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教研策略 构建教研

合集下载

如何搞好新课程改革下的教研活动

如何搞好新课程改革下的教研活动

如何搞好新课程改革下的教研活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学变革已经成为了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挑战。

作为学校的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搞好教研活动,不仅可以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也可以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本文将着重从如何制定教研计划、如何组建教研小组、如何加强教研成果的共享等方面,为大家介绍如何搞好新课程改革下的教研活动。

一、制定教研计划制定教研计划是教研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

首先,需要核对教学计划,梳理本学期的重点难点,确定教研小组的主题和研究内容。

其次,需要规划教研的时间和地点,以确保教研活动与教学工作相衔接,不影响教师正常的教学任务。

最后,需要合理安排“教学研讨会”、“教师授课观摩活动”等教研课程,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的成果贡献。

二、组建教研小组教学研究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

教研小组的组建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首先,应该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教师的学科水平等因素,合理配置教研小组的成员。

其次,应该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明确每个教研小组成员的职责和任务,设定具体而明确的研究目标,并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保证教研小组成员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研究中,共同完成教研任务。

最后,应该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热情,使教研小组成员形成合作共赢的态势。

三、加强教研成果的共享教师的教学研究成果,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之下,学科整合更加紧密,多学科内容交织。

因此,加强教研成果的交流和共享就显得非常重要。

首先,应该建立学科教学研究项目库,按照学科分类,对每个项目进行详细记录,建立项目档案,方便教师查阅。

其次,可以利用校内微信交流群、学科论坛、校内教研中心等平台,开展教师交流分享,交流教学体会,切磋教学方法。

同时,通过学科教师群体之间的交流,互相借鉴和发现问题,提升学科的整体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已经树立了起来,我们教师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积极参与到教学研究中,认真制定教研计划,合理组建教研小组,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加强教研成果的交流与共享,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策略(3篇)

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策略(3篇)

第1篇一、引言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通过开展教研活动,教师可以交流教学经验,探讨教学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策略。

二、明确教研活动的目标1.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通过教研活动,使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通过教研活动,帮助教师明确自身发展方向,提升专业素养。

3. 优化教学设计:通过教研活动,使教师能够结合自身特点和学生需求,设计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案。

4.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教研活动,使教师掌握课堂教学技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合理选择教研活动形式1. 集体备课:教师共同研讨教材、教法,制定教学计划,优化教学设计。

2. 课堂教学观摩:教师互相观摩课堂教学,交流教学经验,探讨教学问题。

3. 专题讲座:邀请专家或优秀教师进行专题讲座,拓宽教师视野,提升专业素养。

4. 课题研究:围绕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研究能力。

5. 教学反思: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反思教学过程,总结经验教训。

四、有效开展教研活动1. 制定教研计划: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研计划,明确教研目标、内容、形式、时间等。

2. 选拔教研组长:选拔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担任教研组长,负责组织、协调、督促教研活动。

3. 创设良好氛围:营造宽松、和谐、互助的教研氛围,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

4. 优化教研过程:合理安排教研时间,确保教研活动有序进行。

在教研活动中,注重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鼓励教师提出问题、分享经验。

5. 加强教研成果转化:将教研活动中取得的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关注教师个体差异1. 针对不同教师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如:对新手教师,注重教学基本技能的培养;对有经验的教师,注重教学创新能力的提升。

2.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学教研工作计划范文——以问题为导向,探究教学策略优化的奥秘

教学教研工作计划范文——以问题为导向,探究教学策略优化的奥秘

教学教研工作计划范文——以问题为导向,探究教学策略优化的奥秘教学教研工作计划范文——以问题为导向,探究教学策略优化的奥秘教学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职业素养。

然而,教学工作一直以来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全面、学习效果不佳、课堂气氛平淡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思考如何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将以问题为导向,探究教学策略优化的奥秘。

一、了解学生需求,制定个性化教学策略教学不是一种单向传递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而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

教学策略的优化需要从学生需求出发,制定个性化教学策略。

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目标、学习习惯和兴趣爱好,只有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其次,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和活动,吸引学生的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如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还可以通过情境化教学、游戏化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新推进教学手段,建立多元化课堂随着教学理念和技术不断更新,教育的方式也在不断改善和改进。

