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教学课件第十二章弯曲应力
工程力学第2版周松鹤徐烈烜习题解答弯曲应力
=
0.469
MPa
tB= 0 t 分布
P82 44-2 h = 180 mm
tt
y
负面积法
yC =
A1y1 + A2y2 A1 + A2
= 85 mm
yC 21.15 MPa 14.39 MPa
th
C D zC
b yC z
Iz = S(IzCii+Aibi2) = 3752 cm4
Sz*max
组合法 = 264.5 cm3
A FA l1
BC FB
z y
M│max = 1.016 kN·m
Wz =
bh2 6
= 144 cm3
1.611 kN
1.239 m
l2 1.625 kN
smax =
FS 图
M│max = 7.05 MPa < [s ]
Wz
FS│max = 2.289 kN
Iz =
bh3 12
= 864 cm4
2.289 kN
F CD
F
ll
1 3
Fl
mA = 0
B
z
FB y
Fy = 0
FB =
1 3
F
FA = 13F
I 20 a
查表 : 导学篇 附录B-3 P380中 I 20a
Wz = 236.9 cm3
1 Fl 3
M│max
M图=1 3 NhomakorabeaFl
smax =
M│max Wz
F ≤ kN
≤ [s ]
则 [ F ]= 57 kN
M│max = 20 kN·m
smax =
M│max Wz
第十二章工程力学之组合变形方案
将T分解为沿AC杆轴线的分量Tx和垂直于轴线的分量Ty
Tx T cos 30 40
3 34.6KN 2
Ty
T
sin 30
40
1 2
20KN
可见, Tx和Fcx使AC产生轴向压缩,而Ty、P和Fcy产生弯曲变 形,所以AC杆实际发生的是轴向压缩与弯曲的组合变形。
32 M
d 3
4 15 103
d 2
32 6 103
d 3
根据强度条件 t max [ ]
有
4 15 103
d 2
32
6 103
d 3
35 106
由上式可求得立柱的直径 d≥122mm
例12-3:如图12-6(a)所示,电动机的功率为9kW,转速为 715r/m,皮带轮直径D=250mm,电动机主轴外伸部分长度为 l=120mm,直径d=40mm。求外伸部分根部截面A、B两点的应力。
二、叠加原理
杆在组合变形下的应力和变形分析,一般可利用叠加原理。
叠加原理: 实践证明,在小变形和材料服从虎克定律的前提下, 杆在几个载荷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应力和变形,等于每个载荷 单独作用下所产生的应力和变形的总和。
当杆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几种基本变形时,只要将载荷简化为一 系列发生基本变形的相当载荷,分别计算杆在各个基本变形下 所产生的应力和变形,然后进行叠加,就得到杆在组合变形下 的应力和变形。
M
M max Wy
35 103 2 152 106
115106
115MPa
截面上的弯曲正应力分布如图12-4(c)所示。 (4) 组合变形下的最大正应力
工程力学(杆件弯曲受力分析计算)
教学设计三杆件弯曲受力分析计算在学习绘制杆件弯曲受力分析图后,我们来学习一下杆件的弯曲受力分析计算,即我们杆件弯曲时在横截面上产生的弯曲正应力和弯曲剪应力的计算。
问题一,杆件弯曲横截面正应力计算问题梁在弯曲变形时,梁轴线方向截面纤维曲线,下部拉伸变长,上部压缩变短。
我们选取杆件的某段横截面,其截面上某处的微分段面积dA如图8.2所示。
由该截面的积分得到,截面为弯矩M大小为公式8.1。
(公式8.1)根据广义胡可定律得到公式8.2与弯曲应变几何条件分析公式8.3得到公式8.4。
(公式8.2)(公式8.3)(公式8.4)其中,ρ为梁弯曲的曲率半径。
将公式8.4和8.1合并得到公式8.5。
(公式8.5)分析公式8.5,其中:为截面绕Z轴的惯性矩。
公式8.5变形为8.6。
