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和社会建设

合集下载

试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

试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

试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建设: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实体经济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 政治建设: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党的组织、制度、纪律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3. 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

4. 社会建设:构建人人有责、人人有功、人人有获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社会管理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5. 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这些主要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建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体系,不断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不断地发展和建设 和谐文化,其根本任务是用“和谐”的思想方法来思 考问题、解决矛盾。必须建立和发展以和谐为核心的 价值体系,作为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思想内核;大力 倡导和谐的思想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和谐的价值 取向;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以及法律规范、行为准则, 以指导和约束各种社会行为。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
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 由发展的条件”,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 制的基础上,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 各取所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 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
民公 诚 人充 安主平 信 与满 定法正 友 自活 有治义 爱 然力 序和谐相处
愿才依 积 调 到 善 社 就全望能法极,正,会是就体就就得得治因人确社保生就是人是是到到国素民处会持产是能民社社尊发方得内理秩安发全够平会会重挥略到部,序定展社使等主个组,,得广矛社良团,会一友义方织创创到泛盾会好结生互切爱民面机造造切调和公,。活帮有、主的制活成实动其平人富互利融得利健动果落。他和民裕助于洽到 益 全得得实社 正 群,、社相充得,到到,会义众生诚会处分到社支肯各矛得安态实进。发妥会持定方盾到居良守步扬善管,。面得切乐好信的,协理创业。,创完造,造 实维护和实现 。
(1)社会管理理念不科学 (2)社会管理体制不健全 (3)社会管理法律政策不完善 (4)社会管理方法不适应发展需要
三、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3.把握创新社会管理领域新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和进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历史进程,旨在不断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目标。

本文将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四个方面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就。

一、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核心是经济建设。

中国近四十年来的经济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的计划经济向开放市场经济的转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特点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经济发展进程中,中国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还注重区域均衡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全面、快速和稳定。

二、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目标在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中国注重加强党的领导,并建立健全了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特点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依法治国,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在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点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中国注重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还注重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

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在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特点是坚持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中国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

第六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六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B.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建设的价值追求。他 们强调:“代替那存着阶级和积极对立的资产积极 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 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列宁的社会建设思想: A.是充分利用各种非社会主义因素发展社会主义的 思想。列宁认为,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 义,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包括非社会主义 因素来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特别是在无产阶级掌 握政权以后,就可以更好地利用各种因素加速社会 主义社会建设。 B.是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思想。 C.是实行国家机关改革,加强国家管理的思想。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础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制度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建设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建设思想:
A.是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恩格斯指出: “社会制度中的任何变化,所有制关系中的每一次 变革,都是产生了同旧的所有制关系不再适应的新 的生产力的必然结果。”

政治基本稳定。 文化繁而未荣。 社会矛盾凸显

新时期的战略任务是推进社会建设 关于新时期战略任务有三种主张: 第一种主张,是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抓经 济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了,其他的问题都可以解决。 中西部第一线领导干部大多是这种主张。全国人均 GDP已经达到5000多美元了,中西部现在有的地区 2000美元都不到,有些县市连工资开支都很难维持, 就是这样的情况。这是个别地方,但总体来说,全 国应该怎么办?
2010年中国进入新的历史转折时期 第一,2010年,中国实现了从农业国家到工业化国 家的转变。工业化国家的三条重要标准,中国都已 实现。什么叫工业化社会?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不 讲三大产业,工农业总产值里面工业总产值超过了 农业总产值,就是工业化社会。现在看,如果按照 那个标准,我们1958年就实现了,实际上我们1958 年还不是真正的工业化。别说1958年,1978年都不 行,1998年也不完整。

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个方面

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个方面

首先。

之所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相对我们改革开放以前的社会主义模式(即苏联模式)而言。

而苏联模式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如经济方面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形式。

其次。

回到正题。

所以说我们在改革开放以前的政治体制是全盘照搬苏联模式的。

(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还是苏联时候传过来了),根本没有我们中国的特色在里面。

再次。

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东欧也是照搬苏联体制而崩溃的)和苏联解体后,我们意识到苏联模式的缺陷(但是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好的。

呵呵,只是苏联模式在苏联僵化了),因此我们要对我们原有的苏联模式进行改造,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举例的话,最典型的是实行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实行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共存等等(这些在原来的苏联和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前是完全没有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民主理论的基本原则,又吸收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核心。