教师在使用教学手段时,应注重创新和多元化,建立多元化课堂。

多元化课堂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由于现代教育教学的需求和现实条件,多元化教学手段是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

例如,在讲解某个知识点时,可以使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有更生动的感觉;在教学活动中也可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模拟、角色扮演、游戏化教学等。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是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方式。

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信息技术的应用解决的是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问题,使教学更加灵活和高效。

例如,教师可以使用网络教学平台或在线互动工具与学生互动,进行实时交流;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录制和制作,使学生在课后进行重复学习或自主学习更为便捷。

新时期教研工作的三大转型

新时期教研工作的三大转型

新时期教研⼯作的三⼤转型2019-06-24这是⼀个⽇新⽉异、⾼速发展、不断创新的时代,产业在转型,市场在转型,经济在转型,教育也在转型。

短短⼏年间,从课改初期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到“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再到最近提出的“慕课”和“翻转课堂”,变化之快令⼈⽬不暇接。

新的形势、新的环境⽆疑对教研⼯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教研⼯作需要转型,教研⼯作必须转型,否则只能是“温⽔煮青蛙”,在“不变”中淘汰,乃⾄成为教育发展的“阻⼒”。

针对现状,我们认为,县市级教研机构的教研⼯作必须实现三⼤转型。

⼀、⼯作范式转型:从“经验教研”⾛向“实证教研”教研员⼤多拥有⾼超的教育教学技能、丰富的教科研经验。

基于经验的听、评课,是教研员传统⽽经典的指导⽅式。

但是,在教育改⾰深⼊推进的今天,教研员的“经验”出现了许多的不适应。

这⼀是因为“经验”具有时效性。

专职的教研员,⼤多不再上课,来⾃⼀线的直接经验更新滞后,⾯对⽇益更新的教育理念和转型的新课堂,原先的“⽼经验”可能会“过时”。

⼆是因为“经验”具有表层性和个体性。

利⽤“经验”诊断课堂和活动,可能出现“研判偏颇”,⽽且受教研员个⼈能⼒、喜好、习惯的影响,还可能“⾛眼”。

三是因为“经验”具有主观性。

单凭“经验”诊断课堂和活动,“说服⼒”不强,“证据不⾜”,难以令⼈信服。

因此,“经验教研”必须向“实证教研”转型。

何谓“实证教研”?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徐淀芳认为,实证教研就是⽤“证据⽀持教研,项⽬组织教研”,运⽤数据、案例、经验三结合的⽅式开展教学研究。

在推进“实证教研”的过程中,我市的做法是:⼀是加强教学诊断⼒。

建⽴⽹上阅卷系统,强化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与市考试中⼼联合开展数据分析、诊断,⽤数据指导、调控全市的教研⽅向;引进“课堂观察技术”,开展课堂教学的“前测、后测”活动,⽤数据及时诊断并改进课堂教学⾏为。

⼆是加强学理⽀撑⼒。

⼴泛开展“实证教研”理论学习,深⼊开展证据的收集、解答和“项⽬的运维”教研员专项培训,与华东师范⼤学专家⼀起进⾏“实证教研”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优秀教研组建设的策略和实施路径

优秀教研组建设的策略和实施路径

优秀教研组建设的策略和实施路径优秀教研组的建设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以下是一些策略和实施路径:1.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教研组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包括长期和短期计划,以确保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有序进行。

目标应该包括提高教学质量、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

2.加强教学研究:教研组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包括公开课、观摩课、研讨课等,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同时,可以组织专题研究、课题研究等活动,以深入探讨教学问题,推进教学改革。

3.建立良好的团队文化:教研组需要建立良好的团队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鼓励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成长。

可以通过组织团队活动、开展集体备课、共享教学资源等方式,加强团队凝聚力。

4.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优秀教研组的重要保障。

教研组需要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机会,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5.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优秀教研组建设的必要条件。

评价应该包括教师的工作表现、教学质量、研究成果等方面,以保证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质量。

同时,评价结果应该及时反馈给教师,以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和改进。

6.加强与外部的交流与合作:教研组需要加强与外部的交流与合作,包括与其他学校、教育机构、企业等的合作,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同时,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以扩大教师的学术视野和影响力。

总之,优秀教研组的建设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注重目标制定、教学研究、团队建设、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机制和外部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为学校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小学教研工作转型及其实现策略

