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多样》评课稿

合集下载

地形多样教学反思03

地形多样教学反思03

地形多样教学反思
一、导入直观
运用美丽壮观的地形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对五种地形增加了解。

二、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发现规律。

地形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

1.先让学生尝试五种地形的图片观察地形的最显著特征,对易混的知识点并进行归类对比,比如比较平原与高原、山地与丘陵等,对比它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中获取信息;在掌握地形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画简易图来加深印象;2.亚洲的地形特点,学生可以直观地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得出的地势特点“中间高四周低”的特点,但在描述地形特点进不会从海拔、地面起伏、地形的种类和分布三方面来全面描述。

因此应该循序渐进地利用课本的问题让学生从三方面来描述,让并请两名同学到在黑板上画示意图,通过一步一步教学引导,特别是学生探究性活动----绘图,直观地把这一特点展示在纸上(或黑板上),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比学生就直接地从书本得到结论,效果要好得多。

从中也培养了学生读图和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图的能力。

3.图文结合,注意归纳总结
每个知识点引导落实的过程中都要注意总结归纳并形成笔记。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在运用图文资料时也要会运用表格对比的方法归纳总结,比如说五种地形主要特征的对比表格。

评课稿之地理评课评语

评课稿之地理评课评语

地理评课评语【篇一:地理课评课稿】地理评课稿——评《南北气温差异》一课星期二晚自习时听了邢阿璟老师在八(3)上的地理课,本节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中第一部分的内容,邢老师的这节公开课是一节较为成功的展示课。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1、从教学目标来看: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体现了学科特点;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

2、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能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

课堂上能较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得到巩固和强化。

二、从处理教材上分析对知识内容的传授准确,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方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1、从教学思路设计看: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

课堂导入以学生的实际知识基础为侧击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

运用多媒体演示,加强直观性教学,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特点。

2、从课堂结构安排看:课堂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过渡自然。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补充:“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

熟练适时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的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为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知识内容。

同时也不忘把本部分重点的知识系统的罗列在黑板上。

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1.板书:设计较合理,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条理性强。

2.教态:教师在课堂上,教态大方,仪表端庄,举止从容,对学生有耐心。

3.语言:生动形象,有启发性。

语速快慢适度,给学生娓娓道来。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 地形多样说课反思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 地形多样说课反思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地形多样说课反思新的教育理念要求遵循“学生发展为本”的基调,实施开放式、参与式的课堂教学,以达到充分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潜能,树立正确的地理思想观念。

我以此来设计我的本节课。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可以了解五种地形类型。

五种地形的概念很抽象,怎么才能让学生有兴趣去了解,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呢?考虑到初一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以及形象思维发展优于抽象思维发展的实际,我在课堂上除了展示各种地形的精选图片外,同时我为了让学生对五种地形特征有深刻理解,还设计了“画一画”这个环节,让他们通过动手画地形剖面图,果真学生在画完后反映出了很多问题。

因此,更让我坚信了动手画一画的好处,我自认为这是本节课的亮点,这个活动完满的完成了教学目标,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真是一举两得。

我个人认为一堂优秀的课,应该贴近生活实际,以学生的实际为中心,能够让学生产生共鸣。

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想到最后能从学生的的实际出发,从身边实际谈地形,学生就可以更加激情的参与进来,而且可以使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

所以我在教学中,提出问题:“余姚这里的地形类型是什么?”由此得出,丘陵、山地是我们这里地形特点的结论,这样可以使学生达到更好的理解课本的目的。

这堂课的缺点也很明显。

第一,口头表达欠成熟,提问的时机、对象、次数都还要斟酌。

对学生的提问方式也不够科学,喜欢用“是不是”,“对不对”这种引导式的提问方式,没有设计更佳的提问方式,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

这种提问方式,只会增加学生思考的惰性,对本该学生思考回答的问题间接由老师来解决,阻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第二,不是能很充分的照顾到每个同学。

