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及变化知识点
2020秋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附复习要点《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2020秋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1.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
我国西部地区多高山、东部地区多平原。
2.我国的主要地形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
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1.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
2.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3.地球从外到内可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4.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5.在地球内部,越往下去,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第三课:岩石会改变模样吗1.岩石变化的原因: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作用等。
2.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3.岩石风化的过程图:岩石(风化)岩石碎裂(继续风化)小石子和沙(继续风化)成为土壤中的微粒第四课:土壤中有什么1.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2.土壤的微粒的从大到小分为:沙砾、沙、粉沙、黏土。
3.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4.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
第五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
2.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3.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使地形地貌发生了变化。
第六课:探究土地被侵蚀的因素1.土地被侵蚀的程度与坡度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雨量大小有关。
2.土地坡度越大,被侵蚀的程度越大。
3.土地上覆盖的植物越少,被侵蚀的程度越大。
4.降雨量越大,被侵蚀的程度越大。
第七课:河流对土地的作用1.由于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地表会形成许多溪流和沟壑。
溪流汇集在一起就成为了河流。
2.河流对土地不但有侵蚀作用,而且也有沉积作用。
3.河流坡度较大的地方水流速度大,容易发生侵蚀。
4.河流坡度较缓的地方流速小,容易发生沉积。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上第03单元 地表的变化(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地表的变化第一节地表在变化1、地表风光各异,有山地、高原、平原、丘陵、沙漠、海洋等。
2、珠穆朗玛峰海拔约8848.86米,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
3、鱼龙是1.5亿年前生活在海洋中的大型爬行动物。
4、改变地表的力量有自然的力量和人为的力量。
自然力量有地震、火山、流水和风等。
人类活动如修建水库、修路等活动。
第二节地震1、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强烈地震发生时,大地颤抖,山河移位会迅速地改变地表形态。
2、地球表面的岩层在受到巨大挤压力时会发生扭曲变形而断裂。
岩层断裂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大地猛烈地震动起来,并产生巨大的破坏力量。
3、1976年7月28日在我国河北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里氏7.8级强烈地震,建筑物大多被毁,周围地区也出现了大量的裂缝带。
4、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大地震,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
5、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6、地震时如何自我保护:选择较安全的地方如床下、桌子底下躲避。
2>可选择卫生间、厨房、储藏室的墙角躲避。
3>高层住户向下转移时,千万不能跳楼也不能乘电梯。
4>在室外躲避选择空旷地区,避开高大建筑物,远离高压线。
第三节火山1、火山爆发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火山爆发时岩浆从火山口喷涌而出。
2、.火山喷发是地球释放能量的一种活动,一般会在地表上形成锥状的高山。
火山爆发时,除了喷出火山熔岩的温度约有IOOO o C岩浆,还会喷出火山灰和一些气体。
火山一般可分为三类:死火山、休眠火山和活火山。
3、火山喷发会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但是在火山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产物,也可以被人类利用。
4、地球内部的热量促使熔岩运动,从而使板块慢慢地运动起来。
5、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相邻的板块之间,就是因为在板块边缘地带,地壳活动活跃。
6、实验活动模拟火山喷发实验材料:铁盆、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护目镜。
高一地球的演化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球的演化知识点总结地球的演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数十亿年的岁月中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
高一地球的演化知识点总结了从地球的形成到现代地球各个时期的变化过程和相关知识。
以下是对地球演化的概述和分析。
1. 地球的形成和构造地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约46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
地球形成时的温度极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不断冷却,形成了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结构。
地壳是地球最上层的部分,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地幔是位于地壳下方的中间层,主要由固态岩石组成。
地核是地球的最内部,主要由固态外核和液态内核组成。
2. 地球表面的变化地球表面的变化包括地球的地貌和地理构造。
地球的地貌主要由地表的山脉、平原、高原、丘陵、河流、湖泊和海洋等组成。
地理构造指地球的板块构造和构造运动。
地球的地壳被分成数块板块,这些板块不断运动,形成了地震、火山喷发等现象,并导致了地壳的抬升、下陷和断裂。
3. 古生物和地球生物演化地球生物的演化是地球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出现在约35亿年前的海洋中,这些生命形式主要是微生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逐渐进化为复杂的生命形式,出现了多样性的生物种类。
地球上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的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如白垩纪末大规模灭绝事件,这些事件对地球生物的演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4. 地球的气候变化地球的气候变化是地球演化的重要方面。
地球的气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球轨道参数等。
地球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次的冰川期和间冰期,这些气候变化对地球的生态系统和生物进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地球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地球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地球资源,如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等。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大和工业化的发展,地球资源逐渐枯竭,环境问题逐渐突出。