ρρρρρεyydxdx==-+=∆=dθdθdθdθy)dθ(⎰⋅=AyM dAσεσ⋅=EρεσyEE==⎰⎰⎰=⎪⎪⎭⎫⎝⎛=⋅=AA AyEyyEyM dAdAdA2ρρσZAIy=⎰dA2(公式8.6)将公式8.6与公式8.4合并,得到公式8.7(公式8.7)公式8.7为杆件弯曲截面上弯曲正应力一般计算公式。
如图8.2所示,y 为惯性轴到所计算应力位置的距离,分析公式我们发现当y 为0时,截面正应力为零,当y 等于截面高度一半时,截面正应力最大,说明在杆件中间有一条纤维线在受力弯曲时既不拉伸变长也不压缩变短,我们称这条纤维曲线为杆件的中性轴,此轴所在的水平层称为中性层,而在杆件截面上下边缘处,存在最大弯曲拉应力和最大弯曲压应力,也就是极值问题的出现。
我们引入新的物理量W ,抗弯截面模量,它的计算式为8.8。
(公式8.8)公式8.7可以化简为极值公式8.9。
(公式8.9)例题分析讲解 【例1】图8.3所示,悬臂矩形截面杆件,截面O 1上有A 、B 、C 、D 点,求它们的弯曲正应力。
【解】计算悬臂梁的弯矩计算梁截面的惯性矩计算抗弯截面模量 计算各点的正应力yIW Z=m kN 6.488.130212⋅=⨯⨯=M 001067.0124.02.01233=⨯==bh I 00533.0124.02.0622=⨯==bh W Z WM Z =σZZ I E M ⋅=ρ1y I M ZZ=σ(拉)MPa 12.900533.06.48===Z Z a W M σ(压)m 9.12kN a d ⋅=-=σσ0b =σ(压)4.55MPa 0.1106700.06.48b c =⨯==y I M Z Z σ问题二,杆件弯曲横截面剪应力计算问题与弯曲正应力不同,在截面上各点的弯曲剪应力指向相同,不论是否在中性层的上侧还是下侧;在同一剪力段,同一层的各点剪应力大小相同。
工程力学弯曲应力和内力知识点总结
2. 单向受力假设
纵向纤维互不挤压,只受单向拉压。
计算方法
1. 正应力计算公式
适用于弹性变形范围内的长直梁,具体公式依据材料力学原理推导得出。
2. 切应力计算公式
复杂且因截面形状而异,需根据具体情况分析。
应用实例
1. 简支梁
一端固定铰支、另一端可动铰支的梁,是工程中常见的梁类型。
2. 悬臂梁
一端固定、另一端自由的梁,受力分析较为复杂。
3. 外伸梁
具有一个或两个外伸部分的简支梁,需考虑外伸部分的影响。
工程力学弯曲应力和内力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
描述
弯曲内力
1. 剪力
平行于横截面的内力合力,左上右下为正。
2. 与弯矩图
表示剪力、弯矩沿梁轴变化的图线,是分析梁的重要手段。
弯曲应力
1. 正应力
梁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主要由弯矩引起。
- 纯弯曲
横截面上只有弯矩而无剪力的情况,正应力分布简单,中性层上无应力。
- 横力弯曲
横截面上既有弯矩又有剪力的情况,正应力分布复杂,需考虑切应力的影响。
2. 切应力
由剪力引起,横截面上的切应力分布规律因截面形状而异。
中性层与中性轴
1. 中性层
梁内一层纤维既不伸长也不缩短,此层纤维称为中性层。
2. 中性轴
中性层与横截面的交线,为应力分布分析的基准线。
应力假设
1. 平面假设
《工程力学》教学课件第十二章弯曲应力
在均布载荷或集中力作用下,简支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呈线 性分布,最大正应力出现在梁的中性层上。
悬臂梁
在自由端受到集中力或均布载荷作用时,悬臂梁横截面上的 正应力呈非线性分布,最大正应力出现在固定端附近。
叠加原理在复杂载荷下梁正应力计算中应用
叠加原理
当梁受到多个载荷作用时,可以将每个载荷单独作用时产生的弯曲变形和正应力进行叠加,从而得到梁在复杂载 荷作用下的总弯曲变形和正应力。
提高构件的弯曲疲劳强度。
06 弯曲应力实验测定方法
电阻应变片法测量原理及操作步骤
测量原理
