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系统组成与结构
自然地理学《生物圈与生态系统》

二叠纪古生物
三叠纪古生物
侏 罗 纪、 白 垩 纪 生 物
新生代古生物
人类的出现
第四节 生态系统
r 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其环境间不断进行物 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成的统一体。 即: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的物 质-能量系统 生态系统 = 生物群落 + 环境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陆地生 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
组织—维管束
Ø 分为
苔藓植物 维管植物
蕨类植物 祼子植物 被子植物
(四)后生动物
Ø 多细胞生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
Ø 细胞
组织
器官
器官系统
Ø 重要特征——运动
Ø 异养型——植物、动物、寄生
第二节 生物圈的结构
垂直准正态分布结构 水平连续不均匀结构 多级嵌套结构 结构特性 生物的地域分异与区系性
一 、垂直准正态分布结构
Ø 在垂直方向上,集中分布在某一 范围内,向上或向下都逐渐减少。
Ø 主要集中在海平面及地面附近
如:浅海区——1500种鱼类
850种
200-1000m,
只有150种
1000-4000m,
陆地上 0-500m, 约51.6%
约20%
500-1000m ,
1000-2000m,
陆地面积随海拔的变化
地表的光强大于地下和水下,水深或者埋深越 大光强越小,生物的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光 合作用的强弱。生物圈结构上的亲光性反映了 太阳辐射对于生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性。
温控性
Ø 热带生产率高于寒带
生物圈结构上的温控性,是指生物圈的结构特征受 到温度分布控制的性质,反映了温度或者热量对于 生物的影响。
五、生物地域分异与区系性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考研笔记(第三章:地球寰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一、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1. 大气层:- 对流层:位于地球表面上方约10-15公里的大气层,其中包含了大部分的气候现象和天气变化。
对流层中的空气循环形成了风和气候系统。
-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高度约15-50公里,大气层中的气流基本上是水平流动的。
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起到了屏蔽紫外线辐射的作用。
- 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之上,高度约20-50公里,含有大量的臭氧分子,起到过滤紫外线的作用,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辐射的伤害。
2. 水体:- 海洋:地球表层的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约71%,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
海洋对调节气候、吸收二氧化碳、提供食物资源等起着重要作用。
海洋中的洋流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也对地球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 湖泊:地球表层的湖泊是由淡水组成的水体,对于维持地区的水循环、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活等具有重要意义。
湖泊中的水质和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对周围环境和生物群落有着重要影响。
- 河流:地球表层的河流是水体在陆地上流动的一部分,它们对于水循环、土壤侵蚀和提供淡水资源等起着重要作用。
河流的水量和水质对周围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有着重要影响。
- 冰川:地球表层的冰川是由积雪和冰形成的,它们对于地球的水循环、气候调节和海平面的变化等有重要影响。
冰川的融化速度和冰川水资源的变化对地球气候和水资源分配有着重要影响。
3. 陆地:- 大陆:地球表层的大陆是由地壳构成的陆地部分,包括七大洲和一些岛屿。
大陆上的地形地貌多样,包括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等。
大陆地壳的构造和地质活动对地球的地震、火山活动和地壳演化有着重要影响。
- 植被:地球表层的植被是陆地上的植物群落,包括森林、草原、沙漠等。
植被对于土壤保持、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起着重要作用。
植被的分布和类型受到气候、土壤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 土壤:地球表层的土壤是由岩石风化和有机物分解形成的,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同时也是水分和养分的储存和传递介质。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与答题套路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与答题套路1、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2、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牵一发而动全身表现: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发展的,每一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③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3、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
