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点函数问题
动点的函数图象问题(压轴题专项讲练)解析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数学上册压轴题专项(浙教版)
动点的函数图象问题数形结合思想:所谓数形结合,就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实现数形结合,常与以下内容有关:(1)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2)函数与图象的对应关系;(3所给的等式或代数式的结构含有明显的几何意义。
【典例1】如图,在△ABC中,∠ACB=90°,∠ABC=60°,BD=2,CD⊥AB于点D,点E、F、G分别是边CD、CA、AD的中点,连接EF、FG,动点M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A方向运动(点M运动到AB的中点时停止);过点M作直线MP∥BC与线段AC交于点P,以PM为斜边作Rt△PMN,点N在AB 上,设运动的时间为t(s),Rt△PMN与矩形DEFG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则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图象大致为()A.B.C.D.本题考查几何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正确分段并分析是解题的关键.根据题意先分段,分为0≤t≤0.5,0.5<t≤1,1<t≤2三段,分别列出三段的函数解析式便可解决,本题也可只列出0≤t≤0.5,1<t≤2两段,用排除法解决.解:分析平移过程,①从开始出发至PM与点E重合,由题意可知0≤t≤0.5,如图,则BM=2t,过点M作MT⊥BC于点T,∵∠B=60°,CD⊥AB,∴BC=2BD=4,CD==BT=12BM=t,∵∠ACB=90°,MP∥BC,∴∠ACB=∠MPA=90°,∴四边形CTMP为矩形,∴PM=CT=BC―BT=4―t,∵∠PMN=∠B=60°,PN⊥AB,∴MN=PM2=4―t2,∴DN=MN―MD=MN―BD+BM=3t2,∵E为CD中点,∴DE=CD2=∴S=DE⋅DN=∴S与t的函数关系是正比例函数;②当0.5<t≤1,即从PM与E重合至点M与点D重合,如图,由①可得QN=ED=DM=2―2t,DN=32t,S矩形EDNQ=∵∠PMN=∠B=60°,CD⊥AB,∴SD==,∴ES=ED―SD=∴ER ==2t ―1,∴S =S 矩形EDNQ ―S △ERS =12(2―2t ―1)=―2+此函数图象是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③当1<t ≤2,即从点M 与点D 重合至点M 到达终点,如图,由①可得DN =32t ,MN =4―t 2,∵AD ==6, DG =12AD =3,∴NG =DG ―DN =3―32t ,∴QF =NG =3―32t ,∴PQ==,∴HQ ==1―12t ,∴S =(HQ+MN )×QN 2==―∴S 与t 的函数关系是一次函数,综上,只有选项A 的图象符合,故选:A .1.(2024·四川广元·二模)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 =4cm ,AD =2cm ,动点M 自点A 出发沿AB 方向以每秒1cm 的速度向点 B 运动,同时动点N 自点A 出发沿折线AD -DC -CB 以每秒2cm 的速度运动,到达点B 时运动同时停止.设△AMN的面积为y (cm2),运动时间为x (秒),则下列图象中能大致反映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的是( )A.B.C.D.【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问题;根据自变量不同的取值范围得到相应的函数关系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根据题意,分三段(0<x<1,1≤x<3,3≤x<4)分别求解y与x的解析式,从而求解.【解题过程】解:当0<x<1时,M、N分别在线段AB、AD上,此时AM=x cm,AN=2x cm,y=S△AMN=12×AM×AN=x2,为二次函数,图象为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当1≤x<3时,M、N分别在线段、CD上,此时AM=x cm,△AMN底边AM上的高为AD=2cm,y=S△AMN=12×AM×AD=x,为一次函数,图象为直线;当3≤x<4时,M、N分别在线段AB、BC上,此时AM=x cm,△AMN底边AM上的高为BN=(8―2x)cm,y=S△AMN=12×AM×BN=12x(8―2x)=―x2+4x,为二次函数,图象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结合选项,只有A选项符合题意,故选:A.2.(22-23九年级上·安徽合肥·期中)如图,在△ABC中,∠C=135°,AC=BC=P为BC边上一动点,PQ∥AB交AC于点Q,连接BQ,设PB=x,S△BPQ=y,则能表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A.B.C.D.【思路点拨】过点Q作QE⊥BC交BC延长线于点E,根据S△BPQ=y=12QE⋅BP列出解析式再判断即可.【解题过程】解:如图,过点Q作QE⊥BC交BC延长线于点E,∵AC =BC =∴∠A =∠ABC∵PQ∥AB ,∴∠CQP =∠A,∠CPQ =∠ABC∴∠CQP =∠CPQ∴CQ =CP =―x .∵∠ACB =135°∴∠ECQ =45°在Rt △CEQ 中,∠ECQ =45°,∴QE ==―x )=2―,∴y =12QE ⋅BP =12x 2x =―2+x =――2+∴当x =y 最大值=故选:C.3.(2024·河北石家庄·二模)如图所示,△ABC 和△DEF 均为边长为4的等边三角形,点A 从点D 运动到点E 的过程中,AB 和DF 相交于点G ,AC 和EF 相交于点H ,(S △BGF +S △FCH )为纵坐标y ,点A 移动的距离为横坐标x ,则y 与x 关系的图象大致为( )A .B .C .D .【思路点拨】如图,过G 作GK ⊥BC 于K ,过H 作HT ⊥BC 于T ,证明四边形ACFD 为平行四边形,可得AD =CF =x ,BF =4―x ,求解CT =FT =12x ,TH ==,同理可得:GK =―x ),再利用面积公式建立函数关系式即可判断.【解题过程】解:如图,过G 作GK ⊥BC 于K ,过H 作HT ⊥BC 于T ,由题意可得:AD∥CF ,DF∥AC ,∴四边形ACFD 为平行四边形,∴AD =CF =x ,∴BF =4―x ,∵△ABC 和△DEF 均为边长为4的等边三角形,AD∥CF ,∴∠D =∠DFB =60°,而∠B =60°,∴△BGF 为等边三角形,同理:△CFH 为等边三角形,∵HT ⊥BC ,∴CT =FT =12x ,TH ==,同理可得:GK =―x ),∴y =12x +12(4―x )⋅―x )=2―+故选B4.(2023·辽宁铁岭·模拟预测)如图,矩形ABCD 中,AB =8cm ,AD =12cm ,AC 与BD 交于点O ,M 是BC 的中点.P 、Q 两点沿着B→C→D 方向分别从点B 、点M 同时出发,并都以1cm/s 的速度运动,当点Q 到达D 点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在P 、Q 两点运动的过程中,与△OPQ 的面积随时间t 变化的图象最接近的是( )A .B .C .D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了动点问题函数图象.根据矩形的性质求出点O 到BC 的距离等于4,到CD 的距离等于6,求出点Q 到达点C 的时间为6s ,点P 到达点C 的时间为12s ,点Q 到达点D 的时间为14s ,然后分①0≤t ≤6时,点P 、Q 都在BC 上,表示出PQ ,然后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列式计算即可;②6<t ≤12时,点P 在BC 上,点Q 在CD 上,表示出CP 、CQ ,然后根据S ΔOPQ =S ΔCOP +S ΔCOQ ―S ΔPCQ 列式整理即可得解;③12<t ≤14时,表示出PQ ,然后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解题过程】解:∵矩形ABCD 中,AB =8cm ,AD =12cm ,AC 与BD 交于点O ,∴点O 到BC 的距离=12AB =4,到CD 的距离=12AD =6,∵点M 是BC 的中点,∴CM =12BC =6,∴点Q到达点C的时间为6÷1=6s,点P到达点C的时间为12÷1=12s,点Q到达点D的时间为(6+8)÷1=14s,①0≤t≤6时,点P、Q都在BC上,PQ=6,△OPQ的面积=12×6×4=12;②6<t≤12时,点P在BC上,点Q在CD上,CP=12―t,CQ=t―6,SΔOPQ=SΔCOP+SΔCOQ―SΔPCQ,=12×(12―t)×4+12×(t―6)×6―12×(12―t)×(t―6),=12t2―8t+42,=12(t―8)2+10,③12<t≤14时,PQ=6,△OPQ的面积=12×6×6=18;纵观各选项,只有B选项图形符合.故选:B.5.(2023·江苏南通·模拟预测)如图,在矩形ABCD中,AB=4,BC=6,E为AB中点,动点P从点B开始沿BC方向运动到点C停止,动点Q从点C开始沿CD→DA方向运动,与点P同时出发,同时停止;这两点的运动速度均为每秒1个单位;若设他们的运动时间为x(s),△EPQ的面积为y,则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图像大致是()A.B.C.D.【思路点拨】先求出点P在BC上运动是时间为6秒,点Q在CD上运动是时间为4秒,再根据中点的定义可得AE =BE =12AB ,然后分①点Q 在CD 上时,表示出BP 、CP 、CQ ,再根据△EPQ 的面积为y =S 梯形BCQE ―S △BPE ―S △PCQ ,列式整理即可得解;②点Q 在AD 上时,表示出BP 、AQ ,再根据△EPQ 的面积为y =S 梯形ABPQ ―S △BPE ―S △AEQ ,列式整理即可得解,再根据函数解析式确定出函数图象即可.【解题过程】解:∵点P 、Q 的速度均为每秒1个单位,∴点P 在BC 上运动的时间为6÷1=6(秒),点Q 在CD 上运动的时间为4÷1=4(秒),∵E 为AB 中点,∴AE =BE =12AB =12×4=2,①如图1,点Q 在CD 上时,0≤x ≤4,则BP =x,CP =6―x,CQ =x ,∴ △EPQ 的面积为y =S 梯形BCQE ―S △BPE ―S △PCQ ,=12(2+x )×6―12×2x ―12(6―x )⋅x =12x 2―x +6=12(x ―1)2+112②如图2,点Q 在AD 上时,4<x ≤6,则BP =x,AQ =6+4―x =10―x ,∴ △EPQ 的面积为y =S 梯形ABPQ ―S △BPE ―S △AEQ ,=12(x +10―x )×4―12×2x ―12(10―x )⋅2=10,综上所述,y =2―x +6(0≤x ≤4)10(4<x ≤6),函数图象为对称轴为直线x =1的抛物线的一部分加一条线段,只有A 选项符合.故选:A .6.(2024·河南开封·一模)如图1,在△ABC 中,∠B =60°,点D 从点B 出发,沿BC 运动,速度为1cm/s .点P 在折线BAC 上,且PD ⊥BC 于点D .点D 运动2s 时,点P 与点A 重合.△PBD 的面积S (cm 2)与运动时间t (s)的函数关系图象如图2所示,E 是函数图象的最高点.当S (cm 2)取最大值时,PD 的长为( )A .B .(1+cm C .(1+cm D .(2+cm【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动点函数图象,二次函数图象性质,三角形面积.本题属二次函数与几何综合题目.先根据点D 运动2s 时,点P 与点A 重合.从而求得PD ==,再由函数图象求得BC =(2+×1=(2+cm ,从而求得DC =BC ―BD =2+2=,得出PD =DC ,然后根据由题图2点E 的位置可知,点P 在AC 上时,S △PBD 有最大值.所以当2≤t ≤2+点P 在AC边上,此时BD =t ×1=t (cm),PD =DC =(2+―t )cm ,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求得S △PBD =―12t ―(13)2+2+【解题过程】解:由题意知,点D 运动2s 时,点P ,D 的位置如图1所示.此时,在Rt △PBD 中,BD =2cm ,∠B =60°,PD ⊥BC ,∴PB =2BD =4(cm),∴PD ==.由函数图象得BC =(2+×1=(2+cm ,∴DC =BC ―BD =2+2=,∴PD =DC .由题图2点E 的位置可知,点P 在AC 上时,S △PBD 有最大值.当2≤t ≤2+P 在AC 边上,如图2,此时BD =t ×1=t (cm),PD =DC =(2+―t )cm ,∴S △PBD =12×BD ×PD =12×t ×(2+t )=―12t 2+(1+t .∵S △PBD =――(1+3)2+2+又∵―12<0,∴当t =1+S △PBD 的值最大,此时PD =CD =2+―(1+=(1+cm .故选:B .7.(2024·安徽·一模)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 =60°,CD ⊥AD ,∠BCD =90°, AB =BC =4,动点P ,Q 同时从A 点出发,点Q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沿折线A ―B ―C 向终点C 运动;点P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沿线段AD 向终点D 运动,当其中一点运动至终点时,另一点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x 秒,△APQ 的面积为y 个平方单位,则y 随x 变化的函数图象大致为( )A .B .C .D .【思路点拨】分当0≤x <2时,点Q 在AB 上和当2≤x ≤4时,点Q 在BC 上,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得到结论.【解题过程】解:过Q 作QN ⊥AD 于N ,当0≤x <2时,点Q 在AB 上,∵∠A =60°,∴∠AQN =90°―60°=30°,∴AN = 12AQ =12×2x =x ,∴QN ==,∴y =12×AP ×NQ =12×x ×=2,当2≤x ≤4时,点Q 在BC 上,过点B 作BM ⊥AD 于点M ,∵BM ⊥AD ,∠A =60°,∴∠ABM =30°,∴AM = 12AB =12×4=2,∴BM ==∵CD ⊥AD ,QN ⊥AD ,∴QN ∥CD ,∴∠BQN =∠BCD =90°,∵BM ⊥AD, CD ⊥AD ,∴四边形BMNQ 是矩形,∴QN =BM = ,y =12AP ⋅QN =12x ×=,综上所述,当0≤x <2时的函数图象是开口向上的抛物线的一部分,当2≤x ≤4时,函数图象是直线的一部分,故选:D .8.