无论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都是通过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实现的。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我们党领导人民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建立人民政权,就是要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这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可靠基础。

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社会主义政治和法律制度的根本特征。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我们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归根到底也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二是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第六专题习题

第六专题习题

第六专题(第十四、十五章)一、判断题。

(在答题卷相应的题号下方空格内打√或╳,分别表示正确与错误。

)1、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2、上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以来,大批工人下岗失业,生活困难,这表明工人阶级已失去国家主人的地位。

3、工人阶级先进性的最根本体现在于它最具反抗精神。

4、我国的知识分子其本质属于资产阶级的。

5、新的社会阶层是我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6、西藏问题、新疆问题的存在客观表明了我国民族政策的失败。

7、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民众只能信仰共产主义,不能信仰宗教。

8、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9、在军事上我国必须实行积极进攻的战略方针,这是从近代闭关锁国,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中得出的有益经验。

10、当前的农民工很大一部分已成为产业工人的一部分。

11、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

1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靠工人阶级独自奋斗争取来的。

13、改革领导体制,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党政关系,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

14、当前社会城管粗暴执法,地方政府野蛮拆迁等事例说明中国共产党不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5、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

二、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的答案。

)1、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阶级是 ( )。

A. 知识分子B. 农民阶级C.工人阶级D. 民主党派2、在我国人民群众中,知识分子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 ) 。

A.领导力量 B.依靠力量 C.争取对象 D.团结对象3、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

A. 农民阶级B.工人阶级C.知识分子D.民主人士4、中国共产党实施统一战线的基础是()。

A. 各民主党派B.共产党C.工农联盟D.知识分子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他们属于()。

A.社会主义劳动者B.社会主义建设者C.社会主义领导者D.社会主义参与者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动力和基本力量是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布局。

这一战略布局旨在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的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多个方面,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一、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超过了世界上其他绝大部分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经济建设主要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驱动等方式来推进。

中国政府注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科技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新兴产业等。

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推动自由贸易,促进经济一体化发展。

二、政治建设政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政治建设主要包括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中国政府通过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法治建设等措施,以确保党始终成为最坚强的领导核心。

此外,中国也注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提高政府工作效能,增加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沟通和参与。

三、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环节。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致力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弘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加强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创新、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

中国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

四、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国政府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社会建设主要包括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深化教育医疗改革、加强环境保护等。

中国政府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教育和医疗资源配置、加强环境治理等措施,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提升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包容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展道路的根本选择,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方面。

社会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标是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幸福、富裕、和谐的社会环境。

一、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特点是:1.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人民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建设要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3. 均衡发展:社会建设要注重区域间、城乡间的均衡发展,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发展的红利。

4. 创新驱动:社会建设要紧紧围绕科技、教育、文化等创新领域,推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

5. 网络普及和信息化:社会建设要紧密结合信息化,推动数字经济和智慧社会建设,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

6. 依法治国:社会建设要坚持以宪法为核心、以法治国为基本原则,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强社会公平正义。

7. 生态文明:社会建设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1. 教育事业建设:加强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培养民族复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 文化事业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传播,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

3. 卫生事业建设:加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改善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水平,构建健康中国。

4.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5. 就业和扶贫事业建设:积极推进就业政策,通过扶贫政策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

6. 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专题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思维导图

专题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思维导图

2004年到2006年发展阶段:科学发展观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实践 中不断充实丰富
2007年到2012年成熟阶段:以党的十七大为标志,科学发展观进一步 走向成熟。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概念,把科学发 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把这些思想一道写入党章,成为党长期坚 持的指导思想。
➡ ➡ ➡ ➡ 1.理论酝酿 2.理论主题提出 3.理论轮廓形成 4.理论体系成熟 5.理论进一步发展
2.理论主题提出 3.理论轮廓形成
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主题。
党的13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系统的概括
过程 (5)
4.理论体系成熟
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从理论上深刻的回答了当时困 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5.理论体系发展
邓小平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的理论问 题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
1987年党的13大
1.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3.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背景和过程
形成条件
国外:时代背景:和平和发展 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历史依据 现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现实依据
1.理论酝酿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11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 是的思想路线,确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

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之一。

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旨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优秀中华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这为我们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一核心价值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具有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内涵,包括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道德观、社会主义文化观等,是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指导原则。