基于电阻应变效应,通过测量应变片电阻值变化来推算 出试件应变,进而得到弯曲应力。
操作步骤
粘贴应变片、连接测量电路、加载试件、记录数据。
光弹性法测量原理及优缺点分析
01
02
03
测量原理
利用某些透明材料在偏振 光场中受力产生应力双折 射现象,通过光弹性仪器 分析得到应力分布。
其他截面形状(圆形、工字形等)梁剪应力计算方法
圆形截面梁
对于圆形截面梁,可以采用极坐标方法进行剪应力计算,或者将其等效为矩形截面进行 计算。
工字形截面梁
对于工字形截面梁,由于其截面形状复杂,一般采用数值方法进行剪应力计算,如有限 元法等。
剪应力对梁强度和稳定性影响分析
对强度的影响
剪应力过大会导致梁截面发生剪切破坏 ,从而降低梁的承载能力。
《工程力学》教学课件第十二章弯 曲应力
contents
目录
• 弯曲应力基本概念与原理 • 梁弯曲时正应力计算与分析 • 梁弯曲时剪应力计算与分析 • 弯曲变形与位移计算 • 弯曲强度条件与校核方法 • 弯曲应力实验测定方法
01 弯曲应力基本概念与原理
工程力学弯曲应力PPT资料94页
ycmax yt max
M
z
σ tm ax y
σtmax Mytmax Iz
σcmax Mycmax Iz
3.横力弯曲时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平面假设不再成立
当:L 5
h
纯弯曲的正应力计算公式 计算横力弯曲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误差不超过1%。
My
IZ
Mxy
IZ
总结
假设 平面假设,单向受力假设
空心圆截面
z
z
y
y
WIz πd4/64 πd3 d/2 d/2 32
WIz b3 h/12b2 h h/2 h/2 6
WπD3(14)
32
αd D
(2)对于中性轴不是对称轴的横截面
Wz
Iz ymax
分别以横截面上受拉和受压部分距中性轴最远的距离
ycmax 和 ytmax 直接代入公式
σcmax
σ My Iz
一些易混淆的概念
对称弯曲与纯弯曲 对称弯曲-对称截面梁,在纵向对称面承受横向外 力时的受力与变形形式 纯 弯 曲-梁或梁段各横截面的剪力为零弯矩为常 数的受力状态
中性轴与形心轴
中性轴-横截面受拉与受压区的分界线 形心轴-通过横截面形心的纵向坐标轴
截面弯曲刚度与抗弯截面系数
弯曲刚度EI-代表梁截面抵抗弯曲变形的能力 抗弯截面系数Wz-代表梁截面几何性质对弯曲强度
中性层 受拉区
受压区 中性轴
纵向纤维既不伸长也不缩短的层—中性层 中性层与横截面的交线—中性轴
中性轴⊥截面纵向对称轴 ❖横截面间绕中性轴相对转动
拉压、扭转时横截面上应力分析过程
变形
平面假定
应变分布
物理关系
第十二章 弯曲应力 工程力学 教学课件 77页PPT文档
§12-1 梁弯曲时的正应力 §12-2 惯性矩的计算 §12-3 梁弯曲时的强度计算 §12-4 梁弯曲时的切应力 §12-5 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
梁横截面上 与弯矩M对应, 与剪力F对应。
M
FQ
12-1 梁弯曲时的正应力
一、弯曲分类
纯弯曲 (pure bending) ━━ 梁或梁上的某段内各横截面 上无剪力而只有弯矩,横截面上只有与弯矩对应的正应力。
根据对称性可知,原截面对于形心轴z和y的惯性矩Iz 和Iy是相等的,Iz= Iy,于是得
Iz
Iy
Ip 2
πd4 64
d
而弯曲截面系数为
Wz Wy
Iz d
Iy d
πd3
32
22
o
z
ry
z dA
y
(3) 空心圆截面
由于空心圆截面的面积A等于大圆的面积AD减去小圆
(即空心部分)的面积Ad故有
由于切应力的存在而发生翘曲(warping)。此外,横向力还 使各纵向线之间发生挤压(bearing)。因此,对于梁在纯弯曲
时所作的平面假设和纵向线之间无挤压的假设实际上都不
再成立。但弹性力学的分析结果表明,受满布荷载的矩形
截面简支梁,当其跨长与截面高度之比
l h
大于5时,梁的
跨中横截面上按纯弯曲理论算得的最大正应力其误差不超