(23-24九年级上·浙江温州·期末)某兴趣小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Rt △ABC 中,∠C =90°,CD =,D 为AC 上一点,动点P 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从C 点出发,在三角形边上沿C→B→A 匀速运动,到达点A 时停止,以DP 为边作正方形DPEF ,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t s ,正方形DPEF 的面积为S ,当点P 由点C 运动到点A 时,经探究发现S 是关于t 的二次函数,并绘制成如图2所示的图象,若存在3个时刻t 1,t 2,t 3(t 1<t 2<t 3)对应的正方形DPEF 的面积均相等,当t 3=5t 1时,则正方形DPEF 的面积为( )A .3B .349C .4D .5【思路点拨】由题意可得:CD =CP =t ,当点P 在BC 上运动时S =t 2+2,由图可得,当点P 与点B 重合时,S =6,求出t=2,即BC=2,当P在BA上时,由图可得抛物线过点2,6,顶点为4,2,求出抛物线解析式为S=(t―2)2+2,从两个函数表达式看,两个函数a相同,都为1,则从图象上看t1,t2关于x=2对称,t2,t3关于x=4对称,t1+t2=4①,t2+t3=8②,结合t3=5t1③,求出t的值即可得出答案.【解题过程】解:由题意可得:CD=CP=t,当点P在BC上运动时,S=DP2=CP2+CD2=t2+2,由图可得,当点P与点B重合时,S=6,∴t2+2=6,∴t=2或t=―2(不符合题意,舍去),∴BC=2,当P在BA上时,由图可得抛物线过点2,6,顶点为4,2,则抛物线的表达式为S=a(t―4)2+2,将2,6代入得:a(2―4)2+2=6,∴a=1,∴抛物线的表达式为:S=(t―4)2+2,从两个函数表达式看,两个函数a相同,都为1,若存在3个时刻t1,t2,t3(t1<t2t3)对应的正方形DPEF的面积均相等,则从图象上看t1,t2关于x=2对称,t2,t3关于x=4对称,∴t1+t2=4①,t2+t3=8②,∵t3=5t1③,由①③③解得t1=1,∴S=t2+2=1+2=3,故选:A.9.(22-23九年级上·浙江嘉兴·期中)如图,在Rt△ABC中,∠C=90°,∠ABC=60°,BC=6,点O为AC 中点,点D为线段AB上的动点,连接OD,设BD=x,OD2=y,则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图像大致为( )A .B .C .D .【思路点拨】如图:过O 作OE ⊥AB ,垂足为E ,先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得AB =12,AC =OA =12AC =AE ==92可得DE =152―x ,然后再根据勾股定理求得函数解析式,最后确定函数图像即可.【解题过程】解:如图:过O 作OE ⊥AB ,垂足为E∵∠C =90°,∠ABC =60°∴∠A =30°∵BC =6∴AB =2BC =12∴AC ===∵点O 为AC 中点∴OA =12AC =∵∠A =30°∴OE =12AO =∴AE ===92∴DE =|152―x |∴OD 2=OE 2+DE 2,即y =+―x 2=x +274当x =0时,y =0―+274=63当x =152时,y =―+274=274当x =12时,y =12+274=27则函数图像为.故选C .10.(2024·广东深圳·三模)如图,在Rt △ABC 中,∠C =90°,AC =12,BC =8,点D 和点E 分别是AB 和AC 的中点,点M 和点N 分别从点A 和点E 出发,沿着A→C→B 方向运动,运动速度都是1个单位/秒,当点N 到达点B 时,两点间时停止运动.设△DMN 的面积为S ,运动时间为t ,则S 与t 之间的函数图象大致为( )A .B .C .D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动点问题,依托三角形面积考查二次函数的图象和分类讨论思想,取BC 的中点F,连接DF 根据题意得到DF 和DE ,分三种情况讨论三角形的面积:(1)当0<t ≤6时,得MN =AE =6,结合三角形面积公式求解即可;(2)当6<t ≤12时,得AM ,MC ,CN 和BN ,结合S =S ΔABC ―S ΔADM ―S ΔBDN ―S ΔCMN ;(3)当12<t ≤14时,点M 、N 都在BC 上,结合DF 和MN 求面积即可.【解题过程】解:如图,取BC 的中点F ,连接DF ,∴DF ∥AC ,DF =12AC =6∵点D 、E 是中点,∴DE =12BC =4,DF ∥CB ,∵∠C =90°,∴四边形DECF 为矩形,当0<t ≤6时,点M 在AE 上,点N 在EC 上,MN =AE =6,∴S =12MN ⋅DE =12×6×4=12;如图,当6<t ≤12时,点M 在EC 上,点N 在BC 上,∵AM =t ,∴MC =12―t ,CN =t ―6,BN =14―t ,∴S =S ΔABC ―S ΔADM ―S ΔBDN ―S ΔCMN=12×8×12―12×4t ―12×6(14―t)―12(12―t)(t ―6)=12t 2―8t +42;如图,当12<t ≤14时,点M 、N 都在BC 上,∴S =12MN ⋅DF =12×6×6=18,综上判断选项A 的图象符合题意.故选:A .11.(2024·河南南阳·二模)如图是一种轨道示意图,其中A 、B 、C 、D 分别是菱形的四个顶点,∠A =60°.现有两个机器人(看成点)分别从A ,C 两点同时出发,沿着轨道以相同的速度匀速移动,其路线分别为A→B→C 和C→D→A .若移动时间为t ,两个机器人之间距离为d .则 d²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用图象表示大致为( )A .B .C .D .【思路点拨】设菱形的边长为2,根据菱形的性质求出关于两个机器人之间的距离d2的解析式,再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即可解答.【解题过程】解:①设AD=2,如图所示,∵移动时间为t,∠A=60°,∴CK=1,FT=KB=∴AE=t,CF=2―t,∴FK=2―t―1=1+t,∴ET=2―t―(1+t)=1+2t,∴在Rt△EFT中,EF2=ET2+FT2=(1+2t)2+2=4t2+4t+4;②设AD=2,如图所示,∵移动时间为t,∠A=60°,∴BM=t―2,CM=2―(t―2)=4―t,CP=1,PD=LQ=∴MQ=CM―CQ=(4―t)―1=―t,∴在Rt△LMQ中,ML2=MQ2+LQ2=(3―t)2+2=t2―6t+12,∴函数图像为两个二次函数图象;③当从A出发的机器人在B点,从C出发的机器人在D点,此时距离是BD;从A出发的机器人在A点,从C出发的机器人在C点,此时距离是AC;∵设AD=2,∠A=60°,∴BD=2,AE=∴AC=2AE=∴BD<AC,∴函数图象的起点和终点高于中间点;综上所述:A项符合题意;故选A.12.(2024·山东聊城·二模)如图,等边△ABC与矩形DEFG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现将等边△ABC按箭头所指的方向水平移动,平移距离为x,点C到达点F为止,等边△ABC与矩形DEFG重合部分的面积记为S,则S关于x的函数图象大致为()A.B.C.D.【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二次函数的图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如图,作AQ⊥BC于点Q,可知AQ=0<x≤1或1<x≤2或2<x≤3三种情形,分别求出重叠部分的面积,即可得出图象.【解题过程】解:如图①,设AC与DE交于点H,∵△ABC是等边三角形,∴∠ABC=∠ACB=60°,AB=BC=AC=2,BC=1,过点A作AQ⊥BC于点Q,则BQ=CQ=12∴AQ===∵四边形DEFG 是矩形,∴∠DEF =90°,DE =AQ ==OF ―OE =5―2=3,当0<x ≤1时,在Rt △HCE 中,∠ACE =60°,EC =x,∴∠CHE =30°,∴HC =2x ,∴HE ===∴S =12EC ×HE =12x ×=2,所以,S 关于x 的函数图象是顶点为原点,开口向上且在0<x ≤1内的一段;当1<x ≤2时,如图,设AB 与DE 交于点P ,∵EC =x,BC =2,∴BE =BC ―EC =2―x,同理可得,PE =x ―2),∴S =S △ABC ―S △PBE =12×2―12(2―x )⋅―x )=―x ―2)2+所以,图象为1<x ≤2时开口向下的一段抛物线索;当2<x ≤3时,如图,S =12×2×=此时的函数图象是在2<x≤3范围内的一条线段,即S=<x≤3),故选:C13.(2024·河南·模拟预测)如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ABC=90°,BD是AC边上的中线,将△BCD 沿射线BA方向匀速平移,平移后的三角形记为△B1C1D1,设△B1C1D1与△ABD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平移距离为x,当点B1与点A重合时,△B1C1D1停止运动,则下列图象最符合y与x之间函数关系的是()A.B.C.D.【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与几何图形的综合,涉及等腰直角三角形,平移的性质,二次函数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这些性质,学会分类讨论.过点D作DM⊥AB于M,由△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BC=90°,可设AB=BC=2,可得AD=CD=BD=DM=AM=BM=1,然后分情况讨论:当0<x≤1时,当1<x≤2时,分别求出关于S、x的函数,再数形结合即可求解.【解题过程】解:过点D作DM⊥AB于M,∵△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BC=90°,∴ AB =BC ,设AB =BC =2,∴ AD =CD =BD =DM =AM =BM =1,当0<x ≤1时,设B 1D 1交AC 于点G ,B 1C 1交BD 于N ,∴ AB 1=AB ―BB 1=2―x ,由平移知B 1G ∥BD ,∠AB 1G =∠ABD ,∴ △AB 1G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S △AB 1G =12AB 1·12AB 1=14(2―x )2,又∵ S △ABD =12×12×2×2=1,S △BB 1N =12x 2∴ S =S △ABD ―S △AB 1G ―S △BB 1N =1―14(2―x )2―12x 2=―34x 2+x ,当x =―=23时取得最大值,故排除A 、B 选项当1<x ≤2时,B 1D 1交AC 于点G ,B 1C 1交AC 于点H ,∵ B 1H ∥BC ,∴ ∠B 1HG =∠ACB =45°,又∵ ∠D 1B 1C 1=45°,∴ △B 1GH 为等腰三角形,∵ ∠AB 1D 1=∠ABD =45°=∠A ,∴ AB 1G 为等腰三角形,∴ B 1G =1=―x ),∴ S =S △B 1GH =12·―x )―x )=14(2―x )2,即当1<x ≤2时,函数图像为开口向上的抛物线,故排除C 选项故选:D .14.(23-24九年级上·安徽滁州·期末)如图,菱形ABCD的边长为3cm,∠B=60°,动点P从点B出发以3cm/ s的速度沿着边BC―CD―DA运动,到达点A后停止运动;同时动点Q从点B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着边BA 向A点运动,到达点A后停止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x(s),△BPQ的面积为y(cm2),则y关于x的函数图象为()A.B.C.D.【思路点拨】根据题意可知分情况讨论,分别列出当点P在BC上时,点P在CD上时,点P在AD上时表达式,再画图得到函数解析式,即可得到本题答案.【解题过程】解: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x(s),△BPQ的面积为y(cm2),①当0≤x≤1时,点P在BC上时,过点P作PE⊥BA,,∵根据题知:∠B =60°,PB =3x,BQ =x ,∴BE =32x ,PE =,∴y =12BQ·PE =12x·=2;②当1<x ≤2时,点P 在CD 上时,过点P 作PH ⊥BA ,,∵根据题知:∠B =60°,BC =3,BQ =x ,∴PH =∴y =12BQ·PH =12x·=;③当2<x ≤3时,点P 在AD 上时,过点P 作PF ⊥BA 交DA 延长线于F ,,∵根据题知:∠B =60°,即∠FAD =60°,∵BC +CD +AD =3+3+3=9cm ,BC +CD +DP =3x ,∴AP =(9―3x)cm ,∴PF =9―3x 2·∴y =12BQ·PF =12x·9―3x 2·=―2;∴结合三种情况,图像如下所示:,故选:D.15.(2023·辽宁盘锦·中考真题)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菱形ABCD的顶点A在y轴的正半轴上,顶点B、C在x轴的正半轴上,D,P(―1,―1).点M在菱形的边AD和DC上运动(不与点A,C重合),过点M作MN∥y轴,与菱形的另一边交于点N,连接PM,PN,设点M的横坐标为x,△PMN的面积为y,则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y与x之间函数关系的是()A.B.C.D.【思路点拨】先根据菱形的性质求出各点坐标,分M的横坐标x在0∼1,1∼2,2∼3之间三个阶段,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出△PMN的底和高,进而求出分段函数的解析式,根据解析式判断图象即可.【解题过程】解:∵菱形ABCD 的顶点A 在y 轴的正半轴上,顶点B 、C 在x 轴的正半轴上,∴ AB =AD =2,OA=∴ OB===1,∴ OC =OB +BC =1+2=3,∴ A ,B (1,0),C (3,0),设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 =kx +b ,将A ,B (1,0)代入,得:k +b = ,解得k =b =∴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 =―+∵ MN∥y 轴,∴N 的横坐标为x ,(1)当M 的横坐标x 在0∼1之间时,点N 在线段AB 上,△PMN 中MN 上的高为1+x ,∴ N (x,―+,∴ MN=(―+=,∴ S △PMN =12MN ⋅(1+x )=⋅(1+x)=2+,∴该段图象为开口向上的抛物线;(2)当M 的横坐标x 在1∼2之间时,点N 在线段BC 上,△PMN 中MN =MN 上的高为1+x ,∴ S △PMN =12MN ⋅(1+x)=(1+x)=∴该段图象为直线;(3)当M 的横坐标x 在2∼3之间时,点N 在线段BC 上,△PMN 中MN 上的高为1+x ,由D ,C (3,0)可得直线CD 的解析式为y =―+∴ M (x,―+,N (x,0),∴ MN =―+∴ S △PMN =12MN ⋅(1+x )=12(+⋅(1+x )=―2∴该段图象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观察四个选项可知,只有选项A 满足条件,故选A .16.(22-23九年级上·安徽蚌埠·期末)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2,0),点B,点C (―,点P从点O出发沿O→A→B路线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运动,点Q从点O出发沿O→C→B的速度运动,当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点随之停止运动,设y=PQ2,运动时间为t秒,则正确表达y与t 的关系图象是()A.B.C.D.