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成土母质:成土母质是指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风化物,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重要影响(继承关系)。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
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累最多。
(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以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大。
干旱或者寒冷条件下,风化壳薄,土壤层也薄。
生物: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
(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生长→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长→成熟土壤)。
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地形: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作用于土壤。
如土壤的垂直地带分布。
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难发育深厚的土壤。
平坦的地方:地表物质的侵蚀速度慢,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深厚的土壤。
阳坡: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水分较差,阴坡反之。
人类活动:积极影响—改造自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如水稻土消极影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4、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自然地理系统的概念

自然地理系统的概念1. 引言自然地理系统是指地球上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构成的复杂系统。
这个系统涵盖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各种尺度,包括山脉、河流、湖泊、森林、草原、沙漠等自然景观,以及气候、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
自然地理系统的研究对于理解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2. 自然地理系统定义自然地理系统是一个开放、复杂的系统,它由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等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
这个系统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方式实现自我维持和调控,同时对人类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3. 自然地理系统组成自然地理系统主要由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等要素组成。
地形是自然地理系统的基本构架,它决定了其他要素的分布和特征。
气候包括气温、降水、风等气象要素,是自然地理系统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水文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体要素,是自然地理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
土壤是自然地理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介质,同时是生物生存的重要环境。
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是自然地理系统中最为活跃的要素之一,对其他要素具有重要影响。
4. 自然地理系统功能自然地理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
物质循环是指自然地理系统中各种物质在地球表面和大气之间的交换和转移过程,包括水循环、碳循环等。
能量流动是指自然地理系统中能量的传递和转化过程,包括光能、热能等。
信息传递是指自然地理系统中各要素之间信息的交换和传递过程,包括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地形地貌对气候的影响等。
5. 自然地理系统与人类社会关系自然地理系统与人类社会密切相关。
人类依赖于自然地理系统提供的资源,包括食物、水和能源等,同时自然地理系统的变化也会对人类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进而对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产生影响。
因此,人类需要保护自然地理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
6. 自然地理系统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了保护自然地理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据伍光和《自然地理学》)本书绪论曾扼要地讨论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其包含的基本内容。
这里,我们将进一步讨论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以图建立关于这个研究对象的立体的和动态的观念,并以此作为以后深入阐述其各种基本规律的出发点。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地球构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分层性。
整个地球是由一系列具有不同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物质圈层所构成。
这些地球圈层称为地圈(图2.l)。
地球的外部笼罩着大气圈,其中还可再分为散逸层、电离层、中间层、平流层和对流层;大气圈的下垫面是海洋和陆地水构成的水圈;地球固体部分的外层是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的刚体部分),岩石圈的表层分布着很薄的一层沉积岩石圈及地表风化壳和土被层;岩石圈以下的地球内部是地幔的大部和地核;此外,在海陆表面还存在生命物质,它们组成生物圈。
