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游山西村 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游山西村 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题西林壁》与《游山西村》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背诵《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这两首古诗,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学会欣赏古诗的意境美,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体验诗人面对自然、生活时的情感表达,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题西林壁》: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内涵,感受苏轼豁达的人生观。

2. 《游山西村》:解读“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人生智慧,体会陆游对生活的热爱和坚韧精神。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含两首古诗的原文、注释、译文及相关的背景资料。

2. 古诗配乐朗诵音频或视频,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诗歌韵律。

3. 准备相关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工具,便于学生直观了解诗人所描绘的景色和情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庐山和山西村的美景图片,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行阅读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3. 互动解析: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品析诗句,讲解字词含义,梳理诗歌脉络,深入理解诗意。

4. 配乐朗诵:播放古诗配乐朗诵,让学生在音韵之美中进一步体悟诗歌的意境。

5. 小组讨论:分组探讨两首诗的主题思想以及诗人所寓含的人生哲理,分享各自的理解感悟。

6. 总结提炼:师生共同总结两首诗的艺术特点和人文内涵,深化对主题的认识。

五、教学延伸:布置课后作业,如制作诗配画作品,或者尝试创作一首描绘家乡景色的小诗,以此加深对古诗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的理解,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教学总结: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题西林壁》与《游山西村》两首诗中的深刻哲理和生活智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借鉴诗人的开阔胸襟和坚韧意志,不断探索前行。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游山西村 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游山西村 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题西林壁》与《游山西村》**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古诗《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理解诗词的基本含义,掌握重点字词的释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诵读赏析等方式,引导学生领悟诗人的情感表达,培养其独立分析诗词意境的能力,初步了解借景抒情、寓理于诗等古代诗歌创作手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二、教学内容**1. 《题西林壁》:苏轼以庐山为背景,表达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哲理,让学生理解事物多角度观察的重要性。

2. 《游山西村》:陆游描绘了乡村淳朴的风光和村民的热情好客,揭示了在困境中坚持前行终将看到希望的主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制作PPT课件,包括古诗原文、注释、译文、作者简介、相关图片以及拓展资料等;预备相关的教学道具如地图、实物模型等辅助讲解。

2. 学生准备:预习古诗,查阅作者信息,尝试自行理解诗词大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苏轼与陆游的故事及时代背景,引发学生对两位诗人及其作品的兴趣。

2. 基础学习:教师领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然后分句解读,明确字词含义,梳理诗词大意。

3. 深度解读: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意象、象征和蕴含的哲理,通过讨论交流,深化对诗词主题的理解。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比赛或情景剧表演,以直观的方式展现诗词意境。

5. 思维延伸:对比两首诗的不同之处,探讨古人如何借助自然景色寄寓人生哲理。

**五、教学延伸**布置课外作业,如:- 选取其中一首诗,画出你心目中的诗意画卷;- 查找更多苏轼或陆游的诗词,比较他们的写作风格和主题特点。

**六、教学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诗所包含的人生哲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面对困难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说课(精选17篇)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说课(精选17篇)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说课(精选17篇)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说课篇1一、说教材教材简析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一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这一组课文选择的文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因为这一课包含有两首古诗,需要两课时进行教学,所以,我在这儿,用十五分钟的时间,只能简单谈谈《题西林壁》这一首古诗的说课。

大家都知道《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

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这里的幽,是幽谷的幽)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现在,我再来说说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这里,我需要说明的是,在语文课程标准里边儿明确指出,关于识字写字的教学,有十分清楚的要求:即,在某一阶段,有些汉字只要求会认,不要求会写,而且对识字写字的要求是下要保底,也就是要保证一个最基本的底线,上不封顶。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与《游山西村》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背景:《题西林壁》作者苏轼,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游山西村》作者陆游,南宋文学家、爱国诗人。

2.掌握诗词内容:通过学习两首古诗,理解其意境、主题及表达的情感。

3.提高审美情趣:感受古诗优美的语言、韵律,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4.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学会朗读、背诵古诗,并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

二、教学重点:1.理解两首古诗的意境和主题。

2.学会朗读、背诵古诗。

三、教学难点:1.古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理解诗句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诗词内容、意境分析等。

2.互动法:提问、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解答疑问。

3.实践法:朗读、背诵,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五、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及背景。

2.讲解《题西林壁》,分析诗句意义、意境及作者情感。

3.讲解《游山西村》,分析诗句意义、意境及作者情感。

4.互动环节:提问、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解答疑问。

5.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六、课后作业:1.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写在作业本上。

