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ppt

合集下载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
第一节 阴阳学说
太极阴阳鱼图
“中华第一图” “阴阳学说的金字招牌”
.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 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 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含义的转化
阴阳的本义—日光的向背
抽象为哲学概念
.
治疗原则:
损其有余
阳盛则热--热者寒之—实热病用寒凉药
实证—实则泻之 阴盛则寒--寒者热之—实寒证用温热药
阳病治阴(阴寒症状)--温阳药物
补其不足
唐王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病治阳(阳热症状)--滋阴药物
虚证—虚则补之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阴阳两虚者--阴阳并补法
阴中求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 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明张景岳 阳中求阴--“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 则阴得阳生而. 泉水不竭”
.
• (二)认识深化阶段 • 1、相互关系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 一不可。” • 2、原始元素概念 《国语·郑语》:“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 物。” • 3、抽象出五行相生、相克关系 如孙武的五行毋常胜、邹衍的五行常胜论
《素问·宝命全形论》:“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 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
属空时季温湿重亮 性间间节度度量度
事物运动状态
阳上昼春温干轻明上动兴亢

夏热躁
亮升
奋进
阴下夜秋寒湿重黑下静抑衰

冬凉润
暗降
制退
.
三、阴阳的相互关系
(一)阴阳对立制约 (二)阴阳互根互用 (三)阴阳消长平衡 (四)阴阳相互转化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五行精品课件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五行精品课件
最新 PPT
独特的护理技术与方法: 起居护理 预防护理 情志护理 饮食护理 中药护理等
湖南省中医药学会护理专业委员会编 《常用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及考核评分标准》
最新 PPT
•第一节 阴阳学说
最新 PPT
阴 阳 的 起 源
最新 PPT
概念
•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 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 • 水(阴) • 火(阳)
要点:相关 对立 属性
1.《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宋代·陈无择 “三因学说” 2.《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开创 “脏腑证治”
最新 PPT
3.金元四大家:
• 刘完素(刘河间):认为大多数病证性质属于火热,治疗 善用寒凉药物,世称寒凉派。
• 张从正(张子和):认为人患病是因为感受邪气,邪去则 正安治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主,世称攻邪派(攻下 派)。
完整过程。
最新 PPT
辨证施护
• 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患者有 关疾病发生、发展的资料,分析整理从而制定相应护理 计划和护理措施的过程。
最新 PPT
防护结合:预防与护理结合
1.未病先防 ①固护正气:顺因自然、调神情志、起居有常、饮食有节、
锻炼身体 ②预防邪侵:慎避六淫、疫毒、预施药物 2.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控制传变

最新 PPT
三、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辨证施护 防护结合 恒动观念 独特的护理技术与方法
最新 PPT
整体观念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 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 整体;并通过气血津精等生理物质的作用,来完成机 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 李 杲(李东垣):认为脾胃虚弱或异常是内伤疾病的主要 病因,脾胃一伤,百病由生,治疗上善补脾胃,世称补土 派。

中兽医学-阴阳五行学说.ppt

中兽医学-阴阳五行学说.ppt

持动物体的生理活动;否则,阴阳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精气就会竭绝
,生命活动也将终止。
第一章 基础理论

阴阳的相互关系及应用
【包含阴阳的概念、特性、相互关系及阴阳的应用等内容。】 阴阳学说的应用
阴 2)病理方面:
阳 A、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疾病的过程,多为邪正斗争引起的动物体阴阳的


偏盛或偏衰。
【包含阴阳的概念、特性、相互关系及阴阳的应用等内容。】 阴阳学说的应用
阴 1)生理方面:
阳 A、说明动物体的组织结构:均根据其所在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等各


相对部位以及相对的功能活动特点来概括,并进而说明它们之间的对立

统一关系。
说 B、说明动物体的生理:在正常情况下,阴阳保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以维
病的本质。
第一章 基础理论

阴阳的相互关系及应用
【包含阴阳的概念、特性、相互关系及阴阳的应用等内容。】 阴阳学说的应用
阴 4)治疗方面:
阳 A、确定治疗的原则:“阴阳偏盛偏衰”是疾病发生的基本原因,因此“泻


其有余,补其不足,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是诊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学 B、分析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知道临诊用药:药物的性味功能可用阴阳加
的范畴。
第一章 基础理论

