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经济思想史之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及思想特征
高一历史课程教案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结构
高一历史课程教案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结构【高一历史课程教案 - 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结构】导言:本教案旨在介绍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结构,通过学习古代社会的经济特征、农业经济、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内容来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理解。
一、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特征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导,农业生产是经济的基础和主导力量。
2. 封建经济的统治:封建经济制度在古代中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封建统治者通过土地私有制和封建税收体系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3. 农民的劳动力密集型生产方式:农民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主要劳动力,他们以耕作和养殖为主要生产方式,为封建经济贡献了大量劳动力和产品。
二、农业经济的发展与特点1. 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农业是古代中国经济的中心,也是支撑社会稳定和人民生计的重要产业。
2.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生产技术逐渐改善,如水利工程的兴修、农具的改良等,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3. 农业税收与土地所有制:封建统治者通过向农民征收重税,从中获取利益,土地私有制和土地集中归属于封建地主成为农村社会的主要土地所有制形式。
三、手工业与手工制造业1. 手工业的兴盛: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手工业发展迅速,包括纺织、制陶、制作家具等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 工商业的分离:手工业在古代中国社会一般是由个体手工工匠负责生产,不同于后来的工厂化生产方式。
3. 手工业与商品经济:手工业的兴盛使得商品经济逐渐发展起来,通过手工业产品的生产和交换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四、商业与市场经济1. 商品经济的兴起: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商品交换成为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
2. 市场经济的出现:中国古代的市场主要是集市,通过集市的交易进行商品的流通和交换,市场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经济结构与特点.doc
word 文档可编辑一、古代中国经济结构与特点概要:(1)主要经济形态小家经济(自然经济) (2)主要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3)耕作方式:精耕细作和铁犁牛耕(春秋战国) (4)主要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农本思想) (5)主要经济部门:农业、手工业、商业(6)新型经济形态酱主义关系的萌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7)经济重心:由此向南转移(南北朝—南宋) 一、发达的古代农业2、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集体劳作—一家一记,男耕女织 公有制—私有制 (1) 形成:春秋战国(2) 形成原因:①铁梨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3) 地位: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社会的基本模式,是二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4) 优点:小农经济下的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事实上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工效。
(5) 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基本单位②农业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③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封闭性)(6) 艰难发展因素:①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②封建严重③小农经济十分脆弱(7) 评价:①小农经济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封建王朝主要的财政来源,是中国古代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和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②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小农经济基本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小空经济逐渐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1、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1)产生的发展:①夏、高、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②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③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由官办。
(2)特点:经营方式和生产方式:①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生产②技术水平:大多精美③世界地位: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文档可编辑②制瓷业:制瓷技术:东汉晚期,人们烧出成熟的青瓷;南北朝—白瓷,随唐进入成熟期/宋代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元朝—青花瓷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期,明—斗彩和五彩瓷清—粉彩和珐琅彩③纺织业:1、丝织技术:上古时代人们就学会了养蚕 丝,西周以后丝织技术突飞猛进,汉代丝绸外销使中国获得了“丝国”的称号,西汉发明提花机;唐代出现缂丝技术。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有哪些?店铺高考网为大家提供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发达的古代农业(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在世界上最早培植粟、水稻。
