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陈奂生上城》教案 人教版第四册
《陈奂生上城》教案
《陈奂生上城》教案《陈奂生上城》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小说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的板块,而教材中的选篇往往多以生动的情节、典型的人物和深刻的主题作为样板。
它是高中阶段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兴趣及提升鉴赏水平的较好借鉴。
作为当代小说名篇《陈奂生上城》,情节安排巧妙、人物形象典型、主题深刻又富有多元性,虽在单元教学中作为自读篇目,但在引导学生鉴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上仍是非常好的借鉴。
2.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教学大纲,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①领会小说独具匠心的情节安排、辩证特色的主题,陈奂生这个新时期初期的农民形象的典型意义。
②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传统手法。
(2)能力目标①引导学生根据作家透露的对人物的感情倾向,对人物形象作理性的分析,提高学生对人物形象从感性到理性的分析能力。
②培养学生比较准确地理解作品主题的能力(3)德育目标在物质生活富裕的今天,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品位,做一个积极向上,胸襟开阔的当代人。
3.教学重点(1)体会情节安排中耐人寻味的伏笔。
(2)能具体分析本文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及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
4.教学难点分析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和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对象分析我的教学对象是进入高二已半年的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知已有一定的水平,但在主动鉴赏、探究方面还有很大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力求层层设问、由浅入深,化抽象为具体的探究文章的主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三、教学过程分析1.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设计问题:一辈子节衣缩食的乡下人陈奂生进城做点小买卖赚几个小钱,但误打误撞的“奢侈”光了,身无分文的回家,该如何向老婆大人交代呢?设计意图:以算账的方式导入,一可点燃学生的求知热情,二可化繁为简,抽出本文的关键内容,使学生较快地从整体把握全文,三可自然地引出下文(后面内容网络上没有) (我个人的做法是:过程的第一环节:算帐。
《陈奂生上城》的教案
《陈奂生上城》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陈奂生上城》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小说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农村生活和人物的同情和理解。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陈奂生上城》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3.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的学习和运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情节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2)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3)重点词语和句型的学习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的深入理解。
(2)重点词语和句型的正确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陈奂生上城》。
2. 参考资料:有关陈奂生的背景资料、相关文学作品等。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教学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对农村生活和人物的关注。
(2)介绍陈奂生的背景资料,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 词语和句型学习:(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学生进行口头和书面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进行课后拓展活动,如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写读后感等。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小组活动等。
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3.陈奂生上城名师说课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3.陈奂生上城名师说课 大纲人教版第四册 名师说课教 材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改革开放首先在农村展开,党的农村政策使农民们渐渐地富裕起来。
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刚刚得到改善以后,也开始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就在这一过程中,长期以来在他们身上积淀的自私狭隘和落后愚昧更为明显地暴露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
这篇小说是以陈奂生为主人公的系列小说《“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和《陈奂生包产》中的一篇,作者通过这部系列短篇,展示了广阔的农村生活背景,描写了一代农民的历史命运与内心世界,概括了农村的现实生活和农民的灵魂深处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化。
全文共有三节。
第一节:写陈奂生上城卖油绳,同时展现了农民摆脱了残酷的饥饿,过上了温饱的日子,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兴奋心情。