例如,气候变化、土地退化、水污染等问题对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挑战。
总结:地球的演化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涵盖了地球的形成、地球表面的变化、生物演化、气候变化和资源与环境问题。
地球表面变化知识点总结
地球表面变化知识点总结地球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行星,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历了许多变化。
这些变化涉及到地质、气候和生物等多个方面,对地球表面的形貌和组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地球表面变化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地球的变化过程。
地球的地质变化地球的地质变化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质组成发生变化的过程。
这些变化来源于地壳运动、岩石变质、火山作用和地表侵蚀等地质过程。
地质变化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地球上的山脉、盆地、平原等地形地貌的形成。
1.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地球表面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地球的地壳是由若干块状的板块组成,它们之间通过构造运动相互摩擦、碰撞、隆起和下沉,导致地壳产生变形和断裂。
这些地壳运动引起地震、火山喷发和地表变动等地质现象,对地球表面的形态和构造产生深远影响。
2. 岩石变质岩石变质是地球地质变化的一个重要过程。
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地质构造发生变动,导致岩石受到压力和温度的影响而发生变质。
变质岩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矿物成分的改变和晶体结构的重组,形成了片理、褶皱和岩浆岩等特征,影响了地球表面的地质组成。
3. 火山作用火山作用是地球地质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地球深部存在着大量的岩浆,当岩浆受到挤压和温度升高时,会发生喷发现象,形成火山喷发。
火山作用不仅对地球表面形成了火山口、熔岩地带和火山岩等地貌,还影响了地球的大气和气候变化。
4. 地表侵蚀地表侵蚀是地球地质变化的重要过程之一。
地表侵蚀是指地表的土壤和岩石受到水流、风蚀和冰川作用而发生破坏和移动的过程。
地表侵蚀不仅导致了地表的土地沉积和溶解,还影响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貌形成。
地球的气候变化地球的气候变化是指地球表面的天气、气温和降水等气候要素发生变化的过程。
气候变化涉及到大气环流、海洋循环和太阳辐射等多个因素,对地球表面的生态、水文和农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地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点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点(原创版)目录一、地球表面形态的概念与分类1.地球表面形态的定义2.地球表面形态的分类二、地表形态的成因与演化1.构造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侵蚀与沉积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气候变化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三、地球表面形态的特征与分布1.地球表面形态的特征2.地球表面形态的分布规律四、地球表面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1.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正文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点主要涉及地球表面形态的概念与分类、成因与演化、特征与分布以及地球表面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一、地球表面形态的概念与分类地球表面形态指的是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包括陆地地貌和海洋地貌两大类。
陆地地貌又可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类型;海洋地貌包括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和大洋中脊等。
二、地表形态的成因与演化地表形态的成因主要归因于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主要包括构造运动,如地壳板块的碰撞和张裂,造成地表的变形和破裂,形成诸如褶皱山脉和平原等地貌类型。
外力作用主要包括侵蚀与沉积作用和气候变化。
侵蚀与沉积作用通过风、水、冰等自然力量的作用,改变地表形态。
气候变化则主要影响地表植被覆盖和土壤形成,从而改变地表形态。
三、地球表面形态的特征与分布地球表面形态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不同地区的地表形态各异。
例如,我国地貌特征多样,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其中,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而四川盆地则是我国最大的盆地。
地球表面形态的分布规律主要受地质构造、气候、地形和植被等因素的影响。
四、地球表面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平原地区适合发展农业,高原地区适宜放牧,山地地区则有利于林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人类活动也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
例如,人类过度开发和破坏地表植被,可能导致土地沙化和侵蚀地貌;而人类兴建水利工程,则可能改变地表水文环境和湿地地貌等。
高考地理地表知识点归纳
高考地理地表知识点归纳地理作为一门学科,涵盖广泛,包括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等诸多领域。
而地表知识点则是地理学习中的基础内容,也是高考地理考试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对高考地理地表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地壳变动地壳变动是地球表面发生的构造运动。
包括板块构造学说、地壳的构造和变动、地震和火山活动等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是解释地壳变动的重要理论,它认为地壳由若干个板块组成,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并且在板块边界处产生地壳运动。
二、水文地理水文地理研究的是水资源及其利用、地下水、河流水系、湖泊水系、水文地球化学和海洋地理等内容。
其中,水资源是指人类生活所需的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水的所有含量和各种形式,如地面水、地下水、冰雪和湿地等。
水文地理研究的内容丰富多样,与人类社会生活和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三、气候与气象气候与气象是地理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降水、湿度和风等要素。
而气象则是研究天气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高考地理中常涉及到的气候与气象的知识点有气温与降水的分布规律、季风气候、高原气候等。
对于气候与气象的掌握,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还能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气候变化的应对提供参考。
四、土地利用与保护土地利用与保护是地理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根据自身需求对土地进行利用的过程,包括农业、工业、城市建设等。