2、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火耕)3、商周:少量青铜农具,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
4、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5、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6、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作工具的进步(1)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
(2)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二牛三人后发展成二牛一人,东汉推广到珠江流域。
(3)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犁评,标志我国传统歩犁的基本定型,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2、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
西域的坎儿井(2)灌溉工具:曹魏时的翻车(人力)唐朝时的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的风力水车。
我国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农具、技术和水利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以家庭(生产单位)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生产领域)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生产目的),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1、耕作方式: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①商周,土地国有集体耕作。
井田制②春秋战国,个体耕作。
2、形成:(1)条件:①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使劳动者有可能独立进行生产活动;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使劳动者获得一定的土地。
浅析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浅析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浅析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浅析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土地制度包括土地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诸方面的关系。
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制度经历了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隶主阶级国家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也就是土地公有制。
奴隶社会,土地制度是以西周实行的井田制为代表的土地国有制,经济上的井田制和政治上的分封制密不可分,从而共同促成了西周文明的繁荣。
春秋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出现、牛耕的推广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田被大量的开垦为私田,加之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在井田上耕种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遭到破坏。
鲁国实行按亩收税,其他诸侯国也竞相效仿,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秦国以及其他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从而解放了生产力,促进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壮大,自耕农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强调发展农耕,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
它是古代中国历代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主要指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可从实施阶段、目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
1.实施阶段:前者实施于战国时期,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后者实施于封建社会衰落时期。
2.实施目的:前者在于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经济基础;后者在于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
3.根本目的:两者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前者是要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后者是要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4.影响:两者都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前者在封建社会初期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到中后期则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后者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中国古代的经济学思想与经济学
中国古代的经济学思想与经济学中国古代的经济学思想与经济学虽然没有像现代经济学那样系统和完善,但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经济问题的思考和实践也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的理论。
本文将从古代经济学思想、经济理论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以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代经济学思想的基本特点中国古代经济学思想的基本特点是与人的生活实践紧密相连,强调实用性和务实性。
古代中国的经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和商业交流方面,对于如何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
而古代中国的经济学思想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强调个体道德和伦理的同时,也注重经济活动对社会发展和和谐稳定的影响。
二、古代经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1. 农业生产农业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古代的经济学思想中也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礼记·民义》中有“黎民以事田畴”之说,强调了农民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古代学者们关注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农业生产力,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农事管理、耕作技术、灌溉水利等方面的具体建议,为古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商品流通古代中国的经济学思想还关注了商业交流的问题。