第二节:写陈奂生在车站卖油绳感冒的情景。
第三节:写陈奂生住招待所高级房间后的行为和心理,慨叹农民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
教 法1.重点赏析法:以心理描写为欣赏重点,挑几段文字,赏析通过描写人物动作、肖像和景物揭示人物心理的方法。
2.主旨探讨法:可列举关于本文主旨的几种说法,在争论探讨中确立本文主旨。
3.比较阅读法:与《项链》比较,归纳两文在心理描写上的不同点。
板书设计陈奂生⎪⎪⎩⎪⎪⎨⎧式的自欺阿精神贫乏物质富足自私狭隘善良节检Q 基础整理1.字音认读(1)重点字音簇.新(cù) 喷嚏..(pēn tì) 尴尬..(ɡān ɡà) 打烊.(yànɡ) 砧.板(zhēn) 爿.(pán) 晏.(yàn) 笃.(dǔ) 惬.意(qiè) (2)多音字2.字形辨识3.词语积累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不翼而飞:①没有翅膀也能飞,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
②形容传播迅速。
款款:缓慢的样子。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
冷若冰霜:①形容人不热情,不温和。
陈奂生上城 说课稿+教案
《陈奂生上城》说课稿高晓声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陈奂生上城》(板书:《陈奂生上城》高晓声),这篇课文是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 教材地位小说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板块,而《陈奂生上城》情节生动、人物典型和主题深刻,对于培养高中阶段学生鉴赏兴趣及提升其鉴赏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2个方面:1.体会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2.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作用(三)重点难点重点:体会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难点: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作用二、教法学法1.教法本课是自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
具体来说是指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相互商讨,进行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
教师运用引导、探究、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借以实现教学目标。
2.学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合作探究法。
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课堂上则要积极参与讨论,课后根据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进行巩固和迁移。
3.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和多媒体辅助三、教学过程(一)准备阶段我主要的准备工作是备好课,做好PPT课件。
在课前两天布置学生预习该课。
(二)课堂教学过程课时安排为1课时。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图片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导入问题:在新时期的初期,我国的农民的物质和精神上的追求又是怎样的呢?二、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理清此篇自读小说的情节总结小标题:(一)上县城寻求新生活(二)卖油绳病困火车站(三)遇书记梦圆招待所在这一环节,将促使学生主动深入小说情节,特别是紧抓“偶染感冒”、“巧遇书记”两个关键性的情节。
《陈奂生上城》教案
《陈奂生上城》教案教案主题:《陈奂生上城》教案教案目标:1. 能够理解短篇小说《陈奂生上城》的主要内容及情节发展。
2. 能够分析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以及他们的性格特点。
3. 能够理解故事传递的深层主题,并能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1. 故事的主要内容及情节发展。
2. 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发展。
3. 故事中传递的深层主题。
教学难点:1. 能够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发展,并进行分析。
2. 能够深入思考故事中传递的深层主题,并进行自主表达。
教学准备:1. 课件PPT。
2. 故事《陈奂生上城》的文本。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城市的图片,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提问:“你们喜欢城市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故事《陈奂生上城》将带领大家走进一个城市故事。
Step 2:故事阅读教师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浏览《陈奂生上城》的文本,然后进行朗读。
学生可以自主阅读、分组阅读或教师分段阅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Step 3:讨论故事情节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故事的情节发展,逐段进行讨论。
例如,学生可以回答以下问题:- 故事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故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故事的结局如何?Step 4:分析人物性格特点通过讨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学生们可以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陈奂生在故事中表现出的性格特点有哪些?为什么?-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乐羊社区居民的性格特点是什么?Step 5:探讨深层主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故事中传递的深层主题,并进行讨论。