而土地保护则是指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以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高考地理中涉及的土地利用与保护的知识点有城市化进程、农业发展和林业资源的保护等。
五、人口与城市人口与城市是地理学习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它包括人口问题、人口分布与迁移、城市化和城市地理等。
人口问题是人口规模、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等问题的综合。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普遍趋势,也是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掌握人口与城市的知识,有助于理解人类社会和城市发展的规律,为城市规划和人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七年级地理地球面貌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地球面貌知识点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其面貌变化丰富多彩。
地球的面貌是由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与影响的结果,对于学习地理的初中生而言,了解地球的面貌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重点介绍七年级地理地球面貌的知识点。
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一天自转一周,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而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运动,一年公转一周。
这两个运动是地球面貌变化的基础,决定了地球不同地区的日照时间长短、气候特征、季节变化等。
二、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不是完全的正球体,而是存在赤道略鼓起、极地略扁平的地球形状差异。
其结构由地球内部的核、地幔、地壳组成,不同的物质特征和存在状态使得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化。
三、地球的大地形要素地球的大地形要素包括陆地和海洋,陆地是指地球表面凸起部分,地球上约30%的面积为陆地,海洋则是指地球表面被水覆盖的部分,占地球表面约70%的面积。
陆地和海洋表面形成了不同的地形地貌,诸如高山、平原、丘陵、河流、湖泊、海岸等。
四、地球的气候和生物要素地球的气候是指某个地区多年的天气现象,受到经度、纬度、高度、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形成多种不同气候类型,如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寒带气候等。
生物要素是指地球表面的动植物,它们占据了不同的分布区和生活环境,构成了地球上独特的生态系统,是维持生命运行和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地球的人类活动要素地球上的人类活动要素包括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生产、旅游等,它们对地球面貌的影响非常大,导致了大气、水资源的变化和污染、土地的改变、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问题,需要人类意识到地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六、地球的地震和火山活动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变化会导致地震和火山喷发等地球活动,它们对地球的地形地貌造成了重要影响,并且具有重大的自然灾害风险。
同时,它们也是人类探索地球内部、认识地球内部构造和演变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综上所述,地球面貌是由多个要素共同作用和影响的结果,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大地形要素、气候和生物要素、人类活动要素以及地震和火山活动等。
五年级上学期科学第二章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点
第二章地球表面的变化地球的表面地球表面的组成:✧地球表面并不是平坦光滑的,主要分为陆地和海洋。
世界海洋面积约为3.6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面积约为1.49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29%。
✧地球表面有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全球大陆共有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和南极大陆六块大陆。
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包括高原、山地、平原、丘陵和盆地等。
✧地形地貌的多样性是由地壳运动、板块构造、火山活动、侵蚀和沉积等多种自然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形地貌的分类:✧科学家把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分为五大类: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
✧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通常用于表示不同的地形和地貌,例如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棕色和褐色表示山地和高原。
地形地貌的特点:✧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不同的地形地貌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如山脉的形成可能与板块碰撞有关,平原可能是由河流的沉积作用形成的。
地形地貌与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有显著影响。
例如,城市建设会改变原有的地形,农业耕作可能导致土壤侵蚀,采矿活动可能形成矿坑或尾矿坝等。
地球表面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了解地球表面的脆弱性和地形地貌的变化对于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至关重要。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强调在保护地球表面的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公正。
地球的结构地球的结构分层:✧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圈层,由岩石组成,其厚度在不同的地方是不同的。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和地核之上,是岩浆的发源地,由固态岩石在极高温度和压力下部分熔化形成。
✧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位于地幔之下,一直延伸到地球的中心。
地壳的特点:✧地壳相对较薄,平均厚度约为15公里,但在海洋地区可能更薄,而在山脉等隆起地区可能更厚。
✧地壳由多种岩石构成,包括花岗岩、玄武岩等。
地理学中的地表过程与地貌知识点
地理学中的地表过程与地貌知识点地表过程和地貌是地理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涉及到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变和变化。
地表过程是指地球表面发生的各种物质和能量的流动、迁移和转化过程,而地貌则是地表过程形成的结果。
本文将介绍地理学中的地表过程与地貌的知识点。
一、地表过程1. 风蚀作用:风是地表过程中常见的一种驱动力,它通过吹拂地表的力量,移动着砂尘并侵蚀地貌。
风蚀作用包括风蚀和风沙运动,对地表形成风成地貌特征,如沙丘、黄土高原等。
2. 水蚀作用:水是地表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驱动力之一,主要通过河流、湖泊和雨水等形式对地表进行冲刷、侵蚀和沉积作用。
因此,水蚀作用对地表形成了众多的水成地貌特征,如河谷、瀑布和冲击坑等。
3. 冰蚀作用:冰是地表过程中的一种重要驱动力,主要表现为冰川和冻土对地表的侵蚀和剥蚀作用。
冰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特征有冰碛丘、冰碛原和冰川谷等。
4. 重力作用:重力是地表过程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会产生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地面下沉等地貌现象。