商业交流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增加社会财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墨子》中有关于货币的论述,论证了货币在交换中的作用。
《韩非子》中也提到了交换的概念,强调商人在经济中的积极作用。
这些都为古代商业交流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古代经济学思想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古代经济学思想虽然在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没有发挥像现代经济学那样的直接和决定性的作用,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古代学者们对农业生产和商业交流的思考,为古代中国提供了一定的经济理论基础,推动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经济学思想强调实用性和务实性,关注于农业生产和商业交流,为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绿水青山带笑颜 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 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 ----黄梅戏《天仙配》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夫妻恩爱苦也甜 唱词描绘了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心 你我好比鸳鸯鸟 目中的理想生活,描述了一种什么样 比翼双飞在人间 的经济?这种经济怎样建立的?特点
是什么?
B.汉代耕犁便于调节耕作深度
C.汉代精耕细作技术有了提高 D.中国传统步犁技术基本定型
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有许多关于农业的叙述,如《 荀子· 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 粪 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 上农》: “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 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解析:选B。材料体现了农业应重视气候、施肥、节气 等因素,是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表现,答案为B。
精耕细作是在一定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 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 耕作制度 水利灌溉 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 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的 春秋战国 垄作法 铁犁牛耕 的产量。 都江堰 (耕作方法) (开始) 两汉 耦犁、犁壁 代田法 漕渠、白渠、 耧车(改进) (耕作方法) 一年一熟 龙首渠 耕耙耱技术、耕 魏晋南北朝
(3)封建社会: 封建土地所有制(以私有制为主体) 主要形式; 形成:战国时各国先后进行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 结束:建国初,土地 改革 表现 ①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形式: ②农民占有少量或没有土地;(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掌握一部分土地。(土地国有制,
例如均田制) 影响:土地兼并盛行,大量土地集中到地主手中,造成了社会 的两极分化,激化了社会矛盾。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及特点单元总结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及特点单元总结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
农业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占据了绝大部分的人力和土地资源。
手工业是农业经济的补充和延伸,商业则是连接各地区经济的纽带。
以下是对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及特点的单元总结:一、农业经济:1.普遍采用农业耕作:古代中国主要以农业为经济基础,大部分人口都从事农业生产。
耕作方式普遍采用水稻种植、农民十分依赖于农业生产。
2.集体土地所有制:在古代中国,土地通常是集体所有制,有赋税制度,地主和农民按比例分取农田产出,并向国家交纳赋税。
3.农业工具改良:古代中国逐渐发展出一系列农具和农业技术,诸如铁制农具和水利工程的建设,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二、手工业经济:1.经济分工:手工业经济主要是家庭工业,城市多以手工业为主。
城市里的手工业者和家庭工业者分工明确,通过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2.制作精细长久:古代中国手工业生产讲究制作精细和耐久,如丝织业、造纸业等,产品多出口商品,制作精良受到国内外市场的青睐。
3.特种手工业的独立性:古代中国还有各种特种手工业,如瓷器、织锦、制陶等,这些手工业都有独立的特殊工艺和传统。
三、商业经济:1.内河和海洋贸易:古代中国商业经济主要分为内河和海洋贸易,内河贸易主要以黄河、长江等内河为交通枢纽,海洋贸易则以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主。
2.运输与市场:商业经济发展需要运输和市场,古代中国通过水路运输和驼队运输发展贸易,同时也出现了集市和商业中心。
3.闪族商人及乡村商业:古代中国商人多为闪族人,他们特点是移居他乡,为商业目的经商和定居,发展了乡村商业。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包括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
农业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手工业经济起到补充和延伸的作用,商业经济则是连接各地区经济的纽带。
农业经济主要以农业耕作为主,采用集体土地所有制;手工业经济则是家庭工业和城市手工业为主,注重精细制作和制作耐久;商业经济主要由内河贸易和海洋贸易组成,涉及运输和市场,商人多为闪族人。
主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结构与特点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知识体系知识梳理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最早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2)原始社会的松土工具:耒耜。
(3)耕作方式的发展:春秋战国出现铁犁牛耕;东汉出现挽犁(一人一牛)、耦犁(二牛抬杠);唐代出现曲辕犁。
2.土地制度(1)演变: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一商周的井田制一春秋战国开始形成的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国家、地主、农民三种形式)。