【思路点拨】先分析各个线段的长,在Rt△OAB中,可知,OA=2,OB AB=4,∠BAO=60°,过点C作CM⊥y轴于点M,易得△OBC是等边三角形,OC=BC=OB P在OA上运动用时2s,在AB上运动用时4s,点Q在OC上运动用时2s,在OC上运动用时2s,则点P和点Q共用时4s,可排除D选项;再算出点P在OA上时,y的函数表达式,结合选项可得结论.【解题过程】解:如图,∵点A(2,0),点B(0,∴OA=2,OB∴AB=4,∠BAO=60°,过点C作CM⊥y轴于点M,则OM =BM CM =3,∴OC =BC ∴△OBC 是等边三角形,∠BOC =60°,∴点P 在OA 上运动用时2s ,在AB 上运动用时4s ,点Q 在OC 上运动用时2s ,在OC 上运动用时2s ,即点P 和点Q 共运动4s 后停止;由此可排除D 选项.当点P 在线段OA 上运动时,点Q 在线段OC 上运动,过点Q 作QN ⊥x 轴于点N ,由点P ,点Q 的运动可知,OP =t ,OQ ,∴QN =12OQ ==32t,∴PN =52t,∴y =PQ 2=(52t)2+2=7t 2.即当0<t <2时,函数图象为抛物线,结合选项可排除A ,C .故选:B .17.(2022·辽宁·中考真题)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 中,BC =4,在Rt △DEF 中,∠EDF =90°,∠F =30°,DE =4,点B ,C ,D ,E 在一条直线上,点C ,D 重合,△ABC 沿射线DE 方向运动,当点B 与点E 重合时停止运动.设△ABC 运动的路程为x ,△ABC 与Rt △DEF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 ,则能反映S 与x 之间函数关系的图象是( )A.B.C.D.【思路点拨】分三种情形∶①当0<x≤2时,△CDG,②当2<x≤4时,重叠部分为四边形AGDC,③当4<x≤8时,重叠部分为△BEG,分别计算即可.【解题过程】解:过点A作AM⊥BC,交BC于点M,在等边△ABC中,∠ACB=60°,在Rt△DEF中,∠F=30°,∴∠FED=60°,∴∠ACB=∠FED,∴AC∥EF,在等边△ABC中,AM⊥BC,BC=2,AM=∴BM=CM=12BC•AM=∴S△ABC=12①当0<x≤2时,设AC与DF交于点G,此时△ABC与Rt△DEF重叠部分为△CDG,由题意可得CD=x,DGCD•DG2;∴S=12②当2<x≤4时,设AB与DF交于点G,此时△ABC与Rt△DEF重叠部分为四边形AGDC,由题意可得:CD=x,则BD=4﹣x,DG4﹣x),×(4﹣x)4﹣x),∴S=S△ABC﹣S△BDG=﹣12∴S=2﹣x﹣4)2③当4<x≤8时,设AB与EF交于点G,过点G作GM⊥BC,交BC于点M,此时△ABC与Rt△DEF重叠部分为△BEG,由题意可得CD =x ,则CE =x ﹣4,DB =x ﹣4,∴BE =x ﹣(x ﹣4)﹣(x ﹣4)=8﹣x ,∴BM =4﹣12x在Rt △BGM 中,GM 4﹣12x ),∴S =12BE •GM =12(8﹣x )4﹣12x ),∴S x ﹣8)2,综上,选项A 的图像符合题意,故选:A .18.(2023·山东聊城·三模)如图(1)所示,E 为矩形ABCD 的边AD 上一点,动点P ,Q 同时从点B 出发,点P 沿折线BE ―ED ―DC 运动到点C 时停止,点Q 沿BC 运动到点C 时停止,它们运动的速度都是1cm/秒,设P ,Q 同时出发t 秒时,△BPQ 的面积为y cm 2.已知y 与t 的函数关系图像如图(2)(曲线OM 为抛物线的一部分),则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 .AB:AD =4:5B .当t =2.5秒时,PQ =C .当t =294时,BQ PQ =53D .当△BPQ 的面积为4cm 2时,t 或475秒【思路点拨】先由图2中的函数图像得到当t =5时,点Q 到达点C ,即BC =5cm ,然后由5<t <7时,y =10可知△BPQ的面积是定值10cm 2、BE =5cm,ED=2cm ,当t =7时点P 到达点D ,AE ==4cm ,可以判定A ;当0<t ≤5时,根据y =25t 2得到y =2.5cm 2,过点P 作PH ⊥BC 于点H ,根据y =12BQ·PH =12×2.5cm ×PH =2.5cm 2求得PH =2,设QH =x cm ,根勾股定理计算QH =1cm ,可计算PQ =根据AB =CD =4cm ,得到再运动4秒到达C 点即H (11,0),N (7,10),确定直线HN 或475秒;当t =294>284=7时,故点Q 在DC 上,把t =294代入直线HN 的解析式计算BQ PQ =43.【解题过程】解: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at 2,当t =5时,y =10,∴10=25a ,解得a =25,∴y =25t 2,由图2中的函数图像得当t =5时,点Q 到达点C ,即BC =BE =5cm ,∵5<t <7时,y =10,∴△BPQ 的面积是定值10cm 2且BE =5cm,ED=2cm ,当t =7时点P 到达点D ,∴AE =5―2==4cm,AD=BC =5cm ,∴AB:AD =4:5,故A 正确,不符合题意;当0<t ≤5时,∵y =25t 2,t =2.5,∴BP =BQ =2.5cm ,y =2.5cm 2,过点P 作PH ⊥BC 于点H ,∴y =12BQ·PH =12×2.5cm ×PH =2.5cm 2解得PH =2,设QH =x cm ,则BH =BQ ―QH =(2.5―x )cm ,∴2.52=22+(2.5―x )2,解得x =1,x =4(舍去),∴QH =1cm ,∴PQ==故B 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AB =CD =4cm ,∴再运动4秒到达C 点即H (11,0),N (7,10),设直线HN 的解析式为y =kt +b ,根据题意,得11k +b =07k +b =10 ,解得k =―52b =552 ,∴直线HN 的解析式为y =―52t +552,∵△BPQ 的面积为4cm 2,故4=25t 2或4=―52t +552解得t==―t =475,故D 正确,不符合题意;∵t =294>284=7时,故点Q 在DC 上,当t =294时,y =―52×294+552=758,12PQ·BC =758解得PQ=154∴BQ PQ =5154=43.故C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19.(2023·辽宁·中考真题)如图,∠MAN=60°,在射线AM,AN上分别截取AC=AB=6,连接BC,∠MAN 的平分线交BC于点D,点E为线段AB上的动点,作EF⊥AM交AM于点F,作EG∥AM交射线AD于点G,过点G作GH⊥AM于点H,点E沿AB方向运动,当点E与点B重合时停止运动.设点E运动的路程为x,四边形EFHG与△ABC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则能大致反映S与x之间函数关系的图象是()A.B.C.D.【思路点拨】分三种情况分别求出S与x的函数关系式,根据函数的类型与其图象的对应关系进行判断即可.【解题过程】解:∵∠MAN=60°,AC=AB=6,∴△ABC是边长为6的正三角形,∵AD平分∠MAN,∴∠MAD=∠NAD=30°,AD⊥BC,CD=DB=3,①当矩形EFGH全部在△ABC之中,即由图1到图2,此时0<x≤3,∵EG∥AC,∴∠MAD=∠AGE=30°,∴∠NAD=∠AGE=30°,∴AE=EG=x,在Rt△AEF中,∠EAF=60°,∴EF==,∴S=2;②如图3时,当AE+AF=GE+AF=AF+CF=AC,x=6,解得x=4,则x+12由图2到图3,此时3<x≤4,如图4,记BC,EG的交点为Q,则△EQB是正三角形,∴EQ=EB=BQ=6―x,∴GQ=x―(6―x)=2x―6,而∠PQG=60°,∴PG==2x―6),∴S=S矩形EFHG―S△PQG=2x 2―12×(2x ―6)×2x ―6)=―2― ③如图6时,x =6,由图3到图6,此时4<x ≤6,如图5,同理△EKB 是正三角形,∴EK =KB =EB =6―x ,FC =AC ―AF =6―12x ,EF =, ∴S =S 梯形EKCF=―x +6―12x 2=―2, 因此三段函数的都是二次函数关系,其中第1段是开口向上,第2段、第3段是开口向下的抛物线, 故选:A .20.(22-23九年级上·安徽滁州·期末)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菱形ABCD 的边长为4,且点A 与原点O 重合,边AD 在x 轴上,点B 的横坐标为―2,现将菱形ABCD 沿x 轴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平移,设平移时间为t (秒),菱形ABCD 位于y 轴右侧部分的面积为S ,则S 关于t 的函数图像大致为( )A .B .C .D .【思路点拨】过点B 作x 轴的垂线,垂足为点E ,如图所示,由菱形ABCD 沿x 轴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平移,分①当0≤t ≤2时;②当2<t <4时;③当4≤t ≤6时;④当t >6时;四种情况,作图求解S 关于t 的函数解析式,作出图像即可得到答案.【解题过程】解:过点B 作x 轴的垂线,垂足为点E ,如图所示:∵菱形ABCD 的边长为4,且点A 与原点O 重合,边AD 在x 轴上,点B 的横坐标为―2,∴OE =2,OB =4,∴∠OBE =30°,∴∠BOE =60°,BE =①当0≤t ≤2时,如图(1)所示:S =12OA ⋅OF =12×t ×=2;②当2<t <4时,如图(2)所示:S =S △ABE +S 矩形OEBG =12AE ⋅BE +BE ⋅OE =12×2×t ―2)=―③当4≤t ≤6时,如图(3)所示:∵∠C =60°,OD =OA ―AD =t ―4,∴∠KDO =60°,OK=t ―4),∵HO =BE =∴HK =HO ―OK =―t ―4)=―+∵HB =OE =OA ―AE =t ―2,∴CH =BC ―HB =4―(t ―2)=―t +6,S =S 菱形ABCD ―S △CHK =AD ⋅BE ―12CH ⋅HK =4×―12(―t +6)(―+=―2―+=―2―当t >6时,S =S 菱形ABCD =AD ⋅BE=综上所述S =20≤t ≤2―2<t <4t2+―4≤t ≤6t >6 ,∴第一段二次函数部分,开口向上;第二段一次函数部分;第三段二次函数部分,开后向下;第四段平行于x轴的射线,故选:A.。
一次函数动点问题
一次函数是指函数的最高次幂为1的多项式函数,其一般形式为y = mx + b,其中m 和b 是常数。
针对一次函数的动点问题,我们可以考虑一个点在直线上的运动情况。
假设有一条直线,用一次函数的方程y = mx + b 来表示,其中m 是斜率,b 是截距。
给定一点的初始位置(x₀, y₀),我们可以根据一次函数的方程计算点在直线上的位置。
假设时间t 经过后,点的位置为(x, y)。
根据直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得到:
x = x₀+ vt,
y = y₀+ mt,
其中v 是点在x 轴上的速度,m 是斜率。
这样,我们可以通过给定初始位置、速度和斜率来描述一次函数的动点问题。
根据给定的条件和问题要求,我们可以进一步计算点的运动轨迹、到达特定位置的时间等。
需要注意的是,一次函数的动点问题通常与直线运动或直线关系有关,其中斜率和截距是重要的参数。
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计算步骤可能会因问题的具体条件而有所不同,所以在解决具体问题时,需要根据问题的要求和给定条件来进行适当的数学建模和计算。
函数与动点问题
函数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概念,它可以将一个变量映射到另一个变量。
在编程中,函数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可以将一组输入参数映射到一个输出值。
动点问题是在数学和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动点问题描述的是一个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和速度,并在之后的时间内如何变化。
在物理学中,动点问题通常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的方程,这些方程经常是微分方程。
在编程中,函数可以用来描述动点问题。
例如,可以使用函数来描述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和速度,并使用数值方法(如欧拉法或龙格库塔法)来解决动点问题。
这些方法通过迭代使用函数来求解微分方程,以计算出物体在各个时刻的位置和速度。
还可以使用函数来描述动点问题在不同条件下的解。
例如,可以编写不同的函数来描述物体在不同阻力条件下的运动,或者在不同的重力场中的运动。
此外,在物理学中,很多动点问题是没有解析解的,需要使用数值方法来求解。
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函数来描述动点问题就变得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使用数值方法来近似解决问题。
总之,函数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可以用来描述动点问题。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物体运动的方程,并使用数值方法来求解动点问题。
二次函数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
二次函数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
以下是 8 条关于二次函数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
1. 大胆设未知数呀!比如在一个直角坐标系里,有个二次函数图像上有个动点 P,那咱就大大方方设它的坐标为(x,y),这样不就能更好地分析啦!就像给这个动点取了个名字,好指挥它呀!
2. 把条件都用上呀!可别漏了,像找到某个线段长度与动点坐标的关系,哎呀呀,这可是关键呢!比如已知一个线段的长度是 5,和动点 P 的横坐标有关,那可不能放过这个线索,得好好挖掘挖掘!
3. 找等量关系呀!这就好比寻宝,到处去找那些能关联起来的等量哦。
比如说一个三角形面积和另一个图形面积相等,这不就找到宝贝线索啦!
4. 注意特殊位置呀!嘿,动点有时候会跑到一些特殊的点呢,那可有意思啦。
比如它跑到对称轴上时,那说不定会有惊喜发现呢!像突然发现一些对称关系,多神奇呀!
5. 画画图呀!通过图形能更直观地看到动点的运动呀,这就像给你一双眼睛看着它怎么跑。
看看它跑到不同地方时整个图形发生的变化,多好玩呀!
6. 多试试分类讨论呀!有时候动点的情况不唯一呢,那咱就别怕麻烦,一种一种来。
难道还能被它难住不成?像动点在不同区间时可能有不同的结果,咱就一个个算清楚嘛!
7. 利用函数解析式呀!这可是个好宝贝,通过它能知道很多信息呢。
比如知道了二次函数的解析式,那动点在上面的一些性质不就清楚啦?
8. 要敢想敢做呀!别犹豫,大胆去尝试各种方法。
不试试看怎么知道行不行呢?就像冒险一样,多刺激呀!