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举措1.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坚守正确导向。

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讲座、经典诵读等活动,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培育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3. 提倡创新精神,推动艺术文化创作。

鼓励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坚持创新创作,推出更多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就的文艺作品。

4. 加强文化产业发展,培养文化创意人才。

通过鼓励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创新,推动文化与科技、经济的融合,为文化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5.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构建社会主义文化管理体系。

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完善文化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文化管理体制,提高文化产业的规范化、法治化水平。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成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六专题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与历史成就

第六专题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与历史成就

第六专题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与历史成就1.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第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毛泽东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但这些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

这在实际上为进行社会主义体制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石。

第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必须区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有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这就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使全体人民比较顺利地走过目前的过渡时期,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参教材2008版第209-210页)2.怎样认识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我国从195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尽管经历过严重的曲折,但是整个来说,还是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特别是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毛概专题六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毛概专题六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等等。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1.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2.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3.关于经济建设方针 4.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5.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6.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7.关于科学和教育 8.关于知识分子工作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 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 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提出的“第二次结合”
❖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还未结束时,毛泽东 就向全党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 的“第二次结合”,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 ❖ 然而,出现了严重曲折:
大跃进:
以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为目标,以大炼钢为中心的运 动。其典型口号有“工业以钢为纲,农业以粮为纲”、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

第四、五条讲国 家、生产单位和 生产者个人的关
系,中央和地方
的关系,开始涉 及经济体制改革
后五条讲汉族与 少数民族的关系、 党与非党的关系、 革命和反革命的 关系、是非关系、 中国和外国的关

前五条主要讨论 经济问题
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 既包括党内的因素,也包括党外的因素;既包括国 内的因素,也包括国外的因素;既包括直接的因素,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 思想
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 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了 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
也包括间接的因素。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是一对矛盾, 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就是在这两种因素的矛盾中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建设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壮大,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经济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始终坚持人民利益为核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而在社会建设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运行推动了民生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在经济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核心思想是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促进创新驱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中国的高科技产业、互联网+等新经济形态迅速崛起,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能。

同时,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优化了经济结构,推动了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

通过消除产能过剩、去杠杆、降低企业负担、减税降费等一系列措施,经济结构得到优化,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社会建设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实施了一系列举措,推动了民生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的福祉改善,不断加大对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的投入。

教育领域实施了素质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政策,提升了人民的整体素质。

医疗卫生事业进行了全面改革,实行了全民医保制度,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住房领域推出了“租购同权”政策,解决了不少人的住房问题。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还关注社会公平正义的建设。

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和城乡差距的缩小,有效保障了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权益。

文化领域加强了文化传承和创新,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这些举措使社会建设不断推进,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提供了坚实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建设的成功,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坚强的领导,得益于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成熟和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治国理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六专题 中国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及主要经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六专题 中国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及主要经验

定》。教材第308-309页。
四、四个选择之间的关系

前三个选择为第四个选择提供原则前提和根本保障,
其中马克思主义是旗帜,中国共产党是革命和建设领导核心, 社会主义道路是制度保证和实践形式。第四个选择是前三个 选择的发展深化,也是坚持前三个的必由之路和当代体现。

四个选择紧密相连,不可彼此否定,分别解决各自的
中国近现代史 纲要第六专题
主讲教师:段炼
二十世纪中国第三次历史性巨变
▪ 第三次巨变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新 的革命。在建国以来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我们党总结 历史经验和教训,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新道路。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为全
▪ 提出必须四项基本原则; ▪ 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
的决议》,对建国以来党的重大历史问题特别是“文化大革 命”、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和毛泽东思想基本内容与指导意义 作了总结和评价。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正 确道路,进一步指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工作继续前进 的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放新的伟大革命,我们党紧紧依
年 大 会 上 的 讲
成会济基段艰论借我 就主体本的辛勇鉴们 。义制经基探气国总
现,验本索、际结 代坚,理,实经我
义。,开创、坚靠人民进
一、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缘由
▪ 1.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思想路线逐渐确 立。
▪ 2.探索社会主义建 设规律的正反两方面经 验。
历史性课题,共同决定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趋势,根本上
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五、三件大事之间的关系
▪ 前两件大事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 基础,第三件大事坚持和丰富、发展了前两 件大事的成果。他们不可互相否定,应当是 紧密联系的统一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战略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
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 力的重要标志
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 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在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民 族凝聚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建 设
战略意义