特别是在展示“画一画”作品环节时,有几个没有展示的同学,但作品非常出色,作为老师应该关注和表扬他们,可是由于顾及到上课的时间,我却没有提及,这点是不利于学生发挥学习积极性的。

总之,本节课虽说有不少的不足,但是这堂课能够做到吧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使他们发挥了其主体地位的作用,在学习中找到乐趣,使学生的思维律动起来,是本节课很大的一个亮点。

地理教研活动评课稿范文(3篇)

地理教研活动评课稿范文(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我校地理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地理教研组于近日开展了地理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以“探讨地理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为主题,旨在通过评课、研讨等方式,提高地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二、活动内容1. 评课环节本次活动邀请了三位地理教师分别进行了课堂教学展示,分别是《地球的运动》、《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

以下是三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展示及评课内容。

(1)教师A《地球的运动》教师A通过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地球自转、公转等运动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A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评课环节,部分教师提出以下意见:①在讲解地球自转、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时,教师A的讲解速度较快,部分学生可能难以跟上进度。

②在课堂互动环节,教师A对学生的回答评价较为单一,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教师B《世界地理》教师B以“一带一路”为主题,引导学生了解沿线国家的地理特征。

教师B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在评课环节,教师们认为:①教师B的教学设计合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在课堂互动环节,教师B善于运用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③教师B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

(3)教师C《中国地理》教师C以“我国地形地貌”为主题,通过讲解、展示图片等方式,使学生了解我国地形地貌的特点。

在评课环节,教师们提出以下意见:①教师C的教学内容丰富,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②在课堂互动环节,教师C善于运用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C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

2. 研讨环节在评课环节结束后,地理教研组成员围绕以下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1)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2)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3)如何加强地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三、活动总结本次地理教研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地形类型多样 说课稿

地形类型多样 说课稿

活动1:让学生参考多媒体的演示,自己动手绘图,尝试 把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图画出来,培养学生的绘图,读图
活 能力,既熟悉各地形区的名称,又能掌握它们的位置。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第1课时
学 生 活动2:学生读图完成活动的过程中,要求边做边 活 看图边记忆,把知识落实到地图上。 动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第1课时
一 教材分析 二 教法设计 三 学法指导 四 教学过程 五 板书设计 六 教学反思
知识框架
板书设计


的 地
地形类型多样
形 山区面积广大


主要山脉
天山—阴山 东西走向 昆仑山—秦岭
南岭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
东北—西南
大兴安岭—太行山— 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武夷山
台湾山脉
四大高原
巨大弧形:喜马拉雅山
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 青藏高原(冰川广布) 云贵高原(崎岖不平)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第一个 标题,充分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地位,我国的地形 特征对于我国的气候、河流、农业工业的分布以及交通都有着 重要影响,在此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 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基础知识,况且也是学生在学习和初 步掌握世界地理区域基本方法基础上来学习本节内容的,体现 了顺序安排的合理性和知识的衔接过程。从结构上,第一节的 两个标题“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和地势西高东低,呈 阶梯状布”,符合学生由形象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认知规律,从 表面上看二者是平行的,但在结构上是层次递进的关系。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第1课时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五年级科学《地球表面的地形》评课稿

五年级科学《地球表面的地形》评课稿

五年级科学《地球表面的地形》评课稿五年级科学《地球表面的地形》评课稿今天,金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堂以学为中心的创新常态课,给我们的常态课带来了视觉和想象的冲击,令我受益匪浅。

本堂课从学生的视频观察中对地形的感性认识到从学生的图片或照片的直观认识碰撞出学生对地形的初体验,在这个环节中,同时暴露出学生的前概念。

这是调动学生求知的一个契机。

课堂的第二个环节进行了图片地形的探究,进行了地形之间的碰撞,如“平原和高原”、“山地和丘陵”,这些地形似同而异的特点,引发了学生的疑惑,调动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这是调动学生求知的另一个契机。

在对地形由远而近“中国地形图”、“瑞安地形”、“学校地形”的应用之后,金老师用谷歌地图让学生从立体地球上观察地球表面的地形,带学生去全球旅行,给孩子们的视觉和想象带来很大的`冲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课堂求知的浓厚兴趣,并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更为后面地形变化做了很好的空间想象的铺垫。