中小学教研工作转型及其实现策略

中小学教研工作转型及其实现策略一、引言中小学教研工作是指中小学教师在学校或区域层面开展的以提高课程与教学质量为目标的各种专业活动,包括课题研究、课堂观摩、评课议课、集体备课、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等。

中小学教研工作是推动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发展的有效手段。

然而,当前的教育环境下中小学教研工作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一方面,外在生态环境中的应试教育及其评价模式,以及教育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之间的隔阂,构成了“天然屏障”,使得教研工作难以与时代需求相适应;另一方面,内部因素也制约着教研工作的转型。

如何处理好学校管理与教师自主选择之间的关系,如何激发和培养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提高教师的教研意识、方法和能力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中小学教研工作需要进行转型和创新。

转型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变化,更是一种理念上的更新。

转型需要有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撑。

本文试图从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的视角,分析中小学教研工作的内涵、机制和矛盾,并提出相应的实现策略。

二、文化-历史活动理论视角下的中小学教研工作(一)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简介文化-历史活动理论(Cultural-Historical Activity Theory, CHAT)是一种以人类活动为核心对象的跨学科理论框架,起源于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Vygotsky)及其同僚们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所进行的文化-历史心理学研究。

维果茨基认为人类心理发展是受社会文化历史影响而产生的高级心理机能,这些心理机能是通过物质工具和精神工具(如语言、符号等)的中介而实现的。

维果茨基的理论为后来的活动理论奠定了基础,其主要贡献包括:强调人类心理的社会性和历史性,认为人类心理是在社会文化历史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而不是孤立的、自然的或普遍的;引入中介概念,认为人类心理活动是通过物质工具和精神工具的中介而进行的,这些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产物,也反过来影响人类文化的发展;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即儿童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另一种是潜在的发展水平,即儿童在成人或同伴指导下完成任务的能力。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课堂教学改进策略实验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课堂教学改进策略实验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广西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A类重点课题(2008A51)《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课堂教学改进策略实验研究》开题报告一、为什么要开展该课题研究?1.新课改推进的需要柳州市从2001年9月开始进入新一轮课改,至2007年9,所有的城区、县,所有的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的所有学生已经进入新一轮课改。

预计2009年9月我市高中也要进入新一轮课改。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理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例如,逐渐从旧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本中心、课堂中心)走向新的“三为本”(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发展为本、以组织学生自主活动为本)。

但也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

以课堂教学为例,如何从以讲授为主走向多维互动?如何在落实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使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也能达成?(换句话说,如何在参加升学考试时成绩好,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如何才能实现这种有效的教学?等等。

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这就需要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以往教学改革精华的同时,继续对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

2.市教育局的工作要求柳州市教育局在2008年提出了四十六项工作要点,其中第十点就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提出:“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强化质量意识,开展‘教学质量大会战’。

深化教学方式改革,狠抓教学常规的落实,加强过程细节的管理,重视教研与科研相结合,认真抓好‘课堂教学优化工程’、‘科学备考创优工程’,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进一步提高,各方面素质得到充分发展,学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扎实推进学校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而且,此项工作将要持久地开展下去。

由于课堂教学策略的创新,对新课程的顺利实施、课堂教学效益的大幅度提高、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对完善我国课堂教学艺术也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

如何开展有效的教研工作

如何开展有效的教研工作

如何开展有效的教研工作教研工作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活动之一。

通过教研,教师可以不断探索和研究教育问题,提升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服务。

本文将介绍如何开展有效的教研工作,并提供一些建议和实践经验。

一、明确教研目标教师在开展教研工作之前,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

教研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 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教研可以探索和研究教学方法、策略,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2. 解决教学难题:教师可以通过教研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提升自身素质:教师可以通过教研不断学习和探索,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知识储备。

二、建立良好的教研团队教研工作需要团队的支持和协作,教师可以与同事们组建教研团队,共同开展教研活动。

建立良好的教研团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形成明确的分工:教研团队成员按照各自的特长和能力进行任务分工,确保教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2. 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教师之间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分享教学心得和经验,共同解决教学难题。

3. 定期的教研会议:教研团队要定期组织教研会议,交流教研成果,总结教学经验,共同提升教学水平。

三、选择适合的教研方法和手段教师在开展教研工作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研方法和手段。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教研方法和手段:1. 教学观摩:教师可以通过观摩他人的教学,学习和借鉴别人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2. 教学研讨:教师可以邀请同事们对自己的课堂进行评议和研讨,从中获得反馈和建议。