总之,面对二次函数动点问题,别怕!勇敢地去探索,一定能找到答案的!。
数学动点问题及练习题附答案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及练习题附参考答案专题一:建立动点问题的函数解析式函数提醒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一个点或*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则,我们怎样建立这种函数解析式呢"下面结合中考试题举例分析.一、应用勾股定理建立函数解析式。
二、应用比例式建立函数解析式。
三、应用求图形面积的方法建立函数关系式。
专题二:动态几何型压轴题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察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
〕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察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
下面就此问题的常见题型作简单介绍,解题方法、关键给以点拨。
一、以动态几何为主线的压轴题。
〔一〕点动问题。
〔二〕线动问题。
〔三〕面动问题。
二、解决动态几何问题的常见方法有:1、特殊探路,一般推证。
2、动手实践,操作确认。
3、建立联系,计算说明。
三、专题二总结,本大类习题的共性:1.代数、几何的高度综合〔数形结合〕;着力于数学本质及核心容的考察;四大数学思想:数学结合、分类讨论、方程、函数.2.以形为载体,研究数量关系;通过设、表、列获得函数关系式;研究特殊情况下的函数值。
专题三:双动点问题点动、线动、形动构成的问题称之为动态几何问题. 它主要以几何图形为载体,运动变化为主线,集多个知识点为一体,集多种解题思想于一题. 这类题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它能全面的考察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以灵活多变而著称的双动点问题更成为今年中考试题的热点,现采撷几例加以分类浅析,供读者欣赏.1 以双动点为载体,探求函数图象问题。
数轴动点问题公式
数轴动点问题公式数轴上的动点问题是数学中常见的一个问题类型。
在这类问题中,通常给出一个点在数轴上随时间变化的位置,然后要求求解该点的位置函数或速度函数等相关函数。
下面将分别介绍数轴动点问题的一般公式及求解方法。
一、数轴动点问题的一般公式假设点P在数轴上以时间t为自变量随时间变化,点P在数轴上的位置用变量x表示,即x=x(t)。
点P在时间t0时刻的位置为x0,则在t时刻的位置可以表示为x=x(t)=f(t)+x0,其中f(t)是关于t的函数,表示点P的位移。
二、数轴动点问题的求解方法1.求解位置函数:当给出点P在不同时刻的位置时,可以通过对位置函数的求解来求得该点在任意时刻的位置。
(1)如果已知点P在时间t1时刻的位置为x1,时间t2时刻的位置为x2,可以通过构建方程的方法求解位置函数。
设点P在时间t时刻的位置为x,则有x=f(t)+x1,x=f(t2)+x2、将这两个方程联立,消去f(t),得到x=(x2-x1)/(t2-t1)*(t-t1)+x1、这样就得到了点P在时间t时刻的位置函数x=f(t)。
(2)如果已知点P在时间t1时刻的位置为x1,速度为v1,点P在时间t2时刻的位置为x2,速度为v2,还可以通过使用速度函数的方法求解位置函数。
设点P在时间t时刻的速度为v,则有v = g(t),其中g(t)是点P的速度函数。
由于速度可以理解为位移对时间的导数,即v = dx / dt。
由此,可以得到dx = g(t) * dt,对上式两边同时积分,即得到x = ∫g(t) * dt + C,其中C是常数。
由于点P在时间t1时刻的位置为x1,可以得到∫ g(t) * dt + C = x1,再由点P在时间t2时刻的位置为x2,得到∫ g(t) * dt + C = x2、通过这两个方程可以解出C,从而得到函数x = f(t)。
2.求解速度函数:当给出点P在不同时刻的位置时,可以通过求解速度函数来确定点P在任意时刻的速度。
数学专题4 函数的动点问题含答案
专题4函数的动点问题例1.如图①,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D=9cm,动点P从A点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2)着A→B→C→A的方向移动,直到点P到达点A后才停止.已知△P AD的面积y(单位:cm与点P移动的时间x(单位:s)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②所示,图②中a与b的和为___________.同类题型1.1 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E是BC边上的一个动点,AE⊥EF,EF交DC于点F,设BE=x,FC=y,则当点E从点B运动到点C时,y关于x的函数图象是()A.B.C.D.同类题型1.2如图,在矩形ABCD中,AB=2,AD=3,点E是BC边上靠近点B的三等分点,动点P从点A出发,沿路径A→D→C→E运动,则△APE的面积y与点P经过的路径长x之间的函数关系用图象表示大致是()A.B.C.D.同类题型1.3 如图,菱形ABCD的边长为2,∠A=60°,一个以点B为顶点的60°角绕点B旋转,这个角的两边分别与线段AD的延长线及CD的延长线交于点P、Q,设DP=x,DQ=y,则能大致反映y与x的函数关系的图象是()A.B.C.D.例2.如图,等边△ABC的边长为2cm,点P从点A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AC向点C运动,到达点C停止;同时点Q从点A出发,以2cm/s的速度沿AB-BC向点C运动,到达点C停止,设△APQ的面积为y(cm2),运动时间为x(s),则下列最能反映y与x之间函数关系的图象是()A.B.C.D.同类题型2.1 如图1,E为矩形ABCD边AD上的一点,点P从点B沿折线BE-ED-DC运动到点C时停止,点Q从点B沿BC运动到点C时停止,它们运动的速度都是2cm/s.若P、Q同时开始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BPQ的面积为y(cm2),已知y与t的函数关系图象如图2,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AE=12cm B.sin∠EBC=7 4C.当0<t≤8时,y=72t2D.当t=9s时,△PBQ是等腰三角形同类题型2.2 矩形ABCD中,AB=6,BC=8,动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的速度沿BA-AD-DCD的方向运动到C点停止,动点Q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BC方向运动到C点停止,假设P、两点同时出发,运动时间是t秒,y=S△PBQ,则y与t的函数图象大致是()A.B.C.D.同类题型2.3 如图,矩形ABCD中,AB=8cm,AD=12cm,AC与BD交于点O,M是BC 的中点.P、Q两点沿着B→C→D方向分别从点B、点M同时出发,并都以1cm/s的速度运动,当点Q到达D点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在P、Q两点运动的过程中,与△OPQ的面积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最接近的是()A.B.C.D.例3.如图,正六边形ABCDEF的边长为6cm,P是对角线BE上一动点,过点P作直线l 与BE垂直,动点P从B点出发且以1cm/s的速度匀速平移至E点.设直线l扫过正六边形ABCDEF区域的面积为S(cm2),点P的运动时间为t(s),下列能反映S与t之间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是()A.B.C.D.同类题型3.1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BCD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平行于对角线BD的直线l从O出发,沿x轴正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运动到直线l与正方形没有交点为止.设直线l扫过正方形OBCD的面积为S,直线l运动的时间为t(秒),下列能反映S与t之间函数关系的图象是()A.B.C.D.同类题型3.2(2015秋﹒荆州校级月考)如图,△ABC中,∠ACB=90°,∠A=30°,AB =16.点P是斜边AB上一点.过点P作PQ⊥AB,垂足为P,交边AC(或边CB)于点Q.设AP=x,当△APQ的面积为14 3 时,则x的值为()A.2 21 B.2 21 或14 C.2或2 21 或14 D.2或14同类题型3.3 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ABCD放置在第一象限,且AB∥x轴.直线y=-x从原点出发沿x轴正方向平移,在平移过程中直线被平行四边形截得的线段长度l与直线在x轴上平移的距离m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那么AD的长为____________.例4.如图,△ABC为直角三角形,∠C=90°,BC=2cm,∠A=30°,四边形DEFG为矩形,DE=2 3 cm,EF=6cm,且点C、B、E、F在同一条直线上,点B与点E重合.Rt △ABC以每秒1cm的速度沿矩形DEFG的边EF向右平移,当点C与点F重合时停止.设Rt△ABC与矩形DEFG的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 cm2,运动时间xs.能反映y cm2与xs之间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是()A.B.C.D.同类题型4.1 如图,菱形ABCD的边长为1,菱形EFGH的边长为2,∠BAD=∠FEH=60°点C与点E重合,点A,C(E),G在同一条直线上,将菱形ABCD沿C⇒G方向平移至点A 与点G重合时停止,设点C、E之间的距离为x,菱形ABCD与菱形EFGH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则能大致反映y与x之间函数关系的图象是()A.B.C.D.同类题型4.2 如图,等边△ABC的边AB与正方形DEFG的边长均为2,且AB与DE在同一条直线上,开始时点B与点D重合,让△ABC沿这条直线向右平移,直到点B与点E重合为止,设BD的长为x,△ABC与正方形DEFG重叠部分(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y,则y 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A.B.C.D.同类题型4.3 如图,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四边形EFGH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点D与点F重合,点B,D(F),H在同一条直线上,将正方形ABCD沿F⇒H方向平移至点B与点H重合时停止,设点D、F之间的距离为x,正方形ABCD与正方形EFGH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则能大致反映y与x之间函数关系的图象是()A.B.C.D.参考答案例1.如图①,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D=9cm,动点P从A点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2)着A→B→C→A的方向移动,直到点P到达点A后才停止.已知△P AD的面积y(单位:cm与点P移动的时间x(单位:s)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②所示,图②中a与b的和为___________.解:由图②可知点P从A点运动到B点的时间为10s,又因为P点运动的速度为1cm/s,所以AB=10×1=10(cm),由AD=9可知点P在边BC上的运动时间为9s,所以a=10+9=19;分别过B点、C两点作BE⊥AD于E,CF⊥AD于F.由图②知S△ABD=36,则12×9×BE=36,解得BE=8,在直角△ABE中,由勾股定理,得AE=AB2-BE2=6.易证△BAE≌△CDF,则BE=CF=8,AE=DF=6,AF=AD+DF=9+6=15.在直角△ACF中,由勾股定理,得CA=AF2+CF2=17,则点P在CA边上从C点运动到A点的时间为17s,所以b=19+17=36,a+b=19+36=55.同类题型1.1 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E是BC边上的一个动点,AE⊥EF,EF 交DC于点F,设BE=x,FC=y,则当点E从点B运动到点C时,y关于x的函数图象是()A.B.C.D.解:∵AE⊥EF,∴∠AEB+∠FCE=90°∵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C=90°AB=BC=4,∴∠BAE+∠AEB=90°,∴∠BAE=∠FCE,∴△ABE∽△ECF,∴ABEC=BEFC,∵BE=x,FC=y,∴EC=4-x,则有44-x=xy,整理后得y=-14x2+x配方后得到y=-14(x-2)2+1从而得到图象为抛物线,开口朝下,顶点坐标为(2,1).选C.同类题型1.2如图,在矩形ABCD中,AB=2,AD=3,点E是BC边上靠近点B的三等分点,动点P从点A出发,沿路径A→D→C→E运动,则△APE的面积y与点P经过的路径长x之间的函数关系用图象表示大致是()A.B.C.D.解:∵在矩形ABCD中,AB=2,AD=3,∴CD=AB=2,BC=AD=3,∵点E是BC边上靠近点B的三等分点,∴CE=23×3=2,①点P在AD上时,△APE的面积y=12x﹒2=x(0≤x≤3),②点P在CD上时,S△APE=S_(梯形AECD)-S_(△ADP)-S_(△CEP),=12(2+3)×2-12×3×(x-3)-12×2×(3+2-x),=5-32x+92-5+x,=-12x+92,∴y=-12x+92(3<x≤5),③点P在CE上时,S△APE=12×(3+2+2-x)×2=-x+7,∴y=-x+7(5<x≤7),选A.同类题型1.3 如图,菱形ABCD的边长为2,∠A=60°,一个以点B为顶点的60°角绕点B 旋转,这个角的两边分别与线段AD的延长线及CD的延长线交于点P、Q,设DP=x,DQ =y,则能大致反映y与x的函数关系的图象是()A.B.C.D.解:∵四边形ABCD是菱形,∠A=60°,∴∠ABD=∠CBD=∠ADB=∠BDC=60°,∴∠BDQ=∠BDP=120°,∵∠QBP=60°,∴∠QBD=∠PBC,∵AP∥BC,∴∠P=∠PBC,∴∠QBD=∠P,∴△BDQ∽△PDB,∴DQBD=BDPD,即y2=2x,∴xy=4,∴y与x的函数关系的图象是双曲线,选A.例2.如图,等边△ABC的边长为2cm,点P从点A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AC向点C运动,到达点C停止;同时点Q从点A出发,以2cm/s的速度沿AB-BC向点C运动,到达点C停止,设△APQ的面积为y(cm2),运动时间为x(s),则下列最能反映y与x之间函数关系的图象是()A.B.C.D.解:由题得,点Q移动的路程为2x,点P移动的路程为x,∠A=∠C=60°,AB=BC=2,①如图,当点Q在AB上运动时,过点Q作QD⊥AC于D,则AQ=2x,DQ= 3 x,AP=x,∴△APQ的面积y=12×x×3x=32x2(0<x≤1),即当0<x≤1时,函数图象为开口向上的抛物线的一部分,故A、B排除;②如图,当点Q在BC上运动时,过点Q作QE⊥AC于E,则CQ=4-2x,EQ=23- 3 x,AP=x,∴△APQ的面积y=12×x×(23-3x)=-32x2+ 3 x(1<x≤2),即当1<x≤2时,函数图象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的一部分,故C排除,而D正确;选D.同类题型2.1 如图1,E为矩形ABCD边AD上的一点,点P从点B沿折线BE-ED-DC运动到点C时停止,点Q从点B沿BC运动到点C时停止,它们运动的速度都是2cm/s.若P、Q同时开始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BPQ的面积为y(cm2),已知y与t的函数关系图象如图2,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AE=12cmB.sin∠EBC=7 4C.当0<t≤8时,y=7 2t2D.当t=9s时,△PBQ是等腰三角形解:A、分析函数图象可知,当点Q到达点C时,点P到达点E处,∴BC=BE=2×8=16cm,ED=2×2=4cm,∴AE=AD-ED=BC-ED=16-4=12cm,故A正确;B、作EF⊥BC于点F,如图,由函数图象可知,BC=BE=16cm,BF=AE=12cm,由勾股定理得,EF=47 cm,∴sin∠EBC=EFBE=4716=74,故B正确;C、作PM⊥BQ于点M,如图,∵BQ=BP=2t,∴y=S△BPQ=12BQ﹒PM=12BQ﹒BP﹒sin∠EBC=12×2t﹒2t﹒74=72t2.故C正确;D、当t=9s时,点Q与点C重合,点P运动到ED的中点,设为N,如图所示,连接NB,N C.此时AN=14,ND=2,由勾股定理求得:NB=211 ,NC=229 ,∵BC=16,∴△BCN不是等腰三角形,即此时△PBQ不是等腰三角形.故D错误;选D.同类题型2.2 矩形ABCD中,AB=6,BC=8,动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的速度沿BA-AD-DCD的方向运动到C点停止,动点Q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BC方向运动到C点停止,假设P、两点同时出发,运动时间是t秒,y=S△PBQ,则y与t的函数图象大致是()A.B.C.D.