重力作用也是塌陷型地貌的重要形成原因。
5. 生物作用:生物包括植物和动物,它们的活动对地表过程也有一定的影响。
植物的根系可以改善土壤结构,保护土壤免受侵蚀;动物的挖掘活动可以改变地表形态,形成特殊的地貌特征,如蚁丘和兔坑等。
二、地貌知识点1. 高山地貌:高山是地球表面的重要地貌类型,主要由构造抬升和侵蚀作用共同形成。
高山地貌包括峰、峰丛、山脊、山谷、冰川等形态,是地表过程和地壳构造活动的重要结果。
2. 平原地貌:平原是地表过程中沉积作用的结果,主要形成于河流、湖泊和海洋的冲积、淤积和沉积作用。
平原地貌通常呈平坦、开阔的形态,是农业和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
3. 丘陵地貌:丘陵地貌是由风蚀、水蚀、重力等作用造成的起伏不平的地形。
它介于山地和平原之间,具有丰富的地形特征,如丘陵状、坡地和凹陷等。
4. 河谷地貌:河谷是河流的侵蚀和冲刷作用形成的地形。
根据河谷的形状和形成方式,可以分为V字谷、峡谷、河湾和河床等类型。
五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点(一)各节知识点一、地球的表面1.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
2.整个地球的表面是高低不平、复杂多样的由陆地和海洋两部分组成。
海陆分布是不均匀的陆地被海洋分开并没有完全连接在一起形成几大板块。
3.地球表面的样子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经过漫长的演化逐渐形成的。
4.地形地貌的主要特点及对其成因的猜测:二、地球的结构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
2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3地壳运动也称为构造运动推动着地壳的演化是地震和火山喷发的主要原因,其最直观的结果是造成岩石的变形。
不同年代的岩石或岩层由于地壳运动而受到力的作用发生弯曲或断裂,形成褶皱和断层等地质构造。
三、地震的成因及作用1.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
2.两半拼接的小盒代表地壳中的两个板块铺在小盒中的泥代表岩层,拉开或挤压是模拟岩层受到的作用力。
3.地震会使地表断裂、隆起,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等现象。
四、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1.地壳运动是火山喷发的原因。
火山喷发时,会使地面产生裂缝,并有熔岩喷涌。
2.火山喷发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形成火山岩小山、火山岛、火山口湖等。
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引发地表变化的内在因素,其主要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
3.长白山天池是一个火山口湖,由火山喷发形成。
火山喷发喷射出大量熔岩之后,在火山口处形成盆状凹陷,时间一长,积水成湖。
4.火山喷发成因的模拟实验用酒精灯加热→火山喷发→火山的成因(1)用番茄酱模拟熔岩,用土豆泥模拟地壳。
(2)注意事项:①必须戴护目镜,防止加热后的番茄酱喷射到眼睛。
②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③用薄薄的土豆泥封住洞口可以使熔岩更容易喷发出来。
(3)实验现象:洞口处薄薄的土豆泥裂开形成“火山口”,“火山口”喷发出“熔岩”,还可能发生“山体”裂开,流出“熔岩”的现象。
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知识清单
《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知识点1.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
2.地形是指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即地表的形态。
3.常见的地形及其特点: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4.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地形,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丘陵,棕褐色表示山地和高原,白色和淡紫色表示积雪和冰川。
5.地球上海洋面积(71%)比陆地面积(29%)大。
6.我国的地形多种多样,地势西高东低,西部高,多高原、山地,东部低,多平原、丘陵。
7.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地震、火山、风的作用(雅丹地貌)、水的作用……8.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幔(厚度约2900千米)、地核(平均半径约3500千米)三个圈层。
9.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玄武岩、浮石、花岗岩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变质岩:大理岩、板岩10.地壳在不断地运动。
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
地壳运动会使岩层受力,就会发生弯曲变形。
11.通过地震模拟实验,我们发现:迅速拉开时,泥层会断裂,迅速挤压时,泥层会隆起。
12.地壳在不断运动,当地下的岩层发生弯曲、断裂、错动等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13.地震给地球表面带来的变化:地震造成山地滑坡,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地震使地面出现了裂缝、塌陷、扭曲变形。
地震给地表带来的变化是剧烈的。
14.地震发生时我们该如何自救?(了解)室内如何逃生:迅速钻到床下、桌下,同时用被褥、枕头、脸盆等物护住头部,等地震间隙再尽快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地震时如果房屋倒塌,应呆在床下或桌下千万不要移动,要等到地震停止再逃出室外或等待救援。
如果住在楼房中,最安全、最有效的办法是及时躲到两个承重墙之间最小的房间,如厕所、厨房等。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点梳理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2.1地球的表面1、地球表面主要分为陆地和海洋,海洋面积约占71%,陆地面积约占29%。
2、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可以分为五大类:平原、丘陵、高原、山地和盆地。
3、我国地形地貌特点:西高东低。
西部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东部地区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4、主要地形特点:丘陵:海拔较低,起伏较大,坡度较小山地:海拔较高,起伏很大平原:海拔较低,起伏小,宽广平坦高原:海拔较高,面积较大,外围较陡盆地:四周高,中间低2.2地球的结构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2、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3、岩浆岩有玄武岩、浮石和花岗岩,它们都是火山喷发出的岩浆冷却后形成的岩石。
4、沉积岩是经过外力作用下地表被侵蚀的碎屑物被搬运到地势低洼处不断沉积,日积月累而形成。
砾岩、页岩和石灰岩都属于沉积岩。
5、变质岩是由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地下经过高温高压作用后,岩石重新结晶而形成。
大理岩和板岩都是变质岩。
6、地壳在不停运动,地球内部岩浆在不停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
地壳的运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1、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地壳圈层,是由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2、在模拟地震实验中,小盒模拟的是板块,泥土模拟的是岩层。
迅速拉开小盒两半时,泥土会出现裂痕;迅速挤压小盒的两半,泥土会向上隆起。
3、地震造成的危害有:破坏建筑物,地面出现裂缝,引起山崩、滑坡、海啸等。
4、当地震发生时,应尽快跑到空旷的地方,如无法及时离开教室,应躲避在课桌或坚固物体下。
2.4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1、火山喷发大多数发生在地壳活跃的地带,是由地球内部的运动引起的。
2、长白山天池是一个火山湖口,由火山喷发形成。
3、模拟火山喷发实验中,用酒精灯加热土豆泥是模拟地壳深处处于高温状态,土豆泥模拟的是岩层,番茄酱模拟的是岩浆。