一些问题可以用来帮助学生思考:- 故事中的“上城”是否只是指物理上的移动?- 故事中有没有类似的场景或问题在我们生活中存在?Step 6:学生表达学生们可以在小组或者整个班级范围内进行讨论和交流,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感受和观点。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组织语言,并鼓励他们提出独特的见解。
Step 7:总结与评价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教学内容,评价教学效果,并给出相应的反馈。
《陈奂生上城》的教案
《陈奂生上城》的教案1.1 背景介绍:1.1.1 《陈奂生上城》是现代作家汪曾祺创作的一篇小说。
1.1.2 小说以陈奂生上城卖油绳为线索,展现了农村生活的艰辛和农民的坚韧。
1.1.3 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二、知识点讲解2.1 小说情节:2.1.1 陈奂生因家中经济困难,被迫离开家乡上城卖油绳。
2.1.2 在上城的过程中,陈奂生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挫折,但他依然坚持努力。
2.1.3 陈奂生在城中发现了一个机会,成功卖出了油绳,为家庭带来了希望。
2.2 人物分析:2.2.1 陈奂生:他是一个勤劳、善良、坚韧的农民形象。
2.2.2 妻子:她是一个贤惠、理解丈夫的妻子形象。
2.2.3 老板:他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老板形象。
2.3 主题探讨:2.3.1 农村生活的艰辛:通过陈奂生上城的过程,展现了农村生活的不易和农民的坚韧。
2.3.2 人生奋斗的意义:陈奂生的坚持和努力,体现了人生奋斗的意义和价值。
2.3.3 人性的光辉:小说中的人物都展现出了一种善良、理解和关爱他人的品质。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朗读:3.1.1 让学生朗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1.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如陈奂生的心情、环境等。
3.1.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作用和效果。
3.2 人物分析:3.2.1 让学生分析陈奂生、妻子和老板等人物的形象特点和性格。
3.2.2 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言行举止中,理解其内心世界和动机。
3.2.3 讨论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探讨其对情节和主题的影响。
3.3 主题探讨:3.3.1 让学生思考农村生活的艰辛,讨论其对农民的影响和意义。
3.3.2 引导学生探讨人生奋斗的意义和价值,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悟。
3.3.3 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展现出的人性光辉,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能够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课文《陈奂生上城》教案
课文《陈奂生上城》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了解课文《陈奂生上城》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2.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语言表达。
3.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4. 提高学生对农村生活的理解和关注。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理解:让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和情节。
2. 词汇学习:搜集和整理课文中的关键词汇,进行解释和用法讲解。
3. 主题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农村生活、社会变迁等。
4. 人物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陈奂生、老师等,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和作用。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或情景引入课文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 内容理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词汇学习:搜集和整理课文中的关键词汇,进行解释和用法讲解。
5. 主题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农村生活、社会变迁等。
6. 人物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陈奂生、老师等,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和作用。
2.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
2. 互动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
4.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3.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发言、讨论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如答案的准确性、思考的深度等。
3. 小组合作表现: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如合作态度、贡献度等。
3.2 教学反馈1. 课堂问答:通过问答环节,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
2. 作业批改: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
陈奂生上城教案 (通用10篇)
陈奂生上城教案(通用10篇)陈奂生上城教案篇1一、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在《陈奂生上城》中,作者没去描写轰轰烈烈的人物,也没有去追求大波大澜的故事,却以敏锐的目光去捕捉活生生的生活,于细微处着墨,从实处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时代的变化,并含而不露地针砭一些社会弊端。