解:①当0<t≤3时,△PBQ是Rt△,y=12×t×2t=t2;②当3<t≤7时,y=12×t×6=3t;③当7<t≤8时,y=12t(20-2t)=-t2+10t;④当8<t≤10时,y=12×8(20-2t)=80-8t;观察各选项可知,y与t的函数图象大致是选项D.选D.同类题型2.3 如图,矩形ABCD中,AB=8cm,AD=12cm,AC与BD交于点O,M是BC 的中点.P、Q两点沿着B→C→D方向分别从点B、点M同时出发,并都以1cm/s的速度运动,当点Q到达D点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在P、Q两点运动的过程中,与△OPQ的面积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最接近的是()A.B.C.D.解:∵矩形ABCD中,AB=8cm,AD=12cm,AC与BD交于点O,∴点O到BC的距离=12AB=4,到CD的距离=12AD=6,∵点M是BC的中点,∴CM=12BC=6,∴点Q到达点C的时间为6÷1=6秒,点P到达点C的时间为12÷1=12秒,点Q到达点D的时间为(6+8)÷1=14秒,①0≤t≤6时,点P、Q都在BC上,PQ=6,△OPQ的面积=12×6×4=12;②6<t≤12时,点P在BC上,点Q在CD上,CP=12-t,CQ=t-6,S△OPQ=S△COP+S△COQ-S△PCQ,=12×(12-t)×4+12×(t-6)×6-12×(12-t)×(t-6),=12t2-8t+42,=12(t-8)2+10,③12<t≤14时,PQ=6,△OPQ的面积=12×6×6=18;纵观各选项,只有B选项图形符合.选B.例3.如图,正六边形ABCDEF的边长为6cm,P是对角线BE上一动点,过点P作直线l 与BE垂直,动点P从B点出发且以1cm/s的速度匀速平移至E点.设直线l扫过正六边形ABCDEF区域的面积为S(cm2),点P的运动时间为t(s),下列能反映S与t之间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是()A.B.C.D.解:由题意得:BP=t,如图1,连接AC,交BE于G,Rt△ABG中,AB=6,∠ABG=60°,∴∠BAG=30°,∴BG=12AB=3,由勾股定理得:AG=62-32=3 3 ,∴AC=2AG=6 3 ,当0≤t≤3时,PM= 3 t,∴MN=2 3 t,S=S△BMN=12MN﹒PB=12﹒3t2=32t2,所以选项A和B不正确;如图2,当9≤t≤12时,PE=12-t,∵∠MEP=60°,∴tan∠MEP=PM PE,∴PM= 3 (12-t),∴MN=2PM=2 3 (12-t),∴S=S_(正六边形)-S_(△EMN),=2×12(AF+BE)×AG-12MN﹒PE,=(6+12)×33-12×2 3 (12-t)(12-t),=543-3(144-24t+t2),=-3t2+243t-90 3 ,此二次函数的开口向下,所以选项C正确,选项D不正确;选C.同类题型3.1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BCD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平行于对角线BD的直线l从O出发,沿x轴正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运动到直线l与正方形没有交点为止.设直线l扫过正方形OBCD的面积为S,直线l运动的时间为t(秒),下列能反映S与t之间函数关系的图象是()A.B.C.D.解:①当0≤t≤4时,S=12×t×t=12t2,即S=12t2.该函数图象是开口向上的抛物线的一部分.故B、C错误;②当4<t≤8时,S=16-12×(8-t)×(8-t)=-12t2+8t-16.该函数图象是开口向下的抛物线的一部分.故A错误.选D.同类题型3.2(2015秋﹒荆州校级月考)如图,△ABC中,∠ACB=90°,∠A=30°,AB =16.点P是斜边AB上一点.过点P作PQ⊥AB,垂足为P,交边AC(或边CB)于点Q.设AP=x,当△APQ的面积为14 3 时,则x的值为()A.2 21 B.2 21 或14 C.2或2 21 或14 D.2或14解:当点Q在AC上时,∵∠A=30°,AP=x,∴PQ=x tan30°=33x,∴S=12×AP×PQ=12×x×33=36x2=14 3解得:x=221 或x=-221 (舍去),当点Q在BC上时,如下图所示:∵AP=x,AB=16,∠A=30°,∴BP=16-x,∠B=60°,∴PQ=BP﹒tan60°= 3 (16-x).∴S=12AP×PQ=32x2+83x=14 3 ,解得:x=2(舍去)或x=14.选B.同类题型3.3 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ABCD放置在第一象限,且AB∥x轴.直线y=-x从原点出发沿x轴正方向平移,在平移过程中直线被平行四边形截得的线段长度l与直线在x轴上平移的距离m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那么AD的长为____________.解:①当AB>4时如图1,由图可知:OE=4,OF=8,DG=3 2 ,∴EF=AG=OF-OE=4∵直线解析式为:y=-x∴∠AGD=∠EFD=45°∴△AG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H=GH=22DG=22×3 2 =3,∴AH=AG-GH=4-3=1,∴AD=DH2+AH2=32+12=10 ;②当AB=4时,如图2,由图可知:OI =4,OJ =8,KB =3 2 ,OM =9,∴IJ =AB =4,IM =AN =5,∵直线解析式为:y =-x ,∴△KLB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KL =BL =22 KB =3,∵AB =4,∴AL =AB -BL =1,T 同①得,DM =MN ,∴过K 作KM ∥IM ,∴tan ∠DAN =KL AL =3,∴AM =DM tan ∠DAN=DM 3 , ∴AN =AM +MN =43 DM =5,∴DM =MN =154 ,∴AM =AN -MN =5-154=54 ,∴AD =AM 2+DM 2=5104 ,故答案为10 或5104 .例4.如图,△ABC 为直角三角形,∠C =90°,BC =2cm ,∠A =30°,四边形DEFG 为矩形,DE =2 3 cm ,EF =6cm ,且点C 、B 、E 、F 在同一条直线上,点B 与点E 重合.Rt △ABC 以每秒1cm 的速度沿矩形DEFG 的边EF 向右平移,当点C 与点F 重合时停止.设Rt △ABC 与矩形DEFG 的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 cm 2 ,运动时间xs .能反映y cm 2 与xs 之间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是( )A.B.C.D.解:已知∠C=90°,BC=2cm,∠A=30°,∴AB=4,由勾股定理得:AC=2 3 ,∵四边形DEFG为矩形,∠C=90,∴DE=GF=2 3 ,∠C=∠DEF=90°,∴AC∥DE,此题有三种情况:(1)当0<x<2时,AB交DE于H,如图∵DE∥AC,∴EHAC=BEBC,即EH23=x﹒12,解得:EH= 3 x,所以y=12﹒3x﹒x=32x2,∵x y之间是二次函数,所以所选答案C错误,答案D错误,∵a=32>0,开口向上;(2)当2≤x≤6时,如图,此时y=12×2×23=2 3 ,(3)当6<x≤8时,如图,设△ABC的面积是s1,△FNB的面积是s2,BF =x -6,与(1)类同,同法可求FN =3X -6 3 ,∴y =s 1-s 2 ,=12×2×23-12×(x -6)×(3X -6 3 ), =-32x 2+63x -16 3 ,∵-32 <0,∴开口向下,所以答案A 正确,答案B 错误,选A .同类题型4.1 如图,菱形ABCD 的边长为1,菱形EFGH 的边长为2,∠BAD =∠FEH =60°点C 与点E 重合,点A ,C (E ),G 在同一条直线上,将菱形ABCD 沿C ⇒G 方向平移至点A 与点G 重合时停止,设点C 、E 之间的距离为x ,菱形ABCD 与菱形EFGH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 ,则能大致反映y 与x 之间函数关系的图象是( )A .B .C .D .解:由菱形ABCD 、EFGH 边长为1,2可得:AC =2AB ×sin30°= 3 ,EG =2 3(1)当菱形ABCD 移动到点A 与点E 重合的过程,即0≤x ≤ 3 时,重合部分的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度分别为:x ,2×x 2×tan30°=3x 3∴y =12﹒x ﹒3x 3=36x 2(2)当菱形ABCD 移动到点C 与点G 重合的过程,重合部分的菱形面积不变,即3<x ≤2 3时,y =S 菱形ABCD =12×1×3=32;(3)当菱形ABCD 移动到点A 与点G 重合的过程,即23<x ≤33时,重合部分的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度分别为: 3 -x ,2×3-x 2×tan30°=3(3-x )3y =12×(3-x )×3(3-x )3=36(3-x )2 . 由(1)(2)(3)可以看出图象应该是y =36x 2 图上像0≤x ≤ 3 时的部分,y =32 图象上3<x ≤2 3 时的部分,y =36(3-x )2 图象上23<x ≤33时的部分组成.选D .同类题型4.2 如图,等边△ABC 的边AB 与正方形DEFG 的边长均为2,且AB 与DE 在同一条直线上,开始时点B 与点D 重合,让△ABC 沿这条直线向右平移,直到点B 与点E 重合为止,设BD 的长为x ,△ABC 与正方形DEFG 重叠部分(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y ,则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 )A .B .C .D .解:设BD 的长为x ,△ABC 与正方形DEFG 重合部分(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y ,当B 从D 点运动到DE 的中点时,即0≤x ≤1时,y =12×x ×3x =32x 2 .当B 从DE 中点运动到E 点时,即1<x ≤2时,y =3-12(2-x )×3(2-x )=-32x 2+23x - 3由函数关系式可看出D 中的函数图象与所求的分段函数对应.选D .同类题型4.3 如图,四边形ABCD 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四边形EFGH 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点D 与点F 重合,点B ,D (F ),H 在同一条直线上,将正方形ABCD 沿F ⇒H 方向平移至点B 与点H 重合时停止,设点D 、F 之间的距离为x ,正方形ABCD 与正方形EFGH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 ,则能大致反映y 与x 之间函数关系的图象是( )A.B.C.D.解:DF=x,正方形ABCD与正方形EFGH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y=12DF2=12x2(0≤x< 2 );②y=1(2≤x<2 2 );③∵BH=3 2 -x∴y=12BH2=12x2-32x+9(22≤x<3 2 ).综上可知,图象是选B.。
初中数学函数动点及存在性问题专项
初中数学函数动点及存在性问题专项一、从动点角度关于动点问题,又从两个角度∍⎡⎢⎣从寻找满足条件的点的位置角度从由动点问题探究题目中变化的量之间的关系角度(1)从寻找满足条件的点的位置角度例1:如图1,在ABC △中,1AB AC ==,点D ,E 在直线BC 上运动,设BD x =,CE y =. (1)如果30BAC ∠=,105DAE ∠=,试确定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如果BAC ∠的度数为α,DAE ∠的度数为β,当αβ,满足怎样的关系式时,(1)中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还成立,试说明理由.分析:根据角之间的关系找关系解:(1)在ABC △中,130AB AC BAC ===︒,∠,75ABC ACB ∴==︒∠∠105ABD ACE ==︒∠∠ 又105DAE =︒∠,75DAB CAE ∴+=︒∠∠又75DAB ADB ABC +==︒∠∠∠ CAE ADB ∴=∠∠ ADB EAC ∴△∽△AB BD EC AC∴=即11x y =,所以1y x= (2)当αβ,满足关系式902αβ-=︒时,函数关系式1y x=仍然成立 此时,DAB CAE βα+=-∠∠ 又90DAB ADB ABC αβα+==︒-=-2∠∠∠,CAE ADB ∴=∠∠又ABD ACE ADB EAC =∴,∠∠△∽△仍然成立 从而(1)中函数关系式1y x=成立.例2:如图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ABC 为矩形,点AB ,的坐标分别为(40)43(),,,,动点M N , BCEAD 图1分别从O B ,同时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运动.其中,点M 沿OA 向终点A 运动,点N 沿BC 向终点C 运动,过点M 作MP OA ⊥,交AC 于P ,连结NP ,已知动点运动了x 秒. (1)P 点的坐标为( , )(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 (2)试求NPC △面积S 的表达式,并求出面积S 的最大值及相应的x 值; (3)当x 为何值时,NPC △是一个等腰三角形?简要说明理由.分析: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 例3:(12分)如图6,以O 为原点的直角坐标系中,A 点的坐标为(0,1),直线x=1交x 轴于点B 。
2023年中考数学高频考点训练——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2023年中考数学高频考点训练——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一、综合题1.小亮在学习中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把一副三角尺如图摆放,直角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分别垂直或平行,即90,6cm C AC BC ∠=︒==,点D 在AB 上,DE BC ⊥于点E ,射线DF 与射线AC 交于点F ,60EDF ∠=︒,顶点D 在斜边AB 上移动,设BE 两点间的距离为cm x ,EF 两点间的距离为cm EF y ,DE 两点间的距离为cm DE y .(1)当点F 与点C 重合时,求x 的长度(保留一位小数);(2)通过测量,得到了x 与EF y 的几组值,如下表:将线段BE 的长度作为自变量x ,EF DE 直角坐标系xOy 中画出函数EF y 和DE y 的图象;(3)结合图象直接写出:当DEF 为等边三角形时,BE 长度的近似值(结果保留一位小数)2.在以点O 为原点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边长为1的正方形OABC 的两顶点A ,C 分别在y 轴,x 轴的正半轴上,现将正方形OABC 绕点О顺时针旋转,当点A 第一次落在直线y x =上时,停止转动,旋转过程中,AB 边交直线y x =于点M ,BC 边交轴于点N.(1)旋转停止时正方形旋转的度数是.(2)在旋转过程中,当MN 和AC 平行时,①OAM 与OCN 是否全等?此时正方形OABC 旋转的度数是多少?②直接写出MBN 的周长的值,并判断这个值在正方形OABC 的旋转过程中是否发生变化.3.如图,点C 是以点O 为圆心,AB 为直径的半圆上的动点(不与点A ,B 重合),AB =6cm ,过点C 作CD ⊥AB 于点D ,E 是CD 的中点,连接AE 并延长交 AB 于点F ,连接FD .小腾根据学习函数的经验,对线段AC ,CD ,FD 的长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下面是小腾的探究过程,请补充完整:(1)对于点C 在 AB 上的不同位置,画图、测量,得到了线段AC ,CD ,FD 的长度的几组值,如表:位置1位置2位置3位置4位置5位置6位置7位置8AC /cm 0.10.5 1.0 1.9 2.6 3.2 4.2 4.9CD /cm 0.10.5 1.0 1.8 2.2 2.5 2.3 1.0FD /cm 0.2 1.0 1.8 2.8 3.0 2.7 1.80.5在AC ,CD ,FD 的长度这三个量中,确定的长度是自变量,的长度和的长度都是这个自变量的函数;(2)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画出(1)中所确定的函数的图象;(3)结合函数图象,解答问题:当CD>DF时,AC的长度的取值范围是.4.如图,在△ABC中,∠C=90°,BC=6cm,AC=8cm,点D是AB的中点,以D 为顶点作∠MDN=∠A,∠MDN的两边分别与线段AC交于点M.N(点M在点N左边).设A,M两点间的距离为xcm,C、N两点间的距离为ycm.小明根据学习函数的经验,对函数y随自变量x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进行了探究.下面是小明的探究过程,请补充完整.(1)列表:下表的已知数据是根据A,M两点间的距离x进行取点、画图、测量,分别得到了x与y的几组对应值:x/cm00.6 1.2 1.8 2.3 2.9 3.4 3.5 4.0 4.3 4.5 4.7 4.8 y/cm a 4.6 4.3 3.9 3.6 3.1 2.6 2.4b 1.20.90.40.2请你补全表格:a=;b=.(2)描点、连线: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描出表中各组数值所对应的点(x,y),并画出函数y关于x的图象:(3)探究性质:随着自变量x的不断增大,函数y的变化趋势:.