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进行了小组陶泥模型的制作,既落实并检测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更培养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更让学生感悟到学以致用的实处,也使得课堂更加轻松、愉悦。

当然,对于这堂课,本人也有一些建议值得与执教者金老师商榷:金老师没有及时抓住以上提到的两个契机,使得本堂课的前面环节比较枯燥,学生没有求知主动性,老师引导得累,讲得过多,体现不出学为中心的主旨;课堂环节过多,调动学生更直观体验地形,并激发他们兴趣的环节置后,时机不对;课堂问题设计不够系统而有效,导致学生只能跟着老师的思维走,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思维方式;陶泥材料的选取不得当,浪费了课堂的动手操作时间;板书的设计不够直观简要等。

但纵观全课,整堂课总体上生动而富有情趣,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能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根据课的特点去突破,从而去挖掘更多的新鲜的教学方式。

初中初二地理《地势和地形》评课稿

初中初二地理《地势和地形》评课稿

初中初二地理《地势和地形》评课稿一、课程内容本次地理课程的主题为“地势和地形”,主要内容如下: - 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构造 - 大地形的形成 - 小地形的形成 - 不同地形的特征和分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构造,以及不同地形的特征和分布。

并且学会了用标高图和地形图来分析和理解地形特征。

二、教学方法1.授课:老师通过讲解和PPT呈现,对地球内部结构和构造、大地形和小地形的形成、不同地形的特征等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地势和地形的概念和特征。

2.观察:老师通过互动式校园探险活动,引导学生在校园内观察不同地形特征,通过观察来理解地形的形成过程和地形特征。

3.借助工具:老师引导学生使用标高图和地形图,通过简单的数学计算和图表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地形特征和分析地势变化。

本节地理课程教学方式既有理论解释,又有实地观察和借助工具进行分析和理解的形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思考。

三、教学效果本次地理课程的教学效果良好。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对地势和地形的概念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课后调查显示,学生对地势和地形的了解明显增加。

2. 学生能够使用标高图和地形图,比较准确地理解地势地形的特征和地形变化之间的关系。

3. 学生对不同地形特征和地势变化的表现形式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简单的结论。

四、教学建议在本节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还可以有以下改进: 1. 在理论阶段可以加入更多的常见地形图案例或者视频,在实际观察环节可以借鉴卫星影像等数字资料,帮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了解不同地形特征。

2. 可以加强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和构造的了解和讲解,在理解不同地形特征的前提下,理论基础也要不断地加深加强。

3. 可以增加课后练习和作业,加强学生对地势和地形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总结“地势和地形”是地理学上十分重要的内容,本次课程通过讲解、观察和借助工具等多种方式,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思考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地势特征》评课稿

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地势特征》评课稿

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地形地势特征》评课稿一、引言《地形地势特征》是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中的一篇重要章节,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地形和地势特征。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进一步认识到地球上的自然地理差异。

本篇评课稿将对该章节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价,以期提供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参考。

二、章节内容概述《地形地势特征》这一章节共分为三个部分:地形的形成原因、地形的分类和地势与地势因素。

2.1 地形的形成原因本部分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地形的形成原因。

地震、火山活动、风化、侵蚀等自然因素在地形形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人类活动也对地表地形产生一定影响。

通过对这些形成原因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地形形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2 地形的分类本部分主要介绍了地形的分类方法。

按照地面高低,可以将地形分为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等。

通过对不同地形类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进一步认识到地球表面地形的多样性,并理解每种地形类型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3 地势与地势因素本部分主要介绍了地势的概念和地势因素的影响。

地势是指地面高低或起伏的情况。

地势因素包括海拔、坡度、坡向等。

学生通过学习地势的概念和地势因素的影响,可以深入了解地势的形成和地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评价3.1 知识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本章节的内容科学且准确。

地球表面地形的形成原因、地形的分类方法以及地势与地势因素的概念和影响,都是基于地理学科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