3. 教学反思:教师可以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方法,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策略。

4. 阅读和研究:教师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教育教学书籍和研究论文,不断学习和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

四、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教师在开展教研工作的同时,要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

教育教学改革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也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更新和进步。

校本教研的探究与实践解决1个主要问题的思路和策略

校本教研的探究与实践解决1个主要问题的思路和策略

校本教研的探究与实践解决1个主要问题的思路和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校本教研已逐渐成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实践中,校本教研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如何有效地落实教研成果,使其真正服务于教学实践。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探究和实践以下几个思路和策略:
一、构建教研成果的共建共享机制。

教师个体的教研成果难以发挥最大价值,需要倡导团队合作、实现成果共建共享。

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教研平台,为教师提供展示成果、交流经验的平台;同时,通过组织教研活动、建立教研团队等方式,鼓励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教研成果的共建共享。

二、强化教研成果的落实管理。

教研成果的质量与落实程度密切相关,学校应该建立科学的落实管理机制,对教研成果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

同时,学校可以利用学科竞赛、评优评先等方式,激励教师将教研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加强教研成果的推广应用。

教研成果只有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和意义。

学校可以利用学术报告会、研讨会、座谈会等方式,向各级管理部门、其他学校和社会公众宣传推广教研成果。

同时,学校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将教研成果转化为电子资源,供教师参考和应用。

综上所述,有效地落实教研成果是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学校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强化落实管理、加强推广应用等多种思路
和策略的综合运用。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促进校本教研的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构建教研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构建教研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构建教研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1. 问题的提出从近期的教研活动来看,有些教师同伴互助的意识不强,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较少,不同层次教师之间互助合作的能力不够,合作水平不高。

在校本教研中自觉参与度和互动程度不高,合作研究共同体没有形成。

其原因是:教研组的教研功能淡化,而管理功能加强,和年级组一样变成了行政机构;教研组的教学功能体现得较为充分,但科研功能,特别是教师培训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体现不足;教研活动的主要工作是从事一些日常教学事务,如组织听课评课、安排考试命题和试卷批改、进行质量分析等,真正“研”的成份很少;教研组活动中,多关注现成的技术、经验的传授与获得,缺少对实践问题的关注及研究,使得实践较多停留在感性层面上,无法真正实现通过研究问题改进与完善实践的目的。

由于课程改革过程中,各校出现了许多用传统教研无法解决的新问题,而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教师难以把握,只靠几节公开课、示范课,几次简单的研讨活动无法解决。

课程背景下,教师是教材的补充延伸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研究者,只靠个人的力量不能有效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不能从长远目标出发,不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更不能推进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

为此,笔者呼唤构建教研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构建教研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2.1 行政推动,保障机制。

教研共同体,是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一种联合教研模式,是以同质促进、异质互补的原则建立的。

是根据各自特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联合互动,共同开展教研,从而形成一种资源共享、相互借鉴、协同研究、共同发展的良好机制。

它基于学校而不限于学校,它摒弃脱离各种专业力量的各自为战,集集体智慧,集校内外各方的合作与支持,相互协作,联合开展教学研究,共享经验与成功,从而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但是,传统的校本培训和教研体制从形式到内容,已形成一种惯性,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借助行政力量来推动,以便建立机制整合资源,全面推进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

新课改背景下学校教研组如何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

新课改背景下学校教研组如何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

新课改背景下学校教研组如何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在新课改的浪潮中,学校教研组作为教学研究与改革的前沿阵地,其活动的有效性与创新性直接关乎教育质量的提升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面对新时代教育的挑战与机遇,教研组如何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以下,将从明确目标定位、构建学习共同体、创新教研模式、强化实践反思、促进成果转化等五个方面,深入探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教研组有效教研活动的开展路径。

一、明确目标定位,引领教研方向首先,教研组需深刻理解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与要求,明确自身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的职责与使命。

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研目标与计划,确保教研活动有的放矢、聚焦关键。

目标设定应既具前瞻性,又能脚踏实地,既关注理论学习的深度,也重视教学实践的广度,力求通过教研活动,推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构建学习共同体,激发教研活力教研组应成为教师间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平台。