(4)解决问题:当AM=CN时,A、M两点间的距离大约是cm.(保留一位小数)中,D为AB的中点,P是BC边上一动点,连接5.如图1,在Rt ABC,,设PC x=(当点P与点C重合时,x的值为0),==BC AC,.若43PD PA+=.PA PD y小明根据学习函数的经验,对函数y随自变量x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进行了探究.下面是小明的探究过程,请补充完整.(1)通过取点、画图、计算,得到了x与y的几组值,如下表:(参考数据: 1.414 3.162 3.606≈≈).(2)如图2,描出剩余的点,并用光滑的曲线画出该函数的图象.(3)观察图象,下列结论正确的有_.①函数有最小值,没有最大值②函数有最小值,也有最大值③当43x >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增大④当 1.5x <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减小6.如图如图1,在矩形ABCD 中,3cm AB =,4cm BC =,圆弧 AE 过点A 和AD 延长线上的点E ,圆心R 在CD 上, AE 上有一个动点P ,PQ AC ⊥,交直线AC 于点Q .线段AP 的长cm x 与PQ 的长cm PQ y 以及RQ 的长cm RQ y 之间的几组对应值如下表所示.(1)将线段AP 的长度作为自变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了函数PQ y 的图象,如图2所示.请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函数RQ y 的图象.(2)结合函数图象填空:(结果精确到0.1)线段PQ 的长度的最大值约为;线段RQ 的长度的最小值约为;圆弧 AE 所在圆的半径约等于;连结PC ,PAC 面积的最大值约为.(3)继续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所需的函数图象,并结合图象直接写出:当以点P 、Q 、R 为顶点构成的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时,线段AP 的长度的近似值.(结果精确到0.1)7.动点P 在□ABCD 边上沿着A→B→C→D 的方向匀速移动,到达点D 时停止移动.已知P 的速度为1个单位长度/s ,其所在位置用点P 表示,P 到对角线BD 的距离(即垂线段PQ 的长)为d 个单位长度,其中d 与t 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1)若a =3,求当t =8时△BPQ 的面积;(2)如图3,点M ,N 分别在函数第一和第三段图象上,线段MN 平行于横轴,M 、N 的横坐标分别为t 1、t 2,设t 1、t 2时点P 走过的路程分别为12l l 、,若12l l +=16,求t 1、t 2的值.8.如图1,已知四边形OABC 的顶点O 在坐标原点,点A 在y 轴上,点C 在x 轴上,AB x 轴,动点P 从点O 出发,以每秒1单位的速度,沿O A B C O →→→→运动一周,顺次连结P ,O ,C 三点所围成图形的面积为S ,点P 的运动时间为t 秒,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2中折线ODEFG 所示已知4AB =,点D ,点F 横坐标分别为8和22.(1)求a 和b 的值.(2)求直线EF 的函数解析式.(3)当P 在BC 上时,用t 表示P 点的纵坐标.9.“低碳环保、绿色出行”的理念得到广大群众的接受,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选择自行车作为出行工具.小军和爸爸同时从家骑自行车沿同一路线去图书馆,爸爸先以150米/分的速度骑行一段时间,休息了5分钟,再以m 米/分的速度到达图书馆.小军始终以同一速度骑行,两人行驶的路程(y 米)与时间(x 分钟)的关系如图.请结合图象,解答下列问题:(1)a=;b=.(2)求出m 的取值是多少?(3)若小军的速度是120米/分,求小军在图中与爸爸第二次相遇时的时间.10.如图1,在菱形ABCD 中,1cm AB =,连结AC BD ,.设DAB x ∠=()0180x y AC BD <<=- ,,小宁根据学习函数的经验,对变量y 与x 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如下探究.(1)【探究】列表:通过观察补全下表(精确到0.01)./x153045607590105120135150165/cm y 1.72 1.080.3700.73 1.08 1.41 1.72描点、连线:在图2中描出表中各组数值所对应的点() x y ,,并画出y 关于x的函数图象.(2)【发现】结合画出的函数图象,写出该函数的两条性质:①;②.(3)【应用】有一种“千斤顶”,它是由4根长为30cm 的连杆组成的菱形ABCD ,当手柄顺时针旋转时,B D 、两点的距离变小(如图3).在这个过程中,当33cm AC BD -=时,BAD ∠的度数约为.(精确到1°).11.快、慢两车分别从相距360km 的佳市、哈市两地出发,匀速行驶,先相向而行,慢车在快车出发1h 后出发,到达佳市后停止行驶;快车到达哈市后,立即按原路原速返回佳市(快车掉头的时间忽略不计).快、慢两车距哈市的路程1y (单位:km ),2y (单位:km )与快车出发时间x (单位:h )之间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请结合图象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直接写出慢车的行驶速度和a 的值;(2)快车与慢车第一次相遇时,距离佳市的路程是多少千米?(3)快车出发多少小时两车相距100km ?请直接写出答案.12.如图,在Rt △ABC 中,∠B =90°,点P 从点A 出发,以12cm/s 的速度沿AB 向终点B 运动;2s 后,又有一动点Q 从点B 出发,沿B→C→A 方向以3cm/s 的速度向终点A 运动.第二幅图是△PQC 的面积S (cm 2)关于点P 的运动时间t (s )的函数图象,请结合图中提供的信息解决下面的问题;(1)线段AB =cm ,a=,m=;(2)求当t 为何值时,PQ ∥AC ;(3)求图中EF 段函数解析式.13.如图,在ABC 中,60C ∠=︒,3BC =厘米,4AC =厘米,点P 从点B 出发,沿B C A →→以每秒1厘米的速度匀速运动到点A .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x 秒,B 、P 两点间的距离为y 厘米.小新根据学习函数的经验,对函数y 随自变量x 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进行了探究.下面是小新的探究过程,请补充完整:(1)通过取点、画图、测量,得到了x与y的几组值,如下表:x(s)01234567y(cm)0 1.0 2.0 3.0 2.7 2.7m 3.6m的值是.(2)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描出表格中所有各对对应值为坐标的点,画出该函数的图象;中画出(3ABC点P所在的位置,此时P运动的时间为▲秒14.已知图形ABCDEF的相邻两边垂直,AB=8cm.当动点M以2cm/s的速度沿图①的边框按B→C→D→E→F→A的路径运动时,△ABM的面积S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②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求a的值和EF的长度;(2)当点M运动到DE上时,求S与t的关系式.15.已知动点P以每秒2㎝的速度沿图甲的边框按从的路径移动,相应的△ABP 的面积S 与时间t 之间的关系如图乙中的图象表示.若AB=6cm,试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的BC 长是多少?(2)图乙中的a 是多少?(3)图甲中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4)图乙中的b 是多少?16.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的任意点()P x y ,,如果满足x y a +=(x ≥0,a 为常数),那么我们称这样的点叫做“特征点”.(1)当2≤a ≤3时,①在点(1,2),(1,3),(2.5,0)A B C 中,满足此条件的特征点为;②⊙W 的圆心为(,0)W m ,半径为1,如果⊙W 上始终存在满足条件的特征点,请画出示意图,并直接写出m 的取值范围;(2)已知函数()10Z x x x =+>,请利用特征点求出该函数的最小值.17.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1AB =,延长BC 至M ,使5BM =.以BD BM ,为邻边作DBMN .动点P 从点D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DN 向终点N 运动,过点P 作PQ ⊥BM 交BM 或BM 的延长线于点Q ,以PQ 为边向右作正方形PQRS .设正方形PQRS .设正方形PQRS 与DBMN 的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 ,点P 运动的时间为x (0x >.单位:秒).(1)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线段PN 为;(2)当点S 与点N 重合时,求x 的值;(3)当正方形PQRS 与DBMN 的重叠部分不是正方形时,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4)当DQS 或PRN 是直角三角形时,直接写出x 的值.18.如图,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ABCD 的边AB//x 轴,AD//y 轴,点A 的坐标为(2,1),AB=4,AD=3.(1)求直线BD 的解析式.(2)已知双曲线(0)ky k x =>与折线ABC 的交点为E ,与折线ADC 的交点为F .①连接CE ,当S △BCE =3时,求该双曲线的解析式,并求出此时点F 的坐标;②若双曲线(0)ky k x =>与矩形ABCD 各边和对角线BD 的交点个数为3,请直接写出k 的取值范围.19.如图①,在矩形ABCD 中,AB <AD ,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动点P 由点A 出发,沿AB→BC→CD 向点D 运动,设点P 的运动路程为x ,△AOP 的面积为y ,y与x的函数关系图象如图②所示:(1)AD边的长为.(2)如图③,动点P到达点D后从D点出发,沿着DB方向以1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匀速运动,以点P为圆心,PD长为半径的⊙P与DB、DC的另一个交点分别为M、N,与此同时,点Q从点C出发,沿着CD方向也以1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匀速运动,以点Q为圆心、2为半径作⊙Q.设运动时间为t秒(0<t≤5).①当t为何值时,点Q与点N重合?②当⊙P与BC相切时,求点Q到BD的距离.20.已知:在矩形ABCD中,E为边BC上的一点,AE⊥DE,AB=12,BE=16,F为线段BE上一点,EF=7,连接AF.如图1,现有一张硬纸片△GMN,∠NGM=900,NG=6,MG=8,斜边MN与边BC在同一直线上,点N与点E重合,点G在线段DE上.如图2,△GMN从图1的位置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EB向点B匀速移动,同时,点P从A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AD向点D匀速移动,点Q为直线GN与线段AE的交点,连接PQ.当点N到达终点B时,△GMNP和点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解答问题:(1)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当点G在线段AE上时,求t的值;(2)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点P ,使△APQ 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3)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设△GMN 与△AEF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 ,请直接写出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以及自变量t 的取值范围.21.如图,直角三角形ABC ∆中,90 4 60ACB AC A ∠︒=∠︒=,,=,O 为BC 中点,将ABC ∆绕O 点旋转180︒得到DCB ∆.一动点P 从A 出发,以每秒1的速度沿A B D →→的路线匀速运动,过点P 作直线PM ,使PM AC ⊥.(1)当点P 运动2秒时,另-动点Q 也从A 出发沿A-→B→D 的路线运动,且在AB 上以每秒1的速度匀速运动,在BD.上以每秒2的速度匀速运动,过Q 作直线QN 使//QN PM ,设点Q 的运动时间为t 秒,(0<t<10)直线PM 与QN 截四边形ABDC 所得图形的面积为S ,求S 关于t 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S 的最大值(2)当点P 开始运动的同时,另一动点R 从B 处出发沿B C D →→的路线运动,且在BC 上以每秒32的速度匀速运动,在CD 上以每秒2的速度匀度运动,是否存在这样的P,R ,使BPR ∆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直接写出点P 运动的时间m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2.如图,直线l :243y x =-+分别与x 轴,y 轴交于A ,B 两点,在OB 上取一点()01C ,,以线段BC 为边向右作正方形BCDE ,正方形BCDE 沿CD 的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作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0t >.(1)求A,B两点的坐标;(2)在正方形BCDE向右运动的过程中,若正方形BCDE的顶点落在直线l 上,求t的值;(3)设正方形BCDE两条对角线交于点P,在正方形向右运动的过程中,是否存在实数t,使得OP PA+有最小值?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3.如图,A、B、C是数轴上的三点,O是原点,BO=3,AB=2BO,5AO=3CO.(1)写出数轴上点A、C表示的数;(2)点P、Q分别从A、C同时出发,点P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点Q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M为线段AP的中点,点N在线段CQ上,且CN=23CQ.设运动的时间为t(t>0)秒.①求数轴上点M、N表示的数(用含t的式子表示);②t为何值时,M、N两点到原点的距离相等?24.一只蚂蚁在一个半圆形的花坛的周边寻找食物,如图1,蚂蚁从圆心O出发,按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依次匀速爬完下列三条线路:(1)线段OA、(2)半圆弧AB、(3)线段BO后,回到出发点.蚂蚁离出发点的距离S(蚂蚁所在位置与O点之间线段的长度)与时间t之间的图象如图2所示,问:(注:圆周率π的值取3)(1)请直接写出:花坛的半径是米,a=.(2)当2t<时,求s与t之间的关系式;(3)若沿途只有一处有食物,蚂蚁在寻找到食物后停下来吃了2分钟,并知蚂蚁在吃食物的前后,始终保持爬行且爬行速度不变,请你求出:①蚂蚁停下来吃食物的地方,离出发点的距离.②蚂蚁返回O所用时间.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1)解:在Rt DEB 中,DE BE x ==,在Rt DEF 中,6EF BF BE x =-=-,60EDF ∠=︒tan EFEDF DE∠=∴6xx -=,解得 2.2x ≈将 2.2x ≈代入分式方程左边中得6 2.23.8=1.732.2 2.2-=≈故x 的长约为 2.2cm(2)解:由题意可知DE BE x ==,∴DE y x=又根据EF y 经过表中的那些点,所以取点,画图即可得到其图象.(3)解:如图所示,当△DEF 为等边三角形时,EF=DE∵∠B=45°,射线DE ⊥BC 于点E∴BE=EF∴EF=DE∴在(2)中EF y 与DE y 的交点横坐标即为BE 的长经测量可知 3.2x ≈∴BE 的长约为3.2.【解析】【分析】(1)由题意得出△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结合DE ⊥BC ,得出BE=DE=x ,当点F 与点C 重合时,在Rt △DEF 中,EF=6-x ,∠EDF=60°,利用正切函数列构建方程求解即可;(2)根据△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推出△BDE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可求出y DE 与x 的函数关系并画出图象,根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并通过描点法画出在同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函数yEF 的图象;(3)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出EF=DE ,结合∠B=45°,DE ⊥BC ,得出BE=EF ,即y=x ,再根据y EF 与y DE 相交时,交点的横坐标即为BE 的长度,得出BE 的近似值.2.