b
d2
yc,max
h d
oz
o
z
Oz
d1
h
yt,max
y
y
y
b
(a)
(b)
(c)
中性轴 z 为横截面对称轴的梁 (图a,b) 其横截面上最大
工程力学教学实验梁的弯曲正应力实验
梁的弯曲正应力实验一、实验目的1.测定梁承受纯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的大小及分布规律,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以验证梁的弯曲正应力公式。
2.了解电测法,练习电阻应变仪的使用。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1.万能材料试验机或梁弯曲实验台2.电阻应变仪,预调平衡箱3.游标卡尺,直尺4.矩形截面钢梁(已贴好电阻应变片)三、实验原理图3--16(a)梁弯曲实验台加载及测量图3—16(b) 万能试验机加载及测量试件选用矩形截面梁,加载方法及测量点的布置如图3—16(a)、(b)所示。
图3--16(a)为弯曲实验台装置示意图。
试件选用矩形截面梁,加载方法测量点的布置如图3-16(a)、(b)所示。
图3—16(b)为将梁放在万能试验机上加载实验情况。
梁受集中载荷P作用后使梁的中段为纯弯曲区域,两端为剪切弯曲区域。
载荷作用于纵向对称平面内,而且在弹性极限内进行实验。
故为弹性范围内的平面弯曲问题。
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计算公式为上式说明在梁的横截面上的正应力是按直线规律分布的。
以此为依据,在梁的纯弯曲区段内某一横截面处按等分高度布置5~7个测点。
各测点将沿着梁的轴向贴上电阻应变片(一般事先贴好)。
当梁承受变形时,各测点将发生伸长或缩短的线应变。
通过应变仪可依次测出各测点懂得线应变值。
从而确定横截面上应变的分布规律。
由于截面上各点处于单向应力状态下,可由虎克定律求出实验应力为式中,E为梁所用材料的拉压弹性模量。
本实验采用“等间隔分级增量法”加载,每增加等量的载荷△P,测定各测点相应的应变增量一次,取各次应变增量的平均值△,求出各测点的应力增量△为把△与理论公式计算出的应力增量△=△M·y /I Z进行比较,从而验证弯曲正应力公式的正确性。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1.测量梁的横截面尺寸及各测点距中性轴的距离。
2.正确安装已贴好应变片的钢梁,保证平面弯曲,检查两边力到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即图3—16中的a值)是否相等。
工程力学中的弯曲应力和弯曲变形问题的探究与解决方案
工程力学中的弯曲应力和弯曲变形问题的探究与解决方案引言:工程力学是研究物体受力和变形规律的学科,其中弯曲应力和弯曲变形问题是工程力学中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探讨弯曲应力和弯曲变形问题的原因、计算方法以及解决方案,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
一、弯曲应力的原因在工程实践中,当梁、梁柱等结构承受外力作用时,由于结构的几何形状和材料的力学性质不同,会导致结构发生弯曲变形。
弯曲应力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外力作用:外力作用是导致结构弯曲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悬臂梁受到集中力的作用,会导致梁的一侧拉伸,另一侧压缩,从而产生弯曲应力。
2. 结构几何形状:结构的几何形状对弯曲应力有直接影响。
例如,梁的截面形状不均匀或不对称,会导致弯曲应力的分布不均匀,从而引起结构的弯曲变形。
3. 材料力学性质:材料的力学性质也是导致弯曲应力的重要因素。