这个实验说明了火山喷发是由于地球内部岩浆在高温作用下在地壳薄弱地带喷发而出形成的。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第三单元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教科版
1、地形特点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丘陵——上下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广阔,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2、内蒙古是高原、x疆的吐鲁番是盆地、x藏是高原的地形。
3、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中国的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4、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的内部从外到里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局部。
绝大局部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5、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了宏伟的喜马拉雅山。
6、大陆板块不断运动,如互相碰撞、别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宏大变化。
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
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7、东非大裂谷是两大板块受拉张而形成的断裂谷。
8、地球内部运动会引起地形的变化。
9、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景观。
10、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小石子和沙是岩石风化形成的。
11、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
12、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其次是沙、比沙小的是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
沙砾的直径大于2毫米、沙的直径小于2毫米,粉沙的直径小于1/16毫米,黏土的直径小于1/256毫米。
13、土壤中的腐殖质和盐分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腐殖质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盐分是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
14、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8、黏土和细沙容易被雨水冲走,是因为它们比拟轻。
19、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场。
20、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都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21、由于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地表会形成许多溪流和沟壑。
溪流聚集在一起又会成为大的河流。
上游河床布满了大石头,中游河床堆积了很多的鹅卵石,下游河床堆满细纱。
地球表面变化的知识点总结
地球表面变化的知识点总结地壳运动地壳是地球表面的最外层,由岩石构成。
地壳运动是指地壳内部岩石的运动,其主要表现为地震、火山喷发和地质构造变化。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表现,主要由地壳中的断层运动引起。
地震会导致地表的震动,对地质构造和地貌造成影响。
火山喷发是地壳运动的另一种表现,主要由地壳中的火山岩体活动引起。
火山喷发会释放岩浆和岩渣,形成火山口和熔岩台地,对地貌造成重大影响。
地质构造变化是地壳运动的另一表现,主要由板块运动引起。
板块运动是地球表面地壳板块相对移动的一种现象,包括板块边界的构造变化、地层的抬升、沉降和褶皱等。
地壳运动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岩石组成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地球表面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地质构造变化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岩石的构造和组成特征。
地质构造变化主要表现为地形地貌的变化、地层的抬升和沉降等。
地形地貌的变化是地壳运动对地表地理形态的影响,包括山脉的形成、河流的侵蚀和泥沙的堆积等。
地形地貌的变化丰富了地球表面的景观,影响着水文地质、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等。
地层的抬升和沉降是地质构造变化的另一表现,主要由板块运动引起。
板块运动使得地层产生抬升、沉降和褶皱等现象,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地质构造特征。
地质构造变化对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地球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气候变化气候是地球表面大气的状态和变化规律。
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气温的变化、降水的分布和风力的变化等。
气温的变化是气候变化的重要表现,主要由太阳辐射和地球自转引起。
太阳辐射使得地球表面接收到不同程度的热能,造成了地球表面气温的变化。
降水的分布是气候变化的另一表现,主要由地球表面气温和水汽含量的不均匀分布引起。
风力的变化是气候变化的另一表现,主要由地球自转和地形地貌的不同引起。
气候变化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人类社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演化生物演化是地球表面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
史上最全地球知识点总结
史上最全地球知识点总结1.地球的基本情况地球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岩石行星,它的直径约为1.27万公里,是太阳系中占地位最大的行星。
地球的自转周期为24小时,公转周期为365.25天。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了白昼和黑夜的交替,也形成了四季的变化。
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轨道面之间的夹角非常小,这就是为什么地球有四季的原因。
2.地球的大气层地球的大气层包含了许多气体,其中最主要的是氮气和氧气。
地球的大气层分为四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外层,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气体组成和性质。
地球的大气层对生命的保护和气候的形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3.地球的地壳结构地球的地壳分为地殼、地幔和核心。
地壳主要由岩石和矿物组成,厚度约为30-70千米,是地球的最外层。
地幔由岩石和熔岩组成,厚度约为2900千米,是地球的中间层。
核心分为外核和内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厚度约为3486千米,是地球的最内层。
4.地球的地理特征地球上有着许多不同的地理特征,如高山、平原、盆地、河流、湖泊和海洋等。
地球上最高的山脉是喜马拉雅山脉,最深的海洋是马里亚纳海沟,最大的盆地是死海盆地。
5.地球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非常丰富,大部分水资源储存在海洋中。
地球上的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百分之七十一,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
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主要储存在湖泊、河流和地下水中,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水资源。
6.地球的生物资源地球是我们所知的唯一宜居的行星,因此地球上有着非常丰富的生物资源。
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等。