教材提供的知识点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符合地理学科的教学要求。

3.2 知识点的层次性和逻辑性本章节的知识点层次清晰,逻辑性强。

教材内容从地形的形成原因开始,逐步引入地形的分类和地势与地势因素的概念。

在每个小节内部,知识点间的联系和衔接也十分流畅。

学生可以通过逐层学习和理解,形成对地球地形地势的完整认知。

3.3 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本章节的教学方法合理且可操作。

教材中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示范、实地考察等。

地理评课稿(精选22篇)

地理评课稿(精选22篇)

地理评课稿地理评课稿(精选22篇)评课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地理评课稿,一起来看看吧。

地理评课稿篇1本周四在我校赛课教师,举行了新一轮的高二教师示范课比赛。

按照学校的要求,我听了黄元玉老师的一节《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一课,收获颇多。

本节内容为必修一第二单元地球的大气中的第二节,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

难在知识抽象,难于理解,再加上我校的基本学情,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以完成教学目标,就显得尤重要。

黄老师是我校地理老师中的佼佼者,曾获得襄阳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他的课以设计独特,语言精练,气氛活跃,成果显著而深受学生喜欢,也是我们年轻老师学习的榜样。

今天的这节优质课就是他的教学风格的一个缩影。

下面我就谈几点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首先,是对教材的处理。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又要根据具体的学情、班情因班而异。

通过听课看得出,黄老师也是做了很充分的准备,从重难点的把握,到学生活动的设计;从课堂导入的设计,到导学案的设计编排,详略得当,重难点突出。

其次,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这节课以二战故事导入,教师展示黑白照片,先让学生猜是什么。

然后老师揭开谜底,讲述故事,并设疑“日本为什么要设计氢气球炸弹让它漂洋过海去轰炸美国?”“同学们猜一下,这些氢气球炸弹真的能飘到美国吗?”再配上老师抑扬顿挫的声音,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新课教学循序渐进,环节设计深入浅出。

从热力环流的原理——单圈环流——三圈环流。

层层深入,并作板画细致讲解。

每个环节讲解完,都设计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去画气压带风带的示意图,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并配上动画视频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最后配套导学案进行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对本节课的感想在整节课堂中,黄老师的讲解,语言精练,很少重复,也没有口头禅。

板书设计工整,板画精美。

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年轻老师学习借鉴的地方。

初中地理《有趣的地形》评课稿

初中地理《有趣的地形》评课稿

初中地理《有趣的地形》评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地形的概念和各种地形的特点;2. 能力目标: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地形的形态特征;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围绕有趣的地形展开,包括山地、平原、丘陵、河流、湖泊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研究各种地形的特点并能准确描述;难点:理解地形的形成原因和特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地形图片,激发学生对地形的兴趣;2. 研究地形的定义和分类:通过简洁明了的解释,让学生了解地形的基本概念,并介绍山地、平原、丘陵、河流、湖泊等地形;3. 研究地形的特点: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向学生呈现各类地形的特点,比如山地的陡峭、平原的平坦等;4. 地形的形成原因:通过实例解释,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地形的形成原因,比如山地的地壳运动、平原的沉积过程等;5. 学生练:组织学生观察周围环境,找出其中的地形,并描述其特点;6. 拓展延伸:通过讲述有趣的地形故事、观看地形相关的视频等方式,拓展学生的地理知识。

五、教学评价1. 通过教学案例、课堂互动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地形的认识和描述能力;2. 观察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是否表现出对地形的兴趣和探究的态度;3. 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

六、教学资源1. 地理教科书;2. 有趣的地形图片、视频;3. 学生观察周围环境的机会。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对地形的兴趣,并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通过反馈评价,发现学生对地形的分类和特点理解程度有待提高,下一步可以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内容。

同时,可以进一步拓展延伸,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等方式亲身接触各种地形,深化他们对地理知识的了解和兴趣。