陈奂生摘掉了“漏斗户”主的帽子之后物质生活有了新的变化。
他“肚子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
物质生活有了新的变化,也使他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
过去的愁容不见了,他的脸上有了笑,变得轻松愉快了,“上城三十里,经不起他几晃荡”,一路“恰似游春看风光”。
不仅如此,他的精神生活的需要也发生了变化,“哪里有听的,他爱去听,哪里有演的,他爱去看,没听没看,他就觉得没趣”。
作者着力写出陈奂生一系列的变化,正是反映了时代的变化。
它让人们感受到党的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的恢复和发扬,给农民带来了实际的好处,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农村所推行的各项正确经济政策,给农民带来了切身的利益。
陈奂生的卖油绳之举,事情虽小,但却体现了党在农村中肃清极“左”路线的一个侧面。
陈奂生不用怕割“资本主义尾巴”了,现在他可以理直气壮地去卖农副产品了,而不必担心游街示众挨批判。
有了陈奂生们的上城,中国农民才能从多方面走上致富之路。
作品的巨大现实意义在使人醒悟,催人奋发。
我们说,作者笔下写的都是一些凡人小事。
贯穿全篇的线索就是一顶微不足道的帽子,但它对陈奂生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帽子虽小,但来之不易,可见农民生活的一般境况。
就是这样一种不太好的生活,和过去比起来,不知胜过多少。
陈奂生的生活改善了,才想到要买顶御寒的小而来之不易的帽子。
这就告诉人们,三中全会后,农民的生活虽有改善,但只是刚刚起步。
它鞭策人们为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还要加倍努力。
作者通过陈奂生的一顶帽子,既写出了他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也说明他忍受着传统观念的束缚。
这些弱点如不克服,势必成为陈奂生们前进中的桎梏。
不仅如此,在一些次要人物,如招待所的姑娘、村里人、大队干部和农机厂的采购员等身上,也集中反映了国民的劣根性。
《陈奂生上城》教案(通用13篇)
《陈奂生上城》教案(通用13篇)《陈奂生上城》教案篇1教学目的:1.了解我国现代小说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传统手法。
2.通过分析小说对陈奂生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复杂内心世界。
3.通过对小说人物的鉴赏,领悟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点: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第一课时品读一二节一.教学导入;;: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领悟了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中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段和方法,今天我们来看看我国的现代作家,他们又是怎样来描摹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呢?二.作者与背景介绍:高晓声(1928~ ),江苏省武进县人。
1950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收田财》。
1957年,高晓声因和江苏文坛崭露头角的青年作者,提出“干预生活,探求人生”的口号,发表了体现“探求者”文学主张的小说《不幸》,不久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原籍农村劳动。
1979年,重新回到了文学队伍。
长期艰苦的农村生活成了他创作的丰富源泉。
1979年一年内,他就发表了《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等十一篇小说,其中《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分别获得1979、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高晓声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从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
三.字词识记:1.给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C )A 麦垅(long)嘣脆(peng)簇新(zu)喷嚏(fenti)B 囤里(tun)莳秧(shi)尴尬(jianjia)三爿店(ban)C 打烊(yang)瘪包(bie)惬意(qie)懊恼(ao)D 服帖(tie)肩胛(xia)忐忑(tante)砧板(zhan)2.提取这篇小说中的成语或短语,体会其运用的巧妙之处。
(只举两三例即可,也可放在课中、课后去品味)①也许力气大,也许包儿轻,简直像拎了束灯草,晃荡晃荡,全不放在心上。
高二语文第四册《陈奂生上城》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第四册《陈奂生上城》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探究其性格特征。
3.领悟小说的幽默与讽刺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1.分析陈奂生的性格特征。
2.探讨小说的幽默与讽刺手法。
3.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关系,理解其内在联系。
2.领悟小说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邀请学生分享对《陈奂生上城》的初步理解。
2.教师简要介绍小说的背景及作者吴冠中。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把握故事情节。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掌握。
三、分析人物形象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陈奂生的性格特征。
四、探讨小说主题1.学生思考:小说反映了哪些社会问题?2.教师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找出相关细节,进行探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陈奂生性格特征的理解。
2.教师提出问题:小说中的幽默与讽刺手法是如何体现的?二、分析幽默与讽刺手法1.学生自主分析小说中的幽默与讽刺手法。
2.教师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找出具体例子,进行讲解。