不同材料的弹性模量、屈服强度等参数不同,会导致结构在受力时产生不同的弯曲应力。
二、弯曲应力的计算方法为了准确计算弯曲应力,工程力学中提出了一系列的计算方法。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梁的弯曲方程和梁的截面应力分析。
1. 梁的弯曲方程:梁的弯曲方程是描述梁在弯曲过程中受力和变形的重要方程。
根据梁的几何形状和受力情况,可以得到梁的弯曲方程,并通过求解该方程,计算出梁在不同位置的弯曲应力。
2. 梁的截面应力分析:梁的截面应力分析是通过分析梁截面上的应力分布情况,计算出梁在不同位置的弯曲应力。
该方法根据梁的几何形状和材料的力学性质,采用静力学平衡和弹性力学理论,计算出梁截面上的应力分布,并进一步得到梁的弯曲应力。
三、弯曲变形问题的解决方案针对弯曲变形问题,工程力学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包括结构改进、材料选择和加固措施等。
1. 结构改进:对于存在弯曲变形问题的结构,可以通过改进结构的几何形状,增加结构的刚度,从而减小结构的弯曲变形。
例如,在梁的设计中,可以增加梁的截面尺寸或改变梁的截面形状,以增加梁的抗弯刚度。
工程力学
图16.3.1
4.在交变应力下,材料发生破坏的循环次数与应力大小有 关;应力越大,循环次数越少。
疲劳破坏的解释一般是:当交变应力的大小超过一定限度时 ,经过多次循环后,在构件的应力最大处或材料的缺陷处产 生很细的裂纹,形成裂纹源。随着应力循环次数的增加,裂 纹逐渐扩大,裂纹两边的材料时而压紧,时而分离,就形成 了断口表面的光滑区。随着裂纹的不断扩大,构件横截面的 有效面积逐渐缩小;当截面面积减小到一定程度时,由于一 个突然的振动和冲击,使构件突然断裂,形成了断口的粗糙 区。因此,疲劳破坏的过程,实际就是裂纹的产生、发展, 直至构件最后断裂的全部过程。在疲劳破坏之前,由于构件 没有明显的变形,裂纹的形成又不能及时发现,所以疲劳破 坏表现为突然发生,在生产中极易造成事故。因此对材料进 行疲劳强度的计算是非常必要的。
由于工程中承受弯曲对称循环的交变应力的构件较多,在 技术上测定也较简单,从测定的结果还可以求出其它循环下 的持久极限。因此,工程上常采用弯曲对称循环的交变应力 来测定材料的持久极限。试验在弯曲疲劳试验机上进行。
(1)疲劳试验所用的钢制试件 ,其直径d=7~10mm,表面磨光。
(2)疲劳曲线(σmax-N曲线)
2
2
工程中常用这五个量(σmax、σmin、r、σm、σa、) 来描述一种交变应力情况。
二、交变应力的种类 工程中常见的交变应力有三种类型,对称循环交变应力、 脉动循环交变应力和非对称循环交变应力。
1、对称循环交变应力:当应力循环中的σmax和σmin大小相 等符号相反时,这种交变应力称为对称循环的交变应力。此时,
max min r 0(r 0) max min
三、材料的持久极限
在交变应力的作用下,构件内应力的最大值(绝对值)如 果不超过某一极限,则此构件可以经过无数次的循环而不被破 坏。这个应力的极限值称为材料的持久极限。(“疲劳”极限) ,用σr表示。同一材料在不同循环特征r下的持久极限不同 ,而其中对称循环下材料的持久极限σ-1最低,因此σ-1是 表示材料疲劳强度的一个基本参数 。
工程力学材料力学弯曲应力截面计算与校核
4. 工字形截面 查型钢表,A=bh=140cm2,选用50c号(A=139cm2)
Wz = 2080cm
3
s max
M max = = 14.42MPa 11 Wz
HOHAI UNIVERSITY
例 一T形截面外伸梁及其所受荷载如图所示。求最大拉应 力及最大压应力,并画出最大拉应力截面的正应力分布图。
HOHAI UNIVERSITY
q=20kN/m
A D 4m 40 +
220 C 2m 60
B
c yc=180 x
60
z
280
1.5m
22.5 M/kN· m
y