【答案】(1)45°(2)解:①∵//MN AC ,∴45BMN BAC ∠=∠=︒,45BNM BCA ∠=∠=︒,∴BMN BNM ∠=∠,∴BM BN =,又∵BA BC =,∴AM CN =,∵在OAM 和OCN 中,AM CNOAM OCN AO CO=⎧⎪∠=∠⎨⎪=⎩,∴()SAS OAM OCN ∆ ≌,∴1()2AOM CON AOC MON ∠=∠=∠-∠1(9045)22.52︒=⨯-︒=︒,∴旋转过程中,当MN 和AC 平行时,正方形OABC 旋转的度数为4522.522.5︒-︒=︒.②MBN 的周长的值为2,且在正方形OABC 的旋转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理由如下:如图所示,延长BA 交y 轴于点E,则45AOE EOM AOM AOM ∠=∠-∠=︒-∠,∵904545CON AOC MON AOM AOM AOM ∠=∠-∠-∠=︒-︒-∠=︒-∠,∴AOE CON ∠=∠,又∵OA OC =,1809090OAE OCN ∠=︒-︒=︒=∠,在OAE 和OCN 中,AOE CONOA OC OAE OCN∠=∠⎧⎪=⎨⎪∠=∠⎩∴()ASA OAE OCN ≌,∴OE ON =,AE CN =.在OME 和OMN 中,OE ONEOM NOM OM OM=⎧⎪∠=∠⎨⎪=⎩,∴()SAS OME OMN ≌,∴MN ME AM AE ==+.∴MN AM CN =+,∴MBN 的周长为2MN BN BM AM CN BN BM AB BC ++=+++=+=.∴在正方形OABC 的旋转过程中,MBN 的周长不发生变化.【解析】【解答】解:(1)∵A 点第一次落在直线y x =上时停止旋转,直线y x =与y轴的夹角是45 ,∴OA旋转了45°;【分析】(1)根据直线y=x图象上点的特点,得出线y=x与y轴的夹角是45°,即可得出求得边OA旋转的角度;(2)①利用SAS得出全等,根据正方形一个内角的度数求出∠AOM的度数,即可得出答案;②利用全等把△MBN的各边整理到成与正方形的边长有关的式子即可.3.【答案】(1)AC;CD;FD(2)解:函数图象如图所示:(3)3.5cm<x<5cm【解析】【解答】解:(1)由题意可知:AC是自变量,CD,DF是自变量AC的函数.故答案为:AC,CD,FD.(3)观察图象可知CD>DF时,3.5cm<x<5cm.故答案为:3.5cm<x<5cm.【分析】(1)根据函数的定义可得结论;(2)利用描点法画出函数图象即可;(3)利用图象法,观察图象写出函数CD的图象在函数DF的图象上方时,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即可。
第六章一次函数(动点、全等、三角形存在性问题压轴)(原卷版)
第六章 一次函数(压轴题专练)一、动点函数问题1.如图,在长方形ABCD 中,动点P 从A 出发,以一定的速度,沿A B C D A ®®®®方向运动到点A 处停止(提示:当点P 在AB 上运动时,点P 到DC 的距离始终等于AD 和BC ).设点P 运动的路程为x ,PCD V 的面积为y ,如果y 与x 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那么长方形ABCD 的面积为( )A .6B .9C .15D .182.已知动点H 以每秒x 厘米的速度沿图1的边框(边框拐角处都互相垂直)按从A B C D E F -----的路径匀速运动,相应的HAF △的面积 ()2cm S 关于时间(s)t 的关系图象如图2,已知8cm AF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几个( )①动点H 的速度是2cm/s ;②BC 的长度为3cm ;③b 的值为14;④在运动过程中,当HAF △的面积是230cm 时,点H 的运动时间是3.75s 和1025s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3.如图1,四边形ABCD 中,90DAB ∠=︒,AB CD ∥,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路线A -B-C -D 运动.设P 点的运动时间为ts ,PAD V 的面积为S ,当P 运动到BC 的中点时,PAD V 的面积为A .7B .7.5C .84.如图,在长为形ABCD 中,5cm 16cm AB AD ==,,点3cm 4cm AM AE ==,,连线CE ,动点P 从点B 出发,以运动到点A 即停止运动,连接MP ,设点P 运动的时间为(1)如图1,线段CE = cm ;当10t =时,线段EP = cm ;(2)如图1,点P 在线段BC 上运动的过程中,连接EM EP ,,当EMP V 是以EM 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时,请求出对应的时间的值;(1)求线段OC的长;(2)若点E是点C关于y轴的对称点,求(3)已知y轴上有一点P,若以点标.(1)求n和b的值;△是直角三角形,求点P的坐标;(2)若ACP∠=∠,求点P的坐标.(3)当PBE BAC(1)求点D的坐标;(2)点E是线段CD上一动点,直线BE与x轴交于点i)若BDFV的面积为8,求点F的坐标;ii)如图2,当点F在x轴正半轴上时,将直线接FM,若1OF MF=+,求线段MF的长.(1)求直线AB的解析式;(2)已知点D为直线BC上第三象限的一点,连接AD,设点D的横坐标为t 间的函数关系式(不要求写出变量t的取值范围);(3)在(2)的条件下,256S=,点D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点E,点F在第一象限直线。
初中数学知识点复习专题讲练:函数中的动点问题(含答案)
函数中的动点问题考点分析1.点在线段上运动:2.根据线段长或图形面积求函数关系.如:如图所示,点P在线段BC,CD,DA上运动,△ABP 的面积变化情况的图象是什么样的?解析:看清横轴和纵轴表示的量.答案:2. 双动点变化:两动点同时运动,分析图形面积变化图象.如图1,在矩形ABCD中,点E是对角线AC 的三等分点(靠近点A),动点F从点C出发沿C→A→B运动,当点F与点B重合时停止运动.设点F运动的路程为x,△BEF的面积为y,那么图2能表示y与x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吗?图1 图2解析: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解决本题应首先看清横轴和纵轴表示的量,然后根据动点的行程判断y的变化情况.答案:能.3. 图形运动变化所形成的函数问题:图形整体运动时,形成的函数问题;如图,边长为1和2的两个正方形,其一边在同一水平线上,小正方形自左向右匀速穿过大正方形,设穿过的时间为t,阴影部分面积为S,那么S与t的函数图象大致是什么?解析:图形运动变化所形成的函数问题.关键是理解图形运动过程中的几个分界点.答案:4. 实际问题中的运动变化图象如图,小亮在操场上玩,一段时间内沿M→A→B→M的路径匀速散步,能近似刻画小亮到出发点M的距离y与时间x之间关系的函数图象是()解析: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运动变化图象,要根据几何图形和图形上的数据分析得出所对应的函数的类型和所需要的条件,结合实际意义选出正确的图象.答案:总结:研究在不同位置时点的运动变化所产生的线段、面积的变化关系是重点.解题技巧例题 如图,M 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AD 边的中点,动点P 自A 点起,由A ⇒B ⇒C ⇒D 匀速运动,直线MP 扫过正方形所形成面积为y ,点P 运动的路程为x ,则表示y 与x 的函数关系的图象为( )A .B .C .D .解析:分别求出P 在AB 段、BC 段、CD 段的函数解析式或判断函数的类型,即可判断.答案:解:点P 在AB 段时,函数解析式是:y =21AP •AM =21×2x =x ,是正比例函数y x =;点P 在BC 段时,函数解析式是:1()242y AM BP AB x =+⋅=-,是一次函数24y x =-;则2,1BC AB k k ==,BC AB k k ∴>.在单位时间内点P 在BC 段上的面积增长要大于点P 在AB 上的面积增长,因此函数图象会更靠近y 轴,也就是图象会比较“陡”,故A 、B 选项错误.点P 在CD 段时,面积是△ABC 的面积加上△ACP 的面积,△ABC 的面积不变,而△ACP 中CP 边上的高一定,因而面积是CP 长的一次函数,因而此段的面积是x 的一次函数,应是线段.故C 错误,正确的是D .故选D .点拨:主要考查了函数的性质,注意分段讨论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总结提升利用动点形成的函数图象求解析式例题 (翔安模拟)如图1,在矩形ABCD 中,动点P 从点B 出发,沿BC ,CD ,DA 运动至点A 停止.设点P 运动的路程为x cm ,△ABP 的面积为 y cm 2,如果y 关于x 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则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为 .解析:根据图2判断出矩形的AB 、BC 的长度,然后分点P 在BC 、CD 、AD 时,分别求出点P 到AB 的距离,然后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列式即可求出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答案:解:由图2可知,x 从4到9的过程中,三角形的面积不变,所以,矩形的边AB =9-4=5 cm ,边BC =4 cm ,则点P 运动的总路程为9+4=13 cm ,分情况讨论:①点P 在BC 上时,0≤x ≤4,点P 到AB 的距离为PB 的长度x cm ,y =21AB •PB =21×5x =25x ;②点P 在CD 上时,4<x <9,点P 到AB 的距离为BC 的长度4 cm ,y =21AB •BC =21×5×4=10;③点P 在AD 上时,9≤x ≤13时,点P 到AB 的距离为P A 的长度(13-x ) cm ,y =21AB •P A =21×5(13-x )=25(13-x );综上,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为504210495139132x x y x x x ⎧≤≤⎪⎪=<<⎨⎪⎪≤≤⎩()()(-)(). 故答案为:504210495139132x x y x x x ⎧≤≤⎪⎪=<<⎨⎪⎪≤≤⎩()()(-)().动点综合型问题例题 (苏州中考)如图①,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D =9 cm ,动点P 从A 点出发,以1 cm/s 的速度沿着A →B →C →A 的方向移动,直到点P 到达点A 后才停止.已知△P AD 的面积y (单位:cm 2)与点P 移动的时间x (单位:s )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②所示,试解答下列问题:(1)求出平行四边形ABCD 的周长;(2)请你利用图①解释一下图②中线段M N 表示的实际意义; (3)求出图②中a 和b 的值.解析:(1)由图②知点P 在AB 上运动的时间为10 s ,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列式,求出AB =10 cm ,又AD =9 cm ,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公式即可求解;(2)由线段M N ∥x 轴,可知此时点P 虽然在运动,但是△P AD 的面积y 不变,结合图①,可知此时点P 在BC 边上运动;(3)由AD =9可知点P 在边BC 上的运动时间为9 s ,a 为点P 由A →B →C 的时间;分别过B 点、C 点作BE ⊥AD ,CF ⊥AD ,易证△BAE ≌△CDF ,由此得到AE =DF =6 cm ,AF =15 cm ,从而可求得CA =17 cm ,则点P 在CA 边上从C 点运动到A 点的时间为17 s ,所以b =19+17=36.答案:解:(1)由图②可知点P 从A 点运动到B 点的时间为10 s ,又因为P 点运动的速度为1 cm/s ,所以AB =10×1=10(cm ),而AD =9 cm ,则平行四边形ABCD 的周长为:2·(AB +AD )=2×(10+9)=38(cm );(2)线段M N 表示的实际意义是:点P 在BC 边上从B 点运动到C 点;(3)由AD =9可知点P 在边BC 上的运动时间为9 s ,所以a =10+9=19;分别过B ,C 两点作BE ⊥AD 于E ,CF ⊥AD 于F .由图②知S △ABD =36 cm 2,则21×9×BE =36 cm 2,解得BE =8 cm ,在Rt △ABE 中,由勾股定理,得AE =22BE AB -=6 cm.易证△BAE ≌△CDF ,则BE =CF =8 cm ,AE =DF =6 cm ,AF =AD +DF =9+6=15 cm.在Rt △ACF 中,由勾股定理,得CA 22AF CF +17 cm ,则点P 在CA 边上从C 点运动到A 点的时间为17 s ,所以b =19+17=36.巩固训练(答题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 (静海中考)如图,矩形ABCD中,AB=1,AD=2,M是CD的中点,点P在矩形的边上沿A→B→C→M运动,则△APM的面积y与点P经过的路程x之间的函数关系用图象表示大致是()A. B.C. D.2. (营口中考)如图1,在矩形ABCD中,动点E从点B出发,沿BADC方向运动至点C处停止,设点E运动的路程为x,△BCE的面积为y,如果y关于x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则当x=7时,点E应运动到()A. 点C处B. 点D处C. 点B处D. 点A处3. (绥化中考)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长、宽分别为2和1的矩形ABCD的边上有一动点P,沿A→B→C→D→A运动一周,则点P的纵坐标y与P所走过的路程S之间的函数关系用图象表示大致是()A. B.C. D.*4. (荆门中考)如下图所示,已知等腰梯形ABCD,AD∥BC,若动直线l垂直于BC,且向右平移,设扫过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为S,BP为x,则S关于x的函数图象大致是()A. B.C. D.**5.(河池中考)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B=2,BC=4,AD=6,M是CD的中点,点P在直角梯形的边上沿A→B→C→M运动,则△APM的面积y与点P经过的路程x 之间的函数关系用图象表示是()A. B.C. D.二、填空题:*6. 如图,是一辆汽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请你根据图象提供的信息填空:(1)汽车在整个行驶过程中,最高速度是km/h(2)汽车第二次减速行驶的“时间段”是;(3)汽车出发后,8 min到10 min之间的运动情况如何?.*7.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边长为2,某一点E从B-C-D-A-B运动,且速度是1,试求:(1)△BEC的面积S和时间t的关系.**8. (随州中考)在四边形ABCD中,AB边的长为4,设动点P沿折线B⇒C⇒D⇒A由点B向点A运动,设点P运动的距离为x,△P AB的面积为y,y与x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给出下列四个结论:①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14;②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③四边形ABCD是矩形;④当△P AB面积为4时,点P移动的距离是 2.你认为其中正确的结论是.(只填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例如①)**9. 已知动点P以每秒2 cm的速度沿图甲的边框按从B→C→D→E→F→A的路径移动,相应的△ABP的面积S关于时间t的函数图象如图乙,若AB=6 cm,试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BC的长度是.(2)图乙中a所表示的数是.(3)图甲中的图形面积是.(4)图乙中b所表示的数是.图甲图乙三、解答题:10. (潜江)如图,有一边长为5的正方形ABCD与等腰三角形CEF,其中底边CF=8,腰长EF=5,若等腰△CEF以每秒1个单位沿CB方向平移,B,C,F在直线L上,请画出0<t<6时,两图形重叠部分的不同状态图(重叠部分用阴影标示),并写出对应t的范围.**11. 如图①,在矩形ABCD中,AB=30 cm,BC=60 cm.点P从点A出发,沿A→B→C→D 路线向点D匀速运动,到达点D后停止;点Q从点D出发,沿D→C→B→A路线向点A 匀速运动,到达点A后停止.若点P,Q同时出发,在运动过程中,Q点停留了1 s,图②是P,Q两点在折线AB-BC-CD上相距的路程S(cm)与时间t(s)之间的函数关系图象.(1)请解释图中点H的实际意义;(2)求P,Q两点的运动速度;(3)将图②补充完整;(4)当时间t为何值时,△PCQ为等腰三角形?请直接写出t的值.参考答案1. B 解析:①当P 在AB 上运动时,所求三角形底为AP ,高为M 到AB 的距离也就是AD 长度因此S △APM =21AD •AP =x ,函数关系为:y =x (0<x ≤1);②当P 在BC 上运动时,S △APM =S 梯形ABCM -S △ABP -S △PCM ,S △ABP =21AB •BP ,BP =x -1,则S △ABP =21x -21,S △PCM =21PC •CM ,CM =12AB =21,PC =3-x ,S △PCM =43x -,S 梯形ABCM =21(AB +CM )•BC =23,因此S △APM =23-21-x -43x -=-4x +45(1<x ≤3);③当P 在CM 上运动时,S △APM =21CM •AD ,CM =27-x ,S △APM =21(27-x )×2=-x +27(3<x <7/2).