通过定期组织读书会、专题研讨会、教学观摩等形式,鼓励教师分享教学经验、交流教学困惑、探讨教学策略,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积极的教研风气。

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建立教研组微信群、在线论坛等,打破时空限制,实现资源共享与即时交流,使学习共同体成为教师成长的加速器。

三、创新教研模式,提升教研实效传统的教研模式往往侧重于理论讲授或经验总结,难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新课改背景下,教研组应积极探索多元化、互动式的教研模式,如问题导向式教研、案例研究式教研、行动研究式教研等。

这些模式强调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集体讨论、合作探究、实践验证等环节,引导教师深入剖析教学现象,寻找解决方案,从而提升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强化实践反思,促进专业成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教研组应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尝试、敢于创新,同时注重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与总结。

教改教研实施方案(三篇)

教改教研实施方案(三篇)

教改教研实施方案一、引言教改教研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推动学校教改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本方案旨在全面了解教改教研工作的重要性,明确目标和任务,制定具体的实施步骤和策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目标与任务1. 目标:通过教改教研工作的实施,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水平。

2. 任务:(1)加强对教改教研的宣传和培训,增强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

(2)建立完善的教改教研制度和组织机构,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资源支持。

(3)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提出可行的改进措施和教学方案。

(4)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形成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的共享平台。

(5)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提高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质量。

三、实施步骤和策略1. 宣传与培训(1)开展教改教研宣传活动,向全校教师普及教改教研的意义和重要性。

(2)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

(3)建立教师教学反馈机制,及时了解教师的需求和困惑,并针对性地进行培训。

2. 建立制度与机构(1)制定教改教研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和目标。

(2)建立教改教研工作的组织机构,设立专门的教研组或教改小组。

(3)加强与教育部门和地方教育研究机构的合作,共同推进教改教研工作的开展。

3. 积极开展研究与改进(1)组织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开展科研课题和教学改革试验。

(2)组织教师参加学术交流和教学演示活动,分享教育教学经验和改进措施。

(3)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创新实践,提出可行的教学方案和改进建议。

4. 加强交流与合作(1)组织教师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如教学观摩、教学研讨会等。

(2)建立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共享和合作。

(3)组织教师赴其他学校进行教学交流和观摩,借鉴其他学校的好经验和做法。

5. 加强学生的教育引导(1)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自主发展能力。

创新教研机制,激发教研活力 提升教研品质

创新教研机制,激发教研活力 提升教研品质

创新教研机制,激发教研活力提升教研品质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徐州市泉山区教科研室作为全区教育改革的参谋部,全区小学教学教研的中心,如何进一步发挥在新课改中的研究、引领作用,成为近几年来我们探索的重要问题。

而教研活动的开展,作为教研室的主要工作,承载着传递教学信息,推广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素质,推动课改深化这一重要使命。

基于此,我们立足于教研活动本身,以校本教研为依托,本着“求是、求实、求新”的态度,在教研机制的创新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深入调研,客观分析,理性面对教研中的突出问题回顾我区教研工作的发展历程,从开始的一言堂式的教研——观摩式教研——浅层次的参与教研——“备研训合一”的特色教研,教研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校本发展的理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我们欣喜地看到依托三级教研网络、上下合作互动的教研工作运行机制初步形成。

但是我们也清醒的发现还有不少教师是迫于管理的压力完成教研任务,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教研的实效性难以保证。

究其原因主要存在:1、观念问题第一,学校领导对校本教研认识不足。

部分领导缺乏学校长远发展的眼光,局限于短期利益。

认为学校只是用教师,而不在于培养教师。

教师发展是教师自己的事、培养教师的职责在于教师进修院校和教研部门。

因而在使用教师时,常常超负荷安排工作,未给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研究的时间和经费。

提高学校领导校本教研的认识,仍是建立和实施校本教研制度的首要因素。

第二,部分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认识不足。

有的认为,自己教学任务相当繁重,抽不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学习;有的则认为,自己岁数偏大,精力与接受能力有限;有的教师自我感觉良好,满足于现状,对学校组织的校本教研敷衍了事;还有的教师认为,在学校进行校本教研,层次低,效果差,不能满足自身的发展要求。