三、深入探讨小说主题1.学生分组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巩固对小说的理解。
2.教师提出问题: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有何内在联系?二、分析人物关系1.学生自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关系。
2.教师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找出相关细节,进行讲解。
三、探讨小说的深层含义1.学生思考:小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2.教师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找出关键句子,进行解读。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三节课的内容,巩固对小说的理解。
2.教师提出问题:如何从小说中汲取人生的智慧?2.教师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找出具体例子,进行讲解。
三、拓展延伸1.学生思考:如何将小说中的智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语文: 《陈奂生上城》备课资料(人教大纲第四册)
●备课资料一、课文补注高晓声,1928年生于江苏武进一耕读之家,50年代开始创作诗(出过诗集《王善人》)、小说(以《解约》在文坛知名)、戏剧(歌剧《走上新路》获华东会演一等奖而名噪一时)。
1958年屈打成右派,1979年平反后才重新握管,以小说《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名重当代,被视为农村题材反思、改革小说的代表人物。
迄今已出版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创作谈等专集和选集30部。
部分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其中英、日、德、荷四种文字有专集。
二、课文析读关于《陈奂生上城》的评论一篇现实主义的作品,往往成为历史的记录、时代的镜子.《陈奂生上城》正是通过主人公陈奂生性格的变化及弱点,展现时代的气息。
陈奂生的性格无疑是诚实而质朴、憨厚而勤劳的。
但这种性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不同的境况下有着不同的表现。
读者也正是透过陈奂生的性格变化去窥视时代的变幻。
在《“漏斗户”主》里,陈奂生沉默寡言、心事重重,为什么?因为他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他总是默默地劳动、默默地走路,在别人家里,也是默默地坐着,甚至整整坐半夜不说一句话.但在“上城"这篇小说里,陈奂生一扫过去的愁容,变得轻松愉快了。
作品一开始就活灵活现地描绘了陈奂生的这副得意相:你看他多神气,“上城三十里,经不起他几晃荡……”;你看他多满意,“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真是无忧无虑……。
他满面春风,高兴透顶。
陈奂生为何有如此巨大的变化呢?人物的典型性格总是和典型环境相一致的,从陈奂生的性格变化中,我们不难看出围绕和支配陈奂生性格变化的那个时代的急剧变化了.几起几落的极“左”路线和“十年内乱"给中国农民带来了多大的灾难啊!像陈奂生这样的强壮劳动力,像老黄牛一样的勤劳苦干,还食不果腹,日子过得不堪设想.粉碎“四人帮”后,农民的境况才慢慢好起来.《陈奂生上城》就是这一新时期的真实写照。
还是那个陈奂生,直到1978年秋收分配,才真正甩掉那顶“漏斗户"主的帽子,第一次分到了属于自己的粮食,他流出了感激的泪水.这泪水消融了深埋在陈奂生心里的冰块,也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高二语文第四册陈奂生上城教案
陈奂生上城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2.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作用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善于动手,勤于劳动,特别务实。
他们老实得受了损失不知道查究,单纯的受到欺骗全无觉察,他们甘于付出高额的代价换取极低的生活条件,他们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去争得极少的欢乐,他们活着,始终抱定两个信念:一是相信自己的劳动,一是相信共产党,这就是农民,但是这样一个可爱的群体,长期以来一只生活在贫困劳苦之中,党的农村政策使农民渐渐地富裕起来,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改善之后精神状态又怎样呢?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典型代表陈奂生来看一下。
二.陈奂生人称漏斗户主,我们看一下漏斗户主的生活(材料:《漏斗户主》的片段)考虑:是什么使陈奂生如此的沉默?你有什么感想。
明确:沉重的生活负担压得他喘不过起来,他唯一的请求就是填饱自己及家人的肚子,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连最起码的生存条件都被剥夺的状态下,陈奂生哪里还有心思去关注与吃饭无关的事呢?久而久之,他的心灵麻木得蜷缩起来了,生活的情趣也消失殆尽,自然懒得讲话也不会讲话了。
三.精读课文1.在上城篇中的陈奂生又怎样呢?我们看文章前两段有什么作用?作者怎样表现的?明确:心情是愉快轻松的作者通过环境、神态、动作来烘托2.开放之后,生活好了,陈奂生满意简直满意透了,囤里有米,橱里有衣,身上有肉,脸上有了笑,晚上睡不着觉。
他还有什么追求呢?明确:他总想,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
如果说以前是物质上的饥渴,那么此时他感到的则是一种精神上的饥渴。
在生活中感到一种遗憾、一种自卑、一种空虚和欠缺。
他总是希望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过大家就好了。
这个要求极低,反映了他精神上的贫乏。
3.陈奂生这个愿望在上城时实现了,卖油绳时感冒被吴书记送到了招待所,我们看一下在陌生环境中的陈奂生的表现。
考虑:陈奂生的表现以什么为界分为两个阶段?明确:以付出五元钱为界前后不同,都是五元钱惹的祸。
高二语文下册陈奂生上城教案 人教版第四册
《陈奂生上城》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作用。
3、体会小说精巧的情节设计。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3教学难点:教学目标2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同学们,你们中的大多数人,包括我,都是农民的后代,对农民有着浓得化不开的感情。
我们的农民善于动手,勤于劳动,特别务实。
他们老实得受了损失不知道查究,单纯得受到欺骗全无觉察,他们甘于付出高额的代价换取极低的生活条件,他们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去争得极少的欢乐。