故该图象分三段.故选B.2. B 解析:当E 在AB 上运动时,△BCE 的面积不断增大;当E 在AD 上运动时,BC 一定,高为AB 不变,此时面积不变;当E 在DC 上运动时,△BCE 的面积不断减小.∴当x =7时,点E 应运动到高不再变化时,即点D 处.故选B .3. D 解析:∵长、宽分别为2和1的矩形ABCD 的边上有一动点P ,沿A →B →C →D →A 运动一周,则点P 的纵坐标y 随点P 走过的路程s 之间的函数关系图象可以分为4部分,∴P 点在AB 上,此时纵坐标越来越小,最小值是1,P 点在BC 上,此时纵坐标为定值1.当P 点在CD 上,此时纵坐标越来越大,最大值是2,P 点在AD 上,此时纵坐标为定值2.故选D.4. A 解析:①当直线l 经过BA 段时,阴影部分的面积越来越大,并且增大的速度越来越快;②直线l 经过AD 段时,阴影部分的面积越来越大,并且增大的速度保持不变;③直线l 经过DC 段时,阴影部分的面积越来越大,并且增大的速度越来越小;结合选项可得,A 选项的图象符合.故选A.5. D 解析:连接AC ,过点C 作CE ⊥AD 于点E ,过点M 作MF ⊥AB 于点F ,易得CE =2,MF =5,当点P 与点B 重合,即x =2时,y =21AP ·MF =21×2×5=5;当点P 与点C 重合,即x =6时,y =1122AD CE ⨯⋅=21×21×6×2=3;结合函数图象可判断选项D 正确.故选D.6. 100 km ,22 min -24 min ,8 min 到10 min 之间停止 解析:(1)依题意得:最高速度是100 km/h ;(2)汽车第二次减速行驶的“时间段”是22 min -24v ;(3)汽车出发后,8v 到10 min 之间是停止的.7. 0(02)2(24)2(46)8(68)t t t S t t t ≤≤⎧⎪-<≤⎪=⎨<≤⎪⎪-<≤⎩ 解析:(1)∵在正方形ABCD 中,边长为2,某一点E 从B -C -D -A -B 运动,且速度是1,∴当E 在BC 上时,B ,E ,C 无法构成三角形,此时0≤t ≤2,∴S =0,(0≤t ≤2);当E 在CD 上时,△BEC 的面积为:S =21BC ×CE =21×2×(t -2)=t -2,(2<t ≤4);当E 在AD 上时,△BEC 的面积为:S =21BC ×CD =21×2×2=2,(4<t ≤6);当E 在AB 上时,△BEC 的面积为:S =21BC ×BE =21×2×[2-(t -6)]=8-t ,(6<t ≤8). 8. ①③ 解析:∵AB 边的长为4,设动点P 沿折线B ⇒C ⇒D ⇒A 由点B 向点A 运动,点P 运动的距离为10,∴四边形ABCD 的周长为10+4=14,①成立.当点P 在BC 上运动时,面积在不断增加,当移动的距离是3,面积为6时,面积不再变化,说明CD ∥AB ,此时BC =3,△ABP 面积=21×4×高=6,那么高=3,说明BC ⊥AB .当点P 运动7时,面积停止变化,此时CD =7-3=4,那么CD =AB .根据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得到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根据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得到四边形ABCD 是矩形,③对.由图中可以看出,面积为4的点可在图中找到两处,那么就有相应的两个距离值,④不对.故答案选①③.9. 8 cm ;24;60 cm 2;17 解析:(1)动点P 在BC 上运动时,对应的时间为0到4 s ,易得:BC =2 cm/s×4s =8 cm.故题图甲中BC 的长度是8 cm ;(2)由(1)可得,BC =8 cm ,则:题图乙中a 所表示的数是:21×BC ×AB =21×8×6=24(cm 2).故题图乙中a 所表示的数是24;(3)由题图可得:CD =2×2=4 cm ,DE =2×3=6 cm ,则AF =BC +DE =14 cm ,又由AB =6 cm ,则甲中的梯形面积为AB ×AF -CD ×DE =6×14-4×6=60(cm 2).故题图甲中的图形面积为60 cm 2;(4)根据题意,动点P 共运动了BC +CD +DE +EF +F A =(BC +DE )+(CD +EF )+F A =14+6+14=34(cm ),其速度是2 cm/s ,34÷2=17(s ).故题图乙中b 所表示的数是17.故答案为8 cm ;24;60 cm 2;17.10. 解:∵等腰三角形CEF ,其中底边CF =8,腰长EF =5,∴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平分底边,即分为两部分都是4,当0<t ≤4时,如图1所示;当4<t ≤5时,如图2所示;当5<t <6时,如图3所示.11. 解答:(1)图中点H 的实际意义:P 、Q 两点相遇;(2)由函数图象得出,当两点在F 点到G 点两点路程随时间变化减慢得出此时Q 点停留1秒,只有P 点运动,此时纵坐标的值由75下降到45,故P 点运动速度为:30cm/s ,再根据E 点到F 点S 的值由120变为75,根据P 点速度,得出Q 点速度为120-75-30=15(cm/s ),即P 点速度为30cm/s ,Q 点速度为15cm/s ;(3)如图所示:根据4秒后,P 点到达D 点,只有Q 点运动,根据运动速度为15cm/s ,还需要运动120-45=75(cm ),则运动时间为:75÷15=5(s ),画出图象即可;(4)如图1所示,当Q P =PC ,此时21Q C =BP ,即30-30t =21(30-15t ),解得:t =32,故当时间t =32s 时,△PC Q 为等腰三角形,如图2所示,当D 、P 重合,Q D =Q C 时,Q 为AB 中点,则运动时间为:(15+60+30)÷15+1=8(s ),故当时间t =8s 时,△PC Q 为等腰三角形.若PC =C Q 故90-30t =30-15t 解得:t =4则4+1=5(S )综上所述:t =32或t =5或t =8秒时,△PC Q 为等腰三角形.。
几何画板动点与函数问题
第七节动点与函数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探究动点在移动过程中,相关线段的长或相关图形的面积随点的移动距离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大多可以通过建立直角坐标系,构造出动态的函数图象,结合图象的动态演示过程,来寻找解题思路,明晰各种情况,使问题得到解决。
一、双直线型双动点与函数问题例1如图,在Rt△OAB中,OA=4,AB=3。
动点M从点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AO向终点O移动;同时点N从点O出发,以每秒1.2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OB向终点B移动。
当两个动点运动了x秒(0<x<4)时,解答下列问题:(1)设△OMN的面积是S,求S与x之间的函数表达式;当x为何值时,S有最大值?最大值是多少?(2)在两个动点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一时刻,使△OMN是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分析:由条件易知,两个动点运动4秒时,同时到达终点。
可将点M设置为主动点,利用点M的点值构造出点N。
画图时要注意线段的方向,构造动态函数图象时要注意将测量得到的实际长度和面积转化为特定长度和面积。
作法:⑴构造水平线段AO,双击点A标记中心,将点O按固定比43缩放,得到点C;再将点C按—90°旋转,得到点B。
连接OB,AB,得到Rt△OAB。
将点C隐藏。
在OA上构造任意一点M,选定点M,度量其点值;选定点M的点值及线段OB,点击“绘图”菜单中的“在线段上绘制点”,得到点N。
⑵用“线段直尺工具”连接MN,AM,选定点O,M,N,点击“构造”菜单→“构造三角形的内部”,得到△OMN的内部。
度量点A,O的距离,得到线段AO的长;计算AO长与4的商,得到单位长度。
度量点A,M的距离,得到线段AM的长,计算AM长与单位长度的商,得到线段AM的特定长度,修改其标签为x。
选定△OMN的内部,度量其面积,再用面积除以单位长度的平方,得到△OMN的特定面积,修改其标签为y。
⑶建立直角坐标系并标记坐标系。
选定x及y的值,点击“绘图”菜单→“绘制点(x,y)”,在坐标系中得到对应的点D。
一次函数动点问题
一次函数动点问题题目描述:已知一次函数 y = kx + b,其中 k 和 b 为常数,画出该函数的图像,并在坐标系上放置一个点 P,使该点具有以下性质:1. 在坐标系中,点 P 的横坐标在 2 和 5 之间。
2. 点 P 的纵坐标的值是在 3 和 7 之间随机生成的。
3. 点 P 在坐标系中的位置是随机生成的。
求:1. 该函数在点 P 处的函数值。
2. 该函数在点 P 处斜率的值。
解题思路:由题目可知,该函数为一次函数,因此可以根据已知的 k 和 b,画出函数的图像。
然后在坐标系中随机生成一个点 P,满足题目所给出的条件。
最后,根据点P 的坐标和已知的函数公式,计算出该函数在点 P 处的函数值和斜率的值。
代码实现: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可以将代码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1. 定义一次函数及绘制函数图像的函数。
2. 生成随机坐标的函数。
3. 计算函数在随机点处的函数值和斜率的函数。
第一部分:定义一次函数及绘制函数图像的函数。
def line(k, b, x):return k*x + b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def plot_line(k, b, x_min, x_max):x = [i for i in range(x_min, x_max+1)]y = [line(k, b, i) for i in x]plt.plot(x, y)plt.show()该代码中,line() 函数用于计算一次函数在某个点 x 处的函数值,plot_line() 函数用于绘制一条一次函数的图像。
其中,k 和 b 为一次函数的系数,x_min 和 x_max 为绘制函数图像的横坐标范围。
第二部分:生成随机坐标的函数。
import randomdef random_point(x_min, x_max, y_min, y_max):x = random.uniform(x_min, x_max)y = random.uniform(y_min, y_max)return (x, y)该代码中,random_point() 函数用于生成一个横坐标在 x_min 和 x_max 之间,纵坐标在 y_min 和 y_max 之间的随机点。
函数图象上的动点问题
● 探究三
二次函数上的动点
例3.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抛物线y=ax2+bx+c经过A,B,C三点,
已知点A(-3,0),B(0,3),C(1,0).
(1)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 【分析】已知三点,如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9a-3b+c=0, 解:(1)由题意得c=3, a+b+c=0,
函数图象上的动点问 题
平海中学 王建福
知识探索
● 动点型问题是最近几年中考的一个热点题型,所谓“动点
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 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一类问 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 求解函数图象中的动点问题时,首先要抓住动点的瞬间状
P
F
H
M N
● 探究三
二次函数上的动点
解题过程:
ⅱ)当点 N 在对称轴上时,如图, 设对称轴与 x 轴的交点为 K,则△APF≌△NAK, ∴PF=AK=2. 设 F 点的横坐标为 x,则点 P 的坐标为(x,2) ∴-x2-2x+3=2, 解得 x1=-1- 2,x2=-1+ 2(舍去), ∴P(-1- 2,2).
∵直线y=-x+1交x轴、y轴于A、B两点 解: ∴ A(1,0)、B(0,1) ∴ OA=OB=1,∠OAB=∠OBA=45°,AB= 2 ∵ PM⊥OA,PN⊥OB,P(a,b) ∴ AM=1-a,BN=1-b,△AEM、△BFN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 AE=
2(1-a),BF= 2 (1-b)
∴ ab=1/2
AF=AB-BF= 2 b,BE=AB-AE= 2 a ∵ 点P在双曲线上 ∴ AF·BE= 2a 2b 2ab 1
七年级动点问题20道含答案
七年级动点问题20道含答案一、七年级动点问题20道1. 函数$y=3cos\frac{3\pi x}{4}$的图像称作:(A.余弦曲线)2. 斜率等于负一,斜截式为$y=7x-5$的直线称作:(B.负斜率直线)3. 求函数$f(x)=x^3-7x+2$在$x=2$处取得最大值:(D.8)4. 直线$y=mx+b$中,m 为:(A.斜率)5. 闭合曲线$\frac{x^2}{4}+\frac{y^2}{9}=1$在$x$=4处的坐标是:(C. $(4,\frac{3}{2})$)6. 函数$f(x)=2x^{2}-3$的最小值是:(B. -3)7. 函数$f(x)=\frac{x^2}{2}+1$的图像是:(A.抛物线)8. 函数$f(x)=2x+5$的大致图象是:(B.直线)9. 三维坐标中,z 轴表示的为:(C.高度)10. 绘制抛物线需要:(A.二个点)11. 点$A(-1,2)$绕原点旋转$90^{\circ}$后,其新坐标是:(B. $(2,-1)$)12. 子弹以15米/秒的速度射出,它从出射点到返回出射点所需要的时间为:(B.2秒)13. 平面内的向量$\overrightarrow{a}$和$\overrightarrow{b}$的夹角为30°,且$|\overrightarrow{a}|=3$,$|\overrightarrow{b}|=4$,则$\overrightarrow{a}\cdot\overrightarrow{b}$ 为:(D.6)14. 直线$y=2/3x-3$的斜率为:(B. 2/3)15. 一个三角形的两个锐角都为$60^{\circ}$,则这个三角形是:(D.等腰三角形)16. 半径为4的圆的面积为:(B.50.27公分平方)17. 在正方形ABCD中,点P到边AB的距离是4,A点到点P的垂直平分线的距离为:(D. 2)18. 圆$x^{2}+y^{2}+8x+2y-13=0$的圆心坐标是:(C. (-4, -1))19. $f(x)=-2x^2+4$的最小值是:(A. 0)20. 角A,B,C构成的夹角是60度,AB=5,BC=7,AC=:(B. 8)二、七年级动点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练习一下关于七年级动点的知识吧!首先,对于函数问题,函数$y=3cos\frac{3\pi x}{4}$的图像应当称作余弦曲线。
初中动点问题解题技巧
初中动点问题解题技巧初中动点问题解题技巧如下:1. 了解动点问题的基本类型:动点问题主要包括三类,即函数动点问题、几何动点问题和代数动点问题。
函数动点问题主要涉及函数的平移、旋转、伸缩等性质,需要根据题意建立函数关系式;几何动点问题则以几何图形为基础,需要考虑动点的地理位置、图形变化等特征;代数动点问题则主要涉及代数式的变化,需要根据题意建立等量关系,进行代数运算。
2. 画图助解:对于动点问题,画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
通过画图,可以更好地理解题意,找到解题突破口。
特别是在几何动点问题中,画图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动点的地理位置和图形变化规律。
3. 分类讨论:在动点问题中,常常需要对等量关系进行分类讨论。
特别是数轴上的动点问题,需要根据题意对线段表达式进行分类讨论,从而求出未知量。
4. 巧用对称:对称是动点问题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在一些动点问题中,通过对称可以简化问题,提高解题效率。
特别是在几何动点问题中,对称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图形变化规律,找到解题突破口。
5. 重视几何意义:几何意义是动点问题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在函数动点问题中,通过几何意义可以更好地理解函数性质,如平移、旋转、伸缩等;在几何动点问题中,几何意义则可以更好地理解图形变化规律,如面积变化、周长变化等。
6. 牢记基本公式:在动点问题中,需要牢记一些基本公式,如函数动点问题的函数表达式、几何动点问题的图形变化规律、代数动点问题的等量关系等。
这些公式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题意,简化解题过程。
初中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主要包括函数动点问题、几何动点问题、代数动点问题、画图助解、分类讨论、巧用对称、重视几何意义以及牢记基本公式。
这些技巧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题意,简化解题过程,提高解题效率。
动点函数问题的解题技巧
动点函数问题的解题技巧
一、动点函数问题的解题技巧
1、熟悉:先熟悉动点函数问题的基本概念,以及图形表示的方法。
2、分析:分析动点函数问题的给定条件,找出有效的信息。
3、思考:利用问题中给定的相关数据,把问题简化,由给定条件分析出有关动点函数的性质,确定解的唯一性和取值范围。
4、求解:运用相关的知识,利用函数的性质,进行计算,求出动点函数的值,完成问题的解答。
5、测试:在完成计算后,要检验自己的计算结果,还可以采取反证,求反例等方法进行检验,确保计算的准确性。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