(2)演变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各国变法。
(3)地位:是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的兴衰。
(4)影响:存在了2000多年,前期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
3.古代中国水利(1)历代重视:大禹治水,早期史书把以水利为主题的《河渠书》《沟洫志》列为专篇,设置专门的官职(唐,渠堰使),负责管理;宋代奖赏制度等。
(2)水利类型及代表:①农业,战国时期,秦国四川岷江流域都江堰、秦国渭河流域郑国渠、汉代关中“井渠”。
②河防,防水患。
③海塘,防海患。
(3)灌溉工具:隋唐北方的立井水车,长江流域高转筒车;宋代水转翻车;明清风力水车。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规模:以家庭个体经营为基本单位,规模小。
(2)分工: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目的: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自给自足。
(4)技术特点:铁犁牛耕;精耕细作。
(5)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
(6)地位: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5.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弱点(1)具有分散性(家庭独立)、封闭性(缺少交换与合作)、脆弱性(易受自然、人为因素影响)。
(2)农耕经济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和取得革命眭的技术突破。
(3)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1.纺织业(1)纺织原料先后有麻、葛、丝和棉。
(2)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了“丝国”的称号。
(3)唐代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业兴起,官营规模大。
中国经济思想史大纲2010
中国经济思想史提纲导言一、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对象二、中国经济思想史内容三、中国经济思想史方法第一章中国古代集权官僚制与官文化第一节社会历史阶段分期与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性第二节中国秦汉以来土地所有权体系及官僚土地所有制的特点第三节孔子儒学与儒家道统第四节官文化与小农意识第二章中国古代国家经济管理思想第一节富国与富民之争(孔孟与管子)第二节桑弘羊的理财之学第三节刘晏的理财思想第四节王安石变法思想第三章中国古代治生之学第一节早期商人治生(范蠡、陶朱公、白圭、计然之策)第二节司马迁“富无经业”论第三节贾思勰“齐民要术”与地主治生第四节明清商帮与商人治生之学第四章中国古代货币与人口思想第一节子母与单旗货币思想第二节鲁褒的《钱神论》第三节唐代刘秩祖与“禁铜四美”论第四节称提思想第五节邱浚的货币思想第五章经世思潮与洋务思潮第一节鸦片战争前期中国社会的经世思潮第二节魏源经济思想第三节官僚地主集权制向官僚资本集权制的转化第四节张之洞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六章太平天国经济思想第一节《天朝天亩制度》中的经济思想第二节洪仁玕《资政新篇》第三节太平天国经济思想述评第七章康有为经济思想第一节三统三世说第二节富国之法与养民之法第三节《大同书》第八章孙中山经济思想第一节“三民主义”之“民”第二节民生主义第三节实业举国第四节平均地权第五节《实业计划》第九章官僚资本统治结构的形成与学术论战第一节近代官僚资本统治结构的形成第二节关于中国近代社会性质论战第三节关于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第四节毛泽东、蒋介石经济思想对比第十章新中国经济矛盾演变及经济思想第一节新中国经济矛盾演变第二节苏联教科书与中国经济学体系的特征第三节西方经济学引入与中国经济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特点
1.我国商业兴起较早,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城镇商业繁荣程度高。
2.汉至明朝前期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 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 向兴盛,明清时期受到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3.中国古代商业是在历代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的压制下取得发展和繁荣的,商业受官府控制 色彩较浓。
4.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 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及其特点
1. 产业结构:农业为主, 手工业、商业为补充
农业:小农经济,精耕细作 手工业:多种经营,领先世界 商业:有发展,受制约 2. 生产关系结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为主体 3. 空间格局: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秦汉 小农经济初步发展,开辟丝绸之路
魏晋南 北方经济历经破坏和恢复,南方经济 北朝 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隋唐
农耕经济繁荣,城市商业发展,经济 重心开始南移
宋元
商品经济显著发展,城市繁华,经济 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明清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 生并缓慢发展,农耕经济达到顶峰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农业: 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基本特点
2.手工业: 发展的基本史实,发展特征
3.商业: 发展概貌,发展特点
4.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缓慢发展的原因
5.政策:重农抑商和“海禁” 政策及其影响
朝代经济发展的特征来自夏商周 走在世界前列春秋战国 小农经济产生并开始发展
1.经营方式 小农经济(家庭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生产技术 精耕细作(犁耕技术,耕作方法,水利灌溉)
3.所有制结构 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思想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思想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其经济制度和经济思想也有着独特的发展历程。
在古代,中国经济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中央集权、农业为主、手工业发达、商业对等交换等。
农业为主的经济基础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是农业,农业实际上就是整个古代中国人民的生命线。
在农业生产中,公共的资源,如土地、水利、草场等,都归属于统治者,称为国有土地。
在此情况下,农民使用的是分配下来的私人土地。
农业技术的进步是农业生产的必备条件。
古代中国农业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有着广泛应用的科技和技艺,如旱作,随时随地可以翻地栽种、梯田、灌溉、种植业、养殖业和渔业等。