这些生物资源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7.地球的环境问题地球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海洋污染、空气污染、水资源匮乏等。
这些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未来发展都构成了威胁,因此需要采取行动来解决这些问题。
8.地球的人口和城市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家园,人类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数十万年。
地球上的人口数量目前已经超过了70亿,人口的增长给地球带来了许多挑战,如食物和能源等资源的短缺。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知识点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基础知识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高原: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2.在地形图上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蓝色表示海洋。
3.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4.(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从外到里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5.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6.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7.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8. 由于受(水、大气、气温、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9.(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10.风化作用改变的地形地貌:海南第一山和云南的路南石林。
海南第一山东山岭主要由花岗岩构成,长期以来这些花岗岩由于温差及海水.海浪的侵蚀风化作用,逐渐形成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
云南的路南石林.弥渡的天生桥是石灰岩受水的化学风化作用的结果。
1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岩石→岩石碎裂→土壤)12.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颗粒最大的(沙砾),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点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点
一、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
地球表面形态是地球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部力主要有地壳构造力和地球物理力,外部力主要包括风化、流水、冰川等自然力的作用。
这些力相互作用,使地球表面不断发生变化,形成了多样的地表形态。
二、地表构造运动与地貌的关系
地表构造运动是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分为若干板块,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地震、火山等现象,进而影响地表地貌。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就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碰撞的结果。
三、地形分类及特点
根据地形特点,地球表面形态可分为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
平原地势平坦,海拔较低,如我国的华北平原;山地地势较高,地形险峻,如喜马拉雅山脉;丘陵地势较为起伏,如我国江南丘陵;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如四川盆地。
四、地貌实例分析
地表形态各异,以下举几个典型地貌实例进行分析。
黄土高原地貌,是由于风力、水力等外力作用,使黄土沉积而成;喀斯特地貌,是由于地下水溶解作用,形成奇特的石林、溶洞等地貌;冰川地貌,是由于冰川运动导致的地面侵蚀作用,如我国的长白山天池。
五、地表形态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表形态的变化对人类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河流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峡谷,可以为人类提供水利资源;地震等地质灾害,会给人类生活带来严重损失;山脉的形成和变化,影响气候和生态环境,进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综上所述,地球表面形态是地球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地表构造运动、地形分类、地貌实例等方面均反映了地球表面形态的多样性。
新科教版五年级科学知识点 总结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2.1.地球的表面1.地球表面并不是平坦光滑的,主要分为陆地和海洋,世界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可以概括的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2.地球陆地分为七大陆地部分,被称为七大洲,即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与南极洲。
世界地图七大洲四大洋3.全球大陆共有亚欧大陆(因为亚洲与欧洲是直接相连在一起的,同时亚欧大陆也是地球最大的一块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澳大利亚大陆(主要就是由大洋洲组成)和南极大陆6块大陆。
4.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6.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科学家把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分为五大类,五大地形分别是高原(特点:海拔较高,外围较陡,内部地势相对平缓)、平原(特点:海拔低,地势平坦)、丘陵(特点:地势起伏较大,山顶浑圆,山坡坡度不大)、山地(特点:地势起伏较大,有耸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幽深的山谷)、盆地(特点:四周高,中间低)。
高原平原丘陵山地盆地7.我国的地形地貌特点: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地势西高东低(因为: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呈阶梯状分布,山区面积广大。
地形地貌记录表8.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主要是地壳运动,以构造运动为主,还会有地震、火山喷发等比较剧烈的运动,会让地形变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主要来源于太阳、水、风、大气、生物等。
包括:风化作用、河流、冰川、湖泊等的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作用,使得地形削高填低趋向平坦。
2.2.地球的结构1.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表面与地球的内部构造有关。
2.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3.地壳的组成: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组成地壳的岩石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高一地球表面知识点
高一地球表面知识点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而了解地球表面的知识对于我们认识和保护地球至关重要。
在高一的地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地球表面的知识点,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本文将从地球的结构、地球的外部力、地理过程和地形特征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球的结构地球是一个由固态岩石地壳、软态的上地幔、硬态下地幔和铁镍合金的地核组成的球体。