地球表面的地形的评课稿

地球表面的地形的评课稿

地球表面的地形的评课稿
地球表面的地形的评课稿
今天听了钱老师的一节《地球表明的地形》,钱老师这节课难度很大,能上到这个效果是很不简单的。

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一个教育家真实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统一。

让我们走进了真实的课堂,给了我很多实际教学中可以借鉴的经验,这才是真正的课堂教学。

具体表现在:
1、老师采用先研后教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去看书,老师并没有过多的讲述,而是让学生自己动脑、动笔,动口,去解决问题。

这样就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干,通过自己的劳动得出的结论肯定记得更牢固。

2、研学方案很好,体现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就发现了问题,这样便于老师及时的纠正。

3 、钱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看书的环节就连时间也是学生自己定的,老师只是做了适当的引导,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如何安排时间。

《小学地理人教版一年级地理地貌》评课

《小学地理人教版一年级地理地貌》评课

《小学地理人教版一年级地理地貌》评课小学地理人教版一年级地理地貌评课概述该评课旨在对小学一年级地理人教版教材中关于地理地貌的教学内容进行评估和分析。

教材内容概述人教版地理教材一年级地理地貌部分主要介绍了以下内容:1. 大地的形状和特点:介绍地球的形状和地理特点,使学生对地球的整体有一定的认识;大地的形状和特点:介绍地球的形状和地理特点,使学生对地球的整体有一定的认识;2. 陆地和海洋的分布:通过图片和简单的文字说明,让学生了解陆地和海洋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陆地和海洋的分布:通过图片和简单的文字说明,让学生了解陆地和海洋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3. 山、丘、平原:以生动的插图为例,介绍山、丘和平原的特点和分布规律;山、丘、平原:以生动的插图为例,介绍山、丘和平原的特点和分布规律;4. 河流和湖泊:介绍河流和湖泊的形状和特点,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河流和湖泊,培养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河流和湖泊:介绍河流和湖泊的形状和特点,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河流和湖泊,培养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5. 值得注意的地貌:简要介绍几个著名的地貌,如长江三峡、黄河壶口瀑布等。

值得注意的地貌:简要介绍几个著名的地貌,如长江三峡、黄河壶口瀑布等。

教学评价和建议教学评价教材中关于一年级地理地貌的教学内容设计得简单明了,符合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通过插图和简短的文字,能够直观地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形状、陆地和海洋的分布,以及一些常见的地貌类型。

同时,教材中的例子具体生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教学建议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建议结合以下教学方法和资源:1. 实地观察:组织学生到附近的河流、湖泊等地方进行实地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地貌的特点和变化;实地观察:组织学生到附近的河流、湖泊等地方进行实地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地貌的特点和变化;2. 多媒体资源:运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展示一些著名的地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多媒体资源:运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展示一些著名的地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制作展示板或小报告,分享自己对地理地貌的认识和发现;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制作展示板或小报告,分享自己对地理地貌的认识和发现;4. 互动游戏:设计一些互动游戏,如地理谜题、拼图等,让学生在娱乐中研究地理地貌知识;互动游戏:设计一些互动游戏,如地理谜题、拼图等,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地理地貌知识;5. 情境教学:通过模拟实际生活场景,让学生运用地理地貌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地形多样评课稿范文

地形多样评课稿范文

地形多样评课稿范文地形多样评课稿范文今天听了刘老师的《地形多样》一课,许多环节令人印象深刻。

本节课总体来说是一堂比较成功的地理课,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接下来我结合课堂观察量表来谈谈我的感受。

首先,我认为本节课成功之处颇多:第一,全班学生都能够认真倾听老师讲课,注意力集中,持续时间长。

整堂课过渡自然、教态自然大方、板书重难点突出,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分配合理,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很高,第二,有90%以上的学生能够认真倾听同学发言,教师能够主动引导学生,及时进行点拨。

第三,针对课堂提问,学生反应灵敏,有针对性得指向目标达成,问题设置有梯度,开放有度,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

第四,注重学生的动手发展,师生互动科学有效。

其中对五种地形“画一画”剖面图活动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几乎全班同学都能够参与其中,在作品展示中,很多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很满意,从中找到了学习的乐趣。