所有这些地圈的组合形式具有两种类型:在高空和地球深部的地圈,其层内理化性质较为一致,圈层之间的关系较为简单,表现为上下成层的组合形式。
而在海陆表面附近的大气圈(下部)、水圈、岩石圈(上部)和生物圈则表现为相互交织的组合形式。
这后一种组合形式的四个地圈不仅是紧密地接触,而且是多方面地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一个新的、比较地球其他圈层具有独特地理意义的物质体系,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
由此可见,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的一个复合圈层,即地理圈。
它镶嵌于地球的表层,以自己的表面朝向宇宙空间,正像一个包围着(固体)地球的“壳”。
因此,人们也把自然地理环境称作“地理壳”。
这个名称突出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外形和空间位置。
然而,要确定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位置,即确定它的范围和边界,却是一个棘手的科学课题。
我们知道,客观物体的边界有两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类是突变的鲜明边界。
这类边界在空间上呈一个面(没有厚度),界面两侧物质(体系)的性质有明显区别。
例如海陆交界。
第二类是渐变的模糊边界。
这类边界在空间上呈现一个过渡区间,其内不同属性的相邻两物质(体系)并存,且一方属性逐渐消失而另一方属性逐渐显著。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完整)

自然地理学知识要点绪论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P3-P4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研究对象包括天然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2.自然地理环境的圈层结构 P3地球表层或地理圈是由大气圈、岩石圈的一部分、水圈、生物圈和土壤层组成。
地球外部覆罩着大气圈,大气圈之下是由海洋和陆地水构成的水圈以及疏松的土被层;地球固体部分的外壳称为地壳,地壳以下为地幔和地核;生物的总体及其分布范围称为生物圈。
这些圈层的组合分布具有两种特点:一是高空和地球内部的圈层呈独立环状分布,二是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相互渗透。
第一章1.天文单位 P9长度单位,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104km,即为一个天文单位。
2.光年 P9长度单位,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12km,即为一个光年。
3.宇宙的组成 P9现代人类理解的宇宙,是大约发生于100亿年前的大爆炸所形成的,范围相当于130亿光年的巨大空间。
宇宙中的天体分为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类。
恒星质量很大且能发光;行星不能发光,质量也远较恒星小,绕恒星运动;卫星质量比行星更小,绕行星运动,并随行星绕恒星运动;流星质量更小,也不发光;彗星是很小的,但具有特殊外表和轨道的天体;星云是一种云雾状的天体;河外星云是恒星系统;银河星云是极端稀薄和高度电离的氢和氮的混合物。
4.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 P11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小而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少,称为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大,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多,称为类木行星。
共同特征: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相同。
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球表层中无机、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环境整体。
它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岩石圈:是地球表面最上层的地质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它由各种岩石组成,如花岗岩、石灰岩、大理岩等。
2.水圈:是指地球上所有水体的总和,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等。
水圈与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都有密切的联系,是地理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大气圈:是指包裹在地球表面的气体层,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大气圈是地球表面与宇宙空间进行能量交换的重要通道,也是影响地球气候和天气的重要因素。
4.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集合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它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等其他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5.土壤圈:是指覆盖在岩石圈表面的土壤层,是自然地理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物质组成的,具有肥力和自净能力。
以上这些要素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系统。
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自然地理学定义:自然地理学就是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从而对其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学科。
地球自转的环境效应:1.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