m MB=-40kN· m MD=22.5kN· M D ytD D max s = = 21.7MPa t max D截面 上部受压、下部受拉 Iz D yt max = 180mm D M y I z = 186.6 106 m 4 D B c max 14 s = = 12.1MPa D c max yc max = 100mm Iz B、D截面为危险截面
My s = Iz
Iz
抗弯截面系数
smax =
M Wz
8
HOHAI UNIVERSITY
对于剪切弯曲梁,这时两个基本假设并不成立。但实验和理 论分析表明,当l/h(跨高比)较大(>5)时,采用该正应 力公式计算的误差很小,满足工程的精度要求。 这时
s
=
M(x)y Iz Mmax Wz
M(x) 1 = ρ( x ) E Iz
* 3 3 Sz = 70 60 220 = 924 10 mm 1
1 =
* FQ S z 1
I zd
工程力学-弯曲应力共62页PPT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工程力学-弯曲应力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弯曲应力PPT课件
bh2 WZ 6
空心矩形截面
IZ
b0h03 12
bh3 12
WZ
( b0 h03 12
bh3 12
)
/(h0
/
2)
17
第17页/共80页
目录
附录I 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I1 截面的静矩和形心的位置
y
1.静矩 S x A ydA
S y AxdA
y yC
dA C
yd A
2.形心
yC
A
A
xd A
I
yC
3053 12
5303 12
11560mm
4
由平行移轴定理得:
IzC
(IzC1
a12 A1
)(IzC2
a
2 2
A
2
)
[IzC1 (yC y1 )2 A1 ][IzC2 (yC y 2 )2 A2 ] 34530mm4 29
第29页/共80页
§I-4 惯性矩和惯性积的转轴公式 截面的主惯性轴和主惯性矩
minmax3412010101070例i7计算图示截面的形心主轴和形心主惯性矩iiiiii图形的对称中心c为形心在c点建立坐标系xcy如图将整个图形分成iiiiii三个矩形如图整个图形对xy轴的惯性矩和惯性积分别iiixiixix1060121060mm10081212010iiiyiiyiymm1084iiixyiixyixyxymm103128272827转到主轴轴逆时针旋转minmaxmm1064mm1028性矩大小3536横力弯曲52横力弯曲时梁的正应力62目录37横力弯曲正应力公式弯曲正应力分布弹性力学精确分析表明当跨度细长梁时纯弯曲正应力公式对于横力弯曲近似成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物理关系 假设纵向纤维互不挤压。任意一点均处于单项应力状态。 假设纵向纤维互不挤压。任意一点均处于单项应力状态。则 有
σ x = Eε x =
σ
Ey
ρ
M
M
M
σmax M
中性轴
σmax
三、 静力学关系
M y = ∫ zσdA = 0
A
M z = ∫ yσdA = M
A
将
σ =E
y
ρ
S y = ∫ zdA A 定义: 定义: S z = ∫ ydA A
M x
一、变形几何关系 1.变形现象和假设 变形现象和假设 a b M a b c d c d (2)纵向线变为曲线, 纵向线变为曲线, M 且上缩下伸; 且上缩下伸; (3)横向线与纵向线变 形后仍正交; 形后仍正交; (4)横截面高度不变。 横截面高度不变。 梁的纯弯曲实验变形特点 (1)横向线(ab、cd)变形 横向线( 后仍为直线,但有转动; 后仍为直线,但有转动;
第一节
A a D Q P
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P E a B 纯弯曲 某段梁的内力只有弯矩没 有剪力时, 有剪力时,其横截面上只有正 应力没有切应力, 应力没有切应力,该段梁的变 形称为纯弯曲。 形称为纯弯曲。如DE段。 段 x 横力弯曲 某段梁的内力既有弯矩 又有剪力时, 又有剪力时,其横截面上既 有正应力又有切应力, 有正应力又有切应力,该段 梁的变形称为横力弯曲。 梁的变形称为横力弯曲。如 AD、EB段。 段