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兴起除了农业生产之外,古代中国手工业也兴盛,中国的手工业分为许多不同行业,主要有纺织、造纸、制陶、制铁等。
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与商业的兴起密切相关。
商业既是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手工业和农业生产转型和生产设备现代化的动力。
在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经历了从原始交换到货币交换的演变过程。
古代中国的货币以黄金、白银、铜钱为主,货币的使用只是为了方便商品交换和银行储蓄,对于资本运作和投资等方面并没有相应的实践理论。
皇权集中和财政运作在古代中国,独特的财政体制就是皇权财政的体现。
古代中国国家通过征收租税、区域收益、贸易利润等渠道进行了充实财务运作,保障了帝国官方财力的大量修建、铺设、加固等的建设。
这些巨额财政来源就是体现在皇权的权利和财务管理上。
同时,古代中国政府还普遍实行皇室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逐渐扩大国家财政的来源,为帝国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司法与商业之间的关系在古代中国,中国政府在商业、枉法等方面的支持可以追溯到唐朝。
唐朝发行的“商规”规定了不同商业区域之间的交易规则,使其不同区域之间的资本流动得以畅通无阻。
而且唐朝还成立了将会和商会,通过它们的监督,防止商业欺诈、保护普通商人的垄断利益。
当然,古代中国的司法是严厉的。
特别是在处理商业问题方面的法律,如在诉讼案件中,法院通常有各种工具来虐待商人,以强迫他们折服。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其经济结构和特点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为您介绍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及变迁。
一、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古代中国以农业经济为主导,农业生产是社会经济的基础。
农业分作为中心、手工业和商业为辅的生产方式,农业年景好坏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整体经济的发展。
古代中国劳动力相当庞大,大部分人民都从事农业生产,他们种植粮食、蔬菜和果树,经营养殖业等。
二、封建经济的特点古代中国的经济体制以封建制度为基础,贵族地主拥有土地并掌握着重要的生产要素。
这些地主通常依靠统治者的赏赐或领地来获取利益,并通过控制土地、赋税以及劳动力来巩固其统治地位。
此外,封建制度还限制了社会的流动和职业的选择。
三、商业经济的发展在古代中国,商业经济也逐渐兴起并发展壮大。
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城市,主要包括商品交易、金融服务以及手工业生产。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以货币经济为基础,货币的出现使得商品交换更加便捷。
此外,运河和交通路线的建设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使得货物的流通更加便利。
四、手工业的繁荣除了农业和商业,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也十分发达。
人们通过手工制造各种产品,包括纺织品、陶瓷、造纸、铁器等等。
手工业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也为商业活动提供了多种商品。
五、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古代中国的经济管理存在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并存特点。
中央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管制和调控,例如设立行政机构和组织农田水利工程等。
而地方官员则负责具体的执行和管理,同时也享有较大的权力和裁量权。
六、科技进步的贡献古代中国在农业生产、手工业制造和商业活动中不断进行科技创新。
例如,在农业方面,古代中国发明了农具和灌溉设施,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在手工业方面,古代中国研发了陶瓷釉料和造纸技术,使得手工制品更加精美。
在商业方面,古代中国发明了纸币和指南针等工具,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贸易的繁荣。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总结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总结前言简要介绍古代中国经济的历史背景和研究意义。
阐述本单元总结的目的和重要性。
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从夏、商、周时期开始,概述古代中国经济的起源。
描述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变革和发展。
简述秦汉时期的经济统一和繁荣。
介绍唐宋时期的经济高峰和商业发展。
概述明清时期的经济特点和资本主义萌芽。
第二部分: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农业经济:介绍古代农业的基本状况和重要性。
手工业经济:阐述手工业的发展和对经济的贡献。
商业经济:分析商业经济的兴起和对经济的影响。
货币经济:探讨货币在古代经济中的作用和影响。
第三部分: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自给自足:分析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自给自足特点。
重农抑商:讨论重农抑商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官营与私营:比较官营和私营经济的不同特点。
经济区域差异:探讨不同地区经济的差异和发展不平衡。
第四部分: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土地制度:介绍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赋税制度:分析赋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货币制度:探讨货币制度对经济交易的促进作用。
商业政策:讨论商业政策对商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五部分:古代中国的经济思想儒家经济思想:介绍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道家经济思想:阐述道家对经济的自然无为观念。
法家经济思想:分析法家对经济秩序和国家控制的主张。
第六部分:古代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经济与社会结构:探讨经济对古代社会结构的影响。
经济与文化发展:分析经济对文化发展的支持作用。
经济与科技进步:讨论经济如何促进科技进步。
第七部分:古代经济对现代的启示经济持续发展:从古代经济中汲取持续发展的启示。
经济与环境:探讨古代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经济与社会和谐:分析古代经济如何促进社会和谐。
结语总结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强调学习和研究古代经济对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列出用于撰写本文档的主要参考文献。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农耕方式的演进1.中国具有七、八千年的农耕历史。
2.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火耕),人们需要经常迁徙流动,生活艰苦。