(向着太阳的为白天,背着太阳的为黑夜)2.地球自转产生了地方时。
(在同一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方早一点见到太阳,形成了地方时)3.地球自转产生了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地球公转的环境效应:1.地球的公转导致季节的变化(太阳光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处于夏季,南半球处于冬季,反之相反)2. 地球的公转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以及地球的公转运动,使的太阳直射北半球是北半球昼长大于夜长,反之相反)3.地球运动对地球表面温度调节、生命孕育有重要意义(公转轨道近似圆形,使得地表温度变化不太剧烈,有利生物生存)。
地球表层系统功能:1.物质传输, 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2.地球表层系统有自我调节功能(来自于地球生态系统,地球生态系统不断与大气进行物质的交换,改变了原有的化学平衡状态,从而形成并保持着既有还原组分又有氧化组分的混合大气,使得地球环境保持相对的稳定)3.支持生命演化和人类生存的功能(四个圈层相互作用形成的地球表层系统具有支撑人类诞生和演化的功能)。
火成岩概念:指岩浆冷却后(地壳里喷出的岩浆,或者被融化的现存岩石),成形的一种岩石。
也有非岩浆作用的火成岩。
沉积岩概念:是由地表的松散堆积物经压实固结而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概念:由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性质的变化过程即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岩石圈的结构:垂直分层:地壳上层为花岗岩层(又称为硅铝层),下层为玄武岩层(又称为硅镁层)。
水平变异:大陆上岩石圈厚,结构层次多,成分复杂;海洋上岩石圈薄,结构层次少,成分相对简单。
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 上述范围边界,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内部各圈层之间、各组成 成分之间的联系远比该系统与其外部各圈层、各组成成分的联 系更为紧密,更为独特。
• 这个空间范围正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
2. 牛文元在《自然地理新论》提出—— 自然地理面(近地表活动层)
1)有生命物质存在,内部联系紧密
• 对流层顶以上的大气层 缺少水蒸气,强烈的太阳短波辐 射使生命物质难以生存,气团 没有垂直变化,温度 分
布不受地表影响(受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影响极少)
• 对流层的性质则恰好相反,在下垫面(岩石圈和水圈)
的影响下,温度分布不均,气流产生水平和垂直运动,
并伴随水分循环,同时还把大气中所含的固体微粒、细 菌微生物带到对流层。(与水圈、岩石圈、生物圈联系 紧密)
3. A.N斯特拉勒
美国地理学家A.N斯特拉勒认为自然地理学研究领域 是人类生存生活的自然环境。
范围: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空间。
代表了讲求实际的研究方向。未划分出明确的界限, 极地、高山、沙漠很少有人类活动或人类足迹未到的地 方,这种直接相关环境的概念不清楚。
4. 陈传康见解
厚度——随研究范围大小和研究问题的性质而有差别。 研究范围越小,厚度小。研究范围越大,厚度大。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重点 讲明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了 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系统框架
难点 自然地理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特征
内容提要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 第四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系统框架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 1、地球构造的一个显著特点——圈层性 2、四大地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3、所有地圈的组合形式具有两种类型:上下成层组合、 相互交织组合 4、地理圈/地理壳——镶嵌于地球的表层,以自己的表面 朝向宇宙空间。
自然地理知识点

自然地理知识点1. 地球的结构地球是由多个不同层次的结构组成的。
从内向外可以分为以下几层:•内核:地球的内部最深层,是由固态铁和镍组成的。
内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是液态的,内核是固态的。
•地幔:位于内核外面的一层,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地幔的厚度约为2900公里,占地球半径的84%。
•地壳:地球的最外层,分为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壳的厚度约为35公里,但在不同地区厚度差异较大。
2. 地球的板块构造地球的地壳被分为多个巨大的板块,这些板块可以相对运动。
地球上的板块分为以下几类:•大陆板块:主要由陆地组成的板块,如欧亚板块、非洲板块等。
•海洋板块:主要由海洋组成的板块,如太平洋板块、大西洋板块等。
•转换性板块:位于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交界处,具有向外拉伸或向内挤压的作用。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球上的地震、火山等现象,也为地壳的变动提供了科学依据。
3. 地球的水文系统地球是一个蓝色的行星,约70%的表面覆盖着水体。
地球的水文系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海洋:地球上最大的水体,占地表面积的约71%。
海洋对地球的气候、天气、生态等都有重要影响。
•湖泊:相对较小的淡水水域,通常由河流、地下水补给。
•河流:地球上的水流系统,将雨水、融雪水等流入海洋或湖泊。
•冰川:地球的寒冷气候区域有大量冰川存在,它们储存着巨大的淡水资源。
水文系统对地球的生态平衡和气候调节起着重要作用,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4. 地球的气候系统地球的气候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气候因素和气候类型:•经纬度:地球不同纬度的区域受到太阳辐射的程度有所不同,导致气候差异。