设计载荷: 设计载荷: M max ≤ Wz [σ ]; [ F ] = f ( M max )
图示外伸简支梁,受均布载荷作用, 例12-1 图示外伸简支梁,受均布载荷作用,材料的许用应 力[σ]=160MPa,校核该梁的强度。 ] ,校核该梁的强度。
10kN/ m
200 2m 4m
100
10kN/ m
纵向对称面 中性层 中性轴
2.几何关系 几何关系
εx
⌢ ⌢ ab − ab ab − O O = = ⌢
1
⌢
2
ab
O1O2
( ρ + y )dϕ − ρdϕ y = = ρdϕ ρ
εx =
y
ρ
横截面上任一点的纵向线应变与该点到中性轴距离成正 比(中性轴上应变为零,一侧拉应变,一侧压应变)。 中性轴上应变为零,一侧拉应变,一侧压应变)。
d α= D
惯性矩
bh 3 IZ = 12
hb 3 Iy = 12
I Z = IY =
πd 4
64
Iz = Iy = =
3
π
64
(D4 − d 4 )
πD 4
64
(1 − α 4 )
πD 3
弯曲截 面系数
bh Wz = 6
2
πd
Wz = W y =
32
32 d 式中 , α = D
M N1 = ∫ ∗ σ 1dA = A Iz
∗
∫
A∗
MS z∗ yd A = Iz
∗
由切应力互等
(M + dM )S 同理 : N 2 = Iz ∑ X = N 2 − N 1 − τ 1b ( dx ) = 0
∗ z
QSz τ =τ ( y) =τ1 = bIz
切应力的计算公式。 切应力的计算公式。
3kN.m
P2=4kN 作弯矩图。 D E (3)作弯矩图。 (4)D截面校核。 截面校核。 1m
4 ×103 × 52×10−3 σ t ,max = Pa −6 7.63×10 = 27.3×106 Pa = 27.3MPa < [σ t ]
4kN.m
4×103 ×88×10−3 Pa σc,max = −6 7.63×10 = 46 .1×106 Pa = 46 .1MPa< [σc ]
4kN.m
第三节
梁弯曲时截面上的切应力
一、矩形截面梁的切应力 如图所示的矩形截面梁, 如图所示的矩形截面梁,横截面上 作用剪力Q。现分析距中性轴z为 作用剪力 。现分析距中性轴 为y 的横线上的剪应力分布情况。 的横线上的剪应力分布情况。 经分析可以假设: 经分析可以假设: (1)横截面上任一点处的切应力方 横截面上任一点处的切应力方 向均平行于剪力 。 (2)切应力沿截面宽度方向均匀分 切应力沿截面宽度方向均匀分 布。
分别称为图形对于y轴和 轴 分别称为图形对于 轴和z轴 轴和 截面一次矩或静矩, 的截面一次矩或静矩,单位 为m3或mm3。
S z = ∫ ydA = 0
A
注:通过截面形心(图形几何形状的中心)的坐标轴, 通过截面形心(图形几何形状的中心)的坐标轴, 形心 图形对其静矩等于零。 图形对其静矩等于零。 说明: 轴通过截面形心 轴通过截面形心, 轴和 轴的位置确定了。 轴和x轴的位置确定了 说明:z轴通过截面形心,即z轴和 轴的位置确定了。
两个概念 (1)中性层:梁内一层纤维既不伸长也不缩短,因而纤 中性层:梁内一层纤维既不伸长也不缩短, 维不受拉应力和压应力,此层纤维称中性层。 维不受拉应力和压应力,此层纤维称中性层。 (2)中性轴:中性层与横截面的交线。 中性轴:中性层与横截面的交线。 两个假设 (1)平面假设:横截面变形后仍为平面,只是绕中性轴发生 平面假设:横截面变形后仍为平面, 转动,距中性轴等高处,变形相等。 转动,距中性轴等高处,变形相等。 (2)单向受力假设:纵 单向受力假设: 向纤维间无挤压、 向纤维间无挤压、只受 单向拉伸和压缩。 单向拉伸和压缩。
σ max
M max = Wz
正应力强度条件为
σ max
M max = ≤ [σ ] Wz
依此强度准则可进行三种强度计算, 依此强度准则可进行三种强度计算,分别为
校核强度: 、校核强度:
σ max ≤ [σ ]; τ max ≤ [τ ]
M max 设计截面尺寸: 设计截面尺寸: Wz ≥ [σ ]
= 30MPa < [σ ]
6
20
该梁满足强度条件,安全。 该梁满足强度条件,安全。
如图两矩形截面梁,尺寸和材料的许用应力均相等, 例12-2 如图两矩形截面梁,尺寸和材料的许用应力均相等, 但放置如图(1)、 所示 所示。 但放置如图 、(2)所示。按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确定两者 许可载荷之比 F1/F2。
第十二章 弯曲应力
第一节 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第二节 梁弯曲时的应力强度条件 第三节 梁弯曲时截面上的切应力 第四节 提高梁承载能力的措施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在梁的剪力和弯矩知识基础上讨论梁的应力问 主要介绍梁弯曲时截面上的正应力和切应力, 题,主要介绍梁弯曲时截面上的正应力和切应力, 学习时要了解弯曲的平面假设和弯曲正应力公式及 弯曲切应力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公式的适用范围。 弯曲切应力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公式的适用范围。要 熟练利用弯曲的正应力公式和切应力公式对梁的弯 曲进行强度校核,了解提高梁承载能力的措施。 曲进行强度校核,了解提高梁承载能力的措施。
将
σ =E
A
y
ρ
E
M iz = ∫ yσdA = M
A
M = ∫ yσdA =
其中
A
ρ
∫
A
y 2 dA
I z = ∫ y 2 dA
为横截面对z轴 中性轴) 为横截面对 轴(中性轴)的 惯性矩(截面二次轴矩) 惯性矩(截面二次轴矩)。
M = ρ EI z
1
1
ρ
是梁轴线变形后的曲率。 是梁轴线变形后的曲率。
上下边缘距中性轴的距离为 y1=52mm y2=88mm (2)求截面对中性轴z的惯性矩。 求截面对中性轴z的惯性矩。
80 × 203 Iz = + 80 × 20 × 42 2 12 20 ×1203 + + 20 × 120 × 282 12 = 7.63 × 10 −6 m 4
y
P1=10kN A B 1m 1m
由于两个梁的材料相同即许用应力相同,则两梁的强 度条件为 σ max 1 = σ max 2 = [σ ] 计算可得
F1 h = F2 b
若梁的高度大于宽度,水平时承载能力要强一些! 若梁的高度大于宽度,水平时承载能力要强一些!
例12-3 T型截面铸铁梁,截面尺寸如图示。其许用拉压应力为 型截面铸铁梁,截面尺寸如图示。 型截面铸铁梁
∗
此即为横力弯曲时, 此即为横力弯曲时,横截面上
N 2 − N 1 d M S z∗ QS z∗ τ1 = = = b ( dx ) d x bI z bI z
五、横截面上的最大正应力
σmax
Iz Wz = ymax
M = Wz
⇒ 抗弯截面模量。 抗弯截面模量。
b
d d D
bh3 Iz bh2 矩形 − − Wz = = 12 = h ymax 6 2 I z πd 4 / 64 πd 3 圆形 − − Wz = = = ymax d /2 32
I z πD3 圆环 − − Wz = = (1−α 4 ) ymax 32
将
σ =E
y
ρ
E
A
M iy = ∫ zσdA = 0
A
∫ zσdA = ρ ∫
A
yzdA = 0
其中
I yz = ∫ yzdA
A
是横截面对y和 轴的惯性积。 轴的惯性积 是横截面对 和z轴的惯性积。 由于y轴是横截面的对称轴,必然有 由于 轴是横截面的对称轴,必然有Iyz=0。 轴是横截面的对称轴 。
F 1
F
F2
h
l
z
b
(1)
b
z
h
(2)
解 梁上最大弯矩都发生在梁的左端面上,大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