阴阳的相互关系及应用
【包含阴阳的概念、特性、相互关系及阴阳的应用等内容。】
概念:阴阳指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所既有的

两种不同的属性。
阳 阴阳的特性:相对性、关联性、无限可分性。

行 阴阳的相互关系: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阳之

中医护理学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护理学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上篇
中医基础理论
中篇常用中医护理技术下篇源自常见病症中医护理上篇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三章 藏象 第四章 病因病机 第五章 诊法 第六章 辩证 第七章 养生保健与护理总则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学习目标
目录页
1.了解阴阳学说及五行学说的概念。
2.掌握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目录页
二、阴阳变化的规律 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既可以是渐变,又可以是突变。 如:季节的转化 急性传染病:持续高热—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阳气暴脱证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目录页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解剖部位 (二)说明人体生理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关系 (四)指导诊断 (五)指导治疗 (六)指导养生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目录页
二、阴阳变化的规律 阴阳互根互用 互根-阴阳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如:寒与热 互用-相互资助、促进 如:功能与物资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目录页
二、阴阳变化的规律 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在不断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 阴阳消长: 阴消阳长—如:由春至夏;功能物质(阳)的产生必须消耗一部分营养物质(阴) 阳消阴长 — 如 :由秋至冬;营养物质的代谢(阴)必须消耗一定的能量(阳)
虚热证-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
虚寒证-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目录页
(六)指导养生

阴阳五行ppt课件

阴阳五行ppt课件
方医多例疑难病例,肺部缺水机制导致哮喘
温肺化饮可使津液恢复 转血瘀经络闭阻-轻血府逐瘀,重大黄庶虫,加
山甲蜈蚣东莞病例
转脾肺气虚-异功散,补中益气. 转肺肾两虚-六味,金匮肾气,都气
肝病的阴阳证侯变化-76方证侯
轻度慢乙肝-免疫耐受与低下-肝纤维化 肝郁血瘀-疏肝活血 阳气血虚.补益, 结果:抗病毒2年阴转率58%,对照组38%. 2年纤维化逆转80%, 参考书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杨宏志主
1一阴一阳为立论基础 2以循环变化观察宏观微观世界 3五行生克立场观察万物时空之间关系 4时空物三位一体时空观 5天地四时五方五脏数字化
●道的3重意义 永恒活力的生生之源 至高无上的评价标准 发明创造的哲理之源
●道的四个赋形之处 太极卦象符号中 阴阳五行中 时空中奇偶之数中
阳虚证
肾阳不足诸证。其中肾气丸为补肾助阳 的代表方,适用于肾阳不足诸证;右归丸温 补肾阳,填精补血,适用于肾阳不足,命门 火衰及火不生土等证。
治疗肾阳不足顽固哮喘过敏性鼻炎 的良方.大量案例
传染病严重感染气营分阳热证
阳明(气分)热盛,症见壮热汗出,烦渴,脉洪大。 后者功用是清热兼以益气养阴,降逆和胃,主治热 病后期,气阴皆伤,余热未尽,症见身热多汗,心 胸烦闷,气逆欲呕等。白虎汤与竹叶石膏汤 邪初传营,症见身热夜甚,时有谵语,神烦少 寐,或斑疹隐隐;后者功用是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热已入血,迫血妄行,症见吐衄、发斑等。 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阴阳变化-时间昼夜阴阳寒热转(变)化 中药,气候,冷热饮食,抗生素(等导致阴阳寒热
变化)
感冒咳嗽急慢迁延性支炎阴阳寒热诊治方 案-19首方例
风热-银翘散,轻证桑菊饮.多数人 风寒-实证杏苏,虚证参苏.三拗汤,加山甲

阴阳五行学说ppt

阴阳五行学说ppt
–如:兴奋与抑制、气与血。
• 互根与互用不可分离,互用必须 以互根为前提。
(三)消长平衡
• 消,减少;长,增加。 • 消长,反映了阴阳双方量 的不断变化。 • 平衡,反映了阴阳双方的 变化状态。即通过阴阳的 消长变化维持着一种动态 平衡状态。
• 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的消长变化,反映了事 物之间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关系的协调平衡。
声高 息粗
阴阳属性的特性
• (2)相对性:
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 件下,可以发生相互转化, 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 转化为阴。
例如:


(参照物或标准不同)
阴阳属性的特性
(3)可分性:
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可以划分 阴阳,而其中的任何一方又可以再分阴阳。 例如: 阳 阴
昼 上午 阳中之阳 下午 阳中之阴 上半夜 阴中之阳 夜 下半夜 阴中之阴
•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则过度制约另一方 而致其不足,称为“制约太过”。如“阳胜则热” •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制另一方而 致其相对偏盛,称为“制约不及”。如“阴虚则热”
(二)互根互用
• 互根,指阴阳互为对方存在的前 提,离开了一方,另一方不能单 独存在。
–如:明与暗、上与下。
• 互用,指阴阳双方不断地相互资 生、促进和助长。
• 例1:春夏秋冬四季的温、 热、凉、寒的气候变化, • 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 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 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 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 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 的缘故。
一方面互相对立 互为参照 一方面 互相抑制
• 例2: 人体阴阳双方相互制约而达到协调平 衡,则人体生命活动健康有序。若动态平衡 失调,则标志着疾病的产生。

阴阳五行学说课件PPT

阴阳五行学说课件PPT

阴阳学说在中医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诊断方法
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体征来判断阴阳的偏盛偏衰,从 而确定病证的性质和部位。如望诊观察面色、舌苔,闻诊听 声音、嗅气味,问诊询问病情、病史等。
治疗原则
调整阴阳平衡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根据阴阳失调的具体 情况,采用补其不足、泻其有余的方法,使阴阳恢复平衡。 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
阴阳五行学说课件

CONTENCT

• 阴阳五行学说概述 •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 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 阴阳五行学说在现代医学中的价值 • 阴阳五行学说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 学习阴阳五行学说的意义和方法
01
阴阳五行学说概述
阴阳学说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阴阳观念起源于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形成于殷周时期,西周 末年,以伯阳父为代表的一些贵族卿大夫把阴阳看作天地之气。
在建筑和风水布局中,阴阳五行学说 也有着重要的应用。通过合理的布局 和设计,可以营造和谐、宜居的环境 。
阴阳五行学说可以指导农业生产,根 据时令和气候的变化,合理安排种植 和养殖活动,以获得更好的收成。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发展
春秋时期,阴阳学说被赋予哲学含义,战国时期,阴阳学说进一 步发展,成为一种系统的理论。
五行学说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五行学说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方位 观念,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发展
在战国时期,五行学说得到了进 一步的发展,与阴阳学说相结合 ,形成了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最初的含义是 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 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

阴阳五行学说课件

阴阳五行学说课件

阴阳五行学说课件阴阳五行学说课件阴阳五行学说简介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经常不断地运动和相互作用。

这种运动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

古人把这种不断运动变化,叫做“生化不息”。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对立统一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则),万物之纲纪(一切事物都不能违背这个法则而存在),变化之父母(事物的变化是由事物本身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杀之本始(事物的生成和毁灭都是来自于这个根本法则),神明之府也(这就是自然一切奥妙的所在),故治病必求于本(所以要想治好病,就必须从这个根本问题-阴阳上求得解决)”。

阐明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生长、发展和消亡,都是事物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而,阴阳学说也就成为认识和掌握自然界规律的一种思想方法。

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围,认为人体生理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也超越不出阴阳这个道理。

因此,我们想要掌握疾病的发展过程,探求疾病的本质,从而获得满意疗效,就必须探求人体的阴阳变化情况。

阴阳的含意及普遍性:古代思想家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构成的。

这两个方面就称为阴阳。

一般来说,阳代表事物具有动的、活跃的、刚强的等属性的一方面,例如,动、刚强、活跃、兴奋、积极、光亮、无形的、机能的、上升的、外露的、轻的、热的、增长、生命活动等。

阴代表事物的具有静的、不活跃、柔和的、等属性的另一方面,例如,静、柔和、不活跃、抑制、消极、晦暗、有形的、物质的、下降的、在内的、重的、冷的、减少、肉体等。

当两件事物发生一定联系时,可以把它们分为阴阳。

例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

若是以一个动物为例,则它的肉体为阴,生命活动为阳;它内在的脏腑为阴,外露的皮毛为阳;它向下的腹为阴、向上的背为阳……。

由以上例子说明,阴阳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最基本的也是最高度的区别和概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如:
属 空 时 季 温 湿 重 亮 性 间 间 节 度 度 量 度 运动状态
阳 天 昼 春 温 干 轻 明 上 动 兴 夏 热 燥 亮 升 奋 阴 地 夜 秋 寒 湿 重 晦 下 静 抑 冬 凉 润 暗 降 制
对阴阳概念需要着重理解的二点
• 1.对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 有其特定标准,不可随意 划定阴阳双方的属性。
(六)归纳药物的性味和作用