这种复杂而有序的结构使地球成为独一无二的行星。
地壳是地球表面最外层的一层,它被划分为陆地和海洋两部分。
陆地主要由岩石、土壤和矿物组成,而海洋则占地球表面的约70%。
地幔带有高温和压力,是地球物质循环的重要层次。
地核则是地球的内核,它由铁和镍等物质组成。
二、地球的外部力地球表面的形状、地理过程和地形特征是由地球的外部力所驱动和塑造的。
这些外部力主要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壳运动和地球的内热作用。
地球的自转使得地球的表面呈现出昼夜交替的现象,而地球的公转则导致季节的变化。
地壳运动包括地壳的隆升和沉降、地震和火山活动等,它们不仅造成地壳断裂和地震,还导致了地貌的形成和变化。
地球的内热作用则是由地球内部的高温物质引起的,它使岩浆从地下涌出,形成火山和岩浆喷发。
三、地理过程地理过程是地球表面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它包括岩石的风化和侵蚀、河流和湖泊的水文循环、海洋的潮汐和流洋等。
岩石的风化和侵蚀是地壳运动的关键环节,它们使岩石逐渐破碎、溶解和移动,形成了各种地貌类型。
水文循环是水在地球表面流动和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下水和地表水等。
海洋潮汐是由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引力作用引起的,它使海洋的海面上下起伏。
海洋流洋则是由风、地转偏向力等因素驱动的水流。
四、地形特征地形特征是地球表面地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高山、平原、河流和湖泊等。
高山是地球表面隆起的地区,它们通常由地壳运动引起。
平原是地球表面相对平坦的地区,大部分位于海平面以下。
河流是地球表面的水系统,它们形成了曲折的河道和各种大小的河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复习资料
1.地形指地球表面的形态。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湖泊、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2.陆地上的地形主要有高原、山地、盆地、湖泊、峡谷、平原、丘陵等。
3.峰峦高耸,地势崎岖的是山地;海拔不高,山顶浑圆的是丘陵;低平而宽广的是平原;海拔较高、地面开阔或有丘陵起伏的是高原;周围有山地、高原环绕,中间地势较低的是盆地;深度大于宽度,谷坡陡峻的是峡谷。
4.我国的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地势西高东低)。
地形图上,常常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海拔高度的地形,绿色往往表示的是平原,蓝色表示的是海洋或湖泊。
5.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6.地球从内到外可以分成地核、地幔、地壳三部分,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7.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如地震、火山;有时出表现为极其缓慢的变化,如喜马拉雅山的隆起。
8.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现在的大陆板块。
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
9.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10.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1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12.根据颗粒大小把土壤的微粒分:沙砾、沙、粉沙、黏土,统称为岩石的微粒。
13.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4.腐殖质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能使土壤变得肥沃,盐分是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它们都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15.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16.把土壤放入水中,发现水中有气泡,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把土壤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土壤上有“白汽”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水分;把沉积物的上层抹在手上,感觉很细腻,那是黏土。
17.雨水和径流(沿着地表流走的雨水叫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18.影响侵蚀的因素:土地的坡度大小、土地上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9.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
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20.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
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因此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21.在河流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过程中,上游河床往往布满了大石头,中游河床堆积了很多的鹅卵石,下游河床堆满细沙。
22.自然力如流水、风、冰川、海浪、重力等都会对土地产生侵蚀和沉积作用。
23.防止和减少灾害发生采取的措施:植树造林、兴修水利、修筑水坝、修梯田、封山育林、加强灾害预警预报……
24、谈谈你对“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的理解
答: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
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
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
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25、为什么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答:这是因为大江大河在上游和中游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并带走泥土。
而到了下游和入海口,由于地势平缓,流水速度减慢,河水携带的泥沙会慢慢沉积下来,天长日久就形成了冲积平原。
26、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单人床,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
27、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28、将烧热的岩石立即放入冷水中,反复几次,岩石会(碎裂)。
29、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30、(植树种草)可以增加植被覆盖、把坡地改造成(梯田)可以减缓坡度,这些措施可以有效的保、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
31、河的上游河床常见(大石头),中游河床上堆了很多(鹅卵石),下游河床堆满了(细沙)。
32、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
(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33、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来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课本插图复习:
第51页《岩石的风化过程图》
第52页《土壤分层沉积图》
第54页《土壤分层结构图及生活在其中的生物》
课本研究设计:第58页《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实验研究》
实验设计:
1.土地被侵蚀程度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请你选其中一个因素,设计对比实验来研究。
(1)研究问题:降雨量的大小与土地被侵蚀程度有什么关系?