这是一个质朴可爱的群体。
但是,他们长期以来一直生活在贫困劳苦之中,党的农村政策使农民渐渐富裕起来。
那么,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初步改善之后精神状态又怎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陈奂生,认识一下这个新时期农民的典型代表。
陈奂生原来被称为“漏斗户主”,我们先来看一下“漏斗户主”的生活(下发《漏斗户主》片断资料)。
“漏斗户主”陈奂生连填饱自己及家人肚子的最起码的要求都得不到满足,那么,上城篇中的陈奂生生活情形又是怎样的呢?(同学回答:课文第一部分第6节)上城干什么?(板书:上城做买卖、买帽子)二、研读课文1、把握故事情节陈奂生喜气洋洋上城来,本来计划得好好的,但因为住招待所多花了五块钱,结果连本搭利几乎全部搞光。
他担心向老婆交不了帐。
但另一方面,他觉得这五块钱花得值透。
请大家设想一下:陈奂生回家后怎么向老婆解释(用第一人称)提问:陈奂生这次上城经历了哪些事?同学回答。
(板书:卖油绳、偶遇感冒、巧遇吴书记、住招待所)2、人物形象及心理描写作者将陈奂生置身于巧妙的故事情节中,通过出色的心理描写及动作描写将陈奂生的性格逐步展现出来。
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所描写的陈奂生的心态。
(同学讨论,教师总结)在文章的开头、中间(住招待所、付钱前后)、结尾都有精彩的心理描写(板书:心理描写)3、问题:同学们,陈奂生心疼不已地离城回家,在路上左思右想,终于认为这次上城值透了,他总算有点自豪的东西可以讲了。
高中语文第四册《陈奂生上城》微型教案
高中语文第四册《陈奂生上城》微型教案金龙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通过对小说故事情节的了解,来把握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陈奂生形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方法:自读引导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教师为学生出如下的智力选择题:假如你的母亲和爱人同时掉进水里,你是先救母亲,还是先救爱人?学生怎么回答都没有关系,关键是要让学生了解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题,无论你选择哪一个答案都是不符合道德伦理的,这是由主人公所处的“夹缝”地位决定的。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小说的主人公陈奂生也处在这种“夹缝”中,不过不是母亲和爱人的“夹缝”。
那么,他到底处于什么“夹缝”呢?希望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大家能弄清楚这个问题。
二、了解故事情节:1、学生默读第一部分,然后用四个字给这一部分加上小标题。
(“上城目的”或相同意义的词或短语)再让学生讨论陈奂生上城的目的是什么。
(从表面上看,陈奂生上城的目的一是卖油绳,二是买帽子。
假如只是这两个目的,小说写到第五段就可以停下来了。
为什么作者还要往下写?显然,陈奂生上城的目的还有别的,那又是什么呢?首先他觉得自己沉默寡言是因为见的世面少,其次他把自己不被人看重归结于自己没有奇特的经历。
因此,他此番上城的目的除了上面的两个外,还有另外两个,这就是长见识和寻奇遇)再让学生把陈奂生上城的目的进行归类。
(前两个都跟物质有关,后两个都跟精神有关。
可以说陈奂生此番上城一是为了满足物质上的需要,二是为了满足精神上的需要)2、学生默读第二部分,也用四个字给这一部分加上小标题。
(“顾此失彼”或相同意义的成语)再让学生指出这里的“此”和“彼”所指代的内容。
(“此”指喝茶、吃饼、逛商店选帽子等事情;“彼”指卖油绳、买帽子等事情)再让学生讨论“此”和“彼”与物质和精神之间的联系。
(“此”中的喝茶、吃饼、逛商店选帽子等事情属于“精神”上的享受;“彼”中的卖油绳、买帽子等事情属于“物质”上的满足)3、教师用四个字概括第三部分第一层次的内容。
陈奂生上城教案旧人教第四册
陈奂生上城黄冈中学刘折谷一、目标定位:1、通过学习小说,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2、欣赏这篇小说,着重把握陈奂生这个人物形象。
3、领会小说所表达的主题。
4、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传统手法。
一、内容品析:我们曾熟识鲁迅小说《故乡》中成年闰土的形象,他是在封建制度和生活的重压下变成憨实而木讷、拘谨而自卑的旧时代的农民形象。
今天,新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生活的主人。
作家高晓声以他的系列小说为我们展示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生活画卷。
《陈奂生上城》是"陈奂生系列小说"的第二篇,第一篇是《"漏斗户"主》,后面三篇是《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和《陈奂生出国》。
五篇的主人公都是陈奂生。
有人评论说"他(指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已经成了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陈奂生的遭遇、命运,发生在他身上的悲剧与喜剧,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中国农民的艰辛与转机、灾难与希望"。
今天,我们就通过《陈奂生上城》来感受一下当时的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生活和追求。
全文共有三节。
第一节:写陈奂生上城卖油绳,同时展现了农民摆脱了残酷的饥饿,过上了温饱的日子,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兴奋心情。
陈奂生上城的背景就是"自由市场开放了"、农民"囤里有米、橱里有衣"的时候,物质生活改善了。
卖油绳的目的是"赚几个活钱买零碎""买一顶簇新的、刮刮叫的帽子"。
他相信生活还会越来越好,他竟"满意透了""总算像家人家了",可让他自卑和不满的是,对着别人,"实在是无可说",什么也说不好,一说就要被人家笑,所以"他渴望过精神生活",然而他的精神要求是极低的,他的新追求是"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
课文《陈奂生上城》教案
课文《陈奂生上城》教案Lesson plan of Chen Huansheng going to the city课文《陈奂生上城》教案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的1.知识点:①了解高晓声其人其作;②分析把握陈奂生形象,进而领悟这一典型所负载的主题意义;③学习借鉴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传统手法。
2.能力点:培养学生对小说主题和艺术技巧的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点:体味农民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农民的应有态度和真切情感。