网络问政 互联网成为通达政情民意新渠道
每年两会前,新华网、人民网等网站都开展“我为两 会献一计”、“我向两会建议”等征集活动,政府部 门发言人纷纷网上开博,网络新闻发言人等系列问政 平台和沟通机制不断完善,各地各部门还纷纷在出台 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政策前通过互联网问需于民,问 计于民,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网络问政的热潮。 我国75个中央和国家机关、32个省级政府、333个地 级市政府和80%以上的县级政府都建立了电子政务网 站,中国政府网被网民称为“24小时不下班的政府”, 各级政府网站日益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第一平台,进 一步提升了我国政务公开水平,公民参与程度有了大 幅提高。
网络文化建设的薄弱点

最励志减肥女神
内容建设特色不够鲜明。主 要表现为,优秀原创作品凤 毛麟角,信息内容的服务性 和知识性不够强。而另一方 面,网上淫秽色情、欺诈、 赌博等问题屡禁不止,严重 腐蚀人们心灵,败坏社会风 气,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 虚假信息、违法信息在网上 传播,给人们思想和社会稳 定带来不良影响。
网络文化建设的建议
充分发挥舆论和公众对网络文化建设的监督作用。 使网上有害信息、违法信息、不良信息没有藏身之 所,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把网络素养教育提上议事日程。这是一个长期的过 程,因为总体上我们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不够高, 要通过教育,让人们更科学更合理地使用互联网, 同时,通过教育提高人们防范有害信息侵害和网上 不法行为的能力。 大力倡导依法办网、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使之形 成一种社会风尚。通过广泛的社会教育,使这种理 念成为社会风尚,夯实我们网络文化建设的社会基础。 网络文化建设要体现先进文化的要求,要以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 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 气。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探析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探析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探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一个持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其核心目标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在不断探索中蓬勃发展,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础在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民生的持续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一个经济总量较小的国家,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一过程中,中国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探索符合国情的制度创新和发展模式。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效果显著,为社会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注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普及,为社会道德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弘扬了社会正能量。

在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等各个方面,中国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提升全民福祉水平。

特别是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农村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动绿色发展,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在全球治理中,中国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和巨大潜力。

在全球化和多极化的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不断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力保障和重要支撑。

未来,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将进一步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与总布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与总布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与总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道路选择,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和总布局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方向。

本文将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与总布局。

一、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应当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这要求我们优先发展生产力,加强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水平,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为导向。

同时,要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建设坚强有力的社会主义政治。

在政治建设方面,我们应当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动摇。

同时,要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确保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在文化建设方面,我们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同时,要加强文化创新,提高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增强国家的文化自信。

四、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

在社会建设方面,我们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公正和社会和谐。

要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解决社会问题,加强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人与自然的生态环境。

五、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建设美丽中国。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我们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

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保护生态系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 和谐社会与阶级斗争理论
• 和谐社会的提出,显然与传统的阶级社会范畴发生了冲 突,其中所蕴涵的政治哲学的转换是显而易见的。如果理 解中国共产党所强调的执政党的意义和执政能力建设,和 谐社会的确与传统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斗争哲学” 有了很大区别。 • 构建和谐社会使社会整和与管理的手段和目的发生了重大 变迁。这一变化将在社会制度与价值观等领域产生持续的 影响。 • 在和谐与稳定、和谐与民主、和谐与利益等方面有了更大 的建设性与确定性,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提供了更开阔 的思路。
• 社会事业发展:
• 促成传统的社会管理和治理模式发生重大转变,即从“大社 会”与“小社会”的良性互动中,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实 现社会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战略中越来越向社会生 活的具体领域扩展。 • 要求在强化教育、充分就业和扩大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合理 有序、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和加强社会管理的目标五个方面实 现突破,从而达成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 正如中共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 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 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 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 社会。
• 开掘中国文化中的和平与和谐思想,推 进社会资本建设
• 社会事业发展中的“软件”建设。在这个领 域我们所开展的工作显得很弱。人们感到诸 如社会诚信的缺失、世风日下、人情淡漠等 等,都与我们的社会资本运行不足有关。 • 进一步开发传统文化资源、重塑社会风尚显 然是重要的步骤,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应有 之意。
• 民主法治 • 公平正义 • 诚信友爱 • 充满活力 • 安定有序 •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七个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七个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七个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以下七个方面得到了体现:
1.经济建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使市场在
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