教育是一门遗憾艺术,对于本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接下来我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第一,有部分学生没能够及时做好笔记,只专注于课件内容。

教师没能及时提醒,也说明了平日里记笔记的良好习惯还没真正养成。

第二,不是能很充分的关注到每个同学。

在展示作品时,有几个没有展示的同学,作品非常出色,作为老师应该关注表扬他们,可是由于时间的关系,都没有提及,这是不利于学生发挥学习积极性的。

第三,口头表达欠成熟,提问的`时机、对象、次数都还要斟酌。

对学生的提问不够科学,喜欢用“是不是”,“对不对”这种引导式的提问方式,没有设计更佳的提问方式,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

这种提问方式,只会增加学生思考的惰性,对本该学生思考回答的问题间接由老师来解决,阻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总之,虽说这堂课有不少不足,但是能够在45分钟中把更多的时间和舞台留给学生,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和积累,张扬独特个性,让青春的思维真正的活跃起来,是这节课的亮点。

初二《地势和地形》的地理评课稿

初二《地势和地形》的地理评课稿

初二《地势和地形》的地理评课稿
初二《地势和地形》的地理评课稿
胡老师执教的初二地理《地势和地形》一课,属第二章第1节,教师由复习导入,引出新课;由观图册入手,导出中国地形“西高东低”的特点;由教师板画,说明中国地形阶梯状特点。

整节课环环相扣,教师条分缕析,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这节课另一个特点就是讲练结合,胡老师注重学生知识的反馈,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如看图例,填图,填充图。

新授课前讲评上次作业,点评、简要讲解答案;课中布置学生在图册三阶梯示意图上填出三级交界处的山脉名称;新授课后思考活动课,指答并要求学生予以记录答题要点,教学过程较为严谨。

略感不足的是:课的最后,完成思考练习一环节,要有学生的'互动交流就好,如让学生猜全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中国地形对交通的影响?在指名回答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意见(理由),不要全是“一言堂”。

另读图部分,如果有条件,教师可出示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地形图,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看地色)练习说出不同的地形特点,再出现国别,这样既能增加趣味性,又锻炼了学生读图能力,还学到了一点课外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第一框地形多样.doc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第一框地形多样.doc

人教新课标历史与社会教材同步配套课件系列:2.2.1地形多样流程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说出五种地形类型及各自的特点,学会从地图中获取信息;2.能够分析概括亚洲地形的特征,学会通过探宄合作获取信息;3.能够用实例说明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学会分析和归纳。

4.能够通过示意图和景观图说出五种地形类型,并能说出各自的特点;5.能够通过探宄,分析亚洲地形的特点;利用地图描述亚洲地形的总体特征。

6.在学习中感受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地形类型及特征难点:亚洲地形的总体特征【教学过程3 一.导入(PPT6)播放《欢乐全地形》视频,让学生感受地形的奇妙,吸引学生,为本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让学生明白自然环境是了解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重要内容,小到一个城镇,大到整个地球, 区域差异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自然环境的差异。

(一)五种基本地形(PPT7— PPT31)1.利用PPT7展示教材图2— 13让学生找出五种基本地形图。

让学生对五种基本地形有个直观的感受,同时再次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在上一个环节的基础上,再次利用PPT8与PPT9让学生辨别五种基本地形。