2、方法问题教研活动并不陌生,但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很少人做过研究。

教研活动还存在着很大的形式主义倾向。

“活动多,总结少”、“务虚大于务实”,“三句半教研”,等问题随处可见。

教研组教学改进

教研组教学改进

教研组教学改进近年来,教育领域对于教学改进的需求逐渐增加。

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织机构,教研组在教学改进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教研组教学改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改进。

一、教研组教学改进的重要性教研组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核心力量,肩负着推动教学质量的责任。

教研组的教学改进对于提高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教师专业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教研组教学改进可以促进教师共同成长。

在教研组中,教师们可以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心得、分享经验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这有助于凝聚教师的团队精神,共同面对教学中的挑战,从而实现全体教师的共同成长。

其次,教研组教学改进还可以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

通过集思广益的方式,教师们可以一起研究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共同寻找最佳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案。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也可以更好地利用学校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益。

最后,教研组教学改进对于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通过团队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教学的创新和提升。

教研组在教学改进中可以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形成合力,将教学质量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二、教研组教学改进的有效策略要实现有效的教研组教学改进,需要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有效策略。

以下是几个可行的策略建议:1.构建良好的教研氛围。

教研组应该建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鼓励教师们勇于尝试、敢于创新。

同时,要倡导教师间互相帮助、相互学习的文化氛围,形成良好的协作团队。

2.明确教学改进的目标。

教研组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明确教学改进的目标和重点。

设定目标有助于团队成员的统一行动和奋斗方向,保证教学改进的有效进行。

3.提供专业的支持和指导。

教研组可以组织专家讲座、开展集体备课等形式,为教师们提供专业的支持和指导。

同时,也可以通过观摩课堂等方式相互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4.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

教研组应鼓励教师们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尝试不同的教学手段和形式。

幼儿园指南

幼儿园指南
利用教师原有经验,并以此作为其主动研究的 前提;
挖掘教师行为中的闪光点——从教师的实际出 发,以此增强教师的自我价值感、胜任感、自 主感,并把它作为教师向自身教育实践学习、 实现教育行为创新的基础;
挖掘教师行为背后的原因——引导教师反思自 己的行为,将已有的认识上升为理论,提升教 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北京市早期教育研究所 刘 丽
精选ppt
6
园本教研的特点
研究的目的:以改进幼儿园教学实践、解决幼 儿园自身所面临的问题、提高幼儿园教学质量, 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为目标。
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本园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 要。
研究的主体:全体教师为研究的主体,教师即 研究者,专家或专业人员,只是研究的合作伙 伴或指导者。
自上而下
——处理好自下而上与
面临的问题: 为什么教师们会出现跟随的状态?
问题反思: 如何激发教师研究的热情,提高教师研究的能力? 我们的研究和教师主体性之间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研究思考点:我们如何支持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
精选ppt
17
应对策略
教研内容的选择: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 相结合
研究问题的确定:生成与预成相结合 研究的指导上:做到放与抓相结合
园本教研倡导“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 结合”的研究,这不仅仅是形式上和操 作上变化,更是观念的变化、管理的变 化和幼儿园文化的变化。
园本教研中教师的自主研究不等于自流 研究,它需要教研管理者自上而下的为 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持与专业引领。
精选ppt
21
问题二:如何帮助教师将观念转化为行为?
间的关系
——处理好教学研究与日常实践之
我们的感悟:
让研究走进常态下的教育现场,让研究成果转 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日常工作要求 。

浅谈“教研四定”策略

浅谈“教研四定”策略

浅谈“教研四定”策略教研四定是指教育教学中的四个方面,即教材、教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确定。

教研四定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在教研四定方面,教师需要合理安排教材,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教学质量。

首先,教师在教研四定中需要合理选择教材。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合理选择教材不仅意味着内容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学习需求。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级、学科和学习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确保教材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其次,教师在教研四定中需要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实施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们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示范法等。

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实验装置、模型等教具辅助教学,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并且,教师还可以通过反馈、评价等手段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再次,教师在教研四定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他们的学习需求直接决定了教研四定的具体内容。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材、教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最后,教师在教研四定中需要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教研四定是教师教学的规范和准则,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反思,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不断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参加教师培训和进修,与同行交流和探讨教研经验,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学习指导和帮助。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变教研策略构建教研“立体桥”我国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