3.思考:这两首古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七、教学评价:1.课后检查学生的朗读、背诵情况。

2.作业本上学生对诗句的解释及感受。

3.课堂互动环节学生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情况。

八、板书设计:《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山中。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两首古诗,让学生了解了作者背景、诗词内容、意境及作者情感。

在互动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认真,表现出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但在课后作业中发现,部分学生对诗句的解释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词语解释的讲解和练习。

人教课标板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5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板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5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公开课教学设计

5 古诗两首教材解析:1、《题西林壁》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

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嶂;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游山西村》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第一、二行诗写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

第三、四行诗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四年级游山西村教学设计(通用9篇)

四年级游山西村教学设计(通用9篇)

四年级游山西村教学设计(通用9篇)四年级游山西村教学设计篇1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诗中的词句(3)背诵并会写古诗2、过程与方法(1)熟读:反复诵读,疏通诗意(2)剖析:对诗句作具体分析,探讨作者的表达方法及思想感情(3)体情:通过讨论交流,感悟诗中包含哲理的句子,并联系生活获得启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诗中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2)激发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诗中富有哲理的话,并联系生活获得启示。

教师准备:庐山的挂图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2、搜集自己喜爱的陆游和苏轼的诗词课时划分:2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师:同学们。

你们平时到公园或其他名胜古迹游玩,有没有注意刻在树柑上,竹子上,柱子上有些什么东西?学生能会说出“某某到此一游”……2、师:是啊,在公共场合,这是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可不能做呀。

可是在古代,这却是发表作品的一种途径呢。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宋代诗人苏轼留在一座寺庙的墙壁上的。

(板书课题)3、谁能根据文中的注释,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呢?4、说得很好,下面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首诗。

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1、展示图:我们的祖国有许多名山,泰山雄奇、华山险峻、黄山变化多端,桂林秀丽……这图上画的正是我国最有名气的上峰之一—庐山。

看了这幅图,大家对庐山有怎样的印象?鼓励学生进行有创意的想象2、听录音、画出诗的节奏。

3、理解诗的前两句a、找出这两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b、根据注释,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c、作者眼中的庐山是怎样一种情形呢?为什么始终看不出书?D、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

4、理解后两句诗a、根据注释,交流对诗句的理解b、与前两句相比内容上有什么不同?三、体会诗境、感悟哲理1、集体朗读诗,指名说说诗句意思2、作者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3、讨论:你认为怎样说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你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4、“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你碰到这样的情况吗?举例说说。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

(2)理解两首诗的作者、背景和意义。

(3)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的意境和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诗的作者、背景和意义。

2. 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 诗中意境和情感的体会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两首诗的文本、作者简介、背景资料等。

2.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和辅导书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和陆游两位诗人的背景和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两首诗的《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两首诗的写作背景和意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欣赏与品味(1)教师引导学生品味两首诗的语言、意象和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中意境和情感的体会和表达。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两首诗,并写一篇简短的赏析文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畅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

2. 学生能够理解并表述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学生的赏析文章能够体现对诗中意境和情感的深入理解。

七、教学反馈1. 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对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有了深入的理解。

2. 学生作业中,大部分能够背诵两首诗,并写出有一定深度的赏析文章。

八、教学调整1. 对于课堂上反应较弱的学生,教师将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其理解诗文内容,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两首诗。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探讨两首诗的异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并欣赏古典诗词的美,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学生通过学习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思想情感,培养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题西林壁》诗文内容作者:苏轼创作背景: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游览西林寺,为寺壁题诗。

诗文内容:描述了山水的壮丽和寺庙的宁静,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的心态。

2.2 《游山西村》诗文内容作者:陆游创作背景:陆游晚年游览山西村,为村庄的美丽景色和淳朴民风所吸引。

诗文内容:描绘了山村的自然景色和村民的生活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

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创作背景。

学生能够通过比较分析,探讨两首诗的异同。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朗读法:通过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写作法: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4.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文的内容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背景信息和解析文章。

第五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5.1 教学步骤导入:介绍诗文作者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朗读: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和意境。

解析:学生自主或教师引导下,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写作:学生根据诗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5.2 时间安排每节课时:45分钟第一节课:导入和朗读《题西林壁》第二节课:解析《题西林壁》第三节课:朗读《游山西村》第四节课:解析《游山西村》第五节课:讨论两首诗的异同和写作练习第六章:教学评估与反馈6.1 评估方法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写作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两首诗。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苏轼和陆游的写作风格和表现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提升语文素养。

学生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两位诗人的经历和思想,了解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对自然的热爱。