教学设想1.本课为课内自读课文,可用1课时完成教学;为使本课教学高效有序地推进目标的达成,教师需要在课前设计印发若干预习思考题给学生,使其充分做好预习感知工作,为本课教学作一个良好的铺垫。
(预习思考题见“整体感知”部分之“问题设计”)2.既是自读课文,则应当有别于教读课文,要体现自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故此,课堂教学主体部分宜采用设疑激趣——分析思考——讨论交流——点拨补正的师生探究式互动四步法教学模式。
3.紧扣单元教学要求,将重点难点落实在人物形象的分析、主题意义的领悟及心理描写技法的.分析借鉴上。
4.鉴于学生对小说所涉及的历史背景不甚了然,故教师课前应印发一些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农村社会变革情况的背景知识及作家本人的创作说明。
5.教学思路上,在学生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选择情节作为切入点进行整体感知,然后局部渗透重点难点,最后再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题意义与主要艺术特色。
6.作家作品知识这一块课前邀请一学生收集整理概括有关资料,教师可适当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
7.媒体辅助:①powerpoint辅助课件②实物投影仪附:师生互动设计表:--------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陈奂生上城》教案人教版第四册教学重点1.把握陈奂生这个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民形象的典型意义。
2.通过对农村题材小说的拓展鉴赏,整体把握农民形象。
3.引发对中国农民内心世界的关注。
教学方法阅读式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学法指导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
”(出示幻灯片)这仅有的21个字,浓缩表现了中国农民一生沉重的命运。
诗里的“孩子”到了明天,就该在“土里流汗”了,而那时“爸爸”也早已年老力衰,榨干了身上的血汗,又将“在土里葬埋”,年复一年,代复一代,岁月不老,境况不变。
这是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眼中上世纪四十年代农民的形象。
那么,在我们同学心中,农民又是怎样的一群人呢?(生齐答:如“勤劳、善良、朴素、憨直”等)大家都说得很好,我们的农民善良、质朴、憨直,依靠自己的勤恳,单纯地劳动,单纯地生活。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可爱的群体,却一直生活在贫困中。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民才逐渐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温饱解决了,肚皮亦不再干瘪,那么他们的精神世界又会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把视线回到二十多年前,从小说《陈奂生上城》走进农民复杂的内心世界!二、作者与背景介绍:作者高晓声,1928年生于江苏省武进县。
1950年,他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收田财》。
此后,陆续创作了一些诗歌、小说、剧本等。
1957年,被划成“右派”,遂回家乡武进农村。
经过二十多年之后,1979年,他又回到了文学队伍。
长期艰苦的农村生活成了他创作的丰富源泉。
1979年一年内,他就发表了《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等十一篇小说,次年出版子《1979年小说集》。
其中《李顺大造屋》荣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一等奖。
1980年,又写出了《陈奂生上城》、《鱼钩》等十多个短篇小说,其中《陈奂生上城》再次获奖。
高晓声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从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在新时期文苑独树一帜。
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等)反映农民陈奂生的人生历程。
“上城”为其生活带来转机,“包产”使他找到归宿,“出国”则标志着他走向成熟。
从这个人物的“人生三部曲”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农村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和广大农民艰难行进的身影。
三、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一)上城途中之所想:打算:卖油绳,买帽子心情:叹过去,乐现在-----满足有米有衣的生活遗憾:口舌笨,人前卑-----渴望人前神气的生活(二、三)上城以后的经历:卖油绳大意少三角;买帽子失策店关门;受风寒病卧候车室;困苦时幸遇吴书记;如剜肉住进“高级房”;(三)上城之后的变化:身份显著提高:干部对他友好别人羡慕不已从此一直神气,做事较前有劲。
四、具体研读小说之所以能深深吸引读者,主要是因为其运用了典型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为我们展示出了多方面的典型的“陈奂生式”性格特征。
1、陈奂生式的饥渴生活富足后的陈奂生,提到讲话,实在是无话可说。
别人能说东道西,扯三拉四,他非常羡慕。
他实在不明白,别人怎么会碰到那么多新鲜事儿,怎么会想到那么多特别的主意,怎么会具备那么多离奇的经历,怎么会记牢那么多怪异的故事,又怎能么会讲得那么动听。
而自己就只会说,街上人的多少,青菜的贵贱,小时候娘打屁股之类。
因而陈奂生只好自卑,只有羡慕。
哪里有听的、演的,他都努力地听,努力地看,真是在精神生活上,“犹如饥渴的人,扑倒在面包上”一般。
2、陈奂生式的尴尬在高级房间中的陈奂生,睁开眼细细打量这房间,新堂堂、亮澄澄、刷刷白,平顶白得耀眼,地板暗红闪光,花床单,新被子,尤其是那出奇的矮凳,不知名儿,竟比太师椅还大,还包着皮。
面对这一切新奇的事物,陈奂生不由自主地缩成一团。
随即的起身——“悄悄”,穿衣服——“悄悄”,好像偷儿一般,将鞋子捡起,光着脚跑出去。
其自卑、卑琐由此可见。
尤其典型的是眷顾那两张大皮椅。
走近摸一摸,轻轻的捺了捺,竟不敢坐。
陈奂生那无见识、面对新事物时的惶恐、怯懦、猥琐和可笑,就跃然纸上了。
3、陈奂生式的思想陈奂生式的思想,首先是小农思想。
接到发票的陈奂生,浑身燥热,难以置信,发问得到期答复后因而冒汗,其心忐忐忑忑大跳,在此惊愕之时,其思想意识便不由自主地展现出来:“我还怕困掉一顶帽子,谁知竟要两顶!”啃完饼的陈奂生,肉疼的想到五元钱,“困一夜做七天还要倒贴一角”,“几乎一个钟点要做一天工”,“连沈万山都要住穷的”。
在陈奂生思想深处,总是不自觉地将这五元钱与其身份特征相关的帽子、工分等联系起来,表现出其小农思想的落后与悲哀。