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实现教育的这一重大转变,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具体要求。

要实现教育的转变,就必须对课程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转变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

因此,从1996年开始,我国开始进行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999年8月在我区10所学校先期实验的基础上,2002年8月成为省级实验区全面推开。

面对新课程实验大规模推进的现实情况以及先期实验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如:新课程的教师培训工作怎么做,课程理念在操作层面上如何落实,广大教师在实验中遇到的大量疑惑由谁去帮助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评价等等,急切需要有应对的策略,急切呼唤有活力的教研新模式。

因此,作为教研部门,必须改变教研方式和策略,从而使课程改革得以顺利推进。

本文就在构建教研“立体桥”改变教研策略的实践中谈一谈我们的粗浅认识。

过去的教研主要以校内、学科组内教研为基本组织形式。

区域性的课改实验打破了封闭的教研格局,以多种教研方式和策略构建起四通八达的教研“立交桥”,使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在多途径的交互中得到转变。

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与遵循原则,我们认为,适应新课程的教研工作方式要注意如下几方面的策略。

1、教研工作的“互动式”策略教研部门的中心任务是教育教学研究,是为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指导与服务的机构。

在传统的教研工作中,教研员也就依纲据本,把重点工作放在帮助教师理解教材,把握教材,处理教材上;帮助教师吃准、吃深、吃透教材上;以教材为中心,全力以赴“教教材”。

新一轮课程改革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化,要求教师以人为本,教学要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

因此,教研工作的内涵、外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教研内容由“文本教研”向“课程教研”转变,研究课程理念、研究课程资源、研究课程诸要素的关系等。

总之,教科研工作方式必然要随之改变。

也就是说,在新课程体系下,教研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和指导教学,更主要的是促进教师的发展与创新。

因此,各种教研活动要采取“互动式”策略,要以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为切入点,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研,使教师在主动参与中,在各种观点的交锋中,通过个人的反思领悟,达成共识。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主动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摆出来,让大家分析讨论,集体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研员也不再以“上级领导”、“监督检查者”的身份出现,不再是深入课堂听课、评课、指导的“一言堂”单向交流工作方式参与,而是与教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平等民主的“互动式”研究、交流。

这种“互动式”教科研活动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教研内容与教师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充分接纳教师的各种观点,并在各种观点交锋中形成共识;教研员和教师在共同反思研究中,总结基本经验,促进了双方共同进步,与课改同步成长。

例如:我们在组织教师学习《走进新课程》和《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时,为了帮助大家明确新课程中教学改革要改什么,怎么改,我们着重组织大家学习《走进新课程》中“教学改革的意义”、“教学观与学生观”、“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等章节。

开展了互动式专题研讨:在教学中怎样从尊重、赞赏学生做起,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低年级教学怎样变教师的传授为帮助、引导,使之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研讨中,新旧观念在激烈地碰撞、论争。

也正是在这种碰撞与论争中,大家明确了教师角色和教育行为要有哪些转变;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包括那些方面。

通过交流互动进而形成了共识:我们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必须经过全新的改造,才能适合新课程的要求。

2、教研工作的“反思式”策略传统的教研方式是“教练式”,教研员帮助教师挖掘教材,处理教材,甚至手把手地帮他们设计教学方式,教研员和教师都变为了“文本的奴隶”。

甚至,一些教师上的优质课,也竟是经过包装的表演课,是在教研员与专家精心指导下“做”出来的。

显然,传统的教研方式不仅扼制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创造性,更是阻碍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倡导的是以人为本,所以,教研工作应以促进教师发展为本的合作、互助式的形式,教研过程应是教研员、教师共同参与课程研究、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在研究过程中,应着力倡导“反思式”策略。

也就是说,教研员与教师应不断对自己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反思自己的教研行为、教学行为。

人人以课改的《纲要》和《课程标准》为依据,不评功过是非,只探究《课程标准》与教材的适切性及教学方式的科学性、可行性。

教研员与教师平等的交流、对话、反思,不仅可以调动每一位实验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可以增强教研员与教师反思的自觉性。

至于反思,教研员与教师既要进行正向反思,总结经验肯定成绩,也要进行逆向反思,找出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教师,既进行课后反思,也进行课前、课中的反思。