学生能够从诗中吸取启示,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2.1 《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两首诗的字词解释和诗句背诵。

2.2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3.1 理解诗中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2 欣赏诗的艺术魅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文内容、诗人介绍、相关图片等。

4.2 教师准备纸质或电子版的诗歌文本,以便学生朗读和分析。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苏轼和陆游的背景信息,激发学生对两位诗人的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自然、生活的关系。

5.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两首诗,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释诗句,理解字词的含义。

5.3 分析与欣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学生通过讨论和写作,表达自己对诗文的欣赏和感悟。

5.4 应用与拓展:教师提出与诗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通过写作或口头表达,展示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应用。

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评价6.1 评价内容:学生对《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两首诗的字词解释和诗句背诵情况。

学生对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人的情感表达的分析与欣赏能力。

学生的朗读、讨论和写作表现。

6.2 评价方法: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和作业完成情况。

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和口头表达进行评价。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与《游山西村》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并掌握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3)了解诗人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2)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通过古诗来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领略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3)掌握诗人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古诗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两首古诗的内容和背景。

(2)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首古诗,掌握生字的认读和理解。

(2)了解苏轼的生平简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苏轼的诗作,如《赤壁怀古》。

(2)简介苏轼的生平简介,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文学地位。

2. 教学古诗《题西林壁》:(1)让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停顿恰当。

(2)解释诗中的生僻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3)分析诗句的结构和韵律,体会诗人的写作技巧。

(4)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5)让学生背诵古诗。

3. 教学古诗《游山西村》:(1)让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停顿恰当。

(2)解释诗中的生僻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3)分析诗句的结构和韵律,体会诗人的写作技巧。

(4)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5)让学生背诵古诗。

五、巩固拓展:1. 对比两首古诗的主题和写作手法,引导学生进行鉴赏能力的训练。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自学、合作学习等方式,理解并掌握《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两首古诗的意义和内涵。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两首古诗的意义和内涵。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1. 古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对《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两首古诗进行深入研究,理解其意义和内涵。

2.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图片、视频等。

3. 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学生准备:1. 预习两首古诗,了解其基本内容。

2. 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两首古诗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两首古诗,理解其基本意义。

教师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两首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

4. 课堂教学:教师针对两首古诗的意义、内涵、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进行讲解。

通过示例、解读、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 实践环节: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表演,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中。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估他们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2. 学习效果:通过测试、作业、小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两首古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诗歌创作:对学生的诗歌创作进行评价,关注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这两首古诗;(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3)分析两首诗的韵律特点,了解古诗的格律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古诗;(2)学会欣赏古诗中的美景,培养审美能力;(3)学会通过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中的自然美,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2)体验古诗中的家国情怀,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3)理解古诗中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3)分析两首诗的韵律特点,了解古诗的格律知识。

难点:(1)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2)运用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和陆游两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两首诗的题目,激发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古诗,体会诗歌的韵律美;(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古诗的格律知识。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的意象和情感;(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美景,培养审美能力;(2)学生尝试通过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表达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背古诗。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两首古诗;2. 写一篇关于《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的赏析文章;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试着仿写。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两首古诗的朗读和背诵情况;2. 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学生在欣赏感悟环节的表现;4.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学设计(精选16篇)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学设计(精选16篇)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学设计(精选16篇)《题西林壁》、《游山西村》篇1(一)、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三)、教学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四)、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川秀美(背景图),有多少文人墨客在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时留下了千古佳句。

今天,高老师就带来了两首古诗,一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题西林壁》,另一首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

二、自读古诗,读准字音你知道这两首古诗是写哪儿吗?来,同学们,看着手中的书,自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1.指导学生读《题西林壁》题目,解题:题写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

2.学生读《游山西村》正音浑豚重三、学习《题西林壁》一、二句:1.让我们随着苏轼来游览一下美丽的庐山吧!(配乐课件)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2.诗人从哪几个角度来观察庐山,请大家在书上圈圈画画。

3.“横看”是怎么看?(课件,横:①使物体成横向。

②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跟“竖”、“直”、“纵”相对。

③纵横杂乱。

④汉字由左到右的笔形。

)让学生判断选择。

4.从正面看,你看见了什么?“岭”是怎样的呢?你能画一画吗?这是怎样的山岭?(课件显示连绵起伏的山岭)指导读“横看成岭”。

5.从侧面看,你看见了什么?(课件)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山峰?(陡峭)指导读第一句。

6.那么,从远处看庐山是怎样的?(课件显示远近高低的图片)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是危崖险岩,从高处向低处俯瞰是幽谷深涧,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障,所以说是“远近高低各不同”。