•海洋暖流:暖流可以带来较为温暖的气候,如北大西洋暖流影响了欧洲地区的气候。
•山脉和高原:山脉和高原的存在可以影响气候形成和降水分布。
•季风:季风是指在不同季节刮向不同方向的风,如印度季风、东亚季风等。
•气候类型:常见的气候类型包括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沙漠气候等。
自然地理包括的内容

自然地理包括以下内容:
1. 地球结构与地貌:介绍地球的结构、地表形态、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地貌特征。
2. 气候与气象:描述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气温、降水、风力、日照等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
3. 自然灾害:讲解地震、洪水、干旱、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危害及预防方法。
4. 自然资源与利用:介绍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方面的分布特点、利用现状及前景。
5. 生态环境与保护:探讨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6.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城市化、工业化、农业化等对土地、水源、空气等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7. 区域地理: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特征、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分布、文化习俗等。
8. 地理科学研究方法:介绍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型,如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等。
9. 地理教育与地理文化:阐述地理教育的意义、目的和方法,介绍世界各地的地理文化及其特色。
3.2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

空间结构
时间结构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
1、分层结构 2、渗透结构 3、地域结构或水平结构
水田的空间结构
点、线、面的组合
1、分层结构
自然地理系统在垂直方向上组成物 质形态不同、性质不同组成“千层 饼”式的构型。
如: 等级较低的生物群落中的乔木层、灌木 层、草本层及地下层。
本章重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
(1)棋盘式结构。它是由块状自然地理单 元绝对规则分布构成的最规则的结构类型。
(2)平行式结构。它是由平行分布的条带 状自然地理单元构成的。
(3)交错式结构。它是由非平行的条带状 自然地理单元构成的,多具有不规则的边 界,其组分通常相互交叉。
(4)镶嵌式结构。它是由块状自然地理单 元不规则分布的组成的结构类型。如已 退化的草地(草斑和碱斑镶嵌分布)。
如: 等级较高的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草食 消费者、肉食消费者和分解者。
雨 林 的 垂 直 结 构
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
2、渗透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内部 物质的渗透明显,任何地圈中 都包含大量的属于其它地圈的 物质。
3、水平结构
(1)棋盘式结构。 (2)平行式结构。 (3)交错式结构。 (4)的组成要素及 自然地理系统整体随时间的变化而体现出 的变化规律性。 1、时间结构的动力因子
太阳能、 地壳运动、 气候变化、人类干扰等。
经过漫长时间演化而来的各种自然想象
2、时间结构的尺度
不同等级的自然地理系统时间结构的 尺度是不同的,全球尺度自然地理系统时 间结构的跨度是几百万年乃至几千万年。 而局地尺度自然地理系统结构的变化仅几 百年甚至几年。
自然地理系统的物质与能量结构

02 固态岩石
03 无机组分 液态水
04 气态空气
05 有机组分——活质有机体
一、物质组分组成结构
三种无机组分在自然地理系统有规律地构成三个相互渗透又相 互独立的物质圈层(沉积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
每一个圈层的内部,除了各有一种占绝对优势的主要组分(沉 积岩石圈的岩石、水圈的水、大气圈的空气)以外,还有一定 数量的其他组分混杂渗透其间。
每种形态都包含着内外力的数量关系。如 凸形坡表示地壳上升大于剥蚀作用;凹形 坡表示剥蚀作用强于地壳上升;直线形坡 0 则表示两者均等。如果地壳上升时快时慢, 2 那么,斜坡的剖面形态就变得复杂起来。
1
彭克比戴维斯更加注意岩石调 节模型的问题,表现在他给予 的等级程度比戴维斯的要高。 他总结出,不同岩性的岩石对 化学风化和机械侵蚀,具有不 同的抵抗能力。彭克的提法对 戴维斯学说提出了挑战。
0 1
另一种途径是通过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与其无机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包括能量转化), 亦即通过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而促使自然地理系统的无机物和有机物在更广泛的范围 内进行循环。
生物循环集中表现在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任何有机体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依靠从外界 摄取和积累物质和能量,并消耗和分解这些物质和能量来维持,这些就是生物新陈代谢 的两个方面,即同化过程和异化过程。
大气环流最显著的作用在于传输大气中 所含的各种物质元素和贮存的热能,不 断对地表的热量和水分的空间分配进行 调节,从而形成各种气候、促使天气发 生变化。
物质循环结构——大气循环
3.水分循环
水循环是指在自然地理系统 中,水圈的内部及其外部圈 层之间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 化过程。
1
水循环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 环两种。
地貌是内外力作用下的产物,在地貌发育过程中, 两种力量是同时出现,彼此消长,相互作用,相互 影响的。在地球表面长期演化过程中,内力作用与 外力作用在数量上或强度上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两者趋于动态平衡。