3.原始社会末期,开始用耒耜耕地,中国农业进入“耜耕”(“石器锄耕”)时代。
4.商周时期使用少量青铜农具,学会了使用肥料和水利排灌技术。
5.春秋以后,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长期以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2.奴隶社会──井田制这是一种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度,其本质是国王代表整个贵族占有土地的土地私有制。
◆井田制的基本特点:一、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
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
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二、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三、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这种土地的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公有制,它是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和庶民则完全被排除在外。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春秋时期出现贵族个体占有的私田,前594年,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实行“初税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
3.封建社会(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域特点
考纲解读
考点: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解读:
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 度,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 国内史学界一般将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划分为原始农 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大阶段。 • 所谓原始农业是指人类社会早期最原始、最简陋的农 耕生产。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大致属于这个时期。 • 传统农业则以铁犁牛耕、精耕细作为其典型形态。整 个封建社会都属于传统农业。 • 至于现代农业,一般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后出现 的农业现代化,它首先发轫于西欧,然后向世界各国 扩散。我国的现代农业一般认为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 才开始形成,至今还在进程之中。
材料一:随着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生产力。土 地私有化打破了以往那种集体生产的农耕传统,向以家庭为单位的 个体生产形态过渡, 与倡导农业生产小家庭化相配春秋战国开始, 手工业也日益小家庭化。一个家庭内“男子力耕,“女子纺绩”, 这种男耕女织,以织促耕的自给自足的家庭小农业逐渐成为中国农 耕经济的主体。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 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 休息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 改。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材料三: 中华民族自古有重视农业的传统。明清时期统治者调整 统治政策,使农业发展迅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4.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⑴有利因素: ①铁犁牛耕的普及 ②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有一定的积极性 ③农民的辛勤劳动 ④历代统治者的重农政策 ⑵不利因素: ①规模小、条件简陋,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②封建剥削的沉重 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社会的动荡。
5.评价: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
农业生产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石,农民是古代社会的支柱。
其次,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具有明显的封建特色。
封建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封建领主掌握着土地和资源,地主阶层成为经济中的主导力量。
再次,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缓慢,长期处于不发达状态。
这与封建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有关,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封建社会的束缚。
而且,封建社会对商业和手工业的鄙视也进一步抑制了它们的发展。
最后,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特点是经济自给自足和地方性经济发展。
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对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是农业经济占主导、封建制度占主导、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缓慢、经济自给自足和地方性经济发展。
- 1 -。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复习指导1.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两大支柱,首先是农业,其次是手工业。
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以农业和手工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线索,归纳中国古代农业传统耕作方式的形成过程。
以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为线索归纳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
以朝代为序识记古代冶金业、制瓷业和丝织业的突出成就。
同时注意与古代中国改革内容相联系。
2.占代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同时受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
了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历朝商业发展的表现。
要明确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的原因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地位。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复习本单元内容要联系政治史和文化史的相关知识,综合分析各种历史现象。