如:课前,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探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反思的是这一课不仅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理解算理,解决问题;而是努力使数学教学成为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认识客观世界、发展数学思维、获得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一种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课中,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课上学生的反应(学生学习情绪是否高涨、是否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都很高、提出的问题学生是否感到有难度等),即时反思并调整自己的教学预设方案,以顺应学生的思维。

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引;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遇到难点问题,尽可能的尊重学生的理解方法,学生谈出自己的观点后,教师再进行点拨;及时发现亮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即及时、自动地在过程中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课后,教师要通过课后随笔、实验札记、给自己的课录音、录像等方式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梳理小结,肯定成绩,找出问题。

既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实践证明,教学的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对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改变教师的课堂行为具有重大意义。

3、教研工作的“校本式”策略“校本”的英文是“school base”,意为“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

我们认为“校本”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

“为了学校”意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指向。

“在学校中”意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人来解决,要经由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

“基于学校”意指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所组织的各种培训、所展开的各类研究、所设计的各门课程等,都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让学校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让学校充满活力。

因此,“校本式”教研就是结合本学校的实际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

那么,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教师如何开展“校本式”教研活动呢?我们认为:第一步,要让教师把课改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课题。

任何研究都始于“问题”,“校本式”教学研究强调的是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和实际的问题。

当教师在课改实施的教学实践中,意识到自己的教学出现了某种问题以后,并想方设法在行动中解决问题且不断反思解决问题的效果时,教师也就踏上了一条由“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校本式”教研之路。

所以,在课改实施过程中,要引导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些有意义的教学问题(要有问题意识),并能细心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才能真正地把“问题”转化为“课题”。

第二步,要让教师在设计问题解决模式时,选择有效教学的解决途径。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设计并不陌生,比如备课、写教案等都是教学设计。

但“校本式”教学研究的“设计”与教师日常的“教学设计”是不一定一致的,因为“校本式”教学研究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问题解决,它需要教师不断地与周围的同伴、校外的专家对话,不断地学习课程标准、教育理论,通过交流-反思-生成,再交流-反思-新的生成,找寻一条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有效的解决途径。

第三步,要让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行动中进行再创造。

这里的“行动”就是指教师把“设计”好的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的方案付诸实施,包括教师的上课,相关合作的听课。

“校本式”教学研究的“行动”,不仅意味着实施先前设计的方案,而且意味着教师要创造性地执行着事先设计的方案。

因为,教师一旦进入真实的课堂,面对活生生的学生,可能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事件,所以,教师应该灵活地调整教材、调整教案。

第四步,要让教师在整个教学实践的全过程中进行“反思”。

简单地说,“校本式”教学研究要使教师形成行动前反思、行动中反思、行动后反思习惯,也可采用反思记录,集体研讨,交流对话等形式。

作为教研部门,做好“校本式”教研,除了教师方面的工作外,还要帮助学校做好以下工作:一要加强对教研工作的领导。

二要加强教研工作的计划管理。

三要加强教研工作的理论指导。

四要加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

五要增强教研的服务意识。

从而真正使“校本式”教科研为实施课改服务。

4、教研工作的“网络式”策略建立区级、片级、校级三级教研组织,在区域内形成学科教研网络,是把教研工作面向全体教师的有效策略之一。

组建教研协作组,扩大教研活动的受益面。

由于学校的规模差别较大,一些学校的教学班少,致使这些学校正常的校级教学研究活动受到影响。

我们提出组建教研协作组的教研策略。

以此,保证实验教师全员参加新课程教学研究活动,保证新课程观念落实到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教师,每一个学生。

我们还将全区学校分为四片,成立片级教研协作组,定期就课改中共同面临的问题开展讨论与研究;以区级为单位成立学科中心教研组,人员构成为各区片骨干教师,通过他们掌握各片教学研究情况,并对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集中研究,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再由他们指导所在片内学校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为了切实发挥教研协作组在课程改革实验中的作用,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首先,发挥骨干校作用,抓组织落实。

为了发挥骨干校的作用,协作组由骨干校推荐教研组长,提供教研地点,确保教研时间。

其次,发挥组长作用,抓计划落实。

教研组长和青年骨干教师是协作组的带头人。

在他们的带领下,各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研计划,并严格按计划开展活动。

教研员参加各组教研活动。

再次,注重协作组间的交流,抓质量提高。

教研协作组的活动各有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