第二章 系统科学与自然地理系统

第一节
一、系统的定义
系统科学概述
贝塔朗菲: 贝塔朗菲:“系统是处于相互联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 各级组成要素的总体。 被誉为系统论的创始人。 各级组成要素的总体。”被誉为系统论的创始人。 钱学森: 钱学森:“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 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是由处于相互联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 系统是由处于相互联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 相互联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 部分(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部分(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结构
五 、系统的分类
人类对系统的认识程度划分 黑色系统、 划分: 按人类对系统的认识程度划分:黑色系统、白色 系统和灰色系统等等; 系统和灰色系统等等; 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划分 孤立系统、封闭系统、 划分: 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划分:孤立系统、封闭系统、 开放系统; 开放系统;
四、系统科学的基本内容
3.混沌论与分形几何学 混沌论与分形几何学
混沌论: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提出。 混沌” 混沌论: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提出。 “混沌”是 洛伦兹 指在复杂系统内部,某些看似确定性的事件中隐含着不确定 指在复杂系统内部, 不可预测性的随机现象, 性、不可预测性的随机现象,这种现象是由系统内部的性质 决定的。 决定的。 分形论:又称分形几何学或混沌几何学, 分形论:又称分形几何学或混沌几何学, 美国应用数学家 曼德尔布洛特(1975)提出。分形论举例说, 曼德尔布洛特(1975)提出。分形论举例说,自然界中有若 干几何形状,当用不同比例尺的量度单位去测量时, 干几何形状,当用不同比例尺的量度单位去测量时,会发现 其几何形状总具有相似性。 其几何形状总具有相似性。
综合自然地理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地球表层系统:地球表层系统中直接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相关联的表层部分,是有岩石圈上部、大气圈下部、水圈、和生物圈相互渗透、相互交织所构成的地表自然地理综合体(复杂的系统)。
2、耗散结构: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只要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从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这种新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消耗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故称为耗散结构。
3、时空尺度:广义上尺度是指研究对象在空间或时间方面的基准尺寸。
地理学中的尺度包含两方面。
一是粒度,之研究对象的最小可辨识单元(时间单元和空间单元);而是指幅度,指研究持续范围(时空幅度、空间幅度)4、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内在联系的整体性——就是自然地理综合体各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这一要素影响其他的要素,这一部分影响其他的部分。
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指系统由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形成的,而单独各部分又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功能和效应。
系统的任何个别组成部分的孤立作用与作为整体一员在总体中所起的协同作用,有着本质的不同。
非平衡有序系统的整体性——即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只要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可能从原来的混屯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这种新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故称耗散结构。
5、自然地理综合体:在地球表层有彼此密切联系的个自然地理成分有规律的组合而成的统一整体。
有成自然地域综合体。
6、自然地理环境:也称为自然综合体或景观,是一个物质整体,它与外界环境保持着不断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其内部维持着有序的结构和稳定的功能,是为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
一、最基本的物质组成 二、基本物质体系(四大圈层) 三、组成要素
第一节 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
一、最基本的物质组成
最基本的层次是由化学元素组成。 大气:氮(78.09%)、氧(20.95%)、氩(0.93),二氧
化碳(0.03 %),其它元素极微少。 水体:氢和氧(96.5%),其余常量及微量元素(3.5%)。 岩石:氧(46.60%),硅(27.72%),铝、铁、钙、钠、
第三章 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是指该系统内部的各组成 部分和各组成要素之间,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 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 的有机整体的特性。
整体性首先体现在其组成要素的整体性上,其 次则体现在其要素间的组织结构性质上;此外,整体 性还体现在系统的外在与内在联系及其所具有的功能 上。
❖ 土壤是自然地理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派生要 素。