4.分析本单元内容应置于世界经济史中进行对比分析理清中国古代经济由长期领先于世界到后来逐渐落后于欧美国家的基本线索.并分析相关原因。
二.重点知识讲析1、评价古代商品经济(1)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一般来说,衡量商品经济发展的指数主要看投入市场的产品、市场、货币、城市等方面。
商品经济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进取性。
(2)在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商品经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起着不同的作用,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①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中很大一部分人就来自于拥有雄厚资产的商人。
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成为封建政权的中心,如临淄、邯郸、大梁、郢等。
②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如隋、唐、北宋的都城洛阳、长安、开封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
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大。
③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
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工场手工业。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经济上瓦解着封建制度,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思想上冲击着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1古代中国经济结构与特点
【专题学习目标】掌握有关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基本知识,分析传统经济结构不利于历史进步的弊病,加深对现今中国经济条件的理解,展望未来中国的经济前景并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并通过对古代农业、手工业等情况的学习,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专题学法指导】整体感知本专题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
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概括了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从“海禁”、“重农抑商”等政策及其影响的分析中,看到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是小农为主体的高度分散的自然经济,农户以耕作为主,兼营副业。
“自给自足”和“男耕女织”是最普遍的经济现象。
农业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古代农业的进步最主要体现在生产工具的进步上,铁器牛耕的普及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古代国家征收的赋税和力役造成农民沉重的负担,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地主是专制王朝的阶级基础,拥有大量的土地,通过地租剥削农民。
土地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造成大量小农破产和阶级矛盾尖锐。
历代兴修的水利工程防预了自然灾害的破坏,为中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在经济活动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从汉武帝时将盐铁等最有利的手工经营都收归官办,古代官府还专门设有“工官”、“匠户”等制度。
中国古代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有纺织、冶金、制瓷等。
原始纺织业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最初的纺织原料是麻和葛,汉时开辟的丝绸之路将中国丝绸传至西方,明朝在一些纺织业发达地区还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萌芽。
商周是青铜铸造的顶峰时期,春秋时期已出现人工冶炼的铁器,而且中国生铁和块炼铁大体同时出现,冶铁技术较早就进入了成熟期。
中国原始时代的彩陶已经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东汉制瓷技术已成熟,唐代的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均享有盛名,唐三彩也风行一时,唐宋以后的名窑众多。
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活动也逐渐兴盛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 步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合同, 离为守臣干城。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 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 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唐·柳宗元《封建论》
二、集权官僚制的主要特征在集权和委官。
“作为自然属性的私欲与作为一种社会规范的私有权观念是两种本质上不 同的东西。”并进一步指出土地不是“按资分配”,而是“按权分配”,最有资 格当地主的不是商人,而是权贵。 秦晖.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语文出版社.2010 年1月
地主封建制社会里,存在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国有土地、地主的土地和自耕农的土地。 国有土地,是地主阶级政权土地所有制。它与 地主私人占有的土地表现形式不同。一般来讲,屯 田(营田),官庄、没入田、职分田、公摒田、官府 掌管的山林川泽等,都属于国有土地。 国有土地的取得有以下几种方式:①由原来贵族 的籍田或封地变成的官庄;②大动乱后出现的无主荒 地;③强制侵占的民田;④以买卖方式取得的土地。 早期国有土地多用奴仆或依附农民耕种,封建社会 后期逐渐变为以招佃承租为主要经营方式。 阎万英:《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中国农 史》1986.01
关于封建土地国有制问题,我国史学界曾经展开过讨 论。有的学者认为,整个东方封建国家都是实行土地国有 制,而没有土地私有制;中国是东方国家之一,因而中国封 建社会也是土地国有制占统治地位。 朱寰:《论封建土地国有制的性质问题》《松辽学刊》 1983.01
亚细亚是那种对于他们是地主同时又是主权者的 国家,地租和课税就会合并在一起,或不如说,不 会再有什么和这个地租形态不同的课税。在这各种 情形下,依赖关系在政治方面和经济方面,除了普 通的对于国家的臣属关系,不会在此以外,再需要 有什么更加苛刻的形态。 在这里,国家是最高的地主。在这里,主权就 是在全国范围内集中的土地所有权。但在这里,因 此也就没有土地私有权,虽然对于土地,既有私人 的也有共同的占有权和使用权。”
官文化与小农意识都是中国集权官僚制地主这个历史阶段的产物。二者是 对立的,也是统一的,并相互制约。作为一个矛盾体,官文化是主要方面,居主 导地位;小农意识既是小农经济的反映,是官文化统治的结果,又是农民应付官 僚统治的观念。它们之间的矛盾,实质就在于土地的所有权与占有权、使用权之 间的矛盾。它们的相同之处,政治上各自承认。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