药性 药味 作用趋势
寒凉(滋润) 酸、苦、咸 沉降、收敛
温热(燥热) 辛、甘、淡 升浮、发散
• 思考题
• 1、“背”、“腹”具体指人体哪些 部位? • 2、为什么五脏属阴、六腑属阳? • 3、脾为什么被称为“阴中之至阴”?
第二节
五行学说
The Theory of Five Elements
巧妙记忆:相生是个圈
2、相克的关系:相互克 制、相互制约。
如:树苗破土而出,堆积 土可使水流改道或截流,水可 灭火,火可使金属化为液体。 金属工具可砍伐树木。

水 金 火 克 土
巧妙记忆:相克是个星
五行的生克关系——正常情况下
(三)五行之间的关系 ——五行乘侮
1.相乘: 乘即乘虚侵袭,是指五行之间克制 太过的异常变化。
五行学说的概念:是研究木、火、土、 金、水五行的概念、特性及相互影响关系, 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 其相互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二)事物的五行归类
据五行特性将具体事物或现象或其性质进行
归类。
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的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抽象逐渐形成
阴阳转化的形式 • 1、渐变:如一年四季之中的 寒暑交替,一天之中的昼夜转 化等,即属于“渐变”的形式。 • 2、突变:夏季酷热天气的骤 冷和下冰雹;急性热病中由高 热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 冷、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脉 微欲绝等,即属于“突变”的 形式。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 • • • • •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用于疾病的诊断 用于疾病的治疗 归纳药物的性味和作用
阴阳属性的特性
• (2)相对性:
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 件下,可以发生相互转化, 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 转化为阴。
例如:


(参照物或标准不同)
阴阳属性的特性
(3)可分性:
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可以划分 阴阳,而其中的任何一方又可以再分阴阳。 例如: 阳 阴
昼 上午 阳中之阳 下午 阳中之阴 上半夜 阴中之阳 夜 下半夜 阴中之阴
•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则过度制约另一方 而致其不足,称为“制约太过”。如“阳胜则热” •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制另一方而 致其相对偏盛,称为“制约不及”。如“阴虚则热”
(二)互根互用
• 互根,指阴阳互为对方存在的前 提,离开了一方,另一方不能单 独存在。
–如:明与暗、上与下。
• 互用,指阴阳双方不断地相互资 生、促进和助长。
声高 息粗
声低 息微
但热不寒,躁动不 但寒不热,踡卧静 安,口干而渴 默,不润不渴 浮、数、大、滑、 沉、迟、小、涩、 实脉 虚脉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确定治疗原则
• 阴阳偏衰:补其不足(虚则补之) • 阴阳偏盛:损其有余(实则泻之) –阴虚者,“壮水之主,以制阳 光”,亦称“阳病治阴”。 –阳虚者,“益火之源,以消阴 翳”,亦称“阴病治阳”。
者为阴。
• 引申意:凡是光明、温暖的事物或现象便归属于阳,
凡是黑暗、寒冷的事物或现象便归属于阴。 《内经》说:“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 概念:自然界中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太阳
明 亮 晦 暗
温 暖
寒 冷
上 升 下 降
运 动 静 止
兴 奋 抑 制

月 亮

阴阳属性概括: 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 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属于“阳”; 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 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
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的事物属性的分类 (三)五行的关系 (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行”—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木、火、土、金、水乃是构成物质世界的不 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五者之间存在相互资生、相 互制约的关系,并处于不停地运动变化之中,从而 构成了物质世界。逐渐成为探索万物构成及其相互 关系的五行学说。
• 阴阳不可见,水火即其证而 可见也。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 2.相互关联的双方才可以 用阴阳来表示。
• 否则不可以用阴阳标示。也就 是说,阴阳的适用有其特定范 围。
×阴阳
阴阳属性的特性
•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普遍性:
自然界中所有相关关联的事物与现象的属性均 可以阴阳划分。 如:季节、时间、动物、人的活动等等。
• 若阴阳的消长变化超越了正常的限度,在自然 界表征为异常的气候变化,在人体则表明疾病 的发生。
平衡, 健康
失衡, 疾病
(四)相互转化
• 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着相反的方面 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 转化必须具有一定的条件。 • 如“热极必反”;冬春季节变换;高热发生的虚 脱表现
阴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
阳 阴