第二节 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
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是指自然地理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以 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组合格局。
一、自然地理系统结构的一般特征
(1)分层性: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表现为分层性或者说是圈 层性,这是由于地球本身的圈层性特点所决定的。分层性 是自然地理系统最普遍的结构特征。
二、基本物质体系
水圈对自然地理系统的意义
水是地表分布最广和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的物质, 是参与自然地理环境物质、能量转化的重要成分。
水分循环调节气候,净化大气。水分和热量的不同 组合使地球上形成不同的自然地带。
水溶解岩石中的固体物质,为生物提供各种养分创 造了前提条件。
二、基本物质体系
3、岩石圈
❖ 气候是多年内大气的平均状态和极端状态的综合的表现。 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和大气环流是决定气候特征的重 要因子。
❖ 水文是指地表环境中各类水体的性质、形态、动态及其 时空分布特征的综合表现。
三、组成要素
自然地理要素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意义
❖ 生物是地球环境中的后生成分,自生物出现以后,自然 地理系统才日趋完整,生物在其中的重要性日益加强。
二、基本物质体系
洁空气、 水汽、悬浮尘粒和杂质组成。
世界气象组织(WMO)根据气温从地面到高空垂 直方向的分布,将整个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 以及高空的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五个圈层。
二、基本物质体系
大气圈对自然地理系统的意义对流层
对流层:与水圈、岩石圈表层以及生物圈处于经常的相互 作用中,也是太阳辐射能主要的转换贮存空间。
主要由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组成的固体圈层。
岩石圈对自然地理系统的意义
❖ 岩石圈的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运动造成相应的不同等级 的地貌形态,使地表变得起伏不平,为自然地理环境中的 外力作用创造前提。
二、基本物质体系
岩石圈对自然地理系统的意义
❖ 岩石圈的低洼处是海洋、湖泊等水体聚集的场所。高 处陆地部分是人类及各种陆生生物的栖居生活场所。
地貌、气候和水文是决定自然地理系统差异的基 础要素、本质要素;土壤与生物则是以前三者为 基础的派生要素,是使自然地理环境差异表现更 丰富、更为复杂的要素。
三、组成要素
自然地理要素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意义
❖ 地貌是经过转化的太阳能以外营力形式与地球内营力相 互作用的结果,它构成自然地理系统的空间基础。
(2)交织性:自然地理系统的四个基本组成部分相互重迭、 相互渗透,彼此交织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一、自然地理系统结构的一般特征
(3)集中性:海陆表面特别是陆地表面是大气圈、水圈和 岩石圈相互直接接触的部分,各种物质的相互作用和交换, 以及能量的转换在这里最为活跃。
(4)综合性:综合性是自然地理系统结构的基本特征。任 何一种自然地理现象都是多种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结 果。特别是大范围的自然地理系统其综合性更为强烈。
平流层:其中、下部为厚约20km的臭氧层,阻碍波长小 于0.29μm的紫外光通过,对地表生物尤其是微生物有重 要保护作用。平流层还保护地球少受大部分陨石的袭击。
电离层对无线电波的反射作用是人类现代化通讯信息传播 的保证。
二、基本物质体系
2、水圈
地球上的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式存在于空 中、地表和地下,成为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 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大气水以及存 在动植物有机体中的生物水。这些水体,通过水循 环组成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包围地球的水圈。
钾、镁六种元素(24.00%),其余所有元素(2.00%)。
二、基本物质体系
固态、液态和气态三态物质(三相物质)共存是地球 表层所有物质的组成特征;
基于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系统)的物质形态体系将自 然地理系统划分为四大圈层。
自然地理系统的基本物质体系,即是由气体组成的大 气圈、以水体为主组成的水圈、以岩石为主的岩石圈 和以生物有机体组成的生物圈等四大圈层。
生物圈必须依赖水的存在,水是维系生命的基础物质,又 是生物体进行物质与能量循环的介质。
岩石圈与水圈能提供的营养物质和比较合适的其它环境因 素,才能维持生命的发展和生物圈的演化。
三、组成要素
四大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地貌、气候、 水文、生物及土壤,即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要素, 简称自然地理要素。
❖ 岩石的风化壳物质为成土作用提供基础,最终形成土 壤层,并以其丰富的矿物质养分满足植物的需要。
❖ 岩石圈蕴藏的多种矿藏为人类的生产活动与社会的发 展提供物质基础。
二、基本物质体系
4、生物圈
地球表层有生物存在且生物生命活动影响所及的空间为生 物圈。
用系统论的观点来说,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活着的有机 体连同与这些有机体相互作用着的环境构成的生物圈。
生物圈不是独立于地球其它圈层之外的,单纯由某一形态 物质所组成的圈层,它是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交集。
二、基本物质体系
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之间有着极为密切 的依存联系
生命活动与生物进化要有稳定的太阳能源,须经过一定的 大气层的传递与“过滤”才能为生物所安全利用。一定合 适气压的大气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氧气与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