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 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 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斯大林“五大阶段说”
社会发展史首先便是生产发
展史,数千百年来新陈代谢 的生产方式的历史,生产力 和人们生产关系发展 史,……是原始公社制的, 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 主义制的,社会主义的这样 五种基本生产关系更迭的历 史。
官文化是集权官僚制的建构和运行原则,是官 僚地主阶级利益和意识的集中体现,也是控制社会、 统治民众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
二、官文化的特征: 总特征:官为儒体,儒为官魂
内在机制:官本位;
价值观:官致尚; 随着集权官僚制转化为官僚资本制,其意识形态也 发生了变化。原来的官文化,转变为官僚资本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与官文化并无差别,从这个意义上, 它就是现代官文化。
到战国转变的制度内容。 皇帝是名义上的所有权,而集权官僚制是占有 权的主体,官员整体、不同官僚阶层、官员个 人的占有是集权官僚制土地占有的基本形式。
第二节 中国集权官僚地主制
一、集权官僚地主制产生条件
集权官僚制的主要特点,就是废除世卿世禄的封建制, 代之以郡县委官,中央集权。
司马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世卿世禄—-- 宗法制——血缘继承-----封建制 官僚制—遴选制——非血缘继承—非封建制
小农:均配土田---占有权 承租地主土地———使用权
“在农民群众方面,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 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入永远的穷苦。 ---毛泽东
四、集权官僚制---人类在农 业文明条件下最为先进的制度
封建制与集权官僚地主制是农业文明的基本土地制度
中国经济思想史
主讲人:刘秉龙 教授
第二章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 构与思想特征 --中国古代集权官 僚地主制与官文化
本章介绍了作为中国经济思想史 的社会结构背景和思想背景,明确提出官 僚地主集权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性质, 以儒学纳入官僚意识形态而形成的官文化 是中国经济思想史的思想背景。 本章内容包括官僚地主集权制的基本 结构、孔子儒学演变为官文化的环节,以 及相对应的小农经济与小农意识。
一、中国古代社会 特殊性(正题)
中国历史分期
原始社会(大约170万年前—夏BC2070)
奴隶社会(夏BC2070—战国BC221) 封建社会(秦BC221—鸦片战争1840) 半殖民半封建社会(1840—1949) 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 社会主义社会(1956—今)
二、小农意识
一、概念:小农经济中的农民,包括少量的手工业者和小 商小贩,在官文化和集权官僚制的统治下,形成了与官文 化对立但不对抗的个体意识,小农意识是官文化统治的结 果,又是官文化存在和延续的条件。
二、小农意识的特征
(一)勤俭持家; (二)安分守己; (三)自私自利; (四)只反贪官,不反皇帝; (五)平均主义与等级观;
优势:A.官民关系不是所属关系,农民的人身权相对较为 完整 B.农民对劳动结果的占有相对较多。
个体农民需要集权官僚制对其生产和生活的保护, 使其免受外来侵扰,而个体的小农经济,又为集权 官僚制的统治提供了经济条件。 集权官僚制是中国先进的农业文明的体现,也是保 持中国农业文化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制度。与中国相 比,欧洲直到公元五世纪才进入封建领主制。当十 六、七世纪的欧洲各国的君主和先进思想家意识到 效仿中国的集权官僚制时,却因其所倚重的商业资 本而步入工业资本主义。因此,集权官僚制也就成 为中国历史上特有的阶段和制度。(详见刘永佶 《中国经济矛盾论》) 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总特征就是集权官僚地主制向 集权官僚资本制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 为劳动者立论——宗旨——复礼
儒学
劳动人道主义——哲学基础——天命观
系统抽象法——方法论——中庸之道 剩余价值—— 核心范畴——仁 价值、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等——主体范畴—— “论” --名、义、忠、恕、信;“用” --知、 勇、利、禄、德 利息、工资、利润等——辅助范畴—— 道、廉、耻、 公、敬、孝、弟、溢、良、诚、善、君子、小人、 艺、敏、克、行、贤、伐、刑、勤、俭、奢、恩、 惠、宽、让、圣等
第四节 官文化与小农意识
一、官文化
官文化的理论基础是儒家道统 ,儒家道统表现 出充分的入世观和实用性,强调其所提倡并指导的 政治是“仁政”、“德政”,并坚持“德刑相配”。 它曾经是历史上中国走在当时的世界文明发展前列 的必要条件,它又在近200年的时间内,成为中国 落后于西方国家,成为今天现代化后进者的主要文 化因素。
二、中国古代社会特殊性(反题)
1.中国封建社会分两个阶段。从西周至战国时期是 领主封建制社会;从战国至近代是地主封建制社会。 两个阶段的土地制度具有不同特点。
2.赵冈《中国经济制度史论》:秦以后的地主,不 是皇帝所“封”或政府所建,因此“封建地主制” 这名称是不恰当的。(自由市场经济) 3.中国古代社会存在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国有土 地、地主的土地和自耕农的土地。国有土地制是其 中的核心。(李埏《中国古代土地国有制史》)
4.封建制与官僚集权地主制是
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制度。
--刘永佶《中国经济矛盾论》
如何看待马克思“亚细亚生 产方式”?
三、立足中国现实矛盾,理论创新,
分析中国古代社会性质 如何界定所有权?如何分析中国古 代社会的土地所有制性质,不能照 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而 应该从中国社会的现实矛盾运动过 程中去把握其形成的特点和方式。
认识中国古代官僚集权 制的理论思考
1、所有权与占有权的关系?占有权是实现所有权的必要前提,也是论证所有权 的理论基础。
2、土地买卖是否等同于所有权交换?
第三节 孔子儒学和官文化的形成
一、如何看待中国文化或者思想的总特征是理解中国经济 思想史的方法性基础。 关于中国文化特征的不同表述: 鲁 迅: 吃人的文化 林语堂:女人的文化 李泽厚:实用理性的特征 梁漱溟:今天的文化
孔子所创儒学,经董仲舒而成为道统,通过官僚体制的演进以及在后市成 为进入官场的必习功课,与官僚集权制融为一体,成为官之为官的价值基础和处 事原则;同时理学在宋明的滥觞,又成为麻痹广大小农阶级的精神鸦片,使得他 们认可现有社会秩序,并主动维护这种制度的存续。孔子儒学最终完成了从先进 的思想创新体系到僵化的官场陪衬的转化,成为官文化。
三、孔子儒学向官文化的转变 (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 知所守。臣愚以为请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 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二)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三)科举制度与八股文
集权所集之权,首先是政治权利,进而是土地 所有权。
各级官员由以皇帝为名义的中央政府委派,官 职不得世袭,而是采取荐举、科举、军功等方式遴 选。 国家“均配土田” 、各级官僚“军垦、民垦”、 官员个人“禄田、勋田 ” 集权官僚制以政治的集权来保证对土地的所有 权。国家依据其对土地的所有权,向由所有权派生 的占有权拥有者(官僚地主、普通地主、小农)征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