这其间作者更有趣的补上一句:“我是半夜里来的呀!”更写出了陈奂生滑稽可笑。
陈奂生式的思想,还表现为阿Q思想。
一阵报复后的陈奂生,仍觉屈辱,于是心中想道:“这等于出晦气钱——譬如买药吃掉!”便觉得很舒服。
好一个陈奂生,俨然阿Q再世,在精神上自我安慰后,便获得了慰藉和愉快。
再一阵报复后的陈奂生,面对狼藉的房间,不再有先前的歉疚和痛心,“出了五元钱呢!”“即使房间弄成了猪圈,也不值!”在屈辱中的陈奂生,以自私、狭隘的方式报复,竟心安理得,这是多么的落后和悲哀啊!而回家路上陈奂生,苦思冥想后,决定将五元钱的故事讲成吴书记故事,见世面故事,于是便有了精神的满足,觉得捡了便宜货,脚步像清风一般。
其骨子深处的国民劣根性——自欺和欺人,是何等的典型的!4、陈奂生式的对策倍受屈辱的陈奂生,想到“出了五元钱”,便心中坦然,于是鞋也不脱,大摇大摆走进房间,往弹簧太师椅上坐,且故意立直身子,扑通坐下去,连坐三次!还把心一横,将提花枕巾捞起来擦一阵,衣服也不脱,就盖上被头困了。
陈奂生以报复来对付这样的屈辱,不惜违心地损害对方,以换取内心的平衡,这是何其的自私与狭隘、愚昧与落后。
五、课堂总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时代进步了,如今,农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请中间两组的同学结合当下农民的衣、食、住、行、精神面貌等各方面来谈谈当下农民生活是怎样的?一方面,物质生活更加富足了。
近些年,改革开放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特别是沿海一带的农民,办厂、办企业,甚至有自己的俱乐部,可以坐上飞机外出旅游……说明:新时代的农民既有传统美德,又具新时代气息(思想解放、追求进步、勇于吸收先进文化技术,追求美好生活),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
另一方面,精神生活仍相对贫乏。
我们还会听到或看到这样的情况:①一富裕起来的农民,家产逾百万,在过五十大寿时,用百元大钞做成特制的爆竹燃放……②一农民企业家,出则“奔驰”,入则“蓝鸟”,身上“皮尔卡丹”,脚下“阿迪达斯”,住高级宾馆,小姐前呼后拥,一餐动辄成千上万……③一农家装修豪华,书架上摆满了装帧精美的中外名著。
随手拿一本打开一看,里面空无一字,原来这是做装饰用的“家具书”。
可见,物质生活富裕的今天,这种陈奂生式的精神贫血,依然是农民走向现代化进程的滞后因素。
……作家北村说过:“一个人光有土地情结是不行的。
”如果只是站在土地上,就会被时代遗忘,毕竟我们正处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
农民是可亲可敬的,他们身上有着许多的优点,又有着局限,如何使农民精神脱贫是政府,更是农民自身的关键。
六、迁移训练“面对生活,我们也时常碰到陈奂生式的尴尬,也时常作出陈奂生式的对策,去应付各种新的问题和新的处境,这些问题更多的时候不只是出在吃穿方面,而是精神、思想、观念和价值层次上的。
所以我们忘不了他,他是我们这个新旧转型时期的一个烙印,同时还是一个难以言清、难以消除的隐在的痛。
”从小说实际出发,联系这段评论,写出你的感想,200字左右。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陈情表》教案人教版第四册教学重点1、“表”是一种文体,了解这种文体的特征。
2、古人以“忠孝”为先,却又往往忠孝不能两全,注意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3、文章的逻辑严密和章法多变的特征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方法以诵读、点拨为主,辅以讨论和练习。
媒体设计:投影或多媒体展示部分提示语句,以及结构框架,为加强理解、识记之用。
学法指导教学内容和步骤一、题解《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
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衰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的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
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
《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文选》卷三十七题作《陈情事表》。
(解说:解题可先停留在题上,弄清“表”的意思,然后由点拨“陈情”直接过渡到文章内容,而将有关作者和背景知识穿插在课文内容品析中,以便于记忆。
)二、关于“孝廉”与“察举制度”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影响对方(读者)。
或者是宣传一种主张,或者是表达一种愿望,都要使对方接受。
而在实现这一目的,就文章的表现手段来说,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这篇《陈情表》就是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
《陈情表》中有“前大守宗臣逵察臣孝廉”一句,意思是“从前太守名逵的考察和推举我为孝康”。
那么,什么叫“察”?谁有资格可以荐举?“孝廉”又是什么官职?“察”指的是“察举”,这是汉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
由丞相、列侯、刺史、郡守、国相等高级官吏作为推荐人,向中央政府荐举品行端正的人去做官。
又根据被荐举者的个人情况(品行、才能)分别给予各种科目的名称,如孝(孝子)、廉(廉洁)、贤良方正(品行端正)、贤良文学(才能优异)、秀才等。
这是西汉时期做官的一条重要途径。
想做官的往往求人荐举,实际上被荐举的人中不少人是由世家大族互相吹捧、弄虚作假产生的,并不一定有真才实学。
当时有民谣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秀才不识字。
孝子赶出爹,民谣是对这种察举制度的莫大讽刺。
到了东汉时期,察举制度有了重大改革,首先规定被荐举的人一定要年满四十岁,二是被荐举的人要经过考试后才能做官,三是规定郡守和国相按二十万人口选举一人的比例,每年荐举孝廉(这时候两科合并了)若干人到朝廷参加考试,及格者方能授予官职。
这已经有点像后来的科举制度了。
到晋时,仍保留汉代的这种察举制,但办法和名额已不尽相同了。
三、解题: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陈”是什么呢?“表”是什么呢?“情”又是什么呢?“陈”是陈述的意思,表,是一种体,一种奏章,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己见的一种奏章(如《出师表》)。
情:1情况(事实); 2衷情(孝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
四、研习课文(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对照注释,自由诵读全文,自行圈点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