3.分别介绍五种基本地形的特征①山地(山脉)海拔:5 0 0米以上。

主要特征:高大,排列有序,脉络分明,山峦起伏,坡度陡峻。

②髙原海拔:1 0 0 0米以上。

主要特征:边缘陡峭,高原面起伏和缓。

③丘陵海拔:一般在5 0 0米以下。

主要特征:坡度和缓,连绵起伏。

补充:很多是富饶之地,适合种植果树茶树,开垦梯田。

丘陵、山区地面崎岖,不利于耕种,交通不便等。

④盆地海拔:没有具体海拔要求。

主要特征:四周被群山所环绕的低地。

补充:很多盆地是富饶之地。

海拔:2 0 0米以下..•主要特征,宽广低平■ w补充:是人美主要的生活地;主要分布在大河两岸忠每迫;平稳地努平坦,便于耕种,交通方便等。

4•比较①平原与髙原的异同。

②山地与丘陵的异同。

5.利用图形(PPT22)再次辨别五种基本地形6.利用图标总结五种基本地形7.读图教材附录中的《世界地形图》,找一找以下山脉、高原、平原、和盆地,并说-说它们各自所在的大洲?①山脉:落基山脉一一北美安第斯山脉一一南美(最长山脉)阿尔卑斯山脉一一欧洲阿特拉斯山脉一一非洲喜马拉雅山脉一一亚洲(最高山脉)②高原:巴西高原南美(面积最大高原)东非高原一一非洲南非高原一一非洲青藏高原一一亚洲(最高高原)③平原:亚马逊平原一一南美东欧平原一一欧洲西西伯利亚平原一一亚洲(北半球最冷的平原卜;④盆地:刚果盆地一一非洲(二)丑洲的地形(PPT 32— 38)看《世界地形图》上的亚洲和PU图2—17亚洲的地形图1.找出主要的地形种类。

地形多样说课稿

地形多样说课稿

《地形多样》说课稿(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地形多样》说课稿《地形多样》说课稿范文【说教材】本节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自然环境中第一课时的内容,“地形多样”和后面的“气象万千”、众多河湖一起构成了自然环境的要素,也为“风光迥异”的学习打下基础。

【说教法】本课学习采用活动法、讲授法、图示法等。

【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几种主要地形类型和特征以及重要地形单元的名称2.能力目标:(1)初步培养阅读地形示意图的能力。

(2)学会看地形图,并能在地形图上找到我国的主要地形,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有关我国地形、地势的知识,初步感知祖国的基本情况,激发对祖国母亲的热爱。

【说重难点】1.教学重点:五种不同类型的地形特征2.教学难点:高原与平原、山地与丘陵的区别【说学法】依据课程标准,针对学生特点,为使学生爱学、会学、学好而进行的指导,有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等方法。

【说课时】1课时【说课前准备】世界地形图、亚洲地形图【说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自然环境与我们人类密切相关,是我们生活的舞台,那提及自然环境,你们会联想到什么?提示:天气、河流、植被、动物、山地、沙漠……→提到山地,我们地球上的地形只有山地吗?(穿插解释:地形指的是陆地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可以根据海拔高度、地表起伏、坡度的陡缓来划分地形种类。

通俗的讲就是“土地的形状”。

)→不是,世界地形多样(导出课题)●师生互动,活动探究教学过程:展示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的图片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世界各地形有初步、系统的认识。

并根据图片结合地形名称作适当的讲解,加深学生印象。

2.【议一议】观察图片后,阅读教材p25,四人一组完成下列表格:地形海拔高度主要特征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在3分钟后,小组派代表完成表格设计意图:让每个学生都开始关注书本,积极参与课堂。

《中国的地形》评课稿

《中国的地形》评课稿

《中国的地形》评课稿
《中国的地形》评课稿
我认真学习了朱老师讲的《中国的地形》示范课,使我受益非浅,对我们的地理课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值得学习:
1、教学思想朴实自然,不作秀、重视教材,整个过程都是在教学生怎样学,不是把结果直接传授给学生。

2、准备课程充分,主要学生是学生能在课外时间,自己动手,自制模型值得学习。

《中国的地形》的这一节课是比较难讲的,学生不容易理解.而通过学生动手做模型亲身体验,又结合绘图、填图,使课堂充实紧凑,通过实例学习,就把许多问题一目了然了,所以要把朱老师的教法想方设法应用到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去,做好自己的教学。

3、整个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很活跃。

在整堂课中,老师让学生变换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悟中国的大好河山,而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完成这堂课的`教学任务,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教学,积极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这是一堂示范课,为我们今后的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们一定对照自己,查找不足,取长补短,积极改进教学观念和方法,改善课堂教学,使我们的课堂更完美,学生更喜欢。