我的推测:降雨量越大,土地被侵蚀的程度越大,降雨量越小,土地被侵蚀的程度越小。
实验材料:2个相同大小的塑料水槽、土壤、2个装满水的洒水瓶
实验方法:对比实验
不同条件:降雨量的大小(洒水瓶的洒水孔大小不同)
相同条件:土地的坡度大小相同、土地上都没有植物覆盖、土质相同(相同的土壤)、土的多少相同、洒水的高度相同、洒水的时间相同
实验过程:①在2个相同大小的塑料水槽里分别装入相同多少的土壤,做成相同的坡度。
②在两个洒水瓶(洒水孔的大小不同)里装入相同数量的水。
③用洒水孔大的洒水瓶向实验组的土地上喷水,用洒水孔小的洒水瓶向对照组的土地上喷水,观察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④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
实验现象:实验组的土地有大量泥土被冲走,对照组只有少量泥土被冲走。
研究结论:降雨量越大,土地被侵蚀的程度越大,降雨量越小,土地被侵蚀的程度越小。
(2)研究问题:土地上有无植物覆盖与土地被侵蚀程度有什么关系?
我的推测:土地上有植物覆盖,土地被侵蚀程度小;土地上无植物覆盖,土地被侵蚀程度大。
实验材料:2个相同大小的塑料水槽、土壤、1个装满水的洒水瓶、一些植物
实验方法:对比实验
不同条件:土地上有无植物覆盖
相同条件:土地的坡度大小相同、降雨量的大小(洒水瓶的洒水孔大小)相同、土质相同(相同的土
壤)、土的多少相同、洒水的高度相同、洒水的时间相同
实验过程:①在2个相同大小的塑料水槽里分别装入相同多少的土壤,做成相同的坡度。
②在其中一块上覆盖上一些植物,为对照组,另一组为实验组。
③分别往土壤上喷水,观察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④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
实验现象:实验组的土地有大量泥土被冲走,对照组只有少量泥土被冲走。
研究结论:土地上有植物覆盖,土地被侵蚀程度小;土地上无植物覆盖,土地被侵蚀程度大。
(3)研究问题:土地的坡度大小与土地被侵蚀程度有什么关系?
我的推测:土地坡度越大,土地被侵蚀程度越大,土地坡度越小,土地被侵蚀程度越小。
实验材料:2个相同大小的塑料水槽、土壤、1个装满水的洒水瓶
实验方法:对比实验
不同条件:土地的坡度大小
相同条件:土地上都没有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洒水瓶的洒水孔大小)相同、土质相同(相同的土壤)、土的多少相同、洒水的高度相同、洒水的时间相同
实验过程:①在2个相同大小的塑料水槽里分别装入相同多少的土壤。
②一个做成陡坡为实验组,另一个做成缓坡为对照组。
③分别往土壤上喷水,观察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④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
实验现象:实验组的土地有大量泥土被冲走,对照组只有少量泥土被冲走。
研究结论:土地坡度越大,土地被侵蚀程度越大,土地坡度越小,土地被侵蚀程度越小。
2.你是怎样验证“温度的高低变化会使岩石碎裂”这个猜想的?
研究问题:温度的高低变化会使岩石碎裂吗?
实验材料:一小块岩石、一杯冷水、一盏酒精灯、一盒火柴、一把镊子
实验过程:①用火柴把酒精灯点燃;②用镊子夹住岩石在酒精灯的外焰上加热;③(几分钟后)把烧热的岩石迅速放入盛水的杯子里;④反复做几次;⑤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实验现象:岩石碎裂。
研究结论:温度的高低变化是岩石碎裂的原因之一。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