湖》的背景资料。(可投影或印发)(3)对学生未找到的一些较关键的语句给以提示。可结合课后练习一。(4)板书:情抒情:愉悦赞美议论:痛心痛斥(根据实际教学过程适时调整)
学生活动:(1)再读课文,边读边划,独立思考。(2)阅读背景提示,深入探究这些议论抒情语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交流讨论。
对话方式:与作者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
设计意图:(1)首先降低难度,让学生能读有所得,而又有所不能得,使其“愤”“悱”,利于进一步探究。(2)直面文本,与作者对话,学生可以更好地领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情感。与老师对话,便于老师给自己帮助和引导,同时让老师
有机会倾听学生体会,丰富师生各自对文本的多重理解。(3)提供背景材料看似越读越多,实是为更好地把书读“薄”,扩大“面”以期更好地突破“点”。
四、质疑问难
教师活动:(1)请学生默读课文后大胆质疑。(2)给学生适当提示或解答。对于一些问题,学生可能有多种理解,要尊重学生,但应给以正确方法引导,让学生能从文本出发,并借助资料提示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1)默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2)试着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与老师交流。
对话方式:生生对话、师生对话
设计意图:通过此步骤,学生除可加深对课文理解,更可养成主动质疑自主解决问题之习惯。
五、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1)请学生以“梭罗或瓦尔登湖,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2)请学生从刚才对《瓦尔登湖》的阅读实践中总结一下阅读较深邃的经典著作应该采取什么策略。(3)帮助学生尽可能加深对文本的现实意义的把握及完善对于经典名著的阅读策略。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瓦尔登湖》全书。(4)板书:经典阅读:由浅入深化难为易
对话方式:与作者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
学生活动:(1)写自己的阅读感受。(2)总结并与同学或老师交流分享阅读经验。
设计意图:检测阅读成果,学生可对文章形成整体认知,把阅读经历向阅读经验拓展延伸,适应终身学习需要。
附板书设计
瓦尔登湖梭罗
景情
角度:远、近全、微动、静抒情:愉悦、赞美
修辞:比喻议论:痛心、痛斥
经典阅读由浅入深
化难为易
教学反思
准确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努力构建平等对话平台
——以《瓦尔登湖》教学设计为例
要上好一节课,必须了解学生,并对所教内容认真研究,准确定位,设计明确而又可操作的教学目标。首先解决了“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才可能正确而有效地进行教学。
就《瓦尔登湖》而言,它是极具审美价值的经典作品,但由于是翻译作品,加之文中较复杂且难于理解的句子偏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