2.政治建设:协调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构建新型政商关系(“亲清”两个
字),转变政府职能,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其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

3.文化建设: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积淀中华民族最深层
的精神追求,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4.社会建设:关注人民福祉,实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
感,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5.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6.制度建设: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握时代脉动,解决社会矛盾。

7.道路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构成,它们相互联系、有机统
一,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提供了方向和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和 社 会 建 设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 的指导地位,贯穿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形成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贯彻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突出以改革创新
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和 社 会 建 设
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不仅为我们提供科学的世界观,也提供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仅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方 向,也提供解决现实矛盾的科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丝毫不能动 摇。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就被釜底抽薪,和谐文化就失去了灵魂和大脑。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和 社 会 建 设
思想道德建设包括理想建设、道德建设和纪律建设:
第一,理想建设 理想建设,主要指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和邓小平理论,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 主义教育,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等。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
目标。
我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 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 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 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和 社 会 建 设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和 社 会 建 设
和谐社会尊重人们价值选择的多样性,只有多样性的 才可能是和谐的。 作为一个致力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 形成和巩固最基本的、相对稳定的核心价值,并努力使之 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价值共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不是 单一的,而是一个对社会、个人起着规范和引导的体系。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和 社 会 建 设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 进文化创新。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深入改革开放和现 代化建设的实践,深入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扎根亿万 人民群众之中,从中提炼创作的选题,激发创作的灵感, 挖掘创作的素材,不断推动文化观念、内容、形式和手 段的创新。
神象征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和 社 会 建 设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 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 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 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 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 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 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 状态”。
2005年9月,第二届 中国公民道德论 坛在江西南昌举 办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和 社 会 建 设
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是统一的。
周杰伦的歌曲《蜗牛》入选上海 中学生爱国主义歌曲推荐目录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和 社 会 建 设
4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荣辱观是人
们对荣誉和耻辱的 根本看法和态度。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民族的灵魂, 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 神纽带。渊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 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 的象征,是最广泛团结全国人民 及全球华人的旗帜,是激励各族 人民建设伟大祖国、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和 社 会 建 设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和 社 会 建 设
2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理想赋予人们价值追求的目标和动力,共同理想促
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 同胞关系的和谐。和谐方能团结,团结就是力量。 建设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文明、社会和谐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的共同理想。 每一个社会成员只有把自己的理想与共同理想统一 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和 社 会 建 设
文化的四大功能:

(1)定位功能
文化给人一种观察世界和认识自我的视角。由此
决定人们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具有持久性、稳定性 和普遍性。它内化于人的头脑,成为人们认识的既有
前提和状态,成为人们的一种思维惯性。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和 社 会 建 设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和 社 会 建 设
(4)坚持既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
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和 社 会 建 设
(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繁荣是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管理是文化繁荣发展 的有力保障。一方面坚持重在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坚持科学管理、依法管 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行业自律等手段,推 进文化领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和 社 会 建 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指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 发展结果。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和 社 会 建 设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2.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先进文化建设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和 社 会 建 设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新民主主义 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强调只有物质文 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中国共产 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并对“当 代中国先进文化”作出了科学概括。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和 社 会 建 设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努力营造生动活泼、求真
务实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在
学术问题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在艺术 创作上提倡不同艺术风格和流派的争鸣和切磋。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第七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二 ——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和 社 会 建 设
专题内容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社会保证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和 社 会 建 设
(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文化的涵义、特征和功能
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
化的总和,具体的讲,文化是指人们的知识水平、
思维能力和社会生活领域里的科学、艺术、道德、 宗教、法律、政治等现象。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和 社 会 建 设
1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 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
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1)坚持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 主义服务。这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根本方 向,是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 ——必须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
化;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 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 制腐朽文化。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革命传统教育 基地:韶山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和 社 会 建 设
第二,道德建设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中提出,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
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 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 面发展。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
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文
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经济基础,批 判地吸收继承了以往文明的全部优秀成果,是社会主义在思 想文化上同其他社会制度相区别的一个显著标志。
可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十分突出的战
略地位。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和 社 会 建 设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