阳盛则热 阳盛则阴病 实热证
阴盛则寒 阴盛则阳病 实寒证
阴阳偏衰
阴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




阳虚则寒 虚寒证
阴虚则热 虚热证
阴阳互损




阳损及阴
阴损及阳


低水平的阴阳平衡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诊 法 色 泽 声 息 症 状 脉 象 阳 鲜 证 明 阴 晦 证 暗
–如:兴奋与抑制、气与血。
• 互根与互用不可分离,互用必须 以互根为前提。
(三)消长平衡
• 消,减少;长,增加。 • 消长,反映了阴阳双方量 的不断变化。 • 平衡,反映了阴阳双方的 变化状态。即通过阴阳的 消长变化维持着一种动态 平衡状态。
• 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的消长变化,反映了事 物之间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关系的协调平衡。
中医免费资料 /down
第2章 第一节 阴阳学说
The Theory of Yin and Yang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二)阴阳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 原始意义:日光的向背,向着太阳者为阳,背着太阳
• 例1:春夏秋冬四季的温、 热、凉、寒的气候变化, • 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 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 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 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 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 的缘故。
一方面互相对立 互为参照 一方面 互相抑制
• 例2: 人体阴阳双方相互制约而达到协调平 衡,则人体生命活动健康有序。若动态平衡 失调,则标志着疾病的产生。
• 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是由阴 阳双方来推动和调控的。 • 对人体具有温煦、推动作用的属阳, • 对人体具有滋润、濡养作用的属阴 。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邪正斗 争的过程。
–正气,指人体的生理功能,包括人 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和修复能力;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病邪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
–阳邪致病,阳盛伤人体之阴, 出现热证; –阴邪致病,阴盛伤人体之阳, 出现寒证。
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 邪正之间的作用、斗争,均可用阴阳的 消长失调来概括说明。 • 阴阳失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阴阳偏盛、 阴阳偏衰和阴阳互损。


阴阳平衡
阴阳偏盛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 部 脏 腑 位 脏与腑 六 阳 上 背 外 腑 五 阴 下 腹 内 脏
脏与脏 脏内部

心 肾

阳 阳
肝 脾 肾
心 肾 阴 阴
心——阳中之阳 肺——阳中之阴 五脏 肝——阴中之阳 脏 (阴) 肾——阴中之阴 腑 脾——阴中之至阴
六腑 (阳)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土 金 水
脾 肺 肾
胃 大肠 膀胱
口 鼻 耳
肉 皮毛 骨
思 悲 恐
涎 涕 唾
歌 哭 呻
(三)五行之间的关系 ——五行生克
正常情况下有生克关系。
1、相生的关系:相互资生、 相互促进。(又称母子关系) 如:木可生火,火燃烧后的 灰烬可滋养土地,土壤中可产 生铁矿,用铁器可开渠引水修 坝贮水等。
木 水 金 生 火 土
稼(播种)
承载、受纳的
特性。如中医五脏
的脾脏
穑(收获)
金曰从革
属性归金的事物或 现象具有肃杀、清 洁、收敛、沉降的 特性。如中医五脏 的肺脏。
水曰润下
属性归水的事物
或现象具有滋润、
下行、寒凉、
闭藏的特性。如
中医五脏的肾脏。
五行归类示例
五行 木 火 人 肝 心 胆 小肠 目 舌 筋 脉 体 怒 喜 泪 汗 呼 笑 五脏 五腑 五官 五体 五志 五液 五声
相乘次序为:(与相克顺序相同) 木 土 水 火 金 木
乘 如肝炎:就是木(肝)——土(脾),脾虚表现腹胀, 纳差,乏力。
2. 相侮:侮,即欺侮,有恃强凌弱之意。相侮 又称反克,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 相侮次序为:(与相克顺序相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