7.(课件显示六张庐山图片)从不同的角度看,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看看你能把庐山的美读出来吗?(个别读,集体读,配乐读)真是百看不厌,越看越美呀!四、学习《题西林壁》三、四句:1.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究竟看清楚了庐山的真面目吗?他找到原因了吗?2.是呀,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_____,视野受到局限。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两首诗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古诗。

(2)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通过古诗了解古代文化,提高历史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中的自然美和人文精神。

(2)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两首古诗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分析两首诗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3. 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杜甫的《题西林壁》和陆游的《游山西村》。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古诗,分享学习心得。

(2)简介本节课要学习的两首古诗《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两首古诗,注意停顿、语气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两首诗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4. 欣赏与鉴赏(1)让学生欣赏两首古诗的韵律美,感受古诗的音乐魅力。

(2)引导学生通过古诗了解古代文化,提高历史文化素养。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古诗中的自然美和人文精神。

(2)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让学生背诵两首古诗。

(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鉴赏性写作。

8. 板书设计《题西林壁》杜甫远望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章节名称:第一章题西林壁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题西林壁》这首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培养学生热爱古诗,喜欢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

3. 提高学生朗读、背诵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的一些重点词语。

2. 体会诗人通过景物描写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新课a.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诗。

b.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c. 导入本课《题西林壁》。

2. 学习诗文a. 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大意。

b. 教师讲解诗文内容,解释重点词语。

c. 学生跟读,体会诗的节奏和韵律。

3.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a.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诗中的景物描写,体会诗人的情感。

b.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4. 朗读、背诵诗歌a. 学生集体朗读诗歌。

b. 教师挑选学生进行背诵展示。

b. 学生谈收获,提出疑问。

三、课后作业1. 熟读、背诵《题西林壁》。

2. 写一篇关于这首诗的观后感。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找出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六、教案基本信息《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章节名称:第二章游山西村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游山西村》这首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培养学生热爱古诗,喜欢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

3. 提高学生朗读、背诵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的一些重点词语。

2. 体会诗人通过景物描写表达的思想感情。

七、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新课a.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诗。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

《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两首诗。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苏轼和陆游的诗歌风格。

学生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学生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创作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这两首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

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介绍苏轼和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解释《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两首诗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2 诗歌内容讲解:分析《题西林壁》的诗意和意象,解释诗句的含义。

分析《游山西村》的诗意和意象,解释诗句的含义。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诗歌阅读与理解:学生自读两首诗,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3.2 诗歌背诵与默写:学生集体背诵两首诗,加强记忆。

教师随机抽取学生默写诗句,检查理解程度。

第四章:创作与表达4.1 写作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自己的创作。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题材和形式,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4.2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的心得和体验。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体会。

5.2 教学反思:教师反思教学过程和方法,提出改进的建议。

学生提出对教学的建议和意见,促进教学的改进和提高。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诗歌比较:教师引导学生比较《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在主题、意象、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

学生通过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两首诗的特点和魅力。

6.2 相关作品推荐:教师向学生推荐苏轼和陆游的其他著名作品,供学生课后阅读和欣赏。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并阅读这些作品,扩展对两位诗人的认识和理解。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四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

(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学习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用词特点,提高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诗中的美景,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感受诗中的美好情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学习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用词特点。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古诗意境的感悟和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中的美景。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帮助他们理解古诗的主题和情感。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5分钟)2. 新课导入(10分钟)介绍两首古诗《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的作者、背景等基本信息。

分别朗读两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中的意境。

3. 自主学习(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两首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含义。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理解古诗的主题和情感。

4. 合作探讨(20分钟)5. 欣赏与拓展(10分钟)展示与两首古诗相关的图片、音乐等素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诗中的美景。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6. 小结与作业(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布置作业:背诵两首古诗,写一篇关于古诗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课堂氛围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重难点: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哲理
关键:理解诗句,有感情的朗读
课时:两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

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录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

(板书诗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
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读,因而在本环节中教师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情,读出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借助书上的注释和自学任务,自读自悟(小黑板出示学习任务)。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播放庐山风景。

如果遇到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3、集体汇报交流,感悟诗意和哲理
(1)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横、侧、远、近、高、底)
(2)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高处俯看:身沟幽壑;山下仰望:重峦叠嶂。


师小节: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3)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点拨: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同时引导联系《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师问: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品读欣赏,积累诗句
播放庐山的风景,配乐朗读。

(师引发情感:在我们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五、感悟写法
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1、课后积累苏轼的其他诗句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句。

2、将诗改写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