1/ 1。

初二地理《地势和地形》评课稿

初二地理《地势和地形》评课稿

初二地理《地势和地形》评课稿前言在初中地理课程中,地势和地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地球上的地形和地势多种多样,形成原因也各不相同,因此对于初中生而言,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需要借助一些实例和图片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

近日,我参加了一堂初二地理课的听课,对这节课的教学和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和总结。

在此分享我的经验和建议。

课程设计本堂课主要以PPT为主要教学工具,包含地势和地形的基本概念、种类、形成及作用等内容。

其中,PPT的配图丰富、质量高,并配合着教师的生动形象的讲解,使得学生们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对地势和地形有一个整体大致的认识。

此外,课堂还设置了分组讨论环节,让学生们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和思考重点,同时还能促进学生间的合作和交流。

总体而言,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较为合理和丰富,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对地形地势的兴趣。

教学效果在课堂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大部分都能很好地跟上教师的思路和思考重点,除了有个别同学可能因为理解难度较高而稍有懈怠。

但是,在经过教师引导和同学们的李嘴开舌头后,他们也能够逐渐了解课程内容,对原本不太不能理解的概念有所深入了解。

此外,在分组讨论中,学生们也体现出很高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深度。

其中有些小组甚至还超越了预期的表现,让讨论室的氛围颇具活力。

不足与建议虽然本堂课程的教学效果较好,但是还是存在一些不足:1.,有些地方需要加强解释,让学生明确和深刻理解。

2.,但本堂课中只讲了部分,少了部分地形的讲解。

希望下次能够覆盖更加全面。

3.,只重视学生的记忆能力,缺少对学生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建议后续多在作业中加入开放性问题或者案例分析。

4.,时间较短,学生有些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深度思考。

建议设置更多讨论环节或者加长讨论的时间。

结语通过这堂课的观察和评价,我认为这是一次较好的课堂教学。

在丰富教学资源的情况下,学生们能够获得知识和思考深度的提高。

然而,还是存在一些可以改善的地方,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形多样》评课稿
今天听了李老师的《地形多样》一课,许多环节令人印象深刻。

本节课总体来说是一堂比较成功的地理课,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接下来我结合课堂观察量表来谈谈我的感受。

首先,我认为本节课成功之处颇多:
第一,全班学生都能够认真倾听老师讲课,注意力集中,持续时间长。

整堂课过渡自然、教态自然大方、板书重难点突出,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分配合理,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很高,第二,有90%以上的学生能够认真倾听同学发言,教师能够主动引导学生,及时进行点拨。

第三,针对课堂提问,学生反应灵敏,有针对性得指向目标达成,问题设置有梯度,开放有度,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

第四,注重学生的动手发展,师生互动科学有效。

其中对五种地形“画一画”剖面图活动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几乎全班同学都能够参与其中,在作品展示中,很多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很满意,从中找到了学习的乐趣。

教育是一门遗憾艺术,对于本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接下来我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第一,有部分学生没能够及时做好笔记,只专注于课件内容。

教师没能及时提醒,也说明了平日里记笔记的良好习惯还没真正养成。

第二,不是能很充分的关注到每个同学。

在展示作品时,有几个没有展示的同学,作品非常出色,作为老师应该关注表扬他们,可是由于时间的关系,都没有提及,这是不利于学生发挥学习积极性的。

第三,口头表达欠成熟,提问的时机、对象、次数都还要斟酌。

对学生的提问不够科学,喜欢用“是不是”,“对不对”这种引导式的提问方式,没有设计更佳的提问方式,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

这种提问方式,只会增加学生思考的惰性,对本该学生思考回答的问题间接由老师来解决,阻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总之,虽说这堂课有不少不足,但是能够在45分钟中把更多的时间和舞台留给学生,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和积累,张扬独特个性,让青春的思维真正的活跃起来,是这节课的亮点。

本节课教学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进行,寓教于乐,是对课程的改革得以深入发展的展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